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从军行》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王昌龄《从军行》阅读题及答案

王昌龄《从军行》阅读题及答案

王昌龄《从军行》阅读题及答案
王昌龄《从军行》阅读题及答案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这是第二首,是一首格调沉郁的边塞诗。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解析: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

“总是关山旧别情”,征戍者哪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

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

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

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

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

结句以景结情,月照长城应当是很美的,但对于长年戍边的将士来说,年年如此,月月如斯,那景色多么单调,哪有美感?那生活多么枯燥乏味,只有悲凉,这会让将士们生出多少思念、怀想和渴盼?种种忧怨情怀尽在不言中,融合在这幅画中。

答案: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

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古诗从军行(其四)练习答案

古诗从军行(其四)练习答案

古诗从军行其四练习答案古诗从军行(其四)练习答案从军行((其四))是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从军行七首》中的第四首诗词,本文就来分享一篇古诗从军行(其四)练习答案,欢迎大家阅读!【原文】:王昌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① 首句意谓:青海湖上的层层浓云使雪山晦暗无光。

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

② 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是汉朝边塞的一个重要关口。

③ 穿金甲:磨穿铁甲。

④ 楼兰:汉西域国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

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朝使臣,汉昭帝时大将军霍光派傅介子前往破之,斩其王。

事见《汉书·傅介子传》。

这里以“楼兰”指敌人。

【翻译】;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一座城池遥望着玉门关。

身经百战,黄沙穿破了金甲,不攻破楼兰城坚决不回家。

【赏析】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延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在同一幅画面上出现,这里不妨设想为次第展开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要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从军行王昌龄阅读答案

从军行王昌龄阅读答案

从军行王昌龄阅读答案
从军行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

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2.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古诗词阅读理解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古诗词阅读理解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古诗词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下面对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开篇就提到了“青海”、“雪山”,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

B.玉门关外就是突厥的势力范围,也是唐重要的边防城。

因此前两句包含了诗人对自己能担负保家卫国责任的自豪,也有戍边生活艰苦的孤寂心情。

C.“黄沙百战穿金甲”概括力极强,写出了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

D.“不破楼兰终不还”意思是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这也是将士们的豪言壮语,但颔联中的“孤”字使将士们的决心减弱。

2.对下列唐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描写青海湖上升起大片阴云,使远处的雪山显得暗淡,孤城戍守,四望荒凉,玉关屹立,显示边塞的荒凉艰苦,写景壮阔悲凉。

B.“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C.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

三四两句之间有转折。

“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给人的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D.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意识到战争的艰苦漫长的基础上发出更坚定深沉的誓言。

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答案】D A【解析】1.考查诗歌鉴赏能力。

D.有误。

“但颔联中的‘孤’字使得将士们的决心减弱”错误,决心没有减弱,“孤”写出了战士们所处的环境艰难,写出了他们的不易。

故选D。

2.A错误,暗,遮蔽。

“使远处的雪山暗淡”是对“暗”的错误理解。

【精品文档】从军行诗歌鉴赏练习与答案-word范文 (1页)

【精品文档】从军行诗歌鉴赏练习与答案-word范文 (1页)

【精品文档】从军行诗歌鉴赏练习与答案-word范文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从军行诗歌鉴赏练习与答案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问题1.作为一首边塞诗,这首诗所描写的边塞景物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歌
意象回答。

答:这首边塞诗描写了“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黄沙”等富于边疆特色的景物,写景壮阔悲凉,有一种压抑感,表现了边塞的荒凉艰苦。

问题2.“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抒发了戍边将士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前三
句景物描写对这种情感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答案一:“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一句豪情壮语,抒发了戍边将士誓扫胡尘,以
身许国的壮志豪情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前三句所写的艰苦的环境、频繁残
酷的战争和思乡之情对表现这种情怀起到了反衬作用。

答案二:“不破楼兰终不还”中的“终不还”是“终不得还”的意思,写出了
戍边将士思乡难还,归期无日的无奈和凄凉。

前三句所写的艰苦的环境、频繁
残酷的战争和思乡之情对表现这种情感起道了正衬作用。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从军行其五》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从军行其五》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从军行其五》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从军行七首⑴[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⑵。

更吹羌笛关山月⑶,无那金闺万里愁⑷。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tao)河北,已报生擒吐谷(yu)浑。

