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46汽化和液化(第二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4.6 汽化与液化 教案设计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4.6 汽化与液化  教案设计

汽化和液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汽化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2)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影响因素,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能够列举并分析增大蒸发和减少蒸发的事例。

(3)确认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并以此来解释相关的现象。

2.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初步学会归纳知识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会与人合作,培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研究方法【教学方法】引导、分析、归纳学习方法:实验探究、合作讨论、归纳实验器材:烧杯、玻璃片、温度计、酒精、酒精灯、滴管、棉花。

【设计理念】1.《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失败的原因,成功的关键。

3.让学生参与对自身学习的评价,体验到自主学习的收获与乐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学生游戏:往玻璃片上呵气,写字导入汽化和液化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水哪里去了?水的状态发生怎样的变化?2.同学们能够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汽化现象吗?(洒在地上的水变干,湿衣服晾干,打开瓶塞的香水瓶里的香水愈来愈少,日久不见……)3.从实例中引出蒸发的概念4.从实例中引出蒸发是有快慢的二、从日常现象入手,产生问题,探索问题,导入研究课题1.创设情景讨论如何让湿的校服干的更快?学生分组比赛,列举具体方法,并想老师汇报讨论结果让其他组补充,并进行归类,归纳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学生回答:有风干得快,太阳晒到干得快,摊开干得快……思考:蒸发是否受一些因素的影响然后进入下一个环节——“是真是假”提问:研究科学最基本的方法是什么?2.实验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先让学生根据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来验证第一个假设,讨论后再汇报,老师对学生设计的实验进行评价,并让学生改进,最后用Flash演示。

(2)接着按同样的方法完成第二、三假设的实验设计(3)让学生自己挑一个实验做,并把实验现象记下来,得出结论。

七年级科学上册 4.6 汽化与液化(2)教案 浙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科学上册 4.6 汽化与液化(2)教案 浙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科学上册 4.6汽化与液化(2)教案(新版)浙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科学上册4.6 汽化与液化(2)教案(新版)浙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科学上册4.6 汽化与液化(2)教案(新版)浙教版的全部内容。

汽化与液化实验器材:两张小纸、一杯清水、滴管、酒精灯等引入新课:绍兴书圣:王羲之每天都练很多字,可是家里并不富裕,买不起每天需要的笔墨,怎么办呢?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他想了一个练字不用笔墨的好办法。

(教师用醮水的毛笔在黑板上写“鹅”字,展示给大家看)。

一会儿功夫,字慢慢消失了。

师:大家看到什么现象?水到哪里去了?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师: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生:头发干了;衣服晒干了;葡萄干;牛肉干;晒盐;壶中的水烧干了;苹果放时间长了会干瘪;雨过天晴后水洼里的水没了;晾着的衣服阴天也会干…师: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方式师:你有什么办法让湿衣服干得更快?生:拧干;用衣架展开晾好;放到太阳下晒干…让我们来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生猜想:可能与温度有关可能与物体的表面积大小有关可能与空气的流速大小有关……请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各小组以完成一个实验设计),教师提醒学生在研究多个变量的问题时最好能控制变量.设计完成后各组代表交流实验方案.请学生自己说说为什么这样设计?(优点)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是否设计对照组;控制变量是否做到位。

师:请大家选择合理的方案进行实验。

生各自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交流:根据现象得出结论:液化蒸发随着温度升高、表面积增加、空气流速加快而加快。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汽化和液化教案 (2)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汽化和液化教案 (2)

汽化和液化【知识要点】1、汽化(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过程需要吸热。

注:理解汽化吸热其实很简单,我们把锅里的水不断加热,先是沸腾,然后蒸发,过一会就会“烧干”。

这个过程就是汽化的过程,所以汽化是一个吸热的过程。

(2)汽化现象分为:沸腾、蒸发,两种形式都要吸热。

2、沸腾【重点】沸腾: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时液体的温度保持不变。

(1)沸腾现象:例-如水沸腾,有大量的气泡上升、气泡变大,到水面破裂,释放出水蒸气。

(2)沸腾规律:液体在沸腾时,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3)液体沸腾必要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不断吸热。

