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农历几月初几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农历几月初几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午日相交节等,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下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传统活动。
来历
端午节最早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战国时期,传说古代楚国大夫屈原投汨罗江自尽后,人们为了防止鱼虾侵食屈大夫的身体,纷纷将粽子投入江中以转移鱼虾。
这一传说逐渐演变为包粽子、划龙舟等节庆习俗,形成了今天的端午节文化。
习俗
1.包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人们蒸或煮糯米,在粽叶中夹上豆
子、蛋黄、瘦肉、红枣等,包成三角形或长方形,将其串起,作为一种美食。
2.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人们组成龙舟队伍,划龙舟比
赛,体现了团结合作、勇敢拼搏的精神。
3.佩香囊:有人们在端午节佩戴香囊的习俗,以驱邪避疫,保佑平安。
4.饮雄黄酒:端午节饮食上,有些地方还有饮食雄黄酒的习俗。
传统活动
北方
在北方地区,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饮雄黄酒等习俗。
南方
在南方地区,端午节有吃粽子、挂艾草、包糉等传统活动。
总结
通过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传统活动,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
的魅力,也能体验到中华民族团结、勇敢、勤劳的精神。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一大传统节日,让我们共同珍惜和传承这一美好的文化传统。
端午节,既是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走进端午节,感受节
日氛围,体验传统习俗,让我们一起共同传承和守护这份文化瑰宝。
祝愿大家在端午节快乐,平安健康!。
汉族节日:端午节传说(中国传统节日)

汉族节日:端午节传说(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
端是“开端”、“初”的意思。
初五可以称为端五。
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
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
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
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
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端午节有哪些来历简介

端午节有哪些来历简介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彩,这些节俗围绕着祭龙、祈福、攘灾等形式展开,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
端午习俗甚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端午节有哪些来历简介,仅供参考,欢迎阅读!端午节的来历简介1、纪念屈原说。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屈原投江殉国。
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这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因此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等习俗,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纪念伍子胥说。
此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
伍子胥,忠良之臣,原为楚国人,后投奔吴国,因被人陷害,被吴王赐死。
临死前,伍子胥说:“我死后,将我双眼挖出挂在吴国都城上,以看越国灭吴。
”吴王闻听大怒,让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马革里,在五月初五这天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纪念孝女曹娥说。
传说东汉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孝女曹娥,其父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曹娥年仅14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七天七夜仍不见尸体,于是她在五月初五跳江寻找父亲,后来抱出父尸。
人们被她的精神所感动,为了纪念她的孝义建了一座庙,称为曹娥庙。
4、吴越民族图腾祭说。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
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图腾的部族——史称吴越族。
端午节五彩绳佩戴宜忌1、在端午节那天的早上太阳没有出来之前,大人起床后在熟睡中的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端午线。
有些地方是五彩绳可以在前一天晚上戴上。
2、系五彩绳的时候孩子不能开口说话,而且戴好之后小孩子不能任意扯断或丢弃五彩绳。
3、一直到七月七日“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焚烧。
有些地方是端午节后下第一场雨时,摘下抛到河里,让它随雨水冲走。
4、据说戴五彩绳的孩子就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而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孩子门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节的来历30字

端午节的来历30字端午节的来历30字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来历30字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端午节的来历30字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端午节的来历30字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在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
