第三章 原生动物蜓目

合集下载

古生物地层学第三章原生生物界

古生物地层学第三章原生生物界
蜂巢层:位于致密层之下,为一较厚的蜂巢状壳层, 内有许多垂直于旋壁分布棱柱状细管,在纵切面呈假纤维状。

旋壁类型
一层式:仅由单一的原 始层组成;
二层式:由致密层和透 明层组成;
三层式:由致密层和内、 外疏松层组成,或由致密层、 蜂巢层和内疏松层组成;
四层式:由致密层、透 明层和内、外疏松层组成。
第三章 第一节 原生动物门
2019/10/10
西安科技大学
第三章 第一节 原生动物门
(一)基本特征
外形:蜓壳外形呈凸镜形、球形、纺锤形直至圆柱形尤以纺锤 形为最常见,故又名纺锤虫。 • 指相化石---浅海,底栖 • 标准化石--生存时代:C13-P2 • 个体一般1mm,大者可达20-30mm
2019/10/10
西安科技大学
第三章 第一节 原生动物门
(一)蜓壳形态和构造
外形:蜓壳外形呈凸镜形、球形、纺锤形直至圆 柱形尤以纺锤形为最常见,故又名纺锤虫。
构造: 初房:蜓类最初形成的房室 初房口孔:初房上有一圆形开口 中轴:蜓壳上的假想旋转轴 两极:中轴的两端 隔壁孔:先后房室以隔壁相隔开,隔壁上的小圆 孔 前壁:末室的前方,向中轴方向转折的壳壁 旋壁:隔壁和前壁以外的旋壳部分
第三章 第一节 原生动物门
二、有孔虫的生态
绝大部分生活在盐度正常 的浅海区,少数可生活在半咸 水环境,极少数属种可在淡水 中生存。
生活方式以底栖移动为主, 少数营浮游生活。
蜓类生活在温暖、清澈、 盐度正常的浅海环境。在海水 浑浊度高、透光性弱、还原环 境的半封闭海域,通常不利于 蜓类的生存。
第三章 第一节 原生动物门
(二)外壳形态及构造(1)
外壳形态 • 包旋壳,分为 1 长轴型 2 等轴型 3 短轴型

第三章+原生动物门

第三章+原生动物门

Trypanosome (锥虫) is a cause of African sleeping sickness .
第三节 肉足纲(Sarcodina)
一. 代表动物:大变形虫 Amoeba proteus
• 大变形虫直径约200微米-600微米。活的变形虫体形不 断地改变。
• 体表为一层极薄的质膜。在质膜之下为一层无颗粒、均 质透明的外质(ectoplamsm)。此外质之内为内质 (endoplasm),内质流动,具颗粒,其中有扁盘形的 细胞核、伸缩泡、食物泡及处在不同消化程度的食物颗 粒等。内质又可再分为两部分,处在外层相对固态的称 为凝胶质(plasmagel),在其内部是液态的称为溶胶质 plamasol)。
呼吸和排泄——体表;
无性繁殖——二分裂;
运动和摄食——伪足; 肉足(伪足)——变形虫体表临时形成的原生质突起,随 时形成伪足; 吞噬作用——变形虫用伪足将食物包围,摄进胞内形成 食物泡;
胞饮作用——在液体环境中的一些大分子化合物或离子 吸附到质膜表面,使膜发生反应凹陷形成管道,然后 在管道内端下形成一些液泡进入胞质内。
• 细胞膜纤薄。由于原生质的流动,使身体表面生出无定形的 指状、叶状或针状的突起,称为“伪足”,身体即借此而移 动。身体的形状轮廓也会随伪足的伸缩而有变化。伪足间可 自由包围融合,借此包裹食物进行消化。
1. 变形虫的结构及其功能
伸缩泡——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和排泄作用。 食物泡——体表形成,含营养物质。 核——遗传物质。 外质——形成伪足时,向外突起呈指状的原生质。 内质——分为凝胶质和溶胶质。
• 双联体维管的彼此相对滑动 。由臂上的ATP酶分解 ATP提供能量。
• 运动分为划动和波动。
绿眼虫结构及功能

