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中于连性格形象分析
外国文学史论述题
外国文学史论述题于连的形象分析于连是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主人公,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青年个人奋斗的典型,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矛盾人物。
(1) 青年个人奋斗典型:①有平等的要求和出人头地的愿望②有强烈的阶级意识和孤傲反抗的性格③采用“个人主义”的斗争方式,为了目的不择手段。
他凭借自己的学识、勤奋学习,从木匠之子到家庭教师到神学院教师再到侯爵秘书,努力谋求个人幸福。
(二)主体世界的对立与冲撞(矛盾性格):《红与黑》真实地展现了个人奋斗者于连的心理演变历史,这5年也是他人格中两种自我的相互压制与抗争的过程。
①既有反抗又有妥协:他短暂的一生,是反抗--妥协--反抗的一生。
他反抗命运,但在谋求个人幸福时多次妥协:勤奋研习神学,向贵族阶级低头。
而法庭上的演说,拒绝乞求赦免,是回归反抗性的体现。
②既自尊又自卑:初出茅庐的于连胆怯、敏感、腼腆,却怀着要出人头地的雄心。
如:为了考验自己的勇气,抓住德·瑞那夫人的手臂,战胜了“自卑”心理;他有才,对《圣经》倒背如流,常以此来获得优越感,自尊和高傲压制了他的自卑心理。
③既真诚又虚伪:对德·瑞那夫人的爱是“心坎里的爱”,在狱中想的还是德·瑞那夫人,在谢朗神父的慷慨大度面前哭泣等,可以看出他的真诚。
他对玛特尔小姐的爱是脑袋里的爱,心里只有拿破仑却勤奋地研究神学,不接受好友富凯的发财方式只为证明自己的才干等,又体现出他虚伪的一面。
④既勇敢又怯懦:他不择手段去追求个人幸福,追求德·瑞那夫人,法庭演说等都是他勇敢的表现。
但他崇拜拿破仑是偷偷的,与夫人的感情败露便逃避进入神学院,在此,他又是怯懦的。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是如何运用美丑对照原则的雨果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情节、场景的对照1、 情节的对照:①两个王国:路易十一封建王朝之下,统治黑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巴黎高墙环绕,人民怨声载道”。
《红与黑》“于连”人物形象分析
《红与黑》“于连”人物形象分析《红与黑》这部作品的历史背景是法国玻旁王朝复辟时期,在这一时期,历史出现了短暂的倒退,社会迅速转型,贵族与资产阶级力量共存并相互对抗,这一切现象使得青年充满了迷茫与矛盾,于连就是一个典型的生活在这一时期的青年。
于连是个有才华也有理想的青年,他小时疯狂地崇拜拿破伦,渴望像拿破仑那样身佩长剑,做世界的主人。
他认为拿破仑“由一个既卑微又穷困的下级军官,只靠他身佩的长剑,便做了世界上的主人”。
然而他却生活在复辟王朝时代,不能借助穿上拿破仑军队的军服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便寄希望于穿上教会的“黑袍”来成就自己。
于连不仅选择了一条违背自己初衷的成名道路,他更是被判了自己原来的信仰,这就使得他充满了矛盾和痛苦。
“生不逢时”与“怀才不遇”让他对贵族感到愤怒与不满,然而他到教会学习;与张瑞那夫人、玛特尔小姐交往的目的又是为了挤入贵族社会。
于连拥有俊秀的外表和过人的才华,这是他自傲的资本,然而在那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于连拥有的才华与自己地位、荣誉极不相符,因此当他面对复辟贵族时高傲反而使他感到自卑,并产生出强烈的占有欲和变态的上进心。
例如:于连无意间触到了瑞那夫人的手,她一下子缩回去了,于是于连以为瑞那夫人看不起他,便决心必须握住这只手并最终和瑞娜夫人发生了奸情;他对玛特儿也是一样,她只是于连往上爬和用来满足虚荣心的工具。
于连选择了“不能他们打倒就加入”的这条路,这就意味着他放弃了原有的信念,放弃了对理想的追逐与思考。
或许于连面对的一切是每个社会转型时期的青年都要面对的,在这样的时期青年失去了一切理所当然的东西,包括信仰、理想、价值观等等,有人会坚持思索和对现实得反抗,然而更多的人会选择或被迫选择随波逐流,于连真正的悲剧不在于他的死亡或他“奋斗”的无果,而在于他在病态社会的环境中被异化从而背离了自己的信仰,他虽然用自己的方式不断的奋斗,但他一辈子没有为自己而活,一个有才华的有进步思想的青年就这样在社会中沉沦了,这才是最可悲的。
《红与黑》“于连”人物形象分析
《红与黑》“于连”人物形象分析《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19世纪法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贵族子弟于连通过追逐权势和爱情,逐渐墮入道德沼泽并最终走向悲剧的故事。
于连是小说的主角之一,他的形象充满着鲜明的对比和矛盾,既有着聪明才智的一面,又有着骄傲冷酷的一面。
于连是小说中描写的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
从外貌上看,他身材高大,黑发碧眼,面容英俊,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性格上看,于连聪明机敏,学富五车,擅长操纵人心,富有魅力。
他利用自己的才智和威望迅速崛起,成为一个富有权势的骑士。
然而,与于连高大威猛的外貌相对应的是,他内心的骄傲和冷酷。
于连对权力和地位有着强烈的渴望,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他不择手段,甚至不惜背叛自己的原则和信仰。
他利用心机和谎言,暗中操纵他人,追逐权势的同时,也逐渐陷入了一系列的道德沼泽之中。
作为一个贵族子弟,于连身上几乎没有真正的爱心和同情,他抛弃了自己的爱人,将自己的利益和地位放在第一位,最终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与此同时,于连也具有一定的矛盾性。
尽管他野心勃勃,追求权势,但他也有着对理想和真实的渴望。
他向往着理想和幸福的生活,但却因为家庭、社会和个人的原因而无法实现。
他明白自己的境遇,深感自己与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
他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一切,但最终陷入了自己的欲望和道德困境之中。
总的来说,于连的形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
他既有着聪明才智的一面,又有着骄傲冷酷的一面。
他深刻揭示了贵族子弟在19世纪法国社会中的境遇和矛盾,他对于权力和地位的追求使他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和道德准则。
尽管他努力追求理想和幸福,但最终却走向了悲剧,成为了一个道德沼泽的囚徒。
于连的形象不仅是对19世纪法国社会的一种讽刺和批判,也是对人性的深度思考和揭示。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分析Word版
