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周长》评课稿一
圆的周长教研活动评课稿(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数学组于近期开展了一次以“圆的周长”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观摩、研讨、反思等方式,探讨如何有效提高“圆的周长”这一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
以下是本次教研活动的评课稿。
二、活动概述本次教研活动分为三个环节:课堂观摩、教学研讨和总结反思。
1. 课堂观摩本次教研活动共观摩了两节“圆的周长”教学课。
两位教师分别以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展示了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圆的周长及其相关性质。
2. 教学研讨观摩课后,全体数学教师进行了教学研讨。
大家针对两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3. 总结反思在总结反思环节,教研组长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以下要求:(1)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三、评课内容1. 教学内容两位教师对“圆的周长”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了充分挖掘,既注重了基础知识的教学,又关注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使学生逐步掌握圆的周长及其相关性质。
2. 教学方法两位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演示、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等,使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以下是两位教师的具体教学方法:(1)教师A:以直观演示为主,通过实物展示、多媒体课件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圆的周长。
(2)教师B: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 教学效果从课堂观察和教学研讨情况来看,两位教师的教学效果良好。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以下是两位教师教学效果的亮点:(1)教师A: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圆的周长,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评课稿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评课稿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评课稿「篇一」复习课它既没有新授课的“新鲜感”,也没有练习课的“成就感”。
但是听了陆老师执教的《平面图形的复习课》一节课,让我们受益匪浅。
这节课陆老师以一句“生活中的图形无处不在,那么其中哪些是我们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呢?”引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让学生说出学过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以及各图形面积的推到过程,老师只是在学生讲解时出示相应的图形面积推导的多媒体动画,让其他学生更好的回顾。
体现了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小组活动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将课前剪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贴在大纸板上,形成知识网络,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乏味的复习课充满活力,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在练习设计上形式多样,既有基础练习,又有拓展练习,既重视数学知识的练习,更重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特别是最后一道题:这是学校校园平面图!在这道题讲解中陆老师巧用电脑,让学生在画图板上通过对图形的切割重组,更好的理解,让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互相结合,这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内化,也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提升应用能力,同时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的价值。
总之,陆老师的课前准备充分,课上合理分配时间,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不仅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更是以学生为之主体。
是一节很成功的示范课。
当然,我们的老师的课都不可能达到100%的完美,所以就这节课个人有以下几方面意见: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是平面图形的一个重点,本节课却没有提及周长,应该让学生明确知识的形成,以便更好的掌握与运用知识。
课堂中运用几何画板过程中环节过渡不够自然,以后有机会老师和学生应多运用。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评课稿「篇二」1、整节课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师生互动性良好。
2、整堂课体现了大容量快节奏,练习设计形式多样.本课教学设计紧凑,环环相扣,容量大,节奏快,充分利用了课上的每一分钟.无论在学生验证猜想时,还是探究化简比的方法时,教师都要求全员参与.练习设计层次性强,有梯度,题型灵活多样,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关注了全体。
新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评课稿
《圆的周长》评课稿11月3日下午,与六(4)班的学生和学生六组的老师们度过了这难忘的一节课。
这是一节数学课,学习的内容是《圆的周长》,执教老师薛云香老师。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验中得到圆周长公式。
薛老师的课在以下几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的印象。
一、引入环节生动有趣这节课从兔子赛跑引入(灰兔跑正方形跑道,白兔跑圆形跑道)。
要判断哪只兔子先跑完一圈,需要知道路程和速度。
灰兔的路程就是灰兔跑正方形跑到一圈的路程,就是正方形跑道的周长。
白兔的路程就是跑圆形跑道一圈的路程,就应该是圆形的周长。
此时,通过路程自然地就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圆的周长。
