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的冻土是怎么解决的
青藏铁路关于冻土问题综述
青藏铁路关于冻土问题综述关于青藏铁路冻土问题综述摘要:冻土是指零摄氏度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
一般可分为短时冻土(数小时、数日以至半月、季节冻土(半月至数月)以及多年冻土(又称永久冻土,指的是持续三年或三年以上的冻结不融的土层)。
冻土是一种对温度极为敏感的土体介质,含有丰富的地下冰。
因此,冻土具有流变性,其长期强度远低于瞬时强度特征。
正由于这些特征,在冻土区修筑工程构筑物就必须面临两大危险:冻胀和融沉。
随着气候变暖,冻土在不断退化。
本文主要概述在修筑青藏铁路过程中的冻土问题和解决方法。
引言: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建设中的青藏铁路格拉段全长1142km,新建1110km,穿越连续多年冻土地区约550km,岛状冻土区82km,全部在海拔4000m以上。
受多年冻土的工程特性决定,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的核心技术难题之一在于如何在高温、高含冰量多年冻土地基上修筑稳定的线路。
一、青藏铁路沿线的冻土特征青藏高原冻土区是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带海拔最高、分布面积最广、厚度最大的冻土区,北起昆仑山,南至喜马拉雅山,西抵国界,东达横断山脉西部、巴颜喀拉山和阿尼马卿山东南部,冻土面积为141万平方公里,我国领土面积的14.6%。
青藏高原的腹部分布着大片多年冻土、周边为岛状多年冻土及季节冻土。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生存、发育和分布主要受到地势海拔的控制,导致青藏高原冻土发育的差异性,因而它不单一地服从纬度地带性的一般规律,而且随着地势向四周地区倾斜形成闭合的环状。
马辉等人将青藏铁路沿线的冻土根据地形地貌及工程地质特点,自南向北划分为15个单元[1]:(1) 西大滩断陷谷地,冻土类型为少冰冻土及多冰冻土,融沉系数小,属于弱融沉性。
(2) 昆仑山中高山区 ,冻土分布为整体状,厚度60 ~ 120m,年平均地温为- 2.0 ~- 4.0℃ ,天然上限1.5~ 2.5m。
高含冰量地段占冻土段长的62.4% ,无厚层地下冰存在,大部地区也无层状冰。
修建青藏铁路遇到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
修建青藏铁路遇到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路段长960公里)、所经冻土线路最长(546.4公里)、自然条件最为艰苦的高原铁路。
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这三大世界性难题给青藏铁路建设带来了极大困难。
青藏铁路沿线珍稀物种丰富,生态类型独特、原始,环境敏感,一旦破坏很难恢复。
一、为什么多年冻土是工程最大难关?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大的一片冻土区。
冻土对温度极为敏感,对铁路的修建有非常大的影响。
在冻结的状态下,冻土就像冰一样,随着温度的降低体积发生膨胀,建在上面的路基和钢轨会被它顶起来。
到了夏季,冻土发生融化,体积缩小,钢轨也就随之降下去。
冻土的反复冻结、融化交替出现,就会造成路基严重变形,整个钢轨出现高低不平,甚至扭绞成麻花状,影响正常通车。
在多年冻土区修建铁路,是世界性工程难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全世界在多年冻土区修建铁路已有百年以上历史,但已建成的多年冻土区铁路病害率很高,列车时速只有六七十公里。
已有百年历史的俄罗斯第一条西伯利亚铁路,已经出现了大范围的融化下沉和冻胀隆起等病害,1996年调查的线路病害率达45%。
上世纪70年代建成的第二条西伯利亚铁路,1994年调查的线路病害率也达27.5%。
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冻土铁路速度也同样不高。
就高寒冻土来说,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冻土铁路比我们长,有三四千公里,但是其海拔不高,只有两三千米。
冻土虽然在加拿大、美国等国家也存在,但它们属高纬度冻土,比较稳定。
而青藏高原是世界中、低纬度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多年冻土分布区,加上青藏高原年轻,构造运动频繁,这里的多年冻土具有地温高、厚度薄、极不稳定等特点,其复杂性和独特性举世无双。
青藏铁路穿越的正是多年冻土最发育的地区。
二、如何破解多年冻土难题?青藏铁路建设首次采取“主动降温、冷却地基、保护冻土”的设计原则,这对“被动保温”是一场革命。
设计中,尽量绕避不良冻土现象发育的地段,遇到高温极不稳定的厚层地下冰冻土地段,采取“以桥梁通过”的办法。
青藏铁路建设中的冻土工程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青藏铁路建设中的冻土工程问题及其应对措施青藏铁路,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以及促进民族团结、巩固国家核心区域的安全,在中国的西藏自治区建设的一条全长2800公里的铁路。
然而,这条铁路的施工遇到了种种严峻的技术挑战,其中最难以跨越的是冻土工程问题。
青藏铁路全线穿越索伦江谷,其中四分之三以上的地带属于冻土地区,即冰冻土、深冻土和塑性冻土,冻土地区能耗大,施工成本高,施工难度大,考虑到安全问题,冻土工程施工环境更为恶劣,这就使得青藏铁路建设中的冻土工程问题更加复杂、更加棘手。
