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5.15《蒹葭》教案 沪教版必修1
《蒹葭》语文教案
《蒹葭》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蒹葭》。
理解《蒹葭》的诗意和主题,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和用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学会通过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来感受和表达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会从诗歌中汲取养分,提升个人情感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简介《蒹葭》的作者和创作背景,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
2.2 课文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蒹葭》,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
鼓励学生背诵,加强记忆力训练。
2.3 课文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的意象描写。
解释一些重点词语,如“蒹葭”、“伊人”等词语的含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利用图片或音乐等导入,引起学生对《蒹葭》的兴趣。
3.2 朗读与背诵:学生朗读《蒹葭》,注意指导学生的语气、节奏和韵律。
鼓励学生背诵,可以进行小组比赛或个人展示。
3.3 课文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感受作者的情感。
讨论诗中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四章:作业与评价4.1 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
布置相关的写作或讨论作业,如写一篇关于《蒹葭》的感受或分析文章。
4.2 评价:课堂上的朗读和背诵表现可以作为评价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写作或讨论作业评价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相关诗歌学习:推荐学生学习其他有关自然景物或情感表达的诗歌,如《离骚》、《江南》等。
5.2 文化背景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如婚礼、恋爱等,加深对诗歌背景的理解。
5.3 创意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或创作自己的诗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高中语文高一语文上册《蒹葭》教案、教学设计
2.鉴赏文章: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蒹葭》的鉴赏文章,要求不少于600字。文章应包括以下内容:
a.诗歌的基本内容概括;
b.诗歌的意境、意象分析;
c.诗歌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d.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哲理及个人感悟。
3.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仿写《蒹葭》的句式和修辞,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象为主题的诗句,并在课堂上分享。
3.赏析意境:解读诗歌中的意象、意境,使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4.文化背景:介绍《蒹葭》所处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了解古人的思想观念。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诗歌的内容、意境、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讨论。
2.交流分享: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本组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
3.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简介、文学常识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修辞手法等,分享学习心得。
5.课堂展示:各小组代表发言,展示对本诗的鉴赏和分析。
6.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7.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背诵《蒹葭》,并撰写一篇关于本诗的鉴赏文章。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理解《蒹葭》的基本内容、背景、作者简介及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并赏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韵律、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难点
1.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哲理、情感及审美价值。
2.态度目标: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尊重和理解不同的审美观念,培养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蒹葭》教案
《蒹葭》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蒹葭》的背景和主题,理解诗歌中“伊人”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2.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其音乐美和画面美。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感悟人生意义和爱情的美好。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中“伊人”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2.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其音乐美和画面美。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感悟人生意义和爱情的美好。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画面美。
2.问答法:根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回答,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讲解法:教师对诗歌的背景、主题、语言等方面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诗歌。
4.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
作精神。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在水一方》歌曲,引导学生进入《蒹葭》的学习情
境。
2.朗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画面美。
3.背景介绍:介绍《蒹葭》的背景和主题,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内涵。
4.解读诗歌:通过问答法、讲解法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伊人”的形象和象
征意义,品味诗歌的语言。
5.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和爱情的美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
文学鉴赏能力。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课后继续阅读和理解《蒹
葭》。
7.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蒹葭》的理解和感悟。
高中课文《蒹葭》教案
高中课文《蒹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蒹葭》的诗意和主题。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背诵并默写课文《蒹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2)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自然景物中的美好和诗意。
