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 上肢(纯文字版)

局部解剖学 上肢(纯文字版)
局部解剖学 上肢(纯文字版)

第二部分上肢

【上肢境界】上方---以锁骨、肩峰与颈部分界。

前方---以三角肌胸大肌间沟与胸部分界。

后方---以三角肌后缘与背部分界。

【上肢浅层结构】

一、皮肤。

二、浅筋膜:内含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前臂正中静脉、上肢浅淋巴结等。

1、头静脉:起于手背静脉网桡侧。

经桡骨茎突后方,沿前臂桡侧上升至肘前方,借肘正中静脉与贵要静脉相交通,

继而在臂桡侧肱二头肌外侧沟内上行,行经三角肌胸大肌间沟,最后在锁骨下窝

穿锁胸筋膜汇入腋静脉。

Ps.锁胸筋膜:为锁骨下缘、胸小肌上缘和喙突之间的一层近似三角形的筋膜。

头静脉穿入,胸外侧神经和胸肩峰动脉穿出。

2、贵要静脉:起于手背静脉网尺侧。

沿前臂尺侧上升,在肘前方借肘正中静脉与头静脉相交通,继续沿肱二头肌内

侧沟上行至臂内侧中份,穿深筋膜至深层,继续上升,续为腋静脉。

3、肘正中静脉:位于肘前,连接头静脉和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借一或二只穿通支与深静脉

相连,该支称为肘深静脉。

4、前臂正中静脉:行走于前臂前面的正中,在肘前区常呈Y形注入头静脉和贵要静脉。

5、上肢浅淋巴结:

(1)滑车上淋巴结:1-2个,位于肱骨内上髁上方,贵要静脉附近。

收纳上肢尺侧淋巴。

(2)锁骨下淋巴结:1-2个,位于锁骨下窝,头静脉附近。收纳上肢桡侧浅淋巴。

【腋窝】

一、腋腔axillary cavity:

位于腋窝皮肤和筋膜的深面、胸侧壁与臂上份之间,由筋膜、肌肉和骨共同围成。

二、腋腔的组成:

