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蛋白酶与动脉硬化的关系
MMPs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调控机制
动子 含有转 录 因子复 合物 活化结 合蛋 白 一 A — ) 1( P 1 的结合位
点—— 一个特定 的顺式作 用元件 即佛波醇 酷反应 元件( R , T E)
一
些促 进 A 一 表 达的 因素 如 P P1 KC、 G P G I一 等 均可 E F、 D F、L 1
增 强 MMP R A转 录。胰 岛素 通 过影 响 A 一 的结 合 从 而 sm N P1 刺激 MMP 1 一 2的表达 I。有研 究表 明 , VS C中 An I 5 l 在 M gl通过
究 发现 MMP 2分 解位 点与胶 原 酶的相 同 , 以分解 I、 Ⅲ 一 可 Ⅱ、 型胶 原 , 据此特点 可与 MMP 9相 区别。但 MMP 2的溶 胶原 根 一 一 活性 远低于 MMP 1 一。
MMP ) 细胞 外基质 ( C ) s是 E M 代谢 中的关键 酶之 一 , A 与 S斑块
性调节 以及 与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稳 定性之 间的关 系 , 可为基础研究 与临床研究 提供有益信 息。
[ 键词 】 关 动脉 粥 样 硬 化 ; 质 金 属 蛋 白酶 ; 块 稳 定 性 基 斑
[ 中图分类 号 】 5 312 R 4. +
【 文献标识 码 】 A
[ 文章编 号 】 0 5 0 1 2 1 0 — 7 0 2 9 — 6 6( 0 2) 7 4 — 3
1 不同, 1 MMP 3与 MMP 1 一 一 0有 相似 的结 构 和底 物特 异 性 , 且
1 MMP 的结构 与 功能 s
MMP 是一 类金 属依赖 的酶 原 , s 该蛋 白酶 的活性受 到锌 离
对细胞 外基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份 的降解 活性 比 MMP 1 高 。另外 , 一1 MMP 1 一1 与 其他 基质 降解 酶不 同 , 以有 活性 的酶 的形 式释 放 , 它 在细 胞
组织蛋白酶b的作用
组织蛋白酶b的作用
组织蛋白酶B(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是一种重要的丝裂原激活因子,可以催化纤维蛋白原(plasminogen)向其活化体纤维蛋白溶酶(plasmin)转化,从而促进血栓的降解和血管壁的修复。
血栓是血液中凝血因子在血管中形成的血块。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栓可以有效地止血,但过度的血栓形成会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和各种心血管疾病。
组织蛋白酶B的主要作用在于激活纤维蛋白原,将其转化为具有溶解作用的纤维蛋白溶酶。
纤维蛋白溶酶可以分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从而促进血栓的降解。
此外,组织蛋白酶B还能够诱导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新生,促进血管壁的修复和再生。
这一作用对于血管损伤修复、血管发育和肿瘤侵袭等生理和病理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组织蛋白酶B在调节心血管疾病和其他疾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疾病中,组织蛋白酶B可以促进血栓的溶解,从而恢复血流、减少梗死区面积和改善预后。
此外,组织蛋白酶B在肝纤维化、动脉粥样硬化、肺纤维化等疾病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组织蛋白酶B是一种重要的丝裂原激活因子,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可以为心血管疾病和其他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系
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系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它是由于血管内皮受损引起的血管壁中胆固醇和其他物质的沉积所导致。
在这个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之间的关系。
一、基质金属蛋白酶简介基质金属蛋白酶是一类能够降解细胞外基质成分的酶,包括多种亚型,如MMP-2, MMP-9等。
它们参与了很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例如组织修复、肿瘤侵袭和动脉粥样硬化等。
二、基质金属蛋白酶与动脉粥样硬化1.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斑块形成中的作用动脉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之一,它的形成与基质金属蛋白酶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MMP-2和MMP-9在斑块中高表达,并降解胆固醇沉积所需的基质成分。
这些蛋白酶的过度活化可能导致斑块的不稳定性和破裂,从而引发心血管事件。
2. 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的关系多项研究表明,血浆中MMPs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存在一定关联。
例如,一项针对1000名参与者的大规模队列研究发现,高水平的血浆MMP-9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
类似地,其他研究也发现了血浆中不同亚型的MMPs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着关联。
三、原因与机制1. 炎症过程介导动脉粥样硬化被认为是一种慢性炎症反应,并且细胞外基质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炎症因子的激活可能刺激基质金属蛋白酶的产生和释放,导致动脉内皮细胞紊乱以及斑块形成。
2. 氧化应激氧化应激是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它可以促进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活化。
动脉内皮细胞受到氧化应激的影响后,产生更多MMPs以降解基质成分。
3. 结构变化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早期阶段,血管壁结构发生改变。
这种转变可能导致细胞外基质增加、纤维断裂以及斑块形成,与基质金属蛋白酶密切相关。
四、干预可能性考虑到基质金属蛋白酶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重要作用,对其进行干预可能有助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一些研究已经开始探索抑制或调节MMPs活性来减少斑块的形成和稳定性。
组织蛋白酶K、胱抑素C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组织蛋白酶K、胱抑素C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研究进展摘要]粥样斑块的稳定性与纤维帽的薄厚、脂质核心的大小以及斑块内炎症反应的剧烈程度密切相关。
近年来,多种研究表明胱抑素C、组织蛋白酶K与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发展及稳定性密切相关。
关键词:组织蛋白酶K 胱抑素C 粥样斑块冠心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可引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造成心肌梗死甚至心源性猝死等危重后果,而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则与纤维帽的薄厚、脂质核心的大小以及斑块内炎症反应的剧烈程度密切相关[1]。
既往研究证实,基质金属蛋白酶作为造成斑块不稳定的重要的炎症因素之一,它们主要通过降解纤维帽成分而破坏其结构,进而加速斑块破裂[2]。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国内外研究者发现,炎症递质的刺激可促进VSMC分泌Cat S及Cat K等,使得在动脉弹力蛋白损伤处,这类具有弹性组织解离特征的半胱氨酸蛋白酶过度表达[3]。
1. Cys C的分子生物学及生理学1.1胱抑素C又名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 C),于1983年Anatask等从鸡蛋清分离纯化得到,由122个氨基酸构成,相对分子量为13260,等电点9.3,是一种低分子量、碱性非糖基化的小分子蛋白质[4]。
Cys C能在所有有核细胞中恒定而持续地转录和表达,包括心、肾、肝、胰、肠、胃、肺及胎盘等几乎全身的器官组织,是内源性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之一。