(3)培养学生对爱情的纯真和执着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蒹葭》的诗意和主题。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背诵并默写课文《蒹葭》。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情感。
(2)理解并欣赏自然景物中的美好和诗意。
(3)对爱情的纯真和执着的追求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运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欲望。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运用朗读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蒹葭》的文本材料。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文学评论。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蒹葭》的诗意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2)简要介绍课文《蒹葭》的背景和作者。
2. 朗读与理解:(1)学生朗读课文《蒹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情感。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修辞手法与表达技巧:(1)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通过具体实例学习和练习这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蒹葭》为灵感,创作一首小诗或短文。
《蒹葭》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蒹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蒹葭》。
(2)理解《蒹葭》的诗意,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蒹葭》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蒹葭》。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2)体会诗歌中追求美好理想的坚定信念。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蒹葭》的诗意理解和诗歌形式分析。
2. 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的体会。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 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3.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内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蒹葭》的文本材料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 准备相关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蒹葭》的背景和诗人。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和开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蒹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意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蒹葭》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
(2)教师讲解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含义。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内涵。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背诵《蒹葭》。
(2)学生写一篇关于《蒹葭》的赏析文章。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蒹葭》的情况。
高中课文《蒹葭》教案
高中课文《蒹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蒹葭》这首诗。
(2)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3)了解诗经的背景知识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运用联想、想象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
(3)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蒹葭》的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
(2)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3)提高朗读、背诵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变化和意境的把握。
(2)诗经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经的背景知识。
(2)引发学生对《蒹葭》的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蒹葭》,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的创作背景。
3. 课堂讲解:(1)解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讲解诗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
(2)组织诗歌朗诵会,展示学生的朗诵才华。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蒹葭》。
2. 写一篇关于《蒹葭》的赏析文章。
3. 收集有关诗经的资料,进行课堂分享。
五、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要求。
3. 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教学水平,以更好地指导学生。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蒹葭》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蒹葭》。
理解《蒹葭》的诗意,把握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了解蒹葭和伊人的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蒹葭》的意境和主题。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对自然和爱情的热爱和向往。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蒹葭》的诗意和意象。
2. 《蒹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三、教学难点:1. 蒹葭和伊人的象征意义。
2. 诗歌中的深层寓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蒹葭》的原文和相关注释。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准备教学课件和多媒体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2. 朗读《蒹葭》:让学生反复朗读《蒹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分析诗意:解释诗中的生词和难句,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基本意思。
4. 探讨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蒹葭的象征意义,兴的运用等。
5. 解读象征意义:讲解蒹葭和伊人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寓意。
6. 应用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7.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8. 作业布置:让学生背诵《蒹葭》,并写一篇关于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短文。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和背诵《蒹葭》的情况。
2. 学生对《蒹葭》的诗意、意象、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提升。
八、教学拓展:1. 推荐其他古代诗歌,让学生进行阅读和欣赏,进一步扩大知识面。
