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中于连形象分析
《红与黑》“于连”人物形象分析
《红与黑》“于连”人物形象分析《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19世纪法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贵族子弟于连通过追逐权势和爱情,逐渐墮入道德沼泽并最终走向悲剧的故事。
于连是小说的主角之一,他的形象充满着鲜明的对比和矛盾,既有着聪明才智的一面,又有着骄傲冷酷的一面。
于连是小说中描写的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
从外貌上看,他身材高大,黑发碧眼,面容英俊,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性格上看,于连聪明机敏,学富五车,擅长操纵人心,富有魅力。
他利用自己的才智和威望迅速崛起,成为一个富有权势的骑士。
然而,与于连高大威猛的外貌相对应的是,他内心的骄傲和冷酷。
于连对权力和地位有着强烈的渴望,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他不择手段,甚至不惜背叛自己的原则和信仰。
他利用心机和谎言,暗中操纵他人,追逐权势的同时,也逐渐陷入了一系列的道德沼泽之中。
作为一个贵族子弟,于连身上几乎没有真正的爱心和同情,他抛弃了自己的爱人,将自己的利益和地位放在第一位,最终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与此同时,于连也具有一定的矛盾性。
尽管他野心勃勃,追求权势,但他也有着对理想和真实的渴望。
他向往着理想和幸福的生活,但却因为家庭、社会和个人的原因而无法实现。
他明白自己的境遇,深感自己与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
他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一切,但最终陷入了自己的欲望和道德困境之中。
总的来说,于连的形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
他既有着聪明才智的一面,又有着骄傲冷酷的一面。
他深刻揭示了贵族子弟在19世纪法国社会中的境遇和矛盾,他对于权力和地位的追求使他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和道德准则。
尽管他努力追求理想和幸福,但最终却走向了悲剧,成为了一个道德沼泽的囚徒。
于连的形象不仅是对19世纪法国社会的一种讽刺和批判,也是对人性的深度思考和揭示。
红与黑 于连形象分析
于连的悲剧人生——《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红与黑》是法国现实主义奠基人司汤达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极其深刻的社会内涵和思想意义的作品。
作者以细腻、深刻的笔调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于连这个形象,这个个人奋斗者是世界文学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
他不仅反映着当时社会关系的两极对立、矛盾冲突,而且显示着真与假、美与丑的性格二重结构。
于连究竟是个人主义野心家,还是一个反抗封建制度的资产阶级英雄,是人们一直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
其实,于连的性格是多元多层次的,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系统。
既有突出的坚定性,又有复杂的矛盾性,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坚定的个人反抗精神于连是一个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艺术形象,出生于家境贫穷、生活困苦的小锯木厂主家庭。
他聪明、干练、敏感、倔强,具有火一般炽热的性格和强烈的自尊心。
他极端不满自己现实的处境,热烈追求个人的自由、平等。
他狂热地崇拜拿破仑,想凭自己的才干,成为拿破仑式的英雄。
他充满激情地说:“一个富有热情的心灵,应该有所发明和建树。
”他身上强烈地表现出平民的反抗意识和小资产阶级个人进取的野心。
于连个性刚强,充满激情,富有毅力。
他虽然表面长得文弱,但是“心里竟藏着宁可死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的不可动摇的决心”。
外表和内心的强烈反差,是于连形象的一大特点。
他有毅力,敢于行动,这是其主导方面,犹豫不决是暂时的,最终要被他的决心所克服。
于连的两次恋爱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它是对封建门阀制度的有力冲击,对平等自由的恋爱和婚姻的大胆肯定,是对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热情讴歌。
在于连的一系列性格冲突中始终贯穿着一根追求个人自由发展的性格坚定性的红线。
强烈的自我意识是他性格中的核心成分,而自我意识在环境的作用下,产生出平等观念、反抗意识和个人野心。
二、双重的、矛盾的性格于连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两重性元素主要有:反抗与妥协、自尊与自卑、雄心与野心、虚伪与正直等。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深层辨析
口山东艺术学院肖光琴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以它冰冷的真实叙述、富有激情的哲学性表达以及作品中复杂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而被称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作者也因此而成为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
<红与黑》的时代早已随着大革命的硝烟飘向历史的深处。
但《红与黑》中的人物形象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益凸现。
于连复杂、矛盾、无法截然界定的多重性格。
他在事业、爱情的拼杀中表现出的令人难以言说的情感纠缠和心理动机以及他在短暂的生命里程中骤起骤落的生命选择都让他拥有了超越时代的启迪性,让他成了<红与黑)当中最溢彩流光也最令人着迷的一部分。
从最原始的定位来说.于连.索雷尔是个平民出身的外省青年;而同时,他又苍白、漂亮、有头脑,好学深思、厌恶体力劳动,不甘居人下。
决心出人头地。
于连生逢的年代是波旁王朝复辟时代.这是一个一切荣誉和优雅只由两种东西——地位和财富决定的年代。
于连的出身决定他除了平庸、木然的生活之外。
他不能够生来就享有任何被称其为精神层面的品质。
但是.自小接触到的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精神滋养着于连.使于连在不甘于平庸的生活中野心勃勃.拥有着顽强的反抗意志。
这注定了于连性格中个人奋斗的虚伪性和平民出身所决定的理想化的双重性。
但是于连的性格又决非仅仅只是如此简单的双重性。
于连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单一的个人奋斗者和野心家形象。
个人主义者是于连的表面形象.理想主义者是他的深度形象.个人主义与理想主义在于连身上悖谬地结合一体。