蜻蜓目

蜻蜓目

Thank you !
束翅亚目 蟌科 扇蟌科 原蟌科 山蟌科 丝蟌科 综蟌科
蟌总科
间翅亚目
分亚目
差翅亚目:
前后翅的形状与脉序不同;翅基 不成柄状;中室被一斜脉分为三 个角室和一个上三角室;至少前 翅结脉位于翅中点或中点的后方; 体较粗长;静止时,四翅向左右 摊开。
束翅亚目:
前后翅形状与脉序相似;翅基 不成柄状;中室不被斜脉分开 前后翅中室形状相同;结脉位 于翅中点的前方;眼由头顶两 侧强烈突出,由背面观,两眼 的宽度大于眼的宽度;中胸长 大于宽,腹部细长圆筒状。静 止时绝大多数翅束置胸的上方
间翅亚目:
前后翅的形状与脉序相似;翅基 不成柄状;中室不被斜脉分开;前 后翅中室形状不同;结脉位于翅中 点的前方;眼不显著突出,由背面 观,两眼的宽度小于眼的宽度,雄 性两眼上方几乎相接触;中胸长大 于宽,腹部末端膨大。静止时,翅 束置胸的上方。
分总科
蜓总科:除两条 粗的节前横脉 外,前缘室与 亚前缘室内的 横脉上下不连 成直线;前后 翅的三角室形 状相似,并对 弓脉占有相同 的位置。
异色多纹蜻 (雄)
异色灰蜻
白扇骢
黄翅蜻属
长赭头蜓
褐顶赤蜻
马奇异春蜓
赤蜻属二
豆娘。
总结蜻蜓目的主要特征:
1.身体分为三部分,头、胸、腹部 2.咀嚼式口器,复眼发达,有3个单眼 3.头部灵活,触角短小,呈刚毛状 4.有两对膜质翅,有翅痣,网状翅脉 5.腹部圆筒形或扁形,分为10节 ,不完全变态发育
色蟌科:
体型较大,常具有很浓的色彩和绿 金属光泽;翅宽而透明,黑色金黄 色或深褐色,翅脉浓密;足长具长 刺;翅痣不发达或缺,方室长向前 凸,具多数横脉,Cu2脉在方室之 后,发出Cu2a分脉来支持这个区域; M1a脉与M2脉紧密平形。

普通动物学第3章原生动物

普通动物学第3章原生动物
(ii)复分裂(multiplefission) 细胞分裂时,核先分裂多次,形成多个核后,细胞质再分裂,形成许多单核的子体,由一个亲体产生许多子体。主要见于孢子虫。
B 孢子生殖: 如疟原虫的大小配子受精后的合子先发育为卵囊,卵囊内形成多个孢子母细胞,再由孢子母细胞发育成许多个子孢子,每个子孢子发育成新个体。
第三节 肉足虫纲 代表动物——变形虫 结构特点:随着原生质的流动,体形经常变化
运动机制:细胞质溶胶质 凝胶质的转变是细胞骨架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动态的相互作用,肌动蛋白组装和去组装的结果。
伪足:变形虫在运动时,由体表的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临时性的细胞突起,称为~,是变形虫的临时运动器
大多自由生活,少数寄生、共生。
二、肉足虫纲的主要特征
常见种类 太阳虫 球房虫(有孔虫)
太阳虫
1)引起人类疾病
如:痢疾内变形虫也成溶组织阿米巴,寄生在人的肠道里,能溶解肠壁组织引起痢疾。
2)为人类服务的
如:有孔虫可以揭示地层的地质年代 还能揭示地下结构情况,为寻找矿产、发现石油、确定油层和拟定油井位置,有指导作用
(ii)接合生殖(conjugation) 草履虫特有的生殖方式,即两个虫体暂时附帖在一起并发生细胞质和核物质交换,然后虫体分开并分裂
呼吸:通过体表进行 方式:需氧呼吸、厌氧呼吸、兼性厌氧呼吸 需氧呼吸:自由生活的种类; 厌氧呼吸:寄生种类,如疟原虫、球虫等。 3、兼性厌氧呼吸:如变形虫等。 排泄方式:通过体表进行,伸缩泡(contractile vacuole)主要用于调节水分平衡
2
分为三层:最外层 膜连续覆盖在体表和纤毛上,中间层和内层膜形成表膜泡镶嵌系统。
4
沟和嵴是表膜条纹的重要结构。
3
表膜是由许多螺旋状的条纹联结而成。