上口---第一肋骨、锁骨、肩胛骨上缘围成。臂丛经此口进入腋腔,腋动脉和腋静脉于第一肋骨外缘与锁骨下动静脉相延续。

下口---朝向下外方,为皮肤、浅筋膜、腋筋膜所封闭。该部位皮肤较薄,成年人有腋毛,其内有大量皮脂腺和汗腺。

前壁---由浅至深为皮肤、浅筋膜(女性含乳腺组织)、深筋膜、胸大肌、胸小肌、锁胸筋膜。

由腋腔至胸前壁的血管、神经、淋巴等结构大多穿过锁胸筋膜。

后壁---由肩胛下肌、大圆肌、背阔肌组成。

Ps.在肩关节下方,后壁肌肉与肱骨之间存在一个三角形间隙,该间隙上方是肩胛下肌(前方)和小圆肌(后方),下方是大圆肌,外侧是肱骨外科颈。肱三头肌长头

纵行穿过该间隙,将其分为外侧四边孔(有腋神经和旋肱后动脉、静脉通过)和

内侧三边孔(旋肩胛动脉、静脉)。

内侧壁---由胸廓上五位肋骨及肋间结构和附着于其表面的前锯肌组成。

外侧壁---为一狭窄区域,主要由肱骨结节间沟、肱二头肌长头腱、喙肱肌组成。

【Ps.相关肌肉的走形】

1、背阔肌:全身最大的扁肌,位于背部的下半部分及胸的后外侧,以腱膜起自下六个胸椎棘

突、全部腰椎棘突、骶正中嵴和髂嵴后部等处,肌束向外上方集中,以扁腱止于

肱骨结节间沟底。

2、冈上肌:位于斜方肌深面,起自冈上窝,肌束向外经肩峰和喙肩韧带下方,跨越肩关节,

止于肱骨大结节上部。

3、冈下肌:位于冈下窝,起自冈下窝,肌束向外经肩关节后面,止于肱骨大结节中部。

4、大圆肌:位于小圆肌下方,起自肩胛骨下角背面,肌束向外上方,止于肱骨小结节嵴,其

下缘被背阔肌包绕。越过大圆肌下缘,腋动脉续为肱动脉。

5、小圆肌:位于冈下肌下方,起自肩胛骨外侧缘背面,止于肱骨大结节下部。

6、肩胛下肌:呈三角形,起自肩胛下窝,肌束向上外经肩关节前方,止于肱骨小结节。

7、胸大肌:起自锁骨内侧半,胸骨与第1-6肋软骨等处,肌束聚合向外,以扁腱形式止于

肱骨大结节嵴。

8、胸小肌:起自第3-5肋骨,止于喙突。

9、臂前肌群包括浅层的肱二头肌和深层的喙肱肌、肱肌。

(1)喙肱肌在肱二头肌短头的后内方,起自喙突,止于肱骨中部内侧。

(2)肱肌位于肱二头肌深面,起自肱骨体下半的前面,止于尺骨粗隆。

(3)肱二头肌呈梭形,起端有两个头,长头以长腱起自肩胛骨盂上结节,通过肩关节囊经结节间沟下降;短头在内侧,起自喙突。两头在下部合并成一个肌腹,向下移行为肌腱止于桡骨粗隆。

三、腋腔的内容物:腋腔内除含大量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以外,主要有腋动脉及其分支、

腋静脉及其属支、臂丛及其分支、腋淋巴群。

在腋腔内,腋动脉、腋静脉和臂丛被颈深筋膜深层延续而来的腋鞘所包裹。

临床上行腋腔内的臂丛阻滞麻醉时,药物即注入腋鞘。

1、腋动脉:上肢的动脉主干,在腋窝内与臂丛各束位于腋鞘内,被胸小肌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一肋缘至胸小肌上缘的一段,发出分支胸最上动脉(分布于第一、二肋间隙前部)。第二段:位于胸小肌后方,发出分支胸肩峰动脉(分为胸肌支、三角肌支、肩峰支)。

胸外侧动脉(沿胸小肌下缘到达胸壁,分布于前锯肌,

有分支供应乳腺,腋淋巴结前群沿该血管排列)

第三段:位于胸小肌下缘到大圆肌下缘之间,发出分支肩胛下动脉(分为胸背动脉和旋肩胛

动脉,腋淋巴结后群分布于此,肩胛Ps.旋肩胛动脉穿过三边孔。

下神经和胸背神经与同名血管伴行。)

旋肱前动脉

旋肱后动脉(与腋神经伴行穿过四边孔)

肩胛动脉网:腋动脉的上述部分分支和源于锁骨下动脉的某些分支之间,常在肩胛骨周围

形成吻合,组成肩胛动脉网。

动脉来源:肩胛上动脉+肩胛背动脉(颈横动脉降支)+旋肩胛动脉(肩胛下动脉分支)

