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的本质区别
人与自然、人与人两种关系的实质及其区别联系
人与自然、人与人两种关系的实质及其区别联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自身的过程中形成的两种最基本的关系,人的所有活动都围绕此展开。
这两对关系既相互独立,各有各的适用范围,又相互影响和制约。
但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更为根本或者说是更为优先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则是派生的。
人与人之间各种复杂关系的展开都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
当今一系列环境问题突现就是没有处理好这两种基本关系,尤其是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结果。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演变自然界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但是此时并不构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为那时人类还没有存在。
自从人类出现以后,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应然而生。
人生活于自然界,人的活动必然对自然界产生影响,而自然界也必然对人产生影响。
人首先是自然界的产物,既是自然界发展进化的结果,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具有自然属性。
这就决定了人对自然的永恒依赖,人类不论多么聪明,有多大能力,也不论社会如何发展、科学技术如何进步,都不能脱离自然界。
人永远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这就意味着人不能破坏自然,不能对抗自然,只能保护自然,合理改造和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则就是在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
人还是一种有理性思维的动物,具有社会属性,这是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
人是自然界唯一具有理性的动物,有理性就能思维,就有自我意识。
能思维就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得人对周围环境不仅仅是适应,而且还进行改造,以便更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而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关系。
有自我意识,人就能意识到自己的独立性,就能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形成相对独立于自然界的主体,而不是像其他生物一样永远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构成与自然相对立的一极,也就无从谈起它们与自然界的关系,因为它们本身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正是因为人有理性思维,有自我意识,能与自然界进行有意识的物质能量交换,才形成了特有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形成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新产物,即“人化自然”。
人与人的差异 认知的不同
人与人的差异认知的不同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认知的不同。
认知是指人们获取、加工和表达信息的过程,它受到个体的遗传、环境、教育、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个体的遗传基因会影响其认知能力的发展。
例如,一些人可能天生具有较强的空间认知能力,而另一些人可能在语言表达方面更为出色。
这些遗传差异可能会影响个体在不同领域的学习和表现。
其次,环境因素也会对认知产生影响。
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家庭背景等都会影响其认知方式和思维习惯。
例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可能会有不同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准则,这些差异会影响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此外,教育和经验也会对认知产生影响。
个体所接受的教育水平、学习方式和实践经验等都会影响其认知能力的发展。
通过学习和实践,个体可以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总之,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差异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促进交流和合作。
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提高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效率。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1845年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写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是11条对费尔巴哈的批判,每一条内容虽然简短,却意蕴深厚,是马克思在批判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世界观,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重要的内容是有关人的本质学说的论述,《提纲》也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思想转变的关键点,本文对马克思在《提纲》之前有关人的本质思想不做过多的论述,主要探讨马克思在《提纲》中提到的人的本质学说。
标签:马克思;人的本质;社会关系在最原始的社会中,生产劳动水平低下,人们在最原始的状态下生活,人社会关系十分简单,那时的家庭关系是最早的社会关系。
由于原始社会生产水平的落后,马克思曾认为家庭关系的不断扩大,才逐渐发展成为原始的社会关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关系逐渐变得越来越复杂。
