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韩非子》:饰邪第十九

国学经典《韩非子》:饰邪第十九
国学经典《韩非子》:饰邪第十九

国学经典《韩非子》:饰邪第十九

【原文】

凿龟数策,兆曰"大吉",而以攻燕者,赵也。凿龟数筴,兆曰"

大吉",而以攻赵者,燕也。剧辛之事燕,无功而社稷危;邹衍之事燕,无功而国道绝。赵代先得意于燕,后得意于齐,国乱节高。自以为与

秦提衡,非赵龟神而燕龟欺也。赵又尝凿龟数筴而北伐燕,将劫燕以

逆秦,兆曰"大吉"。始攻大梁而秦出上党矣,兵至厘而六城拔矣;至

阳城,秦拔鄴矣;庞援揄兵而南,则鄣尽矣。臣故曰:赵龟虽无远见

于燕,且宜近见于秦。秦以其"大吉",辟地有实,救燕有有名。赵以其"大吉",地削兵辱,主不得意而死。又非秦龟神而赵龟欺也。初时者,魏数年东乡攻尽陶、卫,数年西乡以失其国,此非丰隆、五行、

太一、王相、摄提、六神、五括、天河、殷抢、岁星非数年在西也,

又非天缺、弧逆、刑星、荧惑、奎台非数年在东也。故曰:龟筴鬼神

不足举胜,左右背乡不足以专战。不过恃之,愚莫大焉。

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

则邪臣止。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

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乱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强者王,

古之道也。越王勾践恃大朋之龟与吴战而不胜,身臣入宦于吴;反国

弃龟,明法亲民以报吴,则夫差为擒。故恃鬼神者慢于法,恃诸侯者

危其国。曹恃齐而不听宋,齐攻荆而宋灭曹。邢恃吴而不听齐,越伐

吴而齐灭邢。许恃荆而不听魏,荆攻宋而魏灭许。郑恃魏而不听韩,

魏攻荆而韩灭郑。今者韩国小而恃大国,主慢而听秦、魏,恃齐、荆

为用,而小国愈亡。故恃人不足以广壤,而韩不见也。荆为攻魏而加

兵许、鄢,齐攻任、扈而削魏,不足以存郑,而韩弗知也。此皆不明

其法禁以治其国,恃外以灭其社稷者也。

臣故曰: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赏罚敬信,民虽寡,强。

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无地无民,尧、

舜不能以王,三代不能以强。人主又以过予,人臣又以徒取。舍法律

来说先王以明古之功者,上任之以国。臣故曰:是原古之功,以古之

赏赏今之人也。主以是过予,而臣以此徒取矣。主过予,则臣偷幸;

臣徒取,则功不尊。无功者受赏,则财匮而民望;财匮而民望,则民

不尽力矣。故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有赏不足以劝,有刑

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

故曰: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荆恭王与晋厉公战于

鄢陵,荆师败,恭王伤。酣战,而司马子反渴而求饮,其友竖谷阳奉

卮酒而进之。子反曰:"去之,此酒也。"竖谷阳曰:"非也。"子反受

而饮之。子反为人嗜酒,甘之,不能绝之于口,醉而卧。恭王欲复战

而谋事,使人召子反,子反辞以心疾。恭王驾而往视之,入幄中,闻

酒臭而还,曰:"今日之战,寡人目亲伤。所恃者司马,司马又如此,

是亡荆国之社稷而不恤吾众也。寡人无与复战矣。"罢师而去之,斩子

反以为大戮。故曰:竖谷阳之进酒也,非以端恶子反也,实心以忠爱之,而适足以杀之而已矣。此行小忠而贼大忠者也。故曰:小忠,大

忠之贼也。若使小忠主法,则必将赦罪,赦罪以相爱,是与下安矣,

不过妨害于治民者也。

当魏之方明《立辟》、从宪令行之时,有功者必赏,有罪者必诛,强匡天下,威行四邻;及法慢,妄予,而国日削矣。当赵之方明《国律》、从大军之时,人众兵强,辟地齐、燕;及《国律》满,用者弱,而国日削矣。当燕之方明《奉法》、审官断之时,东县齐国,南尽中

山之地;及《奉法》已亡,官断不用,左右交争,论从其下,则兵弱

而地削,国制于邻敌矣。故曰:明法者强,慢法者弱。强弱如是其明矣,而世主弗为,国亡宜矣。语曰:"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夫舍常法而从私意,则臣下饰于智能;臣下饰于智能,则

法禁不立矣。是亡意之道行,治国之道废也。治国之道,去害法者,

则不惑于智能,不矫于名誉矣。昔者舜使吏决鸿水,先令有功而舜杀之;禹朝诸候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以此观之,先

令者杀,后令者斩,则古者先贵如令矣。故镜执清而无事,美恶从而

比焉;衡执正而无事,轻重从而载焉。夫摇镜,则不得为明;摇衡,

则不得为正,法之谓也。故先王以道为常,以法为本。本治者名尊,

本乱者名绝。凡智能明通,有以则行,无以则止。故智能单道,不可

传于人。而道法万全,智能多失。夫悬衡而知平,设规而知圆,万全

之道也。明主使民饰于道之故,故佚而有功。释规而任巧,释法而任智,惑乱之道也。乱主使民饰于智,不知道之故,故劳而无功。释法

禁而听请谒群臣卖官于上,取赏于下,是以利在私家而威在群臣。故

民无尽力事主之心,而务为交于上。民好上交,则货财上流,而巧说

者用。若是,则有功者愈少。奸臣愈进而材臣退,则主惑而不知所行,民聚而不知所道。此废法禁、后功劳、举名誉、听请谒之失也。凡败

法之人,必设诈托物以来亲,又好言天下之所希有。此暴君乱主之所

以惑也,人臣贤佐之所以侵也。故人臣称伊尹、管仲之功,则背法饰

智有资;称比干、子胥之忠而见杀,则疾强谏有辞。夫上称贤明,不

称暴乱,不能够取类,若是者禁。君子立法以为是也,今人臣多立其

私智以法为非者,是邪以智,过法立智。如是者禁,主之道也。

明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夫令必行,禁必止,人主之公义也;必行其私,信于朋友,不可为赏劝,不可为罚沮,人臣之私义也。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故公私有分。人臣有私心,有公义。修身洁白而行公行正,居官无私,人臣之公义也;污行从欲,安身利家,人臣之私心也。明主在上,则人臣去私心行公义;乱主在上,则人臣去公义行私心。故君臣异心,君以计畜臣,臣以计事君,