摘要:《红与黑》是19世纪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也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法国波旁王朝复辟为背景,以平民知识分子于连与贵族资产阶级上层社会顽强曲折的斗争为主线,着重描写他的个人奋斗历程和悲剧命运。
在于连身上充满着矛盾,也正是这种矛盾让于连这个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更耐人寻味。
于连讨厌不学无术、腐朽堕落的贵族社会,却又羡慕他们优越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并千方百计要挤进去。
为了实现自己跻身上流社会的梦想,于连甚至牺牲自己圣洁的爱情。
本文主要从于连言行上的矛盾以及处理“心坎里的爱情”和“头脑里的爱情”的矛盾和他的社会意义来探讨于连这个人物形象。
关键词:《红与黑》;于连;形象;爱情引言小说原取名《于连》,出版时改为更具象征意义的《红与黑》,这本身就是一组矛盾。
一般认为它包含以下几层含义:第一,从整体构思上看,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作者旨在“细心的描绘”“19世纪最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头上的历届政府给法国人带来的社风气”①。
可以说,“红”象征着拿破仑时代,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血,和丰功伟绩;“黑”意味着复辟时期的王朝和教会的黑暗统治。
第二,从于连的生活道路来看。
实际上于连一生走过了“之”字形的道路:作为一个有抱负、有才华的贫民青年,他曾想过通过“红”走上社会;但是正如法国作家阿拉贡所说,在复辟时期,贫民子弟三十而立功于战场,跃升将军的梦想已无法实现。
而同时于连又目睹了圣职人员的荣耀,萌发了披上道袍跻身上层社会的念头,并身体力行地为之奋斗。
但于连的本质是纯真、善良的,所以他没有一直堕落下去,而是在经过了风雨之后,悬崖勒马,回到了最初的“红”上来。
如果说,于连最初“红”的理想还带有青年人的浪漫色彩的话,那么在他短暂人生的最后时刻对“红”的认识有了升华。
第三,也可以从小说的“预言性”场景来看。
于连到德·雷纳尔家当家庭教师前在教堂里看到了溅在地上圣水的颜色,以及后来在他之前坐过的地方枪杀夫人;小姐在每年4月30日披黑;于连在监狱里关于猎人的黑靴子踢翻蚂蚁窝是发出的“火光”思考等,都带有“红”与“黑”的描写,并富于寓意和哲理。
《红与黑》于连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怎么评价于连
《红与黑》于连的性格特点是什么怎么评价于连(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红与黑》于连的性格特点是什么怎么评价于连【导语】:于连是《红与黑》中的重要人物,关于于连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一直受到大家的关注,本店铺来给大家介绍于连的评价,来了解一下吧。
《红与黑》中于连的理性
《红与黑》中于连的理性于连是《红与黑》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是主人公朱利安·索雷尔的竞争对手,也是小说中展现出理性思维的典范。
于连具备极其冷静而严谨的思维方式,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深思熟虑的行动策略,不断地在社会和政治斗争中获得成功。
于连体现出了极高的智慧和敏锐的观察力。
正是通过他敏锐的观察,才使得他能够揣摩人心,看透事物的本质。
在小说中,他通过深入观察和分析来了解人们的动机和诉求,准确地判断他人的行为和心思。
他对朱利安的采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用一系列的问题和辩论,对朱利安的动机和思想进行剖析,使得朱利安感到自己如同赤裸裸地暴露在众人面前,没有任何隐私。
于连善于利用自己的冷静思维和深谋远虑,制定出一系列的行动计划。
他清楚地意识到,一味依赖情感和冲动是无法在现实世界中获得成功的。
他通过精心策划和利用自己的智慧,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和策略,最终实现了他的目标。
在小说中,他对待爱情和婚姻问题也是十分理性和理智的。
他对待凯瑟琳和朱利安之间的感情是非常冷静的,他只关心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利益关系,而没有被感情所左右。
于连还展现出了出色的个人能力和组织才能。
他不仅仅是一位聪明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
在小说中,他领导军队对抗帝国的入侵,展现出了他卓越的领导能力和冷静的冷静。
他百战百胜的战果使得人们对他产生了极大的敬佩和崇拜。
在小说的结尾部分,于连也因为一时的冲动而陷入了困境。
他在执行一次政治任务时着了迷,对于自己的利益和野心没有控制好,最终造成了他的失败。
这一点说明,《红与黑》通过于连的角色,向我们展现了理性思维的局限性。
尽管理性思维具有很大的优势,但过分地追求理性也可能导致冲动和失误。
浅析《红与黑》中于连的性格特征及其成因
教解析JIAO JIE XI 《红与黑》,原名《于连》,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司汤达的代表作。
司汤达经历了整个法国大革命,其《红与黑》被誉为“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鼻祖”。
于连,是司汤达在《红与黑》中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
通过了解于连的性格特征、分析其复杂性格的成因,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小说《红与黑》的艺术魅力。
接下来,笔者就作简要分析。
一、于连的性格特征于连的性格非常复杂。
他既热情,又虚伪;既强横,又柔弱;既高傲,又自卑。
在小说中,他时而反抗,时而妥协,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人。
于连勇敢而大胆。
他很早就形成了反抗和仇恨权贵阶层的心理,他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像他一样建功立业。
他既敢想,又敢做。
然而,封建等级制度令他的希望逐渐破灭。
当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便投靠了教会,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妥协为手段,开始走上奋斗的道路。
但是,他的反抗又是那么的荒唐和消极,他贪婪地攫取金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他的反抗是盲目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都是以捍卫自己的利益为前提,的这也就注定了他不可能走向成功。
于连腼腆且害羞。