于连在小说中的表现.是一种个人主义和理想主义同时发生、压抑、转折、高扬的过程。
可以说,在这个曲折起伏的过程中,于连所有的个人奋斗行为.都为他理想主义的最终爆发做铺垫.形成了一种理想主义极端性的尖锐表现。
于连对拿破仑的崇拜以及所受的卢梭和伏尔泰的影响。
使他的生命展其次,瑞恰兹还论述了细读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瑞恰兹在《实用批评》这部著作中首次提出文学语言有四种不同的意义功能,分别是“字面意义(S ense)”、“情感意义(Fe el i ng)”、“语气(Tone)”和“目的(I nt ent i on)”。
浅论《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及其意义 (人教版高三选修)
浅论《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及其意义 (人教版高三选修)关键词:镜子典型形象君主制反抗妥协失败、觉醒欲念发财九死一生正文: 1827年,司汤达尔利用《司法公报》上登载的一个家庭教师杀害女主人的刑事案件作素材。
成功地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
原名《于连》---1830年5月。
在校印期间,又改为富有象征意义的《红与黑》,这是欧洲第一部出版的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
这部长篇著作不是一部普通的爱情小说,而是一部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的政治小说。
作者毫不隐讳这部小说的政治倾向,他在论《红与黑》的文章里表明。
他要认真地描写十九世纪最初三十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带来的社会风气。
并在作品中以插话的形式声称要冒极大的风险保留保王党人秘密黑会的章节。
以实践他“小说是一面镜子”的现实主义观点。
《红与黑》的副标题是“一八三O年纪事’’。
作者在句首引用了丹东的名言:“真实,严酌的真实”(或译真理,尖锐的真理也可)。
旨在说明真实地描写波王朝复辟时期法国社会严酷的阶段斗争是小说的中心思想。
作者因此借出版家之口诙谐地说:“若是你的人物不谈政治’那你就不是1830年的法国人了”。
由此可见,司汤达是有意识地《红与黑》写成一部政治小说。
《红与黑》的中心人物是于连.索墨尔。
作品的思想内容主要是通过于连的个人遭遇,特别是他的爱情生活表现出来的。
换言之,我以为《红与黑》之所以成为文学名著,流传至今,脍炙人口,就在于司汤达成功地塑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形象。
并且就这个形象来说,于连的悲剧还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我想就这个典型形象及其意义作简要的分析,发表个人的见解。
司汤达是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
在塑造于连这个典型的时候,他注意了典型环境的描写,因为作家深深地懂得典型环境的描写对典型形象的塑造有重大作用,典型离不开他生活的典型环境。
这其中有社会环境和人物生活的环境,同时也包括典型与周围人们的关系口这些是人物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能够有力促进人物各种性格的形成。
浅析《红与黑》中于连的性格特征及其成因
教解析JIAO JIE XI 《红与黑》,原名《于连》,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司汤达的代表作。
司汤达经历了整个法国大革命,其《红与黑》被誉为“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鼻祖”。
于连,是司汤达在《红与黑》中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
通过了解于连的性格特征、分析其复杂性格的成因,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小说《红与黑》的艺术魅力。
接下来,笔者就作简要分析。
一、于连的性格特征于连的性格非常复杂。
他既热情,又虚伪;既强横,又柔弱;既高傲,又自卑。
在小说中,他时而反抗,时而妥协,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人。
于连勇敢而大胆。
他很早就形成了反抗和仇恨权贵阶层的心理,他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像他一样建功立业。
他既敢想,又敢做。
然而,封建等级制度令他的希望逐渐破灭。
当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便投靠了教会,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妥协为手段,开始走上奋斗的道路。
但是,他的反抗又是那么的荒唐和消极,他贪婪地攫取金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他的反抗是盲目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都是以捍卫自己的利益为前提,的这也就注定了他不可能走向成功。
于连腼腆且害羞。
他曾经是“汝拉山区的穷乡下人”,他的父亲以为他活不长,家里的人也都看不起他。
礼拜天在广场上玩耍时,他总是挨打。
他爱读书,也因此常常被父亲打得晕头转向,满脸是血。
“他的眼里含着泪,肉体的痛苦自不待言,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失去了心爱的书”。
从小就生活在只有男人的粗暴而没有女人的温柔的环境里的于连,具有羞怯、腼腆、柔弱等特点。
于连也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
虽然出身于社会底层,但他并不满足于现状,而是想要努力进入上层社会。
极强的自尊心使得他与贵族阶层格格不入,始终保持着距离,这也让上层社会的人发现于连不属于他们的阵营,于是他们便恶狠狠地把他抛弃并置于死地。
虽然成为了侯爵的亲信,但是在这个以金钱和门第为重的社会,他深深地感受到了孤独和悲凉。
周围人对他的蔑视激起了他的仇恨,他于是开始疯狂地报复,决心要征服上层社会的玛蒂尔德小姐。
《红与黑》于连形象分析
《红与黑》的读书笔记于连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他勇敢,出生卑微却敢于追求资产阶级阔佬的夫人:他胆怯,去巴黎面试侯爵助理的时候,凝重的气氛可以让他害怕的哭:他真实,拒绝了艾丽莎的爱慕,不为她所拥有的遗产而魑魅献殷:他虚伪,两段爱情的开端都源于他的虚荣心作祟,而不是自己真实的情感:他矜持,对于上流社会的种种不为所动,不阿谀奉承,对于美丽的德·瑞纳夫人和巴黎最漂亮的姑娘玛蒂尔德·德·拉莫尔都表示了反感和被动;他伪善,为两个女人爬梯子偷情,面对深陷的爱情毫无尊严;他自信,果断霸气的回复来自上层阶级的侮辱;他自馁,常常怨艾自己的卑贱身世,和自己高攀的可笑我喜欢于连!他的风度,他的英俊,他的才华,他的个性…….这已经不是怀揣青涩和无知的少女所倾心的只有个性和外在,没有深度和立场的男人,这是一个无比强势而又不失可爱的男性。
而他的死正是因为他的强势和其后对名利的渴求达到一种过分的陷入,他因为眼前的繁华而颠倒了自己的人格。
我们不能怪罪他,因为他有无比庞大的自尊心,他有太强烈的对成功的渴求!这些都是好的东西,这些让这个年轻人显得尤为进取。
而正是这些东西与那个时代令人窒息的冷漠和伪善压迫着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打击着他纯白干净的对繁华和成功的梦寐,他便毫无芥蒂的陷入陷阱他走向成功的道路是比较迅速的,我看到的他成功的因素在于他过人的才华,但是只有才华恐怕他也很难如此迅速的成功,他的情妇对他的辅助是很大的一个因素,和他自身的拼搏也是脱不了干系的。
