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触诊要领

合集下载

触诊:第5。6。7颈椎的摸法

触诊:第5。6。7颈椎的摸法
前面已经发过下位颈椎的摸法,今天再把剩下的发完。(1) 第1颈椎的摸法 俯卧位,两手掌重叠放在床上,额部枕在双手上,颈部略向上弓起,自然呼吸,全身放松.术者端坐,面向患者,两手放在患者头枕部,两手中指分别触摸两侧的乳突.再向下约半公分,轻轻用力触摸,可摸到第1颈椎的横突,感觉两侧横突的长短与高低.来判断第1颈椎是不是发生了侧摆或旋转.两手指沿两侧横突向内触摸,触摸到隆起椎弓的后侧,还可以触摸到隆起的筋.颈椎触摸的力度要合适,不可用过力,更不能盲目触摸.(2)第2颈椎的摸法 体位同前,在颈部后侧中间可摸到分叉的棘突,.继续向外可以摸到颈椎弓跟的后侧,再向外触摸到第2颈椎的横突,此时感觉左右两侧横突长短与高低,来判断第2颈椎的错位情况. (3)然后两手中指在第发生了侧摆或旋转.两手中指在颈部后侧,拨开后群肌肉,并向中线挤压,就可以触摸到棘突根部,向外触摸到横突的后侧的根部,如果3,4颈椎发生了错位,可以摸到隆起的筋.(4)最后两手中指在颈部后侧,拨开后群肌肉,并向中线挤压,向下连续触摸3,4,5,6,7颈椎的横突时,可以摸到整个颈椎有没有发生反弓,变直,侧弯.,侧摆。颈椎的基本摸法发完了,主要还得靠自己多练,多感觉。呵呵! 颈椎第5。6。7的棘突依次变大,同时棘突间隙也逐渐清楚.我们可以从两棘突间隙的大小初步判断颈椎是不是发生了仰倾或俯倾错位。.从两侧的横突的变化判断颈椎是不是发生了侧摆或旋转.在同一个平面上,触摸相邻两个颈椎的横突时出现了台阶感,那么其中的一个颈椎必发生了错位,下位颈椎错位时,周围的筋一般都会有所变化,如隆起等,这样更容易触摸到.不过,个人感觉:最好还是用横突来定位比较好一点。其他颈椎的摸法以后再写出来,呵呵!

脊椎静态触诊颈椎胸椎和腰椎

脊椎静态触诊颈椎胸椎和腰椎

脊椎静态触诊颈椎胸椎和腰椎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脊椎静态触诊颈椎、胸椎和腰椎颈椎静态触诊颈椎触诊(C7-C1)向后半脱位的触诊1.患者仰卧,术者蹲姿面对患者头部用双手掌心控制稳住头颅,并以双手的二三指指腹接触颈椎AP关节突的边缘上,从C7…C1一节一节地用指腹的力量往前往上推;2.感觉那一节颈椎较紧绷不容易移动,就是向后半脱位的原发关节;3.在进行触诊时,须寻问患者是否感到疼痛或者紧绷。

旋转的触诊1.以两手中指指腹接触AP关节突,先将C7定位,再由右向左旋转然后换方向由左向右旋转,并去感觉何处旋转受限制;或观察患者鼻尖的两侧转动角度的差别,并去感觉何处旋转受限制;2.若是棘突SP左旋,则棘突SP容易向左边旋转,左边较松,不容易转向右边。

若是棘突SP右旋,则棘突SP容易向右边旋转,左边较松,不容易转向左边。

侧弯的触诊1.两手之中指接触AP关节突,接触的位置与触诊颈椎旋转的位置一样,只是触诊力道方向的不同;2.先将C7定位,触诊的方向是直接穿越颈部,但是有点斜上的30度角往对侧推。

(往椎弓方向推)举例:以颈椎而言,(1)、若为向后半脱位(2)、旋转时,棘突SP由右向左推,有困难则为棘突SP右旋(3)、侧弯时,由左向右推,有困难,则是棘突SP向左边,为单一椎左侧侧弯。

(4)诊断书上,纪录为:PRI静态触诊腰椎和胸椎的触诊(L5->T2)向后半脱位1.患者卧躺方向是由下腰部沿着脊柱往上走,用手掌根先按住SP棘突,由下往上推SP棘突再往前按。

2.在腰椎的部位,按压的方向由下往上由后往前。

并沿着脊椎的线条而跟着改变按压的角度须保持90度的垂直向前。

3.在按压SP棘突时,要去感觉SP棘突受力的变化、第几节的SP棘突较推不动、各节的SP棘突移动的差异性;由下往上最先受限制的那一节SP棘突位置就是向后半脱位的原发关节。

旋转1.以左右大姆指轮流推动脊椎的棘突(SP),针对同一节的棘突由右向左推动再由左向右交互推动,去感觉那一边的旋转比较容易而那一边较受限制;2.也可以用另一种方法来测试腰椎的旋转:一手握住右边ASIS骨盆提上来固定住,另一手则将棘突推向右侧交互换边做,籍以比较左右旋转的僵硬度;推棘突SP,若为棘突SP向右旋(PR),则向右好推,向左难推:推棘突SP若为棘突SP向左旋(PL),则向左好推,向右难推;4.至于胸椎的旋转半脱位触诊,也可用按压横突TP左右两边的方式,加以比较那一边不容易移动;5.按压横突TP若为棘突SP向右旋,则右横突TP容易压下,左横突TP比较压不动;按压横突TP若为棘突SP向左旋,则左横突TP容易压下,右横突TP比较压不动。

龙鑫教授脊柱触诊手法浅析

龙鑫教授脊柱触诊手法浅析

龙鑫教授脊柱触诊手法浅析作者:张字抒来源:《健康科学》2018年第07期摘要:龙鑫教授临症时,善于运用三指、双拇指触诊法及单拇指触诊法触诊患者脊柱情况,详细辨别发病的病因病机,因势利导,手摸心会,为脊柱微调定位奠定基础。

