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个人与死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与死亡
一、正确的“生死观”
讲人生,讲价值,离不开个人对待死亡的态度。换句话说,正确的生死观,也可以成为个人的
价值之源
我们常听说,“人必有一死”。这就是说,死亡乃是一种“未定的必然,不能不面对。为什么一定
要面对呢?因为只有面对,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生,真正明白人生的三个最重要的特点:
首先,应明白人生的一次性特点。因为会死,死后不可能复活,不可能第二次出现,所以是“一次性”。当然这是用科学理性的看法。如果是宗教家,他们就不会赞成这种理念。例如基督
教就认为“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圣经·约翰福音)他们认定,只要信奉耶稣基督,死了还
会复活,还能再次进入人生。
其次,应明白人生的“短暂性”特点,也可以说是“瞬间性”特点。因为会死,人只能存活几十年,顶多一百或一百多年。这一百年,在宇宙的大时空中,只是一刹那,一瞬间,如灯火一闪烁。
所有的“真理”可能都是相对的,但有一个真理是绝对的,那就是人生太短,时间不够用。
第三,应明白人生终结的“同一性”特点,即人人在死亡面前绝对平等的特点。也就是说,不管
你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还是平民百姓,最后都一样要断气,要进入坟墓或火化场。“纵使
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这是《红楼梦》人物妙玉最喜欢的、范成大所作的诗句。“土
馒头”就是坟墓,死亡的象征。此诗说,即使你是千载豪门贵族,也必有一死,无可逃遁。美
国作家李怀特(Whit Lee)曾写过一篇小说,讲一个穷苦老人偷了一只鸡放在锅里炖。香味出
来后,有人敲门,老人问“是谁呵”?敲门者说:“我是上帝,我想吃点东西”。老人回答说:“我
不能给你吃的,因为你对人很不公平”。过会儿又有人敲门,老人又问是谁?敲门者说她是圣
母玛利亚,老人又回答:“我不能给你吃的,你对人也不公平”。再过一会儿,又有敲门声,敲
门者说他是“死神”,老人便答应把鸡分给他吃,因为他平等对待每一个人。Whit Lee通过他的
作品说明,尽管人生千差万别,但每一个人的终点都是“死亡站”。死神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
每一个人都不可心存侥幸,都必须面对。
明白人生的“一次性”、“短暂性”、“必然性”等特征,意义十分重大。它能帮助我们安排好人生,让我们更清楚地知道该怎样活?怎样在有限的人生中活得更好,更有诗意?也能帮助我们进行
更正确的价值选择。
明确“人必有一死”的意义,十本书也说不完,今天,我们只能说几件与价值观、人生观最为密
切的意义,讲述三点:
(1)明确人生必有一死,人生只乃是“一次性”、“瞬间性”,那就得相应地明确我们到地球来一
回到底“要什么”?是要权力、财富、功名,还是要心灵、品学、人格、尊严?前一项重物资,
后一项重精神。如果两项都要,那么,哪一项是优先选择,哪一项是更高价值?
要什么?求什么?这个问题才是人生的真问题,大问题。也是人一生的大学问。这不是听了一
堂课或读了几本书就会明白的。往往要到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之后甚至到了死神逼在眼前时
才会明白,才会大彻大悟。传说从马其顿出发的亚历山大大帝富有雄才大略,他在年轻时想要
的是整个世界,所以从二十岁开始征服各国,打败波斯,俘虏大流士国王、王后、王妃和公主,最后打到印度。可是到了三十三岁他染上瘟疫不治而亡。临终前,他留下三项遗嘱,一是请医
生抬着他棺柩回国;二是回到了马其顿之后请把他掠夺的全部珠宝铺在通向他坟墓的路上;三
是让他的两手伸向棺材之外。他是大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学生,想以此三项行为告知世界:一
是医生只能医病,不能医命,既无法阻止死神的到来,哪怕是一代天骄、三军统帅也得接受死亡;二是尽管征服了无数土地,获得无数珍宝,但一颗也带不走,一切都只能提供人们在脚底
踩踏;三是我两手空空来到这个世界,来时空空,走时也空空。千军万马,千花万卉,征服、
胜利、成功,但最后是凯旋的空无。尽管他是伟大英雄,但结局与一个普通人一样,只能归宿
