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动点问题专题讲解简洁版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解析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解析标题:初一数学动点问题解析动点问题,作为初一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往往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灵活的思维方式。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动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一、动点问题的基本概念动点问题通常涉及到几何图形中的运动变化,如点的移动、线的旋转等。
这类问题常常需要学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结合几何图形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
因此,理解动点问题的基本概念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前提。
二、解题技巧和方法1. 画图分析:动点问题往往需要借助图形进行分析,因此画图是解决这类问题的第一步。
通过画图,可以直观地看到运动的过程和相关的几何关系,为解题提供思路。
2. 寻找等量关系:在动点问题中,常常存在一些不变的几何关系,如两点之间的距离、线段长度等。
通过寻找这些等量关系,可以建立方程或不等式,从而解决问题。
3. 分类讨论: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可能需要分情况讨论。
这时,需要根据题目的条件,对各种情况进行逐一分析,从而找到正确的答案。
三、例题解析【例题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4,0),点B在x轴下方且在一、二象限,AB=3,点P从A点开始沿AC边向C点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移动,求:(1) 点B的坐标;(2) 设点P移动的时间为t秒,请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三角形ABP的面积;(3) 当t为何值时,点P在BC边上?【分析】(1)根据B点的位置得到B点的横坐标为$4 - 3t$,再根据B点的纵坐标得到$3t - 3$;(2)首先求出四边形ABCP的面积是梯形ABCE面积减去三角形PCE 的面积;(3)根据题意得到$4 - 3t = t$求解即可.【解答】(1)解:∵B在$x$轴下方且在一、二象限∴B的横坐标为$4 -3t$;∵B在第二象限∴$B( - 3t, - 3t + 3)$;(2)四边形ABCP的面积是:$\frac{1}{2}(4 + 3t)(4 - 3t) - \frac{1}{2}(4 - 3t)( - 3t + 3)$$= (9t^{2} - 6t)$;∵点C是$x$轴上的一个动点∴S_{三角形ABP} = \frac{1}{2}AB⋅CP$$=\frac{1}{2} \times 3 \times (4 - 3t) = \frac{3}{2}(4 - 3t) = \frac{3}{2}t + \frac{9}{2};\therefore t = \frac{2}{5}s时,点P在BC边上;(3)解:当$4 - 3t = t$时,解得:$t = \frac{4}{2} =2s$.答:当$t = 2s$时,点P在BC边上.四、总结反思解决动点问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灵活的思维方式。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专题讲解
例1(2000年·上海)如图1,在半径为6,圆心角为90°的扇形OAB 的弧AB 上,有一个动点P ,PH ⊥O A,垂足为H,△OPH 的重心为G.(1)当点P 在弧AB 上运动时,线段GO 、GP 、GH 中,有无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如果有,请指出这样的线段,并求出相应的长度.(2)设PH x =,GP 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即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3)如果△P GH 是等腰三角形,试求出线段PH 的长.解:(1)当点P在弧A B上运动时,OP 保持不变,于是线段GO 、GP 、GH 中,有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这条线段是GH=32NH=2132⋅OP=2.(2)在Rt △POH 中, 22236x PH OP OH -=-=, ∴2362121x OH MH -==. 在Rt △MPH 中,.∴y =GP=32M P=233631x + (0<x <6). (3)△PGH 是等腰三角形有三种可能情况:①GP =P H时,x x =+233631,解得6=x . 经检验, 6=x 是原方程的根,且符合题意. ②G P=G H时, 2336312=+x ,解得0=x . 经检验, 0=x 是原方程的根,但不符合题意.③PH=GH 时,2=x .综上所述,如果△PGH 是等腰三角形,那么线段PH 的长为6或2.二、应用比例式建立函数解析式例2(2006年·山东)如图2,在△ABC 中,AB=AC =1,点D,E 在直线BC 上运动.设BD=,x CE=y . (1)如果∠B AC =30°,∠DAE =105°,试确定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2)如果∠B AC 的度数为α,∠DA E的度数为β,当α,β满足怎样的关系式时,(1)中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还成立?试说明理由.解:(1)在△ABC 中,∵A B=A C,∠B AC=30°,∴∠A BC =∠A CB =75°, ∴∠AB D=∠AC E=105°. ∵∠BAC=30°,∠D AE =105°, ∴∠DAB +∠CAE =75°, 又∠DA B+∠ADB=∠ABC=75°, ∴∠CAE=∠ADB,∴△AD B∽△E AC, ∴ACBD CE AB =,∴11x y =, ∴xy 1=. 2222233621419x x x MH PH MP +=-+=+= AED CB 图2HM NGPOAB图1x y(2)由于∠DAB +∠C AE=αβ-,又∠DAB+∠ADB =∠ABC=290α-︒,且函数关系式成立, ∴290α-︒=αβ-, 整理得=-2αβ︒90.