关键词:脊柱触诊;名医经验龙鑫教授临症时用手触摸患处,体会手下的感觉。

有时为了进行比较、鉴别,也要触摸周围的健康组织(包括对称的部位)。

根据不同的组织,不同的部位或深浅,采用的方法和力度也不一样。

浅表病变在触摸时不要过于用力,肌肉深层的病变必须用中等的力量才能找到痛点,近骨膜处损伤或关节微小移位往往用力较重才能发现。

其触诊法主要有如下几种:1.手指触诊法最常用的方法。

检查局限性病变时,一般用拇指或食指指腹触诊;病变范围微小或病变在骨突的侧方(如棘突的侧方)时,还可以用拇指指腹的两侧按压寻找。

由于指腹的感觉灵敏,因此可辨别或感觉组织的厚度、硬度、柔韧度及弹性等,还能准确地给患部适当的压力刺激,以诱发病变部位的疼痛。

手指触诊法在触摸脊柱时,又分为三指、双拇指和单拇指触诊法:(1)三指(食、中、无名三指)触诊脊柱法:中指驾在棘突顶上,食、无名二指分别放在棘突旁,迅速沿脊柱滑动,以觉察生理曲线是否存在,或消失、反张、成角、后凸、内凹、畸形等。

再查棘上胸韧带有无变化、棘突有无偏歪等。

(2)单拇指触诊法:用一手拇指指腹桡侧在患处与纤维(肌肉、韧带等)走行方向一致,或与脊柱纵轴方向垂直,按次序依次左右分拨、按、摸,检查有无软组织损伤和解剖位置的异常。

2.触诊的要点(1)触诊的按压方向应当是与骨面或骨突面垂直,因垂直方向受力最大,刺激最敏感,易诱发疼痛反应,从而有利于找出病变部位。

如腰三横突综合症,按压方向应正好是横突尖指向的平面。

棱形肌损伤按压的方向是肩胛骨内缘指向的平面。

(2)查体时应以压痛部位为准,而不应以患者平时感觉到的疼痛部位为准。

茵为,深部疼痛感覺定位不清晰,患者自己往往找不到具体的病痛点,而真正的压痛点却不是患者平时感觉到的痛点。

手摸心会——图解脊柱触诊

手摸心会——图解脊柱触诊

手摸心会——图解脊柱触诊触诊基本方法一、静态触诊脊柱静态触诊,是指患者保持体位静止的状态,施术者运用“手摸心会”的方法进行压痛点检查的技术。

摸法可具体细分为按、拨、揉、推四个操作手法。

1.按法分为指按法和掌按法,分别指用手指螺纹面、指端或者掌根按压体表的手法。

当单手指力不足时,可用另一手手指或手掌重叠辅以按压。

按法亦可与其他手法结合,如果与拨法结合则为按拨法,与揉法结合,则为按揉法。

手法要领为按压力的方向垂直于受力面向下,用力由轻到重,稳而持续,使刺激感觉充分达到机体较深部位组织,切忌用迅猛的暴力,按法结束时,不宜突然放松,应逐渐递减按压的力量。

2.拨法指施术者用手指按于穴位或一定部位上,适当用力做与肌纤维垂直方向来回拨动。

手法要领为用拇指的桡侧面或拇、食、中指的指端,深触于肌腹之中,使病人有酸胀感并以能忍受为度。

拨动的方向与肌纤维的走行成垂直,即纵行纤维做横向拨动,横行纤维做纵向拨动。

拨动频率可快可慢,速度要均匀,用力要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刚中有柔。

3.揉法指施术者以指、掌、掌根、小鱼际、四指近侧指间关节背侧突起、前臂尺侧肌群肌腹或肘尖为着力点,在治疗部位带动受术皮肤一起做轻柔缓和的回旋动作,使皮下组织层之间产生内摩擦的手法,在触诊操作中主要应用指、掌、掌根操作,根据着力部位的不同,分为中指揉法,拇指揉法,掌揉法、掌根揉法,手法要领为动作柔和,揉转的幅度要由小而大,用力应先轻渐重,术手要吸定在操作部位上带动着力处皮肤一起回旋运动,不能在皮肤表面摩擦或滑动。

4.推法指施术者用指、掌等部位紧贴治疗部位,运用适当的压力,进行单方向的直线移动的触诊手法,手法要领为施术者肩及上肢放松,着力部位要紧贴患者体表的治疗部位。

操作向下的压力要适中、均匀。

压力过重,易引起皮肤折叠而破损。

用力深沉平稳,呈直线移动,不可歪斜。

以腰部为例,腰部触诊部位包括正中线、棘突上和棘突间、椎旁、竖脊肌、第三腰椎的横突和腰眼的区域。

李医生三指触诊法判断脊柱侧弯简单实用

李医生三指触诊法判断脊柱侧弯简单实用

李医生三指触诊法判断脊柱侧弯简单实用(1) 检查脊柱有无侧弯——中、食指分开放在胸椎棘突的两侧,从上向下,由轻到重滑摸到腰骶部(2) 检查棘突有无侧弯——拇指指腹放在胸椎上位段,抵住棘突一边慢慢滑下,再对侧。

(3) 虚拳叩击寻找痛区① 棘突线上——L5/S1段、L5/L4段、L4/L3段,看棘突、棘间、棘上有无痛,临床以L5/S1段多见② 两边横突——L5/S1横突部、L5/L4横突部、L4/L3横突部,看是局部疼痛还是放射性(4) 拇指按压寻找痛点① 按压棘突的顶部和上下左右② 按压棘突旁2cm的关节囊③ 按压L3、L4、L5、S1的横突尖部④ 按压腰骶部和骶髂关节、髂嵴唇⑤ 按压梨状肌及出口、臀中肌的起止点、臀上皮神经的分布区、髂胫束、坐骨结节、臀横纹的出口看有无深压痛和放射痛,挛缩点。

如拇指腹未找到阳性点,可用指尖稍用力寻找(5) 看肌肉的致密程度① 致密——说明中浅层有问题,操作时在中层加扇形松解② 松弛——禁止大面积操作,禁用拨针需要检查的人群:腰腹部有异常疼痛的人群。

