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

合集下载

关于实施校内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精品

关于实施校内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精品

关于实施校内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精品关于实施校内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试行)为进一步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改变过去相对集中的内部管理体制,充分激发与大力增强校内基层教学科研单位的办学活力,学校决定实施校、院(含系、部、所,以下简称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

现提出推进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和总体方案。

一、推进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与现代大学的办学规律,增强院系的办学与学术自主权,改变学校管理权限与责任过度集中于校部的现象,形成院系权责利相统一,资源配置合理、机制运行畅通、民主监督管理的办学体制,激发院系办学活力,加快学科专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坚持以增强院系管理权限与责任为重点,适度下放人、财、物和事权及其责任,推行学校与院系的两级管理,实现校内分层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强化学术管理,扩大民主管理。

――初步形成科学规范的院系领导决策、民主管理、制约监督的体制与机制,扩大院系的办学自主权,使之成为有资源、有权力、有能力、有活力的相对独立的准办学实体。

――同步推进职能部门的管理转型和制度完善,逐步将学校管理职能转向宏观调控、政策导向和目标管理,最大限度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增强学校整体办学实力。

(三)基本原则―― 坚持权、责、利相统一,监督、考核、激励相配套的原则。

科学合理地界定与划分院系的管理权限和职责范围,使学校分解到院系的工作目标、承担的责任与学校赋予的权力、可支配的资源相统一。

建立与二级管理决策权限相配套的考核激励机制与监督约束机制,保证学术管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落实,保障院系管理目标的实现。

―― 坚持分层管理、分类指导的原则。

根据校、院两级所承担的职责权限和工作实际,学校分成校部与院系两级管理层次,厘清工作关系,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和扁平化管理。

同时,学校将根据各院系性质的不同、学科专业的不同、承担任务的不同等方面情况综合分类,兼顾共性及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分类指导。

大学二级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大学二级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大学二级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当前大学二级管理体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权力过于集中、决策效率低下、资源利用不充分等。

为了促进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提高学校的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制定并实施大学二级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势在必行。

二、目标与原则1. 目标:通过改革实施方案,实现大学二级管理体制的合理化、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

2. 原则:充分发挥学术自治性,保障师生权益,突出政治核心、提高依法管理水平,实现公平竞争、激发活力、促进创新。

三、改革内容1. 设立学术委员会:由学校教职员共同组成,主要负责制定学术规划、评审科研项目等。

2. 设立教学委员会:由学校教职员和学生代表共同组成,主要负责教学改革、教学质量评估等事项。

3. 设立研究生教育委员会:由学校教职员和研究生代表共同组成,主要负责研究生培养、学位授予等事项。

4. 设立人力资源委员会:由学校教职员和行政管理人员共同组成,主要负责人事任免、考核评价等事项。

5. 设立财务委员会:由学校教职员和财务工作人员共同组成,主要负责财务预算、资金管理等事项。

6. 设立资产管理委员会:由学校教职员和资产管理人员共同组成,主要负责校产管理、资产处置等事项。

四、改革步骤与时间安排1. 制定改革方案:成立改革领导小组,制定大学二级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时间:2022年4月-2022年6月)2. 组织改革整合:设立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研究生教育委员会、人力资源委员会、财务委员会、资产管理委员会。

(时间:2022年7月-2023年1月)3. 培训与宣传:开展相关培训,宣传大学二级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提高师生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

(时间:2023年2月-2023年4月)4. 改革落地执行:各委员会依照方案开展工作,积极推进改革,改善二级管理体制。

(时间:2023年5月-2024年12月)五、组织与保障1. 成立改革领导小组:设立专门的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方案的推进和监督。

