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受热过程习题
2.3 大气环境(受热过程)--习题+答案
![2.3 大气环境(受热过程)--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729820a26925c52dc5bf2e.png)
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课时1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课时作业2017年9月8日,在俄罗斯阿德勒上空,一架飞机与龙卷风狭路相逢,三条大小不一的风柱从天际垂到海面,飞机在极其危险的距离内躲过了这股自然之力,平安飞越该区域,成功着陆。
完成1~2题。
1.飞机与龙卷风狭路相逢时,飞机正位于地球大气层中的()A.对流层B.平流层C.电离层D.高层大气2.该飞机在下降过程中,周围大气整体温度变化正确的是()A.逐渐下降B.逐渐上升C.先上升后下降D.先下降后上升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图”。
据此完成3~4题。
3.关于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B.随高度增加气温渐高,气压渐低C.距地面20千米处气压降为地面的一半D.对流层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范围是-60~20℃4.关于图中①②层大气的正确叙述是()A.①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增厚B.②层因氧原子吸收紫外线而增温C.①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密切D.②层复杂的天气现象不利于飞行5.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青藏高原的太阳辐射较强,但气温较低,其原因是()A.地形平坦,冬季风影响大B.湖泊多,调节气温能力强C.降水少,植被稀疏D.海拔高,空气稀薄下图甲为“某地短时间内不同天气状况下的气温日变化示意图”,图乙是“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关系示意图”。
完成下题。
6.阴天时气温日较差较小,是因为与晴天相比()A.②较大,④较小B.②较大,④较大C.③较大,⑥较小D.③较大,⑥较大读图,完成7~8题。
7.从大气垂直分层看,图示大气层是()A.低纬度的对流层B.中纬度的平流层C.高纬度的对流层D.低纬度的平流层8.该层大气()A.随高度增加,温度增幅变小B.能够大量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C.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高空飞行D.受强烈的太阳辐射呈电离状态某学生2017年暑假去西藏旅游,发现许多有趣的、能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来解释的地理现象。
完整版大气受热过程专题训练1
![完整版大气受热过程专题训练1](https://img.taocdn.com/s3/m/709fd7bcbb68a98270fefa1f.png)
《大气受热过程》专题训练 11.下列判断正确的有( )① 图中现象出现的时间是夜晚 ③此时吹山风A. ①③ B . ①④C . ②④2 .关于图中气温、气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等压线的数值自下往上递增 C .图中等温线的数值自上往下递减D . ②③( ) B.甲地的气压较同一高度的乙地高 D .甲地的气压较同一高度的乙地低3 •“晚见江山雾,宵闻夜雨来”是对甲地的形象写照。
甲地的夜雨较多,其主要原因 是该地区( )A. 夜晚的气温高于白天的气温,气流上升B. 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低,空气中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降水C. 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低,气流上升D.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高, 气流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气温降低,水汽凝结形 成降水 下图为“到达地球太阳辐射量的分布图”,图中曲线分别表示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表反射太阳辐射量、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云层反射太阳辐射量。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 .影响①②曲线变化的主要因素为( )A. 云量厚度B.地势高低C.植被状况 D .正午太阳高度②图中现象出现的时间是白天 ④此时吹谷风5.近50年来,④曲线在高纬度的数值有减少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A.气候变暖B.云量增加C.环境污染D.人口增加霾的形成与水平方向的静风现象、垂直方向的逆温现象、悬浮颗粒物的增加有关。
当大气湿度增加时,霾可以转化为雾,因而霾与雾常常相伴而生,统称雾霾。
在我国雾霾天气分布的一般规律是,中西部地区少东部地区多,乡村少城市多,春夏季节少秋冬季节多。
据此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① ② ③ ©6.上图中所示容易出现严重雾霾的天气状况及其原因是()A.③一一逆温层,风力小B.②一一气压高,气温低C.①一一湿度大,降水多D.④一一风力小,湿度大7.雾霾天气对下列相关产业,直接影响最大的是()A.果林园艺及乳畜业B.旅游业及交通运输业C.钢铁及汽车制造业D.环境保护及文教事业F图为地球表面受热过程图。
高三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
![高三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64e4921d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ab.png)
大气的受热过程1.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卫霜冻的原理是( )A.减弱①B.增加② C.减弱③ D.增加④2.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能使图中改变相对明显的是A.①增加 B.②增加 C.③减弱D.④减弱3.(2009年高考广东卷)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B.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C.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D.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4.(10年山东文基)大气中长期滞留的火山灰会影响当地乃至全球气温,如1991年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使当年全球平均气温下降0.50C,导致气温下降的主要缘由是()A.地表气压上升 B.地表气压降低C.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削减 D.地表空气获得的太阳辐射增多5.(2009年高考广东卷)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 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 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 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6.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相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A.柴达木盆地 B.黄土高原C.山东半岛D.东南丘陵(2012重庆卷文综)《联合国气候改变框架公的》第十七次缔的方会议于2011年11月28日在南非德班召开。