2.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
高中课文蒹葭教案
高中课文《蒹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蒹葭》。
(2)理解《蒹葭》的诗意、诗境和诗韵,体会诗歌的美感。
(3)分析《蒹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蒹葭》。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人情美和哲理美,提升人文素养。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蒹葭》。
(2)理解《蒹葭》的诗意、诗境和诗韵。
(3)分析《蒹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把握。
(2)诗意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蒹葭》的背景知识。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蒹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诗韵。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关键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
(2)深入剖析诗的意境和诗韵。
5. 艺术特色分析:(1)分析《蒹葭》的表现手法。
(2)欣赏诗中的美感和艺术魅力。
6.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自然美、人情美和哲理美。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蒹葭》。
五、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的亮点和不足。
2. 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和反馈。
3. 针对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蒹葭》。
2. 学生能够理解《蒹葭》的诗意、诗境和诗韵,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3. 学生能够分析《蒹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并能进行适当的评价。
七、教学扩展1. 组织学生进行《蒹葭》主题的绘画或摄影活动,让学生通过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高中课文《蒹葭》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蒹葭》全诗;(2)理解《蒹葭》的诗意、诗境以及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3)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蒹葭》;(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蒹葭》的诗意和诗境;(2)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及情感变化;(3)掌握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教学难点:(1)诗中抽象的意象和深层的寓意;(2)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世界;2. 朗读感悟法: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3. 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探讨,提高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4.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蒹葭》的作者伊尹,及其历史背景;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蒹葭》,理解诗歌大意;3. 朗读感悟: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蒹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及情感变化;5. 案例分析:讲解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兴、象征等;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蒹葭》的情况,是否能够正确地表达出诗的韵律和意境;2. 学生对《蒹葭》的诗意、诗境以及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3. 学生对诗中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的分析能力;4. 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和鉴赏能力,能否运用所学的方法分析其他诗词;5. 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程度,合作探讨的能力。
《蒹葭》的教案5篇
《蒹葭》的教案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策划方案、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planning plans, documentary evidence,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蒹葭》的教案5篇好的教案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优质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蒹葭》的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高中课文《蒹葭》教案
高中课文《蒹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蒹葭》。
(2)理解课文《蒹葭》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课文《蒹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蒹葭》。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领悟作品中的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蒹葭》。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课文《蒹葭》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课文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深度剖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蒹葭》的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诗歌节奏和韵律。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掌握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
(2)教师深入剖析课文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巩固学习成果。
(2)学生回答课后问题,检验学习效果。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蒹葭》。
2. 深入研读课文,分析作品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熟练程度。
2. 学生对课文生僻词语和句式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景象,帮助学生入境生情,感受诗歌的意境。
2. 对比分析:将《蒹葭》与其他爱情诗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其独特之处。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蒹葭教案
《蒹葭》教案《诗经蒹葭》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风格。
2、理解《诗经》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形式在诗中的运用。
3、积累两诗涉及到的文言知识: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议;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词类活用。
教学难点:1、理解这两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能够顺畅记诵、翻译。
2、培养学生研究发现能力。
教学过程:一、营造氛围,导入课文首先,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其次,由教师朗诵一首由《蒹葭》改编的现代诗歌。