不合宜人群:孕妇。

检查前禁忌:无特殊禁忌。

检查时要求:检查放松心情,检查可能会造成疼痛,如实反应疼痛情况。

检查过程(1) 单拇指触诊法:用一手拇指指腹桡侧在患处与纤维(肌肉、韧带等)走行方向一致,或与脊柱纵轴方向垂直,按次序依次左右分拨、按、摸,检查有无软组织损伤和解剖位置的异常。

(2) 双拇指触诊法(也称“八”字触诊法):双手四指微屈,拇指轻度背伸外展,呈外“八”字式,用双拇指指腹桡侧在患处与纤维(肌肉、韧带等)走行方向,或与脊柱纵轴方向垂直,按顺序依次左右分拨,检查有无纤维断离、钝厚、变硬、挛缩、弹性变差等,同时查棘突位置和棘间隙大小的变化等。

(3) 三指(食、中、无名三指)触诊脊柱法:中指驾在棘突顶上,食、无名二指分别放在棘突旁,迅速沿脊柱滑动,以觉察生理曲线是否存在,或消失、反张、成角、后凸、内凹、畸形等。

再查棘上胸韧带有无变化、棘突有无偏歪等。

颈椎的五部触诊法

颈椎的五部触诊法

颈椎的五部触诊法
颈椎的五部触诊法包括以下步骤:
1. 定位:确定要触诊的颈椎部位,例如C2、C3、C4、C5或T1、T2等。

2. 观察棘突:观察颈椎棘突是否偏斜,压痛点是在棘突的中央区还是在两侧。

3. 触诊:用手指肚从颈椎的一侧向另一侧滑动触摸,注意棘突是否突出、压痛或偏斜。

4. 活动颈椎:让患者活动颈椎,观察哪一节颈椎活动时出现疼痛或不适。

5. 确定诊断:根据触诊和活动情况,结合患者症状和病史,确定颈椎问题的类型和程度。

需要注意的是,颈椎触诊需要专业医生或理疗师进行,不建议自行操作。

如果存在颈椎问题,建议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治疗。

脊柱健康(270):腰段脊柱的触诊检查(三)

脊柱健康(270):腰段脊柱的触诊检查(三)

脊柱健康(270):腰段脊柱的触诊检查(三)——接上篇——(四)被动生理活动由于躯干的大小和重力,腰椎难于完成人体的生理活动的被动检测。

躯干的检查较困难,获得的信息价值是有限的。

通过被动的椎间活动检测可以获得更大范围的活动和对终末感的理解。

1.可动性检测椎间关节活动和辅助活动的可动性检测,可提供有关关节的松弛程度和末端感的信息。

必须让患者完全放松和舒适,以便活动关节,获得最准确的信息。

(1)屈曲:让患者面对检查者侧卧,头和颈为中立位。

检查者面对患者站着,注意不要让躯干旋转以免所得的信息不正确。

手的中指放在腰5和骶1棘突间隙,屈曲患者的髋关节和膝关节,通过增加屈曲髋关节的角度来检测腰椎的屈曲程度。

注意椎间隙的张开,可以稍伸腰椎可更好地体会腰椎间隙张开和尾部。

(2)旋转:患者俯卧位,颈中立位。

站在患者的一侧,面对患者的头部。

把中指放在腰5棘突一侧,控制患者对侧骨盆。

向上抬骨盆,使移动的棘突与触诊指相接触,使椎体离开检查者旋转。

体会腰椎的辅助活动关闭的感觉。

触及下一个节段,稍增加屈曲角度,继续向尾侧做同样的检查。

(3)侧屈:患者俯卧位,颈部中立位。

站在患者的一侧,面对患者的头部。

中指放在腰5和骶1的棘突间隙,控制检查侧的下肢。

屈曲患者的膝关节以缩短力臂,用一只手托起下肢做外展活动,使腰椎产生向检查侧的侧屈,直至感到触及的间隙有活动感觉。

稍增加侧屈角度进行下一节段的触诊,一直到对棘突后前方向弹压患者俯卧位,颈中立位。

站在患者一侧,面向患者的头部。

手掌的中央部位(大小鱼际间)放在棘突上,直接向前压迫棘突直到所有松弛消失。

1)对横突后前方向的弹压:患者俯卧位,颈中立位。

站在患者一侧,面向患者的头部站立。

用豌豆骨内侧的小鱼际作为接触点,放在靠近检查者一侧的横突上,直接向前压迫到所有松弛消失。

这将引起椎体离开触及侧旋转。

2)横向压迫棘突:患者仰卧,颈中立位,面对患者站在一侧。

把拇指放在棘突的一侧,向对侧推棘突到推不动为止。

无触诊,不治疗——详解颈椎和胸椎整体结构感触技巧及要点(二)

无触诊,不治疗——详解颈椎和胸椎整体结构感触技巧及要点(二)

无触诊,不治疗——详解颈椎和胸椎整体结构感触技巧及要点(二)前方部位进行颈部前面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

