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苏教版)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苏教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学问点整理〔苏教版〕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1.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来,影子在〔西边〕;中午太阳升到正南方,影子在〔北边〕;黄昏,太阳从〔西方〕落下去,影子在〔东边〕。

2.太阳运动的规律是:〔由东向西〕,太阳高度是〔低—高—低〕。

3.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是:〔由西向东〕,影子的长短变化是〔长—短—长〕。

4.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是〔低—高—低〕。

5.〔早晨、黄昏〕时,影子〔长〕,说明太阳〔斜射地面〕,此时温度〔低〕;〔正午〕时,影子(短),说明太阳〔直射地面〕,此时温度〔高〕。

6.很久以前,人们就留意到〔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利用这个规律来〔计算时间〕。

当时的〔计时工具〕被称为〔日晷〕或〔太阳钟〕。

〔日晷〕是测量时间的工具.7.〔太阳钟〕是利用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制成的。

8.〔日晷〕由〔晷面〕和〔晷针〕两局部构成。

9.日晷有〔赤道日晷〕和〔地平日晷〕两种。

10.使用手掌日晷时要留意:面对〔正南方〕,〔掌心〕向上,平端〔横放〕在胸前;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

1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昼夜的形成缘由是(地球的自转)12.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 小时〕。

13.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旋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

14.16 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围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15.2023 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 8 点,那么,美国应当在〔上午〕,德国应当在〔中午〕,澳大利亚应当在〔晚上〕收看实况直播。

16.月球圆缺的样子叫做〔月相〕。

月相的周期性变化是(一个月).17.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

18.随着月球围绕〔地球〕的公转运动,月相变化的挨次是〔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幼苗可以不须要阳光,但生长须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讨厌生活在灰暗、干燥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存活除了须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就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是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已经开始,至凶悍的肉食动物中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是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促进作用,互相相互竞争,构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作一个生态群落。

例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了毁坏,整个生态系统就可以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下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1、草→兔→鹰2、草→兔→蛇→鹰3、草→蝗虫→鹰4、草→蝗虫→蛇→鹰5、草→鸟→蛇6、草→鸟—→蛇→鹰第二单元1.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从相同侧面反射获得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边线、方向有关。

5.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反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其太阳在天空中的边线变化而变化,太阳边线最低时影子最长。

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恰好相反。

9.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一单元7. 东面的国家(或城市)比位于西面的国家(或城市),较早看到日出。

因为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

亚洲比我国早看到日出的国家是日本。

美国与我国时间相差12小时,我国是白天的时候美国是晚上。

认为地球围绕太阳转动。

10. 月相变化规律是:新月(初一)蛾眉月(初三四)上弦月(初七八), 凸月(十二三), 满月(十五), 接下来依次是残月(十七八), 下弦月(二十二三), 蛾眉月(二十七八)。

19. 凸面镜最主要用在倒车镜上,所成的像是正立的。

凹面镜常见于哈哈镜或勺子背面,所成的像是上下颠倒的。

20. 看到水面处的铅笔发生了弯折,说明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三单元28. 不在同一个插座上接太多的用电器,或者长时间使用电器,可能引发火灾。

29. 使小灯泡更亮的方法:①加电池;②减少电路中的灯泡。

31.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地球的北极吸引磁铁的N端,南极吸引S端。

33. 不能靠近磁铁的物体有软盘、磁卡和磁带。

36. 电磁铁和磁铁最主要的不同点在于电磁铁的磁力和磁极可以改变,而永久磁铁则不能。

37. 电磁铁可以做电铃,电动机,电动机,磁悬浮列车等四单元达160次,休息后可以恢复人的小,一分钟内儿童的呼吸次数比成人的多。

42. 吸烟会严重危害人的脑、心脏、胃、肝脏等器官,尤其是肺。

43. 怎样保护呼吸器官?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预防呼吸道疾病,扫地前洒水,呼吸富含氧气的空气。

50. 经常运动、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情绪都有利于心脏的健康。

五单元联系,或者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获得充分证据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思考。

许多科学结论就是令人信服的解释,它们是科学家长期观察、调查、实验、分析、思考并不断修改完善的结果。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单元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单元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单元知识点整