首先,由于青藏铁路建设的特殊性,冻土工程施工范围大,地形复杂,气候寒冷,冻土表层深度大,施工条件恶劣,存在质量控制、分层处理、稳定性保证等不少技术难题。
其次,由于青藏铁路全线穿越若干国家保护划定的“三江源”保护区,冻土工程施工的时间被严格控制,任何可能对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都不容许发生。
最后,还有一个令人难以克服的技术挑战,即冻土工程地段的低温处理,必须采取科学的防寒技术、冷却技术和复原技术来满足质量标准,保证施工安全性。
为了解决青藏铁路建设中的冻土工程问题,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措施。
首先,采用技术自动化来提高施工质量,并推广新型冻土工程技术,如新型高效加热技术、地表高效冷却技术和软化处理技术;其次,投入大量研究,在新材料合成、新设备应用、新技术运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最后,采用一系列创新技术解决冻土结构的可塑性问题,采用温度和湿度监控技术对施工环境进行精密控制,采用抗冻低碳新材料来防止地层破坏。
为了保证青藏铁路建设的安全,国家铁道部采取了多种措施,保证施工质量,实施质量监督,强化施工安全管理,采用多种新型冻土施工技术,开展大规模工程,以及实行“三个一”的原则,即一个区域只建一条线路、一个沟槽只打一次土、一次施工后不再改变地形,从而打造一条安全、节能、环保的青藏铁路。
总之,青藏铁路建设中的冻土工程问题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但我们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措施,以期能尽快实现青藏铁路的建设。
攻克青藏铁路的瓶颈——冻土
攻克青藏铁路的瓶颈——冻土冻土,是指温度在0℃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土和土壤。
是一种对温度极为敏感的土体介质,含有丰富的地下冰。
一般可分为短时冻土、季节冻土以及多年冻土(数年至数万年以上)。
冻土具有流变性,其长期强度远低于瞬时强度特征。
正是由于这些特性,在冻土区修筑工程构筑物就必须面临两大危险:冻胀和融沉。
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水的存在形态,当水变成冰时体积增大,使土体膨胀,地表因此而拱起升高,这就是冻胀;当土中的冰转变为水时,体积收缩,地表便发生融化下沉,简称融沉。
在这两种现象的反复作用下,道路或房屋的基底就会出现破裂或者塌陷。
世界上多年冻土区的大量工程实践也证明:发生病害或破坏的工程建筑多数属高温冻土。
而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器”和“放大器”,其升温将高于全球平均值。
如果以青藏高原未来50年气温升高2℃来预测,多年冻土将会退化乃至消失,从而引起路基塌陷、桥基失稳。
因此,高温冻土加温室效应,使青藏铁路的修筑面临着双重挑战。
青藏铁路沿线的冻土现象主要有:冻胀丘、热融滑塌、热融洼地、石海、冻胀草丘、冰锥、冻拔、热融冲沟、石环、斑土等。
青藏高原纷繁复杂的冻土环境,成为制约青藏铁路建设的瓶颈。
1961年,为了攻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筑路技术难关,中国惟一的青藏高原冻土观测站在海拔4900多米的风火山诞生。
几代科技工作者与高原冻土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中国高原冻土筑路科学研究城40多年来,风火山观测站开展了气象观测、太阳辐射比观测、地中热流观测、不同地表热对比观测、冻土力学观测、深孔地温观测、23个试验路基观测等工作。
每一项观测内容,每一个基础数据,都直接关连着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稳定,关连着青藏铁路的成败。
西北院科技人员共测取了1200多万个涵盖高原冻土地区各种气象条件和地温变化的数据,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为突破高原冻土筑路技术难关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
如今,风火山上已修筑厚层地下冰地段试验路基523米,包括路堑、半路堑、零断面、低路堤、高路堤和涵洞;建立气象观测达12个项目,地温观测建立80余孔,其中,在1960年钻成的35米深的冻土地温观测孔,已由人工观测变成自动观测系统;建立工程变形观测点10多个;建立公路黑色路面温度观测、桥涵变形、下沉地温观测和桩基试验观测10多个。
青藏铁路冻土解决方案
青藏铁路冻土解决方案青藏铁路的建设是中国铁路史上的一项伟大工程,它连接了雄伟壮丽的青藏高原和其他地区。
然而,这个工程也面临着来自自然环境的巨大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冻土问题。
青藏高原地域广阔,气候寒冷,土壤中的冰冻现象十分普遍。
那么,我们如何解决青藏铁路上的冻土问题呢?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冻土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冻土是指土壤中水分被冻结形成的一种地表材料。
在高寒地区的青藏高原,由于气温低,空气中的水分会结成冰,这些冰会渗入土壤中,使其变得坚硬。
冻土除了对土地的构成有影响外,还具有不可忽视的地质工程问题。
因此,解决冻土问题对于青藏铁路建设来说至关重要。
其次,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冻土问题。