而在他步步前进的时候自信心的膨胀,和对于荣耀的难以取舍也为他之后的成败埋下了祸根。
有人说于连在他犯罪之后已经彻底的失败了,而我觉得他短暂的一生的成败应该是在最后成功的,因为他在监狱里深刻反省了自己。
看清了所有的富贵荣华都是空洞的,看清了这个时代的丑陋,看清了自己真正爱的女人,看清了自己,他可以平静的面对死亡,可以将一切看的更宽容些。
他在这个时期在归于平静之后真正有时间思考,在审视和批判中他的人生境界有了升华。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浅析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浅析中文概要: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成功地塑造了于连这一艺术典型,分析这一形象,了解其性格,探究其命运的根源,能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小说的主题。
于连的性格具有复杂性、多元性。
他孤独、高傲、自尊、自卑、多疑、仇视、反抗,而又妥协,有野心有雄心,虚伪又正直。
这既是家庭的影响,更是社会的影响。
《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是个复杂的艺术典型。
于连是时代的产儿,他的性格是他生存的社会生活所塑造的―――、性格的复杂性及其根源于连的祖先是非洲的埃及奴隶,父亲是农民木匠,他的出身被人歧视。
自小就身体瘦弱,脸色苍白,不适于劳动。
西朗神父和拿破仑的老外科军医从相反的两方面为他指引了两条道路:参军或当神父。
拿破仑的骑兵远征意大利的雄姿“使他发狂”“热血沸腾”,拿破仑的垮台又使他凭借才干做将军的美梦破灭。
与此同时教会显示了它强大的势力,于是他急急忙忙念拉丁文。
从此他只能向往着热血炮火的将军生涯却又做着穿黑道袍升红衣主教的美梦。
他怀着要出人头地改变自己贫贱地位的强烈愿望,在不断的向往和屈辱中养成了孤独、内向、高傲、自尊、自卑、多疑、仇视、反抗的复杂性性格。
于连的多元化性格是从自幼生活时就埋下种子的,随着他在复杂社会中的淬炼,表现得越来越鲜明、复杂。
于连十九岁西朗神父介绍他做了市长的家庭教师,他爬上了社会竹竿的第一节。
他感到周围都是敌人,甚至恨夫人生得太美。
为了报复市长对他的傲慢态度,他不择手段地占有夫人。
最初,他的欣赏、羡慕、性爱与仇恨的感情交织在一起,她第一次吻她的手时,并不是爱,而是出于对贵族阶级的嫉妒、仇恨、报复的心理,是为了维护他的尊严,当雷纳尔夫人近乎寻求保护的不顾一切的爱回报了他的时候,于连却感到了实现拿破仑英雄行为后的欢欣、欣赏和胜利。
在这一阶梯上暴发户的发迹,新贵族的丑恶嘴脸,保皇党的倾轧,正教间的争斗和资本主义的金钱法则为他的性格发展提供了动因。
市长夫人的爱使他熟悉了上流社会的礼仪,为他以后踏入上流社会准备了条件。
于连的形象分析
一.对上流社会语言上措辞激烈,行动上却千方百计跻身上流社会。
是伪善性格的集中表现。
小说《红与黑》出版至今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了,为什么在这风云变幻的200年中小说仍可以经久不衰?原因在于小说不仅十分成功地塑造了于连·索黑尔这个极富时代色彩,又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而且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展示了法国复辟王朝时期广阔的时代画卷,触及到当时许多尖锐的社会问题。
小说主人公于连的经历和遭遇反应了当时广大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普遍命运。
在这样一个历史交替过程,出生农民的知识分子于连希望凭着个人的奋斗跻身社会上流位置。
他没有封建阶级与生俱来的高贵地位,也没有大资产阶级的丰富财产,有的只是出生农民的低微身份,备受侮辱和歧视产生出的强烈自尊心。
作为一个社会典型,于连属于法国大革命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知识青年,在王政复辟时期,是被排斥在政权之外的中小资产阶级“才智之士”的代表。
这类人大都受过资产阶级革命的熏陶,为拿破仑的丰功伟绩所鼓舞,早在心目中粉碎了封建等级的权威,而将个人才智视为分配社会权力的唯一合理依据。
他们大都雄心勃勃,精力旺盛,在智力与毅力上大大优于在堕怠、虚荣的环境中长大的贵族青年,只是由于出身低微,便处在受人轻视的仆役地位。
对自身地位的不满,激起这个阶层对社会的憎恨,对荣誉和财富的渴望,又引诱他们投入上流社会的角斗场。
他们是矛盾的结合体,既有他们这个阶级同贵族的矛盾,也有他们不甘于现状,试图挤入这个让他们憎恨的上层社会的矛盾。
而且上天赋予出生平民的于连过人的天资,他聪敏好学,记忆力超凡。
在启蒙思想家自由平等的观念影响下,他幻想走如拿破仑那条红色的道路。
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建功立业。
可是复辟的现实使平民可以靠能力才干实现生命显赫的拿破仑时代消失了。
于连不得不选择黑色的道路,即通过成为大教主获得社会地位的提高。
由于受到野心的驱使,于连不得不生活在一连串的矛盾当中。
他根本不相信上帝的存在,却要装出一副热烈的、虔诚的面孔;把全部《圣经》看做谎言,却将整个拉丁文的《圣经》和《教皇论》熟读成诵;明明憎恨贵族的特权,却不能不用包藏着“痛苦的野心”去料理侯爵的事物,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为反动贵族的秘密会议送情报……然而这一切的努力仍不能填平等级的鸿沟。
于连人物形象分析
于连人物形象分析于连人物形象分析于连(Julien)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为了实现自己的巨大野心而孤身一人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辛苦地奋斗着,其间不乏种种不光彩的手段。
正当他自以为踏上了飞黄腾达的坦途和得到了超越阶级的爱情之时,社会却无情地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于连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于连人物形象分析《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个人奋斗者的典型。
1、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
出生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
爱读书身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平民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投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
2、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
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在德·瑞拉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桌吃饭,显示出反抗的精神。
在贝尚神学院: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
不信教却是神学院最虔诚的教徒,又是彼拉院长的宠儿。
