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从军行配乐

合集下载

9古诗三首 《从军行》(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

9古诗三首 《从军行》(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从军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这首王昌龄的《从军行》是他组诗《从军行》七首中的第四首,诗中描绘了边塞风光的辽阔,通过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景物,勾勒出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的典型环境;古代战争残酷,开阔、萧索的景色也侧面反映出戍边将士生活的孤寂和艰苦。

但“孤城”中戍边卫国的将士却发出了掷地有声的豪壮誓言:不破楼兰终不还!【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朗读古诗,读通诗句。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3、抓住重点词语,结合地图、想象、诵读等方式体会古诗意境。

4、感悟诗人当时的感受,体会诗中复杂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中复杂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一、初识边塞诗,揭示课题(出示田园诗和边塞诗诗句)请同学们观察两种不同主题的诗句,通过盛唐时代流行的田园诗和边塞诗的对比,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塞风光和战争为题材的诗。

(出示视频)了解盛唐边塞诗出现及流行的原因:一是唐王朝国力强盛,和一些少数民族进行多次战争;二是当时很多文人投身边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边塞诗派中比较有名的诗人有高适,岑参,王之涣、王昌龄...引出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1、解诗题读懂古诗的题目是理解古诗的第一步,《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学生自学注释了解)《从军行》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总题目,在这个题目下一共有七首诗,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四首。

2、知诗人同学们对王昌龄有什么了解吗?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交流自己对王昌龄的了解。

“七绝圣手”:“圣”有最高成就的。

王昌龄在写七言绝句上是有很高的成就的。

有圣称号是的还有谁?诗圣杜甫、孔子孔圣人...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1、读古诗请同学们先把《从军行》认认真真的读两遍,里面没有不认识的生字,相信同学们都可以读通诗句。

反复诵读、指导,明确朗读时应注意(节奏、韵律)2、明诗意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讨论一下诗意。

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赏析 从军行古诗王昌龄全诗

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赏析 从军行古诗王昌龄全诗

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赏析从军行古诗王昌龄全诗
品读唐诗《从军行》王昌龄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大将军出战",诗的开篇直接交代军中统帅的身份和大军出征一事。

"大将军"是武职中军衔颇高的一种职称,以大将军领军出征,足见朝廷此次战役的高度重视。

"白日暗榆关",出征部队陈容庞大,行军时所扬起的尘土使关城上空日色为之变得昏暗。

出征场面的雄壮可想而知。

此句着力写王者之师的风范,堂堂正正,先声夺人,先从气势上给敌人以震慑。

"三面黄金甲","黄金甲"是铠甲的美称,这里指士兵。

此句意为:部队已将敌人三面包围,敌人已经陷入困境。

此句值得玩味,写"三面"而不写"四面"包围敌军,充分展现了王者之师的气度,给敌人留下了退路,是为了让敌人在"三面黄金甲"的赫赫威势前,知难而退,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如果四面包围,敌人势必困兽犹斗,必将给我军带来重大伤亡。

所谓"杀敌一万,自损三千",这是历来战争中的常理。

"单于破胆还","单于"是古代匈奴的首领;"破胆"是夸张的说法,形容敌人十分惊恐。

这句是说敌人见我军声势浩大,已对其形成三面包围之势,心惊胆战,仓皇夺路而逃。

从军行王昌龄1~7首原文和译文

从军行王昌龄1~7首原文和译文

从军行王昌龄1~7首原文和译文古诗原文:【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古诗译文:【其一】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其二】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其三】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

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其四】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其五】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其六】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一轮秋月高高悬挂。

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派使者星夜传诏将军,并赐予尚方宝剑令其即刻领兵奔赴前线杀敌;将军拜诏辞京,奔赴战场,将士用命,一鼓作气,很快就攻破了敌人的老巢。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赏析

2016年第1期·110·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岑参齐名,与李白交情甚厚。

当年,王昌龄从江宁丞再次被贬为龙标尉时,李白闻之,遥寄诗曰:“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

可见李白与他感情之深。

《从军行》是乐府旧题,属于歌行体。

乐府诗原是和乐歌唱的,不仅有声乐,还有弦乐、管乐、打击乐等综合演奏。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