君臣之交,计也。害身而利国,臣弗为也;害国而利臣,君不为也。

臣之情,害身无利;君之情,害国无亲。君臣也者,以计合者也。至

夫临难必死,尽智竭力,为法为之。故先王明赏以劝之,严刑以威之。赏刑明,则民尽死;民尽死,则兵强主尊。刑赏不察,则民无功而求得,有罪而幸免,则兵弱主卑。故先王贤佐尽力竭智。故曰:公私不

可不明,法禁不可不审,先王知之矣。

【译文】

钻烧龟甲、计算蓍草实行卜筮,兆象“大吉”,所以攻打燕国的

是赵国。钻烧龟甲、计算蓍草实行卜筮,兆象“大吉”,所以攻打赵

韩非子文言文(翻译)

大学语文 《韩非子用人》译文 放弃法术而凭主观办事,就是尧也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不要规矩而胡乱猜测,就是奚仲也不能做好一个轮子;废弃尺寸而比较长短,就是王尔也不能做到半数符合标准。假如中等才能的君主遵循法术。笨拙的匠人掌握规矩尺寸,就会万无一失了。做君主的能去掉贤人、巧匠也办不成事情的做法,奉行中主、拙匠都万无一失的做法,人们就会竭尽全力,功名也会建立起来。 《韩非子八说》译文 法律是用来制约事务的,事务是用来显示功效的。设立法制如有困难,考虑到虽有困难但能成事,则应予设立;事务既成而有害处,考虑到虽有害处但功大干过,则应予实施。不遇到困难的法制,不伴随害处的事功,天下是没有的。因此攻克周长千丈的大都城,击败十万之众的敌军,尽管我方伤亡人数达到三分之一,武器装备严重受损,士卒伤亡惨重;但仍然要庆贺打了胜仗,获得疆土。其原因正在于考虑到了代价小而获利大。洗头总有脱发,开刀总会流血伤肉;要是有人看到这点难处,就放弃洗头治病,便是不懂得权衡利弊的人。先圣说过这样的话:“圆规再精确也会存在误差,水面再平静也会存在波纹。我想改变这种状况,是没有办法的!”这是通晓权衡利弊的说法。因此主张有言之成理但不切实际的,言论有词句笨拙但能立即付诸实施的。所以圣人不强求挑不出毛病的言论,而致力于那些无可更易的事务。人们不在衡器、量器上打主意,并不是因为他们正直廉洁,不追求财利,而是因为量器本身不能给人增多或减少财物,衡器本身不能给人加重或减轻财物,对它们有要求并不能得到什么;所以人们不去多打主意。明君的国家,官员不敢违反法禁,吏属不敢谋取私利,人们不用财物进行贿赂活动,这样,国内的事务就会都像衡器、量器一样公正无私了。这样,大臣中干坏事的就一定会被察觉,察觉了的就一定给予惩罚。所以懂得法治的君主,不寻求廉洁的官吏,而致力于一定能察觉臣下奸邪行为的方法。 注: 无难之法,无害之功,天下无有也。译:不遇到困难的法制,不伴随害处的事功,天下是没有的。 《韩非子功名》译文 有才能而没有权势,即使是贤人,也不能制服不贤的人。所以在高山上树立一尺长的木头,就能俯临千仞深的峡谷,木头并不长,而是位置高。夏桀作天子,能控制天下,不是因为他贤,而是因为他权势重;尧作普通人,不能管理好三户人家,不是因为他不贤,而是因为他地位卑贱。千钧重物依靠船就能浮起来,销株轻物没有船就沉下去,不是因为千钧轻而销铢重,而是因为有没有依靠船的浮力这种势的差别。所以短木居高临下凭借的是位置,不贤者制服贤人凭借的是权势。做君主的,天下合力来共同拥戴他,所以稳定;天下齐心来共同推举他,所以尊贵。臣下发挥特长,竭尽所能,所以忠诚。用尊贵的君主驱使忠诚的臣子,就会出现长治久安的局面,建立起功业和名望。名、实相依赖而成

韩非经典著作《韩非子》

《韩非子》 初见秦第一 臣闻:“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尽管,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 臣闻: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韩而成从,将西面以与强秦为难。臣窃笑之!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谓乎!臣闻之曰:“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今天下之府库不盈,囷仓空虚,悉其士民,张军数十百万,其顿首戴羽为将军,断死于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白刃在前,斧锧在后,而却走不能死也。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故也。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有功无功相事也。出其父母怀衽之中,生未尝见寇耳。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炉炭,断死于前者皆是也。夫断死与断生者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奋死也。夫一人奋死能够对十,十能够对百,百能够对千,千能够对万,万能够克天下矣。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以此与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

是故秦战未尝不克,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然而兵甲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四邻诸候不服,霸王之名不成。此无异故,其谋臣皆不尽其忠也。 臣敢言之: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土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齐之清济蜀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克而无齐。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且臣闻之曰:“削株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荆王君臣亡走,东服于陈。当现在也,随荆以兵,则荆可举;荆可举,则其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候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荆人为和。令型人得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一矣。天下又比周而军华下,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下。围梁数旬,则梁可拔;拔梁,则魏可举;举魏,则荆、赵之意绝;荆、赵之意绝,则赵危;赵危而荆狐疑;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候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魏氏为和。令魏氏

韩非子成语大全-(5000字)

