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简介
韩非子个人简介
![韩非子个人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ada87a99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90.png)
韩非子个人简介韩非,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韩非子个人简介,希望对你有用!韩非子简介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
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学。
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但他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却为了得到韩非而出兵攻打韩国。
韩非入秦后陈书秦王弱秦保韩之策,终不能为秦王所用。
韩非因弹劾上卿姚贾,而招致姚贾报复,遂入狱。
后李斯入狱毒之。
韩非人虽死,但是其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韩非子》为秦国治国经要。
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
韩非的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毛主席最佩服的中国古代思想家。
毛主席曾经说过:中国古代有作为的政治家,基本都是法家。
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
著有《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思想。
《史记》载: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得恨矣!”可知当时秦王的重视。
《韩非子》也是间接补遗史书对中国先秦时期史料不足的参考重要来源之一,著作中许多当代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
韩非子生平经历韩非子是战国时期韩国贵族,出生于战国末期韩国的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郑韩故城) 。
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
韩非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
韩非将自己的学说,追本溯源于道家黄老之术,他对老子《道德经》有相当大的研究,《韩非子》中,著有《解老》、《喻老》等篇,集中表述了韩非的哲学观点。
韩非子简介
![韩非子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46ca120c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f2.png)
3、依法治国韩非子著作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经验,形成了以法 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要宣传法律, 普及法律知识。
4、法不阿贵儒家讲究:“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韩
壹 人物介绍 贰 生平事迹 叁 主要思想
肆 主要作品 伍 历史影响 陆 历史评价
过 渡 页
壹
人物介绍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
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今属河南)人。
人物介绍
1 生平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战国末 期韩国新郑(今属河南)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 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狱中 被害
公元前 253年
公元前 235年
公元前 253年
韩桓惠王十九年(前 253年),荀子;稷 下后,来到楚国,春 申君任命其为兰陵令, 继续受徒教学。在此 前后,韩非在荀子门 下,“学帝王之术”, 同学者有李斯等人。
出使 秦国
李斯、姚贾陷韩非,秦 王,便将韩非交法官治 罪。”李斯使人送毒药 给韩非,让他自杀。韩 非相亡自向秦王表白, 没能见到。后来秦王 目 录后悔,派人赦免韩非, 韩非已经死了。
2、中央集权韩非子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 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法家实践理论。根据臣民 的言论与实绩是否相符来决定功过赏罚。
3、名实相符韩非子另主张“名实相符”,认为君主应根据 臣民的言论与实绩是否相符来决定功过赏罚。
改 革
治法 理、 论术
、 势 相 结 合 的 法
1、改革图强改革图治,变法图强,是韩非思想中的一大重要 内容。
韩非子简介
![韩非子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055480086c175f0e7cd137f7.png)
韩非子简介韩非子(约前280-前233),是中国战国时期(前275-前221)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
战国时期韩国都城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汉族。
原为韩国贵族,与李斯同师苟卿。
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术思想,同时又吸取了他以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
多次上书韩王变法图强,不见用,乃发愤著书立说,以求闻达。
秦王政慕其名,遗书韩王强邀其出使秦国。
在秦遭李斯、姚贾诬害,死狱中。
比较各国变法得失,提出“以法为主”,法、术、势结合的理论,集法家思想大成。
今存《韩非子》五十五篇。
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始皇十四年,战国时韩国人,出身于贵族世家,是韩国的旁支公子。
他口吃,不善言谈,而善于著述。
韩非与李斯同是荀卿的学生,他博学多能,才学超人,李斯自以为不如。
韩非虽然师奉荀卿,但思想观念却与荀卿大不相同,他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在战国末期新形势下,他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却“喜刑名法术之学”,并“归本于黄、老”,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成为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