头部应该有支撑以使颈部放松。

确定颈部处于中立位。

骨性结构舌骨舌骨位于C3、C4椎体平面前方。

可以作为定位棘突节段的标志,检查者可以很容易地触摸到舌骨前面,接着可用手指于同一水平平面向后触摸。

舌骨是一个马鞍形骨。

用拇指和食指环绕此结构的最前侧,可将其从一侧移动至另一侧。

由于下颌骨和许多悬吊的颈前肌肉的遮掩,所以并不容易触到舌骨。

当患者吞咽时,舌骨变的比较明显。

将舌骨向侧方移动时,可注意到有粗糙的捻发音,提示软骨表面比较粗糙。

甲状软骨甲状软骨(通常被称为Adam’s喉结)位于C4、C5椎体前方。

连续于舌骨远端,你可以触到甲状软骨的球状原顶。

如果颈部充分过伸,甲状软骨上部恰好定位于下颏和胸骨中间。

甲状软骨下部部分被甲状腺所覆盖。

如果软骨前面有肿大区域,可能是甲状腺增大,多为甲状腺肿。

第1环状软骨在颈部前方从甲状软骨向远端继续触诊,会在平第6颈椎椎体水平触到一个比甲状软骨柔软的组织。

这就是气管第1环状软骨。

触诊此处通常会给患者带来不舒服的感觉。

由于操作容易且比较安全,经常选择此处进行气管切开。

颈动脉结节颈动脉结节位于第6颈椎横突前侧。

邻近结节浅面可定位颈总动脉。

触及颈动脉结节时很容易压迫到颈动脉。

一定要注意不能同时触诊两侧颈动脉结节,因为可能产生颈动脉血供减少的后果。

在检查颈部前面时,颈动脉结节是一个有用的标志,可指导和确定检查者的定位。

胸骨上切迹站在患者对面,用中指或食指确定两个锁骨之间的三角形切迹。

这就是胸骨上切迹。

胸骨角(Louis角)找到胸骨上切迹后,继续向下触诊5cm直到触到一个横行骨嵴,胸骨柄与胸骨体在此处融合。

如果向外侧移动触诊,可以发现第2肋骨附着处。

胸锁关节从胸骨上切迹中央轻轻向头端、外侧移动手指,直至触摸到胸骨与锁骨之间的胸锁关节的关节线。

应该同时检查两侧关节以比较两侧的高度和位置。

患者耸肩会伴随有胸锁关节的运动和锁骨的提升,此时检查者触诊可以得到有助于关节精确定位的更好的触感。

【科普】北门特色脊诊诊法---触诊

【科普】北门特色脊诊诊法---触诊

【科普】北门特色脊诊诊法---触诊
脊诊诊法
脊诊诊查法是医者用手对患者脊柱两侧阳性反应点的触摸、结合脊柱两旁皮肤、肌肉细微的变化及影响学检查的判读,来进行诊查辨病的方法。

其分为:望诊和触诊,今天了解触诊:
触诊
脊诊触诊法是诊查脊源性疾病的关键一步,医者通过手力功底在脊柱两侧对棘突、横突、关节突及脊柱附近的软组织进行细致诊查比较,查找阳性反应点,来判断疾病的部位、性质及对应脏器功能变化的一种特色诊疗方法。

可分为:单手拇指触诊、双指触诊和三指触诊。

1.单手拇指触诊:对体型较肥胖的患者采用单手拇指侧位指腹,沿棘突一侧自上而下缓慢的移动触诊,也可自下而上对比触摸,该法对初学者无食中二指功力者较适宜,同时比食中二指触诊法,更具有灵敏性。

对棘突偏歪诊断针对性强。

(见图1)
A单指触脊柱 B单指触颈椎图1单手拇指触诊法
2.双指触诊:医者用右手食指、中指指腹平等触压脊柱棘突两侧,自上而下缓慢移动,查找阳性反应点。

(见图2)
图2 双指触诊法
3.三指触诊:中指放于棘突中线,食指、无名指分别放在棘旁两侧,自上而下反复滑动触诊,寻找阳性反应点。

脊柱颈部应选用端坐位,令被检查者端坐,上身周正,头微低,医者站于被检查者背后,一手扶住被检查者前额,另一手拇指及食指中指从上而下进行查找“阳图2双指触诊法性”反应点。

(见图3)
图3 三指触诊法。

脊柱微调触诊法

脊柱微调触诊法

作为通过双手来治病的推拿专业医生来说,一刻也离不开触诊,我们的双手既是治疗的工具,也是诊断的工具。

通过触诊可以帮助我们在治疗前诊断、治疗中定位、治疗后评价疗效。

不会触诊的推拿医生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推拿医生。

1颈椎触诊病人坐姿,医师站其后侧。

触摸棘突和横突后方时,医师以一手掌扶贴在病人的前额,操作头的前倾活动,另一手手拇指螺纹面分别按压病人对侧棘突侧面、横突后方或关节突。

从乳突尖处触及第一颈椎横突,然后向下后方移至2、3颈椎横突或后关节处;从项后正中触清第二颈椎棘突,然后向外下侧方移至2、3颈椎棘突侧面。

触摸横突前方时,用双手食指挠侧面分别按压同侧横突前方,先从乳突尖处触及第一颈椎横突,然后向前下方移至2、3颈椎横突前方。

重点触摸和按压寰枢关节和第七颈椎,从上向下滑动,触清棘突是否偏歪、关节突有无隆起,横突左右是否对称。

(由于颈椎棘突多有分叉,且长短悬殊,触诊容易有误差,以检查横突关节突较好。

)2胸椎触诊患者俯卧,术者站在一侧,用拇指螺纹面分别按压胸椎横突、棘突侧面和肋椎关节,从上向下逐一触摸滑动,并左右对称比较。

如胸椎棘突向一侧偏歪,表明胸椎后半脱位;如肋椎关节凹凸不平,说明肋椎关节错位;如两侧横突高低不平,胸椎旋转错位。

在拇指螺纹面从上向下滑动过程中,还可触清胸椎是否侧弯。

3 腰椎触诊患者俯卧,术者站在一侧,用拇指螺纹面分别按压腰椎棘突侧面和横突,从上向下触摸滑动,并左右对称比较。

如遇腰椎棘突偏歪和横突高低不平,并有压痛和阳性反应物,腰椎小关节存在半脱位;如椎间隙旁侧有阳性反应物,存在压痛和放射性疼痛,椎间盘可能脱出。

术者食、中二指并拢置于棘突两旁作向下滑动对比,若棘突高低不平有阶梯感且压痛明显,腰椎有滑脱;若腰椎棘突不在一条直线上,腰椎侧弯常有压痛和肌紧张。

4骨盆触诊患者仰卧,术者站在一侧,双手拇指指端分别按压两侧髂前上棘,同时双手食指挠侧触摸两侧髂嵴最高出。

如两侧髂前上棘和髂嵴高低不平,或两侧髂前上棘与肚脐距离不等,髂骨左右错位;如两侧髂前上棘和髂嵴左右不对称,髂骨前后旋转错位。

脊柱全息手感诊法

脊柱全息手感诊法

脊柱全息手感诊法----手感变化原理概述在全息整脊过程中,脊椎师用手对脊柱和脊柱两侧软组织及其相关领区内组织进行检查或整治时,会触及到不同的感觉。

根据脊椎与整体及其他各级全息元的全息相关特性,不同的疾病和疾病的不同阶段、治疗效果的不同阶段、不同领区内的感觉也不一样,通过这些不同的手下感觉的全息相关性诊断疾病的方法叫脊柱全息手感诊断。