”至于歌行体在曲谱上演奏上有什么特点,歌与行又有什么区别,现在已无法考证。

至少从唐代开始,诗人们用乐府旧体写诗就撇开(主要原因当是亡佚、失传了)其音乐,只从题材、内容、情感上仿效。

如白雪歌、从军行。

《乐府解题》说:“从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

”王昌龄的《从军行》,就是沿用乐府旧题来表现唐代的边塞生活。

王昌龄的诗作善于用绝句抒情,善于通过对景物的描写、烘托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能用极精炼而又赋予启发性的语言把广阔的背景、深长的情感熔铸起来,具有雄浑自然、韵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其《从军行》就是由七首七言绝句联缀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场景,来表现征戍者内心的思想感情。

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写西北边塞将士誓扫边尘的豪情壮志。

首句即气度不凡:“青海长云暗雪山”,与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 有异曲同工之妙,极致地描写了沙场的肃杀、严酷的气氛。

青海,青海湖,一个碧水连天的湖泊;在作者的笔下,青海湖上空那黑压压的绵长的阴云啊,使雪山都昏暗了!雪山,在唐代的疆域里,很多时候独独指的是绵延千里的祁连山。

在这样肃杀苦寒的边疆战场从军久了,自然怀念家乡,所以将士们往往情不自禁地抬头“遥望”玉门关,因为那是出入边地的必由之路。

这两句,极写了边地的苦寒、将士的思乡,收稿日期:2015-12-17作者简介:朱伟波,女,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辑资料处副处长。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赏析Appreciation of Part 4 of Army Life by Wang Changling朱伟波/ Zhu Weibo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古音朗读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古音朗读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解题】
王昌龄 (698—757年),字少伯,汉族,河 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30岁左右进士及第, 历任校书郎、江宁丞、龙标尉等职; 盛唐著名边 塞诗人,与高适、王之涣齐名,其诗以七绝见长, 被后人称为“七绝圣手”,有“诗家夫子王江宁” 之誉。 此诗通过描述战士所处荒凉的环境、战斗的频 繁和残酷,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 高精神 ,体现出大唐边塞诗雄壮豪迈的风格。
古音朗读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四
wuáng qiāng liãng cïng gūn xíng
王 昌
龄 【从 军 行】
suět shānún àn 青 海 长 云 暗
guō xiãng yáo muàng yùk muãn guān 孤 城 遥 望 玉 门 关。
huáng shā běk jiàn quān gīn gǎp 黄 沙 百 战 穿 金 甲, biú 不 puà lïu 破 楼 lán jiōng biú huán 兰 终 不 还。
【注释】
⑴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 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长云:层层浓 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⑵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 今甘肃敦煌西。 ⑶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 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此处泛指唐西 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鉴赏节选(摘自唐诗鉴赏辞典)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 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 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 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 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 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 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 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 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 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 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 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 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ppt课件(25页)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ppt课件(25页)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拓展阅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内容:边塞之景、吹管望乡 2、感情:思 乡 3、景与情的关系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宋代:统治者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诗歌仍洋溢 着爱国热情,却多些凄凉,多些惆怅,多些悲愤。 例句:
报国无门的愤懑: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
归家无望的哀痛: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
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

从军行王昌龄注释

从军行王昌龄注释

从军行王昌龄注释《从军行王昌龄注释》王昌龄的《从军行》那可是相当有名的诗呢。

咱们先来看看这诗里写的都是啥。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哎呀,你看这画面,青海湖上空啊,那长长的云彩就像一条大被子似的,把雪山都给遮得暗暗的。