当=-2αβ︒90时,函数解析式xy 1=成立.例3(2005年·上海)如图3(1),在△AB C中,∠ABC=90°,AB=4,BC=3. 点O 是边AC 上的一个动点,以点O 为圆心作半圆,与边AB 相切于点D,交线段OC 于点E.作EP ⊥ED,交射线AB 于点P,交射线CB 于点F .(1)求证: △ADE ∽△AEP.(2)设OA=x ,AP=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3)当B F=1时,求线段AP 的长.解:(1)连结OD. 根据题意,得O D⊥AB ,∴∠OD A=90°,∠OD A=∠DE P.又由OD=OE,得∠OD E=∠OED.∴∠ADE=∠A EP, ∴△ADE ∽△AEP.(2)∵∠ABC=90°,AB=4,BC=3, ∴AC =5. ∵∠ABC =∠A DO =90°, ∴O D∥BC, ∴53x OD =,54xAD =, ∴OD=x 53,A D=x 54. ∴A E=x x 53+=x 58. ∵△ADE ∽△AEP, ∴AE AD AP AE =, ∴x x yx 585458=. ∴x y 516= (8250≤<x ). (3)当BF =1时,①若EP 交线段CB 的延长线于点F,如图3(1),则CF=4.∵∠ADE=∠AEP, ∴∠PDE=∠PE C. ∵∠FBP=∠DEP=90°, ∠FPB=∠DPE , ∴∠F=∠PDE, ∴∠F=∠FEC, ∴CF=CE. ∴5-x 58=4,得85=x .可求得2=y ,即AP=2. ②若EP 交线段C B于点F,如图3(2), 则CF =2. 类似①,可得CF =CE . ∴5-x 58=2,得815=x . 可求得6=y ,即AP=6.综上所述, 当BF =1时,线段A P的长为2或6.三、应用求图形面积的方法建立函数关系式例4(2004年·上海)如图,在△ABC 中,∠BAC=90°,AB=AC=22,⊙A的半径为1.若点O在BC 边A 3(2)3(1)上运动(与点B、C 不重合),设BO=x ,△A OC 的面积为y .(1)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 (2)以点O为圆心,BO 长为半径作圆O,求当⊙O 与⊙A 相切时, △AO C的面积.解:(1)过点A 作AH ⊥BC,垂足为H.∵∠BAC=90°,AB =A C=22, ∴BC =4,AH=21BC =2. ∴OC=4-x . ∵AH OC S AOC ⋅=∆21, ∴4+-=x y (40<<x ). (2)①当⊙O 与⊙A 外切时,在R t△AOH 中,OA =1+x ,O H=x -2, ∴222)2(2)1(x x -+=+. 解得67=x . 此时,△AOC 的面积y =617674=-. ②当⊙O与⊙A 内切时,在Rt △A OH 中,OA=1-x ,O H=2-x , ∴222)2(2)1(-+=-x x . 解得27=x . 此时,△A OC 的面积y =21274=-. 综上所述,当⊙O 与⊙A 相切时,△AOC 的面积为617或21.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初中数轴上的动点问题
初中数轴上的动点问题1. 什么是数轴上的动点问题数轴嘛,大家都知道,就像一条有方向的线,上面有好多数。
动点问题呢,就是有个点在这个数轴上动来动去的。
比如说,这个点可能从一个数开始,然后按照一定的速度或者规则在数轴上移动。
这就像一个小蚂蚁在一根标了数字的绳子上爬,它一会儿在这个数字这儿,一会儿又跑到另一个数字那儿了。
动点问题可有趣啦,它就像是数轴这个舞台上的小演员,不停地变换位置,而我们呢,就要根据它的表演规则来搞清楚一些事情,比如它什么时候会到达某个特定的数,或者它在移动过程中和其他固定的点或者其他动点之间的距离关系。
2. 常见的动点问题类型求动点与定点的距离。
比如说,有一个点A在数轴上表示3,有个动点P从0开始,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右移动,那我们就要算出经过几秒钟,点P和点A的距离是多少。
这就像是在玩一个追逐游戏,一个是站着不动的目标,一个是跑来跑去的追逐者,我们要算出他们之间的距离变化。
动点相遇问题。
就像有两个动点,一个从数轴左边出发,一个从右边出发,它们朝着对方移动,速度也不一样。
我们就得算出它们什么时候会在数轴上的某个地方相遇,就好像两个人在一条路上相对走来,什么时候会碰面一样。
还有动点的中点问题。
假如有两个动点,那它们之间的中点位置会随着它们的移动而改变,我们要找出这个中点在不同时刻所表示的数。
这就像是两个人拉着一根绳子的两端,绳子的中间点会随着他们的走动而移动,我们要知道这个中间点在任何时候的位置。
3. 解决数轴上动点问题的小技巧一定要先确定动点的起始位置和运动方向。
这就好比你要知道小蚂蚁从哪里出发,是向左还是向右爬。
如果题目说一个动点从 - 5开始,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左移动,那这个信息就是解题的关键开头。
用代数式表示动点在不同时刻的位置。
比如说那个从0开始,以每秒2个单位速度向右移动的动点P,经过t秒后,它的位置就可以表示为2t。
这就像给小蚂蚁的位置做个标记,让我们能随时知道它在哪里。
(完整版)数轴上动点问题(电子蚂蚁)
一、与数轴上的动点问题相关的基本概念数轴上的动点问题离不开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概念:1.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即为这两点所对应的坐标差的绝对值d=|a-b|也即用右边的数减去左边的数的差。
即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右边点表示的数—左边点表示的数。
两点中点公式:线段AB中点坐标=(a+b)÷2 2.点在数轴上运动时,由于数轴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因此向右运动的速度看作正速度,而向作运动的速度看作负速度。
这样在起点的基础上加上点的运动路程就可以直接得到运动后点的坐标。
即一个点表示的数为a,向左运动b个单位后表示的数为a—b;向右运动b个单位后所表示的数为a+b。
3.数轴是数形结合的产物,分析数轴上点的运动要结合图形进行分析,点在数轴上运动形成的路径可看作数轴上线段的和差关系。
二、数轴上的动点问题基本解题思路和方法:1、表示出题目中动点运动后的坐标(一般用含有时间t的式子表示)。
2、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表示出题目中相关线段长度(一般用含有时间t的式子表示)。
3、根据题目问题中线段的等量关系(一般是和、差关系)列绝对值方程。
4、解绝对值方程并根据实际问题验算结果。
