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课件(全单元)

合集下载

第五单元教材解读(共28张PP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教材解读(共28张PP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1
浅一点:
作为一种独立文体,议论文有其自身的文体知识, 立论、驳论、论点、分论点、论据的结构、论证方 法、语言特点等文体知识需要学生掌握,但相对于 说明文,议论文的文体知识更难一些,如果一上来 就宣讲文体知识学生很难理解,我们应该将课文作 为例子,从文章中阐述文体知识,再将不同类型的 议论文进行比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12
轻松一点: 九年级一部分学生有厌学情绪,一部分学生基础
较差,在教学中越是枯燥抽象的知识我们越应该想 办法活跃课堂,调动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进来,课 堂讨论、小组探究、讨论会,联系当今实事进行讨 论,搜集论据等形式都可以加入我们的教学。
13
抓住论点切入教学
议论文的阅读,中心论点的把握是关键, 如果这方面出现偏差那我们对文章的阅读会走上歧 路。 如何明确中心论点,我的建议是从找寻观点——明 确中心论点
1.出现在文中关键位置或者需要自己概括(暗示不 是所有的中心论点都可以在文中直接获得)
2.表现作者论断,体现写作意图,对整篇文章有概 括性
根据这两点,我们发现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应该是: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必要因素,都 可以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
16
而在教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时,也可 以设计这个环节,学生会发现,文中出现了两个针 锋相对的观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从这里引出敌我论点,进而进行驳论文教学。
1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由论点到论据,关注过渡词和句
在明确论点的基础上,我们引导学生寻找作者 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这也就是在分析论据。
例如《谈创造性思维》中作者是如何证明每个 人其实都具有创造力的,学生可以找到文章中分两 种情况而说的。 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的人“关注极其普通甚至闪念 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认为自己不具备创造力的人“自我压制” 通过论据,我们可以很简单的引导出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九年级语文上册《创造宣言》课件

九年级语文上册《创造宣言》课件

板书设计
教育者的创造目的:创造出真善美的
活人
创 引出话题:创造

陷入绝境
宣 反驳不能 环境太平凡 言 创造的错 年纪太小
误观点 生活太单调 太无能
借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
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 创造促成成就。
拓展延伸
陶行知的教育名言 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 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 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 和人类的命运。
希望大家都有一颗创造之心! 谢谢聆听!

鲁钝( dùn ):
愚笨,不敏锐。
豢( huàn)养: 喂养(牲畜),驯养。比喻收买并利用。
自暴( bào)自弃: 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走投无路:
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画龙点睛: 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先知先觉: 对事物的认识早于一般人。
整体感知
——发出号召:生命不熄,创造不止。
小结:最后一段引用罗丹的话,总结全文,发出号召,希望人人都 有创造精神。
课文研读
作者如何反驳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
(1)五种借口: 1.环境太平凡 2.生活太单调 3.年纪太小 4.太无能 5.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
(2)找出反驳的论据。
五种借口
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终生致力 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 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 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 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 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陶行知全集》第四卷(四川教育出版社 2015年版)。本文即是他关于创造教育的重要论述。此 文发表前,他曾在育才学校的晨会上向全体学生宣读。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精美课件 全单元课件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精美课件  全单元课件ppt