于坟墓。
(2)既然生命短暂,那么,在有限的时间中,就要“珍惜”。死了其实什么也不知道,人生的
价值只能在活着的时候实现。所以要珍惜“活着”的时候。鲁迅到了晚年,总是想到应当“赶快做”,就是得抓紧时间,与死神争时间。其实,即便在少年时代、青年时代,也得珍惜时间,
珍惜每一个早晨,每一个白天,每一个夜晚。曾国藩提出“治家八本”,其中有“治家以不晚起为本”,即不睡懒觉,每天都应当“黎明即起”。这不仅是争取早晨的一两个小时的时间,更重要的
是保持一种朝气蓬勃的生命状态。无论是祖狄的“闻鸡起舞”还是曾国藩的“黎明即起”都是珍惜
生命与激活生命。李泽厚先生从哲学上提升“珍惜”,他认为不可把“珍惜”视为一般性词汇,而
应该视为“人生学”的大范畴。所以他说人生中应有“时间性珍惜”的意识。
(3)既然“每一个人”都得“死”,那么,死亡只是早与晚的问题,因此,应当看透死亡,看透“砍头”、“杀头”等各种威胁,守持高贵的人格。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
丹心照汗青”,其所以感人而且给了我们永远的启迪,正是他把“死亡”与“人格”连在一起。连死
都不怕,还怕强敌的威胁吗?不怕死亡,才能守住丹心,守住气节,守住人格能做到“威武不
能屈”,就因为不怕死;许多叛徒,就因为怕死。
二、面对死亡的哲学思索
如何面对死亡,各种文化尤其是大文化、大宗教,都有一套哲学。例如基督教就认为,人死了,但灵魂并没有死亡。死了的人会进入另一世界,甚至是进入天堂。所以对于亲着的死,不必悲伤。
佛教对于生死,则有一套轮回哲学。它的总哲学观在《心经》中作如此表达:不生不灭,不净
不垢,不增不减。即宇宙万物都处于不生不灭的循环中。人生也不只一世,人的死亡也许是对
人生苦海的一次解脱,但重要的是要摆脱六道轮回,避免入地狱,避免转世时落入畜生道、恶
鬼道。要避免,唯一的办法就是生前修炼,积善积德。
我国的庄子,对死亡的看法与佛教较为相通,也是生死不二。所谓死,只是生死转换为另一种
形式。所以他的妻子死了,不仅不悲伤,而且鼓盆而歌。
面对死亡的哲学,在二十世纪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最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关于死亡
的几个重大论点:
第一,死亡是一种必然。一切都可能是假的,但死亡一定是真实的。人早晚得死,确切无疑。
只是,人不知道死神何时降临。
第二,人既然必定要死,生下就知道以后会死,但还是要生,因此,人生乃是“向死而生”。从
终极意义上说,人生之路乃是通向死亡之路。从这个视角看人生,人只是一种走向死亡的存在者,这样,人生自然带有很大的悲剧性。
第三,动物只有空间意识,没有时间意识,而人却有很强的时间意识。死亡便是时间最重要的
标志,时间具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个向度。人只有面向未来即死亡,此刻的存在才能充分敞开,人生的意义才能充分展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人们发现许多纳粹士兵身上都携
带着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就因为海氏这套哲学,确实能激发生命向前冲锋的激情,因
为他们都认为存在的意义只有在死神面前才能充分展开。
海德格尔关于死亡的见解,其哲学思路的方向,与我国的孔夫子正相反。孔子的思路是“未知生,焉知死?”海德格尔的思路是“未知死,焉知生?”意思是说,你只有知道人必有一死,人生
的时间有限,你才能安排好现在还活着的此时此刻。海德格尔非常欣赏德国的曾被遗忘一个多
世纪的大诗人兼哲学家荷尔德林,他的名言是“人类应当诗意地生活在地球之上”。而要诗意栖居,就得清醒地面对“未来”(死亡),也要面对过去(虚无),使存在选择当下并以一种聚焦
的力量展现出来。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探讨人如何成为本真的自己。存在主义哲学乃是“成为自
己的可能性”的哲学。人作为被抛入世界的存在物,生命脆弱,力量有限,而且总是处于从生
到死的地带中。这种状态,使得人的内心充满“烦”,即充满对他人的牵挂;又充满“畏”,即充
满内心的恐惧,因此,便常常陷入“无家可归”的孤独之中。而要摆脱这种困境,只能超出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