(解绝对值方程通常用0点分类讨论方法)已知:b是最小的正整数,且a、b满足(c-5)2+|a+b|=0,请回答问题(1)请直接写出a、b、c的值.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a、b、c所对应的点分别为A、B、C,点P为易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点P在0到2之间运动时(即0≤x≤2时),请化简式子:|x+1|-|x-1|+2|x+5| (3)(3)在(1)(2)的条件下,点A、B、C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和点C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p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假设t秒钟过后,若点B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BC,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请问:BC-AB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其值.二、典例分析例1.已知数轴上有A、B、C三点,分别代表—24,—10,10,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4个单位/秒。
七年级数学动点问题知识点
七年级数学动点问题知识点数学中的动点问题是数学中常见的类型。
这类问题的特点是有一个或多个运动的“点”,并且需要根据这些点的运动轨迹来求解问题。
在初中数学中,学生通常会学习到直线运动、圆周运动和两点之间的相对运动等知识。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具体的讲解。
1. 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是动点问题中最基本的一种。
在直线运动中,动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沿着一定的直线方向进行移动。
对于一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动点,我们可以通过公式 s = vt 来求解。
其中,s 表示位移,v 表示速度,t 表示时间。
例如,一辆时速为 60 公里/小时的汽车从 A 地出发,向 B 地驶去,经过 2 小时后到达 B 地。
则这辆汽车的位移 s = vt = 60 * 2 = 120 公里。
对于存在加速度或减速度的直线运动,我们则需要通过加速度来求解。
对于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动点,我们可以通过公式 s = vt +1/2at^2 来求解。
其中,s 表示位移,v 表示初速度,t 表示时间,a 表示加速度。
例如,一个起始速度为 0 m/s,加速度为 5 m/s^2 的物体,经过3 秒后的位移为 s = vt + 1/2at^2 = 0 * 3 + 1/2 * 5 * 3^2 = 22.5m。
2. 圆周运动圆周运动也是动点问题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在圆周运动中,动点会绕着圆心进行运动,通常会涉及到角度的概念。
对于一个匀速圆周运动的动点,我们可以通过公式s = rθ 来求解。
其中,s 表示弧长,r 表示半径,θ 表示圆心角的大小(弧度制)例如,半径为 5cm 的圆周上,一个匀速运动的动点在 3 秒钟内绕圈一周,求其位移。
由于一周为2π rad,那么圆心角大小为θ = 2π。
则动点的位移 s = rθ = 5 * 2π = 10π ≈ 31.4cm。
对于存在变速的圆周运动,我们需要通过变速率来求解。
对于一个圆周运动的动点,它的速度通常都是变化的,而其加速度方向则指向圆心。
初一动点问题专题
初一动点问题专题动点问题是初一学生学习数学时经常遇到的难题,也是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动点问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包括速度、时间、距离等,要求学生在解题时综合运用多种数学知识。
本文将结合初一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解题心得,为大家详细讲解初一动点问题。
一、动点问题的基本概念1、动点问题的概念动点问题指的是一个或多个点在动。
在数学中,我们常常要解决某个点在运动中的位置、速度、时间等问题,这就是动点问题。
在解决动点问题时,常常需要利用速度和时间的关系来确定距离或者位置。
2、常见的动点问题类型在初一数学教学中,动点问题是比较常见的一个问题类型。
常见的动点问题有:两点同时运动、两点交替运动等。
下面我们将结合具体的例子来详细介绍这些类型的动点问题。
二、两点同时运动的问题两点同时运动的问题是初一学生比较容易遇到的一个问题类型。
这类问题的解题步骤一般包括:确定关系式,列方程,解方程,找答案等。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例题来详细介绍这类问题的解题方法。
例题:甲、乙两地相距150千米,甲乙两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问几小时能相遇?解:假设相遇时,甲车行驶了x小时,乙车行驶了y小时。
则根据距离=速度*时间得出60x + 40y = 150 (1)又根据x+y=?得出60x + 60y = 150 (2)将两个方程相减得出20y=0y=3则x=2所以相遇时,甲车行驶了2小时,乙车行驶了3小时。
答:2小时。
三、两点交替运动的问题另一类常见的动点问题是两点交替运动的问题。
这类问题的解题步骤一般包括:列方程,解方程,找答案等。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例题来详细介绍这类问题的解题方法。
例题:两列火车从两地同时开出,两地相距150千米,一列火车以50千米/小时的速度开往另一地,另一列火车以40千米/小时的速度开往另一地,问几小时两列火车相遇?解:假设相遇时,快车行驶了x小时,慢车行驶了y小时。
则根据距离=速度*时间得出50x+40y=150 (1)又根据x+y=?得出50x+50y=150 (2)将两个方程相减得出10y=0y=3则x=0所以相遇时,快车行驶了0小时,慢车行驶了3小时。
七年级数学数轴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七年级数学数轴动点问题解题技巧一、数轴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1. 用字母表示动点。
- 在数轴上,设动点表示的数为x,如果已知动点的运动速度v和运动时间t,则经过t时间后,动点表示的数为初始位置加上运动的距离。
如果向左运动,距离为-vt;如果向右运动,距离为vt。
2. 表示两点间的距离。
