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的主要思想

合集下载

孔孟思想资料

孔孟思想资料

孔孟思想
孔孟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也被称为儒家思想。

它由孔子
(孔夫子)和孟子(孟轲)创立,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政治思想。

孔孟思想主张“仁爱”、“礼义”、“容让”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古代至今产生了深远
影响。

孔子的思想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他强调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他提倡仁
爱之道,认为人应该尊重父母、孝敬长辈,亲近朋友、待人有礼,在和谐共处中实现道德修养。

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以“仁”来化解人际矛盾,实现
和谐共处。

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重要儒家代表,他在孔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儒家思想。

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应该发挥自身的善良本性,追求道德完
善与高尚品质。

他主张“仁政”,认为政治应该以仁爱为核心,统治者应当用仁义来
治理国家,使人民安居乐业。

孔孟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孔孟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政治、伦理和
文化传统。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代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被奉为传统的经典,在教育、政治、社会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孔孟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念,如仁义礼智信,一直贯穿着中国人的生活,成为塑造中国人道德品质和社会风貌的重要力量。

结语
孔孟思想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追求道德的完美与高尚。

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对中国古代乃至现代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愿我们能从孔孟思想中汲取智慧,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主要思想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在儒家学派中,孔子被称为“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故历史上并称为“孔孟”,儒家学说亦称为“孔孟之道”。

一、论性善1.主要观点:“性善”是孟子的中心学说,孟子的政治主张、教育思想及行为哲学等,都是根据性善学说推衍而来的。

孟子的“性善论”有“四心”“四端”等说法。

所谓“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孟子认为,“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所在;“四心”又是仁义礼智这四德的发端,即“四端”。

这四端是人不虑而知的“良知”和不学而能的“良能”。

孟子认为,虽然“四端”是人本心所固有的,但人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充分发挥这些善端的功能,才能使之发展成完美的道德。

首先,人之所以不能专心向善,甚至会作奸犯科,往往是因后天的物欲或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而丧失了本心,所以人必须存养善性,以免为后天的物欲所戕害。

其次,人性的善端,犹如树枝上的嫩芽,极为细弱,存养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加以扩充,那么它将很难茁壮成长,所以必须努力扩充善端,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到极致。

再次,“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也就是说,善是人的本性,就好像是水一定是往下流一样,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规律。

只有顺着人性的本然,才可以成为善人,所以应该顺性而为。

最后,饮食男女是人的大欲,但如果放纵口目鼻四肢等感官欲望,势必有害于身心,所以孟子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即要求人们明辨理欲,努力克制各种感官欲望,以扩充天理,从而培养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

2.性善名言: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告子》上)②“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尽心》上)二、论行为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仁、义、礼、智四端皆存于我心。

孔孟之道的主要思想

孔孟之道的主要思想

孔孟之道的主要思想
孔孟之道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精髓,反映了中国古代经典文化中有关书法、
绘画、造型艺术、建筑学等多重文化元素的内容。

在中国古代建筑学领域,孔孟教义对建筑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历史文化及建筑中融入了孔子及墨子的思想。

孔子和墨子在道家理念的基础上,主张循守规则及“不燕巢致谡”的建筑思想,关注的是建筑的基本结构及功能,更看重的是建筑的空间美学以及与环境融合的态度。

“五行十二建筑”理论就是以中坚观点运用建筑表示材料的方式来设计,通过形式及空间布局彰显五行之道,强调居住环境与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的统一性,追求内在空间诗意及丰富层次,融合天人合一的理念。

此外,孔孟之道也倡导节俭原则,采用简洁朴素的方式建筑,传统意义上也蕴
含着节约原则,追求建筑的简约性及功能性,简介而不失高雅华丽,不刻意把外在的五花八门的材料施加在建筑上,崇尚自然,以当代设计手法贴近传统,融合新旧,以“廊”“楼”“园”院”等元素,构筑出一个层次分明而美观耐看的空间体系。

总之,受孔孟之道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学在古典精神及美学追求的融合下,
留存了众多古典优秀的建筑杰作,对现代建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当今的建筑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定式,不断指引着建筑是什么,应该如何去实现其融合美学的可能性。

