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练习题

合集下载

2022-2023年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2课时 作业

2022-2023年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2课时 作业

【作业布置】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练习题第2课时一、选择题读“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A、B、C、D四个箭头中正确表示风向的是()A.A B.B C.C D.D2.图中A、B、C、D四处风力最大的是()A.A B.B C.C D.D 如图为某地因热力环流形成的垂直方向上的等压面分布状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若图示地区位于北半球,则M、N两地间的风向是()A.东南风B.西北风C.西南风D.东北风4.与M地相比,N地()A.气温高、气压低B.气温低、气压高C.气温高、气压高D.气温低、气压低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正确指示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A.A B.B C.C D.D6.结合所学知识与图示内容来看()A.水平气压梯度力不能影响风向B.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速度C.高空大气运动受摩擦力作用不明显D.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地表冷热不均会引起同一水平面上大气密度的变化,下图中点越密集大气密度越大。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四地气压由高到低的排序正确的是()A.PA>PD>PC>PB B.PB>PC>PD>PAC.PC>PB>PA>PD D.PA>PB>PC>PD8.图中A、B两地之间的风向是()A.东北风B.西北风C.东南风或西南风D.北风或东北风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9.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上述实验原理相同的是()A.B.C.D.10.下列农事活动运用了上述实验原理的是()A.江南地区早稻秧田上覆地膜B.黄土高原苹果树下覆地膜C.江南丘陵柑橘园寒潮前熏烟D.南方地区菜园寒潮前浇水下图为某日亚洲局部区域等压线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图中四地风力最大的是()A.银川B.北京C.东京D.郑州12.此时银川风向为()A.西北风B.西南风C.东南风D.东北风二、综合题1.下图是某气象局绘制的某日10时近地面的气压(单位:hPa)与气流状况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4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练习含解析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4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练习含解析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4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夯基础—确保大本营](2019·江苏马坝高级中学上学期期中)月球表面昼夜温差非常大,白昼时温度高达127 ℃,黑夜时低至-183 ℃。

为适应极端环境,“玉兔号”月球车不得不遵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律。

专家这样形容它:肩插“太阳翼”,脚踩“风火轮”,身披“黄金甲”,腹中“秘器”多。

“玉兔号”月球车使命大,本领强。

读图,回答1~2题。

1.[考向大气受热过程]材料中提到的“太阳翼”接收到的辐射对应右图中的( ) A.① B.③ C.⑤ D.⑦答案 D解析图中①表示被大气削弱之后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⑦表示射向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③表示大气逆辐射、⑤表示被大气吸引的地面辐射;月球表面没有大气,也就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所以“太阳翼”接收到的辐射应为⑦,D项正确。

2.[考向大气受热过程对气温的影响]月球表面昼夜温差能达到300多摄氏度的主要原因是( )A.①强,②弱 B.②强,③弱C.①强,③弱 D.④强,⑤弱答案 C解析图中①表示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②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③表示大气逆辐射、④表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⑤表示被大气吸引的地面辐射。

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月球表面没有大气,白天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①强,故温度高,而夜晚没有大气逆辐射,③弱,故温度低,由此导致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C项正确。

读北半球1月和7月气温(℃)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图,完成3~5题。

3.[考向大气的垂直分层与气温]关于对流层气温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随纬度的增加而升高B.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C.顶部极地气温比热带地区低D.南北温差冬季大于夏季答案 D解析从图中可看出,对流层气温分布规律是气温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顶部极地气温比热带地区高;南北温差冬季大于夏季,故D项正确。

新高考地理小题训练4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学生版

新高考地理小题训练4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学生版

小题必练4: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大气受热过程。

(2020·北京高考)下图为我国某地立秋至处暑期间天气晴好条件下辐射量日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代表太阳辐射变化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2.该地最可能位于A.珠江三角洲B.河西走廊C.松嫩平原D.钓鱼岛下左图为我国西南某地拍摄到的冬季云海景观图,下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云海出现时,大气受热过程各环节变化正确的是A.①减小B.②增大C.③增大D.④减少2.图中云海的形成与下图中大气热力环流模式相符的是A.B.C.D.新疆地区采用黑白条带地膜覆盖法(左图)繁殖山葡萄,即在垄中间用白色塑料薄膜,垄两侧用黑色塑料薄膜,以此提高葡萄植株成活率。