- 数轴上两点A、B,若A表示的数为a,B表示的数为b,则AB=| a - b|。
3. 分析运动过程中的等量关系。
- 例如相遇问题,两个动点运动的路程之和等于两点间的初始距离;追及问题,快的动点比慢的动点多运动的路程等于两点间的初始距离。
二、题目及解析。
1. 已知数轴上A点表示的数为-5,B点表示的数为3,点P从A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同时点Q从B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 求t秒后点P表示的数。
- 解:点P从A点出发,A点表示的数为-5,向右运动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经过t秒后,运动的距离为2t,所以点P表示的数为-5 + 2t。
- 求t秒后点Q表示的数。
- 解:点Q从B点出发,B点表示的数为3,向左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经过t秒后,运动的距离为-t,所以点Q表示的数为3-t。
- 求t秒后PQ的距离。
- 解:t秒后点P表示的数为-5 + 2t,点Q表示的数为3 - t,则PQ=|(-5 +2t)-(3 - t)|=|-5 + 2t - 3+t|=|3t - 8|。
2. 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1,点B表示的数为-3,点C在点A右侧,且AC = 5。
点M从A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点N从B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 求点C表示的数。
- 解:因为点A表示的数为1,AC = 5,且C在A右侧,所以点C表示的数为1+5 = 6。
- 求t秒后点M表示的数。
- 解:点M从A点出发,A点表示的数为1,向右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经过t秒后,运动的距离为t,所以点M表示的数为1+t。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精讲
1 期末冲刺第十八课——动点问一、动点问题相关知识点:1. 1. 点的移动:点的移动:沿着正方向移动点表示的数字增加,逆着正方向移动点表示的数字减小(左减右加)2. 2. 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的距离:数轴上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可以用大数字减小数字计算得到(大减小)3.3.中点公式:中点公式:若x 为a 和b 的中点,则2a bx +=二、相关例题和练习例题1:数轴上有一个点A ,从原点出发向右运动,运动的速度是每秒钟2个单位长度;有一个点B ,从表示12的点出发向左运动,运动的速度是每秒钟3个单位长度;还有一个点C ,从10-出发向右运动,运动的速度是每秒钟2个单位长度。
(1)出发之前,若折叠数轴后点)出发之前,若折叠数轴后点-1-1和点3重合,则点A 和点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重合。
重合。
(2)出发之后,写出t 秒之后三个点所在位置。
(3)何时A 和B 相距5个单位长度?(4)何时其中两点重合?(5)何时其中一点为另外两点的中点?练习1:已知在纸面上有一数轴(如图),折叠纸面(1)若表示1的点与表示1-的点重合,则表示2-的点与表示数_____的点重合;(2)若表示1-的点与表示3的点重合,回答以下问题:1)、表示5的点与表示数_____的点重合;2)、若数轴上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10(A 在B 的左侧),且A 、B 两点折叠后重合,求A 、B 两点表示的数是多少?3)、在2)的情况下,若A 点以每秒钟1个单位的速度向左运动,B 点以每秒钟4个单位的速度向左运动,问多少秒后A 、B 两点相距5个单位长度?4)、在3)的情况下,何时点A、点B和原点O的其中一点,为另外两点的中点?2。
七年级下册数学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七年级下册数学动点问题解题技巧一、动点问题解题技巧概述。
1. 分析动点的运动轨迹。
- 明确动点是在直线(如数轴、坐标轴上的直线)上运动,还是在平面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的边或内部)中运动。
例如,在数轴上的动点,其位置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而动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则需要用一对数(x,y)来表示。
2. 用含时间t(或其他变量)的代数式表示相关线段的长度。
- 若动点在数轴上,设动点的初始位置为a,速度为v,运动时间为t,则经过t时间后动点的位置为a + vt(当向右运动时v为正,向左运动时v为负),两点间的距离可以根据它们在数轴上的坐标相减的绝对值来表示。
-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动点P(x,y)从点A(x_1,y_1)出发,沿x轴方向速度为v_x,沿y轴方向速度为v_y,运动时间为t,则x = x_1+v_xt,y=y_1 + v_yt。
对于线段长度,可以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d=√((x_2 - x_1)^2+(y_2 - y_1)^2),将坐标用含t 的式子代入来表示线段长度。
3. 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求解。
- 常见的等量关系有:线段相等、面积相等、三角形相似对应边成比例等。
例如,若两个三角形相似,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列出方程,然后求解方程得到关于t(或其他变量)的值。
二、题目及解析。
1. 已知数轴上A、B两点对应的数分别为 - 1和3,点P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 若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求点P对应的数x。
- 解析:因为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所以| x - (-1)|=| x - 3|,即| x + 1|=| x - 3|。
当x+1=x - 3时,方程无解;当x + 1=-(x - 3)时,x+1=-x + 3,2x=2,解得x = 1。
- 若点P在点A、点B之间,且PA+PB = 4,求点P对应的数x。
