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权法论文
《论我国著作权法合理使用制度》范文

《论我国著作权法合理使用制度》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著作权法在保护创作者权益、促进文化创新和传播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合理使用制度作为著作权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平衡著作权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推动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我国著作权法合理使用制度进行探讨,分析其现状、问题及改进建议。
二、我国著作权法合理使用制度的现状我国著作权法在合理使用制度方面,主要规定了十二种情形,包括个人学习、研究、欣赏等非营利性使用,以及报刊转载、摘编等情形。
这些规定为公众在合理范围内使用他人作品提供了法律依据,有助于维护著作权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发展,著作权法的合理使用制度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方面,网络环境下作品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大大增加,使得作品的使用方式更加复杂多样;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作品的复制、传播和修改更加容易,从而对著作权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我国著作权法合理使用制度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著作权法在合理使用制度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现行法律对于合理使用的范围和标准规定不够明确,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其次,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合理使用概念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此外,我国著作权法在保护创作者权益的同时,对于社会公众的权益保障也需进一步加强。
四、改进我国著作权法合理使用制度的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 明确合理使用的范围和标准。
我国著作权法应进一步明确合理使用的范围和标准,以便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把握。
同时,应考虑到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作品使用方式的影响,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定。
2. 完善法律体系。
我国应加强与国际间的知识产权法律交流与协作,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我国的著作权法体系。
同时,应加强对著作权法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
法经济学著作权论文.

法经济学著作权论文2019-01-10一、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概述(一)合理使用的特点合理使用拥有一些其他著作权权利限制制度所有不具备的特点。
1.合理使用范围法定。
合理使用的范围并非任何人主观决定的,而是有一定法律依据的。
根据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第22条之规定,著作权合理使用包括12种情况,除此之外的使用均在合理使用范围之外。
尽管目前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第43条增加了“其他情形”进入合理使用范围,但其他情形仍应根据其他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抑或是法院裁判确定。
2.合理使用需基于正当目的。
正当目的的最主要表现是任何人使用作品都不得侵害作者之权利。
一般而言,商业化目的都是有损作者利益的,因此合理使用中不存在商业化使用。
然而出去商业化目的,非商业化目的是否都可以认定为是正当目的?若使用作品行为违背社会公序良俗,必将有损于公共利益,显然也不属于正当目的。
合理使用的正当目的含义应当更广阔。
3.合理使用无需经著作权人同意。
合理使用不需要获得许可,这保障社会公众可以更加方便地接触作品,使用作品。
避免因许可而造成的谈判成本。
4.合理使用不需要支付任何对价。
合理使用作为著作权限制制度的一种不需要支付任何对价,这与法定许可、强制许可不同,合理使用制度下的行为完全免费以便于社会公众能够更好地使用作品,也激励了文艺创作。
(二)合理使用的性质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基于不同的立场对于合理使用的性质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分别是:权利限制论、侵权阻却论和使用者权利论。
赞同“权利限制论”的学者从行为对象主体的角度来阐述,认为合理使用制度是对享有著作权人的一种权利限制。
合理使用制度的起源来自版权的特许,是一种独占的权利。
法律不仅限制社会公众使用作品的权利,同时更需要限制著作权人的权利,以此来达到利益平衡,既增加创作的热情,促进作品传播,又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国内多数学者都赞同这个观点。
赞同“侵权阻却论”的学者认为合理使用是对使用者的一种保护,让他们在使用别人作品时有法律的依据,而合理使用制度正是侵害他人著作权时的侵权阻却事由。
著作权课题研究论文(五篇):我国著作权的惩罚性赔偿条件、人工智能作品著作权的归属模式…

著作权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我国著作权的惩罚性赔偿条件2、人工智能作品著作权的归属模式3、专家证人制度的著作权侵权诉讼作用4、表情包的著作权保护及产业经营5、微博著作权的侵权保护全文总字数:24636 字篇一:我国著作权的惩罚性赔偿条件我国著作权的惩罚性赔偿条件摘要:惩罚性赔偿是一种源于英美法系的责任形式,起源于英国,很快被其他国家所接受。
我国知识产权领域已引入该制度,《著作权法修改草案(送审稿)》在著作权领域引入了惩罚性赔偿的制度。
然而,在制度的移植过程中,针对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条件上,我国立法还存在些许问题。
关键词:著作权;惩罚性赔偿;适用条件《布莱克法律辞典》中将惩罚性赔偿定义为“当被告的行为是轻率、恶意、欺诈时,(法庭)所判处的超过实际损害的部分;其目的在于通过处罚做坏事者或以被估计的损伤作例子对其他潜在的侵犯者产生威慑”。
[1]2014年5月1日实施的我国第三次修改后的《商标法》率先在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领域引入了惩罚性赔偿制度。
2014年6月6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著作法修改草案(送审稿)》(以下简称送审稿)中在著作权法领域引入了惩罚性赔偿制度。
本文分析了我国著作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立法现状,从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中分别选取两个代表国家和地区,借鉴域外经验,分析送审稿中惩罚性适用条件规定的合理性。
一、我国著作权惩罚性赔偿的立法现状在著作权法新一轮修订中,我国著作权领域引入了惩罚性赔偿的制度。
2012年3月31日发布的《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第一稿)》(以下简称“第一稿”)第72条第3款规定:“对于两次以上故意侵犯著作权或者相关权的,应当根据前两款赔偿数额的一至三倍确定赔偿数额。
”之后第二稿将计算的赔偿数额,从“一至三倍”提高到“二至三倍”。
第三稿又将赔偿倍数调整为一至三倍。
2014年6月6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送审稿,相较前三次的修改草案,送审稿的修改幅度最大,不仅将赔偿倍数提高至“二至三倍”,还给予了法官更大的裁量权,适用的条件从“应当”改为“可以”。
知识产权法关于著作权的论文作业3000字0001