端午节十说资料一说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
闻一多先生《端午考》考证,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间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认为端午节实际上是一个龙的节日。
二说认为端午节是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逝世。
据《续齐谐记》记述: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逢此日,以竹筒盛米,投江祭之。
三说是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
四说认为据东汉时期蔡邕《琴操》中载,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五说认为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刊文,端午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是日操练水军。
六说认为梁宗懔《荆州岁时记》转述,端午是为迎“涛神”伍子胥。
《后汉书》中也写道:浙江虞巫上祝曹盱,五月初五在曹娥江上婆娑起舞,迎接伍子胥。
后来江浙一带百姓每逢端午逆流而上,举行各种仪式,以悼念伍子胥。
七说认为在《道书》中载有五月初五是为祭祀先祖日。
八说是据《会稽典录》一书记载,端午是为纪念寻父投江而死的曹娥。
九说认为端午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
端午节由来

端午节由来端午节由来端午节由来1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
“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它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至于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端午节的来历之一:纪念屈原说。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惊《荆楚岁时记》的记载。
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
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由来2每当我看见粽子,就会想起那个难忘的端午节。
每每想起在去年那个晚上,我激动地睡不着觉。
我对姥姥说:“姥姥我想吃粽子了。
”可姥姥说:“现在是晚上12:00啊,我现在没有食材做不了啊!”我说:“姥姥我想了个好办法咱们拿粘土做吧,”姥姥说:“好呀!”于是我们俩拿出来五彩缤纷的粘土,说完我们就开始了,姥姥先把白色的粘土揉成一个小三角形,再把绿色的粘土揉成叶子型,把它裹在上面,我和姥姥为了小粽子可爱,然后又在他的身上安了两只小眼睛和一只小嘴巴,那樱桃般可爱的小嘴巴,好像正冲着我和姥姥微笑呢。
有的像铃铛、有的像小汤圆、有的还像小饺子、有的像小兔子、每一个都是那么的精致可爱。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来历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端午节的来历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
端是“开端”、“初”的意思。
初五可以称为端五。
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
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
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
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
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是夏季的第一个重要节气立夏后的第五天,也是农历上半年的中期,因此称为"端午"。
端午节在中国乃至一些东亚国家和地区都有庆祝,有着丰富多样的风俗和习惯。
下面将详细介绍端午节的起源。
一、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较为流行的说法有以下几种:1.屈原投江:这是最为广泛传扬的端午节起源传说。
据说,在战国时期,楚国的伟大诗人、政治家和军事将领屈原,因不满楚国内外的腐败和亡国危局,于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以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和悲痛。
屈原的死让楚国人民感到非常悲痛,于是人们纷纷驾船下江搜寻屈原的遗体,同时也为了避免鱼虾咬食屈原的尸体,便在江中撒下了米团,以驱赶鱼虾,这就是后来的粽子的起源。
2.龙舟竞渡:这是端午节的另一种起源传说。
据说,在古代,人们相信江河里有许多的水神、河神和龙神,这些神明对人间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端午节时,人们会在江河湖泊中举行龙舟竞渡活动,目的是为了祈求水神、河神和龙神的保佑,希望获得平安、健康和丰收。
这种活动最早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江南地区,后来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并且成为了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3.驱瘟避疫:这是端午节的另一种传说说法。
古代人们相信五月初五是阴气最重的日子,也是瘟疫肆虐的时候。
为了避免瘟疫的侵扰,人们在端午节时采取了各种驱瘟避疫的措施,如挂艾草、插艾叶、喝雄黄酒等,以祈求平安和健康。
这些习俗在端午节中逐渐演变成了端午节的重要风俗。
4.传统节令: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令之一,其起源可能并无具体传说,而是源自古代中国的农事文化和民间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正值夏季,是农田生长最繁盛的时候,也是蛰虫和害虫肆虐的季节。
因此,人们在端午节时采取了各种措施来祈求丰收、驱邪和保平安,如放鞭炮、烧香、踏青、舞狮、燃龙舟等,这些习俗渐渐演变成了端午节的传统风俗。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相关推荐端午节的由来导语:我们的端午佳节是怎么发展而产生的,这里面有什么故事大家都了解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由来,欢迎大家阅读!端午节来源六说: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五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之一,受到全国各地人民的普遍重视。