图3是南非矿产资源分布图,读图3回答下题。
7.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增加是德班气候大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加的大气过程是大气()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加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加C.对太阳辐射斩汲取增加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加8.(2013高考题北京卷)图3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5题。
.大气中()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削减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削减《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
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
高三地理总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专项练习题-带答案
![高三地理总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专项练习题-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e5b3981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2e.png)
地理总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专项练习题-带答案一、选择题组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农业中应用广泛,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1-3小题。
1.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主要是因为地膜()A.增加了①辐射B.增加了②作用C.减少了③的散失D.减弱了④的补偿2.夏季午后,农民在菜地上方覆盖黑色尼龙网,主要是为了()A.减弱①辐射B.减弱②作用C.增强③辐射D.增强④辐射3.秋季,果农在日出前给果园熏烟可以减轻霜冻灾害,主要是为了增强()A.①辐射B.②作用C.③辐射D.④辐射下图为南疆沙漠腹地夏季晴天与沙尘日的地表温度与气温日变化示意图。
完成下面4-6小题。
4.图中表示晴天地表温度变化的是()A.①B.②C.③D.④5.据图信息可知()A.地温高于气温B.地气温差夜晚小于白天C.沙尘日地温变化幅度小于晴天气温变化幅度D.地气温差沙尘日大于晴天6.沙尘日的最低气温高于晴天,是因为沙尘日大气()A.大气逆辐射作用强B.白天时吸收太阳辐射作用强C.反射作用强D.透明度差,地面辐射强煤电行业曾是大气污染物排放最大的行业,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大力推动煤电行业绿色转型,建成了10.6亿千瓦煤电机组并实现超低排放,占煤电总装机的94%,是世界上最大的清洁煤电体系,绿色转型取得积极成效。
下图示意大气受热过程,完成下面7-8小题。
7.图中大气受热过程()A.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B.②—晴朗天气比多云天气作用弱C.③—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D.⑤—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8.煤电行业绿色转型取得积极成效,对大气受热过程产生的影响是()A.①增强B.②增强C.④减弱D.⑤减弱新研究发现,鸟粪可以降低北极的气温。
每年迁徙至北极地区的鸟类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约4万公吨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
这些尘埃颗粒物不仅集中在鸟群附近,在整个北极均有分布。
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021970d6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65.png)
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地球上的重要现象之一,它直接影响着气候、天气以及人类的生活。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大气的受热过程,下面将给出一些练习题,帮助读者更深入地学习这一主题。
1. 什么是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指大气层中的气体受到太阳辐射能量的加热,从而引起大气层中的温度变化。
这个过程主要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三种方式进行。
2. 太阳辐射是如何加热大气的?太阳辐射主要通过短波辐射的形式到达地球表面,并且大部分的辐射能量被地表吸收。
地表吸收的能量会转化为热能,使得地表温度升高。
随后,地表通过热传导和对流的方式将热能传递给大气层,从而使大气层中的温度升高。
3. 大气层中的温度是如何变化的?大气层中的温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地表的温度较高,而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变得较小,无法有效地储存热能。
因此,大气层中的温度会逐渐降低,直到达到平衡状态。
4. 大气层中的温度变化对气候和天气有何影响?大气层中的温度变化直接影响着气候和天气的形成。
温暖的空气会上升,形成低气压区域,导致天气变得不稳定,容易出现降水和风暴。
而冷空气下沉则会形成高气压区域,使得天气较为稳定。
这种温度变化也会导致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例如赤道地区较为炎热,而极地地区较为寒冷。
5.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人类活动有何关系?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受热过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中的温室气体会增加大气中的温室效应,导致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
这种气候变化会对生态系统、农业和人类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成为了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这些练习题,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以及它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关注并采取行动来减少人类活动对大气的不良影响,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大气的受热过程(基础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基础题)](https://img.taocdn.com/s3/m/5e4cfbe351e79b89680226b1.png)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读图“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3题。
