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和正确看待当前社会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完整版
现实生活中你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
现实生活中你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经济制度,旨在实现社会财富的公有化和公平分配。
在现实生活中,我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有以下理解:首先,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追求社会公平和公正。
社会主义强调实现社会财富的公有化,即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
这意味着生产资料不再由少数人垄断,而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利益服务。
通过共同的努力和分配机制,社会主义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并减少贫富差距。
其次,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强调社会的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社会主义强调个人的发展和幸福必须与整个社会的利益相结合。
这意味着个人的发展和幸福不应是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而是通过与他人合作和互助来实现。
社会主义通过推动公共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制度的建立,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福利,以实现整体社会的共同繁荣。
另外,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追求人民民主和参与。
社会主义强调人民作为社会的主人,应当对社会事务有参与和决策的权利。
通过建立基层民主制度和加强人民的参与意识,社会主义可以更好地发展人民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这种参与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和工人自治的企业管理模式来实现,以确保人民的利益得到尊重和满足。
最后,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追求国家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认识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全体人民福祉的基础。
它强调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和环境保护来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平衡。
社会主义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通过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实现社会的进步和稳定。
总之,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追求社会公平、集体利益、人民民主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社会经济制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以此为指导,努力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一个更加公正、平等和繁荣的社会。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目前的贫富悬殊现象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前的贫富悬殊现象2019-05-11⼀、我国居民贫富悬殊的现状表现改⾰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差距总的来说呈现逐步上升、扩⼤的趋势。
根据中国科学院经济所课题组抽样调查计算出来的基尼系数,⽆论是农村,还是城镇,总的趋势是基尼系数上升,收⼊差距逐渐扩⼤。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字测算,我国当前个⼈收⼊的基尼系数已超过西⽅发达国家和许多东欧转轨国家。
2000年我国综合基尼系数为0458,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04的⽔平,跨⼊居民收⼊不平等的国家⾏列了。
⾸先,我国的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平不均衡。
由于我国实施的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梯次推进的发展政策,在新⼀轮经济增长中,东部地区以其特有的优势继续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头⽺,对经济周期性回升趋势的形成发挥了⾮常重要的作⽤。
但也导致区域经济⾮均衡性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收⼊差距⽭盾进⼀步加剧。
根据国际社会的经验数据,地区间⼈均GNP差距达到3倍以上时,就会导致经济发展迟缓和社会⽭盾加剧,⽽在我国东西部的不同省份,⼈均⽣产总值相差10⼏倍。
其次,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平的差距居⾼不下。
由于我国⼯农业产品的⽐价复归,⼯农业产品的剪⼑差有所拉⼤。
⼀⽅⾯,由于农业与其他产业相⽐利润较低,农民收⼊增长缓慢;另⼀⽅⾯,农民负担的各种税⾦和⾏政事业性收费却增加很快。
这样就导致农民与从事其它产业⼈员的收⼊差距明显,贫富悬殊。
城乡居民收⼊这种过度的⾮均衡增长,不仅对当前及今后消费需求增长形成瓶颈制约,⽽且对社会安定也将会带来不利影响。
另外,我国各部门⼯资收⼊⽔平的差距进⼀步拉⼤。
收⼊分化带有明显的职业群体特征,居民收⼊⽔平与所在⾏业和单位性质有很⾼的相关度,⾦融业、保险业、通讯业等⾏业的从业⼈员的平均⼯资是农林牧渔业从业⼈员的⼗⼏倍。
⽽且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职⼯收⼊差距也在持续扩⼤,三资企业⼈均⼯资⽔平远⾼于全国平均⽔平,⽽某些在外资企业中⼯作的中⽅管理⼈员薪酬⽔平更⾼。
这就进⼀步导致了社会财富越来越向⾼中收⼊者集中。
正确把握和理解社会主义本质
正确把握和理解社会主义本质正确把握和理解社会主义本质【摘要】认真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做的理论概括,深化了社会主义的认识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学科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实践中,在深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系统的回答了在中国过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最基本的问题,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邓小平在领导全党解放思想,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过程中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人们的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正文】一、科学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长期思考和研究社会主义问题的科学结晶.邓小平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其实质就是要求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本质,而这样提出问题和认识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历史上前人所从来没有做过的。
还应当说,这也正是针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多方面的历史教训,而做出的一个深刻总结。
因此,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就成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做出的最高的也是最深层次的新概括,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又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