他曾经是“汝拉山区的穷乡下人”,他的父亲以为他活不长,家里的人也都看不起他。
礼拜天在广场上玩耍时,他总是挨打。
他爱读书,也因此常常被父亲打得晕头转向,满脸是血。
“他的眼里含着泪,肉体的痛苦自不待言,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失去了心爱的书”。
从小就生活在只有男人的粗暴而没有女人的温柔的环境里的于连,具有羞怯、腼腆、柔弱等特点。
于连也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
虽然出身于社会底层,但他并不满足于现状,而是想要努力进入上层社会。
极强的自尊心使得他与贵族阶层格格不入,始终保持着距离,这也让上层社会的人发现于连不属于他们的阵营,于是他们便恶狠狠地把他抛弃并置于死地。
虽然成为了侯爵的亲信,但是在这个以金钱和门第为重的社会,他深深地感受到了孤独和悲凉。
周围人对他的蔑视激起了他的仇恨,他于是开始疯狂地报复,决心要征服上层社会的玛蒂尔德小姐。
于连的悲剧人生_红与黑_中的于连形象
118《红与黑》是法国现实主义奠基人司汤达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极其深刻的社会内涵和思想意义的作品。
作者以细腻、深刻的笔调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于连这个形象,这个个人奋斗者是世界文学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
他不仅反映着当时社会关系的两极对立、矛盾冲突,而且显示着真与假、美与丑的性格二重结构。
有人在于连的身上看到的是心灵的诗意和社会的平庸之间的对立,是社会对个人的戕害以及个人对社会的反抗;有人认为于连的全部心灵都体现着一种与封建观念相对立的思想体系,一种以个人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决定了他和那个即将灭亡的社会之间的不可调和的冲突,也决定了他无可挽回的悲剧命运;有人则断言于连的悲剧是小私有者盲目追求个人利益的悲剧。
于连究竟是个人主义野心家,还是一个反抗封建制度的资产阶级英雄,就成了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
其实,于连的性格是多元多层次的,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系统。
既有突出的坚定性,又有复杂的矛盾性,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坚定的个人反抗精神在于连的一系列性格冲突中始终贯穿着一根追求个人自由发展的性格坚定性的红线。
强烈的自我意识是他性格中的核心成分,而自我意识在环境的作用下,产生出平等观念、反抗意识和个人野心。
于连是一个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艺术形象,出生于家境贫穷、生活困苦的小锯木厂主家庭。
他聪明、干练、敏感、倔强,具有火一般炽热的性格和强烈的自尊心。
他极端不满自己现实的处境,热烈追求个人的自由、平等。
他狂热地崇拜拿破仑,想凭自己的才干,成为拿破仑式的英雄。
他充满激情地说:“一个富有热情的心灵,应该有所发明和建树。
”他身上强烈地表现出平民的反抗意识和小资产阶级个人进取的野心。
于连的悲剧人生——《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文/ 冀慧颖《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反抗与妥协、自尊与自卑、雄心与野心、虚伪与正直等双重性构成了于连思想性格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红与黑》于连形象分析
《红与黑》的读书笔记于连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他勇敢,出生卑微却敢于追求资产阶级阔佬的夫人:他胆怯,去巴黎面试侯爵助理的时候,凝重的气氛可以让他害怕的哭:他真实,拒绝了艾丽莎的爱慕,不为她所拥有的遗产而魑魅献殷:他虚伪,两段爱情的开端都源于他的虚荣心作祟,而不是自己真实的情感:他矜持,对于上流社会的种种不为所动,不阿谀奉承,对于美丽的德·瑞纳夫人和巴黎最漂亮的姑娘玛蒂尔德·德·拉莫尔都表示了反感和被动;他伪善,为两个女人爬梯子偷情,面对深陷的爱情毫无尊严;他自信,果断霸气的回复来自上层阶级的侮辱;他自馁,常常怨艾自己的卑贱身世,和自己高攀的可笑我喜欢于连!他的风度,他的英俊,他的才华,他的个性…….这已经不是怀揣青涩和无知的少女所倾心的只有个性和外在,没有深度和立场的男人,这是一个无比强势而又不失可爱的男性。
而他的死正是因为他的强势和其后对名利的渴求达到一种过分的陷入,他因为眼前的繁华而颠倒了自己的人格。
我们不能怪罪他,因为他有无比庞大的自尊心,他有太强烈的对成功的渴求!这些都是好的东西,这些让这个年轻人显得尤为进取。
而正是这些东西与那个时代令人窒息的冷漠和伪善压迫着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打击着他纯白干净的对繁华和成功的梦寐,他便毫无芥蒂的陷入陷阱他走向成功的道路是比较迅速的,我看到的他成功的因素在于他过人的才华,但是只有才华恐怕他也很难如此迅速的成功,他的情妇对他的辅助是很大的一个因素,和他自身的拼搏也是脱不了干系的。
而在他步步前进的时候自信心的膨胀,和对于荣耀的难以取舍也为他之后的成败埋下了祸根。
有人说于连在他犯罪之后已经彻底的失败了,而我觉得他短暂的一生的成败应该是在最后成功的,因为他在监狱里深刻反省了自己。
看清了所有的富贵荣华都是空洞的,看清了这个时代的丑陋,看清了自己真正爱的女人,看清了自己,他可以平静的面对死亡,可以将一切看的更宽容些。
他在这个时期在归于平静之后真正有时间思考,在审视和批判中他的人生境界有了升华。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浅析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浅析中文概要: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成功地塑造了于连这一艺术典型,分析这一形象,了解其性格,探究其命运的根源,能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小说的主题。
于连的性格具有复杂性、多元性。
他孤独、高傲、自尊、自卑、多疑、仇视、反抗,而又妥协,有野心有雄心,虚伪又正直。
这既是家庭的影响,更是社会的影响。
《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是个复杂的艺术典型。
于连是时代的产儿,他的性格是他生存的社会生活所塑造的―――、性格的复杂性及其根源于连的祖先是非洲的埃及奴隶,父亲是农民木匠,他的出身被人歧视。
自小就身体瘦弱,脸色苍白,不适于劳动。
西朗神父和拿破仑的老外科军医从相反的两方面为他指引了两条道路:参军或当神父。
拿破仑的骑兵远征意大利的雄姿“使他发狂”“热血沸腾”,拿破仑的垮台又使他凭借才干做将军的美梦破灭。
与此同时教会显示了它强大的势力,于是他急急忙忙念拉丁文。
从此他只能向往着热血炮火的将军生涯却又做着穿黑道袍升红衣主教的美梦。