它的别名很多,有端午、端阳、蒲节、重五、女儿节、诗人节、沐兰节等等。
端午节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为人所知的有下列六种:1、纪念屈原。
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尽。
深感痛惜的人们纷纷包粽子、赛龙舟,以此来纪念他,此后逐渐演化为端午节。
这是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2、道教中的祭“地腊”风俗。
《道书》云:“五月五日为地腊,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3、勾践操练水军。
《事物记源》记载,每年五月五日,天气变暖,可以下水。
越王勾践便在这一天开始操练水军,最终打败了吴国4、纪念孝女曹娥。
《会稽典录》记载,某年五月五日,曹姓巫师失足落水。
他14岁的女儿曹娥哀号江畔17日,觅父尸不得,投江自杀。
5、纪念介子推。
据传,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发令,五月五日这一天不得举火。
因为此时天气暖和,可以冷食。
而此日之前冷食,易得伤寒,难以医治。
6、纪念伍子胥。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时迎伍君。
”伍子胥尽忠反被杀,尸被抛于江,化为涛神。
每年五月初五,钱塘江口泛起初潮,人们驾舟逐潮,希望能见伍子胥显灵。
由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
端午祭龙礼俗的形成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历法以及苍龙七宿正处南中的天象有关。
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
据《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日月五纬一轮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
”上古时代人们定天之象、法地之仪,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将黄道和赤道附近的区域分作28组星宿,俗称“二十八宿”,按东南西北四方各分为七宿,即为“四象”;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即苍龙七宿。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端午节的来历,欢迎阅读。
端午节的来历1端午节是因为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
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
端午节习俗盘点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了,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端午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2000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只知道吃粽子弱爆了,一起来看看端午的习俗吧!一、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已流传两千多年。
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
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二、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
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民俗活动

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民俗活动端午节,又称为重阳节、五月节、午日节等,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
据传,端午节主要是为了祭祀屈原、抵御瘟疫和防御各种灾祸而设立的。
现在,端午节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传承和生活习俗,深受人们的热爱。
本文将介绍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民俗活动。
一、端午节的由来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许多传说和说法。
其中,最为流传的一个说法是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78年,楚国大夫屈原因遭到朝廷排挤而流亡至汨罗江边。
屈原在流亡期间,耳闻口传辽东国王即将发动战争,他十分担心。
后来,屈原在五月初五这个日子里,握紧竹叶跳入汨罗江中,以示悲痛和爱国主义情怀。
邻居们闻讯后就用船把带着香草的竹筏推入江里,希望能够救回他。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说法,比如,五月初五是夏至节气前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远古人们寻求自然之力的时刻。
因此,端午节被视为人、神和自然之间交流、互通和感受的时刻。
二、端午节的习俗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有许多特别的习俗。
1、吃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食品和风味之一。
粽子是一个用芦荟叶或者竹叶包裹着糯米饭和各种配料的食品。
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口味。
比如,有甜粽子和咸粽子,原料的选择也略有不同。
2、赛龙舟。
龙舟赛是端午节最受欢迎的民俗活动之一。
它通常是由冠军队伍接受奖励和荣誉的比赛,参赛者必须配合默契并全力划桨。
3、佩香囊。
在端午节,人们还会佩香囊,香囊是用红绸子和丝线绣成的小袋子,里面装有各种香料和草药。
佩戴香囊的意义是祝福和保佑。
4、修习养生功法。
端午节是夏气最旺盛的时候,因此,人们需要加强运动,平衡心理和保持身体健康。
大家热衷于修习养生功法,比如太极拳、武术和气功等。
5、挂艾草和军马门上。
在端午节,人们会在家门口和门柱上挂上艾叶和菖蒲,或把菖蒲插在门前的地上,以消灾驱邪。
三、端午节的民俗活动端午节也是一种重要的民俗活动。
在不同地区,有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
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介绍一些。
1、武林大会。