在家庭关系的基础上发展,逐渐形成了种族、宗族、民族国家和宗教等多方面的关系,随即又产生了社会、政治、文化的关系,由此为探讨人的本质创造了基本的条件。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基础上,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关系的探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人的社会关系本质,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一、在《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人的本质的分析马克思在《提纲》中,第六条中说“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句话的上半句,即“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他又将人的本质归结为“类”,也就是意识,即所谓的情感、意志等。
这种意识是每一个个体的人都会具有的,将个人的这种特性进行叠加,最后就是人的本质。
因此,这就体现到费尔巴哈对于人的本质的误读。
马克思对此提出,费尔巴哈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仅仅停留于表面,并没有真正深入的对人的本质就行探讨,这主要是由于费尔巴哈没有理解实践的意义,他的理论一直处于脱离实践的状态下,费尔巴哈只是从概念性的去探讨个体,也就是人所具有的意识、情感都是抽象的。
人、人性与人的本质
第三章人、人性与人的本质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个对人来讲十分简单、十分普通又十分切近的问题,千百年来的思想家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们要了解人生,塑造人生,进行人生修养,必须先从认识和了解人开始。
一、人的本质与人性1、人是什么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对人是什么的问题就进行过探讨。
远古传说中的炎帝、黄帝时代,就有人试图回答“人是什么”的问题。
《列子·黄帝》中写道:“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趋者,谓之人。
”这时,人们只能从身高、手足分工、头发牙齿和行走姿势等外在特点上说明人,是十分幼稚的。
春秋战国时代,对“人是什么”的认识发生了飞跃的发展。
这一时期主要是围绕着人性善或人性恶展开的。
在西方,从3000多年前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门前出现“人啊!认识你自己”的铭文以来,无数哲人开始了对人的奥秘的探索。
最早力图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是苏格拉底,他把人定义为: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或者说,人是理性动物。
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把人描述为“没有羽毛的两足动物”。
当反对者拿来一只拔掉羽毛的公鸡时,柏拉图哑口无言。
柏拉图把人性分为三类:一类是具有智慧的理性;一类是勇敢的意志;一类是低俗的性欲。
具有智慧的理性统治着勇敢的意志和低俗的性欲,因此,与此相适应,在国家里也有三个等级,即统治阶级、武士阶级和劳动阶级,“他们应各安本分,各守天职,以使国家和谐一致”。
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士多德再进一步说,人是“政治动物”。
然而,他们用的是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仍然把人和动物看作一类,不能把人和动物真正区别开来。
古希腊还有个著名的神话,叫“司芬克斯之谜”,说有一种动物,早上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这是什么?是人。
这个谜语说明人是动物,并且是一种很特殊的动物,反映了人的一定特点。
在西方宗教那里,神性完全代替了人性。
基督教教义奠基人奥古斯丁、政治家阿奎那、基督教经典《圣经》都认为人没有自身的本质,人的本质来源于上帝的本质,人是上帝意志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在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
马克思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主张从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去理解人。
他认为在考察人的本质、理解人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这样,就将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
“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宗教把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最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经典表述既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也为考察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这段话包含着深刻和含义,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①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性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错误在于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从分析费尔巴哈入手,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彻底否定了抹杀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和历史性,并从这种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单个人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
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人类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对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
正如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指出的:“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
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一、理论描述——人的本质在马克思的理论中,有两种不同性质的人的本质理论,一个是价值本质,回答“人的本质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另一个是事实本质,回答“人的本质事实上是什么”的问题。
