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验设计的效度与基本类型(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教育研究与写作.pdf
教育实验研究法的基本类型

教育实验研究法的基本类型一、引言教育实验研究法是指通过科学实验的方式,对教育问题进行探究和研究的一种方法。
它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教育现象,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改革。
本文将介绍教育实验研究法的基本类型。
二、基础性实验研究基础性实验研究是指对某种现象或理论进行测试和验证的一种实验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探索某个理论或假设是否成立,以及发现新的知识和发现。
例如,心理学家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来测试记忆力与睡眠之间的关系。
三、应用性实验研究应用性实验研究是指将已有理论或知识应用于具体问题中,并进行验证的一种实验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解决具体问题或评估某个政策或项目的有效性。
例如,在评估某个新课程时,教育工作者可以使用应用性实验来测试该课程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成绩。
四、开放式实验研究开放式实验研究是指在实验过程中不预设假设或研究目标的一种实验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探索新的教育问题或发现未知的教育现象。
例如,教育工作者可以使用开放式实验来探索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习行为。
五、对比式实验研究对比式实验研究是指将两个或多个组进行对比,并进行验证的一种实验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比较不同教学方法、不同课程或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异。
例如,教育工作者可以使用对比式实验来比较传统课堂和在线课堂之间的差异。
六、纵向式实验研究纵向式实验研究是指跟踪一个群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并进行验证的一种实验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评估某个政策或项目在时间上的效果。
例如,教育工作者可以使用纵向式实验来评估一个新课程在三年内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成绩。
七、横向式实验研究横向式实验研究是指同时对多个群体进行测试和验证的一种实验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比较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或不同年级之间的差异。
例如,教育工作者可以使用横向式实验来比较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学质量。
八、结论以上是教育实验研究法的基本类型,包括基础性实验研究、应用性实验研究、开放式实验研究、对比式实验研究、纵向式实验研究和横向式实验研究。
教育实验设计的效度与基本类型(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 教育研究与写作

前后侧的交互作用。 桑效应、练习误 有可能产生多重
因此,实验结果不能 差、多次测定中 处理干扰,因为
直接推论到无前测的 测量操作程序的 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能对同一组
情境中,对实验结果 变化等不容易得 学生用几种不同
的解释要慎重。要尽 到很好的控制, 方式教同一概
可能从同一总体中抽 样,以避免被试差异 所带来的实验误差。
实验室内的实验往往内在效度高、外在效度低;学校、教室内的实 验往往外在效度高、内在效度低。
三、实验设计类型(*)
前实验设计
特点:前实验设计对无关变量是完全没有控制,但可以操纵变 化自变量。
外 高(三个越来越低) 效
内 低(三个越来越高) 效
类 单组后测设计 单组前后测设计 型
固定组比较设计
基 XO 本 模 式
文”方法在班上试行,经一段时间后发现学生作文质量有较普遍的提 高。
自变量:学习“情景作文”的方法 因变量:作文质量 前实验,单因子实验,自然实验 条件控制:同一教师教学
例子1-2:范文在习作训练中的作用 某学校4个班149名学生,先让学生写作文并评分,然后给学生提供 范文模仿,让学生独立阅读,分析、理解范文,然后进行仿写。对仿写 后的作文进行评阅,比较两次作文成绩的差异。 自变量:学习“情景作文”的方法 因变量:作文质量 准实验,多因子实验,自然实验 条件控制:同一教师教学,作业练习时间统一,统一测试训练前作 文能力。 特点:增加了一个前侧;单组、无对照组;不是随机试验
教育实验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具体包 括:
(1)选定实验研究的课题,形成研究假说。一般来说,一个实验 至少被一种假设指导,应陈述两种变量间所希望的因果关系。
(2)明确实验目的。确定指导实验的理论构架。为了使理论系统 分析更接近客观实际,需要进行先期的调查研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 让课题组全体成员进行充分讨论。
自考考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复习要点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复习要点第一章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一、复习重点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
P22.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
P3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
P4-P114.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
P135.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分类及体系结构。
P16-P206.教育科学研究的两种基本形式。
P217.教育科学研究的认识层次与水平。
P22-P238.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P249.教育科学研究在教育科学发展中的主要作用。
P25-P2810.教育科学研究应遵循的方法论原则。
P28-P30二、名词解释:1.方法P22.研究P23.教育科学研究P24.教育科学研究方法P2三、简答题、论述题:1.教育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P32.古代、近代以及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P13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哪几种分类方式,每种方式含有哪些教育研究的基本类型?P16-20 4.教育科学研究的四种水平是什么?P22-235.如何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P246.教育科学研究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P28-307.教育科学研究在教育科学发展中有哪些主要作用?P25-28第二章教育科学研究的构思与设计一、复习重点:1.选题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意义。
P332.确定研究课题的基本要求。
P34-363.选题的过程。
P37-394.选题的方法。
P39-425.文献检索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P47-496.教育文献的种类及主要分布。
P49-537.文献检索的过程。
P53-548.文献检索的方法。
P54-559.教育文献的利用。
P5710.检索文献要遵循的基本要求。
P57-5811.撰写文献综述报告及主要内容。
P5912.理论构思的概念。
P6013.理论构思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P61-6314.好的教育科学研究理论构思的主要标准。
P64-6715.教育科学研究理论构思建立和检验的基本方法。
P68-7216.确定研究方法。
教育学研究的实验设计方法