第一单元:物体的测量
- 米是长度的基本单位,用m表示
- 千克是质量的基本单位
- 秒是时间的基本单位,用s表示
- 不同形状的物体可以用不同的测量方法测量长度、面积和体积
- 用天平可以测量物体的质量
第二单元:观察天体
- 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是太阳系中靠近太阳的行星
- 太阳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天体,是太阳系的中心
- 月亮是一颗卫星,它围绕地球旋转
- 处于地球上不同位置的人可以观察到不同的星座
第三单元:导电与开关
- 金属、汞和盐水都能导电
- 电的通路被打开或关闭可以用开关来控制
- 用导体可以组成简单电路
第四单元:空气的利用
- 空气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非常重要
- 空气可以使物体漂浮、移动和"飞行"
- 带电物体之间也会发生电力作用
第五单元:水中的生命
- 水是生命之源,水中有很多生物
- 水中的生物利用不同的器官来维持生命
- 不同的水生生物在形态、性和生存方式上也不同第六单元:简单机械
- 杠杆、轮轴和滑轮是简单机械
- 简单机械可以改变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的位置- 机械运动可以用图示或文字来记录。

(图文彩色版)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划重点

(图文彩色版)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划重点

-精品知识点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第1课光源1.白天,阳光照亮大地;夜晚,灯光和烛火给我们带来光明。

太阳、开启的电灯、点燃的蜡烛、萤火虫都是光源,它们能自己发光。

2.光源可以根据来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1)像太阳、闪电、萤火虫等这样不需要人类参与,依靠自身发光的光源称为自然光源。

(2)像电灯、蜡烛、烟花等人工制造的光源称为人造光源。

3.有些物体自身不发光,如月球、镜子等,这些物体不是光源。

4.按光源的发光原理,可以把光源分为热光源和冷光源。

(1)如太阳、闪电、蜡烛、白炽灯等通过发热激发出光的光源叫热光源。

(2)不需要发热就能发光的光源叫冷光源,如萤火虫、LED灯等。

5.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

(1)蜡烛燃烧发光:化学能转化为光能。

(2)给细钢丝通电,让钢丝发光:电能转化为光能。

6.通电时千万不要摸钢丝。

1.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激光笔发出的光在玻璃容器里是沿直线传播的。

3.当三张硬卡纸的小孔与手电筒在一条直线上时,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

4.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如射击瞄准、排齐队列、皮影表演等。

5.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

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它的原理就是光沿直线传播。

6.做小孔成像实验。

(1)将塑料膜蒙在纸杯口上,用橡皮筋扎牢。

(2)用笔尖在纸杯底部扎一个小孔。

(3)将纸杯底部的小孔对着点燃的蜡烛,慢慢调整纸杯与蜡烛之间的距离,直到能看到清晰的像为止。

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2.物体的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

镜面、玻璃表面、抛光的金属面、平静的水面等物体的反光效果都很好。

3.月球本身不发光,当太阳光照射到月球上时,在月球表面发生反射,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一部分光进入人眼,因此我们看到的月球是亮的。

4.两面镜子夹角越小,镜中出现的像就越多。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必背知识点梳理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必背知识点梳理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必背知识点梳理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必背知识点梳理第1单元《光与色彩》知识点梳理第1课光源光源是能够自己发光的物体,例如太阳、电灯和蜡烛。

根据光源的特征,可以将其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自然光源是大自然中没有经过人类加工和改进的光源,例如太阳、雷电、XXX和发光水母。

人造光源则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而制造出来的光源,例如点燃的火把、油灯、蜡烛和各种电灯。

要判断一个光源是自然光源还是人造光源,需要看它是否经过人类的加工和改进。

此外,可见的“发光体”可以分为光源和反光物体。

在生活中,许多物体会发光,但要判断它们是否为光源,需要看它们是自己发光还是因为有其他发光体存在而发光。

第2课光的传播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这一点可以通过我国古代学者XXX发现的“小孔成像”现象得到证明。

当光线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时,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

第3课光的反射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几乎所有物体都可以反射光,但不同物体表面的反光效果是不同的。

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例如镜子、平静的水面、玻璃表面和抛光的金属面等。

镜子是反光效果最好的物体之一。

潜望镜就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作的。

光从太阳或火焰发出,照射到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进入人眼,人因此看到了物体。

第4课七色光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有关。

利用镜子、水雾和三棱镜可以制造“彩虹”。

光的色散原理是由英国科学家XXX发现的。

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说明白光由这七种颜色的光组成。

第5课热传导热可以通过热传导从一个物体的某一局部传递到另一局部,或者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

在热传导的过程中,热可以从物体的高温局部传到低温局部,或者通过直接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