浅谈当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5篇模版)
浅谈当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5篇模版)第一篇:浅谈当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浅谈当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摘要: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也出现不断扩大。
富者越富,穷者越穷。
贫富差距过大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缩小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关键词:中国社会贫富差距原因和对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整体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城乡的消费水平分别达到小康和富裕水平,国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贫富差距也在逐步扩大。
贫富差距过大,容易引起部分社会成员心理失衡甚至利益冲突,强化人们的不公感,引起社会动荡。
贫富差距成为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在中国,造成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十分复杂,有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然选择因素,有转型期的特定结构性、体制性因素,也有腐败、市场失序等非正常因素。
要想正确的理解中国的收入差距,必须对中国收入差距类型及原因有着很好的理解。
了解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分析的前提是需正确认识贫富差距的概念。
贫富差距是指由于各个社会成员所处的具体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地位和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实际占有社会财富的差距。
它表现为一定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贫富差距包括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两部分。
前者主要属于经济问题;后者用个人受教育的程度、科技水平和能力、思想文化修养、知识产权、社会知名度等来表示,通过一定时期各种社会关系诸如个人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健康状况等的综合反映,主要属于社会问题。
一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分析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于1922年提出。
它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数量界限,可以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所以是衡量贫富差距的最可行方法。
一般来说,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
正确看待共同富裕道路上的贫富差距
正确看待共同富裕道路上的贫富差距正如我们所见到的,中国的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特别是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简直是天壤之别。
在这样的事实面前,有的人迷惑了,不是说社会主义是共同富裕吗,甚至还在过去搞过“大锅饭”,而如今却是与这个原则逐渐背离了。
我也有过这样的疑惑,但通过认真学习,我逐渐地明白了。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终极目标,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一个根本区别。
但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阶段,又出现了贫富差距并逐步拉大的现象。
这就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颇多议论。
有人认为,目前我国已出现两极分化,偏离了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目标;也有人认为,共同富裕只是一种理想和道义上的要求,两极分化是必然趋势,是进步现象,等等。
这两种看法都是错误和有害的。
一、如何认识现阶段我国的贫富差距现象对我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偏离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而我认为,在我国现阶段,两极分化并不存在,贫富差距并不可怕。
要弄清我国是否出现了两极分化,首先必须搞清楚两极分化的内涵。
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和人类社会历史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所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两极分化有其特定的内涵。
它是指这样一种经济和社会现象:社会出现一个阶级,他们人数不多,但占有大量生产资料,能够作为“统治生产者和剥削生产者的手段”无偿占有别人创造的剩余劳动;同时,广大劳动者失去生产资料,除了出卖劳动力外一无所有。
从而形成财富向少数人集中和积累、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向多数人集中和积累的两极。
两极分化是收入差距过大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它既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性。
从量的规定性来看,是指贫困阶层和富有阶层的财产和收入差距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在整个社会中形成了界限分明而又对立的两极;从质的规定性来看,是指贫困阶层与富有阶层在财产和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的同时,两大阶层之间形成深刻的矛盾和冲突,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关于确定“极”的人数比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是五等分法,即用20%的最高收入家庭与20%最低收入家庭对比。
谈谈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谈谈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答案: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体现了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统一,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第二,“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是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本质属性。
第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目的。
”共同富裕,最能从目的上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它是高水平发展的生产力与基本适应这种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最终结果。
我国最大的实际是我国将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着投资、消费和出口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暴、收入差距过大以及科技创新严重不足等五大问题。
此外,通过结合十八大报告,我们发现我们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比较多。
十八大报告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明确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出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十八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入阐述,使我们真正认清了今天包括以后中国发展所面临的难题,并为解决这些难题提出了新的思路。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立场的提出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很快在实践中体现出良好效果。