右图示意大气的受热过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不同颜色的地膜透光性不同,农业生产中白膜、黑膜对大气受热过程的主要影响分别是A.增强①过程减弱③过程B.减弱③过程增强②过程C.减弱③过程减弱②过程D.增强④过程增强①过程4.在葡萄垄两侧铺黑色塑料薄膜可以A.增加土壤温度、降低土壤湿度B.保持水分、抑制杂草滋生C.增加土壤肥力、提高膜内温度D.提高温度、增强光合作用2020年2月,在南极半岛某科考站附近出现大面积“西瓜雪”现象,引发人们广泛关注。

该现象由雪中的极地雪藻微生物导致。

极地雪藻微生物在低温下保持“休眠”状态,迅速生长时呈现红色,产生“西瓜雪”现象。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导致“西瓜雪”现象产生的首要原因是A.光照增强B.气温升高C.降雪增多D.风力减弱6.“西瓜雪”现象导致该科考站附近积雪A.存量增多B.反射率增大C.融化速度加快D.厚度增大霜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并且地面温度低于0℃,在物体上直接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

每年秋季第一次出现的霜叫初霜,翌年春季最后一次出现的霜叫终霜,霜冻对农作物的影响较大,下图是某地理学习小组通过长期收听天气预报绘制的我国东部地区的平均初霜、终霜日期曲线图。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含答案)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考点基础练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

雾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使大气混浊并造成视程障碍的叫霾。

刚入12月,中国中东部大地区再次遭遇持续性雾霾天气。

图为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关系图。

完成下面小题。

1.雾霾笼罩时,图中()A.①将增强 B.②将减弱 C.③将减弱 D.④将增强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能量来源是()A.①B.③C.⑤D.②【答案】1.B2.C【解析】1.图中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④为射向宇宙空间的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

雾霾笼罩时,图中①基本不变,A错误;雾霾笼罩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图中②将减弱,B正确;雾霾笼罩时,图中③大气逆辐射将增强,C错误;雾霾笼罩时,图中④射向宇宙空间的地面辐射将减弱,D错误。

故选B。

2.结合第1题分析可知,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故近地面大气温度的直接热源是⑤地面辐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AD错误,C正确。

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损失的热量有一定补偿作用,但不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能量来源,B错误。

故选C。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3.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的顺序是()A.①--②--③B.③-④-② C.②-③-④ D.①--④--②4.“高处不胜寒”说明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A.②B.①C.③D.④5.“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与诗句中“秋阴不散”导致“霜飞晚”密切相关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3.D4.A5.C【解析】3.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①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大气削弱后的太阳辐射,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的顺序是太阳辐射到达大气上界-大气削弱后的太阳辐射被地面吸收-地面获得热量后以地面辐射的方式向大气传递热量,①--④--②,D正确,ABC错误。

高三大气受热过程练习题

高三大气受热过程练习题

高三大气受热过程练习题一、选择题1. 以下哪个过程不属于大气的受热过程?A. 辐射B. 对流C. 蒸发D. 地面传导2. 在大气受热过程中,主要的能量来源是:A. 水面蒸发B. 太阳辐射C. 火山爆发D. 电能转换3. 全球上空空气的主要升温方式是:A. 大气辐射B. 大气传导C. 大气对流D. 大气蒸发4. 地球表面受到的太阳辐射主要是通过以下哪种方式传导给大气?A. 直接传导B. 辐射传导C. 对流传导D. 辐射传导和对流传导共同作用5. 下列选项中哪个不属于大气辐射的特点?A. 速度快B. 无需介质C. 传播距离远D. 传播热量大二、判断题1. 大气受热过程中,水面蒸发是大气主要的升温方式。

2. 地面传导是指地面受到太阳辐射后直接传导给大气。

3. 大气对流是指大气受热后产生空气的流动现象。

4. 在大气受热过程中,辐射是主要的升温方式,传导和对流相对较小。

三、简答题1. 请解释大气受热过程中的辐射、传导和对流。

辐射是指太阳向地球表面发射的电磁辐射,其中包括可见光、紫外线和红外线等。

地球表面受到太阳辐射后,会吸收部分辐射能量,然后向大气传递。

辐射的特点是速度快、无需介质传播距离远,能够直接传递热量。

传导是指物体内部因分子振动而传递热量的过程。

在地球表面受到太阳辐射后,部分能量会通过直接传导传递给地下和大气中的空气分子。

传导的特点是依赖物质的接触和传递,传播速度相对较慢。

对流是指由于温度差异引起的气体或液体的流动现象。

地球表面受到太阳辐射后,空气会被加热并上升,形成气流。

这些气流在大气中的运动形成了大气对流,从而使热量在大气中传递。

对流的特点是能够快速传递热量,但需要存在流体介质。

2. 请简要描述全球上空空气的升温过程。

全球上空空气的升温主要通过大气对流来实现。

太阳辐射照射到地球表面,使得地表温度升高,地面受热后产生的热量向上传导、辐射和对流。

由于空气的密度和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下降,热空气会上升,形成气流。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后习题: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后习题: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达标练读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2题。

