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思想

合集下载

孔孟思想资料

孔孟思想资料

孔孟思想
孔孟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也被称为儒家思想。

它由孔子
(孔夫子)和孟子(孟轲)创立,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政治思想。

孔孟思想主张“仁爱”、“礼义”、“容让”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古代至今产生了深远
影响。

孔子的思想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他强调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他提倡仁
爱之道,认为人应该尊重父母、孝敬长辈,亲近朋友、待人有礼,在和谐共处中实现道德修养。

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以“仁”来化解人际矛盾,实现
和谐共处。

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重要儒家代表,他在孔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儒家思想。

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应该发挥自身的善良本性,追求道德完
善与高尚品质。

他主张“仁政”,认为政治应该以仁爱为核心,统治者应当用仁义来
治理国家,使人民安居乐业。

孔孟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孔孟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政治、伦理和
文化传统。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代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被奉为传统的经典,在教育、政治、社会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孔孟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念,如仁义礼智信,一直贯穿着中国人的生活,成为塑造中国人道德品质和社会风貌的重要力量。

结语
孔孟思想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追求道德的完美与高尚。

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对中国古代乃至现代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愿我们能从孔孟思想中汲取智慧,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孔孟之道的主要思想

孔孟之道的主要思想

孔孟之道的主要思想
孔孟之道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精髓,反映了中国古代经典文化中有关书法、
绘画、造型艺术、建筑学等多重文化元素的内容。

在中国古代建筑学领域,孔孟教义对建筑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历史文化及建筑中融入了孔子及墨子的思想。

孔子和墨子在道家理念的基础上,主张循守规则及“不燕巢致谡”的建筑思想,关注的是建筑的基本结构及功能,更看重的是建筑的空间美学以及与环境融合的态度。

“五行十二建筑”理论就是以中坚观点运用建筑表示材料的方式来设计,通过形式及空间布局彰显五行之道,强调居住环境与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的统一性,追求内在空间诗意及丰富层次,融合天人合一的理念。

此外,孔孟之道也倡导节俭原则,采用简洁朴素的方式建筑,传统意义上也蕴
含着节约原则,追求建筑的简约性及功能性,简介而不失高雅华丽,不刻意把外在的五花八门的材料施加在建筑上,崇尚自然,以当代设计手法贴近传统,融合新旧,以“廊”“楼”“园”院”等元素,构筑出一个层次分明而美观耐看的空间体系。

总之,受孔孟之道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学在古典精神及美学追求的融合下,
留存了众多古典优秀的建筑杰作,对现代建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当今的建筑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定式,不断指引着建筑是什么,应该如何去实现其融合美学的可能性。

孔孟思想

孔孟思想

孔孟思想孔子思想孔子的伦理思想--“仁”。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

“仁”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同情,它是统摄“义、礼、忠、恕”等德行的最高理想,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标准。

孔子的政治理论――“德治”与“正名”。

孔子提出“德治”的治国主张,认为统治者应“正己然后正人”,以德治民。

他把“仁”扩充到政治领域,要求君主爱民,施行仁政。

他还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上起天子、下至平民,都应安守本分,名实相符,并由此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观。

孔子的天命观――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他主张祭祀,是对鬼神表示诚敬的意思,至于鬼神是否存在,则可以不问。

相对于天命鬼神而言,孔子更注重人事,强调人的主观努力,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

孔子的教育观--有教无类:他主张教育的对象不应分贵贱贤愚,而要一视同仁,开平民教育之先河。

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方面,他提出“因材施教”,重视启发式教育,是现代民主个性化教育和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源头。

学思并重:在治学方法上,孔子主张学思并重,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均衡发展:对于学术的传授,孔子教以“文、行、忠、信”四目,并以“诗、书、礼、乐”等内容教导学生。

故孔子之教,可谓重视德、智、体、美的均衡发展。

孟子思想性善学说:这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

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人类文化规范——仁、义、礼、智的萌芽和根本。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愿意向善,那就是“自暴”、“自弃”、“自贼”。

“仁政”思想: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从其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政治学说。

“仁政”就是国君能够“与民同乐”,使人民的生活安定。

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即民本思想,也就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的根本。