需要结扎腋动脉时,一般在第三段进行,此段位置表浅,操作比较方便。

为了保证术后有较好的侧支循环,最安全的结扎部位是在肩胛下动脉的起始点近侧端。

2、腋静脉

3、臂丛由第5-8颈神经和第1胸神经的前支共五根组成。

C5、C6合成上干,C7单独形成中干,C8和T1合成下干。

各干分为前后两股,三干的后股共同构成后束,上干、中干的前股构成外侧束,下干前股

续为内侧束。三束各列于腋动脉第二段的后方、外侧和内侧。

(1)上干发出肩胛上神经。

5-7根发出胸长神经。

外侧束发出胸外侧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外侧根。

内侧束发出正中神经内侧根、胸内侧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

后束发出桡神经、腋神经、胸背神经、肩胛下神经。

(2)正中神经:以两个头分别起自臂丛内侧束、外侧束,两头在腋动脉的前外侧合成粗大的

正中神经,伴腋动脉入臂部,腋窝内不发分支。

(3)肌皮神经:发自臂丛外侧束,行经腋动脉外侧,潜入喙肱肌至臂部,发出分支支配臂前

诸肌,本干续为前臂外侧皮神经。

(4)尺神经:发自内侧束,起端位于腋动脉、腋静脉之间,伴腋动脉下行至臂部,腋窝内不发出分支。在尺神经前面有一支稍细的前臂内侧皮神经。

(5)桡神经:臂丛后束终末支,起端在腋动脉后方,并在动脉和肱三头肌长头之间下行。以后伴随肱深动脉进入桡神经沟内,桡神经在腋窝发支至肱三头肌长头,还分布

于臂后区、前臂后区诸肌和皮肤。

(6)腋神经:发自臂丛后束,位于腋动脉后方,桡神经外侧,伴随旋肱后动脉绕过肱骨外科颈(经四边孔),分布于三角肌、小圆肌及肩部的皮肤和肩关节。

(7)胸长神经:起自C5-C7神经根,在臂丛后方附于前锯肌浅面,下降于胸外侧动脉后方(相当于腋中线),支配前锯肌。

(8)胸背神经:后束分支,伴随肩胛下动脉,分布于背阔肌。

(9)肩胛下神经:后束分支,支配肩胛下肌和大圆肌。

(10)胸外侧神经:起自外侧束,跨腋血管前面,穿锁胸筋膜浅出后分布于胸大肌。(11)胸内侧神经:起自内侧束,经腋动脉、腋静脉之间走向浅层,分布于胸大肌、胸小肌。

4、腋淋巴结:腋窝内淋巴结位于腋窝深部脂肪组织中,分为五群,多于相应血管排列。腋窝

内淋巴结是乳腺癌的主要转移途径,也是上肢淋巴回流的必经之路,具有重要

的临床意义。

外侧群---臂群,位于腋静脉远侧端周围,收纳上肢大部分淋巴。

手和前臂感染时首先侵及此淋巴群。

前群---胸肌群,位于前锯肌表面,胸外侧血管周围,收纳乳腺大部分和胸外侧壁及脐平面以上腹前外侧壁的淋巴。乳腺癌转移,常先侵及此群。

后群---肩胛下群,靠近腋后壁,位于肩胛下血管周围,收纳臂上部和背部的淋巴。

中央群---位置不固定,埋藏在腋窝深处的脂肪内,接受上述三群淋巴结的输出管。

尖群---位于腋窝尖处,锁胸筋膜深面,腋静脉近侧段周围,收纳上述诸群淋巴结输出管和乳房上部的淋巴管。尖群淋巴结的输出管形成锁骨下干,经右淋巴导管或胸导管汇入锁骨下静脉。(尖群---锁骨下干---右淋巴导管/胸导管---锁骨下静脉)

尖群淋巴结肿大时,锁骨下窝可能显得丰满。尖群淋巴结有些可能包埋于腋鞘内,做乳腺癌根治术需切开部分腋鞘并分离血管。

Ps.喙肱肌内侧的结构:外→内

肌皮神经--正中神经--腋动脉--前臂内侧皮神经--腋静脉--腋淋巴结外群--臂内侧皮神经

腋动脉后方有桡神经、腋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后方有尺神经。

【臂前区】

一、境界:上界为胸大肌、大圆肌下缘。下界为肱骨内外上髁连线上方二横指。

二、层次:

(一)皮肤、浅筋膜、深筋膜。

(二)肌肉:肱二头肌、喙肱肌、肱肌。

(三)血管神经束:肱动脉、肱静脉、正中神经、肌皮神经、尺神经、桡神经。

1、肱动脉:

三个主要分支:

(1)肱深动脉(起自肱动脉上端,与桡神经伴行于肱骨肌管)

(2)尺侧上副动脉(起自臂中份,与尺神经伴行,穿内侧肌间隔行向臂后区)

(3)尺侧下副动脉(肱骨内上髁5cm,分为前后两支参加肘关节动脉网)

与肱骨的位置关系:

臂上份---位于肱骨内侧

臂中份---位于肱骨前内

臂下份---位于肱骨前方

压迫止血时,在臂上份应压迫外侧,臂中份压迫后外方,臂下份压向后方。

2、肱静脉。

3、正中神经:支配7、5块肌肉。

臂上份---肱动脉外侧

臂中份---越过肱动脉前方至内侧。

臂下份---肱动脉内侧。

4、肌皮神经:穿喙肱肌,支配臂前区三块肌肉,终末支从肱二头肌和肱肌之间穿出续为前

臂外侧皮神经。

5、尺神经:位于肱动脉内侧,行至喙肱肌止点处离开肱动脉,穿内侧肌间隔,沿肱三头肌内

侧走向臂后区。

6、桡神经:行于肱动脉后方,伴肱深动脉进入肱骨肌管,再向前穿过外侧肌间隔,至肱肌与

肱桡肌之间,于此处分为深浅两支。桡神经在桡神经沟内发支支配肱三头肌的内

外侧头,(至长头的分支在腋腔内发出)还发支至臂和前臂背侧皮肤。当肱骨中

段骨折时,绕神经易受损伤。

【肘前区】

一、皮肤、浅筋膜、深筋膜。

二、肌肉:上方---肱二头肌。下外侧---肱桡肌。下内侧---旋前圆肌和桡侧腕屈肌。

三、血管神经:以肱二头肌腱为标志。

四、肘窝:

