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
医技科室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
医技科室医疗质量考核细则一、医学影像科(普放组、CT/MR组)质量评价体系考核标准项目评价要素评价考核标准评价考核办法分值评分标准科室管理100 1、科室管理科室有质量管理小组,管理制度、有质量管理标准,定期进行质量评价与改进。
工作有计划、有总结,出现问题有整改措施。
质控记录于次月12日前上报医务科,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停电停水、设备故障、病人病情变化)现场查看80质控记录超过当月12日扣50分。
其余工作有一项不符合要求扣5分2、人员资质员工满足工作需要,人员资质符合岗位要求。
医师有执业(助理)医师证,技师有上岗证现场查看10一人不符合要求扣5分3、业务学习科室业务学习每月至少一次,应有学习记录、讲义、人员登记等资料现场查看10 查质控记录(业务学习记录),并理论考核工作人员1-2次(三基+制度),未开展学习不得分,学习资料保存不全扣1分,回答不全扣1分工作质量5004、技术操作符合规范(1)有技术操作规范查看书面资料20 无规范不得分(2)有收集意见渠道,定期召开医学影像与临床病例讨论会,有记录查看书面资料30查质控记录,记录不全扣1分(3)落实临床随访制度,开展临床病例随访,随访有记录查看书面资料50无随访记录不得分记录不全扣1分5、各类医学影像资料质量符合要求,报告及时、准确、规范,有审核制度。
(1)有图像资料保存制度,资料保存完整,有使用流程与质量失控处理改进措施现场查看 50 一项达不到要求扣5分(2)诊断报告书写规范,叙述清楚。
大型设备检查项目自开具检查报告申请单到出具检查结果时间≤24小时。
急诊报告时间≤30分钟,平诊≤12小时现场查看50抽查诊断报告:一份达不到要求扣5分 (3)坚持集体阅片制度,对特殊的阳性发现与阴性有上级医师的复核、更正报告及签字制度;对错误的诊断报告,有上级医师的更正重新报告及签字制度查看书面资料 50一项制度不落实扣5分5、工作人员、病人防护设备放射科设备齐全、保存完好,设备数量满足工作需要,要及时提醒患者穿戴防护设备。
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
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引言概述: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是医疗机构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管理制度,它对于提高影像科诊断水平、保障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的内容和重要性。
一、设备质量控制1.1 设备日常巡检:定期进行设备的日常巡检,包括检查设备工作状态、外观是否正常、各项功能是否正常等。
1.2 设备校准:定期对设备进行校准,确保设备的测量准确性和影像质量的稳定性。
1.3 设备维护与维修:建立设备维护与维修制度,及时处理设备故障,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
二、影像质量控制2.1 影像采集质量控制:对影像采集过程中的各项参数进行控制和调整,确保影像质量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2.2 影像处理质量控制:对影像进行处理时,要确保处理的准确性和合理性,防止因处理不当导致影像质量下降。
2.3 影像质量评价:建立影像质量评价标准,对每一份影像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和纠正影像质量问题。
三、医师质量控制3.1 医师培训与考核:建立医师培训计划,定期进行医师培训,提高医师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
同时,开展医师考核,评估医师的影像诊断水平。
3.2 医师质量监控:建立医师质量监控机制,对医师的影像诊断结果进行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医师的错误诊断。
3.3 医师交流与讨论:定期组织医师交流与讨论会,促进医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提高诊断水平和质量。
四、质量管理体系4.1 质量目标与指标制定:制定影像科的质量目标和指标,明确要求和要求达到的标准。
4.2 质量管理流程建立:建立影像科的质量管理流程,明确各项工作的流程和要求,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够按照规定进行。
4.3 质量管理评估与改进:定期进行质量管理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不断提高影像科的质量管理水平。
结论: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是医疗机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项管理制度,通过设备质量控制、影像质量控制、医师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影像科的诊断水平和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检验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完整版)
检验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完整版)___检验科的医疗质量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包括以下评价指标:一、科室管理(50分)1.严格执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包括:禁止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检测活动、所有在科室执业的医师和技师必须注册、执业医师和技师不能超范围执业、禁止发布虚假、违法医疗广告、实验室工作必须客观、公正,不受任何部门及经济利益影响。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包括:传染病疫情报告、急诊检验、标本接收与处理管理、防止院内感染制度、检验质量管理、仪器使用、校准及维护保养制度、试剂管理、危险品及废弃物管理、差错事故等级管理、教育培训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实验室安全管理、生物安全防护管理制度、检验报告审核与发放、检验结果登记等。
本岗位的工作人员必须熟知其工作职责与相关规章制度。
3.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
医务人员在临床的检验活动中能遵循与其执业活动相关的主要法律、法规、规章、规范和常规。
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8分)1.制定有本科室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有与相关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渠道。
以上是___检验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的评价指标。
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将会有相应的扣分或否定评价。
例如,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检测活动的将当月质控考评为零分,发现医护人员未能遵循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的将酌情扣分。
同时,科室规章制度岗位职责不完善的将酌情扣分,核心制度缺失的将不得分,少一条扣1分。
验项目的质量控制方案和标准,定期评价质量控制效果,及时纠正偏差;2)实行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评价,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3)建立标本追溯制度,确保检验结果的可追溯性。
3、检验后质量控制:1)及时向临床医生提供准确、完整的检验报告,确保检验结果的及时性;2)建立异常结果处理制度,对异常结果及时通知临床医生并提供相应的建议和指导;3)定期对检验结果进行回顾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和提高检验质量。
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
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一、背景介绍影像科作为医疗机构中重要的科室之一,负责提供各类影像学检查服务,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为了确保影像科的工作质量,提高影像学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制定一套完善的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二、目的和意义1. 确保影像科工作质量的稳定和可靠性;2. 提高影像学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 保障患者的权益,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4. 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提高医疗水平。
三、质量控制流程1. 影像设备校准与维护影像设备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校准包括像素校准、对照度校准、灰度校准等。