这是孟子学说中最光辉的组成部分,是对我国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总结和提高。

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的主要思想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在儒家学说中,孔子被称为“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故历史上并称之为“孔孟”,儒家学说也被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有所发展,他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主要表达在“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等方面。

一、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一。

他大大发展了春秋以来的民本思想,要求统治者“保民”、“与民同乐”,其中,最突出的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尽心下》)孟子认为民众比君主重要,天子之所以为天子是因为他得到民众的信任。

他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离娄上》)桀和纣丧失了天下,正是因为失去了百姓的支持,失去了民心。

所以他推崇“得民心者得天下”。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保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提出对残害人民的暴君能够实行诛伐,推翻他,并认为这是正义之举。

“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 (《万章下》)“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尽心下》)对于汤伐桀、武王伐纣之事,孟子明确表示“贼仁者谓之贼。

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梁惠王下》)。

他认为不仁不义的上位者是“独夫”,人民就能够“易位”甚至名正言顺地杀了这样的人,而不背上“弑君”的罪名。

孟子强调国君不但要保护民众,也要保护臣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离娄下》)在他看来,国君对臣下不尊重、不保护,臣下同样能够背弃国君。

“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

”(《万章下》)孟子把人民的意愿作为战争是否该兴起的重要标准。

当齐宣王在攻取燕国的问题上向孟子请教时,孟子认为取不取燕国要看燕国的人民是否愿意,“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孔孟思想的异同

孔孟思想的异同

孔孟思想的比拟与继承“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建立了以“仁〞为中心,“仁〞“义〞“礼〞三者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一个道德学说整体。

孟子继承并开展了孔子的道德思想,他倡导持志养气,重视立志,反求诸己,改正迁善,意志锻炼。

孔子首开私学,创立儒家学派。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对儒家学派的传播与开展作出了重大奉献。

孟子的学术思想一局部继承于孔子的思想,另一局部那么是孟子自己的创造,而这后一局部容已经大超越了孔子。

一、孔孟思想主的共同点在“仁〞方面,孔孟都主“仁者爱人,人恒爱之〞。

也就是说,他们二人不约而同的认为“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的,也才能又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的,否那么“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得天下矣。

〞1、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2、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4、仲弓问仁。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在轻名利重节操、反战争求和平、兴学堂去愚昧等诸多方面孔孟都有一样理念。

继承孔子这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思想在孟子的思想中得到继承与开展。

1、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之。

爱人者,人常爱之。

敬人者,人常敬之。

〔?孟子·离娄下?〕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孟子“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对孔子思想的超越。

二、孔孟思想主的不同点人性问题孔子主“仁〞为根本,而孟子主“义〞为首要。

孔子要求人们尊奉“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天下之民莫非王臣〞的愚忠思想,他因此也就要求人们忍辱负重,无怨无悔,要“温良恭俭让〞。

孔孟思想之比较(异同点)

孔孟思想之比较(异同点)

孔孟思想的比较与继承“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建立了以“仁”为中心,“仁”“义”“礼”三者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一个道德学说整体。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道德思想,他倡导持志养气,重视立志,反求诸己,改过迁善,意志锻炼。

孔子首开私学,创立儒家学派。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对儒家学派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孟子的学术思想一部分继承于孔子的思想,另一部分则是孟子自己的创造,而这后一部分容已经大大地超越了孔子。

一、孔孟思想主的共同点在“仁”方面,孔孟都主“仁者爱人,人恒爱之”。

也就是说,他们二人不约而同的认为“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的,也才能又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的,否则“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得天下矣。

”1、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2、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4、仲弓问仁。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在轻名利重节操、反战争求和平、兴学堂去愚昧等诸多方面孔孟都有相同理念。

继承孔子这种将心比心、由己及人的思想在孟子的思想中得到继承与发展。

1、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之。

爱人者,人常爱之。

敬人者,人常敬之。

(《孟子·离娄下》)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孟子“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对孔子思想的超越。

二、孔孟思想主的不同点:1. 人性问题。

孔子主“仁”为根本,而孟子主“义”为首要。

孔子要求人们尊奉“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天下之民莫非王臣”的愚忠思想,他因此也就要求人们忍辱负重,无怨无悔,要“温良恭俭让”。

