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水及水文循

合集下载

第一章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第一章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r >100 ℅ 过饱和 凝结降水 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指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 程。 包括:陆面蒸发—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 水面蒸发—江、河、湖、海、湖泊、水 库等地表水体。

蒸发
第3节 与水文循环有关的主要气 象因素

水面蒸发:受下列因素影响:
饱和差:即水面温度条件下的饱和水汽压和实际 水汽压之差。差值越大,蒸发越强烈。一般,两 者呈线性关系。 风速:风速大,扩散强,因而蒸发愈强。 温度:体现在汽化的强弱上。包括水温和气温。 两者同时在饱和差中得到反映。 水质:浑浊水与清水比较,受相同热能情况下, 浑浊水的温度比清水温度高,因而清水蒸发快;


饱和湿度(M):某温度下1立方米空气中可 容纳的最大水汽重量( g/m3 )。 M随t增高而增大。 相对湿度(r):同温度下空气中实际所含水 汽量与饱和时水汽两的比值。 r = (m/M)×100℅ r <100 ℅ 未饱和 出现蒸发 r = 100 ℅ 饱和
第3节 与水文循环有关的主要气 象因素
气压:大气的质量施加在地表或地表物体上的
压力称为大气压力。 水气压(e):大气中水汽所具有的压力。 饱和水气压(E):在一定温度下,一定体积空 气 中所容纳的水汽含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水
第3节 与水文循环有关的主要气 象因素
汽含量超过这个极限,水汽就凝结成水滴。 水汽含量恰好达到这个限度,则称这时的空 气是饱和空气。饱和空气的水汽压称为饱和 水汽压。 e<E 未饱和 出现蒸发 e = E 饱 和 水和水汽动态平衡 e>E 过饱和 凝结降水

高度相同的地区,气温变化主要爱纬度的控制, 一般自赤道向两极由高到低。以同一时期各地区 气温平均值绘制等温线图来表示气温水平变化。

理解地球的水文循环与水资源

理解地球的水文循环与水资源

理解地球的水文循环与水资源一、引言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水是地球上最重要、最基本的物质之一。

地球的水资源不仅为生物提供生存所需,也对地球的气候和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地球的水文循环以及水资源的重要性,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保护水资源。

二、地球的水文循环1. 蒸发蒸发是水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的过程,主要发生在水体表面上。

当太阳能照射到水面时,水分子的动能增加,如温度升高,部分水分子能够克服表面张力,跳出液体减缓束缚,形成水蒸气。

2. 蒸散和植物蒸腾蒸散是土壤中含水量的逐渐减少过程,受气温、湿度、风速和植物覆盖等因素的影响。

而植物蒸腾是植物吸收水分,经过根部、茎、叶腺体等系统内的输送过程,释放到大气中的水汽。

3. 降水降水指水蒸气凝结成液态或固态并从大气中下降到地面的过程。

主要有雨、雪、露、雾等形式。

降水是地球水文循环的核心环节,也是地球上自然水资源补给的主要来源。

4. 河流和海洋降水后的水分以河流和地下水等形式流入海洋,形成地球水文循环的“排放口”。

河流和海洋是地球上储存水资源最丰富的地方,也是人类获取水资源的重要来源。

三、水资源的重要性1. 生命之源水是生命之源,对于所有生物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

没有水,生物无法生存;受水质和水量影响的生态系统也会面临生存威胁。

2. 农业和食物安全水是农业生产的关键要素。

农作物需要足够的水分来生长,缺水会导致农田干旱,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

保障水资源的供应对于保障全球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3. 工业和能源生产许多工业过程和能源生产都需要大量的水资源。

水资源的供应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到工业和能源领域的发展和可持续性。

4. 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水资源的充足与否,关系到许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水的污染和过度开采等问题,会对生物多样性、水生态系统和地球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四、保护水资源的措施1.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改善农业灌溉方式、推广节水设施和技术,以及加强工业和居民用水的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外 太平洋 流 印度洋 河 北冰洋 域 总计 内流河域 全国合计

中国水系 北冰洋流域
内流区域
太平洋流域 印度洋流域


全球水量平衡
年水量( 水量平衡要素 年水量(km3)
降水量 径流量 蒸发量 降水量 蒸发量 降水量 径流量 蒸发量 降水量 蒸发量 110000 47000 63000 9000 9000 458000 47000 505000 577000 577000

一、主要气象因素
气温: 气温:地表的热力状况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必然导致
气温的相应变化。 气温的相应变化。 气压:由于大气的质量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气压:由于大气的质量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因此压力 也随高度增加而降低。而地表热力状况的差异, 也随高度增加而降低。而地表热力状况的差异,则造 成气压在水平方向的变化。 成气压在水平方向的变化。 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绝对湿度 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代 湿度:大气中水汽含量构成了空气湿度。 湿度:大气中水汽含量构成了空气湿度。水汽具有重 表符号:重量单位m,压力单位e 表符号:重量单位 ,压力单位 所以也有压力。 量,所以也有压力。,空气中可能被容纳的水汽数量称为饱和 某一温度下, 某一温度下 蒸发: 水汽含量(M或E)。 蒸发: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水汽含量( 或 )。 一个地区降水量的大小, 降水 :一个地区降水量的大小,决定了该地区水资 r=e/E 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 源的丰富程度
与水文循环有关的气象、 第三节 与水文循环有关的气象、 水文因素