注释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

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

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一作“谁解”。

前军:指唐军的先头部队。

洮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后流入黄河。

吐谷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

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吐谷浑居甘松山之阳,洮水之西,南抵白兰,地数千里。

”唐高宗时吐谷浑曾经被唐朝与吐蕃的联军所击败。

1.王昌龄的两首《从军行》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联系诗句分析。

(4分)2.两首诗歌的三、四句都使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请简要赏析。

(4分)【参考答案】:1.其一表达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情感。

久戍不归的征人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传入耳际的缕缕笛声勾起征人无限的思乡、思亲之情。

(2分)其五赞颂将士们奋勇杀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

大漠之中狂风四起,飞沙走石,战士们顶着狂风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中途听到了前方传来的大捷的消息,战士们因失去了一次杀敌的机会而遗憾。

(2分)2.其一中“无那金闺万里愁”一句,诗人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乡恋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

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使全诗更富有意蕴。

(2分)其五中“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两句,避免了正面写夜战过程,从侧面写前军夜战的战果辉煌,让读者去体会联想将士们奋勇杀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使诗歌更深沉、含蓄。

王昌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阅读答案及赏

王昌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阅读答案及赏

王昌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阅读答案及赏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秋。

更吹羌笛关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注:①更:又。

②关山月:乐府《横吹曲》名,内容多写军士久戍不归和家人互伤离别的情。

③无那(nu ),无奈。

④金闺:华美的闺房,指代征人的妻子。

1、的第四句运用什么表现手法写愁?请结合全诗分析。

2、本诗和王昌龄《从军行》之四(青海长云暗山)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3、有人说,边塞诗有时所反映的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结合这首诗,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参考答案1、第四句运用虚写(想象、曲笔)手法(1分),不直接写征人思亲,而是设想亲人思亲之愁(2分),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征人思乡之愁绪,感染力强(1分)。

2、这首诗表述的是久戍不归,思慕亲人的愁情(2分),而《从军行》之四表现了戍边战士以身许国的壮志豪情(2分)。

3、诗歌前三句借征人的所见、所感、所闻刻画其怀乡思亲的情感,最后一句写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

运用曲笔,把征人思亲和思妇念远巧妙融合,却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烽火连天,城西的百尺高楼上,黄昏薄暮里秋风飒飒,我独坐楼中。

晚风中传来了羌笛悲凉的《关山月》曲,遥想万里家乡闺中人无奈愁绪满怀。

作者王昌龄(698 约757)唐代诗人。

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

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简析:《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原诗七言乐府是一首边塞诗。

写征人久戍思家之情。

是说,日暮黄昏,征人独坐在孤零高耸的烽火楼上,原野荒寂,四顾苍茫,时值秋日,凉气侵人,激起游子一片思亲之情,这思亲之情伴着劲吹的秋风如青海湖的波浪一般上下翻腾,情不自禁;这时,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勾人思乡的笛声,像是亲人在呼唤征人还乡,那万里之外金闺中的人儿正满怀愁怨地在思念着他呢!这首诗写法上很有特色,笔法简洁,委婉曲折,蕴含丰富,语浅情深。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练习:从军行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练习:从军行

从军行李白从军玉门①道,逐虏金微山②。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③,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④。

【注】①玉门:指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地区。

②金微山:今阿尔泰山,东汉窦宪曾在此击破北匈奴。

③海上:大漠之上。

④铁关:指铁门关,故址在今新疆焉耆地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逐虏”一句用窦宪击破匈奴的典故来说明战士们也取得了驱逐胡虏战斗的胜利。

B.“刀开”一句回忆激烈的战斗场面,战士们挥舞的大刀之刀环好像明月一样圆。

C.第五、六句描写震撼人心的鼓声在大漠深处鸣起,战士们的英勇豪气直冲云霄。

D.本诗运用了比喻、夸张等手法,读来清丽瀟洒,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李白诗的早期风格。

2.诗的首尾两句分别写到玉门关铁门关两座关隘,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答案:1.B2.①玉门关位于甘肃铁门关位于新疆,都是边塞要地,突出战士们从军艰苦但仍然杀敌靖边的豪情;②主人公不惧千里跋涉,愿意长驱直入铁门关,表达了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解析:1.“回忆激烈的战斗场面”不正确,第三、四句是描写战土们欢庆胜利的场景。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及其作用的能力。