孔孟思想

孔孟思想

孔孟思想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

”(《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

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如是则以丘亦足矣。

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

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

子日:‘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

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

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

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

拓展材料孔孟之道的异同有哪些

拓展材料孔孟之道的异同有哪些

拓展材料:孔孟之道的异同有哪些?孔孟思想的比较与继承“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建立了以“仁”为中心,“仁”“义”“礼”三者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一个道德学说整体。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道德思想,他倡导持志养气,重视立志,反求诸己,改过迁善,意志锻炼。

孔子首开私学,创立儒家学派。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对儒家学派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孟子的学术思想一部分继承于孔子的思想,另一部分则是孟子自己的创造,而这后一部分内容已经大大地超越了孔子。

一、孔孟思想主张的共同点在“仁”方面,孔孟都主张“仁者爱人,人恒爱之”。

也就是说,他们二人不约而同的认为“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的,也才能又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的,否则“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得天下矣。

”1、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2、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4、仲弓问仁。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在轻名利重节操、反战争求和平、兴学堂去愚昧等诸多方面孔孟都有相同理念。

继承孔子这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思想在孟子的思想中得到继承与发展。

1、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之。

爱人者,人常爱之。

敬人者,人常敬之。

(《孟子〃离娄下》)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孟子“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对孔子思想的超越。

二、孔孟思想主张的不同点人性问题孔子主张“仁”为根本,而孟子主张“义”为首要。

孔子要求人们尊奉“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天下之民莫非王臣”的愚忠思想,他因此也就要求人们忍辱负重,无怨无悔,要“温良恭俭让”。

孔孟思想之比较(异同点)

孔孟思想之比较(异同点)

孔孟思想的比较与继承“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建立了以“仁”为中心,“仁”“义”“礼”三者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一个道德学说整体。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道德思想,他倡导持志养气,重视立志,反求诸己,改过迁善,意志锻炼。

孔子首开私学,创立儒家学派。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对儒家学派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孟子的学术思想一部分继承于孔子的思想,另一部分则是孟子自己的创造,而这后一部分内容已经大大地超越了孔子。

一、孔孟思想主张的共同点在“仁”方面,孔孟都主张“仁者爱人,人恒爱之”。

也就是说,他们二人不约而同的认为“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的,也才能又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的,否则“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得天下矣。

”1、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2、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4、仲弓问仁。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在轻名利重节操、反战争求和平、兴学堂去愚昧等诸多方面孔孟都有相同理念。

继承孔子这种将心比心、由己及人的思想在孟子的思想中得到继承与发展。

1、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之。

爱人者,人常爱之。

敬人者,人常敬之。

(《孟子·离娄下》)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孟子“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对孔子思想的超越。

二、孔孟思想主张的不同点:1. 人性问题。

孔子主张“仁”为根本,而孟子主张“义”为首要。

孔子要求人们尊奉“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天下之民莫非王臣”的愚忠思想,他因此也就要求人们忍辱负重,无怨无悔,要“温良恭俭让”。

高中语文 国学经典品读 孔孟思想素材

高中语文 国学经典品读 孔孟思想素材

国学经典品读:孔孟思想(一)孔孟思想的比较与继承“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建立了以“仁”为中心,“仁”“义”“礼”三者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一个道德学说整体。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道德思想,他倡导持志养气,重视立志,反求诸己,改过迁善,意志锻炼。

孔子首开私学,创立儒家学派。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对儒家学派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孟子的学术思想一部分继承于孔子的思想,另一部分则是孟子自己的创造,而这后一部分内容已经大大地超越了孔子。

1、孔孟思想主张的共同点2、孔孟思想主张的不同点1、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

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

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

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离娄上》)(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孟子说:“侍奉谁最重要?侍奉父母双亲最重要。

守护谁最重要?守护自己最重要。

”守护自己的意思是守护自身的操守,不失去白己的节操。

B、孟子欣赏不失去自己的节操而又能侍奉父母的人,对那些失节而侍奉父母的人是鄙弃的。

在孟子看来,“孝”固然重要,但“守身”更重要。

C、孟子对失节而能侍奉父母的人并不是鄙弃的,只是说没听说过而已,在孟子看来,“事亲”足最根本、最重要的,所以“孝”比“守身”更重要。

D、孟子既肯定“事亲”,也肯定“守身”。

“孝”不仅是侍奉父母,子女立身行道,守节不改,以显父母,是“孝”的最高境界。

孟子这段话丰富了孝的新内容。

(2)请结合本段内容,简要说说你对“事亲”和“守身”的理解。

(3分)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孔孟思想之比较异同点

孔孟思想之比较异同点

孔孟思想的比拟与继承“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建立了以“仁〞为中心,“仁〞“义〞“礼〞三者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一个道德学说整体。