脂粉指美化、伪装; 筋骨和脊梁指精神、品质、人格、操守等; 状元宰相指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御用文人; 地底下指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暗指当时还处于地下 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词语解释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今天的事情。 埋头苦干: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
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寻求佛法。后来比喻 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
地大物博:土地广大,物产丰富。
预习检查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词语解释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
形容英勇战斗,不怕牺牲。
合作探究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3.文中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 ?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 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 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合作探究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4.如何理解文中的“脂粉”、“筋骨和脊梁”、“状元宰相”、 “地底下”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精读细研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课文第l、2段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论论点?什么谬论论据?哪 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谬论论据: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不久就 不再自夸了;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 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精读细研
最富于讽刺意味的文字:
(1)指埋头苦干的人……; (2)这是比喻的说法。
他们使中国挺立起来, 他们这些没有失掉 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
合作探究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2.“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口语交际《讨论》课件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口语交际《讨论》课件
的不见得有用。 4.“我跟你说。” 你在说,我在听,所以“我跟你说”是十足的大废话。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讨论
讨论的概念 讨论原则 讨论的规则
紧扣主题;言无不尽;包容合作
1.各组课外讨论话题: 第一组:课外我们阅读什么书好? 第二组:如何营造班级良好的秩序? 第三组:如何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 第四组:怎样看待勤奋与成功的关系?
2.小练笔:就“中学生该不该扶路上跌倒的老人”这一 话题写一篇观点鲜明、有理有据的随笔。
拓展提高
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取缔了路边摊点,你有什么看法,请发表观点。 参考答案 1.我赞同取缔路边摊点。路边摊大多属于无证经营,往往不受有关部门的监 管,卫生条件难以保证。部分人还会占道经营,造成交通拥堵。 2.我认为应当妥善处理,不能盲目取缔。一方面,路边摊点的经营收入往往 是某些家庭的经济来源,盲目取缔会给一些家庭造成生活上的困难,不利于社 会稳定,另一方面,也会给居民生活造成不便。
课堂练习 人们通过手机获取海量碎片化信息。就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分正反两方展 开辩论,请你选择一方,陈说观点。
参考答案:1.(正方)大家好!我支持正方观点,认为碎片化阅读优势明显:能够 随时随地即时获取大量信息;有效提高零散时间的利用率。 2.(反方)大家好!我支持反方观点,认为碎片化阅读存在极大弊端,理由如下: 一是降低了阅读效果;二是缺乏深度思考;三是阅读者获得的信息是零星的,不 系统,不严谨。
整体感知—— 讨论的原则
区分于交流 紧扣主题;言无不尽;包容合作
4.讨论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01 善听多思,理解发言实质。 02 真诚坦率,语言文明得体。 03 环绕话题,阐述有理有据。 04 良性互动,力求取得共识。

2021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精品课件

2021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精品课件

背景知识 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 驳论:用正确的观点披露或驳斥错误的观点,
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 一般结构和形式: 1.指出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树靶子)
2.批驳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
3.指明错误的实质或危害(打倒靶子)
背景知识 杂文:不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地说理,而是用文艺性的笔调,
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
特点: • 1、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 2、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 (像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 • 3、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 4、说理生动、议论生动。
重点探究 朗读感知课文 ,思考
1.文章怎样提出批驳的论点的? 从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谈起:先是自夸“地大物博”, 后是寄希望国联,再后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亮 出批驳的靶子“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语文
九年级上册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材解析
故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议论性文 章,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六卷)。本单元所选均是议论性文 章,对于锻炼思辩能力,锤炼思想,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驳论文。通过阅读本文,可以感受到作 者闪烁着的思想的光芒。本文首先驳斥了对方的错误论调,其次用事实证明了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最后作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 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楚 ,论证缜密。
课堂导入1
“九一八事变”这几个人字我们经常听到。但其具体含义及背景是 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先了解下。
1931年9月18日夜,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 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 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 八事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 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 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使东北3000多万同胞饱受亡国奴的痛苦滋 味。