1.2尽管目前对Cys C的确切生理功能了解不多,但可以确定的是在生理条件下,Cys C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调节半胱氨酸蛋白酶活性,抑制酶包括组织蛋白酶、木瓜蛋白酶、无花果蛋白酶等[5]。
由于Cys C产生率恒定,且能自由通过肾小滤球过膜,与肾脏血浆清除率相关,一直以来被视为评价肾小球滤过率的一个重要标志物,是反应肾小球滤过率的灵敏指标。
然而近些年的研究发现,Cys C与冠心病密切相关,其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冠心病的风险预测上可与其他指标互补。
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与动脉粥样硬化
及糖胺 多糖五大类 。E M 为 血管 壁 的完整 性和 血管壁 细胞 正 C 确行使 功能提供 了必要 的结构 框架 , C 不仅保证 了血管 壁的 EM 弹性 和对牵 拉的抵抗 性 , 而且还 为血管 细胞传递 增殖 、 迁移 、 分
化 和凋 亡等调控信号 , 调节 血管壁 细胞 对生长 因子和 趋化 因子 的反应 能力 , 决定 血管平 滑肌细 胞( S ) V MC 的形 态和表 型状态 。 实验证 明 , C 分子在胚胎发育过 程中所形成 的三维结构最 适 EM
包 括 I型 、 Ⅱ型 、 Ⅳ型 和 V型胶 原 、 弹性蛋 白 、 白多糖 、 蛋 白 蛋 糖
等合成 。T Mt 1 I 一 能抑制绝 大多数 的 MMP , s可与 MMP 9 一 前
体及有 活性 的 MMP一1 MMP一3 MMP一9形 成 高度 亲和 的 、 、 、 非共价键结合 的复合物。TI MP一2是 一种非糖 基化蛋 白, 相对
剂。而在 TI s MP 中最 重要的是组织特 异性 抑制剂 。 11 种 类 . TI s 新 近 发 现 的一 个 低 分 子 量 蛋 白质 家 MP 是 族 _ , MMP 3是 j s的天 然 性 、 理 性 、 生 内源 性 抑 制 剂 , 通 过 对 它 MMP 的抑 制 , A s 在 S病 理 过 程 中 发 挥 重 要 作 用 。 目前 已知 T MP 家族成员有 4种 : I I s T MP一1TMP一2T MP 、 I 、I 、 I 一3T MP一4 、 TI MP一2、 MP一1 相 对 分 子 质 量 为 2 0 0的N 一 乙酰 TI 是 90 糖基化 蛋 白 , 由巨噬细胞 、 成纤 维细胞 、 滑肌细 胞和 内皮 细胞 平
组织蛋白酶c的生理功能
组织蛋白酶c的生理功能组织蛋白酶C(Cathepsin C),又称为二肽基肽酶I (Dipeptidyl-peptidase I, DPPI),是一种在溶酶体内发挥重要作用的半胱氨酸蛋白酶。
它不仅参与多种蛋白质的降解过程,还在免疫应答、细胞凋亡、组织重塑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以下是对组织蛋白酶C生理功能的详细说明。
1. 蛋白质降解与代谢组织蛋白酶C在溶酶体内主要负责降解和代谢长寿命蛋白质以及细胞内吞噬的外源性蛋白质。
这些蛋白质经过初步水解后,会进一步被组织蛋白酶C和其他酶类分解为氨基酸或小肽,供细胞再利用或排出体外。
这一过程对于维持细胞内蛋白质的动态平衡至关重要。
2. 免疫细胞活化与抗原呈递在免疫系统中,组织蛋白酶C对T细胞和B细胞的活化过程具有调节作用。
特别是在抗原呈递过程中,组织蛋白酶C能够水解抗原呈递细胞表面的蛋白质,暴露出隐藏于其中的抗原表位,从而增强免疫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和响应。
3. 细胞凋亡与坏死细胞凋亡和坏死是细胞死亡的两种主要形式。
组织蛋白酶C在这两种过程中都发挥着作用。
在细胞凋亡过程中,组织蛋白酶C能够水解特定的底物,如Bcl-2家族成员Bid,从而促进细胞凋亡信号通路的激活。
而在细胞坏死过程中,组织蛋白酶C的活性异常升高,可能导致细胞内蛋白质的无序降解,加速细胞坏死进程。
4. 组织重塑与修复在生理条件下,如胚胎发育、伤口愈合等过程中,组织蛋白酶C通过调节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和合成,参与组织的重塑和修复。
它能够降解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等结构蛋白,为新生组织的生长和细胞的迁移提供空间。
5. 神经生物学功能在神经系统中,组织蛋白酶C参与突触可塑性和记忆形成过程。
它能够水解突触间隙中的神经肽和神经递质受体,从而调节神经信号的传递。
此外,组织蛋白酶C还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的发病机制有关。
6. 肿瘤发生与发展在肿瘤研究中发现,组织蛋白酶C的表达水平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异常升高,并与肿瘤的侵袭性、转移能力和预后不良密切相关。
不同组蛋白修饰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不同组蛋白修饰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疾病,常常被认为是冠状动脉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发因素。
本病的潜伏期长,临床表现长期不明显,直到发生严重的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危重症状时才被发现。
因此,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和治疗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而不同的组蛋白修饰也被发现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组蛋白是由碱性蛋白质和DNA构成的核复合物。
具有组蛋白修饰功能的酶可以加入或去除特定的化学基团,从而在不影响DNA序列的情况下调控染色质的构象和功能。
组蛋白修饰以去乙酰化、甲基化、泛素化、磷酸化等方式进行,它们在不同的细胞类型和环境下发挥着各种各样的功能。
一般来说,不同的组蛋白修饰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例如,去乙酰化作为一种常见的组蛋白修饰类型,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有着有利的影响。
这是因为去乙酰化能够调节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并可促进神经细胞的增殖和再生。
有研究表明,去乙酰化剂两性青霉素酰胺和替加环素可减轻炎症反应和减少血脂水平,进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与去乙酰化相反,甲基化作为另一种重要的组蛋白修饰类型,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
研究表明,甲基化会抑制抗氧化剂的活性,增加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发生,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此外,其还会抑制动脉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影响微循环的正常运行,进而使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加剧。
泛素化是另一个组蛋白修饰类型,它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也具有不同的影响。
泛素化可以促进细胞凋亡,降低成纤维细胞数量,从而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然而,泛素化过度也会加剧炎症反应的发生,并进一步增加血管壁的压力,使得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加重。
最后,磷酸化是一种少见但重要的组蛋白修饰类型,它可以调节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并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磷酸化可以调节动脉血管内皮细胞的基底膜附着和细胞形态变化,从而影响血管壁的稳定性。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分子层面解读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分子层面解读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它是由于动脉内皮层受损,导致胆固醇和其他脂质在动脉壁上沉积形成斑块,最终导致动脉狭窄和血流障碍。
本文将从分子层面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主要涉及动脉壁细胞、胆固醇和炎症反应的相互作用。
当动脉内皮层受到损伤或炎症刺激时,炎症因子被释放并引发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引起白细胞粘附于损伤部位,并通过血管内皮细胞间隙进入动脉壁。
这些白细胞会释放氧化物、蛋白酶和细胞因子等活性物质,促进动脉壁细胞的损伤和炎症反应。
在炎症反应的促进下,胆固醇和脂质开始在动脉壁上沉积。