维护包括清洁设备、更换损坏配件等。
2. 影像科人员培训和考核影像科人员需定期参加相关培训,了解最新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和操作规范。
培训内容包括影像设备的使用方法、影像学解剖学知识、病理学知识等。
定期进行人员考核,评估其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3. 影像学检查流程控制影像科建立标准化的影像学检查流程,包括患者的接待、检查准备、影像采集、影像解释和报告等环节。
确保每一个环节的操作规范和质量要求。
4. 影像学检查质量评估定期对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质量评估,评估指标包括图象清晰度、解剖结构显示、病变的诊断准确性等。
评估结果作为改进工作的依据,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5. 影像学检查结果审核影像科设立影像学结果审核岗位,负责对每一个检查结果进行审核。
审核内容包括影像学表现的准确性、病变的描述是否清晰等。
确保每一个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 不良事件管理和教训总结影像科建立不良事件管理制度,对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记录、分析和总结。
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并向相关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
四、质量控制指标1. 影像设备的校准合格率影像设备的校准合格率应达到100%,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 影像科人员的培训合格率影像科人员的培训合格率应达到100%,确保人员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放射科影像诊断医疗质量管理制度(5篇)
放射科影像诊断医疗质量管理制度1.全科室人员必须把医疗护理质量放在工作的首位,强化质量意识,自觉接受医疗质量管理小组的检查监督。
2.认真落实和严格执行科室制定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3.成立由科主任领导的,包括诊断和投照技术组及导管组人员组成的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负责科室诊断和投照技术质量管理工作。
4.坚持实行每日早间集体读片制度和疑难病例讨论制度;规范诊断报告的书写。
5.坚持实行技术读片制度,由医疗质量管理小组人员对照片质量进行讲评。
6.加强质量管理力度,严肃制度的落实情况检查。
7.明确各级人员的岗位职责,严格“三基”培训,定期进行考核。
8.加强影像资料的管理,实行入库前再次检查核对和借片制度。
放射科影像诊断医疗质量管理制度(2)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和规范,确保放射科影像诊断医疗的质量和安全性。
该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设立质量管理委员会:成立专门的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和指导放射科影像诊断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2. 制定管理规范和流程:制订管理规范和流程,明确各个环节的职责和操作标准。
例如,指导医师对患者进行诊断前的评估和准备工作,规范影像采集和处理流程,确保影像的质量。
3. 建立质量评估机制:建立质量评估的体系,定期对放射科影像诊断医疗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估和分析,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
4. 进行培训和教育:定期组织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
包括放射科医师的专业培训、技术人员的操作培训等。
5. 进行质量监测和控制:定期监测和控制放射科影像诊断医疗的质量,例如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比对实验室结果等。
6. 建立质量档案和纪录:建立患者的质量档案和纪录,记录患者的影像信息和医疗质量评估结果,以备后续参考和评估。
通过以上措施,放射科影像诊断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可以提高医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减少错误和事故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利益。
放射科影像诊断医疗质量管理制度(3)是放射科部门为保证诊断影像质量并提高诊断准确性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措施。
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
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引言概述: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是医院影像科室为保障影像质量,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而建立的一套管理体系。
通过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制度,可以规范影像科室的工作流程,保证影像质量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提高医疗诊断的准确率和有效性,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下面将详细介绍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的相关内容。
一、设备质量控制1.1 定期设备维护保养影像科室应定期对影像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和稳定性。
1.2 设备校准定期对影像设备进行校准,确保设备的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1.3 设备故障处理设备浮现故障时,应及时进行处理,避免影响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二、影像质量控制2.1 影像质量评价定期对影像质量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提高影像质量。
2.2 影像质量标准建立影像质量标准,明确影像质量的要求和评价标准,保证影像质量的稳定性。
2.3 影像质量监控建立影像质量监控系统,对影像质量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
三、操作规范控制3.1 影像科室操作规范建立完善的操作规范,规范影像科室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3.2 人员培训对影像科室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操作技能,确保影像质量的稳定性。
3.3 操作流程监控监控影像科室的操作流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操作规范和质量控制。
四、质量管理体系建设4.1 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明确质量管理的责任和流程,保证质量管理的有效实施。
4.2 质量管理评审定期进行质量管理评审,评估质量管理的效果和改进措施,持续改进质量管理水平。
4.3 质量管理文件管理建立质量管理文件管理制度,规范文件的编制和管理,确保质量管理文件的及时更新和有效性。
五、质量控制结果评价5.1 影像质量评价定期对影像质量进行评价,评估质量控制的效果和改进措施。
5.2 客户满意度调查定期进行客户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影像质量的满意度和意见建议,改进服务质量。
5.3 质量控制效果评估评估质量控制的效果和改进措施,持续改进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核医学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
核医学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核医学科是现代医疗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涉及到核医学影像学、核医学放射治疗和核医学研究等多个方面。
为了确保核医学科的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工具。
本文将介绍核医学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的重要性,并概述其基本框架和内容。
一、核医学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性核医学科作为一门高技术含量的学科,其医疗质量的评价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建立科学合理的医疗质量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可以帮助医疗机构更好地管理和提升核医学科的服务质量。
