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山县客家方言称谓调查
汉语言文学论文客家方言语法中的特殊现象
![汉语言文学论文客家方言语法中的特殊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09a183c61eb91a37f0115c8b.png)
汉语言文学论文客家方言语法中的特殊现象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论文题目:客家方言语法中的特殊现象学生吉冰学号 1012530323013专业汉语言文学层次专升本通讯地址江西省南康市龙华乡牛石小学邮政编码 341410指导教师董宪臣老师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评定表客家方言语法中的特殊现象摘要客家方言又称客话,个别地方也称麻介话、新民话、土广东话。
它是汉语七大方言中内部比较一致的一种方言。
客家方言主要通行于广东东部和北部、广西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台湾、四川和湖南部分地区。
客家话以梅县话为代表。
南康话是赣南客家话中心片区客家话有代表性的一种,南康客家方言的语法有其独特的用法。
对地方方言的研究,可以促进对其文化历史的挖掘,了解地方方言的发展演变。
关键字:客家方言,语法,子目录摘要(小4号宋体) (Ⅰ)一、绪论 (1)二、客家方言中的特殊现象 (4)三.结论 (4)参考文献 (4)一、绪论汉语中“子”字作为名词后缀的用法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汉语名词后缀“子”的使用很复杂。
汉语中的名词后缀“子”又称为"名词子尾",产生的具体年代众说纷纭,在语法史上没有可靠的例证。
汉语普通话“子”字的用法有如下几种:1、作名词词尾的“子”。
2、作动词词尾的“子”。
3、作形容词词尾的“子”。
4、作(数)量词词尾的“子”5、作指代词词尾的“子”。
6、作副词词尾的“子”。
但是,“子”字在其构成的新词中所附加的意义是非常小的。
但在客家方言中的南康话中“子”的用法显然更加灵活,给词义带来的变化也更大。
南康客家话中“子”字不仅具有汉语普通话后缀的全部用法,而且极具地方特色。
下面看下南康客家方言“子”字具有哪些特殊现象。
二、客家方言中的特殊现象(一)形容词+子“子”字在南康客家话中只可加在少数形容词之后构成名词,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子。
“子”加在重叠的单音节形容词后面,构成“单音节重叠+子的”形式,例如“这个人高高子”,句中的子加在形容词重叠形式“高高”的后面,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个人还是蛮高的。
马山县客家方言称谓调查
![马山县客家方言称谓调查](https://img.taocdn.com/s3/m/f1ea3129aaea998fcc220e44.png)
马山县客家方言称谓调查2011级汉语言文学韦志勇[摘要] 称谓就是怎么样去称呼别人,它在语言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马山县客家方言是客家方言的一个地域变体,由于资料相对稀缺及经济文化的相对落后,其称谓系统尚无人作专门描述。
为了给马山县客家方言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更多的材料,本文将从语构词、意义与语法、现状与未来等方面对马山县客家方言称谓进行较为系统的阐述,从而勾画出其基本面貌,揭示其特点。
[关键词] 称谓;构词;意义与语法;现状与未来引言客家方言是汉语方言中分布地域比较广的一种方言。
我国现有客家人口总数约为5800万。
客家居民不仅较好地保存了固有的风俗习惯和传统的思想观念,也较多地保存了自己的语言风格特点,直至今天,客家人仍然坚守着“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的祖训。
由于普通话的推广以及当地壮语的影响,客家方言称谓在词汇、语法方面体现出自己的特点;通过对马山县客家方言称谓的调查和研究,勾画出其基本面貌,揭示其特点,不仅可以进一步认识马山县客家话,发掘客家话所具特点和差异,同时也可以为更准确地进行客家方言小片分区提供科学依据。
客家方言的研究已出了许多成果,涉及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广西客家话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语音特点的描写,成果有邓玉荣《贺县公会客家话的声调》(1995);刘涛《梅县客家音韵比较研究》(2003);李普英《陆川客家话与普通话的语音对应规律》等(1995)。
而专门针对客家方言称谓的研究很少,成果也不多。
本文在深入调查马山县客家方言称谓的基础上,详细描写马山县客家方言称谓的语音、构词及语法,揭示马山县客家方言称谓的特点,并通过分析普通话和壮语对客家方言的影响,提出对其要进行保护的建议。
本着尽可能反映马山县客家方言称谓系统面貌的原则,笔者调查了林圩镇林圩村、黄番村、周鹿镇武平村3个语言点。
本次调查对象一般为70岁以上的当地老者,他们熟知当地客家方言称谓系统及其演变。
主要询问了黄番村83岁的曾成金老人,76岁的曾成区老人;武平村72岁的林大福老人。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ef2d8fd910ef12d2af9e771.png)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摘要亲属称谓研究具有语言学意义。
亲属称谓在一种语言或方言中属于使用频率很高、稳定性很强的基本词汇,在表情达意上有其独特的功用及情感色彩。
拙文以亲属称谓为出发点,运用描写、比较、分析等方法将客方言亲属称谓与赣方言亲属称谓进行系统比较研究。
拙文第二章分别对客、赣方言亲属称谓的分布情况进行客观描写;第三章将客方言和赣方言的亲属称谓构成方式进行比较,观察两种方言亲属称谓的异同;第四章将客赣方言亲属称谓进行计量比较分析,通过相关分析、聚类分析来分析客方言亲属称谓间、赣方言亲属称谓间的亲疏关系,通过相关系数平均数表及分布情况观察客赣方言亲属称谓之间的亲疏关系。
通过对各客赣方言亲属称谓的计量对比,更细致地从亲属称谓这个侧面观察客赣方言的亲疏关系。
关键词:客方言赣方言亲属称谓构成计量分析COMPARATIVE RESEARCH OF KINSHIP TERMS OFHAKKA AND GAN DIALECTSABSTRACTThe research of kinship has meaning of linguistic. Kinship are basic vocabulary that commonly used in a language or dialect with very high stability, which has unique function and intense effect ion in communication. The dissertation starting with kinship , using methods of description, comparison, analysis to compare the kinship of Hakka dialect and the kinship system of Gan dialect systematically.