胆固醇主要由低密度脂蛋白(LDL)携带进入动脉壁,而高密度脂蛋白(HDL)则有助于将多余的胆固醇从动脉壁运出。
当LDL在动脉壁上沉积时,它容易被氧化成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
oxLDL会刺激炎症反应,并吸引更多的白细胞进入动脉壁。
胆固醇在细胞内的运输和代谢也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LDL进入动脉壁细胞后,它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并内吞。
这将导致细胞内的胆固醇含量增加,当胆固醇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细胞会释放一些胆固醇达成细胞内外平衡。
然而,当胆固醇积累过多时,细胞的胆固醇的外排无法满足需求,导致胆固醇在细胞内沉积。
这些胆固醇沉积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细胞类型,被称为泡沫细胞。
泡沫细胞的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之一。
它们是由细胞内胆固醇沉积引起的,具有大量氧化脂质的特征。
泡沫细胞会通过吸收附近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和其他细胞碎片来增长。
随着泡沫细胞的积累,斑块逐渐形成,并最终导致动脉狭窄和血流障碍。
除了细胞的相互作用外,一些分子信号通路也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
炎症信号通路,如核因子κB(NF-κB)和调节脂质代谢的转录因子PPARγ,被探讨为炎症反应和胆固醇代谢的关键调控者。
NF-κB信号通路被激活后,可以诱导炎症因子和蛋白酶的表达,从而加剧炎症反应。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生物标记物-FUMED
ICUH
Institute of Cardiology Union Hospital
ODYSSEY Outcomes试验:降低LDL-C
-62%
NEJM, March 15, 2015, DOI: 10.1056/NEJMoa1501031
ICUH
Institute of Cardiology Union Hospital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生物标记物
——生物特性、预测价值、评价疗效
Biomarkers of arteriosclerosis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 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
生物靶向治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廖玉华
武汉协和医院
ICUH
Institute of Cardiology Union Hospital
什么是生物标记物
• 2001年美国FDA定义:生物标记物是能够 客观反映和评价某一正常生理过程、病理 生理过程或者药物治疗反应的特征性指标
Biomarkers definitions working group. Clin Pharmacol Ther.,200169:89-95
ICUH
Institute of Cardiology Union Hospital
1. LDL-C与斑块进展相关,与CV事件相关, 他汀降低LDL-C,稳定逆转斑块、显著减 少CV事件
ICUH
Institute of Cardiology Union Hospital
生物药PCSK9抑制剂问世
靶向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 的一类新型单克隆抗体药物PCSK9抑制剂 于2015年7月相继在美国和欧盟上市,拉开 生物制药用于慢性疾病防治的序幕
组织蛋白酶
组织蛋白酶组织蛋白酶是存在于所有动物和其他生物体中的蛋白酶(降解蛋白质的酶)。
这个家族大约有十几个成员,它们的区别在于它们的结构、催化机制以及它们切割的蛋白质。
大多数成员在溶酶体中发现的低pH值下被激活。
因此,这个家族的活动几乎完全在这些细胞器中进行。
但是,也有例外,例如组织蛋白酶K,它在骨吸收过程中由破骨细胞分泌后在细胞外起作用。
组织蛋白酶在哺乳动物细胞更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组织蛋白酶涉及:•癌症,组织蛋白酶D是一种有丝分裂原,“它会减弱衰变趋化因子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从而抑制树突细胞的功能”。
组织蛋白酶B和L参与基质降解和细胞侵袭。
•中风•创伤性脑损伤•阿尔茨海默病•关节炎•已发现埃博拉病毒、组织蛋白酶B和在较小程度上的组织蛋白酶L是病毒进入宿主细胞所必需的。
•慢阻肺•慢性牙周炎•胰腺炎•几种眼部疾病:圆锥角膜、视网膜脱离、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青光眼。
组织蛋白酶A这种蛋白质的缺乏与多种形式的半乳糖唾液酸中毒有关。
恶性黑色素瘤转移性病变的裂解物中的组织蛋白酶A活性显着高于原发灶裂解物中。
组织蛋白酶A在受肌肉萎缩症和去神经支配疾病中度影响的肌肉中增加。
组织蛋白酶B组织蛋白酶B可作为β-分泌酶1发挥作用,裂解淀粉样前体蛋白以产生淀粉样β。
作为肽酶C1家族成员的编码蛋白的过度表达与食道腺癌和其他肿瘤有关。
组织蛋白酶B也与各种人类肿瘤的进展有关,包括卵巢癌。
组织蛋白酶D组织蛋白酶D(一种天冬氨酰蛋白酶)似乎可以切割多种底物,例如纤连蛋白和层粘连蛋白。
与其他一些组织蛋白酶不同,组织蛋白酶D在中性pH下具有一些蛋白酶活性。
肿瘤细胞中这种酶的高水平似乎与更大的侵袭性有关。
组织蛋白酶K组织蛋白酶K是最有效的哺乳动物胶原酶。
组织蛋白酶K与骨质疏松症有关,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密度降低导致骨折风险增加的疾病。
破骨细胞是身体的骨吸收细胞,它们分泌组织蛋白酶K以分解胶原蛋白,胶原蛋白是骨骼非矿物质蛋白基质的主要成分。
在其他组织蛋白酶中,组织蛋白酶K通过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在癌症转移中发挥作用。
动脉硬化发生机制学说
动脉硬化发生机制学说动脉硬化是一种以动脉内中层增厚和粥样斑块形成为特征的疾病。
其发生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包括代谢紊乱、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动脉硬化发生的机制。
1.脂代谢紊乱: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平衡是维持动脉内皮功能和稳定的重要因素。
当人体摄入过多的富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食物时,会导致LDL水平升高,而HDL水平降低,从而破坏了脂质平衡,加速了动脉硬化的发展。
2.炎症反应:动脉内皮受损是动脉硬化形成的关键步骤之一、损伤后,单核细胞和炎症细胞聚集在受损区域,释放出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介导了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会激活血小板和内皮细胞,促进粥样斑块的形成。
3. 氧化应激:氧化应激是动脉硬化发生的重要环节。
氧化应激是指氧化物质(如自由基)与抗氧化物质之间的失衡,导致细胞内氧化反应增加。
自由基与脂质分子相互作用,导致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发生,生成具有高度活性的分子,如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沉积和其对内皮细胞的毒性作用,会加速动脉粥样斑的形成。
4.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控制细胞数量和体内平衡的重要机制。
在动脉硬化过程中,细胞凋亡发生增加,其中包括内皮细胞的凋亡和巨噬细胞的凋亡。
内皮细胞凋亡导致内皮功能紊乱,促进斑块形成;而巨噬细胞凋亡则会导致斑块的稳定性降低,容易发生破裂。
5.细胞增殖:细胞增殖是指细胞数量增加的过程。
在动脉内中层的平滑肌细胞增生与迁移是动脉硬化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损伤后,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至内膜区,通过合成和分泌胶原蛋白等组织胶原类似物质,形成斑块。
综上所述,动脉硬化发生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包括脂质代谢紊乱、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调控网络,最终导致动脉粥样斑块的生成和动脉硬化的发展。
了解这一发生机制有助于对动脉硬化的预防和治疗进行更精准的干预。
组织蛋白酶在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2324•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9年第40卷第18期Journal of Qiqihar Medical University,2019,Vol.40,No.18•综述•讲座.组织蛋白酶在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施炎希王洪巨【摘要】组织蛋白酶(Cathepsin)是迄今为止研究最多的一种蛋白质,受生理及其他内环境因素的调节,这些条件同时影响着它的发生、发展及活性。