秋水,伊人。
无数次地寻觅之后,是否会有无数个遗憾?遗憾,总是在你离去时浮出水面,而相思,却永久地沉在了水底······赤足的女子,深秋的寒气可曾侵蚀到你娇嫩的肌肤?踏过河岸,你看到了什么?村庄、炊烟,还是阡陌······只有白雾,蒹葭的背后还是蒹葭。
你看见了露珠,那些叶片上晶莹的眼泪,随风吹落,任风激扬。
我读到了你寂寞中的美丽,读到了你暗生的白发,你的悲伤,你的喜悦。
浅浅淡淡,真真切切。
在水一方的,不是缘,是梦······大家刚才欣赏到的这首由台湾女作家琼瑶作词的《在水一方》,还有那首小诗,都是根据《诗经》中的名篇《蒹葭》改编而来的。
《蒹葭》被誉为“诗三百”中最优美的诗篇之一,它以丰富的内涵和美感打动了千百年无数的读者。
秋水蒹葭,千古绝唱,一直吟唱至今。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感受一下这水蒹葭的醇厚韵味。
不过,“诗非读不能品也”,首先,让我们投入地朗读全诗。
二、朗读课文1、以小组为单位散读,选出小组中读的最出色的同学2、背景音乐响起(1)请同学朗诵全诗;(2)师生集体朗读全诗。
三、分析全诗的音乐美和建筑美同学们的朗读颇具感染力,下面就请大家总结一下:为什么我们能够把它读得这么美呢?(小组讨论)这不仅是因为大家朗读时十分投入,也因为诗歌独特的形式。
蒹葭沪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蒹葭沪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蒹葭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
现在一样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寻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蒹葭沪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 《蒹葭》教案教学目标1.掌控全诗的感情基调,准确富有感情的背诵。
2.品味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乐趣。
教学重点准确富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教学进程一. 情形导入1. 播放歌曲《在水一方》,情形导入本课。
2. 简介《诗经》。
二. 朗诵感知大意1. 学生自由朗诵全诗,圈点生字。
2. 抽学生朗诵本诗,师生共同评判。
3.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语速、腔调。
4. 学生自由朗诵本诗,掌控语速、感情基调。
5.抽学生朗诵本诗,师生共同评判对语速、腔调的掌控。
6.引导学生说说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7.各组推荐代表在班内展现朗诵,评出优越组。
8.全部学生齐读。
三.研读感悟意境1.学生以自己爱好的方式读本诗,结合凝视,组内知道大意。
教师巡查,答疑解难。
2.引导学生摸索:景物描写和“重章叠句”的作用。
3.学生感悟意境,《蒹葭》译文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聚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逆着曲折的河道寻觅她,路途艰巨又漫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逆流寻觅她,好像走到水中间。
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逆着曲折的河道寻觅她,路途艰巨又坡陡。
逆流寻觅她,好像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芦苇初生明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
逆着曲折的河道寻觅她,道路艰巨又曲折。
逆流寻觅她,好像走到水中的沙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教学反思今天讲了《诗经》中的《蒹葭》,看着孩子们被吸引了,很是高兴。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5.15《蒹葭》教案 沪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5.15《蒹葭》教案沪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1、调动多种朗读手段,了解《蒹葭》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关键词句的阅读体验,了解《蒹葭》的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3、通过学习《蒹葭》,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蒹葭》作为《诗经》名篇对于高中学生作诗歌鉴赏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进行阅读鉴赏之前教师要对《诗经》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介绍,在这基础上,通过充分诵读,对关键字词的反复咀嚼,应该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其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同时,调动画面、音乐等多种因素可营造和谐美妙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情感的融入诗歌的意境中。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了解《蒹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2、难点: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诗无达诂”,所以对本诗的主题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对具体语言个性化的体验,教师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对于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学生较难把握,因此教师点拨和学生自己平时的阅读体验相结合来化解难点。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资料准备:歌曲《在水一方》和蒹葭的画面提问:你所知道的描绘秋景的诗句。
交流自己所积累的描绘秋景的诗句。
从歌曲、画面和古诗句中感受秋的氛围,为课文的研习做好情感的铺垫。
课文研习之思想内容朗读课文:1、把握文中描写蒹葭、白露、伊人的关键词。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情景3、概括诗歌主题。
朗读后学生找出描写蒹葭、白露、伊人的关键词。
如蒹葭:苍苍—萋萋—采采 (色彩)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形态)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情景,初步感知诗歌主题。
朗读为学生把握诗歌思想内容打下基础,并在找关键词和描绘诗中情景的过程中把握本诗思想内容——。
一说,爱情诗;一说,明志诗;一说,人生哲理诗。
各有其理,古人有言“诗无达诂”,我们可以见仁见智。
高中课文蒹葭教案
高中课文《蒹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蒹葭》。
(2)理解《蒹葭》的诗意、诗境和诗韵。
(3)分析《蒹葭》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蒹葭》。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诗中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熟练朗读和背诵《蒹葭》。
2. 理解《蒹葭》的诗意、诗境和诗韵。
难点:1. 分析《蒹葭》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蒹葭》的作者伊尹及诗歌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蒹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蒹葭》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爱情,培养健康的价值观。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蒹葭》的艺术价值和情感内涵。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蒹葭》。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蒹葭》的熟练程度。
2. 学生对《蒹葭》诗意、诗境和诗韵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蒹葭》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
4. 学生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的情感态度。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蒹葭》的古诗插图,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内容。