浅析高校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的完善

浅析高校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的完善


坚 持 以学 院为本 , 强学 院教学 管理 的活力 增
首先 , 校级要适度 下放教学 管理权 。要求相关 职能部 门 在“ 所为” “ 有 、 有所 不 为 ” 的原 则 下 , “ 管 ” 事 情 管 得 更 把 该 的 好 , 不该管” 把“ 的事情 放权让 院 ( ) 系 去管 , 最大 限度地 释放 院( 一级在高校 教学管 理上 的能量。其 次 , 重新划分 校 系) 要 级 与院( 在教学 管理上 的职责 、 利和 义务 , 系) 权 强化 校教 务 处 ( 等部门的调 查研究 、 划设 计 、 部) 规 政策 指导 、 协调 服务 、 督导评估等导向性 、 智囊型 、 服务型职能 。同时明确院 系的职 能和权限 , 以保 证 两 级 管 理 工 作 稳 定 、 效 、 活 地 运 行 。再 高 灵 次, 应把 院( ) 为 两级 管理 的重心 , 其 教学 管 理 的责 、 系 作 使 权、 利相 匹配 。一方面结合 内部管理体 制改革 , 在专业和学科 建设 、 课程与教学 、 学生管理 以及相应的人事 、 财务等 方面 , 赋 予院 ( ) 系 更多 的 自主权 , 使其在 本科教学 与管理上有 更大 的 自主空间和 自由度 ; 一方 面要 求 院 ( ) 国家 和 学校 方 另 系 在 针、 政策的指导及 相关 制度 约束下 , 正实 现 自身 角色 的转 真 变 , 好 、 足 、 活 学 校 赋 予 的 权 力 , 造 性 地 开 展 本 院 用 用 用 创 ( ) 系 的教学管理工作。并通过 实行 院长 ( 系主任 ) 负责制 、 推 行 目标管理责任制 、 完善 配套规章制度 、 建立科学 的考 评制度 等 , 保 院 ( ) 为 本 级 教 学 管 理 的 中心 , 现 自主 发 展 、 确 系 成 实 自 律发展 。 …另外 , 高校要健 全和完善 民主管理 的组织 制度 , 使 校 、 系) 院( 教学委员会等真正成为权威性 而非 临时性 的中介 机构 , 使其在教学管理 的一些重大 问题决策 中发挥应 有 的作 用 , 步走 向正规化 。 逐

高校校院二级管理改革现状调研与对策分析

高校校院二级管理改革现状调研与对策分析

高校校院二级管理改革现状调研与对策分析一、校院二级管理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校、院二级建制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前,于1929 年颁布了《大学规程》和《大学组织法》, 规定大学可以设置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8类学院, 称之为“大学”, 必须设立3个以上学院, 形成了大学—学院的二级建制, 学院有较大的自主权。

第二阶段是校、系二级建制阶段。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的模式, 从1951年底到1953年进行了全面院系调整, 把原来的综合大学调整为文理大学、单科性大学和单科性学院, 取消了学院建制, 建立工、农、医、师范、政法、财经等系。

系是按照相近专业设置的高等学校基层教学行政组织, 系内设专业教研室, 教研室成为承担教学活动的最基本单位。

在这一阶段, 同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高等教育实行校级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 系一级权力非常有限。

第三阶段是校、院、系三级建制, 系一般不设行政级别,高等学校内部实行校、院两级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 1992年高校进行了合并调整, 学科门类迅速增多。

特别是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以后, 由于专业数量显著增多, 导致系的数量显著增多, 给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挑战。

大学管理幅度的扩大与原有的高校管理体制的不适应日趋明显。

学校规模和学科门类的扩大要求高等学校进行分层管理, 学校是一级办学管理实体, 学院是学校领导下的二级办学管理实体, 管理权力在学校和学院两级管理实体之间进行分配。

第四阶段是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并将其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国家层面确立的425个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中48个属于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

许多试点院校均将推进校院管理体制改革,作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旨在优化高校内部治理结构,通过校院两级分权,实现管理重心下移,以充分发挥学院作为办学主体的积极性,复归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特性,使其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办学。

结合学院院系两级管理体制说明组织结构形式和效果

结合学院院系两级管理体制说明组织结构形式和效果

结合学院院系两级管理体制说明组织结构形式和效果摘要: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大学综合改革、完善大学内部治理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核心是通过调整校院两级管理的权力、责任和义务,结合事权下放财权、人事权,落实学院办学自主权,使学院真正成为办学实体。

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改革,在推进过程中要明确领导责任,找准改革着力点,坚持问题与目标相结合的导向,整体设计改革方案,做好改革风险评估。

关键词: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在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全面实施“双一流”建设进程中,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调整校院两级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落实学院办学自主权,下移管理重心,变“校办院”为“院办校”,使学院真正成为办学实体,可以充分调动学院的办学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激发学院的办学活力、内生动力和发展潜力,激励学院自觉争创一流,从而推动学校整体高质量发展,提高大学的整体竞争力。

大学内部管理现存的主要问题新时代,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基本保持稳定,内涵发展、自主创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心任务。

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做保障,但我国大学内部管理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教育中心任务目标的实现。

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校院两级管理权责划分不够合理。

学院一级被赋予的事权与所掌握的财权、人事权不匹配,办学重心偏向学校层级,学院没有真正成为办学实体,直接影响了学院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目标与任务导向问题。

校部机关、学院与学院领导个人的聘期目标任务都不够清晰具体,没有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主要建设工作任务责任主体不明确,影响了大学办学绩效的提高。