孟子继承并开展了孔子的道德思想,他倡导持志养气,重视立志,反求诸己,改正迁善,意志锻炼。

孔子首开私学,创立儒家学派。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对儒家学派的传播与开展作出了重大奉献。

孟子的学术思想一局部继承于孔子的思想,另一局部那么是孟子自己的创造,而这后一局部内容已经大大地超越了孔子。

一、孔孟思想主张的共同点在“仁〞方面,孔孟都主张“仁者爱人,人恒爱之〞。

也就是说,他们二人不约而同的认为“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的,也才能又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的,否那么“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得天下矣。

〞1、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2、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4、仲弓问仁。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在轻名利重节操、反战争求和平、兴学堂去愚昧等诸多方面孔孟都有一样理念。

继承孔子这种将心比心、由己及人的思想在孟子的思想中得到继承与开展。

1、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之。

爱人者,人常爱之。

敬人者,人常敬之。

〔?孟子·离娄下?〕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孟子“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对孔子思想的超越。

二、孔孟思想主张的不同点:1. 人性问题。

孔子主张“仁〞为根本,而孟子主张“义〞为首要。

孔子要求人们尊奉“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天下之民莫非王臣〞的愚忠思想,他因此也就要求人们忍辱负重,无怨无悔,要“温良恭俭让〞。

孔孟荀礼学思想论要

孔孟荀礼学思想论要

孔孟荀礼学思想论要
在中国古代,孔孟荀礼学思想是一种著名的思想学,由孔夫子和孟子一起创立。

这种思想学以礼仪为核心,以礼仪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礼仪思想。

它认为礼仪是衡量行为的标准,可以帮助人们克服偏离自然和道义的行为,从而建立一个更加完美的世界。

孔孟礼学思想有以下论要:
一是仁的论要。

它认为仁是人类具有最高精神品质的标准,以及人类与自然和道义的最佳联结。

思想家们认为,只有关注仁,才能让人类不断地保持更加完整、优质、可持续的发展。

二是礼的论要。

孔孟思想认为礼仪是人们社会行为的标准,能够帮助人们克服自私、贪婪和因循的行为,从而有效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是义的论要。

孔孟思想认为,义是具有最高道德品质的标准,它是通过践行仁礼来体现的,只有以义的道德行为走在前面,才能有效的为人类的发展营造有利的环境。

四是智的论要。

智是孔孟礼学思想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它处理一切问题的依据。

思想家们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出明智的决定,以及处理好事物,就无需任何外力,自然就能走向一个更加完美的世界。

孔孟荀礼学思想以礼仪为核心,以仁、礼、义、智为主要论要,对早期中国社会文明和道德素质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的思想能够唤起人们尊重他人、崇尚自然,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如今,这种思想依然具有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只有掌握了正
确的道德观念,人们才能继续推动中国文明的发展,为世界的和平与宽容作出贡献。

(强烈推荐)孔孟思想

(强烈推荐)孔孟思想

论语思想论仁爱“仁”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道理,是孔门哲学中最高的德行,是孔子的学说的核心。

1、“仁”内涵——仁者爱人“仁爱”思想指的是对人、对事都要秉持敬畏之心。

“仁”的核心是“爱人”,“爱人”就是爱别人,最重要的是爱父母。

孔子的“仁爱”是一咱有等级的爱,与墨子的取消等级差别的“兼爱”不同。

因此对亲人行为的好坏可以当做是否是“仁人”的标准。

对亲人不能怒、不能怨,而且还要与他们分享富贵。

2、“泛爱众”——仁体现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泛爱众”包括两方面:(1)爱人,指孝敬父母,敬爱兄长,亲近贤者仁者;(2)爱物,指对鱼、鸟取之有节,不妄杀滥捕所有生命。

