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贾樟柯自身的精英性与反精英意识

合集下载

浅谈贾樟柯的精神切片论文

浅谈贾樟柯的精神切片论文

浅谈贾樟柯的精神切片论文浅谈贾樟柯的精神切片全文如下:贾樟柯的电影中有他标志性的、挥之不散的独特气味,混杂着上世纪县城中的尘土与当代中国翻转的欲望。

他把自己投射在电影中,有着对故旧的怀恋和对当下的慨叹。

那是北京一个普通小区的一套单元房,光线有些暗淡,空间也不算宽敞,如果没有一堆散乱堆放的胶片,和挤在一处的一座座奖杯,没人会把这里与导演工作室联系在一起。

贾樟柯坐在一堆杂书中间,显得有点疲惫,他点起一根雪茄提神。

他抽着雪茄,聊起自己的电影和生活,言谈中夹杂大量文学色彩颇浓重的词汇。

他看起来更像一个旧时代的读书人,手指细白,带着点墨水的痕迹,有点弱不禁风又书生气十足,但一颗心里却全是酷烈的想象。

两年前,贾樟柯去美国华盛顿的朋友家探访。

那一家人在孩子上小学期间移民美国,母亲原来是大学教师,英文很好,但父亲的外语却不好,为了让孩子尽快融入美国社会,父母就积极鼓励孩子讲英文,逐渐发展到基本丢弃了母语。

后来父母二人因故离婚,父子二人之间的交流只能依靠谷歌翻译。

“看到那个场面,我真的是五味杂陈。

”贾樟柯说。

“你知道语言所牵扯的乡情是不一样的,能想象到吗?那个孩子,在前些年,他六七岁的时候,还在汾阳尘土飞扬的街道上,父母拉着他在跑,而几年之后,他摇身一变,就成了不会说中文的少年。

”他顿了顿,又说,“牵扯了乡情之后,那种震撼更让人心酸。

”关乎乡情,不只渗透在电影里。

在如今太原城某个隐匿的角落里,躲藏着一家小小的面馆,它的老板是贾樟柯,那里是贾樟柯与旧时朋友与同学聚会的“秘密基地”。

他不时回到山西,在面馆里和旧友们进行“纯爷们儿”式的聚会,吹牛,八卦,聊国际政治和国家领导人。

按照妻子赵涛的讲述,贾樟柯和他的朋友之间的话题,永远是关于过去的鸡毛蒜皮,“比如上学时候,老师骂了谁,谁和谁又打了一架,基本都是聊了大半辈子的事,每年又再接着聊好几遍。

”如今的贾樟柯似乎有意把生活劈成两半,一半是电影,意味着工作和事业;而另一半则属于家乡与故友。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贾樟柯是中国当代知名导演,他的电影风格独特,以其自身的风格和独特的叙事手法而备受关注。

他的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和关于人性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充满了现实主义的影子。

在以下的文章中,我们将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

他的作品往往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为素材,以真实的社会背景为舞台,以生动的细节为支撑,着力展现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他的电影不会对社会现实进行美化或者渲染,而是选取了一种真实、朴实的视角,力图还原社会的真实面貌。

他的代表作品《山河故人》中,通过记录一个农村村庄的变迁和人物的命运,呈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沉浮。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注重细节和人物刻画。

在他的影片中,人物的塑造往往显得非常真实和细腻,每一个角色都有着立体的性格和情感。

贾樟柯善于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和行为,展现出他们的复杂内心和矛盾情感。

他也注重环境和背景的刻画,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细节的关注和呈现,进一步加强了他作品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比如在《我不是潘金莲》中,他通过对一个乡村村庄的描绘,勾画出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地位,使之在观众心中产生共鸣和共情。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常常呈现出超长镜头和静态画面。

他擅长运用长镜头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行为,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通过影像的方式进行表现。

他的电影往往少有快速的剪辑和镜头变换,更多的是以固定的镜头和缓慢的画面来逐渐揭示故事中的真相和人物的内心。

通过这种方式,他不仅能够深入挖掘人物情感,同时也能够引导观众更加深入地思考影片所呈现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困境。

例如在《天注定》中,他运用了大量的动态长镜头,使得观众能够更为深入地感受到影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和社会矛盾。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常常以冷幽默和讽刺来展现社会现实。

他的作品往往以一种幽默而冷静的态度来揭示社会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他擅长通过人物的对话和行为来展现出社会的荒谬和人性的可笑,以此来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1. 引言1.1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贾樟柯是中国当代著名导演,他的电影作品凸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对人性的观察。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多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被誉为中国第六代导演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其代表作品包括《小武》、《十七岁》、《未来》等,这些作品通过对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真实描绘,引起了观众的深刻思考和共鸣。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常常以纪实性的手法展现,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真实再现,揭示了中国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将这些细节融入电影情节之中,使作品更具有现实感和震撼力。

在他的作品中,人物形象多为普通人,面对社会困境和压力时展现出的坚韧和顽强令观众为之动容。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还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挖掘,让观众在反思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得到心灵的启发。

通过对贾樟柯的电影作品的观摩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他的电影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表达。

1.2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贾樟柯是中国当代著名导演,其电影作品以独特的风格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深受现实主义和探讨社会问题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拍摄手法和思想深度。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通过非线性叙事的手法,将观众引入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情感世界。

贾樟柯擅长运用镜头语言来探索人性和社会现实,他对生活中的矛盾和挣扎进行了真实而深刻的展示。

他的电影作品也充满着对中国社会和人类命运的关注,引发了人们对当代社会现实和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主题和思想的深入反思,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常常让人震撼并感悟到生活的真谛。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独特而深刻,给人们留下了深远的思考和感悟。

2. 正文2.1 现实主义风格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多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他常常通过呈现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人物,来揭示社会现实和人性的问题。