“从军玉门道”,意思是在玉门关从军征战,玉门关位于西北边疆,路途遥远,表现了战士们从军的艰苦,联系第二句“逐虏金微山”,在金微山击破匈奴,驱逐胡虏,表现了战士们虽然路途遥远,但依然斗志昂扬,表现了戍边的豪情。

“长驱静铁关”,直驱入铁关靖虏安边,联系上一句“愿斩单于首”,只愿能亲取单于的首级,表现了战士们虽然路途遥远,也要直入铁门关,斩杀犯边的单于,表现了战士们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

王昌龄《从军行》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王昌龄《从军行》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一、诗文《从军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二、作者简介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三、练习题、答案《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这是第二首,是一首格调沉郁的边塞诗。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解析: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

“总是关山旧别情”,征戍者哪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

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

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

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

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

结句以景结情,月照长城应当是很美的,但对于长年戍边的将士来说,年年如此,月月如斯,那景色多么单调,哪有美感?那生活多么枯燥乏味,只有悲凉,这会让将士们生出多少思念、怀想和渴盼?种种忧怨情怀尽在不言中,融合在这幅画中。

答案: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

王昌龄《从军行》全诗鉴赏、诗意解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王昌龄《从军行》全诗鉴赏、诗意解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王昌龄《从军行》全诗鉴赏、诗意解析和阅读理解答案青海有一座黑漆漆的雪山,白云悠悠,孤城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共七首,此是其四。

《从军行》是乐府平调曲名,最早为三国魏左延年作,后代多有人以此题写诗,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从军生活。

这首《从军行》写的是边塞征戍者的艰苦战斗生活和他们誓死卫土守边的坚定意志。

在诗中显示了同情军士身历艰辛、思归不得的思想,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边塞征戍者苦战到底的豪情壮志的敬赞态度。

“青海长云暗雪山”,这是戍守之地环境氛围的特点。

青海一带在当时是战事频繁之地。

唐政府的军队和吐蕃族军事集团曾激烈地争夺过这一地区。

诗中的戍守者就是生活在这个背景下的这个环境里。

在荒凉的青海高原上,由于两军时常对阵,战氛惨烈,使得天空的云霭层层交叠连接,长贯天宇,遮覆雪山,戍守者向西部的更远的地方望去,云天瀰漫,视野茫茫,从心理上深感到大漠荒凉,无可依托。

戍守者在心感天低云暗的时候,把心神收归,举目遥望回归的长路,于是出现了“孤城遥望玉门关”的这一承接句。

在玉门关以西很远很远的地方,戍守者登上大漠中的一个制高点,回望玉门关这一来时烽火征程上的一个重要关隘,那里是走向塞外征程的起点,也是戍返故园之日真正归路的起点,因此用尽了目力,在瀚海中搜寻。

真是喜出望外,在非常遥远的地方发现了一座城关,那一定是玉门关!那里虽不是家园,但却是离家乡更近的地方。

目送归心,所能看到的地方,也正是目光所能达到的最远之处;心神的感知,因目所能见,得到了具体物象的肯定。

征戍者在边远荒漠之地生活,只要时间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就不能平息归心,这是客观环境所决定的一种心理状态。

但由于戍守的战士在边塞还有他们经常性的战斗生活,这种生活中的艰辛、壮烈,对于意识到卫国戍守责任的战士来说,也能激起他们的慷慨、豪壮之情,并能使乡心平息,继而发出男儿豪气、英雄壮志。

诗中有这种生活反映,也有这种感情抒发。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征戍者屡战沙场,身上的盔甲被敌人的刀箭洞穿无数,这境遇是艰苦的、惨烈的,也催人以激昂的态度,认真地对待这种不容倦怠的生活。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阅读答案解析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阅读答案解析

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阅读答案解析:篇一:王昌龄“从军行(其二)”阅读试题及答案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8分)从军行(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8.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9.简析诗中所使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及写景句的作用。

(4分)参考答案:8.抒情主人公应是守卫边疆的戍卒将士。

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4分)9.诗的最后一句是写景句,使用了以景托情或者说借景抒情的方法。