韩非子成语大全 日慎一日:慎:谨慎。一天比一天谨慎。形容做事 十分小心。 折长补短:截取长的,补充短的。比喻用长处补短 处。 蚕食鲸吞:象蚕吃桑叶那样一步步侵占,象鲸吞食 那样一下子吞并。比喻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别国的领土。造句:在乾隆时代,英吉利灭东印度,据孟加刺,渐肆其蚕食鲸吞手段,兼并那东、中、南三印度之地。(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二回) 比物连类:连:连缀。连缀相类的事物,进行对比。多言繁称:讲话或写文章,浮词很多,不必要地大 量引述。多指文风浮华不实。 连模拟物:连缀同类事物。《韩非子·难言》:“多 言繁稱,連類比物,則見以爲虚而無用。”亦作“ 連類比事”。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子二》:“《申子》與《商君書》,皆《韓非》之類,然其連類比事,不逮《韓非》遠甚。” 洋洋纚纚:yáng yáng sǎ sǎ 形容盛美而有条理。法不阿贵:法:法律;阿:偏袒。法律即使是对高

贵的人,有权势的人也不徇情。形容执法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造句:做到法不阿贵可能会遇到种种习惯势力的阻挠,因此,我们一定执法守法,坚决顶住歪风邪气的侵袭。 负薪救火:背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 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造句:若听诸葛亮之言,妄动甲兵,此所谓负薪救火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以党举官:按照朋党关系来选拔官吏。去甚去泰:指做事不能太过分。 一栖两雄:比喻两雄对峙,势不并存。 唯唯诺诺:诺诺:答应的声音。形容自己没有主意, 一味附和,恭顺听从的样子。造句:他思念父母面上,一体同气,听其教诲,唯唯诺诺,并不违拗。(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二) 观貌察色:观察脸色以揣测对方的心意。 先意承旨:先意:超先想到;承旨:遵从意旨。原 指不等父母开口就能迎合父母的心意去做。后指揣摸上级意图,极力奉承。 一辞同轨:犹众口一词。所有的人都说同样的话。

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第四课正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节奏感,特别是文中的排比句。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尤其需要注意“忿懥”、“恐惧”、“好乐”、忧患“这四个词组的构成关系。 3.能够初步理解“正心“的意思,能够理解日常学习生活来理解”正心“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 诵读,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中“正心”的意思,理解“心正”的状态。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李存勖“好乐亡国”的故事入手,把课文中的故事情节讲给学生听,然后总结出故事的道理:不同的心态决定事情的成败。可见,心态是否端正非常重要。今天我们就来讨论端正心态的问题,文中称之为“正心”。 二、诵读感悟 1.教师要带领学生多读,加以适当的讲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读之前,提出以下问题:问题一:人们常常说:“心态决定一切。”你知道心态对一个人做事的重要性吗?如何才能保持正确的心态呢? 问题二:你知道古代《大学》“八条目”中的“正心”是什么意思吗?

2.读顺课文,读熟课文 (1)提醒学生要注意“忿懥”“心不在焉”这两个词 (2)出示音频范读,提醒学生要注意课文的节奏。 三、字词句梳理和脉络梳理 (1)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虑,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忿”和“懥”都有愤恨、愤怒的意思;“恐”和“惧”都有害怕的意思;“好”和“乐”都有喜欢、爱好的意思;“忧”和“患”都有忧虑的意思。这四个词组具有相同的构词法则。 这句话指出了心不得其正的四种状态,它们是人的内心受困于各种主观欲望而造成的。 (2)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焉”,本意是一种鸟,后来演化出多种词性和意思。“焉”字在这里是个方位代词,指代这里的意思。“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是由三个相同句型构成的排比句。视是动作,见是视的结果;听是动作,闻是听的结果。食,即吃的意思。这句话强调了正心的重要性。 (3)脉络上,全文只有两句话,前者反着说,后者正说。这实际上体现了对比论证的思路。 尽管课文没有明确说出什么是“正其心”的观点,但是,观点已

韩非子寓言故事

自相矛盾 矛和盾是古时候两种武器,矛是用来刺人的,盾是用来挡矛的,功用恰恰相反。 楚国有一个兼卖矛和盾的商人。一天,他带着这两样货色到街上叫卖,先举起盾牌向人吹嘘说:“我这盾牌呀,再坚固没有了,无论怎样锋利的矛枪也刺不穿它。”停一会儿,又举起他的矛枪向人夸耀说:“我这矛枪呀,再锋利没有了,无论怎样坚固的盾牌,它都刺得穿。” 旁边的人听了,不禁发笑,就问他说:“照这样说,就用你的矛枪来刺你的盾牌。结果会怎样呢?” 这个商人窘得答不出话来了。 酒酸与恶狗 宋国有位小生意人开了一爿酒家,专门出售陈年佳酿。这爿酒家窗明桌净,买卖公道,还在门前高高竖起一杆青旗,行人在几里地外都能看见酒旗招展。顾客一进门槛,店小二就笑脸相迎,殷勤接待。 按理说,这爿酒家应该是生意兴隆的;可是偏偏相反,常常整天不见一个顾客,十分冷落。一坛坛老酒开了封,卖不出去,都发酸变质了。 店主苦思冥想找不出原因,只好去请教附近一个老头儿。老头儿沉吟了一番,问他:“你看门狗凶不凶?”店老板挺纳闷地说:“凶啊,

可这跟卖酒有什么关系呢?”老头儿拈着胡须笑道:“人家怕你的恶狗。恶狗守在门口,见人就咬;酒再好,还有谁敢来买呢?” 郑人买鞋 有个郑国人,想到市上去买一双鞋子,便先用一根稻草量了量自己的脚,作为尺码。但临走时,却把尺码丢在家里,忘记带去。 他到了市上,走进一家鞋店,看见一双鞋子,觉得很中意,可是一摸口袋,尺码没有带来,忙对店员说: “我忘记了带尺码来,让我赶回去把尺码拿来再买。”说罢,拔脚就跑。 这样一来一往,等他从家里拿了尺码再到市上时,鞋店已关门打烊了,他终于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知道了这事,就提醒他:“你为自己买鞋子,可以直接穿上试试大小,还要什么尺码呢 ?” 买鞋的人回答说:“我是宁肯相信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 讳疾忌医 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侯。他在旁边立了一会儿对桓侯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里,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侯听