色書皆希含書苦肯桂會知识就是力量芳嵩養肯诞肯伏伏含就肯论著作权与公共利益保障的关系一、著作权与公共利益概述(一)著作权保护概述1著作权的立法宗旨和原则我国著作权法的立法宗旨是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相关的权益,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与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与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它体现了两条原则:一是保护作品的创作者与传播者的正当权益,调动其创作与传播作品的积极性,促进优秀作品的创作与广泛传播;二是协调作者、传播者与公众三者的利益关系,鼓励广大公众积极参加社会文化活动,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与科学事业的发展繁荣,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
2 •著作权保护的原因我国民事立法的基本原则,维护了公民的正当权益,完善了我国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
《著作权法》的实施,标志着文学艺术领域无法可依的局面的结束,标志着我国著作权法律保护制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3 •著作权保护的限制著作权人以外的人在一定情况下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的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的姓名、作品名,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的其他权利。
我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了合理使用的范围和具体方式。
(二)公共利益概念透析基于公共利益是一个不确定的法律概念,该概念本身的涵义便显得相当丰富。
纽曼的观点是将“公益”分为“主观的公益”与“客观的公益”。
“主观的公益”是基于文化关系之下,一个不确定之多数所涉及的利益;而“客观的公益”是基于国家、社会所需要的重要之目的及目标,即国家目的。
[2]他的这一观点符合现代宪法理念对公益的认定,提出了以国家目的任务为质的客观公益的判断标准。
边沁则认为:“公共利益”是独立于个人利益的特殊利益。
共同体是个虚构体,由那些可以说构成其成员的个人组成。
⑶德国学者阿尔弗莱德•弗得罗斯则认为:公共利益既不是单个个人所欲求的利益的总和,也矢口Tp艮京尢-里.★甘営十博甘十青會苗低不是人类整体的利益,而是一个社会通过个人的合作而生产出来的事物价值的总和;而这种合作极为必要,其目的就在于使人们通过努力和劳动而能够建构他们自己的生活,进而使之与人之个性的尊严相一致。
著作权法3分析范文

著作权法3分析范文
《著作权法》是我国重要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之一,于2024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修订,第三次全文修改后的《著作权法》于2024年
1月1日正式施行。
本文将对《著作权法》第三章进行分析,主要涉及著
作权的取得、行使、转让和终止等内容。
首先,《著作权法》第三章规定了著作权的取得。
根据该法,著作权
是自然人创作的作品和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组织的作品所享有的权利。
原则上,只有完成作品创作工作的自然人或法人才能享有著作权。
另外,《著
作权法》还对著作权的起止时间作出了规定,一般情况下,著作权自作品
完成之日起产生,但也有例外情况,如合作作品的著作权由自然人共同继承,为期限不满50年。
再次,《著作权法》对于著作权的转让也做出了详细规定。
根据该法,著作权人可以将著作权进行合法转让,转让方式可以是出售、赠与或者许
可他人使用等。
同时,著作权转让需以书面形式进行,并包含转让的著作
权内容、方式、期限等具体事项。
著作权人转让著作权后,不再享有除非
法律另有规定外的著作权。
此外,著作权转让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
不能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总体来说,《著作权法》第三章围绕著作权的取得、行使、转让和终
止等问题做出了合理的规定,保护了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创作动
力的激发和作品的创作保护。
然而,法律法规本身无法完全解决著作权保
护的问题,依然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执法的监管,建立更有效的法律、政
策和保护机制,以应对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著作权纠纷。
知识产权法关于著作权的论文作业3000字(5篇范例)