1.图中序号含义正确的是A.①太阳辐射B.②大气辐射C.③大气逆辐射D.④地面辐射2.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A.① B.②C.③ D.④3.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可以使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减弱4.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的现象是A.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B.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C.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D.日出前的黎明天空明亮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
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5-6题。
5、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A.a代表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b<c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6、朱开山一家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A.增强a辐射B.增强b辐射C.增强c辐射D.改变b的辐射方向7.下列现象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太阳辐射②地面吸收③大气逆辐射④大气削弱⑤地面辐射A.①②③④⑤B.①⑤④③②C.①④②⑤③D.①④②③⑤图2为甲(拉萨地区)、乙(杭州地区)两地间,年降水量和年太阳辐射量关系曲线图。
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反映甲地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乙地多的原因主要是A.甲地纬度低B.甲地距海近C.甲地气候干燥,降水少,晴天多D.甲地缺少地面植被覆盖9.甲地的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是①复种指数高②小麦颗粒饱满③瓜果甜度高④水稻种植面积广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实际日照时数是指太阳光线照射地面所经历的小时数(去除地物、云、雾等遮蔽时间)。
读湖北省某月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分布图(单位:小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0~11题。
10.据统计,武汉市全年实际日照时数可以达到1950小时。
高三大气受热过程练习题
![高三大气受热过程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efad55de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72.png)
高三大气受热过程练习题一、选择题1. 以下哪个过程不属于大气的受热过程?A. 辐射B. 对流C. 蒸发D. 地面传导2. 在大气受热过程中,主要的能量来源是:A. 水面蒸发B. 太阳辐射C. 火山爆发D. 电能转换3. 全球上空空气的主要升温方式是:A. 大气辐射B. 大气传导C. 大气对流D. 大气蒸发4. 地球表面受到的太阳辐射主要是通过以下哪种方式传导给大气?A. 直接传导B. 辐射传导C. 对流传导D. 辐射传导和对流传导共同作用5. 下列选项中哪个不属于大气辐射的特点?A. 速度快B. 无需介质C. 传播距离远D. 传播热量大二、判断题1. 大气受热过程中,水面蒸发是大气主要的升温方式。
2. 地面传导是指地面受到太阳辐射后直接传导给大气。
3. 大气对流是指大气受热后产生空气的流动现象。
4. 在大气受热过程中,辐射是主要的升温方式,传导和对流相对较小。
三、简答题1. 请解释大气受热过程中的辐射、传导和对流。
辐射是指太阳向地球表面发射的电磁辐射,其中包括可见光、紫外线和红外线等。
地球表面受到太阳辐射后,会吸收部分辐射能量,然后向大气传递。
辐射的特点是速度快、无需介质传播距离远,能够直接传递热量。
传导是指物体内部因分子振动而传递热量的过程。
在地球表面受到太阳辐射后,部分能量会通过直接传导传递给地下和大气中的空气分子。
传导的特点是依赖物质的接触和传递,传播速度相对较慢。
对流是指由于温度差异引起的气体或液体的流动现象。
地球表面受到太阳辐射后,空气会被加热并上升,形成气流。
这些气流在大气中的运动形成了大气对流,从而使热量在大气中传递。
对流的特点是能够快速传递热量,但需要存在流体介质。
2. 请简要描述全球上空空气的升温过程。
全球上空空气的升温主要通过大气对流来实现。
太阳辐射照射到地球表面,使得地表温度升高,地面受热后产生的热量向上传导、辐射和对流。
由于空气的密度和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下降,热空气会上升,形成气流。
(完整版)大气的受热过程.同步练习题(含参考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完整版)大气的受热过程.同步练习题(含参考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2424f23f910ef12d2bf9e76d.png)
一、单选题大气的受热过程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正确的顺序是()6.ft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图甲为小明同学拍摄的扬州市郊某蔬菜大棚的照片。
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各种辐射。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A.①-②-③B.①-④-②C.②-③-④D.③-④-②2.使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A.①B.②C.③D.④读某地连续四天天气状况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A.增强①B.削弱②C.增强③D.削弱④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7.关于图中各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表示大气辐射B.②表示大气逆辐射C.③是地面辐射D.④表示太阳辐射8.该蔬菜大棚在夏季覆盖黑色尼龙网目的是9.图中适宜飞机飞行的是3.只考虑天气状况的影响,易出现霜冻的是A.13 日、14 日B.13 日、15 日C.14 日、16 日D.15 日、16 日4.农民为了减轻霜冻对农业的影响,在田间释放烟幕,这是为了()A.增强太阳辐射B.增强地面辐射C.增强短波辐射D.增强大气逆辐射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湿、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草等几个方面。