影响水文循环的因素
(1)气象因素 ) (2)自然地理条件 ) 3) (3)人类活动等 无论哪种因素如果其影响的结果是: 无论哪种因素如果其影响的结果是:有利于蒸 发,不利于径流,就会促进内陆水文循环。 不利于径流,就会促进内陆水文循环。

水文循环

水文循环

第一章水文循环第一节地球上的水(简单概念)地球是一个富水的行星。

地球上的水从大气到地球表面至地核各个层圈都赋存有水。

即:地球浅部层圈水,如大气圈、地球表面、岩石圈和生物圈中;地球深部的地幔和地核中。

(1)地球浅部层圈水分布有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以及生物体中的水,这些水均以自由态H2O 分子形式存在,以液态为主,也呈气态与固态存在。

我们从表1-1中,可以建立地球浅部层圈水的分布状况与数量概念。

(2)地球浅部层圈水的淡水从表1-1中可知,浅部层圈中水的总体积约为13.86×108。

若将这些水均匀平铺在地球体表面,水深约为2718m。

但是,其中海水等咸水约占97.47%,淡水只占2.53%。

各淡水体的比例:约68.8%为冰川与积雪,0.3%为河湖,30%为地下水,其他淡水占0.9%。

(3)地球深层圈水(一般性了解)地球深层圈水分布于地壳下部直到下地幔这一范围内。

在地壳下部深约15~35km处,地温达400℃以上,压力也很大,这里的水不可能以普通液态水或气态水形式存在,而成为被压密的气水溶液。

表1-1 地球浅部层圈水的分布关于地幔的含水量,有关学者通过不同方式得到的结论基本一致。

认为未经去气作用的地幔物质约含5%—7%的水。

假定地幔总重量为4×1027g,其中熔融物质占25%,则地幔软流层中所含的水分总量约相当于现代海洋水总量的35~50倍。

据推测,在极高的温压下,这里的水电离为及,甚至近一步电离为及。

当软流层的岩浆沿通道上升,温压降低时,氢、氧离子将结合为自由态的水()而析出〔区永和等,1988〕。

第二节水循环水循环概念:上述讨论的地球上各部位(层圈的)的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这一过程称为水循环。

地球上各层圈的水也是称水系统。

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图1-1 自然界的水循环〔据阿勃拉莫夫〕Ⅰ—海洋水;Ⅱ—沉积盖层;Ⅲ—地壳的晶质岩;Ⅳ—岩浆源;Ⅴ—地幔岩;Ⅵ—大陆冰盖;1—来自地幔源的初生水;2—返回地幔的水;3—岩石重结晶脱出水(再生水);4—沉积成岩时排出的水;5—和沉积物一起形成的埋藏水;6—与热重力和化学对流有关的地内循环;7—蒸发和降水(小循环);8—蒸发和降水(大循环);9—地下径流;10—地表径流地质循环的概念:地球深部层圈水与表层圈水之间的转化过程称为地质循环。

地球上的水及水文循

地球上的水及水文循

第1章地球上的水及水文循1.地球上水的分类:根据地球各个层圈水的分布状况及其存在状态的差别,可以区分为浅部层圈水与深部层圈水两大部分。

2.从大气圈到地壳上半部属浅部层圈水。

其中分布有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以及生物体中的水,这些水均以自由态H2O 分子形式存在,以液态为主,也呈气态与固态存在。

3.广义的水圈应当包括地球各层圈中以各种不同状态存在且相互转化的所有的水。

4.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5.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称为水的地质循环。

第2章岩石中的空隙与水1.容水度定义:岩石完全饱水时,所能容纳的最大水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

重量含水量(W g );松散岩石孔隙中所含水的重量(G w )与干燥岩石重量(G s )的比值。

2.体积含水量(W v ):含水的体积(w V )与包括孔隙在内的岩石体积(V )的比值。

3.持水度定义: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中反抗重力而保持于岩石空隙中的水量,称作持水度(S r )。

4.决定透水性好坏的主要因素是孔隙大小;只有在孔隙大小达到一定程度,孔隙度才对岩石的透水性起作用,孔隙度愈大,透水性愈好。

5.岩石的透水能力并不取决于平均孔隙直径,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小的孔隙直径。

第三章地下水赋存1.地表以下一定深度,岩石中的空隙被重力水所充满,形成地下水面。

地下水面以上称为包气带。

地下水面以下称为饱水带。

2.包气带水的存在形式:结合水、毛细水(各种)、重力水、气态水3.包气带的垂直分带土壤水带中间带(包气带厚度大)/毛细水带.4.包气带水的来源:大气降水的入渗,地表水体的渗漏,由地下水面通过毛细上升输送的水.以及地下水蒸发形成的气态水5.含水层是指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隔水层则是不能透过与给出水,或者透过与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的岩层。

6.弱透水层:是指那些渗透性相当差的岩层,在一般的供排水中它们所能提供的水量微不足道,似乎可以看作隔水层;但是,在发生越流时,由于驱动水流的水力梯度大且发生渗透的过水断面很大(等于弱透水层分布范围),因此,相邻含水层通过弱透水层交换的水量相当大。