从学生熟悉的赛跑入手,情境亲切;谁先跑完一圈----这个问题又自然过渡到跑道长度,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探究新知中问题环环相扣对圆的周长定义清晰后,抛出问题“怎样可以知道圆形杯上的圆周长有多长”。
学生思考后汇报,“可以用绕绳法和滚动法,将圆周转化为易测量的线段长”。
此时,思考还没停止,教师又抛出问题,“要测圆形游泳池的边有多长怎么办”。
学生发现绕绳法和滚动法在此时并不适用。
继而老师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圆的什么有关。
老师启发:用圆规画圆,圆规两脚张开的距离越大,画的圆就越大。
猜想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有关系。
然后利用准备的学具,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一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
在动手测量、计算、汇报讨论后,师生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
只是本课的难点。
在此基础上,引出并介绍圆周率。
整个探究新知的过程中,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断抛出新问题、新情境,通过引发矛盾,激发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整个过程承接自然,流畅非凡。
三、教态稳重从容薛老师在整堂课中,语言循循善诱,简练清楚。
在处理课堂教学内容中,有主有次,分得清楚,展现了高超的课堂把握能力。
如在导入和呈现圆的周长定义时简明扼要,而在验证猜想环节,则耐心等待后,能够步步启发诱导学生说出“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点”这一规律。
《圆的周长》数学评课稿
《圆的周长》数学评课稿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实现。
今天,听了这六节课的汇报,使我受益颇深。
下面,就展欣这节六年级《圆的周长》谈一谈我的几点看法:一、导引目标,激发兴趣导引目标主要通过“导入新课”来完成,它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局。
展老师利用课件创设了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又为后继学习和深入探究埋下了伏笔,两名学生进行赛跑比赛,问谁跑的快的生活问题转化为比较圆的周长和正方行周长的数学问题可谓一举多得,从而达到以旧有知识为铺垫,引出圆周长知识,很好的展示圆周长的概念。
通过结合硬币、罐头底等实物动手指一指、摸一摸圆的周长,初步感知周长是一周的长度,再动口说说培养学生把思维转化为外部语言,更增强对圆周长的感性认识,了解之间的区别,前者是线段求和,后者是曲线求长,作好先导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这节课在学生对圆周长有了较强的感性认识后,体验及形象理解圆周长的意义。
二、创设条件、自主参与组织研究、体验发现。
研究证明“所有能有效促进学生民展、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
”因此,必须创设条件使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际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猜想——验证”又是学生探索中常用的方法。
展老师这节课学生通过量、绕、滚找出周长和直径、半径的倍数关系,学生通过动手计算,反测量的周长和直径、半径的倍数关系算出,填写报告单,观察数据发现倍数关系,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是半径的6倍多一些,并就此说明祖冲之早就发现这一规律,并进一步说明圆周率的取值:3.14这一较强的数学思想方法得到渗透,通过学生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周长公式的形式,并应用。
学生了然于心,可以看出展老师在“自主性学习”,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这一新课程理念做的很好。
三、引导创新、应用实践。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听课评课记录
《圆的周长》评课记录对于刘老师的这节课,首先,一直认定为优质高效课,总体评价如下:1、我认为老师能大胆释放自由,让学生体验学习经历。
自由是创新的灵魂。
从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做起。
刘老师通过设置情境,直观揭示圆的周长概念,然后让学生独立阅读教材,了解如何测量和计算圆的周长。
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想办法测量圆的周长。
在这基础上提出问题: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呢?(教师没有发出指令性的操作任务,而是让学生对子、小组合作,用各种方法测量圆的周长。
通过计算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
)最后引出了圆周率。
总结出了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自由的,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体验学习过程,而教师只起到了组织、引导的作用。
2、刘老师能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这样有利于主动探索。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有句名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廖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问题解决”思想,以问题导学,引导学生不断寻求策略,不断解决问题,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怎样测量圆的周长,你用的什么方法?打破教材有什么教什么的传统做法,放手让学生探索创造,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动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这样,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有自由的活动空间,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更有了一份创造的信心。
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
通过动手操作,大胆实践,探索出用“绕”、“滚”等多种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并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点:用“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
这一过程改变了过去那种先告诉学生怎样做,然后让学生按要求做的被动测量方法,而是采用先给学生“材料”,放手让学生在操作和观察中发现规律,得出结论,使学生自觉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了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从本课教学中我们要做到,只要是学生自己能看会的老师不要讲,如果老师真的放手让学生看书,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是能自己看会的。
