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一轮复习全套教案

初中物理一轮复习全套教案

初中物理一轮复习全套教案一、引言本教案旨在为初中物理学生提供一轮复的全套教学计划,帮助学生全面回顾和巩固所学物理知识,为他们的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二、教学目标1. 复物理基础知识,包括力、能量、电磁学等方面的内容;2. 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3. 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和方法;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研究兴趣。

三、教学内容1. 力和运动- 力的概念和性质- 运动的描述和力的作用- 牛顿运动定律- 弹簧的力和机械能- 简单机械原理- 运动的描述和图示2. 能量和功- 能量和功的概念- 动能和势能- 能量守恒定律- 机械能守恒- 能量转化和能量损耗3. 电学- 电荷和电场- 静电力和电场力- 电流和电阻- 电路和电流的分析- 电能和电功率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清晰简洁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进行观察和操作,培养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3. 组织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和思考,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4. 教材练:提供大量教材练题,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4. 平时表现:考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研究态度。

六、教学进度安排七、教材参考- 《初中物理》教材- 相关物理研究资料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合理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全章概述和课时安排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全章概述和课时安排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全章概述和课时安排第八章运动和力全章概述和课时安排关于《运动和力》的教学建议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的第七章开始学习力学。

教材在这一章安排学习力的一些基本知识。

第八章是《运动和力》。

我认为这一章最终的学习目标应该是,通过本章的学习,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起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基本知识结构。

初二年的学生初学力学,而且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力学的难点之一,要完成上表的教学内容,采用“由外到内,由粗到细,由浅到深,由理想情况到实际情况”的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外”指的是先建立本章知识的框架。

“粗和浅”是说先进行大标题知识的初步学习。

先研究理想情况,再进一步探讨实际情况。

物体受外力作用,会改变运动状态;物体不受外力和作用,会保持运动状态。

这就是两个大标题知识。

(教材只安排“牛顿第一定律”)这两部分知识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

“物体受力作用会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要以复习的形式进行教学。

鉴于上一章对这部分知识论述不多,这里应再费些笔墨。

应用一个简单的演示,一辆小车静止在水平桌面。

手对小车施加水平向右推力,小车从静止状态改变为运动状态。

再结合实例,如静止的板车、汽车的起动,可以论证力使物体改变运动速度。

使用典型的现象,运动的排球、羽毛球等受到手或球拍的力作用,证明力改变了运动方向。

由于这节课是定位在“粗和浅”的原则,所以分析时点到为止。

教学过程的第二部分是“牛顿第一定律”。

课本的演示实验是伽利略等人做过的类似实验。

实验之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原理、条件及观察内容。

要向学生解释实验要使用同一辆小车,并且每次实验要注意从同一斜面的同个高度滑下的原因。

要提醒学生注意实验中哪些条件保持不变,变化的是什么条件,思考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渗透研究的方法。

为了把实验过程和推理过程衔接起来,又考虑减少学生对推理过程理解上的困难。

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教师应加以解释。

尤其是“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句话的含义。

要使学生明白,它的意思是“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做速度大小与方向都不变的匀速直线运动”。

力与运动教案范文

力与运动教案范文

力与运动教案范文标题:力与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和力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力和运动相关的问题,并能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等计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性质。

2.力的作用及力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力的合成和分解。

2.将力与运动相关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通过提问“你们在生活中常用到力吗?可以举例说明一下吗?”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力”的概念。

2.理论讲解(20分钟)a.力的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力的作用,并解释力的概念和性质。

-示意图展示力的方向和大小,并强调力的大小用矢量表示。

b.力的计算方法:-通过实验指导学生了解弹簧秤的使用,并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

- 讲解力的计算公式F=ma,并进行相关例题讲解。

3.实践操作(30分钟)a.实验:利用弹簧秤测量不同物品的重力,并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变化。

b.练习:学生自主完成有关力的计算练习,包括单个力的计算和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