前三句抒情,第四句写景。

结尾句疆抒情主人公的情思提升到了一种全新的境界,展示了边境夜晚的一种和平宁静的景象,而这种和平宁静是将士们作出自我牺牲、忠于职守换来的。

(4分)篇二:语文复习题2013语文复习杂题边塞诗我们这里所指的边塞诗,范围要大一些,凡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归为这一类。

唐代边塞诗体现了一种摄魂动魄的阳刚之美,读来令人回肠荡气,慷慨豪迈。

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死生”、“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燕歌行》),“黄沙百战穿金甲”(王昌龄《从军行》)。

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所奔涌出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

如“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高适《燕歌行》)。

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始终洋溢着舍身忘我、捍卫疆土的崇高情感,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

由于唐代边塞诗的繁荣昌盛,从而形成了著名的边塞诗派。

从边塞风光,到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从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到边疆将士思念家乡的情怀,无不成为边塞诗派所要反映的内容。

从军行诗歌赏析及答案

从军行诗歌赏析及答案

从军行诗歌赏析及答案以下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从军行诗歌赏析及答案(共含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从军行诗歌赏析及答案从军行诗歌赏析及答案从军行陈羽海畔①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土天山雪。

武威遇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岑参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庆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②西,角声一动钥天晓。

注:①海畔:湖边②太白:即金星。

古时认为太白星是西方之星,也是西方之神,古人认为它的出现在某种惰现下预示敌人的败亡。

1.两首诗都写了从军将士所处的环境的极为严酷,其严酷各有什么不同?请具体分析。

(5分)2.两首诗的第四句都是写军,它们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6分)参考答案1.陈诗写的是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掉光,枝梢被狂风折断,给行军带来困难。

(2分)岑诗写的是在盛夏五月时火焰山炎威赫赫,常人视火山为畏途,而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必经此地,自然极其困难。

(2分)两者一极冷一极热,环境严酷有别。

(1分)2.(1)陈诗红旗直上天山雪运用借代的方法。

(1分)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冰天雪地中行军,队伍不乱,勇猛直上,(1分)画面生机勃然,展现的是唐军将士高昂的士气和一往无前的精神。

(1分)(2)岑诗角声一动胡天晓运用象征的手法,(1分)号角将胡天惊晓,实则意味着只要一声号令,唐军便可决胜,一扫黑暗,使西域重见光明。

(1分)表达了诗人对这次出征抵抗取得胜利的美好祝愿。

(1分)(如答比喻、夸张手法的,且分析的对,情感也对的给1分)【解析】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环境描写的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可从分别找出两首诗中的环境描写的语句,然后抓住关键词,展开联想,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然后对比作答。

陈诗中,可抓住冻泥裂叶落枝梢折从天山脚下的恶劣天气角度分析;岑诗中,可抓住火山少如鸟从天气的炎热角度分析其环境之恶劣,由此得出二者的严酷区别。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从军行》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从军行》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从军行》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南梁诗,完成15-16小题。

从军行刘孝仪冠军①亲挟射,长平②自合围。

木落雕弓燥,气秋征马肥。

贤王皆屈膝,幕府复申威。

何谓从军乐?往返速如飞!【注】①冠军:诸军之首,这里指汉名将霍去病。

②长平:指大将军卫青。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起笔即将读者带入一场出击敌虏的宏伟战事之中,笔力劲健,辞意畅足,令人感到快意振奋。

B.开篇两句重点描写两位神勇过人的汉将形象,三、四句则展现的是一幅万千汉骑军容壮盛的图景。

C.诗人分咏敌我景象,叙我军则语带夸耀之气,述敌虏则笔含嘲讽之意,笔法颇具映衬之妙。

D.结尾“往返速如飞”既是对前句设问的回答,又表达出了将士们渴望战争结束,迅速返家的急切心情。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表达出了将士们渴望战争结束,迅速返家的急切心情”错。