教育学研究的实验设计方法教育学研究是一门涉及教育领域的学科,旨在深入理解教育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验设计是教育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方法,通过合理设计实验来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和解读。
本文将介绍教育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并探讨其优势和局限性。
一、前实验设计法前实验设计法是一种简单的实验设计方法,通常用于初步检验假设或获取初步数据,适用于小规模研究。
该方法不包括控制组和随机分组,设计上较为简单。
前实验设计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 单组前后测试设计:研究者在一个群体中进行前后测试,比较两次测试之间的变化。
该方法适用于研究者想要初步了解某个因素对学习成绩、学习动力等的影响。
2. 反事实检验设计:研究者基于对实际情况的观察,提出一个假设,并在给定条件下进行实验。
该设计方法适用于研究者无法控制某些条件,但通过实验可以模拟和比较不同情况。
二、真实实验设计法真实实验设计法是一种控制了实验条件的实验设计方法,通过随机分组和对照组的设置,使得实验结果更加可靠和具有说服力。
常用的真实实验设计方法有:1. 随机控制试验设计:研究者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特定的干预措施,而对照组不进行干预。
通过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可以初步判断干预措施的效果。
2. 重复测量设计:研究者在研究对象上多次测量同一指标,并进行干预操作。
通过比较不同时间点的测量结果,可以分析干预的长期效果。
三、因果比较设计法因果比较设计法是一种用于研究因果关系的实验设计方法,通过对比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来推断因果关系。
常用的因果比较设计方法有:1. 社会实验设计:研究者将研究对象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特定的社会干预措施,而对照组则不接受干预。
通过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可以判断干预措施对社会问题的影响。
2. 自然实验设计:研究者利用现实中已经存在的条件,在不干预的情况下观察两组之间的差异。
通过比较两组的结果,可以初步推断某一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教育实验研究名词解释

教育实验研究名词解释《教育实验研究名词解释》教育实验研究是指通过科学的实验设计和统计方法,对教育领域中的理论、方法、策略等进行测试和验证的一种研究方法。
在教育实验研究中,研究者会有意识地引入各种干预措施,然后通过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从而对这些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
以下是一些与教育实验研究相关的名词解释:1. 实验组:在进行教育实验研究时,研究者对其中一个或多个组别进行某种干预措施,这些接受干预的组别被称为实验组。
2. 对照组:对照组是教育实验研究中的一种对照条件,与实验组进行比较。
对照组主要是为了控制其他变量对干预效果的影响,使得研究者能够准确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
3. 随机分组:在教育实验研究中,为了减少因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通常会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
4. 前测-后测设计:前测-后测设计是一种常见的教育实验研究设计。
在实验开始之前,研究者会对参与者进行前测,以获得关于他们在某些特征或能力上的基础数据。
然后,在干预措施结束后,进行后测,以评估干预的效果。
5. 因变量:在教育实验研究中,因变量是研究者感兴趣的主要变量,也是评估干预效果的指标。
通常,研究者通过对多组进行比较,分析因变量的差异,以确定干预措施是否产生了影响。
6. 自变量:自变量是教育实验研究中研究者操纵的变量,也就是实验中的干预措施。
自变量可以是教育策略、教学方法、学习资源等。
7. 效度:效度是评估教育实验研究结果是否准确反映了所要研究的现象或问题的度量。
在教育实验研究中,常用的效度包括内部效度、外部效度、建构效度等。
教育实验研究为教育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参考,通过实验证据来评估教育政策、教学方法和教育工具的有效性。
它不仅能够促进教育改革和优化教学质量,还能够为教育实践和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参考。
教育实验法的类型