学生不会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周长》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周长》评课稿我有幸聆听了綦江区营盘山小学陈小华老师执教的《圆的周长》一课,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陈老师在课堂上,以“情境设疑——新知探究——新知运用”为主线,有在各个环节中设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独立思考,各个击破,呈现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层层推进、抽丝剥茧,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一、结构紧凑、层层递进。
陈老师组织学生从阅兵式的情境中引出圆的周长;从大小圆周长的比较中引出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从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猜想中引出对猜想的验证,从而得到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循循善诱,环环相扣,水到渠成,是高效课堂的典范,给听者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二、动手操作、经历过程。
无论是讲授圆的周长的测量方法——绕线法和滚动法,还是在验证猜想的小组合作活动中,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经历知识获取的全过程,让学生主动获取圆的周长的相关知识,充分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练习设计、层次性强。
在课堂上,陈老师设计了三个练习,一是利用圆的周长公式计算已知直径和半径的两个圆的周长,二是估算已知直径的“中国天眼”的周长,三是计算阅兵式中车轮转动的圈数。
这些题能很好的抓住新授内容的重、难点,有效的对新知加以巩固,有利于学生对新知准确而清晰的把握,同时也联系实际问题学生的生活经验,在练习中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首尾呼应、有头有尾。
在阅兵式这个情境中抛出“引导车”从“敬礼线”到“礼毕线”车轮大约要转动多少圈这一问题,于是老师领着学生带着这一问题经历了圆的周长的探究学习,之后,陈老师把这一问题设计为一练习加以解决,这样设计体现了前后呼应,使整节课更加严谨。
同时再次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数学理念。
五、爱国教育、贯穿始终。
从盛大的国庆阅兵式到古代数学家祖冲之领先世界1000年的圆周率上的成就,再到“中国天眼”,让学生蒙生一种自豪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一次思想与情感上的熏陶,激发民族自豪感。
圆的周长教学评课
圆的周长教学评课这堂圆的周长教学评课主要针对初中数学的圆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圆的周长概念及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是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将详细介绍课程内容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
1. 课程内容本堂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1 圆的基本概念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我会向学生普及关于圆的基本概念,如圆的定义、圆心和半径的含义等。
通过图示和实例,让学生对圆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1.2 圆的周长公式接下来,我会引入圆的周长公式C=2πr,并解释π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通过实例演练,让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熟练运用于实际问题中。
1.3 圆的周长计算在教授圆的周长公式后,我将引导学生通过给定半径或直径,计算圆的周长。
通过多个实际问题的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推导解决方法的能力。
1.4 圆的周长计算的一般化在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后,我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已知面积来计算圆的周长。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相关模式和分析,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引导他们发现计算方法的规律。
2. 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2.1 案例分析法我会准备一些相关的典型案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2 合作学习我将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和促进思维碰撞,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2.3 探究式学习我将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操作,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3. 教学评价为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方式:3.1 作业评价我会布置相应的作业,包括计算题和应用题,通过批改作业,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案例分析评价通过观察和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包括思维是否清晰、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圆的周长和面积复习》评课稿
《圆的周长和面积复习》的评课稿
武强
王志敏老师所讲的《圆的周长和面积复习》一节课,给我留下以下印象:
1、自主整理、形成网络。
教师通过让学生在课前对本单元知识点进行思考梳理,进一步明确了这一单元的知识点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师提前收集了学生的整理方法,从中择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解说展示,引发了学生之间到的交流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整理,学会了整理复习的方法,知道了整理复习既可以按照单元知识点的编排顺序整理,也可以按照解题方式进行整理,增强了学生自主整理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2、大量练习、形成技能。