在固体中,热的传递方向是四面八方。

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都存在热传导现象,也就是说,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通过直接接触高温物体让低温物体热起来。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知识点整理1.太阳的位置与影子的方向有什么关系早晨太阳在东方,影子在西方;傍晚太阳在西方,影子在东方。

2.太阳高度概念太阳高度与影子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与地表温度的关系太阳与地平面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

中午太阳高度最高,影子最短,温度最高;早晨,傍晚太阳高度低,影子长,温度低。

3.一天中,影子的变化规律(长度、方向)长度:由长变短,再变长。

方向:由西向东。

4.古人用的计时工具太阳钟也叫日晷是根据什么原理制作的太阳的运动与影子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这个原理制作出的。

5.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的日晷属于什么日晷赤道日晷:与地球赤道平行。

6.昼夜交替的原因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地球自转7.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8.太阳东升西落的原因地球以自西向东的方向自转着。

9.因为地球是圆的,同时在自转,有一部分地区有阳关照射,是白天;有一部分没有阳光照射,是黑夜,所以存在时差。

10.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11.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认为太阳是中心,地球围绕太阳旋转。

12.月相的概念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在地球上看到月两圆缺的样子叫做月相,这是因为太阳照到月亮上,同时月亮围绕地球转,不同时间我们在地球上看到被照射到的月亮也是不同的,所以才会出现‘月有阴晴圆缺’。

13.月相的周期看到的月光是什么光月相的周期是一个月,月光是太阳光照射到月球上,反射到地球上的光。

14.月相变化的规律新月-娥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残月-下弦月-娥眉月15.科学家林奈根据不同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编制了花钟。

16.夜晚活动的动物有:蜗牛,猫头鹰,老鼠,蛾子,蝙蝠,刺猬等。

17.人为改变白天和黑夜的长短,动物、植物的习性也会变化。

如减少光照时间可以使菊花提前开放。

延长光照时间可以让鸡下更多的蛋。

18.调查夜间小动物的活动时要注意什么不伤害小动物,不惊动小动物,注意安全。

第二单元《光与色彩》1.光来自哪里什么叫光源有哪些光源会发光的物体叫光源,有自然光源(萤火虫,闪电,阳光,火焰)和人造光源(蜡烛,激光,灯光)。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1.太阳在一天中的高度变化规律是:早上太阳较低,中午太阳最高,傍晚太阳又变低了。

2.太阳在一天中的方向变化规律是:早上太阳在东方,中午太阳在头顶上方(偏南),傍晚太阳在西方。

3.影子在一天中的方向变化规律是:早上影子在西方,中午影子在脚下(偏北),傍晚影子在东方。

4.太阳中或日晷是根据太阳运动和投影变化之间的规律制作的,用来计算时间。

5.手掌日晷的使用方法是: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

左手食指代表早上6点,右手食指代表傍晚6点。

6.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月亮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

7.地球上位于东面的国家比位于西面的国家更早看到日出,更早看到日落。

这是因为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

亚洲比我国早看到日出和日落的国家有日本、韩国等。

美国与我国时间相差12小时,当我国是白天时,美国是晚上。

8.地球绕地轴自转一圈是一天,导致了昼夜交替;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是一年,导致了四季变换;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圈是农历一个月,导致了月相的变化。

9.XXX提出了“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XXX 提出了“XXX说”,认为地球围绕太阳转动,他也是第一个提出地球自转的科学家。

10.月相变化规律是:从XXX开始,先变成蛾眉月,再变成上弦月,然后是凸月,到月中的时候就形成了满月,接下来依次是残月、下弦月、蛾眉月。

11.初一是XXX,这一天在天上看不到月亮。

12.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月亮不是光源。

13.光在空气和水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14.光线照射到镜子、幕墙、月亮的表面后会返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15.表面越光滑的物体反射效果越好,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

16.小孔成像是由我国古代的XXX发现的,小孔成像所成的物体影像,方向是左右相反,上下颠倒。

它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17.镜子分为平面镜和曲面镜,曲面镜包括凸面镜和凹面镜。

它们都不是透明的。

凸面镜的表面是突出的,凹面镜的表面是凹陷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1.太阳的位置与影子的方向有什么关系?早晨太阳在东方,影子在西方;傍晚太阳在西方,影子在东方。

2.太阳高度概念?太阳高度与影子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与地表温度的关系?太阳与地平面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