因此,近年来.Cathepsin的异常与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严重疾病密切相关,其中也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其机理可能是由于Cathepsin的弹性溶解和胶原溶解活性与ASCVD的发生有关,与此同时,Cathepsin在病变的过程中扮演着非传统角色⑴。
而不同的蛋白酶也有着不同的功能,它们几乎存在于包含斑块组织的每种细胞类型中⑵,其表达程度可能也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S)严重程度有着密切联系⑶。
本文就Cathepsin与ASCVD彼此之间的联系及研究进展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组织蛋白酶;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中图分类号]R543.5[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2-1256.2019.18.036一、组织蛋白酶的结构与生物特性1.组织蛋白酶的种类与结构:迄今为止,11种人组织蛋白酶已经确定:B、C、H、F、K、L、O、S、V、W和X o Cathepsin是由氨酸、天冬酰胺和半胱氨酸残基形成的保守的活性的三维口袋,它作为前缘原酶被合成,包含信令肽,前区,重链和轻链"'J o通过在传递到内质网期间去除信号肽来形成组织蛋白酶,与此同时,在蛋白水解去除前区后,活性的Cathepsin可以在晚期内体或溶酶体的酸性区室中产生。
2.组织蛋白酶的性质与激活过程:组织蛋白酶通常位于溶酶体和核内体中,以降解内吞和细胞内“不需要的”蛋白质。
最引人注目的是,在生理条件下,在细胞培养基中及实验动物和人类的循环中都观察到了组织蛋白酶蛋白质。
甲壳质酶蛋白40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 要】 甲壳质酶蛋 白 4 ( 摘 0 YKL 4 ) 近年 来新 发现 的一 种 炎症 因子 , 一0 是 主要 由 炎症 细胞 、 管 内皮细胞 及肿 瘤 细胞 等 分 泌 , 组 织 纤 维化 、 血 在 细胞 外 基 质 重 构 、 管 内皮 重 构 血
等病 理过 程 中发块 中 的 巨噬 细胞 内可 呈 高表 达 , 与
情况。
【 键词】 甲壳质 酶蛋 白 4 ; 关 0 动脉 粥样硬 化 ; 生物 标 志物 ; 炎症介 质
DOI 1 . 9 9 iis . 6 3 6 8 . 0 . 2 0 7 : 0 3 6 /.s n 1 7 — 5 3 2 1 0 . 0 2
目前 认 为 , 动 脉粥 样 斑 块 的 形 成 和 发展 过 程 在
血管 内皮细 胞 的黏 附因子 及趋 化 因 子【 , 可刺 激 血
中, 血管 内壁 的炎 症反应 扮 演着 十分重 要 的角 色。 。 ]
因此 , 种炎症 因子 与冠 心 病 的 关 系正 越 来 越 多 地 各
管 内皮 细胞 迁徙 与 重构 , 调控 血 管 内皮 细胞 形 态 变
2 Y L4 K -0与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Y 0是一 种相 对分 子质量 为 4 0 KI 4 一 00 0的糖蛋 白, 主要 由活 化 的 巨 噬 细 胞 、 中性 粒 细 胞 等 炎 症 细 胞 、 管 平 滑 肌 细 胞 ( MC ) 及 肿 瘤 细 胞 等 分 血 VS s 以
化 , 在新生 血管 的 发生 和组 织 血 管化 的过 程 中 发 并
挥 作用 。
受到 研究 者 的关注 。甲壳 质酶 蛋 白 4 ( 0 YKL 4 ) 一0 亦 称人 软骨 素蛋 白 GP 3 ( — p 9 _ , 几 丁质酶 3 一9 HC g 3 )2 或 j
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
血清总蛋白㊁白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周乐燕 (无锡市儿童医院医学检验科,江苏 无锡 214023)[摘 要] 目的:评价血清总蛋白㊁白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㊂方法:抽取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血清总蛋白㊁白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间的相关性㊂结果:在实验室检测和超声测定比较中,可知在颈动脉硬化逐步加重的情况下,患者血清白蛋白明显降低,且与前段硬化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总蛋白水平虽呈现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较低,与前段硬化程度比较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蛋白原水平呈现增高状态,与前段硬化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结论: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逐步增加,血清总蛋白㊁白蛋白呈现下降趋势,但纤维蛋白原水平则表现为增高㊂[关键词] 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纤维蛋白原;颈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作为动脉硬化血管病,呈现常见性和多发性的特点,多见动脉管壁增厚㊁质地变硬㊁弹性丧失㊁管腔狭窄等问题,由动脉血管内膜处可见合并性病变,如纤维组织增生㊁钙质斑块㊁复合糖集聚等现象,且在动脉功能逐步退变的前提下,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㊂对此,抽取本院诊疗的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评价血清总蛋白㊁白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现报告如下㊂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抽取本院2016年10月~2018年11月诊疗的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其中男34例,女26例;平均年龄为(41.66±11.99)岁;均满足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标准,且存在不同程度的糖尿病㊁高血压㊂1.2 方法:①采样:叮嘱患者在血液采集前日21:00后禁食㊁禁水,次日清晨抽取5ml肘静脉血;借助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罗氏Cobas c702型号)及配套试剂的使用,采集患者血液样本,静止20min时置入离心机内执行离心处理(3500r/min,离心10min);取血清标本进行生化测定㊂②超声测定: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为载体,协助患者保持平卧位,将头部偏至检查侧,显露颈部,行纵切扫描检查,而其检查部位包含颈总动脉及分叉处㊁颈内动脉㊁颈外动脉等,且做好颈动脉内膜厚度(IMT)的测定㊂若IMT低于1.0mm,则为正常值;若IMT 在1.1~1.4mm,则为增厚;若IMT超过1.5mm,则为颈动脉斑块㊂同时,还依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将其划分为以下等级,即0分:未见内膜增厚㊁粥样斑块;0.5分:仅表现为内膜增厚;1分:呈现单侧粥样斑块;1.5分:呈现单侧粥样斑块,相对侧内膜增厚;2分:颈动脉双侧均见粥样斑块㊂各项检查结束时,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血清总蛋白㊁白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间的相关性㊂1.3 统计学处理:借助统计软件SPSS21.0对数据进行处理㊂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 结果在生化检测和超声测定比较中,可知在颈动脉硬化逐步加重的情况下,患者血清白蛋白明显降低,且与前段硬化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总蛋白水平虽呈现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较低,与前段硬化程度比较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蛋白原水平呈现增高状态,且与前段硬化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1㊂表1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指标的相关性(x±s,g/L)硬化程度TP ALB