那雪山啊,就像一个个巨大的白色怪兽,在云彩下面若隐若现。

有一座孤城呢,远远地望着玉门关。

这孤城就像一个孤独的小娃娃,在那片大地上显得特别渺小又无助。

我就想啊,这城里的士兵得多想家啊,也许他们每天都会爬上城头,朝着家乡的方向望啊望,心里想着啥时候能回去呢。

这里的“青海”啊,就是现在咱们说的青海湖那个地方,那可是个很大很美的湖。

“雪山”呢,可能是指祁连山啥的,那些山可高了,雪常年都不化,就像给山穿上了一件永远不会脱的白色大棉袄。

“玉门关”就更有名啦,它就像一个大关卡,在古代的时候,是出塞的重要通道。

那些士兵们守在离玉门关不远的孤城,就好像是守着一道很重要的大门,不能让敌人进来。

再看后面的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黄沙啊,漫天飞舞的,我感觉就像一群调皮的小妖怪,到处乱窜。

士兵们在这黄沙里打了好多好多仗,那身上的铠甲都被磨破了。

这铠甲就像他们的保护壳一样,打了这么多仗,得多不容易啊。

“楼兰”呢,其实这里不一定就是指真正的楼兰古国,也许是泛指敌人吧。

士兵们就想着,不把敌人打败,就不回家。

这得多有决心啊!我就想啊,他们难道不想家吗?当然想啦。

可是他们为了国家,为了保护身后的老百姓,就只能把想家的念头先放在一边。

我给你们讲个我自己瞎想的故事哈。

有个小士兵,刚到这孤城的时候,还特别害怕。

他看着那漫天的黄沙,觉得这地方就像地狱一样。

他天天晚上躲在被窝里哭,想念家里的爹娘,想念家里的热饭菜。

可是啊,随着时间慢慢过去,他看到身边的战友一个一个那么勇敢地战斗,他也被感染了。

有一次,敌人来攻城,他的好几个战友都受伤了,他突然就觉得自己不能再这么胆小了。

从那以后,他每次打仗都特别勇敢,心里就想着要像诗里说的那样,不破楼兰终不还。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译文] 弹起琵琶跳起舞,乐曲已换成新制的调子,只是这新调所唱依然是旧时关山难度的离别之情。

[出典] 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七首其二注:1、《从军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2、注释:《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这是第二首,是一首格调沉郁的边塞诗。

新声:新的乐曲。

关山:山川关隘,借指山川阻隔的征人故乡。

缭乱:纷乱。

边愁:远戍边塞的离愁别恨。

长城:借指边塞。

3、译文:琵琶所奏的音乐已经换了新的了,但是思乡之情却一直都没有变,缭乱的边关愁绪无数倾诉,总也听不完,只有那秋月高高在上照耀着长城,此景亘古不变。

4、王昌龄生平见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为唐代著名诗人,因擅长写七言绝句,因而被称为“七绝圣手”。

5、此诗只抓住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透过军中饮宴一个镜头,跌宕起伏地表现出当时边塞军士生活的枯燥乏味和思想的苦闷无聊,也使征戍者的深沉、复杂的感情跃然活现。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是令人陶醉的千古绝唱,然而在久戍边关的军士眼中,又是使人厌倦而单调的景象。

天天都是那连绵不断的乱山、长城,白天与“大漠”、“落日”为伴,晚上又是“寒光照铁衣”的荒野。

即使军中作乐,通宵尽欢,乐声嘹亮,也难以消除军士们积郁内心的惆怅。

“琵琶起舞换新声”。

琵琶不断奏出新的曲调,随着旋律的变化,人们翩翩起舞。

琵琶是富于边地色彩的乐器,而军中作乐,离不开胡琴、羌笛和琵琶的伴奏,这些乐器,对戍边者来说,带有异域的情调和征战的音律,易唤起战士们强烈的感触。

既然是“换新声”,应该给人以新的感受,带来新的欢乐吧。

然而“总是关山旧别情”。

“总是”二字,转折得有力,巧妙。

此句的“旧”与上句的“新”二字相承应,意味无穷。

王昌龄《从军行》-小学生必背唐诗

王昌龄《从军行》-小学生必背唐诗

王昌龄《从军行》-小学生必背唐诗王昌龄《从军行》-小学生必背唐诗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

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青海:即今青海湖。

长云:多云,漫天皆云。

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3.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

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穿:磨破。

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5.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

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

[今译]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赏析】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