韩非生于战国七雄纷争之世,在战国七雄中,韩国是最弱小的国家,他目睹韩国日趋衰弱,曾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寄希望于韩王安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但韩王置若罔闻,始终都未采纳。
这使他孤独悲观,大失所望。
他从“观往者得失之变”之中探索变弱为强的道路,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
这些著作流传到秦国,秦始皇读了《孤愤》、《五蠹》之后,大加赞赏,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
可谓推崇备至,仰慕已极。
但秦始皇却不知这两篇文章是谁所写,于是便问李斯,李斯告诉他是韩非的著作。
秦始皇为了见到韩非,便急切下令攻打韩国。
韩王安本来不任用韩非,在形势急迫的情况下,于是便派韩非出使秦国。
韩非子简介
![韩非子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d2cab6c10722192e4436f6c1.png)
韩非子简介韩非(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闻名的哲学家,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中文名称: 韩非性别: 男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生卒年: 280~233生平简介韩非(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闻名的哲学家,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出身韩家贵族。
与李斯同事荀卿。
韩非所处年代,正是战国末期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的年代。
韩非眼见韩国政治腐败,改革不力,在强秦进攻面前一再割地受辱,多次上书韩王,提出修明法度等富国强兵的建议,但不为韩王所采纳,于是退而著书,写成《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五十五篇十余万言(《韩非子》)。
后来,这些著作传到秦国时,秦王政(后来的秦始皇)瞧到《孤愤》、《五蠹》等著作,其深邃的思想,不禁使他拍案喊尽。
秦王为了急于得到韩非,便发兵攻韩,韩王没有办法,只好把韩非送到秦国。
韩非到了秦国,不到一年,还没有来得及被重用,李斯怕韩非得势夺取了的地位,于是和姚贾利用韩非曾建议秦王存韩以为蕃臣,在秦王面前说韩非的坏话,秦王听了李斯的话,将韩非下狱治罪。
韩非要求面见秦王,没有得到答应,李斯使人送毒药给韩非,迫使他自杀。
不久,秦王又后悔,使人赦免他的罪过时,他已死了。
韩非根据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统治经验,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法、术、势三者之间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为了推行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彻底打垮奴隶制,必须变法,执行法治。
推行法治必须把握政治上的权势,他主张统治者要有势。
有法有势而无术,会大权旁落,人君得不到利益,所以必须有术。
韩非认为,法是国家根本的规章制度。
是除了人君之外所有臣民必须一道遵守的根本大法。
韩非主张任法不任贤,厉行法治,严格考核铨选,一定能出现胜任封建行政治理的官吏。
韩非还继续前期法家商鞅的以刑止刑的瞧点,力主重刑厚赏,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五蠹》)。
韩非的重术思想渊源于申不害。
为了建立中心集权的封建国家,在新的阶级矛盾的条件下,韩非提出术是躲之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难三》)的工具。
韩非子难言读音注释
![韩非子难言读音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34f282d8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37.png)
韩非子难言读音注释【引言】在我国古代哲学家中,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著作《韩非子》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智慧。
其中,《难言》一篇引人深思。
本文将对《韩非子·难言》进行简要解读,并探讨其在当代的启示。
【韩非子简介】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姓韩,名非,字子良,战国时期韩国人。
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韩非子主张法治,提倡权谋、严刑峻法,强调国家利益和君主权威。
他的著作《韩非子》共有五十五篇,广泛涉及政治、哲学、伦理、法学等领域。
【难言的读音注释】《难言》是《韩非子》中的一篇,难言的“难”字,在这里读作nán,意为难以、不容易。
篇名“难言”意味着这篇文章阐述了不易言喻的深刻道理。
【韩非子难言的内容概述】《难言》主要论述了君臣之间的沟通难题。
韩非子认为,君子应该懂得如何隐藏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以免引起小人的嫉妒和敌视。
在君臣关系中,君子往往因为忠诚和正直而遭受迫害,而小人则凭借阿谀奉承获得宠爱。
文章通过讲述各种沟通难题,教导君子如何处理与小人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护自己。
【难言在当代的启示】在当今社会,韩非子的《难言》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文章中所阐述的君臣关系,可以理解为上下级、领导与员工等各种合作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好彼此的关系,实现有效沟通,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关注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借鉴韩非子的智慧:1.了解沟通对象:在沟通中,了解对方的性格、喜好和需求,能使我们更好地采取合适的沟通方式。
2.谨慎言行:在职场中,我们需要谨慎自己的言行,避免因为无意间的失误而得罪他人。
3.提升自身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4.学会换位思考: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以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结论】《韩非子·难言》为我们提供了古代哲学家的智慧,教导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如何处理沟通难题。
《韩非子》-作者简介
![《韩非子》-作者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9d759c6f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2b.png)