贾樟柯深刻关注中国当代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如城乡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劳工权益等。

他的电影作品往往以普通人的生活为主线,通过展现他们的困境和挣扎,来讲述更广泛的社会问题。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贾樟柯是中国当代著名导演之一,他的电影风格独具特色,同时也深受国际影坛的认可。

以下将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注重现实主义呈现。

他以真实的故事背景和真实的人物生活为创作素材,注重记录社会现实和个体命运。

他关注中国社会边缘群体的生活境遇,如农民工、工人、贫困居民等。

他将镜头对准社会底层的边缘人群,以真实的方式展现他们的生活、情感和遭遇,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他们的困境和苦难。

贾樟柯的作品注重还原真实,他会使用真实发生的事件和真实的人物,给观众带来近乎于纪录片的观影体验。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注重静默和细节。

他的镜头多次停留在人物身上,通过细腻的表情、动作和环境的呈现,传递出深刻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贾樟柯特别擅长运用长镜头,让观众沉浸于影片的氛围中,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人物的变迁。

他的镜头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往往通过镜头旋转、移动等手法来表达内在情感。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强调社会批判意识。

他通过展现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困境和社会问题,对当代中国社会现状提出了问题和质疑。

他批判了现代化进程中的失落和剥夺,呼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命运和尊严。

他的作品揭示了社会中的不公正和不平衡,对人类尊严、人权、社会公正等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和探讨。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注重人性的呈现。

他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关注情感的表达和交流。

他的作品深入挖掘人物的情感冲突、欲望和痛苦,并以真诚的手法展现出来。

贾樟柯对人性的关注使他的作品更具有普遍性和触动力,不仅仅是对中国社会的揭示,也触及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和命运共鸣。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具有现实主义呈现、静默和细节、社会批判意识和人性呈现等特征。

他通过真实的故事和人物刻画,让观众深入体验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和命运,并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在国内外影坛获得了广泛的赞誉,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贾樟柯是中国当代著名导演,他以其独特的电影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感知而备受关注。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充满着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同时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本文将从故事题材、镜头语言、社会写照等方面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多以现实题材为主,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多重问题。

他尤其关注中国社会的底层人民,以及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挣扎。

《小武》、《放映员》、《24城记》等作品,都以纪实的方式呈现了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

贾樟柯常常通过讲述这些人物的故事,揭示中国社会中普通人的艰辛与挣扎,以及他们面对现实问题时的无奈与坚韧。

这种以底层人民为主题的故事题材,是贾樟柯电影的一大特征,也是他对社会现实敏锐观察的体现。

贾樟柯的电影以其独特的镜头语言著称,他善于运用长镜头和定格的手法,给人以深刻的观感体验。

贾樟柯的电影镜头常常延续时间,以长镜头的方式展现人物行为和情感变化,这种手法使得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角色内心的挣扎和情感变化。

贾樟柯的电影镜头中也大量运用定格的手法,以及对静物的关注,这种手法将场景、人物和纪实的细节深刻呈现在观众眼前,使得观众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影片所揭示的社会现实。

这种对镜头语言的独特运用,使得贾樟柯的电影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质感,增强了作品的可信度和观赏性。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还常常对中国社会进行深刻的写照,他善于通过影像讲述中国社会的变迁和矛盾。

《还有一分钟》中描绘了中国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地域文化冲击与人际关系变化,《江湖儿女》则以黑社会与房地产开发的关系为背景,展现了权力与金钱在当代中国的错综联系。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写照,更是对中国现实问题的深刻思考。

贾樟柯通过影像向观众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引发了观众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主要体现在故事题材的选择、镜头语言的运用和社会写照的深刻观察上。

他的电影作品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多重问题,对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进行了真实而深刻的呈现。

论贾樟柯导演的现实主义风格

论贾樟柯导演的现实主义风格

试论贾樟柯的导演风格【摘要】:贾樟柯是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他独特的电影风格成为国内电影的另类,但在国际上备受推崇,其作品在国际主流电影节上屡获大奖,成为中国电影在世界上的一张崭新的名片。

文章阐述贾樟柯个人生活经验对他的艺术倾向的影响,并结合巴赞纪实美学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理论对贾氏电影风格做了概括分析。

【关键词】:贾樟柯电影人文关怀纪实美学【正文】:1998年,因为一部叫《小武》的电影,全世界知道了中国有一个叫贾樟柯的导演,多年以后,当初的影坛新秀如今已是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

十多年中拍摄了“家乡三部曲”、《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等多部影片,并屡次在国际电影节斩获大奖。

他的电影不同于中国其他主流电影,他用镜头客观的记录着平民的生活,处处都有着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法国著名导演卡恩说:从1998年的《小武》开始,世界观众因为贾樟柯的电影开始了独特的了解人性之旅,他的目光和现实相交织的时候,总能有闪电般的发现,贾樟柯的电影清晰地描绘了人类近十年的遭遇。

贾樟柯电影中人文关怀和纪实风格成为他与众不同的个人标志。

一、人文关怀中国电影届对导演“代”的划分由来已久,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导演已经到了第六代。

而早在1992年胡雪杨就迫不及待地宣告“89届五个班的同学是中国电影的第六代工作者”。

①主要代表诸如张元、贾樟柯、王小帅等。

整体来说,第六代导演风格较相似,边缘人物和题材,独立制作等,因为都市生活经验和县城生活经验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同样作为第六代导演,出生、成长于山西汾阳县城的贾樟柯与其他第六代导演有很大不同,他非常正视和珍惜自己的农村生活经历,甚至戏称自己为“电影民工”。

在“文革”中贾樟柯的父亲因为出身问题被下放到农村小学当老师,至今许多亲戚都是乡下,农业背景对他的价值取向影响极大,因此它的电影中主要是讲述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命运故事。