中午太阳高度最高,影子最短,温度最高;早晨,傍晚太阳高度低,影子长,温度低。

3.一天中,影子的变化规律(长度、方向)?长度:由长变短,再变长。

方向:由西向东。

4.古人用的计时工具太阳钟也叫日晷是根据什么原理制作的?太阳的运动与影子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这个原理制作出的。

5.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的日晷属于什么日晷?赤道日晷:与地球赤道平行。

6.昼夜交替的原因?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地球自转7.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8.太阳东升西落的原因?地球以自西向东的方向自转着。

9.因为地球是圆的,同时在自转,有一部分地区有阳关照射,是白天;有一部分没有阳光照射,是黑夜,所以存在时差。

10.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11.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认为太阳是中心,地球围绕太阳旋转。

12.月相的概念?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在地球上看到月两圆缺的样子叫做月相,这是因为太阳照到月亮上,同时月亮围绕地球转,不同时间我们在地球上看到被照射到的月亮也是不同的,所以才会出现‘月有阴晴圆缺’。

13.月相的周期?看到的月光是什么光?月相的周期是一个月,月光是太阳光照射到月球上,反射到地球上的光。

14.月相变化的规律?新月-娥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残月-下弦月-娥眉月15.科学家林奈根据不同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编制了花钟。

16.夜晚活动的动物有:蜗牛,猫头鹰,老鼠,蛾子,蝙蝠,刺猬等。

17.人为改变白天和黑夜的长短,动物、植物的习性也会变化。

如减少光照时间可以使菊花提前开放。

延长光照时间可以让鸡下更多的蛋。

18.调查夜间小动物的活动时要注意什么?不伤害小动物,不惊动小动物,注意安全。

第二单元《光与色彩》1.光来自哪里?什么叫光源?有哪些光源?会发光的物体叫光源,有自然光源(萤火虫,闪电,阳光,火焰)和人造光源(蜡烛,激光,灯光)。

2.光的行进路线是?光在空气或水中都是沿着直线传播。

3.两千多年前,墨子发现了小孔成像。

看到的像是什么样的?原理是什么?像是倒立的,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4.当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光线会返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月光就是太阳光照到月亮后反射出的光。

5.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

6.镜子中看到的像的特点?左右相反,上下不颠倒,大小不变。

7.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图。

光线经过两个平面镜连续反射,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

8.万花筒就是由于光的相互反射做出来的。

9.凹面镜和凸面镜看到像的特点。

凸面镜中的影像是正立的,放大的像;凹面镜中的影像是上下颠倒的,缩小的像。

10.光的折射的概念?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把一根铅笔插入装水的玻璃杯内,从侧面看铅笔,铅笔向下弯折了。

11.凹透镜与凸透镜的特点及作用。

12.为什么一滴水滴是天然的放大镜?水滴是中间厚,两边薄的透明体,可以看成凸透镜。

13.一个凹透镜和一个凸透镜可以做成望远镜。

是正立的像。

14.白色的太阳光由(七种单色光)构成;在一定条件下,七色光又能合成(白色光)。

15.空气中的(小水滴)使阳光发生折射,形成(彩虹)。

我们可以(背对着太阳)喷水制造彩虹。

16.彩虹的颜色?(红)、(橙)、(黄)、(绿)、(蓝)、(靛)、(紫)。

17.(英国)科学家(牛顿)在暗室中,让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到墙上,结果太阳光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

18.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如果想得到某种(彩色光),可以用这种颜色的玻璃纸把其他颜色的光(过滤)掉。

某种颜色的玻璃纸只能让这种颜色的光透过,所以把白色的物体放在红色玻璃纸下看到的东西是什么颜色?红色。

19.小孔所成的像左右颠倒吗?为什么?小孔成的像上下,左右都颠倒(画出原理图)答:是的,小孔所成的像左右也颠倒,因为物体左侧发出的光线沿直线穿过小孔后会投在屏的右侧,右侧发出的光线沿直线穿过小孔后会投在屏的左侧。

20.彩虹是怎样形成的?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制造彩虹?空气中的小水滴使阳光发生色散,形成彩虹。

我们可以背对着太阳喷水制造彩虹。

第三单元《电和磁》1.简单电路的组成及特点?完整的电路包括电源,导线,用电器,开关。

电路的特点是闭合的。

2.画出让小灯泡亮起来的电路实物图。

连接灯泡的导线分别接在电池的正负极,形成电流的通路,灯泡才会亮起来。

3.画电路实物图的方法:先从电池的正极出发,然后连接开关、灯泡,最后导线的另一端连接在电池的负极,正好形成电流的通路(围城一个圈,闭合的)。

连接灯泡的导线两端应分别接在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上,形成(电流)的通路,灯泡才会亮起来。