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

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赏析

从军行·其二唐·王昌龄【原文】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释】新声:新的乐曲。

关山:山川关隘,借指山川阻隔的征人故乡。

缭乱:纷乱。

边愁:远戍边塞的离愁别恨。

长城:借指边塞。

【赏析】这首诗运用映衬和烘托的手法,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极写边愁之重。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着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

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域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

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

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

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

《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

”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

次句既然强调别情之“旧”,那么,这乐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

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

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

“听不尽”三字,是怨?是叹?是赞?意味深长。

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

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

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

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

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

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

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ppt课件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ppt课件

王昌龄的《从军行》以边塞战争为题材,展现了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和
英勇精神;而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也涉及战争题材,但更注重描写战争
的残酷和士兵的苦难。
02
风格特点
王昌龄的诗风豪放、气势磅礴,善于运用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手法;高适
的诗风则更为深沉、悲壮,注重细节描写和心理刻画;岑参的诗风则以
清新自然、明快流畅著称。
《从军行(其一)》原文呈现
全文展示
《从军行(其一)》原文完整呈现,附带作者王昌龄简介及时代背景 等元素。
重点字词标注
对诗中的生僻字、多音字进行注音和解释,帮助学生顺畅阅读。
逐句解读及意境描绘
句子解析
针对诗中每一句进行详细的解读 ,包括字词含义、句式结构等。
意境描绘
通过对诗句的深入剖析,引导学 生想象和体会诗中所表现的壮阔 意境和豪情壮志。
士的崇高形象。
保家卫国
边塞将士的形象塑造体现了他们保 家卫国、捍卫民族尊严的使命感和 责任感,激发了读者的爱国情感。
民族精神的象征
边塞将士的形象不仅是个体的英勇 表现,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 息的精神特质。
04
与其他边塞诗比较研究
与高适、岑参等诗人作品比较
01
题材选择
书法和绘画
唐朝书法和绘画艺术也达到了高峰,出现了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家和阎立本、吴道子等 画家,他们的作品风格独特、技艺高超,代表了唐代艺术的最高水平。
06
思考与实践:课堂互动环节
提问与讨论
01
02
03
问题一
《从军行(其一)》中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问题二
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和修 辞手法来描绘边塞风光和 战争场景?

王昌龄《从军行》PPT课件

王昌龄《从军行》PPT课件

是唐代诗歌的主要
题材。以边塞军旅
生活为主要内容,
或描写奇异的塞外
风光,或反映戍边
的艰辛。代表诗人
高适,岑参,王昌
龄,李颀等。
.
2
(sǎn) (qiú)
护将 薄狐散 树忽 胡北
铁军 。裘 万如 天风
衣角
树一 八卷
冷弓
入 梨夜 月地
难不 不珠 花春 即白
着得 暖帘 开风 飞草
。控 锦湿 。来 雪折
2.玉门关: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汉 时是边境的一个重要关隘。唐时是 通往西域的要道,. 是突厥的势力范9
词语点拨
3.楼兰:汉西域国名(今新疆维吾
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汉武帝时,
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
汉使。昭帝元凤四年(前七七),大
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
用计斩其王。唐时已无楼兰之称。
第三四句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
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在
此戍边时间漫长,战事之频密,战
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
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但是,
金甲尽管磨穿了,将士的报国壮志
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
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
.
17
总结:古诗鉴赏六看
因此,古典诗歌的鉴赏,一看类型
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
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
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与李白、高适、
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代表作
.
8
词语点拨
1.青海:指青海湖。今青海省西宁 市西。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 名青海。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一带 发生战争。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 光。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连 山。

从军行古诗全文赏析 从军行古诗其一王昌龄

从军行古诗全文赏析 从军行古诗其一王昌龄

从军行古诗全文赏析从军行古诗其一王昌龄
品读唐诗《从军行》其一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烽火城西百尺楼","烽火"是古代边防上用来报警的一种信号。

句意为:在烽火台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

这一句描写边地景物,将烽火高台与戍楼直接推入读者视野,读来顿生苍凉、荒寂之感。

"黄昏独坐海风秋"。

此句为黄昏时分,一个人独坐在戍楼上任凭海面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黄昏"、"独坐"、"海风",此时即使不用"愁"字,"愁"境也早已暗生。