实习一、蜓目

实习一、蜓目

Schwagerina(希瓦格蜓)旋壁构造
Neomisellina (新米斯蜓)
壳大,厚纺锤形到瓜形,旋轴直,两极圆。最初2-3圈呈盘形,, 旋轴短。旋壁由致密层飞细蜂巢层及内疏松层组成。隔壁多而平 直,拟旋脊窄而高,发育完善。列孔多。早二叠世,亚洲及欧洲 等地。
Neomisellina (新米斯蜓)旋壁构造
Fusulinella(小纺锤蜓)的旋壁构造
Palaeofusulina(古纺锤蜓)
壳小,厚纺锤形,中部· 膨大,两极钝圆。壳圈4-5个,包卷较松。 旋壁薄,由致密层及透明层组成。隔壁褶皱强烈而规则。初房较大, 旋脊无。晚二叠世,亚洲及欧洲。
Schwagerina(希瓦格蜓)
小到巨大,厚纺锤形至长纺锤形,少数近圆柱形。壳圈6-10个。旋 壁由致密层及蜂巢层组成。隔壁全面褶皱,强烈而不规则。旋脊无, 或仅见于内圈。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亚洲、欧洲及北美等地。
实习一、蜓目
1. 学会观察蜓化石
2. 掌握蜓的构造特征
3. 掌握几个常见假史塔夫蜓) 壳微小到小,近球形或方形,壳缘圆或平。旋壁由致密层及内、 外疏松层组成。隔壁平直。旋脊粗大,自通道向两极延伸。中石 炭世,亚洲、欧洲及北美等地。
Fusulinella(小纺锤蜓) 壳小到中等,厚纺锤形到长纺锤 形。通常壳圈6-9个。旋壁由致 密层,透明层及及内、外疏松层 组成。隔壁平直或轻微褶皱。旋 脊粗大。中石炭世,亚洲、欧洲 及北美等地。
Neoschwagerina (新希瓦格蜓) 壳中等至大,厚纺锤形。通常有11-20个壳圈。旋壁由致密层及蜂巢层组成。 蜂巢层极细,下延聚集而成副隔壁。副隔壁有轴向及旋向两组,每组中有第一及 第二副隔壁之分。拟旋脊宽而低,发育完好。列孔多,房室圆而小。早二叠世晚 期,亚洲、欧洲及北美等地。

3第三章 原生动物门

3第三章  原生动物门

• (一)在人体内(进行裂体生殖)
• 红细胞前期:在人的肝脏中进行。
被感染的雌按蚊叮人---唾液中的长梭形子孢子---侵入人体肝细胞----滋养体-----裂体生 殖形成裂殖体----裂殖子----胀破肝细胞,散发在体液和血液中.-----一部分被吞噬细胞吞 噬,一部分侵入红细胞(开始红细胞内期的发育),还有一部分侵入其他肝细胞(进行红细胞外 期的发育) 。
动鞭亚纲 Zoomastigina虫体一般无色素体,为异养型,多数种类与多细
• • • • •
衣滴虫
盘藻 Gonium
锥虫 Trypanosoma
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
第三节 肉足纲
一.代表动物---大变形虫
(一) 大变形虫的形态结构
1.表膜(pellicle): • 原生动物的细胞膜的统称; • 表膜具有保护和帮助虫体运动等功能。 • 在光学显微镜下,通常可将胞质分为内质(ectoplasm)、外质 (endoplasm)。 2.外质:相对透明、质地较密; 3.内质:具有很多颗粒,比外质易于流动。可分为凝胶质和溶胶质。 4.一般只有一个核,但有的种类(多核变形虫、蛙片虫)有多个核。 • 泡状核:染色质较少,分布不均,或聚集或分散,或相连成疏松的网 状等; • 致密核:染色质甚多,均匀而致密地散布在核内。 5.伸缩泡、食物泡。
临床意义:决定疟疾症状反复发作的间隔时间。 • 红细胞外期:在人体肝脏中进行 临床意义:疟疾复发的根本原因
(二)在按蚊体内(进行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
按蚊叮疟疾病人后----大、小配子母细胞进入蚊胃----形成大、小配子------合子-----动 合子-----进入蚊胃壁发育成卵囊-----孢子生殖产生子孢子。
第三章

第三章原生动物蜓目

第三章原生动物蜓目
蜂巢层:位于致密 层内,形态为蜂窝 状,具有许多垂直 壳面的蜂洞。薄片 上为垂直于壳的梳 状短线(C3出现)。
第三章原生动物蜓目
(三)外壳的细微构造-旋壁
旋壁的组合: 单层式 双层式 三层式 四层式
第三章原生动物蜓目
(三)外壳的细微构造-隔 壁
隔壁是旋壁向中心弯曲的部分,与中轴平行,它将 纺锤虫分隔成许多小壳室。隔壁有平直、轻微褶皱、强 烈褶皱之分。一般而言,低级纺锤虫隔壁较直,高级通 常发生褶皱。
第三章原生动物蜓目
(二)外壳形态及构造综 合图
第三章原生动物蜓目
(三)外壳的细微构造-旋壁
由壳外 边部分连接而成, 是纺锤虫的分类 主要依据。包括 原生层和次生层
旋壁
No
原生层
次生层
Image
致密层 透明层 疏松层 蜂巢层
第三章原生动物蜓目
(三)外壳的细微构造-旋壁
致密层:所有纺 锤虫都有,在薄 片下是一细而薄 的黑线
第四章 原生动物
第三章原生动物蜓目
一、原生动物概述

单细胞,最低等动物,与多细胞后生动物
相对应

无器官,单有“类器官”

个体小,,一般小于250μ分布广

据运动类器官的有无,分为鞭毛虫纲、纤
毛虫纲、孢子虫纲和肉足虫纲4个纲
第三章原生动物蜓目
原生动物各纲代表
第三章原生动物蜓目
二、放射虫目
• 海生、漂浮 • 形态多样 • 个体小,一般