(4)沸点:液体开始沸腾的温度叫该液体的沸点.①液态氧的沸点是-1830C,固态氧的熔点是-2180C。

-1820C时,氧为气态。

-1840C时,氧为液态。

-2190C时,氧为固态。

-1830C氧是液态、气态或气液共存都可以。

②可用纸锅将水烧至沸腾(水沸腾时,保持在1000C不变,低于纸的着火点)。

③装有酒精的塑料袋挤瘪(排尽空气)后,放入800C以上的水中,塑料袋变鼓了(酒精汽化成了蒸气。

酒精沸点为780C,高于780C时为气态)。

说明(1)不同液体沸点不同;(2)液体的沸点随液面气压增大升高,沸点还与液体纯度有关;(3)沸腾前,对水加热,水的温度升高;沸腾时,继续对水加热,水的温度不变.水沸腾需要吸热.3、蒸发(重点)蒸发: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平和的汽化现象,蒸发时液体温度下降。

(1)蒸发现象①湿衣服放在户外,很快就会干;②教室洒过水后,水很快就干了;(2)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①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风加快了身上水的蒸发,蒸发吸热)。

②一杯400C的酒精,敞口不断蒸发,留在杯中的酒精温度低于400C(蒸发要向周围环境和液体自身吸热)。

③在室内,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抽出,示数会先下降再升高(酒精蒸发吸热,使温度计中液体温度下降,蒸发结束后温度回升到室温)。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汽化与液化》说课稿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汽化与液化》说课稿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汽化与液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背景《汽化与液化》是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章,主要介绍了物质的汽化和液化现象及相关理论知识。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章节,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汽化和液化现象,并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与应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理性思考和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自然界现象的敬畏和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汽化和液化现象,掌握其基本原理和应用。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简单的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汽化和液化现象,并能够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分析。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概述本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汽化和液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 液体的沸点和汽化; * 物质的液化和凝固;* 汽化和液化的实际应用。

2.教学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主动探究精神,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 示例法:通过生活实例或简单实验,引发学生对汽化和液化现象的兴趣,并激发学生的思考。

* 归纳法:通过课堂讨论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清汽化和液化现象的规律和科学原理。

* 实验法: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汽化和液化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安排1.导入(5分钟)•制作一个简单的实验,使用一个小容器装满水,放在桌面上。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会变成水蒸气?我们平时身边有哪些汽化的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2.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示例法,介绍汽化和液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举例生活中的汽化现象,如水在河、湖面上蒸发的现象。

•引导学生讨论汽化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3.沸点与汽化(15分钟)•通过示例法,引导学生探究液体的沸点与汽化的关系。

•通过课堂实验,让学生观察沸腾的现象,并结合理论知识进行解释。

4.6汽化与液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6汽化与液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6汽化与液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汽化与液化,这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4章第6节的内容。汽化是指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而液化则是指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学习汽化与液化的概念、原因和条件,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1)科普文章:为学生提供一些关于汽化与液化的科普文章,如《汽化与液化的原理与应用》、《生活中的汽化与液化现象》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汽化与液化的知识。
(2)实验视频:为学生提供一些关于汽化与液化的实验视频,如《水的蒸发实验》、《空气的压缩实验》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汽化与液化的过程。
重点题型整理
题型1:概念理解题
题目:请简述汽化与液化的定义及其区别。
答案:汽化是指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液化是指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汽化需要吸热,而液化则需要放热。汽化过程中,物质的分子间距离增大,分子运动速度加快;液化过程中,物质的分子间距离减小,分子运动速度减慢。
题型2:原因与条件题
题目:请说明汽化与液化的原因及其条件。
3. 下列现象中,属于汽化的是____________,属于液化的是____________。
4. 观察水的蒸发过程,可以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汽化方法中,加热法的优点是____________,压缩法的优点是____________。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 汽化与液化是物质三态变化中的两种过程。( )
2. 汽化过程中,物质的分子间距离增大,分子运动速度加快。( )
3. 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过程,但蒸发发生在任何温度下,而沸腾发生在沸点温度下。( )

【新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汽化与液化》第二课时【创新教案】

【新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汽化与液化》第二课时【创新教案】

《汽化与液化》第二课时创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液体沸腾的现象,能用分子运动观点解释沸腾现象;(2)知道液体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的,但要吸收热量;(3)了解沸腾的概念,能说出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4)了解液体汽化有二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能比较两种方式的相同和不同。

2、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2)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初步学会归纳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奥秘的情感;(2)在生活实例分析中,体会科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沸腾的定义和现象。

