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怀疑与学问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知识点+学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知识点+学案一二原文知识点第18课《怀疑与学问》一、作者简介二、理解词义1.譬如:比如,例如。
2.视察:察看,审察。
3.三皇、五帝: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帝王,说法不一。
有的说,三皇指伏羲、神农、女娲。
据《史记》,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4.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
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5.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6.盲从:比喻自己没有主见,没有原则,没有见地,随着别人说话、做事。
7.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
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8.辨伪去妄:(对一些事物)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留下真的)去除虚假的。
9.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10.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三、问题解疑1.文章开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引用论证作用分析法。
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
作者在开头引用这两句名言,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证据,这使得论点的说服力增强。
2.就全文来看,第③自然段有什么作用?本段有引起下文的作用,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如何对待传说”做铺垫。
3.为什么对于传说的话,要“经过一番思考”?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而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传说,而别人的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4.第④自然段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事例?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
作者列举“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事例进行论证。
论述了人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精神很有必要。
5.如何理解第六段开头这句话?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半句归结上文的论点,后半句提出本段的论点:怀疑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024版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件
2024/1/27
13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诞生背景分析
对天体运动规律的怀疑
牛顿在研究天体运动时,对当时已有的天体运动理论产生了怀疑,认为它们无法解释行星运 动的复杂性和规律性。
苹果落地的启示
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现象中得到启示,开始思考物体之间的引力问题。
2024/1/27
提出万有引力定律
在深入思考和数学推导的基础上,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即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 力,且引力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一定律的提出,不 仅解释了天体运动的规律,也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
8
推动科学进步和发展
怀疑精神是科学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 在科学研究中,只有经过严格的怀疑、 验证和证实,才能确立科学理论和发 现科学规律。
怀疑精神促使学者不断追求更高的科学 标准和更严谨的研究方法,从而推动科 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2024/1/27
9
培养批判性思维习惯
怀疑精神有助于培养学者的批判性思维习惯。在学术研究中, 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学者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从而得出更为客观、准确的结论。
24
学生在本课程中收获与成长
学会了如何以怀疑的眼光看待问 题,不盲目接受现有知识和观点。
提高了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 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
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24/1/27
25
对未来学习和生活的建议
01
保持开放、批判的思维 方式,不断质疑、探索 新的知识和领域。
06 总结与展望
2024/1/27
23
课程核心内容回顾
介绍了怀疑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性, 鼓励学生保持开放、批判的思维
18怀疑与学问
对手是块磨刀石田志军①刀在磨刀石上来回磨擦发热发烫,磨刀石是刀的对手。
但它磨去刀的锈和钝,亮出好刀必有的锋锐,在阳光或月光的映照下闪烁出独有的光芒。
由此看来,磨刀石其实又是刀的朋友。
②历史上的康熙大帝在继位执政60周年之际,曾举行“千叟宴”。
在宴会上,康熙敬了三杯酒,第一杯敬孝庄太皇太后,感谢孝庄辅佐他登上皇位,一统江山;第二杯敬众大臣和天下万民,感谢众臣齐心协力尽忠朝廷,万民俯首农桑,天下昌盛;当康熙端起第三杯酒时说:“这杯酒敬我的敌人,吴三桂、郑经、噶尔丹还有鳌拜。
”宴会上众大臣都目瞪口呆,大臣们知道这些人有想篡政的、有想夺江山的,他们都是康熙的敌人呀。
莫名其妙的大臣们听着康熙接下去说道:“对,他们是朕的敌人,但是他们逼着我建立了丰功伟绩,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朕,朕感谢他们。
”③感谢敌人,感谢对手,是真正能成为大家,成为英雄,成为一代伟人才具有的博大胸怀。
如果没有吴三桂这些敌人,康熙会有一番丰功伟绩吗?历史不能假设,但有一句话说得好,“一个人的身价高低,就看他的对手。
”没有强有力的对手,就看不出自己的价值,显示不出你的能力。
刘邦因项羽而显出更高一筹的才智;诸葛孔明因司马懿的心机,而显出自己行军布阵的谋略;毛泽东主席写下的《论持久战》,被对手所称道,蒋介石看,白崇禧看,他们都为毛泽东的论证观点所折服。
而毛泽东却说写《论持久战》要感谢王明。
王明是从苏联回来的“软差大臣”,自称是革命的理论家,下车就咦哇连篇,宣传对日战争要速胜。
深知中国情况的毛泽东不以为然,为了反驳“速胜论”着手写下了《论持久战》,为了写好书中的论据观点,毛泽东翻阅了大量的书籍资料,使枣园的灯光彻夜明,终于写成具有指导中国抗战的光辉名著《论持久战》。
④对手总会给你带来压力,逼迫你去努力地投入到“斗争”中去,并想办法成为胜利者。
在同对手的对抗中,你才能真正磨炼自己。
从这一层意义而言,你的对手是你前进的推动力,是你成功的催化剂。
工作中难免也有对手,相处何必论一时短长。
18 怀疑与学问
思考题二: 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是什么?文中 哪句话揭示了这两个分论点?这 句话在文中还有何作用?分论点 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怀疑与学问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引用名
证 明
言“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 须疑”)
分论点: 1.怀疑是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2.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
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譬如
停滞
墨守
腐草为萤 塾师
大儒
解释下列词语
❖ 虚妄:荒诞无稽 ❖ 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破灭了。多指不正确的
理论或谣言未经批驳,就露出破绽,站不住脚了。 ❖ 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去处不合理的。 ❖ 流俗:一般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 停滞:停下来,滞留不能进行 ❖ 大儒:儒学大师, 泛指学问渊博的人。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逐段理解课文
❖ 第5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 本段用了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否 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引用名言(孟 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
归纳中心
❖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 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 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 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顾颉刚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江苏苏州人。 原名诵坤,字铭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 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 开创者。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 影响的一位学者。“解放前,日本学者,特别 是名牌大学如东京、京都、帝大教授,都看 不起中国学者,惟对于顾颉刚先生和陈垣先 生,则推崇备至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3篇
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先做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先做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难点】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情境导入】一个人总是希望学有所成,但并非所有的求学者最终收效都一样,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有的人收效差,成果小。
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
这是什么原因呢?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今后做学问很有意义。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提示及要求:1.画出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分论点是什么?3.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1.譬.如(pì) 程颐.(yí) 虚妄.(wànɡ)塾.师(shú) 盲.从(mánɡ) 墨.守(mò)停滞.(zhì) 步骤.(zhòu)2.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分论点: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这篇文章有六段,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第3~5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这部分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3、4段):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二层(第5段):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18怀疑与学问
视察chá 虚妄wàng 折zhé 扣 墨mò守
腐草为萤yíng
虚妄: 没有事实根据的。