例如汶川地震等重大灾害救灾。
科学发展要求全面的发展。
所谓全面,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都要实现发展。
科学发展要求协调发展。
社会事业的发展相对于经济发展是短腿,其他诸如区域不协调、城乡不协调等,这些问题也必须解决。
科学发展要求可持续发展。
由于环境的制约、资源能源的制约,我们不能一味地采取粗放的方式进行发展,因此必须坚持可持续的原则。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践行者。
我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pdf
我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最伟大贡献之一,就是前无古人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第二个方面,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第三个方面,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高体现。
一、关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揭示了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最紧密的联系,说明了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目标和价值即在于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过去我们并非不懂得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但实际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更多地放在了生产关系上,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致使社会主义在很长的时间内没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优越性。
是邓小平第一次把生产力纳入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提示了生产力发展对社会主义优越性体现,但现实是中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并不高,劳动生产率并不高。
首先,我们要用动态发展的视角来分析研究社会主义本质。
这个论断强调了社会主义本质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我们不能把它放在一个凝固的时空当中。
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三个方面,都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发展过程才能逐步达到。
我们要正确看待中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
改革开放3O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二、关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邓小平关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论断,突出了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目标和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对于广大人民的意义和价值。
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实现了社会财富分配和占有的平等,并且为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创造了基本条件。
消灭剥削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三、关于共同富裕的问题很多人认为,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和党中央提出,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以带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改革政策已取得重大成就。
怎样正确看待我国现阶段的剥削和贫富分化问题(初稿)
贫富差距是正常的现象,这个社会每个人的付出不一样所以获得的也就不一样,因此贫富差距目前为止必然存在,在目前的情况下难以解决,如果真的要解决那就等到"共产主义"的到来吧剥削与两极分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们的存在与社会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与两极分化所赖以存在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还依然存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当前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并不相背.我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我们应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又要根据我国现实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之路.如何看待我国的贫富分化究竟如何解决收入差距扩大这一难题,一种思路认为要继续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另一种思路认为关注社会公平的时机已经成熟。
其实,这两种思路存在一个共同的前提,即,将效率和公平自然而然分割开来、对立起来看。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呈扩大趋势。
最新公布的数据表明,我国居民收入存在6个方面的差距:一是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二是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拉大,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1倍左右;三是有些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达到4倍以上;四是行业内部一些企业经营者和普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超过了20倍;五是从城市财富分布来看,10%的财富多的人占有城市全部财富的45%,10%财富少的人占有城市全部财富的1.4%;六是从财政分配来看,我国的财政收入虽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但工资占GDP的比例却逐年下降,14年时间下降了4个百分点。
怎么来看待这组数据?总体而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是在不断提高,但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以及行业内部的收入差距以及财富差距明显扩大,这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如果追究收入差距因何产生,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们既要看到绝大多数人是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通过合法手段富裕起来的,也要看到确实存在因分配机制不科学等原因而产生了不合理的收入,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
如何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我国贫富差距过大问题
关于文化属性摘要:文化是有强弱之分,即所谓的文化属性。
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在我看来,中国则属弱势文化的范畴。
这是下层基础,根据经济学的原理,也就决定了其上层建筑。
中国总是以文化灿烂自居,我们每天都躲在屋子里唱我的中国心,多心酸啊。
其实却是一片黑暗,除了表面的华丽,没有多少实质的价值。
几千年也没有过多大长进,尤其先古们留下的那点东西,已被代代摧残的所剩无几。
一、引言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文化。
关于技术制度层面,已有太多的谈论,不差我一言两语;关于已存在的事实,也是世人皆知,不需我在一一赘述;关于一些数据论证,百度一下就都有了,而且更加详细。
下面我就大言不惭的以文化为切入点,从文化方面发表一些我的个人见解,不管是胡诌还是杜撰,我且自圆其说。
