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论的审美特征和艺术精神
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摘要:我国书法的起源最重要的作用并不是满足审美,而是为了表达和记录,后来逐渐演变成艺术。
从类型上看,它从刀刻斧凿的甲骨文逐渐发展到用笔刀而成的隶书,再到纸笔书写的楷书以及行书。
这些不同的书法形式都体现出中国书法独具特色的艺术文化魅力。
而在不同类型的中国文化载体中,书法就是一种感官强烈而审美独特的视觉欣赏艺术。
而书法是汉字表现的外在形式之一。
只有通过汉字的表意表形,书法艺术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示。
其中,中国书法的独特线条笔法还有各种的字体结构,都属于书法艺术构成的主要元素,真正体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特点。
据此本文就深入分析了中国书法在审美方面的基本特征关键词:中国书法艺术;审美特征引言:一般而言,书法作为比较独具民族特色的一种文化方面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传统文化意识,而且还代表着我国的精神领域传承。
书法一般是一种以文字符号为载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基本的艺术形式还有文化意义的表达,都能够体现出我国人民强烈的审美观念价值。
而书法以不同的汉字书写为载体,通过这些具体的线条以及别出机杼的字体结构,就是表达书法艺术价值的重要元素,也充分体现了书法艺术方面的审美。
因此,研究分析中国书法在艺术审美上的特征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在中国书法艺术上线条之美的表达书法过程中的线条,就是作为书法艺术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不仅是人们书写书法作品的主要方面,更是提升书法艺术水平的灵魂。
与此同时,书写不同的线条也是书法家抒发自身情感以及表达心声的重要物质媒介。
因此书法艺术是对汉字书写规则中线条框架的解放,通过运用特定的毛笔,以此来将线条的艺术发挥到书法创作的极致,从而成为书法家的思想与鉴赏者思维之间的沟通桥梁。
而这种对书法创作过程中线条美的艺术追求,就像中国画领域中的工笔流派对事物线条美的追极致求一样。
运用自然流畅的书法线条,不仅可以表达创作者此时的情绪,还可以深层次的蕴含作者的内在精神。
简述中国书法中的哲学精神
简述中国书法中的哲学精神卫文明对于书法,古往今来有各种各样地认识和理解。
说书法是汉字的艺术造型,也有说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林语堂说,“书法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美学观念的基础。
”;宗白华说,“书法代替音乐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
”而唐朝张怀瓘提出了“文则数言及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
”,他的话引证了“书为心画”的观点。
可见,书法是以文字(汉字)书写为基础,通过线条为表现手段,借助笔墨表达来追求自然物象之美,体现人格审美象征性,以达到对自然真理的感悟和追求,实现人文价值情怀,并且实现作者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和传递。
然而,由于近现代受西方西学思潮的兴起和影响,尤其受到西方艺术思想的冲击,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全盘西化。
近年来很多国内外书法界的朋友,非常担心,传承了三千年的书法艺术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没落。
他们认为,纵观历史,书法文化艺术所遭遇的严峻挑战,无逾于今日者。
数千年来,书法在中国的社会生存中地位显赫。
许多位帝王的躬行实践和大力的提倡,士大夫的作为安身立命的首要技艺,以及全社会高度一致的认同趋向,使书法文化的传承从未遇到过大的危机。
而今天则不同了,在当今的现代社会里,高科技的日益发达,使书写由手工劳动变成了键盘上计算机的自动操作,地球村的逐渐一体化又使得中国独特的书法审美体系面临西方美学理论和戒律的冲击。
他们的危机感是有道理的,是有所依据的,我们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我认为书法作为一门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态,在它的传承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却始终是它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特质。
书法的魅力,归根结底来自其丰富的中华民族哲学的表现力,这一点是计算机打字永远无法取代的。
书法艺术,要以自身价值的确立为目标,而确立的标准就是中国优秀的哲学思想体系。
要树立这样一杆标尺,取得和西方文明和思想的平等对话权。
中国的优秀哲学思想不仅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精髓,更应该是全人类的思想宝库,应该对全人类文明做出贡献。
中国书法美学思想的历史轨迹
六、宋人尚意
对于宋代的研究,无论那个方面,多分为南北两宋来研究。北宋重要书法家很多,最具代表的要数苏东坡、黄庭坚、米芾三人,他们对后世影响也最大。后人习惯说“宋四家”,另一位原指蔡京,因其名恶,所以现在说的“苏黄米蔡”中的蔡是指蔡襄,他只不过是硬凑上去的。他们生活大约在同一时期,在书法思想上的观点也有许多共同之处,有各有特点。而南宋则没有特别杰出的书法家,后人说到宋人书法,也多是说北宋的“苏黄米前人,首先在于他们主要不是政治家,而是文学家、诗人、画家兼书法家。苏自不必说了,黄在诗上与苏并称“苏黄”,米芾虽以书画名,而文章亦不俗。后人常说古代大书法家都是大文人,宋代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了,而中国文人画也是产生于宋代。所以说文人画始于宋代,文人书也是始于宋代,因为他们实质上是讲以文人的修养入书的。北宋初期李建中等都是一代有成就的书法家,但由于他们缺少文学上扎实的修养,最终扛不起时代的大旗。
此时书法,也继承东晋的风气,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南北朝承接魏晋尚韵的重意书风,而在学理上又有了新的发现,即从着重书体书势的分析转向人即书法家的分析,品藻人物的风神,直接显示出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南北朝书法家灿若群星,南朝主体同样分为文人官僚书法和工匠书家,但就社会主导形式来看,和北朝书法以工匠书法相反,南朝则以上层官僚文人为当时书法主要形态。他们继承了前代书法的优良传统,创造了无愧于前人的优秀作品,也为形成唐代书法百花竞妍群星争辉的鼎盛局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三、 魏晋尚韵
从汉字书法的发展上看,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它们的定型,美化无疑是汉字书法史上的又一巨大变革。这一书法史上了不起的时代,造就了两个承前启后,巍然绰立的大书法革新家-钟繇,王羲之。他们揭开了中国书法发展史的新的一页。树立了真书、行书、草书美的典范,此后历朝历代,乃至东邻日本,学书者莫不宗法“钟王”。盛称“二王”(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甚至尊王羲之为“书圣”。又有王珣 (羲之侄)善行书,有《伯远帖》传世。
尽善尽美与书如其人——略论古代书法审美的儒家趣味
图1 唐 颜真卿 祭侄文稿乎?”[3]扬雄认为,人们可以通过书法判断书者是君子还是小人,其原因就是人们能够以“书”观“心”。