4.用导线连接电路,要求两个开关分别控制两个小灯泡。

5.6.7.8.9.10.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11.有哪些导体?有哪些绝缘体?常见的导体:人体,盐水,水,大地,铁,铜,铝等金属,铅笔芯等常见的绝缘体:干木头,塑料,橡胶,陶瓷,玻璃,油。

12.怎样安全用电?如何避免触电?①不要在电线上晾晒湿衣服②不要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③不要用湿毛巾擦电器④不要把几个电器插在一个电源插座上。

13.暗盒里的电路,用灯泡,导线,电池做成一个检验器,可以用来判断暗盒里的电路情况:①如果发现灯泡变得更亮,说明里面可能有电池;②如果发现灯泡变暗,说明可能有灯泡;③如果灯泡不亮,里面可能没有导线,或导线是断的,也可能还有一节电池。

14.磁铁能吸哪些东西?铁、钴、镍。

15.磁铁有哪些性质?磁极的概念?磁铁的两端磁性最强的部分叫做磁极。

所有的磁体都有两个磁极,一个叫北极(N极)、一个叫做南极(S极)。

磁铁的性质:1(磁铁能吸铁)、2(磁性可以传递)、3(磁铁两极的磁性最强)、4(磁极可以指示南北方向)、5(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16.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司南就是古人用来指示方向的工具。

17.用(磁铁)在缝衣针上沿(同一方向)摩擦几十次,缝衣针就带有磁性了,就做成了(指南针),这种现象叫做磁化现象。

18.消去缝衣针磁性的方法有(去磁的方法):(用木棒敲)、(在火上烤)。

19.磁铁的应用:磁性黑板,门吸、磁带、喇叭等。

20.电磁铁的组成。

①线圈②铁芯③电源将导线缠绕在一根铁棒上,再通上电,就做成了电磁铁。

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或条件有哪些?如何设计实验?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与导线的圈数,电池的节数(电流的大小)有关。

导线线圈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电池的节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①在研究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与电池的节数有没有关系的实验中,要改变的条件是:。

不变的条件是:。

结论是:②在研究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与导线的圈数有没有关系的实验中,要改变的条件是:。

不变的条件是:。

结论是:17.探究实验必须遵循控制单一变量的原则(改变的条件只有1个,其他条件都应该保持相同或不变)。

18.电磁铁与磁铁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相同点:都有磁性,都能吸铁。

都有两个磁极。

不同点:电磁铁如果没电了,磁性会消失。

组成的部分不同。

19.电磁铁的应用。

电铃、电动机、电扇、电磁起重机、电话,磁悬浮列车。

第四单元《呼吸和血液循环》1.通过测量自己和小组同学1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次数,我发现:运动后,呼吸和心跳都会加快。

2.我们呼吸的空气要进入身体的哪些器官?依次写出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3.用澄清的石灰水比较我们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发现?说明了什么?发现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

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4.呼吸让我们吸进富有(氧气)的空气,呼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

5.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是肺。

肺活量越大,呼吸功能越强。

6.怎样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呼吸富含氧气的空气)、(扫地前洒水)、(预防呼吸道传染病)、(不要吸烟)。

7.心跳的概念?为什么心脏会跳动?(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和舒张)。

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就会感觉到一次心跳。

8.为什么心脏会不停的跳动?(心脏不停地跳动,促进了血液在身体的循环,血液将氧气,养料带给身体各部分,同时把身体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运走)9.每分钟的心跳次数和脉搏次数(相同)10.保护心脏的方法:多运动,合理饮食,多喝水,保持好心情,良好的情绪。

11.实验题:收集两袋人呼出的气体,在其中一袋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摇晃一下,我们可以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个实验说明:(呼出的气体里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第五单元《解释与建立模型》1.什么叫解释?判断区分解释和现象。

(解释)就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合理地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者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2.解释不一定是事实,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3.模型的作用:方便我们解释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内部构造、事物的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

4.许多科学结论是令人信服的(解释),它们是科学家长期观察、调查、实验、分析、思考并不断修改完善的结果。

5.颜色的三原色是(红)、(黄)、(蓝);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6.对发生在吸水纸上颜色分解的解释是:一些颜色并不是我们所看见的那样,而是由不同颜色混合后组成的。

8.(模型)能方便我们解释(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