茅口阶
10 Yabeina 9 Neoschwagerina

栖霞阶 8 Parafusulina
7 Robustoschwagerina
马平阶 6 Sphaeroschwagerina

古生物学(地大)第六蜓类

古生物学(地大)第六蜓类
28
内、外疏松层TongJN源自15蜓壳的旋壁分层
单层式:致密层 双层式:致密层+透明层,致密层+蜂巢层 三层式:致密层+内、外疏松层,致密层+ 蜂巢层+内疏松层 四层式:致密层+透明层+内、外疏松层
28
TongJN
16
蜓壳的旋壁分层
单层式:致密层 双层式:致密层+透明层,致密层+蜂巢层 三层式:致密层+内、外疏松层,致密层+ 蜂巢层+内疏松层 四层式:致密层+透明层+内、外疏松层
TongJN
12
蜓壳的研究方法
轴切面:通过壳轴的切面
可见初房、旋脊或拟旋脊、隔壁平直或褶皱
旋切面(中切面):垂直壳轴的切面
可见初房、旋壁的变化、隔壁
弦切面:平行壳轴但不过初房的切面
可见隔壁褶皱情况、旋脊或拟旋脊
斜切面
28 TongJN 13
蜓壳切面方向
28
TongJN
14
蜓壳的旋壁结构
蜒壳为钙质微粒状分层壳 旋壁由原生壁和次生壁组成 原生壁 致密层 透明层 蜂巢层 次生壁
28
TongJN
17
蜓壳的隔壁和副隔壁
隔壁平直或褶皱 副隔壁:蜂巢层局部规则地下延聚集形成 比隔壁短的薄板 轴向副隔壁 旋向副隔壁
28
TongJN
18
蜓类的生态及地史分布
生态:浅海底栖生活于100m左右热带亚热 带的平静浅海环境。 地史分布:始现: C13, 极盛: P1, 衰退: P3,绝 灭 : P末 。
28 TongJN 10
蜓壳的基本构造
隔壁 分隔壳体与旋向垂直的壳壁。平直或不同程 度地褶皱 旋壁 分隔壳体与旋向一致的壳壁 壳圈 旋壁绕旋轴一圈即构成一个壳圈 旋脊 隔壁基部单一开口两侧的两条隆脊 拟旋脊 隔壁基部分个开口之间的多条隆脊 轴积 沿轴部的次生钙质充填物

5蜓类

5蜓类

有孔虫纲 的一般特征 general character of Foraminiferaida


1基本构造特征basic structure (1)单个多个房室chanber (2)直径0.2-110mm (3)钙质calcium壳为主,其次为胶结壳agglutinated test和 假几丁质壳pseudochitinous
地史分布及分类 地史分布:寒武纪Canbrian到现代,石 炭纪Carbiniferous-二叠纪Permian,侏 罗纪Jurassic-白垩纪Cretaceous,第三 纪Tertiary为其三大繁盛期 分类:依据:壳质成分component、壳 的微细构造microstructure房室chamber、 口孔aperture、生活方式mode of life等
蜓类的生态及地史分布

生态:浅海shallow底栖benthos生活于 100m左右热带亚热带的平静浅海shallow 环境。 地史分布特征:C13 始现early Carboniferous, 透镜状lenticular,单层式monolayer及双层式 bilayer;C21等轴型的近方形,纺锤形四层 式r;C22蜂巢层keriotheca ; P1-2副隔壁 septulum及拟旋脊parachomata,极盛;P3: 衰退 ,Permian末绝灭extinction。

原生生物界(Protozoa)

最低等的无组织tissue、无器官organic的单细
胞unicellular动物。细胞各部分化,各司一定
的功能,形成“类器官”。

个 体 微 小 , 一 般 小 于 250μ , 需 用 显 微 镜 microscope观察研究。

中文06蜓类

中文06蜓类

蜓壳的基本特征
隔壁 分隔壳体与旋向垂直的壳壁。平直或 不同程度地褶皱 旋壁 分隔壳体与旋向一致的壳壁 旋脊 隔壁基部单一开口两侧的两条隆脊 拟旋脊 隔壁基部分个开口之间的多条隆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蜓壳的构造示意图
蜓壳的研究方法
轴切面:通过壳轴的切面
可见初房、旋脊或拟旋脊、隔壁平直或褶皱
旋切面(中切面):垂直壳轴的切面
蜓壳构造的变化
旋壁的变化:
旋壁由数层物质组成,有原生壁和次生壁 原生壁---致密层,透明层,蜂巢层 次生壁---内、外疏松层 致密层:一层薄而致密的物质。在薄片中呈一条黑 线。所有蜓都有致密层 透明层:位于致密层之 下,一层透明的壳质,成分为方解石(一般较 低级蜓具有)
蜓壳构造的变化
旋壁的变化:
代表性古生物门类
原生动物蜓亚目 腔肠动物门珊瑚纲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头足纲 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 腕足动物门 半索动物门笔石纲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古植物
原生动物蜓亚目
原生动物 (protozoan)
最低等的无组织、无器官的单细胞动物。细胞 各部分化,各司一定的功能,形成“类器官”。 个体微小,一般小于250μ,需用显微镜观察研 究。 生活领域广泛,海水、淡水、潮湿的土壤甚至 寄生。
原 生 动 物
原生动物蜓亚目
原生动物(protozoan)
最低等的无组织、无器官的单细胞动物。细胞 各部分化,各司一定的功能,形成“类器官”。 个体微小,一般小于250μ,需用显微镜观察研 究。 生活领域广泛,海水、淡水、潮湿的土壤甚至 寄生。
原生动物的分类
依据运动“类器官”的有无及类型,一般可 分为四个纲: 鞭毛虫纲 纤毛虫纲 孢子虫纲 肉足虫纲---化石最丰富,比较重要的有 放射虫目和有孔虫目