在这里具有对抗意识的青年逐渐成了一个和教会同流合污的野心家。
在木尔侯爵府: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忠心为侯爵效劳、和侯爵女儿玛特儿恋爱、结婚最终得到了一份颇丰的地产和官衔。
3、于连的平民阶级意识并未完全泯灭。
入狱后,他开始反省,认识所走的道路的`虚伪和痛苦。
法庭演说是于连对贵族大资产阶级的谴责和对社会的抗议,也是他反抗精神的爆发和悲剧命运的总结。
4、人物形象的局限性。
他的行动是个人盲目的,他的反抗具有极大的动摇性,一旦个人的追求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于连的性格是什么多重性格小说中索黑尔父子相互敌视的紧张关系令人莫名其妙,比如书中开始便写到老索黑尔和于连的冲突,由于老索黑尔叫了于连两三声没有得到回答,他就扑上去给了于连一拳一巴掌,直打得于连晕头转向、鲜血直流。
自我实现的悲剧性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解读
自我实现的悲剧性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解读一、本文概述《自我实现的悲剧性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解读》这篇文章旨在深入剖析法国作家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的复杂形象,以及他自我实现过程中的悲剧性。
通过对于连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社会背景等多方面的细致解读,本文试图揭示出这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角色如何在红与黑的象征意义中,展现出一种既追求个人价值实现又无法逃避社会压迫的悲剧命运。
文章将首先概述《红与黑》这部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题,以便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故事背景。
随后,将聚焦于于连这一角色的成长轨迹,分析他如何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和人际关系中挣扎,试图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探讨于连的性格特点,包括他的野心、自尊、敏感以及对于权力和爱情的渴望。
这些性格特点使得他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不断与现实发生冲突,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本文还将关注于连在红与黑两种象征色彩中的表现。
红色代表着热血、激情和反抗,而黑色则象征着压抑、阴谋和死亡。
于连的一生就是在这两种色彩的交织中度过的,他既有着对自由和尊严的热烈追求,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残酷和无情。
这种象征意义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于连的悲剧性命运。
本文将对《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进行总体评价,指出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于我们理解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深刻启示。
通过对于连悲剧性命运的探讨,我们可以反思现代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二、于连的性格特点于连是《红与黑》这部文学巨著中的核心人物,他的性格呈现出一种复杂而深刻的特质。
他既有着火热的激情,又有着冷静的理智;他既怀揣着崇高的理想,又深陷于现实的泥沼。
这种矛盾的性格特点,使得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剧性的冲突和挣扎。
于连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
他对于自己的理想和信仰有着坚定的追求,这种追求使得他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始终能够保持不屈不挠的精神。
他的激情还体现在他对于爱情的执着上,无论是对于德·瑞那尔夫人的深情厚意,还是对于玛蒂尔德小姐的热烈追求,都展现出了他内心深处的热烈情感。
《红与黑》于连形象分析
于连的个人魅力不在于其道德思想,而在于其始终如一的反抗精神,对人格尊严的关注,在于他即使伪装也不能熄灭的内心的激情,不能压制的真实自我。与雷纳尔夫人相爱,他虽然出于非爱情的动机,但感受到雷纳尔夫人的真心后自己也坦率真诚的爱上了雷纳尔夫人,在神学院里,他始终不迎合更有势力的一方,在院长要离去时愿意供出自己的钱财援助院长,在发现拉莫尔小姐不爱他以后,激愤之下几乎要把拉莫尔小姐杀死,也正是这样刚烈的血性,人性唤起了拉莫尔小姐的真爱。
尽管于连身上集中了人性的善与恶,高尚和卑劣,在他向雷纳尔夫人开枪面临审判以后,他的良心和正义感战胜了对权势名利的欲望,他坚持守卫自我的人格尊严,拒绝为了活下去归顺讨好贵族阶级,而选择成为斗士。他坚持内心火热的红色的对拿破仑式勇武征战的英雄崇拜,鄙夷黑色的尔虞我诈耍阴谋诡计的教会和贵族,最终成就了自己为阶级斗争而死亡的悲剧性英雄形象。
与上流社会妇女恋爱是于连对高等社会地位野心的目标之一,恋爱对于他来说首先不是出于个人感情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个人虚荣心,为了"有朝一日我发迹了,万一有人责备我干过家庭教师这个低贱的职业,我可以告诉他,是爱情迫使我从事这项工作的。" 他依据拿破仑对女人的看法进行他的恋爱战斗,像履行必须完成的职责,与雷纳尔夫人单纯的,毫无心机的爱恋形成鲜明对比。于连在恋爱中还有一些不择手段的低劣做法,例如用给德·费尔瓦克夫人寄假情书的方法刺激德·拉莫尔小姐。这些都体现出于连个性的缺陷,他并不是一个道德完善,高尚纯洁的理想型英雄,而是真实的不完善的人。
《红与黑》于连形象分析
《红与黑》是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小说以主人公于连的个人奋斗历史展现出广阔的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生活面貌,以现实主义的客观叙事描绘出激烈的政治斗争阶级矛盾,揭露教会和贵族阶级的黑暗腐败,塑造了充满矛盾,复杂多元的主人公形象。
《红与黑》中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
《红与黑》中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摘要】《红与黑》是19世纪著名的批判主义小说。
文章以主人公于连两次失败的爱情为主线,表现了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和教会的黑暗。
司达汤通过对于连矛盾的性格,和分裂的思想有力的抨击了当时欧洲社会的社会状况。
这样让《红与黑》成为了19世纪欧洲文学的里程碑。
【关键词】《红与黑》;于连;性格;人物形象前言红与黑是鲜明的颜色对比,也暗示了主人公于连的鲜明的性格特点。
自卑的膨胀演化成为强烈的自尊,为追求金钱物欲社会地位,虚伪的虔诚,掩饰真实的自我,敢于向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困难发起挑战,但是又不得不向强大的社会以及政治妥协的无奈,这些都是于连丰富多彩的性格中浓重的一笔。