武林大会是湖北省舞阳县的传统民俗活动。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的由来11、端午节的由来简介端午节,吃粽子,忆屈原,插艾叶,赛龙舟。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到汨罗江,百姓们十分他,为了不让鱼虾咬蚀他的尸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还划着像龙一样的小舟驱赶着河里的鱼虾,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五月五日这一天称为端午节。
2、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3、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端午节的由来。
其实是纪念屈原的,屈原是一位爱国者,他想让的国家,强大起来,就常常跟国王提意见,可是国王不喜欢听,就把他赶出了国都。
有一次秦国来打楚国,楚国很快就被打败了,国家就快没有了,屈原更加伤心,这一年的五月初五,他搬着一块大石头投江了自尽了。
人们知道后,非常悲伤,为了不让鱼吃了屈原,就把竹筒里面装着粽子,扔到河里,鱼吃饱了就不会吃屈原了,粽子也就是这样来的。
端午节的由来2端午节,吃粽子,忆屈原,插艾叶,赛龙舟。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到汨罗江,百姓们十分尊重他,为了不让鱼虾咬蚀他的尸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还划着像龙一样的小舟驱赶着河里的鱼虾,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五月五日这一天称为端午节。
2、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3、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端午节的由来。
其实是纪念屈原的,屈原是一位爱国者,他想让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就常常跟国王提意见,可是国王不喜欢听,就把他赶出了国都。
端午节的来历介绍

端午节的来历介绍端午节的来历介绍(精选5篇)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端午节的来历介绍(精选5篇),欢迎阅读。
端午节的来历介绍1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升至正南中天,是龙升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中所说:“飞龙在天”,此时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寓意大吉。
端午祭龙习俗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反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涵。
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端午习俗甚多,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过法虽不尽相同,但食粽子与扒龙舟是普遍习俗。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
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龙图腾祭祀,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
端午节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
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的来历介绍2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音雄黄酒,游百病,配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来历和介绍有哪些

端午节的来历和介绍有哪些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端午节的来历和介绍有哪些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端午节的来历和介绍,欢迎查阅!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屈子祠内新塑造的高达三米的屈原像(拍摄于1981年)。
湖南省东北部的汨罗江上,每年农历五初五“端午节”都要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纪念两千年前在这里怀沙自沉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
新华社记者王平摄据说,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也正是因为如此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
屈平(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在我国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的介绍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端午节的来历简介

端午节的来历简介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又叫端阳节、午时节、五月节、端午节、浴兰节。
它是流行于中国和汉字文化圈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节日。
它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自古以来,端午节就有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和菖蒲。
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假日。
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批准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成为中国第一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端午节起源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以下我为大家介绍四种: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并力主联齐抗秦,但却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楚怀王听信谗言,将屈原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在流放期间,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