教育实验法的类型1.根据实验控制程度以及实验内外效度可分为前实验、真实验和准实验(1)前实验:可以用于观察比较但控制程度较弱的实验,缺乏控制无关因子的措施,内外效度较差且不太规范;(2)真实验:对所有可能会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都作了充分的控制的实验,能随机分派被试,保证各组被试等值,有效操纵自变量及严格控制无关变量,内外效度非常高;(3)准实验:与真实验的设计有些类似,但它不能随机分派被试,也不能完全控制无关因子,无法避免误差,只能尽可能的加强条件控制,内部效度存在一定的问题;2.根据实验是否具有开创性,可将实验研究分为开创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改造性实验(1)开创性实验:指前人从未做过的实验,具有开创性;(2)验证性实验:指前人已经做过的实验,研究者按照相同的方法重复进行,包括第一轮实验后的第二论实验;(3)改造性实验:指在别人曾经做过的实验的基础上,根据本地、本单位实际加以充实、改进的实验;3.根据课题覆盖区域的大小,可分为单科单项实验、多科实验和整体实验(1)单科单项实验:指一门学科或一项专门性的教育活动的实验;(2)多科实验:指包括两门及两门以上学科的一项或多项教育活动的实验;(3)整体实验:指运用系统和整体的现代思维方法,研究整体内部各要素及其组成结构的改革,以求整体功能最优化的教育实验;4.根据实验因子的多少,可分为单因子实验、双因子实验和多因子实验(1)单因子实验:只操纵一个实验因子从而考察其效果的实验(2)双因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操纵两个实验因子从而考察其效果的实验;(3)多因子实验:在实验中施加了三个及以上实验因子的实验;5.按实验场地的不同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1)实验室实验:在人为创造的高度控制的环境中进行实验;(2)自然实验:在实际自然的情景中进行实验,只能尽可能的控制无关变量,实验时间较长,便于推广,其中教育实验主要采用自然实验法,因为实验对象和和实验环境很难作到充分严密的控制。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名词解释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科学的方法与程序,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地收集、分析资料,获取新知的过程。
教育研究是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以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活动。
教育研究的效度:结论是基于事实或证据,能够被证明的是有效的。
内在效度:指研究结果能被有把握地准确解释的程度(即研究本身的真实性)。
外在效度:指研究的结果能被推广到更大人群的程度(即研究的推广性)。
教育研究的信度:指研究的方法、条件和结果是否可重复,是否具有前后一贯性,即研究的可靠性。
内在信度:在给定的相同条件下,资料搜集、分析和解释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即研究的一致性)外在信度: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相似背景下重复研究并得到相同或相近的结论。
(即研究的重复性)信度与效度的关系:信度是效度的保证,如果一项研究没有可信度,那么我们就根本谈不上效度的问题。
因此,从本质上说,信度和效度共同构成了研究的可靠性。
内在效度高的实验,外在效度也一定高。
错误内在效度是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联系的真实程度,即研究的结果。
外在效度涉及教育实验研究结果的概括化、一般化和应用范围问题,表明实验结果的可推广程度,研究结果是否能被正确地应用到其他非实验情境、其他变量条件及其他时间、地点、总体中去的程度。
内在效度是外在效度的必要条件,但内在效度的研究结果不一定具有很高的外在效度,而且内外效度有相会互相影响。
没有信度就没有效度。
正确。
因为一个项研究不可能没有信度却有效度。
如果一项研究是不可靠的,我们就不可能有信心去解释结果,并将它推广到其他的人群和条件中去。
基础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扩展知识;应用研究的基本目的是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
定性研究是用文字来描述现象,而不是用数字和量度;定量研究是用数字和量度来描述对象,而不是用语言文字。
描述性研究是对客观事物予以考察,努力反映其客观状态,回答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
干预性研究着力于对客观事物施加可能引起改变的影响。
文献原意是指有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现在泛指有参考价值的记录知识或保存信息的一切载体。
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

前实验设计的常用方法及作用
方法:前实验研究的方法很多,如自然观察 法、相关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个 案法和传记法等 作用:实验设计通常是一种自然描述,用来 确定自然存在的临界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前实验设计与准实验设计、真实实验设计的区别 区别: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主要 是针对无关变量而言的。前实验设计对无关变量 是完全没有控制 ,准实验是对无关变量不完全控 制,真实验是对无关变量完全控制,教育实验一般 都是准实验.
②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 a.特点:随机化选择被试和分组,仅实验组接受实验处 理,两组均只有后测,没有前测。 b.优点:第一,能消除前测与后测、前测与自变量的交 互影响,内在效度较高。既具有前一设计的优点,同时 避免了练习效应的影响,节省人力和物力;第二,由于 随机取样、随机分组及设控制组,这种设计可控制历史、 成熟、测验和统计回归等无关变量的影响。 c.局限:不能对被试的缺失加以控制。
准实验设计的研究特点
对比起真实验研究〃准实验研究有以下特点: 1、降低控制水平〃增强现实性 (准实验设计是将真实验的方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 一种研究方法〃它不能完全控制研究的条件〃在某些方面降低了控制水平。虽然如此〃 它却是在接近现实的条件下〃尽可能地运用真实验设计的原则和要求〃最大限度地控制 因素〃进行实验处理实施的〃因此准实验研究的实验结果较容易与现实情况联系起来〃 即现实性较强。) 2、研究进行的环境不同 (准实验研究进行的环境是现实的和自然的〃与现实的联 系也就密切得多。而实验研究的环境与实际生活中的情况相差很大〃完全是一个“人工 制作”的环境〃与现实的联系较难) 3、效度 (准实验设计利用原始组进行研究〃缺少随机组合〃无法证明实验组是否为较 大群体的随机样本〃同时任何因素都可能对原始群体起作用〃所以因被试挑选带来的偏 差将损害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从而影响了准实验研究的内在效度〃因此在内在效度上〃 真实验优于准实验设计。但由于准实验的环境自然而现实〃它在外部效度上能够且应该 优于真实验设计。因此〃在考虑准实验研究的效度时应该对它的特点有清楚地认识〃并 注意确定实验组间的对等性〃同时在逻辑上对可能有的代表性和可推广性加以论证〃避 开其不足之处)
教育研究方法:5第五章 教育实验研究