三是内部日常管理存在的问题。

大学内部管理多呈现条块分割局面,管理碎片化、项目化,“头重脚轻”。

校部机关虽掌握大量办学资源,但易陷入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中,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抓战略发展、宏观管理和对学院办学的监督上;而学院的日常工作则疲于应付上级具体事项的要求,不能将主要精力投入教学科研的建设与创新上。

我国高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_刘亚荣

我国高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_刘亚荣

业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东北 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南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 进行了访谈, 他们都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各自学校 的二级管理体制改革现状及问题。
通过调研, 大家普遍认为, 从实践者角度 看, 高校的校院两级管理改革是指对学校教育资 源重新整合和优化配置, 形成学校— ——学院两级 管理层次; 转变学校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能, 管理 重心下移, 建立以学院为中心的管理体制, 明确 校院职责和权限, 以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和办学 水平。这种定义比较符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 而从管理学角度, 管理的分权不是 “全是或者全无 的概念”①, 集权与分权是与决策权力的集 中 程 度相关联的概念, 很难判断某种管理是明确的分 权或者明确的集权。所以, 理论上要研究的, “不是应该不应该集权还是分权, 而是哪些权力 易于集中,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集权的成分多一


100
注: 缺 2 所高校相关数据
表- 2 所调研高校层次分布表
高校 层次






合计
数 量 (所 )

11




35
比例(%) 25.7 31.4 17.1
20

5.7 100
注: A 为 “985 工程”高校; B、没有进入 “985 工程”、但进入 “211 工 程”的 高 校 ; C 、 没 有 进 入 “985 工 程 ” 或 “211 工 程 ”, 但 有 博 士 点 的 院 校 ; D、 没 有 博 士 点 , 但 有 硕 士 点 的 院 校 ; E、 没 有 硕 士 点 的 本 科 院 校; F、高职或者专科院校

高校二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高校二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高校二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高校二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1.二级学院决策权。

把原来属于校级职能部门管理的大部分决策权下放给二级学院,让二级学院拥有教学管理权、学科和专业建设管理权、科研管理权、物资管理权、学生管理权和对外合作交流等方面较大程度的决策权。

2.二级学院人事权。

校级人事管理部门实行总编制控制的原则,根据二级学院的学生数和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制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由二级学院自主选拔聘任学科带头人、教研室负责人、行政管理人员并制定分配标准和考核标准等,使师资配备合理,结构优化,自主评聘,分配合理。

3.二级学院财务权。

学校根据二级学院的师生人数、发展计划和目标,以及学科和专业特点进行预算划拨,将资金划归二级学院自主规范管理,有计划地控制使用,让二级学院教育成本的忧患意识增强,开源节流,并将现有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如将设备、师资、图书资料等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和使用。

自主的财务权会使二级学院有更迫切的发展意识,会积极利用学院人才、设备和学术上的无形资产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如开展横向科研合作和开拓产学研合作项目,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获得社会对学院学术水平的认可和经济效益回报。

简历大全/html/jianli/(三)健全教学管理评估体系在高校二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中权力下放、重心下移的前提是能够确保教学质量和管理高效率,有利于调动二级学院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体现资源节约和资源共享的原则。

改革的效果如何,能否达到目的,需要有一套具有导向性、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的,以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水平和效果评价为重点的教学状态评估体系。

教育活动与企业经济利益活动不同,没有快速直观的效果体现,因此,无法评定教育活动的效果与预期目标实现的程度,必须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和方法,将动态的、定性的、全面的测评方法与静态的、定量的、重点的测评方法相结合,制定一套科学的、合理的,有利于二级学院自我发展和良性循环的教学评估体系,这是搞好二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保障[4]。

复旦大学启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精简版)

复旦大学启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精简版)

复旦大学启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复旦大学启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复旦大学启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激发院系活力《复旦大学关于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在历经两年多的修改和讨论之后,已于本周面世。

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解读了文件的精髓:那些能够制定出优质发展规划,并且已经形成高水平学术共同体的院系,将在经费投入、人事聘任、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获得充分的自主权。

学校宏观管理学院自主运行学校根据院系的规划和发展情况进行资源配置,由院系自主调配资源。

一直由学校行政部门决定的人事、财务、资产、人才培养等审批权,也将下放给院系等基层学术组织由学校来主导甚至决定下属各个院系的发展,在复旦大学将成为历史。

今年年底前,复旦大学各个院系将全面实行自治 --学校根据院系的规划和发展情况进行资源配置,由院系自主调配资源。

一直由学校行政部门决定的人事、财务、资产、人才培养等审批权,也将下放给院系等基层学术组织。

学术赋权,让学术决策更加贴近教研一线一直以来,社会对于大学的行政化诟病不断。

大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学术共同体。

但是,现代大学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非常复杂,不同学科以及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科都有不同需求。