- 解析:因为点P在A、B之间,PA=| x+1|=x + 1,PB=| x - 3|=3 - x,由PA+PB = 4可得x + 1+3 - x=4,恒成立,所以-1中的任意数都满足条件。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归纳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归纳动点问题是数学中常见的问题类型之一,它涉及到点在一定规律下的运动轨迹及相关的计算。
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大多会接触到动点问题,并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本文将对初中数学动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初中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类问题。
1. 直线运动问题直线运动问题是最基本的动点问题之一。
在这类问题中,点按照直线路径运动,常涉及到时间、距离和速度的关系。
解决直线运动问题时,可以使用速度等于位移除以时间的公式来计算,即 v = s/t。
例子1:小明从家里骑自行车到学校,全程15公里,用时1小时。
求小明的平均速度。
解析:根据公式,平均速度 v = s/t = 15/1 = 15 km/h例子2:小红开车从A市到B市,全程200公里,平均时速60km/h。
求小红从A市到B市的行驶时间。
解析:根据公式,时间 t = s/v = 200/60 = 3.33 小时≈ 3小时20分2. 圆周运动问题圆周运动问题中,点按照圆形轨迹运动。
这类问题通常涉及到半径、圆周长和角度的计算与关系。
解决圆周运动问题时,需要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即 c = 2πr,其中 r 为半径。
例子1:一个半径为5米的圆,它的周长是多少?解析:根据公式,周长c = 2πr = 2 × 3.14 × 5 ≈ 31.4米例子2:一辆汽车在圆形赛道上行驶,赛道半径为100米,驾驶员开车一圈需要用时50秒。
求汽车的平均速度。
解析:首先计算圆周长c = 2πr = 2 × 3.14 × 100 = 628米然后计算平均速度v = c/t = 628/50 ≈ 12.56 m/s3. 直角三角形运动问题直角三角形运动问题是指点在直角三角形内运动,涉及到时间、速度和直角三角形边长的关系。
解决直角三角形运动问题时,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或三角函数来计算相关的未知量。
例子1: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3米和4米,角度为90度。
中考数学动点题讲解
中考数学动点题讲解中考数学动点题主要考察考生对平面几何中动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这种题型中,需要考生根据动点的特点和运动轨迹,推导出动点所在的图形的性质和相关参数。
以下是中考数学动点题的讲解。
1. 直线上动点问题直线上动点问题是动点题中最简单的一种,通常需要考生根据动点的移动轨迹,推导出线段长度、角度等相关量的变化规律。
例如,有一条长度为10的线段AB,动点P沿着这条线段从A点开始匀速向B点移动,求当P点到达B点时,线段AB的中点O的位置。
解题思路:由于P点是匀速移动的,可以通过构建等速度线段来找到P点在到达B点前所处的位置。
具体地,我们可以在AB上构造以A点和B点为端点、长度为5的等速度线段CD和EF,分别与P点的轨迹相交于C点和E点。
根据线段AB的中点公式,可以得出线段OB的长度为5,因此,当P点到达B点时,线段OB的位置位于B点的左侧5个单位长度处。
2. 圆上动点问题圆上动点问题通常需要考生根据动点所在的圆的性质,推导出相关的几何关系和参数。
例如,有一条固定的半径为3的圆和一个动点P沿着这个圆的周长运动,当P点从起始位置出发后,经过圆心O点后,再走过180度后又回到起始位置,求动点P所走的路径长度。
解题思路:由于P点沿着圆的周长匀速运动,因此,当P点运动经过180度后,它所走的路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的一半,即3π。
又因为P点在运动过程中经过圆心O点,因此,P点所在的运动轨迹是一条弧线,其长度等于圆心角的对应弧长。
根据圆心角的定义,当P 点运动经过180度时,它所对应的圆心角为π,因此,P点所在弧线的长度为圆的周长的一半,即3π。
3. 平面内任意图形上动点问题平面内任意图形上的动点问题通常需要考生根据所给图形的几何特征,推导出动点所处的位置和相关参数。
例如,有一个正方形ABCD和一个动点P沿着正方形边界从A点开始匀速运动,当P点回到A点时,求P点所在的轨迹。
解题思路:由于P点沿着正方形边界匀速运动,它所在的轨迹应为一条四边形,其四个顶点分别为A、B、C、D。
数学七年级上册动点问题讲解
数学七年级上册动点问题讲解
动点问题在数学中是一个比较抽象和有趣的话题,特别是在平面几何中。
这种问题通常涉及到一个或多个点在某个特定图形上移动,并要求我们解决与这些移动点相关的问题。
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七年级动点问题的概念、解题方法和技巧。
动点问题的基本概念:
动点问题是指涉及一个或多个点在平面或其他几何形状上移动的问题。
这些点根据某种规则或条件在给定的图形上移动,我们需要解决与这些移动点相关的问题,如距离、速度、加速度等。
解题方法与技巧:
1. 理解问题:首先,我们需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问题的要求和条件。
明确哪些点在移动,移动的规则是什么,以及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是什么。
2. 设定变量和参数:根据问题的需要,我们可以设定一些变量和参数来表示动点的位置和移动轨迹。
这些变量和参数将帮助我们建立数学模型。
3. 建立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是解决动点问题的关键步骤。
我们需要使用几何和代数知识来描述动点的移动轨迹,并建立相应的方程或表达式。
4. 求解数学模型:一旦建立了数学模型,我们就可以使用代数、几何或微
积分的方法来求解。
这可能包括求解方程、绘制图形或进行积分运算等。
5. 检查结果:最后,我们需要检查结果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和条件。
如果
需要,可以进行调整和改进。
通过掌握以上解题方法与技巧,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七年级动点问题。