(一)境界:上---肱骨内外侧上髁连线下外侧---肱桡肌下内侧---旋前圆肌顶---肘部深筋膜、肱二头肌腱膜底---肱肌与旋后肌、肘关节囊(二)内容:

1、肱动脉:平桡骨颈分为桡动脉和尺动脉。

桡动脉发出桡侧返动脉,从旋前圆肌浅面进入前臂桡侧。

尺动脉发出尺侧返动脉,从旋前圆肌深面进入前臂尺侧。

2、肱静脉。

3、正中神经:位于肱动脉内侧,越过尺动脉前方,穿旋前圆肌两头之间进入前臂。发出大量

肌支,支配前臂大部分屈肌。

4、桡神经:与桡副动脉伴行,平肱骨外上髁分为深浅两支。

浅支经肱桡肌深面至前臂桡侧。

深支穿旋后圆肌至前臂后区,更名为骨间后神经。

5、前臂外侧皮神经:肌皮神经的终末支。

(三)肘关节动脉网:分布于肘关节周围。

尺侧上副动脉、尺侧下副动脉(由肱动脉发出)

中副动脉、桡侧副动脉(肱深动脉发出)

桡侧返动脉、尺侧返动脉(桡动脉、尺动脉发出)

骨间返动脉(骨间后动脉发出)

在肘关节结扎肱动脉,可通过肘关节动脉网建立侧支循环。

【前臂前区】

一、皮肤、浅筋膜、深筋膜。

二、肌肉:共九块,分为四层。

第一层(5块):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

第二层(1块):指浅屈肌

第三层(2块):拇长屈肌、指深屈肌

第四层(1块):旋前方肌

三、血管神经束:桡血管神经束、尺血管神经束、正中神经血管束。

1、桡动脉、桡静脉、桡神经浅支:

(1)桡动脉:前臂上份---肱桡肌和旋前圆肌之间。

前臂中份---肱桡肌和桡侧腕屈肌之间。

前臂下份---肱桡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表浅,可触及脉搏和动脉穿刺。(2)桡静脉。

(3)桡神经浅支:位于桡动脉外侧,至前臂中份更偏外,在桡骨茎突上方7cm处经肱桡肌腱深面转至背侧,分布至前臂背面,手背桡侧半及桡侧两个半手指皮肤。

2、尺动脉、尺静脉、尺神经:

(1)尺动脉:前臂上段---位于旋前圆肌及指浅屈肌深面。

前臂中段---尺侧腕屈肌外侧,指浅屈肌深面。

前臂下段---经腕横韧带浅面入手掌。

Ps.尺动脉在旋前圆肌中点的深面发出一较大分支即骨间总动脉,又分为骨间掌侧动脉和骨间背侧动脉。骨间背侧动脉立即穿过前臂骨间膜上份至前臂背侧。在骨间背侧动脉上发出向上的骨间返动脉。

(2)尺静脉。

(3)尺神经:

前臂上段---肱骨内上髁后方转至前臂前区,穿尺侧腕屈肌两头,与尺血管位置较远。

前臂中下段---与尺血管伴行,发出分支支配尺侧腕屈肌及指深屈肌尺侧半。

3、正中神经血管束:

(1)正中神经:前臂中段---位于指浅屈肌、指深屈肌之间。

前臂下段---位于桡侧腕屈肌腱和掌长肌腱之间。

(2)骨间前神经。

(3)骨间前动脉。

Ps.前臂屈肌后间隙:位于前臂前区远侧1/4,旋前方肌与指深屈肌、拇长屈肌之间,向远侧经腕管与手掌筋膜间隙相通。

【乳房】

一、乳房主要由皮肤、乳腺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

1、皮肤。

2、乳腺组织:由15-20个呈放射状排列的乳腺叶构成,每叶有一根输乳管,近乳头处膨大

为输乳管窦,以输乳孔开口于乳头。

3、脂肪组织:属于胸部浅筋膜,包裹乳腺并分割腺叶。在脂肪中有许多纤维束,由腺叶向浅

部连于皮肤,向深部连于胸肌筋膜,称为乳房悬韧带(cooper lig)。乳腺癌

时,乳房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水肿,同时乳房悬韧带受侵犯缩短,牵拉皮肤呈

点状凹陷,出现酒窝征(与淋巴管水肿所致橘皮征同为乳腺癌体征。)