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e dissertation gives a objective descrip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kinship of Hakka and Gan dialect separately, The third chapter compared the constitute of Hakka and Gan dialect, and observed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kinship of the two dialects, The forth chapter will measure the kinship of the dialects with comparative analysis, analyze the affinity-disaffinity relationship of kinship of Hakka dialect and Gan dialect via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clustering analysis and observe the affinity-disaffinity relationship of kinship of Hakka dialect and Gan dialect through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verage table and distribution. Through the measurement and comparison of kinship of Hakka dialect and Gan dialect, who can observe the affinity-disaffinity relationship of Hakka and Gan dialect from the side of kinship meticulously.KEY WORDS:Hakka dialect;Gan dialect;Kinship;constitute;Quantitative Analysis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 客赣方言概况 (1)1.1.1客方言概况 (1)1.1.2赣方言概况 (2)1.2客赣方言亲属称谓的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目的、意义 (2)1.2.1客赣方言亲属称谓的研究现状 (2)1.2.2客赣方言亲属称谓研究目的、意义 (3)1.3本文的材料及研究方法 (3)1.4亲属称谓及亲属关系分类 (4)第二章客赣方言亲属称谓系统 (5)2.1 客方言亲属称谓概况及其分布 (5)2.1.1曾祖辈 (5)2.1.2祖辈 (5)2.1.3父辈 (6)2.1.4平辈 (8)2.1.5子辈 (10)2.1.6孙辈 (11)2.1.7曾孙辈 (12)2.1.8合称称谓 (12)2.1.9客方言亲属称谓中心语素分布状况 (13)2.2 赣方言亲属称谓概况及其分布状况 (14)2.2.1曾祖辈 (14)2.2.2祖辈 (14)2.2.3父辈 (15)2.2.4平辈 (18)2.2.5子辈 (19)2.2.6孙辈 (21)2.2.7曾孙辈 (21)2.2.8合称称谓 (21)2.2.9赣方言亲属称谓中心语素分布状况 (23)第三章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构成方式分析 (24)3.1客方言亲属称谓构词特点 (24)3.1.1附加式 (24)3.1.2复合式 (25)3.2 同形异指特点 (26)第四章客赣方言亲属称谓计量分析比较研究 (30)4.1客赣亲属称谓计量分析的方法 (30)4.2 客赣亲属称谓计量分析步骤 (31)4.3 客赣亲属称谓计量结果和分析 (32)4.3.1客方言亲属称谓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 (32)4.3.2赣方言亲属称谓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 (35)4.3.3客赣亲属称谓相关系数总体比较及分析 (38)4.3.4客赣亲属称谓相关系数分布情况及分析 (52)第五章结语 (67)参考文献 (68)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关于粤西客家方言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doc
![关于粤西客家方言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doc](https://img.taocdn.com/s3/m/291e674516fc700abb68fc69.png)
关于粤西客家方言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客家方言主要通行于大陆的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和四川、湖南、海南部分地区。
其中主要的区域是广东东部和北部,广西南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
粤闽赣边区一带是客家最集中的地区,因而也是客家方言最流行的地区。
在海外,台湾和香港有部分地区讲客家话。
东南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菲律宾以及美洲华侨、华裔中也有不少讲客家话的。
广东的客家方言几乎遍布全省,但主要分布在粤东、粤北地区。
其中纯粹属客家方言或以客家方言为主的县市有:梅县、兴宁、五华、大埔、蕉岭、平远、龙川、和平、始兴、连平、新丰、河源、丰顺、紫金、南雄、翁源、连南、英德、惠阳、曲江、博罗、宝安、惠东、揭西、仁化、乐昌、廉江、乳源。
此外饶平县、揭西、海丰、陆丰、龙门、从化、花县、新会、化州、四会、阳江、鹤山、三水、高要、开平、信宜、珠海、深圳龙岗、东莞等广东的其它地区的一些县市也有不同程度的客家话分布。
据最新调查资料统计,在粤西的湛江、茂名、阳江三市约有190万人讲客家话,分布区域约为6400平方公里,具体分布在廉江、化州、信宜、高州、电白、阳西、阳春等县。
福建省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闽西的长汀、连城、上杭、武平、永定、清流、宁化、明溪等县。
此外,南靖的曲江,平和县的九峰、长乐,诏安县的秀篆、官陂,龙岩西北部万安(旧名溪口镇)等地说的也是客家方言。
江西省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赣南的兴国、宁都、石城、瑞金、会昌、寻邬、安远、全南、龙南、定南、信丰(不包括县城嘉定镇和城郊的部分农村)、大余、崇义、上犹、南康、赣县、于都等十七个县和西北部的铜鼓县、修水县的大部分乡镇。
此外,萍乡、广昌、永丰、吉安、泰和、万安、遂川、井冈山、宁冈、永新、万载、宜丰、奉新、靖安、高安、武宁、横峰等县市的部分乡镇均讲客家方言。
四川省也是客家人居住较为集中的一个省份,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成都郊区东山一带、新都、金堂、广汉、什方阝、彭县、双流、新津、简阳、仁寿、资中、威远、安岳、富顺、泸县、合江、宜宾、广安、仪陇、巴中、通江、达县、西昌等县市的局部地区。
科室客家话教学范例
![科室客家话教学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7a7aafa7482fb4daa58d4ba1.png)
日常操作用语
有什么不舒服,立即按铃通知我:yiu mab gei em shu fub,li jib tong di ngai. 我来给您检查一下:ngai loi lao ngi giang ca yi ha. 结果正常,没什么问题:get go zin chong,mao mab gei mon ti. 我给您翻个身,拍个背:ngai lao ngi fan ha sein pab ha boi. 我来给您打针。:ngai loi lao ngi da zin. 我给您换药水,这是消炎药:ngai lao ngi won yog sui,li zab hei xiao yang yog.
小时:zhung
例:十点: sed diang 三个小时:sang zab zhung
左边:zo bian 右:yiu 上:soung 下:ha 楼上:leu song(soung) 3楼:sang leu 在那边:hoi gei bian (coi gei bian) 跟着我:gen den ngai 过来这里:go loi li bian 医生办公室:yi sang pan gong sed 护士站:fu si can
4.1 接待患者
您好!有什么能帮您的吗?:ngi hao,yiu mag gei ko yi bong ngi 您好!我来为您办理住院手续。:ngi hao,ngai loi wuei ngi pan li chu yan siu 我是您的责任护士:ngai hei ngi gei za ngin fu si 我来给你量个血压/体温:ngai loi lao ngi liong hia(xied) ab /ti wun 有事可以按铃喊我:yiu si ko yi kin(on) lin ham ngai 在病房不可以吸烟:coi piang fong em ko yi sed yan. 卫生间/开水房在那边:wuei sang gan /koi sui (gun sui)fong coi gei bian (请您)等一会:(qiang ngi) dein cin gan.