同时,对医疗从业人员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和考核,有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技术水平。
二、核医学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核医学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通常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设备与技术质量、医学影像质量、放射治疗质量、医师和技术人员素质、服务态度和患者满意度等方面。
1. 设备与技术质量评价设备与技术是核医学科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评价设备的质量包括设备的规格、性能指标、操作流程等方面。
技术质量方面主要评估科室技术人员的技能水平和操作规范性。
2. 医学影像质量评价医学影像是核医学科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评价医学影像质量的关键是其准确性和清晰度。
评价指标包括图像分辨率、对比度、空间分辨率等。
医学影像质量评价还需要考虑放射线剂量的合理性和辐射防护的可行性。
3. 放射治疗质量评价核医学科除了用于诊断外,还被广泛应用于放射治疗。
评价放射治疗质量的关键是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治疗效果的评价包括对患者疾病的减轻程度和对病变部位的治疗结果等。
安全性的评价需要考虑放射线剂量的控制、防护措施的完善等。
4. 医师和技术人员素质评价医师和技术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核医学科的服务质量。
评价的指标包括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专业技术水平、学术研究能力等。
医师和技术人员的个人素质对于核医学科的发展和患者的治疗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
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这套体系重点在医疗行为的规范、核心制度的落实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规范了患者服务与患者安全目标、病区医疗质量与持续改进、手术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强化了微创、介入的规范化管理及医院感染防控、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对大型手术及危重患者进行评估,引入了“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的标准;急救质量方面,对院前、院内急诊、院前培训、专科医疗分别作了重点规定;医技方面,不同学科有了更适合本专业的质量控制指标,如放射专业,分别对急诊、普通放射作了规定,对放射介入包括人员、大型设备、诊疗规范及术后随访作了明确要求,对放射的特殊性、安全、个人防护作了明确规定;规范了消毒供应室、手术室、重症病房、内镜室的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护理质量,重点是护理分级管理、护理工作制度、护理操作常规、护理缺陷管理及专科护理等内容。
李元峰,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医科大学毕业。
现任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院长兼党委书记,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四川省政协文体医卫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华医学会四川分会副会长,四川省康复医学学会会长,全国病案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医科院协会副会长,四川省医师协会副会长,四川省医院管理协会副会长等职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临床耳鼻喉专业及医院管理工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
先后在全国各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参编著作一部。
曾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卫生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全国先进工作者、四川省十佳博爱医院院长。
麻醉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评价指标一、科室管理(50分)1.严格执行医疗卫管理法律、法规和章。
评价要点1无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2所有在科室执业的医师、护士均已注册。
3执业医师、护士无超范围执业。
4无虚假、违法医疗广告。
5卫技人员与床位比例符合医院规定的要求。
6护士与床位比例符合医院规定的要求。
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
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一、背景介绍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是为了确保医疗影像科室的工作质量和安全性,提高患者诊疗效果而制定的一套规范和程序。
本文将详细介绍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的目的、范围、责任、流程和评估等内容,以确保医疗影像科室的工作顺利进行。
二、目的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的目的是确保医疗影像科室的工作质量和安全性,提高患者诊疗效果。
通过规范工作流程、加强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提高影像科的服务水平,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满意度。
三、范围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适合于医疗影像科室的所有工作环节,包括设备操作、图象质量控制、影像诊断报告、患者信息保密等方面。
四、责任1. 影像科质量管理委员会影像科质量管理委员会由影像科科长担任主任,影像科质量管理人员、设备维修人员、临床医生和护士等组成。
负责制定和修订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监督质量管理工作的执行,并组织定期的质量评估和改进活动。
2. 影像科质量管理人员影像科质量管理人员负责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的执行和监督,包括设备操作规范、图象质量控制、影像诊断报告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等方面。
他们还负责记录和分析质量指标,提出改进措施,并进行培训和指导。
3. 影像科技术人员影像科技术人员是负责执行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的具体操作人员。
他们需要按照操作规范操作影像设备,保证图象质量符合要求,并及时完成影像诊断报告。
五、流程1. 设备操作规范影像科技术人员在操作影像设备前,必须熟悉设备的操作规范,并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操作规范包括设备的开机、关机、校准、图象采集、参数设置等方面,以确保图象质量的稳定和准确性。
2. 图象质量控制影像科质量管理人员定期对影像设备进行质量控制检查,包括设备的性能检测、图象质量评估等。
他们还会对影像科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规范。
3. 影像诊断报告影像科技术人员在完成影像采集后,需要及时进行影像诊断报告。
影像科质量管理人员会对影像诊断报告进行审核,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医疗质量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
医疗质量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随着医疗行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提高医疗质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建立完善的医疗质量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医疗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其相关的考核标准。
一、医疗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医疗质量评价体系是指对医疗服务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进行评估和监控的系统化方法。
构建一个有效的医疗质量评价体系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及从业人员了解其服务水平,并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
以下是构建医疗质量评价体系的几个关键要素:1.1 指标选择医疗质量评价体系的核心是选择合适的指标来度量医疗质量。