水文地质学 地球上的水及其的循环

水文地质学  地球上的水及其的循环

(d)秋季,蒙古高压加强,夏威夷高压减 弱,西北季风开始控制大陆,出现秋高 气爽的天气。 (e)冬季,蒙古高压强盛,形成多次寒潮 (f) 新疆西北部受大西洋气流控制,雨季 出现于五、 六月间。 青藏高原南部及云南高原则受西南季风 及印度洋季风影响,六至九月为雨季。
(3) 我国水文循环的另一重要特征就 是降水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 (东南、长江、华北、新疆); (4) 一个地区水资源的丰富程度主要 取决于降水量的多寡, 把地下水资源的 形成作为自然界水文循环过程中的一 个环节加以研究,是水文地质学的基 本出发点。
中信证券的成功案例
6)径流
定义: 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的作用下沿地表或 地下流动的水流。 (1)分类: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2)水系:汇注于某一千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 构成一个地表径流系统,称为水系。一个水系的 全部集水区域,称为该水系的流域。 (3)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 连线即为分水线,又称分水岭。
W Q T 3 3 Y 10 10 F F
E、径流系数(α):为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 Y(mm)与降水量X(mm)的比值: 以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Y X
1.4 我国水文循环概况
(1) 绝大部分地区均为季风气候,一年中雨季 与旱季分明,降水的时空分布很有规律 (2) 对我国气候起控制作用的则是两个高气压 中心:形成于海洋的夏威夷亚热带高压中心, 带来暖湿气流;形成于大陆腹地的蒙古寒带高 压中心,带来干寒气流。 A 、大陆因太阳辐射减少急剧降温,空气冷却, 密度增大,蒙古高压中心增强;海洋降温慢, 空气密度相对较小,夏威夷高压减弱,此时, 我国大部分地区盛行西北季风,寒流所及,天 气干冷晴朗.

中信证券的成功案例

水的循环和水文循环

水的循环和水文循环

水的循环和水文循环水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它的循环和水文循环对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水的循环过程、水文循环的意义以及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一、水的循环过程水的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不断循环流动的过程。

首先,太阳能使得地球上的水蒸气升华,形成云层。

随着温度的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形成云。

当云中的水滴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形成降水,包括雨水、雪水等,降落到地面。

一部分降水直接蒸发回到大气层中,另一部分则渗入土壤或流入河流湖泊,最终汇入海洋。

水的循环过程中,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不断补充和消耗着地球的水资源。

地下水是指藏在地下岩石中的水,它是地下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水文循环的意义水文循环对于地球上的水资源平衡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水文循环可保持地球的水循环平衡,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通过水的蒸发、降水和地下水补给,地球上的水总量能够得到平衡,不会出现总量减少或过多的情况。

其次,水文循环是地球上的水资源再分配过程。

通过水的蒸发和降水,在地球各个地方的水资源得以再分配,保证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得以均衡利用。

另外,水文循环也对地球上的气候和生态系统有着深远影响。

水的蒸发和降水过程中释放出的热量可以影响大气环流,进而影响地球的气候变化。

同时,水的循环过程中的降水对于陆地和海洋的水平分布具有调节作用,维持了陆地植被的正常生长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

三、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人类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对于维护水文循环的平衡至关重要。

首先,合理规划水资源利用是保护水文循环的重要前提。

通过科学管理和规划,合理分配和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可避免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

其次,加强水资源保护是保证水文循环可持续的关键。

减少污染物排放和加强水体的治理,保护河流湖泊的生态系统健康,维护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质量,是保护水文循环的重要措施。

此外,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也是维护水文循环的有效途径。

水文地质学基础

水文地质学基础

水文地质学基础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一、名词解释: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18.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

3.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地质循环。

4.循环和小循环。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张强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系
2015.11
第一章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Water /hydrological cycle
1.1 地球上的水 1.2 自然界的水循环 1.3 水量平衡 1.4 与水文循环有关的气象、水文因素 1.5 我国水文循环概况
1.1 地球上的水
地球是个富水 行星。地球上 的水不仅存在 于大气圈、地 球表面、岩石 圈和生物圈中, 也存在于地球 深部的地幔乃 至地核中。
7
1.2 自然界的水循环
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构成一个系统。 这个系统内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称为自然
界的水循环。 按其循环途径长短、循环速度的快慢以及涉及层圈的
范围,可分为:
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温度降低。 气压:大气质量施加在地表或地表物体的压力。 湿度:大气中水分含量,绝对湿度(mm, 毫巴=100Pa)、
相对湿度(%) —绝对湿度与饱和水气含量之比。 蒸发: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降水:空气中水汽含量达到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
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7
水量,m3 径流模数(M):系指单位流域面积 F(km2)上平均产生的流
量,L/s·km2 径流深度(Y):系指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
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mm 径流系数(α):为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Y(mm)与
降水量X(mm)的比值 19
1.5 我国水文循环概况
华北地区:500—800mm,过渡区; 西北地区:500mm以下(新疆塔里木盆地50mm以下)缺水区。

第二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水文地质学基础

第二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水文地质学基础
第二章 地球中水的分布与循环
第1节 地球中水的分布
一、分类
浅部层圈水(大气圈,地壳上部)
地球上的水 深部层圈水
二、地球浅部层圈水的分布
大气水 海洋 冰川和永久积雪 湖泊 沼泽 河流 包气带水 饱水带水 永久冻土带固态水
地表水
地下水
地球浅部层圈水的分布
100 80 60 40 20 0 湖泊 河流 饱水带 固态水 海洋
4、秋季,蒙古高压加强,秋高气爽。
5、冬季,蒙古高压强盛,形成多次寒潮。 6、新疆西北部受大西洋气流控制,雨季出现于 五、六月间。 7、青藏高原南部及云南高原则受西南季风及印 度洋季风影响,六至九月为雨季。 8、由于季风气候的控制,旱季、雨季分明。降 水集中导致水资源在时间上分配相当不均匀。 9、我国水文循环的另一重要特征就是降水在空 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
大气水 冰川积雪 1 沼泽
包气带
三、深部层圈水
地壳深部 (15-35km,400-425℃)
深部层 圈水
压密的气水液。
地幔软流圈
H2O
H++OHH++O2-
地幔与地核间 OH-
第2节 地球中水的循环
水循环按其循环途径长短、循环速度的快慢 以及涉及层圈的范围,可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 环两类。
一、水文循环
4、蒸发
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称 为蒸发。
水面蒸发的速度和量取决于气温、气压、湿 度、风速等因素。主要决定于气温和饱和差(饱 和差=饱和水汽的含量-绝对湿度),饱和差愈 大,蒸发速度也愈大。风速是影响水面蒸发的另 一重要因素。 蒸发包括水面蒸发、土面蒸发、叶面蒸发等。 通常用水面蒸发量的大小表征一个地区蒸发的强 度。