眼见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屈原心如刀割,五月五日,终在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身殉国。
屈原死后,楚国人民非常悲伤,他们去汨罗江边吊唁。
渔民划着船,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扔到江里,让鱼虾吃饱了也咬不到屈博士的尸体。
人们看到后纷纷效仿。
由于害怕饭团被龙吃掉,人们想出了用印楝叶包裹米饭,再用彩色的丝绸包裹的主意,这后来发展成了粽子。
之后,每年五月初五,都有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
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端午节的来由故事

端午节的来由故事端午节是汉族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又称为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它是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庆祝的,标志着立夏之后的第一个节气。
端午节的来由故事有多种不同的版本,下面我们就来一一介绍。
一、屈原投汨罗江相传,战国时期的楚国大臣屈原是荆山的贵族。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是楚国的贵族、学者,为人诚实而孤单。
在另一方面,秦国不断地扩展领土,楚国却不敌其力量,屈原的忧虑不已。
在他的劝告下,国王开始与秦国进行和平谈判。
另一方面,屈原的敌人伪造信件,宣布他的建议是“降顺”,而国王无法分辨真伪,于是他被流放成为孤家寡人。
屈原流浪于汨罗江畔长达十五年,他把自己的思想和爱国情感都倾注到诗歌中。
当他知晓楚国被秦国完全攻陷时,他感到失神,遂在五月初五的清晨投身到汨罗江中,以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爱。
在屈原去世后,当地百姓都非常悲痛和惋惜。
每次端午节,百姓们都会在江边划龙舟,以纪念出了名的忠诚国士和他那被流放的孤独人生。
二、龙舟竞渡的来由在另一种传说中,端午节的来源是与龙舟竞赛有关。
它的发源地也是在江南地区。
传说,战国时期,楚国的国王为了路过一条危险的江河,向当地一位水神龙王跪拜,乞求保护。
水神同意了国王的请求,并诺言他将控制当地所有的水体。
但水神对于贡品的标准是非常高的,每年都要求一条美味的男子,作为贡品。
国王曾想把自己献祭,但他的爱民心态告诉他,这种行为太残忍。
因此,代表国人的陆续出现。
其中一个最勇敢的青年生,在临死之前,于五月初五做出了一件事情:他穿上了彩色灯笼乘船下水,试图挽回他们最后一刻的自由,同时引开龙王和他的水妖。
更多的人找到了一种方式来庆祝这个英勇、同情心、愿意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做出牺牲的英雄青年,便在那一天,大量的方案之一被想出:龙舟赛。
龙舟赛比赛,也成为端午节庆典的一部分。
龙舟是一种长形船,有许多人装在其中,有一个人敲鼓,所有人都努力地快速地摇橹。
比赛的规则通常是:第一个到达对岸的人赢得比赛。
汉族端午节的导游词600字

汉族端午节的导游词600字汉族端午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热烈地庆祝这个节日,表达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汉族端午节的历史、传统习俗,带领大家一起体验这个充满魅力的节日。
一、历史起源汉族端午节起源于战国时期,是为了纪念伟大的古代诗人屈原。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思想家、政治家、爱国诗人和文化名人,被誉为“楚国之魂”,他的悲剧生命和爱国精神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
为了悼念这位爱国英雄,人们就在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龙舟竞渡”并吃粽子,以示对屈原的纪念和怀念。
二、传统习俗1.吃粽子——端午节的主食粽子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食品之一。
通常由糯米、红豆、花生、肉类和鲜竹叶等食材制成,味道口感丰富。
吃粽子不仅是一种享受,也象征着人们向屈原等古代爱国英雄学习忠诚和爱国精神。
2.包粽子——传统技艺粽子的制作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技艺。
传统上,家家户户都会花费几天时间准备食材和糯米,然后在端午节前用竹叶包好,煮制后再与家人和朋友一起品尝。
包粽子可以加深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友情,同时也是一项传统的手工艺品。
3.龙舟比赛——传承古老的文化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通常是由一个团队组成,驾驶羽毛球形船,比赛速度和技巧,以争夺冠军。
这个传统活动源于龙舟赛起源的故事,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
4.赛国际——加强文化交流近年来,中国的端午节文化已经走出国门,成为世界文化的活力之一。
在各种文化交流中,国际龙舟赛和全球吃粽子大赛也已成为重要的文化活动,促进了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和交流。
三、总结汉族端午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符号和民俗活动。
端午节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代表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爱国爱家的鲜明品格。
在今天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和交融中,我们应该更好地发扬汉族端午节的文化精髓和民族特色,加强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以此推动中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导游即兴讲解汉族端午节的故事

导游即兴讲解汉族端午节的故事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被广泛地庆祝。
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会在家中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喝雄黄酒等活动来庆祝节日的到来。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端午节具体源起和背后的故事。