难点:比较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的相同和不同。

三、教学准备烧杯、温度计、水、酒精灯、铁架台、白纸等。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展示图片:烧水、水烧开。

【思考与讨论】你能描述水被烧开的情景吗?水加热到一定程度就会沸腾起来。

(二)探究实验:水的沸腾1、提出问题(1)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的状态怎样变化?(2)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观察水沸腾的现象记录表2、设计实验【实验展示】(1)水未沸腾时温度如何变化?(2)观察水沸腾时水面和内部现象?(3)水沸腾水温如何变化 需要什么条件?(4)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温如何变化?接近90℃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时间/分钟0 1 2 3 4 5 6 7 … 温度/℃ 90 …3、进行实验4、实验结论沸腾前温度升高,继续加热,达到一定温度沸腾,且温度保持不变。

停止加热,不再沸腾。

5、比较沸腾前后气泡的变化沸腾前,加热过程中,由于水是热的不良导体,致使下部分的水温较高,上部分的水温较低,气体受热胀冷缩影响明显,因此底部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缩观察阶段观察要求水在沸腾前 水在沸腾时小。

而沸腾后容器内各部分水的温度都相同,水汽化后的蒸气形成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受压强的影响,越往上水的压强越小,气泡就会逐渐变大。

汽化和液化 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汽化和液化 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汽化和液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二、过程与方法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通过做液体沸腾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四、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述,总结出沸腾的特点,并对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六、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探究法七、教学用具塑料袋、酒精、铁架台、温度计、烧杯、石棉网、酒精灯、硬纸板、一张光滑的厚纸、扇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将酒精抹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什么?生活中有类似现象吗?雨后地上的水坑,一会儿也干了,地上的水的水到哪里去了?通过下面的想想做做看看能否知道。

二、进行新课做课本中实验,或者观察书上的实验现象图片。

实验现象:将塑料袋沉入80 ℃以上的热水中,塑料袋鼓起来了,酒精变少了。

拿出来凉一会儿,看到塑料袋瘪了,有小液滴,小液滴是酒精,因为水没进去。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

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

沸腾和蒸发是汽化的两种形式,我们这节课就来了解它们。

1.汽化和液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

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

2.蒸发(板书)蒸发——是一种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课件)a.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b.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c.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越快蒸发越快。

[想想做做](2)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有致冷作用。

把酒精滴在手背上,擦在手背上,或用手扇,有什么感觉?滴上、擦上酒精的地方有凉的感觉,用手扇一扇,感到更凉。

初中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4.6汽化与液化2 学案

初中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4.6汽化与液化2 学案

课时 21.你要知道哪些现象属于液化。

2.你要知道液化有哪些用处。

一、液化1.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液化过程要放热。

液体是汽化的逆过程,汽化过程吸热,液化过程放热。

2.常见的液化现象: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如草、石块、树口等时液化为水珠,水珠附着在冷的物体上形成露水;雾嘉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空气中的尘埃时液化,小水珠附宅在尘埃上飘浮在空气中;烧开水时冒“白气〞,这些“白气〞是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液化石油气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把石油气液化装在钢罐里的。

3.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同时包含几种物态变化,如烧开水时“白气〞,春、秋季节早晨湖面上的“白气〞,烧红的铁块放入冷水中冒“白气〞,这些现象都发生了两种物态变化,液态水先汽化成水蒸气后又液化成小水珠。

导例1 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被100℃的水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A〕A.水蒸气液化要放出大量的热B.水蒸气比水温度高C.水蒸气液化要吸收大量的热D.水蒸气比水传热快解析:气体在液化时,温度不变,同时向外界放出热量。

被水蒸气烫伤时,水蒸气会先液化成同温度的水而放热,因此在同等条件下,它放出的热量更多。

点拨:由于人体皮肤温庋约为35℃,只要外界的温度高于此度,都将会向人体传递热量。

水蒸气除了温度高之外还会液化而放热,放出的热量比100℃的水更多。

二、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1.降温降温液化的缺陷:一是低温技术要求很高,实际上不容易获得低温;二是许多物质不可能在低温环境下使用,如液化石油气。

2.加压〔压缩气体的体积〕应用:将丁烷气体液化贮存在气体打火机里,将石油气液化贮存在钢罐里等。

注意:降低温度、压缩体积可单独使用也可同时使用。

记住所有的“白气〞、雾、露等现象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1.液化易和熔化混淆,区别这两种物态变化要分析清楚物质是由气态变为液态,还是由固态变为液态,前者是液化,后者是熔化。