3 昆虫分类-蜻蜓目ppt课件

3 昆虫分类-蜻蜓目ppt课件
具2条稀有3条结前横脉;弓脉距翅结至少和距 翅基相等;中室常完全;翅常成柄状(蟌总 科Coenagrioidea)……………………………..4
2. 弓分脉起自弓脉下部1/3处;方室前缘凸,与基 室等长…………………………..色蟌科Agriidae
弓分脉起自弓脉中央或上部;方室直,比基室 短………………………………………………...3
11
箭蜓科Comphidae
体型一般较大,黑色,具绿色或黄色斑纹,飞 翔力强。翅透明。眼较其他蜻蜓小,在头顶分离 很远。臀套界限常不明显。翅痣前端下方常具支 持脉。交合器大型,外露,容易观察。雄性腹部 第二节两侧各具1个耳状突。雌性无产卵器。
尖板曦箭蜓Heliogomphus retroflexus
后翅三角室比前翅三角室很近弓脉,或三角室的后边与 弓脉连成直线;臀套长,足形,具中肋…………….2
2. 雄性后翅臀角通常呈明显角度;胫节具长而薄的龙骨 脊;臀套足形,其趾不发达;腹部第二节两侧各有 1个耳状突……………………………伪蜻科Cordullidae
雌雄两性后翅臀角均为圆形;胫节无龙骨状脊;臀套足 形,其趾发达;腹部第二节两侧无耳状突………… …………………………………………..蜻科Libellulidae
6
1.差翅亚目 前、后翅的形状与脉序不同;翅基不成
柄状;中室被一斜脉分为三角室和上三角 室;至少前翅结脉位于翅中点或中点之后; 体较粗;静止时双翅向体两侧展开。
7
(1)蜓总科 主要特征:除2条较
粗的结前横脉外,前 缘室与亚前缘室内的 横脉上下不连接;前 翅和后翅的三角室指 向相似,在弓脉上所 占位置相同。
蜓科Aeschnidae
多为大型种类,飞翔力
强。体色多为蓝、绿和褐 色。两复眼在头的背面有 很长一段接触。翅透明, 有两条粗的结前横脉。前 后翅三角室相似,在翅痣 内端常有一条支持脉,1 条径增脉和1个臀套,M2 脉呈波状弯曲。下唇中叶 稍凹裂。雌性具发达的产 卵器。

原生动物门蜓亚目化石鉴定课件

原生动物门蜓亚目化石鉴定课件
02
蜓亚目化石的分布和保存状态差 异较大,导致研究难度较大,需 要更加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蜓亚目化石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研究方向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蜓亚目化石的 研究将更加深入和全面,鉴定技术和 方法将更加先进和规范。
未来研究方向将更加注重蜓亚目化石 的生态、进化和生物地理等方面的研 究,以揭示其演化历程和分布规律。
胞、组织等。
对比已知种类
将新标本与已知的蜓亚 目化石种类进行对比, 找出相似和不同之处。
蜓亚目化石鉴定的主要依据
01
02
03
04
形态特征
根据化石的形态特征,如壳形 、壳饰等来判断其所属种属。
内部结构
研究化石的内部结构特征,如 细胞、组织等,以确定其生物
分类地位。
同位素分析
通过测量化石中碳、氧等元素 的同位素比率,推断其生活环
鉴定准确性和可靠性。
05
蜓亚目化石的分类和系统发育 分析
蜓亚目化石的分类原则和方法
根据形态特征
蜓亚目化石的形态特征是 分类的主要依据,包括壳 形、壳饰、缝合线等。
依据同源性
通过对不同种属间相似特 征的比较,确定种属间的 亲缘关系。
综合分析
结合古生物地理、古生态 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提 高分类的准确性。
单一细胞结构
原生动物门生物是由单个 细胞构物门生物具有多种 运动方式,如鞭毛、伪足 等。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类群
鞭毛虫类
纤毛虫类
具有一根或多根鞭毛,通过鞭毛摆动 进行运动。
表面覆盖纤毛,通过纤毛摆动进行运 动。
变形虫类
没有固定形状,通过伪足进行运动和 取食。
境。
生物地层学
结合已知的生物地层学资料, 确定化石的地质年代和沉积环