儒家主要思想(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主要思想(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主要思想孔子主要思想有:仁、礼、孝、中庸之道、君子人格的塑造、教育、天命、治国安邦等思想。

1、仁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但“仁”具体指的是什么?孔子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概念。

“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1)“恭、宽、信、敏、惠”,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仁”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准则,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爱,以教化的方式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2)孝悌。

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

(3)“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愿望,同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总之,从统治阶级,到家庭,再到个人修养,“仁”无所不在。

体现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具体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

圣人的仁德之心是随时随地都会流露出来的。

孔子还认为,每个人都有为仁的愿望,“仁者,人也”。

为仁的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努力,“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2、礼(1)“礼”的内涵:“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

孔子告诫统治者要依礼行事,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达到和谐的“礼”治境界。

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孔子认为,“正”就是合礼,在日常生活中,就算细小之处也要讲究合礼。

如“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

(2)“礼”与“仁”。

礼的内核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

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德基础上的礼,讲制度、讲规范,都是为了坚守伦理道德。

(3)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从而达到“仁”的道德境界。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克己复礼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仁政。

孔孟主要思想选译

孔孟主要思想选译

3.君子血气未定,
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 氏》)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戒忌:年少的 时候,血气尚未稳定,要戒女色;到了壮年, 血气旺盛刚烈,要戒争斗;到了老年,血气 已经衰弱,要戒贪得无厌。”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季氏》)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要敬畏:敬 畏自然规律、敬畏大人物、敬畏圣人的话。
文化经典阅读 孔孟的主要思想 附录内容选译





一、孔子的主要思想 (一)关于做人的思想 2.做人要重视“仁德” (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 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 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 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 知识。”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 何?”(《八佾》)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 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4)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也。”(《里仁》) 译文: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 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 ‘文’也。”(《公冶长》) 译文: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 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 “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3.要言行一致,举止端庄
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
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 夫然后行。”(《卫灵公》) 译文:子张问如何才能使自己到处都能行得 通。孔子说:“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 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可以行得通。说话不 忠信,行事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 得通吗?站着,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 字显现在面前,坐车,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 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到处 行得通。”

儒家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

儒家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

(一)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异同一、孔、孟政治思想的相同点:孔子是儒家是想的开创人,孟子是孔子的继承和发展者,所以孔子与孟子的政治思想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都主张“仁”的思想,其具体表现在:(一)、孔子、孟子政治思想基础是一致的,主要从“仁、爱、善”角度思考问题。

孔孟都主张“仁者爱人,人恒爱之”。

也就是说,他们二人不约而同的认为“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也才能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否则“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得天下矣”。

翻开《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在很多场合和自己的学生说教时都会涉及到“仁”的理念。

比如说,他曾针对对自贡提出的什么是“仁”时回答说“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尔达人。

能近去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在回答曾子提出的问题“仁以为己任”时,孔子解释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这就是说,为了实现所谓的“仁”,人们可以赴汤蹈火义无反顾。

由此可见,孔子理解“仁”就是爱人,同情人,舍身处地的体贴人。

翻开《孟子-离娄》一文,孟子就明确提出了“君子所以易于仁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之。

爱人者,人常爱之。

敬人者,人常敬之。

”显而易见在这里分明强调了“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的重要性。

孟子提出“性善论”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而孔子直接说过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从这句话看不出从皆有的那个“相近的”“天生”的人性是善还是恶,但加上他实际上认定了仁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品性,而仁的本质规定就是“爱人”,所以他心中本有“人性本善”的意思事实未予说明而已。

所以说,孔子与孟子都是从“仁、爱、善”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其思想基础是一致的。

(二)、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理念是一致的,主张“仁治”和“法治”。

孔子主张“德治”即“为政以德”。

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揭示了一个基本原则,即为人君者当以德治国,为政与为德是根本分不开的。

孔孟思想

孔孟思想

孔孟思想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

”(《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

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如是则以丘亦足矣。

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

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

子日:‘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

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

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

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

孔子与孟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与孟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与孟子的主要思想1。

孔子的思想:(1)孔子的伦理思想--“仁"。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同情,它是统摄“义、礼、忠、恕”等德行的最高理想,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标准。