一、自卑的心理,扭曲的爱情于连年幼时期长期被父亲和哥哥羞辱,唾骂,在于连的内心深深的埋下了自卑的种子。
在19世纪的法国阶级明显,贫穷的于连经常拿自己和贵族比较,悬殊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是自卑在于连内心无限膨胀。
于连每一次和女人在一起时,内心的自卑就会让他感到紧张甚至惶恐,因此也导致了他对德?雷纳尔夫人产生:“我一定要在这个女人身上得手”,的扭曲心。
当于连收到德?拉莫尔小姐的情书时一度的不敢相信自己居然被一个富家小姐看中。
在胆怯中约会,在自卑中挣扎。
但似乎也正是因为富家小姐的喜欢,大大的激发了于连想跻身上流贵族社会的决心和斗志。
在仕途中,于连无数次靠女人上位,但是到生命的最后于连发现自己深爱的还是德?雷纳尔夫人,这种真情也让人为之动容。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于连想尽一切办法跻身上位,他投靠了教会依靠这个自己都觉得耻辱的组织上位,靠一些贵族女人上位。
内心的自卑让于连开始不择手段。
强烈的自尊正式自卑的表现,侯爵极力的平等对待他,但于连依然感觉到被贬低,被凌辱。
他恨欺负他的人,恨看不起他的人,就连艾连自己的市长夫人也刺伤了。
在扭曲的自卑驱使之下,于连在侯爵家里用沉默和高傲维持自己所谓的尊严。
在当时于连的内心中,自尊心受挫远远高于身体上的伤害,所以在陌生人的辱骂之后,他才会不惜一切代价和陌生人决斗。
《红与黑》中于连的性格特征分析
《红与黑》中于连的性格特征分析内容摘要:于连是一个年轻英俊、聪明敏感、精明能干但出身平凡,有着雄心抱负的小伙子。
他自卑而又高傲虚伪,有野心,并有着敏锐的贫民意识和反抗精神,在一次次利益得到满足就表现出满足。
关键词:自卑、高傲、虚伪、有野心、反抗精神、恋母《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一个年轻英俊、聪明敏感、精明能干但出身平凡,有着雄心抱负的小伙子。
他极其崇拜拿破仑,羡慕拿破仑时代青年人能凭借自己的才干青云直上。
他努力的抓住每一个机会,跻身于上流社会,最终仍在平民与贵族的双重身份双重矛盾中以失败告终。
对于于连,有人认为他虚伪、阴险,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阴谋家、野心家;也有人认为他是当时反对封建权贵的勇士,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代表;更有人认为他是时代的悲剧英雄。
然而这些,都只提到他性格中的一部分,于连的性格,是很复杂的。
于连自卑而又高傲。
他从小体弱,而他又出身在贫困家庭,一个需要干体力活的家庭。
他父亲不喜欢他,两个强壮的哥哥喜欢欺负他,使他在家无立足之地。
而在社会上,在复辟的波旁王朝,贵族就是贵族,平民就是平民,以出身排地位、定荣辱,界线分明,等级森严,占统治地位的是教会和贵族。
他出身在一个木匠家庭,卑微的出身使他成为那个年代里社会的最底层。
这是于连自卑的原因。
但是,对他来讲,最重要的是个人的荣誉和尊严。
他所追求的是靠自己的力量赢得的。
他曾先后拒绝市长夫人、木尔侯爵的钱财,靠着他的高傲和才能,征服了市长夫人和侯爵女儿。
于连是个虚伪且很有野心的人。
这跟他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可以说,出生地位的地下,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
从书中可以看出,于连年轻英俊,意志坚强,精明能干,有着惊人的好记性,有着较好的知识素养和语言天赋。
然而波旁王朝的复辟让拿破仑时代的大革命渐行渐远,大资产阶级也逐渐壮大,使他在这个偌大社会找不到施展才华的一席之地,于是他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
他口是心非,善于把自己的真实感情深藏起来。
《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分析
《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分析作者:赵海燕来源:《牡丹》2017年第23期于连是司汤达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下层人物,是所处时代典型的边缘人之一。
他才华横溢、英俊潇洒,对女性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但他又沉醉于自我,且对外界十分敏感,只要感觉到上流社会有窥探他内心世界的企图,不管是真是假,他都会迅速做出反应,就像碰到东西的蜗牛一样,立刻将自己的触角縮进坚硬的壳中,将自我包裹起来。
一、于连的情况简介于连是《红与黑》描写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出生于法国维立叶尔小城一个锯木场家庭,身处资产阶级革命和教会恶势力猖獗复辟的交迭时期。
由于不会挣钱,只会读书,他在目光短浅的父亲心中是个一无是处的人,被视作眼中钉。
实际上,他性格倔强、行动干练、头脑聪明、内心敏感,具有炽烈高傲的性格、奔放的热情就如同火焰,自尊心极为强烈,同时又以自己卑微的出身为耻,因此想拼命想挤进上流社会。
但因出身在低贱的第三等级,在那个以等级、出身为标准看人的社会,于连从小就受尽了来自上层社会的冷眼、奚落和侮辱,尝尽了世态的炎凉和人情冷暖,他对上流社会伦理观念和现存社会秩序有天然的抵触,他高傲、敏感,时刻不忘维护自己的尊严,孤独地同社会奋战,在上流社会人的眼中他是个叛逆者,这些性格就埋下了他不可避免的命运悲剧的祸根,他的超越就以自身的毁灭而告终。
二、于连性格的形成于连从小就崇拜拿破仑,幻想能像拿破仑那样靠自己的奋斗,用武器征服世界,做世界的主人。
他在个人英雄主义思想的驱使下野心勃勃,立志要创造一番事业,在世上扬眉吐气。
但是,于连的成长受到了童年时代的影响。
更可悲的是,他身处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期,拿破仑失败后被流放,残酷的现实使贵族教会重新掌权,等级森严的社会使他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
复辟的王朝憎恨一切带有拿破仑思想特质的人,时刻虎视眈眈,一旦发现就会立即将其送上断头台。
生不逢时的于连不得不小心谨慎地掩盖自己真实的内心,他把拿破仑头像压在枕下,他沉默寡言、脸色苍白,眼睛时常呈沉思状,有时偶尔一闪就透出憎恨的目光,老军医在世时,还能有些共同语言,老军医死后,他更没有可说知心话的人,他成为那个时代最孤独的人。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浅析
内容摘要:无数读者对司汤达笔下《红与黑》中主人公于连有着深刻印象,他有雄心,但书中更多强调野心;他有反抗意识,但在具体环境中他又必须妥协来自立;他真诚正直,却又得表现虚伪去融入环境;他自卑,却用自尊来掩饰。
他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统一体,充分体现了“人”这一天使与魔鬼的两面性。
于连不仅代表了在复辟时期法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而且代表了整个人类,表现了人类共有的奋斗与生命体验,具有丰富的历史意蕴和艺术魅力。
关键词:红与黑于连矛盾人性魅力邓轶嘉》中于连形象浅析司汤达是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之一,他以高超的心理分析技巧、敏锐的政治头脑以及娴熟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我们留下了一笔文学遗产———《红与黑》,向我们展示了作者对人类生存与奋斗的深沉思考。