客方言后缀“嫲”、“牯”
![客方言后缀“嫲”、“牯”](https://img.taocdn.com/s3/m/90e1a168f12d2af90242e683.png)
客方言后缀“嫲”、“牯”摘要:客家方言中,"嫲"和"牯"是一对表示性别的后缀。
本文广泛收集了客家方言中的"嫲"尾词和"牯"尾词,进行分析描写,并对其构词特点和语法特征进行归纳,文末探究了"嫲""牯""公"作为名词后缀的来源。
关键词:嫲牯名词后缀客方言客家方言中用于表示性别的后缀主要有"嫲"、"牯"、"公"、"婆"等,在表示人或动物的性别时,"嫲"和"牯"是典型的名词后缀,具有独特的构词功能。
"嫲"和"牯"在客方言区都可表示对人的昵称,常加在人名之后,具有方言特色。
"嫲"还常常用于贬称女性。
一些意指无生命的事物名词词素也可以与后缀"嫲"、"牯"构成名词,从而增添附加意义。
一、"嫲"一、"嫲"的分布一)"嫲"附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后面"嫲" 是表雌性的后缀,常加在名词性语素之后构成一个名词。
1.该名词表动物名称:如鸭嫲(母鸭)、鸡嫲(母鸡)、牛嫲(母牛)。
2.名词或语素表示一般事物名称:这时"嫲"尾词没有性别意义,也不改变其理性意义,但增添了"粗、大"等附加意义。
由于"嫲"对应的是母性、雌性,因而引申出"大、粗大"的附加意义,这是相对于"子、小"而言。
例如"勺嫲(大水瓢)、刀嫲(大砍刀、大菜刀)、索嫲(粗绳)"等。
3.名词语素指人:如"货嫲",意为"非婚性伴侣","货"在这里并不指"货物",而是对人的贬称。
客家方言中的“古汉语”现象
![客家方言中的“古汉语”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36686f4f0066f5335b812115.png)
客家方言中的“古汉语现象”——以宁都方言为例宁都县地处赣南北部,丘陵密布,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客家先民南迁,到了宁都便驻足下来,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宁都便成了早期客家的摇篮。
居住在宁都的客家人,形成了独特的宁都方言。
在宁都方言中,古汉语现象特别明显,可以说宁都方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
一、词汇宁都方言中,还使用着大量的单音节词,仍然保留着古汉语中的意义和用法,当然有些字词的读音发生了一些变化。
1、器物现代汉语中改变了古汉语对一些器物的称呼,但是在宁都方言中却并没有改变。
如宁都方言中称“太阳”为“日头”,“衣服”为“衫”,“锅”为“镬(普通话读“huò”,宁都方言读“wò”)”,“缸”为“盎”,“嘴”为“咀”,“山头”是“嵊(宁都方言读“yìng”)脑”。
“涕”,古代汉语中是“眼泪”的意思,现代汉语中指“鼻涕”,但是宁都方言中的“涕”还是指眼泪,如“眼涕”。
“粸”是古代汉语中对一类以大米制成的食物的称呼,宁都不但保留了这一说法,还有很多种“粸”,如“糯粸”、“黄粸”“米冻粸”。
中原汉民称少数民族为“胡”、“番”,在宁都方言中仍保留这一说法,如“胡椒”、“胡琴”(二胡)、“胡鸭”,“番薯”(红薯)、“番菩”(南瓜)。
2、称呼宁都方言中当面叫父母为“爸爸”“唔妈”,但在和人谈到父母的时候,就会用到“爷”(宁都方言读“yá”)、“娘”、“爹”(宁都方言读“diā”)等,如“爷子之间”、“两爷子”(父子俩)、“两娘女”(母女俩)、“丈人爹”(岳父)。
“郎”在古汉语中是对青年男子的美称,在宁都方言中还有“大郎”(丈夫的哥哥)、“小郎”(丈夫的弟弟)的称呼。
“侬”这一人称代词在吴方言里出现得比较多,古汉语里也有,如“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李白《横江词》),在宁都方言里,“侬”可以作第一人称代词,有“我”、“我们”的意思,如“他有,侬就冇”(他有,我就没有)、“侬一下来去”(我们一起去);也可以作第二人称,有“你”的意思,如“他已经哇了,侬哇一下”(他已经说了,你说一下),其实“侬”作第二人称,比现代汉语中用“你”更拉近了说话人和对方的关系。
客家话里来母白读为泥母的语音层次[注解1] 汕头大学中` P3
![客家话里来母白读为泥母的语音层次[注解1] 汕头大学中` P3](https://img.taocdn.com/s3/m/a5caaa8f83d049649b6658e0.png)
客家话里来母白读为泥母的语音层次[注解1]汕头大学中文系严修鸿客家话里绝大多点泥来母不混,但在客家话特别是粤东客话区,有些来母字在土俗词语环境下读为n-声母,似乎暗示另一种更为早期的语音层次。
1、棘力《广韵》来母职韵林直切:“~,赵魏间呼棘。
出《方言》”。
根据李如龙、张双庆1992,P241:梅县n t 、连南n t 、河源nat 、西河nek 、揭西l t 、翁源l t 、清溪let 、武平l 赣县l ,客家话中读n-l-都有。
又,黄雪贞1988,P244-245:兴宁ni t 、大埔n k 、平远n k 、丰顺n t 、紫金ni t 、酃县(湘)n t || 蕉岭l k 、惠阳l t 、永定l 、桃园l 。
”同源,声母不同是原来复辅音*kr-分化的据李格非1984的研究,“棘”“棘力结果。
2、头颅各地客家话较为一致地把“脑袋”叫~,是客家话较为典型的一个特征词。
据李如龙、张双庆1992,P300,例如:梅县th u na 、翁源th u na 、河源thuai na 、清溪theu na 、揭西th u na 秀篆th u na 、长汀th na 、武平th na 、三都th u na 、香港th u la (香港n-声母字皆读为l-)。
一般是画 表示字源不明,也有随手写作“头那”的。
实际上,只要承认来母白读为n-,并且鱼部音值读-a存古有旁例:“乌鹊”客家话仍叫“a siak ”,张开叫“舒hia ”我想把本字定作“颅”。
《说文》:“颅,乇頁颅,首骨也,从页,卢声。
”本义是“头盖骨”,后引申为“头”,《文选 潘岳<射雉赋>》:“俽余志之精锐,拟青颅而点项。
”李善注曰:“颅,头也。
”颅,《广韵》来母平声模韵落胡切,上古归鱼部。
3、背梁脊背有些客家话点叫~,据北大1995,P254:梅县音p i n ,笔者母语坪畲与此同。
又,谢栋元1994,P25唔田食饭,饿去肚屎变背囊。
