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备课资料【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6课《理想》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理想》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理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执着。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理想的向往,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诗歌的鉴赏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都有自己的理想吗?你们的理想是什么?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
2.学生分享朗读感受,交流对诗歌的理解。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教师逐句解读诗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哪些词语或句子体现了作者对理想的追求?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理想》这首诗歌,理解了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执着。
希望大家课后能深入体会诗歌内涵,树立自己的理想,为实现理想而努力。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诗歌内容。
2.提问:诗歌中哪些词语或句子体现了作者对理想的追求?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四、诗歌鉴赏1.学生自主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鉴赏分析。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进一步分析了《理想》这首诗歌,深入体会了作者的情感。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诗歌鉴赏训练,提高了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诗歌内容。
2.提问:诗歌中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二、写作训练1.学生以“我的理想”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写作中的问题。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诗歌中的情感融入作文中?四、作文展示1.学生展示作文,分享写作心得。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上语文《理想》说课稿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上语文《理想》说课稿教案优秀教案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理想》说课稿教案七年级上册《理想》说课稿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理想》,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理想》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1篇课文。
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著名诗人流沙河的《理想》,是一首哲理诗,也是一首赞美诗,主要借助比喻手法,阐述理想,赞美理想。
诗人从不同角度赞美理想,例如,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说的是理想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
诗中又说,“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生活;/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说的是理想给人的精神力量。
“理想是闹种,敲碎你的黄金梦”,说的是理想能净化灵魂。
“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给罪人新生”“唤浪子回头”等等,又是从理想对不同人的意义这个角度去赞美的。
这首诗是富有形象的,诗人用形象来概括历史事实和现实生活。
对于高度概括的哲理,人生体验不同的人,感受、体验、理解是不同的。
这种哲理性,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一学生读这首诗,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他自己的人生体验,一方面也要联系一些典型事例,去领语诗句的含义。
比喻是这首诗的主要手法,一连串的比喻又是排比,这些修辞手法也应该学习。
《理想》是一首诗,语言押韵、流畅优美,应该继续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对于学生的朗读训练的要求应该有所提高,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感情诸方面,都要给以扎实有效的指导。
二、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熟练朗读并背诵全诗3,联系生活体验和语境,感悟和理解诗句含义,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4,追求美好人生,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三、教学重点:1,诵读,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2,理解诗歌的主旨3,赏析诗歌的语言四、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构思精巧、语言精美的特点。
语文理想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理想》教案[教学目标]1. 领悟该诗中多样修辞方式灵活运用的妙处,尤其是其中的比喻修辞手法。
2. 对圈点批注法的进一步巩固。
[学习重难点]1. 通过学习本文,树立理想抱负,培养对理想的坚持和不懈追求的精神。
2. 对诗歌写作中多样修辞方式灵活运用要有深入的了解。
3. 对理想的内涵有更思辨性的认识。
[学习内容]诗歌的语言具有高度的凝练性,本诗同样如此。
其具有的简短而激情澎湃的语言,包孕着丰富的意蕴,而开放的结构,也给读者提供了再创造的想象空间,所以,在明确了“坚持理想、追求理想”的主要内涵的前提下,进行个性化阅读,而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对于我们个性阅读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与之对应的是,虽然我们还不具有成熟的价值人生观,但相对单纯的童心,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容易对“理想”产生联想和思考,也容易与诗歌产生强烈共鸣。
其次,该诗的同一个本体“理想”,却能用丰富的喻体群来表达,喻体不同的属性与本体属性的对应联系,都体现了作者非凡的想像力,而其他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也更展示出了作者卓越的表达能力。
那么,对修辞方法的分析中,注意思考作者是怎样根据自己诗歌主旨表达的需要来选择修辞方式的。
最后,本诗在意蕴的表达方面,具有思辨性,这点突出表现在对理想代价的描述中。
“理想如朝阳,照耀着人类的精神世界,播种希望,传播光明,亘古不变。
”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理想往往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两千多年前,反秦英雄陈胜,曾在田间耕种时说出了自己的宏伟抱负,却遭周围人的嘲笑,视之为痴人梦话,不由昂天长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创造了法国历史巅峰的拿破仑豪气冲天,曾用野心的表达式阐明着自己的理想抱负:“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一个好士兵”;而一九三六年的毛泽东,站在雪山之顶,意气风发,一首《沁园春·雪》成“千古绝唱”,那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丽诗句,铿锵地表达着自己的革命理想。
真正的理想,能激发自己的生命活力,开启自己的动力源泉。
初中语文 理想教案
初中语文理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理想》。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3)了解作者对理想的思考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理想的追求和热情。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理想》的阅读与理解。
2. 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型的学习。
3. 讨论和表达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4. 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理想》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理想?为什么要有理想?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学生合作探讨,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3. 重点词语和句型学习(1)教师讲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型的用法。
(2)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和表达(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2)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3)学生进行课堂展示,表达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5. 分析课文观点(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课文观点的合理性。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学习。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学生的词语和句型运用能力。
3. 学生的讨论和表达能力。
4.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理想》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
3. 课堂讨论和表达的工具。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 鼓励学生的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年级语文新人教版上册教案:《理想》