“往返速如飞”表达的是将士们速战速决的从军之乐。

故选D。

16.结合全诗,谈谈你对“何谓从军乐”中“乐”的理解。

(6分)【答案】①乐在将士骁勇善战:霍去病、卫青两位将领亲袭敌虏,可谓雄姿英发,勇武过人;将士们手控雕弓,足蹬壮骑,亦是轩昂骠勇,军容壮盛。

②乐在装备弓强马壮:雕弓燥硬,强劲有力;征马健硕,纵横驰骋。

③乐在敌虏屈膝投降:敌军迫于汉军的强大威势,即便是贵族贤王也只得屈膝投降;④乐在战事速决速胜:将士们痛快激战,往返如飞,战役胜得干脆利落。

(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字词含义及诗歌情感的能力。

诗歌首联以劲健的笔力,勾勒霍去病挟弓亲射敌虏的雄姿,随即续以卫青之师铁钳般“合围”单于的远镜头,在纵横千里的背景上,展示两支雄狮猛然直捣匈奴的雄奇景象。

写得辞意畅足、振奋人心。

此句之“乐”在将士骁勇善战:霍去病、卫青两位将领亲袭敌虏,可谓雄姿英发,勇武过人;接着是行进万千汉骑的雄壮军容,在落叶的萧萧声中、舒爽的秋空之下,展现了汉将士们手控雕弓、足蹬壮骑的轩昂骠勇之态,令人神往。

王昌龄《从军行》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从军行其【问题】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阅读及答案(1)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

答:“日色昏”极言大漠风沙遮天蔽日,也烘托了军事形势的紧张;“红旗”即写色彩的明丽,也写军队的强劲凌厉.由此构成了一幅在大漠苍苍、天昏地暗之中,一支大军半卷红旗,卷尘挟风,奋勇挺进的画面。

(2)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简要回答。

答:因为军队主动骁勇,战事大捷喜人,所以整诗洋溢着轻快振奋的感情基调。

【问题】①题目“从军行”中的“行”的意思是指(表示诗歌体裁,“歌行体”的意思)。

说明这首诗的体裁是歌行体。

②这首诗写“夜战”的前军用侧面描写,而写增援的后军则是用(正)面描写。

从诗中的描写来看,增援的后军出发的时间是在(第二天清晨)。

③这首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给读者很多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试说说从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描写中,提供了让读者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的余地?答:从“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唐军出征时迅猛声威)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唐军在战场上勇猛善战的情景)【问题】①.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2分)②.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2分)③.这首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给读者很多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试说说从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描写中,提供了让读者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的余地?(4分)答:从“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2分)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2分)【参考答案】:①.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

②.“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③.从“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唐军出征时迅猛声威和紧张气氛。

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导读:【原诗】:从军行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注释】:王昌龄(约690―约756),字少伯,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翻译】:大漠之上狂风大作,尘土飞扬日色昏暗。

战士们迎着朔风半卷红旗迅猛出击。

前军在洮河北夜战末归,后军增援,刚刚开拔,前军捷报已到:一夜奋战,击溃敌军主力,生擒敌酋。

【赏析】:这首诗描写的是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歌颂了他们奋勇杀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

这首诗气魄宏大,热情洋溢,一扫边塞诗凄婉悲凉的一贯风格。

题目“从军行”中的“行”的意思是指(表示诗歌体裁,“歌行体”的意思)。

说明这首诗的体裁是歌行体。

这首诗写“夜战”的前军用侧面描写,而写增援的后军则是用(正)面描写。

从诗中的描写来看,增援的后军出发的时间是在(第二天清晨)。

这首乐府诗描写边塞战斗生活的一个片断,寥寥数笔,即写出一次夜袭战的过程、将士们的勇武和取得胜利的豪情――大漠之上,狂风大作,尘土飞扬,日色昏暗,军情紧迫,战士们迎着朔风,半卷红旗,迅猛出击;前军在洮河北夜战末归,后军增援,刚刚开拔,前军捷报已到:一夜奋战,击溃敌军主力,生擒敌酋。

一场夜战写得有始有终,有声有色,大处落墨,声情激昂,精炼传神,艺术形象完整,不愧为佳作。

【阅读训练】:一:(1)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

(2)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简要回答。

二:(1):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2分)(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2分)(3):这首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给读者很多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试说说从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描写中,提供了让读者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的余地?(4分)【参考答案】:一:(1)答:“日色昏”极言大漠风沙遮天蔽日,也烘托了军事形势的紧张;“红旗”即写色彩的明丽,也写军队的强劲凌厉.由此构成了一幅在大漠苍苍、天昏地暗之中,一支大军半卷红旗,卷尘挟风,奋勇挺进的画面。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从军行其四》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从军行其四》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从军行其四》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王昌龄《从军行》:
其【问题】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问题】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请比较分析这两首诗在抒情上各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有又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1)二诗在抒情上,“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2)二诗在环境和心理描写上都有悲凉意味,只是“其一”侧重写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之音,从听觉方面抒发思乡之情,心理描写上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悲壮的激情。