• (一)教育实验研究需以一定的假设为前提 • (二)教育实验研究需要对实验变量进行操控 • (三)教育实验研究需要对因变量的变化予以观
测并收集资料 • (四)教育实验研究需要合理控制无关变量 • (五)教育实验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
因果关系
二、教育实验研究的主要功能与局限性
(一)教育实验研究的主要功能
1.随机分配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基本模式:R O1—— X ——O2 R O3—— - ——O4
特点:实验组和控制组以随机方式选择和分配被试,两组在统 计上是相等的;实验组前后测比较,因果分析可靠性程度高。
2.随机分配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
基本模式:R X——O1
R
O2
特点:只有后测没有前测,能够消除前测和后测、前测和实验
• 1.检验、修改和完善教育理论 • 2.为新的科学理论假说应用于教育实践寻求操作程序 • 3.促进教育实践的改革与发展
(二)局限性
• 1.严格控制的实验条件与真实的教育活动相差较远,高度 控制的教育环境往往失真。
• 2.由实验人员和实验过程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不容忽视。 • 3.教育实验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样本不足和被试选样误差等
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
1.消除法
消除法是指实验者设法将相对的无关变量在教育实验期
间尽可能地排除在实验之外,使教育实验的环境尽可能地 保持净化和稳定的方法。
✓
过多使用,会使实验情况失去“自然性”和“现实
性”,引起被试疑虑、期望和紧张等情绪变化,干扰实验
进程。
2.平衡法
平衡法是指在等组实验中,使无关变量以同一水平作用 于实验班和控制班的方法。
二、教育实验研究设计的效度
第六讲 教育实验设计法

三、单因素实验与多因素实验
根据同一实验中自变量因素的多少,可分为单因素实验和 多因素实验。
1.单因素实验
它是指同一实验中研究者只操纵一个自变量的实验,也叫 单一变量实验。由于单因素实验的自变量单一、明确,操 纵相对比较容易,实验难度相对较小。
2.多因素实验
它是指在同一实验中需要操纵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的 实验,也叫组合变量实验。这类实验要操纵的实验因素较 多,实验的过程比较复杂,因变量的观测内容也随之增多, 因而在研究整体上难度较大。
1.因果性
区别于历史研究、调查研究和相关研究,实验研究可以系统地变化条件, 以观察因这些条件化所引起的事物相应变化,从而揭示事物发展过程中 各种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历史研究是研究过去发生的事件。 调查研究以搜集,分析存在的客观事物或材料为直接认识任务,是对现
状的认识把握。 相关研究寻求假说命题相关研究说明事物发生、发展过程诸要素的相互
第一节 教育实验研究概述
一、教育实验研究的内涵
1.实验是一种研究情境,在此情境中至少涉及一个自变 量,即实验变量,它会受到研究者的精心操控或改。
2.教育实验研究是研究者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以一定的教育理论及假设为指导,有目的地操纵某些教
育因素或教育条件,观察教育措施与教育效果之间的因 果关系,从中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控制”在教育实验中主要含有三层含义:
(1)研究对于外部因素的和实验情况的控制能力,包括各种无关因 素的控制。
(2)研究对于实验所操纵的自变量的控制程度。 (3)研究实验设计过程中的控制成分,即研究如何通过实验的设计
控制无关变量。
三、实验研究法的优点
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