这位征人在愁什么呢?
"更吹羌笛关山月",此句为: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笛声里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凄婉哀愁,如泣如诉。

"无那金闺万里愁"。

"无那",即无奈;"金闺",指边地戍卒的妻子。

句意为:无奈这幽怨的笛声更增添了这位戍边战士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其实万里之外的妻子此时也一样牵挂远在天涯为丈夫。

这首诗境深情、幽婉苍茫。

结句蓄势骤发,引岀万里之外地思念,余韵悠长,把普通戍卒的感情写得十分真切,不失为边塞诗中的优秀之作。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原文赏析及译文注释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原文赏析及译文注释

王昌龄《从军行》原文赏析及译文注释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原文赏析及译文注释1、原文《从军行七首》王昌龄(唐)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⑵。

更吹羌笛关山月⑶,无那金闺万里愁⑷。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⑸,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撩乱边愁听不尽⑺,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⑻,日暮云沙古战场⑼。

表请回军掩尘骨⑽,莫教兵士哭龙荒⑾。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⑿,孤城遥望玉门关⒀。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⒁。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tao)河北⒂,已报生擒吐谷(yu)浑⒃。

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⒄,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⒅,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⒆,山北山南总是烽⒇。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2、注释: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

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

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一作“谁解”。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

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

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

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

掩尘骨:指尸骨安葬。

掩,埋。

⑾龙荒:荒原。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⒂前军:指唐军的先头部队。

洮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后流入黄河。

⒃吐谷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

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吐谷浑居甘松山之阳,洮水之西,南抵白兰,地数千里。

从军行王昌龄批注笔记

从军行王昌龄批注笔记

从军行王昌龄批注笔记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

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

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一作“谁解”。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

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

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

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

掩尘骨:指尸骨安葬。

掩,埋。

⑾龙荒:荒原。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⒂前军:指唐军的先头部队。

洮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后流入黄河。

⒃吐谷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

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吐谷浑居甘松山之阳,洮水之西,南抵白兰,地数千里。

”唐高宗时吐谷浑曾经被唐朝与吐蕃的联军所击败。

⒄胡瓶:唐代西域地区制作的.一种工艺品,可用来储水。

⒅敕:专指皇帝的诏书。

星驰:像流星一样迅疾奔驰,也可解释为星夜奔驰。

⒆嶂:指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⒇烽:指烽火台。

《从军行》其二王昌龄

《从军行》其二王昌龄

从军行》其二王昌龄导语: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边塞军士通过写军中宴乐表达了诗人深沉、复杂的思乡感情。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从军行》其二王昌龄,欢迎借鉴!【原文】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释】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

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

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

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白话译文】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赏析】第二首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达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情感。

“琵琶起舞换新声”。

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

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

”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

既然是“换新声”,应该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情。

但是,“总是关山旧别情”。

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

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没有一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的。

“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

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

《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

”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词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

次句强调别情之“旧”,但这乐曲也并不是太乏味。

“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

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

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

边塞诗:王昌龄《从军行二首

边塞诗:王昌龄《从军行二首

【导语】边塞诗词是边塞⽣活的艺术反映,其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可以状写戍边将⼠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可以表现塞外戍边⽣活的单调艰⾟、连年征战的残酷艰⾟;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奈;卫国激情与艰苦⽣活的冲突;献⾝为国与痛恨庸将⽆能的悲慨。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边塞诗:王昌龄《从军⾏⼆⾸•其⼀》原⽂翻译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从军⾏⼆⾸•其⼀唐代:王昌龄⼤将军出战,⽩⽇暗榆关。