国学经典(论语、道德经、韩非子)

国学经典 在评述孔子、老子、孙子思想核心的基础上,从道德价值和现实功利相结合的视角,比较《孙子》之"全"与《论语》之"仁"、《老子》之"道"的主要差别,探究其迥然不同的哲学观和人生观。《论语》之"仁"从总体上表现出一种否定现实功利的道德理想主义倾向;《老子》之"道"在追求现实功利和自我生存圆满的同时,带有不可讳言的自私性;《孙子》之"全"则是立足于特定战争领域,实现了理想与现实、功利与仁义的完美结合。 《论语》的思想核心: “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北宋初年宰相,原本是乡村教师) 核心是 "仁"和"礼" 。仁即仁者爱人,礼即克己复礼。 孔子身处礼崩乐坏的乱世。孔子最推崇“杀身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地主。八佾,一佾为六人) 三季人的故事(四七二十七的故事)。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 《道德经》核心思想:无为。老子提出了他的核心思想——“无为”!到底什么是“无为”呢?是很多人认为的不作为么?是一种消极的思想么?从全文来看,老子的“无为”绝对不是不作为的意思。“无”就是“天地之始”的意思,所以“无为”可解释为“做在天地之始该做的。。“无为”是在事物起始阶段的时候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万物尚未成形,没有竞争,没有邪恶,处于混沌状态,婴儿未孩之态!道的核心就是易,只有顺着道,才什么都顺,但如果只想控制在“无”的阶段,这是 不可能的,老子当时充满了多少的矛盾啊!(中国最早的哲学)《韩非子》的核心思想:

韩非(约前280—前233),韩国的贵族,荀子的学生,生活于战国末期。起初秦始皇读他的著作,十分佩服,邀他来到秦国。他的同学李斯恐怕他被重用而动摇自己的地位,将他陷害入狱,最后自杀于狱中。他的著作《韩非子》,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作,共五十五篇。 韩非虽师从荀子,思想差异却很大。他综合了申不害、商鞅等人的思想,发展成为自己完整的理论,着重谈治国的法术,供君王采用。对于儒家,他是斥之为“蠹”——蛀虫的。韩非是一个聪明、深刻的人,对当时人情世故看得颇为透彻。 他不相信人有美好感情,也不相信人可以经教育感化而为善,只相信赏罚分明,以利驱使人、以害禁制人。一部《韩非 子》,构筑了一整套极端专制主义的、严厉控制人的方法和理论,读来令人不寒而栗。不过,对于研究政治学,这是一部极重要的书。 从文化思想来说,韩非鄙视一切属于艺术、美感范围的东西,是一个彻底的功利主义者。但他的文章很有特色。他懂得运用各种手段来阐述自己的思想。从逻辑的严密、论述的细致、条理的清晰来看,还要超过《荀子》;因为他喜欢把道理说得很透,一层一层地铺展,所以篇幅大多很长(如《五蠹》约有七千字);因为他的思想尖锐,又很自信,所以文风峻峭,锋利无比,语气坚决而专断。他还善于运用大量的譬喻和寓言故事来论证事理,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故十仞之城,楼季弗能逾者,峭也;千仞之山,跛牂易牧者,夷也。故明主峭其法而严其刑也。(《五蠹》)文章从常见的生活现象来推演重大的道理,可谓深刻明切。但取例极端也是一眼可知的。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难一》) 这就是常用成语“自相矛盾”的出处。原来用于攻击儒家同时赞颂尧的明察和舜的德化,指出二者不可能并存于一时,表现了韩非对于逻辑严密性的要求。其他如“守株待兔”、“郑人买履”、“滥竽充数”等,都是生动的寓言故事,至今仍被广泛引用。 《韩非子》标志着先秦理论文的进一步发展。其实,后世的理论文章,可以与之相比的也不多

一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一年级下册国学经典教案 第三课首孝弟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生字得字形字音,要注意“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结合教师得讲解与课文注释简单理解词句得意思 二、教学重难点 1、熟练朗读与背诵课文。 2、感受文言文得语感,了解关于孝悌与古代社会常识 三、教法学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数数,询问学生最感兴趣得数字就是什么 (二)范读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学生听课件音频。 (三)内容感悟。 1、师读一段,讲解一段。 2、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 1、分组读 2、老师读上句学生对下句。 3、多种形式朗读,争取当堂课背诵。 (五)练习实践。 文后“神奇汉字”、“日积月累"、说一说"。 第四课曰水火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节奏感 2、能结合教师得讲解与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初步了解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等基本常识

通过朗读课文,了解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等基本常识 三、教法学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经典引入 从日常生活常识入手,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得属相,平时爱吃得零食,爱听得音乐 (二)范读,带读《曰水火》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学生听课件音频。 (三)内容感悟。 1、师读一段,讲解一段。 2、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 1、分组读 2、老师读上句学生对下句、 3、多种形式朗读,争取当堂课背诵。 (五)练习实践、 文后“神奇汉字”、“日积月累”、说一说”、 第五课高曾祖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感 2、认读课文中得生字,要注意“伦”“从”“恭”“序"等字 3、了解九族、十义等古代社会得基本常识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九族、十义等古代社会得基本常识 三、教法学法:朗读法