最新人教部编版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优质课件

最新人教部编版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优质课件

15.根据文意,说说你对“寒门贵子”的理解。 “寒门贵子”指那些白手起家,凭借自身努力打拼出一片天地, 创造了属于自己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的人。
16.本文是一篇驳论文,针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悲观论点,用驳论 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 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
11.请你选取一个体现当代中国富有自信力的例子并加以概述。 国产飞机C919成功研发,C919是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大型 客机,一举打破了国外公司对大飞机行业的垄断,展示和提升了我们民族在 推动创新发展方面的自信力。
“寒门再难出贵子”吗(烟台中考) ①近几年来,“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说法时常见诸舆论。在例如顶级高 校农村娃比例渐少、招聘市场越发偏爱城市青年的报道中,人们似乎发现, 尽管中国人口素质、教育水平有了巨大提升,但物质条件、生活阅历方面的 差距仍然是一大批“寒门青年”出人头地的障碍。情况是否如此有待验证, 但“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社会焦虑却现实存在。
9.下面语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说说它的作用。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__反__问__,__肯__定__“__这__一__类__的__人__们__”__人__数__很___多_____。
10.鲁迅先生说:“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 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 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5)__不__足__为__据____:不值得当作证据。
(6)前仆后继: 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B ) A.从领土面积和资源总量来讲,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 世界上目前已发现的 160 多种矿产,我国几乎样样都有。 B.儿子没按时回来,李阿姨想各种理由,用各种借口来安慰自己, 真是自.欺.欺.人.。 C.范仲淹登临此楼,怀古伤今,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D.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 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孤独之旅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孤独之旅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四、畅谈“孤独”
稻壳儿中学 Daokeerzhongxue
你在成长的道路上感受过孤独吗?试以“孤独是……”说一句话。
四、畅谈“孤独”
稻壳儿中学 Daokeerzhongxue
孤独是秋风过后树上最后一片叶子
孤独是黄昏过后天空最后一丝光亮
孤独是黑夜过后苍穹最后一颗星星
孤独是风浪过后大海最后一叶扁舟
孤独是暴雨过后土地最后一株鲜花
孤独是入冬过后南方最后一只候鸟
《快下课啦》
作者:
老师:
二、检查预习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稻壳儿中学 Daokeerzhongxue
“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而前方到底 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前方》
三、课文理解
稻壳儿中学 Daokeerzhongxue
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 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他 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孤独之旅》
作者:
老师:
一、作者简介
稻壳儿中学 Daokeerzhongxue
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 系,留校任教。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 《红瓦》。其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以诗意化的笔触和 意境来表现一切,追求小说的语言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本文选自长篇小说《草房子》。
稻壳儿中学 Daokeerzhongxue
惟一的炊烟 想听到声音,然而,这不可能 最大的敌人,就是孤独 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 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课件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课件

第二幕 1920年,北洋政府执政。在卢孟实
的精心打理下,福聚德已经盖起了一座气派的 大楼。卢孟实重订店规,调整人员,改良莱式, 斡旋于各色人等中,又有玉雏儿等人的倾心相 助,福聚德的买卖日渐红火。
第三幕 1928年,国民政府统治。八年后,
福聚德已经名噪京师,此时是福聚德的鼎盛时 期。然而,这也正是福聚德由盛转衰的开始。 在内忧外患之下,誓要改变“五子行”身份的 卢孟实被迫把店还给唐家,回归故乡。
舞台说明知识卡
1.定义:舞台提示又称舞台说明,是剧作者根据
戏剧除了台词,还有 演出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的文字。
舞台说明,请借助“舞台 2.分类: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
说明知识卡”,在课文中 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
画出舞台说明并进行分类,
动作、上下场等。 3.作用: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
故事背景
故事发生的这十一年,是张勋复辟又失败、北 洋军阀执政、民政府统治的特殊时间段,正是风云 变幻、新旧交替的时期,各种军阀势力纷争,社会 秩序混乱。而且无论什么势力上台,社会的整体风 气并没有根本上的改变,民众的精神面貌也没有任 何改观。
梳理阅读策略
1.梳理主要情节,把握戏剧冲突。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内心。 3.品味人物语言,揣摩台词含意。 4.关注舞台说明,设想舞台表现。 5.了解故事背景,深入理解主题。
京味特色
内容题材
“福聚德”本来是 诞生在北京前门口 的烤鸭店,以它为 聚焦点,写它在时 代风云变幻中从一 个小店铺逐渐发展 壮大,成为“天下 第一楼”,又经不 住内忧外患而由盛 转衰的故事。题材 本身带着浓厚的北 京味道。
民俗文化
方言俗语

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写作:论证要合理 课件(共21页PPT)

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写作:论证要合理  课件(共21页PPT)