3、核心思想:克己复礼克己,是克服己身的私欲;复礼,是回复到合乎天理的行为。

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人只要守礼,便可合天理,达到仁的境地。

当今社会鼓励多元发展,但是不能忽略对别人的尊重,否则人人以自我为中心,无视他人,上下逐利,社会秩序就会动乱不安了。

4、行仁的方法因为仁是诸德圆融的最高境界,而每一个人的才性气质不同,成德的方向也不一样,所以孔子很具体地从各种角度开示人应如何行仁,这也是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体现。

(1)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努力孔子言仁道不远,求仁不难,行之在我。

仁德的体现完全由自己主宰,不可能由他人代劳。

(2)推己及人的“仁恕”即孟子所谓的“扩充”①消极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仲弓所问行仁之道时,孔子是以敬、恕来的。

敬是有所忍耐,言行必然相顾,力求谨慎入手。

对人敬、对事敬,凡事存着敬,便会战战兢兢,行不违仁。

恕是指能处处设身处地为人着想,便会心存忠厚,日近于仁。

②积极方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立道,也使别人能够立道;自己想行道于世,也想别人行道于世。

能够就近拿自身之所欲,譬之他人,可以说是为仁的方法了。

(3)选择有利于仁德养成的外部环境(居所与交往)君子若要为仁,必须亲近贤者仁人,选择仁德之所,相观而善,受其熏陶,相遇切磋,自能涵养仁心,日进于高明。

当今社会更需要孔孟思想作文

当今社会更需要孔孟思想作文

当今社会更需要孔孟思想作文在当今社会,时代在变,思想也在不断变化,面对多元的文化交融与冲突,我们又该如何看待传统的孔孟文化思想,它对当今社会又有什么样的影响作用呢?一、孔孟的思想以“仁”为核心,是今天“以人为本”的重大体现。

“从思考人的存在为出发点,强调“仁爱”和“贵和持中”的中庸思想。

孔子明确而坚定地主张人的人格独立和人格尊严是不可、也不能侵犯和予夺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从孟子“民为贵,君为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理念的提出,发展到当今的党的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等思想路线密不可分,是儒家思想“仁”的体现。

二、孔孟思想主张忠孝,有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增强向心力与凝聚力。

精神和凝聚力是一个民族的赖以生存的直接必要条件,是一个民族最直接的反映。

一个民族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

“儒学作为大一统的封建文化既有在意识形态方面对于封建制度的支撑作用又有对中华大家庭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心理维系和文化延传作用。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学在形成中华民族这个稳定的共同体过程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发挥了任何其他文化不可替代的凝聚作用三、孔孟思想主张修德,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儒家伦理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主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对人们品质塑造、道德水平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儒家的仁爱思想对当代社会道德体系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三个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

“在社会生活中,儒家提倡的伦理中心价值原则,伦理道德规范被看做是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最高标准。

”儒家思想看到了道德建设在社会发展和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加以利用,是今天以德治国思想的来源。

四、孔孟礼乐思想有助于提高民族的人文素质、精神素质我们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但是这种礼仪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而得到的。

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自身素质和精神面貌是及其重要的。

儒家礼乐教化是以礼乐为手段的仁义教育包括礼教、乐教、诗教其表现形式是审美教育其核心是道德教育。

孔孟思想主张的共同点

孔孟思想主张的共同点

、孔孟思想主张的共同点共同点在“仁”方面,孔孟都主张“仁者爱人,人恒爱之”。

也就是说,他们二人不约而同的认为“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的,也才能又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的,否则“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得天下矣。

”1、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2、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4、仲弓问仁。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在轻名利重节操、反战争求和平、兴学堂去愚昧等诸多方面孔孟都有相同理念。

继承孔子这种将心比心、由己及人的思想在孟子的思想中得到继承与发展。

1、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之。

爱人者,人常爱之。

敬人者,人常敬之。

(《孟子·离娄下》)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孟子“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对孔子思想的超越。

2、孔孟思想主张的不同点主要方面不同观点人性问题孔子主张“仁”为根本,而孟子主张“义”为首要。

孔子要求人们尊奉“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天下之民莫非王臣”的愚忠思想,他因此也就要求人们忍辱负重,无怨无悔,要“温良恭俭让”。

