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法》作业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新的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树立“资源”的概念,挖掘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根据教学目标,重新把这些资源加以整合。
(3)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的引导者转变。
(4)教师要成为知识的批判者。这是指教师对教材要有批判性的分析。教师必须要把课文本身所蕴含的生命形态、情感形态、道德情操、文化要义、人文理想等有机地转化为个体的审美体验,从而使语文教学变成一声场富有独特生机和鲜活张力的美妙旅程。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
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
(3)对比论证。
三、教学难点
1.积累掌握“传”“师”“道”“受”“固”“从”“也”“则”“于”“乎”“所以”等词的用法。
2. 行为主义学习论与建构主义学习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行为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环境刺激的结果,因此学习的行为是受环境控制的。他们把个体行为归结为个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反应系统,即所谓“刺激——反应系统”,学习的起因被认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但是他们不关心刺激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 理过程无关,因此只要控制刺激就能控制行为和预测行为,从而也就能控制和预测学习效果。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3. 有人说教材只不过是例子,请你就语文教材与语文教学的关系陈述自己的看法。
本题要求学生就课程资源与语文教材的关系回答出来,并阐明理由。语文教学服务于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是通过语文学科的特点体现的,因为“共性寓于个性”是一条具有普遍性的规律。然而,多年来,我们总是过多地强调了共性,在某些方面,甚至完全用从其他学科中抽象出来的共性取代语文学科的个性,从而使语文教学严重违背了语文学科特有的教学规律,导致了教学效率的低下。
例如:第五自然段里:“幸福是大海中闪亮的珍珠吧?禁不住那晶莹的诱惑,我们涉江探海,使出浑身解数。。。。。。末了,却之捡到几只贝壳;”
我尤其喜欢这个句子,因为作者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希望无比实现的反差竟描绘地如此细腻,表现了人生难以完美,人应懂得幸福在于知足,在于简单。
2、学生给自己划出的很美的句子写一段赏析词。
《寻找幸福 》
● 教学内容分析:
《寻找幸福》本文篇幅短小,文章语言较优美、含蓄,用四个并列设问段构成排比段,使全文结构清晰,很是一目了然。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很容易把握文章思路。但文章的主题被隐含在较隐讳的比喻中,需要老师的点拨。作者抒发了要懂得在生活中抓取幸福,在简单中得到幸福,要一颗知足常感恩的心。
一、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冬日里的我们常常会因寒冷而将出外游玩的脚步无奈地收回,于是冬日里的我们常常会幻想在某个温暖的早晨无需再烦琐地一层层地将自己裹的似粽子,然后潇洒地肩背一包食物玲珑地将身影定格在高山流水,挥洒下豪言壮语,记录下春的每一丝呼吸与心跳。那刻你会感到拥有灿烂的阳光是幸福。那一刻,我们会发现幸福是那么简单.
● 教学目标
1 反复朗读,体验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意蕴,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 体会课文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3 理解作者人生的感悟:
在生活中抓取幸福,在简单中得到幸福,要一颗知足常感恩的心。
● 教学重点
2.本文第2段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从全篇布局来看,作者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这一段笔锋犀利,汪洋恣肆,充分体现了“说”这种体裁“炜晔而谲诳”(陆机《文赋》)的特点。
二、 读课文,感受美。
1 先回忆以前所教过的有关朗读的注意点:准确,停顿、语速、语调、感情等方面。
2 布置同学自由地大声地有感情地通读全文,划出你觉得很美的句子,进行重点读,从而体会到作者所创设的美妙境界。
3请同学朗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自然段里所描绘的意境。读完后请说说自己对所读段落的理解。
《中学语文教学法》作业参考答案
一. 简答
1. 语文教材编写的原则是什么?
人文性原则、文学性原则、时代性、基础性、兴趣性原则。
2.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探究学习”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
能回答出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即可。
3. 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内容。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内心表征的过程;学习过程包含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学习者对事物的理解因人而异。
4. 建构主义学习观对现代教学有那些启示?
教学中应注意教学相长,注意学生的已有经验,学习者不是白纸,学习活动不迷信权威。
5. 简要说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什么?