今天,我作为导游,将为大家带来端午节的故事,向大家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和意义。
首先,端午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中国春秋时期。
相传,当时,国内各地都有不少的文人学士和民间传说的神仙,他们很重视该节日,都会举行庆祝活动。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诗人屈原。
他是一个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爱国主义情感深厚,一直以来都致力于推动祖国的发展。
由于他忠于国家的爱,他所在的楚国官场上嫉妒和排挤不断。
后来,当楚国国内出现内乱时,屈原也感到深深的失望和绝望,于是便跳入了奔腾的江水中,以身殉国。
屈原的离去,使得他的信徒们十分伤心和痛苦。
于是,他的信徒们便开始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以怀念他的革命精神。
他们把饭菜和酒放在船上,向江中投放,来哀悼他的离去。
他们还在门前悬挂苎麻和艾草,以赶走瘟疫和邪恶的气息。
同时,他们也举行龙舟比赛,以纪念他曾经捉鱼救人和驱逐恶龙的壮举。
这些活动逐渐演变成为端午节的庆祝仪式,至今在中国各地仍然保留着。
其次,端午节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也非常深远和有趣。
在中国文化中,“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字。
五行、五方和五福对应到了金、木、水、火和土等五个元素。
五月初五是阳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立夏,也是一个纪念春夏之间隆重节令。
在这个日子里,人们往往会举行庆祝活动、祭祀祖先、守护家庭的仪式。
同时,端午节还包括了各种传统文化元素,比如粽子、艾草、龙舟等。
粽子寓意着和谐、吉祥和团结,艾草则有消毒净化的作用,能够赶走邪气压制瘟疫。
龙舟的传统特点则是人们团结协作、齐心协力,以赛龙舟来比拼力量高低、配合默契程度,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文化内蕴。
总之,端午节是一个非常有意义和有趣的节日,它蕴含了深远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汉族端午节导游词讲解700字

汉族端午节导游词讲解700字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五月节、重午节等,是汉族中传统的节日之一。
习俗有吃粽子、踏青赛龙舟、挂艾叶、戴香囊等。
作为一名汉族的导游,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汉族端午节的来历、习俗以及节日庆祝的方式。
一、来历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的传说、故事。
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关于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贤臣,他为了不与君王争宠而投河自尽。
绝望之余,百姓们纷纷下船打捞,试图救出这位仁人志士。
而在他的众多忠实信徒中,有一个叫做乌衣子的人,他端着糯米饭、挂着盐蛋,穿着蓝色的船夫服装,踏着帆船赶往屈原投水之处,直到找到屈原,将糯米饭、盐蛋、鲜花等扔进水中,好让鱼虾吃饱后便不再啃食屈原的身体,再戳破帆船、用皮革拍打水面,想让屈原的灵魂不会被鱼鳖吞噬。
后人便根据乌衣子的穿着打扮出了西楚霸王的服饰,据此开始了端午节龙舟竞渡。
为纪念屈原,人们在每年的五月五日,会在河边放飞五色的鹞子,以示哀思。
并且,还会包粽子、饮雄黄酒、挂菖蒲、将艾叶在门前点燃等等活动。
二、习俗1. 赛龙舟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具有特色的习俗之一。
在端午节当天,各地都会有龙舟比赛,不仅有专业的龙舟队员参赛,也有普通百姓能够参与的活动。
在比赛时,各队员团结协作,精神抖擞,拼尽全力领先于对手,现场气氛热烈,观众和选手们都会尽情地欢呼和助威,其中声嘶力竭的掌声、啦啦队的支持咆哮、喇叭的声音等声音混合在一起,让这个节日更加喜庆和热闹。
2. 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的一道传统食品,它被认为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制作的。
粽子里面通常会包括糯米、豆沙、蛋黄、肉类等馅料,有很多种不同的口味和风味。
在端午节这天,家人们会一起包粽子并享用,同时,也会将一些粽子送给亲朋好友,以示关怀和问候。
3. 挂艾叶在端午节这天,有一项重要的习俗便是挂艾叶。
艾叶是一种香草,有驱虫、驱邪和保健的作用。
人们会将艾叶挂在门口或者在房间里熏艾,以保持清香和驱邪避瘟的作用。
同时,还有很多人会戴起香囊,里面放着艾叶、香料等物,以求庇佑江山安泰和平。
导游即兴讲解汉族端午节

导游即兴讲解汉族端午节导游即兴讲解汉族端午节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参观旅游。
今天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将要和大家分享一个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端午节是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因为“五五”谐音“无无”,寓意避“无形之诈”与“无形之忠”,也因为五月初五的气温较高,这一天还称为“重五节”。
据记载,端午节与屈原有关。
屈原是战国时代楚国的大臣和诗人,他提出了“爱国思想”而被驱逐,最终跳入汨罗江自杀。
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的忠诚和爱国精神,便将每年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并且在汨罗江边投入粽子、饮食以祭祀屈原。
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就是吃粽子了。
粽子是包裹糯米和馅料的糯米叶,盛行各地的口味也不同。
最古老的粽子,应该是用竹叶及其枝茎缝制的,叫做“箩粽”,没有现代的方便快捷的铝箔包装袋,所以口感粗糙。
如今,人们已经可以买到各种口味和形式的粽子,品尝多种美食。
在端午节这一天,各地还会举办龙舟竞赛活动。
龙舟是中国的传统水上运动,船上由蛟龙头和龙尾、龙骨以及龙鳞组成,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水上船舶。
参赛的人们会在龙舟扬起灯笼,饱含热情与激情地划桨往前,以此纪念屈原。
除了吃粽子和龙舟竞赛之外,端午节还有很多其他的民俗活动,比如吊蓝、双踩板、踏青等等。
吊蓝是在偏远山区广泛流传的风俗活动,依据地方习俗,用竹棒勾住飞行的蓝鸟,丝絮、糖果、捧花藤条等奖品都会绑在鸟脚上。
双踩板和踏青都是传统的民间活动,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感恩之情。