(2)孔子的政治理论――“德治”与“正名”。

孔子提出“德治”的治国主张,认为统治者应“正己然后正人”, 以德治民.他把“仁”扩充到政治领域, 要求君主爱民, 施行仁政.他还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上起天子、下至平民,都应安守本分,名实相符,并由此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观。

(3)孔子的天命观――敬鬼神而远之.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他主张祭祀,是对鬼神表示诚敬的意思,至于鬼神是否存在,则可以不问。

相对于天命鬼神而言,孔子更注重人事,强调人的主观努力,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

(4)孔子的教育观--有教无类:他主张教育的对象不应分贵贱贤愚,而要一视同仁,开平民教育之先河.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方面,他提出“因材施教”,重视启发式教育,是现代民主个性化教育和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源头。

学思并重:在治学方法上,孔子主张学思并重,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均衡发展:对于学术的传授, 孔子教以“文、行、忠、信"四目,并以“诗、书、礼、乐”等内容教导学生。

故孔子之教,可谓重视德、智、体、美的均衡发展。

2:孟子的主要思想:(1)性善学说:这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

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人类文化规范——仁、义、礼、智的萌芽和根本.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愿意向善,那就是“自暴”、“自弃"、“自贼”.(2)“仁政”思想: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从其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政治学说。

“仁政”就是国君能够“与民同乐”,使人民的生活安定。

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即民本思想,也就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的根本。

高中语文 国学经典品读 孔孟思想素材

高中语文 国学经典品读 孔孟思想素材

国学经典品读:孔孟思想(一)孔孟思想的比较与继承“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建立了以“仁”为中心,“仁”“义”“礼”三者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一个道德学说整体。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道德思想,他倡导持志养气,重视立志,反求诸己,改过迁善,意志锻炼。

孔子首开私学,创立儒家学派。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对儒家学派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孟子的学术思想一部分继承于孔子的思想,另一部分则是孟子自己的创造,而这后一部分内容已经大大地超越了孔子。

1、孔孟思想主张的共同点2、孔孟思想主张的不同点1、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

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

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

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离娄上》)(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孟子说:“侍奉谁最重要?侍奉父母双亲最重要。

守护谁最重要?守护自己最重要。

”守护自己的意思是守护自身的操守,不失去白己的节操。

B、孟子欣赏不失去自己的节操而又能侍奉父母的人,对那些失节而侍奉父母的人是鄙弃的。

在孟子看来,“孝”固然重要,但“守身”更重要。

C、孟子对失节而能侍奉父母的人并不是鄙弃的,只是说没听说过而已,在孟子看来,“事亲”足最根本、最重要的,所以“孝”比“守身”更重要。

D、孟子既肯定“事亲”,也肯定“守身”。

“孝”不仅是侍奉父母,子女立身行道,守节不改,以显父母,是“孝”的最高境界。

孟子这段话丰富了孝的新内容。

(2)请结合本段内容,简要说说你对“事亲”和“守身”的理解。

(3分)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的主要思想]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在儒家学说中,孔子被称为“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故历史上并称之为“孔孟”,儒家学说也被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有所发展,她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主要体现在“民本”、“仁政”、“王道”与“性善论”等方面。

一、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就是孟子思想的精华,就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一。

她大大发展了春秋以来的民本思想,要求统治者“保民”、“与民同乐”,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就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尽心下》)孟子认为民众比君主重要,天子之所以为天子就是因为她得到民众的信任。

她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离娄上》)桀与纣丧失了天下,正就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支持,失去了民心。

因此她推崇“得民心者得天下”。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提出对残害人民的暴君可以进行诛伐,推翻她,并认为这就是正义之举。

“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万章下》)“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尽心下》)对于汤伐桀、武王伐纣之事,孟子明确表示“贼仁者谓之贼。

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梁惠王下》)。

她认为不仁不义的上位者就是“独夫”,人民就可以“易位”甚至名正言顺地杀了这样的人,而不背上“弑君”的罪名。

孟子强调国君不仅要爱护民众,也要爱护臣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离娄下》)在她瞧来,国君对臣下不尊重、不爱护,臣下同样可以背弃国君。