1.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图中的()A.①吸收B.地面辐射C.④大气逆辐射D.太阳辐射2.下列有关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代表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②代表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③代表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④代表大气逆辐射。

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地面辐射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B正确。

第2题,臭氧层破坏,会导致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臭氧吸收紫外线)减少。

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

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

出现雾霾天气,会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强。

2.B读图,完成3~4题。

3.若图示为热力环流形式,则a地与b地的气压(P)和气温(T)状况是()A.P a>P b;T a>T bB.P a<P b;T a<T bC.P a<P b;T a>T bD.P a>P b;T a<T b4.若图示地区在北半球,理论上c、d之间的稳定水平气流方向(风向)为()A.东风B.东北风C.南风D.西南风3题,由图中垂直气流运动方向可知,a地气流下沉,b地气流上升,故气压P a>P b,气温T a<T b。

第4题,高空c处气压高于d处气压,风从c处吹向d处,受地转偏向力及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最终偏转成稳定的东风。

4.A5.地面上不同地区的热量差异会引起空气流动。

下列示意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陆地气温较海洋高,故陆地盛行上升气流,海洋盛行下沉气流,A错误;夜晚山坡比相同高度的山谷上空降温快,山谷盛行上升气流,山坡盛行下沉气流,B正确;城市中心区为“热岛”,故城市中心区气流上升,C错误;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是在一定条件下,地表的冷、热差异会产生大气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冷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D错误。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同步练习(解析版)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同步练习(解析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运动练习解析版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3题。

1.大气的受热过程]起保温作用的环节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 C【解析】该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图,①②③④依次为太阳总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被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

大气起保温作用,把部分热量返给地面,所以③正确。

2.大气的受热过程]某地地方时13时势力最强的环节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B【解析】一地地方时12时势力最强的是太阳辐射,13时势力最强的是地面辐射,14时势力最强的是大气辐射。

3.大气的受热过程]沙漠地区白天气温高的主要原因是( )A.①增强 B.②较强 C.③减弱 D.④不变【答案】 B【解析】沙漠地区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故地面辐射强,气温较高。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据此回答第4题。

4.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

A.温室效应B.热力环流C.海陆热力差异D.风的形成【答案】 C【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沙石的昼夜温差远大于水,体现出了海陆(下垫面)的热力差异。

5.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该实验原理相同的是 ( )。

【答案】 C【解析】图A表示海陆间水循环;图B表示锋面天气;图C表示海陆风(或季风),其形成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关;图D表示地形雨。

初冬时节,北方的很多城市道路两侧的树木都被刷上白漆,就像穿了“白裙”,树木涂白是指用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等)将树干涂成白色,一般涂刷至距地面1.1~1.5 m的高度。

据此完成6~7题。

6.绿化部门给行道树穿“白裙”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营养,提高抵抗力B.杀菌、杀虫、提高抗病能力C.防治牲畜啃食D.防止冬春火灾【答案】B【解析】树木主要从根系吸收营养,生石灰和硫磺是涂在树干上,并且也不是植物的养分;城市地区不会出现大量牲畜;城市内树木较为稀疏且维护好,出现火灾的可能性小;结合材料中行道树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可以知道给行道树穿“白裙”的主要目的是起到杀菌、杀虫、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故B正确。

高考总复习《选考地理》测试题(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运动

高考总复习《选考地理》测试题(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运动

课时跟踪检测(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和运动一、选择题2017年9月8日,在俄罗斯阿德勒上空,一架飞机与龙卷风狭路相逢,三条大小不一的风柱从天际垂到海面,飞机在极其危险的距离内躲过了这股自然之力,平安飞越该区域,成功着陆。

完成1~2题。

1.飞机与龙卷风狭路相逢时,飞机正位于地球大气层中的()A.对流层 B.平流层C.电离层D.高层大气2.该飞机在下降过程中,周围大气整体温度变化正确的是()A.逐渐下降 B.逐渐上升C.先上升后下降D.先下降后上升解析:1.A 2.B第1题,风霜雨雪是对流层的大气能量转换的表现。

