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生物周练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2015学年度安阳县实验中学生物周练卷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空2分)
1.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出生率和死亡率与年龄结构有关
C.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一定影响
D.出生率、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2.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鱼群种群数量达到K/2水平再捕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A.种群密度最大
B.环境所能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C.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D.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3.以下三图分别表示两个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A.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B.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C.竞争、互利共生、捕食 D.互利共生、捕食、竞争
4.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 km2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刺猬,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只。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
B.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
C.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增加刺猬被捕食的概率
D.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400只/km2
5.右图是某种兔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获60只,全部标志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中,未标志的80只、标志的30只。
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 值是()
A.110只 B.220只 C.330只D.440只
6.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较,可能偏小的是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装置上的电灯
C.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样方线上的个体都被统计在内
D.在调查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时,以多个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7.下图是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图分析,正确的是()
A.第20~30年间种群以稳定的速率增长
B.该种群在这30年间的增长符合“S”型增长模型
C.第20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D.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15年
8.下列各项中,属于种群的是
A.海洋中的全部藻类植物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
C.一块朽木上的全部微生物D.一块农田中的全部玉米
9.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曲线增长
B.农作物合理密植时,其数量不应大于K值
C.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
D.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和人类活动等10.最近国务院关于我国人口发展报告指出,2050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出现负增长。
这一预测的主要依据是
A.人口数量B.人口密度C.性别比例D.年龄组成11.以下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在自然环境中的种群而言,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
B.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时,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一定呈“J”型
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
D.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12.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K/2
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13.科学家对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类进行种群调查,所得数据如下:
则1970~1975年该鸟类种群的增长曲线最接近于
14.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B.群落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C.种群是群落的构成单位 D.种群内各种生物总是斗争激烈15.如下图所示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在B到C的变化过程中,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
C.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曲线Y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实现最大增长率
16.下面关于种群密度调查样方法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A.取样的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
B.样方大小一般是1m2
C.适于调查动物种群密度
D.种群密度为各样方密度平均值
17.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A.一定地区内单位面积生物的数量
B.一口池塘中单位体积内鲢鱼的数量
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乔木的数量
D.一条江河中单位体积内鱼的数量
18.下列关于样方法调查结论的处理措施,正确的是
A.得出的结论与其它同学不一致则舍弃
B.随机选一个样方,其密度就是整个种群的密度
C.取样方计算时,选生物密度大的区域更科学
D.多次取样,应舍弃数据悬殊的个别样方,取其平均值
19.在一个密闭恒定的容器中培养酵母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酵母菌在培养过程中,既有有氧呼吸,也有无氧呼吸
B. 培养过程中每天定时采用抽样检测法估算酵母菌种群数量
C. 酵母菌的计数方法一般采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法
D. 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酵母菌的种群增长曲线为“J”型
20.下列关于下图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
D.K值会因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21.下图曲线1为某种群出生率,2为种群死亡率,该种群K值是
A.c点,死亡率最大的点
B.a点,出生率与死亡率差值最大的点
C.b点,出生率最大的点
D.c点,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的点
22.甲、乙两图分别表示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单独培养(甲)和混合培养(乙)时的种群增长速度。
从该图所示的结果可以推断()
A.双小核草履虫比大草履虫个体大
B.双小核草履虫是大草履虫的捕食者
C.双小核草履虫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
D.大草履虫比双小核草履虫个体大
23.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 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
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
24.如图显示某一规模农场自1850年第一次使用化肥后100年中物种丰富度变化的数据。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100年中生物的多样性不断降低
B.1875年比1850年植物种类增多,群落结构趋于简单
C.1950年时,农场中的生物群落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D.农作物逐渐在选择中占据优势
25.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
B.分层现象只发生于群落中的植物,动物不具备分层现象
C.植物群落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有关