七年级语文新人教版上册教案:《理想》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办自己。
要纠正别人之前,先反省自己有没有犯错。
下面是为您推举七年级语文新人教版上册教案:《理想》。
一、教学目标1、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
2、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诗意。
重点1、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
2、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难点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诗意。
教学预备仔细预习、做自主性练习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沟通、指导商量法板书设计理想流沙河是石、火、灯、路〔重要性〕是温饱、文明、安定、繁华〔时代性〕是罗盘、船舶、海滩相温的弧线〔艰难性〕是闹钟、肥皂、获得、牺牲〔无私性〕二、教学过程教学修改、反思一、课前演讲找一生上讲台演讲,其他学生听、评、记。
二、检查预习状况针对预习状况,予以适当地评价。
三、导入前面我们学过《在山的那边》在文中提到"在山的那边,是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这个"海'和"全新的世界'是指什么呢?〔明确:是指所追求的理想〕。
师:那么,同学们有没有理想呢?生回答我们今日就来学习流沙河的〈〈理想〉〉这首诗。
四、诗歌学习师出示问题1、小组探讨各小节内容。
2、本诗接受了哪些修辞手法?明确:1、一是乐观,二是斗志,三是活力,概括起来,是力量,包括精神力量在内。
这节诗的大意,可以概括为,理想给人力量。
2、比方顶针等。
3、强化朗读,实行多种方式朗读。
五、小结:本节课主要通过朗读,对诗的思想内容有了全面的了解,知道理想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理想是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为了实现理想,我们应当坚持不懈地奋斗。
六、作业布置支配做好相关练习,同时预习第二单元内容。
强化朗读,实行多种方式朗读。
朗读是基础,是学好本诗的重要保证。
初一上册语文《理想》教案
初一上册语文《理想》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主人公的理想,并筛选合理的理想。
2.理解“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3.掌握现实与理想的相互关系,表达对未来的期许。
教学重点1.过程理解文章中主人公的理想。
2.探究“理想”的真正含义。
3.分析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让学生意识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差距。
2.激发学生找寻可行的理想。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学生作业本和《理想》一文。
2.教师准备课堂展示图片,以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让学生想一想,自己小时候的理想是什么?2.引导学生讨论,现在的理想是否改变,为什么改变?3.展示图片,让学生想象未来想要成为的样子。
第二步:阅读1.让学生阅读《理想》文本。
2.学生阅读后,讨论他们感受到的理想是什么?是否可行?第三步:理解1.让学生反复阅读文本,找到主人公的理想。
2.引导学生思考,主人公的理想是否可行?为什么?第四步:分析1.让学生分组讨论,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思考,现实与理想之间有何差距?如何使现实更接近理想?第五步:总结1.结合学生的讨论,让学生理解“理想”的真正含义。
2.引导学生意识到,理想是可以实现的,但需要一步步努力,付出时间和精力。
3.让学生写一篇小结,表达自己的理想,并思考如何实现。
课堂延伸1.学生可以自行寻找与理想相关的经典名言,并在课堂上分享。
2.学生可以在课下思考并准备一份演讲稿,表达自己的理想与对未来的期许。
3.搭建一个“理想墙”,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的方向,让学生相互学习和启发。
课后作业1.完成小结,并在下节课前交给老师。
2.参与课堂延伸活动,准备出色的演讲稿。
3.给自己的“理想墙”增添更多的内容,展示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学生认识到理想不是停留在思想和口头上的,而需要付诸实践和付出努力。
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和个人发言,帮助学生增强了自信和表达能力,并让学生学会了相互交流和分享。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理想》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理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理想》的中心思想和内涵。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理想的品质。
4.提高学生的朗读、默写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体会作者对理想的追求。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抽象的哲理,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感悟。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理想”的理解。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理想是罗盘,给船舶指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乘风破浪”?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生词和句子的意思。
2.学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课文背景。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第一段,引导学生理解“理想是罗盘,给船舶指引方向”的含义。
2.讲解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理解“理想是船舶,载着你乘风破浪”的含义。
3.讲解课文第三段,引导学生理解“理想是阳光,给人生照亮前行的道路”的含义。
四、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思想。
2.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理想”的认识。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第四段,引导学生理解“理想是动力,推动我们前进”的含义。
2.讲解课文第五段,引导学生理解“理想是信念,支撑我们度过难关”的含义。
三、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境,以及是如何凭借理想克服困境的。
四、课堂小结2.鼓励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
五、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理想》。
2.写一篇关于自己理想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1.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2.增加课堂互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3.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相信我们的教学会越来越成熟,更好地为学生们提供优质的教育。
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二、课堂讲解(讲解课文第四段)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困难,那么请问,是什么让我们在困境中不断前行呢?生1:是坚持,是不放弃。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理想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理想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通过课文中的例子,分析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2)通过课文中的例子,培养学生分析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观念,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通过课文中的例子,分析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如何通过课文中的例子,分析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理想》。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引入课文《理想》,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2. 阅读理解(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分析和表达(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例子,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2)学生通过课文中的例子,分析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4. 总结和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总结和反思,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写一篇关于自己理想的短文,不少于200字。
注意事项: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拓展1. 小组讨论(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课文中的例子进行分析。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课《理想》备课
理想初中语文七年级(人教版)上册第6课浙江省永康中学陈鲜艳一、教学设想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理想。
对于刚刚进入初中的孩子来说,他们有热情,有冲劲,对于未来也有很多美丽的想法,然而对于理想的概念还是模糊的,对于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所要付出的努力估计不足,所以一碰到挫折就难免灰心失望。
因此本人打算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掌握生字词,并能领悟理想的重要性,树立远大的理想,并能正确面对在实现理想过程中所碰到的苦难。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音、形、义。
2.了解流沙河及其作品。