【赏析】:
《从军行一》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从军行七首》的第四首。

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古诗文阅读]王昌龄《从军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王昌龄《从军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王昌龄《从军行》阅读练习及答案[古诗文阅读]王昌龄《从军行》阅读练习及答案[古诗文阅读]王昌龄《从军行》阅读练习及答案从军行(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1)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

(2)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简要回答。

答案:3.(1)答:“日色昏”极言大漠风沙遮天蔽日,也烘托了军事形势的紧张;“红旗”即写色彩的明丽,也写军队的强劲凌厉.由此构成了一幅在大漠苍苍、天昏地暗之中,一支大军半卷红旗,卷尘挟风,奋勇挺进的画面。

(2)答:因为军队主动骁勇,战事大捷喜人,所以整诗洋溢着轻快振奋的感情基调。

20XX—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指导思想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抓手,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努力实现教学创新,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校的内涵性发展。

同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教研、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

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生物教学自如化教学方法和自主化学习方式。

主要工作一、教研组建设方面:、深入学习课改理论,积极实施课改实践。

、以七年级新教材为“切入点”,强化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

、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把先进理念学习和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以学促研,以研促教,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强化教学过程管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益,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抓好“五关”。

()备课关。

要求教龄五年以下的教师备详案,提倡其他教师备详案。

要求教师的教案能体现课改理念。

()上课关。

()作业关。

首先要控制学生作业的量,本着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精神,要在作业批改上狠下工夫。

()考试关。

以确保给学生一个公正、公平的评价环境。

()质量关。

、加强教研组凝聚力,培养组内老师的团结合作精神,做好新教师带教工作。

古诗阅读练习:从军行

古诗阅读练习:从军行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乙】诗中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
(2)从内容上看,两首诗都是______________诗,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同。

请简要分析。

8.答案:(1)一、二句渲染了西北边疆空旷凄凉、艰苦险恶的氛围,衬托出了戍边将土战胜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

(2)边塞《使至塞上》表达了诗人在朝廷上受排挤、不得志的愤懑和孤寂的思想感情;《从军行》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则表现了戍边将士立誓破敌、决战到底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情怀。

从军行诗二首阅读理解及答案

从军行诗二首阅读理解及答案

从军行诗阅读理解及答案
从军行诗二首阅读理解及答案
从军行
陈羽
海①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②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③雪。

从军行
王昌龄(王昌龄简介)
琵琶起舞换新声④,总是关山⑤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①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

②横笛:笛子。

③天山:山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

④新声:新的乐曲。

⑤关山:山川关隘。

指山川阻隔的故乡。

【推荐阅读】王昌龄送别诗简析从军行王昌龄原文、注释、翻译、在线朗读及赏析
【练习】
1.两首诗中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4分)
答:
2.两首诗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其效果如何?(4分)答:
【参考答案】
1.陈诗中将士们不畏严寒,勇登天山,精神振奋,豪情万丈,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王诗中征人都是背井离乡,所以感情苍凉、悲怆,心中充满离愁别恨。

2.陈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突出环境的恶劣来衬托戍边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用“横笛”“红旗”等典型事物烘托征人们的壮志和豪情,全诗具有诗情画意之美;王诗不直接抒写征人的离愁别恨,而用凄清的“新声”“秋月”等景物来烘托感情,写得一波三折,深沉感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诗文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二、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
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三、练习题、答案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这是第二首,是一首格调沉郁的边塞诗。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解析: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

“总是关山旧别情”,征戍者哪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

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

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

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

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

结句以景结情,月照长城应当是很美的,但对于长年戍边的将士来说,年年如此,月月如斯,那景色多么单调,哪有美感?那生活多么枯燥乏味,只有悲凉,这会让将士们生出多少思念、怀想和渴盼?种种忧怨情怀尽在不言中,融合在这幅画中。

答案: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

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