4.拓展应用(20分钟)a.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力与运动相关的实际问题。

b.探究活动:设计探究性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力的作用过程,并对力的计算方法进行总结。

5.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强调力的作用和计算方法,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六、教学评价针对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拓展应用中的案例分析和探究活动,进行个人表现评价和小组合作评价,旨在评估学生对力与运动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理论讲解过程中,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需要加入更多的生动案例和形象图像进行说明。

另外,在拓展应用环节设计活动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让活动更加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

初中运动和力教案

初中运动和力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运动和力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一定律。

2.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力和运动的关系2. 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力对物体的作用。

2. 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二、讲解力和运动的关系(15分钟)1. 讲解力的作用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明白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三、实验探究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20分钟)1. 布置实验:让学生用不同大小的力拉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速度。

2.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速度。

3. 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观察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四、总结和拓展(10分钟)1. 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得出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2. 提问: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物体的运动速度?3.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板车、自行车等,让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是否清晰,学生是否能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 学生是否能通过实验观察到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3. 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力和运动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初中三年级物理科目教案运动中的力与加速度

初中三年级物理科目教案运动中的力与加速度

初中三年级物理科目教案运动中的力与加速度初中三年级物理科目教案:运动中的力与加速度一、简介物理是一门探索自然规律的学科,而力与加速度是物理学中基础而重要的概念。

本节课将着重介绍运动中的力与加速度的概念、特性和相关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以及如何计算加速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2. 熟悉重力、摩擦力和弹力等常见力的特性。

3. 掌握力的计算方法,解决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4. 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掌握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5.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动力学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1. 力的概念和特性的理解与掌握。

2. 掌握力的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3. 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能够解决与加速度相关的问题。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1. 力的概念和特性a. 引入力的概念,通过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

b. 介绍重力、摩擦力和弹力等常见力的特性,引导学生思考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2. 力的计算方法a. 讲解力的计算公式,例如 F=ma。

b. 给出几个简单的力计算例题和计算步骤,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3. 力的合成与分解a. 通过图示和实例,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b. 提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4. 加速度的概念与计算方法a. 引入加速度的概念,与力的关系进行解释。

b. 介绍加速度的计算公式,例如 a=F/m。

c. 给出几个加速度计算的例题,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5. 动力学问题的解决a. 提供几个综合性的动力学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b. 引导学生利用力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综合考虑多个因素进行分析,并给出解答和解题思路。

五、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在热身环节中,可以通过小组活动或游戏等形式,复习力的概念和常见力的特性,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与示范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和图示等方式,逐步介绍力的概念、特性以及计算方法。

运动与力初中一年级物理科目教案

运动与力初中一年级物理科目教案

运动与力初中一年级物理科目教案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运动与力的基本概念。

2. 学习运动与力的关系。

3. 掌握运动与力的计算方法。

4. 提高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运动与力的概念和关系。

2. 运动与力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内容1. 运动与力的定义。

2. 运动与力的关系。

3. 运动与力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结合示例分析的方法。

2. 学生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实验观察和实践操作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运动与力。

2. 新知讲解运动与力的定义:运动是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或参照物改变位置的过程,力是使物体发生运动、停止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力可以使物体改变速度、改变方向、改变形状或停止运动。

运动与力的关系:力是引起物体运动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没有力就没有运动。

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就会保持其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运动与力的计算方法: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即F=m*a。

其中,F是物体所受合力的大小,单位是牛顿(N);m是物体的质量,单位是千克(kg);a是物体的加速度,单位是米每平方秒(m/s²)。

3. 练习与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1) 物体在什么情况下能够保持匀速直线运动?2) 物体在何种情况下能够实现加速或减速运动?3) 物体的质量对运动有何影响?4) 给定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如何计算物体所受合力?4. 实验操作设计实验,通过观察和测量,验证运动与力的关系,并进行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

5.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运动与力的应用,如汽车开始和停止运动、游泳运动与力的关系等,并与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和思考。

