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从产业空间到制度空间 (读书会)
粤港澳大湾区学习心得体会最新

粤港澳大湾区学习心得体会最新心得体会是一种产生感想之后写下的文字,主要作用是用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是一种读书和学习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文字本站今天心准备了粤港澳大湾区学习心得体会最新,有所帮助!粤港澳大湾区学习心得体会最新近日,我阅读学习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发展规划纲要》),20__年2月18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发展规划纲要》,全篇分十一章,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规划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以下称珠三角九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__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增进香港、澳门同胞福祉,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让港澳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
《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x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坚持新发展理念,充分认识和利用"一国两制"制度优势、港澳独特优势和广东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优势,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断深化粤港澳互利合作,进一步建立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关系,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为港澳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全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认识和理解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认识和理解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认识和理解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第一部分:介绍粤港澳大湾区及其重要性(200字)粤港澳大湾区是指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内的广东、香港和澳门,它将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支点,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受到国家政策的重视,其战略地位和潜力备受瞩目。
粤港澳大湾区融合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优势资源,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国际金融中心和创新科技研发基地。
它是中国进一步开放和扩大对外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
第二部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与挑战(400字)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机遇和挑战。
该区域内的三个城市拥有不同的经济体系和法律制度,需要在推动一体化发展的同时解决不同的利益差异。
由于人口密集和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区域规划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将面临许多挑战。
加强区域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任务。
然而,正是这些挑战也为大湾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如更紧密的经济联系、创新科技的合作和人才资源的共享。
第三部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与政策(600字)为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体化发展,中国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划和政策。
国家鼓励三地加强合作,互通有无,共同发展。
政府还将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互联的投资力度,建设更加便捷高效的快速通道。
政府还一直致力于提升大湾区的创新能力,鼓励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
为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政府还将制定更开放的人才政策和培训计划,以满足大湾区发展的需求。
第四部分: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发展前景(400字)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
区域内经济的深度融合将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增长点,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大湾区的发展也将极大地提升区域的国际竞争力,培育出更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品牌。
粤港澳大湾区整合了世界级的金融、文化和教育资源,将成为一个更具吸引力的地区,吸引更多国际人才和投资。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将进一步拉近内地和港澳的合作关系,推动全国的改革开放进程。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区域图书馆的合作与发展

粤 港 澳大湾区背景下区域图书馆的合作与发展文/邓 虹为深化内地与港澳地区的交流合作,增强国际竞争力,加速国家社会经济整体发展,党中央作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对于区域图书馆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增强三地图书馆的密切合作,有利于发挥群体优势,提升图书馆事业发展效率和质量。
粤港澳三地地域相近、文脉相亲,其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也由来已久,不仅对区域图书馆发展起到了良好促进作用,也在极大程度上深化了粤港澳地区的文化交流。
新时期下,要深入分析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图书馆合作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构建科学的合作路径,推动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发展。
一、粤港澳大湾区图书馆合作与发展的基础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共建设人文湾区的要求,深化粤港澳三地文化交流,政府持续稳步推进和发展三地公共图书馆事业取得了一系列的建设成效,打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
而大湾区内的图书馆本身具有十分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较高的文献资源建设水平,能够满足公众的资源获取、服务利用需求。
其次,大湾区中心城市图书馆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能够对周边城市发展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引领整个区域图书馆的联动发展。
再者,大湾区各城市十分重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扎实深入推进总分馆建设工作。
二、粤港澳地区图书馆合作历史受地缘关系影响,粤港澳地区图书馆具有十分悠久的合作历史。
以深圳“图书馆之城”为例,就是对香港总分馆体系进行了借鉴和学习。
粤港澳地区图书馆的合作深度较高,并不单单局限于学术交流、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普通合作形式,而是构建了联动发展的机制。