2.液化的好处:使其体积减小,便于贮存和运输。

七年级上册科学《汽化与液化》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科学《汽化与液化》教案、教学设计
3.目标: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五、作业布置
1.基础知识巩固:请同学们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以巩固汽化与液化的基本概念、过程和能量变化等知识点。
2.生活实例分析:请同学们观察生活中至少三个涉及汽化与液化的现象,并分析其原理。例如:夏天喝冰镇饮料为什么会感到凉爽?湿衣服在阳光下为什么会变干?请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七年级上册科学《汽化与液化》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汽化与液化的基本概念,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观察和分析汽化与液化的现象,能够用图表、文字等形式进行表达。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汽化与液化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了解汽化与液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掌握热力学基本原理。
3.小组合作研究:分组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生活中汽化与液化技术的应用,如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的工作原理。每组撰写一份调查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4.思考题: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汽化与液化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汽化与液化现象在环保和节能方面有何意义?
5.创新设计:鼓励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与汽化或液化相关的创新项目,如简易的太阳能蒸馏器、家用节能空调等。要求项目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创意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汽化与液化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汽化与液化第二课时教案文档

汽化与液化第二课时教案文档

课题:汽化和液化(第二课时)教案姓名: 班级: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会总结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2、了解液化的概念、液化的两种方法,知道汽化和液化是互逆过程。

3、能解释生活中的液化现象。

过程方法通过做“模拟雨的形成”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了解液化现象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液化现象的特点及液化的两种方法教学策略: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总结来加深理解。

教学难点:液化现象的解释。

突破策略:在学生掌握液化的实质和液化的条件的基础上,多举例,给学生更多思考锻炼的机会。

教学方法:讨论归纳法、演示实验。

教学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圆底烧瓶、金属盘;注射器、乙醚。

教学过程:一、自学自测引入课题:1、对比蒸发和沸腾的各自特征,总结两者的异同点:2、物质由_______态变为_______态的现象叫做液化。

液化需要________(吸/放)热。

3、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种。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答:在瓶口的上方和周围看到了_______________。

它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

说明:在瓶口的上方和周围发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

2、 现在在瓶口的上方倾斜地放置一个冷的金属盘仔细观察金属盘的底部,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答:冷的金属盘底部出现________。

说明:在金属盘底部也发生了_________现象。

手感觉金属盘底部变_______(冷/热),说明:液化需要___________(放热/吸热)。

总结: 2、液化需要________热。

3、比较一下液化和汽化的物态变化情况和吸热放热情况,能得出什么结论?答:液化和汽化过程互________总结: 3、液化和汽化是_________过程。

4、从这个实验看,水蒸气要发生液化需要什么条件?答:水蒸气要_______(冷/热)的,_______(冷/热)水蒸气要遇到_______(冷/热)的物体,才能液化成水。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汽化与液化》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汽化与液化》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汽化与液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

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1)蒸发、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分析一些常见的汽化、液化引起的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观察分析教学器材:烧杯、水、温度计、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投影仪、硬纸片、毛玻璃、棉签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实验演示)教师将少量酒精抹在玻璃台上,提示同学们观察,过一会儿会发现酒精很快挥发了。

提问:生活中有类似的现象吗?学生A:夏天洒在地上的水一会儿就变干了;学生B: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会变干;(…………)同学们,这些事例中的水哪儿去了呢?二、新课教学。

像这样的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就叫做汽化,而生活中我们还看到:家里玻璃镜上经常出现的一片模糊则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而凝结的水珠,这种现象则叫做液化。

(板书)汽化和液化液态↔气态(汽化吸热,液化放热)汽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沸腾,另一种叫蒸发,下面我们来探究沸腾现象。

进行实验:“观察水的沸腾”引导学生提问:①为什么要用热水?为什么要用硬纸板盖住?②如何正确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外焰700--800℃,内焰200--400℃),总结:①水烧开了需要哪些条件?②水沸腾时有什么特征(发生于液体表面和内部的剧烈汽化现象,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③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有没有继续上升?④水沸腾的条件:(a、温度达到沸点,b、继续吸热)说明:同一种液体的沸点与液面上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就越高,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高压锅内的气压可达到2个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达到150℃,高山上气压低,造成煮饭不熟等现象。