马克思认为人的价值本质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而事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实际上,事实本质是一种现实性本质,用来说明人的实际生存与活动状况的。
这种现实性本质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性,揭示人与动物的区别和人与人的区别;另一个是自然性,阐述人的自然特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中,社会劳动是人与动物的区别,社会关系是人与人的区别。
另外,人的自然特性是人的生理、心理在内的各种自然特性的总和,而人与自然界是相互作用、不可分离的,两者都把对方作为自己的对象。
价值本质是一种可能性本质,用来描述人类社会能够达到的最终形态。
这种可能性也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创造性,指人的意识即主观能动性,二是实践性,指人对自由的追求。
人的本质总的来说是事实本质和价值本质的统一,实现人类解放这一最高理想。
二、案例分析——资本家与雇佣工人将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用于现实作理论分析,得出现实社会的真实状态和最基本矛盾,预测社会的整体变化趋势。
这里,我将以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为例利用马克思的理论进行分析。
首先,可以看到,资本家和雇佣工人是一组相对概念,是同时出现的,而且标志着两种人群的相对社会关系。
一般来讲,资本家掌握着生产资料,从而有能力并实施对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进行剥削,达到资本积累。
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作为人类,自然的与动物进行了区分;显然,在现实中,两种人是不同的,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不同还是以其他方式展现,那就是社会关系。
资本家与雇佣工人通过劳动(生产产品等)关系结合到一起,由于生产资料被资本家占有,在生产关系中,雇佣工人处于被支配地位,同样,在分配关系中,资本家占主导地位。
但是,在这种资本主义社会的架构下,人产生了异化,包括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过程的异化,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的当代中国意义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的当代中国意义作者:乔志君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5年第24期摘要马克思继承并发展了以往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的内容,从哲学—人类学和哲学—社会学两个学科层次来阐述人的“类本质”和现实本质。
对这一理论的正确认识,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加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提供理论先导;并且,在实践上,我们能够更加客观地分析现阶段存在的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错误认识,还能够通过改革,扬弃与“人的本质”相背离的现象,最终党和政府的各项决策和政策才能够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本质当代意义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有关马克思“人的本质”的问题,学术界有各种争论,代表性观点有:一是“两个马克思正误对立论”,认为以1845年为界限,前期为不成熟的抽象的共同人性,后期则较为成熟;一种是“一个马克思两个层次论”,认为人的本质有类本质和现实本质两个层次;还有人认为“三个马克思论”,认为青年马克思提出了抽象的共同人性,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将人的本质立足于其现实性上,而晚年的马克思则和早期思想相一致等等。
在阅读了中文版马克思有关著作之后,笔者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是包含“人的本质”和人的现实本质两个层次,并且这两者具有内在统一性,共同构成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核心内容,使人的本质问题的阐述达到了人类思想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1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为代表,在哲学—人类学的层面上,从“人类这种特殊的动物类与其他动物类的根本区别”这个方面揭示了人的类本质即人类的普遍本质;另一方面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为代表,立足于哲学—社会学这个层面,指出人的现实本质是由所处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由于社会关系的不同,导致人的现实本质具有特殊性。
人的主体性与人的本质
人的主体性与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与人的本质一、人的主体性马克思关于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特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的论述,主要侧重于从起源的角度揭示人的本质,说明劳动创造人,社会环境改变人。
马克思在肯定人是劳动的产物、社会关系的产物的同时,又强调人是劳动的主体、社会关系的主体,从人的主体角度揭示人的本质。
主体性是指主体所具有的一切属性。
主体是人,因此主体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
关于主体的规定性,主要指人作为活动的主体在对客体的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
人的主体性首先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能动性,是主体对于客体的自觉性,也就是指人的自觉能动性。
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
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
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
主体能动性还包括主体的选择性和创造性。
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