这些合作传统,对于图书馆的进一步合作与发展的推进,具有较大促进意义。
一般来讲,可从两个阶段分析粤港澳图书馆的合作历史。
(一)自发合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政策增加了广东省与港澳地区的交流机会。
622020年第3期632020年第3期广东省地区的图书馆逐步引入了港澳地区图书馆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且在广东省图书馆学会的组织下,先后举办了多次会议活动,粤港澳图书馆合作交流由此开始。
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是中国政府出台的重要文件,旨在推动粤港澳三地深化合作,构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久久为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纲要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政策举措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划,我通过学习了解了其中的一些关键内容,并对此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窗口。
纲要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条件,是连接内地和全球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国与国际社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我深刻体会到,大湾区作为“一国两制”的实践示范区,将在更高层次上推动内地与港澳的互利合作,为两地的共同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其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要坚持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
纲要明确提出,大湾区要着力打造创新引领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我认为,粤港澳三地在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上存在差异,但正是这种差异性促进了创新和合作的动力。
大湾区要发挥各方的优势,加强创新创业环境建设,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为全球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再次,粤港澳大湾区要注重人才培养和流动。
纲要提出,要建立人才共享机制,加强教育培训和科研机构合作,促进人才流动和交流。
我认为,在全球化和数字化时代,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源。
粤港澳大湾区汇聚了中西文化、法律制度和商业环境的优势,各地应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打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为大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最后,粤港澳大湾区要坚持开放合作和文化融合。
纲要强调要深化内地与港澳的合作交流,加强产业合作和基础设施互联,推动规则和标准的统一。
同时,要加强文化交流和人文交往,促进不同地区的文化融合和共同发展。
我认为,开放是推动大湾区发展的重要动力,各地要放宽市场准入,提高服务质量,深化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使大湾区成为中外企业交流合作的重要枢纽。
大湾区的经验交流材料

大湾区的经验交流材料大湾区是指中国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等地区组成的一个经济区域,也被认为是一个具有巨大经济潜力和发展机遇的地区。
为了促进大湾区的发展,各地区之间进行了大量的经验交流,下面将介绍一些大湾区经验交流的材料。
一、交流目的和背景大湾区之间的经验交流主要是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和互利合作。
通过交流经验,各地区可以学习和借鉴对方的先进经验和成功模式,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同时,通过交流还可以加深各地区之间的了解和合作,推动整个大湾区的一体化发展。
二、交流内容和方式大湾区的经验交流内容包括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交流方式主要有高层对话、学术研讨、实地考察等。
通过这些方式,各地区互相交流经验,分享成功的经验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
三、交流成果和效益大湾区的经验交流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和效益。
首先,通过交流,各地区对于自身发展的定位更加明确,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
其次,各地区之间的合作更加深入,携手推动共同的发展目标。
例如,广东省与香港、澳门合作建设珠三角黄金水道,提升物流和贸易通道的效率和竞争力。
同时,大湾区的发展也得到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吸引了更多国际资本和人才的投资和流入。
四、经验交流的启示和展望大湾区的经验交流给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首先,要坚持创新驱动,加强科技创新和转化,提升产业水平和竞争力。
其次,要优化区域布局和城市规划,促进城市间的协同发展和互补优势。
再次,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内部和外部的连通性,促进物流和人流的畅通。
最后,要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建立人才联动机制,培养和吸引高层次的人才,提升整个大湾区的创新和发展能力。
总之,大湾区的经验交流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机会和挑战。
各地区通过交流经验,进一步强化了合作,为大湾区的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信随着经验交流的不断深入和各方共同努力,大湾区将会成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经济区域。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思路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思路粤港澳大湾区是指广东、香港和澳门三地所构成的一个大型城市群,是中国国家级发展战略之一。
为了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离不开高效便捷的交通和通信网络。
各地应加大投资力度,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网络,提高区域内交通的便捷性和效率。
加强通信网络建设,提高网络覆盖和传输速度,促进信息的流动和共享。
2. 深化产业合作:粤港澳大湾区内有着丰富的产业资源和优势,各地应加强产业合作,形成互补互利的产业链。
特别是加快推进创新科技产业的发展,建设科技创新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促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力。
3. 推进人才流动:为了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应积极推动人才的流动和交流。
各地应建立更加便利的人才流动机制,降低人才流动的壁垒。
加强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区域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4. 加强法律与政策协同: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需要各地法律和政策的协同配合。
各地政府应加强沟通合作,完善相关法律和政策,建立更加统一和规范的市场秩序和法治环境。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创新创业的环境和氛围,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和创业者参与到区域的发展中。
5. 建设宜居环境: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也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建设宜居环境。