医生治病,首要确诊。

中医的望、闻、问、切;西医的望、触、叩、听都是诊断疾病、确定诊断的具体方法。

其中的“切”和“触”都是医生通过“手的感觉”测知疾病的重要方法。

在我国,通过手的触摸的感觉来了解疾病的现状、属性及发生发展的变化的历史悠久。

“切脉”就是中医最具特色的手感诊断方法之一。

也是我们的祖先经过千年实践创造的灿烂文明。

“切”,不单是指切脉,还包括切肌肤,切手足等等。

西医的“触诊”就更直接了,通过触诊可知道气管是否居中,肝脾是否肿大,组织器官的软硬程度,有无异常包块等等。

总之,医生通过“切”和“触”可以了解脏腑的盛衰,有病、无病等健康状况。

脊柱的全息触诊,就是医生通过对脊柱及其全息领区内组织器的推按触摸,根据“坚、硬、板、结、软、嫩、酥、松”等手下感觉测知疾病和疾病的阶段属性的一种诊断方法。

中医将切脉所获得的感觉形象叫“脉象”,为了叙述方便,我们不妨也将触诊或手法治疗中所获得的感觉形象叫做手感形象,简称感象。

笔者在所著《椎体错位发病概论》、《全息整脊概论》等文中,运用信号转导系统理论、全息医学理论、整脊医学理论,中医经络学说等,比较详尽地论述了椎体错位可以引发疾病、脊椎与内脏疾病的相关性“论述了脊神经节段全息特性,提出了脊椎全息节段领区说等,论述了通过这种全息特性来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原理。

认为,当脊椎错位、失稳(吻)脊神经受压破坏了脊椎的全息性,在该神经节段全息领区内就会血流缓慢、供养(氧)不足,代谢产物堆积,免疫能力下降,组织器官就会板结硬化,功能紊乱而发病;椎体错位失稳,脊椎的生物力学平衡失调,人体的组织和器官的张力同样要发生改变,当医生检查或进行手法治疗时,就会感知道不同的抵抗力和不同的紧张度。

脊柱骨性移位的触诊

脊柱骨性移位的触诊

脊柱骨性移位的触诊发表者:郭云鹏 (访问人次:226)在触诊能力的发展有几个阶段,第一是必须真正摸到「骨位」。

要摸到关节骨头的错缝,知道这不对之处的韧带肌腱发生转折,张力不对。

这过程若摸得不请楚,应当先练习两侧对称摸;还不清楚就要问患者「会痛吗? 」。

若有错位,触压一定就会痛,因为肌腱韧带张力增加,本体受器受到牵引阈值降低,轻轻触压就容易超过阈质产生疼痛。

像歪斜的胸椎,如果压它不会痛的话,表示上面的肌腱韧带还能承受活动张力,表示胸椎没有错位,只是系统歪斜,并未真正错缝被挤歪。

所以刚开始学习触诊时需要问病人,觉得歪歪的就问会不会痛,慢慢的会感觉到「痛」与「不痛」的差别并不在骨头是歪的还是正的,而是上面薄薄的软组织的张力。

第二要摸的是筋。

一个骨头回不去一定是有筋出槽绷着,医生当然要摸出到底是哪一条肌肉,甚至哪一条「闯祸」肌肉上面真正绷着的肌纤维,而不是整条肌肉需连那小小的肌束都要摸到,一个网球肘可能只是两条小小的肌纤维绷着,回不去就会非常的痛。

寻找的模式是从疼痛点开始,在脚踝或者是膝盖、肩膀、手肘上练习顺着关节走,找到那条肌肉,而且一定要找到那条肌肉上绷紧的肌束、即因肌肉收缩而多出来的肌膜与多出来成小小蘘状的腱鞘。

能够清楚的找过,就会发现你对肌肉状况清楚了。

最后只要手搭在皮肤上就可以「看到」下面肌肉的走向。

第三要摸肌群的走向。

包括肌肉歪斜的方向、筋膜的张力大小、整体张力的动态,朝向哪边收紧。

等于手当作眼睛用。

当慢慢学会感觉软组织张力变化的时候,就可以真正进入触诊的殿堂,那时的触诊才开始是有意义的,可以知道软组织张力的偏斜方向。

就像一块布、一件衣服一样,如果由一个角度轻拉住,虽然看起来平平的,摸起来也是,可是若与其它无张力松软的地方比较,可以察觉衣服上轻微的拉力及其方向。

仔细摸,筋膜其拉力也是有方向性的:垂直着张力的方向拨。

会发现一个方向摸过来是顺的,另一个方向反回去就顶着不断的皱褶,跟上述牵拉着的布是一样的。

脊椎的精确定位及触诊技巧

脊椎的精确定位及触诊技巧

脊椎的精确定位及触诊技巧通过触诊来判断内在的问题,此时对于该问题的解决已经在脑中构思,手法已经刻画,而这些手法都是平时熟练于心的,心到手到,手到病除。

那么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平时的一点一点的积累,对于正骨的从业者来说掌握脊柱的定位是最基础的东西了,只有将这些东西熟练于心才能达到“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的地步。