教学的第二个大环节,教师设计复印了大量的练习题对学生进行训练,这些复习题覆盖面广,包含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方方面面,不但形式多样,有口算、填空、判断、计算、而且有层次、有坡度,基础题、变式题、拓展题逐步加深,对知识的易错点重点练、易混点对比练,通过练习,进一步熟悉知识,形成了技能。
3、学生思考深、反应快。
整节课全体学生都处于投入学习的状
态,并且学生反应很快,教师点到那,学生能答到哪,复习过程紧奏,学生学习习惯好,复习效率高,这与教师平时的要求和训练分不开的。
4、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能力强。
教师语言简洁,点拨到位,媒体应用熟练,思路清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得当,与新的课程理念相贴切。
总之,这节复习课既重温了旧的知识,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也对解题方法的运用更加熟练,最终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提高,是一节符合复习课教学模式的高效课堂。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评课稿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评课稿
圆的周长評课稿
今天我看了李教师《圆的周长》的课堂实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李老师的教态自然、大方、和谐。
语言形象、生动、流畅,普通话音准好。
给人的感觉她不像是一个教师,而是一个优秀的导游,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遨游。
在整个教学过程老师始终能够应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有效教学规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认识圆的周长;充分感知,理解圆周长的意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发现规律;即使反馈练习,解释应用知识;指导学生自主总结,和谐整合。
在有效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使学生从中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同时应用多种教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老师《圆的周长》整个教学设计闪光点是注重体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建立知识架构。
体现在:
1、一开始让学生摸一摸,既复习“周长”概念,也在在操作中真实体验圆周长是曲线这一特殊特征,不等同于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那样可以直接利用工具进行亮度,把矛盾引发出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2、通过学生演示怎样得出圆的周长(尺子固定,滚动圆;用绳子绕圆的一周等),至于黑板上已画好的圆,用绳子来量就出现各种困难再次引发矛盾的出现,再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小组合作活动环节,通过量学具有关圆的直径、周长,求周。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周长和面积复习》评课稿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周长和面积复习》评课稿对学生整理和复习不但要起到一个回顾知识点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将这一章节的内容进行梳理,从而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网络体系。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整理和复习课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引发知识的重新构建,并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
这堂课的重点,林老师就将其定位在学生复习整理的学法指导上。
而事实证明,当学生通过自己整理得到的复习方法印象非常深刻,学生愿意并且重视相互之间的学习。
在学生自主探究整理复习的方法之后,安排了一定量的相关练习。
但是复习中的练习应定于哪里呢?我觉得应定位于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性影响,灵活应用,挖掘提升。
在教学设计中,林老师首先关注到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类似问题的”定势”,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所以在练习中林老师先安排了一组根据直径和半径求周长和面积的练习,让学生的思维的热热身,也为后面的提高练习打下基础。
之后为了让学生形成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一组具有代表性的练习,这些问题不但可以帮助孩子更加深入考虑问题,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发展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还可以提醒其他学生,避免发生类似错误。
本案例的练习主要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基本练习穿插在知识的梳理与沟通这一环节中进行。
基本训练的安排林老师考虑到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教材内容的特点,要练在知识的重点上、难点处;二是学生的掌握情况,要练在薄弱处、疑惑中。
如在学生复习了半径、直径、圆心等概念后,我林老师让学生在圆纸片上画出来并用字母表示,又用这个圆纸片证明圆是轴对称图。
六年级上数学评课稿圆的周长_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数学评课稿圆的周长_人教新课标
见的思想交锋,可以培养学生民主的人文作风;标准严密的知识表达,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人文精神;课堂生活的亲生经历,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人文道德。
“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圆的知识呢?”“究竟什么是圆的周长呢?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请你大胆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究竟圆周长与直径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要求圆周长,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请举例证明你的想法。
”都是探索过程中人文交融的真实体现。
整节课下来,学生学习效果较好,原因是事先让学生准备的教具比较充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教师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