前实验设计的常用方法及作用
方法:前实验研究的方法很多,如自然观察 法、相关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个 案法和传记法等 作用:实验设计通常是一种自然描述,用来 确定自然存在的临界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前实验设计与准实验设计、真实实验设计的区别 区别: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主要 是针对无关变量而言的。前实验设计对无关变量 是完全没有控制 ,准实验是对无关变量不完全控 制,真实验是对无关变量完全控制,教育实验一般 都是准实验.
4、多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准实验设计:这种设计在单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准 实验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这些组可以分为实验组和控制 组〃也可以全用来作实验组。一般情况下会设定一个控制组〃因为实验组有控 制组作对照〃可减少前后测次数。同时〃为了能对多种处理效果进行比较〃可 以在时间系列上增加处理的数量〃控制组与实验组同步进行前测和后测〃便于 将两者的结果予以比较。对于任何多组准实验设计〃小组间的相似性越大〃从 实验结果中得出的结论就越可靠 5、修补法准实验设计:在真实验和准实验中〃实验组控制组对比实验的设计 一般都让作为实验组的被试接受处理〃然后将其后测结果和未接受处理控制组 的后测比较。但在有的情况下〃研究者来不及找到两组整体相似的被试或难以 安排同时开始实验等〃因此组织者只能在未作前测的情况下先对经过某种处理 的被试进行测试获得后测结果。这种后测结果没有充分的理由说明是哪种处理 产生的〃从而不能确定后测与处理之间的关系〃为了弥补这一欠缺〃在获得另 一个整体组被试时〃就安排进行与上面做过的后测相同的前测〃然后再对这一 组被试作同样的处理〃并予以后测〃通过第二组被试的前后测结果的比较〃及 第二组前测与第一组后测的情况进行比较来找出实验处理与后测之间的关系.
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前实验设 计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考试复习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考试复习资料一、有关常识: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从古希腊到16世纪(直觉观察时期);17世纪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20世纪以来(形成独立学科时期)。
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四个层次:直觉观察水平(资料收集水平);探索原因水平(内在效度);迁移推广水平(外在效度);理论研究水平。
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及其对教育研究的作用:基础研究的基本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为什么);应用研究的目的是解决当下的、实际的问题(是什么);发展研究的目的在于发展用于学校的有效的策略(如何改进);评价研究是通过搜集和分析资料数据,对一定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的相关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怎么样);预测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前景和趋势(将会怎样)。
3、我国最早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着作是罗廷光的《教育科学研究大纲》。
4、科学观察的基本特点: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能动性。
5、测验的基本类型:按行为目标,测验内容可以分为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成就测验、个性测验四大类。
6、教育实验分组设计的基本类型: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实验设计。
前实验设计通常是一种自然描述,用来识别自然存在的临界变量及其关系,其表现形式有:单组后测设计、单组前后测设计、固定组比较设计。
准实验设计是指运用原始群体,而不是随机地安排被试进行实验处理,其主要类型有:不等控制组设计、时间序列设计、平衡设计。
真实实验设计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都能得到比较严格的控制,能较好地控制内外部无效因素,并有效地操纵研究变量。
真实实验设计,都有一个控制组,被试随机选择并随机分派到组。
7、教育人种学是对特定情景中的教育系统、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现象完整和科学的描述。
人种学研究具有现象学和自然主义的特征。
人种学研究必须以整体的、全局的观念看问题。
8、定量分析的概念和特点:定量分析是赋予对象一种纯形式化的符号以反映事物的特征的方法。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期末考试试题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期末考试试题一. 判断题答题要求:请选择正确的答案。
1.(2分)20世纪以来,是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和教育研究方法形成独立学科的时期。
()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2.(2分)内在效度是外在效度的必要条件,所以内在效度的研究结果一定具有很高的外在效度。
()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3.(2分)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可以将教育研究分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4.(2分)一个好的研究课题的特点有现实性、价值性、独创性、具体性和可行性。
()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5.(2分)观察的定性记录法有取样记录法、日记描述法和连续记录法。
()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6.(2分)教育实验中的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特殊变量和无关变量。
()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7.(2分)某一研究者需要近年来有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论文清单,可以满足他的这一需要的文献是教育专著。
()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8.(2分)教育实验与教育观察、教育调查相区别的根本特征是规范性。
()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9.(2分)历史研究法应该处理好的几对关系有古与今、史与论和批判继承与创新。
()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10.(2分)一次文献一般包括题录、数目、索引、提要和文摘,具有报告性、汇编性和简明性。
()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11.(2分)按教育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历史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12.(2分)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包括顺查法、逆查法和引文查找法。
()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13.(2分)教育研究中尊重和保护被试的各项正当权利有知情权、不协作权、个人资料保密权和保密权。
()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14.在教育实验研究中,表明“研究结论的可推广应用范围大小”这一属性的术语是内在效度。
()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15.(2分)在教育研究中,样本容量越大越好。
()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16.(2分)观察研究记录一般有以下三类方法:描述记录、取样记录方法和行为核对表。
教育实验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研究方法教育实验研究方法是一种科学实验技术,旨在研究教育、学习和教学等过程,以探究其规律性和探索新的教育学理论。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教育实验研究方法的基础知识,包括实验设计、案例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数据分析方法等。
一、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教育实验研究方法的核心。
它涉及到实验的设计、实验变量的操作和控制、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等一系列问题。
1.前后测设计:前后测设计是一种最简单的实验设计。
它的优点是能够有效地控制干扰变量,从而使实验变量对结果的影响更为明显。
2.随机分组设计:随机分组设计是一种高效的实验设计方法。
它的优点是可以减少因选组不当而引起的误差,使组间差异更为明显。
(二)实验变量的操作和控制在教育实验研究中,实验变量的操作和控制是十分重要的。
它可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避免对实验结论的影响。
1.操作实验变量:操作实验变量需要合理的实验设计和操作方法。
在操作实验变量时,需要注意操作的顺序、方法和时间。
2.控制干扰变量:干扰变量是指除实验变量以外,其他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
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尽可能地控制干扰变量。
二、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是一种常用的教育实验研究方法。
它通过对单一实例进行深入的分析、观察和检验等方式来探究教育问题。
(一)案例研究法的种类:1.单案例研究法:单案例研究法是指对单一案例进行深入、全面、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2.多重案例研究法:多重案例研究法是指对多个同类或不同类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联系和相似点。
1.制定研究计划:制定研究计划时,需要确定研究主题、案例选择、数据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等等。
2.案例选择:选择合适的案例对于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很大的影响。
3.数据收集:数据收集是案例研究法的重要环节。
需要通过观察、访谈、问卷等方式获取数据。
4.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案例研究的核心。
要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通过描述性分析、比较分析等多种分析手段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教育实验研究