二、腋尾:乳房外上份的腺组织可在胸大肌下缘、平第三肋间隙处穿腋筋膜孔伸入腋窝,称

为腋尾。乳房外上1/4是乳腺癌的好发部位,检查乳房时注意腋尾。

三、乳房后间隙:乳房与胸筋膜之间的间隙,使乳房可轻度移动。

内有疏松结缔组织和淋巴管,无大血管,有利于隆胸术假体植入。

四、乳房的血供和神经支配:

1、动脉:腋动脉分支、胸廓内动脉分支、肋间后动脉分支。

2、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

3、神经:第2-6肋间神经分支。

五、乳房的淋巴回流:乳房外侧及中央---腋淋巴结前群。

乳房内侧及中央---胸骨旁淋巴结。

乳房上部---胸肌间淋巴结。

乳房内下部---腹直肌鞘淋巴管丛、腹膜下淋巴管丛、膈下淋巴管丛。

乳房内侧部---对侧乳房淋巴管。

六、乳头内陷:乳头处输乳管收缩所致。

七、乳腺癌转移:经淋巴结转移、经静脉转移、局部浸润。

八、乳腺切口:

1、乳腺脓肿切开引流时,为防止损伤输乳管,应做放射状切口。

2、乳晕下脓肿应沿乳晕边缘做弧形切口,愈合后皮肤切口不明显,切开皮肤后作钝性分离引

流脓液,切口不宜过深。

3、乳房后间隙脓肿易向下扩散,宜行低位切开引流术。

局部解剖学 上肢(纯文字版)

第二部分上肢 【上肢境界】上方---以锁骨、肩峰与颈部分界。 前方---以三角肌胸大肌间沟与胸部分界。 后方---以三角肌后缘与背部分界。 【上肢浅层结构】 一、皮肤。 二、浅筋膜:内含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前臂正中静脉、上肢浅淋巴结等。 1、头静脉:起于手背静脉网桡侧。 经桡骨茎突后方,沿前臂桡侧上升至肘前方,借肘正中静脉与贵要静脉相交通, 继而在臂桡侧肱二头肌外侧沟内上行,行经三角肌胸大肌间沟,最后在锁骨下窝 穿锁胸筋膜汇入腋静脉。 Ps.锁胸筋膜:为锁骨下缘、胸小肌上缘和喙突之间的一层近似三角形的筋膜。 头静脉穿入,胸外侧神经和胸肩峰动脉穿出。 2、贵要静脉:起于手背静脉网尺侧。 沿前臂尺侧上升,在肘前方借肘正中静脉与头静脉相交通,继续沿肱二头肌内 侧沟上行至臂内侧中份,穿深筋膜至深层,继续上升,续为腋静脉。 3、肘正中静脉:位于肘前,连接头静脉和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借一或二只穿通支与深静脉 相连,该支称为肘深静脉。 4、前臂正中静脉:行走于前臂前面的正中,在肘前区常呈Y形注入头静脉和贵要静脉。 5、上肢浅淋巴结: (1)滑车上淋巴结:1-2个,位于肱骨内上髁上方,贵要静脉附近。 收纳上肢尺侧淋巴。 (2)锁骨下淋巴结:1-2个,位于锁骨下窝,头静脉附近。收纳上肢桡侧浅淋巴。