作品《红与黑》的一个重要成就在于塑造了主人公于连·索海尔这一艺术典型,通过这一人物的经历揭示了法国大革命过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追求与命运。
而对于连形象的界定与研究一直以来是众说纷纭,不同时期的不同读者对他的解读可谓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于连·索海尔”。
谭鼎莎2010年在《文学教育》上发表《试论〈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一文,作者认为“根据作者对于连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的描写,分析于连的感情与心理的细微变化,从而得出于连是一个自卑与自尊、虚伪与真诚并具有反抗性与妥协性等性格的矛盾统一体”。
[1]当然这也是大多数学者的观点与看法。
于连出身于木匠家庭,地位地下,常受人歧视,即使在家里也经常受到父亲和哥哥的打骂。
但由于他从小就跟随一位外科医生,在他那里,于连学到很多知识,表现出自己的聪明智慧,同时受到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精神的影响,确立了自己的平民反抗意识与平等意识。
而他生活的年代却是波旁王朝复辟时期,这是一个一切都由地位和财富决定的年代。
因此社会地位低下的他决心出人头地,跻身上流038All Rights Reserved.2012.05学教育社会。
于连人物形象简析
于连人物形象简析于连是世界名著《红与黑》中的主人公。
对其形象分析,在文学理论界有种种评说,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人认为,他虚伪、阴险,踩着女人的肩膀向上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阴谋家、野心家。
也有人认为他是当时反对封建权贵的勇士,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代表,更有人认为他是拿破仑时代的悲剧英雄。
于连的性格是复杂的,并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演变。
时代的变迁,不堪受辱的内心,受人歧视的社会地位以及向上爬而不能如愿的愤怒,形成了于连自尊、怀疑、敏感和积极反抗的性格。
他时刻牢记着自己与上层社会之间的地位不同、阶级不同、观念不同,对生活持以怀疑的态度,用他那异常敏锐的目光观察周围的一切,寻找歧视他、伤害他的敌人,搜索自己受辱的蛛丝马迹。
他不甘屈服,不甘忍受时代和上层社会的拨弄,用拿破仑的英雄主义武装自己,为维护自己的个性而奋起反抗,时刻处于凛然不可侵犯的战斗状态,与整个社会作战。
于连骄矜自持,自视甚高,这种自尊心理一旦面临恶言劣语、霸道行径的袭击,就使其隐藏着的仇恨心理爆发出来并大胆反击。
即使在爱情这样的人类最细微的感情方面,于连感到的往往不是幸福,而是自尊心满足后的喜悦和骄傲,并把这种胜利看作是拿破仑式的胜利。
在我们看来,这似乎不可思议,却恰恰体现出于连是以全部精力来反抗上层社会的。
在德·瑞那市长家,于连是为了报复市长大人对自己的轻蔑,粉碎他的骄傲心理,而带着战斗的情绪走进市长夫人的房间的,他始终把爱情看成是他对贵族阶级的报复和争取自由平等的愿望。
于连的雄心壮志中不可避免地含有出于个人野心的成分。
在维立叶尔市,这种野心往往被反抗、报复和维护个人尊严的思想所冲淡;在贝尚松神学院,他为伪装自己而刻苦学习,博得院长和大主教的欢心,自信不久就能当上主教,野心萌发,在伪善的道路上迈上一大步。
而在巴黎,自担任木尔侯爵的私人秘书以来,他地位骤变,环境巨变,在都市风气严重腐蚀下,虚荣心恶性膨胀,个人的雄心壮志开始向个人野心逐步转化。
《红与黑》中于连的矛盾性格研究
《红与黑》中于连的矛盾性格研究《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一部著名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于连的人生经历,展现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不公。
于连是一个充满矛盾性格的人物,他身上具有既叛逆又渴望成功的特点,同时他又深深地憎恨社会的不公和丑恶。
这些特点交织在一起,使得于连的性格充满压抑和挣扎。
首先,于连的叛逆性格是十分突出的。
他生来是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而他却憧憬着高贵的生活。
这个绝望的现实使得于连变得不安分,他开始追求改变命运的机会,想从现实的束缚中挣脱出来。
于连的叛逆不仅仅是对贫穷生活的反抗,也包括对社会伦理道德的不屑。
于连认为这个社会既残酷又丑陋,他憎恨那些虚伪和愚昧的人。
这种叛逆性格使得于连的性格变得志得意满,喜欢冒险,但同时也注定了他和这个社会永远无法融合。
其次,于连的渴望成功的特点也是十分明显的。
在他眼中,成功是可以改变现实的唯一途径。
这种渴望成功的欲望造成了于连的自我意识极度强烈。
他不想依赖家庭、天生、幸运,而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实现成功。
他深知自己的天赋和聪明才智,认为只有通过付出和努力,才能得到自己望求的成功。
但由于社会地位和出身的限制,事实却一直与他的憧憬完全不符。
这种现实社会的压抑和自身的不满又使得于连成为内心矛盾极大的人物。
再次,于连对社会的不公和丑陋表现得深深地憎恨。
他身世贫苦,亲身感受到了社会阶层的不公和贫富差距。
这种感受让他认为几乎所有的社会道德都是虚伪的,人人的道德都是在掩饰自身的欲望。
他总是在思考和探索真理和道德的本质,试图寻找一个适合他的观点来解释这个社会。
他憎恨政治家和权贵,认为他们不过是带着自私的欲望占据着统治地位。
这种憎恨和反叛的情绪让于连成为一个不屈不挠的鲜明人物,但是也让他处于社会叛逆者的地位。
红与黑中的于连是一个充满矛盾性格的人物。
他既想从贫穷的生活中走出,又渴望成为社会的精英,同时痛恨社会的不公和丑陋。
他充满决心,觉得自己一定能够从这一切的矛盾中获得胜利。
《红与黑》中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 Words (1)前言 (2)一、司汤达与他的《红与黑》 (2)二、内心复杂且具有独特个性的于连 (2)(一)于连童年的成长环境与自身的觉醒 (2)(二)面对社会变迁于连的人生抉择与生活的觉醒 (2)三、社会阶级制度与于连性格的矛盾 (3)(一)对社会现实抗衡也妥协的矛盾内心 (3)(二)反抗性格的无限扩张 (3)四、内心矛盾的于连 (4)(一)用野心夺回尊严的斗争家 (4)(二)怀有诗意却遭遇现实的可悲者 (4)(三)孤独前行的可怜者 (5)(四)追求幸福误入歧途的悲哀者 (5)(五)追求平等的梦想家 (6)结语 (7)参考文献 (8)《红与黑》中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摘要:《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主要以主人公于连的一生为线索向我们讲述了法国19世纪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到法国新的势力与旧势力的交锋。
起初《红与黑》的标题为《于连》,1830年改名为《红与黑》。
其被称为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奠基之作,这也是因为这一个流派的基本特点最早就是它体现的。
这里主要尝试从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人物经历等等各个方面,对于连人物性格和品质进行分析。