3.能掌握朗读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与人合作,学会朗读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领悟理想的重要性,树立远大的理想,并能正确面对在实现理想过程中所碰到的苦难,“胜不骄,败不馁”。
三、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的朗诵《理想》,并领悟诗歌的主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
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
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二)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蜕.tuì熄.灭xī缀.连zhuì倔强..juéjiàng 鬓.发bìn 洗濯.zhuó寂寥.liáo诅咒..zŭ zhòu玷.污diàn扒.窃pá脊.梁jǐ船舶.bó碌碌..终生lù可望不可即.jí(三)听教师范读诗歌,听出感情认真听老师朗读诗歌,说说你听出了怎样的感情基调?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明确:第1节:坚定的第2-8节:悲壮的第9-11节:警醒的第12节:奋发的)(四)默读诗歌,探究内容1、第一节诗运用了什么修辞?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明确:运用了比喻和顶真的修辞方法。
七年级上册语文《理想》教案(精品多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理想》教案(精品多篇)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篇一精彩开篇词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观沧海一、新课导入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jié)碣石(sǒngzhì)竦峙水何(dàn)(澹澹)(xiāo)(sè)萧瑟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澹澹:水波摇荡。
竦峙:高高地挺立。
竦,高。
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3.文体知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如本课的《观沧海》。
而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
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
七年级语文《理想》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想》。
(2)理解课文《理想》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理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理想》的主题和内涵。
(2)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理想,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理想的追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想》。
(2)理解课文《理想》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理解。
2. 教学难点:(1)如何深入理解课文《理想》的主题和内涵。
(2)如何表达自己的理想,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理想?你们的理想是什么?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想》,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理解。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共同探讨如何表达自己的理想。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深入分析课文《理想》的主题和内涵,指导学生如何表达自己的理想。
5.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关于自己理想的短文。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理想》。
2. 完成一篇关于自己理想的短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理想》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关于自己理想的短文的写作情况。
3. 学生在课堂合作探讨中的表现。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一个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氛围。
2.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3. 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表达自己的理想。
4.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让他们在讨论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七、教学准备:1. 课文《理想》的文本和相关的辅助材料。
2. 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
七年级语文上册《理想》教案、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理想的意义和如何实现理想。
2.强调课文中的文学价值,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诗歌,培养文学素养。
调理想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阅读这本书对你的启发和帮助。
-作业字数在400字左右,要求真实感悟,具有个性化。
七年级语文上册《理想》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课文《理想》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和文学特点,能够正确朗读并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仿照课文《理想》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创作一篇以“我的理想”为主题的作文。
3.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尊重他人的态度,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为社会做出贡献。
4.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挫折和困难,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和心理素质,使学生能够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为实现理想而努力拼搏。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在此基础上,针对本节课的学情分析如下:
1.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基础,掌握了基本的阅读和写作技巧,但对于诗歌的鉴赏和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
2.学生对于理想这一主题具有一定的认知,但可能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具体的规划,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他们明确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努力。
3.学生在团队合作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但沟通与协作能力尚需培养和提高,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2024年七年级《理想》人教版上册原文及教案
《理想》人教版上册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执着。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对未来的憧憬。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及注释。
2.相关教学辅助材料。
四、教学过程1.导入(1)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理想的看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2)简介作者及其创作背景,为课文学习做好铺垫。
2.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辅导,解释生词、难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课文分析(1)分析课文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排比、设问等。
(3)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4.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自己认同的观点,进行分享和讨论。
(2)讨论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对未来的憧憬。
5.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重点句子。
五、教案实例第一课时1.导入(1)同学们,你们都有自己的理想吗?你们的理想是什么?(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理想的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追求自己的理想的。
2.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辅导,解释生词、难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课文分析(1)分析课文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排比、设问等。
(3)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4.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自己认同的观点,进行分享和讨论。
(2)讨论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对未来的憧憬。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继续探讨课文中的话题。