现在开始带领大家学习如何精确的触诊各个脊椎。

首先普及一下,颈椎有7节,用英文字母C代表,第一颈椎即C1,胸椎有12节,用英文字母T表示,第七节胸椎即T7,腰椎用英文字母L表示,第五节腰椎即L5。

颈椎部分C1:第一颈椎没有椎体,二侧的横突很长,所以一般只能触诊到横突,触诊时在乳突的下方约一指的距离便是第一颈椎的横突。

C1约在翳风穴的位置上C2:第二颈椎的特征是棘突最大且分叉,所以一般触摸棘突。

触诊方法是从头后正中线向下滑动摸到的第一个骨性凸起便是第二颈椎的棘突。

C2颈椎的棘突最大且分叉C3:第三颈椎的触诊首先需要定位C2,C2向下一个便是C3C4:颈椎的生理曲度是向前凸的,第四颈椎的位置处于颈椎生理曲度的最凹点,在加上项韧带和肌肉组织一般情况是不容易触诊到棘突的,如果触诊到了棘突则表明生理曲度有可能变直后者反张。

所以正常情况下只可以触诊到横突和后关节突。

C5:第五颈椎的触诊需要先定位出第七颈椎,第七颈椎向上数二个棘突便是第五颈椎。

C6:第六颈椎的触诊同样需要先定位出第七节颈椎,第七颈椎向上数一个便是第六颈椎。

C7:第七颈椎最大的特征是棘突最长、最凸,又名隆椎,所以当低头时最凸的一节棘突便是第七颈椎。

C7当低头时最凸胸椎部分T1:第一胸椎的触诊需要先定位出C7的位置,C7向下一个就是T1T2:第二胸椎的触诊需要先定位出C7的位置,C7向下数2个就是T2T3:第三胸椎的触诊需要先定位出C7的位置,C7向下数3个就是T3T4:第四胸椎在肩胛骨内侧最突出的高点,即二肩胛骨内侧连线之间的椎体便是T4T4T5:触诊第五胸椎需要先定位出第七胸椎,第七胸椎处于二肩胛骨下角连线的位置。

颈项部的触诊程序及要点

颈项部的触诊程序及要点

颈项部的触诊程序及要点可按照三横、五纵、四点的顺序进行三横:即枕外隆突,上项线的水平线和下项线水平线及第七颈椎棘突至肩峰的水平线.五纵:即沿颈椎棘突,沿双侧关节突关节和沿双侧颈椎横突后结节的五条纵行线.四点:即胸锁乳突肌胸骨和锁骨的起点,乳突的止点和前斜角肌止点.(1)在枕外隆突,上项线的水平线触诊自枕外隆突向外触及以下结构:斜方肌起点,枕大神经和枕血管穿出点,头夹肌和胸锁乳突肌止点.斜方肌,头夹肌和胸锁乳突肌筋膜病可沿此线触及压痛或筋膜硬结,枕大神经卡压时可在枕大神经穿出点触及硬结或压痛,压痛并可沿枕大神经向颅顶放射.(2)沿下项线的水平线由外向内触诊在上项线下方较深处,可触及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头半棘肌和头上斜肌的附着点,上述诸肌筋膜病或肌痉挛可沿此线触及压痛点.(3)沿第七颈椎棘突至肩峰的水平线触诊检查斜方肌肌腹的压痛点,颈肩综合征和落枕等常在此沿线有压痛点.颈椎间盘突出症压痛点多在患侧下部颈椎及肩胛内上角,且疼痛向患侧上肢放射.(4)沿颈椎棘突纵线触诊可从枕骨的枕外隆突至第七颈椎棘突逐个进行.触摸棘突并点数其顺序.注意检查棘突是否偏歪,压痛在棘突的中央区还是在两侧,并由轻到重地测定压痛点是位于浅层还是位于深部,一般浅层压痛多系项韧带劳损,并可触及项韧带增厚或有硬结.棘突偏歪可见于先天发育形成,间或椎骨的位置有移位改变.在C2-C3间隙压痛,常提示椎动脉型颈椎病.C7-T1之间活动度很小,是颈曲和胸曲的交界处,颈椎的始动关节,容易受损,长期低头工作易造成局部软组织,椎间关节损伤.冠心病,心肌炎患者于C7-T3棘突间可出现疼痛和压痛.(5)沿双侧关节突关节的连线触诊首先要确定椎骨节段,再顺连线从上向下触压,关节突关节移位时可在相应椎骨节段触及一侧隆起和相对一侧的凹陷;颈椎退行性变多发生在C5-C6,并在C5-C6的关节突关节后面有压痛,其他节段的颈椎退行性变也可在相应的高度有压痛或触及硬结条索,颈项肌肉的劳损或筋膜病也可在此处有压痛或软组织异常改变.。

脊椎的物理检查法

脊椎的物理检查法

脊椎的物理检查法一、横突、关节突触诊法:(用于颈椎)术者用右手拇指、食指轻置患者颈椎横突后方与关节突处(先从乳突尖处触及第一颈椎横突,然后向下后方移至2,3颈椎后关节处),向上下滑动对比,触清关节突有无隆起和横突左右是否对称。

如有异常,应检查是否同时有压痛和病理阳性反应物——硬结,肌痉挛的索状物,摩擦音等,若有即为小关节错位的体征,若无即为畸形(先天性)。

由于颈椎棘突多有分叉,且长短悬殊,故触诊容易有差误,触诊及检查横突关节突较好。

二、棘突触诊法:(用于下位颈椎及胸、腰椎)术者右手食、中二指并拢置于棘突两旁作上下滑动对比,遇棘突高低不平或偏歪者,亦按横突触诊法进行鉴别病态或畸形。

三、阳性反应物触诊法:术者用拇指在患椎棘突、横突、关节突上下揉动触摸,并检查与患椎相连的肌肉远端附着点有无摩擦音、压痛和硬结。

若有即为劳损点或损害的反应物(如无菌性炎症或肌痉挛)。

四、神经根紧张试验:术者一手按其肩,另一手将其头部向对侧推按,出现疼痛或上肢放射痛者为阳性。

五、转头加力试验:术者一手托其枕部,另一手托其下颌,将其头缓慢转至最大角度,再稍加用力移动,出现颈痛或上肢放射痛者为阳性。

六、头颈牵引试验:术者将其头向上牵引,上肢麻痛减轻者属骨关节损变型;出现颈痛头昏加重者,属关节功能紊乱,无何反应者为阴性。

七、头颈下压试验:术者单手或双手置其头顶,逐渐加力下压疼痛加重或上肢串痛不适者为阳性,若下肢不适加重者,为脊髓损害的体征。

八、椎A压迫试验:(适用于有头昏症状者)术者一手扶其头顶,另一手扶其后颈部,将其头向后仰并向左(右)侧旋转45°,约停15秒钟,如出现头昏症状者为阳性,为对侧椎A供血受阻。