《韩非子》论用人管理之术

48 2009年12月號 先秦時期,由於周朝的封建體制崩潰,弊端百出,傳統的「禮」不能再維繫社會秩序,於是法家把「法」由「禮」中離析出來,以「法」的客觀、平等、公開等特質,取代「禮」的階級性、秘密性,做為治國的最高準繩。法家觀察到「威勢可以禁暴,德厚不足以止亂」的現實,以及立法必須注重時效,因時制宜的特色,使法家思想成為支撐國家政治社會的骨幹。由秦國到清代的歷代統治,便都融用法家的學說主張。 韓非是戰國後期韓國的公子,喜好刑名法術之學,並到楚國向荀卿學習,回國後便屢次向韓王建議施行法治,俾使國家富強的主張,但因為他口吃,不善言談,又被當時的權貴重臣所扼阻,他的主張沒被採用,於是韓非發憤著述,今傳有《韓非子》二十卷,計五十五篇。 韓非是法家集大成的人物,他以領導者為中心,論及用人管理的方法,認為管理者必須切實掌握「法,勢,術」,「法」是法令制度,「勢」是政治的權 力,「術」是統御部屬的技巧,三者必須配合運用。韓非提出用人管理的良方,包括:先行試用、專任不兼職、分層負責、循名責實、注重傾聽與溝通;用人管理的避忌,則涵蓋:猛狗之人勿用、不為美言所惑、防微杜姦等。在今日仍有其應用的價值,告訴我們管理者的責任,在有效集中眾人的才智,適當任用專責人員,來為機構創造發展與利益,並提昇個人的成就與價值。 用人管理的良方 一、 (一)先予試用 韓非認為如何選用人才?只看一個人的形貌,光聽一個人的言辭,連孔子都無法判定此人是否適任。所以他說: 試之官職,課其功伐,則庸人不疑於愚智。(《韓非子.顯學》) 認為要銓選錄用一個人是否適任,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把職務交給他,試鍊他的能力,考察他的績效,如此即便是一般常人 《韓非子》論用人管理之術 方元珍 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教授

国学经典《韩非子》:八奸第九

国学经典《韩非子》:八奸第九 【原文】 凡人臣之所道成奸者有八术:一曰同床,二曰在旁,三曰父兄, 四曰养殃,五曰民萌,六曰流行,七曰威强,八曰四方。 何谓同床?曰:贵夫人,爱孺子,便僻好色,此人主之所惑也。 托于燕处之虞,乘醉饱之时,而求其所欲,此必听之术也。为人臣者 内事之以金玉,使惑其主,此之谓"同床"。二曰在旁。何谓在谤?曰:优笑侏儒,左右近习,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 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此皆俱进俱退,皆应皆对,一辞同轨以移主 心者也。为人臣者内事之以金玉玩好,外为之行不法,使之化其主, 此之谓"在旁"。三曰父兄。何谓父兄?曰:侧室公子,人主之所亲爱也;大臣廷吏,人主之所与度计也。此皆尽力毕议,人主之所必听也。为人臣者事公子侧室以音声子女,收大臣延吏以辞言,处约言事,事 成则进爵益禄,以劝其心,犯其主,此之谓"父兄"。四曰养殃。何谓 养殃?曰:人主乐美宫室台池,好饰子女狗马以娱其心,此人主之殃也。为人臣者尽民力以美宫室台池,重赋敛以饰子女狗马,以娱其主 而乱其心,从其所欲,而树私利其间,此谓"养殃"。五曰民萌。何谓 民萌?曰:为人臣者散公财以说民人,行小惠以取百姓,使朝廷市井 皆劝权誉己,以塞其主而成其所欲,此之谓"民萌"。六曰流行。何谓 流行?曰:人主者,固壅其言谈,希于听论议,易移以辩说。为人臣 者求诸候之辩士,养国中之能说者,使之以语其私。为巧文之言,流 行之辞,示之以利势,惧之以患害,施属虚辞以坏其主,此之谓"流行"。七曰威强。何谓威强?曰:君人者,以群臣百姓为威强者也。群臣 百姓之所善,则君善之;非群臣百姓之所善,则君不善之。为人臣者,聚带剑之客,养必死之士,以彰其威,明焉己者必利,不为己者必死,以恐其群臣百姓而行其私,此之谓"威强"。八曰四方。何谓四方?曰:君人者,国小,则事大国;兵弱,则畏强兵。大国之所索,小国必听;

韩非子·备内全文

韩非子·备内全文 原文 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上,此世所以有劫君杀主也。为人主而大信其子,则奸臣得乘于子以成其私,故李兑传赵王而饿主父。为人主而大信其妻,则奸臣得乘于妻以成其私,故优施传丽姬杀申生而立奚齐。夫以妻之近与子之亲而犹不可信,则其余无可信者矣。 且万乘之主,千乘之君,后妃夫人、适子为太子者,或有欲其君之蚤死者。何以知其然,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语曰:其母好者其子抱。然则其为之反也,其母恶者其子释。丈夫年五十而好色未解也,妇人年三十而美色衰矣。以衰美之妇人事好色之丈夫,则身见疏贱,而子疑不为后,此后妃夫人之所以冀其君之死者也。唯母为后而子为主,则令无不行,禁无不止,男女之乐不减于先君,而擅万乘不疑,此鸩毒扼昧之所以用也。故《桃左春秋》曰:人主这疾死者不能处半。,人主弗知,则乱多资。故曰:利君死者众,则人主危。故王良爱马,越王勾践爱人,为战与驰。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故与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故后妃、

夫人太子之党成而欲君之死也,君不死,则势不重。情非憎君也,利在君之死也。故人主不可以不加心于利己死者。故日月晕围于外,其贼在内,备其所憎,祸在所爱。是故明王不举不参之事,不食非常之食;远听而近视,以审内外之失,省同异之言以知朋党之分,偶参伍之验以责陈言之实;执后以应前,按法以治众,众端以参观。士无幸赏,无逾行,杀必当,罪不赦,则奸邪无所容其私。 徭役多则民苦,民苦则权势起,权势起则复除重,复除重则贵人富。苦民以富贵人,起势以藉人臣,非天下长利也。故曰:徭役少则民安,民安则下无重权,下无重权则权势灭,权势灭则德在上矣。今夫水之胜火亦明矣,然而釜鬵间之,水煎沸竭尽其上,而火得炽盛焚其下,水失其所以胜者矣。今夫治之禁奸又明于此,然法守之臣为釜鬵之行,则法独明于胸中,而已失其所以禁奸者矣。上古之传言,《春秋》所记,犯法为逆以成大奸者,未尝不从尊贵之臣也。然而法令之所以备,刑罚之所以诛,常于卑赋,是以其民绝望,无所告诉。大臣比周,蔽上为一,阴相善而阳相恶,以示无私,相为耳目,以候主隙,人主掩蔽,无道得闻,有主名而无实,臣专法而行之,周天子是也。偏借其权势,则上下易位矣,此言人臣之不可借权势。 译文 君主的祸患在于相信别人。相信别人,就受到别人控制。臣子对于君主,没有骨肉之亲,只是迫于权势而不得不侍奉。所以做臣子的,窥测君主的意图,没有一会儿停止过,而君主却懈怠傲慢地处于上位,这就是世上出现劫持杀害君主事件的原因。做君主而非常相信