”写作同音字“囊”。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广西客家方言使用态度调查研究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广西客家方言使用态度调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c467a09910ef12d2bf9e7be.png)
智库时代·160·智库观察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广西客家方言使用态度调查研究*庞晶美 梁天秦 吴晓静 张静(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广西客家方言使用态度进行调查研究。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人对方言以及关系客家方言持积极态度,并支持关系客家方言智慧系统的建设。
针对这样的方言态度现象,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此积极态度进行研究,并提出保护和传承客家方言的措施和策略,以保持广西客家方言和文化的多样性。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广西客家方言;态度;广西客家方言智慧系统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20)08-0160-003一、引言客家方言研究一直是广西客家研究的热点之一,分为两类:一1类是对关于具体客家聚居点的客家方言的语缀、语音、词汇、音系、语法位置等系统及特点的分析,如博白沙河、象州石龙、上思隆屯、贺州沙田、陆川陈村、平南石门、百色田林、南宁宾阳等地的客家话都有学者进行相关的研究;另一类是比较研究,比较不同地区的客家话,或是壮话、白话、勾漏话、闽话等不同语言的同异等。
目前,广西客家方言的本体研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但是对于广西客家方言使用态度,以及智慧系统建设的研究较少。
因此,本研究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出发,研究调查对象对待方言的态度,以及对待广西客家话的态度,最后分析调查对象对建立广西客家方言智慧系统的期待,总结建议,为更好建设智慧系统打下基础。
语言态度是指说话人对某种语言的价值评判,包括认知、情感和意识层面。
认知层面是指对语言的整体的一种了解状态,包括语言的来源和发展、语言的结构和规则等。
情感层面是指说话人对某种语言的喜欢程度,是个人的主观感受。
意识层面是指说话人在多种语言中倾向于使用某种或某几种语言(毛春洲,2019)。
二、研究设计本研究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语言态度的三个层面设计调查问卷,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粤东闽语区内客家方言点
![粤东闽语区内客家方言点](https://img.taocdn.com/s3/m/e39cf1ed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58.png)
粤东闽语区内客家方言点信息来源自粤东闽南语的分布及方言片的划分-台湾语文学会潮汕地区虽然属于闽语区,但汕尾市的陆河县是纯客县。
此外还有一批纯客镇,它们是:潮州市饶平县的饶洋、上善、上饶、建饶镇。
揭阳市揭西县的上砂、五云、良田、坪上、河婆、龙潭、南山、灰寨、京溪园、五经富镇及普宁市的后溪、大坪、梅林、南阳、高埔、船埔、云落镇。
汕尾市海丰县的黄羌、平东镇和陆丰市的八万、西南、陂洋镇。
闽语区内的客家方言点除以上纯客镇外,还有一批处于闽方言包围下的客语点,这类客语点由于长期生存在闽方言的大环境中,所以其母语客家话受到闽语的影响和渗透(特别是词汇),已变成了所谓的「半客半福佬」,居民也大都能讲闽语。
对这种客粤东闽南话的分布及方言片的划分149家,海陆丰人称之为「福佬客」,而潮汕人则将其称为「半山客」以下是本文作者及韩山师院中文系学生在闽语区实地调查到的客家方言点:8 9潮安县:赤凤镇的大松、大庵、水口;登塘镇的新西坑、横洋、田东、黄潭、四田、大葫芦、小葫芦、栖凤、五全、东寮;归湖镇的岭脚、碗窑、山犁;凤凰镇的椿堀。
8 9饶平县:渔村、新丰两镇镇区(「镇区」即镇政府所在地),东山镇的河东、河西。
8 9潮南区:雷岭镇的东饶、东新、样坑、茶园、南溪、双新、东盘、赤新、赤饶、店前、龙坑、龟山、松林、霞厝、西坑;仙城镇的利陂;红场镇四溪、铁桶寮、蔡肥、大坡等。
8 9潮阳区:金^镇的神林、神农、芦塘、东坑、彭厝、溪头、田心围、徐寮、官坑、官母坑、下寮;谷饶镇的新寮、石壁、水吼;西胪镇的青山;关埠镇的港底。
8 9揭东县:玉湖镇的顶塔坑、西门、埔龙、赤兰围、潭岭、马联、大坑、下坡、坪上、洪厝埔、郑厝、观音山、横山头、新寮、朱厝、砥尾、小坑、北坑、肖厝、埔龙发、象地、新西河、汾水、九斗;龙尾镇的龙珠、美联、石坑、新丰、小联、珠坑、河坑、高明村;白塔镇的新厝寮、谢厝寮、花树坑、红坡、水流埔;新亨镇的五房。
8 9揭西县:京溪园镇的大屋场、大燕阁、岭咀山场、沙仔洋、石头塘、大溪湖、上陇;灰寨镇的乌黎;金和镇的大埔;东园镇的黎宅埔。
【日记】开启阳春客家方言调研之旅
![【日记】开启阳春客家方言调研之旅](https://img.taocdn.com/s3/m/496cd3dd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0b.png)
【日记】开启阳春客家方言调研之旅2021年7月11日晚11点,我和春语调研队的5位小伙伴,晓敏、晓茵、秀坤和瑞生从学校出发,踏上了客家方言调研之旅。
我们的研究主题是“探索城市化对方言的影响”,研究地点是广东阳春。
我们的第一站是小民奶奶的家。
这是我第一次深夜外出,也是第一次坐火车,所以即将出发前,我的内心是异常激动的。
夜幕降临,我们乘出租车来到湛江西站,一路欢笑。
我好久没和这么多朋友出去了!虽然这次我们肩负着繁重的研究责任,也承受着一定的压力,但和我们认识的好朋友在一起总是一件愉快的事。
我认为,在这次考察过程中,我们一定会团结一致,共同努力,解决各种困难,完成各项任务,获得良好的经验。