清代书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把扬雄的“书为心画”说往前推进了一步,发展为“书为心学”的论断,把书法艺术和书家的精神情感以及品性、志趣直接联系起来,他说:“扬子以书为心画,故书也者,心学也。
心不若人而欲书之过人,其勤而无所也宜矣。
”[4]175刘熙载创造性地将“心画”改为“心学”,把书法表现情感的本性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加以认识。
“心学”本来是指陆九渊、王阳明等人的哲学理论,他们把“心”看作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刘熙载借用“心学”的概念,就是要强调书家的内心修养在书法创作中的决定性作用。
如果内心修养不如别人,还想在书法上超过别人,那是即使再勤学苦练也绝不可能的事情。
由此可见“心”对书艺的重要性。
《艺概·书概》说:“右军《乐毅论》《画像赞》《黄庭经》《太师箴》《兰亭序》《告誓文》,孙过庭《书谱》论之,推极情意神思之微。
在右军为因物,在过庭亦为知本也已。
”[4]152与唐太宗一样,刘熙图2 唐 颜真卿 争座位帖(拓本;局部)732022/01 No.239而君子的人格力量主要来自内心,是人内心完满和自我修养完善后所焕发出的光辉,所以儒家始终把做人放在第一位。
在《大学》“八目”中,“修齐治平”以修身为根本,“格致诚正”是修身的方式与手段。
然而,身心修养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最高目标是“止于至善”[6]237,“至善”乃是“三纲领”之首。
儒家将书法纳入“六艺”修身教育的科目体系,强调“书以载道”。
在儒家看来,书法的形式与内容是统一的,前者为书,后者为道,书以载道,而不能背道。
由此,儒家赋予书法以修身教化的重任,从而形成了悠远深厚的书教传统。
晚唐书家柳公权继承了儒家修身为本的思想传统,他的“心正则笔正”说以新的命题将人格、伦理与书法紧密地联系起来。
对于书法与人心的联系,明代项穆在《书法雅言·心相》中阐释得更为充分:“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
中国艺术精神读书笔记
中国艺术精神读书笔记中国艺术精神读书笔记“中国艺术精神”是一本古老的哲学巨著,汇集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艺术理念和审美观念。
这本书深刻地表达出一种独特的中国艺术精神,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经典之作”。
“中国艺术精神”的内容由艺术理论、哲学思想、审美观念以及艺术实践等五部分组成,旨在通过对艺术的审美、艺术的理论、艺术的形式和艺术的实践等方面的深刻细腻的探讨来展现中国艺术精神的历史文化底蕴及其独特的审美观念。
首先,“中国艺术精神”重视艺术理论。
它认为艺术理论是“人类对美的理解”,“对艺术形式的追求”,“对艺术表现力的思考”和“对艺术实践的指导”。
它把艺术理论作为艺术实践的基础,认为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并且要求艺术家在理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实践,以此来拓展艺术的审美范畴。
其次,“中国艺术精神”强调艺术的形式。
它认为艺术是一种实践和体验,是一种美学追求和思想实践。
它强调形式的重要性,认为艺术形式应该体现出艺术实践的真实性和独特性,并有利于艺术实践的深入发展,从而使艺术实践变得更加有趣和实用。
此外,“中国艺术精神”还重视艺术实践。
它认为艺术实践是一种精神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行为,是一种审美思维的发展和深化。
它要求艺术家要把艺术理论和艺术形式融入到艺术实践中,以此来实现艺术理论和艺术形式的发展。
最后,“中国艺术精神”指出艺术审美有其独特性。
它强调艺术审美是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念,是一种对艺术实践及其结果的审美思考,是一种追求艺术审美本质的不断努力。
它提出,艺术审美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实践为基础,且需要不断地追求艺术的审美本质,才能使艺术实践及其审美观念获得更好的发展。
总之,“中国艺术精神”是一本古老的哲学巨著,其内容涉及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艺术理论、哲学思想、审美观念以及艺术实践等方面,深刻地表达出一种独特的中国艺术精神。
它强调艺术理论、艺术形式和艺术实践的重要性,并且指出艺术审美有其独特性。
通过对“中国艺术精神”的阅读,我们可以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理念和审美观念,从而更好地发掘艺术的审美本质,促进艺术实践的发展。
“书品即人品”——论书法艺术的审美观
书法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中国的书法,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是走上艺术美的方向,而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集中表现。
中国的艺术品评受传统审美理念的影响,强调艺品出于人品。
宋代郭若虚曰:“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
”历朝历代人品受到赞扬的书法家,其作品备受推崇,而人品颇受诟病的书法家其作品则往往难以流传。
一、“书品即人品”———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书法品评的影响中国的儒释道思想影响着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和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影响了中国人的书法品评。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是艺术家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等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品格情操的过程。
俗话说“书如其人”,就是因为书法艺术可以充分地表现出作者的精神气质。
自魏晋以来,书法评论家将书法作品视为书法家的人格化产物,对书法的欣赏、品鉴,常与书法家本人的品行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书法批评史上,“书如其人”常作为评价书法家与其书法艺术的评判标准。
后人对前人的评价,常以书品论人品,或以人品论书品。
元代郝经在《临川集》中说:“羲之正直有识鉴,风度高远,……故其书法韵胜道婉,出奇入神、不失其正,高风绝迹,貌不可及,为古今第一。
其后,颜鲁公以忠义大节,极古今之正,援篆入楷;苏东坡以雄文大笔,极古今之变,以楷用隶,于是书法备极无余蕴矣。
盖皆以人品为本,其书法即其心法也。
”书以人贵,可以说是中国书法艺术批评的一个独有现象。
历史上很多奸佞虽擅长书法,却因品德低下,因人废字,其作品往往也难以流传。
北宋蔡京字势豪健,痛快沉着,自成一家。
然其为人凶谲,谗害忠良。
明代大收藏家张丑称,世人因恶蔡京为人,遂把原先“宋四家”中的蔡京,换为其同乡先辈蔡襄。
蔡京虽书法造诣颇高,却因其人品低下,遭人唾弃,故而无法列入“宋四家”,其作品流传于世的也寥寥无几。
中国书法的艺术特征
中国书法的艺术特征一、以简驭繁书法艺术的形式,最为简单不过——只有汉字、只有黑白的组合,至多加上纸色和装裱形式的变化以及红色印章的搭配。
但是,这最简单的形式中,却包含着无限变化、无限丰富的形态。
首先,字体的复杂性。
汉字的历史形态本身是丰富多样的。
从最初的甲骨文、到商周的金文、到秦汉的篆书隶书草书、汉代以后的行书楷书,还有处于这些形态之间的各种过渡样式,各种历史形态和过渡样式之间,又是既有区别更有联系的,彼此之间进行沟通的可能性极大。
