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四川盆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含油气层:1958年在蓬莱镇、南充和龙女寺构造上的侏罗系自流井 群砂岩及介壳灰岩中同时喷出了原油,从而发现了川中油气区。
主要产油气层:侏罗系自流井群凉高山组砂岩; 侏罗系大安寨组介壳灰岩;香溪群二段和四段砂岩。 广安构造侏罗系沙溪庙组产油气。女基井P和O也发现工业性气 层。
油气田:油田10多个;10多个含油气区。
大凉山
大娄山
已发现油田13个,气田97个。气多油少。其中探明储量大于
100亿方的大中型气田10个。 探明储量大于300亿方的大型气田3个:五百梯539.88;威远 408.61;卧龙河379.54亿方。 中国第一个碳酸盐岩大气田=威远气田:1940年开钻威1井, 未获油气。1964年10月15日,威2井测试日产7.98-14.5万方天 然气,日产水12.7-37.3方,从而发现了威远气田。 盆地探明天然气储量4848亿方,其中: 川东2777.5亿方; 川东南1466.38亿方; 川西北271.99亿方; 川中470.07亿方。 中国最大的天然气区,年产天然气70多亿方。 产油较少,1997年产油23.3万吨。
新区、新层、新领域:川东北地区三叠系飞仙关鲕滩、川西侏 罗系次生气藏、川鄂边区石炭系获得重要突破和进展。
川东东北部地区位于 大巴山前褶皱带和川 东弧形褶皱带交汇处 ,隶属于川东高陡构 造区,地表为山区, 地形复杂。
二、盆地演化和地层
1. 地层
基底:由anZ浅—深变质岩系和侵入岩体组成,与上 覆地台型沉积一般呈假整合接触。 沉积盖层厚度:Z-Pz-Mz-Kz。6000-12000米。
沉积盖层
ú ² Kz × ã ³ ° Q R K J T3 T 2+1 Pz2 P2 P1 C-D Pz1 Z Pz1 Z × ã × ô ³ ° Ì Õ
Ù ¯ × ô¿ × º ¢ ö ø ­ Î É ¨ ô½ Ô Å ³ Î ° Ñ ® ¡ ã ´ ½ Ð ± ² Î Æ ­ ¬ ñ È Ô £ º ´ 300à ¡ ¬£ ô Ù ¯ × ô¿ Ð ã Ç Ö ¼ ½ Ô Å ³ Î ° Ó Á Ð «° ½ ­ ì « ©­ Ò × ¯ × ª¢ ô¢ Ï ³ Â Ï º É É Ä Ñ Ñ Å ³ ¡ Î ¡ Ä Ô Ê «õ ² ¹ ¼ ± » ² ¬Õ ° ì ã ¬ Ù ¯ × Ù ã º Ö ¼ ¬ ©­ Ò ñ º ° £ Ô Å ³ Ä ¹ «« ° £ É Ä Ñ º È ª ´ Î 3500¡ 4900à £ « ¬» õ ò Ô Ø ö Ï Ù Ð Â ÷ ø ± ® Ï ¬ Ó Ç Ó Ð ¼ Õ º Ó Ö Ï È ³ Í Ö É £ ² £ ­ ÷ É ª ½ ­ Á ÷ » º Ï ¹ ´ Î Â Ï ± » £ £ ­ ¼ ® Î Ò ª ô ¬ ñ È 4000¡ 6000 º Ï Ì Ë Ñ Ñ Î Ö £ º ´ « ¬» à £ ¬ º ã ³ ©¼ ® Î Ò Á ÷ » º à ° Ï ¼ Ì Ë Ñ Ñ ± » £
加里东期长期隆起,部分P直接沉 积于寒武系之上。T2以来处于坳陷 状态。 Mz-Kz地层厚6000m以上。
深浅层构造不吻合,潜伏的断裂和构造圈闭发育。
含气层位:T3x2砂岩、雷口坡组T2l3白云岩、P长兴组灰岩及白云 岩。 T2x3,4,5段也含油气。
已在本区发现了河湾场、中坝、孝泉、鸭子河、大兴西等气田及含 油气构造。典型气田有中坝气田。
含油气层位:C、P灰岩与白云岩、T3x(香溪群砂岩)。
气藏分布规律:气藏分布于褶皱适中的中、低、缓及潜伏的背斜高点、轴线转折处 和潜伏断裂带的裂缝系统内。
平面及剖面上,分布零散。
含气的构造圈闭多,但一般闭合面积小。
2.川中油气区
古生代时,相对隆起。缺失D,C,部分地区缺失O。
基底深度小于8公里,最浅4公里。
川东高陡构造地震勘探难点表现:
地面地形条件复杂,相对高差大,出露地层差异大; 地下构造高陡且纵向构造形态变异大。
发育早期:多低缓背斜或潜伏构造背斜。T膏盐埋藏深,利于气藏形成和保存。
发育中期:多中、低背斜圈闭。T膏盐未暴露地表,地腹断裂和裂缝发育, 很利于气藏的形成和保存。
发育后期:主断裂多已出露或接近地表,膏盐层受到破坏,原有气藏遭破坏。可在 期翼部、倾末端或向斜区形成新的有利含气构造圈闭。
1)地台发展阶段