2.课文分析(1)继续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深入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初中《理想》教案
初中《理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型。
(3)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理想的追求和坚持的热情。
(2)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激励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理解和解读。
(2)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型的学习和运用。
(3)学生对理想的认识和表达。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
(2)学生对自身理想的思考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有自己的理想吗?你们的理想是什么?(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想,并简要介绍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有这个理想。
2. 阅读理解:(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并回答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
(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讨论与分享:(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补充发言。
4.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一个关于“我的理想”的写作题目,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理想。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收获。
(2)教师鼓励学生坚持追求和实现自己的理想,并给出一些建议和鼓励的话语。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分享。
2. 朗读与理解:学生是否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的大意。
3. 写作练习:学生是否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理想,并能够合理组织语言。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理想》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理想》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理想》教案一、案例描述当代诗人流沙河的《理想》,是一首赞美性的哲理诗。
本诗借助一连串的比喻,从理想的历史意义、人格意义、人生意义等不同角度阐述理想、赞美理想,使诗歌既富有鲜明形象,又饱含睿言誓语。
对刚进入中学不久的初一学生来说,因诗人不平凡的遭遇、丰富的学识以及宏阔的眼光与学生有很大的距离,所以学生理解其文字及深层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我在用例子和歌曲《跨世纪的新一代》引导学生初步理解“理想”的之后,把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定为:朗读品味诗歌,找出你认为最有哲理的句子,或者你最喜欢的句子、难以理解的句子等进行品味揣摩。
学生一个个朗诵自己所找的句子,老师也很到位地进行了指导,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到位。
课堂气氛热烈,听课的我校语文顾问金老师也面带微笑,频频点头。
在离下课还有10多分钟的时候,爱发言的王祎楠又一次举了手:“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大写的人是什么人?”我认为这个问题很容易,就请其他学生回答,有学生摇头。
这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料到的。
我只能进行以下的引导──教师:我们请一个同学来摆出一个“大”字吧,(学生甲自告奋勇,摆的姿势很好)你有什么感想?学生甲:“大写的人”就是堂堂正正的、顶天立地的人。
教师:对。
这里的大写并非与小写相对。
外语字母往往有大写和小写两种。
但这里所谓的“大写的人”实际只取大的含义。
大者,巨大、堂堂正正之意。
表示要作一个在人格方面光明正大的人,堂堂正正的人。
你能联想到我们中国哪些人是“大写的人”?学生乙:我看中央台正在播出《汉武大帝》,汉武帝雄韬伟略,使汉朝时期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强国,汉武帝是大写的人。
学生丙:老师在开始说到周恩来少年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后来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恩来是大写的人。
学生:……教师:历史长河中,屈原为国为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司马迁秉持公心,忍辱负重,写出了有名的《史记》;岳飞力主抗金,“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想
课文类型: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2.把握诗歌意象,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三)德育目标:
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学方法: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
学法指导:
讨论点拨法。
用于对重要意象、思想感情的分析。
教具准备:
录音机、课文朗读带、多媒体投影。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
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
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
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2.正音、正字、释词。
3.默读。
三、感知课文内容:
1.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2.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
3.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4.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5.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四、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
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
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
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
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
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
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
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
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
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
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
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
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
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布置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板书设计:
理想的意义(1)
历史意义(2、3)
人格意义(4、5、6、7)
人生意义(8、9、10、11)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①检查作业。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二、研讨与赏析(二)
1、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
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
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
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
第1l 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
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
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
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
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
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四、布置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五、板书设计:
理想
流沙河
历史意义
理想是方向人格意义树立理想,为之奋斗
人生意义
教学后记:
以后在教学者中要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
在人文精神方面,着力将课文表现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意识。
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诗歌教学的主要特点,重在品味和赏析诗歌形象化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符合新课改的精神。
阅读过程注重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
部到整体,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易于接受;问题的设置,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前后贯通,相互照应,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特别是在学法指导上,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