“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

”(《万章下》)孟子把人民的意愿作为战争就是否该兴起的重要标准。

当齐宣王在攻取燕国的问题上向孟子请教时,孟子认为取不取燕国要瞧燕国的人民就是否愿意,“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论孔孟思想的现实意义

论孔孟思想的现实意义

论孔孟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孟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哲学的总称,尤其是孔子、孟子的思想,其代表人物为孔夫子、孟子。

孔孟思想沿着中国古代儒家精神和文化传承了
2300多年,一直延续至今。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基石,而且在今
天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孔孟思想反映了先秦时期社会的政治、战争、教育和社会秩序的宗旨和
内涵,将和谐社会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它能够激励人们追求心灵气质的教育,使得天下的国家安定,政治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和充满正能量,帮助人
们了解德行的方式,形成人文和关系的行为。

孔孟思想提倡礼义,原则性,礼仪,诚实,尊重关系,平等待人,博爱
国家,勤勉耕耘,晚辈服从,全心爱护自然,保护环境。

其实质就是给予司
法部门的象征性的审慎的回答,让每个人了解道德和向善的义务,对社会礼
仪有清晰的认识。

传承孔孟思想,促进情商学习,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理想,改善个人本质,提高道德修养,形成正向社会价值观。

孔孟思想体系以训育内心为核心,以天论、归论、说林,尚书等经典为
主要体系,尤其以孔子和孟子各自着重提出了“点寰”,就是以仁智礼义为
根本、人道为核心和治国安邦为目的的育人学问。

孔孟思想传承2000多年,一直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在当前国际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孔孟
思想更具有普遍意义,它不仅能够激励人们去实践,而且能够引导人们走向
正确的道路,为社会伦理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

孟子的资料

孟子的资料

孟子的资料
(原创版)
目录
1.孟子的生平简介
2.孟子的主要思想
3.孟子的著作和影响
正文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活动于公元前 4 世纪,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尊称为“亚圣”。

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性善”,认为人性本善,人们生来就具有良知良能。

他倡导仁政,强调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实现民本政治。

同时,孟子提倡孝道,主张家庭伦理的和谐。

他还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著作有《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共有七篇,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等。

书中记录了孟子的言行和思想,对后世儒家学派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孟子的学说在后世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尤其是宋明理学家,更是将孟子的思想发扬光大,形成了“程朱理学”。

第1页共1页。

孟子简介及其主要思想

孟子简介及其主要思想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与孔子并称“孔孟”。

在我看来,孟子的观点较孔子来说更为尖锐,更为大胆,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

1、孟子性善论、仁义论在现实生活中把人性向善的方面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维持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鼓舞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地接受教化与环境的培育与熏陶,将社会道德作为人的行为的自觉规范,促进人们道德责任感的形成,2、孟子他强调治国要爱民、与民同忧同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深刻地阐述了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要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吸取孟子以民为本思想的精华,不断培养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相信人民,依靠人民。

3、孟子等古代儒家提倡“忠”的原则是对别人尽心尽责,有利于培养人民对民族国家的热爱。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大力提倡忠于民族、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这是每一个国民的崇高职责。

4、为了维持社会的和谐统一,孟子提出了一套对社会进行经济约制的主张。

这主要包括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制度、制民恒产的土地制度、薄收赋税的制度,我们应当传承、弘扬、借鉴孟子思想的优秀部分,增强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协调经济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发展。

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认为养民不仅要制民恒产,还要使民以时。孟子认为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要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梁惠王上》)当时战争不断,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频繁的战争必然贻误农时,影响农业生产。其“数罟不入湾池”、“斧斤以时人山林”则反映了注重保护自然资源的可贵思想。
孟子认为养民不仅要制民恒产,使民以时,还要取民有制。孟子反对横征暴敛、滥用民力,主张省刑罚、薄赋税。他希望统治者要“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梁惠王上》)“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滕文公上》),其具体措施就是实行什一税制度。孟子认为最理想的赋税当以古代圣君尧舜所实行的十取一税率为法度标准,他说:“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滕文公上》)孟子反对重赋,反对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徭役赋税之征用、征收对于国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收人,徭役赋税之轻重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若徭役赋税过于繁重无度,就会造成“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梁惠王上》)的社会恶果;若赋税太低,虽能减轻百姓负担,但却难以支付国家机构庞大的经费开支。他主张征收赋税应保持适中适度的原则,要有节制,要合理、适度,以国家机构能够正常运转为最终依据和标准。因此,当白圭提出“吾欲二十而取一”时,孟子认为这种税率太低,不可取,并斥之为“貉道”。“今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尧、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告子下》)可见,孟子是主张把税率控制在能够满足民众最起码的生存条件的范围内,以达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尽心上》)的目的。