六、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运动与力的基本概念、关系和计算方法。

七、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上与运动与力相关的练习题,并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力和运动教学设计初中二年级物理科目教案

力和运动教学设计初中二年级物理科目教案

力和运动教学设计初中二年级物理科目教案[引言]物理学是一门关于自然界和物质运动规律的科学,力和运动是物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初中二年级学生全面了解力和运动的概念,通过实践和互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I.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并能正确辨别不同类型的力;2. 培养学生对于运动的观察能力,能够描述运动物体的特征;3.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简单的计算方法,计算速度、加速度等运动参数。

II. 教学准备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 PowerPoint课件:包括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示意图等;2. 实物展示:准备与力和运动相关的实物,如弹簧、滑轮等;3. 小组活动教具: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力和运动的实践活动。

III.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物体的运动场景或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力和运动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b. 引导学生分享一些常见的力和运动现象,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发思考。

2. 知识讲解与示范(15分钟)a. 通过PPT课件展示力的概念、性质和分类,解释不同类型的力对物体的影响;b. 对力的示意图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力的方向和作用;c. 示范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对物体施加不同大小的力,让学生观察并总结不同力的效果。

3. 小组实践活动(20分钟)a.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套小组活动教具;b. 学生在小组内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力和运动的关系,例如:使用滑轮进行斜面上物体的运动实验,测量斜坡的高度和物体的速度。

4. 讲解和讨论(15分钟)a. 学生回到教室后,教师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实践活动结果;b. 教师引导学生对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发现并总结运动的规律。

5. 拓展应用(10分钟)a. 教师通过相关案例或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b.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力和运动的现象,并与同学分享。

初三物理复习教案5篇

初三物理复习教案5篇

初三物理复习教案5篇初三物理复习教案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要很用心的去写教案,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物理复习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5、能用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解释简单的现象。

6、通过演示实验、生活中的现象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想象、归纳的能力。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

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

教材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

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

最后,教材给出了机械能的概念,并指出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教法建议对于能量的引入,可以从一些涉及能量的词中,知道“能”是重要概念。

再联系做功的知识,列举实例如课本上的实例和演示小实验。

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列举运动物体能做功的现象,并分析这些不同事物的相同点,进而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是动能的结论。

进一步用实验或多媒体资料发现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并进而用学到的知识,即动能定义、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来分析和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对于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学习,也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设计与动能相同的学习框架,让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同时学生可以加深体验学习物理的方法和感觉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对于机械能的学习,可以用学生阅读课本或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材料,教师进行总结,注意要用联系实际的事例使学生能够分析机械能的实际问题,并理解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中“统称”的含义。

初中物理专题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专题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专题复习,使学生掌握初中物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高中物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力学: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力和运动的关系、浮力、惯性、二力平衡等。

2. 热学:温度、热量、内能、热机、热传递等。

3. 电学: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焦耳定律、串并联电路等。

4. 光学:光的传播、反射、折射、透镜、视觉等。

5. 声学: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乐音和噪音等。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实验演示等方式,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通过复习导入,回顾已学过的物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知识梳理:对专题内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形成知识框架。

3. 重点讲解:对难点和重点知识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4. 案例分析:通过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动手实践:进行实验演示或让学生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6.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7. 总结反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测试成绩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

2. 教辅:初中物理复习资料、习题集等。

3. 实验器材: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声学等相关实验器材。

4.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教学软件等。

七、教学时间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分配每节课的时间,确保教学效果。

八、教学建议1. 注重基础,加强概念和规律的学习。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3. 启发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注重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苏科版 初中物理 第九章 力和运动 教案

苏科版 初中物理 第九章 力和运动 教案

课题:一、二力平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及一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进一步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并对物体受力分析,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

(2)通过组织实验探究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3)通过运用知识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二力平衡的物理意义。