这次课后,我深切的感受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本质就是激发和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思考。
六年级《圆的周长》评课稿
六年级《圆的周长》评课稿张老师给我们讲了一节优秀的关于图形与几何方面的课。
本节课知识点多、容量大,学生动手操作多、时间难控制,很难操作。
但是张老师处理的很好,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使这节课更加流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动手和思考交流的时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动手测量、小组合作,让学生亲身经历探寻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规律的过程,从而归纳周长公式。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很好的突破本课的重点——让学生利用实验的手段,通过测量、计算、猜测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验证猜测等过程,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
下面就以下几点谈自己的感受。
一、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数学走向生活化。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
在创设情境部分,张老师从“要在圆桌或菜板的边缘箍上一圈铁皮,求铁皮的长度”这一学生熟悉的实际情境引入,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
在运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解决问题中,通过学生经常看到或使用的自行车引出问题,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
自行车的后轮半径是33cm,它滚一圈能走多远,那就是求它的周长。
这样的问题,是“化曲为直”思想的应用——用曲的车轮周长计量自行车前进的距离。
第二个问题带有更强的现实性,“小明从家到学校1km,轮子大约转了多少圈?”学生必须通过计算,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得出的相关结果,也能加强学生的生活经验。
二、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张老师在教学圆的周长的概念时,学生用手中的学具代替圆桌或菜板,测量边缘箍上一圈铁皮时,把学具在直尺上滚一圈再量出长度——“滚动法”,或者拿线在圆形物体上绕一圈,量出线的长度——“绕绳法”。
圆的周长评课稿
圆的周长评课稿《圆的周长》评课稿中牟县解放路小学王晓萌圆的周长”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经历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公式的由来并能进行一些实际运用。
在课前学生进入录播室找不到位置,耽误时间,没有将课堂中使用的学具提前发放给个小组,在黑板上的实验报告单在课前没提前画好。
课中讲解圆周率的时候有点快,没有将π≈3.14板书至黑板上,在学生将测量的数据写到黑板上后没有检查出来数据结果有问题,也没有说实验动手测量存在一定的误差,为同学们解释清楚为什么小组之间测出来后计算的圆周率结果不一样。
课堂小结过程中,应该广面撒网,多询问几位同学,而不一样一直询问一位同学,还有吗?还有吗?三年级:1.在测量圆的周长方法时,学生在说到滚圆法和绕线法的时候说在圆上标出来直径,然后测量。
规范的应该是在圆上先标记出来一点,从这个点开始测量直到围成一周到这个点结束即为圆的周长。
2.在讲解习题“大圆的圆周率大,小圆的圆周率小。
”这道题时,错的原因直接说因为圆周率是固定的更好让学生再深刻认识一下圆周率。
四年级:1.纵观整节课,感觉本节课与生活紧密联系。
并且王老师还注重“以生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更多地移交给学生,老师起到引导的作用。
2.在总结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时,给更多的学生机会来说说自己的收获会更好。
3.师的讲话大多是衔接作用,其余时间基本都是学生再讲。
而且仔细品味学生的语言,你可以发现,他们介绍时用的语言都是很规范的,“我们既然知道了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就叫做圆的周长,那么我们小组研究了一个方法……”、“根据这些数据我发现,这三个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都是三倍多一些”“因为……,因此我认为……”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很严密,而且语言表达的很规范,很清晰。
说明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是非常的注重学生语言习惯的培养的!五年级:1.小花驴和小黑驴跑的太快了,没有太看清楚比赛的过程就结束了。
2.计算方法在探讨出来的时候过渡性不太好,提问的范围不大,学生参与度不是特别高。
圆的周长.评课稿
《圆的周长》评课稿大湾乡中心小学——母慧霞本节课教学的课题是《圆的周长》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从“圆周长意义”的理解,立足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由表达;“圆周长公式”的建构,则是借助于学生主体的测量、计算、自学、推导、论证等充分的实践活动而展开的。
可以说,每个知识点的发现,都是学生自主探索的成果,而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结论。
探索,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达到了教学要求。
圆的周长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圆的周长的意义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难点是理解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及圆周率。
“你知道哪些关于圆的知识呢?”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机会,首先通过触摸圆周长,使学生建立充分的亲身体验,接着通过对圆周长概念的个性化描述,引导学生尝试具体表象向抽象提炼之间的转轨。
尽管学生在这里的表达显得肤浅,但正是这些富有个性的思想,恰恰显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有效的触摸体验,充分的理性概括,使圆周长概念的建构过程充分而有效。
探索圆周长计算这一环节: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式的测量活动,使学生自主创造出“测绳”和“滚动”两种测量圆周长的方法,丰富了学生的课堂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对两种测量方法的反思及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测绳”和“滚动”这两种方法的局限性,引导学生探索“计算公式”的心情,为继续研究圆周长的计算作好了铺垫。