如使他声名鹊起的“故乡三部曲”是以故乡汾阳为背景,展现了小城镇的风貌和漂泊无依的青春记忆;《世界》虽然场景是在都市,但关注的对象依旧是从故乡走出的小人物的生存状态;《二十四城记》则记录了几代工人的悲欢离合。

《2024年贾樟柯电影创作思想研究》范文

《2024年贾樟柯电影创作思想研究》范文

《贾樟柯电影创作思想研究》篇一一、引言贾樟柯,中国当代电影的杰出代表,以其独特的创作视角和深刻的电影思想在中国乃至国际影坛上享有盛誉。

他的电影作品以社会现实主义为基调,结合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对时代变迁和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解读。

本文旨在探讨贾樟柯电影的创作思想,从其电影的创作背景、主题、人物塑造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贾樟柯电影的创作思想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贾樟柯电影的创作背景贾樟柯的电影创作深受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他的作品多以中国社会变迁为背景,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

在电影创作中,贾樟柯善于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将社会现象和人物命运紧密相连,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揭示出人性的复杂性和生活的真实性。

三、贾樟柯电影的主题与思想贾樟柯的电影主题丰富多样,但主要围绕社会现实主义和人文关怀两大主题展开。

他的电影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剖析,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表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

在电影中,贾樟柯常常运用独特的视角和手法,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相结合,以揭示社会的深刻矛盾和人性的复杂性。

四、人物塑造与叙事风格在人物塑造方面,贾樟柯善于通过细腻的刻画和深入的心理分析,将人物形象立体化、鲜活化。

他的人物形象多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内心世界,使得观众能够深入了解人物的命运和情感。

在叙事风格上,贾樟柯善于运用长镜头、空镜头等手法,将画面与音乐、音效相结合,营造出独特的视听效果。

他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将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紧密相连,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的情感内涵。

五、贾樟柯电影的创作特点贾樟柯的电影创作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内涵。

他的电影以真实、自然、细腻为特点,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揭示出人性的复杂性和生活的真实性。

在电影中,贾樟柯善于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相结合,以揭示社会的深刻矛盾。

同时,他的电影还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表现出对人的尊重和关爱。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贾樟柯是中国当代著名导演,他的电影作品以写实主义风格著称,揭示了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和困境。

他的电影风格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现实主义与纪实性贾樟柯的电影以现实主义为基调,追求真实和真实的再现。

他不注重表演的华丽与夸张,而是注重通过真实的场景和自然的表演来呈现故事。

他经常在电影中使用一镜到底的手法,将故事情节以流畅的镜头串联在一起,增加了电影的真实感和纪实性。

二、深度剖析社会问题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常常关注社会底层人士的生存状态和问题。

他以一个观察者的角度描绘了中国社会的荒谬和悲剧,直面现实问题,呈现了人民的普遍困境和苦难。

他的电影呈现了中国社会变迁的片段,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的困扰和矛盾。

三、自然主义与亲切感贾樟柯的电影中充满了亲切感,他选择的拍摄场景和交谈方式都很自然。

他经常使用真实的背景和自然光线,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他也喜欢在他的电影中使用非专业演员,强调角色身份的真实性,并给予他们思想和表演自由的空间。

四、对时间与空间的探索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常常借助漫长的镜头和缓慢的叙事节奏来展现时间和空间的感受。

他尤其善于利用电影的时间流逝来强调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变迁。

他通过纪录片式的手法,带领观众进入各种空间,感受时间与空间的流动和变化。

五、对人性的探索贾樟柯的电影中经常探索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层次的情感。

他常常选择包含伦理和道德困境的故事情节,通过人物之间的互动来表现人性的真实和复杂。

他的电影中的角色往往是普通人,有着真实的情感和内心冲突,触动人们的心灵共鸣。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是真实、纪实、深入探索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关怀和人道主义意识,通过真实的故事和角色与观众进行对话和思考。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风格展现了中国当下社会的困境和人民的生存状态。

贾樟柯访谈

贾樟柯访谈
把贾樟柯彻底搞清楚
如今,说电影是一种文化已经沦落为一以为,如果将电影与电冰箱、洗衣机、卫生巾、汉堡包等量齐观,终究让人怀疑。
毕竟,电影还需要某种生命体验、某种人性关怀,毕竟,电影还会给人吃喝拉撒睡以外
的一点悸动、一分点染、一丝痛楚、一刻忘请。眼下,尽管好莱坞依赖于其强势力量,
简:《小武》在海外屡屡获奖,但国内观众恐怕还不知道贾樟柯这个名字。所以首先还
是请你谈谈你的从业经历,你是如何开始电影生涯的?
贾:我是山西汾阳人,70年生的,父亲曾经在村里教书,母亲是售货员……
简:你也是个农村孩子?
贾:我是小城镇的孩子。‘文革’时全家下放下去的,‘文革’刚结束就回到城里,整
亲情经历的描述,展示了中国北方一个内陆小县城的面貌和其中人们的生存状态。作为
影片的导演和编剧,你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为主人翁设计了小偷这样一种敏感的身份?
贾:我在拍〈小武〉之前,看了无数的中国电影。我有非常不满足的地方。从这些影象
里面,我们看不到当下中国人的生活状态,也看不到当下中国社会的状态,几乎所有的
态度某种程度上又来再眼自于你的处世方式
贾:拍完《小山回家》之后,我想了很多事情。我后来在《今日先锋》第5期写了篇文章:
《我的焦点,谈到影片的叙事背后作者的态度,我人物东方人的叙事艺术,有着也应该
有着东方的特点,你的特点将决定你的形式,这种态度某种程度上一来自于你的处世方
式。与人格相似,电影要有电影的品格。
个童年没什么故事。90年高中毕业时还是个小混混,没考上大学,父母要送我去当兵,
又不愿意,那情景就和任何一个高考落榜
的孩子差不多……
简:以你这智力,怎么会落榜呢?是不是谈恋爱耽误的?