原本所有的决策都由学校来做,包括院系发展也是如此。

复旦此次改革,就是让事关学术发展和人才引进以及培养的决策权,从学校下沉到院系,甚至由那些在科研和教学一线的教授来决定,这才符合大学这个学术共同体的本性。

学校有关负责人说。

据记者了解,国内高校近年来一直在尝试通过二级管理激发大学的活力,但至今没有高校全面推开这一做法。

按照规划,复旦大学将用两年的时间,建立健全学校宏观管理、学院自主运行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

今后除了极少数特别重大事项以外,大部分学术事务将交由学院自己拍板决定。

学校则将更加注重宏观规划,以及对学院的自主管理运行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

但这并不意味着简单地把校长以及行政部门的权力分散到学校上千名教授手中,而是将院系变成学术发展的有效决策和组织者,增加院系这个基层学术共同体的活力,最终完全实现由校办院向院办校的转变,从而使得大学更有活力。

比较视角下的中国大学校院两级管理模式

比较视角下的中国大学校院两级管理模式

比较视角下的中国大学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一、国外大学和中国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比较(1)国外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构架国外名牌大学的内部管理体制,可归纳为以下两种最典型的模式:美国模式和日本(德国)模式。

国外主要是欧美的名牌大学,学院一般分为文理学院和专业学院两个层次。

美国名牌大学中的绝大多数采用以传统的多学科综合的文理学院为主体(其中一些大学将本科生院和研究生院分设),辅以专业学院(其学生一般为研究生层次)的组织结构。

试图通过学院的分设和连贯,协调大学中常见的通才教育与专业训练的矛盾。

文理学院偏重学术发展,专业学院(各校所设不尽相同)强调社会需求导向。

日本名牌大学"学部"相当于美国大学的"学院",日本大学(如东京大学)除专事本科生一、二年级教育的教养学部外,其余学部主要从事本科生三、四年级的教育及研究生教育(有的是研究科负责研究生教育)。

大学内部管理,按其性质,可划分为两大类:学术(教学与科研)事务的管理和非学术事务的管理,前者常简称为"学术管理",后者常简称为"事务管理"。

这两类管理,在国外名牌大学中,比较常见的是分别由两套系统、不同的人员来运作。

在美国,大学法定的领导机构是以校外成员为主要构成的董事会,主要职责是负责批准本校的大政方针,任命校长(类似公司中的CEO),确保本校的财源及资产管理,协调处理学校与社会各界的关系及校内各方面人员之间的关系,而对学术管理、具体的教学工作则很少介入。

评议会(或教授会)则是学校的学术管理机构,主要负责确定校历、决定课程计划、确定招生录取标准和学位标准、确定有关教师聘任与解聘。

从理论上说,日本大学校长负责学校校务管理并主持评议会(成员除校长外,主要由下属二级机构负责人组成,为校长的咨询机构,有权审议包括改选校长等学校重大事项)工作,拥有该校校务及日常行政、财政等方面的裁决权。

教授会也是校长的咨询机构,它在教授及学部长的选聘及评定审查中起决定作用。

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XXX二级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总则第一条为适应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办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校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学校实行校院二级实体管理体制。

第二条校院二级实体管理体制是指各二级学院(以下简称分院,包括人文XXX)实行实体化运作,学校的管理重心由学校机关向分院下移。

学校主要通过制订总体规划、发展目标和实施计划、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制度架构、任免干部、检查实施过程、考核绩效、筹措与分配经费以及提供服务保障等实施管理;分院在学校的宏观调控下承担明确的责任和义务,行使本单位人、财、物的支配权,对本单位的办学绩效负责,使之真正成为充满活力的办学实体。

第三条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分院实行院长、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书记共同负责制;分院院长、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书记代表分院对学校负责。

学校对分院党政主要领导在任期内履行管理职责和分院工作绩效的情况进行考核。

第一章管理机构第四条分院实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党政联席会议的参加成员为分院正副院长、正副书记,办公室主任列席会议。

党政联席会议决定分院改革发展以及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中的重要事项。

区别不同事项由院长或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书记主持。

第五条分院建立和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履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职权。

在分院范围内行使审议建议权、审议通过权、审议决定权。

分院要定期向教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和分院财务情况。

第二章管理权限与责任第六条学校的主要权限与责任下述条款仅指学校与各分院责权划分相关的部分。

(一)制定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确定分院领导班子的任期工作目标;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并监督实施。