这些指标应涵盖医疗服务的全过程,包括诊断、治疗、手术、护理等各个环节。
指标选择应基于科学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2 数据收集和分析医疗质量评价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
数据的收集可以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医院信息系统等手段进行。
同时,数据的分析也需要借助统计学和数据挖掘等方法,以发现问题和趋势,并提供改进措施。
1.3 评价周期医疗质量评价应设定一个适当的评价周期。
评价周期的长短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一般而言,评价周期可长达一年或更长,同时也可以设定中期评价和自查等方式加强质量控制。
二、医疗质量考核标准医疗质量考核标准是评价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绩效的依据。
良好的考核标准可以激励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同时也有助于发现和纠正问题。
以下是医疗质量考核标准的几个重要方面:2.1 患者满意度患者满意度是衡量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可以了解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评价和意见,进而调整和改进服务质量。
患者满意度评价应综合考虑等待时间、服务态度、治疗效果等多个因素。
2.2 疗效与安全疗效与安全是评价医疗质量的核心要素。
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应严格遵守治疗规范和操作规程,确保医疗过程的安全和合理性。
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
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引言概述: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是医疗机构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影像科的工作流程、设备操作、影像质量评估等方面。
一个完善的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可以确保医疗机构提供高质量的影像服务,提升患者的诊疗体验。
本文将从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的目的、内容、实施、监督、改进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目的1.1 确保影像科工作的准确性: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的首要目的是确保医学影像的准确性。
通过规范的操作流程和质量控制措施,可以降低人为因素对影像质量的影响,提高影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2 保证影像科设备的正常运行: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还包括对设备的定期维护和校准,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只有设备处于良好状态,才能提供高质量的影像服务。
1.3 提升患者的诊疗体验: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还关注患者的诊疗体验。
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影像服务,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增强医疗机构的声誉。
二、内容2.1 操作规范:制定明确的操作规范,包括设备操作、影像采集参数设置等。
操作规范的制定应根据不同设备和检查类型进行分类,确保操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2.2 质量控制措施:建立质量控制措施,包括设备校准、质量评估、影像诊断质量监测等。
设备校准应定期进行,以确保设备输出的影像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质量评估和影像诊断质量监测可以通过影像科内部和外部的专家评估来进行。
2.3 影像存储和管理:建立完善的影像存储和管理系统,确保影像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影像存储系统应具备备份和恢复功能,以防止数据丢失。
影像管理系统应具备快速检索和分享功能,以提高工作效率。
三、实施3.1 培训和教育: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影像科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操作技能。
培训内容包括操作规范、质量控制措施、影像存储和管理等方面。
3.2 内部审核:定期进行内部审核,评估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
通过内部审核,可以发现问题和不足,并及时进行改进。
3.3 外部评估:定期邀请外部专家对影像科质量控制制度进行评估。
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
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人卫出版社李元峰主编 16开 688页定价:¥98该书是进一步落实“医院管理年”、“医院等级评审”、“医疗质量万里行”的配套资料,首次引入了世界卫生组织相关的医疗质量管理规则与方法,遵循了卫生部近年来有关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的相关法规及评价体系与管理指南,参考了相关专业的行业规范、疾病诊断及治疗指南或共识意见,对临床不同专业制定了适合本专科发展的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
主要内容有:科室管理、门诊医疗质量与持续改进、急诊医疗质量与持续改进、病区医疗质量与持续改进、护理质量与持续改进、患者服务与持续改进、患者安全目标与持续改进、医院感染防控与持续改进、手术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专科医疗质量与持续改进等10个方面的内容,同时增加了科室医疗质量评价指标、科室重点监测指标、单病种质量控制、医疗技术综合指数等内容。
对医技科室根据不同的专业,制定了相应的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
这套体系重点在医疗行为的规范、核心制度的落实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规范了患者服务与患者安全目标、病区医疗质量与持续改进、手术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等内容,对大型手术及危重患者进行评估,引入了“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的标准;同时增加了科室医疗质量评价指标、科室重点监测指标、单病种质量控制、医疗技术综合指数等内容。
第一章医疗质量评价体系在医疗实践中的作用与地位第二章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第一节急诊急救部分1、急诊急救部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2、EICU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3、急诊内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4、急诊外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第二节非手术部分1、心血管内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2、消化内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3、呼吸内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4、肾脏内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5、感染内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6、血液内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7、内分泌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8、风湿免疫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9、儿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10、皮肤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11、神经内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12、肿瘤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13、康复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14、中医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15、特需病房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