《韩非子》- 作者简介《韩非子》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始皇十四年,战国时韩国人,出身于贵族世家,是韩国的旁支公子。
他口吃,不善言谈,而善于著述。
韩非与李斯同是荀卿的学生,他博学多能,才学超人,李斯自以为不如。
韩非(?~公元前233),出身韩国贵族,曾和李斯同学于荀况,李斯自以为不及。
当时韩国国力衰弱,韩非多次上书韩王,提出富国强兵、修明法制的主张,不被采纳,退而着书,成十余万言。
他的着作传到秦国,秦王嬴政读后十分钦佩,于是发兵攻韩,索要韩非。
韩王派遣韩非入秦,秦王却又不加信用,后又听了李斯、姚贾诬陷,将他拘囚下狱,李斯送毒药使他自杀在狱中。
《韩非子》- 简介《韩非子》《韩非子》为法家重要着作。
据《汉书.艺文志》所载,共55篇。
今传本正合其数。
今本除《史记》中所举《孤愤》、《说难》等十篇外,多有窜入文字。
韩非是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他从主张变革、反对复古的历史观出发,宣扬君主集权,任法术而尚功利。
与此相适应,他主张行文写作必须以“功用”为目的。
他的说理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思想犀利,文字峭刻,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在阐述一个重要论点时,韩非经常使用类似归纳的方法,即先举论据,再作论证,最后得出合于逻辑的结论。
例如《五蠹》,先提出上古、中古和近古历史发展的事实,说明“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继而转入本题:“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在作了这些充分的论证之后,即顺理成章得出结论:“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后文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赏莫如厚而信”、“罚莫如重而必”等著名论点,也都是使用同样的论证方法得出的。
代表作《韩非子》第十一篇——《孤愤》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
人臣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非谓重人也。
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韩非子的主要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371001aaf524ccbff1218411.png)
(一) 法——国家制订、百姓遵守之规范
“法者, 编著之图籍, 设立于官府, 而布之于百 姓也”。韩非子认为法是由国家来编订, 让官府来 具体设施,并让老百姓周知和遵守的规范。他在其 法治理论中最强调法的地位,“以法为本” (《韩非 子·饰邪》) , “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 。他 竭力倡导把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行为规范付诸实践, 掌握“刑”、“赏”二柄, 用严刑重罚使国安而暴 乱不起, 厉行赏罚, 奖励耕战。他还继承周以来法 家的平等思想, 反对儒家“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 人”的法制观,提出了“刑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 夫”。
2020/3/17
(二) 术——君主统治的手段和策略
韩非子概括为: “术者, 因任而授官, 循名 而责实,操杀生之柄, 课群臣之能者也”(《韩 非子·定法》) 。内容包括任免、考核、赏罚 各级官员的手段, 即所谓的“刑名之术”“察 奸之术”等。韩非之所以强调“术”,是希 望统治者以真正的“王者”姿态从具体的统 治事物中独立出来。“术”是随时可以运用 到立法、行政、司法过程的灵丹妙药。虽然 韩非强调功利实效,但是他由于受老子“无 为而治”思想的影响,因而并不主张统治者 处2处020/3过/17 问,事必躬亲,他认为“圣人,明主
(三) 势———国君的地位和权力
韩非子发展了慎到的观点, 认为“有材而无势, 虽贤不能制不肖” (《韩非子·功名》) 。并进 一步指出“势者,胜众之资也”。“君执柄以 处势, 故令行禁止”(《韩非子·八经》) 。他 强调对于法令的畅通非常重要, 国君要懂得依 靠自己的权力推行法律, 让势和法结合, “抱 法处势则
韩非子
一、生平简介
韩非子,又称韩非,战 国末期韩国人。是韩王室宗 族,韩王歇的儿子。师从荀 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
韩非子的简介
![韩非子的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2a0c451e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05.png)
韩非子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学者、思想家。
他生活在春秋时期,被誉为“韩国三绝”之一,与韩信和韩邪并称。
他以其独特的智慧和深刻的见解而闻名,在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的思想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名言“非攻不可,非举不能”仍被广泛引用。
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和行为方式仍然受到学者们的研究和评价。
韩非子是《韩非子》这一经典文献的作者,这部作品是中国古代社会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国学经典”。
这部作品提出了一些独特的思想观点,如“阴阳论”、“以德治国”等,并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和行为方式仍然受到学者们的研究和评价。
他主张用智慧来处理国家和社会问题,并且强调以道德为基础的治国方略。
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韩非子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强调以德育为基础的教育体系,主张“以礼仪待人,以德行待物”的道德标准。
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代的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韩非子的思想和言行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
此外,韩非子还是一位富有创造力的人物,他设计了许多独特的政策,以解决当时的政治和社会问题。
他的思想和行为在当时是非常受欢迎的,并且在后来的历史上也有着持久的影响力。
在他的思想体系中,他主张结合道德和智慧来解决国家和社会问题,并强调以德行治国的重要性。