【难点】二力平衡的探究及其应用。

【器材】小卡片、细线、滑轮两个、铁架台、钩码一盒、铅笔、橡皮泥、水杯两只、水、盐水、弹簧测力计、密度计。

【课型】新授课、实验探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

演示实验:铅笔、小刀、和手指(三力平衡)。

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就能找到答案了。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二力平衡的概念【看图分析】停泊在海面上的航天测量船、匀速上升的潜水艇、吊在天花板上的电灯、缓缓降落的神州飞船回收舱。

【议一议】(1)这些物体各处于什么运动状态呢?(2)他们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呢?【点拨】师: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几个力称作平衡力。

【议一议】以上这些物体的受力情况有什么特征?(都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小结归纳】(板书)1.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称作二力平衡。

【提示】“平衡”应包括静平衡(静止)和动平衡(匀速直线运动)两方面。

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猜一猜】二力平衡需要什么条件呢?请大家大胆的猜想【猜想归纳】教师将学生的各种猜想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进行分析归纲【启发】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决定力作用效果的三个要素。

初中物理《力》教案11篇

初中物理《力》教案11篇

初中物理《力》教案11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讲话致辞、报告体会、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职业规划、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eport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career plann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初中物理《力》教案11篇下面是本店铺收集的初中物理《力》教案11篇初中物理力的课件,供大家赏析。

初中物理_《力和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力和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内容来源:初中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主题:力和运动课时:1课时授课对象:九年级学生设计者: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1.复习内容分析(1)本章涉及到的主要考点: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由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论的推理得出的2、惯性在生活的利用与防止,惯性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3、摩擦力的产生、影响大小的因素。

4、生活中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中招考试涉及到本章的题型及应对:摩擦力作为本章的重点考点主要考察倾向摩擦力的方向的判断、用二力平衡知识测量摩擦力的的大小,以及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在复习知识点的基础上通过典型例题进行强化训练。

2.学情分析学生对摩擦力概念的不理解,做题似是而非依靠生活中错误的经验认识想当然的做题。

因此在复习中要紧抓概念教学,围绕概念进行复习巩固提高复习目标1、通过思维导图,总结本章的基本知识点。

(放到课前自己进行复习)2、通过典型例题复习各个知识点,易错点。

3、独立完成单元复习题,检测考试的热点、易错点、难点。

教学过程学情分析:课题对学生既亲切又熟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

但学生对灭火原理很少反思,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学生的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这几年随着新课改的层层开展,学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解决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摩擦力.这个重点问题上,主要采用启发、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

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展示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到物理的乐趣。

效果分析综述:本堂课基本完成了预期教学目标。

还算比较满意吧。

学校新建成了录播室,学生们首次进入录播室,兴致很高,兴趣颇浓,所以精神状态不错的。

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观看探究实验过程,学生积极性高涨,而且讨论时比较投入,能各抒己见,连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竟然也抢着回答问题也。

运动和力复习学案及分析

运动和力复习学案及分析

教案题目:运动和力复习学案教案背景:在潍坊市“三四五教学模式”下设计的适合学生自己探究复习的精品复习教案。

教材分析:本科复习主要内容有:运动的描述、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力的作用效果和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以及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和惯性现象、二力平衡的条件等。

重点是速度的概念和速度的计算公式及二力平衡。

速度不仅是运动学的基本概念,而且这个概念的应用也很广泛。

在讲速度之前,首先讲述机械运动及参照物的知识,以此为基础,进而引出本章重点速度的概念及相关知识。

另外,力的作用效果、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和惯性现象等知识点也比较重要。

难点是参照物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参照物的选择对机械运动的描述至关重要,只有正确的选择参照物才能正确的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因此要求突破参照物这个难点,为全章学习打下基础。

平均速度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但应用非常广泛,应通过实验,让学生加以巩固,最后会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当堂检测巩固教学过程及课中实施方案如下:运动和力复习编写人:柴沟中学安晓冬课中实施学案一、复习目标1.知道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掌握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选择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4、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及力的三要素。