以学生为中心,重视个人意义的学习。人本主义认为,在适当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被释放出来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中心地位,这为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只要学生具有了学习的中心地位,他才能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活动,才能自觉地深入地进行学习,才能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评价,从而促进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地进行。
论述中应涉及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激发者的作用,体现个性化教学的思想。教师的教学行为要发生如下的新变化:①从重视传授转变为重视学生发展。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育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②从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化。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站统一规格平均发展。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教育既不符合学生实际,又不利于人才的培养。③从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化。④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重视过程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知识,又增才干。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⑤从单项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化。A以讲授法为主的单项信息交流方式,教师施,学生受。B以谈话法为主的双向交流方式,教师问,学生答。C以讨论法为主的三项交流方式,师生之间互相问答。D以他就——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实验。⑥从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化。⑦从教学的模式化向教学的个性化转变。
1、 反复朗读,体验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意蕴,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 理解作者人生的感悟:
● 设计理念
1. 诵读教学法。本文是篇美文,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节奏感,在声情并茂的吟咏中创设欣赏氛围,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得到熏陶。
2. 点拨法。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比如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情感,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可分三小层:①总提: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②分提一:“小学而大遗”
③分提二:士大夫之族讥笑从师而学者)
第三层(“呜呼”到结尾)归纳本段主旨。
2.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 说说你对幸福的理解,要求用到设问段。字数在350左右。
2009-8-16 10:42 回复
117.33.83.* 4楼
《师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 课堂讨论"评述"借鉴。如在讨论、评述课文精彩片断的基础上,借鉴语言表达技巧。
● 教学准备:
● 课时安分诵读感知的基础上,揣摩品析精彩词句,体味文章朴实隽永的语言美。理清行文思路,体味作者的人生感悟。
4. 新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教师应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的教学境界,怎么理解?
本题要求学生就课程资源与语文教材的关系回答出来,同时体现出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并阐明理由。
“教教材”是一个静态的过程,教师的教学仅局限于教材,已完成教学任务为最高目标,自己缺少创新与拓展。“用教材教”是一个不断革新不断突破的过程。教师不仅要教好教材,还要交更多教材以外的东西。比若:拓展知识、扩展阅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等。教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大致的关系,具体请自己生成答案。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基于此,语文老师应该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的教学境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5)教师要成为实践的反思者。教师要成为研究者。研究型的教师,才能够对教育教学进行系统反思。教师要不断地反思所学知识与学生的经验与心理感受的关系;反思教学的设计与实际教学的差距;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反思中检查验证,积累经验,改进教学。
2009-8-16 10:40 回复
117.33.83.* 3楼
6. 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有哪些?
语文专业知识素养、科学文化知识素养、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素养、信息素养、现代教学技术素养。
2009-8-16 10:39 回复
117.33.83.* 2楼
二. 论述
1. 有人认为教师应是因材施教的“根雕师”,你认为教师如何从“教书匠”走向“根雕师”?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第一层(开头两句)提出师道长期失传的问题。
第二层(“古之圣人”到“官盛则近谀”)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存在。
5.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语文教师的角色应如何定位?
要点要包含教师是智慧的创造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学习的引导者、知识的批判者、教学实践的反思者。(1)教师是教育智慧的创造者。教育智慧的教学工作的根本凭借。教育智慧表现为①转变时空角色的智慧;②捕捉课堂问题的智慧;③设置情景性问题的智慧;④驾驭教材把握学生的智慧;⑤反思------探究的智慧。教师要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运用这些智慧处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3个同学)
4 学生从朗读的各要素进行中肯的评价,师生共同明确。
例如:作者为什么连用四个排比设问段?