(二)制定和颁布学校管理规定和办法。

(三)审定各分院确定的发展规划及有关重要建设计划,督促分院的民主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行。

(四)统筹专业建设,对学校的专业建设进行整体计划和布局,协调组织重点专业的申报、评估与搜检。

关于实行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指导意见14 - 副本

关于实行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指导意见14 - 副本

关于实行院、系(院、部)两级管理体制改革
的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深化我院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逐步建立适应现代大学教育发展需要的新机制,促进我院各项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现就我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的
实行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旨在以创建现代大学制度为目标,依据学院章程等法律法规,逐步建立“权责明晰、管理高效、富有活力”的科学治理结构,降低管理重心,强化目标管理,增强各系在办学中的活力,促进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二、基本原则和思路
基本原则是:统一领导、分步实施,立足当前、兼顾发展。

基本思路是:以目标管理为牵引,以提高质量效益为核心,兼顾权力责任共担、兼顾新老校区发展。

三、主要内容
(一)人事制度方面
在遵循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基础上,引入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以目标管理、学生数量为基本依据,按照“三管三放”的原则,改革用人制度。

(二)经费分配使用方面
逐步实行“总量控制、定额核拨、的管理方法,即统一领导、资金集中、核算集中、分级管理、财权下放、权责结合。

(三)目标管理方面
学院管理机制由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转变,各系根据学院所下达的目标管理任务书,在目标管理任务范围内行使职权,承担责任。

(四)监督评价方面
建立科学、规范的监督、评价制度,实行分级考核管理。

学院对各系实行目标考核,各系负责本部门内部考核。

考核结果与人员任用、经费分配、薪资发放等事项挂钩。

高校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实践与思考

高校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实践与思考

高校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实践与思考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和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改革任务。

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难点。

在高校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实践中,需要结合当前形势和实际情况,认真总结经验,深入思考问题,并不断探索改革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一、现状分析1.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现状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财务管理体制主要由高校和院系两级共同组成,高校财务处负责对整个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协调和监督,而院系财务室则负责具体的部门内财务管理工作。

这种两级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高校财务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同时也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由于高校规模和管理水平的不同,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

由于高校财务处人员数量有限,往往难以及时有效地对院系财务室进行监管和指导;院系财务室在具体操作中可能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比如会计核算不规范、经费使用不透明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财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2.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在高校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中,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是管理混乱和权责不清问题。

由于高校具有一定的自治权和自主权,导致不少院系财务室在具体管理中容易出现权责不清的情况,造成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不高。

是信息不对称和沟通不畅问题。

由于高校财务处和院系财务室之间信息传递的不畅和不及时,导致出现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效果和效率。

是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不高问题。

由于高校财务处和院系财务室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难以保障。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高校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亟待进行,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二、改革思路和措施1.优化管理体制和机制针对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第一步需要优化管理体制和机制,做到权责明确和责任到人。

复旦大学校院两级管理信息化模式探索

复旦大学校院两级管理信息化模式探索

复旦大学校院两级管理信息化模式探索
齐凤林;张凯
【期刊名称】《中国教育网络》
【年(卷),期】2024()2
【摘要】近年来,“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等理念已成为政府和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发展方向。

2018年3月,上海印发《全面推进“一网通办”加快建设智慧政府工作方案》,首次提出全面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的改革。

复旦大学早在2015年就开始在高校信息化服务中践行“一网通办”理念,于2021年发布的《复旦大学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文件中明确:要建成“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智慧校园特色名片,完善校园数据治理体系。

【总页数】4页(P64-67)
【作者】齐凤林;张凯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校园信息化办公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高校留学生校院两级管理机制下教务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高校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探析——以H大学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为例
3."十四五":加强校园信息化服务模式创新
——访复旦大学校园信息化办公室主任王新4.大学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中的权责划分5.大学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中的学院设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校二级管理改革方案

高校二级管理改革方案

高校二级管理改革方案近年来,高校二级管理体制的改革在我国各地纷纷展开。

这项改革针对高校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试图实现更为高效、更具科学性的管理方式。

那么,高校二级管理改革方案应该如何实现呢?一、强化目标导向。

高校二级管理改革的重点是要建立起目标导向的管理体系。

通过制定清晰的管理目标,明确职责分工,以及建立起科学的考核机制,促使高校管理者做到把握节奏、合理布局、有效推进。

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建立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对教师的培养和管理,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全面提高高校必备元素素质水平,使之更好地为学校和社会做出贡献。

三、优化校企合作机制。

积极引入优质的教育资源,拓宽校外经济合作机会,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同时,鼓励校内科研人员积极主动地与企业沟通交流,强化技术创新、科技服务的作用,有效推进高校创新和社会发展。