他怀着要出人头地改变自己贫贱地位的强烈愿望,在不断的向往和屈辱中养成了孤独、内向、高傲、自尊、自卑、多疑、仇视、反抗的复杂性性格。
于连的多元化性格是从自幼生活时就埋下种子的,随着他在复杂社会中的淬炼,表现得越来越鲜明、复杂。
于连十九岁西朗神父介绍他做了市长的家庭教师,他爬上了社会竹竿的第一节。
他感到周围都是敌人,甚至恨夫人生得太美。
为了报复市长对他的傲慢态度,他不择手段地占有夫人。
最初,他的欣赏、羡慕、性爱与仇恨的感情交织在一起,她第一次吻她的手时,并不是爱,而是出于对贵族阶级的嫉妒、仇恨、报复的心理,是为了维护他的尊严,当雷纳尔夫人近乎寻求保护的不顾一切的爱回报了他的时候,于连却感到了实现拿破仑英雄行为后的欢欣、欣赏和胜利。
在这一阶梯上暴发户的发迹,新贵族的丑恶嘴脸,保皇党的倾轧,正教间的争斗和资本主义的金钱法则为他的性格发展提供了动因。
市长夫人的爱使他熟悉了上流社会的礼仪,为他以后踏入上流社会准备了条件。
于连的形象分析
一.对上流社会语言上措辞激烈,行动上却千方百计跻身上流社会。
是伪善性格的集中表现。
小说《红与黑》出版至今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了,为什么在这风云变幻的200年中小说仍可以经久不衰?原因在于小说不仅十分成功地塑造了于连·索黑尔这个极富时代色彩,又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而且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展示了法国复辟王朝时期广阔的时代画卷,触及到当时许多尖锐的社会问题。
小说主人公于连的经历和遭遇反应了当时广大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普遍命运。
在这样一个历史交替过程,出生农民的知识分子于连希望凭着个人的奋斗跻身社会上流位置。
他没有封建阶级与生俱来的高贵地位,也没有大资产阶级的丰富财产,有的只是出生农民的低微身份,备受侮辱和歧视产生出的强烈自尊心。
作为一个社会典型,于连属于法国大革命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知识青年,在王政复辟时期,是被排斥在政权之外的中小资产阶级“才智之士”的代表。
这类人大都受过资产阶级革命的熏陶,为拿破仑的丰功伟绩所鼓舞,早在心目中粉碎了封建等级的权威,而将个人才智视为分配社会权力的唯一合理依据。
他们大都雄心勃勃,精力旺盛,在智力与毅力上大大优于在堕怠、虚荣的环境中长大的贵族青年,只是由于出身低微,便处在受人轻视的仆役地位。
对自身地位的不满,激起这个阶层对社会的憎恨,对荣誉和财富的渴望,又引诱他们投入上流社会的角斗场。
他们是矛盾的结合体,既有他们这个阶级同贵族的矛盾,也有他们不甘于现状,试图挤入这个让他们憎恨的上层社会的矛盾。
而且上天赋予出生平民的于连过人的天资,他聪敏好学,记忆力超凡。
在启蒙思想家自由平等的观念影响下,他幻想走如拿破仑那条红色的道路。
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建功立业。
可是复辟的现实使平民可以靠能力才干实现生命显赫的拿破仑时代消失了。
于连不得不选择黑色的道路,即通过成为大教主获得社会地位的提高。
由于受到野心的驱使,于连不得不生活在一连串的矛盾当中。
他根本不相信上帝的存在,却要装出一副热烈的、虔诚的面孔;把全部《圣经》看做谎言,却将整个拉丁文的《圣经》和《教皇论》熟读成诵;明明憎恨贵族的特权,却不能不用包藏着“痛苦的野心”去料理侯爵的事物,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为反动贵族的秘密会议送情报……然而这一切的努力仍不能填平等级的鸿沟。
于连人物形象分析
于连人物形象分析于连人物形象分析于连(Julien)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为了实现自己的巨大野心而孤身一人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辛苦地奋斗着,其间不乏种种不光彩的手段。
正当他自以为踏上了飞黄腾达的坦途和得到了超越阶级的爱情之时,社会却无情地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于连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于连人物形象分析《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个人奋斗者的典型。
1、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
出生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
爱读书身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平民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投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
2、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
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在德·瑞拉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桌吃饭,显示出反抗的精神。
在贝尚神学院: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
不信教却是神学院最虔诚的教徒,又是彼拉院长的宠儿。
在这里具有对抗意识的青年逐渐成了一个和教会同流合污的野心家。
在木尔侯爵府: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忠心为侯爵效劳、和侯爵女儿玛特儿恋爱、结婚最终得到了一份颇丰的地产和官衔。
3、于连的平民阶级意识并未完全泯灭。
入狱后,他开始反省,认识所走的道路的`虚伪和痛苦。
法庭演说是于连对贵族大资产阶级的谴责和对社会的抗议,也是他反抗精神的爆发和悲剧命运的总结。
4、人物形象的局限性。
他的行动是个人盲目的,他的反抗具有极大的动摇性,一旦个人的追求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于连的性格是什么多重性格小说中索黑尔父子相互敌视的紧张关系令人莫名其妙,比如书中开始便写到老索黑尔和于连的冲突,由于老索黑尔叫了于连两三声没有得到回答,他就扑上去给了于连一拳一巴掌,直打得于连晕头转向、鲜血直流。
《红与黑》于连形象分析
于连的个人魅力不在于其道德思想,而在于其始终如一的反抗精神,对人格尊严的关注,在于他即使伪装也不能熄灭的内心的激情,不能压制的真实自我。与雷纳尔夫人相爱,他虽然出于非爱情的动机,但感受到雷纳尔夫人的真心后自己也坦率真诚的爱上了雷纳尔夫人,在神学院里,他始终不迎合更有势力的一方,在院长要离去时愿意供出自己的钱财援助院长,在发现拉莫尔小姐不爱他以后,激愤之下几乎要把拉莫尔小姐杀死,也正是这样刚烈的血性,人性唤起了拉莫尔小姐的真爱。