(完整版)韩非子生平简介及故事

韩非子生平简介 韩非子原名韩非,韩非身世显赫,是韩国的贵族,当时六国战乱纷飞,为了躲避霍乱,他们一家只好逃到了驻马店的一个村落中。作为贵族子弟的韩非从小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振兴家族,富强韩国,因此,小小年纪就单独一人周游列国,一路上努力的学习各家的思想。 因为韩非特殊的身世以及经历,使得韩非无法继承孔子这样大仁大义的儒家思想,相反的,与以儒家学说继承者自居的荀子的思想中“人性本恶”论不谋而合,所以,拜入荀子门下。 我们研究韩非子的思想,不难发现韩非子所有的理论都建立在“人是自私的,人与人之间充满利益”这一前提和基础上。韩非子认为,治理国家不用讲太多的仁义礼,建立一个国家的秩序要将“法,术,势”三者结合起来。 韩非的思想与秦王嬴政不谋而合,李斯告诉秦王,韩非子乃是自己昔日同窗,韩国贵公子。秦王为了得到韩非子这个人才,出兵攻打韩国,韩王无能无远见,为保残国,交出韩非。然而韩非没有纵横捭阖的口才,无法讨得秦王的开心。李斯害怕秦王终有一天看到韩非的才华而重用他,怕韩非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毫不犹豫的设计陷害了韩非子,又用毒药害死了韩非子。纵观韩非子一生,只能用坎坷一词形容。 不过韩非子的依法治国,虽然不完善,但是却是有一定的依据,其中精华是可借鉴的。 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法家的代表人韩非子主张的思想就是“依法治国”,这也成为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独霸中原的一个关键点,自秦国开始,就已经实行了唯一的君王制,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现如今的民主社会体系,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他认为推广仁义都是在空谈,他的“法治思想”反对着“儒家思想”,君主应该采用手段统一自己的权利,将所有的权利统一起来,治理国家应该制定法律,无规矩不成方圆,但是也因为他的轻罪重罚思想,导致了后来因为滥用权利的暴政,秦始皇在政时非常的重视并且重用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并且推广实施韩非子的政治政策,不幸的是,韩非子在收到重用后,也遭到了同门师兄弟李斯的嫉妒羡慕,李斯与韩非子出师同门,因此密谋毒死了韩非子。 但是也不得不说韩非子的“法治”也成就了现在我们的中国,法家思想成为了法律的起源点,它在一定程度上治理了国家政权,人口,环境之间的关系,但同时他也认为在追求利益的社会中是没有道德可言的,两千年的法治社会也和我们现在追求的法治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刚建立起的法律下还不是很成熟,很难做到人人平等,虽然说法治的思想跟本是“公平公正”。 因此,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有利也有弊!法律成为了当时统治国家的一种重要工具,不过秦国虽然因统一六国而强大,也因为了他的暴政走向了改朝换代。 韩非子的著作 韩非子最大的成就就是《韩非子》,其中包括了著名的《韩非子·说难》、《韩非子·五蠹》、《韩非子·物权》等等。 他的著作多以寓言故事为主,其形象生动的表述了社会人生的道理,有些寓言故事非常的诙谐幽默,但却真实客观。 韩非子出生于战国末时期,他是当时势力最弱的韩国的贵族,从小口吃,但是天资却非常的聪慧,虽然不善于语言表达,但是他的著作可谓是一个大手笔,非常的有才华,再加上他的见解也十分的深刻;他目睹着自己的国家一步步走入灭亡,于是向韩王说了自己关于治国的意见,但是韩王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韩非子非常的失望,不过却斌没

韩非子的古代寓言故事及翻译

韩非子的古代寓言故事及翻译 导读:宋人疑邻 原文: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皆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翻译:宋国有个有钱的人。有一天下大雨,把他家的墙壁冲塌了一块。他的儿子说道:"不赶快修补起来,一定会有小偷爬进来的。"邻家的老大爷也这样警告他。当天夜里,他家果真被盗贼偷走了大量的财物。这个有钱人的一家人都夸他的儿子有先见之明,却怀疑邻家的老大爷可能是个盗贼。 寓意:以亲疏来判断是非是非常有害的。生活中的一些误解和恩怨,就是由此而来。 螳螂捕蝉 原文: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 翻译:园中有一棵榆树,树上有一只知了。知了鼓动翅膀悲切地鸣叫着,准备吮吸些清凉的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正在它的背后。螳螂伸出两只像砍刀一样的前臂,打算把知了逮住吃掉。它正要捉知了的时候,却不知道黄雀就在它的后面。黄雀伸长脖子,想啄死螳

螂吃掉它。它正想啄食螳螂时,却不知道榆树下面有个拿着弹弓的小孩,把皮筋拉得长长的,正在瞄准它。孩子一心想射杀黄雀时,却不知道前面有个深坑,后面还有个树桩子。这都是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害的表现呀! 寓意:目光短浅的人在追求眼前利益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后面隐藏着的危险。 .守株待兔 原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 翻译:宋国有个种田的人,他的田里有棵树。有一次,一只兔子跑过来,由于跑得太急,一头撞到树上,把脖子撞断死掉了。这个人毫不费力地拣到了这只免子。打这天起,他干脆放下农具,连活儿也不干了,天天守在这棵树下,希望还能捡到死兔子。兔子是再也检不到了,他的行为反倒成了宋国人谈论的'笑料。 寓意:收获从劳动中来。不要因为一次偶然的收获,就放弃了勤劳的美德。 击鼓戏民 原文: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翻译: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