D.群落中水平分布的生物种类有差异
26.在一个阴湿的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鼠类等生物,这些生物共同构成一个
A.种群
B.群落
C.物种
D.生态系统
27.下列哪个环境中的群落的丰富度最大
A.西双版纳森林
B.内蒙古草原
C.长白山
D.一块农田
28.在桦木林中,常出现云杉的幼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木,桦木因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死亡,最终为云杉所取代,这种群落更替表明
A.种内斗争有利于物种延续B.适者生存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C.从进化上看云杉比桦木低D.从结构上看云杉比桦木高
29.在某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C.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
D.彼此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30.生活在白蚁肠内的鞭毛虫,能消化白蚁肠中的木纤维素,若没有鞭毛虫,白蚁即饿死,植物中的菟丝子,要缠着大豆才能生长,大小草履虫必须分开培养,才能生长好。
以上生物的种间关系分别依次为()
A.共生、寄生、竞争
B.竞争、寄生、共生
C.寄生、共生、竞争
D.共生、竞争、寄生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每空2分)
31.右图所示为某种群在不同条件下的增长曲线,请据图中回答下列问题:
(1)若在理想的环境中,种群内个体数量增长曲线是________________,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种群数量增长率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在自然环境中,种群内个体数量的增长曲线是________。
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种群数量的增长率________。
其种群数量存在________值,图中阴影部分代表________。
(3)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其调查动物常用________________法。
32.(5分)下图是某一动物物种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请回答:
(l)图中的增长曲线是_________形,可以表示K值的一点是_________。
此时种群增长率为。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点是_____ _____。
(3)迁入种群在第2年后增长明显加快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 。
33.(6分,每空1分)1976年,科学家在某地区调查,发现一种鼠的种群密度为58.66只/公顷(ha),当年采用药物方法灭鼠。
然后调查其后四年该地区鼠的种群密度变化。
下图表示1976-1980年该鼠种群密度变化曲线。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B点后,该鼠种群呈型曲线增长,据图判断该种群的最大密度约为只/公顷(ha),达到此密度用了大约年时间。
(2)鼠种群增长率在D-E段呈(增加、不变、减小)趋势, F点处种群增长率为。
(3)上面四条曲线中能表示鼠种群增长速率与时间关系的是。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试题分析: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年龄结构决定处于生育年龄和死亡年龄个体数的多少,能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B正确;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C正确;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D
【解析】
试题分析:群种群数量达到K/2水平这时种群增长率最高,故这时捕捞能使种群较快恢复到K值,维持可持续生产,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增长曲线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
3.D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个肯定是共生,涨幅一样且同步,(其实温和的寄生也可以做到这样,但是,共生一定是这个图,这个图却不一定是共生)第二个是捕食,看趋势,其中一个在最高点时,另一个并不是在最低点,而是处在下降速度最快的点,换句话说就是导数最负的点。
原因很简单,老虎最多时,羊群数量的减少速度最快,羊群最少时,老虎数量不一定在最低点,而是在死亡率最快的点。
两个此消彼长,必定是捕食。
第三个是竞争的一种,你死我活型的,竞争不像捕食,从来不给对方留活口,自然界竞争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对手死光。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种间关系。
4.D
【解析】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条件就是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基本相同;可直接推出B、C两项是正确的;D项没有考虑调查的区域面积是4 km2,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100只/km2。
5.D
【解析】右题意可知:第三年达到K/2,标志重捕法计算可知此时有220只,故K值为440只。
6.B
【解析】
试题分析:标志重捕法标志物脱落会导致结果偏大,故A错误。
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利用小动物的趋光性如果没打开电灯应会使结果偏小,故B正确。
样方法统计时对压线的个体应计左不计右,计上不计下,如果都计数值偏高,故C错误。
调查发病率应在人群中随机调查,如果在患者家系中调查结果偏高,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学调查方法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7.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λ的含义,在第1~10年,λ>1,种群数量增长,在第10~20年,λ<1,种群数量下降,第20~30年,λ=1,种群数量维持稳定不变,因此第15年时种群数量并不是最少的;30年中,种群数量有增加也有减少,不呈“S”型增长;第20~30年种群数量没有发生改变,说明第20年时,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的分析能力。
8.D
【解析】
试题分析:种群是指一定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藻类植物、鱼、微生物都不是一种生物,故A.B.C都是种群,而农田中的全部玉米符合概念,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概念,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9.A
【解析】
试题分析:一个新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如果不适应环境有可能被淘汰掉,故A错误。
要合理密植数量不能大于K值,故B正确。
自然界中因为资源和环境条件的限制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故C正确。
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和人类活动等都可以,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特征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10.D
【解析】
试题分析: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由题意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发展报告指出了我国人口的变化趋势,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1.D
【解析】
试题分析:K值可以根据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故A错误。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时,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一般会呈“J”型曲线,但还需要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故B错误。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生物的进化,新物种的形成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故C错误。
调查昆虫卵密度可以使用样方法,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12.B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故A错误。
如果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在t1时因增长速率最大种群的数量为K/2,故B正确。
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是t1,故C错误。
在t1-t2时,虽然增长速率下降但种群数量还是上升的,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特征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13.C
【解析】
试题分析:由表中数据可知1972年数量约为400只,1973年约为800只,1974年约为640只,1975年约为492只,故曲线应该是先上升后稍下降,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特征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运算能力。