三 真实验:凡能随机分派被试,能完全控制误差来源,能系统的操作自变量的 实验,为真实验。 1随机分派一组控制前、后测实验 Y1 X Y2 R—————— Y1’ Y2’ 典型的实验设计,进行了随机分组,两组被试条件看做相等,无关变量得到控制 2随机分派一组仅后测实验 X Y2 R———— Y2’ 没有前测,消除前侧对自变量的影响。
坎贝尔和斯坦利的研究成果:分为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 (一)前实验:可以进行观察和比较,但对无关干扰和混淆因素缺乏控 制。无法验证自变量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1 单组仅后测实验(无控制组,也无前测) X Y 2单组前后测实验(有前测,有后测,无控制组) Y1 X Y2 3固定组比较实验(无前测,有后测,有控制组) X Y2 …… Y2’
3配对后随机分派一组控制仅后侧实验设计 X Y2 MR———— Y2’ 较精确的研究方法,内在效度较高,但不易实施。 4随机分派多因设计 在同一实验研究中,操纵两个或多个变量的设计。特点是将实 验中每一变量的水平都结合起来进行实验,不是单因素之间 的简单组合,而是更真切表现教育实验现象和过程中各个因 素之间的复杂关系。
二 准实验 准实验是指那些未能进行随机分派被试,无法像真实实验那 样完全控制误差来源,但比起前实验来,又给予尽可能的条 件控制的实验。 非随机分派一组控制前后测实验 Y1 X Y2 …… Y1’ Y2’ 特征 有一个控制组,有前后侧,但没有用随机分派的方法划 分被试组,前测可以证实两组的近似程度。最为实用的教育 实验设计模式
教育实验的结构示意图
操纵 控制 其它因素 无关变量 被试 自变量 因变量 观测验和验证性实验 依据课题覆盖范围:单科实验、综合实验和整体实验 依据实验自变量数目的多少:单因子实验、双因子实验和多 因子实验 依据被试的分配方法:单组实验、等组实验和轮组实验 依据因变量测量的次数与安排:前后侧设计、仅后侧设计, 轮测设计和连测设计 依据变量控制的严密程度: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
教育研究方法的常识论述

一、有关常识: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从古希腊到16世纪(直觉观察时期);17世纪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20世纪以来(形成独立学科时期)。
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四个层次:直觉观察水平(资料收集水平);探索原因水平(内在效度);迁移推广水平(外在效度);理论研究水平。
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及其对教育研究的作用:基础研究的基本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为什么);应用研究的目的是解决当下的、实际的问题(是什么);发展研究的目的在于发展用于学校的有效的策略(如何改进);评价研究是通过搜集和分析资料数据,对一定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的相关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怎么样);预测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前景和趋势(将会怎样)。
3、我国最早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著作是罗廷光的《教育科学研究大纲》。
4、科学观察的基本特点: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能动性。
5、测验的基本类型:按行为目标,测验内容可以分为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成就测验、个性测验四大类。
6、教育实验分组设计的基本类型: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实验设计。
前实验设计通常是一种自然描述,用来识别自然存在的临界变量及其关系,其表现形式有:单组后测设计、单组前后测设计、固定组比较设计。
准实验设计是指运用原始群体,而不是随机地安排被试进行实验处理,其主要类型有:不等控制组设计、时间序列设计、平衡设计。
真实实验设计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都能得到比较严格的控制,能较好地控制内外部无效因素,并有效地操纵研究变量。
真实实验设计,都有一个控制组,被试随机选择并随机分派到组。
7、教育人种学是对特定情景中的教育系统、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现象完整和科学的描述。
人种学研究具有现象学和自然主义的特征。
人种学研究必须以整体的、全局的观念看问题。
8、定量分析的概念和特点:定量分析是赋予对象一种纯形式化的符号以反映事物的特征的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实验的基本类型

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实验的基本类型教育实验的基本类型为了在教育研究中正确运用实验研究法并促进实验法的发展,必须对教育实验作出科学合理的分类。
掌握不同的分类标准,确定教育实验类型、特点、操作程序、适用范围和条件是搞好教育实验的一个重要前提。
(一)实验室实验与自然实验根据实验进行的场所,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1.实验室研究实验室实验指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于经过专门设计的、人工高度控制的环境中进行的实验。
这类实验的优点是能把实验中的各种变量严格分离出来,并给予确切的操作与控制,提高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自然实验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是在实际的教育情境中进行的实验。
(二)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1.确认性实验这类实验的目标主要在于借助实验搜集事实材料,确认所研究的对象是否具有研究假说内容的基本特征,并推动教育实践的发展,也叫试探性实验。
研究问题来自实际,所以具有直接的实践意义。
实验强调的是研究的应用价值,在事实基础上概况经验性规律,追求最大限度的有效性。
这类实验在现场情境下进行,在研究方法上带有很大的试探性,操作程序不太规范。
因此,内在、外在效度均不高。
2.探索性实验这类实验包括有预测作用的超前实验。
它是以认识某种教育现象或受教育者个性发展规律为目标,通过揭示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因果关系及问题的解决,来尝试创建某种理论体系,所以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探索性实验主要研究教育理论体系中的根本性问题,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此类实验以专门研究人员为主进行。
3.验证性实验它是以验证已取得的实验成果为目标,对已经取得的认识成果用再实践的经验来检验、修正和完善。
这类实验具有明显的重复性,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反复进行的,不仅对实验条件有明确分析,而且实验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关注实验结果应用的普遍性,追求实验较高的外在效度。
(三)单因素实验与多因素实验根据同一实验中自变量因素的多少,可分为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教育实验内部效度的基本要素