16、老年病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第三节手术部分1、肝胆外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2、小儿外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3、胃肠外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4、血管外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5、泌尿外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6、整形外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7、乳腺外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8、心胸外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9、骨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10、神经外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11、移植中心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12、妇产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13、耳鼻喉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14、眼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15、颌面外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16、烧伤外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17、SICU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第四节医技部分1、麻醉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2、手术室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3、核医学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4、放射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5、超声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6、心血管超声和心功能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7、检验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8、病理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9、药剂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10、内镜室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11、消毒供应室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12、营养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第五节行政后勤部分1、后勤管理部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2、服务中心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3、设备部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4、医疗保险管理办公室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5、人力资源部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6、监审部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7、预防保健科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8、病案统计科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9、信息研究所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10、院长办公室(国际合作办公室)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11、保卫部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12、住院部办公室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13、纪委办公室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14、护理部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15、车辆管理办公室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16、科技部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17、门诊部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18、图书馆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19、基建部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20、医务部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21、工会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22、教育培训部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23、财务部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24、党委办公室(宣传部、总支、团委)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25、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第六节医技满意度调查6.1 病理科质量问卷调查表6.2 药剂科质量问卷调查表6.3 核医学科质量问卷调查表6.4 营养科质量问卷调查表6.5 超声科质量问卷调查表6.6 心血管超声科质量问卷调查表6.7 放射科质量问卷调查表6.8 检验科质量问卷调查表6.9 麻醉科质量问卷调查表第七节行政、后勤满意度调查(质量问卷调查)7.1 后勤管理部质量问卷调查表7.2 服务中心质量问卷调查表7.3 设备部质量问卷调查表…。
医学影像质量评价体系
合肥市医学影像质量控制中心医学影像质量评价体系(试行)为加强我市医学影像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落实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参照卫生部第46号令《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医用X射线诊断设备影像质量控制监测规范》WST-76-2011及相关管理制度、诊疗常规、相关工作制度等制定我市医学影像质量评价体系。
一、医学影像质量评价小组职责各单位应逐步成立统一的影像科,即普放、CT、MRI、介入融为一体的医学影像科室。
设置医学影像质量评价小组,在合肥市医学影像质量控制中心指导下负责科室设备、技术、诊断、护理等各方面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1.主要监督本科室在执行医疗护理卫生法律法规、医护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范、督促核心制度在本科室贯彻落实。
2.重视科室医疗安全管理,建立科内质量安全、缺陷登记,对发生的缺陷及时妥善处理,指导改正,并及时向医院主管部门汇报。
3.每月进行科室医疗质量检查并记录。
质量控制小组负责对医学影像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并进行监督,持续改进。
4.对本科室新职工、进修实习人员进行培训,重点讲解本科室工作制度及相关管理规定及工作要求,并督促其在实际工作中认真执行。
5.质量控制小组定期进行的的每位医护人员质量与安全考核将计入科室人员年终考核结果。
6.质量评价小组负责制定质量管理工作计划和总结,定期开展质量考核工作;协助科主任组织、实施质量与安全学习、培训工作;协助市质量控制中心对质量与安全管理方案细则进行修订。
负责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关数据的统计、分析与反馈及总结。
7.每季度第一个月20日前收集汇总本科室上一季度医疗质量信息,分析、评价本科室医疗质量。
每半年将分析评价结果和存在问题,以及改进质量控制的意见上报至合肥市医学影像质量控制中心。
二、医学影像质量评价小组人员组成及分工1.影像科质量评价小组成员包括科主任、中级以上医师及技师、总住院医师和相关护理人员,人数在3-5人或5-7人。
影像科质量管理制度(3篇)