动点问题不仅能帮助我们巩固平面几何和代数的基础知识,还能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年级动点问题详解(一)
七年级动点问题详解(一)七年级动点问题解析什么是动点问题?动点问题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七年级的学习中经常会遇到。
它涉及到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位置和时间的关系,需要通过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
动点问题的类型动点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直线运动问题:物体在直线上匀速或者非匀速运动,通过已知的速度和时间,计算出位移、距离等信息。
2.圆周运动问题:物体在圆周上匀速或者非匀速运动,通过已知的角速度和时间,计算出角度、弧长等信息。
3.抛体运动问题: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抛出,受到重力的作用,通过已知的初速度和时间,计算出最高点高度、落地时间等信息。
解决动点问题的步骤解决动点问题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确定问题类型:首先需要明确问题是直线运动问题、圆周运动问题还是抛体运动问题,根据问题的描述确定问题所属类型。
2.建立坐标系:根据问题中的描述,建立合适的坐标系,一般选择与问题相关的直角坐标系或极坐标系。
3.确定已知条件:根据问题的描述,确定已知条件,包括物体的初速度、时间、速度等信息。
进行标记。
4.设定未知量:确定需要计算的未知量,根据问题的要求,可能是位移、距离、时间、角度等信息。
5.进行计算:根据已知条件和未知量,利用相应的运动方程或几何关系进行计算,得出结果。
6.检查答案:回顾问题的要求,将答案与问题对应,确保计算结果符合实际意义。
动点问题的注意事项在解决动点问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注意单位:在计算过程中,要确保所采用的单位统一,避免因单位不一致而导致计算出错。
•切勿取近似值:在计算中,应尽量保留结果的精确性,不要轻易取近似值。
只有在实际问题中对精确度要求不高时,才可以适当进行近似处理。
•关注问题的实际意义:动点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计算过程中,要时刻关注问题的实际意义,将计算结果以合理的方式作出解释。
动点问题的应用领域动点问题不仅在数学学科中有应用,还广泛应用于其他科学领域,如物理学、机械工程等。
(完整版)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归纳
BB动点问题题型方法归纳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查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 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
下面就此问题的常见题型作简单介绍,解题方法、关键给以点拨。
一、三角形边上动点1、(2009年齐齐哈尔市)直线364y x =-+与坐标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动点P Q 、同时从O 点出发,同时到达A 点,运动停止.点Q 沿线段OA 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 位长度,点P 沿路线O →B →A 运动. (1)直接写出A B 、两点的坐标;(2)设点Q 的运动时间为t 秒,OPQ △的面积为S ,求出S 与t 之间 的函数关系式; (3)当485S =时,求出点P 的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O P Q 、、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M 的坐标.解:1、A (8,0) B (0,6)2、当0<t <3时,S=t2当3<t <8时,S=3/8(8-t)t提示:第(2)问按点P 到拐点B 所有时间分段分类;第(3)问是分类讨论:已知三定点O 、P 、Q ,探究第四点构成平行四边形时按已知线段身份不同分类-----①OP 为边、OQ 为边,②OP 为边、OQ 为对角线,③OP 为对角线、OQ 为边。
然后画出各类的图形,根据图形性质求顶点坐标。
2、(2009年衡阳市)如图,AB 是⊙O 的直径,弦BC=2cm , ∠ABC=60º.(1)求⊙O 的直径;(2)若D 是AB 延长线上一点,连结CD ,当BD 长为多少时,CD 与⊙O 相切;(3)若动点E 以2cm/s 的速度从A 点出发沿着AB 方向运动,同时动点F 以1cm/s 的速度从B 点出发沿BC 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20)((<<t s t ,连结EF ,当t 为何值时,△BEF 为直角三角形.注意:第(3)问按直角位置分类讨论3、(2009重庆綦江)如图,已知抛物线(1)20)y a x a =-+≠经过点(2)A -,0,抛物线的顶点为D ,过O 作射线OM AD ∥.过顶点D 平行于x 轴的直线交射线OM 于点C ,B 在x 轴正半轴上,连结BC . (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2)若动点P 从点O 出发,以每秒1个长度单位的速度沿射线OM 运动,设点P 运动的时间为()t s .问当t 为何值时,四边形DAOP 分别为平行四边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3)若OC OB =,动点P 和动点Q 分别从点O 和点B 同时出发,分别以每秒1单位和2个长度单位的速度沿OC 和BO 之停止运动.设它们的运动的时间为t ()s ,连接PQ ,当t 为何值时,四边形BCPQ 的面积最小?并求出最小值及此时PQ 的长. 注意:发现并充分运用特殊角∠DAB=60°当△OPQ 面积最大时,四边形BCPQ 的面积最小。
七年级动点问题知识点讲解
七年级动点问题知识点讲解动点问题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概念,对于初学者来说,它可能是比较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七年级中常见的动点问题进行讲解,希望能够帮助初学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1. 什么是动点问题动点问题是指在坐标系中,某一点在运动的过程中所经过的所有点的集合。
通俗来讲,就是一个点在运动时所经过的所有位置都可以组成一个集合,这个集合就是所谓的动点问题。