教育实验内部效度的基本要素
教育实验的内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否准确反映出被研究教育干预措施的效果。
以下是教育实验内部效度的基本要素:
1. 随机分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分配应该是随机的,以确保两组在实验前具有相似的特征和背景。
这样可以减少因个体差异而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可能性。
2. 实验设计:实验的设计应该合理,包括控制变量、对照组设置和实验组的教育干预措施等。
控制变量可以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对照组可以用来比较教育干预措施的效果,确保实验结果被教育干预措施所解释。
3. 过程可信性:教育实验的执行应该是可信的,即实验过程应该按照设计要求进行,不应出现偏差或干扰。
这样可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4. 样本选择:实验的样本选择应该具有代表性,能够代表研究对象的整体特征。
样本的选择不能产生偏差,否则实验结果可能不具有推广性。
5. 测量工具:教育实验所使用的测量工具应该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能够准确地反映出被研究教育干预措施的影响。
测量工具应经过验证和试验,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教育实验内部效度的基本要素涵盖随机分配、实验
设计、过程可信性、样本选择和测量工具等方面,这些要素能够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教育实验法的类型

教育实验法的类型1.根据实验控制程度以及实验内外效度可分为前实验、真实验和准实验(1)前实验:可以用于观察比较但控制程度较弱的实验,缺乏控制无关因子的措施,内外效度较差且不太规范;(2)真实验:对所有可能会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都作了充分的控制的实验,能随机分派被试,保证各组被试等值,有效操纵自变量及严格控制无关变量,内外效度非常高;(3)准实验:与真实验的设计有些类似,但它不能随机分派被试,也不能完全控制无关因子,无法避免误差,只能尽可能的加强条件控制,内部效度存在一定的问题;2.根据实验是否具有开创性,可将实验研究分为开创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改造性实验(1)开创性实验:指前人从未做过的实验,具有开创性;(2)验证性实验:指前人已经做过的实验,研究者按照相同的方法重复进行,包括第一轮实验后的第二论实验;(3)改造性实验:指在别人曾经做过的实验的基础上,根据本地、本单位实际加以充实、改进的实验;3.根据课题覆盖区域的大小,可分为单科单项实验、多科实验和整体实验(1)单科单项实验:指一门学科或一项专门性的教育活动的实验;(2)多科实验:指包括两门及两门以上学科的一项或多项教育活动的实验;(3)整体实验:指运用系统和整体的现代思维方法,研究整体内部各要素及其组成结构的改革,以求整体功能最优化的教育实验;4.根据实验因子的多少,可分为单因子实验、双因子实验和多因子实验(1)单因子实验:只操纵一个实验因子从而考察其效果的实验(2)双因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操纵两个实验因子从而考察其效果的实验;(3)多因子实验:在实验中施加了三个及以上实验因子的实验;5.按实验场地的不同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1)实验室实验:在人为创造的高度控制的环境中进行实验;(2)自然实验:在实际自然的情景中进行实验,只能尽可能的控制无关变量,实验时间较长,便于推广,其中教育实验主要采用自然实验法,因为实验对象和和实验环境很难作到充分严密的控制。
简述教育实注验设计