韩非子的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学者、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古代政治、社会、教育等领域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名言和思想仍然被人们广泛引用和学习,并在当今社会仍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韩非子的思想和行为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韩非个人简介及诗作
![韩非个人简介及诗作](https://img.taocdn.com/s3/m/4b2cd1d2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40.png)
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智子疑邻韩非〔先秦〕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自相矛盾/ 矛与盾韩非〔先秦〕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郑人买履韩非〔先秦〕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有欲买履者一作:郑人有且置履者)滥竽充数韩非〔先秦〕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扁鹊见蔡桓公韩非〔先秦〕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曾子杀彘/ 曾子烹彘/ 曾子杀猪韩非〔先秦〕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汝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中国古代哲学家:韩非子人物简介
![中国古代哲学家:韩非子人物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d66c7101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a7.png)
• 强调礼义廉耻,以维护社会秩序
韩非子道德伦理观的影响与价值
韩非子道德伦理观的影响
韩非子道德伦理观的价值
• 对后世道德伦理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韩非子的道德伦理观为中国古代道德伦理体系的发展做
• 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完善产生了积极作用
出了重要贡献
• 韩非子的道德伦理观对后世统治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韩非子道德伦理观的现代意义
• 韩非子道德伦理观的现代意义
• 强调法治与道德伦理相结合,对现代社会治理具有一定的启示
作用
• 提倡忠诚、孝顺等美德,对现代家庭伦理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
意义
05
韩非子的文学成就与影响
韩非子的文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品与特点
韩非子的文学作品
• 《韩非子》是韩非子的主要著作,是法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 韩非子对法家学说的发展和完善
• 法家学者强调法制的重要性,主张以法治国
• 历代封建统治者对法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韩非子的主要观点与理论
韩非子的主要观点
• 强调法制的重要性,主张以法治国
• 提倡权谋政治,主张君主专制
• 强调国家利益,主张功利主义
韩非子的主要理论
• “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理论
• “民本”思想与“重农抑商”的政策
• 韩非子的法家学说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
• 对秦朝的统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要贡献
• 对后世封建统治者产生了重要影响
• 韩非子的政治理论对后世统治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04
韩非子的道德伦理观
韩非子的道德伦理观点
韩非子对道德伦理的看法
• 道德伦理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韩非子简介
![韩非子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811cb017f12d2af90242e6f9.png)
韩非子:生平: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始皇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出身于贵族世家,是韩王歇的儿子。
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师奉荀子,但思想观念却与荀子大不相同,他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在战国末期新形势下,他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却“喜刑名法术之学”,并“归本于黄、老”,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成为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
悲剧式的落幕:韩非生于战国七雄纷争之世,在战国七雄中,韩国是最弱小的国家,他目睹韩国日趋衰弱,曾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寄希望于韩王安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但韩王置若罔闻,始终都未采纳。
韩国的政治在“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的恶性循环中越陷越深。
这使他孤独悲观,大失所望。
他从“观往者得失之变”之中探索变弱为强的道路,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
这些著作流传到秦国,秦始皇读了《孤愤》、《五蠹》之后,大加赞赏,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
可谓推崇备至,仰慕已极。
但秦始皇却不知这两篇文章是谁所写,于是便问李斯,李斯告诉他是韩非的著作。
秦始皇为了见到韩非,便急切下令攻打韩国。
韩王安在形势急迫的情况下派韩非出使秦国。
秦始皇见到韩非,非常高兴,然而却未被信任和重用。
韩非曾上书劝秦始皇先伐赵缓伐韩,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贾的谗害,他们诋毁韩非,秦始皇信以为然,就把韩非交给法官审讯。
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让他自杀。
韩非想向秦始皇自陈心迹,却又不能进见。