Fib0分65.38±4.6542.83±4.342.27±0.780.5分64.87±4.0441.22±3.272.55±0.671.0分64.71±4.0040.10±3.042.71±0.681.5分63.98±5.5638.88±2.562.78±0.732.0分63.94±5.2337.09±2.282.87±0.59 3 讨论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引起脑梗死㊁冠心病和外周血管壁的首要原因,由脂质代谢障碍导致动脉功能受累,且在脂质㊁复合糖类积聚及血栓等因素的制约下,逐步进展为纤维组织增生,最终表现为动脉壁增厚㊁血管腔窄小等问题㊂目前,针对动脉粥样硬化致病诱因尚未明确,但却已知其与年龄㊁性别及血脂㊁糖尿病和肥胖㊁家族遗传等因素存在相关性,而诸多患者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2]㊂另外,颈动脉由于位置相对表浅,超声检查能够精准把控其硬化情况㊂传统理念下,动脉粥样硬化是由年龄和血脂㊁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因素引起,但因其难以客观地反映机体生理㊁病理病变过程,使血清白蛋白㊁总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成为鉴别该病的关键㊂原因在于:白蛋白作为血清总蛋白的重要组分,经肝脏合成的血浆蛋白质,具有维持血浆渗透压㊁体内营养供给㊁代谢物质转运等功能㊂Fib作为凝血因子,是血浆内纤维状蛋白质的代表,可借助凝血酶转化为纤维状蛋白,通过纤维网状结构间的相互作用,达到最佳凝血的目的㊂另外,Fib还可在纤溶调节㊁血小板聚集㊁动脉硬化发展及进展中占据关键作用㊂即通过血管通透性改变的方式,促进低密度脂蛋白的修饰㊁氧化,使之可在刺激平滑肌的基础上,诱发粥样斑块[3]㊂除此之外,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治疗期间,则可做好以下工作:保证膳食结构的合理性,且总热量不可过高以免引起超重,禁止摄入过多饱和脂肪酸;坚持强调活动锻炼,但需以患者自身情况和心脏活动程度为准;科学配置工作㊁生活时间;禁止吸烟,最大程度上避免吸入二手烟;准确把控患病因素,若患者表现为糖尿病,则可科学把控血糖水平;若为高血压,则需按时服用降压药㊂本文可知,在生化检测和超声测定比较中,可知在颈动脉硬化逐步加重的情况下,患者血清白蛋白明显降低,且与前段硬化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清总蛋白水平虽呈现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较低,与前段硬化程度比较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纤维蛋白原水平呈现增高状态,且与前段硬化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综上所述,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逐步增加,血清总蛋白㊁白蛋白呈现下降趋势,但纤维蛋白原水平则表现为增高㊂4 参考文献[1] 徐 亮,任 军,蒋超旦,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㊁D -二聚体及ATIII 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6,25(6):580.[2] 刘素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微量白蛋白尿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1):46.[3] 邱观养,邓耀芳,黄丹丹,等.探讨脑梗死患者MPV㊁Fg 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17):2148.[收稿日期:2018-12-23 编校:李晓飞]血清同型半胱氨酸㊁尿酸及血脂水平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曾繁宇,叶文捷,唐水鑫 (龙川县人民医院内一科,广东 河源 517300) [摘 要] 目的:探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 )㊁尿酸(UA )及血脂(TG )水平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㊂方法:选取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视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70例进行研究,视为参照组㊂对两组的Hcy ㊁UA ㊁TG 水平进行检测,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不良危险因素,采用Spearman 行相关分析㊂结果:在Hcy ㊁UA ㊁TG 水平方面,研究组均要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不良危险因素中,患者的年龄㊁Hcy ㊁UA ㊁TG 等是主要的危险因素;相关分析发现,Hcy 同UA ㊁TG 呈正相关(r =0.642/0.573,P =0.008/0.010)㊂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Hcy ㊁UA ㊁TG 水平比较高,与其病情严重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容易影响患者的短期预后㊂[关键词]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㊁尿酸㊁血脂;急性脑梗死;指导价值基金项目:河源市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80629180222289]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局部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出现障碍,脑组织随之发生缺血㊁缺氧性病变坏死,神经功能因此而遭受破坏[1]㊂急性脑梗死的特点比较鲜明,集中表现为起病急㊁进展快㊁致死率和致残率高,并且治疗的难度比较大,一旦治疗不及时患者将极有可能出现死亡[2]㊂因此,必须要加强对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提高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水平,以此为其诊治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依据㊂有关研究表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㊁尿酸(UA)及血脂(TG)有可能是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3]㊂本研究为了进一步了解Hcy㊁UA㊁TG 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指导意义,将我院2016年7月~2018年6月收治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7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样本中,通过分组对照的研究形式展开探究㊂现报告如下㊂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2016年7月~2018年6月为病例收集时间段,将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接受体检的70例健康者视为研究对象㊂其中,急性脑梗死患者视为研究组,健康体检者视为参照组㊂研究组:男37例,女33例;年龄46~85岁,平均(65.84±2.37)岁㊂参照组:男38例,女32例;年龄42~83岁,平均(63.75±2.68)岁㊂上述资料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㊂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临床有关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4];②经脑部CT㊁MRI 等检查方式确诊;③经医院伦理委员批准;④签署知情同意书㊂排除标准:①合并心㊁肝㊁肾等功能衰竭者;②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③其他心脑血管疾病者;④近期服用过降脂类㊁抗血小板类药物者;⑤精神障碍,认知障碍者;⑥基本资料不全者㊂1.2 方法:检查前叮嘱全部研究对象相关注意事项,如检查前8h 禁饮㊁禁食㊂于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全部研究对象静脉血4ml,采用离心机对其进行离心处理,离心处理完成后将血清分离出来㊂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进行指标的检测,包括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㊁尿酸(UA)及血脂(TG)等㊂整个检测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要求和说明进行,确保检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㊂1.3 