韩非子名言名句大全

韩非子名言名句大全 [标签:栏目] ,韩非子名言名句大全 1、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 2、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 3、欲成其事,先败其事。 4、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人多溺。 5、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6、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7、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 8、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 9、且夫物众而智寡,寡不胜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 10、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 11、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 12、凡人之大体,取舍同者则相是也,取舍异者则相非也。 13、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 14、事有举之而有败,而贤其毋举之者。 15、饕贪而无餍,近利而好得者,可亡也。 16、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诛。 17、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 18、自见之谓明。 19、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20、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 21、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 22、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 23、立志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24、悬衡而知平,没规而知圆。

25、故势不便,非所以逞能也。 26、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弑主也。 27、涵掩其迹,匿其端,下不能原;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 28、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 29、臣得树人,则主失党。 30、圣人之治民,先治者强,先战者胜。 31、慈母有败子。 32、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 33、千里之马时一,其利缓;驽马日售,其利。 34、明主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盲者处平而不遇深溪,愚者守静而不陷险危。如此,则上下之恩结矣。 35、举世有道,计入有计出。 36、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 37、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快,苦则求乐,辱则求荣,生则计利,死则虑名。 38、主失其神,虎随其后;主上不知,虎将为狗。 39、行成于思,毁于隋。业精于勤,荒于嬉。 40、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41、道私者乱,道法者治,不吹毛而求小疵。 42、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 43、不吹毛而求小疵。 44、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 45、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46、势不足以化则除之。 47、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 48、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 49、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

集大成者韩非子丨抱法、处势、用术

集大成者韩非子丨抱法、处势、用术 韩非子是荀子的学生。荀子把人性恶的思想教给他,并告 诉他要对人进行教化。韩非子接受了前者,在他的一双冷 眼中,对人性的丑恶看得比荀子还要深刻;但韩非子放弃 了后者,他不相信卑劣的人性可以通过教育来改变。他倡 导法制,认为只有法令的威慑,才能真正实现对人欲的控制。 控制,主要就是针对恶的控制。归结到个人,是对个人的 懒散、邪恶、贪婪的控制,是对人群的愚蠢、盲目、冲动、挑衅和攫取的控制。一个人只有求善的信念是不够的,还 要有制恶手段和疏导流溢的生命欲望的勇气。 1.何谓控制力 韩非子的学问是帝王之学,在今天被转化为“管理学”之后,也常被作为领导者的专利。那么,这是否是一部与普 通人无关的书呢?非也。韩非子讲的控制力,是我们每个 人生存于世上必备的能力。比如,我们现在的身份是一个 普通员工,韩非子说:“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意思是说,对于公司的某项业务,自己还不清楚的 时候就急着发言,这是不聪明的;明明知道却保留意见, 这是不忠诚的。生活在2000多年以前的韩非子已经非常睿 智地指出了职员品质的两个核心:智慧与忠诚。而这两点 都集中表现在职员对于语言的掌控上:或者不能克制自己,急于表达未经详细调查和论证的观点;或者不能催动自己,由于胆怯或疏远而未能及时提出正确的主张,都是不正确的。 这不是一种邪恶的学说,而只是一种基本的生存能力。 2.“强国之道”的理论家 人群的情绪需要鼓动,反对的意见需要弹压,人们的贪欲 和攻击欲需要反复地利用。韩非子却不是这样强悍的男人。相对于他伟大的帝国控制梦想而言,他没有什么与生俱来 的权势。在一个纵横游说的时局里,他是个天生口讷的结

《韩非子》10句经典名言,句句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齐峰教育

《韩非子》作为法家学说的代表作,逻辑严密,思想深刻,具有独特的风格,结合了法术势多方面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火形严,故人献灼;水形懦,人多溺。 解释:火的形态很猛烈,因而人被烧伤的很少;水的形态很柔弱,因而人被淹死的很多。 2. 为君不能禁下而自禁者谓之劫,不能饰下而自饰者谓之乱,不节下 而自节者谓之贫。 解释:当君主的人不能够约束臣民但是能够自我约束是一种劫难,不能够让臣民们生活很好,只注重自身享受的会引发祸乱,不能够使臣民们节约只注重自身的节俭就是贫。 3. 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解释:宠臣过于亲近,必然会危及君主;大臣地位太尊贵,一定会改变君主的权位。 4. 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解释:战阵之间,诈伪的战术变化无穷,谁都不厌弃使用这种战术去欺骗敌人。 5. 善之生如春,恶之死如秋,故民劝极力而乐尽情,此之谓上下相得。 解释:好事物就像春草层出不穷,坏事物就像秋叶枯萎凋谢,所以民众奋勉竭力,乐于尽忠,这就叫君臣相宜。 6. 故势不便,非所以逞能也。 解释:所以形势不利就没有条件表现出才能。 7. 爱弃发之费,而忘长发之利,不知权者也。 解释:治理国家就好像洗头发一样,即使是洗掉了一些头发,也一定要洗干净。因脱落的头发而惋惜,却忘了新发会因此而生长,这就是不懂得权衡利弊。 8. 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

解释:所以人们办事和给人好处,如果把对自己有利作为中心思想,那么关系疏远的人也会和好;如果把对自己有害作为中心思想,那么就是父子也会远离而且互相埋怨。 9. 不劲直,不能矫奸。 解释:没有刚劲正直的节操,就不能纠正奸佞的行为。 10. 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 解释:卞和献给楚王的玉璧,不用五彩颜色来装饰;隋侯的宝珠,不用银黄来装饰。它们的本质很美,其它物体不足以用来装饰。