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圆的什么有关?是直径的多少倍?进一步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然后让学生利用准备的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一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
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帮助,学生把自己研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发现了规律: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是本课的难点。
在此基础上,通过展示,验证所有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从而引出圆周率,学生有了这一发现,建立了新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学生体验到了新知的价值。
当然,本节课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收获,还有关于教学不足的思考,比如课堂纪律和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和独立思考,全部参与和个体培养等等的关系处理,这也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六年级数学《圆的周长和面积复习》评课稿
六年级数学《圆的周长和面积复习》评课稿六年级数学《圆的周长和面积复习》评课稿对学生整理和复习不但要起到一个回顾知识点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将这一章节的内容进行梳理,从而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网络体系。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整理和复习课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引发知识的重新构建,并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
这堂课的重点,林老师就将其定位在学生复习整理的学法指导上。
而事实证明,当学生通过自己整理得到的复习方法印象非常深刻,学生愿意并且重视相互之间的'学习。
在学生自主探究整理复习的方法之后,安排了一定量的相关练习。
但是复习中的练习应定于哪里呢?我觉得应定位于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性影响,灵活应用,挖掘提升。
在教学设计中,林老师首先关注到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类似问题的"定势",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所以在练习中林老师先安排了一组根据直径和半径求周长和面积的练习,让学生的思维的热热身,也为后面的提高练习打下基础。
之后为了让学生形成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一组具有代表性的练习,这些问题不但可以帮助孩子更加深入考虑问题,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发展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还可以提醒其他学生,避免发生类似错误。
本案例的练习主要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基本练习穿插在知识的梳理与沟通这一环节中进行。
基本训练的安排林老师考虑到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教材内容的特点,要练在知识的重点上、难点处;二是学生的掌握情况,要练在薄弱处、疑惑中。
如在学生复习了半径、直径、圆心等概念后,我林老师让学生在圆纸片上画出来并用字母表示,又用这个圆纸片证明圆是轴对称图形,使知识落实到实处。
在掌握了圆面积公式之后,让学生回忆它的推导过程,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周长》评课稿
合理运用策略,构建知识体系——《圆的周长》点评圆的周长是在同学们认识了圆的半径,直径,以及知道了圆是曲线图形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堂课教师设计了猜想——验证——推理等体验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突破重难点。
本节课有以下亮点。
一,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利用主题图创设情境教学,圆桌和菜板开裂了,需要在他们的边缘箍上一圈铁皮。
听到这,你有什么问题吗?同学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1、什么是箍?2、圆桌和菜板分别需要多长的铁皮呢?3、求铁皮的长度是不是就是在求圆的周长呢?教师注重目标导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圆桌和菜板都是人们生活中熟悉的物品。
教师选择贴近实际生活的例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想即刻解决问题的欲望。
培养了学生从不同角度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现实世界的能力。
二,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有效的教学活动应该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测量圆的周长的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一系列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如:孩子们通过绕,滚,围等方法测量圆形纸片的周长,让孩子们动手又动脑,充分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随后还提出问题,你是怎么想到的呢?教师不仅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孩子们学会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现实世界的能力。
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呢?老师抛出问题后,让同学们通过猜想——验证——推理等环节得出结论。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准备了几个大小不同的同心圆,同学们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圆的直径越大,周长也越大。
培养了孩子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世界的能力。
经过计算,比较,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它就是圆周率,从而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
教师比较注重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孩子们通过一系列动手操作的活动经历“再发现”,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注重知识的迁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在数学课堂中渗透科学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助于培养孩子们思维的严密性与逻辑性等良好思维品质。