可谓林林总总,自身构成了复杂多变的系统。
书法以汉字为艺术创作的材料,先天就具备了优越的基础,具备表现形态的丰富性。
这一点,由汉字衍生的日文、韩文和线性的西方文字是望尘莫及的。
其次,结构的可塑性。
汉字作为记录工具,每个字都有其构形上的基本要求,以保证字义识读的准确性。
但是,这个要求并不是僵化的。
只要保持其点划和结构的相互位置关系基本稳定,其正斜、长短、方圆等等,在处理时都有很大的灵活性。
因此具体到每一个书写者的笔下,汉字的形体总是千变万化而非千人一面的,即使是清代馆阁体也不例外。
其三,点划的多样性。
每种汉字字体,都有相应的点划形态上的基本规范。
但这同结构一样,并不是僵化的。
在书写过程中,其具体形态具备极大的可塑性。
而汉字书法的书写工具——毛笔,在塑造点划形态上具有优越的性能。
两相结合,使得汉字书法艺术的基本形式元素——点划的形象,具有了无限的丰富性。
最后,篇章的综合性。
由单字、单词组织起来的汉字篇章,同其他文字的篇章一样,总是在符合语法的前提下,具有无限组合的可能。
而汉字的结构与点划本身是多变的、复杂的,组合成篇以后,彼此所形成的各种关系,较之一般文字的篇章关系更加复杂。
此外,作为一幅完整作品组成部分的印章和装裱艺术的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
可见,在这最为简单的形式中,却存在着多么复杂的形式关系问题!中国书法正是由此出发,以中国文化为基础,提炼出了一系列的关于形式处理问题的概念,形成一套关于形式美的观念体系,并辐射到其他艺术形式上。
中国审美文化介绍和特点
中国审美文化介绍和特点首先,中国审美文化强调自然与和谐。
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自然与和谐。
这种审美追求在中国绘画、园林艺术等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
中国山水画以无限的远近、虚实结合展示自然山水景观,追求景物的自然与人文的统一;中国古典园林则通过建筑布局、景观造型,以及花木配搭等手段,展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次,中国审美文化注重内外相应。
中国古代文化十分强调内在品质与外在形象的相应关系。
传统文化中的礼仪、装饰等方面都将内在道德和心灵的高尚品质体现在外表面貌上。
这种审美观念在中国传统戏曲、书法、音乐等领域中得以体现。
第三,中国审美文化形成了深厚的审美情感。
中国人注重情感的培养和表达,情感是中国审美文化的内在特征之一、无论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还是民间艺术形式,都强调情感的流露和表达。
例如,中国古诗词中常常充满了对自然、人情、爱情等的深沉抒发;传统曲艺中的快板、评弹等也常常以讲述故事、传递情感为主要方式。
第四,中国审美文化强调节约和适度。
中国人崇尚节俭、适度的审美观念,认为过度的豪华与浪费是不美的。
这种审美观念在中国古典家具、传统衣饰等方面得到了充分发挥。
传统家具注重简约、实用和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传统衣饰注重色彩的适度、质地的优良。
第五,中国审美文化注重艺术的精神内涵。
中国人崇尚的是精神上的愉悦和敬畏,而非追求物质上的享受。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孟子的“天人合一”观念和庄子的“道法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超脱。
这种审美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学、戏曲、绘画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而言之,中国审美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
它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的独特和深刻理解,弘扬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对于塑造中国独特文化形象、弘扬中华文化的精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书法论文5000字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书法论文5000字书法艺术论文范文一: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书法,又称“中国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找寻和探究书法艺术的文化和内在涵义。
首先让我们一起了解了解书法中所蕴含的丰厚文化。
中国书法“起于用笔,基于结字,成于章法,美于气韵”[8]。
其产生一方面由于特殊的表现对象-—汉字;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独特的书写工具-—毛笔。
但是,作为一种“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9 ],书法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必然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物质条件、典章制度、精神生活发生联系。
中华文化是中国书法得以形成的深层原因,是中国书法发展的营养土壤和生存环境,更是中国书法最深层的表现对象。
而在文化中最稳定的就是文化思想,所以,钟明善先生就认为:“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最凝练的物化形态。
”[8 〕作为中国书法艺术重要基础的笔法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也可以这样理解。
从应用文字的书写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在世界各民族中,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是独特的。
从它的书写对象———汉字的产生,到书法艺术技法的积累,从书法风格的变迁,到民族思维方式的寄托,无不是处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之下,无不是以一个侧面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现实存在,体现着中华文化的艺术精神。
再来我们就说说其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书法中体现书法其自身文化内涵的数量很多,且大部分是语录式的,采取诗话的体例,把古代的材料加以整理,根据材料,个人认为书法学其内涵包括以下几种。
(一)喻物性。
最早的书法内涵,用自然之美来说明书法的美,用比喻为主要的论述方式。
这种书法内涵包括对人、书体、笔画等的比喻。
如对人,描写王羲之的有:“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对书体,“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钩,漂若惊鸾,舒翼未发,若举复安。
”对笔画,卫夫人在《笔阵图》中形容点画的词语有:“横,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点,如高峰坠石”等等。
中国书法艺术精神简论
中国书法艺术精神简论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宝贵遗产,其独特的精神内涵以及技巧上的高超制造了这一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中国书法艺术的精神包括三个方面,即:笔墨精神、文化精神和审美精神。