知识产权法关于著作权的论文作业3000字(5篇范例)第一篇:知识产权法关于著作权的论文作业3000字论著作权与公共利益保障的关系一、著作权与公共利益概述(一)著作权保护概述1.著作权的立法宗旨和原则我国著作权法的立法宗旨是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相关的权益,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与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与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它体现了两条原则:一是保护作品的创作者与传播者的正当权益,调动其创作与传播作品的积极性,促进优秀作品的创作与广泛传播;二是协调作者、传播者与公众三者的利益关系,鼓励广大公众积极参加社会文化活动,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与科学事业的发展繁荣,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
2.著作权保护的原因我国民事立法的基本原则,维护了公民的正当权益,完善了我国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
《著作权法》的实施,标志着文学艺术领域无法可依的局面的结束,标志着我国著作权法律保护制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3.著作权保护的限制著作权人以外的人在一定情况下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的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的姓名、作品名,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的其他权利。
我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了合理使用的范围和具体方式。
(二)公共利益概念透析基于公共利益是一个不确定的法律概念,该概念本身的涵义便显得相当丰富。
纽曼的观点是将“公益”分为“主观的公益”与“客观的公益”。
“主观的公益”是基于文化关系之下,一个不确定之多数所涉及的利益;而“客观的公益”是基于国家、社会所需要的重要之目的及目标,即国家目的。
[2]他的这一观点符合现代宪法理念对公益的认定,提出了以国家目的任务为质的客观公益的判断标准。
边沁则认为:“公共利益”是独立于个人利益的特殊利益。
共同体是个虚构体,由那些可以说构成其成员的个人组成。
德国学者阿尔弗莱德·弗得罗斯则认为:公共利益既不是单个个人所欲求的利益的总和,也-[3]不是人类整体的利益,而是一个社会通过个人的合作而生产出来的事物价值的总和;而这种合作极为必要,其目的就在于使人们通过努力和劳动而能够建构他们自己的生活,进而使之与人之个性的尊严相一致。
网络著作权法范例论文

网络著作权法范例论文网络著作权法范例论文引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著作权问题日益突显。
网络著作权法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对于保护作者的权益、促进网络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网络著作权法的立法背景、法律适用、权利主体和违法行为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深入理解和探讨网络著作权法的具体内容和适用情况。
一、网络著作权法立法背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传统的著作权保护方式逐渐无法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复杂情况。
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求,我国于200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然而,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旧有的法律规定逐渐显露出滞后和缺陷。
为此,2010年我国制定并颁布了《网络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进一步明确了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具体保护措施和法律责任。
二、网络著作权法的法律适用网络著作权法适用于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的作品创作、传播和使用行为。
网络著作权法明确了网络传播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概念,对于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和共享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网络著作权法还规定了网络转载、复制、传输、公开演出等行为的法律依据和责任。
三、网络著作权的权利主体网络著作权法明确规定了著作权的权利主体,即创作作品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组织,只要是对创作作品享有著作权的人,都可以依法享有和维护自己的网络著作权。
而对于合作创作的作品,网络著作权法明确规定了合作创作者之间的维权方式和责任。
四、网络著作权的违法行为网络著作权法规定了一系列违法行为,并对其提出了明确的法律制裁。
其中包括未经许可擅自转载、复制他人作品的行为,以及篡改、删除他人著作权标记的行为等。
此外,网络著作权法还规定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要求其对用户的侵权行为采取必要的预防和保护措施。
结论:网络著作权法是我国保护著作权的重要法律制度之一,对于促进网络文化发展、保护作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在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求和挑战方面,网络著作权法提供了具体的法律依据和规范。
侵犯著作权的论文(精选3篇)

侵犯著作权的论文(精选3篇)侵犯著作权的论文篇1原告:____________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性别:_______住址:___________省_____________市_____________区_____________街道_____________村_____________幢_____________号被告:____________________市_____________有限公司,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市_____________区_____________街道_____________路_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楼_____________房,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诉讼请求一、判令被告立即停止侵犯原告著作权的行为,并在《_____________报》上刊登赔礼道歉的声明;二、判令被告赔偿原告经济损失¥_____________元;三、判令被告承担原告律师费、调查取证费等¥_____________元;四、本案诉讼费用由被告承担。
事实与理由原告_____________毕业于著名建筑院校建筑系,是专著《_____________》的作者。
《_____________》于_____________年_____________月由_____________公司公开出版发行。
《_____________》系原告历时两年多,消耗了大量精力和经济成本,冒着烈日酷暑和可能的生命危险,跑工地、爬高楼、乘施工电梯,等候最好的天气、光线条件,用上乘的拍摄器材,从最佳的角度,以建筑师的专业构图,拍摄了数万幅_____________知名楼盘的摄影作品(使用专业反转片),从中精选了1千余幅编著而成的以摄影作品为主的房地产专著。
可谓每幅摄影作品都来之不易,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体现了原告独特的建筑艺术审美水平。
著作权合理使用论文:论我国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不足及完善