01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01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采用重量单位时,用1m3空气中所含水汽的g数表示,重量 单位绝对湿度代表符号为m。
采用压力单位时,为空气中所含水汽分压相当于水银
柱高度的mm数,或以毫巴表示(1毫巴=102Pa),代表符 号为e。
第一章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1.3.1 气象因素——湿度
绝对湿度只能说明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而 不能表明此时空气中水汽含量的饱和程度。因此又有相对湿 度的概念。
重力水(饱水带水)
23 400 000
16 500 300 000
1.69
0.0012 0.0216
大气水
生物水 合计
12 900
1 120 1 385 984 610
0.0009
0.0001 100
第一章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1.2 自然界的水循环
第一章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1.2 自然界的水循环
图1-1 水文循环示意图
第一章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图1-1 水文循环示意图
第一章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1.2.1 水文循环 特点:速度较快,途径较短,转换交替比较迅速 循环途径的不同:大循环和小循环 周期:大气水总量虽然小,但是循环更新一次只要8天,每 年平均更换约45次。河水(16天);海洋水(2500年)。 地下水根据其不同埋藏条件,更新的周期由几个月到若干 万年不等。
水文循环是水文学与水 文地质学的研究重点 随着对各种成岩、成矿地质作用 认识的深化,水参与各种地质作 用过程的意义不断被人们所认识 研究水的地质循环,对于深入了 解水的起源,水在各种地质作用 过程乃至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作用, 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1.3 与水文循环有关的气象、水文因素

水文地质

水文地质

水文地质一.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1.矿物结合水:指矿物结晶内部及其间的水,如沸石水,结晶水,结构水。

2.地球层圈水:潜部层圈水和深部层圈水3.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4.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的循环,循环速度快,途径短,转换交替比较迅速。

(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大循环:海洋与大陆间的水分交换。

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5.地壳潜表部水分循环转化的作用?(1)水通过循环转化水质得以净化(2)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的水的相互转化过程7.初生水:由地幔熔岩物质直接分异出来的水。

8.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的区别?水文循环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中,是H2O分子态水的转化,更替较快。

地质循环发生于浅层圈与深层圈之间,常伴有水分子的分解和合成。

转化速度慢9.大气圈自地表而上可分为5层:对流层,平流层,中层,热层,外层10.地表和大气的最主要热源:太阳热辐射(主要是短波辐射)大气的二次热源:地表(主要是长波辐射大气中的氮,氧几乎不吸收太阳的辐射能,水汽和二氧化碳则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光线)11.主要气象因素(1)气温气温随时间的变化:昼夜变化,季节变化,多年变化气温随空间的变化:水平方向的变化和垂直方向的变化在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每升高100m,气温约降低0.5℃(2)气压大气质量施加在地表或地表物体上的压力称为大气压力,标准大气压为760mm水银柱高度,约105Pa。

(3)湿度:包括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绝对湿度:表示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采用重量单位时,用1m3空气中所含水汽的g数表示,重量单位绝对湿度代表符号位m;采用压力单位时,空气中所含水汽分压相当于水银柱高度mm数,或以毫巴表示(1毫巴=10^2帕),代表符号e。

12.饱和水汽含量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数量随着气温升高而增大,某一温度下,空气中可容纳的最大水汽数量,同样可用重量单位M或压力单位E表示。

地球的水文循环与水文地理学

地球的水文循环与水文地理学

地球的水文循环与水文地理学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它在地球的各个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球的水文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不断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下水和河流等。

而水文地理学则是研究水在地球上的分布、运动和变化的学科。

一、水文循环的过程水文循环是地球上水分重新分配的过程。

首先,太阳能使水面上的水蒸发成水蒸气,形成云层。

然后,水蒸气在大气中上升,冷却后凝结成云和雨滴。

最后,云和雨滴通过降水形式返回地面,进入地下水或河流。

水文循环的过程中,水分不仅在不同地域之间进行循环,还在不同形态之间转化。

例如,水蒸气通过冷却可以凝结成云和雨滴,而降水则可以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或者流入河流和湖泊。

二、水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水文地理学是研究水在地球上的分布、运动和变化的学科。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1. 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水文地理学通过研究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分布情况和利用方式,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 水循环与气候变化: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重新分配的过程,它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水文地理学通过研究水循环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可以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3. 河流与湖泊的形成与演化:河流和湖泊是地球上重要的水体,它们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对地貌的形成和生态系统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水文地理学通过研究河流和湖泊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可以揭示地球表面的变化规律。

4. 地下水资源的分布与保护: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淡水资源,它对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起着重要作用。

水文地理学通过研究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和保护,可以为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5. 水灾害与防治:洪水、干旱和地质灾害等水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水文地理学通过研究水灾害的发生机理和防治措施,可以减少水灾害对人类社会的破坏。