5.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A.减弱了地面辐射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A.A 层B.B 层C.C 层D.AB 层10.下列关于A 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气上部热、下部冷B.高度与纬度位置无关C.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发生在该层D.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 1/4 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
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含答案
![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a5e658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4e.png)
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2023·河北保定摸底考]云对地气系统的辐射传输和能量平衡有着重要影响。
一般情况下,云量越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强。
随着云量加大,大气逆辐射增强,云底高度越低,大气逆辐射增强的效应越显著。
据此完成1~2题。
1.高云(云底位置高的云)增强大气逆辐射的效应并不明显,主要是因为高云()①温度低②规模小③大气逆辐射散射比例大④大气逆辐射传播路径长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推测以下四种气候类型区中,云对大气逆辐射增强效应最显著的是()A.苔原气候区B.温带大陆性气候区C.热带沙漠气候区D.温带海洋性气候区[2022·广东卷]汞是一种易挥发的重金属元素,大气汞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
南岭周边省区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分布区。
在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某山顶附近监测得知,该地大气汞含量日变化明显,最高值在午后出现;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气汞含量高且变幅大。
据此完成3~4题。
3.导致该地大气汞含量在午后出现最高值的原因是午后()①对流雨多发②谷风环流较强③植被蒸腾较弱④地面蒸发旺盛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该地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气汞含量变幅大,原因可能是秋冬季()A.土壤汞排放量更多B.南下冷空气更频繁C.准静止锋更加强盛D.植被的覆盖度更低二、综合题5.[2023·甘肃月考]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含义分别是: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G____________;I____________。
(2)从数量上看,A>D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比较晴天与阴天的气温日较差的大小:__________________。
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受热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36e803cb14791711cd7917d2.png)
大气受热过程练习题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下左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内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
据此完成1~2题。
1.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热力运动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2.甲箱温度计比乙箱温度计高的原因是 ( )。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已成事实。
结合右上两图,回答3~4题。
3.图甲为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十分钟后,透明玻璃瓶内的温度计的读数可能是 ( )。
A.8℃ B.10℃ C.12℃ D.20℃4.图乙中与温室效应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5.青藏高原比同纬度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①离太阳近②青藏高原的太阳高度角比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小③云层厚且夜晚长④地势高,空气稀薄⑤白天太阳辐射强⑥夜晚大气逆辐射弱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⑤⑥D.①⑤⑥6.年太阳辐射量高值区不可能出现在A.青藏高原B.四川盆地C.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部D.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的地区7.右图中曲线a,b,c依次是A.太阳辐射强度、地温、气温B.地温、气温、太阳辐射强度C.气温、地温、太阳辐射强度D.太阳辐射强度、气温、地温读“海洋与陆地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随纬度的变化曲线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陆地或海洋的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变化曲线,完成3~4题。
8.在A地曲线①比曲线③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海陆性质B.太阳辐射C.大气环流D.洋流9.曲线①在B地附近气温较差最大的原因是A.纬度较高,陆地面积大B.纬度较高,海洋面积大C.地势较高,温差变化大D.冬季有寒流通过,夏季有暖流通过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3题。
(完整word版)大气的受热过程
![(完整word版)大气的受热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3fc27365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6a.png)
A.增强 a 辐射
B.增强 b 辐射
C.增强 c 辐射
D.改变 b 的辐射方向
C.①大部分被大气吸收 D.大气对①具有削弱作用
2/8
大气的受热过程.同步练习题(含参考答案)
26.阴天夜晚比晴天夜晚气温高,是因为
A.①减弱 B.④增强 C.③增强 D.②增强
27.淮安市郊区农民在冬季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用塑料大棚的主要目的是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A.A 层 B.B 层 C.C 层 D.AB 层
10.下列关于 A 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上部热、下部冷
B.高度与纬度位置无关
C.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发生在该层
D.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 1/4 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
11.下列关于 B 层的叙述,错误的是
对流,以平流运动为主,B 不符合题意;该层中的臭氧吸收大量紫外线,使大气增温,C 不符合题