尽管于连身上集中了人性的善与恶,高尚和卑劣,在他向雷纳尔夫人开枪面临审判以后,他的良心和正义感战胜了对权势名利的欲望,他坚持守卫自我的人格尊严,拒绝为了活下去归顺讨好贵族阶级,而选择成为斗士。他坚持内心火热的红色的对拿破仑式勇武征战的英雄崇拜,鄙夷黑色的尔虞我诈耍阴谋诡计的教会和贵族,最终成就了自己为阶级斗争而死亡的悲剧性英雄形象。
与上流社会妇女恋爱是于连对高等社会地位野心的目标之一,恋爱对于他来说首先不是出于个人感情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个人虚荣心,为了"有朝一日我发迹了,万一有人责备我干过家庭教师这个低贱的职业,我可以告诉他,是爱情迫使我从事这项工作的。" 他依据拿破仑对女人的看法进行他的恋爱战斗,像履行必须完成的职责,与雷纳尔夫人单纯的,毫无心机的爱恋形成鲜明对比。于连在恋爱中还有一些不择手段的低劣做法,例如用给德·费尔瓦克夫人寄假情书的方法刺激德·拉莫尔小姐。这些都体现出于连个性的缺陷,他并不是一个道德完善,高尚纯洁的理想型英雄,而是真实的不完善的人。
《红与黑》于连形象分析
《红与黑》是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小说以主人公于连的个人奋斗历史展现出广阔的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生活面貌,以现实主义的客观叙事描绘出激烈的政治斗争阶级矛盾,揭露教会和贵族阶级的黑暗腐败,塑造了充满矛盾,复杂多元的主人公形象。
《红与黑》中于连的性格特征分析
《红与黑》中于连的性格特征分析内容摘要:于连是一个年轻英俊、聪明敏感、精明能干但出身平凡,有着雄心抱负的小伙子。
他自卑而又高傲虚伪,有野心,并有着敏锐的贫民意识和反抗精神,在一次次利益得到满足就表现出满足。
关键词:自卑、高傲、虚伪、有野心、反抗精神、恋母《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一个年轻英俊、聪明敏感、精明能干但出身平凡,有着雄心抱负的小伙子。
他极其崇拜拿破仑,羡慕拿破仑时代青年人能凭借自己的才干青云直上。
他努力的抓住每一个机会,跻身于上流社会,最终仍在平民与贵族的双重身份双重矛盾中以失败告终。
对于于连,有人认为他虚伪、阴险,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阴谋家、野心家;也有人认为他是当时反对封建权贵的勇士,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代表;更有人认为他是时代的悲剧英雄。
然而这些,都只提到他性格中的一部分,于连的性格,是很复杂的。
于连自卑而又高傲。
他从小体弱,而他又出身在贫困家庭,一个需要干体力活的家庭。
他父亲不喜欢他,两个强壮的哥哥喜欢欺负他,使他在家无立足之地。
而在社会上,在复辟的波旁王朝,贵族就是贵族,平民就是平民,以出身排地位、定荣辱,界线分明,等级森严,占统治地位的是教会和贵族。
他出身在一个木匠家庭,卑微的出身使他成为那个年代里社会的最底层。
这是于连自卑的原因。
但是,对他来讲,最重要的是个人的荣誉和尊严。
他所追求的是靠自己的力量赢得的。
他曾先后拒绝市长夫人、木尔侯爵的钱财,靠着他的高傲和才能,征服了市长夫人和侯爵女儿。
于连是个虚伪且很有野心的人。
这跟他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可以说,出生地位的地下,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
从书中可以看出,于连年轻英俊,意志坚强,精明能干,有着惊人的好记性,有着较好的知识素养和语言天赋。
然而波旁王朝的复辟让拿破仑时代的大革命渐行渐远,大资产阶级也逐渐壮大,使他在这个偌大社会找不到施展才华的一席之地,于是他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
他口是心非,善于把自己的真实感情深藏起来。
《红与黑》中于连的理性
《红与黑》中于连的理性《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尤利安·索雷尔(Julien Sorel)的一生。
于连(Yu Lian)是索雷尔的另一个名字,他是一个出身贫寒的青年,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锐利的理性,在一个充满世俗诱惑的社会中奋斗,最终走上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在小说中,于连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理性思维和行为举止,他的理性成了他身上最耀眼的光芒。
于连的理性还表现在他与爱情的处理上。
面对复杂的感情纠葛,于连没有被情感冲动所左右,而是用理智和冷静来处理。
他深知自己与米热尔尼夫人之间的关系并不平等,所以尽管深爱对方,但他从未有过奢望。
而当他遇到了克莱尔时,于连虽然深陷热恋,却还是能够以理性的眼光看待这段感情,最终选择了追求自己的事业和未来。
于连的理性也体现在他的行动中。
他在达成自己的目标时,总是冷静、理性地制定计划,并坚定地执行。
比如他在谋划自己的未来时,决定放弃对米热尔尼夫人的幻想,选择了一个更加适合自己的出路;再在面临爱情与事业的选择时,他虽然深爱克莱尔,但最终还是果断地选择了自己的事业。
这些行动都是凭借着理性思考和冷静判断所做出的选择,展现了于连的理性和果断。
于连的理性也表现在他对待人际关系的态度上。
他凭借着聪明才智赢得了米热尔尼夫人的信任,成为了她的私教并与她保持着特殊的关系。
但他也明白自己的处境和立场,不会被感情左右,而是用理性来处理这段复杂的人际关系。
在与克莱尔相识之初,他并没有被美丽的外表所迷惑,而是用理性看待这段关系,并在之后的相处中,用理性和真诚来对待对方。
《红与黑》中的于连是一个理性聪明、冷静看待世界的人。
他用理性思考和行动指导自己的前进,不被世俗的诱惑和情感所左右,最终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在这个物欲横流、现实世界中,他犹如一股清流,洗涤着自己的心灵,也感染着身边的人。
他的理性为他事业的成功和心灵的平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了小说中最耀眼的存在。
于连形象分析
浅析于连的人物形象摘要:司汤达的《红与黑》写的是法国青年于连.索莱尔的故事。
许多人认为于连.索莱尔是一味向上爬的野心家,他自尊与自卑、雄心与野心、拥有才华与行动幼稚、虚伪与正直、反抗与妥协、看是无情却有情,这正如书的题目一样“红”与“黑”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
关键词:爱情理想矛盾悲剧一、于连.索莱尔的理想。
他虽出身卑贱,却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又有着杰出的智慧,所以他能在所谓的上流社会中生存。
他总追求“英雄的梦想”希望自己能像拿破仑一样,这是于连.索莱尔才华与雄心的体现;但是他也是一个不折手段具有野心行动又那么幼稚可爱的人。
为了他的前途依靠女人、利用贵族小姐玛蒂尔德对他的“爱”向上爬。
有人说“红”与“黑”是于连的理想的对比。
“红”代表军队,象征着战争的鲜血,衬托了于连的理想——像拿破仑一样披上军装;“黑”代表黑衣,象征着王政复古年代的教会,也预示了于连最终披上的是教会的黑衣成为一名教徒。
二、于连对于爱情他对于爱情的执着充满了利益。
于连和德.瑞纳夫人的爱情始于于连对她的诱惑。