九、爱得生(Adson)试验:患者取坐位,将下颌部转向患侧并稍向后仰,令病人做深吸气并屏住呼吸,术者用一手抵住患者下颌,另一手测患者桡A跳动情况,如桡A搏动消失或减弱为阳性,可能为前斜角肌综合症或有颈肋。

十、间歇搏动试验:阳性可能为胸廓出口综合症。

按摩师如何快速摸出脊柱骨

按摩师如何快速摸出脊柱骨

按摩师如何快速摸出脊柱骨(一)胸\腰椎的摸法胸椎的棘突呈瓦状排列,棘突与横突呈等边三角行.胸椎的弯曲度约为60度.用戳法在脊柱中间从上往下反复戳摸,感知棘突连线是不是在正中线上.连续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棘突向同一侧偏歪,我们就叫脊柱侧弯.一个或两个棘突偏歪我们就叫脊柱第X胸椎侧摆.一个胸椎棘突过度向下与下位椎体的棘突间隙变小,这个胸椎的椎体就会上抬,我们就叫它仰倾,也叫抬头.反之,就叫它俯倾也叫低头.如果发现一个棘突向左偏歪后,你就会在棘突的右侧根部触摸到隆起的椎弓根.从根部向外约两指出触摸到隆起的横突.我们认为椎体发生了侧旋.吻合的上下关节突位置关系发生了改变.人们习惯上称之为小关节半脱位.椎体间就形成错位着锁,以维持脊柱生理的代偿功能.抬头\低头\侧旋\侧摆不是单独发生的,都是从不同轴向描述的胸椎的运动状态,要有清醒的认识.只有找到胸椎运动的轴向,才能找到纠正错位的力的方向.胸椎在纵轴上的也会有前后运动,胸椎向前移位,脊柱表现为下陷.胸椎的弧度变大.多个胸椎向后发生移位,脊椎表现为后凸畸形,也叫驼背.胸椎的弧度边小.腰椎的摸法同胸椎.腰椎的前移位叫滑脱,后移位叫腰椎变直.(二)骨盆的摸法骶骨在六个轴向上均可运动.骶骨先摸上位骶中嵴,依次触摸中间骶中嵴和下位骶中嵴.在下腰椎X光侧片上,腰骶角增大时上位骶中嵴向前方移位,下位骶中嵴向后移位.我们称之为骶骨点头.上位骶中嵴触摸不清,下位骶中嵴触摸时隆起.腰骶角减小时,上位骶中嵴向后方移位,下位骶中嵴向前移位.触摸时上位骶中嵴明显突起,下位骶中嵴下陷.这是骶骨在横轴上的运动形式.在纵轴上同样有旋转运动,在X光片上是不容易发现的,骶骨左旋时,右侧骶骨粗隆\骶外侧嵴隆起,触摸时应手,感觉明显.右旋时相反.骶骨在斜轴上的运动,也有左右翻转运动.骶骨向左侧翻转时,左侧骶骨粗隆下限,不宜触及,右侧骶骨下侧部突起明显,并伴有强烈的触压痛.骶骨向右侧翻转时情况相反.。

摸脊柱辨病基础口诀

摸脊柱辨病基础口诀

摸脊柱辨病基础口诀摸脊柱辨病病基础口诀:观脊柱;摸曲度;看皮损;按骨节;摸肌肉;看病情;辩异常; 脊柱定位: 摸不到的是颈一;能摸到的是颈二;能转动的是颈七;中间一节是颈四;不能转动的是胸一;肩胛内侧最突点水平连线是胸四;肩胛最下端水平连线是胸七;第十二肋骨起点是胸十二;第十二肋骨端水平连线是腰二;髂骨上端水平连线是腰四;骶椎上端第一棘突是腰五;腰椎下方是骶椎;骶椎下方是尾椎;脊柱穴位定位:一椎大抒二风门;三椎肺俞四厥阴;心五督六七隔俞;八椎胰俞紧相跟;九肝十胆仔细寻;十一脾俞十二胃;腰一三焦腰二肾;腰三气海腰四大(肠);腰五椎下关元镇;小肠膀胱骶骨找;中膂白环椎尾沉;腰椎诊病:一侧疼为腰突;二侧疼为椎管狭窄;三点疼为膨隆疝;中间疼为腰肌劳损;三年以上为钙化增生;五毫米以上为巨突;向后鼓为后突;脊柱塌陷为前突;再疼一点为滑脱;两点一侧疼为捻转;交叉疼为旋转;三节以上一侧疼为风湿;四五两侧疼为肾虚;五一两侧疼痛为受风;按那那疼为水肿;肌肉硬为僵硬;脊柱硬为强直;皮神经分布:颈1头顶颈2三;颈3就在颈项间;颈4双肩5臂外;颈6大二指相连;颈7中指立;颈8小和五指限;胸1、2臂内分上下;3至12胸肋环;腰1盆带2腿前;腰三主管膝周炎;腰4、5小腿内和外;腰5拇指紧相连;骶1跟腱通小趾;骶2腿主管后边;骶3、4、5二阴转;尾骨神经门里圈;掌握皮神经分布歌,诊断治疗赛神仙;骨神经分布歌:颈4肩上扛;颈5肱骨上;颈5、6、7分三份,同属上下冈;颈6挠颈8尺;颈6、7、8臂骨相;颈7中指骨里藏;腰2髂骨上;腰3股头藏;腰4大转子;骶1骶4膝外相;腰三腿前腰5后;腰4腰5膝内装;腰4胫腰5腓;腰5足拇指上’骶1、2腓跟小趾藏; 1,关节障碍;2,痉挛;3,僵硬;4,损伤;5,劳损;6,肿胀;7,紧张;8,姿势;(二)在低颈椎或胸椎的两侧肌肉内发现上述的任一痛源,就会使颈、肩、肘、腕和手有反射疼;(三)在低胸椎、腰椎或骶髂关节附近的肌肉,发现上述任一痛源,就会使腰、臀、膝、髁和足有反射疼;(四)在痛源附近的椎体,就是患椎,针刺矫正此患椎,疼痛即消除。