儒道法家思想精髓

儒道法家思想精髓

儒道法家思想精髓一、孔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仁义" 。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

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

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

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

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这是中国古代所宣传的儒家为人思想之精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

他说:“诚者,天之道也。

”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二、道家的思想精髓是:清净无为。

分析:老子说,人身上牙齿最硬,舌头最软,所以牙齿最先掉落,而舌头永远鲜嫩。

(强烈推荐)孔孟思想

(强烈推荐)孔孟思想

论语思想论仁爱“仁”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道理,是孔门哲学中最高的德行,是孔子的学说的核心。

1、“仁”内涵——仁者爱人“仁爱”思想指的是对人、对事都要秉持敬畏之心。

“仁”的核心是“爱人”,“爱人”就是爱别人,最重要的是爱父母。

孔子的“仁爱”是一咱有等级的爱,与墨子的取消等级差别的“兼爱”不同。

因此对亲人行为的好坏可以当做是否是“仁人”的标准。

对亲人不能怒、不能怨,而且还要与他们分享富贵。

2、“泛爱众”——仁体现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泛爱众”包括两方面:(1)爱人,指孝敬父母,敬爱兄长,亲近贤者仁者;(2)爱物,指对鱼、鸟取之有节,不妄杀滥捕所有生命。

3、核心思想:克己复礼克己,是克服己身的私欲;复礼,是回复到合乎天理的行为。

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人只要守礼,便可合天理,达到仁的境地。

当今社会鼓励多元发展,但是不能忽略对别人的尊重,否则人人以自我为中心,无视他人,上下逐利,社会秩序就会动乱不安了。

4、行仁的方法因为仁是诸德圆融的最高境界,而每一个人的才性气质不同,成德的方向也不一样,所以孔子很具体地从各种角度开示人应如何行仁,这也是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体现。

(1)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努力孔子言仁道不远,求仁不难,行之在我。

仁德的体现完全由自己主宰,不可能由他人代劳。

(2)推己及人的“仁恕”即孟子所谓的“扩充”①消极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仲弓所问行仁之道时,孔子是以敬、恕来的。

敬是有所忍耐,言行必然相顾,力求谨慎入手。

对人敬、对事敬,凡事存着敬,便会战战兢兢,行不违仁。

恕是指能处处设身处地为人着想,便会心存忠厚,日近于仁。

②积极方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立道,也使别人能够立道;自己想行道于世,也想别人行道于世。

能够就近拿自身之所欲,譬之他人,可以说是为仁的方法了。

(3)选择有利于仁德养成的外部环境(居所与交往)君子若要为仁,必须亲近贤者仁人,选择仁德之所,相观而善,受其熏陶,相遇切磋,自能涵养仁心,日进于高明。

孔孟之道的传承与变革

孔孟之道的传承与变革

孔孟之道的传承与变革孔孟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流派,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和孟子。

其主要思想包括仁爱、礼义、忠信等,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及人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孔孟之道一直被视为国家文化和道德意识的基础,并延续至今。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孔孟之道的传承与变革也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

一、孔孟之道的传承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孔子提倡“中庸之道”,强调仁爱的作用,到孟子讲述“天命之道”,崇尚德性的重要性,孔孟之道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大量的经典和史书纪录了孔孟之道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变革,包括《论语》、《孟子》、《大学》等。