各地应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改善空气质量和水质,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
加大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的投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各地政府应加强合作,加大投入力度,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也需要各界人士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形成共识和共同努力,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做出贡献。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1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规划纲要》将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合作与发展,规划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创新发展的新实践,更是对“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新的重要支撑。
《规划纲要》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突出的区位优势、雄厚的经济实力、积极的创新活力、领先的国际化水平和良好的合作基础,决心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大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规划纲要》重点从以下八个方面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作出了规划和指导。
一是空间布局方面,坚持极点带动、轴带支撑、辐射周边,推动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结构科学、集约高效的大湾区发展格局。
二是科技创新方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集聚国际创新资源,优化创新制度和政策环境,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畅通对外联系通道,提升内部联通水平,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顺畅、运作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是产业培育方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先进标准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联动发展,培育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
五是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建设美丽湾区为引领,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使大湾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空间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演变

随着大湾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企业的投资和扩张 。这些企业在大湾区的城市中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带动了 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空间结构的调整。企业的投资和扩张也促 进了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和协同发展。
交通网络与物流变化
总结词
交通网络和物流的变化是粤港澳大湾区空间演变的重要特征之一。
详细描述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大湾区的交通网络逐渐完善,物流效率也得到了提高。交通网络的 发展促进了城市间的联系和互动,加速了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和一体化进程。同时,物流效率的提高也 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物流服务,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扩张。
02
空间群发展概述
粤港澳大湾区由广州、深圳、珠 海、东莞等城市组成,具有丰富 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城市间交通 便捷,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城市群
体系。
核心城市
广州和深圳作为大湾区的核心城 市,具有较强的经济、科技、文 化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对周边 城市产生强烈的吸引和辐射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不断增 强,已成为全球湾区中的重要
一员。
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发展不平衡 ,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不合理 ,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缺乏 高端产业和创新型企业。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交通网络 发展不完善,制约了区域一体 化发展。
对策建议
01 02 03 04
加大对高端产业和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 整体竞争力。
政策法规调整与完善
政策协同
粤港澳三地政府加强政策协同,推动了 大湾区的协调发展。通过协商制定发展 规划、共同推动产业升级、加强区域合 作等方式,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协同发展。
VS
法规对接
为了促进大湾区的法治化建设,粤港澳三 地进行了法规对接。通过修订和完善相关 法律法规,保障了大湾区的公平竞争环境 ,维护了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感悟心得体会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感悟心得体会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感悟心得体会时值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再次引起广泛关注。
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如何能够在新冠疫情持续蔓延、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依旧盛行等现实国际环境和不利条件下,使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在对接国内、国际双循环方面发挥主要作用,构建起更有韧性和更加安全的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成为当下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继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由我国着力打造的世界第四大湾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
世界银行曾有一份报告显示,全球经济总量中的60%来自港口海湾地带及其直接腹地。
因此,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发展前景势必将像其他三大湾区一样,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导技术变革的领头羊。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9月2日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有17个区域进入全球创新集群百强,数量仅次于美国的25个,这其中,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排名全球第2,仅次于排名首位的东京-横滨创新集群。