电影《小武》电影观后感

电影《小武》电影观后感

电影《小武》电影观后感在国家进行改革开放的年代,当人们把眼光都集中于广州、深圳、上海等改革前沿的南方城市时,贾樟柯却凭借自己曾混迹于山西汾阳的经历将人们硬拉回到现实中来,这需要电影人的敏锐性,也需要强烈的电影自觉性与坚挺的思想,同时这也是贾樟柯在第六代导演们的艺术挣扎中突围的重要原因。

虽然电影《小武》的惊艳引起了90年代末期电影学者对现实主义地热议,但是这种具有时代特性的锐度思想却始终未能被电影的主流所接受,因此贾樟柯也始终游离于主流的商业电影体制之外。

贾樟柯顶着推崇另类视角影片《黄土地》的巨大压力孤身进京考电影学院。

在八十年代初期第五代导演在思想大潮中,以时代特有的反思文字为依托造就了中国电影运动最重要的一次成功。

经历十年,贾樟柯较之前辈他的思辨更透彻,逻辑更准确。

《小武》中泥土的气息代表着贾樟柯思想的纯度,这是一种意象与现实的融合。

在这种人性化而又最接近泥土的叙事电影中,贾樟柯在第五代导演的红火下实现了自我超越。

或许不再仅仅满足于汾阳那个小县城,《站台》便是他走向更广阔世界的一个平台,无论从《任逍遥》剖析人性的思想高度上,还是从《世界》这个名字上,这些影片无不显示出他电影思想侵袭世界的一种野心。

贾樟柯的电影思想在大方向上并无巨大的改变,而是逐渐丰富着其思想内涵。

作为一个电影人,表现出对于思想宣泄的无限渴求正是电影人最应当具备的操守。

较之第五代导演们的那种在客观影响下的求变方式,贾樟柯的改变更大深度上是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与突破。

第五代导演们的作品中不乏精品,使之中国电影在世界版图上占有了一片之地。

但在功成名就后向商业电影的强硬转型时,在商业战场上屡屡创出票房奇迹的同时,却把电影最本该坚守的文学气质给丢弃殆尽。

而贾樟柯不同,他在思想上的坚守注定不会被体制笼络,人们不能对一个思想上坚守原则的导演选择漠视。

抛开票房层面上不说,“贾樟柯的电影是伪艺术”本身就是伪命题,要不然也不会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只有贾樟柯独自一个人坚守。

中国当代电影中的另类镜像——论贾樟柯电影

中国当代电影中的另类镜像——论贾樟柯电影

中国当代电影中的另类镜像——论贾樟柯电影 中国当代电影中的另类镜像——论贾樟柯电影李军洛阳师范学院文学 与传媒学院,河南洛阳 471022 摘要贾樟柯以对社会转型时期底层日常生 活的另类历史书写凸显于当代影坛。

他通过对社会历史中个人遭际的镜像书写表现阶层群体的生活命运, 铭刻时代文化的印记,以对社会转型时期普通人日常生活变化的聚焦折射 宏大历史转折的内涵。

他不仅表现了底层物质生活的艰辛、卑微与无奈,他还挖掘底层群体 的人性亮点。

在美学上,他追求叙事与生活的真实感,在具体的细节上不歪曲、不 夸大、不美化、不嫌恶的历史笔法,从而赋予他的电影史性特征。

关键词日常生活;底层主体;历史意识中图分类号 911 文献标识码文 章编号 1006-723201006-0120-06 随着中国电影生产体制改革的进行及消费 经济对当代社会主流的影响,中国电影版图发生了结构性的裂变,商业大 片借机而起,理直气壮地成为中国电影的主流,艺术电影举步维艰,即使 曾经以独立制片作为起点的新生代导演也正在进行不同程度的裂变。

在这样的语境下,可以说贾樟柯的电影是中国影坛上的异类。

尽管从开始拍电影到今天社会与文化氛围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但他 始终坚持着最初的人文立场与电影美学,他热切关注着底层社会的人群,用镜头记录他们在社会转型时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的生 存与情感、感受与经验,用史学笔法表现底层社会的日常性。

因此,他的电影摒弃戏剧性、趣味性与虚构,他用接近生活原生态式 的思维建立电影的叙事结构,呈现了为宏大历史所遗漏的底层世界的生活 史与人物志。

一、日常生活的建构人本意义上的人大规模进入中国艺术大约始于五 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自此底层人开始成为被表现、被陈述的对象,然而自 然生活中的人总被赋予过多的宏大主题,对于底层人自身的精神与文化思 考却步履艰难。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艺术与文学作品对于底层人的关注与思 考发生明显的转机,可是好景不长,商业化的社会大潮又使人文精神节节 退守, 2006 年年底围绕着贾樟柯与张艺谋电影的争论成为艺术与商业路线 的矛盾集结,争论背后的文化与价值冲突是当下国人亟待解决的课题。

贾樟柯 电影作者论

贾樟柯 电影作者论

贾樟柯—他的画面朴实无华,背后的精神世界却是深邃清澈。

他用独特的视角观察人物,以错落有致的叙事结构阐述生活。

在他的电影中,看不到激烈,又处处充斥着刚猛;表面粗糙,但情感细腻。

他把内心置于历史中,袒露在时代下,真诚地记录中国社会的点滴作为九十年代后期出来的年轻电影导演,贾樟柯在十年之间拍摄出了《小武》、《站台》、《任逍遥》、《世界》和《三峡好人》五部电影,前三部电影组成“故乡三部曲”在世界电影节获得大大小小几十个奖项,引发了一轮中国电影冲击波。