著作权合理使用论文:论我国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不足及完善摘要合理使用是著作权法为调整著作权人、传播者、使用者之间利益平衡而设计的一项重要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普遍承认。
当前我国相关规定不够完善,本文从合理使用概念、判断标准、我国立法的不足等方面作了分析,并提出完善我国合理使用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著作权合理使用判断标准“著作权法的永恒困境是决定著作权人专有权的止境和公众获取作品自由的起点。
”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正是划分两者的界限。
合理使用制度在著作权法中起着重要的利益调整和平衡作用,这一制度堪称著作权法领域中的“斯芬克斯之谜”。
一、合理使用概述(一)合理使用的概念。
合理使用概念最初提出是在美国folsomv. marsh一案中,在美国1976年《著作权法》中被法典化。
目前,合理使用制度已成为各国著作权法的通行制度。
然而对其进行明确定义却很难,“美国版权律师mehilenimmer在他编写的一本版权案例集中,使用一个漫画故事贴切地向我们描述了版权合理使用的艰涩:一个疲惫不堪的朝圣者向圣人祈求旨意,‘何为合理使用’?圣人遥指一座高山”。
时至今日,学者对合理使用定义尚未达成一致,吴汉东先生将其定义为:“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不必征得著作权人的同意,不必向其支付报酬,基于正当目的而合理使用他人享有著作权的作品的合法行为。
”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规定,在其列举的12种情况下使用作品,可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著作权》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这是我国法律对合理使用制度的明确界定。
(二)合理使用制度的价值。
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限制了著作权人许可他人利用其作品的权利和收取报酬的权利,同时使作品传播者和使用者获得不经许可和不支付报酬而使用作品的便利。
典型地体现了著作权法保护著作权人利益与促进知识信息广泛传播的双重目的。
一方面,《著作权法》以维护作者权益为核心,对作者权益的充分保护始终是各国著作权法的主旋律;另一方面,《著作权法》的制度设计要求有利于促进知识信息的广泛传播,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科学事业的进步和繁荣。
《论我国著作权法合理使用制度》范文

《论我国著作权法合理使用制度》篇一一、引言著作权法是我国为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创新、促进文化事业发展而设立的重要法律制度之一。
其中,合理使用制度是著作权法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它旨在平衡著作权人的利益与社会公众的利益,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进步。
本文将就我国著作权法合理使用制度进行探讨,分析其现状、问题及改进建议。
二、我国著作权法合理使用制度的现状我国著作权法合理使用制度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他人可以在不经过著作权人许可的情况下,使用著作权人的作品,但需遵守一定的限制和规定。
这一制度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中。
目前,我国著作权法合理使用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新闻报道、评论或科研等目的的引用;图书馆、档案馆等机构的馆藏和内部使用等。
这些规定在保障著作权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了社会公众的利益,有利于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进步。
三、我国著作权法合理使用制度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著作权法合理使用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著作权人的利益与社会公众的利益,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 法律条款不够明确。
目前,我国著作权法中关于合理使用的规定较为笼统,缺乏具体的操作标准和指导原则,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2. 适用范围有限。
目前,我国著作权法合理使用制度主要适用于文字作品、音乐作品、美术作品等领域,而对于其他类型的作品,如软件、数据库等数字化作品的合理使用尚未作出明确规定。
3. 执行难度较大。
由于缺乏具体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制,导致在执行著作权法合理使用制度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同时,部分公众对著作权法的认识不足,也加大了执行的难度。
四、改进我国著作权法合理使用制度的建议针对我国著作权法合理使用制度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应进一步明确法律条款,细化合理使用的具体标准和指导原则,以减少实际操作中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其次,应拓宽合理使用的适用范围,将更多类型的作品纳入合理使用的范畴,如软件、数据库等数字化作品。
著作权法著作权论文