孟子主张“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不听,则易位”,“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

”也就是说,孟子更主张一个人要有个性,不能畏首畏尾,惟命是从。

人格培养孔子:克己复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孔孟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孔孟思想中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包括个体身与心的和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方面。

孔孟“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不仅对中华民族过去的社会历史产生过积极的作用,而且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今,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对于实施可持续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对于健全个体的身心都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价值。

孔孟学说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其中,孔孟学说中包涵了极其丰富的和谐思想。

诸如自我和谐、人际和谐、生态和谐等。

这些和谐思想,在今天“以人为本”构建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有着许多相通之处。

对提高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一、孔孟的“和谐”思想的产生极其内容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和”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和金文中。

“和”字是由“禾”与“口”合并而成的。

“和”本作“咊”,“咊,相应也”。

其本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和,声相应”,后用作“和谐,协调,和顺”之意。

如“和,调也”;“和,谐也”;“和,顺也”[2]我们知道“和”是由“禾”与“口”合并而成的。

在《说文解字》中“口,人所以言,食也”。

由口所表现出来的“调”也就是“和”。

“和”《说文解字》中“调,和也”。

于是就有以“调”为特点的“和”就这样产生了。

“和”主要强调的是人为的调剂所达到的统一与和谐。

正是在这一基本含义的引发下,于是就有春秋战国时期晏婴提出的“相济”,“相成”的和谐思想。

“和如羹焉,水火醯醢以烹鱼肉,禪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济,……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

……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3]综合起来而言“和谐”就是指事物协调的生存状态与发展状态。

孔孟学说产生于春秋战国这个社会大变革的年代,由于社会极度的动乱不安,各路诸侯群雄并起,导致了“礼崩乐坏”和原有的和谐社会机制的崩溃,所以,恢复社会和谐与稳定就成了当时学者们所关注的焦点。

为寻找新的和谐机制的形成,恢复原来的社会秩序,实现新的社会和谐与稳定,特别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者,他们在继承前人“和谐”思想的基础上,将“和谐”思想扩展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并按自己的理解和要求对“和谐”思想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第一、自我和谐即个体身与心的和谐儒家非常重视自我人格的完善,并把它作为实现社会,人,自然三者和谐统一基本途径。

那么要怎样才能达到自我人格的完善,体现自我和谐呢?儒家认为必须要“安生立命”,所谓“安生立命”就像孟子所说的那样“反省内求”通过个人内在和外在因素相结合,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道德修养,即以实现自我和谐。

因此孔孟十分重视个人修身作用,他们认为天底下无论是谁都应该以“修身”为本。

怎样才能达到修身的目的呢?孔孟认为“君子”人格就是修身的最终目标。

所以“孔子十分重视高尚人格的塑造,通过创造人们共同景仰的人格范型,引导社会成员攀登崇高道德境界。

”[4]因此,“君子”这种理想的人格形象,就成了孔孟一生所追求的目标。

但是,儒家对“君子”理想的人格形象以提出了具体要求。

孔子认为君子必须有“三戒”:“少之时,戒之在色;极其壮也,戒之在斗;极其老也,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君子又必须有“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君子又必须有“五善”,“君子惠而不费,老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论语"尧曰》君子又必须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忽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儒家还要求人们必须要处理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的关系。

孔孟一方面强调物质生活的重要性,认为追求物质利益是人的本性。

要求人们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论语"里仁》”孟子说:“人亦孰不欲富贵?”《孟子"公孙丑下》“欲贵者,人之同心也。

”《孟子"告子上》儒家对正当欲望加以肯定时,反对弱肉强食,尔虞我诈,只要能达到目的,不择一切手段。

反对放纵所欲,片面追求物质利益。

尽管孔孟主张正当的物质追求。

但是,他们认为人的精神生活用比物质生活高尚更有意义。

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枕之,乐亦在不义而富而贵,于我如浮云其中矣。

”《论语"述而》合乎道义的生活,即使贫穷,也使人感到精神上得到满足快乐。

第二、人际和谐即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特别是随着“科技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交往文化交流于传播提供了更为便捷的载体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冲击”。