孔孟之道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传承自然显得尤为重要。

传承方式主要有四种:通过学校教育、家庭传承、社会实践和崇尚文化传统。

在中国的学校教育中,孔孟之道被视为一门必修课程,在孔子学院等地也可以找到更深入的文化学习。

在家庭传承中,父母可以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将孔孟思想传给下一代。

社会实践中,孔孟之道可以通过参加传统文化活动、讲座等方式向广大民众传播,形成“传统文化热”。

最后,崇尚文化传统的方式,通常会建立孔庙和孔子学院等场所,通过文化交流方式向外传播孔孟之道。

二、孔孟之道的变革虽然孔孟之道广受推崇,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变革。

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不免会对孔孟之道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现代人对传统文化中孔孟思想的理解和运用方式已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现代社会面临的众多挑战和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文化。

首先,现代人对孔孟思想的理解已经发生了变化。

对于孔孟之道的理解,“信仰”和“理解”一直是存在的争议。

现代人更加强调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

因此,当代人阐释孔孟之道所持的立场和观点差异很大。

现代人更准确地理解这些思想的内涵和意义,而不是追求直接复制它们的实践。

其次,现代社会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已经对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孔孟荀的主要思想

孔孟荀的主要思想

孔子的主要思‎想一、礼孔子将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设定为“复礼”。

这个礼,即“周礼”,包括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式,由周公所创立‎。

周公创立周礼‎,主要是通过对‎原始巫术礼仪‎继承和改造而‎成。

原始巫术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包含了大量的‎各种民主、仁爱、人道的精神;同时它们又构‎成了原始社会‎强有力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这些繁细琐碎‎的仪式,就是一些不成‎文法典,是不可违背的‎,在这些礼仪活‎动中,一举手一投足‎都有严格的规‎定,一个动作也不‎许做错,一个细节也不‎许省略、漏掉,否则就是瀆神‎,大不敬,会给整个氏族‎、部落带来灾难‎。

周公改造了原‎始巫术礼仪,加进了一整套‎有关上下等级‎、尊卑长幼等明‎确而严格的秩‎序规定。

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在经济‎基础上延续了‎原始社会氏族‎共同体的基本‎社会结构,从而这套礼仪‎一定程度上又‎仍然保存了原‎始的民主性和‎人民性。

孔子所在的时‎代已开始“礼崩乐坏”,这是早期奴隶‎制在向发达的‎奴隶制过渡,氏族统治体系‎的社会结构在‎瓦解。

孔子在这个社‎会的变革时代‎,主张复礼,在政治上他是‎保守、落后的。

但孔子维护周‎礼,要求保持、恢复周礼,并突出强调其‎中的民主、仁爱、人道的精神,这些因素有超‎越社会变革的‎更高的普世价‎值。

历史往往就是‎在这种二律背‎反中行进。

二、仁如果说“礼”是孔子因循前‎人,那么“仁”说则是孔子的‎创造。

包含着四个方‎面的因素。

1、血缘基础:孔子以仁释礼‎,礼是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氏族统治体‎系,所以仁的根本‎目标是维护或‎恢复这种体系‎。