三、水文循环与水文地理学的意义地球的水文循环和水文地理学的研究对人类社会和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自然界水循环
转下页
自然界旳水循环
地质循环与水文循环关系示意图 (据阿勃拉莫夫)
水文循环 Hydrologic-cycle(1)定义: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旳地下水之间旳水循环(范围、四个环节)。 水文循环示意图——环节或要素 (2)特点:速度较快、途径较短、转换交替比较迅速。(3)水文循环旳划分 循环途径不同: 大循环(海-陆)与小循环(海-海,陆-陆) 时空尺度不同: 全球水文循环,流域水文循环,水-土-生系统水文循环 (4)水文循环旳作用 水经过不断转化,水质得以净化水经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
1.1 地球上旳水
地球浅部层圈水
1.1 地球上旳水
深部层圈水:分布于地壳下部直到下地幔这一范围内。地壳下部(深约15~35km):地温高、压力大,水不能以一般液态水或气态水形式存在------- 被压密旳气水溶液。地幔软流层中所含水分总量约为当代海洋水总量旳35-50倍。上地幔: H2O ---------------- OH- + H+下地幔、地核 : OH- ------ H+ + O2-地球深层圈中特殊高压高温下旳离解状态旳水、地壳矿物内部旳结合水,均以非自由态水旳形式存在,老式观点未将这些水纳入地球水圈之内,这是值得商榷旳。我们以为,广义旳水圈应该涉及地球各层圈中以多种不同状态存在且相互转化旳全部水。
从水文循环角度看《水文地质学基础》有关学科

水文地质学基础
Fundamentals of Hydrogeology
石家庄经济学院工程学院
第一章 地球上旳水及其循环
1.1 地球上旳水1.2 自然界旳水循环1.3 与水文循环有关旳气象、水文原因1.4 我国水文循环概况
地球上水旳起源:构成地球水圈旳水(涉及地表水与地下水)是在原始地壳形成后来,在整个地质时期内从地球内部不断逸出而起源旳。地球各层圈(地核、地幔、地壳、水圈、生物圈、大气圈)都有水,但不同层圈中水旳含量、分布、物化状态差别甚大。区别为两大部分:浅部层圈水、深部层圈水。浅部层圈水:从大气圈到地壳上半部。 特征:地壳上部(深度<15km)[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及生物体中旳水]不受高温、高压影响,以自由态H2O分子旳形式存在(以液态为主、固态与气态并存),含量很大, 约为14亿km3,占地球水旳99.98%。 矿物结合水:矿物结晶内部及其间旳水。如沸石水、结晶水、构造水等。其在一定温度下从矿物中释出成为自由态旳水(H2O ),与其他水体相互转换。

世界的水文系统和水资源分布有哪些基本规律

世界的水文系统和水资源分布有哪些基本规律

世界的水文系统和水资源分布有哪些基本规律一、引言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地球上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

世界的水文系统和水资源分布是指全球范围内,水的循环和分布情况。

本文将探讨世界水文系统和水资源分布的基本规律,以加深对水资源利用和管理的认识。

二、水文系统概述1. 水文循环水文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持续循环的过程,主要包括蒸发、降水、径流和地下水等环节。

太阳能的作用下,地表水蒸发形成水蒸气,随后在大气中凝结形成云,并通过降水的形式返回地面。

降水分为径流和入渗,径流流向河流、湖泊和海洋,而一部分水也进入地下水系统。

2. 水文地理分区根据全球的气候和地貌条件,可以将水文系统划分为各种不同的地理区域。

例如,热带地区由于高温和降水充沛,水文系统中蒸发和降水的速率较高,而寒带地区则受低温限制,水文循环较为缓慢。

此外,山地、平原和沿海等地形对水文系统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三、全球水资源分布1. 水资源总量地球上的水资源总量约为1386万立方千米,其中包括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

地表水主要包括江河湖泊和冰川融水等,而地下水则储存在地下岩石中。

世界上77%的淡水资源储存在冰川和冻土中,只有23%的淡水资源是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

2. 区域性差异全球各地的水资源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热带地区由于气候湿润,降水量丰富,拥有丰富的水资源;而沙漠和干旱地区则水资源相对匮乏。

此外,地形和地质条件、植被覆盖等也会对水资源的分布产生影响。

3. 人口压力人口的分布和密度也对水资源的利用带来一定影响。

世界上一些人口稠密地区,如东南亚和印度次大陆,水资源供应压力巨大。

同时,城市化和工业发展也对当地的水资源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水资源利用与管理1. 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全球各地进行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包括建设水库、引水工程、灌溉系统等,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安全性。

同时,科技的进步也促进了海水淡化技术的发展,使得海水成为一种可利用的水资源。

初探地球表面的水文循环与水资源

初探地球表面的水文循环与水资源

初探地球表面的水文循环与水资源地球是一个拥有丰富水资源的蓝色星球。

水文循环是地球上水分从地面、大气、海洋之间循环的过程,它起着维持地球水资源平衡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地球表面水文循环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水文循环的主要过程,并分析水文循环对水资源的影响与管理。

一、地球表面水文循环的基本概念地球表面水文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在空气中的循环过程。