[5]面对这种复杂多变五彩斑斓的世界,我们要怎样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呢?怎样创造一个“人和”的人际环境?人所共知,早在2500多年前,我国先秦时期两位著名的思想家孔孟就提出了理想的人格是善于以宽厚处事,协和自我,从而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

孔子云:“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意思就是说“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互相成。

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

孔子又说:“君子衿而不争,群而不党。

”《论语"卫灵公》就是要求人们保持和谐而不要结党营私,行为庄重而不与他人争执,善于团结他人,不要搞小团体主义。

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交往中与人为乐。

在这个方面,孟子也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他还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由梁惠王上》但儒家讲“仁爱”,“仁爱”思想是孔孟人际和谐思想得核心。

故曰:“仁者,人也”这是孔孟人际和谐思想中最基本的原则。

孔孟认为,如果社会上的人都能扩充自己的“仁爱”之心,以“仁爱”为己任,在人与人交往过程能够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多为他人着想,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那么人类社会就会成为一个洋溢着博大之爱的和谐社会。

第三、生态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当今社会,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

生态失衡,这是人类不得不面临的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近代西方人在天人关系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天人对立的二元论,片面强调人类去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做自然的主人,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大量盲目开采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6]使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今天,我们正在努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建设。

为了避免覆辙西方社会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处理好人类自身发展和生态发展这种双重关系呢?先秦时期,以孔孟为核心的儒家先哲们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是儒家先哲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基本的行动指南。

儒家先哲们认为,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存在于天地之间,与自然节奏息息相关。

人类应该与自然成为朋友,不应该成为自然的主人,不能随意向自然发号施令。

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的一切行为都应合乎自然规律,合乎天地运行法则。

因此,君子之人要“仁民而爱物”《孟子"告子》,是宇宙与人类自身和谐统一,并肩而又不相悖。

否则,破坏自然,人类就将失去生存的条件。

孔子说:“天何言载?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焉哉?”《孔子"阳货》肯定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孟子提出:“尽其信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孟子"尽心上》认为人的心性于天同出一源。

这种人与自然的依赖关系是孔孟认识到,人类应尽物之性,节制欲望。

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论语"学而》这反映了孔子反对浪费资源,主张资源的可持续的利用,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孔子还说:“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礼记.祭义》孟子也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梁惠王上》充分表达了孔孟使民以时,节约自然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和谐的思想。

儒家在强调生态和谐的同时,也不否认人的主体能动性。

主张把人的主体能动性与对自然规律的尊重相结合起来,人既参与自然的变化,又不破坏毁灭自然,做到“尽人之性”“与天地参”。

在今天,我们面对有关生态失衡,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人口膨胀而感到焦虑时。

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思想,无疑可以为我们剔出一种有益的参考。

摆脱以人为中心的困扰,改变西方社会片面强调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二元观念。

树立天人一体化的观念。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科学发展观。

二、孔孟“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又要求实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这就是要努力实现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

孔孟和谐思想适应了当时封建社会大一统的需要,成了中国古代封建的正统思想,为封建社会的稳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继承和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孔孟学说中的思想精华,对于我们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少走弯路,提供了方法论的借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第一、孔孟学说中自我和谐包括了身与心的和谐,这对于调节人们的心志和身心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然而,由于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社会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们所承受的各种社会压力越来越大,以至于一部分人精神常常处于极度紧张,压抑,苦闷的状态。

甚至造成身心失调,人格分裂,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等等。

在各种新闻媒体的报道中,噩耗频频传来,某某明星又由于劳累过渡而死亡,又得到什么不治之病而死亡。

这些都是在生活中不注意身心和谐而造成的。

而这种情况还处于上升趋势,如果这种不良的精神状态蔓延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自我和谐”呢?孔孟和谐思想重视人的身心和谐发展,追求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的统一,它告诫人们要善于对待自己,我们既要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更要保持一颗健康的身心。

这体现了对生命的重视和对人的关怀。

它还要求人们要不断增加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内心自敛。

不要过分的去追求名与利,要保持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

孔孟学说倡导“内省”,“克己”和“反求诸己”,“养浩然之气”的自我修养方法。

要求人们应该努力追求真,善,美,脱离假,愁,恶的低级趣味。

所以孔孟和谐思想对当代开拓视野,跳出俗见,摆脱物质的诱惑,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自我和谐具有重要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