原生动物门蜓亚目化石鉴定介绍课件

原生动物门蜓亚目化石鉴定介绍课件

蜓亚目化石鉴定技术的发展将推动蜓 亚目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相关 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谢谢
蜓亚目的特征
体型较小,通常 在几毫米到几厘 米之间
身体呈流线型, 具有明显的头部 和尾部
身体表面覆盖有 纤毛,用于运动 和感知环境
消化系统简单, 通常只有一个细 胞核
生殖方式多样, 包括有性生殖和 无性生殖
生活在水中, 以浮游生物为 食
具有较强的适应 性,能够适应不 同的环境条件
在生态系统中扮 演着重要角色, 如分解有机物质 和维持生态平衡
地质学研究:蜓亚目化石可以提供地质年代、古 气候等信息,有助于地质学研究。
古环境研究:蜓亚目化石可以揭示古环境的变化, 为现代环境研究提供参考。
旅游资源:蜓亚目化石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科 普教育意义,可以成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
蜓亚目化石鉴定课 件总结
蜓亚目化石鉴定的重要性
蜓亚目化石是研究原生动物门演化
生物化学鉴定
01
蛋白质分析: 通过分析蛋白 质的氨基酸序 列,确定蜓亚 目化石的种类 和年代。
02
核酸分析:通 过分析核酸的 碱基序列,确 定蜓亚目化石 的种类和年代。
03
同位素分析: 通过分析同位 素的含量和比 例,确定蜓亚 目化石的年代 和形成环境。
04
微量元素分析: 通过分析微量 元素的含量和 比例,确定蜓 亚目化石的种 类和形成环境。
蜓亚目的研究意义
STEP1
STEP2
STEP3
STEP4
蜓亚目是原生动物 门中最大的一个亚 目,研究蜓亚目有 助于了解原生动物 的多样性和演化历 程。
蜓亚目在生态系统 中具有重要地位, 研究蜓亚目有助于 了解它们在生态系 统中的作用和功能。

原生动物门蜓亚目化石鉴定

原生动物门蜓亚目化石鉴定

1.蜓壳的基本形态 蜓又名纺锤虫,具钙质壳,一般大如麦粒,最小
者不到1 mm,大者可达30~60mm。蜓壳常呈纺 锤形或椭圆形,有时呈圆柱形,少数壳较短呈球 形或透镜形。
图2-1 蜓壳形态 (据何心一等,1993,综合) 1-纺垂形;2-圆柱形;3-球形;
4-方形;5-透镜形
2.蜓壳的基本构造
蜓壳的初房位于壳 中央,多为圆球形。 以后的壳壁围绕一 假想的旋轴增长, 同时向旋轴两端伸 长包裹初房。
2.蜓壳的基本构造
壳壁生长到一定阶段, 其前方往中心下垂,将 旋壳分隔成房室。下垂 的部分即称为隔壁,隔 壁平直或褶皱,外露的 部分则连成旋壁。旋壁 围绕旋轴一圈构成一个 壳圈,壳圈从内到外层 层包裹
情境二 古无脊椎动物化石鉴定
任务1 原生动物门蜓亚目化石鉴定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原生动物门是一类与多细胞动物相对应的最低等 的真核单细胞动物。
☺原生动物的个体由一个细胞组成,但它是一个能 够独立生活的有机体,具有新陈代谢、刺激感应、 运动、繁殖等机能。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原生动物没有真正的器官,但其细胞产生分化, 形成了“类器官”。
2.蜓壳的基本构造
蜓壳隔壁基部中央有一个开口,各隔壁的开口彼 此贯通形成通道。通道两侧有致密方解石次生堆 积物形成从内到外盘旋的两条隆脊叫旋脊。
某些高级蜓类,隔壁基部有一排小孔称为列孔, 列孔两侧也有次生堆积物,叫做拟旋脊。
2.蜓壳的研究方法
轴切面 通过初房,平行 于假想旋轴的切面。
旋切面 通过初房,垂直 于假想旋轴的切面。
原生动物作为一个动物体来讲是最简单的,而作 为一个细胞来讲是最复杂的。
原生动物门的分类
鞭毛虫纲 肉足虫纲 孢子虫纲 纤毛虫纲