关于韩非子介绍的用术材料

关于韩非子介绍的用术材料 发表时间:2010-4-8 12:19:00 阅读次数:60 所属分类:2010年本科教学 关于韩非子介绍的用术材料 1.众端参观 “观、听不参则诚不闻,听有门户则臣壅塞”—韩非子 (1)卫灵谷庞信弥子瑕,对其言听计从。一个侏儒巧妙地讽谏卫灵谷说:“我做了个恶梦,梦见灶坑,今天见了公,是梦应验了。” 卫灵谷不高兴说:“我听说见到君主应该梦见太阳,能怎么能说梦见灶坑呢?”侏儒说:“太阳光茫照天下,一件物品是遮不住的,君主之明,可以照见一国,一个人也是挡不住的。而灶坑的亮光,一个人就可以挡住。是不是有人在‘蔽君之明’?如果是这样,我梦见灶坑,还是对的。” (2)鲁国叔孙氏有个爱臣叫竖牛,竖牛欲杀叔孙氏的儿子壬,就对壬说:“鲁君赐给你的玉环,你可以佩戴,我已向你爸爸请示过了。”但回头他就报告叔孙氏说:“壬和鲁君过从甚密,鲁君还赐了他玉环,现在就戴在身上呢!”叔孙氏召见王,果然如此,一怒之下将壬杀了。其后,竖牛唆使叔孙氏杀了另一个儿子丙。后来,叔孙氏病了,竖牛借口叔孙氏不愿听到嘈杂声,将服伺的人都赶到外面,叔孙氏无饭吃而饿死。 韩信评论说:“听所信之言,而子、父为人戮,此不参之患也”。 2. 必罚明威 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是以刑罚不必,则禁令不行 ---韩非子 成獾对齐王说:“王太仁慈,不太忍人。”齐王高兴地说:“太仁,太不忍人,岂不是美德么?” 成说:“这却是臣下应做的,不是君主应当做么。做臣下的,只有具备仁慈之心,才可以同他谋事,只有具备不恶人之念,才可以与他接近。大王太仁慈于薛公,使得大臣成了权臣;太不见忍于王室田氏,使父兄犯法却从不惩治。权臣擅权,兵弱于外;父兄犯法,政乱于内。内乱,外弱,这是亡国之道。 以下是一个不折不扣并不惜一切代价惩罚违法者的事例。 卫嗣公时,卫国一个犯人逃到魏国。这个犯人懂医道,为魏襄王的王后治好了病。卫嗣谷听说后,派使节持五十金到魏国买罪人,五次交涉却不成。卫嗣谷又下令提高交换条件,以“左氏”这个大邑换罪犯。群臣劝阻说:“用一个城邑换一个罪犯,太不值得。” 卫嗣公说:“‘治无小而乱无大’,治理国家如果不从小处入手,大乱就合随之而起。该惩罚的不惩治,该诛杀的不诛杀,这叫‘刑罚不必’,虽有十个左氏都邑,也无用。该惩治的惩治,该诛杀的诛杀,这叫‘刑罚必’。刑罚必就能树立法律的威信,虽然失去十个左氏都邑,对治国也是没有坏处。”

韩非子的经典语录

韩非子的经典语录 韩非子被誉为最得荀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韩非子的经典语录,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 1、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译文 千里长的大堤,因为蚂蚁窝而溃败;百尺大的房屋,因为一点的烟火而焚毁。 感悟:千里大堤,狂风巨浪未能移其毫厘,可谓牢不可破。然而蝼蚁入侵,日削月割,大堤最终倒塌。细节性的问题往往会成为致命的问题,对待事物不能忽视细节,微小的事物一旦被忽略就会由小引大,终会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 2、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 译文 一个人右手面圆形,左手又要画方形,那么一定不能同时画好两种形状。 感悟:以绘画为例,旨在说明做事的道理。人不能同时用两手画出两种形状不同的图画,说明心无二用。此名句的深层意义是在强调学习或做事要用志不分,专心不二。金庸小说里有左右互搏术,周伯通、郭靖都精通此道,不过毕竟是小说,现实中有这样的人吗? 3、是以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故曰:自胜之谓强。 译文 因此立志的困难,不在于胜过别人,而在于战胜自己。所以《老子》说:“能够战胜自我,就叫做强。” 感悟:我们常说,战胜自己。这不是鸡汤,而是从中国古代就有的硬道理。从老子到韩非子,都告诉我们,胜过别人没什么了不起,关键是要战胜自己,改正自己的的缺点,这才是真正的强大,也是最难做到的。韩非子自己就是个“自胜”的典型。韩非子天生口吃,这放到现在也得算个残疾,是个大缺陷。但就是这个有缺陷的口吃患者,竟然成了法家的代表人物,与孔子老子一样在彪炳史册。 4、欲速则不达。 译文 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 感悟:故事是这样的,齐国国王景公在少海游玩,骑马传信的侍从从城中来报告说:“晏婴病重,快要死了,恐怕景公要在他死后才见得到了。”景公急忙起身。又有骑马传信的侍从赶到。景公说:“快驾烦且(拉的)那辆马车,让主管韩枢驾车。”跑了几百步,认为马主管赶得不快,夺过缰绳代替他(赶车),赶了大约几百步,认为马没有跑得更快,干脆下车去跑。 5、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 译文 巧妙的欺诈不如愚笨的诚实,只有诚可以得到人们的赞许和尊重。 感悟:纵观诸子百家,不只儒家讲“诚”,各家都非常重视“诚”。所谓“诚”首先要做到不自欺,其次才是真诚对待别人。 6、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韩非子说难》 译文 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

国学第一课讲义

国学第一课讲义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龙桥中学国学第一课讲义 一、导语: 在山东“孔子故里”曲阜有这样一幅非常醒目的巨大标语——“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这是1988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巴黎宣言”中的一句话。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国学经典特别是儒家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让他们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 二、国学指南 (一)什么是国学? 国学”本意是国家一级学校的称谓。“国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春官·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注释: 《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注释: 今天我们所指称的“国学”概念,现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是晚清以来逐渐形成的。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它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旁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二)国学分类 《四库全书》分类法:经,史,子,集 经:指儒家经典,如《诗经》、《论语》、《孟子》等 史:指一些史学着作,包括通史,如司马迁的《史记》,断代史,如班固的《汉书》;政事史,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专详文物典章的制度史,如杜佑的《通典》及以地域为记载中心的方志。 子:指中国历史上创立一个学说或学派的人物文集。如儒家的《论语》,法家的《韩非子》,兵家的《孙子》,道家的《老子》,以及释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皆入“子部”。

韩非子简介

韩非子简介 韩非(约前280—前233)是韩国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

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前475-前221)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