四、强化信息化管理。

大力推动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并加强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和数据保护。

为学生和教职工提供更便捷、更快捷、更高效的信息服务,编制科学、合理、可行的信息技术开发计划,使信息化成为高校管理和服务的工具。

五、落实“人性化”管理。

高校在改革过程中,要牢记“人性化”管理的核心,坚持照顾到学生和教职工的利益和需要。

特别是在管理措施、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发展机会等方面,要考虑到员工个人的特点,尊重和支持员工的创新型思维,协调处理好校园和工作生活的矛盾,提升员工的认同和归属感,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六、加强内部协作。

建立高效的组织机构,明确分工和职责,加强内部协作,协助解决突出问题,让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互相促进,实现高效運營。

建立起制度完善的内部沟通平台,加强交流合作,提升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和行为一致性。

总之,高校二级管理改革方案应该多角度,多层次地考虑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充分发挥高校的作用,真正实现教学、科研、服务、管理的全面协调和有效推进,为学校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服务于广大师生和社会。

复旦大学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

复旦大学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

复旦大学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让第一线了解情况的人做决策2015-1-16 07:30:29 来源:解放日报作者:彭德倩选稿:张侃理备受关注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上海市“两校一市”综合改革方案获批之际,复旦大学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悄然启动——从2015年1月开始,校内各个院系获得更多办学自主权,不再“吃大锅饭”、等待学校资源的“计划分配”,而是自己拿出人力资源、学科发展等规划,凭本事竞争,学校根据院系规划进行资源配置。

“改革不是向国家伸手要资源,更重要的是如何盘活存量、激发每个学院的办学活力。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朱之文说,“让学校审批决定每个具体学科的发展、选聘人员、分派资源,肯定不如院系更加知根知底。

要让第一线了解情况的人做决策,决定人财物该用在哪。

学校对各院系、学科自身的常规发展扮演审核、监督角色,腾出精力,谋划少量单个学院无法完成、关系学校发展大计的重大项目。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正共同探索现代大学治理制度,复旦希望在困扰中国顶尖大学许久的学术治理和运行模式上,取得根本性突破。

用校党委副书记刘承功的话来说:这是“换一种活法”。

校院两级管理改革,意在破局权力过于集中、管理效率不高、组织协调不力、办学活力缺乏……近年来,围绕中国高校大学治理体系开展的讨论中,时见这样的论断。

事实上,随着社会与高校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传统的治理模式逐渐显现出不适应性。

此次因何将校内综合改革重点放在“校院两级管理”,刘承功坦言:“一方面,深化改革若一味依赖外部政策倾斜、大量资源投入来推进,产生的边际效应只会递减;另一方面,只有激发基层学术组织的活力,才能让大学发展获得更大动力。

”事实上,院校两级管理也非新生事物,包括复旦在内的不少高校曾有尝试。

复旦大学早在2002年就试水两级管理改革。

当时,生命学院一位“海归”院长千方百计争取到在学科建设方面试点两级管理的机会,然而没过多久,就举手放弃了:“用人用钱都说了不算,拿什么做学科建设?这个管理权还是收回吧!”校方也不是没想过下放用人权、财权。

复旦院系整合方案

复旦院系整合方案

复旦院系整合方案1. 引言当前,我校复旦大学面临着院系数量庞大、管理繁琐等诸多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减少冗余,加强合作,复旦大学决定对院系进行整合。

本文档将详细阐述复旦院系整合方案。

2. 整合目的复旦院系整合的目的是优化学校管理体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学科交叉与协同创新。

通过整合,实现以下目标:•减少冗余:整合重复、类似的专业,减少院系重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合作:整合后的院系更容易实现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促进学科交流与融合。

•提高办学质量:通过整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建立有效管理机制:整合后的院系更容易实现一体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3. 整合范围复旦大学整合的院系范围覆盖全校所有的本科及研究生院系。