总之,端午节是中国文化中悠久的传统节日,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情感和习俗。
我相信你们也对中国文化和节日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感谢你们的聆听,并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端午节起源与含义

端午节起源与含义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五月五”等,是我国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过此节。
在端午节这一天,我国各地都会进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如龙舟竞渡、踩高跷、吃粽子等。
而端午节的起源与含义也是非常有意义和深厚的文化传承。
一、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的起源和来源有多种说法,并没有完全统一的官方解释。
但在历史上,人们认为端午节有两种起源和来源:1. 纪念屈原屈原,又称“居南”,是中国春秋时期楚国政治家、文学家和爱国诗人。
传说在公元前278年,他因为厌恶朝廷腐败和外敌侵略,投入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
后来人们为纪念屈原的忠诚和爱国精神,就在他的自尽那天每年举行龙舟竞渡、吃粽子、贴艾叶、挂菖蒲、赛跑等各种活动,形成了端午节的传统庆祝方式。
2. 驱邪避瘟古代人们认为,每年的五月初五是阳气最盛之时,也是邪灵瘟疫最为猖獗之时。
因此,人们在这一天采摘并悬挂艾蒿,以其辟蚊除虫、预防瘟疫的功效,同时还会熬制艾叶汤、吃五色饭、喝雄黄酒等,来祈求身体健康和家庭平安。
二、端午节的含义端午节不仅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
它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1. 重视节气和自然端午节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传统节日,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节气和自然的敬畏和推崇,更是一种有别于农历新年和中秋节等的庆祝活动,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和精神风貌。
2. 弘扬爱国精神屈原作为一位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的精神和思想一直为人们所铭记和传承。
在端午节当天的庆祝活动中,人们通过龙舟比赛、吃粽子、贴艾叶等形式,来纪念屈原的忠诚和爱国精神,并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3. 传承文化遗产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记录着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还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和价值观念。
人们通过庆祝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我国的文化遗产,更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总之,端午节的起源和含义是一个十分广泛而深奥的话题,它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而且为我国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贡献了独特和庞大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族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的由来民间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着许多不同的典故,但是最为流传的说法是为了纪念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自投汨罗江。
相关故事请阅读:端午节的由来及其节日故事端午节的习俗划龙舟在汨罗江畔,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隆重的龙舟竞渡活动。
竞渡前一般都要先祭屈子庙。
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穿着新装,扶老携幼,并抬着龙头,先到屈子庙朝拜,供以粽子、包子、酒水等祭奠屈原遗像。
然后由主祭人将一条红绸系到”头龙”的头上,由”头桡”将龙头扛到江边洗浴,洗完后将龙头安于船首,这才开始赛龙舟。
吃粽子“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
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悬艾草菖蒲在我国民间有一句谚语:”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艾,即白艾,又叫家艾、艾蒿,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白艾入中药,性温,味苦,可以祛寒湿。
蒲,即菖蒲,是一种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含挥发性芳香油,可以提神、通窍、杀菌。
端午节之际,我国南方地区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裁为小虎,贴上艾叶,称为艾虎,妇人争相佩戴,以避邪驱瘴。
而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可以散发芳香,驱赶飞虫,清除污浊空气,或将艾叶和苍术、白芷、大黄、芸香等中草药放在室内燃熏,能赶走蛇虫百脚,也是一种空气消毒的良方。
此类习俗,在我国各地非常普遍。
”杏子黄,大夫忙”,是说端午时分,因为夏季来临,天气渐转湿热的缘故,百病易生。
所以,端午节前后一段时间正是劝人们讲卫生、逐瘟疫、除虫害的日子。
佩香囊荷包端午节来临时盛行佩香囊、佩荷包。
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五颜六色,玲珑夺目,既美观漂亮,又清香四溢,还可以预防某些传染性疾病。
而在节前,家家户户的媳妇、姑娘及眼明手巧的老太太,都要用七彩丝线、花布、绸缎等材料,绣制成形态各异的荷包,以赠亲友和佩戴。
饮雄黄酒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
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
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
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