意;大气层中能反射无线电波的是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D 符合题意。故选 D。
16.B 17.C
【解析】 5/8
大气的受热过程.同步练习题(含参考答案)
【分析】
确;电离层分布在高层大气,不在对流层和平流层,故 A、B 项错误;大气污染与通信中断无关,
7.A.①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A 错误;
B.②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B 错误; 3.霜冻一般都是出现在气温较低的晚间,而 14 日、16 日晚间都是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更弱,
C.③表示地面辐射,C 正确;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晚间气温低,C 对。
D.④表示大气逆辐射,D 错误。故选 C。
较低,故 B 项正确。
从而保护作物,减轻冻害。故选 C。
(完整word版)大气的受热过程.同步练习题(含参考答案).doc
![(完整word版)大气的受热过程.同步练习题(含参考答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023388a2fc4ffe473268ab10.png)
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单选题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正确的顺序是()A. ①- ② - ③B. ① - ④ - ②C. ② - ③ - ④D. ③- ④ - ②2.使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A. ①B.②C.③D.④读某地连续四天天气状况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3.只考虑天气状况的影响,易出现霜冻的是A. 13 日、 14 日B. 13 日、 15 日C.14 日、 16 日D.15 日、 16 日4.农民为了减轻霜冻对农业的影响,在田间释放烟幕,这是为了()A. 增强太阳辐射B. 增强地面辐射C.增强短波辐射D.增强大气逆辐射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湿、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草等几个方面。
5.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A.减弱了地面辐射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同步练习题(含参考答案)6.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A .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图甲为小明同学拍摄的扬州市郊某蔬菜大棚的照片。
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各种辐射。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7.关于图中各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A. ①表示大气辐射B.②表示大气逆辐射C.③是地面辐射D.④表示太阳辐射8.该蔬菜大棚在夏季覆盖黑色尼龙网目的是A. 增强①B.削弱②C.增强③D. 削弱④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9.图中适宜飞机飞行的是A. A 层B. B 层C.C 层D.AB层10.下列关于 A 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气上部热、下部冷B.高度与纬度位置无关C.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发生在该层D.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1/4 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1册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练习题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1册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5f717a4d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c9.png)
4.图中数字代表的含义正确的是
A.①—大气辐射 B.②—太阳辐射C.③—大气逆辐射 D.④—地面辐射
5.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的数字代号是
A.①B.③C.④D.⑤
6.当雾霾出现时
A.①增强B.②增强C.④减弱D.⑤不变
【参考答案】
一、略
二、选择题
1.A2.D3.C4.B5.C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A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008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一
学期
第一
课题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
教科书
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 地理必修第一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年6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课后练习
一、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二、选择题
图1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序号表示正确的是
A.①为太阳辐射B.②为大气辐射
C.③为云层吸收D.④为地面反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在寒冷的冬天,农民往往在田边烧湿草减少寒潮损失,其主要原理是图1
A.①增强B.②减弱C.③增强D.④减弱
12月1日生态环境部发布消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北部正在发生一次大气重污染过程。截至11月30日,已有5个城市发布了红色预警、73个城市发布了橙色预警、1个城市发布了黄色预警。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4~6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 真题版
![大气的受热过程 真题版](https://img.taocdn.com/s3/m/ddf823bfce2f0066f4332264.png)
地理限时作业---大气的受热过程时间:月日时长:约30min 姓名:【高考真题大通关】(2019年全国2卷)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
据此完成6-8题。
6. 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A.连续层片状B.鱼鳞状C.间隔团块状D.条带状7. 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D.热带雨林地带8. 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A.日出前后B.正午C.日落前后D.午夜(2015·广东卷)2.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