【腋窝】 一、腋腔axillary cavity: 位于腋窝皮肤和筋膜的深面、胸侧壁与臂上份之间,由筋膜、肌肉和骨共同围成。 二、腋腔的组成: 上口---第一肋骨、锁骨、肩胛骨上缘围成。臂丛经此口进入腋腔,腋动脉和腋静脉于第一肋骨外缘与锁骨下动静脉相延续。 下口---朝向下外方,为皮肤、浅筋膜、腋筋膜所封闭。该部位皮肤较薄,成年人有腋毛,其内有大量皮脂腺和汗腺。 前壁---由浅至深为皮肤、浅筋膜(女性含乳腺组织)、深筋膜、胸大肌、胸小肌、锁胸筋膜。 由腋腔至胸前壁的血管、神经、淋巴等结构大多穿过锁胸筋膜。 后壁---由肩胛下肌、大圆肌、背阔肌组成。 Ps.在肩关节下方,后壁肌肉与肱骨之间存在一个三角形间隙,该间隙上方是肩胛下肌(前方)和小圆肌(后方),下方是大圆肌,外侧是肱骨外科颈。肱三头肌长头 纵行穿过该间隙,将其分为外侧四边孔(有腋神经和旋肱后动脉、静脉通过)和 内侧三边孔(旋肩胛动脉、静脉)。 内侧壁---由胸廓上五位肋骨及肋间结构和附着于其表面的前锯肌组成。 外侧壁---为一狭窄区域,主要由肱骨结节间沟、肱二头肌长头腱、喙肱肌组成。 【Ps.相关肌肉的走形】 1、背阔肌:全身最大的扁肌,位于背部的下半部分及胸的后外侧,以腱膜起自下六个胸椎棘 突、全部腰椎棘突、骶正中嵴和髂嵴后部等处,肌束向外上方集中,以扁腱止于 肱骨结节间沟底。 2、冈上肌:位于斜方肌深面,起自冈上窝,肌束向外经肩峰和喙肩韧带下方,跨越肩关节, 止于肱骨大结节上部。

局部解剖学笔记整理

上肢 1. 锁骨、第1 2. 腋窝内主要有臂丛锁骨下部及其分支、腋 动脉及其分支、腋静脉及其属支、腋淋巴结和 疏松结缔组织等。 3. 斜方肌深面有菱形肌、头颈夹肌、肩胛提肌。翻起菱形肌,暴露上后锯肌。 4. 三角肌深面有一疏松结缔组织间隙,间隙中有腋神经和旋肱后动脉,旋肱后动脉与旋肱 前动脉吻合。 5. ● 胸内侧神经 ● 胸外侧神经 ● 胸长神经 ● 胸背神经 ● 肩胛上神经 ● 肩胛下神经(上、下支) ● 肩胛背神经 ● ● 锁骨下神经 ● 前臂内侧皮神经 ● 臂内侧皮神经 ●

●穿出:胸肩峰动脉、胸外侧神经 ●穿入:头静脉、锁骨下淋巴结群输出管 ●肩胛切迹上方有肩胛上横韧带,相当于“桥”,桥上是陆军(army),对应artery,桥下 是海军(navy),对应nerve。所以肩胛上动脉在上,肩胛上神经在下。 14.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的肌腱形成腱板围绕肩关节,称肌腱袖(肩袖)。 17.2条肱静脉伴行肱动脉,在臂中部有贵要静脉汇入肱静脉

● 肌肉:肱二头肌(上界)、肱肌;肱桡肌(下外侧界)、旋前圆肌(下内侧界) ● 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 ● 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 ● 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 20. 21. 前臂肌前群(起止点、作用见教材P304) ● 第一层: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从桡侧至尺侧) ● 第二层:指浅屈肌; ● 第三层:指深屈肌、拇长屈肌; ● 第四层:旋前方肌。 22. 前臂前区动脉(图谱P55) ● 桡动脉、桡动脉掌浅支、骨间总动脉、骨间前动脉、尺动脉、尺动脉掌浅支 ● 桡动脉——在肱桡肌内侧缘行走;尺动脉——在指浅屈肌深面和内侧缘走行 ● 桡动脉←—肱动脉—→尺动脉→骨间总动脉→骨间前动脉 (右臂) 23. 24. X≠Y : 正中神经 旋前圆肌浅(肱)头 旋前圆肌深(尺)头 尺动脉、静脉 尺神经