2.论据典型有力
写作议论文一定要精心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证明论点, 以增强说 服力。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点要特别注意:
(1)论据要准确可信; (2)论据要典型, 有代表性, 能充分证明论点; (3)论据要新颖, 给读者以新鲜感; (4)论据要精练, 特别是事实论据要以概述为主。
磨难,能历练人生。
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 司 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 一代体操王子李 宁泪洒汉城后黯然退出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 国的体育用品市场。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
修改: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 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 司马迁 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 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围成为“史圣”; 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后,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 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为失败所吓倒,才 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
例文点评
由“口味”想到的
记得电视上播放过这么一条饼干广告, 画面上是几个中国小孩嚼着饼干, 喜滋滋 地舔着嘴唇说: “真正的美国口味, 我们都爱吃!”看完之后, 我心中不是滋味, 难 道“口味”也是美国的好吗?
故事简洁, 引出自然, 表明自己的疑问。
记得毛主席在一篇文章中举了个例子: 中国人吃饭用筷子, 西方人用刀叉, 一定说 用刀叉高明、科学, 用筷子落后, 就说不通。 确实, 西方有许多的东西值得学习, 但不能说什么都是西方的好。西方人习惯 喝咖啡, 中国人习惯喝茶, 很难说喝咖啡的 口味一定比喝茶的口味高。

2021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创造宣言》精品课件

2021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创造宣言》精品课件

背景故事 四糖故事
陶行知有这样一则教育学生的故事: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 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 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 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高兴地又掏出 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 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男生惊讶地看着陶行知。这时陶行知又 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 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
掉在科学创造方面的妄自菲薄、无所作为的五大思想障碍——环境平凡、生
活单调、年龄幼小、能力薄弱、困难当道,鼓励青年人战胜困难、勇敢创造
。文章语言热情洋溢,明白如话,亲切感人。
课时建议:2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概括作者的观点及其论述过程中批驳的观点。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梳理本文的论证材料,明确观点和材料的联系。 ✨ 4.品味本文逻辑严谨、气势充盈、激情洋溢的写作特点。
背景故事 四糖故事
你啊!”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 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 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 话也可以结束了。”
背景故事 最后演讲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阻挠和迫害,育才学校已难以在四川重庆附近生存。1946年 4月,陶行知风尘赴赴来到上海,一方面寻找新的育才学校地址,一方面为反独 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奔走呐喊,他在三个多月内演讲一百多次,并积 极筹组“中国国际人权保障会”。 1946年4月21日,陶行知在育才中学讲演《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24日,在 储能中学召开的上海教育界欢迎会上演讲。在大任小学、圣约翰大学、大同中 学、沪江大学……到处都留下了陶行知的身影。6月23日,上海各界争取和平反 对内战代表团赴京请愿,陶行知在北站五万人欢送大会上发表演讲。陶行知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全套精品教学课件PPT初三优秀完整课件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全套精品教学课件PPT初三优秀完整课件
对方论据是: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
最富于讽刺意味的文字是:
“总自夸”“只希望”“一味求神拜佛, 怀古伤今了”“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 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
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有何作用?
起讽刺否定的作用。
“失掉了他信力……倒是一条新生路。” 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 抗日救亡。
4.这一部分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找批驳的“突破口” 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
自夸“地大物博” 是事实
希望国联 也是事实
求神拜佛 却也是事实
是信“地” 信“物”
“他信力”
是“他信”
“自欺力” 是“自欺”
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
品读6—8段,讨论探究 作者是怎么证明自己的论点的?
这一类人 们坚持抗 战和民族 解放
随堂练习
作业设计:(依据你自己的情况任意选做一道)
A:分小组搜集资料,写一份调查报告《中学生 阅读鲁迅作品的现状调查》。 B:运用事实和道理论证驳斥以下论点
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 读书不如经商 打麻将益智
谢谢观看
Thank You!
18 怀疑与学问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论证结构,理解先作论述后提出论 点、层进式论证的方法。 2.品味语言,分析和理解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等论证方法的作用。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 义。
【代表作】 《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峰山》《顾
颉刚民俗论著集》《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 《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等。
字词积累
程颐( yí ) 譬如( pì ) 虚妄( wàng ) 停滞( zhì )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创造宣言》教学课件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创造宣言》教学课件