影像科质量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影像科的质量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影像科质量管理以患者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持续改进为目标,建立全方位、多层次、持续稳定的质量管理体系。
第三条影像科质量管理的原则是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第四条影像科质量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全员参与、全程质量控制、全方位质量改进,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诊断结果和服务。
第五条影像科质量管理的内容包括:影像设备质量管理、医学影像技术质量管理、医学保密质量管理、质量评价与改进、质量管理档案管理等。
第六条影像科质量管理实行科室领导负责制、技术负责人协助制和全员参与制。
第二章质量管理机构第七条影像科设立质量管理机构,由科主任担任质量管理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为质量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第八条影像科质量管理机构的职责包括:制定质量管理方案、开展质量管理评估、推进质量管理提升、监督、检查和评价质量管理工作,定期向本科全体人员发布质量管理相关信息。
第九条质量管理委员会由科室领导、技术负责人、科室各业务骨干和业务骨干组长等组成,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
第十条影像科质量管理机构设立质量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负责具体质量管理工作的规划、组织、执行、监督和评审。
第三章质量管理制度第十一条影像科质量管理制度属于科室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质量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后生效。
第十二条影像科质量管理制度包括:管理责任、过程控制、纪录与文件、人员培训、设备维护、安全管理、不良事件处理等方面。
第十三条影像科质量管理制度要与医院质量管理体系相衔接,并根据科室特点进行具体的制定。
第十四条影像科质量管理制度的执行由科室领导负责,质量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执行和监督。
第四章影像设备质量管理第十五条影像设备质量管理包括影像设备的选购、验收、日常维护保养、定期检修和报废处理等。
第十六条影像设备的选购要根据需要制定选购方案,确定设备品牌、型号和配置等要求,经质量管理委员会审批后实施。
影像科质量管理制度(2篇)
影像科质量管理制度1、影像科以医疗质量管理为核心,质量管理贯穿全科工作的全方位、全过程。
2、科室内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和保证体系,科主任作为医疗质量第一责任人,领导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行驶指导、检查、考核、评价和监督职能,科主任全面负责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3、影像科质量管理____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和医疗工作的实际,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方案。
4、质量管理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建立质量管理科学指标、规划、措施、效率评价及信息反馈等。
5、加强全体员工质量管理知识教育,全科人员要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人人参加质量管理活动。
6、质量管理工作应有文字记录,并由质量管理____或专人形成报告,定期向医院。
7、对质量工作平日要进行质量监督控制,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评比,促进各项质量不断提高。
8、每月在科室开展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会议一次,全科工作人员在科主任的带领下,对上个月的技术质量管理情况及诊断报告审核情况进行汇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吸取经验,进一步改进。
9、不定期对科室人员进行质量安全管理教育,并考核记录存档。
功能科超声影像图片质量管理一、图像打印、记录设备对诊断有关的阳性或阴性切面,应作图像打印或其他图形记录提供临床资料并存档。
二、操作手法、图像记录与观察分析必须观察标准切面及特写切面。
前者主要查询脏器整体结构,依靠超声解剖学作病灶的定位;后者则针对病灶放大、细察,分析其物理性能等。
如做超声血流成像,则进一步分析其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在观察过程中,必须经常调节仪器面板上有关功能钮,使之呈现最佳显示。
三、图像记录对疾病有关的声像图表现或对临床拟诊不符的图像表现,检查者应给予记录。
记录媒体可采用热敏打印,计算机打印,cd盘存储,工作站存储,光盘刻录等。
(1)观察分析后特征认定。
(2)图像中病变(要点)加注释。
(3)写出重要观察记录结果,重点指出图像特征。
四、按季度对影像片进行质量等级评判、分析讨论,找出产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意见并及时进行整改。
医学技术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
毕业实习:毕业实习须修满 44 周,后方能取得参加毕业考试或论文答辩资格。 实习地点为各临床学院影像学科和三级医院影像科(包括放射科、核医学科、放疗科 等)及大型影像设备的生产企业或培训基地。
4.2.11 课程计划管理 (1)院校必须有专门的职能机构负责课程计划管理(通常为教务处),这一职能 机构承担在医学院校领导下的课程计划制订操作、信息意见反馈、规划调整等具体工 作,主持课程计划的实施。 (2)课程计划管理必须尊重教师、学生和其他利益方代表的意见。 4.2.12 与毕业后继续医学教育的联系 教育计划应考虑与毕业后继续教育的有效衔接,并使毕业生具备接受和获取新知 识、新技能的能力。 4.3 学生成绩评定 4.3.1 学业成绩评定体系 院校必须建立学生学业成绩全过程评定体系和评定标准,积极开展考试方法的研 究,应用和借鉴各种先进的考试方法,如计算机模拟病例考试、网络病例库为基础的 教学 PACS 网络考试等,对学生考核类型及成绩评定方法有明确的规定和说明,以便全 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及人际 交流能力。 [注释] 评定体系包括形成性评定和终结性评定。形成性评定包括设备操作过程评价与反 馈、图像征象描述的评价与反馈、查阅实习手册等,终结性评定包括课程结束考试、 实习期间考试及毕业综合考试等。 4.3.2 考试和学习之间的关系 评价活动应围绕培养目标和课程的目的与要求,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提倡进 行多学科知识点的综合考试,以鼓励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鼓励以图像和案例为基础 的考试,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倡学生自我评估,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形 成。 [注释] 考试频次和类型应注意发挥考试对学习的导向作用,避免负面作用。 4.3.3 考试结果分析与反馈
医学技术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概述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医学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遵循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制定本标准以深化高等学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推动我国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育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加快与国际接轨的进程切实提高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影像科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及质量考核标准
影像科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及质量考核标准
一、质量管理相关目标及相关评价指标
(一)质量管理相关目标
1。
贯彻落实《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等。
2。
专业设置、人员配备及其设备、设施符合医院功能任务要求,满足临床需要,能提供24小时急诊检查服务.
3。
执行技术操作规范,实行质量控制,开展临床随访,定期进行质量评价。
4.保证医学影像资料质量,报告及时、准确、规范,严格审核制度。
5。
环境保护、操作人员与患者个人防护达到标准要求.
6.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医学影像部门服务满意。
(二)评价指标:
1。
大型设备检查项目自开具检查报告申请单到出具检查结果时间≤48小时。
2。
CT检查阳性率≥70%.
3.MRI检查阳性率≥70%。
4。
大型X光机检查阳性率≥70%.
5。
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医学影像部门服务满意度≥90%。