首先,可以在土壤表面构建保温层来防止冷空气渗透到土壤中。
这可以通过在土壤表面上覆盖一层较厚的材料,如沙土或石塘,来实现。
这样可以有效减缓渗透速度,降低土壤冻结的程度。
其次,可以采用地下排水系统来解决冻土问题。
通过将排水管道埋设在土壤下方,将土壤中的积水排除出去,防止冰块形成,从而避免土壤冻结。
另外,保护冻土还需要结合植被恢复来进行,植物的根系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稳定性。
在青藏高原这样的高寒地区,植物的分布相对较少,所以可以考虑进行温室种植。
在温室内培育出更耐寒的植物品种,然后将其移植到铁路附近的土地上,以实现土壤的保护和恢复。
此外,建设合理的排水系统也是解决冻土问题的重要一环。
在青藏高原这样的高原地区,降雨量大,排水不畅会导致土壤湿度增加,加剧冻土的形成。
因此,铁路和周边设施中的排水系统设计需要考虑到降雨量,确保快速将水排除,降低土壤冻结的可能性。
最后,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也是解决冻土问题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冻土监测站点,实时监测土壤温度、湿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及时掌握冻土情况的变化趋势。
当存在潜在的冻土问题时,预警系统可以提前发出警报,以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在解决冻结土壤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和不断的实践。
四大措施破解青藏铁路千年冻土
四大措施破解青藏铁路千年冻土作者:刘长奇来源:《地理教育》2011年第11期青藏铁路的修建,创造了世界铁路建设的多项奇迹,其中一个就是解决了铁路穿越千年冻土区的问题。
青藏铁路东起青海格尔木,西至西藏拉萨,全长1200千米,其中有600千米属于高海拔寒冷区冻土地质。
高原寒冷区冻土层地基的稳定性是铁路面临的最大难题。
所以说青藏铁路修建的成败决定于路基,而路基最大的问题就是多年冻土。
夏天气温上升,冻土层融化,上面的路就会塌陷;而冬天温度降低,冻土膨胀,就会把建在上面的路基和钢轨顶起来,一降一升,火车极易脱轨。
针对以上问题,我国的铁路建设者主要采用以下四个措施来解决冻土问题。
热棒:天然制冷讥进入两大滩冻土区,铁路路基两旁插有一排排碗口粗细、高约2m的铁棒(如图1),即热棒。
铁棒间相隔2m,一直向前延伸。
热棒在路基下还埋有5m,整个棒体是中空的,里面灌有液氨。
热棒的工作原理是:当路基温度上升时,液态氨受热发生汽化,上升到热棒的上端,通过散热片将热量传导给空气,气态氨由此冷却液化变成了液态氨,又沉入了棒底。
这样,热棒就相当于一个天然制冷机。
抛后路基:廉价土窑调在青藏铁路路基内部,还有一种廉价而有效的土空调正悄无声息地运转着。
在土层路基中间,填筑了一定厚度的碎石(如图2)。
当夏季来临时,青藏高原气温升高,抛石路基表面的温度上升,空气密度降低,而路基冻土中的温度较低,空气密度较大,这样热空气与冷空气就不易对流,无形中形成了外界与冻土的隔热层;当冬天来临时,冻土路基的外界温度较低,空气密度较大,而路基冻土层温度较高,空气密度较低,将自然上移,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无形中形成了冷热对流,使路基冻土层温度降低,保护了冻土的完好性。
遮阳板:隔热外农青藏高原地处中低纬度的高海拔地区,太阳辐射十分强烈是该地区的一个重要特征。
遮阳板路基是在路基的边坡和坡面上架设一层用于遮挡太阳辐射的板材,可消除太阳对路堤坡面的有效辐射加热作用(如图3),达到稳定路基温度的目的。
青藏铁路冻土解决方案
青藏铁路冻土解决方案青藏铁路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铁路干线,它连接了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是中国铁路网中的一条重要支线。
然而,由于青藏地区地势高、气温低,冻土是铁路建设中的一大难题。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地解决青藏铁路的冻土问题成为了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
首先,针对青藏地区的特殊气候和地质条件,我们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工程措施。
在铁路路基设计上,可以采用加热路基的方式来防止冻土的产生。
通过在路基下方设置加热管道,利用地热或其他能源对路基进行加热,从而有效地防止冻土的形成。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保持路基的稳定性,还可以提高铁路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其次,对于已经形成的冻土,我们可以采用加热处理的方式来解决。
通过在冻土下方设置加热设备,利用热能对冻土进行融化处理,从而恢复土壤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已经存在的冻土问题,保证铁路的安全运行。
除了加热处理,还可以采用保温措施来防止冻土的产生。
在铁路路基和桥梁设计中,可以采用保温材料来对路基和桥梁进行保温,防止土壤温度过低而导致冻土的产生。
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冻土对铁路的影响,保证铁路的正常运行。
另外,科学合理的排水系统也是解决冻土问题的重要手段。
在铁路建设中,我们需要合理设计排水系统,确保路基和桥梁的排水畅通。