笔墨精神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核心价值所在。
在中国书法艺术中,笔墨是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
中国书法的笔墨体系非常完备,诸如毛笔、硬笔、墨囊、研磨、宣、纸、笔法等等。
中国书法的创作者必须熟练掌握这些基本的技能和材料,才能构成出完美的艺术品。
中国书法之所以被称之为“墨艺之源”也在于此。
比起道德观念,技艺、工具及戒心,这一方面的技巧修辞和体制能使中国人的敏锐与凭空想象力空前展现。
文化精神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古代书法文化折射了中国与其他的东亚南亚社会的历史文化变化。
书法在古代文化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曾被视为身体和心智的一种训练方式,也是一个纪念文化、描绘宏图和观理的一种艺术形式。
古时神仙就在神龙摆尾之时练字的场景相见。
今天我们因知书达理而愈趋重视书法。
中国书法艺术中,每一个字的形式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既反映了时代的特点,也折射了中国人的文化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标准字体,就是综合了二三千年的中国书法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的六种书体,以明清两代神秘妙动的字体治天下,助力中国打败外敌,符号中国大洋彼岸。
审美精神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价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学是一个重要的思想体系,其基本原则是“天人合一”。
这意味着人类创造出的所有艺术形式应与自然和谐一致。
在中国书法艺术中,审美观念具体体现在“气韵生动”、“协调有致”等方面。
这些审美观念是中国人从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共鸣和体悟,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哲学观。
一言以蔽之,中国书法艺术精神包括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纯熟的技术技巧以及审美体验的独特魅力。
其核心价值在于笔墨、文化和审美三方面的精神,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无论中国人身处何地,无论时空经过多少年,中国书法艺术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书如其人 意法相成——刘熙载《艺概·书概》中的书法理论
书如其人意法相成——刘熙载《艺概·书概》中的书法理论摘要: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用自身的美来表现人的学问、气质、品格、情操及传统的伦理道德和生活理念。
清人刘熙载所著《艺概·书概》中的书法理论,体现了其对书法艺术的认识和主张。
刘熙载提出了“书为心学”“书如其人”的论断,把书法和书家的精神情感和品性志趣联系起来,成为他品评书法的重要特征。
刘熙载对书法特别重视“意”和“法”,主张“意法相成”,二者相互依存,不可或缺。
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对中国古代的书法理论进行了独到地批评理解,使《艺概·书概》成为我国古代书法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刘熙载;书法;意法清人刘熙载所著《艺概》一书中,有《书概》一篇,约一万五千多字。
这篇专论书法艺术的文章,言简意赅,言近旨远。
对于中国书法各种书体以及用笔方法等,都有深刻、精到的论述。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造型美来表现人的学问、气质、品格、情操及传统的伦理道德和生活理念。
”[1]同时书法还具有修身养性和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功能。
线条是书法的基础、书法的灵魂,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为之顶礼膜拜、为之如痴如醉。
一根富有意味的线条,抵得上一堆组合有序、五彩斑斓的色块。
中国书法家赋予线条具有哲理的内容,在极大的抽象意境中,表现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的诗意人生。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而奇特的艺术,上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而且愈来愈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
没有哪门艺术能像书法拥有如此广泛的群众,几乎所有认识汉字的人都不同程度地对书法感兴趣,但又没有谁能轻易道出书法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邃的艺术底蕴。
”[2]沈尹默先生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
”(《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文》)这里讲得十分形象,但也只是谈及了书法艺术特性的一个方面,更有许多研究者从书法艺术中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宇宙观、人生观,甚至把书法史看作中华民族文明史的缩影。
中国艺术精神
中国艺术精神《中国艺术精神》是徐复观先生关于艺术方面的重要论著。
全书共分十章,前两章由孔子和庄子所代表的两个基型,作为中国艺术精神之穷极;其余八章专门谈画,按照历史的相关顺序探讨了山水画、画论、南北分宗等画史重要课题,突破了许多古人和现代人在文献、观念上的误解。
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就是老师的书评要求,在很多网站寻找这本书的购买方式,最终在当当网等了一个月成功的买到了这本书。
对于我个人来言是不怎么喜欢看这些文学研究类的书,因为这些书的高度往往超出我所能接受的范围,读起来往往晦涩难懂。
当拿到徐复观先生的《中国艺术精神》之后,各种起源以及衍生知识点不了解,包括文言理解,读起来挺累的,没有怎么看懂但感觉很有见地,所以也只是凭自己有限的知识去浅浅的探讨一下,并不能深入。
徐复观先生的《中国艺术精神》(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版)。
这本书一共十章,前两章分别论述了儒家孔子与道家庄子各自所代表的艺术精神,其余八章均为论述绘画艺术及其所蕴涵的中国艺术精神。
整部着作以第二章为总纲领,重在探讨庄子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精神”,其结论是中国绘画艺术是由庄子哲学一路开导而出。
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主要体现在音乐,书画诗歌之中。
其实音乐或者书画只是古人用于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工具或手段,从而他们的艺术精神就隐藏在里面。
古代的音乐,也就是礼乐,在孔子的改良传承后,最终起了一种教化的作用。
孔子的艺术精神是做到“美”与“善”的统一;而孟子的艺术精神是做到“仁”与“乐”的统一。
总结起来说,儒家的艺术精神就是由一人之修养而通于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应该是中国最早的从艺术精神里抽出来的精髓。