终于到了火车站,那时已是12点多。
我们买的是凌晨4点13分的火车票,但是由于特殊原因,火车将推迟到5点多才到。
于是,我们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在火车站,我们谈论了各种各样的话题。
然而,过了一会儿,睡意袭来,我们想小睡一会儿,但火车站的座位不舒服。
而且,空调温度调节很低,我觉得短袖衣服很冷。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一直处于半睡半醒的状态。
不知过了多久,我们火车终于到了。
我们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带着疲倦,向站台走去。
即将迎来黎明的天空呈现出美丽的靛蓝色,澄澈无暇,一盏盏明亮的路灯镶嵌在靛蓝色的背景上,我感觉我们如同走进了梵高的《星空》。
我们上了火车,找到了合适的地方坐下。
列车上的空调温度也被调整到了特别低的水平。
在车厢里,我忍不住发抖。
在我们座位附近,一群年轻人兴致勃勃地打扑克。
他们非常吵闹。
然而,寒冷和高分贝的噪音仍然无法克服我的困倦。
很快,我在火车上睡着了。
过了3个小时,火车到站了,我被小伙伴们叫醒。
那时已是早晨9点。
我揉了揉惺忪的双眼,带好自己的行李,跟着小伙伴们下了火车。
这是春天!第一天,春天下着毛毛雨。
雨中的空气有草的味道。
小敏的奶奶带着大大小小的雨伞来到我们家。
调研的旅程是艰辛的,现在一切都才刚刚开始。
但是年轻的我们内心斗志满满,我们不畏困难,努力前行。
客家方言人称领格问题综述
![客家方言人称领格问题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a5c2ce1af8c75fbfc67db2d6.png)
作者: 周秋伶
作者机构: 广西广西南宁大学文学院,530004
出版物刊名: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页码: 10-13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2期
主题词: 客家方言 领格 语源
摘要:关于客家方言人称代词领格的问题,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分歧:1.领格和表领属关系形式的关系问题;2.领格的语源问题。
很多学者把领格和表领属关系混为一谈,但也有人严格区分二者。
关于领格的语源有不同的看法,严修鸿和项梦冰分别对其进行总结,前者认为主要有三种:1.临时音变说;2.合音说;3.词性变化说。
后者认为主要有两派:音变说和合音说。
文章还讨论了相关的两个问题:1.“领格”存在与否的问题;2.所谓的“领格”形式后面还加表领属标记的问题。
客家:地名与“围”马显彬
![客家:地名与“围”马显彬](https://img.taocdn.com/s3/m/858d770b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c3.png)
客家:地名与“围”马显彬我们对《广东省交通地图册》[1]中的地名进行了统计,共得到27392个市县、乡村地名。
然后将这些地名输入电脑进行分析统计,共得到2082个单字,也就是说,这些地名是由2082 个不同的单字组成的。
在这些单字中,我们发现“围”字地名较多,有508个,分布也比较广泛,占地名总数的1.9%。
而相邻的海南、广西、湖南、江西、福建很少有“围”字地名,“围”应该是具有广东特色的地名用字了。
“围”字地名是怎样形成的呢? 这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只有司徒尚纪先生在一篇文章里提到过“围”字地名,他认为: “平原河网低地或滩涂必须围垦造田才能开发利用,所以以基、围为通名的地名在这类地形分布区很常见,尤以珠江、韩江、潭江、鉴江、漠阳江三角洲地区为著,如珠江三角洲所属各县有桑园围、长利围、赤项围、罗格围、景福围、龙利围、大有围等,难以一一列举。
甚至城市也颇多与堤围有关地名,如广州长堤、东堤、新基路、黎家基、长堤街、水松基、水盛围等,皆是在水利工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地名。
”[2]根据司徒尚纪先生的说法,“基、围、堤”等地名都与水利工程有关,但是,在这三字构成的地名中,根据我们的统计,“基”字地名49个,“堤”个字地名只有4个,而“围”字地名则有508个,既然都是与水利工程有关,但是,形成的地名比例竟如此悬殊,这种说法显然不合理。
①一、“围”字地名的分布根据对“围”字地名的分布情况的分析,我们认为,“围”字地名是客家方言地名。
客家方言,又称客家话、客家语、客语等,属于汉语七大方言之一。
他们的先祖多是因中原战乱等原因而从中原河南、安徽、山东等地南迁赣南、闽西、粤北而形成的一个汉族新民系。
后又因战乱和人口膨胀等原因一部分又从这三地继续迁往全国其他省份以及东南亚。
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
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客家人及客家方言由此得名。
广西方言
![广西方言](https://img.taocdn.com/s3/m/49c64ff2f90f76c661371a10.png)
广西方言<BR>广西能说或能听懂汉语方言的人口约3000万。
据1982年统计,广西汉族人口2200多万,都说汉语方言。
少数民族中许多人也用汉语方言作为交流的工具。
广西是中国汉语方言种类最多的省(区),有粤语、西南官话、客家话、平话、桂北湘方言、闽方言6种。
粤语使用人口最多,其后依次是西南官话、客家话、平话、桂北湘方言、闽方言。
<BR>粤语广西汉语中流行最广的一种方言,属汊语粤方言。
又称白话。
使用人口1500多万。
主要分布桂东南。
以桂东北的贺县至桂南的南宁市、凭祥市为分界线。
线的东南主要说粤语,几乎占广西总面积的1/3;线的西北说粤语的不多,分布也较分散。
广西粤语与广州话相近,互能听懂。
一部分粤语居民迁入少数民族地区杂居,吸收了少数民族语言成份,形成如勾漏粤语等与广州话相异较大的土语。
<P>梧州粤语汉语粤方言的次方言,在粤语中与广州话最接近。