著作权法著作权论文著作权法著作权论文一、著作权的概念与范围著作邻接权即不是作品的直接创作者,以有助于作品的普及为目的的歌手、演奏家,或者表演者等舞台演出者和唱片制作者、广播事业者,授予他们进行类似著作活动的作者权利。
实际上这种行为与直接的著作权有所不同,是将创作的作品进行再加工、再提炼的过程,所以被称为著作邻接权。
著作邻接权也分为人格权与财产权,一般受保护期限规定为舞台演出者从登台演出开始50年,唱片制作者从唱片发行之后50年,包括电视、收音机在内的有线广播也规定播出之后50年为著作邻接权的保护期间。
伴随着世界性通信技术水平的迅速发展,著作权也出现了全球化问题。
在活用网络进行外语教育时,经常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与国外的著作权产生关联,这在1886年《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条约》中已有体现。
此国际条约经过数次修订,现在被全世界公认为是有关著作权保护的国际性公约。
为了应对数字作品时代的到来,1996年12月经过反复的补充与修订,在日内瓦通过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WCT)》②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WPPT)》。
信息数字化所带来的最大的变化与课题是使用的容易性问题与制定相应的著作权保护政策。
二、日本著作权的变化与发展日本1899年制定的著作权法是以“寻求作品的保护与使用的活性化,并对文化发展有所贡献”为目的。
日本的著作权法规定电影之外的作品的受保护期限为作者死后50年,这一受保护期限是从保护“著作权”,还是保护“作品”的双重视点出发加以考虑而规定的。
美国和欧洲规定著作权的受保护期限为70年,日本也有呼吁“应该延长保护期限至70年”的活动。
但是重视著作权保护势必就要限制作品的使用,因此与著作权相比,从重视作品的使用保护这一视点出发也有反对延长著作权保护期限的观点。
保护“著作权”,还是保护“作品”一直是围绕日本著作权问题的两大主流观点。
著作权与作品原则上均归属于作者,但是从被创造的创作作品这一视点出发,考虑“使用”与“保护”究竟哪个更有价值,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我国著作权合理使用的制度立法论文

我国著作权合理使用的制度立法论文我国著作权合理使用的制度立法论文[摘要]我国现行的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立法模式较单一,并且尚未设定判断标准,列举的合理使用情形涵盖的范围较窄。
司法实践中法院会运用自由裁量权判断合理使用之构成,因判断标准的不尽相同导致审判结果不确定及不可预测。
立法上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有效运行。
文章认为,第三次《著作权法》的修改应从我国国情出发,适当增加著作权合理使用的法定情形以平衡各方利益,并对合理使用制度进行修改,在坚持纳入“三步检验法”的同时还应明确规定其仅适用于兜底条款,以应对网络传播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著作权法》修改;合理使用;完善建议《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工作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其中,合理使用制度的修改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
著作权立法将“利益平衡”作为宗旨和价值目标,在利益平衡的过程中,合理使用制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关乎国家文化繁荣与社会发展的利益。
但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现行著作权法律体系下著作权人和其他使用人之间的利益格局也在不断改变,合理使用制度受到巨大冲击。
第三次《著作权法修》改对合理使用制度应如何安排才能进一步发挥合理使用制度的利益平衡作用,有效解决著作权合理使用纠纷,值得探讨。
一、现行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立法和司法现状(一)立法现状在没有著作权人许可,亦不用支付报酬的情况下,允许自由使用属于著作权人且已经发表的作品,即合理使用制度,在我国《著作权法》第2章第4节第32条,列举了12种权利限制例外的行为。
现行合理使用制度立法,采用的是大陆法系国家几十年前在著作权法中制定的规则,详细例举例外的情形,但并没有纳入《伯尔尼公约》提供的“三步检验法”,①也没有仿照《美国著作权法》第107条,设定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
早期该种立法模式为司法实践指明了适用范围,有利于遏制合理使用制度的滥用。
但随着我国著作权的发展,该立法模式的滞后性也随之凸显,一些新增的“合理使用”行为无法可依,被划入侵权行为之列。
侵犯著作权论文

侵犯著作权论文著作权是指作者对其作品在创作完成后所拥有的权利,并且该权利受到法律保护。
然而,在大学和研究机构中,侵犯著作权的问题时有发生。
本文将从侵犯著作权的定义、原因以及解决办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侵犯著作权的定义侵犯著作权是指在未经著作权人许可的情况下,他人以任何方式进行复制、传播、展示、表演、改编等行为,从而侵害了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这种侵权行为不仅是对著作权人权益的剥夺,也是对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破坏。
二、侵犯著作权的原因侵犯著作权的背后往往涉及到以下几个主要原因:1. 缺乏法律意识:一些学生和研究人员对侵权行为的法律后果缺乏了解,因此在知识分享和学术研究过程中可能不够谨慎。
2. 管理不善:在一些教育机构或实验室中,管理制度不健全,对著作权的保护和侵权行为的打击措施不到位,容易导致违法行为的发生。
3. 竞争压力:科研机构和学生之间的竞争压力增大,一些人为了追求学术声誉或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可能会通过抄袭或侵权行为来获取研究成果。
三、解决办法为了解决侵犯著作权的问题,有以下几个切实可行的办法:1. 加强法律教育:学校和研究机构应该加强对侵权行为的宣传和警示教育,使学生和研究人员了解侵权行为的法律后果,提高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
2. 完善管理制度:学校和研究机构应该制定严格的著作权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加大对侵权者的处罚力度,形成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
3. 鼓励原创创作:学校和研究机构应该鼓励学生和研究人员进行原创创作,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作能力,从根本上减少侵权行为的发生。
4. 支持开放共享:学术界应该更加注重开放共享的理念,促进学术成果的共享和交流,避免不必要的侵权纠纷。
四、结语侵犯著作权在学术界和科研领域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学校和研究机构应该加强对侵权行为的管理和监督,通过加强法律教育和宣传,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保护著作权人的权益,促进科学和学术事业的繁荣发展。
最后,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增强人们对侵犯著作权问题的认识,共同为保护知识产权做出努力。
《2024年侵犯著作权罪相关问题研究》范文