局部解剖学--上肢

(一)腋窝的构成 1.顶由锁骨中1/3、第1肋和肩胛骨上缘围成,是腋窝的上口,与颈根部相通。 2.底由浅入深为皮肤、浅筋膜及腋筋膜。皮肤借纤维隔与腋筋膜相连。腋筋膜中央部较薄弱,且有皮神经、浅血管及淋巴管穿过而呈筛状,故名筛状筋膜。 3.四壁有前壁、外侧壁、内侧壁及后壁。前壁由胸大、小肌,锁骨下肌和锁胸筋膜构成。锁胸筋膜呈三角形,位于锁骨下肌、胸小肌和喙突之间。胸小肌下缘以下的筋膜,连于腋筋膜,称为腋悬韧带。外侧壁由肱骨结节门沟、肱二头肌短头和喙肢肌组成。内侧壁由前锯肌及其深面的上4个肋与肋间隙构成。后壁由肩脚下肌、大圆肌、背阔肌与肩胛骨构成。由于肱三头肌长头穿过大圆肌和肩胛下肌、小圆肌之间,其内侧为三边孔,有旋肩胛血管通过;肱三头肌长头与肱骨外科颈之间为四边孔,有腋神经及旋肢后血管通过。 (二)腋窝的内容 1.腋动脉以胸小肌为标志分为3段。 (1)腋动脉第一段:从第1肋外侧缘至胸小肌上缘,在锁骨胸肌三角内。其前方有皮肤、浅筋膜、胸大肌及其筋膜、锁骨下肌、锁胸筋膜,以及穿过该筋膜的头静脉、胸肩峰血管及胸外侧神经等。后方有臂丛内侧束及胸长神经、前锯肌、第1肋间隙等。外侧为臂丛外侧束和后束。内侧有腋静脉以及腋动脉第1段发出的胸上动脉及伴行静脉。胸肩峰动脉自第1段发出,穿锁胸筋膜至胸大、小肌,三角肌及肩峰。 (2)腋动脉第二段:位于胸小肌后方的胸肌三角内。其前方除皮肤、浅筋膜外,有胸大、小肌及其筋膜;后方为臂丛后束及肩胛下肌;外侧为臂丛外侧束;内侧有腋静脉及臂丛内侧束。胸外侧动脉自第二段发出,与其伴行静脉于腋中线前方沿前锯肌下行,营养该肌;女性有分支至乳房。胸长神经于腋中线后方下行,支配前锯肌。 (3)腋动脉第三段:位于胸小肌下缘至大圆肌下缘之间。其末段位置表浅,仅被以皮肤及浅、深筋膜,是腋动脉最易剖露的部位。其前方有正中神经内侧很及旋肱前血管越过;后方有桡神经、腋神经及旋肱后血管;外侧有正中神经、肌皮神经、肱二头肌短头和喙肱肌;内侧有尺神经和腋静脉。腋动脉第三段的主要分支肩胛下动脉和旋肱前、后动脉。肩胛下动脉平肩胛下肌下缘发出,其分支为旋肩胛动脉和胸背动脉,后者与胸背神经伴行人背阔肌。旋肱后动脉先向后穿四边孔,然后与旋肱前动脉分别绕过肱骨外科颈的后方和前方,相互吻合并分布于三角肌和肩关节。 2.腋静脉位于腋动脉内侧,两者之间的前方有臂内侧皮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后方为尺神经。 3.臂丛位于腋窝内的是臂丛锁骨下部。由来自臂丛锁骨上部的三个后股合成后束;上、中干的前股合成外侧束;下干的前股延续为内侧束。三个束先位于腋动脉第一段的后外侧,继而位于腋动脉第二段的内、外侧及后方,在腋动脉第三段周围分为五大终支。 4.腋淋巴结位于腋窝蜂窝脂肪组织中,约15~20个,可分为五群。 (1)外侧淋巴结:沿腋静脉远端排列,收纳上肢的淋巴;其输出管多注入中央及尖淋巴结,少部分注入锁骨上淋巴结。手和前臂的感染首先侵入此群淋巴结。 (2)胸肌淋巴结:在胸小肌下缘,沿胸外侧血管排列;收纳胸前外侧壁、乳房外侧部的淋巴;其输出管注入中央及尖淋巴结。施行乳腺癌根治手术,应避免损伤胸长神经,否则前锯肌瘫痪,出现“翼状肩胛”。 (3)肩胛了淋巴结:位于腋后壁,沿肩胛下血管、神经排列;收纳背部、肩胛区及胸后壁的淋巴;其输出管注入中央及尖淋巴结。乳腺癌手术清除淋巴结时,注意保护胸背神经,免致背阔肌瘫痪。 (4)中央淋巴结:位于腋窝底的脂肪组织中,收纳上述三群淋巴结的输出管;其输出管注入尖淋巴结。