本次整合将以学科分类为主线,充分考虑学科发展趋势、学科优势等因素进行整合。

4. 整合方案4.1 学科整合根据学科分类,将现有的院系进行整合,建立更加合理、高效的院系架构。

整合原则如下:•优势互补:将学科相近、互补的院系进行整合,形成学科集群,优化资源配置。

•增加复合型学科:整合核心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升学科交叉与创新能力。

•突出特色学科:整合优势学科,形成特色学科,提升学科竞争力。

4.2 院系管理为了实现整合后的有效管理,需要建立一体化的院系管理架构。

具体措施如下:•设立院系管理委员会:由院系主任、学院领导和相关教授组成,负责院系整体规划和管理。

•强化院系管理机制:建立院系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绩效考核,提高管理效率。

•推行院系横向交流与合作:鼓励院系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学术交流与创新。

5. 整合实施计划整合的实施计划分为三个阶段:5.1 前期准备阶段•进行院系调研:对全校院系进行详细调研,了解各院系的特点和优势。

•制定整合方案:根据调研结果,制定院系整合方案,形成初步规划。

•征求意见:向全校师生征求意见,获得广泛支持和建议。

•完善方案:根据意见和建议,完善整合方案,形成最终实施计划。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旦大学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让第一线了解情况的人
做决策
2021 -1-16 07:30:29 来源:解放日报作者:彭德倩选稿:张侃理备受关注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上海市“两校一市〞综合改革方案获批之际,复旦大学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悄然启动——
从2021 年1月开场,校内各个院系获得更多办学自主权,不再“吃大锅饭〞、等待学校资源的“方案分配〞,而是自己拿出人力资源、学科开展等规划,凭本领竞争,学校根据院系规划进展资源配置。

“改革不是向国家伸手要资源,更重要的是如何盘活存量、激发每个学院的办学活力。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朱之文说,“让学校审批决定每个具体学科的开展、选聘人员、分派资源,肯定不如院系更加知根知底。

要让第一线了解情况的人做决策,决定人财物该用在哪。

学校对各院系、学科自身的常规开展扮演审核、监视角色,腾出精力,谋划少量单个学院无法完成、关系学校开展大计的重大工程。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正共同探索现代大学治理制度,复旦希望在困扰中国顶尖大学许久的学术治理和运行模式上,取得根本性突破。

用校党委副书记刘承功的话来说:这是“换一种活法〞。

校院两级管理改革,意在破局
权力过于集中、管理效率不高、组织协调不力、办学活力缺乏……近年来,围绕中国高校大学治理体系开展的讨论中,时见这样的论断。

事实上,随着社会与高校开展到一定阶段,在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传统的治理模式逐渐显现出不适应性。

此次因何将校内综合改革重点放在“校院两级管理〞,刘承功坦言:“一方面,深化改革假设一味依赖外部政策倾斜、大量资源投入来推进,产生的边际效应只会递减;另一方面,只有激发基层学术组织的活力,才能让大学开展获得更大动力。


事实上,院校两级管理也非新生事物,包括复旦在内的不少高校曾有尝试。

复旦大学早在2002年就试水两级管理改革。

当时,生命学院一位“海归〞院长千方百计争取到在学科建立方面试点两级管理的时机,然而没过多久,就举手放弃了:“用人用钱都说了不算,拿什么做学科建立?这个管理权还是收回吧!〞
校方也不是没想过下放用人权、财权。

“985三期〞执行过程中,复旦曾再次试行经费使用权下放。

局部院系有了财权后,在其他资源配置仍沿用老机制的背景下,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

曾有院系负责人遭遇这样的问题,“有了钱,可以买设备了,而院系却没有足够空
间放设备;好不容易腾挪出空间,又没有足够研究生资源开展科研……〞院系有了钱、有了权,却没有相匹配的机制保障,开展仍多掣肘。

2021年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上,治理体系改革再次提上议事日程。

经过两年屡次调研讨论,数易方案,2021年底,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正式出台,2021 年1月开场启动。

随之而来的,还有人事、财务、资产管理、总务后勤等配套机制方面的一揽子改革举措。

“那些能够制定出优质开展规划,并且已经形成了高水平学术共同体的院系,将在财务管理、人事聘任、学科建立和人才培养上获得充分的、实质性的自主权〞,学校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原先学校主导院系开展以及资源分配的管理方式将成为历史。

“动不得的奶酪〞,怎么动
教育部综合改革试验的推进,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推入“攻坚阶段〞。

何谓攻坚?业内人士指出,大多数可以改的、容易改的工程,各高校根本都在做了,剩下的硬骨头,才是未来开展的关键所在。

下转5版〔上接第1版〕在我国的许多高校中,人事、财务、资产、后勤,这四项资源大权,就是“动不得的奶酪〞。

为了更好地推进校院两级管理,学校已推出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配套改革方案,扩大学院在财务、人事管理上的自主权。

财务管理改革中,最核心的一项为哪一项全额预算,所有的预算收支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盘子当中统筹平衡。

举例来说,过去学校处室分头设立各种专项,各学院分别申请,容易陷入资金管理条块分割、碎片化的情况;如今,由学院统筹各方面资源后自主编制预算,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讨论通过以后,向学校报备,校方根据学院体量及管理运行实际需要核拨,今后一年间,学院运行经费由学院领头人“一支笔〞自主管理。