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
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
”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
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
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 ,必须慎用。
端午节时间2012年6月16日,农历5月5日,星期三;2015年6月6日,农历5月5日,星期一。
汉族端午节的由来 [篇2]1. 简介端午节是中国重大传统节日,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节于2015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被确立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 由来端午节,又称为五五节,因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五日,是三个重要的中国节庆之一,其他两个分別是中秋节和农历新年。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3. 时间2012年6月16日,农历5月5日,星期三;2015年6月6日,农历5月5日,星期一。
4. 意义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
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
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啤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5. 别称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
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棕节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沈榜宛《杂记》载:“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饰小闺女,尽态极妍。
已出嫁之女,亦归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太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6. 习俗划龙舟在汨罗江畔,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隆重的龙舟竞渡活动。
竞渡前一般都要先祭屈子庙。
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穿着新装,扶老携幼,并抬着龙头,先到屈子庙朝拜,供以粽子、包子、酒水等祭奠屈原遗像。
然后由主祭人将一条红绸系到”头龙”的头上,由”头桡”将龙头扛到江边洗浴,洗完后将龙头安于船首,这才开始赛龙舟。
吃粽子“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
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悬艾草菖蒲在我国民间有一句谚语:”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艾,即白艾,又叫家艾、艾蒿,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白艾入中药,性温,味苦,可以祛寒湿。
蒲,即菖蒲,是一种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含挥发性芳香油,可以提神、通窍、杀菌。
端午节之际,我国南方地区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裁为小虎,贴上艾叶,称为艾虎,妇人争相佩戴,以避邪驱瘴。
而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可以散发芳香,驱赶飞虫,清除污浊空气,或将艾叶和苍术、白芷、大黄、芸香等中草药放在室内燃熏,能赶走蛇虫百脚,也是一种空气消毒的良方。
此类习俗,在我国各地非常普遍。
”杏子黄,大夫忙”,是说端午时分,因为夏季来临,天气渐转湿热的缘故,百病易生。
所以,端午节前后一段时间正是劝人们讲卫生、逐瘟疫、除虫害的日子。
佩香囊荷包端午节来临时盛行佩香囊、佩荷包。
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五颜六色,玲珑夺目,既美观漂亮,又清香四溢,还可以预防某些传染性疾病。
而在节前,家家户户的媳妇、姑娘及眼明手巧的老太太,都要用七彩丝线、花布、绸缎等材料,绣制成形态各异的荷包,以赠亲友和佩戴。
饮雄黄酒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
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
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
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
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
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
”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
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
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 ,必须慎用。
7. 故事白蛇传的故事过端午的那天早上,由千年修行白蛇精变成的白素真,就对他的随身丫环小青说:「今天是端午,你赶紧到山上躲一躲吧!」因为民间的俗忌中,农历五月是「毒月」、「恶月」,可能是因为天气渐转湿热的缘故吧,许多害频繁,而五月五日又是九毒日之首,因此在这一天,按习俗都要喝雄黄酒、戴香包、插蒲艾草…,都是为了要驱邪避恶。
小青走後不久,许仙不一会儿就回来了。
「娘子,快来!快来!我特别准备了美酒佳肴要与你一起过节呢!」许仙一进门就忙着将手中提回的酒菜准备上桌,并且一改这些日子以来的阴霾,非常殷勤热络的招呼着「小青呢?叫他也一起来吧!」许仙说。
白素真:「小青啊,我让他出去买东西了,这…这酒我不能喝的…」许仙:「为什麽不喝,这雄黄酒可以驱邪避恶的。
」白素真:「相公,我不能喝啊…因为……因为,我已经有身孕了!」白素真话一说完,只见许仙立刻抬起头来,放下手边的事,简直是用冲的冲到白素真的身边。
「真的?你真的有身孕了吗?」许仙兴奋地说。
「是啊,我有身孕不能喝这酒的。
」白素真说。
「不能喝雄黄酒啊?有身孕了?怎麽都没有听你说呢?」许仙的表情显得有点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