起初,他只是在履行所谓的“责任”,这是一种对贵族老爷的报复,一种虚荣的满足。
但是德.瑞那夫人的善良、淳朴、温柔深深地打动了于连。
一段时间,他疯狂地爱上了德.瑞那夫人。
可惜这颗爱心又很快被种种野心占有了,直至最后才又复燃,爆发。
而玛蒂尔德小姐是在开始时主动追求于连的,但是又经过多次的反复,曾使于连感到神魂颠倒。
当玛蒂尔德确认自己爱上于连的时候,于连却在临死之前说只爱了德.瑞那夫人。
他对德.瑞那夫人爱情的执着,对玛蒂尔德只是暂时的一种利用,可以说是无爱的。
所以有人说于连的爱情也如红与黑的悲剧。
“红”是德·瑞那夫人的鲜血,“黑”是玛特尔的丧服。
也许正是于连.索莱尔复杂的个性才会使他的年轻生命跌宕起伏,流淌着太多矛盾和复杂。
三、于连性格中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于连的性格充满了矛盾性和复杂性。
一方面,他憎恨巴黎的一切,认为“巴黎是阴谋伪善的中心”;另一方面,他又因“终于要在伟大的事业的舞台上显露身手”而高兴。
于连人物形象简析
于连人物形象简析于连是世界名著《红与黑》中的主人公。
对其形象分析,在文学理论界有种种评说,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人认为,他虚伪、阴险,踩着女人的肩膀向上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阴谋家、野心家。
也有人认为他是当时反对封建权贵的勇士,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代表,更有人认为他是拿破仑时代的悲剧英雄。
于连的性格是复杂的,并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演变。
时代的变迁,不堪受辱的内心,受人歧视的社会地位以及向上爬而不能如愿的愤怒,形成了于连自尊、怀疑、敏感和积极反抗的性格。
他时刻牢记着自己与上层社会之间的地位不同、阶级不同、观念不同,对生活持以怀疑的态度,用他那异常敏锐的目光观察周围的一切,寻找歧视他、伤害他的敌人,搜索自己受辱的蛛丝马迹。
他不甘屈服,不甘忍受时代和上层社会的拨弄,用拿破仑的英雄主义武装自己,为维护自己的个性而奋起反抗,时刻处于凛然不可侵犯的战斗状态,与整个社会作战。
于连骄矜自持,自视甚高,这种自尊心理一旦面临恶言劣语、霸道行径的袭击,就使其隐藏着的仇恨心理爆发出来并大胆反击。
即使在爱情这样的人类最细微的感情方面,于连感到的往往不是幸福,而是自尊心满足后的喜悦和骄傲,并把这种胜利看作是拿破仑式的胜利。
在我们看来,这似乎不可思议,却恰恰体现出于连是以全部精力来反抗上层社会的。
在德·瑞那市长家,于连是为了报复市长大人对自己的轻蔑,粉碎他的骄傲心理,而带着战斗的情绪走进市长夫人的房间的,他始终把爱情看成是他对贵族阶级的报复和争取自由平等的愿望。
于连的雄心壮志中不可避免地含有出于个人野心的成分。
在维立叶尔市,这种野心往往被反抗、报复和维护个人尊严的思想所冲淡;在贝尚松神学院,他为伪装自己而刻苦学习,博得院长和大主教的欢心,自信不久就能当上主教,野心萌发,在伪善的道路上迈上一大步。
而在巴黎,自担任木尔侯爵的私人秘书以来,他地位骤变,环境巨变,在都市风气严重腐蚀下,虚荣心恶性膨胀,个人的雄心壮志开始向个人野心逐步转化。
《红与黑》中于连的矛盾性格研究
《红与黑》中于连的矛盾性格研究《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一部著名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于连的人生经历,展现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不公。
于连是一个充满矛盾性格的人物,他身上具有既叛逆又渴望成功的特点,同时他又深深地憎恨社会的不公和丑恶。
这些特点交织在一起,使得于连的性格充满压抑和挣扎。
首先,于连的叛逆性格是十分突出的。
他生来是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而他却憧憬着高贵的生活。
这个绝望的现实使得于连变得不安分,他开始追求改变命运的机会,想从现实的束缚中挣脱出来。
于连的叛逆不仅仅是对贫穷生活的反抗,也包括对社会伦理道德的不屑。
于连认为这个社会既残酷又丑陋,他憎恨那些虚伪和愚昧的人。
这种叛逆性格使得于连的性格变得志得意满,喜欢冒险,但同时也注定了他和这个社会永远无法融合。
其次,于连的渴望成功的特点也是十分明显的。
在他眼中,成功是可以改变现实的唯一途径。
这种渴望成功的欲望造成了于连的自我意识极度强烈。
他不想依赖家庭、天生、幸运,而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实现成功。
他深知自己的天赋和聪明才智,认为只有通过付出和努力,才能得到自己望求的成功。
但由于社会地位和出身的限制,事实却一直与他的憧憬完全不符。
这种现实社会的压抑和自身的不满又使得于连成为内心矛盾极大的人物。
再次,于连对社会的不公和丑陋表现得深深地憎恨。
他身世贫苦,亲身感受到了社会阶层的不公和贫富差距。
这种感受让他认为几乎所有的社会道德都是虚伪的,人人的道德都是在掩饰自身的欲望。
他总是在思考和探索真理和道德的本质,试图寻找一个适合他的观点来解释这个社会。
他憎恨政治家和权贵,认为他们不过是带着自私的欲望占据着统治地位。
这种憎恨和反叛的情绪让于连成为一个不屈不挠的鲜明人物,但是也让他处于社会叛逆者的地位。
红与黑中的于连是一个充满矛盾性格的人物。
他既想从贫穷的生活中走出,又渴望成为社会的精英,同时痛恨社会的不公和丑陋。
他充满决心,觉得自己一定能够从这一切的矛盾中获得胜利。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特征及现代启示意义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特征及现代启示意义《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的主人公于连是一个充满爱情和野心的青年,他在19世纪初期法国社会的政治
和社会环境中大展抱负。
于连的形象呈现出一些特征,这些特征也具有现代启示意义。
首先,于连是一个有着强烈自我意识和自尊心的人。
他清楚自己的目标和价值,不惜一切代价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种高度自我意识和自尊心的特征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也很重要,因为现代社会对于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于连是一个非常聪明和勤奋的人。
他具有超凡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能,同时也非常勤奋和刻苦,不停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这种聪明和勤奋的特征在现代社会中也非常重要,因为现代社会对于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最后,于连是一个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的人。