控制古生界及中下三叠统海相地层的稳定沉积,控制生、储、 盖组合的配置关系,以及生油凹陷及储集层的分布。
2)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发展阶段
(1)控制上三叠统和侏罗系的油气分布; (2)对海相沉积层的埋藏,对油气演化和保存起重要作用,这 可能是四川盆地海相地层以气为主,而又能广泛保存的重要原 因。
威远:Z大型穹隆气藏外,在寒武、奥陶、二叠、三叠系均 已发现气藏或气井。这里集中分布了不少大型穹隆背斜和潜 伏背斜。还由于这个地区是处在加里东期大型古隆起的斜坡, 也有利于形成下古生界地层和岩性圈闭类型的气藏富集
2)受印支期古隆起控制的二、三叠系褶皱适中的 底背斜气藏富集带 T3印支运动沿华莹山形成泸洲—开江两个大型古隆起,对二、 三叠系油气聚集十分有利,形成油气富集区。 分布有众多背斜、断突、断垒、断高气藏,且在向斜、鞍部、 背斜翼部等构造部位也有较多的断鼻、断块、生物(粒屑)滩 和局部缝洞体圈闭的气藏。
¬ Í õ ã º Ó Æ °
Á ÷ ± »
Â Ï Ë Ð ± » Î Ö £ ½ ­ ° ¼ Á ÷ ª ôº º ´ 2000-6000à ¡ ñ È ¬£
Mz
Ì ¡ Ì ¡ Ì ¡ Ì ¡ T3Ã Ï ³ ° «Ó ¡ º ³ × ã ¢ ÷ £ º Ï ± » £ £ ­ Á ÷ º ¼ ® Î Ò ª ôë ­ Ê Ò » ¤ ¬ Ì Ë Ñ Ñ Î Ö Ó Ä Ö Ñ ½ » £ ú ï ª ¯ ¬ ñ È ª 4000-6000 É Î «Ã £ º ´ Î ¬ Ã
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 用天然气的地区:
早在东汉末期(公元147年)就 有天然气开发的历史。 30年代,开始油气地质调查和 钻探工作; 1937年始先后在威远、巴县石 油沟、隆昌圣灯山及江油等打 了5口探井,发现了石油沟和圣 灯山油田。 1953年后,大规模油气普查勘 探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龙门山
大巴山
沪州古隆起二叠、三叠系气藏展布示意
2、以褶皱适中的背斜构造为主体的气藏富集带
川东南地区由于受北西—南东向的 构造挤压力,产生以北东向为主的隔 挡式褶皱、一系列大型背斜和断裂带 及众多的局部褶皱背斜构造。这类构 造集中分布的地区往往形成气藏富集 区。 气藏富集与局部构造类型、形态关 系密切,以褶皱适中的低级、低陡构 造类型,高丘状,膝状、似梳状构造 形态含气条件最好。
川中—川西地区:
二次资评总资源量 7134×108m3。
资源发现率为17%。
储层以低渗低孔为 主。但局部存在相 对高孔段。若与裂 缝匹配,则可形成 工业产能。
川东石炭系气藏20多年来一直作为四川天然气的重点勘探对象取得了显著成效。
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 2777.5×108m3,占盆地探明储量的 44.33%,成为四川盆地的主产气区和主力气层。 目前尚存剩余控制、预测储量分别为410.64×108m3和 274.9×108m3,川东腹地可供勘探目标深、小、难,且已向 边缘扩展,短期内难有大的发展。
1、古隆起控制油气分布
加里东期和印支期
1)受基底和加里东期 古隆起控制的大型穹隆 气藏富集带
在川中块状隆起刚 性基底上,于乐 山—龙女寺加里东 大型古隆起东南坡 形成威远—龙女寺 大型穹隆背斜构造 带。
长期处于聚集油气 的有利地带,已发 现威远气田和龙女 寺、磨溪等含气构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东南坡 大型穹隆背斜构造带及油气展布示意图
1.川东南气区
70%的气田分布在川东南地区。典型 气田有卧龙河气田、合江气田。
长期处于坳陷期,坳陷时期各不相同。
川东区构造圈闭呈雁行排列、展布, 川南区呈帚(zhou)状或串珠状分布。 与剪性基底断裂的排列和形式有关。 在盖层中展现出不同的构造格局。 构造特点:断褶构造发育,气藏主要 分布于中、低背斜及潜伏构造圈闭中。 气藏的形成与褶皱构造的发育程度有 关。
陆 相
ã £ ¹ º ò ± Á Í ó ¿ ² ° ÷ ¬ Ó £ ¨« ² ´  ± Ï Í ¬Æ ©Ô ª ¬ Î º Â Î Ï ´ £ ¡