第2题,对流层大气温度随海拔的升高降低,所以,飞机下降时气温是逐渐上升的。

太阳能烟囱发电是一种新能源发电技术,以热气流推动涡轮发电机运转发电。

如图为太阳能烟囱发电示意图。

完成3~4题。

3.图中发电系统空气运动方向标注正确的组合是()A.a、c B.a、dC.b、dD.c、d4.太阳能烟囱利用空气运动推动涡轮发电机发电,不需冷却水源,适宜于太阳能资源丰富而又缺水的地区,从自然条件分析,下列省级行政区最适宜布局该类发电系统的是()A.海南 B.浙江C.新疆D.辽宁解析:3.A 4.C第3题,太阳能烟囱是以热气流推动涡轮发电机运转发电,所以气流应是流向烟囱的。

第4题,新疆水资源相对短缺,且太阳能资源丰富,是最适宜布局的地方。

5.我国北方某“玻璃阳光房”晴天时室内比室外气温高10~20 ℃,主要原因是“玻璃阳光房”()A.获得太阳辐射较多B.大气的反射作用强C.阻挡室内长波辐射D.削弱了大气逆辐射解析:选C玻璃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影响较小,但能够阻挡室内的长波辐射,从而减少室内热量散失,使室内温度升高。

(2019·杭州调研)2016年10月,首个“农光互补”一体化光伏电站在浙江兰溪并网投产。

光伏电池板以下部分建设农业大棚,实现“一地两用、农光互补”。

读图完成6~7题。

6.根据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太阳光能属于()A.土地资源B.气候资源C.矿产资源D.生物资源7.光伏电池板下()A.适合喜阴作物生长B.气温的日较差较大C.利于土壤肥力增加D.短波辐射大大增强解析:6.B7.A第6题,太阳能资源属于气候资源,选B。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4.2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4.2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4.2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随堂演练巩固对流层中的上升流会使飞机在飞行中颠簸。

导致对流层空气上升的原因是:上层实际气温低于理论气温(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的气温)。

下图中表示四种对流层气温分布状况,分析完成1—2题。

1①图表示的气温降低速率在( )A 3 000米以下低于垂直递减率B 3 000 —6 000米高于垂直递减率C 6 000米以下等于垂直递减率D 6 000米以下均低于垂直递减率【解析】据图可知,①图中3 000米以下递减率大约为10 ℃/1 000米,远大于6 ℃/1 000米的垂直递减率,3 000 —6 000米的递减率约为8 ℃/1 000米,也远高于垂直递减率,故选B项。

【答案】 B2飞机可在5 000米高度平稳飞行的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从①—④图可计算出,①③表示的递减率都大于垂直递减率,则这三处的大气运动显著,而④图0 —6 000米温差,只有35 ℃左右,递减率低于6 ℃/1 000米的垂直递减率,对流运动不明显,故飞机在此处5 000米高空可平稳飞行,选D项。

【答案】 D下图为”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高空等压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3—4题。

3四地气压大小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 D>C>A>B B A>B>D>CC C>D>A>BD C>D>B>A【解析】根据高空等压面的弯曲状况可知,A处的气压高于B处;近地面的气压分布与高空相反,即D处高于C处;且近地面气压总是高于高空,故四地气压值的正确排序为D>C>A>B。

【答案】 A4此季节,图中所示大陆上的等温线( )①向高纬凸出②向低纬凸出③向北凸出④向南凸出A①③B②④C①④ D②③【解析】近地面大气从海洋吹向陆地,即陆地的气温高于海洋,故北半球大陆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即向北凸出。

【答案】 A课后作业夯基一、选择题下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读图完成1—2题。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解析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解析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4小题)1.深秋初冬季节,晴朗的夜间和早晨常常出现霜冻是因为()A.①增强B.②减弱C.③增强D.④减弱【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在大气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

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

【解答】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秋冬季节出现霜冻的主要原因是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减弱,导致空气温度下降,形成了霜冻。

图中④为地面辐射,②为大气逆辐射,③为太阳辐射,④为云层反射,故②正确,B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B。

2.“冬日,阳光最珍贵!外面冷飕飕,阳光房里暖洋洋,气温比外面明显高出一大截。

”对杨教授的这条朋友圈记录,以下解释最科学正确的是()A.玻璃阳光房里,大气逆辐射作用比室外的空气强B.玻璃阳光房里,温室气体含量较多保温作用较强C.玻璃能通过短波辐射,反射阻挡室内的长波辐射D.玻璃很厚,能大量吸收各种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过程为:由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解答】解:玻璃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太阳辐射)影响较小,不会增加或者减少进入“玻璃阳光房”室内的阳光,但能够阻挡室内的长波辐射(地面辐射)散失,使得室内的长波辐射比室外更多,长波辐射被室内大气吸收,使室内温度升高,所以,C正确。