表达人们寻找幸福却难以找到的失望心情,所以读这四个设问段时,每段第一句应带有一丝憧憬,后面几句应有几分失落之意。语速宜低缓。
三、品美,悟美
1 老师首先谈自己喜欢的语句及感悟:
3 请学生读自己的赏析词,师生共同明确。
引导学生可从修辞的效果与词语的运用的表达作用,或给自己的感受方面来谈。
四、学美、绘美
请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段你对人生的小感悟。
然后请学生说说作者的思想对自己的影响。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1 摘抄文中好段句在积累本上
(3)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的引导者转变。
(4)教师要成为知识的批判者。这是指教师对教材要有批判性的分析。教师必须要把课文本身所蕴含的生命形态、情感形态、道德情操、文化要义、人文理想等有机地转化为个体的审美体验,从而使语文教学变成一声场富有独特生机和鲜活张力的美妙旅程。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
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
(3)对比论证。
三、教学难点
1.积累掌握“传”“师”“道”“受”“固”“从”“也”“则”“于”“乎”“所以”等词的用法。
2. 行为主义学习论与建构主义学习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行为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环境刺激的结果,因此学习的行为是受环境控制的。他们把个体行为归结为个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反应系统,即所谓“刺激——反应系统”,学习的起因被认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但是他们不关心刺激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 理过程无关,因此只要控制刺激就能控制行为和预测行为,从而也就能控制和预测学习效果。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3. 有人说教材只不过是例子,请你就语文教材与语文教学的关系陈述自己的看法。
本题要求学生就课程资源与语文教材的关系回答出来,并阐明理由。语文教学服务于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是通过语文学科的特点体现的,因为“共性寓于个性”是一条具有普遍性的规律。然而,多年来,我们总是过多地强调了共性,在某些方面,甚至完全用从其他学科中抽象出来的共性取代语文学科的个性,从而使语文教学严重违背了语文学科特有的教学规律,导致了教学效率的低下。
例如:第五自然段里:“幸福是大海中闪亮的珍珠吧?禁不住那晶莹的诱惑,我们涉江探海,使出浑身解数。。。。。。末了,却之捡到几只贝壳;”
我尤其喜欢这个句子,因为作者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希望无比实现的反差竟描绘地如此细腻,表现了人生难以完美,人应懂得幸福在于知足,在于简单。
2、学生给自己划出的很美的句子写一段赏析词。
《寻找幸福 》
● 教学内容分析:
《寻找幸福》本文篇幅短小,文章语言较优美、含蓄,用四个并列设问段构成排比段,使全文结构清晰,很是一目了然。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很容易把握文章思路。但文章的主题被隐含在较隐讳的比喻中,需要老师的点拨。作者抒发了要懂得在生活中抓取幸福,在简单中得到幸福,要一颗知足常感恩的心。
一、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冬日里的我们常常会因寒冷而将出外游玩的脚步无奈地收回,于是冬日里的我们常常会幻想在某个温暖的早晨无需再烦琐地一层层地将自己裹的似粽子,然后潇洒地肩背一包食物玲珑地将身影定格在高山流水,挥洒下豪言壮语,记录下春的每一丝呼吸与心跳。那刻你会感到拥有灿烂的阳光是幸福。那一刻,我们会发现幸福是那么简单.
● 教学目标
1 反复朗读,体验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意蕴,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 体会课文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3 理解作者人生的感悟:
在生活中抓取幸福,在简单中得到幸福,要一颗知足常感恩的心。
● 教学重点
2.本文第2段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从全篇布局来看,作者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这一段笔锋犀利,汪洋恣肆,充分体现了“说”这种体裁“炜晔而谲诳”(陆机《文赋》)的特点。
二、 读课文,感受美。
1 先回忆以前所教过的有关朗读的注意点:准确,停顿、语速、语调、感情等方面。
2 布置同学自由地大声地有感情地通读全文,划出你觉得很美的句子,进行重点读,从而体会到作者所创设的美妙境界。
3请同学朗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自然段里所描绘的意境。读完后请说说自己对所读段落的理解。
《中学语文教学法》作业参考答案
一. 简答
1. 语文教材编写的原则是什么?
人文性原则、文学性原则、时代性、基础性、兴趣性原则。
2.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探究学习”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
能回答出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即可。
3. 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内容。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内心表征的过程;学习过程包含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学习者对事物的理解因人而异。
4. 建构主义学习观对现代教学有那些启示?
教学中应注意教学相长,注意学生的已有经验,学习者不是白纸,学习活动不迷信权威。
5. 简要说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什么?