由此可见,我国已经逐步形成梯次联动的区域创新布局,区域创新集群活力迸发。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可期可盼,无论在密度、力度、广度和优先级等方面都是空前和首屈一指的,更有望全面超越长三角、京津冀,成为中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市场化水平最高、创新研发能力最强、国际化程度最高、经济最具活力的国家重要战略发展区域,但巨大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潜力的背后,粤港澳大湾区所面临的诸多方面挑战也是空前的。
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一国两制”下的城市协同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同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以“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种货币、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的格局建立世界级城市群的粤港澳大湾区,其社会制度、人文差异、交通运输、协调管治、实施机制等方面的问题更为复杂,跨区域治理也成为了大湾区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心得2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心得2月18日,筹备多时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从粤港澳大湾区2017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粤、港、澳三地政府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再到《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的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前景可期。
而随着纲要的公布,一个国际一流的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正逐渐显现。
关于大湾区的两个发展规划,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
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区域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
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网络化空间格局,发挥城市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更好发挥港珠澳大桥作用,加快建设深(圳)中(山)通道、深(圳)茂(名)铁路等重要交通设施。
完善城市群和城镇发展体系,增强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推动金融、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培育新兴产业,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
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广州: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
深圳: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趋势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趋势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趋势一、引言粤港澳大湾区是指广东、香港和澳门三地紧密合作组成的区域,也是我国推进粤港澳合作和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丰富的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成为了吸引国内外企业转移产业的热门地区。
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趋势。
二、宏观层面1. 国家政策支持中国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旨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这些政策包括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优化投资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措施。
这些政策的出台对吸引企业转移产业到粤港澳大湾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优越的地理位置粤港澳大湾区地处中国南部,毗邻港澳两地,是连接南中国和东南亚的枢纽地区。
这个地理位置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吸引国内外企业将产业转移到这个地区,以便更好地进入中国市场和东南亚市场。
3. 完善的基础设施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包括高速公路、铁路、港口和机场等。
这些基础设施能够有效地连接各个城市和地区,方便货物和人员的流动,为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提供了便利条件。
4. 多样化的产业布局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丰富的产业资源,涵盖了制造业、金融业、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
这种多样化的产业布局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使得企业转移产业的动力更加强劲。
三、微观层面1. 成本优势相比于国际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
就业人口众多,劳动力市场供应充足。
企业可以通过转移产业到这个地区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
2. 人才力量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众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这些人才具备世界一流的教育背景和专业知识,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能力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企业转移到这个地区,可以更容易地吸引和利用这些人才。
3. 市场潜力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和活跃的经济环境。
广东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省份之一,香港是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澳门是旅游和娱乐业的重要基地。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六、个人心得体会
作为大湾区的一员,我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深有体会。在今后的发展中,我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大湾区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展重点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九大方面的发展重点,包括深化改革开放、加快互联互通、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营造高品质生活环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人才多元引进和培育、深化粤港澳合作等。这些发展重点全面覆盖了大湾区发展的各个方面,为大湾区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世界级湾区和城市群、推动形成高水平开放格局、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湾区、打造高效便利的区域协同发展体制机制的总体思路。这一总体思路是对当前大湾区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为大湾区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目标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到2022年和2035年的总体发展目标。到2022年,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要突破,基本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到2035年,建设世界级湾区和城市群,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新源和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这些总体目标的提出,为大湾区的发展确立了具体的时间节点和硬性指标,对于推动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一、背景介绍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国家战略举措,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试验田和排头兵。2019年2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大湾区发展的总体思路、总体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举措。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和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和建设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城市的定义越来越广泛。