根据《乐记》记载,构成音乐的三要素是“诗”,“歌”,“舞”。
这三个基本要素,是不借助于自身之外的客观事物就可以成立的。
有了这三种要素,就能借乐器以文之。
同时,乐的三种基本要素是直接从心发出的,是从人的生命根源流出来的,且具有明确的节奏。
审美特征
艺术诸形态的审美特征一、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中国书法真可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中国书法艺术是我国一种独特的:“线的艺术”。
他兼备具象和表现两种功能。
无色而具备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
在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到笔法墨法相间相润,使得字体肥瘦枯润,巨细收纵,变化无穷。
而汉字从殷商的甲骨文、金文;经过秦始皇时小篆发展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他的自由而多样的线条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象和传达出各种形体、情感和气势,形成中国的审美风貌的书法艺术。
不少人坚持书法是抽象艺术。
其中一种典型的看法:汉字只不过是一种符号而已,而书法艺术是“抽象符号的艺术”总之,中国书法美学在艺术本体上的争论,反映了我国书法审美意识的自觉和书法精神的高扬。
书法艺术审美特征书法艺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弛思造化古今之故,寓情深郁豪放之间,像物于飞潜动植流寺之夺”。
那么,我们要问,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是什么。
1、姿态美。
书法艺术的姿态美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取之于具象的书画和结构所体现的一定的形体美,二是取之于偏于抽象的“形势”,即动态美。
书法以点画和结构反映事物的具象美,点如“高山坠石”,横如“千里真云”。
一般来说,汉字字形结构在书法创作者有意识的局中,可以形成一种间接曲折的艺术效果。
加上对自身人格生命的反应,使点画笔墨形成一种用笔之力、运笔之势,而反映出生命的动态美。
孙过庭对书法的具象美与动态美同意形成的姿态美非常赞赏,惊叹道:“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痜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这里,既有具象美、又有动态美,其“异”、“态”、“势”就是书法姿态美的不同层次和纬度。
在书法作品中,篆书的回环曲折的用笔,给人一种字若飞动,流畅飞扬美。
而结构整体统一,分行布白的圆润整齐,宽舒飞动的姿态美令人赏心悦目。
而隶树和楷书的各种上、下、左、右挑起或拖拽的笔势,能给人在安定中以飞动流美的审美感受。
而草书行书以富于运动感的点线去表现生命运动的或轻盈、或敏捷、或矫健的动势,都具动态美。
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特征
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特征
中国传统艺术是一个讲究意境、意韵、情致的文化,中国思维是一种整体观的立体境域式悟性思维方式,无论是儒家所倡导的“依仁游艺” “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还是道家的自然艺术精神,纵或是易理的动态平衡本质关联整体直透,都表现出活泼泼的生机呈现、既内在又超越的情理相融、以及天人合一的动态和谐这些重要的文化因素。
这样的特征注定它的形式不会沉于悲观和阴暗,而是必然的将生命之美与善融入日常生活的各个向度,在一个立体、生活的而非单向度的人的发展中实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在理性与感性,道德与艺术的双向融合与超越中达到人类精神境界的至善至美。
这种“理性”与“感性”已经在本质意义上超越了西方哲学所指的简单的字面意义,而是在理性中包含了感性,感性中彰显出理性,这样的理性不会流于阴暗的幽谷、与自然的隔绝、以及思想的禁锢、僵化,心灵的冷酷和异化。
这样的感性不会沉沦于低俗的欲望、无知的冲动和媚俗的狂欢,而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道德理性上的对理性的再超越。
宗白华在论及中国美学意境时说:“艺术的境界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观察宇宙的深境。
”熊秉明先生言:“中国传统哲学家的终极目的不在于建造一个庞大精严的思想体系而是在思维的省悟贯通之后返回于实践生活之中。
”可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哲理、艺术、生活是一而不是多,艺术是哲理的艺术,生活是德性的生活,哲理使艺术深化,艺术使生活美化,生活使哲学悟化。
论述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理解和作品
作品编号:CA001《我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理解和作品》1.引言我国传统艺术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本文将围绕我国传统艺术精神展开讨论,并探究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作品的魅力。
2.我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内涵我国传统艺术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追求的集中体现。
它主张“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艺术创作中追求内心世界的表达和审美境界的追求,是一种秉持儒家思想和道家哲学的综合体现。
3.我国传统艺术精神的主要特征我国传统艺术精神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还体现在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上。
传统艺术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注重形神兼备,力求表现出内在的精神追求,同时在内容上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个体情感的表达和塑造。
4.我国传统艺术作品的代表性我国传统艺术作品多种多样,包括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等多个门类。
其中,唐代的《清明上河图》、明代的《白描富春山居图》等绘画作品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远的意境成为代表作品,展现了我国传统艺术的魅力与内涵。
5.个人观点和理解我深信我国传统艺术精神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追求对于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球化的今天,传统艺术作品可以成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艺术精神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6.总结我国传统艺术精神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形式呈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深入理解和传承我国传统艺术精神,可以丰富个人内在世界,提升审美情操,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多元交流和共生发展。