法国《电影手册》评论他的首部长片《小武》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德国电影评论家乌利希·格雷格尔称他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贾樟柯于1997年毕业之际创作的电影《小武》呈现出鲜明,难以仿效的个人风格,从而具备了在“电影作者论”中观照的空间。

“电影作者论”第一核心要素便是电影创作过程中的绝对导演中心,而为了实现导演中心的主张,一个真正的电影作者的作品,首先应当是编导合一的。

在《小武》的制作过程中,贾樟柯一直居于绝对导演地位。

贾樟柯自己也明确表示:“导演要广开言路,但归根到底仍然是独裁的艺术。

”首先,在影片的拍摄选择过程中,便体现着贾樟柯的思想。

他说:“我的电影就是我的表达,就像说话和写作一样,只不过我用的是镜头。

”《小武》中渗透了贾樟柯的个人情感。

本来贾樟柯准备拍的并不是纪实性电影《小武》,而是准备拍一个实验性的短片,剧本也已经写出来了,片名是《夜色温柔》。

可是这一切都在贾樟柯回了一趟家乡山西汾阳后发生了改变。

家乡的社会气氛给了他特别大的刺激,让他感受到“就是在汾阳那么偏僻,那么封闭的地方,事情都在剧烈的变化。

而且整个一种混乱的存在,价值混乱的东西,让我特别想拍。

……我觉得整个人际关系在改变着,原来维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那种东西全没了,全崩溃了,大家都好象很痛苦,都没有感情,都活的比较郁闷,这个东西对我的刺激太大了,就把原来的放弃掉了”。

浅析贾樟柯电影的特征

浅析贾樟柯电影的特征

浅析贾樟柯电影的特征
浅析贾樟柯电影的特征——以《小武》、《站台》、《任逍遥》为例
摘要:
贾樟柯堪称"中国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他的电影思路、制作模式为中国电影开辟了另一条表达途径.贾樟柯充分发挥了电影真实性,将自己的焦点对准了他从小生活的环境里最贴切的人物和故事,表现了在经济、文化转型期中国内陆小镇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声.在他的电影中我们能看到他对卑微人的真实反映及对世俗生活的尊敬与悲悯.他的影片不但直接呈现了当下中国县城最真实的社会风貌,而且用独特的手法将大众文化贯穿电影始终,打开了观众记忆的出口.他将纪实同美学结合,用长镜头以自己独特的电影叙事手法抗争着学院派式纯熟的电影技巧.
要全面研究贾樟柯的电影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本文试图以贾璋柯最重要的三部作品--<小武>、<站台>、<任逍遥>(这三部作品也被称为"故乡三部曲")为样本,简要分析他的电影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贾樟柯是中国当代著名导演,以其独特的电影风格和拍摄手法在国际电影界备受瞩目。

本文将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贾樟柯的电影常常以真实主义为基调。

他的电影往往直接反映中国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呈现出普通人的真实生活状态。

他关注贫困、社会边缘人群、历史记忆等题材,力图通过镜头将这些真实画面呈现给观众。

他善于通过镜头语言来描述细节,展示人物的真实感情和心理活动,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贾樟柯的电影展现了对权力、社会制度以及现代化进程的深刻思考。

他以批判的目光审视中国当代社会的问题,如官员腐败、城市化浪潮、工人阶级权益等。

在他的电影中,道德困境和社会矛盾是常见的主题,他通过这些题材探讨人与社会、个人与权力的关系,借此提出了对社会现状的质疑。

贾樟柯的电影还以长镜头为特色。

他善于运用长镜头展现故事的节奏与张力,经常将一些场景以长时间无剪辑方式呈现,鼓励观众用更耐心的态度去体验故事。

这种手法给观众更多的空间去思考,也增加了电影的张力和观赏性。

贾樟柯的电影还常常采用非专业演员。

在他的电影中,观众经常能见到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普通人,他们的表演自然真实,往往让人觉得好像在看真实事件的记录。

贾樟柯通过使用非专业演员,让观众更容易代入角色,增强了电影的真实感。

贾樟柯的电影还善于运用自然光线和自然环境来表现情感。

他常常选择自然光进行拍摄,用光线的变化和阴影的运用表达角色内心的情感状态。

他也经常使用自然环境来营造电影的氛围,比如使用特定的地点和场景来增强电影的真实感和代入感。

在题材上,贾樟柯的电影常常涉及到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记忆。

他关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善于运用历史背景和文化符号来表达对现代化进程的思考和批判。

他的电影常常融入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给观众提供了对中国文化的思考和理解的空间。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主要表现为真实主义、对社会问题的批判、长镜头、非专业演员、自然光线与环境的运用以及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关注。

贾樟柯,不遮掩也是一种仁慈

贾樟柯,不遮掩也是一种仁慈

贾樟柯,不遮掩也是一种仁慈作者:沈青黎来源:《莫愁·智慧女性》 2014年第1期自从电影《小武》叩开柏林国际电影节的大门之后,贾樟柯身上就始终带有一种鲜明的反叛精神,他沉默冷静,从不做单纯的道德评判,热衷于探究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背后的细枝末节,又懂得在冷酷现实中保持温暖基调。

对他来讲,做任何事都不必刻意为之,只需追随天性。

人生就像一艘无意识远航的船,在哪一站起航哪一站停泊,皆靠天注定。

拍“我们的事”,守望小世界里的艰辛与迷茫青春记忆、悲悯情怀和大历史中的小人物是贾樟柯电影中最常见的元素,也是贾樟柯青年时期的真实写照。

彼时的他还是流连在山西县城的小混混,终日游荡在街头,靠打架、看录像、打台球消磨时光。

但游手好闲的生活没有磨损他与生俱来的浪漫情愫,一个又一个梦想接连在贾樟柯脑中生根发芽,他曾渴望学跳舞、做诗人,甚至加入黑社会,后来又计划着报考美术学院。

一个偶然的机会,贾樟柯看了一部叫《黄土地》的电影,当他从这部陈凯歌的电影里俯瞰支离破碎、苍茫浩荡的黄土高原时,感官能力瞬间受到了猛烈的冲击,他不断问自己:“为什么我在这个地方生活了二十年,却不懂得换个角度来看我的家乡?为什么我难以打开奔腾的想象力?”也就是这部电影,终结了贾樟柯漫无目的的青春岁月,让他当导演的梦想尘埃落定。