它不再只是居住地,它是一个拥有独特文化和特色的地区,更是一个极具创造力的群体。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经济和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正是通过各种因素的融合,创造了一个颇具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城市,为全球城市竞争力与发展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实践。
I. 大湾区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大湾区的建设,已经被视为未来的新引擎。
粤港澳大湾区,集中了中国最富裕和最具活力的城市,是中国颇具潜力的经济中心之一。
这个地区一直是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自然资源丰富,人口众多,交通便利等方面得天独厚。
II. 粤港澳大湾区前景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将进一步加速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这个区域的主要城市集中在广州、香港和澳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这个地区的发展机会将会增加,包括经济创新、科技创新等方面。
III. 粤港澳大湾区所具备的竞争力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竞争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它利用了全球化的趋势,并融合了各种文化和经济模式。
它的城市化和创新化发展战略,致力于吸引国内外企业和创业家的投资和创新能量。
IV. 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主要是以关键城市为中心,实现地区整体发展。
这个计划的核心是为城市的发展创造条件,提高城市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促进城市和地区之间的协调和互动。
关键城市的发展,将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同时也使城市化进程更加快速。
V. 粤港澳大湾区的重点发展领域粤港澳大湾区的重点发展领域包括高端制造业、金融和生物医药等领域,这些领域将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高新技术产业将会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发展主题,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亚洲的科技中心。
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在技术、生产和商业领域中领先于其他地区。
VI.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前景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已获得了不少重要的成果。
未来,城市的发展将越来越注重关键行业和关键市场的发展,同时也着力于实现城市和地区的协调发展,这将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更大的发展机会。
粤港澳大湾区读后感800字

粤港澳大湾区读后感800字大湾区,是指广东、香港、澳门三个地区的一个经济融合区域,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之一。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是为了进一步推进大湾区建设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文件,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阅读该规划纲要,让我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前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首先,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是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举措。
大湾区汇聚了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三个地区,拥有世界级的港口、金融中心和先进的科技研发能力,是中国面向世界开放合作的重要窗口和增长极。
大湾区的建设,可以形成产业协同发展、要素优化配置、市场融合互通的良好环境,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撑。
同时,大湾区也是中国推进“一国两制”实践的重要平台,可以进一步加强内地与香港、澳门的合作交流,推动两制制度下的经济繁荣和民生改善。
其次,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需要加强制度创新。
大湾区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例如不同地区之间的管理体制和政策差异、产业结构不均衡、人才流动不畅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规划纲要提出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举措,包括建立统一的法律制度、推动跨境一体化发展、加强人才交流和培养等等。
这些举措为大湾区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为各地区的企业家和创新者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机会。
再次,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规划纲要强调了加强交通、能源、信息、人文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和改造计划,以满足大湾区发展对于基础设施的需求。
例如,加快建设珠江三角洲国际机场、深广澳港口群等交通枢纽,提高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推动数字经济和互联网+的发展,加强教育、文化、医疗等人文社会事业的发展。
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举措,将为大湾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和支撑。
最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需要加强合作共享。
大湾区是一个地域空间范围广阔、经济实力强大的区域,各地区之间有着丰富的资源和优势互补的特点。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分析(一)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分析(一)世界级湾区的门槛非常高,湾区经济非常具有挑战性也同时具有活力的经济体。
追溯到工业革命,我们中国日渐走向全球经济中央,我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的体量已经居世界第一,同时我们也搭上了发展中国家的快车,一带一路蓬勃发展,所有的这些都需要我们建设一个世界级的大湾区和世界级的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里面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已经非常清晰,我们要分阶段逐步完成发展,第一阶段是到2022年,城市之间的分工要进一步明确,形成现代产业体系。