简述教育实注验设计教育实验设计是一种科学的实验研究方法。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能够对教育教学中各种因素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和判定。
本文将简述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常用的实验设计类型。
一、基本概念教育实验是指科学家为了研究教育课题而采取的一种艺术和科学,它是一种试图证明某种因果关系的行为。
教育实验设计是指将教育实验分析和设计,建立实验模型、实验组合和实验样本,解决实验过程中的各种实验问题,以及设计实验结果的应用技术。
教育实验结果是指教育实验产生的结果,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实验的效果和实验的影响。
二、特征教育实验设计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实验对象的可控性;2、实验变量的刻板性;3、实验干扰影响的控制;4、实验设计的随机化。
这些特征保证了教育实验设计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三、常用的实验设计类型1、阶段性实验设计这种实验设计是指将整个实验过程分为不同的阶段,并在不同阶段对实验变量进行变化。
这种设计有利于研究人员更加深入的了解教育变量的影响机制。
2、交叉设计交叉设计是指将实验分为两个或多个式样进行比较。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比较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从而得到更为准确的结论。
3、对照实验设计对照实验设计是指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将样本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
这种设计有利于排除实验中其他因素的干扰,从而更好地研究实验变量的影响。
4、平衡设计平衡设计是指在实验设计中,对每个实验变量设定相同的条件和样本,保证实验过程中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被消除。
5、随机化设计随机化设计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将每个样本随机分配到不同的组别,从而保证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不是由于样本的差异引起的。
综上所述,教育实验设计是一种科学的实验方法,通过对教育变量的分析和设计,可以达到科学的定量分析和判定的目的。
在教育教学中,教育实验设计可以是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教育变量的影响机制,从而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1 X O2
XO ……
O
特 在单组后测设计 单组前测后测设计是 采用实验组和控制组 征 中,只有一个实 对单组后测设计的一 两组被试,但因这两
验组且不是随机 种改进,它增加了在 组被试在实验处理前 选择,无控制对 实验处理前的测验, 就已经形成,如原有 照组;实验中对 但还是只有一个实验 的教学班,不是随机 实验组只给予一 组且不是随机选择, 选择,也未加任何控 次实验处理;有 无控制对照组,仅一 制选择偏向,故它不 一个后测,将后 次实验处理;有前测 能使用随机化原则选 测结果作为实验 和后测,用前测的差 择被试。两个组都有 处理的效应。 大于零来作为实验处 后测。
这一研究对无关 理前后两次观测条件 了内部效度;若外来
变量没有控制, 下行为变化的直接依 变量影响了后测的成
因而其内部效度 据,能明显地验明实 绩,影响都是一样
极低,一般不宜 验处理的效果;(3) 的,可以控制历史因
使用。
只有一个实验组,自 素;统计分析上,比
身兼作控制组。故可 前两种统计分析把握
认为选择变量得到了 性更大一些)。
一定的控制,同一被 其缺点在于:(1)
试变量,在前测→处 由于被试不是随机分
理→后测过程中表现 组,又没有一个前测
的明显差异,可以在 数据,所以对选择这
一定程度上推断这种 一因素缺乏控制。
变化是由处理引起 (2)选择与成熟的
实验室内的实验往往内在效度高、外在效度低;学校、教室内的实 验往往外在效度高、内在效度低。
三、实验设计类型(*)
前实验设计
特点:前实验设计对无关变量是完全没有控制,但可以操纵变 化自变量。
外 高(三个越来越低) 效
内 低(三个越来越高) 效
类 单组后测设计 单组前后测设计 型
固定组比较设计
基 XO 本 模 式
自变量X——有效性。没有内在效度的实验研究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内 在效度决定了实验结果的解释。
坎贝尔和斯坦利认为,有八类新异变量与教育实验内在效度有关或 成为内在效度的威胁因素。分别是:
(1)历史或偶然事件:在实验进展过程中没有预料到的影响因变 量的事件的发生。如未定的考试产生的焦虑。
控制方法:可以通过恒定其他条件的方式加以控制。 (2)成熟程度:时间在被试身上起的作用。 控制方法:使被试选择与分组尽可能随机化,并设立对照组。 (3)测验:注意一次测验对随后另一次测验的影响。 控制方法:通过设立无前测的对照组加以控制。 (4)工具:测量手段不统一会产生错误的结果。如:主持实验者 主观情绪状态发生变化,或者研究者的个性、态度、价值观、信息的影 响,或评判标准不同(前后测难度不同、不同班用不同测验、评判者的 差异)。 控制方法:研究者要精心选择测验及技术,谨慎观察,加强基本训 练和严格测试手段,并选择好实验设计以控制这个因素。 (5)统计回归:挑选被试的误差,比如用极端分数进行回归,将 对今后的测验产生不利影响。 控制方法:在研究中最好不采用两极端的被试或在研究中将极端分 数者单独分组,注意结果的差异。 (6)在实验进展过程中被试的选择差异:被试未能随机分配或挑 选,而其中一个因素起了作用,从而产生了组的不对等性。或者是被试 者的态度动机不同。 (7)被试的缺失:非随机挑选的被试脱离实验以及时间的不等 值,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8)取样:成熟程度交互作用,由于取样不一带来的成熟程度的 不一致。 2.外在效度:指特定研究的结果是否具有推广性(具有代表性、接 近真实教育教学环境、可以在不同条件下重复实验)。 研究具有外在效度,说明其结果可以推广到其他情境内;研究没有 外在效度,则其结果不具有概括性。 对外在效度的威胁主要来自四个方面: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 效应、测验与处理的交互作用效应、实验安排的效应和多重处理的干 扰。 控制方法:使用设计组加以平衡、用随机、匹配,或者让被试兼做 自己的控制组以控制被试变量等。
(5)选择实验设计类型,谋划好控制无关因素的措施,以最大限 度地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2.教育实验的实施阶段
按照实验设计进行教育实验,采取一定的变革措施(实验处理), 观测由此产生的效应,并记录实验所获得的资料、数据等。 3.教育实验的总结推广阶段
在实验的总结和评价阶段,研究者的主要任务是对实验中获得的资 料、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确定误差的范围,从而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 最后得出科学结论。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撰写实验报告,对 实验的过程和结论进行全面的表述。
教育实验设计的效度与基本类型(最全
版)
一、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程序
教育研究的全过程可分为“准备—实施—总结推广”三个基本阶 段。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有序的结构序列。 1.教育实验的准备阶段
教育实验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具体包 括:
(1)选定实验研究的课题,形成研究假说。一般来说,一个实验 至少被一种假设指导,应陈述两种变量间所希望的因果关系。
(2)明确实验目的。确定指导实验的理论构架。为了使理论系统 分析更接近客观实际,需要进行先期的调查研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 让课题组全体成员进行充分讨论。
(3)确定实验的自变量。选择被试和形成被试组,决定每组进行 什么样的实验处理,并确定操作定义。
(4)选择适合的测量工具并确定采用什么样的统计方法,从而明 确评价因变量的指标。
理效பைடு நூலகம்。
评 由于没有对照 在本设计中,(1)因 优点:该设计基本可 价 组,研究者只能 为有前测,可以在处 以控制历史、成熟等
描述他所观察到 理前提供有关选择被 因素。由于没有前 的结果,而不能 试的某些信息;(2) 测,也可以控制测验 与对等控制组进 通过前后测,可以提 效应和仪器干扰(使 行比较;又由于 供每一被试在实验处 用了控制对照组提高
二、教育实验设计的效度
1.内在效度指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明确因果关系或相关 关系的程度。它表明因变量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来自自变量——有效 性。
内在效度是指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联系的真实程度,即因变量的 变化,确实由自变量引起,是操作自变量的直接成果,而非其他未加控 制的因素所致。内在效度表明的是因变量Y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