结语:我国传统艺术作品的魅力和精神内涵需要我们细细品味和传承。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为读者打开一扇了解和欣赏我国传统艺术的窗口,使其受益终身。
以上内容为知识文章的格式,并对主题文字进行了多次提及,同时对我国传统艺术精神进行了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探讨。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满足您的要求,如有需要,我可以根据您的意见进行进一步修改。
我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内涵是深远的,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追求,更是一种秉持儒家思想和道家哲学的综合体现。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中美学思想的得失——兼论庄子艺术宗师形象的建构文/顾一心引言《中国艺术精神》一书,系徐复观先生继《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之后的又一部重要专着,也是在现代视野之下研究中国艺术精神的奠基之作。
该书体制宏大,创论颇多,主要对中国艺术史上以庄子为线索、以山水画为落实的一脉艺术精神进行了溯源与讨论,至今对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徐氏的基本观点,是将孔子与庄子并列为中国艺术精神的滥觞,并且认为,自孔门以音乐教育为中心的艺术精神转化和没落之后,由庄子的横空出世,导出了中国纯粹艺术精神的主体“心”,奠定了以虚、静、明为基本特征的艺术性思维方式,并在后世山水画的创作与理论中得以体现和发展。
全书的理论核心,是以庄子为中国艺术精神真正的开创者,对徐氏美学思想的争论,亦历来围绕此一观点而展开。
本文试在把握徐氏研究视野与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分析本书的语词内涵与理论特色,从而评判其美学思想的得失,并对庄子艺术宗师形象的建构作一定程度的扩展讨论。
一内容概述——以庄子一章为基要《中国艺术精神》一书,是徐复观先生首次标举“中国艺术精神”为课题,在学术研究领域的拓荒之作。
书中的颇多创论,均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源流与发展表达了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在此试为概述。
全书约30万字,分列十章,前两章为其思想的纲要,分述孔子、庄子与中国艺术精神之源流的关系。
在第一章中,徐氏认为,孔门儒家以音乐为中心的美学教育,是古代艺术精神的滥觞之一,然而这一传统后来渐趋没落,并转化为文学方面的载道精神,从而退出了艺术精神的领域。
而《中国艺术精神》的第二章,即庄子一章,则是全书美学思想的灵魂所在。
在此章中,徐氏以近6万字的篇幅论述了庄子哲学,由《庄子》中关于道、美、精神自由等问题的阐述,导出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即以虚、静、明为基本特征的心斋之“心”,进而确立庄子作为中国纯艺术精神之滥觞的地位。
盖庄子的哲学宗旨,在于寻求人生自有限境界中的自由与解放,与艺术的根本目的相通;而庄子体验“道”的精神状态,则是以虚静之心去观照和把握天地间不可言说的大美,“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又与艺术性的审美与创造活动相通。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精心整理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中美学思想的得失——兼论庄子艺术宗师形象的建构文/顾一心引言一内容概述——以庄子一章为基要《中国艺术精神》一书,是徐复观先生首次标举“中国艺术精神”为课题,在学术研究领域的拓荒之作。
书中的颇多创论,均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源流与发展表达了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在此试为概述。
全书约30万字,分列十章,前两章为其思想的纲要,分述孔子、庄子与中国艺术精神之源流的关系。
在第一章中,徐氏认为,孔门儒家以音乐为中心的美学教育,是古代艺术精神的滥觞之一,然而这一传统后来渐趋没落,并转化为文学方面的载道精神,从而退出了艺术精神的领域。
而《中国艺术精神》的第二章,即庄子一章,则是全书美学思想的灵魂所在。
在此章中,徐氏以近6万字的篇幅论述了庄子哲学,由《庄子》中关于道、美、精神自由等问题的阐述,导出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即以虚、静、明为基本特征的心斋之“心”,进而确立庄子作为中国纯艺术精神之滥觞的地位。
盖庄子的哲学宗旨,在于寻求人生自有限境界中的自由与往来”1相同。
2“天34.正式导出艺术精神的主体——心斋之心。
徐氏认为,这一心灵在其精神活动的方式上,具有虚、静、明的基本特征,而在精神活动的目的上,则是寻求超越心灵与外物的主客界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至境。
5.庄子艺术精神在人生观、宇宙观、生死观、政治观等问题上的具体体现。
随后,徐氏则将他所理解的庄子的艺术精神,充分落实于后世的山水画艺术之上。
他在第三至第十章,大致以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与理论为对象,发掘庄子艺术精神之内在禀赋的传承,在此过程中,广泛涉及对气韵、逸格、文人画、南北宗派等诸多问题的研究。
徐氏的研究,盖欲指出中国山水画的特色,实源出于庄子的艺术精神(具体而言,又以魏晋时期的玄学为中介),是以虚、静、明为特征的心斋之心的活动的外化,是追求主体与客体间互无界限的天人至境。
徐氏认为,山水画之所以最能代表庄子的艺术精神,是因为孕大含深的山水意象,较之其他的艺术意象,更易于提供安顿人整个精神的艺术世界,作为客体的山水,实即为主体存在的体现。
以书观艺:由书法看艺术的三种态度和形态
以书观艺:由书法看艺术的三种态度和形态文:高天晨不同人看待书法,其实是有不同的态度的。
有些人把书法看作一种临摹技术,学书法就是娴熟这个技术;还有人把书法看作一种“静心”的仪式,甚至感受到很多神秘的体验;还有人把书法当做行为艺术,博人眼球,乖张魔性。
古人对待书法,其实是一种有审美边界的游戏,这种游戏多为文人墨客所玩,经过时间历史积淀,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故而,书法在古代一直都是精英阶层才常会有的笔墨游戏。
时代变迁至今日,书法已经普及成为各个阶层都会接触的文化形式。
所以,书法的形态也必然因为一些新的角度态度而成为了不同的形态,发挥着不同的功用。
艺术的嬗变,和时代社会变迁是密不可分的,是适应不同需求而产生的不同发展和改变。
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因为对待艺术的不同态度,产生了不同类型的艺术形态。
我把他主要总结为“开放型、收缩型、封闭型”。
开放型艺术所谓的开放型的艺术形态,即最具有艺术本质状态的形式。
是个性与共性的交织,表达情感脉动和意识节奏,这种类型的艺术其实本质就是游戏,在练明白规则之后,只要不逾越审美边界,可以任意驰骋发挥自由属性。
这就是孔子说过的“游于艺”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种艺术形态具有开放性,可以与不同艺术形式融通连接,同时形式大多是即兴的,是一种动态的记录。
所有艺术类型中最具艺术状态的就是这一类。
比如,书法里的行书,草书,音乐中的即兴,武术的技击。
他们都需要有“身无定势,随遇平衡”的即兴能力,而这种即兴能力也能带来巨大的感染力,释放个人强烈的魅力。