一、面临的挑战:世界环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保护主义倾向抬头大湾区经济运行仍然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需求结构不平衡不匹配等突出矛盾,湾区东部地区相对比较活跃,西部地区比较平稳,中部地区比较空虚。
51个省市协同性,包容性还不强,内部发展差距较大,区域空间面临瓶颈,资源能源约束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人口红利逐渐褪去。
2003年开始广东就开始人工荒的兆头,现在人口红利带来的效益逐渐消退。
粤港澳大湾区的制度特性:一个国家两个制度多元化的制度带来的制度成本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意义(一)有利于丰富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二)有利于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占地1%的国土面积,5%的人口总量,创造了12%的GDP 必须要以新的发展理念继续提高发展质量(三)有利于深化改革和扩大开发全面开发是新时代的重要特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过去以引进来为主今后走出去的比重会继续加大,这里经济发展40年,资本市场比较发达,资本市场走出去实际逐渐成熟,毗邻的香港在这方面发挥作用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粤港澳大湾区是东部发展的成果,可以为西部的开发提供更多的借鉴和帮助。
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四)有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有全球竞争力的经贸,产业,市场,投融资都能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支持,大湾区是一带一路对接融汇重要巨型平台。
论粤港澳大湾区面临机遇和挑战

论粤港澳大湾区面临机遇和挑战【摘要】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在经济发展方面,大湾区融合了粤港澳三地的产业优势,有望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创新科技、人才流动、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等方面也存在着诸多挑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解决。
为了促进大湾区的发展,建议各地加强合作,加大对创新科技和人才的支持力度,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
展望未来,大湾区有望成为世界一流的湾区城市群,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机遇、挑战、经济发展、创新科技、人才流动、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建议、前景展望。
1. 引言1.1 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粤港澳大湾区是指由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共同组成的一个区域,是中国南部一个重要的经济发展区。
这一概念首次提出于2017年,旨在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和合作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和丰富的人力资源,是全球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崛起和香港、澳门回归国家,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受到关注和期待。
该区域将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为世界经济注入新的动力。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将加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合作,促进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和生活质量,为全球经济合作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2 大湾区发展的背景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已经被提出多年,但直到近年来才逐渐引起广泛关注。
粤港澳大湾区指的是粤港澳三地所组成的一个经济合作区域,涵盖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这一区域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一体化的经济体系,被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世界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大湾区发展的背景包括多方面因素。
珠江三角洲地区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产业基础,香港和澳门则是国际金融中心和旅游胜地,各自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资源。
中国政府提出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战略,旨在加强区域一体化发展,提升产业升级和国际竞争力。
粤港澳大湾区的制度创新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的制度创新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作者:庄伟光唐珮莹赵苑妤吴一凡来源:《小康》2023年第35期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重大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新时代国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因其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以及“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的新使命,正以创新驱动推进科技、产业、金融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优化创新生态,积聚创新资源,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迈向世界一流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涉及三种法律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这既是优势,也是挑战,在很短时间内就形成丰富而完整的制度与政策体系,为粤港澳三地突破差异、实现协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制保障,彰显出“一国两制”的强大优势。
把宏伟壮阔的蓝图构想转化为法治中国的生动实践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和法治中国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
理论源自实践而实践亟须理论的指引。
坚持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博大精深的思想转化为厉行法治、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把宏伟壮阔的蓝图构想转化为法治中国的生动实践,切实有效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等,把科学系统的战略部署要求转化为鲜活可感的成效亮点,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突出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
全面贯彻“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努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强调要严格执行制度,加强制度执行监督,提高制度整体执行力,促使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努力探索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努力以中国智慧、中国实践为世界法治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粤港澳大湾区学习心得体会