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需要有大气的作用,但“玻璃阳光房”内大气含量极少,因而没有明显的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也不明显,所以A、B错误。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测试卷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1.选项四幅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A.B.C.D.2.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如图),反映大气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是()A.①B.②C.③D.④3.海陆风包括海风和陆风,是因热力环流而形成的,其风向在一天中有明显变化。

如图示意M、N两点间两个不同时刻的热力环流情况,M、N两点均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一天中,M点由最高温降至最低温期间,N的气温变化表现为()A.一直下降B.一直上升C.先下降后上升D.先上升后下降4.2022年2月21日,上海市区最低气温跌至0℃,郊区﹣4℃至﹣2℃。

郊区气温明显低于市区的主要原因包括()①市区空气对流不显著,近地面热量积聚②市区温室气体浓度较高,增温作用较强③郊区云雾多,削弱的太阳辐射量比较多④郊区绿地多,蒸发耗热多,容易降温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5.2021年9月,新疆第一座光热发电站哈密塔式光热发电站正式进入并网发电期。

如图为哈密塔式光热发电站景观图。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与华北平原相比,哈密(42°49′N ,93°32′E )太阳能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①纬度低,太阳辐射强 ②地势高,空气稀薄 ③晴天多,大气削弱作用弱 ④沙漠广布,地面辐射强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6.天空呈蔚蓝色是因为太阳光被( ) A .散射B .吸收C .反射D .折射7.如表为2017年6月19日我国部分城市的气温资料,表中城市该日夜晚大气保温作用最明显的是( ) 城市北方 南方 北京天津 济南 杭州 上海 福州 最高温(℃) 303035282825最低温(℃) 202224222323A .北京B .济南C .上海D .福州8.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以及它在图中对应字母的组合( )A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B .大气的反射作用﹣﹣dC .大气的吸引作用﹣﹣bD.大气逆辐射﹣﹣c9.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优点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强光效和防除病虫害等几个方面。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1册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练习题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1册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练习题
图2
4.图中数字代表的含义正确的是
A.①—大气辐射 B.②—太阳辐射C.③—大气逆辐射 D.④—地面辐射
5.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的数字代号是
A.①B.③C.④D.⑤
6.当雾霾出现时
A.①增强B.②增强C.④减弱D.⑤不变
【参考答案】
一、略
二、选择题
1.A2.D3.C4.B5.C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A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008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一
学期
第一
课题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
教科书
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 地理必修第一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年6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课后练习
一、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二、选择题
图1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序号表示正确的是
A.①为太阳辐射B.②为大气辐射
C.③为云层吸收D.④为地面反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在寒冷的冬天,农民往往在田边烧湿草减少寒潮损失,其主要原理是图1
A.①增强B.②减弱C.③增强D.④减弱
12月1日生态环境部发布消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北部正在发生一次大气重污染过程。截至11月30日,已有5个城市发布了红色预警、73个城市发布了橙色预警、1个城市发布了黄色预警。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4~6题。

第二章 大气运动1.2大气的受热过程

第二章 大气运动1.2大气的受热过程

4.逆温现象及其影响分析
(1)逆温现象的表现分析 一般情况下,气温随海拔升 高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 000 米,气温下降6 ℃,但有时会 出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上升 的现象,即出现了逆温现象 (如右图所示B、C之间),根 据其成因分为辐射逆温、
锋面逆温、平流逆温和 地形逆温等。
(2)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分析
太阳能 贫乏
(6)光照、热量的联系与区别 ①海拔相近:高纬地区光照优于低纬地区,内陆地区光照优于沿 海地区(天气晴朗)。 ②纬度相近:高海拔地区光照优于低海拔地区(大气密度),气候 干旱地区光照优于气候湿润地区(大气中水汽含量)。 ③一般情况:低纬地区光热充足,高纬地区光热不足;中低纬高 山高原地区,光多热少;中高纬内陆干旱地区,光多热少。
(7)分析昼夜温差大小的方法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
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①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
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②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 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③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 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原理应用
1.大气的受热过程
练习1: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所表示的过程或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D A.①——大气吸收 B.②——大气散射 C.③——大气反射 D.④——大气逆辐射
练习1: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中 A A.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 B.反射作用的强弱与云层的多少及厚度呈反比 C.太阳可见光中的红、橙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D.可见光不会受到任何削弱,可以全额到达地面并被吸收