­ ¬ Ê õ ò Ô ½ Ð » ö Ï Ù Ð ¾ Ï £ ± Ç Ó Ð Æ ° Õ º Ó Ö Ö ©® ä ³ ® Ï » ¼ º Î Ï Ö É £ Ö × õ ª§£ Ù ú Å ½ õ î ¢ «³ Ç È Ê ¡ Ô Á Ã É Ç ¬« ñ È º ´ 4000à £ ¬» ¢ ÷ î à ¬ ñ È ï «Ó ¬º £ º ´ ² 5600à £ ¬» ½ Â Ò Ñ Ý ì ª Î ­ Ð Ï ¼ +¹ ¯ ¯ ó Ê Ì Ï Ñ Æ Ì ð ½ Ò » É Ñ Ê Ò ¬ Ö Ñ £ õ ¬Æ ² ©Ô ² ¬Æ ¬©Ô ¬ £ Ï É Ò Ñ Ò Ñ Ï É ¿ ° ¬ £ ¬ £ ± ¿ Ê ± Í Ì Ö Ò Æ ©° Ð ³ Ó ¬Ö ¬¿ ©± ³ ° É Ò ôª ¢ ¯ Ö Ò ² ¼ Ò Ñ Ï É Ò Ñ ã ° Ð ¼ Î ´ ¬ £ Î ´
五、油气藏类型、油气富集带及其控制因素
1、油气藏类型
构造圈闭 地层圈闭 岩性圈闭
共分18种气藏类型。
源岩:S,泥页岩
储层:C,白云岩为主,10--40m
气藏类型:构造--地层
五百梯构造阳新统底构造图及石炭系含气面积图
五百梯构造气藏横剖面图
六、油气富集与分布规律
气藏富集带主要受区域构造带、断裂和逆掩断裂带、古隆起带、 地层剥蚀、超覆带、岩性变化带等多种地质因素控制。 但在某一地区往往是以一种因素为主,其它因素为辅,形成以 一种气藏为主,其它类型为辅的富集带。
四川盆地
一、概况
四川盆地位于四川省东部。
盆地面积23¬104km2;
陆相地层面积约18¬104km2。
具有明显边框的构造盆地, 同时也是一个地形上的盆地, 呈北东向菱形分布。
盆地四周皆为高山,东北面为大巴山,东南面为大娄山,西南面为大凉山,西侧为龙门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区域构造上,四川盆地位于扬子准地台西北部,是地台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大型沉积盆地。
长375公里,宽65公里的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横亘其中。 构造:倾向西北的单斜,区域构造平缓; 地表出漏J2+3红色砂岩、泥岩。
有40个以上局部构造。一般为平缓的穹隆或鼻状构造。 构造轴向多变,并有北西向和北东向构造交叉现象。
地表无断层,地腹断层增多,北西向和北东向断层均有出现。 断层向上消失于T膏盐层中。
3)燕山—喜山运动期现今构造形成和改造阶段
对油气藏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除局部构造外,都是在这个阶段 形成的,因此,现今构造条件的好坏对油气分布、气藏富集程 度起着主要控制作用。
三、生储盖组合
1、生油层:
碎屑岩:T3x和J大安寨组。 碳酸盐岩:Z-T。
2、含油气层:
碳酸盐岩和砂岩;Z-T都有油气层分布。除J外,其它均为气层。 P、T2最丰富,占50%左右。
Ì ¡
海 相
Ì ¡ Ì ¡
2.演化
A 四川盆地在古生代时为扬子准地台上相对隆起区,绝大部 分地区缺失 D、C。 B T 晚期经历印支运动后变为大型内陆盆地,接受了4000~ 8000米厚度的陆相沉积。
C Mz 晚期以来的燕山运动,特别是喜山运动,使湖盆干缩, 全面断褶隆起,形成现今的构造格局。
油气分布既受早期地台发展阶段的控制,又 受晚期陆相沉积盆地发育和最后构造盆地形成 时期的挤压褶皱、断裂等构造改造作用的控制。
四、构造单元与油气区的划分和分布
A、三分性:基底构造、古构造和现今构 造具有三分性的特点. B、盆地夹于东侧的太行山-武陵山深断裂 带与西侧的龙门山断裂带之间。
C、盆地周缘与内部基底深断裂发育,把 盆地基底切割呈北东向展布的三大块:川 西断褶带、川中地块区和川东南断褶带。 D、地块内部又被北东向、北西向和南北 向三组潜伏基底断裂切割成若干菱形块体。
威远、桂花、遂南、八角场、金华镇、石龙场和广安 等油(气)田产油气较好。
典型油气田有:八角场气田、威远气田。
油气田分布控制因素:
油气分布与构造关系不明显,主要受沉积相带和微裂 缝系统控制。
3.川西油气区(川西断褶带)
龙门山以东、龙泉山断裂带以西的 丘陵、平原区。 主要被Q和K覆盖;
基岩深6-11k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