(三)影像科质量考核标准。
放射科医学影像的质量评价与提升
放射科医学影像的质量评价与提升放射科医学影像在临床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影像质量的评价与提升对于确保准确诊断以及优质医疗服务的提供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放射科医学影像质量评价的方法以及提升质量的策略。
一、放射科医学影像质量评价方法放射科医学影像质量的评价方法多种多样,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1.1 图像清晰度评估图像清晰度是评估放射科医学影像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分辨率、对比度和噪声等参数的测量。
分辨率指的是图像中最小可见细节的清晰度;对比度指的是图像中不同结构之间的明暗程度差异;噪声指的是图像中的干扰信号。
通过对这些参数的评估,可以客观地评价图像的清晰度,为进一步提升影像质量提供依据。
1.2 辐射剂量评估放射科医学影像质量评价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辐射剂量评估。
辐射剂量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风险,因此需要根据准确的方法进行评估。
常见的评估方法包括电离辐射计的使用,以及计算机模拟技术进行剂量估算等。
通过对辐射剂量的评估,可以确保患者在获得准确诊断的同时,减少辐射对其健康的影响。
1.3 影像质量指标评估除了常规的图像清晰度和辐射剂量评估外,还可以利用一些专门的质量指标来评估放射科医学影像的质量。
例如,使用模糊度、均匀性和齿轮条纹等指标来评价CT图像的质量;使用信噪比、动态范围和线性度等指标来评价数字射线图像的质量。
这些指标可以提供更加直观和全面的影像质量评价。
二、提升放射科医学影像质量的策略针对放射科医学影像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提升影像质量。
2.1 设备质量控制放射科医学影像设备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图像的质量。
因此,定期的设备校准和维护是确保影像质量的重要手段。
首先,需要根据相关标准和指南来进行设备的选择和购买,确保设备符合质量要求。
其次,要做好设备的现场安装和调试工作,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最后,定期进行设备的校准和维护,及时修复故障,并进行质量控制测试,确保图像的质量稳定可靠。
影像科医疗质量与安全考核细则
影像科医疗质量与安全考核细则该考核细则旨在确保影像科医疗质量和安全标准的达到并维持一定水平。
以下是考核指标及相关要求的详细说明:1. 影像设备与设施考核1.1 设备运行状况- 要求设备保持正常运行状态,关键参数(如分辨率、辐射剂量等)符合标准要求。
- 设备的日常维护和定期检修应得到落实,维护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亦需保证。
1.2 设备安全性- 设备操作人员必须遵守相关安全操作规程,包括但不限于使用防护设备、标识警示标志等。
- 设备的安全检测和校准工作需按规定周期进行,并保留相关记录。
1.3 设备故障及事件处理- 任何设备故障或事件发生时,应立即报备,并按照设备管理流程进行处理。
- 设备故障或事件的分析与处理应及时进行,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确保防控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2. 影像质量考核2.1 影像质量评价- 影像科医师应对影像质量进行评价,并按相关标准进行录像例行审核。
- 影像质量评价结果应详细记录,不合格情况及时纠正,并进行追踪检查。
2.2 影像质量控制- 影像科医师应严格执行图像质量控制措施,保证影像的清晰度、对比度等质量指标符合要求。
- 影像科医师应参与和配合相关培训,提高影像质量控制的技能和认知。
3. 医疗安全考核3.1 工作流程安全- 影像科医师应遵守工作流程要求,确保医疗过程中的安全,包括电子病历保存、工作站登录、患者人身安全等方面。
- 工作流程安全方面的违规行为应得到及时处理和整改。
3.2 患者信息保护- 在患者身份信息采集和使用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患者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 患者信息的收集、传输和存储应符合信息安全要求,防止信息泄露和滥用行为。
3.3 医疗事故处理- 如遇医疗事故,应按照医疗事故处理程序及时报告和处置,并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和协作。
- 医疗事故应及时进行回访和整改,以减少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以上为影像科医疗质量与安全考核细则的主要内容,相关部门和人员应确保遵守以上规定,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持续改进和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像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 月份)评价指标评价要点评价方法分值评分一、科室管理(100分)1001、严格执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
1、无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
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的,当月质控考评为零分。
一票否定或倒扣分(做到打√,做不到打×)2、所有在科室执业的医师、技师、护士均已注册。
有一名执业的医师、技师、护士未注册的,当月质控考评为零分。
3、执业医师、技师、护士无超范围执业。
发现一起执业医师、技师、护士超范围执业的,当月质控考评为零分。
4、无虚假、违法医疗广告。
发布虚假、违法医疗广告的,当月质控考评为零分。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
1、科室制定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各级各类员工岗位职责。
重点包括诊断报告书写制度;X线及操作机保养制度;差错事故登记及分析制度;财产保管及经济核算制度;交接班制度;仪器使用、校准及维护保养制度,试剂管理,危险品及废弃物管理,教育培训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安全防护管理制度,报告审核与登记制度以及疑难病例讨论制度,集体读片制度,会诊制度等。
科室规章制度岗位职责不完善,酌情扣分。
核心制度缺失的不得分,少一条扣1分。
162、本岗位的工作人员熟知其工作职责与相关规章制度。
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院工作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废弃管理条例》、《医院传染管理办法》以及《放射诊疗管理规定》。
每月随机抽查医护人员一至两名,不熟悉相关制度者,酌情扣分。
83、医务人员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
1、医务人员在临床的诊疗活动中能遵循与其执业活动相关的主要法律、法规、规章、规范和常规。
发现医护人员未能遵循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的,酌情扣分。
144、制定本科室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医疗和非医疗事件)及医疗救援任务。
1、制定有本科室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医疗救助预案。
无相应预案不得分。
12 2、有与相关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渠道。
无联系渠道酌情扣分。
85、建立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并组织实施。
1、科室有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目标、制度和实施措施。
无科室梯队建设目标、制度、和实施措施的酌情扣分。
62、科室有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计划和实施目标。
无科室继续教育培训目标和实施目标的酌情扣分。
83、每年对本科室专业技术人员的专科技术、科研、继续教育进行考评。
未进行考评的不得分。
86、科主任/学科带头人的专业技术水平领先。
1、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具备承担区级以上(含区级)继续教育项目或科研的能力。
未达到规定要求的酌情扣分。
102、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在本专业区级以上(含区级)学术组织任委员以上职务。
未达到规定要求的酌情扣分。
10二、患者服务与患者安全(100分)1001、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与连贯性。
1、应尽力使患者从放射前、诊疗过程、取报告具有连贯性。
服务流程秩序混乱不得分。
82、各项医疗活动均符合法律、法规、条例、部门规章和行业规范的要求。
未按要求执行不得分。
82、患者投诉与纠纷处理。
1、科室应建立投诉渠道,并有专人负责处理投诉纠纷,并有记录及整改意见。
科室未建立投诉渠道,无相应记录及整改意见不得分,记录或整改意见不完善酌情扣分。
163、就诊环境管理。
1、科室应尽力向患者提供清洁、舒适、安全的就医环境。