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2013·广东卷)10.某研究小组认为,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带植树造林可能加剧全球变暖。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在该地带植树造林A.增加了对CO2的吸收B.降低了地面反射能力C.降低了大气相对湿度D.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2013·北京卷)5.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大气中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2017·I卷)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9~11题。
9.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A.① B.②C.③ D.④10.该地寒冷期A.最低气温高于-16℃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11.该地可能位于A.吉林省 B.河北省 C.山西省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6·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3、4题。
大气受热过程题目(含答案)
![大气受热过程题目(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3363f327f1922791788e81c.png)
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如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2、飞机飞行大部分时间需要停留于( )A.Ⅰ层顶部 B.Ⅱ层底部 C.Ⅲ层底部 D.Ⅲ层顶部读“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3-5题。
3.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 )A.减弱①B.增强② C.减弱③ D.增强④4.白天云量增多时,会导致A.①减弱 B.②减弱C.③增强 D.④不变5.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能使图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D.④减弱读“大气受热过程”,完成6~7题。
6.近百年来,全球气温的变化趋势与图中下列因素有关的是( )A.①增强B.②减弱C.③减弱D.④增强7.科学家发现,随着大气层中的浮质和其它微粒增加,近几十年以来,到达地球的阳光量减少了10%,地球正在“变暗”。
图中与“地球变暗”有关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 A.①B.② C.③ D.④8.“月夜酷寒”的形成原因与图中有关的因素是( )A.①减弱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减弱9.天气晴朗且大气污染较轻时A.气温日变化幅度较小 B.夜晚气温较阴天稍高C.白天反射作用加强 D.白天天空呈现蔚蓝色10.运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知识,判断下列说法可信的是A.工作在太空中的人造卫星表面温度总是特别低,一般都是在零下几十度B.从没有阴雨天气的月球上看到天空总是特别蓝C.一般说来,在远日点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于在近日点时D.早晨与傍晚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于中午11.由于大气的热力作用()①霜冻多出现在晚秋多云的夜晚②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比晴天低③产生的温室效应,影响到人类的生存④“高处不胜寒”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二、综合题:13、根据下图所给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①、②、③各表示什么辐射:①________辐射;②________辐射;③________辐射。
(最新整理)大气的受热过程专题练习题
![(最新整理)大气的受热过程专题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f6cc68be48d7c1c709a14584.png)
大气的受热过程专题练习题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大气的受热过程专题练习题)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大气的受热过程专题练习题的全部内容。
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1.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 )A.太阳辐射 B.大气辐射 C.地面辐射 D.大气逆辐射2。
青藏高原昼夜温差较大的原因是( )A. 离太阳近B. 太阳高度角小C. 地势高、空气稀薄,白天太阳辐射强,且夜晚大气逆辐射弱D。
云层厚而且夜长3。
青藏高原日较差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①离太阳近②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角小③云层厚且夜晚长④地势高且空气稀薄⑤白天太阳辐射强⑥夜晚大气逆辐射弱A。
①②③ B. ④⑤⑥C。
②⑤⑥ D. ①⑤⑥4。
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主要是因为()A. 大气吸收作用B。
大气反射作用C。
大气散射作用 D. 大气折射作用5。
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很大,可达300℃的原因是()A. 月球昼夜变化周期短B. 月球表面没有大气,也没有大气的热力作用且昼夜变化周期长C. 月球体积质量太小D。
月球上没有生命存在6.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中,不具有选择性的是( )A. 吸收作用B. 反射作用C. 散射作用D. 折射作用7、在夏季常有这样一个现象: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云层的反射强烈B、大气的吸收强烈C、大气的散射强烈D、地面反射强烈8、霜冻常出现于深秋至第二年早春晴朗的夜晚,原因是( )A、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强B、大气对地面辐射吸收作用强C、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弱D、大气的保温作用强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完整版)大气的受热过程.同步练习题(含参考答案)
![(完整版)大气的受热过程.同步练习题(含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487b6481c758f5f71f672e.png)