观察指标:检测获取到Hcy㊁UA㊁TG 数据后,对两组的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急性脑梗死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对Hcy㊁UA㊁TG 的相关性进行分析㊂1.4 统计学处理:数据分析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 ±s )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 分析㊂2 结果2.1 参照组㊁研究组Hcy㊁UA㊁TG 水平比较:在Hcy㊁UA㊁TG 水平方面,同参照组相比,研究组均要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见表1㊂2.2 急性脑梗危险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因变量:短期是否发生预后不良;自变量:患者的年龄㊁患者的性别㊁患者的疾病史㊁Hcy 水平㊁UA 水平㊁TG 水平等㊂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后发现,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中,年龄㊁Hcy㊁UA㊁TG 水平是主要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具体见表2㊂急性脑梗死患者Hcy㊁UA㊁TG 水平相关性分析后发现,Hcy 水平与UA 水平呈正相关(r =0.642,P =。
组织蛋白酶L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表达以及对巨噬细胞脂质蓄积的影响
[文章编号]1007-3949(2011)19-12-0963-06·实验研究·组织蛋白酶L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表达以及对巨噬细胞脂质蓄积的影响危当恒1,夏敏2,贾小英1,刘艳辉1,田国平1,2(1.动脉硬化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南华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2.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湖南省衡阳市421001)[关键词]组织蛋白酶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动脉粥样硬化;巨噬细胞[摘要]目的观察组织蛋白酶L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表达以及对巨噬细胞脂质蓄积的影响。
方法颈总动脉套环并饲以高脂饮食建立兔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斑块内组织蛋白酶L的表达。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孵育RAW264.7巨噬细胞24h,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Western blot以及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组织蛋白酶L表达和活性。
组织蛋白酶L抑制剂预处理巨噬细胞,油红O染色以及高效液相色谱法观察细胞内脂质蓄积。
结果正常血管中不表达组织蛋白酶L,斑块内组织蛋白酶L高表达。
巨噬细胞经不同浓度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孵育24h后,组织蛋白酶L mRNA的表达量在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蛋白表达量以及活性明显增加(P<0.05)。
组织蛋白酶L抑制剂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巨噬细胞内脂质积蓄。
结论组织蛋白酶L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高表达并参与巨噬细胞脂质代谢。
[中图分类号]R363[文献标识码]AThe Expression of Cathepsin L in Atherosclerotic Lesion and the Effect on Lipid Ac-cumulation of MacrophageWEI Dang-Heng1,XIA Min2,JIA Xiao-Ying1,LIU Yan-Hui1,and TIAN Guo-Ping1,2(1.Key Laboratory for Arteriosclerology of Hunan Province&The Institut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engyang,Hunan421001,China;2.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engyang,Hunan 421001,China)[KEY WORDS]Cathepsin L;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Atherosclerosis;Macrophage[ABSTRACT]Aim To observe the expression of cathepsin L(Cat L)in atherosclerotic lesion and investigate its role in lipid accumulation of macrophage.Methods Atherosclerosis model of rabbit carotid artery was established by using ringer of carotid artery.Immunohistochemisty was taken to examine the expression of Cat L in plaques.RAW264.7macrophage was cultured and treated with various concentrations of 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The mRNA level,the protein expression and the activity of Cat L were detected by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Western blot and spectrofluorimeter,respectively.The RAW264.7macrophage was pretreated with various concentrations of Cat L inhibitor,the accumulation of cellular lipid was detected by oil red O staining and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Results Cat L was highly expressed in atherosclerotic lesion,while very weak positive staining was observed in normal vascular.After treatment with 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the Cat L mRNA levels were not obviously different among groups(P>0.05).However,the protein expression and the activity of Cat L were increased with a concentration-dependent manner(P<0.05).With pretreatment of Cat L inhibitor,the dep-osition of lipid was inhibited responding to the inhibitor concentration.Conclusion Cat L was highly expressed in the atherosclerotic plaque and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 macrophage lipid metabolism.[收稿日期]2011-07-0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00449)和湖南省卫生厅项目(C2008-012)资助[作者简介]危当恒,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及其防治,联系电话为0734-*******,E-mail为weizhonghua99@126.com。
脂蛋白脂酶与动脉粥样硬化
脂蛋白脂酶与动脉粥样硬化
王英杰;吴葆杰
【期刊名称】《心血管病学进展》
【年(卷),期】1989(010)002