秦始皇后来感到懊悔,使人赦免他,韩非已经死了。
(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从此结束了他冤屈不得其志的一生。
韩非之作:韩非子的主要著作《韩非子》是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者的著作。
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
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
著名思想家韩非子简介
![著名思想家韩非子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064d527159eef8c75fbfb399.png)
著名思想家韩非子简介韩非子为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
下面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韩非子人物简介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汉族、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尊称韩非子或韩子。
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
作为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
他被誉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
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韩非子人物生平《史料》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
韩非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
韩非将自己的学说,追本溯源于道家黄老之术,他对孔子、《道德经》有相当大的研究,《韩非子》中,著有《解老》、《喻老》等篇,集中表述了韩非的哲学观点。
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
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
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
”便退而著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
韩非的学问比李斯大得多,因说话口吃,不善辩说,但善于著述。
韩非回到韩国以后,看到韩国太弱,多次上书献策,但都未能被采纳。
于是,韩非发愤著书,先后写出《孤愤》、《五蠹》、《说难》等.......他的书传到秦国,秦王非常赞赏韩非的才华。
不久,因秦国攻韩,韩王不得不起用韩非,并派他出使秦国。
韩非子被韩王派遣出使秦国,秦王很喜欢韩非,但还没有决定是否留用。
但是文采斐然的韩非为秦王嬴政所赏识而倍受重用。
由于李斯提出灭六国一统天下的通天大计,而首要目标就是韩国,但作为韩国公子的韩非与李斯政见相左(韩非主张存韩灭赵),妨碍秦国统一大计,于是李斯就向秦王讲韩非的坏话。
韩非子简介
![韩非子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a98d8c73a45177232f60a2c4.png)
韩非子简介韩非,尊称韩非子或韩子。
(约公元前233~前280)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韩王室诸公子之一,《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
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
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
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韩王韩安励精图治,变法图强。
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
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
”便退而着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着作,洋洋十万余言。
韩非的书流传到秦国,为秦王嬴政所赏识,秦王以派兵攻打韩国相威胁,迫使韩王让韩非到秦国为其效力。
韩非在秦国倍受重用,引起了秦朝李斯的妒忌,李斯在秦王面前诬陷韩非,终因他是韩国宗室,未得信任,将其投入监狱,最后逼其自杀。
韩非虽死,但他的思想却在秦始皇李斯手上得到了实施。
韩非著作吸收了儒、墨、道诸家的一些观点,以法治思想为中心。
他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经验,形成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被称为法家之集大成者。
韩非着重总结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融为一本。
他推崇商鞅和申不害,同时指出,申商学说的最大缺点是没有把法与术结合起来,其次,申、商学说的第二大缺点在于“未尽”,“申子未尽于术,商君未尽于法”。
(《韩非子定法》)韩非按照自己的观点,论述了术、法的内容以及二者的关系,他认为,国家图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权术,同时臣下必须遵法。
同申不害相比,韩非的“术”主要在“术以知奸”方面有了发展。
他认为,国君对臣下,不能太信任,还要“审合刑名”。
在法的方面,韩非特别强调了“以刑止刑”思想,强调“严刑”“重罚”。
尤可称道的是,韩非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这是对中国法制思想的重大贡献,对于清除贵族特权维护法律尊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法家代表韩非子生平简介
![法家代表韩非子生平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d17a814ea300a6c30c229f60.png)
法家代表韩非子生平简介
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又称韩非子,韩国(今河南省新郑)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也是先秦诸子百家史料可证中最后一位子家思想人物。
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
作为客居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
韩非子生平简介关于韩非生平,因目前留存史料有限,未能清楚述之。
韩非为韩国的宗室公子。
在韩非的年代,韩国为战国七雄中最弱小者。
韩非有口吃之毛病。
约前255年至前247年间,与同学李斯(后来为秦始皇丞相)一同拜儒家大师荀子门下学习“帝王之术”,李斯自觉才学不如韩非。