对信息的接受、加工和记忆都是经过自己选择的,经过过滤和帅选的。
创造性是人的主体能动性的最高表现。
主体的活动要受到客体的制约和限制,但主体从不局限于既定的客体,总是在创造条件,改变环境,改造世界。
人的主体性其次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自主性,主要表现为主体的权利,是作为支配一切自然力的活动出现在生产过程当中。
它不仅表现在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占有和支配上,还表现在劳动者对自身劳动力的占有和支配上。
劳动主体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占有必然带来对于自己的全面本质的占有。
马克思说,在自主劳动中,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这种占有的结果就是个人本身一定总和的才能的发挥。
最后,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自为性。
人的活动客体不是自发地进入主体活动领域的,它不仅取决于客体,而且取决于主体,取决于主体的能力和需要。
在现实世界中,主体总是把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当作一个自明的前提,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事物,从自己出发去从事活动,把事物、活动及其结果看作是为我而存在的,这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1845年春写于布鲁塞尔的笔记。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就说明人不可能孤立地离开社会关系而存在,没有离开社会关系的单个人,所有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他们具体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构成了人的社会本质。
马克思的这一科学论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
首先,人的本质并不是他的自然属性,而是他的社会属性。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的社会本质,人与人的本质差别也是在于其所处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属性的差别。
其次,人的本质也不是由社会关系的某一个方面决定,而是由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
这是因为,现实的人一定会从事某种社会实践活动,存在于某种社会关系之中。
人的生存和发展,必然是在以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实践之中形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而逐步形成家庭、阶级、国家等社会关系。
最后,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这是因为社会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这些社会历史条件总是发生变化,这就决定了社会关系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马克思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收稿日期:2007-03-09作者简介:袁维维(1974-),女,江西波阳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马克思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袁维维(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 要: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论述,其论述包含着丰富和深刻的内涵。
人的类本质、群体本质、个体本质是通过人的实践性、人的社会性、人的需要表现出来,这对于我们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的本质;类本质;群体本质;个体本质;人的全面发展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701(2007)04-0010-03 人的本质问题是哲学上一个非常古老的话题,古今中外无数哲人智者都从不同的方面回答过这个问题,但只有马克思科学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内涵十分重要。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阐述马克思在1843年底至1844年1月所撰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第一次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个学说……”[1]并认为,人从神学统治中解放出来的重要体现,就是“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并称这场革命为“人的高度革命”[2]。
其目的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把人从神性中解放出来,是人的本质的深度复归,即“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3]。
在这一时期,马克思把关于人的本质的表述由自然人转向了现实的人。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较为明确和系统的表述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生活本身却仅仅成为生活的手段”[4]的命题,他从经济关系入手,通过异化劳动理论来探讨人的本质,提出了人的本质“类本质”概念,第一次提出了劳动是人的内在本质的观点。
人与人之间最大地区别是认知------傅盛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是认知。
------傅盛'离开360时,我的前东家只给了我1块钱,但朋友安慰说,没关系,你积累的认知,别人都拿不走,将来所有东西都会还给你。
'猎豹移动CEO傅盛说。
一个多月前,他写了认知三部曲之一。
相信已经有很多朋友读过并受益匪浅。
终于在昨天盼到后两部连更,第一时间拿到三部完整授权,用心编辑后分享给你,建议现在就读,没时间也请先收藏。
作者:傅盛本文大概:11306 字 | 读完共需: 1 5 分钟一、所谓成长就是认知升级我一直在思索,怎么才能让一家公司更快地成长?一个人怎么才能从一群人的竞争当中脱颖而出?1.人的四种认知状态最近我看了一幅图,我在其上加了一个数字注脚。
这是一个人认知的四种状态——'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和'不知道自己知道',也是人的四种境界。