汽化与液化 第2课时(28页教案学案)

汽化与液化 第2课时(28页教案学案)

浙教版科学七上《汽化与液化》第2课时教学设计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蒸发的相关知识,蒸发指的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那么沸腾指什么,它和蒸发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这一节我们就来学习沸腾的相关知识。

节的内容过学生思考引起学生学习沸腾相关知识的兴趣讲授新课一、探究水的沸腾大家一定见过烧水的情景,水加热到一定程度就会沸腾起来。

出示图片:水壶烧开水那么,你是否清楚水在沸腾时温度是否发生变化?水的状态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活动:观察水沸腾实验1.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温度计、火柴、硬纸板、钟表2.实验步骤:①按图所示从下往上组装实验装置;②在烧杯中装入大约100克的温水,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外焰给烧杯加热,把温度计从塑料盖子中央的孔内穿进去,盖上烧杯,使温度计的玻璃泡没入水中,并观察水温变化。

③当水温达到95℃时去掉硬纸板,每隔0.5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值,直到水沸腾后1.5min 为止,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同时注意观察沸腾前后水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的变化。

④撤掉酒精灯,停止对烧杯加热,观察水的变化情况。

按照实验步骤组装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力3.实验数据记录表时间/min 0 0.5 1 1.5 2 温度/℃95 96 97 98 99 水的状态未沸腾2.5 33.5 4100 100 100 100沸腾4.实验现象(1)水沸腾前,烧杯底部有气泡产生,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渐渐变小,直至消失。

水沸腾前乙沸腾时(2)水沸腾时,有大量的气泡产生,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变大,到达水面时破裂并放出里面的水蒸气。

(3)水未沸腾时,水的温度____________。

答案:不断升高(4)当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面和内部将出现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的温度将_________。

汽化和液化实验教案

汽化和液化实验教案

汽化和液化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活学活用工程材料科学理论知识,了解物质从液态到气态或气态到液态的相变规律;2.熟悉汽化和液化的实验操作方法,掌握实验技能;3.加强实验室安全意识,规范实验室操作行为。

二、实验原理:若将液态的气体加入热源,则其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某一点时,气体开始沸腾,发生汽化,此点称为饱和温度。

汽化过程中,温度不会升高,保持稳定。

根据高中物理原理可知,汽化所需的热量定义为汽化潜热。

同样地,若将气态的气体放入冷源,则其温度降低,当温度达到某一点时,气体开始凝结,发生液化,此点称为饱和温度。

液化过程中,温度不会降低,保持稳定。

根据高中物理原理可知,液化所释放的热量称为液化热。

三、实验器材和药品:1.结晶皿;2.温度计;3.加热装置;4.冰块;5.酒精和水混合溶液。

四、实验步骤:1.将约50ml酒精和水混合溶液倒入结晶皿中;2.放入温度计,盖上结晶皿盖;3.开启加热装置,将溶液加热;4.当温度计指示到达饱和温度时,溶液将开始沸腾,发生汽化;5.关闭加热装置,将冰块放入结晶皿内,等待溶液冷却;6.当温度计指示到达饱和温度时,溶液将开始凝结,发生液化;7.实验结束,将实验器材和药品归位。

五、实验数据和结果:1.酒精和水混合溶液的汽化点约为80℃;2.酒精和水混合溶液的液化点约为-20℃。

六、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室操作必须遵守安全规范,确保实验安全;2.加热装置要固定牢固,避免倾斜或移位;3.注意实验室卫生,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七、实验心得:汽化和液化实验是一个很基础的实验,通过实验我们深刻理解到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经历的相变过程,并通过手动操纵发现了物质的汽化点和液化点。

这两个点对于工程材料设计和制造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结晶皿尺寸、位置的不同都可能影响温度计的测量精度。

在进行相变实验时,一定要重视实验精度和数据的准确性。

本次实验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物质的本质和相变规律,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4.6 汽化与液化 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4.6 汽化与液化  教案