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单选题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正确的顺序是()A.①-②-③B.①-④-②C.②-③-④D.③-④-②2.使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A.①B.②C.③D.④读某地连续四天天气状况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3.只考虑天气状况的影响,易出现霜冻的是A.13日、14日B.13日、15日C.14日、16日D.15日、16日4.农民为了减轻霜冻对农业的影响,在田间释放烟幕,这是为了()A.增强太阳辐射B.增强地面辐射C.增强短波辐射D.增强大气逆辐射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湿、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草等几个方面。
5.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A.减弱了地面辐射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6.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图甲为小明同学拍摄的扬州市郊某蔬菜大棚的照片。
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各种辐射。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7.关于图中各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表示大气辐射B.②表示大气逆辐射C.③是地面辐射D.④表示太阳辐射8.该蔬菜大棚在夏季覆盖黑色尼龙网目的是A.增强①B.削弱②C.增强③D.削弱④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9.图中适宜飞机飞行的是A.A层B.B层C.C 层D.AB层10.下列关于A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气上部热、下部冷B.高度与纬度位置无关C.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发生在该层D.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1/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
11.下列关于B层的叙述,错误的是A.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B.大气运动以平流运动为主C.靠臭氧吸收紫外线而增温D.能反射无线电波就整个地球大气来说,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能被大气接收和转化的过程十分复杂,其加热大气的过程大致可以用下图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大气环流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读图,完成1~2题。
1.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 )
A.减弱①B.增强② C.减弱③ D.增强④
2.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能使图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
(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D.④减弱
2012年10月12日早,天津出现大雾天气,能见度很低,给道路交通和市民出行带来不便。
下图为城区海棠立交在浓雾中若隐若现。
回答3~4题。
3.浓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
A.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B.浓雾削弱了地面辐射
C.浓雾削弱了太阳辐射
D.浓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4.深秋初冬时节也是该地大雾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 )
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
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
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
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
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
示意图”,完成5~6题。
5.关于图示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气温:甲>乙>丁>丙 B.海拔:丙>丁>甲>乙
C.密度:乙>甲>丁>丙 D.气压:甲>乙>丙>丁
6.此时,图中M地吹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D.西南风
7.下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等压线与风向关系的图是
读右图,完成8-9题。
8.甲、乙两时刻相比,①点处最大气压差接近
A.0百帕B.2百帕
C.4百帕D.6百帕
9.乙图所示时刻的①②③④地点
中,风力比甲图明显加大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示意图”,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例所示的气压带名称是( )
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
11.下图中能正确表示P风带风向的是( )
下图为“某日南半球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气压带或风带。
读图完成12~13题。
12.该日,北半球正处于(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3.①气压带大气的运动特点和性质为( )
A.下沉,热干 B.上升,暖湿
C.由高纬流向低纬,冷干 D.由高纬流向低纬,暖湿
读右图,回答14~15题。
14.如果此图表示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正确的叙述为( )
A.丙为极地高气压带
B.常年受丙控制的地区往往形成干燥的气候
C.在气压带丁控制下会形成干热的气候
D.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成因与极地高气压带相同
15.如果此图表示东亚冬季的季风环流,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丙、丁两地中,丁地是陆地 B.丙、丁两地中,丙地气温高于丁地
C.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①气流温暖湿润
读“世界某区域1月和7月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和风向图”,①~⑥处的箭头表示风向,回答16~17题。
16.从季风的形成原因看,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的是( )
A.①② B.②⑤ C.③⑤ D.③⑥
17.图中形成的气压中心,与其控制地区原气压带特点相似的是( )
A.甲B.乙 C.丙 D.丁
二、综合题:
18.矿物能源的大量使用,会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提高;开发利用新能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下面甲、乙两图反映的是开发利用新能源的两种途径,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冬季晴天时,在未采用任何取暖设备的条件下,图甲所示“阳光居室”室内的最高温度可达22 ℃。
请分析“阳光居室”是如何达到这一保温效果的?