高一地理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试题

高一地理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试题

高一地理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试题1.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A.气旋和反气旋B.风C.大气环流D.热力环流【答案】D【解析】由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

故选D。

【考点】热力环流点评: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的特点,试题难度较小,解题关键是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2.关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正确叙述是:A.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B.就北半球来说,夏季南移,冬季北移C.北半球夏季时,全球气压带风带大致南移D.元旦前后向高纬移动【答案】A【解析】气压带、风带是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北半球元旦前后向低纬移动。

故选A。

【考点】气压带、风带点评: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试题难度较小,解题关键是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移动的规律。

3.有关大气活动中心的叙述,错误的是:A.海陆热力差异是其形成的根源B.是指冬夏季节在陆地上形成的高低气压中心C.其位置随季节而南北移动D.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重要影响【答案】C【解析】由于海陆性质的差异,随季节变化,在冬夏季节的陆地和海洋上形成高低气压中心,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重要影响;但是其位置并没有随季节而南北移动。

故选C。

【考点】大气活动中心点评:本题考查有关大气活动中心的有关知识,试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掌握海陆性质的差异对大气活动中心的影响。

4.下图中,表示暖锋降水天气的是:A B C D【答案】A【解析】根据图中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可知:A为暖锋、B为冷锋、C为气旋、D为地形雨。

故选A。

【考点】天气系统点评:本题结合图示考查天气系统的判别,试题难度较小,解题关键是掌握判断天气系统的方法。

5.下面四幅冷、暖锋移动示意图,A.B.C.D四个地点大致位于同一纬度,比较此时哪一点的气温最低,气压最高(不考虑地势高低和海陆位置的影响)【答案】A【解析】因题中四点位于同一纬度,所以影响气温低差异的主要是冷暖气团。

高中地理专题训练: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附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专题训练: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附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专题训练: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附答案解析)一、单选题图1为郴州某地草莓生产景观(大棚覆盖白色透明薄膜,草莓根部土壤覆盖白色透明地膜),图2示意大气受热过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郴州农户冬季采用大棚能够种植草莓,主要原因在于大棚的存在能够大幅度A.削弱丙环节B.削弱戊环节C.增强乙环节D.削弱丁环节2.如果寒潮发生频率大,郴州农户冬季大棚种植草莓还需覆盖地膜。

覆盖地膜的作用主要是A.削弱甲环节B.削弱丙环节C.增强乙环节D.增强丁环节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

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观测时段内()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4.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①白天温度低②蒸发(腾)多③空气湿度大④大气逆辐射强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5.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A.1-2月 B.4-5月C.7-8月 D.10-11月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

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

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A.连续层片状 B.鱼鳞状C.间隔团块状 D.条带状7.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D.热带雨林地带8.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A.日出前后 B.正午C.日落前后 D.午夜湖陆风是一种在沿湖地区昼夜风向明显改变的地方性大气现象。

一般来说,湖泊面积越大,水量越多,湖陆风强度越大。

纳木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主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部分季节有较明显的湖陆风。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检测: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解析)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检测: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解析)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检测: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一、选择题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向北分别设若干站点,监测城市气温的时空分布。

监测时间为8日(多云)9时到9日(晴)18时。

监测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的最大温差可能是( )A.4℃B.12℃C.16℃D.18℃解析:本题考查地理计算,意在考查考生对图像信息的提取能力与地理计算的能力。

图中最高气温在21℃~23℃之间,最低气温在5℃~7℃之间,故温差应该在14℃~18℃之间。

答案:C2.监测时段被监测区域气温( )A.最高值多云天高于晴天B.白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剧烈C.从正午到午夜逐渐降低D.白天变化比夜间变化平缓解析:本题考查天气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多云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最高气温低于晴天,A错误;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而不是正午,C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气温变化最剧烈处在9日8~13时,D错误;从题中信息可以判断8日为多云,9日为晴天,晴天时白天气温变化更剧烈,故B正确。

答案:B3.下列时间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是( )A.8日15时左右B.8日22时左右C.9日15时左右D.9日18时左右解析:本题考查热岛效应,意在考查考生对图像信息的提取能力。

从图中可知,备选项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出现在8日22时左右,故城市热岛效应最强的时刻为8日22时左右。

答案:B读亚洲部分地区四个季度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4~5题。

4.据上图气温分布状况判断,四幅图由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的正确排序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C.③→④→②→① D.③→①→②→④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纬度地区的气温季节变化最明显。