我将其简单翻译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自以为是的认知状态。
知道自己不知道——有敬畏之心,开始空杯心态,准备丰富自己的认知。
知道自己知道——抓住了事情的规律,提升了自己的认知。
不知道自己知道——永远保持空杯心态,认知的最高境界。
现在我终于意识到,人和人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这四种状态。
更可怕的是,95%的人都处在第一个状态,甚至更多。
这也就是为什么碌碌无为的人是大多数。
视而不见,只会失去升级的可能性。
只有自我否定,保持空杯心态,一个人才有可能真正成长,实现跨越。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大拐弯的时代,每一个行业的认知都在迅速叠加,跨界越来越普遍。
如果不保持这种'自我否定'的认知状态,很难完成对快速变化的行业的认知。
2.人和人最大的差别是认知认知,几乎是人和人之间唯一的本质差别。
技能的差别是可量化的,技能再多累加,也就是熟练工种。
而认知的差别是本质的,是不可量化的。
记得在香港约过一次马云喝茶,他几乎不用电子邮件,当时我就琢磨,他为什么能去指挥那么大一个帝国?后来发现,他在不断观察行业变化,从变化里找关键切入点,找资源和人配合。
马克思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
马克思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
答案:根据马克思的文本,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有三个界定, 即:劳动是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这三个界定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 而是有其内在联系的。
只有从这三个界定及其内在联系上考察人的本质, 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和全面的揭示与论述, 先后给人的本质作了三个界定。
第一个界定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作出的。
马克思说:“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说来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
而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
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 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这里说的人的类特性即人的本质, 这里说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即劳动。
可见, 这里是说劳动是人的本质或人的本质是劳动。
第二个界定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作出的。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简单地说, 就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三个界定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作出的。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任何情况下, 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 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唯一的, 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 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 , 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
”简单地说, 就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本性) 。
下面我们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 对这三个界定分别加以论述。
一、劳动是人的本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 提出人的本质的两个层次的观点。
他在批判边沁等人的效用原则时说:“假如我们想知道什么东西对狗有用, 我们就必须探究狗的本性。
这种本性本身是不能从‘效用原则’中虚构出来的。
如果我们想把这一原则运用到人身上来, 想根据效用原则来评价人的一切行为、运动和关系等等, 就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 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
费尔巴哈_人的本质_试析
2001年3月第30卷第2期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ournal of S ocial Science of Hunan N ormal UniversityV ol.30 N o.2Mar.,2001费尔巴哈“人的本质”试析邓晓芒Ξ(武汉大学哲学系,湖北武汉 430072) 摘 要: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是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人的本质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以感觉主义或感性直观作为自己的根本原则。
由于费尔巴哈未能汲取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因此,它具有一切狭隘的感觉主义所共有的缺陷。
费尔巴哈要么在说明人的感性本质和或自然本质时陷入他自己所反对的庸俗唯物主义,要么在说明人的超感性本质或超自然本质(人的精神和社会性)时陷入唯心主义,或者说,他必然陷入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同社会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的内在矛盾之中。
费尔巴哈人的本质理论的矛盾,在马克思的立足于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新世界观当中得到了真正的克服。
关键词:费尔巴哈;人;人的本质;感觉;直观;实践;马克思中图分类号:B51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529(2001)022*******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核心是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恰恰是在这个最关紧要的核心问题上,他表现出最尖锐的思想矛盾。
