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泄泻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脾主运化,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胃与 脾同属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通为用,以降 为顺,与脾相表里,共为“后天之本”。脾升胃降 ,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 赖脾胃运化水谷以所养。脾胃的病理表现主要是受 纳、运化、升降、调摄等功能的异常。
3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喜温燥而恶寒湿,得阳气温 煦则运化健旺。胃喜润恶燥,不仅需阳气的温煦,更 赖阴液的濡润,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熟水谷和胃气 通降。故脾阳(气)易虚,而胃阴易亏。脾的运化水谷 精微功能减退,可出现纳呆、便溏、腹胀、倦怠、消 瘦等病变;运化水湿功能失调,可产生湿、痰、饮等 病理产物,发生泄泻等病症。若胃受纳、腐熟水谷及 通降功能失常,不仅影响食欲,还可因胃气壅滞,而 发生胃痛、痞满及大便秘结;若胃气失于和降而上逆 ,可致暖气、恶心、呕吐、呃逆等。小肠司受盛、化 物和泌别清浊之职,大肠则有传导之能,二者又皆隶 属于脾的运化升清和胃的降浊。
11
3.情志失调忧郁恼怒,精神紧张,易致肝气郁结,木郁不达 ,横逆犯脾;或忧思伤脾,土虚木乘,使脾失健运,遂成本病 。《景岳全书·杂病谟·泄泻》日:“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 以怒时夹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 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
4.病后体虚久病失治,脾胃受损,日久伤肾,脾失温煦,运 化失职,水谷不化,积谷为滞,湿滞内生,遂成泄泻。
泄泻源流
本病首载于《内经》,《内经》有“骛溏”、“飧泄”、“ 濡泄”、“洞泄”、“注下”7、“后泄”等病名,对本病的 病机亦有较全面的论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日:“因于 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 胜则濡泻。”《素问·举痛论》日:“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 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素问·至真要大论》日;“诸呕 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说明风、寒、湿、热均可引 起泄泻。《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饮食不节,起居不时 者,阴受之……阴受之则人五脏……下为飧泄。”《素问·举 痛论》指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指出饮食、 起居、情志失宜,亦可发生泄泻。《内经》亦已提出泄泻的 病变脏腑与脾胃大小肠有关。《难经·五十七难》谓:“泄凡 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 有大瘕泄。”从脏腑辨证角度提出了五泄的病名。
1
学习目的:
掌握脾胃病证的发病特点,以及胃痛、痞满、呕吐、呃逆、噎膈、腹痛 、泄泻、痢疾、便秘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学习要点:
胃痛的概念,病机要点,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痞满的概念,辨证 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呕吐与反胃的鉴别,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 治;呃逆的辨证要点,分证论治;噎膈的概念,与梅核气的鉴别,分证论 治;腹痛的病机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泄泻与痢疾、霍乱的鉴别, 病机要点,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痢疾的概念,病机要点,分证论治 ;便秘的病机要点,分证论治。
第七节 泄泻
5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要点】 【名医经验】
概述
6
泄泻的概念: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
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泄指大便溏薄,时 作时止,病势较缓。泻指大便直下,如水倾注,清稀 如水而势急。但临床上难以截然分开,故合而论之。
5.禀赋不足由于先天不足,禀赋虚弱,或素体脾胃虚弱,不 能受纳运化某些食物,易致泄泻。
12
(二)病机
泄泻的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盛,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功能 失常。病位在脾胃与大、小肠,和肝、肾密切相关。脾主运化 ,喜燥恶湿,大小肠司泌浊、传导;肝主疏泄,调节脾运;肾 主命门之火,暖脾助运,腐熟水谷。若脾运失职,小肠无以分 清泌浊,大肠无法传化,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则 发生泄泻。病理因素与湿邪关系最大,但可夹有寒、热、食滞 。急性暴泻多因湿盛而困脾,病理性质多属实证;慢性久泻多 因脾虚而生湿,多属虚证,或见虚实夹杂。
4
依据脾胃的生理和病机变化特点,将胃痛(吐酸、 嘈杂)、痞满、腹痛、呕吐、呃逆、噎膈、泄泻、痢疾 、便秘等归属为脾胃病证。脾胃病证的发生与感受外 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薄弱等密切相关,其 治疗强调胃以通为用,脾以升为健,恢复脾升胃降的 正常功能。上述病证虽归属于脾胃,但与其他脏腑亦 密切相关,临证中应注意脏腑之间的关联,随证处理 。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过敏性结肠炎、肠易激 综合征、肠道肿瘤、吸收不良综合征等,或其他脏器病变影响 消化吸收功能以泄泻为主症者,
【病因病机】
9
泄泻多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不调,禀赋不足 ,及久病脏腑虚弱等,以致脾虚湿盛,脾胃运化功能 失调,肠道分清泌浊、传导功能失司
10
(一)病因
1.感受外邪外感寒湿暑热之邪均可引起泄泻,其中以湿邪 最为多见。湿邪易困脾
土,寒邪和暑热之邪,既可侵袭皮毛肺卫,从表入里,使脾 胃升降失司,亦能夹湿邪为患,直接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 常,清浊不分,引起泄泻。如《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说 :“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源于湿者也。”
2.饮食所伤误食馊腐不洁食物,使脾胃受伤;或饮食过 量,停滞不化;或恣食肥甘辛辣,致湿热内蕴;或恣啖生冷 ,寒气伤中,均能导致脾胃运化失职,升降失调,清浊不分 ,发生泄泻。
ຫໍສະໝຸດ Baidu
8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呕吐秽下利病脉证治》中将泄泻和痢疾统 称为下利。至隋代《诸病源候论》眙明确将泄泻与痢疾分述之 ,宋代以后才统称为泄泻。明代《景岳全书·杂病谟·泄泻》:“ 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提出分利之 法治疗泄泻。李中梓的《医宗必读·泄泻》在总结前人治泻经验 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 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清代叶天士在《临证指 南医案·泄泻》提出久患泄泻,“阳明胃土已虚,厥阴肝风震动 ”,故以甘养胃,以酸制肝,创泻木安土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