关键词:红与黑;赏析;于连Abstract:"the red" is stendhal, French writer of fiction, mainly in the form of the life of the protagonist in the tells us that the situation in the 19th century, France to see the new and the old forces of France. At first, the title of \"the red\" to \"in\", in 1830 changed its name to "the red". It is called critical realism literature foundation, it is also because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a genre, as is its embodiment. Here mainly to try from the social background, the story happened character experiences and so on various aspects, to analysis the character and quality.Key words:the red; Appreciation; In the even站在历史长河边回顾,不难发现,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批判现实的不朽著作。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特征及现代启示意义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特征及现代启示意义《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的主人公于连是一个充满爱情和野心的青年,他在19世纪初期法国社会的政治
和社会环境中大展抱负。
于连的形象呈现出一些特征,这些特征也具有现代启示意义。
首先,于连是一个有着强烈自我意识和自尊心的人。
他清楚自己的目标和价值,不惜一切代价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种高度自我意识和自尊心的特征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也很重要,因为现代社会对于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于连是一个非常聪明和勤奋的人。
他具有超凡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能,同时也非常勤奋和刻苦,不停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这种聪明和勤奋的特征在现代社会中也非常重要,因为现代社会对于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最后,于连是一个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的人。
他懂得如何和人相处和交往,懂得如何获取和利用社交资源。
这种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的特征在现代社会中也非常关键,因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可以为个体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综上所述,于连的形象具有很多现代启示意义,他的高度自我意识和自尊心、聪明和勤奋以及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的特征都可以成为现代人努力追求的目标。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红与黑》是19世纪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也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法国波旁王朝复辟为背景,以平民知识分子于连与贵族资产阶级上层社会顽强曲折的斗争为主线,着重描写他的个人奋斗历程和悲剧命运。
在于连身上充满着矛盾,也正是这种矛盾让于连这个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更耐人寻味。
于连讨厌不学无术、腐朽堕落的贵族社会,却又羡慕他们优越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并千方百计要挤进去。
为了实现自己跻身上流社会的梦想,于连甚至牺牲自己圣洁的爱情。
本文主要从于连言行上的矛盾以及处理“心坎里的爱情”和“头脑里的爱情”的矛盾和他的社会意义来探讨于连这个人物形象。
关键词:《红与黑》;于连;形象;爱情引言小说原取名《于连》,出版时改为更具象征意义的《红与黑》,这本身就是一组矛盾。
一般认为它包含以下几层含义:第一,从整体构思上看,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作者旨在“细心的描绘”“19世纪最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头上的历届政府给法国人带来的社风气”①。
可以说,“红”象征着拿破仑时代,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血,和丰功伟绩;“黑”意味着复辟时期的王朝和教会的黑暗统治。
第二,从于连的生活道路来看。
实际上于连一生走过了“之”字形的道路:作为一个有抱负、有才华的贫民青年,他曾想过通过“红”走上社会;但是正如法国作家阿拉贡所说,在复辟时期,贫民子弟三十而立功于战场,跃升将军的梦想已无法实现。
而同时于连又目睹了圣职人员的荣耀,萌发了披上道袍跻身上层社会的念头,并身体力行地为之奋斗。
但于连的本质是纯真、善良的,所以他没有一直堕落下去,而是在经过了风雨之后,悬崖勒马,回到了最初的“红”上来。
如果说,于连最初“红”的理想还带有青年人的浪漫色彩的话,那么在他短暂人生的最后时刻对“红”的认识有了升华。
第三,也可以从小说的“预言性”场景来看。
于连到德·雷纳尔家当家庭教师前在教堂里看到了溅在地上圣水的颜色,以及后来在他之前坐过的地方枪杀夫人;小姐在每年4月30日披黑;于连在监狱里关于猎人的黑靴子踢翻蚂蚁窝是发出的“火光”思考等,都带有“红”与“黑”的描写,并富于寓意和哲理。
①一、于连的伪善性格小说《红与黑》出版至今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了,为什么在这风云变幻的200年中小说仍可以经久不衰?原因在于小说不仅十分成功地塑造了于连·索黑尔这个极富时代色彩,又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而且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展示了法国复辟王朝时期广阔的时代画卷,触及到当时许多尖锐的社会问题。
小说主人公于连的经历和遭遇反应了当时广大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普遍命运。
在这样一个历史交替过程,出生农民的知识分子于连希望凭着个人的奋斗跻身社会上流位置。
他没有封建阶级与生俱来的高贵地位,也没有大资产阶级的丰富财产,有的只是出生农民的低微身份,备受侮辱和歧视产生出的强烈自尊心。
作为一个社会典型,于连属于法国大革命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知识青年,在王政复辟时期,是被排斥在政权之外的中小资产阶级“才智之士”的代表。