汽化和液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液体汽化的概念;2.了解液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3.知道影响液体的蒸发快慢的四个因素;4.借助实验能分析蒸发会吸收热量,温度要降低;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采用对比的方式对液体蒸发和沸腾进行学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人类根据实际,利用汽化或者尽量减少汽化,进行生产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知识,能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影响液体蒸发速度的四个要素;液体汽化时吸热教学过程阶段安排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活动教学设计意图教师反思过程1 导入汽化概念实验:让学生擦上某种液体(酒精)观察,思考,积极发言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新课过程2 汽化吸热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演示实验,并分析,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得出液体汽化要吸热过程3 汽化的两种形式通过几幅画面的比较引导学生讲出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观看画面和录像,分析比较蒸发的几幅画面和沸腾的录像的展示让学生在比较归纳中明白汽化的两种形式过程4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几个因素指导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应用分组讨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得出结论模拟实验的演示科学探究过程的应用和控制变量实验的设计过程5 小结引导学生进行小结过程6 生活中有关汽化的应用引导学生对生活中有关汽化事例的分析能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积极回答一些汽化事例画面的展示让学生感到生活与科技的紧密联系,产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学以致用。

课堂练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展示相关题目巩固,查漏补缺布置作业配套作业本A板书汽化与液化一、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汽化吸热二、汽化的两种形式: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

2.沸腾:需要一定的温度下才能进行的汽化现象。

三、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快2.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3.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4.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性质有关。

科学七年级上浙教版4.2汽化和液化教案

科学七年级上浙教版4.2汽化和液化教案

物质的汽化在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探究,所以我在课前检测中所设计的不在是复习课,而是复习对新知识有关的内容。

而探究的过程是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它包含师生、学生之间的一种能动关系,在此环节中,我设计实践归纳、知识网络和探究性实验来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评价,而教师只是引导作用。

探究“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案例研究一、课堂实录:1.创设情景发现并提出问题:师:汽化现象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现在同学都知道了。

那么在你的生活中如在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的时候,有没有亲眼看到过并且印象深刻的汽化现象?生:烧开水,水开了,烧的时间长水会越来越少,由液态变为气态师:很好,我们把水开了称为沸腾,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所见到的感受到的沸腾现象?众生:1、会冒许多的白气。

2、有许多气泡水上下翻滚。

3、温度越来越烫手。

关注学生生活实践,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切入点,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让教育回归自然,展开生活走向科学。

2.进行猜想:师:沸腾是平常生活中大家司空见惯最熟悉不过的一种现象,从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中可见大家对水沸腾时的特点还是很了解的。

那么关于烧开水,你还想知道那些问题?(让学生自由猜想,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说明:学生讨论、思考、猜想,师将学生有代表性的问题列在黑板一侧进行归类)众生:1、什么是沸腾,怎样比较准确的描述这一汽化现象?2、为什么会沸腾?什么时候才会沸腾3、水沸腾时的温度到底是多少摄氏度?师:大家发言很热烈,问题提得不少,也羡慕煞老师我,我也有几个问题也不太明白,你们能告诉我水沸腾前是什么现状,有无气泡?水温怎样?水沸腾后继续加热又如何?是不是温度越来越高,若移去酒精灯情况又怎样?众生茫然师:看来有不少问题我们不甚了解或不明白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怎样做?生:实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师:对,那么具体该如何做?需要那些仪器?何不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呢?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构建理解式的师生关系,由传统的被应给对主动适应,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况?3.设计实验说明:学生讨论思考,设计实验装置,师巡视后让设计好的学生为同学讲解设计方案,师及时进行鼓励表扬并强调应注意的问题,将教学活动变为学生的创造活动1、仪器选择:酒精灯(加热)加盖烧杯(盛水)铁架台(支撑烧杯)温度计(测水温)2、师引导本实验中我们需要观察什么?实验注意事项及实验步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化和液化(第二课时)
【设计意图】:汽化和液化这两部分的内容,是物态变化中互为相反的过程,本节教材的特点是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比较侧重于引导学生充分结合身边的事例。

其次要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通过探究让学生得出蒸发和沸腾的特点,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

【教学目标】:
1、了解液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对两种方式进行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
点。

明确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和实质,掌握沸点
概念,掌握液化放热现象,明确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能列举液化现象及液化在实际中应用的事例。

2、会紧密联系生活经验,分析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自主探究蒸发致冷实验,加
深对蒸发致冷的深刻印象。

自主探究水沸腾的实验,深入了解沸腾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研
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沸腾实验观察
【教学准备】:酒精水温度计烧杯酒精灯铁架台乙醚注射器等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