故《论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

”这个本就是仁‎。

后来孟子解释‎为“亲亲,仁也,”“仁之实,事亲是也。

”孝、悌通过血缘从‎纵横两个方面‎把氏族关系和‎等级制度构造‎起来,所以孔子又称‎孝悌为政之本‎,。

孔子在当时氏‎族体制、亲属关系崩毁‎的时代条件下‎,把这种血缘关‎系和历史传统‎提取、转化为意识形‎态上的自觉主‎张,对这种超出生‎物种属性质、起着社会结构‎作用的血缘亲‎属关系和等级‎制度作明朗的‎政治学的解释‎,使之摆脱特定‎氏族社会的历‎史限制,强调它具有普‎遍和长久的社‎会性的含义和‎作用,这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孟子的主要思想。
• • •
(1)性善学说: 这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孟子认为, 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 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人类文化规 范——“仁、义、礼、智”的萌芽和根本。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愿意向善,那就是 “自暴”“自弃”“自贼”。
• (2)“仁政”思想: • 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仁”的思想, 从其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仁政”“王道” 的政治学说。“仁政”就是国君能够“与 民同乐”,使人民的生活安定。孟子的 “仁政”学说,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即 民本思想,也就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 治的根本。这是孟子学说中最光辉的组成 部分,是对我国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总结 和提高。
• (3)理想人格: • 孟子学说中还有不少关于理想人格的 思想,如“人皆可以为尧舜…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 夫…‘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等等, 都是激励人心、传颂千古的名言。
二、孔孟思想的异同点
• 1.孔孟思想主张的主要共同点。 • 共同点在“仁”方面,孔孟都主张“仁者爱人”。他们 二人不约而同地认为“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 的。他们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 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也才能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 否则“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得天下矣”。 • 在轻名利重节操、反战争求和平、行教化去愚昧等诸多 方面,孔孟都有相同理念。 • 继承 • 孔子将心比心、由己及人的思想在孟子的思想中得到继 承与发展。 • 孟子“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对 孔子思想的超越。
பைடு நூலகம்
2.孔孟思想主张的主要不同点。
• 人格问题 • 孔子要求人们尊奉王权和上下尊卑的等级次 序,他因此也就要求人们忍辱负重,无怨无悔, 要“温、良、恭、俭、让”。 • 孟子主张“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 义者也”,也就是说,孟子更主张一个人要对独 立精神品格的坚守,不能畏首畏尾,唯命是从。
一、孔孟的主要思想
1.孔子的主要思想。 (1)孔子的伦理思想——“仁”。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 “仁”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爱人”,即 对人尊重和同情,它是统摄“义、礼、 忠、恕”等德行的最高理想,也是个人 修养的最高标准。
• (2)孔子的政治理论——“德治”与“正 名”。 • 孔子提出“德治”的治国主张,认为 统治者应“正己然后正人”,以德治民。 他把“仁”扩充到政治领域,要求君主爱 民,施行仁政。他还提出“正名”的主张, 认为上起天下至平民,都应安守本分,名 实相符,并由此提出“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的人伦观。
• 对待学问 • 孔子认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 人”,即做学问是为了自己修身养性,而 不是为了炫耀于人。 • 孟子认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 下”,做学问是为了达到兼善天下的目的。
• 道德境界 • 孔子认为,最理想的人格境界是“圣人”, 其次是“君子”。而达到理想境界离不开对“仁” 的追求:①欲仁得仁,②善学知仁,③克己为仁, ④内省思仁,⑤力行近仁,⑥磨炼成仁。 • 孟子认为,圣人之境并非高不可攀,每一个 凡夫俗子都具有成为圣人的资质,关键在于愿不 愿意去追求,去实践。实践方式包括:①存心保 善,②寡欲养心,③反求诸已,④尽心知性,⑤ 动心忍性,⑥以义求仁。
• 品德培养 •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成就仁德。 • 孟子主张一个人只有经历了磨砺才能 真正具备“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德才,也 才能奉献于社会造福于他人。
• 君臣关系 • 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的伦常等级次序,要求人们各安其位,君 主和臣子都要各守本分。 • 孟子则坚持人格的尊严与平等,主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提出 “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之视君如寇 仇”“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 易位”。
• 仁义礼智 • 孔子主张“仁”为根本,而孟子强调“义” 的作用。 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 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认为“仁者人也, 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 贤之等,礼所生也”。“仁”以爱人为核心, “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 体规定。 • 孟子主张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 之心,是非之心。这四者分别是仁、义、礼、智 四种品德的发端,就是说每个人天性中即具备这 四种品德,只是君子能保持它们而不丧失,“万 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 求仁莫近焉”。
• (3)孔子的天命观——“敬鬼神而远之”。 • 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他主张 祭祀,是对鬼神表示诚敬的意思,至于鬼 神是否存在,则可以不问。相对于天命鬼 神而言,孔子更注重人事,强调人的主观 努力,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 在优先地位。
• (4)孔子的教育观—— • ①有教无类:他主张教育的对象不应分贵贱贤 愚,而要一视同仁,开平民教育之先河。 • ②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方面,他提出“因材 施教”,重视启发式教育,是现代民主个性化 教育和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源头。 • ③学思并重:在治学方法上,孔子主张“学思 并重”,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 ④均衡发展:对于学术的传授,孔子教以“文、 行、忠、信”四目,并以“诗、书、礼、乐、 射、御”等内容教导学生。故孔子之教,可谓 重视“德、智、体、美”的均衡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