在人事制度改革中,学校根据校内根本政策及校院两级人力资源规划,将各类岗位及相关资源整体打包配置给学院。

学院在人力资源规划框架内,自主开展教学科研人员预聘和流动科研人员聘任。

人事处处长钱飚举例,预聘人员,主要指初步招入的学术科研人才,实行“六年非升即走〞,这局部聘用由学院自主决定,到了由预聘转为长聘环节,才由学校进展评估审核。

据了解,由于这局部改革“动静〞较大,将首先在校内局部学院进展试点。

不过,学校管理层挺有信心。

复旦大学物理系2002年起试点“校院两级管理〞,逐步形成以院系为主体的“预聘-长聘〞制,在质量控制环节严格把关。

新晋师资需获得系里教授大会三分之二的同意票才能获“预聘〞席位。

获聘者6年后还将被教授大会投票评估,获得四分之三同意票的人才能获得“长聘〞位置。

这一制度甚至比学校相关规定更为严格,虽然给新进的年轻人带来相当大的压力,但也确保了引进人才的高质量,效果理想。

流程再造,如何倒逼两头
这几天,校内改革正式启动,来找财务处处长苟燕楠“谈心〞的人多了。

个别院系负责人来谈,因为预算多了少了想不通;学校职能部门负责人来谈,过去手里有工程有资源,现在相当一局部管理权划到学院,“我们部门干点啥?〞
对许多改革进程中的高校而言,下放资源、流程再造、机制创新并非终点,执行这一机制的人,能否承受、适应并最终承当起新的角色、新的职责,也是难关。

复旦大学同样面临挑战:如何防止“一放就乱〞?
2021年底,教育部核准了?复旦大学章程?。

学校利用制定和完善?复旦大学章程?之机,展开了全校各级规章制度的全面梳理。

到目前确认有效规章制度总数为520件,废止和宣布失效文件、制度655件。

同时,学校通过完善学术委员会、学位分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根本治理组织,为学术组织开展提供保障。

目前,学校已修订完成?学术委员会章程?、?学术标准实施条例〔试行〕?、?学位评定委员会章程?,并完善了教学指导委员会运行机制,为院系学术治理架构建立做好了顶层设计。

在这一根底上,校级行政部门精兵简政,不怕“伤筋动骨〞。

据悉,从2021年7月开场,学校机关部门从42个精简到33个,首批进展改革的25个机关部门内设科室从125个精简到83个。

中国的大学中,人事部门往往“底气最足〞。

而这次,复旦大学人事处内设科室,从11个被精简到了6个。

未来,通过校内流动校一级行政管理人员与学院一起的比例,有望从7:3变为5:5。

与此同时,对学院掌门人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学院做好本学院学科开展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乃至各类教学培养和课程培养规划的前提下,学校才会把各类岗位及相关资源整体配置给院系学院,然后由院系根据本学科开展的状况,自主决定运行模式和实施方案。

“只有院系具备了承接两级管理的能力,相应的权力才会下放。

〞一位学校负责人在全体院长系主任会议上强调。

记者手记
大学变革的破局
一个多月前,?北京大学综合改革方案?正式获得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备受关注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上海市“两校一市〞综合改革试验,全方位铺展。

令人关注的是,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南大学等高校纷纷向有关部门请缨,局部高校还在第一时间递送了改革方案。

人大召开了三次综合改革工作会议专题讨论会。

而复旦经过两年酝酿,也启动了力度和规模在国内罕见的校内管理体制改革。

高教领域这种普遍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决心如此迫切,可能包含对陷入“改革洼地〞的担忧,假设不及时跟上大部队,或许将在政策、资源竞争中失了先机。

但更为关键的原因,或许是对中国高等教育开展的清醒认识。

随着高校开展进入新的阶段,依靠大投入、局部政策倾斜刺激大步开展的时代正在过去,高校的“增长模式〞也如同经济领域一样,面临从“粗放型〞外延式开展向“集约型〞内涵
式建立的转变。

无怪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改革方案中,都将“建立完善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和治理体系〞,作为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大学正涉入改革“深水区〞。

原因之一,在于未来改革的方向,势必影响到用人、用钱、教学资源的深层次利益;其二,校内机制的变革也亟待与社会大环境中体制机制之间更好地相互适应。

更为关键的是,不同国家之间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社会生产力开展水平的不同以及文化传统的差异,在选择教育开展模式、教育开展路径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高校开展模式尤具独特性。

中国高校的开展虽然可以有所借鉴,但必须坚持“中国特色〞。

这条路,前无古人。

这是大学新一轮改革的破局,又何尝不是中国社会改革开展的缩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