通过排水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可以有效地降低土壤含水量,减少冻土的产生,保证铁路的安全运行。
总的来说,青藏铁路的冻土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难题,但通过科学合理的工程措施和技术手段,我们完全有能力解决这一问题。
通过加热处理、保温措施和科学合理的排水系统,我们可以有效地防止冻土的产生,保证青藏铁路的安全运行。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青藏铁路将成为一条安全、高效的铁路干线,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做出更大的贡献。
青藏铁路解决冻土的措施
青藏铁路解决冻土的措施
青藏铁路沿线存在大量的永久冻土地区,为了确保铁路的安全和稳定,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路基设计时采用特殊的隔热层和防渗层来保护冻土层。
隔热层能够减少路基与谷底地表温度之间的热交换,从而减少冰川融化和冻土融化。
防渗层则能够防止地下水对冻土的融化作用。
2. 铁路桥梁设计时,采用特殊技术加强冰洲、水洲等冻土地区的基础。
钢管桩、钢板桩等方法可以增加桥梁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
3. 维护路基、桥梁、隧道等设施,及早检测并处理融化和冻融作用带来的影响。
及时清理桥梁冰挂、隧道冰柱等问题。
4. 加强手段,防止路基断层滑坡、山体滑坡等问题。
采用防护网、防护墙等措施,确保铁路线路的稳定。
青藏铁路冻土保护措施
青藏铁路冻土保护措施青藏铁路(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多年冻土区长度为632公里,大片连续冻土区长度为550公里。
为了避免冻土层收缩影响路基,故用热棒将热量导出。
在高原,土地里的水结成冰,冰与土混为一体,当温度高于0度时,冰化为水,冻土变成翻浆泥。
建造在该地基上的铁路将发生塌陷,当温度过低时,水化成冰,土地膨胀,建造在该地基上的铁路就会被拱起变形。
青藏高原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美国的阿拉斯加、中国的大兴安岭等地一样,广泛分布着冻土环境。
冻土面目狰狞,变化万端。
有些冰隐藏在土地的裂缝里,有些土坡,竟然有2/3体积由冰块组成。
冻土在零下2度以下时,是相对稳定的。
零下2度以上的冻土,就不再稳定。
青藏铁路设计原则“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减少传入地基土的热量、保证多年冻土的热稳定性,从而保证修筑在上面的工程质量的稳定性。
全线建成了68.34公里的161座代路桥、137.68公里片石路基、36.19公里热棒路基和159.81公里碎石护坡,即主动降温。
解决青藏铁路的冻土问题,采取了以防为主的综合技术,包括抬高路堤高度、热棒、片石通风路基、铺设保温板、以桥代路、通风管路基、碎石和片石护坡、保温板、综合防排水体系等。
青藏铁路路基保温材料施工青藏公路路况国道109+2917公里:不冻泉物质基地,再往前2公里,就开始频频出现马路修补的痕迹。
路基被垒高,有的达三五米,为的是给冻土保温。
通俗的说法是,卖冰棍的老太太给冰棍包上一层厚厚的棉袄。
+2940公里,出现了数百根散热棒,并行插在道路的两旁+2949公里,可可西里桥梁处,公路的散热棒更多。
+3011公里,五道梁附近公路,路旁有一实验路基,有的地方用散热棒,有的地方用通风管道。
实验路基的周围,随处可见坑坑洼洼的水沼。
+3014公里,有公路断裂的痕迹,道路面目全非,几乎看不见一块完整的水泥。
青藏公路每一年都会有路段因为冻土而翻修。
青藏铁路如何克服冻土的小故事
青藏铁路克服冻土的小故事
作为世界上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其中,如何克服冻土难题成为了摆在工程师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青藏铁路穿越的冻土带由于气温极低,使得土壤长时间处于冻结状态,给铁路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程师们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他们采用了片石通风路基和通风道等特殊结构,以改善冻土的散热条件。
这些结构能够有效地引导冷空气流过冻土地区,降低冻土的温度,从而保证铁路的路基稳定。
其次,工程师们还采用了热棒技术。
热棒是一种高效的传热装置,能够将地下的热量传递到地上,从而降低冻土的温度。
在青藏铁路的建设中,工程师们将热棒技术应用到了冻土地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除此之外,工程师们还采取了其他一些措施,例如在路基两侧设置隔热层、加强铁路沿线的绿化等。
这些措施都能够有效地减少太阳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对冻土的影响,从而保证铁路的安全运行。
在克服冻土难题的过程中,工程师们经历了许多艰辛和困难。
但是,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和智慧,使得青藏铁路成为了世界铁路建设中的一项伟大工程。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在科技发展中的伟大力量。
正是科技的进步,让我们能够克服自然界的种种难题,为人类的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才能够实现人类对未来的梦想和追求。