韩非将自己的学说,追本溯源于道家黄老之术,他对老子《道德经》有相当大的研究,著有《解老》、《喻老》等篇。
约前247年至前234年间,韩非多次上书韩王游说,皆不为所用。
《孤愤》、《五蠹》、《显学》、《难言》等篇著于此时期。
之后《韩非子》一书传到秦国,书中《孤愤》、《五蠹》内容被秦王政佩服:“唉,寡人假如能够见到这个,与他往来,就死而无憾了。
”李斯说:“这是韩非写的书啊。
”便以战争为要胁,逼韩非出使秦国。
法家代表韩非子生平简介
![法家代表韩非子生平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6041c54ef18583d0496459d0.png)
法家代表韩非子生平简介
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又称韩非子,韩国(今河南省新郑)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也是先秦诸子百家史料可证中最后一位子家思想人物。
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
作为客居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
韩非子生平简介关于韩非生平,因目前留存史料有限,未能清楚述之。
韩非为韩国的宗室公子。
在韩非的年代,韩国为战国七雄中最弱小者。
韩非有口吃之毛病。
约前255年至前247年间,与同学李斯(后来为秦始皇丞相)一同拜儒家大师荀子门下学习“帝王之术”,李斯自觉才学不如韩非。
韩非将自己的学说,追本溯源于道家黄老之术,他对老子《道德经》有相当大的研究,著有《解老》、《喻老》等篇。
约前247年至前234年间,韩非多次上书韩王游说,皆不为所用。
《孤愤》、《五蠹》、《显学》、《难言》等篇著于此时期。
之后《韩非子》一书传到秦国,书中《孤愤》、《五蠹》内容被秦王政佩服:“唉,寡人假如能够见到这个,与他往来,就死而无憾了。
”李斯说:“这是韩非写的书啊。
”便以战争为要胁,逼韩非出使秦国。
韩非子难一襄子围于晋阳中翻译
![韩非子难一襄子围于晋阳中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2b162ba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8e.png)
韩非子难一襄子围于晋阳中翻译
(原创版)
目录
1.韩非子简介
2.难一襄子的背景
3.围于晋阳中的情况
4.翻译及解析
正文
1.韩非子简介
韩非子,战国时期韩国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法学家,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主张法治,认为国家应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来治理国家,强调“法、术、势”相结合的治国原则。
他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法家之冠”。
2.难一襄子的背景
难一襄子,即赵襄子,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位君主。
他在位期间,实行改革,使赵国国力逐渐强盛。
同时,他善于纳谏,尊重人才,为赵国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3.围于晋阳中的情况
晋阳,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
难一襄子在位期间,曾因政治斗争和战争等原因,导致晋阳城被围困。
面对困境,难一襄子坚持守城,与城内百姓共同度过了艰难时刻。
4.翻译及解析
《韩非子难一襄子围于晋阳中》这篇文章主要记载了韩非子以难一襄子围于晋阳为背景,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文章中,韩非子通过讲述难一襄
子在围困之中,如何坚定信念、克服困难,最终赢得胜利的过程,阐述了自己法治思想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必须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严格执法,使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有法可依。
同时,国家的领导者要有远见卓识,善于纳谏,勇于担当,这样才能带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
总之,《韩非子难一襄子围于晋阳中》一文,既反映了战国时期国家的现实政治问题,又体现了韩非子法家思想的特点。
韩非子生平简介_韩非子怎么死的
![韩非子生平简介_韩非子怎么死的](https://img.taocdn.com/s3/m/31430d11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de.png)
韩非子生平简介_韩非子怎么死的韩非子,河南郑州新郑人,生活在战国末期,是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人,是法家思想代表人物,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散文家。
那韩非子怎么死的?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韩非子生平简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韩非子生平简介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本名韩非,出生于公元前280年,是法家思想的成就者。
韩非子的主要思想被记载在《韩非子》中,以法治国是韩非子的主要主张。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据说韩非子有口吃,但是他的文章相当出众。
与李斯师出同门,同样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子虽然是荀子的学生,但是他的思想主张和荀子截然不同,韩非子目睹战国时期韩国的种种弊端,他主张以“法”、“术”、“势”三者结合来治理国家。
韩非子强调君主权力高于一切,君主应该以苛刑峻法重赏来治理臣民,建立君主集权制的社会。
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在韩国不被韩王采纳,所以他发愤著书,先后写出《孤愤》、《说难》等著作,之后书籍被传到秦国,秦王十分欣赏韩非子的才华,甚至为了韩非子而攻打韩国。
韩非子来到秦国后,与李斯发生了利益冲突,最后韩非子被李斯的谗言害死。
但韩非子的思想却使得秦国更加强大,最终统一六国。
韩非子怎么死的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这是一个有志之士可以施展自己治国抱负的时代,韩非子就是出生于这个时代。
韩非子当时在自己国家得不到重用,可是秦王却十分赞赏韩非子,所以韩国为了避免与秦国交战,将韩非子出使到了秦国。
如果事情按这个线路发展,那么韩非子定能在秦国混得风生水起,可是韩非子是谁?韩非子虽然在自己的国家施展不了政治抱负,但是他还是爱护自己的国家的。
韩非子来到秦国更像是一个韩国的说客,为了保全自己的韩国。
所以当李斯提出的统一六国,现灭韩国时,韩非子就提出“存韩灭郑”。
秦王虽然欣赏韩非子的政治主张,但还是相信李斯更多一些。
所以,在李斯提出韩非一心向韩,若不重用,也不可放虎归山的时候,就痛下杀心。