14.D
【解析】
试题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故A正确。
群落是由所有的生物组成的,它们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故B正确。
种群也是群落的构成单位,故C正确。
种群内的生物也有种内互助,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15.C
【解析】
试题分析: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K值的大小取决于环境条件,所以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故A正确;在B到C的变化过程中,种群数量逐渐增多,所以被天敌捕食的几率就会增加,故B正确;BC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种群数量仍然在不断增多,所以BC段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故C错;自然状态下,由于环境阻力的存在,种群无法实现最大增长率,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长规律。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数量增长规律,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的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16.C
【解析】
试题分析: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用标记重捕法,所以C项不符合题目要求。
取样的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减少偶然性,A正确;样方大小一般是1m2,B正确;种群密度为各样方密度平均值提高数据的准确性,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与环境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17.B
【解析】
试题分析:种群密度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的概念有两个要点:①有一定的范围;②范围内生物为一个种群。
ACD三项中均不是一个种群,故本题选B。
考点:本题考查了种群密度概念的理解,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8.D
【解析】
试题分析:得出的结论与其它同学不一致应该保留,尊重事实,故A错。
要取多个样方,取平均值,故B错。
要随机取样,故C错。
.多次取样,应舍弃数据悬殊的个别样方,取其平均值,使结果更接近实际值,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样方法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酵母菌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曲线为“J”,到达一定时期,由于种群数量和环境条件的限制等原因,种群增长曲线为“S”。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0.D
【解析】
试题分析: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会由于各种因素影响而波动,在不利条件下还会下降,故A错。
种群增长过程中一开始就是a点后就出现环境阻力,只不过随着种群数量增加而增加,故B错。
c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故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没达到c点时进行,故C错。
K值会因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如食物,天敌等因素的影响,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群数量增长曲线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
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识图能力。
21.D
【解析】
试题分析:c点,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不再增长,达到最大值,即K值,故A错、D正确;a点,出生率与死亡率差值最大的点,此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还没有达到最大值,故B错;b点,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还在增长中,此时种群数量还没有达到最大值,故C错。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的曲线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容易题。
22.C
【解析】
试题分析:从图甲可看出,双小核草履虫比大草履虫个体数增长快,所以双小核草履虫的出生率比大草履虫大;从图乙可看出,两者的关系是竞争,双小核草履虫在竞争中获胜,所以双小核草履虫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
考点:生物的种间关系
点评: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会分析曲线图,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3.D
【解析】
试题分析: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 t=N0λt中,λ表示增长率,即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自然环境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容易题。
24.B
【解析】1875年比1850年植物种类减少,群落结构趋于简单。
1950年时,农场中的生物群落丰富度明显降低,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由于人工选择,农作物逐渐在选择中占据优势。
25.B
【解析】
试题分析:森林中群落的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故A正确。
分层现象在动植物中都有,故B 错误。
植物群落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土壤湿度盐碱地等都有关故C正确。
群落水平分布与自身生长特点也有关,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结构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26.B
【解析】
试题分析:所有的生物构成一个群落,群落是一定区域内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集合,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掌握程度。
27.A
【解析】
试题分析:群落中的物种数目越多,丰富度越大,在上述答案中,森林的营养结构最复杂,物种数目最多,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28.B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适者生存,不适应环境的被淘汰掉,故选B。
因为有的死亡了,故A 错误。
从进化上看应是云杉比桦木高,故C错误。
从群落的垂直结构看云杉刚开始有优势,到后来处于劣势,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29.A
【解析】
试题分析:群落中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故本题选A。
考点:群落的结构
点评:本题考查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30.A
【解析】
试题分析:鞭毛虫能帮助白蚁消化木纤维素,白蚁又为鞭毛虫提供的养料,它们属于互利共生;菟丝子必须从大豆中获得营养物质,而对大豆来说是有害的,它们之间属于寄生关系;大小草履虫会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而展开竞争。
故本题选A。
考点:种间关系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了种间关系的几种情况,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31.(1)a 相同(2)b 不同K 在环境阻力下被淘汰的个体
(3)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
【解析】
试题分析:(1)据图分析,a为“J”型曲线,b为“S”型曲线。
理想状况即没有资源和空间限制为“J”型曲线,种群数量增长率不变。
(2)在实际情况为“S”型曲线,种群增长率刚开始为0,后不断增大至K/2时达到最大值,再不断减小至K值为0。
造成这一结果是因为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引起的,图中阴影部分即被淘汰的个体。
(3)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而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种群的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植物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
考点:种群的数量特征和增长曲线,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点评:本题有一定的综合性,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
32.(1)S d 0 (2)b (3)食物充足又无天敌
【解析】略
33.(1)、“S” 160左右三年
(2)、减小 0
(3)④
【解析】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