二、我国贫富差距过大的文化背景及其根本原因(一)关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最初是自以为是的的感觉良好,渐渐的发现到处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遮遮掩掩;当跳出统治阶层给圈定的圈子之后,开始觉得有种自卑感,老觉得格格不入。
中国人从未有过抬起头来做人,父母的一句养儿为防老,女人的一句你要养我,社会再掺和进来对你说,“你不但要养活着你自己(吃饭,看病,住房,养老,教育等等费用),更重要的是首先得养着我(各种税收),你要爱国”,背着这么三座大山,再谈什么个人价值,社会价值,都显得太虚。
作为一个人,首先我们得解决吃饭问题,然后才能去实现一个“人”字所不能界定的所谓价值。
中国人讲究孝顺美德、推崇忠孝文化,那父母就是子女天然的债权人,统治者则是他们的主,所以彼此都想着是还债报恩。
而对于老人越是觉得养儿防老,就越觉得吃亏,心里就越苦。
这种文化就让每个人都直不起腰来,你看这个民族就是老弯着腰。
(二)文化形态之争以及新规则形成中国是一个早熟的国家,自从两千多年前定下性就没过多少本质的进步了,这是历史的界定。
在随后的两千多年里,我们骂世道“人心不古”一直骂到今天。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理解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中的贫富差距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理解以及对现实中的贫富差距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多种分配方式的集中表现。
在分配制度中,必须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反对平均主义,防止收入悬殊,两极分化。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其产品分配和消费的方式。
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必然有相应的分配方式与之相配。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逻辑前提。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原则和分配制度。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基础,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物质条件。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上的实现。
它只承认劳动差别及由此引起的分配上的差别,否定了剥削阶级无偿占有劳动者劳动成果的权利,否定了一切剥削制度,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
按劳分配的必然性:(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由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消除了任何人凭借生产资料的占有权来占有他人的劳动产品,过不劳而获生活的可能性。
在公有制下,由于劳动者平等地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因而,使个人消费品能够按照劳动人民的利益以个人提供的劳动为依据进行分配。
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基础。
(2)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分配方式除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外,还取决于分配的产品数量。
如何正确看待贫富差距
如何正确看待贫富差距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贫富差距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在不同的文化和经济体系中,贫富差距都是必然存在的。
贫富差距的存在,其本质是人们在经济生活中所追求的自由和平等,同样也反映了社会阶层的存在和职业的需求。
然而,贫富差距不仅仅会导致财富和资源的不平衡分配,而且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如何正确看待贫富差距,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如何正确看待贫富差距。
第一部分:贫富差距的定义和原因1. 贫富差距的定义:贫富差距是指社会中贫穷和富裕的差异。
这种差别,主要是指财富的分配不平等,但也包括教育、工作、身份等各个方面的差异。
2. 贫富差距的原因: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包括:社会制度、文化传统、自然环境、经济体制等多种因素。
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是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社会的分工和不同职业的需求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社会阶层。
而自然环境、经济体制都会对社会的分工和职业的需求进行影响。
第二部分:贫富差距对社会的影响贫富差距的不平等分配,会对社会的稳定和和谐造成影响。
其主要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加剧社会矛盾和不平等:贫富差距不仅会导致资源的不平等分配,而且会带来社会阶层的分化,形成富者更富和穷者更穷的现象。
这种不平等现象,会使得社会矛盾和犯罪率增加,从而影响社会安全和稳定。
2. 形成社会上层和下层阶级:贫富差距会使人们找到自己的社会身份,从而形成社会上层和下层阶级。
这种分化,会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使得人们对社会的不信任和不满意。
3. 削弱社会责任和公共精神:贫富差距会削弱人们的社会责任和公共精神。
富贵人群会更加关注自己的个人利益,而对社会责任和公共事务的参与减少。
而穷人则会考虑自己的基本生计问题,而忽略社会责任和公共事务。
4. 限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贫富差距会限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社会不公平和不平等,会使得人们的劳动热情和积极性降低,从而影响经济的创新和发展。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和正确看待当前社会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和正确看待当前社会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和正确看待当前社会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社会主义本质是指社会主义制度不同于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等社会制度的最根本的性质。
邓小平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把握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不断深化和发展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首先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一概念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应该以全体人民群众的发展为前提,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的共同富裕,有些人会理解为共同富裕太漫长,是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既不能超越也不能激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也必须建立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之上,社会生产力极大的发展了,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才能得到满足。
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需要人们解放思想,努力发展生产力,只有生产力发展了,人民才能享受到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也才能够更好的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我国贫富分化问题现已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为:城乡差距悬殊,地区差距明显和部门行业之间差距扩大,这主要是由于(一)自然条件和生态条件不同所导致。