局部解剖学

局解实验报告 院系:医学院 专业:临床医学 年级班级: 2012级临床3班 组名:第六组 学号:刘芳敏(59)郑孟秋(47)杨硕亮(31) 赵清(36)张芸(57)谭俊(60)唐娇(34) 陈坚(33)李长学(32)缪世生(11)[排名不分先后] 2014年12月

目录 头面部解剖 (2) 颈部解剖 (8) 胸部解剖 (15)

头面部解剖 一、实验背景 1、根据理论课所学习的基础内容,结合教学视频,了解整体的解剖过程。 2、掌握颈部的重要结构。 二、实验目的 1、掌握各种解剖器械的使用。 2、准确找到切口和部位,解剖颈部的重要结构。 3、识别变异结构。 三、实验材料与器械 1、人体标本 2、止血钳、手术剪、解剖镊、有齿镊、止血钳、手术刀、白大褂、手套等。 四、注意事项 1、使用手术刀时,要按正确的使用方法,避免伤到自己和他人。 2、不要随意扔弃从标本上解剖下来的组织。

五、解剖操作 (一)面部 1.体位及切口: 尸体取仰卧位,肩部垫高,使头部后仰。作如下皮肤切口: (二)层次解剖 1.解剖面部皮肤及面肌 沿上述划线分别向外侧翻开面肌及皮肤,浅筋膜。 2.解剖腮腺区 (1)解剖腮腺咬肌筋膜:紧靠耳廓前面,自颧弓到下颌角切开腮腺 表面咬肌筋膜,向前、上、下三个方向逐渐翻起除去,修洁时可看到一些腮腺淋巴结。 (2)解剖穿出腮腺前缘上份至上端的结构: ①先在腮腺前缘、颧弓下方约一指宽处找到 (1)自颅顶正中向前经鼻背、人中至下颌体下缘作一正中切口。 (2)自鼻背中点向外到眼内眦,再沿睑裂两缘到眼外眦,并继续向外到耳前作一横切口。 (3)在鼻孔和口裂周围各作一环形切口。 (4)沿下颌体下缘至下颌角,再到乳突尖做一横切口 图1 面部解剖划线

局部解剖学大纲2015讲解

**** 大学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Regional Anatomy (供五年制中西医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及其它医学类专业使用) ***学院审定****教务处批准统一印发 二0一五年一月 一、课程目标 1、课程性质和目的 课程性质:《局部解剖学》是学习正常人体解剖结构课程的继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人体各器官、结构的情况及其相互关系,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为今后临床工作服务。 目的: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形态结构知识,为针灸推拿学、针灸推拿学涉外方向和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骨伤方向的学生学习其他医学专业基础课打下坚实的基础,满足学生学习中医、西医临床课程的需要。局部解剖学是在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用肉眼观察的方法研究人体各局部组成结构、形态特点、层次和毗邻关系的解剖学。本课程实验,力求通过以学生实际操作解剖尸体或观察尸体标本为手段,以人体局部层次、形态结构、器官毗邻的描述为主线,以解剖方法、临床要点为辅助,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技能和方法的训练,为学生获得其他相关医学知识和接受继续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既是专业课程的基础课,又是其他医学基础课的基础,所以它是先于其它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先修课程。 二、课程学时分配 本课程总学时36学时,其中理论12学时,实践教学(实验24学时),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见课程学时分配表。 课程学时分配表

三、建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目 1. 教材 邵水金. 局部解剖学. 第一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 2. 主要参考书 [1] 王怀经.局部解剖学(七年制)第一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 彭裕文.局部解剖学第一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 柏树令. 系统解剖学第一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四、课程考核 本课程考核方式建议采用形成性评价,即理论以闭卷考试方式考核、实验考察、操作记录和考勤等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进行。 五、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 【目的要求】 掌握人体结构的基本概念;了解解剖操作用具的准备、使用和尸体的保护。 【教学内容】 掌握人体结构的基本概念;了解解剖操作用具的准备、使用和尸体的保护。 【教学方法和时数】 以多媒体讲授法为主,采用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学时见课时分配表。 第一章头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