《侵犯著作权罪相关问题研究》篇一摘要:本文将对侵犯著作权罪的定义、特点、社会危害、构成要素及犯罪类型等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并分析我国著作权保护法律体系的发展及改进建议。
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梳理和案例分析,以期为我国的著作权保护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著作权问题日益凸显。
侵犯著作权罪作为一种严重的侵权行为,不仅侵犯了创作者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社会的公平竞争秩序。
因此,对侵犯著作权罪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于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侵犯著作权罪的定义与特点侵犯著作权罪是指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营利为目的,擅自发表、复制、发行、表演、播放、展示、传输等行为,侵害著作权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该罪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犯罪行为与营利性相结合,侵害的客体是著作权人的财产权和人身权,犯罪行为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等。
三、侵犯著作权罪的社会危害侵犯著作权罪不仅损害了创作者的合法权益,还可能对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首先,侵犯著作权行为会削弱原创动力,阻碍文化创新。
其次,侵权行为会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损害消费者权益。
最后,侵犯著作权行为还可能引发其他违法犯罪行为,如盗版产品引发的产品质量问题等。
四、侵犯著作权罪的构成要素及犯罪类型(一)构成要素侵犯著作权罪的构成要素包括:1. 未经著作权人许可;2. 以营利为目的;3. 实施了侵犯著作权的犯罪行为;4. 造成了著作权人的损失或产生了其他严重后果。
(二)犯罪类型根据不同的侵权行为方式,侵犯著作权罪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复制发行类;2. 表演类;3. 播放类;4. 展览类;5. 网络传播类等。
不同类型的侵权行为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危害程度。
五、我国著作权保护法律体系的发展及改进建议(一)法律体系发展我国在著作权保护方面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
著作权论文

著作权论文- 论文标题:《著作权的法律保护及其实践研究》- 摘要:本论文主要探讨了著作权的法律保护及其实践研究的问题。
首先,阐述了著作权的定义和作用,强调了著作权对于文化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然后,分析了著作权的法律保护体系,包括国际、国内法律的规定以及相关国际公约的参与情况。
接着,对著作权的实践研究进行了深入剖析,包括著作权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著作权的主体范围、著作权的意义和限制等方面。
最后,总结了当前著作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 关键词:著作权、法律保护、实践研究、文化创新、经济发展。
- 引言:著作权是指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
著作权的保护旨在鼓励创作和创新,为作者提供必要的经济利益,并对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论文将从法律保护和实践研究两个角度,对著作权进行深入探讨。
- 第一章:著作权的定义和作用- 1.1 著作权的定义- 1.2 著作权的作用- 1.3 著作权对文化创新的影响- 1.4 著作权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二章:著作权的法律保护体系- 2.1 国际著作权法律的规定- 2.2 国内著作权法律的规定- 2.3 相关国际公约的参与情况- 2.4 著作权保护的挑战和问题- 第三章:著作权的实践研究- 3.1 著作权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3.2 著作权的主体范围- 3.3 著作权的意义和限制- 3.4 著作权保护的实际案例分析- 第四章:著作权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1 著作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4.2 提升著作权保护的对策- 4.3 加强著作权国际合作的建议- 结论:通过对著作权的法律保护及其实践研究进行探讨和分析,可以得出著作权对于文化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当前著作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和完善著作权保护体系,将进一步推动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简论著作权法的关键词展开论文

简论著作权法的关键词展开论文简论著作权法的关键词展开论文《著作权法》第46条中的“其他”《著作权法》第46条列举了十种具体的侵权行为后,第十一项是一个“其他”的兜底条款,规定“其他侵犯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笔者认为这说明第46条是一个开放性的条款,这里的“其他”在解释上应当包含第47条所规定的侵权行为类型,如果可以做这种解释的话,那么意味着第47条所规定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也适用于第46条所规定的行为类型。
通过这种解释,我们就可以把《著作权法》第46条所规定的行为类型也纳入刑法的引用规范的范围中来,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第46条所规定的行为类型还需要满足刑法第217条所规定的“营利目的”与“情节严重”两个要件才能构成犯罪。
这种解释回答了笔者前文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著作权法》第47条中的“构成犯罪的”《著作权法》第47条的这一规定使得其成为刑法第217条的引用规范,虽然我国刑法第217条仅仅规定了四种侵犯著作权的情形,但是,通过这一规定,使得我国的侵犯著作权罪进一步得到扩张,其行为类型包含了《著作权法》第47条所规定的全部情形,但是根据刑法对侵犯著作权罪构成要件的规定,要求同时具备“营利目的和情节严重或者数额较大”。
通过上述解释,笔者基本认为,《著作权法》第46条、第47条都可以成为刑法第217条的引用规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上文所提到的第三个问题,即刑法对著作权保护的客体过于狭窄的问题。
刑法中的“市场经济秩序”以及“以营利为目的”所谓市场经济秩序是一个公共法益,它要求对著作权的侵犯必须能够表现为对这种整体利益的侵犯,而不能是那种纯粹对私人法益的侵犯,而对市场经济秩序的侵犯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以营利目的”。
《著作权法》第46条、第47条的所有的行为类型结合了“以营利为目的”,都可以满足“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要求。
通过上述解释,笔者将《著作权法》的`规定和刑法的规定融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刑法对著作权的保护过于狭窄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将著作权的人身权内容也包括进来。
2000字版权法论文:著作权.doc