带着对电影的向往,贾樟柯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

那时学校每周都会有两节国产电影欣赏课,有一部电影贾樟柯至今印象深刻:一个小县城的局长和老婆吃早饭,餐桌上摆放着橙汁、牛奶、吐司和果酱,两人铺着餐巾吃得慢条斯理。

这让贾樟柯觉得无法忍受:哪个县城局长一大早不是喝稀饭吃咸菜?中国电影怎么虚假到了可以篡改县城小干部的食谱?也就是从那时起,贾樟柯暗暗决定:将来自己做电影,必须敬畏现实。

看了上百部国产电影后,贾樟柯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国产片要么是抗战片,要么是改革片,总之讲的都是特别大的题材。

为什么我们的事没人拍呢?那种每天游荡在街头无所事事的彷徨、关在小格局里的坚信和迷茫,怎么就无法在电影里找到与之对应的状态?“既然没人拍,那就自己去拍吧”,这是贾樟柯最原始最朴素的想法。

贾樟柯电影艺术的在场式关怀与人性表达

贾樟柯电影艺术的在场式关怀与人性表达

贾樟柯电影艺术的在场式关怀与人性表达作者:徐挑来源:《电影评介》2018年第06期贾樟柯是中国大陆为数不多屈指可数的优秀独立电影导演与编剧之一。

2007年贾樟柯因其在影视领域所取得的令世界瞩目的成就,而获得达沃斯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这一特殊的荣誉称号。

贾樟柯是中国影坛乃至世界影坛中的隐者,既能够小隐隐于野,更能够大隐隐于影。

其影视艺术作品屡屡斩获世界著名奖项,使其成为各大电影节上的绝对意义的王者,其极高的获奖频率更是令中国乃至世界许多著名的大导演们望尘莫及。

然而,贾樟柯却因其不属于屈尊俯就商业,而致使其意涵高标的作品票房一直低迷。

对于这样一位谜一样出世俗而不染的导演,深刻探究其艺术维度与现实关怀,对于未来中国电影艺术的提升有着无与伦比的价值。

一、切近现实的艺术化表达(一)根性表达贾樟柯有多低调,开了家面馆却让你找不到;拍了部电影,却让你看不到。

但他随随便便一拍就能够轻而易举地晋级到几乎所有世界级影展的核心单元,成为世界三大著名电影节上的“贵族阶层”,并且,更被法国导演协会授予只留给“最纯粹的电影天才”的金马车奖,贾樟柯早已跻身于世界著名导演的行列。

[1]贾樟柯的绝大多数影片均回馈式地取材于其故乡山西,近年来,他甚至仅以一己之力在故乡山西举办了“平遥国际电影节”,这样的壮举在世界范围内亦属罕见,他如此不遗余力地宣传故乡、宣传山西、宣传中国,可见其从未忘其初心,从未忘却其骨子里的那种根性灵魂。

贾樟桐的影视艺术作品中,有着一种原生态的切近现实性的艺术化表达,例如,《小山回家》一片,虽然仅仅只能算是一部习作,但却已经完全展露出了贾樟柯式的切近现实的在线化纪实风格。

这种风格恰恰是《我们已经选择》一书中贾樟桐所谈及的先锋视域内的焦点与基调,恰恰是那种看似颓废中喷薄而出的,即便是底层人生亦不应虚度的一种朴素中见真章的青春表达。

(二)平凡表达贾樟柯是一位对20世纪90年代有着极其特殊情结的导演,其所大多数影视艺术作品均会将目光聚焦于20世纪90年代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发韧且新旧交替的极其特殊的历史时期,并仅存着中国的纯真色彩。

贾樟柯作品风格

贾樟柯作品风格

贾樟柯电影,摒弃了激烈的戏剧冲突,摒弃了紧张刺激的情节,早期作品甚至都有着粗糙的画面。

那么,他用什么来吸引并感动我们?正是在没有话语权的小人物身上,贾樟柯以其独特的小众视角,呈现自己的人文关照和情怀。

从“体制外”到“体制内”,贾樟柯作品始终保持了自己的秉性。

本文旨在分析贾樟柯电影在影像本体上的探索以及内敛之美。

通过对贾樟柯电影叙事表象的读解,归纳出贾樟柯电影在视角及其表现手法的独特性,是以“真实”来经营“幻觉”。

同时,本文在对传统“诗电影”理论进行质疑和完善后,将贾樟柯电影定义为新“诗电影”,以诗歌和诗学理论来分析贾樟柯作品中的“意象”。

本文的主要分析手段上,侧重于第二符号学的分析,注重分析表意过程,再以过程本身来推导意指,在分析能指和所指的同时,也用电影学之外的视角来探究贾樟柯电影。

关键词:人文关照有源声的弦外之音贾式影像的“三重门”新“诗电影”贾樟柯电影在国际上的异军突起,是中国电影没有预料到的。

也是僵化的中国电影理论和体制没有预料到的。

电影究竟是什么?Qu'est ce que le cinéma?从巴赞、塔可夫斯基一直到周传基,以及商品社会中对电影的定义,林林总总的说法,使我们困惑。

关于要商业还是要艺术的追问,始终萦绕在每个电影学子的思想中,使我们艰于呼吸视听。

实质上,我们很难做到二者的中庸和完美融合。

物质决定意识,诚然,电影从发明出来时就是用来做商品的。

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文化多元化双重进程中,电影除了其商品的属性,是否还应该存在另一种可能?如果将电影与电冰箱、洗衣机、卫生巾、汉堡包等量齐观,终究让人怀疑。