2. 动点问题的表示方法动点问题可以用如下两种表示方法:(1) 用图像表示。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运动物体所经过的路径。
路径上的每一个点都是该点在运动过程中所处的位置,这些位置的集合就是动点问题的集合。
(2) 用方程表示。
假设运动物体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为(x,y),并且其运动方程为x=f(t),y=g(t),其中t为时间,f(t)和g(t)是分别关于时间t的函数,则该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点的集合就可以用方程集合{(f(t),g(t))}表示。
3. 动点问题的分类根据运动的特点和物体的形状,动点问题可以分为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圆周运动等不同的类型。
(1) 直线运动。
指某一物体以恒定的速度沿直线方向运动。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其运动方程为y=kx+b或者x=h,其中k、b、h为常数。
(2) 曲线运动。
指某一物体在平面内沿着一条曲线运动。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其运动方程可以表示为y=f(x),其中f(x)为一个关于x的连续函数,且在所考虑的区间内有定义。
(3) 圆周运动。
指某一物体以恒定速度绕定点做圆周运动。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设圆心为(h,k),半径为r,则圆周运动的方程为(x-h)²+(y-k)²=r²。
4. 动点问题的应用(1) 运动物体的轨迹。
在物理学中,运动物体的轨迹是研究物体运动的重要依据,动点问题也可以帮助我们求出一个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轨迹。
(2) 运动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
动点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求得运动物体在不同时间点的速度和加速度,这些对于物理学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 CD E O l A ′ 中考动点专题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关键:动中求静.数学思想:分类思想 函数思想 方程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 转化思想注重对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能力的考查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
图形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需要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才能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
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那么,我们怎样建立这种函数解析式呢?下面结合中考试题举例分析.例1(2005年·)如图3(1),在△ABC 中,∠ABC=90°,AB=4,BC=3. 点O 是边AC 上的一个动点,以点O 为圆心作半圆,与边AB 相切于点D,交线段OC 于点E.作EP ⊥ED,交射线AB 于点P,交射线CB 于点F.(1)求证: △ADE ∽△AEP.(2)设OA=x ,AP=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 (3)当BF=1时,求线段AP 的长.(二)线动问题在矩形ABCD 中,AB =3,点O 在对角线AC 上,直线l 过点O ,且与AC 垂直交AD 于点E.(1)若直线l 过点B ,把△ABE 沿直线l 翻折,点A 与矩形ABCD 的对称中心A '重合,求BC 的长;(2)若直线l 与AB 相交于点F ,且AO =41AC ,设AD 的长为x ,五边形BCDEF 的面积为S.①求S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x 的取值围;②探索:是否存在这样的x ,以A 为圆心,以-x 43长为半径的圆与直线l 相切,若存在,请求出x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①92+=x AC ,9412+=x AO ,)9(1212+=x AF ,x x AE 492+= ∴AF 21⋅=∆AE S AEF x x 96)9(22+=,x x x S 96)9(322+-=A 3(2) O3(1)xx x S 968127024-+-= (333<<x ) ②若圆A 与直线l 相切,则941432+=-x x ,01=x (舍去),582=x ∵3582<=x ∴不存在这样的x ,使圆A 与直线l 相切.[类题]09虹口25题.(三)面动问题如图,在ABC ∆中,6,5===BC AC AB ,D 、E 分别是边AB 、AC 上的两个动点(D 不与A 、B 重合),且保持BC DE ∥,以DE 为边,在点A 的异侧作正方形DEFG .(1)试求ABC ∆的面积;(2)当边FG 与BC 重合时,求正方形DEFG 的边长;(3)设x AD =,ABC ∆与正方形DEFG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 ,试求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定义域;(4)当BDG ∆是等腰三角形时,请直接写出AD 的长.[题型背景和区分度测量点]本题改编自新教材九上《相似形》24.5(4)例七,典型的共角相似三角形问题,试题为了形成坡度,在原题的基础上改编出求等腰三角形面积的第一小题,当D 点在AB 边上运动时,正方形DEFG 整体动起来,GF 边落在BC 边上时,恰好和教材中的例题对应,可以说是相似三角形对应的小高比大高=对应的小边比大边,探寻正方形和三角形的重叠部分的面积与线段AD 的关系的函数解析式形成了第三小题,仍然属于面积类习题来设置区分测量点一,用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来设置区分测量点二.[区分度性小题处理手法] 图3-5图3-4图3-3图3-1C C C C C 1.找到三角形与正方形的重叠部分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如上图3-1、3-2重叠部分分别为正方形和矩形包括两种情况.2.