艺术家造石像
对 比 教育家:“所要 创造的是真善美 的活人。”
间接否定无自 反面
信的崇拜




肯定创造的 重要性
正面
细读探究
细读第5-11段
1.作者批驳了哪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环境太平凡; 生活太单调; 年纪太小; 太无能; 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
2.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最终得出 了什么结论?
6.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 明确: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排比
7.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 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明确:强调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排比
8.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 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明确: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 作金刚,说明了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 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比喻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开宗明义,总领全文,提出 “我们要创造”这一总论点。
第二部分(2-4):阐释教育者要创造出值 得自己崇拜的人以及值得自己崇拜的创造理论和 创造技术这一分论点。
第三部分(5-11):列举事例,批驳了五种 人们常说的不能创造的观点,论述了“处处是创 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 观点。
第四部分(12-16):以“东山樵夫”砍树 为喻,揭示了失去创造力的可怕之处,鼓励教育 者要保护和培育学生的创造力。
第二课时
细读探究
宣言1
细读第1段
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 过来,继续创造。

2021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谈创造性思维》精品课件

2021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谈创造性思维》精品课件
(三)解决问题 (13段)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 一个
重点探究
1、提出问题:数学问题→生活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a. 渊博的知识
必需 要素
b. 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2、分析问题:
c. 持之以恒的毅力
探求第二种答

案有赖于创造 性思维
a.缺乏的人:自我压制 区分
根据 b.拥有的人:留意细小的想法,并相信自己
3、解决问题: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关键要具备三个要素。
整体感知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
因为事物是丰富复杂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 而是多种多样。
整体感知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是用了怎 样的论证方法阐明这一事理的?运用这一论证方法的好处是什么?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作者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而又确凿地阐明了事理。
背景知识
关于“推敲”的典故:
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地边树,僧敲月下门” 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做 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想了一 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刘公嘉话》)。后人就用推敲来比 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结构梳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景故事
《26个孩子和一道题》
美国小镇一个叫菲拉的女教师接手了一个特殊的班级,她给大家出了一道题三个 候选人:A 笃信巫医,有多年的吸烟史,而且嗜酒如命;B 曾经被两次赶出办公 室,每天要到中午才起床,每晚都要喝大约一公升的白兰地,而且有过吸食鸦片 的记录;C 曾是国家的战斗英雄,一直保持素食的习惯 ,不吸烟,偶尔喝点儿酒 ,但大都只是喝一点儿啤酒,年轻时候从未做过违法的事。要求大家从中选出一 位在后来能够造福于人类的人,孩子们都选了C。

2021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怀疑与学问》精品课件

2021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怀疑与学问》精品课件

背景故事
这篇文章论述的是怀疑精神在治学过 程中的作用。顾先生在研究工作中, 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建。据说 他幼年读书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 于提出疑问。顾先生读书总喜欢把自 己的主张批注在书上,书端上写不下 了,便记入笔记本里。
背景故事
交往鲁迅
作为古史辨派创始人和国学大师,顾颉刚一生与同时代许多名人学者过从甚密, 有的关系非同一般,其中与鲁迅的关系十分复杂。顾颉刚与鲁迅之间真正的冲突 发生在厦大共事期间, 在此之前,两人虽同在北京,并没有多少直接的接触, 顾颉刚至多是因为鲁迅与胡适、陈源的论战,间接受到一些波及。 两人真正接触,是在1926年应聘厦门大学, 成为同事之后。二人成为厦大同事 之后,各种因素凑合到一起,冲突也就在所难免,最后竟发展到分道扬镳甚至势 同水火的地步,这不仅是顾颉刚没有想到的,大约也是鲁迅始料未及的。顾颉刚 后来在自传中感慨地说:“我一生中第一次碰到的大钉子是鲁迅对我过不去。” 虽是一家之言,却足见此事对他影响之深。
• 戴震(1723-1777)清代思想家学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 》。对天文数 学历史地理均有深刻研究,对经学、语言学也有重要贡献,卓然为一代考据大 师。在哲学上有力地批判了理学家。所谓“理在事先”等理论,强调了从具体 考察事物中认识事物规律的必要。后人编有《戴氏遗书》。
• 朱熹(1130-1200)即文中的“朱子”。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广注典籍,对 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在哲学上发展了二 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力 学体系,也称程朱学派。他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有很大影响。
1.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明确本文议论过程,理清结构层次。 2.明确文章中心论点与分论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驳论据:批驳对方论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为论据起着支撑 论点的作用,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驳论证:通过驳论证反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 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并不 是由论据推出的。
知识备查
方法指导
怎样学习驳论文 ?
首先要明确作者是怎样抓住批驳的“突破口”,要学 会识别谬论,能够知道它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
其次学习反驳谬论,明白作者是通过哪种方式批驳对 方的。
最后还要注意驳论文语言的特点,体会设问、反问等 修辞手法对于加强驳论效果的作用。
预习检查 读一读
miǎo
渺茫
zhī
脂粉
xuán
玄虚
kuāng
诓骗
cuī
摧残
kǎi
慨叹