在这个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拥抱科技的发展,相信人类的智慧和力量。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创新,才能够适应未来的变化和发展。
让我们一起期待着未来的美好!。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问题如何解决的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问题如何解决的?青藏铁路处于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边研究的“四边”建设状态,必须采用动态设计理念。
“青藏铁路工程与多年冻土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项目科研人员通过试验段研究发现,保温材料只能够延缓多年冻土融化,在高温高含冰量条件和气候转暖条件根本无法确保路基稳定。
因此,“我们提出改变以往单纯依赖增加热阻保护多年冻土的方法,采用冷却路基思路、主动保护多年冻土工程措施来确保工程稳定性”。
这一思路的具体措施包括块石路基、碎石护坡,在路基两旁埋设高效导热的热棒、热桩,在路基中铺设通风管,在路基顶部和路基边坡铺设遮阳棚、遮阳板等。
还有一种工程设计措施就是以桥代路,这个桥可不是一般跨江过河的桥,冻土科研攻关人员将之命名为“旱桥”。
马巍称,旱桥桥桩穿越冻土层而直接打在坚实的底层,桥上铺架铁轨即可最大限度地避免冻土的影响。
青藏铁路穿越可可西里冻土区的清水河特大桥,就是典型的旱桥,该桥长达十一点七公里,气势巍然壮观。
虽然对冻土区的青藏铁路线建设、运营而言,旱桥是最可靠、最安全的工程措施,但由于其造价太昂贵,每公里要耗资五千万元人民币之巨,而全长一千多公里的青藏铁路全线总投资仅约三百亿元人民币。
因此,旱桥不能、也无法推广使用,只是在冻土条件复杂、安全性要求高的区域采用。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问题如何解决的?采纳率:41%11级2013.04.10新浪网:中国科研者研究冻土已有半个世纪了吧?吴青柏: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最初提出修建青藏铁路。
当时成立了冻土大队,奔赴高原研究冻土问题,这其实也就是现在中国科学院寒旱所的前身。
虽然后来青藏铁路工程上马一波三折,但中国科研者对青藏高原冻土的研究却没有停止过。
新浪网:青藏公路也是修建在冻土层之上,怎么解决冻土问题?吴青柏:青藏公路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那时对冻土的认识还非常浅,也没有什么新方法、新技术。
当时只是采用了将路基加高到一定的合理高度,以减少路面热扰动对冻土层的影响这一最简单的方法。
青藏铁路如何解决冻土问题
他山之石精品(总)工程质量N (B)全长1118km 的青藏铁路,有632km 是常年冻土区。
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4.3℃,气温变化幅度24℃。
直接在冻土上建铁路不行,因为随着季节的变化,冻土融化时路基会融沉,冻土冻结时路基会膨胀,融沉和膨胀都会破坏路基。
必须要想出一种方法,让路基保持恒温,避免融沉和膨胀。
如果在路基下设置通风管道,如图1所示,能达到这个目的吗?经过25年的观测和有限元法计算表明,能。
因为通风管中空气导热系数比土层小,可以起到隔热作用,减少传入基底的热量。
另一方面,通风管内空气以对流方式使堤身散热,冬季冷空气在管内流动可降低基底的地温,增加基底冷储量。
通风路基0℃等温线在地表下0.2m ,基本稳青藏铁路如何解决冻土问题定,路基下冻土最低温度为—1℃~—0.5℃。
而没有通风管的普通路基地表下最大融深已超过8m 。
另一种方法是用热管增加基底和路基的蓄冷量,如图2所示。
热管的导热能力是铜、银的三千Ⅰ道碴层;Ⅱ碎石砂砾;Ⅲ亚粘土;Ⅳ弱风化岩。
管中心线距地面1m ,管直径0.4m ,管内风速4m/s图1通风路基结构示意图L图2热管35492007.o.745(总)工程质量N (B)至一万倍,热管两端密封,管中装液体工质,管上部装有散热片,叫冷凝段,管下部埋入冻土中,叫蒸发段。
当外界温度低于冻土温度时,管中液体工质吸收冻土中的热量蒸发成气体,蒸气在压差驱动下沿热管中心通道向上流动到蒸发段,放出热量,冷凝成液体,液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管壁流回蒸发段;当气温高于地温时,液体工质蒸发成的蒸气上升到冷凝段后,由于管壁温度较高,图3热管工作原理摘自:刘志强,赖远明,张淑娟,肖建章,青藏铁路通风路基三维温度场的数值分析,土木工程学报,2006年1月;马辉,刘建坤,张弥,郭大华,青藏铁路建设中的冻土工程问题及其应对措施,土木工程学报,2006年2月气体不能冷凝成液体,达到液相平衡后液体停止蒸发,热管停止工作。
冻土知识点总结,青藏铁路是怎样解决冻土问题的
高中地理冻土知识点总结青藏铁路是怎样解决冻土问题的冻土是指零摄氏度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
一般可分为短时冻土(数小时徵日以至半月)/季节冻土(半月至数月)以及多年冻土(又称永久冻土,指的是持续二年或二年以上的冻结不融的土层)。
冻土具有流变性,其长期强度远低于瞬时强度特征。
正由于这些特征,在冻土区修筑工程构筑物就必须面临两大危险:冻胀和融沉。
随着气候变暖,冻土在不断退化。
形成条件气候冻土分布区的环境条件存在差异。
冰沼土分布区属苔原气候,大部分地面被雪原和冰川所覆盖,年平均温在0℃以下,一般都在-10℃至-17℃,冬季气温可低至-40℃,甚至-55℃,夏季温度也很低,7月份平均温度不超过10℃,全年结冰日长达240天以上。
高山冻漠土年均温也很低,一般为-4℃至-12℃。
冻土区降水很少,欧洲部分为200—300毫米,亚洲和北美洲北部在100毫米以下,西藏冻漠土区因地势高、远离海洋,降水更稀少,一般为60〜80毫米,其北部更少,为20〜50毫米,其中90%集中于5—9 月。