他懂得如何和人相处和交往,懂得如何获取和利用社交资源。
这种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的特征在现代社会中也非常关键,因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可以为个体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综上所述,于连的形象具有很多现代启示意义,他的高度自我意识和自尊心、聪明和勤奋以及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的特征都可以成为现代人努力追求的目标。
- 1 -。
浅析《红与黑》中于连的性格
学校:题目浅析《红与黑》中于连的性格教学系专业名称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目录一、于连性格中郁结于心的热情及自卑 (1)(一)于连郁结于心的热情 (1)(二)于连由没安全感而引起的自卑 (2)二、于连性格中的口是心非和善良 (4)(一)于连的口是心非 (4)(二)于连打心底的善良 (5)三、于连的冷酷及大胆、勇敢 (6)四、总结 (7)参考文献 (8)毕业论文提纲浅析《红与黑》中于连的性格一、于连性格中郁结于心的热情及自卑(一)于连郁结于心的热情(二)于连由没安全感而引起的自卑二、于连性格中的口是心非和善良(一)于连的口是心非(二)于连打心底的善良三、于连的冷酷及大胆、勇敢四、总结浅析《红与黑》中于连的性格摘要:于连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他的性格不是固定的,他集热情、冷酷、自卑、口是心非、善良和大胆、勇敢为一体,他既充满激情而又冷静、既要确立自主,又要时时表现出依附。
他既不同于只求温饱的庸人,也不属于甘愿出卖灵魂,最终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的渣滓,他是有理想、有抱负、富有反抗精神的“理想型”青年。
关键词:于连;性格;自卑一、于连性格中郁结于心的热情及自卑(一)于连郁结于心的热情于连郁结于心的热情,即他发迹的计划。
于连在他的朋友老军医去世后,突然改变努力的方向,“他心里明明没有上帝而只有拿破仑,却以惊人的勤奋苦苦研究神学,当众背诵《圣经》和辱骂拿破仑。
”声称自己要当教士,于连的发迹计划一路上一直有谢朗神父的帮助,于连在神父面前表现得十分虔诚,善良的神父经常花费整夜的时间教他神学,但谁也不会想到,于连为了出人头地,再难堪的事情他都能忍受,何况他已经研究神学两年,并且萌生了一种虔诚的情感。
在德·瑞那先生家,于连为了得到他盼望得到的书,他经过一个月的精心安排,后来才得以实现。
于连的生活就是这样,充满着一系列小小的计划,而在这些计划中于连看中的是胜利,所关心的也只有胜利,至于德·瑞那夫人对他的亲睐,他根本无暇顾及,也不在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阿德勒认为,人对优越的渴望起因于自卑感及对自卑感的平衡与超越,这种超越成为一个人力求获得承认和优越感的基本动力。
运用个体心理学理论剖析于连的心理机制,可发现他的性格特征和行为范式都与其内心的自卑感和超越意识有关,正是在对自卑的不断超越过程中, 于连的自我价值得到张扬,展现出耀眼的人格魅力。
奥地利著名精神分析专家阿德勒认为,人类精神生活的所有外在表现都指向同一个特定的目标,目标的实现能保证优越感的获得,而人对优越感的追求,是起因于人的自卑感。
“人类是各种各样的自卑情节发展的载体。
精神生活的进程,那种寻求补偿和要求安全感和整体感的骚动,早在自卑感产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其目的是为了生活的安宁和幸福。
”[1]在阿德勒看来,人是一种弱小的生物, 自卑感和不安感时常出现在他的意识之中。
生活不断地向每个人提出等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也不断地给出更加丰硕、完善的答案。
然而,人类总会追求更完美、更理想的状态,永远无法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
所以, 自卑感并不是心理上的变态现象,它是人类不断增进自己的内趋力。
“对优越感的追求是人类的通性”[1],这种对自卑的超越意识贯穿了人类的全部生活。
甚至可以说,人追求的目标,都是对自卑感的补偿和超越,个体的潜能和创造力都在这个过程中迸发出来,自我价值也得以实现。
一、于连自卑感形成的原因运用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来剖析于连的心理机制,可发现他的性格特征和行为范式都与其内心的自卑感和超越意识有关,其奋斗的人生就是一段对优越目标的追求和对自卑超越的过程。
于连身上自卑感的形成可以归结为两方面的原因。
先说内因, 于连从小体质羸弱,得不到势利的父亲的欢心;再从外因来看, 于连生活在19世纪初的法国,拿破仑的帝制时代宣告结束,又恢复了黑暗的阶级制的复古时期。
在复辟年代里一个人想要出人头地必须拥有金钱和权势,而于连出身微贱,实际上属于社会的最底层,“像一个弱者那样受到人人的蔑视”[2],因此于连自卑感的产生便很自然了。
于连接受了启蒙思想的熏陶,书本培养了他的知性和自尊,使他的思想境界更加深刻。
他希望凭自己的才干摆脱屈辱的阶级地位,但拿破仑的垮台又使他的希望破灭,不得已只能选择彻本底的“伪善”作为武器,为自己打造着出人头地的道路。
于连期待着周围世界的变革,在不断的向往和屈辱中,他与冷漠的社会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他越受到压制, 自卑感越强,同时自尊和反抗性也越强烈。
这种奴性的自卑与激起的强烈自尊和反抗构成了于连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特征贯穿了他的全部人生历程,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经历。
二、于连爱情经历的心理机制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的爱情可以说首先是出于自卑。
德•雷纳尔夫人纯朴的心灵对志向高远的于连产生了好感,而于连对上流社会的蔑视直接妨碍了其爱情的产生。
他仅仅把德•雷纳尔夫人当作阻止他飞黄腾达的敌对阵营里的人,“正因为她美丽而恨她。
”[3]德•雷纳尔夫人怜悯于连的贫困,鼓起勇气提出送几个路易给他添置内衣, 于连却把这温情的表示当成了对自己人格的侮辱,他宣称“我并不微贱”[4],怒气冲天地拒绝了德•雷纳尔夫人的礼物。
德•雷纳尔夫人体贴入微的关怀,他也只理解为有钱人假惺惺的作态,根本没有看到其中与个人好感之间的相似。
正因为时刻意识到自己在世人眼中的卑贱地位, 于连才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
这种自卑感使他过分敏?对于别人的言行总要疑心重重地探究深意,一些在他眼中夸大了的侮辱表现,使他的自尊很容易受到伤害。
一个夏天的夜晚, 于连的手无意中碰到了德•雷纳尔夫人搁在椅背上的手,她的手很快缩了回去。
“出身高贵”这几个字压在于连心头,他相信自己遭到了德•雷纳尔夫人的蔑视。
为了减轻这位贵夫人对自己的轻蔑, 于连为自己规定了必须握住这只手的职责。
“想到这个职责如果不去履行,他就会成为笑柄,或者不如说,会产生自卑感”[5], 于连的目光变得古怪起来。