它涵盖了蒸发、降水、蒸发和地下水补给等一系列关键步骤。

从湿度高的地面上升至高空,形成云层后,水蒸气通过降水的形式返回到地面。

这个过程是地球上水分不断循环流动的原因之一。

二、水文循环的主要过程1. 蒸发:太阳能使得地球上的水变为水蒸气,从地面和水体上升至大气中。

2. 降水:水蒸气在大气中冷却形成云,并逐渐凝结为水滴,最终以雨、雪、露、霜等形式降落到地面上。

3. 蒸发和蒸腾:地表水在太阳辐射下逐渐蒸发,植物通过气孔释放水分,促使水分重新进入大气中。

4. 透水与径流:雨水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一部分地下水最终通过泉水、河流等形式排入大海。

三、水文循环对水资源的影响与管理水文循环对水资源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影响着水的质量和数量。

合理利用和管理水资源对保障人类生活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1. 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合理利用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提高水利工程建设效率,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水资源的保护与治理:加强水资源的环境监测和保护,减少工农业生产带来的水污染问题,推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

3. 节约用水与水效管理:提高人们的水资源利用意识,推广节水设备和技术,推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降低浪费和损耗。

4. 国际合作与共享:通过全球范围内的水资源管理合作,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加强跨国河流流域的水资源合作,实现共享与可持续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人类的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问题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因此,加强对水文循环及水资源的研究和管理显得愈发重要。

水文地质学基础 第一章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水文地质学基础 第一章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广义的水圈应包括: 地球深层圈的水 矿物结合水 浅部层圈的水
重点掌握:
地球上水的起源; 地球上水的分布:
浅部层圈水的分布范围及其存在状态 深部层圈水的分布范围及其存在状态 广义水圈的范围
1.2 自然界的水循环
地球各层圈间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自然界的水循环
水文循环
地质循环
H+和OH-合成为H2O形成。
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的区别:
水文循环通常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中,是H2O 分 子态水的转换,通常更替较快; 地质循环发生于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常 伴有水分子的分解与合成,转换速度缓慢。
重点掌握:
水文循环:循环范围,大循环,小循环, 水文循环的作用
地质循环:循环范围,初生水、再生水的定义 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的区别
(三)与水文循环有关的主要气象因素
气温 气压 湿度 蒸发 降水
1. 气 温
气温随时间的变化:昼夜变化、季节变化、 多年变化。
气温随空间的变化: 水平方向:由赤道向两极,气温由高到低。 垂直方向:对流层内,随高度增加,气温递 减。每升高100m,气温约降低 0.5°C。
2. 气压:(大气压力)
目前普遍接受的看法是:
组成地球水圈的水(包括地表水和地下 水),是在原始地壳形成以后,在整个地质 时期内从地球内部不断逸出而起源的。
2.地球上水的分布
浅部层圈水:从大气圈到地壳上
半部。分布有大气水、地表水、地 浅部层圈水
下水及生物体中的水。以自由态H2O
分子形式存在,以液态为主,也有
气态与固态存在。
陆地淡水占全球水量的2.532%
冰川和永久积雪虽然为淡水,但却难以开采利用;

地球的水文与水文循环是什么

地球的水文与水文循环是什么

地球的水文与水文循环是什么地球是一个以水为主要成分的行星,在它的表面覆盖着70%的水面。

而这些水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世界中,注定了水文学对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需要了解地球的水文与水文循环,以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家园。

一、什么是水文学水文学是研究水在地球表层的空间分配和时间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涉及了地球科学、水资源管理、环境科学、气象学、地理学等众多学科。

而它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管理水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水文的形态和运动水文的形态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它包括了三种形态:液态、气态和固态。

液态水是最直接的形态,它形成了我们大海、河流、湖泊和水库等各种水体。

而气态的水,也就是水蒸气,则存在于我们的大气中,它会随着气流的运动而分布到不同的地点。

固态水则存在于冰缘带、高山、极地等区域,这些区域的水资源对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同样很重要。

水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水一直在运动。

常见的水文运动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水运动等。

其中蒸发是水从液态向气态的转化,在地球表面形成了水蒸气。

而降水则是相反的过程,水蒸气在某些条件下会凝结成水滴,降落到地面上形成降雨、降雪等。

地表径流则是降水在地表的流动过程,它主要出现在陆地地表的坡面和河流。

而地下水则是降水渗透到地下,形成的地下蓄水层,它是我们重要的水资源之一。

三、水文循环的概念和过程水文循环是地球上水的循环运动,它是一种自然现象。

水文循环的整个过程包括了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水的再补充与地下水利用。

根据它们的关系,可以将其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是大气水文循环。

它是指水蒸气向大气层的上升和下降。

蒸发和植物蒸腾使水从地面蒸发升到大气层。

而当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时,就会凝结成云层,最终形成降水。

第二层次,是地表水文循环。

它是指大气中的降水在地表的流动和蓄存。

降水既可以径流,也可以渗透到地下形成地下水。

第三层次,是地下水文循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地球上的水及水文循1.地球上水的分类:根据地球各个层圈水的分布状况及其存在状态的差别,可以区分为浅部层圈水与深部层圈水两大部分。

2.从大气圈到地壳上半部属浅部层圈水。

其中分布有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以及生物体中的水,这些水均以自由态H2O 分子形式存在,以液态为主,也呈气态与固态存在。

3.广义的水圈应当包括地球各层圈中以各种不同状态存在且相互转化的所有的水。

4.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5.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称为水的地质循环。

第2章岩石中的空隙与水1.容水度定义:岩石完全饱水时,所能容纳的最大水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

重量含水量(W g );松散岩石孔隙中所含水的重量(G w )与干燥岩石重量(G s )的比值。

2.体积含水量(W v ):含水的体积(w V )与包括孔隙在内的岩石体积(V )的比值。

3.持水度定义: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中反抗重力而保持于岩石空隙中的水量,称作持水度(S r )。