【摘要】大量的研究表明脂质代谢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中脂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脂蛋白的代谢又取决于脂蛋白代谢的酶类,因此,本文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对肝素后血浆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 Li-pase简称LPL)的作用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综述如下。
【总页数】3页(P21-23)
【作者】王英杰;吴葆杰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2.6
【相关文献】
1.脂蛋白脂酶基因多态性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J], 侯晓林;庞明辉;李自成
2.脂蛋白脂酶Pvu Ⅱ基因位点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 [J], 徐恩;官国东;王小娟
3.脂蛋白脂酶在胰岛素抵抗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中的矛盾作用 [J], 葛光岩;姚福梅
4.脂蛋白脂酶基因缺陷促进载脂蛋白E^(-/-)糖尿病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及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J], 周晓琳;王兆红;刘国庆;黄薇
5.脂蛋白脂酶的调控与功能及其致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的研究新进展 [J], 彭娟;尹卫东;唐朝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是一种普遍的心血管疾病,通常由血管壁中的胆固醇和其他脂质物质积聚所导致。
本文将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从细胞水平到基因表达调节层面分析其发生的过程。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过程详细了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该疾病发生的过程。
在正常情况下,血管内皮细胞会产生一系列化学信号来维持血管壁健康。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这一平衡失调并且引发了动脉粥样硬化。
1. 激素和细胞因子作用慢性低级别炎性反应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具体而言,细胞外基质中释放的多种激素和细胞因子被触发,并且通过受体介导信号转导途径促进白细胞粘附、转移和血管壁损伤。
2. 脂质沉积和氧化动脉内层的炎症反应导致了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从血液中渗透到动脉壁。
这个过程涉及到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其中包括脂溶酶A (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 Lp-PLA2)的参与,该酶使得LDL被氧化形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LDL,ox-LDL)。
ox-LDL进一步诱导炎症反应,并最终导致动脉壁内皮细胞损伤和坏死。
3. 细胞增殖和基质合成当内皮细胞受损时,平滑肌细胞开始从血管中肌旁间质迁移到内层并形成斑块。
这些斑块主要由老化和异常增殖的平滑肌细胞以及由它们分泌的大量基质组成。
此外,单核细胞也会附着在斑块上,并转化为巨噬细胞以促进炎症反应。
细胞增殖和基质合成对于斑块的形成和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二、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非常复杂,牵涉到多个信号途径、细胞类型和分子调控因子。
在下面的部分,我们将重点讨论一些核心机制:1. 炎症反应与信号转导途径慢性低级别炎性反应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关键过程之一。
动脉硬化与免疫反应
动脉硬化与免疫反应动脉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在很多情况下都可以伴随着免疫反应的发生。
我们可以理解为动脉硬化是由于血管内的血管壁不断受到各种不同的刺激,使得血管壁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了一系列的免疫反应。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个话题。
一、什么是动脉硬化?动脉硬化是指动脉内部的血管壁变得硬化,致使其变得更加脆弱和易碎。
通常情况下,动脉壁是由三个组成部分构成的。
最内层的是内皮细胞层,它具有良好的黏附性,并能分泌一些重要的物质,如一氧化氮等。
其次是中膜层,这一层中包含了平滑肌细胞和胶原蛋白等结构,这一层的重要作用是维持和调节血管的弹性和收缩。
最外层是外膜层,一般情况下是组成动脉壁的结缔组织。
动脉硬化的成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内皮细胞层受到损伤,从而导致了血管内部的一些改变。
这些改变可以引起一系列的免疫反应,引发炎症反应和血栓的形成。
一旦血液中出现血栓,就会造成血管的狭窄,从而影响到血液的流通和供应。
二、动脉硬化与免疫反应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免疫反应密切相关。
一些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可以直接在血管壁内部起到一定作用。
这些免疫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树突细胞等。
而一些重要的免疫因子,如炎性细胞因子(如IL-6、TNF-α)以及介导炎症信号的炎性途径(如NF-κB通路)等也参与了动脉硬化的免疫反应。
当内皮细胞层损伤后,会导致一系列的免疫反应的发生。
一些受损的内皮细胞可以释放化学物质,如细胞因子,以吸引免疫细胞到达受损的血管部位。
然后免疫细胞会释放炎症因子和外泌体等物质,这些物质会引起血管内部的一系列不良反应,最终导致动脉硬化的形成。
三、如何预防动脉硬化?动脉硬化的形成是一种渐进的过程,而且与我们的饮食、生活方式和遗传等多方面因素都有关。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正确的生活方式和适当的治疗等维持身体的健康,并适当减少动脉硬化的发生。
作为最基本的保健方式,我们可以从日常饮食开始。
应该尽量选择低脂、低胆固醇、高纤维的食物,哪些食物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抗氧化剂,在保证膳食营养均衡的前提下,适当降低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蛋白酶与动脉硬化的关系(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动脉硬化;组织蛋白酶组织蛋白酶(cathepsin,cat)是溶酶体内的蛋白水解酶,根据其活性部位所含的氨基酸的不同,cat可以分为丝氨酸cat(如cat A和G)、天冬氨酸cat(如cat D和E)和半胱氨酸cat(CC)。
其中,CC属于蛋白酶clan CA中的木瓜蛋白酶家族(C1)〔1〕。
在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的成员中,cat B、C、F、H、O和Z在大多数组织中均有表达。
尽管分布的范围很广,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中某些酶有更高的含量。
1 结构及活性调控纯化的cat通常由二硫键连接的重链与轻链构成。
除了四聚体的cat C以外,其他都是30 kD的单体。
木瓜蛋白酶样酶类有两个结构域,在这两个域的交接点有V型活化位点。
溶酶体CC的活性可通过多种方式调节,其中最重要的是酶原的激活及抑制内源性蛋白酶抑制剂(Cystatins),与其他的蛋白水解酶相似,cat以无活性的前体的形式被合成,通过去除N端的前肽而被激活。
2 组织蛋白酶的生理功能2.1 抗原递呈 MHC Ⅱ类分子递呈多种内吞蛋白水解产生的抗原肽到CD4+细胞。
恒定链(Ii)在MHCⅡ分子的加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cat通过两种途径参与MHCⅡ的抗原呈递过程:即降解内吞的抗原蛋白和恒定链Ii的加工处理〔1〕。
文献报道,早期体外研究证明CC B、L、S和天冬氨酸cat D和E参与恒定链的降解及外源性蛋白递呈,cat B和D缺陷的小鼠证实这两种酶在恒定链降解及内源性及外源性蛋白递呈中作用,但是,cat L和S缺陷的小鼠会导致MHC Ⅱ类分子成熟缺陷,cat L通过不完全恒定链的降解特异性参与MHC Ⅱ类分子的递呈,这一过程在皮质胸腺上皮细胞而不是在骨髓源性抗原递呈细胞中,在大多数细胞类型中,cat在恒定链加工中表现为重要的作用,catS缺陷的小鼠无法处理恒定链超过10 kD的片段,cat S 恒定链的降解证实了一种选择性cat S不可逆抑制剂LHVS和蛋白抑制剂 cystatin C,结果表明在脾和树突状细胞中,cat是一个很大的恒定链加工酶,在B细胞中有成熟的cat L但在树突状细胞中探测不到有活性的酶〔2〕。