揭示和分析这一矛盾,无论对于说明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实质,还是对于加深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对黑格尔“人的本质”观点的批判 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首先是从批判黑格尔对人的本质的唯心主义观点中建立起来的。
费尔巴哈与黑格尔哲学的决裂,表现在对黑格尔的主观主义以及理性主义的批判两个方面,但在开始则更着重于用感觉论和直观经验驳斥黑格尔的抽象理性的思辨。
在标志着他第一次完全站到唯物主义立场上来的《黑格尔哲学批判》(1839)一文中,他着重揭露了黑格尔的逻辑学与感性直观之间、思辨的“纯存在”与现实的存在之间的尖锐对立,揭露了貌似从“感性确定性”出发的“精神现象学”也不过是“现象学上的逻辑学”,即不过是同样的抽象概念体系。
人与人之间关系本质的转化
人与人之间关系本质的转化好,今天咱们聊聊“人与人之间关系本质的转化”这个话题。
你有没有发现,身边的关系,有时候就像是开了个大杂烩,混合得五花八门,今天一个样,明天又另一个样。
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其中的变化,别看它不像什么天文现象,实际上它比你想象的还要复杂。
说到底,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会随着时间、环境、心境的变化而发生微妙的转折,甚至有时候一瞬间,就从亲密无间变成了陌生人。
这个“转化”,说到底就是大家心里那份对对方的期待、信任、甚至失望,渐渐地往别的地方去了。
有的时候,你觉得和某个人的关系是铁板一块,可能是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或者是一起经历过风风雨雨的朋友。
可是,突然有一天,你们之间的默契就消失了,彼此的笑点也不再对味,甚至连说个笑话都觉得尴尬。
你会想:“我们怎么就变得这么陌生了?”不是你变了,也不是对方变了,而是你们的关系变了。
这种变,可能就是无形中生活中的那些点点滴滴,慢慢地把你们从亲密的朋友推向了一个遥远的距离。
有些话可能你不再想说了,有些情感,可能也变得越来越淡。
就像有的人说的,“时间能改变很多东西,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曾经和某个人说得天花乱坠,几乎每天都会有电话,有微信,互相分享心情。
可是一旦距离拉远了,联系变得少了,彼此之间就好像有一层看不见的膜,把你们隔开了。
这就是关系的转化,一开始可能只是因为生活中的一点小事,慢慢地积少成多,最终变成了两个人心里的一个陌生的“陌路人”感觉。
你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甚至怀疑自己的价值是不是被对方看轻了。
这种关系的变化,不一定是坏事,它只是说明你们的生活轨迹不同了,彼此之间的关注点不再一致。
你们可能有过相同的经历,但那并不意味着你们就永远能走在一起。
毕竟,谁能保证自己一直不变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变化,不是每段关系都能在时间面前经得起考验。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关系变淡了很可惜,但有时候这也是一种解脱。
你想想,曾经的“亲密无间”,如今也许换来的是一种久违的舒适感。
标题人的本质与人的属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标题人的本质与人的属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区别是社会属性。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简称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分为类的本质和个人本质。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或者说人类的本质是劳动;个人的本质是一个具体的、特定的人的根本性质和其各种属性的内在联系,德性是个人本质的集中体现。
人性就是人的属性,是人区别于自然界的其他存在物特别是动物的特殊性。
人性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表现为人性的三大方面:自然属性的差别,包括相貌的妍媸等;社会属性的差别,包括德性的善恶、财富的多寡、地位的高下等;精神属性的差别,包括智商的高低、情商的优劣等。
人的三种基本属性
人的三种基本属性
马克思的人性观认为“人有两种属性,一是人的自然属性,二是人的社会属性。
人之所以为人,关键不在于人的自然性,而在于人的社会性。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的社会劳动,人与人的本质区别在于社会关系。
”
“怀疑一切!”
请以真理的名义怀疑一切!
这是任何一个历史伟人都应该有的基本情操和胸怀。
而作为人类导师的马克思,他更是这种情操和胸怀的典范!
然而,人们能象马克思那样将“怀疑一切”做为自己的座右铭吗?你敢怀疑马克思理论吗?
其实,但凡头脑健全的人都有条件做到,只是,请以真理的名义怀疑马克思理论!请以真理的名义扬弃他、完善他!那是对伟大导师马克思最纯粹的追随,最高尚的敬仰!
在人类属性的认知上,《一体心理学》指出,人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心理属性的统一体。
人之所以为人,不仅在于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更为本质地表现为人的心理性。
人和其他物质的区别在于心理活动,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的意识能动性,人和人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的个性。
个性是指个人一切心理活动的总和,包括个人的感觉知觉、情绪情感、意志行动等等。
同时认识到,改变人的个性是实现个人本质改变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得到人生幸福的根本途径!个性的改变,除了综合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以外,更为本质地在于运用心理活动的规律。
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生幸福等方面,宗教从来都不是依靠社会关系的改变来实现的,其理论和实践对心理活动规律的暗合及运用是导致宗教影响力的根本。
宗教走在了前面,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承前启后,发现规律,服务人类。
人和人的区别是什么
人和人的区别是什么?
每个人都是一个单体,但每个人面对的环境又是个别的,虽同处一室,也会有不同意识,这才是人类的特性,也是生物的特性。
透过对《心经》的解析,我们也从本质来看问题,人和人之间本质区别是什么呢?
人们常说,人自打出生就是不平等的:遗传基因、家庭背景、从母体接受的营养成分多少、后天的教养方式、饮食结构、接受的教育、诸多我们不能左右的生存条件、受教育环境……看似这些都是影响人与人之间区别的因素,但是最主要的因素还是智慧。
佛家说般若就是智慧,那么,用我们的语言来解析,什么是智慧呢?我的观点,规律的集合叫智慧!