这类人大都受过资产阶级革命的熏陶,为拿破仑的丰功伟绩所鼓舞,早在心目中粉碎了封建等级的权威,而将个人才智视为分配社会权力的唯一合理依据。
他们大都雄心勃勃,精力旺盛,在智力与毅力上大大优于在堕怠、虚荣的环境中长大的贵族青年,只是由于出身低微,便处在受人轻视的仆役地位。
对自身地位的不满,激起这个阶层对社会的憎恨,对荣誉和财富的渴望,又引诱他们投入上流社会的角斗场。
他们是矛盾的结合体,既有他们这个阶级同贵族的矛盾,也有他们不甘于现状,试图挤入这个让他们憎恨的上层社会的矛盾。
而且上天赋予出生平民的于连过人的天资,他聪敏好学,记忆力超凡。
在启蒙思想家自由平等的观念影响下,他幻想走入拿破仑那条红色的道路。
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建功立业。
可是复辟的现实使平民可以靠能力才干实现生命显赫的拿破仑时代消失了。
于连不得不选择黑色的道路,即通过成为大教主获得社会地位的提高。
由于受到野心的驱使,于连不得不生活在一连串的矛盾当中。
他根本不相信上帝的存在,却要装出一副热烈的、虔诚的面孔;把全部《圣经》看成谎言,却将整个拉丁文的《圣经》和《教皇论》熟读成诵;明明憎恨贵族的特权,却不能不用包藏着“痛苦的野心”去料理侯爵的事物,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为反动贵族的秘密会议送情报……然而这一切的努力仍不能填平等级的鸿沟。
在那帮贵人的眼里,于连至多是个服务得很好的仆人罢了。
贵族社会按人的身份等级划分得极为周全的礼貌、谈吐中冷漠轻蔑的表情、餐桌上的末席地位……种种无形的刺激只能加深于连的痛苦和嫉恨。
他在那个“腐朽的上流社会”里,成为唯一能以冷静、批判的眼光观察一切的人。
他鄙视贵族阶级的僵化保守、平庸无能,痛恨耶稣会教士的伪善、贪婪和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寡廉鲜耻,他把巴黎视为“阴谋和伪善的中心”,把神学院称作“人间地狱”,在内心诅咒瓦勒诺之流的“社会蠢贼”和“杀人不见血的刽子手”。
不过,于连对社会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是从个人受屈辱的感情出发,他对统治阶级的特权表示愤慨时,并非不想和他们分享特权的一部分;他在指责官场的同时也在试图挤入官场,并效仿他们的行径;当他获得十字勋章时,他的想法是“我当遵照给我勋章的政府的意旨行事”;当他为父亲谋求官职而损害一个正直人的利益时,他想“这还不算什么,如果我想成功的话,我还得做出许多不公道的事来。
”这样一来,于连实际上肯定了许多自己以前否定过的东西,追求自己所诅咒的对象,他自身的行动与他对社会尖锐的指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他自己也成为被自己讽刺的对象。
但是于连毕竟来自受排挤的阶层,他的才智受到某些人的赏识,却招来更多人的嫉恨。
他们千方百计给于连的成功设置阻碍,终于完全粉碎了他的幻想,迫使他在绝望中公开与统治阶级决裂。
他在法庭上那段自杀性的发言,画龙点睛地道出了全书的主题:“我是一个反抗自己卑贱命运的农民。
”他尖锐地指出统治者之所以如此严厉地对待他,只是为了使那些出身贫贱,但有幸受到良好教育,敢于混迹上流社会的年轻人永远丧失进取的勇气。
这种与社会对立的个人,一方面是封建社会形式解体的产物,另一方面是十六世纪以来新兴生产力的产物。
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自我”的观念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个人幸福、个人价值、个人意志、个人的自由和独立,总之以自我意识为中心的意识冲击着封建时代的一切道德观念。
这既是历史的巨大进步,又包含着封建时代的一切道德观念。
资本主义的竞争法则既唤醒了个人的能动性,释放了人们潜在的创造力,同时又不可避免地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处于对抗状态。
因而个人的孤独感,个人与社会的不协调,个人与社会对立和抗争……便成了这一时代最有特征意义的现象。
二、于连的爱情于连不是完人。
他的感情不是纯洁无暇,他的行动和思想充满矛盾。
但正因为如此才是一个真实。
这个人物是法国大革命以来种种新观念的代表,他的对立面是腐朽落后的复辟势力。
他以贫民阶层的平等意识对抗封建等级观念,他对自己的价值有充分的自信,并认为有权让自己的社会地位配得上自己的价值。
他只承认自我,只考虑自我,既不顾及传统也不考虑道德。
他的两次爱情是很好的证明,他只对自己负责。
或者说他心中只有一种道德,肯定自己的价值,维护自己的尊严。
于连之所以比一般人给人更强烈的印象,显然不是道德力量一起的美感,而在于他是一种信念和力量的化身。
特别是周围充斥着“世纪病”患者的一片呻吟,而这个形象就显得格外突出。
也正是这种突出的形象,于连才能获得两位贵族女人的青睐。
《红与黑》中所描绘的于连的两场爱情是当时法国“十分沉闷而又充满猜疑”的社会生活中的两种新型爱情:“一种是脑袋里的爱情,一种是心坎里的爱情”。
这两种爱情都是资产阶级化了的贵族专制统治在上流社会内部所造成的心理状态。
出身于平民阶级的青年于连,为了改变自己低下的社会地位和贫穷的生活状况,决心与上流社会进行一番搏斗。
早年的启蒙主义思潮和拿破仑的英雄业绩鼓舞着他,铸成了一股顽强拼搏的意志力。
而赢得贵族夫人和小姐的爱情,则是他实现个人野心的捷径。
在波旁王朝复辟时代,这也几乎是于连唯一可能的飞黄腾达之路。
当德·瑞那尔夫人自自然然地爱上于连时,他的阶级意识使他十分警觉。
自卑感使他同夫人保持着距离。
但是,平民阶级的自尊心,尤其是于连要打进上流社会的个人野心,又驱使他去接近这位夫人。
他把通过德·瑞那尔夫人打进上流社会,看作自己的一种“责任”,把赢得夫人的爱情看作对统治阶级的“战斗”。
如果说,于连上述这种心理活动是属于“头脑里的爱情”的话,那么,当于连在卧室里看见“这么美艳的夫人”,便一下子忘记了自己头脑里的种种计划,也忘记了装假做作,“回到他本来的面目”。
热烈的真情,使他“两眼充满了眼泪”。
双方的爱情经过身心的交融,于连“一无所思,一无所欲”,思想感情处于甜蜜幸福的境界。
这时候,于连的爱情已从头脑里沉浸到心坎里去了。
但是,于连的阶级意识,向上爬的野心,做人应有的尊严,即他所谓的“责任”,很快地又攫住他,提醒他,教他从那种全身心的爱情中拔出脚来。
于连经过一番内心的自我反省,第二天便对德·瑞那尔夫人表示出英雄气概,不肯正眼看她,以至于使德·瑞那尔夫人怀疑于连不爱她了。
其实,“他所有的时间都在思量她的迷人的地方。
”头脑里的思想观念终于抵不住内心涌出的热烈爱情。
在于连和德·瑞那尔夫人的亲密交往中,“一种愚蠢的观念,觉得出身微贱,譬如自生自灭的可怜虫,会被人家看成是一个低劣的情人,这观念到现在完全消失了。
”于是,“于连恢复了他那个年纪的全部热情,他疯狂般地堕入爱情里。
”这就是说,头脑里的爱情又回到心坎里的爱情了。
②当然,阶级地位的不同和社会风气的冷酷,绝不许可于连和德·瑞那尔夫人的爱情永远保持下去。
于连的处境还是要驱使他走自己的路。
司汤达认为:保护自己的本能是从昆虫到英雄共有的一条法则。
于连为了保护自己,日后能混出个样子来,他随时准备离开德。
瑞那夫人。
他的个人野心和英雄幻想,使他把“心坎时的爱”深深地埋藏起来,而用“头脑里的爱”去为自己的事业开路。
于连到巴黎后与德·拉木尔小姐的恋爱便是这样的。
对于德·拉木尔小姐,于连没有爱,而是刻意地、强制性地在脑海告诉自己要爱德·拉木尔小姐罢了。
三、于连形象的社会意义于连曾经天真的以为凭借自己的才能能平步青云。
他是复辟时代受压抑的出生平民,有知识、有抱负的青年代表。
他的虚伪是建基于对社会阶级的矛盾的反抗。
如果他处于拿破仑时期的话,他肯定能够凭借自己的勤奋拼搏青云直上,改变自己的地位。
然而他处于复辟这样一个扼杀有识之士的时代,他注定成为一个叛逆平民而受到泯灭的悲惨角色。
强大的贵族资产阶级不允许一个出身低微的青年进入他们的圈子,这正是残酷的阶级矛盾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