蜻蜓目

蜻蜓目
褐斑蜻蜓差翅亚目Anisoptera,俗称蜻蜓。后翅基部比前翅基部稍大,翅脉也稍有不同。
谢谢观看
生长繁殖
蜻蜓交尾(6张)半变态,一生经历卵、稚虫和成虫3个时期。绝大多数稚虫水生,许多蜻蜓年生1代,有的种 类要经过3~5年才完成1代,卵产于水面或水生植物体内。
交配时,雄虫用腹部末端的肛附器捉住雌虫头顶或前胸背板,雄前雌后,一起飞行。有时雌虫把腹部弯向下 前方,将腹部后方的生殖孔紧贴到雄虫的交合器上,进行受精。许多蜻蜓没有产卵器。它们在池塘上方盘旋,或 沿小溪往返飞行,在飞行中将卵撒落水中;有的种类贴近水面飞行,用尾点水,将卵产到水里。
拉氏蜓间翅亚目Anisozygoptera,特征介于均翅亚目与差翅亚目之间。体形似差翅亚目,脉序似均翅亚目。 前后翅中室形状不同,与均翅亚目不同;中室末分成三角室与上三角室,与差翅亚目不同;复眼不显著向外突出, 雌性复眼间距小于眼的宽度,雄性复眼上方几乎接触;中胸长小于宽;腹部末端膨大。称蟌蜓。中型昆虫,头大 且转动灵活,两对翅膜质透明,翅多横脉,翅前缘近翅顶处常有翅痣。腹部细长,雄性交合器生在腹部第2、3节 腹面。翅基部不呈柄状,后翅大于前翅。是古老的孑遗物种,有活化石之称。有学者把差翅亚目和间翅亚目归入 Epiprocta,或将间翅亚目列入差翅亚目下,另设Neoanisoptera包容原差翅亚目所属各种。间翅亚目仅含1科1 属4种,中国已知2种 。
外形特征
蜻蜓目(5张)蜻蜓目包括蜻蜓和豆娘。头大,半球形或亚铃形。复眼发达,单眼3个。触角刚毛状。翅膜质, 分布有发达的状翅脉。腹部细长。按其捕食能力,可分三类:豆娘类,体纤瘦弱,飞翔力差,捕食能力也弱;蜻 类,飞翔力强,捕食功能健全;蜓类,飞行极强,在山间小溪迅速来回飞行捕捉猎物。全世界6500余种,我国有 400余种,分属20多个科。

蜓 蜻蜓目昆虫

蜓 蜻蜓目昆虫

蜓蜻蜓目昆虫蜓多指蜻蜓,是无脊椎动物,昆虫纲,蜻蜓目,节肢动物门,昆虫纲。

简介tíng 蜻蜓diàn 见"蝘蜓"。

物种名称蜓拉丁文名 Aeschnoidae生存年代侏罗纪生存地点中国地质层位未知辨认要决前后翅不能重合,体形粗壮物种种类蜓总科物种特点介绍 Introduce蜻蜓目昆虫Odonata是比蜉蝣目昆虫Ephemeroptera更高级的一种有翅昆虫。

在石炭纪到二叠纪中,蜻蜓的体型一直很大。

侏罗纪的时候,蜻蜓目分化出了束翅亚目Zygoptera和间翅亚目Anisoptera两个亚目。

本页的图片是间翅亚目的蜻蜓,估计属于比较原始的蜓总科Aeschnoidae。

原生动物门(Protozoa)1.概述切片称法:轴切片:平行于旋转轴,通过初房,最理想;弦切片:平行于旋转轴,不通过初房。

中切片,垂直于旋转轴,通过初房,较理想;平行切片:垂直于假象轴,通过初房,较理想斜切片:其余切片1)初房:最小的中心部分,最原始部分2)旋壁:原生质围绕初房旋转生长形成旋壁结构复杂:单层、双层、三层、四层(致密层、透明层、内、外疏松层、蜂巢层) 3)隔壁:旋壁中间的拐弯部分4)副隔壁:疏松层向下生长形成,比隔壁稍短5)房室:隔壁间的空间6)通道:隔壁中央近底部的小孔(壳口)相连形成的原生质可通过的小空隙8)旋脊:通道两侧的钙质分泌物7)列孔:隔壁底部一列整齐的小孔9)拟旋脊:列孔两侧的钙质分泌物三.生态:正常盐度海洋环境四.地史分布及演化趋势1)时代:C1—P2;共延续约2.8亿年。

2)个体从小到大3)旋壁构造从简单到复杂旋壁由一层式逐渐演变为四层式,晚期的蜓出现副隔壁4)旋脊:早期的蜓具有旋脊,晚期逐渐变化为拟旋脊,旋脊可以消失5)形态由早期的纺锤形逐渐过渡到不同形态,具有特化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纺锤虫的演化方向 (1)
• 大小:小
• 壳形:短轴 等轴等