盲从: 盲目地附合跟从。 流俗: 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 墨守: 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不攻自破 :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形容情
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辨伪去妄: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
(1)事实论据:
①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②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③听说“腐草为萤”
④戴震善问的例子
(2)道理论据: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合作探究:
3.本文结构完整,论证严密。细读课文, 画出文中承上启下的关键语句,梳理文 章的论证结构,找出本文的两个分论点。
分论点: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 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 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合作探究:
4、两个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从什么地 方看出来的?
两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可从概括 两个分论点的这句话的关联词看出来。 “不仅……也……”
(多指理念或学说)。
合作探究:
1.大声朗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
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合作探究:
2、文章开头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 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做为 论据有力地证明了论点,增添了文章的文采,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研读3至5段:
1.研读第3段思考:本段侧重论述了什么内容?
本段侧重论述了传说不一定可靠。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
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己亲自去观察。
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己亲自去观察。
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见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见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於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信,便是怀疑的精神,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信,便是怀疑的精神,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我们听说古代有三有三皇五帝,便要问:这是谁说的话?我们听说古代有三有三皇五帝,便要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於何书?最先见于何书?书是何时人著的?书是何时人着的?著者何以知道?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便要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飞动的甲虫?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便要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飞动的甲虫?有什麼科学根据?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对於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先经过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18、怀疑与学问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 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 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若 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举例论证:举例说明对于传 说要善于思考质疑,强调怀疑精 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性。
经过“怀疑”“思索”“辨别” 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 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 从,便是迷信。
重点词语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 火虫。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 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盲从: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 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 迷信、拘泥于书本。 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论或 学说)。 打折扣:比喻不完全按规定的、已承认的或已答应的来 做。
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 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 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反面论证:缺乏怀疑精神对 治学的危害。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 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 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正面论证:从正面论述 怀疑的精神对于做学问的积 极作用。
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 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法国的大 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
3. 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领会怀疑精 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难点)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字 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 学家。早年从事民俗学研 究,1920年开始考辨古史 传说,后又考辨历史地理。 代表作有《秦汉的方士与 儒生》《史林杂识初编》 等。
怀疑与学问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10篇)
怀疑与学问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10篇)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较终的收效都能一样,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
无论是历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
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更好,成果更大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的学习十分必要。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见解,将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多启示。
下面这10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是作者为您整理的怀疑与学问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理解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在论说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把握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理解“怀疑”与“创新”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学习重点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以及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在论说中的作用。
学习难点体会本文语言的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特点。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环节一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发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环节二一、助学资讯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
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二、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
顾颉刚(jié)程颐(yí)虚妄(wàng)步骤(zhòu)懒惰(duò)启迪(dí)停滞(zhì)折扣(zhé)2.理解词语。
18、怀疑与学问
品味语言
• 1、不绝对。因为作者这里用的“一切”是 由论述问题的内涵所决定的,着重强调 “怀疑”对于学问家的重要。因为前面已 充分论证了“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 本条件”,所以只要是做学问,就得有怀 疑精神,这个思维品质便是所有学问家应 该具备的。“一切”有“所有”之义,却 比“所有”更多一种加重、强调的意味。
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 引用名言 • (孟子所谓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课文研读
• 4、第6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 举例论证 • (举了清代戴震读书善疑的事例,雄辩有
力地论证了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 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
• 对比论证 • (2、3、4、5)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
从正反两方面说理,论证了怀疑是积极方 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引证法:文章开头引用了古代著名的大学者程 颐和张载的话作为论点,又作为论据,很有说 服力。中间又引了孟子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 书”,并做了阐释,这“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 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与该段 的小论点十分切合,也十分精当。
课文研读
• 3、第5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 正反对比论证 • (“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品味语言
• 2、不能Βιβλιοθήκη 意调换顺序。 • 第一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要抱怀疑的态度”, • 第二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和书中的学说辩
论”,前句所说的“怀疑”是“辩论”的前提条件; • 第三个“常常”后面所说的“评判书中的学说” • 和第四个“常常”后面的“修正书中的学说”, • 前面所谈的“评判”也是后面所说的 “修正”的前
提。
• 所以“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步 构成逐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不能任意调换顺 序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