5.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惯性现象,并会解释有关现象。

6.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平衡状态的判定,并会利用二力的平衡分析问题。

二、用近几年中考命题涉及本章的知识点引入:(1)参照物及选择(2)速度及计算(3)力的概念及受力分析,力的示意图(4)惯性现象和牛顿第一定律(5)平衡力及力的平衡条件(6)力和运动的关系三、课内探究:(一)、运动的描述与参照物:考点:对参照物的理解。

例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故事中,刻舟人最终没能寻到剑,是因为船相对于河岸是________的,而剑相对于河岸是________的。

例2、用细线将一个金属小球悬挂于匀速上升的电梯中,小球稳定后,剪断悬线,则下列关于小球运动情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以电梯为参照物,小球立即下落B.以电梯为参照物,小球先上升、后下落C.以地面为参照物,小球立即下落D.以地面为参照物,小球先上升、后下落例3:图8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A点到F点共运动了____cm的路程,小球从B点到E点的平均速度为_____m/s.【考点点拨】参照物是运动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等闲视之。

初中物理力学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分类和测量方法。

2. 理解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 掌握重力、摩擦力、浮力等常见力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4. 能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2. 力的分类和测量3. 牛顿三定律4. 重力、摩擦力、浮力5. 力学应用实例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复习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力的分类和测量(10分钟)1. 复习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等。

2. 复习力的测量: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三、牛顿三定律(15分钟)1. 复习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受外力或受平衡力。

2. 复习牛顿第二定律:F=ma,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3. 复习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四、常见力(10分钟)1. 复习重力:G=mg,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2. 复习摩擦力: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 复习浮力:F浮=G排,浮力与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相等。

五、力学应用实例(10分钟)1. 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力学知识解决问题。

2. 举例说明力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复习的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 鼓励学生课后加强练习,巩固力学知识。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力学知识的习题,检验学生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

3. 期中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力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力的概念、分类、测量、牛顿三定律、常见力和力学应用实例,使学生对力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后,加强对学生的练习指导,提高学生的力学知识水平。

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对本章知识点作一梳理。

主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归纳整理,老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关键地方给以强调和点拨。

〔复习目标〕
1、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正确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2、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3、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1、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2、二力平衡及其条件的应用.
3、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具和学具〕伽利略斜面、二力平衡实验器材、实物投影仪等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通过课前复习给本章内容列出一知识框架。

2、要求学生课前写出本章知识点中还有哪些不甚理解或需要讨论的问题
附:本章知识树形结构。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数学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数学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数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1)改变物体的形状;(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3. 实例分析: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2.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2. 采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提问“什么是力?”,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1)改变物体的形状;(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4.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如拉力、压力、摩擦力等,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力的作用效果在实际中的应用。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作用效果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

七、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实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掌握情况。

同时,关注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以及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初中物理_第八章运动和力单元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八章运动和力单元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运动和力》学情分析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

通过八年级上册及下册第七章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

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了的苹果要落向地面,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学会生活与物理知识的联系,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是节复习课,采取青岛初中“整—分—合—补—测”以及“小循环,快反馈”的典型的复习课的模式,先提取出整章的知识框架,然后再分开复习,并辅以及时的反馈练习,逐一击破,学生轻轻松松的掌握知识。

最后再进行达标检测,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高效简洁。

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材分析本章教材在结构上环环相扣,从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一实际问题认识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通过实验推理:由不受力时物体运动状态不变,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然后进一步认识到物体有惯性这一客观事实。

1.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

比如“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时,教材先提出问题,又给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减小了实验探究的难度。

2.教材的编写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在前面学习力的作用效果的基础上,第一节编排了牛顿第一定律,而第二节二力平衡又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延续,第三节“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又用到二力平衡知识,这样编排便于学生建构知识,提高能力。