读图可知,图②中中纬度地区气温最高,图③中中纬度地区气温最低,因此图②表示第三季度(7、8、9三个月),图③表示第一季度(1、2、3三个月);第四季度(10、11、12三个月)时,中纬度地区受来自北方冷空气的影响,平均气温要低于第二季度(4、5、6三个月),可推知图①为第四季度,图④为第二季度。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册(必修1):2.2.1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练习题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册(必修1):2.2.1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练习题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课时1 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2020·湖南湘中名校联考)下图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代表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的数字依次是()A.①②③④B.③④②①C.④③②①D.②③④①2.大气的保温作用主要是由于()A.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的红外线、臭氧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而增温B.大气逆辐射是对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补偿C.大气中的云层和尘埃对地面辐射有反射作用D.大气比热容大,容易降温『答案』 1.C 2.B『解析』第1题,图中③的能量大部分被大气吸收,为地面长波辐射。

大气吸收的能量,转化为②,大部分返还地面,一部分射向宇宙空间,为大气辐射。

大气指向地面的①为大气逆辐射。

④大部分被地面吸收,一部分被大气吸收,应为太阳辐射。

故选C项。

第2题,大气的保温作用主要是由于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转化为自身的能量,然后再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还地面,是对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补偿,B项对。

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的红外线、臭氧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而增温,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A项错。

大气中的云层和尘埃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吸收地面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即大气逆辐射),C项错。

如果大气比热容大,则应不易降温,D项错。

每年冬天,茶农都要为西湖龙井茶树防冻。

以下是两种常见的防冻措施:①覆盖防寒(寒潮来前,用网纱等覆盖茶树篷面,以保护茶树。

如下左图);②熏烟驱霜(晚霜来前,气温降至2℃左右时点火生烟,以减轻晚霜冻害。

如下右图)。

据图完成3~4题。

3.左图中的网纱在冬季主要能够()A.防太阳暴晒B.防病虫害C.阻隔霜冻直接接触叶面D.防洪、防涝4.右图中的熏烟能够减轻霜冻,是因为烟雾能够()A.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烟尘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B.使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太阳辐射增强C.使地面温度增加,地面辐射增强D.使大气温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答案』 3.C 4.A『解析』第3题,网纱在冬季可阻隔霜冻直接接触茶树的叶面,从而减轻霜冻对茶树的冻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练习题
一、选择题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据此回答1~2题。

1.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

A.温室效应B.热力环流
C.海陆热力差异D.风的形成
2.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该实验原理相同的是( )。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沙石的昼夜温差远大于水,体现出了海陆(下
垫面)的热力差异。

第2题,图A表示海陆间水循环;图B表示锋面天气;
图C表示海陆风(或季风),其形成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关;图D表示地形雨。

答案 1.C 2.C
读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量分布图,图中曲线分别表示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地表反射太阳辐射量、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云层反射太阳辐射量。

回答3~4题。

3.对近地面气温高低影响最直接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4.④曲线表示的辐射量在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量大的原因主要是南极地区
( )。

A.地势高B.下垫面为冰川地面
C.环境污染严重D.人口增加
解析第3题,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为地面,而地面辐射量的大小与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密切相关。

选B。

第4题,南极地区被大面积的冰川覆盖,冰川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很高。

选B。

答案 3.B 4.B
5.如下图所示,一架澳大利亚的飞机在其国航线上飞行,可判断( )
A.顺风飞行B.逆风飞行
C.风从北侧吹来D.风从南侧吹来
解析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南半球向左偏,高空风向最终和等压线平行,由此可判断图中稳定风向为东风。

答案 A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某时刻的地面天气形势图。

读图回答6~7题。

6.甲、乙、丙、丁四地中风速最大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7.据图判断下列天气描述正确的是( ) A.高原东部为阴雨天气
B.东北地区天气晴朗
C.塔里木盆地吹西北风
D.华北平原盛行东北风
解析第6题,同一幅图上,等压线越密集,气压差越大,风速越大。

第7题,据图可知,高原东部受低压和低压槽控制,可能出现阴雨天气;东北地区的丁地位于低压槽上,多阴雨天气;塔里木盆地位于高压的西南部,吹东北风;华北平原的丙地位于低压的南部,吹西南风。

答案 6.B 7.A
下图示意阿根廷某城市1月某日22时等温线分布。

读图完成8~9题。

8.观测发现,一条源自山区的宽阔河流穿城而过,河流两岸气温较低。

由图可知,该河在城区的走向大致为( )。

A.东西走向B.南北走向
C.西北—东南走向D.东北—西南走向
9.下面四图中与M、P、N一线上空等压面的剖面线相符合的示意图为(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第8题,根据等值线的“凸高为低”规律,河流两岸气温较低,说
明河流流经的地方等温线向高值凸起,该河流大致为南北走向。