主要分布在梧州市,平南县大安、丹竹、武林3镇,桂平县城及金田镇,苍梧县城,贺县县城及附近。
内部差异很小。
使用人口近100万。
以梧州话作代表,语音系统声母21个,韵母46个。
</P><P>邕浔粤语汉语粤方言的次方言之一。
与梧州粤语比较相近,能互相听懂。
语音系统吸收了少数民族语言特别是壮语的成分,元音普遍高化,多类韵母。
主要流行于邕州、浔州两岸交通便利的城镇,如南宁市及邕宁县、崇左县、宁明县、横县、平南县等县城以及柳州市部分地区。
以南宁市为代表点。
</P><P>勾漏粤语汉语粤方言的次方言之一。
在粤语中使用人口最多,在800万以上;与广州话差别大。
主要分布在玉林及梧州两地区13个县市(除平南县、桂平县城外)。
音系复杂,声调有10个,是广西汉语方言中声调最多的一种。
有汉语粤方言中极为少见的b、d 浊声母。
许多字韵尾失落,如“两”读为l al23°∞词汇很有特点,如平南环城土语“汤”读为S nj21(音与“顺”同)。
客家方言实现体助词“来”及其探源-2019年精选文档
![客家方言实现体助词“来”及其探源-2019年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39d020ff28ea81c758f5787a.png)
客家方言实现体助词“来”及其探源普通话用于表达实现体(完成体)①的语法标记是“了”,依其句法结构和语法功能的差异,“了”可分为两个——“了1”和“了2”。
一般认为,“了1”位于动词后,是动词词尾,表示动作的完成;“了2”位于句末体词后,是语气助词,表示新情况的实现或即将实现②;但当“了”位于句末动词后时,则可能是“了2”,也可能是“了1”或“了1+2”。
各地客家方言③与普通话相比,实现体助词比较丰富,常常不只一个,如闽西永定客家话有“欸、来”,\[1\]63-68长汀客家话有“嚟、咧”\[2\];广东梅县客家话是“欸、撇、来”\[3-4\],丰顺客家话是“好、了、哩、来、得、去”\[5\]92-115;江西石城客家话则以“呃、来、到”表完成体意义,\[6\]56-60南康客家话除了“了、哩”可以表示动作的完成外,还有读作轻声的“到”也可以表示完成或实现体意义。
\[7\]16-17本文主要考察闽粤赣三省客家方言实现体标记“来”的分布与语法功能,并对各地“来”的用法进行比较,最后探讨实现体助词“来”的语源问题。
一、客家方言实现体助词“来”的语法功能(一)闽西客家方言实现体助词“来”1.连城客家话连城客家话\[8\]205-206有五个表实现的体标记,其中,“了、撇”相当于普通话的“了1”,“呃、e3”相当于普通话的“了2”;“呃”表已然,“来”则与“呃”对应,表未然。
与已然体标记“呃”相比,未然体标记“来”只能用在述补结构之后,而“呃”不限于此;所以,“来”的分布范围比“呃”窄,但在两者都能出现的语境中,两个词的运用是严格对立的。
如:(1)碗洗净呃。
(碗洗干净了)碗洗净来!(把碗洗干净喽)(2)水暖烧呃。
(水烧热了)水暖烧来!(把水烧热喽)在以上例句中,“呃”用于陈述一个已然的事件,“来”用于祈使句末,不管动作是否已经在进行,就述补结构表达的整个事件来说都是未然的。
“来”也并不限于出现在祈使句中,也可以用于连动结构中,表示安排或打算,前后两个动作在时间上是相承的。
广西区境内客家方言字音韵母的主要差别
![广西区境内客家方言字音韵母的主要差别](https://img.taocdn.com/s3/m/290e5b65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45.png)
广西区境内客家方言字音韵母的主要差别
李谱英
【期刊名称】《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5(000)004
【摘要】客家方言,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通常称为客家话或新民话,有些地方则以其具有特征性的常用词[pai] (我)或[mat kai] (什么)来命名,而称之为“[沪ai]话”
或“[mat kai]话”。
广西客家方言是随着客家先民的迁入而逐渐形成的。
客家先
民究竟从何时开始迁徙入桂,过去众说纷纭,一般的说法是始于清代康熙、乾隆年间。
但参阅史籍(主要是姓氏族谱)和实地调查访问,发现早在唐末宋初即已有客家人从今福建、江西、广东等省陆续迁入,不过是到了清代康乾时代入迁的人数更多,散布的
区域更广罢了。
【总页数】6页(P16-21)
【作者】李谱英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7
【相关文献】
1.韩国汉字音韵母系统的几个特征 [J], 李得春
2.湖南境内客家方言分布概况 [J], 陈立中
3.汉语韵母与日语汉字音读的对应规律 [J], 王保田
4.广东大埔湖寮镇客家方言果、效摄一等字的韵母音值 [J], 李菲
5.日译汉字音与《切韵指掌图》韵母对照 [J], 夏瑞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词比较——以梅县话、南昌话为例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词比较——以梅县话、南昌话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5bbb7e32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4a.png)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词比较——以梅县话、南昌话为例
温美姬
【期刊名称】《嘉应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33)1
【摘要】比较客方言代表点梅县话与赣方言代表点南昌话中的亲属称谓词,可以看出,两方言亲属称谓词中不同词语的数量是远远多于相同词语的数量;特点上,一方面,两地共同具有与传统一致的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宗族观念,另一方面,客方言将部分外亲亲属当作内亲亲属来称谓,显现出客方言区与传统的亲疏有异的观念稍有些不同.从存古性来看,两方言虽有一些共有的古语词,但不同的古语词更多,相对而言,客方言的古语词更多,时代上也更古.另外,两方言还有一些比较齐整的对应成分,可以看作客赣方言之间的区别性特征.