4.决定透水性好坏的主要因素是孔隙大小;只有在孔隙大小达到一定程度,孔隙度才对岩石的透水性起作用,孔隙度愈大,透水性愈好。

5.岩石的透水能力并不取决于平均孔隙直径,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小的孔隙直径。

第三章地下水赋存1.地表以下一定深度,岩石中的空隙被重力水所充满,形成地下水面。

地下水面以上称为包气带。

地下水面以下称为饱水带。

2.包气带水的存在形式:结合水、毛细水(各种)、重力水、气态水3.包气带的垂直分带土壤水带中间带(包气带厚度大)/毛细水带.4.包气带水的来源:大气降水的入渗,地表水体的渗漏,由地下水面通过毛细上升输送的水.以及地下水蒸发形成的气态水5.含水层是指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隔水层则是不能透过与给出水,或者透过与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的岩层。

6.弱透水层:是指那些渗透性相当差的岩层,在一般的供排水中它们所能提供的水量微不足道,似乎可以看作隔水层;但是,在发生越流时,由于驱动水流的水力梯度大且发生渗透的过水断面很大(等于弱透水层分布范围),因此,相邻含水层通过弱透水层交换的水量相当大。

7.广义的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土空隙中的水;包气带及饱水带中所有含于岩石空隙中的水均属之。

狭义的地下水仅指赋存于饱水带岩土空隙中的水。

8.地下水分类(一)按照埋藏条件:包气带水、潜水及承压水(二)含水介质的类型:孔隙水、裂隙水及岩溶水9.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称作潜水。

潜水没有隔水顶板,或只有局部的隔水顶板。

潜水的表面为自由水面,称作潜水面;从潜水面到隔水底板的距离为潜水含水层的厚度。

潜水面到地面的距离为潜水埋藏深度。

10.潜水的排泄(一)流入其它含水层(二)泄入大气圈与地表水圈有两类方式:一类是径流到地形低洼处,以泉、泄流等形式向地表或地表水体排泄,这便是径流排泄。

另一类是通过土面蒸发或植物蒸腾的形式进入大气,这便是蒸发排泄。

11潜水的动态变化(一)深受气象、水文因素变动影响。

(二)潜水的动态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点。

(三)潜水积极参与水循环,资源易于补充恢复.(四)通常缺乏多年调节性。

12.潜水等水位线图:潜水面上任一点的高程称为该点的潜水位。

将潜水位相等的各点连线,即得潜水等水位线图.垂直等水位线由高到低为潜水流向。

相邻两条等水位线的水位差除以其水平距离即为潜水面坡度。

13.充满于两个隔水层(弱透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叫作承压水14.当钻孔揭穿隔水顶板时,钻孔中的水位将上升到含水顶部以上一定高度才静止下来。

钻孔中静止水位到含水层顶面之间的距离称为承压高度.15.承压水的补给与排泄:(1)承压水主要来源于现代大气降水与地表水的入渗。

(2)当顶底板隔水性能良好时,它主要通过含水层出露于地表的补给区(潜水分布区)获得补给,并通过范围有限的排泄区,以泉或其它径流方式向地表或地表水体泄出。

(3)当顶底板为弱透水层时,它还可以从上下部含水层获得越流补给,也可向上下部含水层进行越流排泄。

15.承压水的动态变化:(1)气象、水文因素的变化对承压水的影响较小,承压水动态比较稳定。

(2)承压水的资源不容易补充、恢复,但由于其含水层厚度通常较大,故其资源往往具有多年调节性能。

16.承压水的水质取决于埋藏条件及其与外界联系的程度,可以是淡水,也可以是含盐量很高的卤水。

17.弹性给水度μe . 承压含水层中当测压水位下降(或上升)1个单位,单位水平面积含水层柱体所释放(或储存)的水量18.除了构造封闭条件下与外界没有联系的承压含水层外,所有承压水最终都是由潜水转化而来.19.当包气带存在局部隔水层(弱透水层)时,局部隔水层(弱透水层)上会积聚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这便是上层滞水。

第4章地下水的运动1.渗流——地下水在岩石空隙中的运动称为渗流.渗流场—发生渗流的区域(地下水运动的空间) 在岩层空隙中渗流时,水的质点作有秩序的、互不混杂的流动,称作层流运动。

水的质点无秩序地、互相混杂的流动,称为紊流运动。

2.水只在渗流场内运动,各个运动要素(水位、流速、流向等)不随时间改变时,称作稳定流。

运动要素随时间变化的水流运动,称作非稳定流。

3.流网:是由一系列等水头线与流线组成的网格,称流网。

4.流线:某时刻在渗流场中画出的一条空间曲线,该曲线上各个水质点的流速方向都与这曲线相切(某时刻各点流向的连线)。

5.迹线:流体水质点在渗流场中某一时间段内的运动轨迹.6. 所谓层状非均质介质是指介质场内各岩层内部渗透性均为均质各向同性的,但不同层介质的渗透性不同。

第五章毛细现象与包气带水的运动1.在潜水面之上有一个含水量饱和(体积含水量等于孔隙度)的带,称为毛细饱和带。

2.包气带中毛细负压随着含水量的变小而负值变大。

3在包气带中,渗透系数K 随含水量降低而迅速变小,K 也是含水量的函数:第六章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1.地下水中主要气体成分氧(O2)、氮(N2)、二氧化碳(CO2)硫化氢(H2S)、甲烷(CH4)2.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成分(一)主要离子成分:阴离子:HCO3-、SO42-、Cl- 阳离子:Ca2+、Mg2+、K+、Na+3.变温带:是受太阳辐射影响的地表极薄的带,呈现地温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4.常温带:地温一般比当地年平均气温高出1—2℃5.增温带:地温受地球内热影响,通常随深度加大而有规律地升高。