正确的抓住等腰三角形的腰与底的分类,如上图3-3、3-4、3-5用方程思想解决.3.解题的关键是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出相关的线段.[ 略解]解:(1)12=∆ABC S .(2)令此时正方形的边长为a ,则446a a -=,解得512=a . (3)当20≤x 时, 22253656x x y =⎪⎭⎫ ⎝⎛=, C当52 x 时, ()2252452455456x x x x y -=-⋅=. (4)720,1125,73125=AD . [类题] 改编自09奉贤3月考25题,将条件(2)“当点M 、N 分别在边BA 、CA 上时”,去掉,同时加到第(3)题中.已知:在△ABC 中,AB =AC ,∠B =30º,BC =6,点D 在边BC 上,点E 在线段DC 上,DE =3,△DEF 是等边三角形,边DF 、EF 与边BA 、CA 分别相交于点M 、N .(1)求证:△BDM ∽△CEN ;(2)设BD =x ,△ABC 与△DEF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 ,求y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定义域. (3)当点M 、N 分别在边BA 、CA 上时,是否存在点D ,使以M 为圆心, BM 为半径的圆与直线EF 相切, 如果存在,请求出x 的值;如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例1:已知⊙O 的弦AB 的长等于⊙O 的半径,点C 在⊙O 上变化(不与A 、B )重合,求∠ACB 的大小 .分析:点C 的变化是否影响∠ACB 的大小的变化呢?我们不妨将点C 改变一下,如何变化呢?可能在优弧AB 上,也可能在劣弧AB 上变化,显然这两者的结果不一样。
那么,当点C 在优弧AB 上变化时,∠ACB 所对的弧是劣弧AB ,它的大小为劣弧AB 的一半,因此很自然地想到它的圆心角,连结AO 、BO ,则由于AB=OA=OB ,即三角形ABC 为等边三角形,则∠AOB=600,则由同弧所对的圆心角与圆周角的关系得出:∠ACB=21∠AOB=300,当点C 在劣弧AB 上变化时,∠ACB 所对的弧是优弧AB ,它的大小为优弧AB 的一半,由∠AOB=600得,优弧AB 的度数为3600-600=3000,则由同弧所对的圆心角与圆周角的关系得出:∠ACB=1500, 因此,本题的答案有两个,分别为300或1500.反思:本题通过点C 在圆上运动的不确定性而引起结果的不唯一性。
从而需要分类讨论。
这样由点C 的运动变化性而引起的分类讨论在解题中经常出现。
变式1:已知△ABC 是半径为2的圆接三角形,若32=AB ,求∠C 的大小.本题与例1的区别只是AB 与圆的半径的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其解题方法与上面一致,在三角形AOB 中,232121sin ==∠OB AB AOB ,则06021=∠AOB ,即0120=∠AOB ,AB FD E M N C从而当点C 在优弧AB 上变化时,∠C 所对的弧是劣弧AB ,它的大小为劣弧AB 的一半,即060=∠C , 当点C 在劣弧AB 上变化时,∠C 所对的弧是优弧AB ,它的大小为优弧AB 的一半,由∠AOB=1200得,优弧AB 的度数为3600-1200=2400,则由同弧所对的圆心角与圆周角的关系得出:∠C=1200,因此060=∠C 或∠C=1200. 变式2: 如图,半经为1的半圆O 上有两个动点A 、B ,若AB=1,判断∠AOB 的大小是否会随点A 、B 的变化而变化,若变化,求出变化围,若不变化,求出它的值。
四边形ABCD 的面积的最大值。
解:(1)由于AB=OA=OB ,所以三角形AOB 为等边三角形,则∠AOB=600,即∠AOB 的大小不会随点A 、B 的变化而变化。
(2)四边形ABCD 的面积由三个三角形组成,其中三角形AOB 的面积为43,而三角形AOD 与三角形BOC 的面积之和为)(212121BG AF BG OC AF OD +=⨯+⨯,又由梯形的中位线定理得三角形AOD 与三角形BOC 的面积之和EHBG AF =+)(21,要四边形ABCD 的面积最大,只需EH 最大,显然EH ≤OE=23,当AB ∥CD 时,EH=OE ,因此四边形ABCD 的面积最大值为43+23=433.对于本题同学们还可以继续思考:四边形ABCD 的周长的变化围.变式3: 如图,有一块半圆形的木板,现要把它截成三角形板块.三角形的两个顶点分别为A 、B ,另一个顶点C 在半圆上,问怎样截取才能使截出的三角形的面积最大?要求说明理由(市2000年考题) 分析:要使三角形ABC 的面积最大,而三角形ABC 的底边AB 为圆的直径为常量,只需AB 边上的高最大即可。
过点C 作CD ⊥AB 于点D ,连结CO ,由于CD ≤CO ,当O 与D 重合,CD=CO ,因此,当CO 与AB 垂直时,即C 为半圆弧的中点时,其三角形ABC 的面积最大。
本题也可以先猜想,点C 为半圆弧的中点时,三角形ABC 的面积最大,故只需另选一个位置C1(不与C 重合),,证明三角形ABC 的面积大于三角形ABC1的面积即可。
如图显然三角形 ABC1的面积=21AB ×C1D ,而C1D< C1O=CO,则三角形 ABC1的面积=21AB ×C1D<21AB ×C1O=三角形 ABC 的面积,因此,对于除点C 外的任意点C1,都有三角形 ABC1的面积小于三角形三角形 ABC 的面积,故点C 为半圆中点时,三角形ABC 面积最大.本题还可研究三角形ABC 的周长何时最大的问题。
提示:利用周长与面积之间的关系。
要三角形ABC 的周长最大,AB 为常数,只需AC+BC 最大,而(AC+BC )2=AC2+CB2+2AC ×BC=AB2+4×ΔABC的面积,因此ΔABC 的面积最大时,AC+BC 最大,从而ΔABC 的周长最大。
从以上一道题及其三个变式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解决动态几何问题的常见方法有:一、 特殊探路,一般推证 例2:(2004年市中考题第11题)如图,⊙O1和⊙O2切于A ,⊙O1的半径为3,⊙O2的半径为2,点P 为⊙O1上的任一点(与点A 不重合),直线PA 交⊙O2于点C ,PB 切⊙O2于点B ,则PC BP的值为(A )2 (B )3 (C )23(D )26分析:本题是一道选择题,给出四个答案有且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因此可以取一个特殊位置进行研究,当点P 满足PB ⊥AB 时,可以通过计算得出PB=221322=- BC ×AP=BP ×AB ,因此 BC=62462288162822==+=+⨯BP AB BPAB ,在三角形BPC 中,PC=36222=-BC BP , 所以,PC BP =3选(B ) 当然,本题还可以根据三角形相似得BP AP PC BP =,即可计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