我国自然和生态条件,东部比西部好,南方比北方好,沿海比内陆好。
东部沿海地区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优势,而且政策上也享有很多优惠,而西部地区环境恶劣,且没多少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因而造成西部地区人口及人才渐向东南流动,而人才流失就越发加剧了西部地区的贫穷。
(二)为城乡二元结构所导致。
我国的城乡差距拉大还有特定的历史原因。
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机制和工业本身发展不稳定,其既定目标不仅没达到,反倒使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如何看待我国目前社会发展中的贫富分化现象
根本不是什么机遇。同时, 不平等的积累也使 “ 起点公 平” ( 只在逻辑的原点上存在) 变得没有真实性或现实 性“。 起点公平”这个概念来自于公平赛跑的隐喻, 有如 在田径场上人们正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但是在市 场中却很难找到这个起跑线。特别是当财富作为家产 为子女所继承时, 出身富有的人和家境贫寒的人, 在一 开始进入市场时就完全不平等, 而且这个不平等还不 仅限于财富多寡, 同时还包括意义广泛的社会资本, 如社交圈层、人际关系等, 正如美国社会 学 家 奥 肯 所 说“: 成功靠的是你认识谁, 而不是你懂得什么 , 这 种 成功是机会不均等的明显事例。而且, 当真正的问题 是靠你爸爸认识谁, 就显得特别不公平。”[9]
所谓财富不平等的累积性是指市场主体的个体差 异必然导致财富分配上的差异, 使财富更多地积聚到 少数私有者手中, 因而财富的积累同时也就是不平等 的积累; 又由于市场机遇与个体财富的多寡密切相关, 一定的机遇总是相对于一定的资本才是有效的机遇, 拥有更多资本的人也就拥有更多的机遇。因此, 不平等 的积累必然使 “ 机遇平等”变成毫无意义的空话, 因为 更多的机遇对于资本匮乏甚至没有资本的人来说, 就
关键词: 社会发展; 贫富分化; 腐败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150(2 2007)01- 0005- 08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几点认识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几点认识
社会主义既是基于共产主义和平和友爱的社会理想,又是提高人类文明水平的实际行动。
它是建立社会公平正义的新的社会制度形式,体现了以人为本、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学说。
一、社会主义本质是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富裕。
它要求从物质财富分配的角度出发,强调全体劳动者拥有公平合理的利益,尊重共同的利益,减少贫富差距,为大众创造更多物质丰富和文化进步的机会。
社会主义本质是一种政治民主,它具有参与与改革的特点,实行民主制度,推动社会实现民主化、自由化、法治化,实现公平正义。
它通过政治参与及制度变革,实现民众共同参与、共建共享,相互尊重,促进和平的发展。
社会主义本质是自发自愿的劳动自由,主张各种政治与经济权利公平地分配,不再存在任何形式的剥削,让劳动者从政治上和经济上受到应有的尊重,实现基本的劳动权利。
社会主义本质是构建生态和谐之情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联系和同等重要性,发展生态文明,在较低的经济增长率的基础上,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和资源的持续利用。
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和平友爱之理想,注重人类互相尊重、自由、和谐的精神,实现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减少国际间的悬殊、分歧,实现和平共处。
通过弘扬和实践社会主义精神,教育人们勇于平等交流、促成民族和社会和平共处,共同追求和平社会的理想。
浅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析
浅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析第一篇:浅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析浅析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内容摘要: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来,改革开放已经走了三十年的历程,我国取得了令世界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开拓创新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解决了一系列困扰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进一步分析研究,详细回答了现阶段对人们于社会主义本质存在的模糊认识:为什么我国生产力还不发达,为什么要积极鼓励非公有制的发展,以及如何看待目前中国社会收入差距等问题,从而深化我们队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对中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对上世纪 90年代之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邓小平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廓清了许多模糊认识。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而出现的许多新情况,人们认识上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例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为什么我们的生产力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消灭剥削,为什么现阶段我们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要消除两极分化,为什么当前社会个人收入差距在增大?我们必须从理论上回应这些问题。
关键词: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优越性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邓小平理论关键内容。
概括的说来,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第二个方面,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第三个方面,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高体现。
这三个方面的概括,既包含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又包含了生产关系;既包含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包含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既讲了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又讲了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
社会主义本质和贫富分化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和正确看待当前社会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首先,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其次要弄清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手段,实现共同富裕是目标,消灭剥削的条件是发展生产力,但目标的实现过程是渐进的。
前提是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
最后应明确决定发展过程的最终力量是生产力。
关于本质的几条内容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割裂开来理解。
(1)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正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与成熟,是新社会制度巩固和最终战胜旧社会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事情。
(2)生产力的发展是消灭剥削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剥削的产生和存在,既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剩余产品使剥削成为可能的结果,又是生产力发展不够高的结果。