这种开放型的艺术类型,会具有一种处理临时事情的处事能力。
中国艺术的特质就是如此,而书法中艺术性非常强的字体非常明显的体现了这一点。
艺术家徐冰先生曾经在一个访谈中说到:“我发现中国人特别擅于通过一个临时的条件来决定我现在怎么办,这个是与书法是有关系的,是一种跟生理节奏相关的,充满即兴的东西,它带有一种机遇性”。
严格来说,其实是书法中的行草书或者部分风格的隶书更有这种特质,这是一种内紧外松的开放精神,它追求“势”胜过追求“形”,技术也都只是工具,这种精神充满了创新的意味。
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精神
艺术探讨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精神段续洪(郑州商学院,河南 巩义 451200)摘 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中,书法艺术是独特的艺术形式,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见证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变迁。
“太和”、“中庸之道”、“道法自然”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都可以在中国书法艺术中得到见证。
书法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密切融合的,二者之间的渊源关系丰富而独特,中国传统文化书对书法艺术有着深刻的影响力与渗透力。
本文便对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传统文化精神。
关键词:中国书法艺术;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前言中国书法是书法与写作的完美结合,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用汉字语言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墨客骨子里的文化精神,这种精神是渗透在传统文化中,指引着书法艺术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在各个朝代的书法艺术都有其独特的一面。
书法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刻、详细的阐释,细腻而全面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印记,通过研究中国书法文化,则能够从中探寻到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活力与生机,并书法艺术中找寻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一、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五千年前中国首个汉字出现,汉字的载体也不断发展,早期有动物的骨骼、石头、金属、竹简、纸张等。
中国历史的漫长发展可以借助汉字美学进行充分的表达,文字是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字与书法之间的关系是不容分割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汉字的理解和认识也在不断加深,人们不仅仅将汉字看作是信息传递的工具,还追求汉字在书写时富有的美感,将对汉字的追求上升到精神的层面。
现如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更新了人民的信息交流工具,手机、电脑成为了人们信息交流的主要工具,拼音打字、语音聊天的方式越来越多,需要书写汉字的机会也不断减少,而书法艺术是当今汉字书写呈现的主要方式。
由书法的表现手段、表现形式、取法素材、审美风格等角度可知,当今的输入法已经发生了显著的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书论的审美特征和艺术精神中国书论的审美特征和艺术精神关键词:书论;审美;艺术精神人类精神文化最早出现的形态应该是原始艺术,最早的汉字书写行为可追溯到远古的图画文字,但对文字书写系统作艺术性的反省与评价,却始于东汉、兴于魏晋,直至清末。
参与者遍及思想、文化领域。
书法论著是以汉字为依附、以字体演变为基础的美学表象,是以探讨学书技法,考证书体流源,总结艺术构沉为主旨,是浓缩了儒、释、道、阴阳等哲学观念而形成的独立的美学体系,具有极强的人文色彩,可谓中国文化的一个特有的景观。
一、人与自然的过分亲和--东方艺术精神的完美体现中国文化的主流一开始就走向了人与自然的过分亲和。
这种现世性格使人们便于在具体的生命中发掘艺术与道德的根源,并在自然的崇高感中汲取精神的畅达和人文自信。
中国书法艺术及由此形成的相关论著,正是这种意识的物化。
在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极为有限的远古时代,大自然还没有成为人类的审美对象。
山川树木、朝霞夕阳,芳草鲜花非但不是被人喜爱,反而让人惧怕与慌恐,因此,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原始社会的洞穴壁画,只是各种猎物的画象,到了周秦以后中国便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山水画,文字中也出现了更多的以花草树木为依据的象形文字。
大自然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标志着人类认识自然、驾驭自然的能力有了重要的发展,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力在文字书写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比如甲骨文、钟鼎文大都为象物之形,而对结字和用笔并不过多讲究,在当时,书写者无心标榜自己,欣赏者也不会过于多情,文字只是人们体质、力量的表现形态,并非是书工们自觉的艺术追求,人们的审美观照点不在刻写的效果而在造型效果。
这些取象、造型意识,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高度抽象的结果,也就是老子所说的"立象以尽意"的思想。
日益成熟的书写习惯也逐渐显示出用笔的节律和特征,因此,汉字才有了人的生命与自然生命的契合,才有了审美意义。
后来书法由民间书走向了书斋,由工匠的镌刻变成了书家的创作,由实用性走向艺术自觉。
但是这种书写功用的变迁,书写意识的进步并没有影响书家们对自然的顶礼模拜。
便览历代书论,以自然之物象入字者或以其为喻体的书评家不乏其人,汉代的蔡邕在《九势》中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即立,阴阳生焉;阴阳即生,形势出矣。
”他说"自然"就是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书道能够牵动人心,这恰恰是自然之道的体现。
从哲人的角度论述了自然是书法艺术的本源,这种对书道本源的认识与许慎所继承的《周易》中以阴阳两爻的不同组合代表天地万物的组合变化的思想如出一辙。
审美活动是人自觉的精神活动。
美妙的景观如果没有人这个审美主体的欣赏,也就没有了依据,所以说,审美活动离不开人。
但书法艺术的美并不等同于自然美,而是人的创作活动的一种体现,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书法艺术也不是模拟自然的外形,而是撷自然的内在生命,酌其神情妙意。
如果说《九势》(蔡邕著)的自然观还只是单纯地直面自然,并没有结合人心因素来论述书法,那么《笔论》(蔡邕著)中的论述则把书法说成了是人借以抒情的媒介,如:“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在其中,蔡邕提出了书写活动与人创作心态的关系,强调了人的作用,是人把自然之物赋予了人的生命和情感,才使得文字符号系统成为容纳并表现书家情感的艺术形式。