第9题,P 地温度高,气压低,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状况相反,因而C项正确。

答案8.B 9.C
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区域2012年1月5日14时和6日8时海平面气压(单位:百帕)分布。

读图完成10~11题。

10.5日14时至6日8时,①地( )。

A.阴转多云,气温、气压都升高
B.阴转多云,气压升高、气温降低
C.天气晴朗,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D.天气晴朗,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11.5日14时至6日8时,下列地点中风向变化最明显的是( )。

A.②B.③
C.④D.⑤
解析第10题,从两幅图中可以看出,①地一直为高压中心,因此天气晴朗。

根据等值线数值可以判断,5日14时①地气压小于1 028百帕,6日8时①地气压大于1 028百帕,且5日14时为5日一天中气温较高时刻,6日8时为第二天清晨,气温较低。

第11题,看风向关键是要看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③地由偏北风转为偏东风。

答案10.D 11.B
在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当地面气温上升至0 ℃以上时,在高空中则会出现0 ℃层,此时0 ℃层所对应的海拔高度就是气象学上说的0 ℃层高度。

读“近50年来我国青藏高原和西北干旱区某季节0 ℃层的变化图”,完成12~14题。

12.图示0 ℃层高度变化的季节是( )。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13.青藏高原和西北干旱区相同时间0 ℃层高度不同的直接原因是( )。

A.地面辐射不同B.太阳辐射不同
C.大气辐射不同D.大气逆辐射不同
14.根据材料判断下列说确的是( )。

A.图中的a线表示的是青藏高原地区
B.近20年来0 ℃层高度的变化幅度变大
C.近50年来天山的雪线的高度变低
D.近50年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气温比较稳定
解析第12题,从图中可知,0 ℃层高度分布较高,说明近地面气温较高,最可能为夏季。

第13题,地面辐射是大气升温最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因地
面辐射不同,大气获得的热量不同。

第14题,a地区0 ℃层平均海拔明显在5 000米以上,说明位于青藏高原地区;近20年来0 ℃层高度的变化幅度青藏高原呈下降趋势;近50年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天山雪线应该升高。

答案12.B 13.A 14.A
15.下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等压线与风向关系的图是( )。

解析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故B、D两项错误。

C项近地面风向由低压指向高压,错误。

答案 A
二、综合题
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汇报》2010年8月6日消息风能是炙手可热的绿色能源,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可能正一点一点地“侵蚀”着这个能源“新星”。

国家气候中心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慢——也就是说,风变小了。

材料二某海岸附近的等压面示意图。

(1)当发生材料二中图示情况时,应出现于下图中的________(时段)。

(2)“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慢——也就是说,风变小了”,若材料二图示为我国现在的等压面示意图,则图中a、b间等压面的弯曲程度应该比50年前________(变大或变小)。

(3)试在材料二图中画出此时的热力环流方向。

(4)右图为材料二图示地区的水平气压分布图,图中箭头表示所处位置的最终风向。

①该图所示地区位于( )。

A.北半球B.南半球
C.东半球D.西半球
②在图中箭头处画出风所受的力,用f1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f2表示地转偏向力,f3表示摩擦力。

答案(1)8~16时(2)变小
(3)如下图:
(4)①A ②如下图:
17.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海陆昼夜增温、冷却的模拟实验,如下图所示:
材料二图甲为省七月气温分布图,图乙为图甲中B地年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分布。

(1)材料一实验说明了什么地理原理?
(2)说出图甲由A地经戴云山、B地到黄岗山一线的气温分布特点;并根据材料一的实验,说明A地气温比B地低的原因。

(3)省是我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重点林区,森林火灾的危险性很大。

结合图乙分析,说出B地一年中森林防火的重点季节及理由。

解析第(1)题,材料一是通过沙和水的受热和冷却模拟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地理原理。

第(2)题,A地经戴云山、B地到黄岗山一线,结合图中等温线可知沿线温度变化呈“M”形,平原和陆河谷气温较高,28℃左右,黄岗山和戴云山较低,24℃以下。

A地位于沿海,受海洋影响大,夏季增温较慢,气温较低。

第(3)题,结合图乙可知,秋冬季节降水较少,天气干燥、火灾危险性大。

答案(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大致呈M状分布;A地处于沿海,受海洋影响显著,夏季增温较慢,气温较低。

(3)秋冬。

秋冬季节,B地盛行冬季风,为一年中的干季,风干物燥,易引发森林火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