2000字版权法论文:著作权古典文学中常见论文这个词,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为论文。
以下就是由编为您提供的2000字版权法论文。
此法题别裁第一回也。
“别裁”云者,非“别出心裁”之自夸,实与“正论”相对,属不登大雅、难入正殿之言。
所记之事,皆为执教之时不忍以“良药苦口”以劝学,故尔点缀之零星闲谈,有“糖衣”之功,用一“裁”字颇为相宜。
片言琐论,难成正果;敝帚自珍,鸡肋不弃。
幸得《科技与法律》杂志社王曙光先生之勉,将“无才可去补苍天”之碎石公陈于世,若得以法界学人于苦寂之中觅些闲趣,便是它们的造化。
常有学生以“应读何书”相问,答曰:心中有知识产权,无书不可读。
别裁所记,皆为闲书之中见正业之例,以证吾言不虚。
某日,余备讲著作权法之开篇,欲觅生动之言以解“作品”、“表达”之概念,未得。
翻阅《红楼梦》以自娱,困倦之中竟伏案小寐。
朦胧之中,忽见宝玉及诸姐妹共议惜春画大观园之事,只听那宝钗道:“我有一句公道话,你们听听。
藕丫头虽会画,不过是几笔写意。
如今画这园子,非离了肚子里头有几幅丘壑的才能成画。
这园子却是象画儿一般,山石树木,楼阁房屋,远近疏密,也不多,也不少,恰恰是这样。
你就照样儿往纸上一画,是必不能讨好的。
这要看纸的地步远近,该多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
这一起了稿子,再端详斟酌,方成一幅图样。
”余心中一动,想那“思想-表达二分法”有何依据?依法学通说之见解,著作权法不保护思想、只保护表达,系出自利益平衡,以思想之共享促进科学文化之进步。
实则不限于此,宝钗说得明白,“这园子却是象画儿一般”,若不是要看那人为的“远近、多少、主宾、添减、藏露”,又何必欣赏作品,只看那现实的园子便是。
如此说来,作品的本质即表达。
“思想-表达二分法”非纯粹之法理选择,有其美学上之依据。
作为法学调整对象之作品,虽不可等同于美学上之作品,但亦不可全然违背美学上之作品本质,此法之第二性使然。
法律毕业论文论述著作权及其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概念