将韩非关入大牢,李斯最后残害同窗,下毒将韩非子杀死,伪装成自杀。
作者简介(韩非子)
![作者简介(韩非子)](https://img.taocdn.com/s3/m/3e3c49c5f8c75fbfc77db24e.png)
作者简介
韩非子(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哲学家,创立法家学说,是法家主要代表人物。
后人把韩非子的著作编辑成《韩非子》一书。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
他们以主张“依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提出一整套理论和方法。
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作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并卓有成效。
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
如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来治理国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对轻罪实行重罚。
他们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没有什么道德的标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荣誉来诱导人民去做。
比如战争,如果立下战功就给予很高的赏赐,包括官职,这样来激励士兵与将领奋勇作战。
韩非子的简介及名言
![韩非子的简介及名言](https://img.taocdn.com/s3/m/2799224151e79b89690226c2.png)
韩非子的简介及名言韩非子的简介: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华夏族,河南西平县人故土在西平县出山棠溪北岸的韩堂村,出生于战国末期韩国,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
韩非子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将老子的辩证法和荀子的朴素唯物主义融为一体,也是先秦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集儒、道、墨、法四大思想流派的精华于一身。
韩非是韩王之子,荀子的学生,李斯的同学。
着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韩非子深爱自己的祖国韩国,但他的政治主张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嬴政却为了得到韩非而出兵攻打韩国。
李斯因嫉妒韩非的才能,将韩非害死在秦国。
但是,韩非的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
韩非子的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毛主席最佩服的中国古代思想家。
毛主席曾经说过:”中国古代有作为的政治家,基本都是法家。
“《史记》载: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可知当时秦王的重视。
《韩非子》也是间接补遗史书对中国先秦时期史料不足的参考重要来源之一,着作中许多当代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
韩非子是怎么死的?韩非子之死的母本说法和主流说法见于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
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
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
不如以过法杀之。
’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
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
韩非欲自陈,不得见。
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司马迁写韩非子之死,写得简练、生动、传奇,然而太过简略的笔触,给人留下了难以释然的空白。
韩非子即使不死,也早已断绝了活路,——终将走向死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非子简介韩非(约前280—前233)是韩国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
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
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
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
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
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
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
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
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
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
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
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
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前475-前221)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
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
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
如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来治理国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对轻罪实行重罚,迷信法律的作用。
他们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没有什么道德的标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荣誉来诱导人民去做。
比如战争,如果立下战功就给予很高的赏赐,包括官职,这样来激励士兵与将领奋勇作战。
这也许是秦国军队战斗力强大的原因之一,灭六国统一中国,法家的作用应该肯定,尽管它有一些不足。