《脊柱手法医学》分部触诊(二)骶部触诊

《脊柱手法医学》分部触诊(二)骶部触诊

《脊柱手法医学》分部触诊(二)骶部触诊
【《脊柱手法医学》
分部触诊】
总结30年来詹红生教授学习、实践、研究手法医学既往经验的学术专著——《脊柱手法医学》出版,成雁医生作为本书编委分享第二章“脊柱触诊”部分内容。


骶部触诊
【操作方法】
患者俯卧位,触诊范围包括骶部的筋膜,骶骨的边缘和尾骨位置。

术者立于需要检查的骶部一侧,以右手拇指指腹着力,左手拇指叠加于右手拇指之上,从髂后上嵴内侧开始,沿着髂嵴向下,在按的基础上结合拨、揉的动作;沿着骶骨的边缘向下依次拨、揉,一直移动到尾骨的部位。

【技术要领】
(1)触诊骶部韧带时,因为是一个平面,比较表浅,触诊的时候着力部位用大拇指的桡侧缘,双手重叠,轻轻拨揉,向下用力。

因为髂后上棘内侧有多层筋膜,需仔细体会紧张感和方向。

(2)触诊骶骨边缘是向下用力,沿骶骨弧度方向来回拨动,也就是八髎穴位置。

(3)尾骨触诊为斜向内用力,按照尾骨弧度轻轻按压。

【临床意义】
(1)骶部韧带部位肌张力增高、有结节、条索状物,并伴有压痛,浅层提示胸腰筋膜损伤,深层提示腰方肌筋膜或是髂腰韧带损伤。

也可能有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筋损伤和经络阻滞。

(2)骶骨边缘张力增高、有结节、条索状物,并伴有压痛,提示臀部深筋膜损伤,或是骶脊肌损伤。

也可能有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筋损伤和经络阻滞。

(3)尾骨有结节、条索状物,并伴有压痛,提示骶结节韧带损伤。

也可能有督脉的经络阻滞。

END。

干货颈椎的动态触诊原则和技巧

干货颈椎的动态触诊原则和技巧

干货颈椎的动态触诊原则和技巧C0-C1的运动范围和末端活动C0-C1侧屈活动。

通过用手触诊乳突下角与寰椎横突之间的区域来检查侧屈活动。

这个空隙很难定位,因为它不仅面积小,而且上面还覆盖有肌肉组织。

当头部向触诊对侧侧屈时,这个区域会在侧屈对侧打开。

此时就可以检查患者颈椎在侧屈一侧向内滑动的末端活动情况。

检查时,医生将食指的侧面或食指与中指的指尖放到枕骨的后外侧,患者头部侧屈向触诊侧。

C1-C2节段性活动范围和末端活动。

检查寰枢椎的旋转活动时,用中指和食指的掌侧面触诊寰椎和枢椎棘突的后外侧区域,这一区域与C1-C2的棘突间隙重叠,在颈椎旋转方向的对侧。

患者的头部被动的转向触诊对侧,但是要向触诊方向稍微侧屈几度。

术者应当触诊C1的前旋转活动和旋转时C1-C2的棘突间隙。

在被动活动的末期,通过在C1的棘突上施加向前的压力来评估末端活动。

寰椎关节缺乏强有力的层间韧带并且关节囊松弛,允许存在相对活动度大的末端活动。

C1-C2向内侧滑动。

用食指触诊寰椎横突的侧面,患者头部侧屈向触诊侧,与此同时向内侧按压寰椎横突。

寰椎的侧屈是被限制的,这个过程用来评估向内侧滑移的微小角度,而不是侧屈活动的范围。

C1-C2的屈伸活动。

在C1-C2的关节双侧触诊。

这个关节的结构复杂,难以直按压诊,检查者要借助软组织的充实感来定位。

将手的食指和中指放到一侧,拇指放到另一边。

将患者头部至于特定位置,使C1-C2关节面先后处于背伸和屈曲状态:在背伸状态下触诊寰椎的后下滑动,在屈曲状态下触诊其前上滑动。

在被动活动的末期,在屈曲位,评估前上滑动的末端活动;在后伸位,评估前下滑动的末端活动。

这种末端活动是有弹性的,但是与旋转活动时的末端活动相比阻力更大。

C2-C7的节段性活动范围和末端活动。

评估下颈椎的时候,患者可以处于坐位或仰卧位。

在坐位时,医生通过用一只手固定患者前额或是头顶部来控制患者头部的活动。

在仰卧位时,医生一只手成握杯状固定住患者触诊对侧的枕骨和乳突来限制患者的被动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椎触诊要领
一、第一颈椎触诊:(横突触诊法)
1、患者仰卧位。

2、术者双中指指腹置于患者乳突上。

3、术者双中指指腹沿着乳突垂直向下滑动,当指腹刚离开乳突时停住。

(定在第一颈椎横突位置)
4、双指腹向前向内轻压,感觉触感。

5、双指腹同时上下滑动,一前一后滑动,判断错位形式。

二、第二----六颈椎触诊:(后关节突触诊法)
1、患者仰卧位。

2、确定双中指指腹运动路线----风池—肩峰线。

3、术者双中指指腹置于患者风池穴位置,稍向下即是第二颈椎后关节突位置,双指腹同时上下滑动,一前一后滑动,判断错位形式。

4、同理向下触诊到第六颈椎。

三、胸椎腰椎触诊:
1、棘突偏歪;
2、脊柱侧弯;
3、前后滑脱;
4、棘上韧带;
5、椎旁阳性反应物;(条索状、硬结、剥离感、摩擦音、椎旁压痛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