环境脏乱,遭到患者投诉者不得分。
62、保护患者的隐私,尊重民族习惯、宗教信仰。
泄露患者隐私视其情节轻重酌情扣分。
64、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的身份。
1、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3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未执行查对制度不得分,不足3种识别方法者酌情扣分。
162、使用患者“腕带”作为标示,便于实施操作及其他诊疗活动时辨识病人及病人标本的有效手段。
无识别标示不得分。
125、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重视临界事件,保证医疗质量。
1、医护人员应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未主动上报安全(不良)事件造成不良后果视其情节轻重酌情扣分。
102、针对患者疾病诊疗,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知识教育,协助患方对各种影像/造影照射前期准备工作作出正确理解与选择。
未对患者及家属提供相应的健康教育视其情况酌情扣分。
123、主动邀请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管理,尤其是患者在接受相关检查时。
未进行该项目时酌情扣分。
6三、急诊放射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100分)100加强急诊放射质量管理,不断提高急诊放射质量。
1、科室应设置相对独立的急诊放射场所,医护人员相对固定,独立排班。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抽查排班表,不符合规定的酌情扣分。
122、急诊放射项目能24小时满足临床需要。
急诊影像检查结果报告时间≤30分钟。
急诊床旁影像30分钟内到达现场,及时完成影像检查。
未在规定时间内出具报告视其情况酌情扣分。
203、不断开展新的急诊放射项目,满足临床急诊需要。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15 4、急诊放射应具有相应资质人员对影像报告进行审批、复检、发放及登记。
未按规定执行,无相应审批、复检、发放及登记记录酌情扣分。
205、急诊放射质量控制符合临床影像质量控制要求。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206、急诊放射的安全防护和医院感染防控符合临床影像安全防护和医院感染防控要求。
未执行安全防护和医院感染防控相关要求酌情扣分。
13四、临床影像/造影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250分)2501、实行影像/造影全程质量管理,确保影像/造影检查质量。
1、影像/造影照射钱质量控制:①科室应制定各项“影像/造影检查项目患者准备须知”,并在预约时告知患者及相应临床科室;②特殊检查项目预约时间不超过48小时;③科室对临床医师影像/造影检查申请单进行审查;④做好影像/造影的药物、试剂过敏等突发事件的抢救预案。
未按相应要求执行视其情况酌情扣分。
502、影像/造影照射期间质量控制:①科室制定各专业影像/造影操作流程;②影像技术人员应严格执行影像/造影标准流程;③科室负责对影像/造影程序进行评审和确认。
未按相应要求执行视其情况酌情扣分。
503、影像/造影照射后质量控制:①影像照射结果的审核、发布、评价和解释由专人负责;②影像照射后相关放射药品或其他医疗废弃物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国家生物安全要求进行处理;③影像/造影完毕后设备应回复起始功能状态。
未按相应要求执行视其情况酌情扣分。
504、建立差错及事故登记制度。
对事故原因进行分析,有登记分析记录。
重视临界事故,技师组织讨论,从中吸取教训,提高诊疗质量。
未建立相应事故登记不得分,记录不完善视其情况酌情扣分。
302、及时发放影像/造影报告,提高影像/造影诊断质量。
1、影像/造影报告发放及时,诊断准确,书写规范。
(1)急诊影像检查结果报告时间≤30分钟;(2)常规影像检查结果报告时间≤2小时;抽查影像/造影报告单,未在规定时间内发放报告不得分。
10(3)大型影像设备(CT、MRI、DSA)、各种造影检查报告时间≤48小时。
2、对影像/造影诊断报告分级审核及签字。
抽查影像/造影报告单,无分级审核及签字不得分。
83、对错误的诊断报告有上级医师的更正重新报告及签字。
无更正报告及签字制度不得分。
84、科室应对影像/造影报告阳性率进行统计,并有阳性率分析报告及高进措施。
无阳性率统计报告不得分,无相应分析及改进措施不得分。
105、每周应进行疑难病例集体读片及讨论,必要时邀请临床科室共同参与。
无疑难病例读片及讨论不得分。
146、影像资料的保存、使用与借阅按相关规定执行。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37、定期开展临床随访,科主任或专业负责人至少每半年向临床主动征求意见,提供改进服务,满足临床工作需要。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53、认真做好设备、仪器的保养、校准和试剂的管理、加强危险品控制。
1、建立科室仪器校准、保养操作规程,并有完整的校准、保养记录。
无相应校准、保养记录不得分。
32、科室应有专人负责大型设备、仪器的保养及校准。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33、要求强检的计量器具应定期强检,技师淘汰验定不合格的设备。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34、对需要校准的仪器和对临床检查结果又影响的辅助设备定期进行校准。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3五、安全防护与持续改进(150分)1501、环境防护与个人防护达到标准。
1、科室配备专(兼)职的管理人员,负责放射诊疗的安全防护工作。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10 2、科室定期对放射诊疗工作场所、放射源等储存场所和防护设施进行放射防护检测,保证辐射水平符合有关规定或者标准。
放射源储存场所应当有专人负责,有完善的存入、领取、归还登记和检查的制度,做到交接严格,检查及时,账目清楚。
账物相符,记录资料完整。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203、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佩戴个人剂量计。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204、科室按相关规定和标准,对放射诊疗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健康检查,定期进行专业及防护知识培训,并分别建立个人剂量、执业健康管理和教育培训档案。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205、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对患者和受检者进行医疗照射时,应当遵守医疗照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有明确的医疗目的,严格控制受照剂量;对邻近照射野德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防护,并事先告知患者或受检者辐射对健康的影响。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206、实施放射诊断检查前应当对不同检查方法进行利弊分析,在保证诊断效果的前提下,优先采用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的诊断技术。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207、科室制定防范和处置放射事件的应急预案;发生放射事件后应当立即采取有效应急求援和控制措施,防止事件的扩大和蔓延。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208、发生放射事件时,科室应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如实记录,并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20六、医院感染防控与持续改进(100分)1001、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常规,制定并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各项规章1、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标准,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范和工作流程。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50制度。
2、继续教育与培训。
1、医务人员必须接受医院感染培训每年不少于4学时。
抽查医护人员接受培训记录视其情况酌情扣分。
50七、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与持续改进(150分)1501、加强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加强协作维修。
1、大型设备在使用前,相关技术人员应进行专业培训,并取得上岗许可证。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152、科室必须接受总务科维修人员的技术指导和管理要求。
抽查培训记录,查看上岗资格证,视其情况酌情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