法家的思想简略介绍如下:反对礼制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
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
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
法律的作用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
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浅显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
积兔于市,过而不顾。
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
”意思是说,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
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
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好利恶害”的人性论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
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
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
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
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
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
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
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
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
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法家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区别,最大的就是法家极力主张君主集权,而且是绝对的。
这点应该注意。
法家其他的思想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借鉴、利用。
韩非子有两个解释,一指人物战国末期韩国的哲学家、法家学家韩非;二指一本书,是韩非死后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的文章编成的。
韩非(约前280-前233),是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新郑]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
有人说他口吃。
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
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
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
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
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
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
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
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
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
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
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
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
《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比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学说,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
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
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韩非子生活于公元前3世纪,是战国后期韩国的王族,他口吃,不善言辞却善著书。
韩非子生活的时代,韩国国势日益削弱,他出于爱国心,屡次上书韩国国王,建议变法,主张统治者应当以富国强兵为重要任务;但国王并没有采纳。
于是,他根据历史上治国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社会状况,写出了《五蠹》、《孤愤》、《内外储说》、《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政治论文,辑为《韩非子》一书。
他的这些论文在韩国不受重视,却传到当时的强国秦国,很受秦始皇的喜欢。
秦始皇举兵攻韩国,韩国国王派遣韩非出使秦国求和,秦始皇留下他准备重用,当时任秦国丞相的李斯是韩非子的同学,深知韩非子的才能高过于他,出于嫉妒,于是向秦始皇进谗言诬陷他。
秦始皇听信谗言,将韩非子投入监狱并毒死了他。
韩非子的主要著作《韩非子》是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者的著作。
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
当时,在中国思想界以儒家、墨家为代表,崇尚“法先王”和“复古”,韩非子的法家学说坚决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
韩非子攻击主张“仁爱”的儒家学说,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
韩非子提倡君权神授,自秦以后,中国历代封建专制主义极权统治的建立,韩非子的学说是颇有影响的。
韩非子的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
比如《亡征》一篇,分析国家可亡之道达47条之多,实属罕见。
《难言》、《说难》二篇,无微不至地揣摩所说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趋避投合,周密细致,无以复加。
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
韩非子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