(2)开发利用新能源,能够减缓全球变暖。
请根据“温室效应”的原理,解释其原因。
19.读华北地区某城市2012年11月13日20时的气温(单位:℃)
实况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反映了城市所具有的________________效应。
在这种
效应的作用下,如不考虑其他因素,当晚城郊之间风向应该是
________________。
(2)形成此图所示效应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生产和生活活动释放大量热量 B.城市建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大
C.城市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 D.城市上空云量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3)一般而言,城区的降水几率________ (大于或小于)郊区,主要是因为
(5)试分析在城郊之间建设环境绿地的意义。
20.下图为“某季节沿60°N纬线海平面气压变化柱状图”。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该季节为北半球________(冬/夏)季,并简述判断理由。
(2)该季节,亚欧大陆形成________(填气压中心名称),该气压中心的成因是________,被其切断的是________(填气压带名称)。
(3)此时甲地盛行________风,并在图上画出。
说出此季节莱阳的气候特征。
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大气环流练习题参考答案1.D 2.D 第1题,图中①~④的含义分别为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后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人造烟雾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它能够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从而增强大气逆辐射。
第2题,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减少碳排放量,不增加或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使大气逆辐射减弱。
3.C 4.D 第3题,浓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主要是由于浓雾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
第5题,深秋初冬时节,天气一般晴朗,昼夜温差大,夜晚降温快导致水汽易凝结,形成大雾天气。
5.D
6.A
7.A
8.C
9.D
10.B 11.B 第10题,从图中气压带分布的大致位置看该气压带应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第11题,P地为北半球的西风带,应为西南风,故选B。
12.D 13.B 第1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②气压带位于南纬30°附近,所以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该气压带此季节位置南移至南纬30°以南,故判断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即此日北半球正处于冬季。
第13题,①气压带位于赤道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气流性质为暖湿。
14.B 15.C 第14题,在低纬环流中,盛行上升气流的丁为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的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成因为动力原因;①为低纬信风带。
常年受高压控制的地区气候干燥,气压带丁控制形成湿热的热带雨林气候。
第15题,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东亚季风环流冬季盛行干燥的西北风。
16.C 17.D 第16题,图中的③风是北半球的东北信风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南移,越过赤道,受向左的
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形成的;图中的⑤风则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北移,越过赤道,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形成的。
第1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丁为一高压中心,该高压中心位于副热带地区,该地原来应存在着一个副热带高气压带。
18.(1)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阳光居室”的玻璃到达室内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室内大气,地面长波辐射不能穿透玻璃而被反射回地面,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居室内。
同时,封闭的空间也隔绝了室内外热量的交换,加强了保温效果。
(2)开发利用新能源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也会减少,大气逆辐射会变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使气温增高趋势减缓。
19.答案:
(1)热岛由郊区吹向市区(2)A
(3)大于城区空气对流上升运动;城区凝结核多,水汽容易凝结
(5)美化环境,净化流向市内的空气,改善城市的大气质量。
20.解析:第(1)题,根据该纬线上不同经度的气压变化可以看出在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形成了高压中心,则可以判断该季节为北半球冬季。
第(2)题,冬季亚欧大陆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形成亚洲高压,在冬季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因此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亚洲高压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
第(3)题,冬季亚欧大陆东部盛行西北风。
甲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南亚为热带季风气候,冬季高温少雨。
答案:(1)冬亚欧大陆的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形成高压中心。
(2)亚洲高压或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副极地低气压带。
(3)西北莱阳:寒冷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