2.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置身于诗中的意境,增强情感体验。
3. 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欣赏《蒹葭》的独特艺术魅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蒹葭》的原文及其注释。
2. 收集与《蒹葭》相关的资料、古诗鉴赏方法等。
3. 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插图、动画等。
高一语文:515(蒹葭)学案沪教版 学案
㈣把握形象,拓展延伸
1这时候,主人公出现了,他时而痴痴凝望,时而上下追寻,飘风的芦苇丛中伊人身影若隐若现。大家结合诗句体会一下主人公追寻伊人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㈠共同体会①读前两句时语速应该较缓慢,②“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连续动作焦急急迫应该语速较急促,③“道阻且长”等相同句式应慢以体现险阻重重 ④“宛在”三句读出怅惘失望之情
㈡练读㈢展示㈣齐读
2下面我们共同来欣赏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这首歌是台湾作家琼瑶根据《蒹葭》改编的,伴随着婉转悠扬的乐曲,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蒹葭》的余音绕梁之美。
结束语:邓丽君婉转悠扬的歌声已成绝响,从《诗经》到《在水一方》,芦花在中国文化中成了爱情的象征,这些如珠如玉的情句,一经唱响,便荡气回肠,绵绵不绝。吟诵这些简朴而优美的诗句,那原始的不经污染的,不受约束的生命与情感永远让人回味无穷,让我们把《诗经》这颗璀璨的明珠装在心里,让这古老经歌谣传唱不息。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作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感悟品味中感受诗歌创设的意境。
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㈢赏析景物,感受意境
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
教师准备:秋季而且是深秋。白露为霜。
俗语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曹丕《燕歌行》中也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2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
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仿句说如:秋天是一个萧瑟肃杀的季节。秋天是一个思念的季节。秋天是一个凄凉的季节。……
㈡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你就站在那里,我却永远追寻不到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蒹葭教学目标1、调动多种朗读手段,了解《蒹葭》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关键词句的阅读体验,了解《蒹葭》的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3、通过学习《蒹葭》,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蒹葭》作为《诗经》名篇对于高中学生作诗歌鉴赏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进行阅读鉴赏之前教师要对《诗经》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介绍,在这基础上,通过充分诵读,对关键字词的反复咀嚼,应该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其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同时,调动画面、音乐等多种因素可营造和谐美妙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情感的融入诗歌的意境中。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了解《蒹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2、难点: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诗无达诂”,所以对本诗的主题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对具体语言个性化的体验,教师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对于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学生较难把握,因此教师点拨和学生自己平时的阅读体验相结合来化解难点。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资料准备:歌曲《在水一方》和蒹葭的画面提问:你所知道的描绘秋景的诗句。
交流自己所积累的描绘秋景的诗句。
从歌曲、画面和古诗句中感受秋的氛围,为课文的研习做好情感的铺垫。
课文研习之思想内容朗读课文:1、把握文中描写蒹葭、白露、伊人的关键词。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情景3、概括诗歌主题。
朗读后学生找出描写蒹葭、白露、伊人的关键词。
如蒹葭:苍苍—萋萋—采采 (色彩)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形态)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情景,初步感知诗歌主题。
朗读为学生把握诗歌思想内容打下基础,并在找关键词和描绘诗中情景的过程中把握本诗思想内容——。
一说,爱情诗;一说,明志诗;一说,人生哲理诗。
各有其理,古人有言“诗无达诂”,我们可以见仁见智。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企慕思见”之情,“执著追求”之意,“坚贞不渝”之志是不变的。
课文研习之表现手法根据课前对《诗经》表现手法的了解和积累,分析《蒹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提示:从“兴”和“情景交融”的角度加以分析。
自读诗歌,找出起兴和情景交融的句子做鉴赏,然后全班交流,互相补充,进一步体会《蒹葭》的意境。
这部分的研习是本诗学习的难点,凭个人的能力不能全面掌握,所以互相的交流补充让学生较全面掌握本诗的表现手法并了解到学习中互助协作的重要性。
赏析诗歌立足于诗歌的思想内容进行赏析立足于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行赏析学生自选角度对《蒹葭》进行赏析,小组讨论,推选一部分进行全班交流。
结束新课布置作业放歌曲《在水一方》,师生共同探讨《蒹葭》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
边欣赏音乐,边回顾以前学过的相关诗歌,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通过探讨《蒹葭》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进一步感受《蒹葭》的艺术魅力。
思路点拨本诗是先秦的诗歌,对于第一次接触《诗经》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
可以以朗读为突破口,初读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再读以感受诗歌的画面美;精读以感受赋兴手法的韵味美。
由读到品,带领学生走近《诗经》、赏析《诗经》进而学会研读《诗经》中的一些著名的篇目。
练习举隅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基本掌握了研习和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请于课后自主研习和赏析《采薇》,并完成研习报告以及500字左右的赏析文。
附:《采薇》研习报告一、吟诵全诗,疏通词句,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情景。
二、诗人通过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三、赋、比、兴手法在本诗中的具体运用:四、《采薇》与《蒹葭》两诗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点?五、请用500字写一篇《采薇》的赏析文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教师进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①古文字: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四、课堂评价: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让学生懂得在欣赏书法时主要是通过对抽像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