毕竟,电影还需要某种生命体验、某种人性关怀,毕竟,电影还会给人吃喝拉撒睡以外的一点悸动、一分感染、一丝痛楚、一刻忘情。

眼下,尽管好莱坞依赖于其强势力量,正在继续将全世界变成美国电影的超级市场,但近年来,欧洲艺术电影的坚守,日本新电影的崛起,东欧国家优秀电影的不断出现,伊朗电影的独树一帜,韩国电影的本土追求,也都对好莱坞电影帝国提出了多元挑战。

论贾樟柯电影中的人性关怀

论贾樟柯电影中的人性关怀

贾樟柯电影特别是“故乡三部曲”中,都活跃着形形色色的小人物。

他们都是些为主流社会所疏离,为普通大众所不能接受的边缘人。

而贾樟柯在其电影中却以冷峻而又充满悲悯的镜头语言, 客观真实地纪录了他们的生活状态,他们在现实面前的焦灼与不安,情感与欲望,失望与孤独。

他们真实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但是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却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贾樟柯电影对于这一群体的描摹与刻画并没有停留在个人道德的同情或谴责层面,也没有升华到对社会体制的质疑和对人心黑暗的发掘与隐喻方面,而是对他们的身份充满了强烈的认同感。

一、对边缘个体的身份确认《小武》是贾樟柯的成名之作,是“故乡三部曲”中给贾樟柯带来荣誉最高的一部。

小武这一形象颠覆了传统影视作品对于小偷的刻画,在电影史上具有先锋意义。

导演对于小武的社会地位的冷静剖析、模糊身份的极度重视与人生状态的深刻描摹,都体现了他对这一边缘个体身份的强烈认同。

小偷虽然一直成为影像艺术所描写的对象,但他们都是被悬置了身份,被隐去了个人性格与命运差异,被置于个人生活际遇与社会伦理的夹缝中苦苦挣扎的固定形象。

《小武》一开始就把主人公放在一种矛盾和冲突之中:一边是小武职业化地偷钱包,一边是国家机器的严打令。

在这种矛盾冲突中,似乎顺应国家意志才是天经地义的,小武的命运让人担心。

小武与小勇曾经是好朋友,相同的身份地位以及共同的经历,使他们之间建立了一种患难与共的情谊,他们相约当对方结婚的时候,另一方会送上几斤重的钱。

而当小勇真的结婚时,国家的政策不再是革命而是鼓励人们致富。

国家意识形态对普通人的诱惑是强大的。

小勇已经通过国家提倡的方式成为一个富翁。

官方的种种约束,使小勇与仍是贼的小武不再能保持原来的友谊。

此时,主流意识形态充当了抹煞他们之间纯真友谊的元凶。

按照后现代思想家的说法:“理性概念成了权力的工具,它不但成为在认识和行为上排斥甚至压制非理性的借口,而且成为有权者用来压制不同思想观念、不同文化与种族的借口”。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贾樟柯是中国当代导演中备受关注的一位,他的电影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首先是贾樟柯电影中的现实主义风格。

贾樟柯的电影刻画现实生活,关注贫困、剥削、失地等社会问题。

他用真实而直观的方式展现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揭示现实社会的弊端和不公。

他往往选择非专业演员,用真实的表演风格来呈现故事,使得电影更具现实感。

其次是贾樟柯的电影结构特征。

他的电影常常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通过回忆、闪回等手法来展示故事情节。

贾樟柯擅长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现故事,通过将不同的场景、时间和人物串联在一起,传达出复杂而多元的现实状态。

这种电影结构使得贾樟柯的电影更加富有变化和张力,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

第三是贾樟柯电影中的社会批判性。

贾樟柯的电影常常探讨社会问题,对中国现实进行批判。

他通过讲述普通人的故事,揭示社会中的不公和剥削,批判当下的社会环境。

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判使得他的电影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社会责任感。

第四是贾樟柯电影中的意识流的运用。

贾樟柯善于运用意识流的方式来展示角色的内心世界。

他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个人化的视角来揭示人物的内心感受和思想状态。

这种方式使得贾樟柯的电影更加深入人心,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最后是贾樟柯电影中对时间和空间的处理。

贾樟柯的电影常常注重时间和空间的切换和交错。

他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来展示故事,使得观众在电影中体验到时间和空间的错位和流动。

这种处理方式使得贾樟柯的电影更具艺术感和思考性,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有现实主义、非线性叙事、社会批判性、意识流的运用以及对时间和空间的处理等特征。

他以独特的电影语言和视角创作出了一系列优秀的电影作品,对中国当代电影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谈贾樟柯自身的精英性与反精英意识
MF1408035 张艳艳
摘要:谈到贾樟柯,我们自然而然想到的词是“地下导演”。

论及其电影,也经常以“独立电影”冠之以名。

主要原因在于,他一开始就运用不同于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那种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历史和民族心理结构的宏观叙事方式,而着重从个体化的角度描写个人对历史的记忆,真实客观地展示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偶然性,以及底层边缘人在此过程中的生存境遇。