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己亲自去观察。
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己亲自去观察。
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见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见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於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信,便是怀疑的精神,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信,便是怀疑的精神,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我们听说古代有三有三皇五帝,便要问:这是谁说的话?我们听说古代有三有三皇五帝,便要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於何书?最先见于何书?书是何时人著的?书是何时人着的?著者何以知道?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便要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飞动的甲虫?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便要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飞动的甲虫?有什麼科学根据?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对於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先经过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8. 怀疑与学问 (共29张PPT)
2.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是什么?
A. 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 骤。
B. 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 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文中哪句话揭示了这两个分论点?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 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 发明的基本条件。 4.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内容上:提出两个分论点,从两个方面论证 中心论点。
• 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去除不合理的。 •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 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二、论证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个论点是如 何提出的?
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学则须疑) 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
引用名言,提出论点。
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
第4段说的怀疑“传说”, 第5段则说怀疑书本,比第4段进了一 层。这两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
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4.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两段的
内容有何相异?
侧重点不同:
第4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 虚妄的学说”。
18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导入新课
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
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
最终收效都一样,有的人收效好,而有的人却收效
差。无论历史与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为
什么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呢?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
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
文体常识
议 论 文 三 要 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果Hale Waihona Puke 第四段可分为哪几层?分别讲了什么?
1.“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也是做一切学 问的基本条件。”
事前的思索和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 “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举例论证: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 “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 精神对待传说。
3.“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 便不攻自破了。”
写法探究
1.层层深入论证,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分论点
1.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 须步骤; 2.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 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本文都用到了哪些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请试举一例进行说 明。
课堂小结
本文是历史学家顾颉刚写的一篇谈治学 方法的短文。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方 法,根据古代著名学者的治学经验和自己的 经验,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 明。
譬如:例如。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破坏了。多指 不正确的言论或谣言,未经批驳,就露出了 破绽。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 泥于书本。
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说说文章的论点是什么? 这样写有何作用。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
学则须疑。”
——张载
文章的论点:
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作用:
✓ 提出了论点; ✓ 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
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2)提出文章的总论点。 第二部分:(3—6)阐明总论点,这是本文 的论证部分。
阅读第二部分,根据内容划分层次。
走近作者
【顾颉刚】(1893—1980),原 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 中国历史学家、民间文艺研究家, 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 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代表作】 《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峰山》《顾
颉刚民俗论著集》《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 《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等。
字词积累
程颐( yí ) 譬如( pì ) 虚妄( wàng ) 停滞( zhì )
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第五段和第四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 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四段还写第五段? 两段的内容有何不同?
第四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 对待,第五段则说读书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 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亦可 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内容:
• 第四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 “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
• 第五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 “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那 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阅读第六段,说说开头的作用。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前一分句承上,是上 文论述的总结,后一分句启下,提出后文要论 述的论点。“不仅……,也……”,分句之间 是递进关系,使文章前后部分具有层进关系, 论述深入一步。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第18课《怀疑与学问》
学校:新密市第二初级中学 姓名: 邢永红
新课导入
做学问三大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
——王国维
18 怀疑与学问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论证结构,理解先作论述后提出论 点、层进式论证的方法。 2.品味语言,分析和理解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等论证方法的作用。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 义。
②内容上揭示第一个分论点,提出第二个分论 点。这句的前一分句揭示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 “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从一个方面回答为什么 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阐明了总论点; 后一分句提出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 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从另一 方面回答为什么说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 件,阐明总论点。
第一层:(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 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二层:(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 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说说第三段的内容有什么内在关系,这 段有何作用。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 因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
“做学问也是这样……”
随堂练习
1.你是否赞成文章的论点?如果赞成,请再 举出相关的名言警句和典型事例;反之,请 说明理由并辅以相关名言警句和典型事例。 2.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在生 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 问题的具体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