以学生为中心,重视个人意义的学习。人本主义认为,在适当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被释放出来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中心地位,这为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只要学生具有了学习的中心地位,他才能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活动,才能自觉地深入地进行学习,才能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评价,从而促进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地进行。
论述中应涉及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激发者的作用,体现个性化教学的思想。教师的教学行为要发生如下的新变化:①从重视传授转变为重视学生发展。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育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②从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化。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站统一规格平均发展。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教育既不符合学生实际,又不利于人才的培养。③从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化。④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重视过程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知识,又增才干。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⑤从单项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化。A以讲授法为主的单项信息交流方式,教师施,学生受。B以谈话法为主的双向交流方式,教师问,学生答。C以讨论法为主的三项交流方式,师生之间互相问答。D以他就——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实验。⑥从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化。⑦从教学的模式化向教学的个性化转变。
1、 反复朗读,体验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意蕴,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 理解作者人生的感悟:
● 设计理念
1. 诵读教学法。本文是篇美文,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节奏感,在声情并茂的吟咏中创设欣赏氛围,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得到熏陶。
2. 点拨法。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比如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情感,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可分三小层:①总提: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②分提一:“小学而大遗”
③分提二:士大夫之族讥笑从师而学者)
第三层(“呜呼”到结尾)归纳本段主旨。
2.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 说说你对幸福的理解,要求用到设问段。字数在350左右。
2009-8-16 10:42 回复
117.33.83.* 4楼
《师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 课堂讨论"评述"借鉴。如在讨论、评述课文精彩片断的基础上,借鉴语言表达技巧。
● 教学准备:
● 课时安分诵读感知的基础上,揣摩品析精彩词句,体味文章朴实隽永的语言美。理清行文思路,体味作者的人生感悟。
4. 新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教师应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的教学境界,怎么理解?
本题要求学生就课程资源与语文教材的关系回答出来,同时体现出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并阐明理由。
“教教材”是一个静态的过程,教师的教学仅局限于教材,已完成教学任务为最高目标,自己缺少创新与拓展。“用教材教”是一个不断革新不断突破的过程。教师不仅要教好教材,还要交更多教材以外的东西。比若:拓展知识、扩展阅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等。教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大致的关系,具体请自己生成答案。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基于此,语文老师应该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的教学境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5)教师要成为实践的反思者。教师要成为研究者。研究型的教师,才能够对教育教学进行系统反思。教师要不断地反思所学知识与学生的经验与心理感受的关系;反思教学的设计与实际教学的差距;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反思中检查验证,积累经验,改进教学。
2009-8-16 10:40 回复
117.33.83.* 3楼
6. 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有哪些?
语文专业知识素养、科学文化知识素养、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素养、信息素养、现代教学技术素养。
2009-8-16 10:39 回复
117.33.83.* 2楼
二. 论述
1. 有人认为教师应是因材施教的“根雕师”,你认为教师如何从“教书匠”走向“根雕师”?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第一层(开头两句)提出师道长期失传的问题。
第二层(“古之圣人”到“官盛则近谀”)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存在。
5.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语文教师的角色应如何定位?
要点要包含教师是智慧的创造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学习的引导者、知识的批判者、教学实践的反思者。(1)教师是教育智慧的创造者。教育智慧的教学工作的根本凭借。教育智慧表现为①转变时空角色的智慧;②捕捉课堂问题的智慧;③设置情景性问题的智慧;④驾驭教材把握学生的智慧;⑤反思------探究的智慧。教师要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运用这些智慧处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3个同学)
4 学生从朗读的各要素进行中肯的评价,师生共同明确。
例如:作者为什么连用四个排比设问段?
表达人们寻找幸福却难以找到的失望心情,所以读这四个设问段时,每段第一句应带有一丝憧憬,后面几句应有几分失落之意。语速宜低缓。
三、品美,悟美
1 老师首先谈自己喜欢的语句及感悟:
3 请学生读自己的赏析词,师生共同明确。
引导学生可从修辞的效果与词语的运用的表达作用,或给自己的感受方面来谈。
四、学美、绘美
请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段你对人生的小感悟。
然后请学生说说作者的思想对自己的影响。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1 摘抄文中好段句在积累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