无疑,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
由于我国生产力落后,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不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还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私营经济和外资企业等,还不能完全消灭剥削现象。
要消灭一切剥削,就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3)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之一,并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最本质的东西。
而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要依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为转移。
只有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不断和尽快地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从而使我国尽早进入世界先进国家之列。
也只有这样,才能具备日益充分的条件,巩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用辩证的观点看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扩大贫富差距: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其中,发展生产力是手段,其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我们反对产生两极分化、脱离共同富裕目标的那种经济发展和改革。
理性看待我国当前的贫富分化问题
理性看待我国当前的贫富分化问题摘要:贫富分化问题是当前社会最关注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各种研究机构所发布的有关中国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都无法保证自己数值的准确性,只能给人们衡量贫富分化状况提供参考。
我们既不能被各种基尼系数而吓到,也不能由此而否认贫富差距问题的严重性。
为防止贫富分化,中国政府采取了很多积极的措施和办法,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个人所得税的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等,都在不同程度上遏制着贫富分化的恶化。
今后正确的态度是,继续坚持改革发展的大政方针,坚持科学发展的思路,把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环境美好、人伦和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词:贫富分化;现代化;改革;科学发展2007年美国波士顿公司发布的《2006全球财富报告》显示,0.4%的中国家庭拥有了70%的国民财富。
国内有学者认为,从1988年到2007年,中国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由7.3倍上升到23倍;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在2004年的基尼系数超过了0.465,已经大大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
中国有没有贫富分化?中国的贫富分化真的严重吗?中国政府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吗?本文试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
理性认识衡量我国贫富分化状况的基尼系数对于中国有无贫富分化,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普通百姓,应该说是具有共识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实!但中国的贫富分化到了什么程度,人们之间的认识就有很大的差异了。
有人认为中国的贫富分化已经接近拉美、非洲国家的水平了,离爆发社会暴乱已经为期不远;有人认为中国的贫富分化还不算严重,但需要注意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和遏制;还有人认为目前贫富分化不大,不需要采取特别的措施加以遏制,应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提高效率。
为何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具有如此大的差距?我们不排除利益因素对于人们认识所起的作用,但从根本上来看还是人们对于衡量贫富分化缺乏一个严格、科学、可靠的标准或依据,普通的民众又习惯于从感性的角度、甚至平均主义的惯性来看待中国目前的贫富差距。
简述社会主义本质的含义及其重大意义
简述社会主义本质的含义及其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其本质是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
它强调人民的利益至上,追求社会的共同富裕和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消除社会的阶级分化和剥削。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不公现象严重。
而社会主义通过实施公有制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使财富更加公平地分配给全体人民,消除了阶级差别,实现了人民的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和发展。
社会主义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提倡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教育、发展自己的才能和技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种全面自由和发展的本质,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繁荣和进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协调发展,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并为未来的发展和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态环境。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和发展,以及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本质的追求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因此,我们应该坚定地支持和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认识与思考…摘要‟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既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话题。
要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首先,要先弄清楚它的本质。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做过科学论断。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应该是在不断“丰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关键词: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质作者:刘风华西南民族大学政治与社会学学院 2008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号200810105039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理论问题只有清楚什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理论问题,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个首要理论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首先,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如何不断地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这些问题长久以来都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邓小平指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的制度,必须坚持。