三⾯黄⾦甲,单于破胆还。

注释古代“榆关”是范围⼴泛的军事防区概念,南⾄海、北⾄⼭,东⾄⼭海关,西北抵青龙都⼭。

隋唐时期,榆关作为中原汉王朝防御辽东⾼句丽⼊侵的重要的军事重地,设关扎营,屯集⼤批兵马。

本诗作者是唐⼈,所⽤地名也是唐代的。

漠北历是匈奴、突厥等北⽅游牧民族的势⼒范围。

赏析 这⾸诗描写了汉武帝时,⼤将军卫青在漠北以武钢车合围单于,从此漠南⽆王庭的⼀战。

结合史记的⼀段记载:“⽽适值⼤将军军出塞千余⾥,见单于兵陈⽽待,于是⼤将军令武刚车⾃环为营,⽽纵五千骑往当匈奴。

匈奴亦纵可万骑。

会⽇且⼊,⼤风起,沙砾击⾯,两军不相见,汉益纵左右翼绕单于。

单于视汉兵多,⽽⼠马尚强,战⽽匈奴不利,薄莫,单于遂乘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

”(《卫将军骠骑列传》) 事件:“⼤将军出战” 漠北决战,⼤将军卫青率五万骑兵于定襄出塞千余⾥,深⼊漠北。

环境:“⽩⽇暗榆关” 会⽇且⼊,⼤风起,沙砾击⾯,两军不相见。

战法:“三⾯黄⾦甲” ⼤将军令武刚车⾃环为营合围单于,趁风起时反击。

战果:“单于破胆还” 单于遂乘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逃跑⽽去。

从军行其二古诗王昌龄

从军行其二古诗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唐代〕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译文随着舞蹈的变换,琵琶又奏出新的曲调,只是这新调所唱依然是旧时关山难度的离别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月仍高悬夜空映照着长城。

注释新声:新的歌曲。

关山:边塞。

旧别:一作“离别”。

撩乱:心里烦乱。

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

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创作背景盛唐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都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

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

《从军行七首》就是王昌龄采用乐府古题写的此类边塞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赏析这首诗主要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

前三句极写边愁。

随着舞蹈的变换,“琵琶”又奏出新的曲调,但不管怎么变换,在内心充满思亲怀故愁绪的人听来,似乎“总是”在弹奏出“关山”别离的悲歌苦调,徒增心中纷乱的“边愁”和“不尽”的“别情”。

诗歌至此,已将愁说尽,不能自已,再深掘愁思,已无余地。

如何作结,更见功力。

王昌龄不愧是“七绝圣手”,结语施以奇笔,突奏异响,以“高高秋月照长城”的雄伟壮阔之景,将征人浓郁的边愁一笔撇开,而翻出豪宕情怀。

此句虽为景语,但诗人融情于景,在秋风朗月的广漠背景下,遥望长城万里的壮丽河山,使征人由对其热爱而意识到自己保卫河山的神圣职责,个人的区区“边愁”就不足挂齿了,从而使征人忠勇爱国的高旷情怀在壮丽之景的展示中得到完美体现。

此诗构思新颖,多次转折,前三句与结句是一大转折,其中“换新声”与“旧别情”为一小转折,“总是”二字状愁绪的强烈,亦颇传神。

这不仅使诗歌奇想层出,亦表现出诗人“绪密而思清”(《新唐书·王昌龄传》)的艺术特色。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昌龄从军行配乐
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有人认为,王昌龄写七绝的功力之深,只有李白才能相比。

下面是王昌龄从军行配乐,欢迎赏析。

类别:中国民族音乐
演奏(唱)或作曲:王昌龄
从军行简介:
从军行,作者: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拼音】
qīng hǎi cháng yún àn xuě shān
青海长云暗雪山,
gū chéng yáo wàng yù mén guān
孤城遥望玉门关。

huáng shā bǎi zhàn chuān jīn jiǎ
黄沙百战穿金甲,
bú pò lóu lán zhōng bù huán
不破楼兰终不还。

【作者】
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

字少伯,亦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

他特别擅长写七言绝句,《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

【注释】
1.青海:地名,在今青海湖。

2.雪山:指祁连山,常年积雪。

3.玉门关:在今甘肃玉门,是唐代的边疆重镇。

4.破:击败。

5.楼兰:汉代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鄯善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勾结匈奴,多次杀害汉朝使臣。

这里借指侵扰唐朝西北地区的敌人。

【乐谱】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