降水虽然少,但气温低,蒸发量小,长期冰冻,土壤湿度很大,经常处于水分饱和状态,夏季土壤一母质融化,砂土可达1〜1.5米,壤土70〜100厘米,泥炭土35〜40厘米,以下即为永冻层,高山冻漠土在宽谷、湖盆永冻层深度80厘米,山坡上可达150厘米。
植被由于冻土区气候严寒,植被是以苔藓、地衣为主组成的苔原植被,草本植物和灌木很少,常见的植物有:石楠属、北极兰浆果、金凤花等开花植物,南缘有云杉、落叶松、桦、白杨、柳、山梣等,生长缓慢,矮小且畸形,各种植物的年生长量均不大,苔原地带每年有机质的增长量为400公斤/ 公顷,是世界各自然地带中最少的。
高山冻漠土区植被为多年生和中旱生的草本植物、垫状植物和地衣,常见的有凤毛菊属、葶苈属、桂竹香属、虎耳草属、点地梅属、银莲花属、金莲花属、红景天属等,一簇簇地生长在石隙之间,或在冰雪融水灌润的地方局部呈小片分布。
高三地理冻土问题
高三地理热点之青藏铁路:三大措施保持路基冻土青藏铁路要穿越“千年冻土”区,必须攻克的难题之一是:只有设法保持该区域的冻土不受夏季高温影响,确保路基坚固、稳定.大家都知道:严寒的冬季,冻土是坚硬的,而外界气温升高时冻土会熔化,使路基硬度减弱,甚至变软,火车的重压会使路基及铁轨严重变形.因此,如何确保冻土的状态在夏季与冬季一样,就成了必须解决的难题.我国科技工作者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并且,其中的三个关键措施都只运用了简单的物理知识.一是“热棒”:被称为不用电的“冰箱”.在冻土区,路基两旁插有一排碗口粗细、看上去像护栏的金属棒,这就是“热棒”.它们的间隔为2m,高出路面2m,插入路基下5m.棒体是封闭中空的,里面灌有液态的氨,外表顶端有散热片.我们知道,酒精比水更容易变成气体,而液态氨变成气体比酒精还要容易.正是液态氨在“热棒”中默默无闻地工作,使它成了在夏季保持路基冻土的“冰箱”.二是“抛石路基”,被称为天然的“空调”.在冻土区修筑路基时,其土层路基的中间,抛填了一定厚度的碎石块,碎石之间的空隙不填实,并且与外界空气相通.这样的结构具有“空调”的功能,使得冻土层的温度基本不随外界气温变化,能有效地保持冻土的稳定性.三是“遮阳板路基”,又称旱桥:被称为隔热“外衣”.遮阳板路基,是在路基的边坡上架设一层遮挡太阳的板材,能有效地减弱太阳热对路基温度的影响.热棒工作原理在可可西里地区,在铁路和公路两旁可以看到很多竖立的“铁棒”,有关技术人员说,这其实是一种高效热导装置,叫做“热棒”。
车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热棒是青藏铁路在运营过程中处理冻土病害、保护冻土的有效措施。
据了解,热棒是一种由碳素无缝钢管制成的高效热导装置,5米埋入地下,地面露出2米。
具有独特的单向传热性能:热量只能从地面下端向地面上端传输,反向不能传热。
在冬季,热管内工作介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带走管内热量;在暖季,热棒则停止工作。
独特的冷却地温的作用使热棒堪称“魔棒”。
中国怎样破解青藏铁路高原冻土这一世界性难题
中国怎样破解青藏铁路高原冻土这一世界性难题出品| 网易新闻学院作者| 王麟,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工程师青藏高原海拔高,纬度低,高山险滩,地形险要,分布着大面积的高原冻土,植被稀少,环境脆弱,成为地球上几乎不可逾越的第三极。
历史上青藏高原因为交通落后,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所以将铁路修到青藏高原上,是中国延续了百余年的宏愿。
经过几代人半个多世纪的努力,青藏铁路终于在2006年建成通车。
青藏铁路在青藏高原上修建铁路极为困难,除了恶劣的气候和脆弱的环境,最难解决的技术难题就是高原多年冻土。
冻土指的是土体温度低于0℃且含有冰的特殊岩土体,可分为短时冻土、季节冻土以及多年冻土。
高原冻土冻胀和融沉是路基病害的主要原因普通土壤的性质主要由其颗粒的矿物成分、密度和含水量决定,这些因素一旦确定,土的基本性质就基本稳定,土的性质多表现为静态特性。
而冻土的物理性质和工程性质则和普通土质有所不同。
众所周知,水的密度比冰要大,自然而然的,水在凝结成冰的过程中,体积会增大。
所以,在寒冷的冬季,冻土会像冰一样冻结,随着温度的降低,体积发生膨胀,建在上面的路基和钢轨就会被膨胀的冻土顶起,这种现象被称为冻胀。
而反过来,到了夏季,温度升高,冻土融化体积缩小,路基和钢轨又会随之凹陷,这是热融沉陷。
在冻土的冻结和融化反复交替作用下,路基就会出现翻浆、冒泥、沉降变形现象,使得钢轨扭曲变形,变得高低起伏,会给路基造成严重破坏,给铁路行车带来严重威胁。
以青藏公路为例,85%的路基病害是融沉造成的;15%为冻胀和翻浆所致;桥梁和涵洞的病害主要由冻胀引起;在高温冻土区的路堤上,由于阴、阳坡下的融沉不同,因而在向阳面的公路左侧产生纵向裂缝……所以,在高原冻土区修建铁路,如果不能解决冻土融塌、沉降以及膨胀变形等难题,修建铁路只是空谈。
“破解”过程长达半个世纪青藏铁路自昆仑山北坡西大滩至唐古拉山南麓的安多河谷,通过多年冻土区约550公里,分布面积约2.45万平方公里,海拔大部分在4400m以上,属中纬度多年冻土,具有地温高、厚度薄等特点,其复杂性和独特性举世无双。
解决青藏铁路建设中冻土工程问题的思路与思考
解决青藏铁路建设中冻土工程问题的思路与思考
随着青藏铁路建设的不断推进,冻土工程问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解决青藏铁路建设中的冻土工程问题。
一、加强科学规划
在青藏高原这样的极地环境中建设铁路,必须充分考虑冻土工程问题。
因此,科学规划是解决冻土工程问题的关键。
在规划阶段,应充分了解当地的冻土情况,按照冻土类型、厚度、含水量等因素进行合理设计,确保铁路的安全与稳定。
二、采用先进技术