【总页数】6页(P9-14)
【作者】温美姬
【作者单位】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文学院,广东梅州5140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76
【相关文献】
1.两岸客家话亲属称谓比较研究——以梅县话与台湾四县话为例 [J], 黄晓煜;温昌衍
2.客赣方言量词比较研究——以梅县话和南昌话为例 [J], 温美姬
3.再说武平中山军家话与客赣方言的关系 [J], 林清书
4.客赣方言动物类词语差异比较——以梅县话和南昌话为例 [J], 温美姬
5.石城客家话的比较句——兼与梅县客家话比较句比较 [J], 温美姬;温昌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山县客家方言称谓调查2011级汉语言文学韦志勇[摘要] 称谓就是怎么样去称呼别人,它在语言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马山县客家方言是客家方言的一个地域变体,由于资料相对稀缺及经济文化的相对落后,其称谓系统尚无人作专门描述。
为了给马山县客家方言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更多的材料,本文将从语构词、意义与语法、现状与未来等方面对马山县客家方言称谓进行较为系统的阐述,从而勾画出其基本面貌,揭示其特点。
[关键词] 称谓;构词;意义与语法;现状与未来引言客家方言是汉语方言中分布地域比较广的一种方言。
我国现有客家人口总数约为5800万。
客家居民不仅较好地保存了固有的风俗习惯和传统的思想观念,也较多地保存了自己的语言风格特点,直至今天,客家人仍然坚守着“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的祖训。
由于普通话的推广以及当地壮语的影响,客家方言称谓在词汇、语法方面体现出自己的特点;通过对马山县客家方言称谓的调查和研究,勾画出其基本面貌,揭示其特点,不仅可以进一步认识马山县客家话,发掘客家话所具特点和差异,同时也可以为更准确地进行客家方言小片分区提供科学依据。
客家方言的研究已出了许多成果,涉及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广西客家话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语音特点的描写,成果有邓玉荣《贺县公会客家话的声调》(1995);刘涛《梅县客家音韵比较研究》(2003);李普英《陆川客家话与普通话的语音对应规律》等(1995)。
而专门针对客家方言称谓的研究很少,成果也不多。
本文在深入调查马山县客家方言称谓的基础上,详细描写马山县客家方言称谓的语音、构词及语法,揭示马山县客家方言称谓的特点,并通过分析普通话和壮语对客家方言的影响,提出对其要进行保护的建议。
本着尽可能反映马山县客家方言称谓系统面貌的原则,笔者调查了林圩镇林圩村、黄番村、周鹿镇武平村3个语言点。
本次调查对象一般为70岁以上的当地老者,他们熟知当地客家方言称谓系统及其演变。
主要询问了黄番村83岁的曾成金老人,76岁的曾成区老人;武平村72岁的林大福老人。
在这里对他们的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马山县地理概况及历史沿革马山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的大明山北麓和红水河中段南岸,东与忻城县、上林县接壤。
西靠平果县,南临武鸣县,北与都安瑶族自治县隔红水河相望。
县城白山镇距广西首府南宁市130公里。
210线国道公路经过县境。
全县境内多山,大体分东西两大部,东部多大石山,西部多丘陵,是全自治区有名的山区县之一。
境内,除流经县北的红水河外,仅有些细小的河流,每逢下雨,雨水便从地下流走,易涝易旱,旱涝灾害频仍。
2000年,全县总面积2664.65万乎方公里,设15个乡(镇)共171个村(街),总人口49.25万人。
其中壮族占75.8%,汉族占17.6%,瑶族占6.5%,其他民族占0.1%。
是个多民族的县份。
被称为全国水电资源富矿的红水河,流经马山县境内近100公里。
我国重点开发红水河10座大型梯级水电站中,大化水电站和百龙滩水电站就在本县境内,分别距县城23公里和15公里。
马山县明代设白山、兴隆、古零、那马、定罗5土司,清同治六年(1867年)废那马土司改设那马厅,隶属思恩军民府。
民国元年(1912年)定罗土司与那马厅合并为那马县。
民国4年,白山、兴隆、古零三土司改土归流合并为隆山县。
解放后,1951年7月1日,那马、隆山两县合并为马山县,县治设在原隆山县城厢镇(今白山镇)。
马山县辖区:白山镇周鹿镇百龙滩镇合群乡古零乡古寨瑶族乡加方乡里当瑶族乡金钗乡乔利乡林圩乡片联乡州圩乡双联乡永州乡。
2003年,辖7个镇、5个乡、2个民族乡:白山镇、百龙滩镇、古零镇、金钗镇、周鹿镇、林圩镇、永州镇、古寨瑶族乡、加方瑶族乡、里当乡、乔利乡、片联乡、双联乡、州圩乡。
2005年,撤销州圩乡、双联乡、片联乡,分别并入永州镇、周鹿镇、林圩镇。
二、马山县语言使用状况马山县使用的语言主要有壮语、瑶语及客家话。
壮族居民是马山县的主要居民,其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75%,壮语自然就是当地使用的主要语言。
壮语在全县都有分布,分布比较集中的乡镇有白山镇、百龙滩镇、古零镇、金钗镇、永州镇、里当乡。
瑶族约占总人口的6%,瑶语主要分布在古寨瑶族乡、加方瑶族乡。
汉族约占总人口的18%,其中绝大部分汉族人都是使用客家方言,客家方言在各乡镇都有分布,分布比较集中的有周鹿镇、林圩镇、乔利乡。
马山县客家人大都是不同时间从外地迁入的。
其中曾姓、卢姓、张姓、林姓等大部分客家人自称他们的祖先先来自广东嘉应州,后来再迁至宾阳县,他们迁入马山的时间,多数人说是鸦片战争后“跑红毛”,即因外敌入侵,躲避战乱迁过来的。
蓝姓、马姓、赵姓等自称来至山东。
因此,马山县客家方言能与宾阳客家话一致性很大,他们之间交流不存在障碍。
三、称谓概述《辞源》和《汉语大词典》均以“称呼”解释“称谓”。
关于称谓的定义很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给予了阐述,孙维张先生指出:“称谓就是称呼,就是人们在交际中怎样称呼别人和自己。