正是因为每个人掌握规律的方式不同,获得的智慧多少不同,就形成了你我他完全不同的个体,为此我们说,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智慧。
人与人的差距,就体现在“表象”与“本质”两个层级之间
人与人的差距,就体现在“表象”与“本质”两个层级之间国学书舍一、这个世界没有一成不变的现象,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向前在发展的,但是在这不断变化的现象背后,则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本质。
对于身处的世间的每一个人来说,应该具备的一种智慧,就是能够掌握永恒不变的真理,也就像很多人所说的一样:“拥有一眼看透本质的规律”,并在能够主宰本质规律的基础上,以发展变化的眼光去对待人生不同的面貌,从而避免执着于表象的肤浅错误。
因为事情的表象是一直在变的,如果固守不变,就会犯固执死板的错误,而且任何一件事情所呈现的表象都未必能够表达出本质,甚至表现的呈现和本质完全是相反。
所以只有熟知事物的发展规则,随着表象的变化而变化,才能将事情处理得游刃有余。
佛家有一这样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从北印度来到南印度,因为住的时间比较久,就娶了当地的一个女子做妻子,每次妻子给他准备饭菜的时候,这个人吃饭都非常着急,也不顾及这个饭有多烫。
妻子就非常疑惑,就对丈夫说:“这里也没有别人来抢你的饭,有什么要紧事,这样急匆匆地吃,为什么不能安下心慢慢吃呢?”这个人就说:“这里有秘密的事情,我不能告诉你。
”妻子听了更加疑惑了,还以为有什么奇异的法术呢,就再三追问。
过了很久,他才告诉妻子说:“自从我的祖父和我父亲以来,都是这样快速地吃饭,我如今是效仿他们,所以也快吃快喝。
”这个故事所隐喻的道理,就是讽刺那些不能通达真正的道理,也不懂得善恶是非,只是一味以肤浅的心智执着于事物表象的庸者,甚至因为这种错误伤害了自己以及身边的人时,依然不自知,还不以为耻。
而这也衍生出了另外一个道理,就是想要评价生活中的一个人是否具备智慧,那就看他在对待面对问题的时候,仅仅是执着于表象,还是能够通达事物的本质。
人与人的差距,就体现在“表象”与“本质”两个层级之间。
如果执着于表象,那就像故事之中的人一样,信奉了一个错误的教条而不自知,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连一顿饭都吃不明白,只知道快速地吃饭,却不知道快速吃饭的作用、目的是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与人的本质区别
从小到大,我们就逐渐意识到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
有人天生富有,也有人生于贫困。
有人天资聪颖,也有人愚钝笨拙。
即便是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这份差距也往往是在增大而非缩小。
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因为它原本就是只天鹅,等待的只是个契机,而鲤鱼跃过龙门却需要逆流而上,经受千百次的撞击。
如果把人比作一棵树,那刚出生时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颗种子。
先天条件的不同决定了这颗种子是饱满的还是略微干瘪,是圆润的还是有了些褶皱。
后天环境就是这棵树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雨露、阳光的滋养,是和风细雨还是狂风乱沙。
树的成长好坏取决于它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那人呢,人亦如此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断看到这样的例子,有的人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才智而后一骑绝尘,而有的人却怎么教也教不会一窍不通。
富者愈富,穷者愈穷,马太效应明显,阶级日益固化。
几年前我们在网上还能看到寒门难出贵子的讨论,还能看到北大农村新生从三成降落到一成的新闻,而今天已经很少看到这样的话题,因为这都已经不构成一个话题或新闻了。
渐渐地,在这个日益浮躁的世界,我们变得更加现实,更加功利。
天资很重要,家庭很重要,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甚至于心理学家也喜欢从原生家庭和父母关系
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好像我们都不是自由的动物,我们只是按照初始条件和既定程序在行走而已。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
于是乎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的命运更多地不是取决于他自己,而是取决于他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
悲夫?人生而不自由。
悲夫?人生而不能把握自己。
悲夫?令人捶足顿胸,令人扼腕叹息,令人欲哭无泪,令人指天问道。
如果这就是人生的本质,这就是人生的规律,这就是人生的意义,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活着,我们活着的意义又在哪?
曾经不止一次,我向自己询问,到底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一生,到底什么是命运,我又该如何翻转命运的轮盘?曾经不止一次,我向自己发问,为什么来自农村的我与城里的孩子差距这么大,为什么我总是被别人左右?为什么那些大家眼中的常识我却完全不知以致不断碰壁?