我们马克思主义者以前闹革命,就是为了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而奋斗。
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坚持远大的理想。
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我们的经验教训有很多条,最重要的就是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一个问题。
”其次,“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总设计师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反复思考的首要基本理论。
理解这个首要理论问题,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当然,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就是要在这个问题上的解放。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理论的基础上,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关键是要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关键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邓小平就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经验,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做了长期的探索,在深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目前存在的贫富差别
作者: 宋萌荣
作者机构: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副教育长、副教授
出版物刊名: 党政干部学刊
页码: 30-31页
主题词: 贫富差别 社会分化 社会主义共同富裕 认识和对待 贫富差距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改革开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沿海地区
摘要: 8O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扩大,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贫富差别现象,这种现象目前仍有继续发展之势。
这种现象的出现,究竟是在向共同富裕目标挺进过程中的必要的社会分化呢?还是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目标相背的两极分化呢?这确实是一个众人瞩目的社会问题,不少人对此有疑虑。
回答这个问题,简单的、绝对的方法是不足取的。
要搞清问题,必须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对贫富差别现象做些具体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和正确看待当前社会出
现的贫富分化现象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和正确看待当前社会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
社会主义本质是指社会主义制度不同于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等社会制度的最根本的性质。
邓小平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把握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不断深化和发展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首先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一概念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应该以全体人民群众的发展为前提,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的共同富裕,有些人会理解为共同富裕太漫长,是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既不能超越也不能激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也必须建立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之上,社会生产力极大的发展了,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才能得到满足。
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需要人们解放思想,努力发展生产力,只有生产力发展了,人民才能享受到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也才能够更好的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
我国贫富分化问题现已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为:城乡差距悬殊,地区差距明显和部门行业之间差距扩大,这主要是由于(一)自然条件和生态条件不同所导致。
我国自然和生态条件,东部比西部好,南方比北方好,沿海比内陆好。
东部沿海地区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优势,而且政策上也享有很多优惠,而西部地区环境恶劣,且没多少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因而造成西部地区人口及人才渐向东南流动,而人才流失就越发加剧了西部地区的贫穷。
(二)为城乡二元结构所导致。
我国的城乡差距拉大还有特定的历史原因。
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机制和工业本身发展不稳定,其既定目标不仅没达到,反倒使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三)为教育投入与资本投入不均衡所导致。
贫穷地区由于没有足够资金投入教育,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比富人低。
这种差距,会保持相当长时间,甚至有扩大的可能,阻碍着贫富差距的缩小。
(四)为体制、政策因素所导致。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私营企业主及个体工商户进入高收人阶层,税制改革不得力,也对贫富差距产生了深厚的影响。
(五)为社会保障滞后所导致。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目前尚不够完善。
社会保障的弱化,使竞争失利、弱势群体和有特殊困难的人们难以保持基本生活,一旦遇到失业、病灾等情况,其贫困便会进一步加剧。
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一)从严控制人口数量,合理利用资源。
要解决我国贫富差距问题,控制人口是关键,尤其是农村,人口问题若不解决,贫富分化便很难在短时间得到缩小。
因此,应继续从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二)注重发展农村经济。
要继续加大对农村的投人与资助,还应进行“输血”,以增强农村“造血”功能,提高其独立自主的发展能力。
(三)加强地区间的协调发展。
各地区要加强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努力尽早实现共同富裕。
(五)努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限制贫富差距会起着重要作用,逐渐建立起富有农村特色的保障制度,尽快帮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摆脱贫穷,走向富裕。
(六)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一些“先期发展”的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通过社会保险、福利补贴、公共教育三类援助,来帮助贫困人口。
另外还用税收对个人收益进行有力调节。
总之,和谐社会应该是共同富裕的社会,而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将贫富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并逐步加以缩小。
当前的状况在警示着我们,我国缩小贫富差距还任重道远,任何时刻都不应放松警惕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