针对冻土的物理性质和破坏特点,应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采用沉井法、地热加热法、地震波法等。
同时,应选择适合冻土环境的材料和设备,确保工程质量。
三、加强监测与维护
在铁路建设完成后,应加强对铁路冻土工程的监测与维护。
通过监测数据的分析,及时发现并处理冻土破坏等问题,确保铁路的安全运行。
同时,加强冻土工程的维护,修补破损部分,避免进一步破坏。
综上所述,解决青藏铁路建设中的冻土工程问题需要科学规划、采用先进技术和加强监测与维护。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青藏铁路的安全与稳定。
- 1 -。
热棒技术解决了青藏铁路冻土问题初二物理
热棒技术在青藏铁路冻土问题中的应用1.引言青藏铁路作为我国境内第一条通往西藏的铁路,其设计和建设面临着许多特殊的地质和气候挑战。
其中,冻土是其中一个严重的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热棒技术是如何解决青藏铁路冻土问题的。
2.冻土问题的严重性青藏高原地区一年中有大约半年的时间处于冰冻状态,这就导致了地下土壤的冻融循环。
青藏铁路的轨道和路基如果建设不当,就会因为地下冻土膨胀和收缩导致铁路线路的变形和破坏。
这对铁路的安全和稳定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3.热棒技术的应用为了解决青藏铁路冻土问题,工程师们采用了热棒技术。
所谓热棒,就是在地下埋设一条条的发热管道,通过向土壤输送热量来使地下冻土融化,从而避免了其膨胀和收缩对铁路造成的影响。
这种技术在青藏铁路的路基和桥梁地基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4.热棒技术的优势热棒技术能够通过控制地下冻土的温度来减少地下水的渗透和侵蚀,从而提高了路基的稳定性和抗冻性。
与传统的保温措施相比,热棒技术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长久的效果。
热棒技术还可以减少路基的沉降和变形,延长铁路的使用寿命。
5.总结青藏铁路冻土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挑战,但通过热棒技术的应用,工程师们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为青藏铁路的安全和可持续运营提供了保障。
热棒技术的成功应用证明了其在解决类似冻土问题的地下工程中的巨大潜力。
6.个人观点作为一项新型的地下工程技术,热棒技术在青藏铁路的应用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科技在解决人类实际问题上的巨大作用。
我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热棒技术将在更多类似的地下工程中得到应用,为人类的交通运输和基础设施建设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安全。
7.结语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了热棒技术是如何解决青藏铁路冻土问题的,以及其在解决类似问题中的优势和潜力。
希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能够看到更多类似的创新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以上就是针对热棒技术解决了青藏铁路冻土问题的初二物理的文章撰写,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巍巍昆仑,皑皑雪山。
在这块被誉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的土地上,中国人正在修筑一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
专家称,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是青藏铁路建设无法回避的三大难题,其中多年冻土尤为关键,是“最难啃的一块骨头”,它的解决与否,直接决定着青藏铁路的成败。
青藏铁路处于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边研究的“四边”建设状态,必须采用动态设计理念。“青藏铁路工程与多年冻土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项目科研人员通过试验段研究发现,保温材料只能够延缓多年冻土融化,在高温高含冰量条件和气候转暖条件根本无法确保路基稳定。
因此,“我们提出改变以往单纯依赖增加热阻保护多年冻土的方法,采用冷却路基思路、主动保护多年冻土工程措施来确保工程稳定性”。这一思路的具体措施包括块石路基、碎石护坡,在路基两旁埋设高效导热的热棒、热桩,在路基中铺设通风管,在路基顶部和路基边坡铺设遮阳棚、遮阳板等。
看上去颇似藏族同胞的刘永智研究员在这个试验段资历最老,一九七五年三月,新婚一个月的他为冻土研究就只身来到高原,每次一呆就是六到七个月,最长一年多。他说,那时青藏铁路刚刚上马,如今铁路已成功穿越多年冻土,“冻土事业后继有人,大有希望”。
高原是“上来不想下去,下去不想上来,来来回回反应更强烈”。吴青柏表示,为了青藏铁路建设,为了冻土科研事业,他们将竭尽全力。
未雨绸缪加强机理及动态监测研究
北麓河试验段青藏线之畔,正在修筑的一条仅两百四十米长的铁路路基引起人们注意。吴青柏告诉记者,这是投入一百五十万元人民币,与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联合建造的对比试验路基,主要是验证冻土工程措施的可靠性,开展各种工程措施及冻土变化的机理研究。