我个人认为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人教版的教材要好于沪科版,沪科版把摩擦力放到了二力平衡之前来学习,不便于学生建构知识。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主题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主题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1.能通过生活经验和大量事实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能用物体 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2.认识摩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利用与防止,并能正确说出增大或减 小摩擦的方法。 对应课标 1. 通过实验,确认阻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 2. 会利用二力平衡的只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 能根据生活经验认识摩擦力。 4.能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用弹簧测力计粗略的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
教师演示:让小车从斜面滑下。让学生观察到: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时 不会立即停下来,感知物体运动要靠力维持是不对的。 教师让学生结合以下问题学习教材,探究阻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并 设计实验。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况会 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假设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呢? 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主制定实 验方案,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 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 实验来验证。 教师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 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 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 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 的研究方法。教师再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
1.阻力对运动物体有什么影响 ? 专题一问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题设计
3. 什么叫惯性?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

《运动与力》说课稿

《运动与力》说课稿

《运动与力》说课稿第一篇:《运动与力》说课稿《运动与力》——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在这里谈谈我对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的理解,不足之处请各位指导交流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第八章——《运动和力》在整个初中物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大家知道,约400年前,牛顿的三大定律的横空出世,奠定了整个经典力学的基础,而这400年也是人类社会文明突飞猛进的知识爆炸时期,可见牛顿三大定律在物理学乃至社会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如果将所有力学看做一座高塔,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高塔的奠基石。

而在牛顿三大定律中,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建立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可见,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性。

因此,本章由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引领学生走进运动和力的世界,在这里,学生是否领会牛顿第一定律,更是能影响到学生对整个力学课程的理解与学习。

这里,我们先来看看第八章——《运动和力》的前后联系:在学习第八章之前,学生对于运动和力已经有了简单的了解,具体体现在八年级第一章——《机械运动》和第七章——《力》。

我们来看看这两章的目录:第一章——《机械运动》总共4个小节。

第七章——《力》总共三个小节。

不难看出,这两个章节,一个是介绍运动的相关知识,一个是介绍力的基本概念和两种常见的力。

接着,学生的学习进入了第八章——《运动和力》。

在这一章节中,总共3个小节,它们分别是: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摩擦力。

容易看出,这一章节中,学习内容包括一个定律,一种分析方法,以及另一种常见形式的力。

而在学习了第八章——《运动和力》之后,学生将进入到第一个处理实际问题的章节,也就是第九章——《压强》。

这里,我们也来看看第九章的具体情况:第九章分为4个小节,在这一个章节中,都是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将力学落在了处理实际问题的层面上。

第八章正是在这样基础上开始的。

其中,牛顿第一定律更像是一座桥梁将力学与运动学联系起来,也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范本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范本

《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掌握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4)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参照物的选择。

(5)掌握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力和运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实验和演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理解。

(3)采用小组讨论、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力和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1)力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3)力的作用效果:形变、运动状态改变等。

2. 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2)牛顿第二定律:力与运动的关系。

(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3. 重力、弹力、摩擦力(1)重力的产生和作用。

(2)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3)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4.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参照物的选择。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原理。

5. 速度、加速度、位移(1)速度的定义及计算。

(2)加速度的定义及计算。

(3)位移的定义及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5)速度、加速度、位移的定义及计算。

2. 难点:(1)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2)摩擦力的计算。

(3)相对性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和运动的知识。

2. 利用实验和演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理解。

3. 采用小组讨论、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 结合实际例子,培养学生运用力和运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
动和力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
南京树人国际学校张才玫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对本章知识点作一梳理。

主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归纳整理,老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关键地方给以强调和点拨。

〔复习目标〕
1、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正确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2、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3、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1、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2、二力平衡及其条件的应用.
3、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具和学具〕伽利略斜面、二力平衡实验器材、实物投影仪等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通过课前复习给本章内容列出一知识框架。

2、要求学生课前写出本章知识点中还有哪些不甚理解或需要讨论的问题
附:本章知识树形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