说其是“地下导演”,是因为贾樟柯导演的电影从一开始就独立于国家电影体制之外,无论是拍摄方式、拍摄手法还是拍摄内容、拍摄理念都突破了传统学院式、体制化的电影模式。

他电影中的人物是生活在中国社会底层的边缘人,他们痛苦、困惑,与主流电影构建现代化的光明历程不同,其电影更多的是从阴暗面描述现代化历程中个人精神和心灵的痛苦转变。

拍摄方式以近乎原生态的影像冲击了传统戏剧性的电影表达方式。

因此,当贾樟柯这个名字对中国人还是陌生的时候,许多外国人已经很熟悉了。

他的电影频繁地出现在国际影展上,且在外国各类电影节上获奖。

当国内主流电影拼命想获得国际(尤其是西方)认同的时候,贾樟柯却凭借其独立电影得到了关注和赞赏,这与导演自身的精英性和反精英意识的优化结合是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贾樟柯精英性反精英意识独立电影
贾樟柯是第六代导演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具有这一代导演的群体性特征。

这一群体成长于经济复苏的改革开放年代,此时正值中国建设市场经济初期,他们在相对开放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接受了系统的教育,并接触到大量国外电影理论。

他们亲身感受到经济体制的转轨给中国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家庭关系所带来的重大变动,经历了电影从神圣的艺术走入寻常生活,成为一种文化产品的现实过程。

所以,他们的观念和作品内容都较前几代导演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的影片没有通过制造幻觉的快感向市场妥协,而是更多地关注那些出于禁忌而“不可言说”的社会现实,更显出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真诚。

在题材选取上,他们关注当下都市、边缘人物,小偷、妓女、无业青年这些边缘人频繁在影片中亮相;在叙事策略上,他们常常在剧中人物身上融入自己的经历,或多或少带有自传色彩;在影像风格上,他们强调真实的光线、色彩和声音,大量运用长镜头,形成纪实风格。

他们注重以电影为媒介来考察当代都市普通/边缘人的生活状态,新一代青年在历史转型时期的迷茫、困惑和无所适从在他们的镜头下被真实地记录下来。

贾樟柯出生于1970年,虽然在第六代导演中出现的较迟,但却以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后来居上成为了第六代导演中的领军人物,并也获得了最多的国际认可。

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理论专业的他,本身是具有着文化精英身份的。

周宪在《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中提到,“精英文化相比主导文化是一种弱势文化,但它仍具有一定西方现代文化中的先锋性。

”贾樟柯在北京电影学院受过正规的高等水平的教育,受到国内外电影大师和作家的滋养,尤其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的影响,使得他本身具有很强的理论素养,对生活有敏锐的观察力。

对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变化以及社会环境对个体影响的高度敏感,又使得贾樟柯导演形成并坚持自身电影的创作理念和美学追求。

除此之外,“文化先锋”似乎也是贾樟柯无法摆脱的身份象征。

“先锋”是与现代性紧密相关的西方概念,“这一概念又明显的军事内涵,恰好指明了先锋派得自于较广义现代性意识的某些态度倾向——强烈的战斗意识、对不遵从主义的颂扬,勇往直前的探索,,以及在更一般的层面上对于时间与内在性必然战胜传统的确信不疑,这些传统试图成为永恒、不可更改和
先验地确定了的东西”。

“先锋派是或者说应该是有意识地走在时代前面。

这种意识不仅给先锋派的代表人物加上了一种使命感, 而且赋予他们以领导者的特权与责任。

成为先锋派的一员就是成为精英阶层的一部分—尽管与以往的统治阶级或统治集团不同, 这个精英阶层投
身于一个完全精英主义的纲领, 它的终极乌托邦目标是所有人民平等地享受生活的所有福利”。

上述是西方对于“先锋”的认识,但是用此来解释贾樟柯“文化先锋”身份似乎不太合适,好像缺少点什么。

因为第五代导演曾经也被称为“先锋”,也是代表着精英文化。

但是两代精英与先锋的走向却完全不同,第五代导演是站在精英的立场上对启蒙、民族、反思、历史等现代性宏大叙事进行重新描写,他们经常以文化领导者自居。

而贾樟柯的先锋性更为彻底,他个人化地书写着平民的生存状态,着眼的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底层的不被主流文化所关注的小人物。

他本身是精英阶层的一分子,但却有反精英意识,其最终目标虽也是对普通人生命的尊重,但是与第五代相比,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更应该被称为“后先锋”。

他们抛弃了或者说一开始就没有上一代的那种作为文化领导者的使命感、特权和责任,他们不喜欢主旋律式的歌颂或批评,主张个人自由的话语权力,关注个体的生命的喜怒哀乐。

《小武》表现了1997年社会治安“严打”期间,山西汾阳县一名普通小偷梁小武游荡偷窃的日常生活,有力地展现了中国普通县城的人情风貌、着力表现了小武被朋友、女友和家人抛弃以及最终遭遇警察逮捕在街头受围观的现实遭遇。

《站台》则真实还原了1979年至1989年十年间山西汾阳某文工团改制前后的故事,着重描写了文工团四个年轻演员的工作和生活,展现了他们青春的漂泊和梦想的失落。

《任逍遥》,贾樟柯把视角对准了山西大同八十年代出生的青年人,讲述了下岗工人家庭两个失业青年抢银行未遂的故事,表现了他们在丢失工作、疏离亲情、丧失爱情的生存处境下孕育而生的“末世狂欢”的心态。

正是贾樟柯本身的精英性(受过正规教育和西方电影理论的影响)和他思想中的反精英意识相结合,价值反传统戏剧化叙事策略的运用,使得的他的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独树一帜,同时也赢得了西方的关注,这就有可能成为连接中国电影和西方电影的桥梁,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打开了一扇窗户。

参考文献:
芮欣.走出地下的贾樟柯-对贾樟柯及其电影的文化解读[J].文化广角.2005(06)
谢晓霞.论贾樟柯电影的底层形象[J].当代文坛.2008(04)
马明高.全球化视野中的乡镇困境与贾樟柯的电影[J]文艺评论.2009(06)
彭荻.评析先锋电影人贾樟柯的作者理念.理论与创作.2006(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