我渴望改变自己,提升自己,我感觉有一股枷锁一直在束缚着我,一股无形的力量总是把我不知带向何处。
我渴望找到它,揪出它,然后把它撕得粉碎。
于是我
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实践,也不停地总结。
在一次次失败的尝试后,在一次次的歧路、弯路、回头路上打转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很多行为产生的机制,发现自己很多思维想法的狭隘偏激,发现自己认知的局限和漏洞,发现自己思考角度与心态的问题,直到我重新找到人生的意义。
这一路不停的追问,苦苦的求索,我沉沦过,迷茫过,颓废过,却从未放弃抗争过,而这一切只是为了心中的那个答案。
当我在人生的最低谷思考生命的意义时,我想起了西西弗斯,那个希腊神话里一直都在推着石头的人,那个永不向众神低头,在苦难之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的人。
也许是受到他的启发和鼓舞,我也重新找到自己人生的价值所在,对人生的终极问题拥有了自己的答案。
那一刻就像是获得了生命的原始动力,即便是在没有希望的绝境中,也能像西西弗斯一样主宰着自己的命运。
于是我开始触底反弹,撕开一切束缚与枷锁,从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三观认知,一步一步替换迭代改善原来的自己,那个天生的自己,那个后天环境下培养出的自己。
从而建立真正的自我。
《法句经》曰: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
我们每个人对于自己生命的意义,自己人生的意义的理解和思考决定了我们将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对于这个问题,并没有什么标准答案,但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答案,我们认为人生应该是怎样的,人生便会朝怎样的方向发展。
如果一个人认为人生是短暂的,短短几十年又何苦还为难自己,那他可能就会更加关注当下的利益得失,看事情也更看重自己的感
觉。
而如果一个人认为,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人活着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之类,那他可能会更加注重长远的利益,看问题更容易高屋建瓴。
一个人若是认为人生来就是受苦的,自然容易悲观心态,一个人若是认为人生是一场披荆斩棘的征程,自然容易乐观心态。
凡此种种,对人生意义的回答决定了我们会从哪个角度去理解这个世界,决定了我们看待世界时的心态。
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站在哪一个角度看,持有怎样的心态,又会直接影响我们认知系统的形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同样的东西,每个人会有不同的认知。
盲人摸象,各有不同。
乐观者认为世界大体是美好的,悲观者认为世界多是黑暗之处。
自卑者容易把别人的反对看成是对自己个人的攻击,自信者则会把别人的反对看成是对自己行为的反对,而不会上升到人格层面上来。
包括如何认识挫折,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甚至于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每个人理解的广度、深度和精确性都不一样。
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决定了你对这个世界会获得怎样的理解和认知。
心理学有个常识,认知决定行为。
我们对于一件事的认知决定了我们会采取何种行为。
还是举那个例子,如果你把别人的反对看成是对自己的否定,那你自然容易怒火中烧,如果你把别人的反对只是看作是对自己行为的反对,心态自然能平息很多,甚至于你还会向那个反对你的人虚心请教。
我的老乡,360安全卫士开发者傅盛在《认知,是人与人之间唯一的本质差别》一文中提到,“人和人一旦产生认知差别,就会做出完全不一样的决定。
而这些决定,就是你和这些人最大
的区别。
你拥有的资源、兵力,都不重要,核心是你脑海里的大图和你认知的能力”。
由此可见认知的重要性。
认知决定了人的行为和习惯。
有句话说,我们养成习惯,然后习惯养成了我们。
有一本畅销书的名字就叫做习惯的力量。
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这也是每个人都容易看到的,不同的行为造就不同的人。
其实在整个分析系统中,我并没有提到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那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对人的作用又在哪,答案是无处不在。
有一句话叫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而我则是把内因的机制分析了一遍,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都是外因,都会对这个系统产生作用。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从低谷里走出来时说要撕开身上的枷锁,主宰自己的命运,其实就是要摈弃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对自己的内在造成的副作用,重新修改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建立一个新的自我。
当我们重新拥有一个更为强大的自我时,我们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不管是小到拥有一个强大的身心以支持外界高强度的工作,还是大到经受人生之路上无法预料的挫折和意外,皆如此,所谓内外兼修是也。
人们常常认为幼稚是性格或经历的问题,其实幼稚更多的是心态和认知的问题,关注个人微信公众号zkqwithyou,与你一起成长进步,用更好的方式过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