”白方在《人际称谓研究综述》一文中提出,在人类社会中,称谓是一个极其庞大的语言文化系统。
广义的称谓可以泛指一切人和物,狭义的称谓则专指人们在社会交际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称谓。
人际称谓系指狭义的概念,指称的对象是人,他是由人的身份、职业、性别等特征而得来,反映了人们的社会关系的一套名称。
可见,所谓称谓语,就是用来表示人和人之间的社会人际关系,它体现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所扮演的角色。
本文采用把称谓划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性称谓语的观点,其中社会性称谓语按照它们的交际功能又可以分为六个层次:社交称谓、关系称谓、职衔称谓、谦敬称谓、亲昵称谓和戏谑称谓。
社交称谓又称礼貌称谓,主要用于社交场合或者有特殊身份和地位的人,如:先生、小姐、太太、夫人等。
关系称谓是反映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如:老师、朋友、同志、师傅、老板等。
职衔称谓则是一种非常普及的称谓方式。
头衔称谓有的可以在前边冠以姓氏,如官衔、学衔和职衔。
如:李乡长、张书记、黄会计等。
谦敬称谓包括两种:一是谦称,也叫贱称,另一种是敬称。
谦称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或者是平辈之间说话时很客气的自称,有时也可以是上级对下级比较客气的自称;敬称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或者平辈之间说话时的对称。
例如,谦称自己:在下、老朽、愚兄;谦称己方:犬子、舍弟等。
敬称一般都是称呼他人或他方。
例如:您老、贵公子等。
亲昵称谓是在人们交流情感时起很大作用。
亲昵称谓最常用的是在姓名中取一个音节在前边加“小”,一般多取最后一个字,也有的取姓。
如:王彬彬,可以叫她小王。
一些固定的称谓,如:小伙子、小姑娘、小朋友、小鬼等既可以称呼熟悉的人,也可以称呼陌生人。
戏谑称谓也是一种特殊的称谓形式,对被称呼者来说,这是不礼貌的,但如果在开玩笑的场合则另当别论。
常见的称谓有:冤家、老家伙、死鬼等。
由于笔者能力有限,不能详细讨论所有称谓,因此本文主要是通过亲属称谓以及一些职业称谓来对马山县客家方言称谓来进行调查研究。
语言是人们交际的重要工具,在日常生活中说话人必然经常提及或招呼到某个人这时就要运用称谓语。
可见称谓在一种语言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本文就是要通过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内涵以及发展现状等方面对马山县客家方言称谓进行阐述,并与梅县客家话作简要比较,揭示出其特点。
四、马山县客家方言称谓表(一)亲属称谓表对方普通话马山县客家方言父亲的祖父父亲的祖母曾祖父曾祖母公太婆太父亲的父亲父亲的母亲祖父(爷爷)祖母(奶奶)阿公阿婆母亲的父亲母亲的母亲外祖父(外公)外祖母(外婆)姐公姐婆父亲母亲父亲(爸爸)母亲(妈妈)阿叔、阿爷[爷子]阿咪[娭子]祖父的哥哥祖父的嫂嫂伯祖父(伯公)伯祖母(伯婆)伯公伯婆祖父的弟弟祖父的弟妇叔祖父(叔公)叔祖母(叔婆)叔公叔婆祖父的姐夫、妹夫祖父的姐姐、妹妹姑祖父(丈公)姑祖母(姑婆)姑公姑婆祖母的哥哥、弟弟祖父的嫂嫂、弟妇舅祖父舅祖母舅公舅婆祖母的姐夫、妹夫祖母的姐姐、妹妹姨祖父姨祖母姨公姨婆父亲的哥哥、父亲的嫂嫂伯父、伯母阿伯父亲的姐夫、妹夫父亲的姐姐、妹妹姑父(姑丈)姑母、姑姐姑爷阿姑父亲的表兄表伯父表伯父亲的表嫂表伯母表伯母父亲的表弟父亲的表弟妇表叔父表叔母表叔表婶父亲的表姐夫、表妹夫父亲的表姐、表妹表姑父(表姑丈)表姑母(表姑)表姑爷表姑母亲的哥哥、弟弟母亲的嫂嫂、弟妇舅父舅母满舅舅母丈夫的祖父丈夫的祖母祖父祖母公太婆太丈夫的外祖父丈夫的外祖母外祖公外祖母姐婆姐公丈夫的父亲丈夫的母亲家公(爸爸)家婆(妈妈)阿叔、阿爷[家官]阿咪[家娘]丈夫的伯父丈夫的伯母伯父伯母伯公伯婆丈夫的叔父丈夫的叔母叔父(叔叔)叔母(婶)叔公叔婆丈夫的姑父丈夫的姑母姑父(姑丈)姑母(姑妈)姑公姑婆丈夫的舅父丈夫的舅母舅父舅母舅公舅母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女儿儿子的儿子儿子的女儿儿子的媳妇儿子女儿孙子孙女儿媳俫子妹子孙子孙子心舅兄弟的孙子兄弟的孙女侄孙侄孙女阿孙孙女姐妹的孙子外甥孙外甥孙姐妹的孙女外甥孙女外甥孙女兄弟的儿子、女儿侄、侄女阿孙表兄弟的儿子表兄弟的女儿表侄表侄女表孙表孙女姐妹的儿子姐妹的女儿外甥外甥女外甥外甥女(注:上表中,“()”内为现代汉语称谓,“[ ]”内为马山县客家方言称谓背称。
)(二)职业称谓表(三)其他称谓五、马山县客家方言称谓特点(一)构词1、多词缀词的词缀可分为前缀和后缀。
马山县客家方言称谓前缀主要有“阿”和“老”。
(1)阿①附在亲属称谓前面表示称谓,如“阿公、阿婆、阿爷、阿叔、阿婶、阿哥、阿妹、阿弟、阿太、阿爸、阿弥、阿舅、阿娘、阿孙”②用在人名前面表示称谓,如“阿强、阿杰、阿红”等。
③用在姓氏前面表示称谓,如“阿陈、阿莫、阿曾、阿谢”等。
(2)老①用在姓氏前面表示称谓,如“老张、老王、老宋”等。
②附在亲属称谓前面表示称谓,如“老弟、老妹、老伯、老、老叔、老娭、老侄、老表”等。
③还有一些,如老女(老姑娘)、老契嘛(妓女)、老货(老家伙)、老契公(拼夫),含有蔑视的意味,这是普通话中没有的。
在马山客家方言中,岳父对女婿的称呼也是在其姓的前面加一个“老”。
词的后缀,在马山客家方言中是比较丰富多彩的。
常见的后缀有“头、佬、崽、公、婆、哥”等。
(1)头绽头(调皮捣蛋的人) 贼头(小偷)这种称呼的方式往往带有嫌弃、厌恶的意思。
(2)崽对亲属的一种昵称,例如:妹崽(妹子) 姑患(小姑)叔崽(小叔) 满舅崽(小舅)(3)佬马山客家方言中“佬”一般不单用,可以附在名词后,指代男性的或某种类型的或有某些缺陷或以某种工作为职业的人。
普通话中少有这种后缀。
例如:高佬(高个子) 肥佬(胖子)寡公佬(单身汉) 贼佬(小偷)剃头佬(理发师) 花面佬(麻子)犯佬(犯人) en35佬(吝啬鬼)种田佬(农民) 打铁佬(铁匠)聋佬(耳聋的人) 哑佬(哑巴)(4)公在称谓中“公”表示男性长辈,例如:伯公姐公(外公)(5)嫲表示女性,有一种歧视、看不起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