长轴、
• 旋壁:单层 蜂巢层
• 隔壁:平直 • 旋脊:粗大
四层
褶皱 小
(五)纺锤虫演化中的主要事 件
• C1出现
• C3蜂巢层出现 • P11拟旋脊出现
• P12副隔壁出现
(五)纺锤虫生物地层分带
• 早石炭世晚期 出现
二 叠 纪
(三)外壳的细微构造-旋脊和拟旋脊
• 旋脊:通道两侧的 脊状堆积物,多三 角状,在低等纺锤 虫中发育,不连续。
• 拟旋脊:列孔两侧 的多个堆积物
(四)研究方法--手标本
• 个体小,要借助放
大镜观察。其中一 个重要标志是隔壁 沟。
(四)研究方法--薄片
• 纺锤虫内部构造必
须通过薄片观察。 • 薄片切面有多种情 况,一般在轴切面 上观察。
(三)外壳的细微构造--隔壁
平直型:在切
片中呈直线状,仅 出现于两极。
(三)外壳的细微构造--隔壁
轻微褶皱:泡沫状,
限于极部和轴部。
(三)外壳的细微构造--隔壁
强烈褶皱:隔壁全面褶皱,在轴切面上遍布整个 壳圈
(三)外壳的细微构造--副隔壁
• 由蜂巢层聚集下延 而成,位于隔壁之 间,一般长于蜂巢 层而短于隔壁。
(三)外壳的细微构造--旋壁
蜂巢层:位于致密 层内,形态为蜂窝 状,具有许多垂直 壳面的蜂洞。薄片 上为垂直于壳的梳 状短线(C3出现)。
(三)外壳的细微构造-旋壁
旋壁的组合:
单层式 双层式
三层式
四层式
(三)外壳的细微构造-隔 壁
隔壁是旋壁向中心弯曲的部分,与中轴平行,它将
纺锤虫分隔成许多小壳室。隔壁有平直、轻微褶皱、强 烈褶皱之分。一般而言,低级纺锤虫隔壁较直,高级通 常发生褶皱。
第四章 原生动物
一、原生动物概述
• 单细胞,最低等动物,与多细胞后生动 物相对应 • • • 无器官,单有“类器官” 个体小,,一般小于250μ分布广 据运动类器官的有无,分为鞭毛虫纲、 纤毛虫纲、孢子虫纲和肉足虫纲4个纲
原生动物各纲代表
二、放射虫目
• 海生、漂浮 • 形态多样
• 个体小,一
般0.1-2.5mm
• 常赋存在深
海硅质岩中
放射虫
放射虫各类化石代表
寒武纪出现,泥盆纪后期和石炭纪达到繁盛。侏罗纪和白垩纪 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新生代是放射虫发展的顶级时期, 第三纪地层进行的分带就是根据放射虫化石进行的。
三、有孔虫目纺锤虫亚目
(一)基本特征
(二)外壳形态及构造 (三)主要化石代表 (四)演化趋势
栖霞阶 长兴阶 吴家坪阶 茅口阶
12 Palaeofusulina 11 Codonofusiella 10 Yabeina 9 Neoschwagerina 8 Parafusulina 7 6 5 4 3 2 Robustoschwagerina Sphaeroschwagerina Triticites Fusulina Profuusulinella Pseudostaffella
致密层 透明层 疏松层 蜂巢层
原生层 次生层
(三)外壳的细微构造-旋壁
致密层:所有纺
锤虫都有,在薄 片下是一细而薄
的黑线
(三)外壳的细微构造--旋壁
透明层:在致密
层之内,为一浅 色透明状薄层, 较低级的纺锤虫 中所具有。
(三)外壳的细微构造--旋壁
疏松层:为不均 一的半透明状, 位于致密层之外 的为外疏松层, 位于壳内的为内 疏松层。终壳无 外疏松层。
• 早二叠世达到
极盛
马平阶
• 二叠纪末期绝 灭

炭 纪
大塘阶 岩关阶 威宁阶
1 Eostaffella
本章要点
• 纺锤虫的构造模式图及主要
构造
• 纺锤虫主要演化趋向及主要
演化事件
• 纺锤虫的地质分布
(一)基本特征
• 指相化石---浅海,底栖(生活于水深100米左右的热
带或亚热带平静正常浅海)
• 标准化石--早石炭世晚期-二叠纪末期。分布时代短,
演化迅速,分布广,数量多。
• 个体一般1mm,大者可达20-30mm
(二)外壳形态及构造(1)
外壳形态
• 包旋壳,分为 1 长轴型 2 等轴型 3 短轴型
(二)外壳形态及构造(2)
构造(旋切面)
前壁
初房、旋壁、 隔壁、壳室、 壳圈、前壁、
隔壁 初房 旋壁
壳圈
壳室
(二)外壳形态及构造(3)
构造(轴切面)
初房、旋壁、 壳圈、隔壁、旋 脊(拟旋脊)通 道(列孔)
(二)外壳形态及构造综 合图
(三)外壳的细微构造-旋壁
由壳外 旋壁
边部分连接而成,
是纺锤虫的分类 主要依据。包括 原生层和次生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