这些表明cat L的活性在这些细胞中可能被cat L的特异性抑制剂调控,在中性和弱碱性pH值环境下,通过P41恒定链合成的cat稳定,在骨髓源性抗原递呈细胞中,缺乏p41恒定链,cat L的水平大大减低。
2.2 细胞凋亡凋亡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是通过一个细胞自杀过程的启动而开始的,这一启动的过程受到许多不同的细胞内和细胞外事件所调节,在凋亡过程中,细胞是通过蛋白水解酶和内切酶的活化和作用而被降解的,凋亡分为两个不同的路径,即内源性路径或称线粒体途径及涉及死亡受体的外源性路径,两种途径都涉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caspase)〔3〕。
cat主要通过内源性途径诱导细胞凋亡,通过Bid触发线粒体释放细胞色素C间接激活caspase引发凋亡,具体体途径为cat B能够切开Bid暴露其活性部位BH3,后者使线粒体膜内外电位值下降,线粒体释放细胞色素C,并且在dATP存在的条件下与胞浆中的凋亡激活因子1(Apaf1)及caspase 9酶原形式结合形成凋亡复合物,最终激活caspase3和caspase7,启动凋亡过程〔4〕。
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蛋白水解酶如溶酶体cat B、D、L,而不是caspases参与细胞的凋亡。
2.3 基质降解 Cat在蛋白降解中起重要作用,除溶酶体外,依据细胞类型和细胞微环境,cat 可在多处分布并发挥功能cat K、L 和S是己知的最有效的弹性蛋白酶,在体外,cat B可以降解N和V 型胶原及纤维连接蛋白。
cat L、S和K可降解原纤维胶原,纤维连接蛋白和层黏连蛋白。
DPPI可剪切纤维连接蛋白,Ⅰ型、Ⅲ型和Ⅳ型胶原。
在体内,蛋白水解酶必须在能保持其活性的微环境中接触到基质分子才能发挥其基质降解活性。
在胞内,它们可降解吞噬的基质分子或者分泌到胞外进行降解。
除基质降解外,还参与生长因子、血管增殖调节及协助其他细胞因子调节等,有助于细胞迁移、增殖及凋亡等的调节〔5〕。
CatD 降解细胞内蛋白,在前列腺癌细胞中,它是可分泌蛋白酶,可产生血管抑素(angiostatin);在肿瘤组织中,cat B、D、H、L重新分布并高表达,提示cat在肿瘤浸润、转移中起作用。
由于cat广泛的底物特异性,可对许多分子进行修饰、加工,使它们活化、失活,发挥重要的作用。
3 cat在动脉硬化(AS)中的作用3.1 cat在AS中的表达在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的小鼠动脉硬化模型中cat B、L、F的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增加,而且证实在AS的官腔旁及巨噬细胞中的阳性率最高。
但在正常动脉中仅有微量表达。
早在1998年,Sukhova等〔6〕就发现cat K存在于人As病变中,而正常血管中cat K表达很少;早期AS斑块中cat K主要表达于内膜和中膜的平滑肌细胞;进展的粥样斑块中,cat K主要定位于纤维帽的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中。
研究〔7〕进一步指出,cat K存在于多种细胞如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中;其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在进展的粥样斑块中表达最高,其次为含有血栓的粥样斑块,早期AS病变最低,但仍高于正常血管。
Cat S是在AS中描述的最广泛的蛋白酶。
其在AS中的表达位置与cat K相似。
而且发现血管腔的内皮细胞和微血管斑块也表达catS。
与正常血管相比,catS mRNA和蛋白在AS内膜中表达水平增加〔8〕。
这结果表明cat参与AS的形成。
3.2 cat与ECM重塑及斑块稳定性的关系在LDL受体缺陷的小鼠模型中,缺乏catS可减少AS斑块面积,减慢斑块期的发展,减少弹性蛋白破裂的数量和弹性蛋白的活性。
缺乏catS可导致平滑肌细胞、胶原含量、纤维帽厚度减少〔9〕。
而且catS的表达与弹性蛋白碎片在巨噬细胞的同一位置。
这些数据表明,catS抑制剂通过减少细胞外基质成分的降解作用对AS起保护作用。
在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的小鼠中,缺乏catK可导致胶原含量和巨噬细胞面积增加,弹性蛋白裂解和巨噬细胞含量减少,但T细胞含量和脂质核面积不变。
研究发现缺乏cat K改变斑块性状的现象不仅由于蛋白水解活性降低,还与激活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有关,电镜分析发现cat K基因缺失的载脂蛋白E/小鼠斑块中的胶原成份增加。
胶原增加不表现为血管平滑肌成份的增加,而是基质更新和TGF 信号通路多个相关基因的表达上调。
这提示cat K缺乏增加斑块纤维化不仅通过降低蛋白水解酶活性,还与激活基质更新和TGF信号通路的相关基因有关〔10〕。
这些数据表明catK缺乏通过增加纤维化对AS可能有保护作用。
cat K、S和V具有同等的促弹性组织离解活性,细胞因子刺激的平滑肌细胞也表明具有促弹性组织离解活性,选择性catS抑制剂或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E64)能抑制80%的活性〔11〕。
cat S通过弹性组织裂解展现其在AS病变区的作用,cat S除表现为促弹性组织离解活性,还表现出溶胶原活性。
Cat L在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内通过刺激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使促弹性组织离解活性和I型溶胶原活性增加〔12〕。
Cat K不仅有助于弹性蛋白离解而且在降解I型胶原中起重要作用,因此catK具有独特的溶胶原活性。
表明cat在AS的发生、发展及斑块不稳定性中也起一定作用。
这些表明cat抑制剂对AS有保护作用,可能指导AS治疗。
4 cat与剪切应力的关系在AS的初始阶段,剪应力使内皮细胞对脂质渗透性增加,使内皮细胞表达黏附分子,促使白细胞迁移至血管壁。
震荡剪切应力与致AS区域有关,层剪切应力与AS保护区域有关。
最近的研究证明,分泌catL是剪切应力依赖的基质蛋白酶。
受抑制的cat L抑制震荡剪切应力诱导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的明胶酶和弹性蛋白酶活性,而对层剪应力诱导的活性无作用〔13〕这表明cat L是剪应力敏感的蛋白酶,在血管重塑和动脉硬化中有重要作用。
同样的研究还表明,catK同样受剪切应力的调节,高振荡切应力增加内皮细胞中catK 的mRNA 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和活性,内皮细胞中的catK有助于剪切应力相关的细胞外基质蛋白水解活性的调节,内皮细胞中catK的表达与人冠状动脉内弹力层的破裂显著相关〔6〕。
这些结果提示cat K和L是cat家族中对切应力敏感的成员,通过切应力的调节,cat K和 L 在血管壁的细胞外基质重塑过程中起重要作。
5 cat与脂质代谢和炎症的关系氧化型LDL(ox LDL)降低了catL的活性,但诱导了细胞质活性,已经易位到细胞质的溶酶体cat类在细胞凋亡中可能起裂解酶的作用〔14〕。
cat K不仅影响粥样斑块的细胞外基质,也影响到泡沫细胞的形成。
在小鼠模型中,缺乏cat K会增加肌浆网对OX LDL的摄入,增加巨噬细胞对胆固醇酯的储存。
缺乏cat K时,电镜下可见巨噬细胞源的泡沫细胞溶酶体增大。
cat K可能通过抑制小凹蛋白和CD36通路而减少巨噬细胞对ox LDL等脂质的摄入。
cat在降解(氧化型)LDL中起重要作用,体外研究表明重组catF广泛降解载脂蛋白B100(apoB100),而catK和S表现为少量的降解。
catF降解apoB100导致LDL颗粒的聚集和融合,增加LDL结合蛋白的结合能力,随后导致细胞外脂质积累,这些数据表明catB、F、K和S导致细胞外脂质在血管壁沉积。
cat也参与胆固醇的流出,由于前βHDL的蛋白水解作用,catF和S减少胆固醇由巨噬细胞流出的能力。
而且catS、F、K降解apoA1导致apoA1刺激胆固醇流出的能力不同程度的丧失〔14〕。
这些数据表明减少胆固醇流出的catF、K、S介导胆固醇受体有助于AS中泡沫细胞的形成。
cat在脂质摄取、储存、流出机制中的作用已得到部分阐述。
然而,cat在脂质代谢中对AS 的作用尚未知晓。
cat在AS中对炎症的作用的证据较少。
在载脂蛋白E/的小鼠中AS模型中catS缺乏能减少巨噬细胞和脂质含量,T细胞数量、IFN含量〔14〕。
CatF、S、L可降解MHCⅡ分子的恒定链。
然而,未发现cat在抗原递呈与AS的联系的资料。
cat除在炎症中起直接作用外,他们也通过减少TGFβ的表达水平起间接作用。
在载脂蛋白E/小鼠中,抑制TGFβ导致斑块表面炎症细胞增加。
研究还发现,在载脂蛋白E/小鼠AS模型中,catK能诱导参与TGFβ路径的基因表达增加,这表明catK缺乏曾减少TGFβ的活性,从而减低炎症反应〔6〕。
6 cat天然抑制剂在动脉硬化中的作用胱抑素C(Cystatin C) 是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超家族2中的成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