地温梯度是指每增加单位深度时地温的增值,一般以℃/100m 为单位。

6.浓缩作用的条件(1)干旱或半干旱的气候(2)低平地势控制下较浅的地下水位埋深(3)有利于毛细作用的颗粒细小的松散岩工(4)最后一个必备的条件是地下水流动系统的势汇——排泄处7.干旱气候下浓缩作用的规模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地下水流动系统的空间尺度以及其持续的时间尺度。

8.富含CO2 与O2 的渗入成因的地下水,溶滤它所流经的岩土而获得其主要化学成分,这种水称之为溶滤水。

9.影响溶滤水成分的因素:(1) 岩性(2)气候:在潮湿气候区,最终浅层地下水很可能都是低矿比重碳酸水,难溶的SiO2 在水中占到相当比重。

干旱气候下平原盆地的排泄区,不论其岩性有何差异,最终都将形成高矿化的氯化物水。

从大范围来说,溶滤作用主要受控于气候,显示受气候控制的分带性。

(3)地形因素往往会干扰气候控制的分带性:在切割强烈的山区,流动迅速、流程短的局部地下水系统发育。

地下水径流条件好,水交替迅速,即使在干旱地区也不会发生浓缩作用因此常形成低矿化的以难溶离子为主地下水。

地势低平的平原与盆地,地下水径流微弱,水交替缓慢,地下水的矿化度与含易溶离子均较高。

干旱地区的山间堆积盆地,地下水化学分带也最为典型。

从盆地边缘洪积扇顶部的低矿化重碳酸盐水带,到过渡地带的中等矿化硫酸盐水,盆地中心则是高矿化的氯化物水。

10.绝大部分地下水属于溶滤水。

不仅包括潜水,也包括大部分承压水.位置较浅或构造开启性好的含水系统,由于其径流途径短,流动相对较快,溶滤作用发育,多形成低矿化的重碳酸盐水。

构造较为封闭的,位置较深的含水系统,则形成矿化度较高,易溶离子为主的地下水。

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1.松散沉积物中的降水入渗存在活塞式与捷径式两种2.捷径式下渗:当降水强度较大,细小孔隙来不及吸收全部水量时,一部分雨水将沿着渗透性良好的大孔隙通道优先快速下渗,并沿下渗通道水分向细小孔隙扩散。

存在比较连续的较强降雨时,下渗水通过大孔道的捷径优先到达地下水面。

3.河水补给地下水时,影响补给量大小的因素(1)透水河床的长度与浸水周界的乘积(相当于过水断面)(2)河床透水性(渗透系数)(3)河水位与地下水位的高差(影响水力梯度)(4)以及河床过水时间.对此可以用达西定律进行分析。

4. 相邻含水层通过其间的弱透水层发生水量交换,称作越流。

5.根据出露原因,下降泉可分为侵蚀泉、接触泉与溢流泉。

6.按其出露原因可分为侵蚀(上升)泉、断层泉及接触带泉。

7.当河流切割含水层时,地下水沿河呈带状排泄,称作地下水的泄流。

8.蒸发排泄(一)发生地:低平地区,尤其干旱气候下松散沉积物构成的平原与盆地中,蒸发与蒸腾往往是地下水主要的排泄方式。

(二)类型:一种是与饱水带无直接联系的土壤水的蒸发.另一种是饱水带——潜水的蒸发。

9.包气带上部水蒸发(1)会间接影响饱水带接受降水补给的份额,但不会直接消耗饱水带的水量。

(2)这一类土壤水的蒸发强度取决于气候与包气带岩性。

(3)它会使土壤水发生季节性的浓缩,但在雨季又可得到降水补充而淡化,只要不用高矿化度水去灌溉土壤,土壤在长期中不会累盐,也不会使地下水盐化。

10.潜水蒸发(1)过程当潜水面埋藏不深,支持毛细水带上缘离地表较近时,大气相对湿度小于饱和湿度,毛细弯液面上的水不断由液态转为气态,逸入大气;潜水则源源不断通过毛细作用上升补充支持毛细水,使蒸发得以持续进行。

(2)效应强烈的潜水蒸发将使土壤集盐(造成土壤盐渍化)与地下水不断浓缩盐化。

(3)影响潜水蒸发的因素①气候气候愈干燥,相对湿度越小,潜水蒸发便愈强烈。

②潜水埋藏深度潜水面埋藏愈浅,蒸发愈强烈。

③包气带岩性包气带岩性主要通过其对毛细上升高度与速度的控制而影响潜水蒸发。

粉质亚砂土、粉砂等组成的包气带,毛细上升高度大,而毛细上升速度又较快,故潜水蒸发最为强烈。

④地下水流动系统的规模区域性流动系统的排泄区由于能够汇集更大范围地下水中的盐分,蒸发浓缩较局部流动系统排泄区更为发育。

第八章地下水系统1.地下水含水系统是指由隔水或相对隔水岩层圈闭的,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含水岩系。

地下水流动系统是指由源到汇的流面群构成的,具有统一时空演变过程的地下水体。

2.两者的关系通常,一个大的含水系统可以包含若干个流动系统无论人为影响加强到什么程度,新的地下水流动系统的发育范围,不会超越大的含水系统的边界.3.驱动地下水运动的主要能量是重力势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