论述著作权及其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概念论述著作权及其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概念(一) 著作权的概念1. 著作权的概念著作权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著作权,是指各类作品的作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其内容包括人身方面的和财产方面的;广义的著作权是指除了狭义著作权以外,还包括艺术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和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者依法享有的权利。
在法律称谓上,通常称为著作邻接权或者称为与邻接权有关的权利。
此外,有个别立法例,例如,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还把图书、报刊出版者的权利,也置于著作邻接权的范围内。
著作权是一种民事权利,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属于民事侵权范畴。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吸取民法通则有关侵权行为规定的特点,并借鉴其他国家的立法通例,仅采用例举的形式规定了著作权侵权行为。
而对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概念未作明确规定。
2. 著作权的法律特征著作权的法律特征,是指著作权作为知识产权之一所具有的一些法律特点。
⑴著作权具有人身权的性质著作人身权是作者基于作品而享有的与其人身密不可分的权利,著作人身权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它的取得与一般人身权取得不同,著作人身权的取得须在作品完成时;著作作人身权具有一定的专属性,通常不得转让、继承和放弃。
⑵著作权具有财产权的性质。
著作权人基于对作品的利用给他带来的财产收益权,这是著作权的财产性质,也称著作财产权,同一般财产权相类似,既可以由作者本人享有,也可以依法转让、继承或赠与,由他人行使。
⑶从作品完成之时就自动取得著作权的自动取得是指著作权自作品完成之时自动产生,而不论有关作品是否发表或者是否提供给公众。
这里的自动获得,既包括不需要加注版权标记,也包括不需要自动登记,以及不必经过任何机关或个人的批准或授权,而商标权、专利权则需要相关登记注册才能取得。
(二) 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概念1. 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概念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可以分为违约行为和侵权行为。
著作权的违约行为,是指著作权合同的双方当事人没有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义务,或者没有完全履行义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
于
新
著
作
权
法
的
讨
论
学院:
班级:
姓名:
进步抑或倒退
近些年来,虽然侵权盗版的问题在中国一直屡见不鲜,而人们对于这种现象似乎也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所以基本上也是无大风大浪。
但今日以来,新《著作权法》草案的公布却一石激起千层浪近日,国家版权局公布了《著作权法》修正草案,并向社会征集意见;修正案中最受争议的是第46条,规定音乐作品发表三个月之后,使用者只须履行第48条所规定的义务,而无须征得权利人许可;这两条合起来的效果,实际上使得音乐作品的创作者只能对其作品拥有三个月的自主权利,三个月过后,该权利就自动被集体化了。
支持修正案的人提出了两条理由,一是效率理由,由每个著作权人分别通过逐一授权或诉讼来维护其权利,效率过于低下,而集体化可以提高效率;版权集体组织确实可以提高效率,但前提是,组织是自发成立、自愿加入的,否则,权利都被拿走了,还谈何权利实施和维护的效率?这就好比,菜场管委会对摊主们说:你们一个个跟顾客讨价还价太麻烦了,明天开始都把菜交给我来卖,卖完分你多少钱我说了算,摊主能答应吗?
为此,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副司长王志成回应,此次著作权法修改草案旨在加强版权保护,有利于作品的传播,符合国际规则和惯例,并没有削弱权利人的权利,所谓“鼓励侵权”之说并不存在。
但这种版权集体化到底是进步还是倒退呢?也许国家版权局的
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促进音乐文化的快速传播,让“艺术为人民服务”。
但是易于传播这个方式,在版权保护非常完善的发达国家,比
如欧美国家、日本,确实有。
但在中国这种版权保护并不完善的国家,先于版权保护来强调易于传播,会使音乐人创作灵感枯竭。
所以我觉得在修正案中强调易于传播,是不合适的。
”
至于公益理由,为了音乐作品传播使用者及公众的利益,则版权法里已经有了相应规定,非商业性的善意使用始终是允许的;其实,对于创作者和著作权人来说,除非与其商业模式直接冲突,他们通常都是乐意见到其作品被广泛传播、歌曲被广泛传唱的。
这甚至是他进行创作的主要动机。
况且维权的成本又那么高,在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时代,版权人没有动机去干预那些对其商业基础不构成威胁的善意使用,而那些构成了威胁的侵权行为,不正是著作权所意欲排除的吗?保护其基本商业模式从而激励创作,不正是版权法的宗旨所在吗?试问:有谁能用事实证明:目前存在一个著作权日益压制传播的趋势?如今文化市场最严重的问题,难道不是著作权保护不力吗?
无疑这一条款对于多年来饱受盗版和侵权所害的词曲作者来说是更是雪上加霜。
反对者高晓松就表示,这是这是赤裸裸的鼓励互联网盗版行径。
草案内容仅仅放宽了传播的范围和途径,却没有借鉴国外法律中对侵权者严厉的处罚。
一旦出台,可能造成因违法成本过低,维持成本过高,而助长侵权行为发生。
音协“作品要尽快地普及到人民群众中去,所以要快速推行这个规定”的初衷本无可厚非,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和谐社会主义的稳定快速的发展本就是我们一直贯彻执行的社会理念。
但
是,这样一个目标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能为了快速达成这一目标而走捷径,伤害到人民群众的利益。
目前中国大陆在版权保护问题上任然存在很多的不足。
大陆音乐版权最大的问题是人心,人们对免费午餐欲望太强烈了,中国人对版权的尊重还没有形成。
美国有iTunes,这个东西救了唱片业,乔布斯对唱片业的贡献是我们无法想象的,iTunes每年有十几个亿回报给唱片业,美国人也从互联网听歌,但是他觉得好听还是要去买唱片的。
美国人买唱片,就像去菜市场买菜,拿一个筐买,一买十几张。
大陆不是,我们对喜爱的歌手,宁愿在网上听也不去买他的一张唱片。
这个法出来以后,就更是雪上加霜了。
它根本就不是鼓励创作、鼓励竞争,它是赤裸祼地对著作权人的打压。
无论是歌手还是音乐人还是唱片业的从业人员,目前没有看到有人赞同这个草案。
那么新著作权究竟要不要推行,要怎样付诸行动,怎样将音乐传播到人民大众的同时,又能很好地保护到音乐人的利益,我想这还需要国家版权局好好地思量,毕竟莫让好心办了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