《圆的周长》评课稿五年组
圆的周长评课稿一、优点本节课,能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出发,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教学。
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圆的周长的理解,并通过学生动手测量、小组合作,让学生亲身经历探寻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规律的过程,从而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来探寻周长公式。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1、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有层次这是一节平面图形的计算课,其中有公式的推导,也有结论的应用,整节课,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每个操作环节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动来加深对圆的周长的理解和公式的应用,突出重点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注重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要求,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学模式,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使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
在小组探究中教师的要求说的明确而简要,对学生的操作,对整节课的展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的现象。
3、关注学生,师生关系融洽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学生所展开出来的强项智能的肯定,进一步激发和引导可以带动和唤醒其他智能相应的发展,从而,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我的认识水平,整堂课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给予学生掌声和赞扬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给予启示和引导,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二、不足之处本节课教学中,由于学生数学基础较差,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弱,所以教学中引导、点拨时语言不够精炼,课上对学生的回答未能全面给予适当的回馈,圆的周长的概念教学不扎实,在今后教学中,应该进一步加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周长》评课稿一1.简单而富有内涵的引入
余老师原先的引入是从一则广告开始的,香飘飘奶茶一年所卖出的杯子有3亿多,接起来可以绕地球赤道一周。
看广告、说周长、找关系、再化繁为简,这样引入有三个好处: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看到广告进入课堂,很新鲜;二是从地球赤道整个巨大的圆回到纸上的小圆,要研究大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我们先从小圆开始研究,这就是华罗庚所说的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三是生活中的一般实例都是先测量出周长再求直径,比如,测量一棵树的直径,就是先量出它的周长等,这个广告也是先有周长,我们再来探究赤道直径是多少。
有三个这么明显的优点,为什么会弃而不用呢?因为它有一个巨大的缺点,那就是时间!整个过程大约用了10分钟,才进入新课探究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一个缺点把所有的优点都掩盖了,所以,余老师改成下面的引入。
先出示一个普通三角形,问它的周长在哪里,要测量什么,怎么计算?再出示一个正方形,也是问同样的问题,最后再追问:为什么只要测量一次,正方形的周长时边长的几倍?最后在出示圆。
这种引入的优点是什么呢?一是从平面图形的周长引入,和前面所学的连成一条线,形成知识系统;二是这节课的一个内在线索是探寻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这个比值是一个固定
的数!正方形正好具备了相似的关系,正方形的周长时变长的4倍,也是一个固定的数;三是时间,前后不到3分钟!因为课的导入追求迅速、高效,所以余老师采用了第二种方法导入。
2.自发而科学严谨的探究
关于课堂当中的操作,大多数是教师的指令行为,老师说做什么就做什么,学生根本不明白老师为什么要我们这么做!在本节课中,余老师通过巧妙地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自发的进行探究,"这两个圆,哪个圆的周长比较长?""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怎么样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测量圆的周长?"每个问题都经过精心设计,逐步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明确了操作的目的。
在操作时提出了各种操作要求,小组合作分工,务求科学严谨!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也是一次科学研究的过程,这是学生忘记了知识之后所留下的最宝贵的智慧!
3.数学思想和文化的渗透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
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在本节课中,余老师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多种数学方法,比如在测量圆周长的时候是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在汇报操作结果的时候,渗透了"变"与"不变"辩证思想,这也是理解圆是一个固定的数的重要过程,在介绍刘徽割圆术的时候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等等。
在介绍圆周率的历史的时候,提到了我国研究圆周率的主要人物,以及和西方的比较,渗透了思想感情教育。
这些数学文化和数学思想,都是我们在课堂中需要挖掘和渗透的,这是数学素养的重要体现!
思考:圆周长÷直径=圆周率,这条规律的出现时机,余老师是放在学生的汇报之后,介绍圆周率的历史之前。
我的想法是,学生的操作结果无法得出这是圆周率,这只是一个大概的范围,所以,我想,是不是放在接受前人的探究历史之后再将这条规律补充完整是不是好一些,这样,学生对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是一个固定的数,会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呢?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