他望着德•雷纳尔夫人,“就像在观察一个他就要与之决一死战的敌人。
”[1]可是尽管经过种种心理斗争, 于连还是不敢握住德•雷纳尔夫人的手。
他对自己的怯懦发怒,规定自己必须在城堡的钟敲响十点时行动,否则就上楼去开枪自杀。
十点钟的最后一下钟声回响起来,在勇气而不是爱情的最后一次努力之下, 于连猛然抓住了德•雷纳尔夫人的手。
美丽、娇艳和自然的美在于连的眼中毫无感觉,他只是感到“一个可怕的职责结束了”[1]。
他握紧德•雷纳尔夫人的手,阻止她回到客厅去,因为“我握这只手的时间还太短,还不可能看成是我得到了成功”[1]。
这一夜于连陶醉在尽到英勇职责的喜悦里,几乎彻底忘却了德•雷纳尔夫人的存在。
也就是说,促使于连追求德•雷纳尔夫人的初始动机源于自卑情感的伤痛,出于报复贵族阶级对自己的蔑视。
他感到幸福是为了雪耻,而不是为了爱情。
于连这种心理模式在他和玛蒂尔德的关系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故事发展到一半, 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的恋情受到怀疑,于是他辞掉家庭教师进了贝藏松神学院。
由于院长皮拉尔神父推荐, 于连担任了巴黎一位大贵族德•拉莫尔侯爵的秘书,接着在社交界崭露头角。
玛蒂尔德就是德•拉莫尔侯爵的女儿,她的自尊心很强,是一位任性而倔强的女子,对社交界那些没骨头的软弱男人总是加以轻蔑。
于连在侯爵府持续感到的自卑赋予他一种冷酷的傲慢神情,玛蒂尔德没有看出这仅仅是害怕受到蔑视,反而把这种矜持当成了对自己的轻蔑。
于连的冷酷目光点燃了这位高傲小姐的爱情,她主动写情书送给于连。
当于连接到这封爱情的表白书时, 自卑心理使他丝毫没有想到上流社会光彩夺目的侯爵小姐会看上他。
他压抑不住心头的喜悦,激动地大叫道:“终于我,我这个可怜的农民得到一位贵夫人的爱情的表白。
”[1]可见,此时于连感到的不是爱情的狂喜,而是平民的自己战胜贵族子弟的快乐。
他想到玛蒂尔德的未婚夫经常向自己投来的轻蔑眼神,更加感到欢乐、自豪。
接下来他又陷入自卑之中,认为引诱恩人的女儿对不起自己的良心,继而这丝道德的闪光又因为一句话而熄灭了:“他们对一旦落到他们手里的第三等级的人怜悯吗?”[1]于是他重新自傲起来,“您(德•拉莫尔小姐)为了一个木匠的儿子背弃居伊•德•克鲁瓦泽努瓦的一个后裔。
”[1]可不久他又发生了怀疑,觉得这封信是贵族们嘲弄他的一个骗局。
为了预防敌人们可能玩弄的诡计,他在庭院里进行了一次详细的军事侦察,全副武装地攀着梯子进入了玛蒂尔德的卧房。
幽会结束了, 于连为征服一位如此高贵的小姐感到幸福。
不过,在他表达了自己的热情之后,得到的却是玛蒂尔德的轻蔑, 于连又陷入痛苦之中。
长期压抑的自卑情绪席卷而来, 于连“怀着强烈的诚意蔑视自己”。
[1]他厌恶所有一切曾经狂热爱过的东西,在倒错的想象中他甚至认为自己平庸乏味,觉得别人对自己的蔑视合情合理。
于连不能忍受这种心灵上的极度痛苦,采取寄假情书的方法刺激玛蒂尔德。
他伪装得很好的冷淡态度重新激起了玛蒂尔德的爱情,她含着眼泪跪倒在于连脚下,彻底被于连俘虏。
于连在总结胜利时感慨道:“敌人只有在我使他害怕的时候才会服从我;那时候他不敢蔑视我。
”[1]可见, 于连对玛蒂尔德的爱情仍然源自于自卑心理,玛蒂尔德对自己出身的高傲和于连的自卑及由之而生的反抗心理导致了他们异常爱情模式的产生。
自卑感表现为心理上的一种紧张状态,人们无法长期忍受这种状态,一定会采取某种行动,做出补偿,以克服并超越这种自卑状态。
阿德勒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
如果我们一直保持我们的勇气,我们便能以直接、实际而完美的唯一方法———改进环境———来使我们脱离掉这种感觉。
”[4]可见自卑感人人皆有,它是来源于人的生命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生命价值的渴求,同时也是对发展、争取和成就更高欲望目标的追求。
因此, 自卑感是一种合乎人性的心理需求,关键在于个体对待自卑感的方式。
当主体奋力朝着自己选择的理想目标前进,克服目前的挫折或困难,从而克服并超越自卑时, 自卑感不但不是人格的障碍,相反是塑造成熟人格的推动力,个体的生命价值也将逐渐得到升华而指向完美。
三、于连反抗性格的心理分析如前所述, 自卑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关键在于是自欺欺人地忍受自卑,还是以勇气和热情去改变生存环境来超越自卑。
于连选择的无疑是后者。
当他带着沉重自卑感去面对乏味倦怠的冷漠世界时,不是一味地怪怨自己不能把握也无力改变的污浊现实,而是以热诚和理想克服并超越自卑,去追求崇高生命价值的完美。
家庭的压制和苛待,社会上受统治阶级的轻视和压抑,不但没有使于连消沉萎靡,反而磨炼了他的意志,养成了于连倨傲的秉性和勇于反抗的性格。
这种性格迫使他憧憬着英雄,一心一意追求着强大。
如果在大革命时期,他早就投身行伍立功沙场,“不是阵亡,就是三十六岁当上将军。
”[1]可是在波旁王朝复辟时代,阶级之间壁垒森严,一个木匠出身的贫苦青年没有资格混迹上流社会。
“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极具弹性的……当努力在某一特殊方向受到阻挠时,他便能另外找寻新的门路。
”[3] 于连注意到教士的年俸相当于拿破仑手下师长的三倍,这个发现擦亮了他的眼睛,也坚定了他选择教士服作为自己军装的决心。
他虔诚研究神学经典著作,以“伪善”作为惟一的武器,单枪匹马地向这个丑恶的社会宣战。
这是于连个人奋斗,强烈的平民反抗意识产生的过程。
在于连戴着达尔杜弗的假面具艰难攀升的过程中,受人歧视的社会地位更加强了他的反抗决心。
他用拿破仑的英雄主义武装自己,为维护自己的个性而奋起反抗,决不允许他人对自己尊严的冒犯。
他父亲要他去市长家里当家庭教师, 于连立刻表示“不愿意做佣人”[1]。
索雷尔老爹对于连又打又骂, 于连却认为宁死也不能堕落到跟仆人同桌吃饭。
可见于连憎恨做奴仆的地位,要求与贵族阶级平起平坐的人格尊严。
在市长家里,尽管于连的学识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他还是不能不感到贵族们面对他时屈尊俯就的目光。
于连厌恶和仇恨让他“坐在长餐桌最下端的上流社会”[1],更加为目睹种种贫富不均现象而气愤填膺。
那些贵族们高傲的优越感时刻提醒着于连他是出身卑微的人,而于连却鄙视他们搜刮来的巨额财产,觉得志向高洁的自己“是一个真正的贵族”[1]。
他不甘心忍受时代和上层社会的拨弄,以实际行动保持住了对个人尊严应尽的职责。
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以及玛蒂尔德的爱情也是他个人反抗道路的表现。
不论在与德•雷纳尔夫人还是在与玛蒂尔德的恋爱中, 于连作为一个平民青年“要求在恋爱和婚姻上获得平等地位的热情,都远远超过恋人的柔情。
[1]”他追求德•雷纳尔夫人,是出于英雄的“职责”,或者为了嘲弄贵族们对他的蔑视。
他要博取玛蒂尔德的爱,是想证明出身卑微的他比贵族子弟更有被爱的价值。
这种平民青年的自尊心、进取心,是于连竭力想获得优越感的表现。
就像德•雷纳尔夫人感觉到的:“不论他的态度多么谦恭,她都能从他的眼睛里发现他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在智力上胜过上她家里来的任何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