张怀瓘则用"无形之相,无声之音"把书法、音乐和自然万物相比较,深地刻阐明了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即:书法艺术作为禀阴阳之气的人化自然,在达于道时显示了自然"混元之理"但这种显示并不是被动的,更不是常人都可以随意为之的,而是书家的主动创造,他在《书议》中云:“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新意以见其志……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演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
”书法艺术可以表现自然中的突出特征,比实际的自然更清楚、更完全。
与绘画相比,书法并不在意象物之形,所谓的象形文字是对自然和描绘也是高度概括的符号系统,是经过提练的自然,正是因为有了人心与自然的结合,书法艺术在履行实用功能的同时也会在点划之间体现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文化取向,甚至一个时代的风俗雅趣,如晋宋意韵、唐朝的法度、明清的情趣。
人类对艺术本质的追问与探索,对人生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与认识贯穿于整个书法史,但唐宋之后多沿习前贤旧说,并无新意,只是宋人及后来的翁方纲、刘熙载等人有独道之见。
对人生与自然关系的理性认识遍及各学科。
西周初年以来的"易象"虽然对自然界各种现象作了初步规范和归类,但尚没有从中总结出一般原则,老子之道是对"易象"所反映的自然界的内在原则给予了高度抽象。
他既承认自然界与人有着密切韵联系,又主张应从自然界的原则去考察人类精神乃至生活方式与自然界的同一性,庄子继承了老子崇尚自然"简"、"朴"的美学思想,并运用人生哲理的形象故事阐译道之精微,比老子更接近艺术的需要,孔子的乐山乐水还停留在比德的阶段,屈原却要面对秀美的山川抒发自己的悲怨。
到了魏晋,玄学对艺术思想的启发使人的本质力量开始在自然景物上得到延伸,并向扩展到文学书法及绘画等方面,出现了以谢灵运为代表的一代山水诗人和以钟繇、王羲之为代表的一代书圣,而魏晋时文人也多了一些以自然为内容的风神雅韵,无论是王羲之的兰亭流觞,支道林的放鹤养马,还是陶渊明的东篱采菊,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追求万物生灵美的神韵,是人生纯真的诗化,这是中国文人的自然选择,是东方艺术精神的体现。
二、书体的变化与书写美学思想的发展--时代变迁的写照“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的精神和周围的风俗”(丹纳语)书法美学思想的发展变化与当时的生活生产有着必然的联系,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审美心理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
汉代是让华夏民族骄傲的时代,当哥仑布的祖先们还在丛林中采摘野果觅食,与野兽们争夺生存权的时候,做为一介无赖亭长的刘邦韬晦于汉中,崛起于草野,进登至尊,建立了大汉王朝,已经创造了让世代人敬仰的古代文明,为艺术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汉王朝及时把统治的方式转向"文治",特别是以书取士体制的实行,造就了汉代书法广阔的发展空间。
形成了自由、奔放、雄豪之美的自然观,这种壮志雄风所形成的价值观无疑播及到文化领域,中国书法艺术意识被充分唤醒,书法创作空前活跃时期,并从实用走向审美层面,出现了《石门颂》、《礼器碑》、《史晨碑》、《曹全碑》等一代名碑,这些碑刻充分表现汉代雄浑威仪的时代精神和阔大敦厚的盛世气象,成为中华文化艺术史上的一曲千古绝唱。
书学著作出现了崔瑗的《草书势》、赵壹的《非草书》、蔡邕的《篆势》、《笔论》、《九势》、书势》等;北魏时期,在北方民族强悍勇健精神的薰陶下,形成了与西汉迥然不同的雄浑拙重的书风;晋室东迁之后,人们似乎不在有汉人的思想宏愿,清谈之风盛行,对自然景物的观照,成了品藻人物精神气质的参照,于是艺术上"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的美学思想被提出来。
由于唐宋时代的开国皇帝都雅好翰墨,使得书法在政治上有明显的重要性,所以传授技法的书论盛行,所谓的王羲之的《笔阵图》可能就是唐人的伪作,因为风行玄学、信奉老庄的晋人还不太可能将技法重视到这种程度。
隋、唐、五代则用法度的观点来总结魏晋的书法成就,出现了从技巧到书法史,从本质到功能等多种方法论,出现了被称为书坛双绝的《书谱》(孙过庭)和针对时弊大胆批评的张怀懽,书法艺术的自觉,标志着唐代书法思想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实践之中。
文人的创作实践对书法艺术层面的提升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宋代的帝王无论从本人创作还是组织倡导方面都与唐王都不尽相同,宋帝王虽有雅好,但并不象唐王那么专制,尤其是徽宋皇帝,本人的书画创作也独树一帜,具有极强的文人情怀,在文化政策上和在和创思想上还算是开明的,因此,宋代没有象唐代一样形成以帝王的喜好而风行的书家,有影响力的却是那些士大夫阶层的文人书家,形成了从官僚书法到文人书法为主流的新格局。
但是最初的文人书法品位并不太高,北宋时期,由于政治动乱,从帝王到官府,在思想上还不能一下子摆脱唐人正统观念的影响,书法只是成为文化工具,多以唐人为师,实用性一直伴随着艺术创作。
欧阳修曾说:"余常与蔡君谟认书,以为书之莫盛于唐,书之莫废于今……"蔡襄、李建中等人的:"力求学得古人"的思想得到了一时的认同。
但是在宋代以书取士制度影响下的士子是为了求取功名的实用,与秦汉时期把汉字书写做纯粹交际工具的实用的有着本质的差别。
一种观念的形成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时代变迁了,而人们的思想意识往往还停顿在旧有的思维状态中,这时,宋代的士大夫阶层中的一些具有敏锐头脑的文化人便是首当其冲,从实用为目的的书学观念中解脱出来,他们不但能够发现大众的审美要求,更能引领时风,成为新兴书风书论的创造者。
宋以前,已完成了各种书体的进化的过程,书法艺术在形式上可以扩展的空越来越小,因此注重从书法艺术本质出发来体现时代风范成为时人所追求的目标,一些卓然不群的书家文人,在继承晋唐传统的基础上,重视以性情与修养入书,如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等人的创作实践与书学论著,比较全面地继承了魏晋以来的书法精神,将韵的美学含意更深化了,书法的艺术性受到了空前的提升,这一史历性的进步,突显了文人在那个特定时代的作用。
艺术往往也是在实用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绝不应停留在实用的范畴,完全重复古人的宋人虽在当时颇受俗习推崇,但能够在历史上点有重要地位的恰恰是能够打破旧有规范,推陈出新的书家。
书法美学思想的发展变化与时代的变迁并不是同步的。
时代变迁对书法思想影响不是突变的而是渐进的过程。
初唐时期人们还在小心翼翼地维护王羲之的尽善尽美,重视对古人的摹仿,只是后来受南北朝玄学、佛教及中原儒学的影响才逐渐形成雄伟、强壮、雍容华贵之美,这种大唐帝国的思想意识一直波及到宋代以后,而唐代过于重视端庄、丰满的笔情墨趣,从某种程度上也束缚了后人的思想。
由此可以看出,一种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不一定是以一个王朝的更迭为标志,在书法意识空前活跃的时代,人们完全可以对前贤的书论汲取营养,将前人的任何一种书体作为创作楷模。
宋人完全可以出漂亮的唐楷,清代大家们自包世臣、康有为尊碑抑帖以来,则又对秦汉字体情有独钟。
因此,时代变了,但这个时代对美的追求所形成的观念不会一下子消失。
必然对后世产生一定的影响。
所谓非曰唐诗必出于唐人,宋诗必出于宋人,唐楷也未必都出自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