家谱
tǎng
倘若
xǐng
省悟

脊梁

抹杀
miè
诬蔑
lǒng zhào
笼罩
精读细研
1.课文第l、2段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论论点?什么谬论论据?哪 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谬论论据: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不久就 不再自夸了;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 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预习检查
词语解释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今天的事情。 埋头苦干:
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 舍身求法:
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寻求佛法。后来比喻 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
地大物博:土地广大,物产丰富。
预习检查
词语解释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
形容英勇战斗,不怕牺牲。
九年级语文上册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和本文结构严谨、语言犀利的 艺术特色。(重点) 2.整体感知文意,弄清文章的脉络,认识鲁迅杂文的特 点;(难点) 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 信心、自豪感。(素养)
知识备查
蔑( miè )诬蔑 篾( miè )竹篾
赖( lài )依赖 獭玄虚: 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渺茫:
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麻醉: 摧残:文中比喻用某种手段使人认识模糊、意志消沉。 诓骗:使(政治、经济、文化、身体、精神等)蒙受严重损失。 诬蔑:
说谎话骗人。
知识备查
杂文基本常识
杂文:一种散文体裁,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偏重议论,也可以叙 事。多为针对现实社会的各种问题而作,一般短小精悍、形式多
样、反应迅速、褒贬色彩鲜明并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文学性。
杂文特点: 1.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2.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 (像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 3.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4.说理生动、议论生动。
作者介绍
鲁迅 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 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诗歌集《野草》,杂文集《二 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集》。
知识备查
《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共分三集,是鲁迅后期杂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容广泛,思想成熟,科学性、战斗性都很强。写作这些杂文时, 鲁迅住在上海四川北路山阴路亭子间。这地方是当时帝国主义越出 租界范围用以修筑马路的区域,叫做“半租界”。于是鲁迅就取“ 租”字的右半边而成“且”,取“界”字的下半部而成“介”,再 与“亭子间”的“亭”字,合成“且介亭”这个名称,意即“半租 界的亭子间”。这不仅点明了这些文章的写作时间和地点,也暗示 出写作这类文章时的社会环境。
知识备查
驳论文知识
驳论文: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
论,是就一定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 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驳论点,二是驳 论据,三是驳论证。驳论点是直接批驳,驳论据与驳论证属 于间接批双驳。
知识备查
驳论点: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 事实直接加以批驳,言同事实、谬论同真理之间的矛盾。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于1920年成立,是英法等帝国主 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的国际组织。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 本是一伙”。“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 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 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中,指出日本发 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 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
自欺欺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不足为据:不值得当做根据。 为民请命:替老百姓向掌权的人请求解除他们的痛苦,
保全他们的性命。也指替老百姓说话。
整体感知
大声自读课文,边读边想本文批驳 的观点是什么?主张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批驳的观点:“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 主张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qiè

切 实 前仆后继
预习检查
多音字
( lǒnɡ )笼罩 笼 ( lónɡ )鸟笼
( pū )前仆后继 仆 ( pú )仆人
( mǒ )抹杀
( qiè )切肤之痛

( (
mā )抹布 )拐弯抹角

( qiē
)切除

预习检查 形近字
诓(kuānɡ )诓骗 框(kuànɡ )门框
慨( kǎi )慨叹 概( gài )气概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 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 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 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 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这篇文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课件
第五单元
绿色圃中学资源网
1
鲁迅先生的文字总是充满力量,郁达夫先生在《怀鲁迅》一 文中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 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 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先生的杂文,看看关于中国人自 信力的问题,鲁迅先生是怎么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