Hale Waihona Puke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具有地温高、厚度薄等特点,其复杂性和独特性举世无双,加之全球气候变暖、工程扰动因素,势必对冻土产生长远影响。为此,高原科研基地的科学家们一方面进行“知其所以然”的机理研究,一方面未雨绸缪,着手加强青藏线冻土及环境变化的动态监测研究。
如今,青藏铁路已从格尔木铺过沱沱河,铺轨里程近全线一半。六月下旬,安多成为青藏铁路第二个铺轨点,青藏线建设进度大大加快。这无疑表明,中国已初步解决铁路穿越多年冻土地带的工程技术难题。
最难啃的骨头谁来啃?难题又是怎样解决的?记者不久前为此赴兰州、上青海采访,承担青藏铁路多年冻土问题研究的中国科学家,以及他们为之攻关的艰辛的科研历程,开始浮出水面。
北麓河试验段:几乎涵盖青藏铁路所有工程措施
从格尔木出发,沿青藏公路驱车在三百二十公里,在青藏公路和铁路线之间的山岗上,蓝天白云下一幢红顶蓝墙的塑钢建筑格外醒目。它就是青藏铁路北麓河试验段的大本营——中科院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研究基地。
这里海拔四千六百多米,据称是中国每拔最高的一个科研单元。冻土研究另一位首席科学家吴青柏称,总投资一千多万元人民币建成的该研究基地,是中科院为青藏铁路建设、运营和维护提供的一个科学试验平台和示范工程。
多年冻土问题的解决,对青藏线的贡献有多大?严谨的科学家们对此不愿多说,但他们均表示,通过参与青藏铁路建设,冻土大国中国已跻身于冻土研究国际先进行列。
马巍说,考虑到青藏线与青康公路(青海西宁至四川康定)地质条件非常近似,科研人员提出“以空间换时间”概念,通过青康公路沿线多年冻土现状与收集到的数据,可分析青藏铁路沿线工程和气候变化下多年冻土变化趋势。
吴青柏称,青藏线动态监测研究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近三年来,他们在青藏铁路沿线系统地布设了二十九个监测段面和三个不同多年冻土温度区的块石路基监测场地,设立十个多年冻土深孔监测点和十三个活动层监测场地,基本构建起青藏铁路工程动态监测平台。与此同时,青藏铁路多年冻土与气候监测网目前已初步建立,并开始正常的监测工作。
程国栋称,这一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启动以来,已取得重要的创新性阶段研究成果,为青藏铁路在冻土区的设计、施工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技术保障,也为其后期运营维护和潜在病害整治做好科学与技术储备。项目组参与编制出《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工程勘察暂行规定》、《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工程设计暂行规定》,提出路基设计应以冷却路基的保护冻土的设计思路、合理路基高度的设计依据、桥涵防冻胀措施及寒区隧道防冻害措施等关键设计问题。
还有一种工程设计措施就是以桥代路,这个桥可不是一般跨江过河的桥,冻土科研攻关人员将之命名为“旱桥”。马巍称,旱桥桥桩穿越冻土层而直接打在坚实的底层,桥上铺架铁轨即可最大限度地避免冻土的影响。青藏铁路穿越可可西里冻土区的清水河特大桥,就是典型的旱桥,该桥长达十一点七公里,气势巍然壮观。
虽然对冻土区的青藏铁路线建设、运营而言,旱桥是最可靠、最安全的工程措施,但由于其造价太昂贵,每公里要耗资五千万元人民币之巨,而全长一千多公里的青藏铁路全线总投资仅约三百亿元人民币。因此,旱桥不能、也无法推广使用,只是在冻土条件复杂、安全性要求高的区域采用。
颇为引人注目的是,“青藏铁路工程与多年冻土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项目设有两位首席科学家,他们就是被称为程国栋“左膀右臂”的青年研究员马巍和吴青柏。
科学思路:主动冷却路基保护多年冻土
在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里,刚刚从青藏铁路北麓河试验段回来的马巍尚未洗净高原风尘,便投身于实验室研究之中。提起冻土研究,他兴奋地打开了话匣子:
冻土研究列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二00一年,与青藏铁路开工几乎同步,有中国科研机构“国家队”之称的中国科学院经过充分论证,决定以其四十多年青藏铁路全线多年冻土调查、勘探和研究为基础,在知识创新工程中启动实施“青藏铁路工程与多年冻土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重大项目。
项目领军人物、中科院兰州分院院长、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程国栋院士介绍说,围绕青藏铁路迫切需要解决的及未来可能遇到问题,该项目设立七个研究课题:青藏铁路建设中冻土工程结构稳定性研究、青藏铁路沿线路基冻融病害形成机理及其防治对策研究、青藏铁路气候与多年冻土间的相互作用、青藏铁路工程与多年冻土间的相互作用、铁路路基动荷载稳定性及含盐土工程特性研究、青藏铁路数字路基及仿真平台开发研究、青藏铁路典型地段高原雷暴天气灾害预警和防御的应用研究。
他介绍说,北麓河试验段全长十四公里,整个试验段多年冻土上限附近富含厚层地下冰,且多年冻土低温空间分布状态分异性较强,是青藏线五个试验段中冻土条件最复杂、地下冰含量最高、温度场变化最复杂的一个试验段。铁道部于二00一年将这一试验段交给中科院负责,科研人员对试验段各个断面内有关变形、地温、水分、沉降等内容的九千多个观测点进行全年不间断高精度的观测和分析,迄今已完成包括块石路基、通风路基、块石、碎石护坡等青藏铁路几乎所有工程措施的实体工程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