粤港澳大湾区学习心得体会作为一个普通的年轻人,我也正在经历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的步伐,而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新兴的经济区域,已逐渐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我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地区,深深感受到粤港澳大湾区带给我们的改变和机遇,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启示和收获。
从我个人的角度看,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不仅仅是地理位置优越,更在于其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创新发展的实力。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着无数的优质教育资源和一流的科研能力,这些优势成为了我们学习和成长的契机。
在这里,我可以接触到更广阔、更高端的知识体系,学习到前沿科技的最新进展,拓展了视野和思维,在学术和就业上也得到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而本次闯入大湾区的旅程,更是让我深感区域之间优势互补的特点和战略意义。
同时,也让我认识到了不同城市之间的文化差异和互相学习的必要性。
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深圳的兴起和产业集聚的成功案例,也看到了香港独特的贸易和金融行业。
同时,我也发现澳门在旅游和娱乐产业上的长处和特色。
这些城市都具备自己的独特性和强项,而每个人之所以能接受和了解这些城市,也需要从自己的文化背景和兴趣爱好出发,多元化地开阔视野。
在大湾区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
比如在交通出行上存在较大的压力和难度,需要提前规划和做好准备。
同时,不同城市间的文化差异和生活习惯也需要适应和体验。
但是,这些困难和挑战同样都是成长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培养和拓展自己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和融入这个充满希望和机遇的区域。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而大湾区的发展也将会引领着更加广阔和深远的社会发展。
我们需要与时俱进,随时准备迎接新的变化和挑战,在自己的领域中尽可能地努力和发挥潜力,为这个区域和这个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更好地融入这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地区,为自己的未来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国家级战略,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
2019年2月18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总体规划,也是未来发展的路线图。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我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心得体会。
一、发展目标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世界级湾区和国际一流城市群”的目标,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目标。
但是,这个目标也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
二、发展重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创新驱动、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的发展重点。
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也是相互促进的。
创新驱动是推动发展的核心,开放发展是实现创新的前提,绿色发展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共享发展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保障。
在创新驱动方面,需要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的工作。
在开放发展方面,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推动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加强金融合作等方面的工作。
在绿色发展方面,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加强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在共享发展方面,需要加强社会保障,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工作。
三、发展路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以人为本、协同发展、创新引领、绿色发展”的发展路径。
这四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的,也是相互促进的。
以人为本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协同发展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创新引领是推动发展的核心,绿色发展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以人为本方面,需要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工作。
在协同发展方面,需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 introduction
粤港澳大湾区概况: 空间范围—行政区 administrative territories
面积: 约4.3万平方公里
(5.6万平方公里);
人口: 约6500万(2017年
报告提纲 Outlines
说明 introduction
一、“前店后厂”的产业合作
‘front shop back factory’industrial cooperation
二、“政府主导”的空间协调
‘government-led’spatial cooperation
三、“国家战略”的制度安排
轻轻纺纺、、服服装装、、食食品品等等劳劳动动密密集型集型 人人流流往往来来较较少少
交交通通能能源等源技等术技密术集型密产集业 型产业
旅旅游游房房地产地商产贸商等贸第三等产第业三 产业
金金融融保保险险高端高服端务服业务业 专业服务、创新科 技等
港澳居民到珠港三澳角居购民到物珠工三作角购购房物工;作珠购三房角;到珠港三角“到个港人“游个”人游” 粤港澳间粤港居澳民间自居由民往自由来往来 商务通勤、跨界职住
粤港澳三地政府联合制定了4项跨制度边界的空间协调 规划研究:
2009年的《大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 2010年的《环珠三角宜居湾区建设重点行动计划》 2011年的《粤港澳共建优质生活圈专项规划》 2012年的《粤港澳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专项规划》
其中,《大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作为首个跨制度边界的空间协调研究,开 创性地探索了粤港澳地区由市场主导的“非制度性”合作向政府和市场双轮推动的“制 度性”合作转变的空间安排。
本地 采购
运输 仓储
一、“前店后厂”的产业合作
‘front shop back factory’industrial cooperation
“前店后厂”的产业合作阶段,珠三角城市大多以 土地为资源获得原始的资金积累和经济发展,但发 展走向与效果强弱受三个因素影响:
政策导向(国家开放政策支持) 社会基础(地方经济活力) 区位条件(深港跨界基建)
政府联系
往来往来为为外外交交事事务务,,交交流流少少
粤港政府粤港联政席府会联议席;会深议;港深、港惠、港惠间港间对对话话合合作作 中中央央政政府府参参与与 各各级级政政府府共共通通协协调调合合作 作
核心推动力 宏观背景
政政府府(优优惠惠政政策策)) 全全球球化化
市场推动市(场区推位动,(比区位较,优比势较)优势)
“国家战略”阶段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研究,2015年,深圳市政府。
说明 introduction
粤港澳大湾区,本质上是中 央政府在跨制度边界区域尺 度上的制度空间建构。
与国际知名湾区相比,粤港澳 大湾区的独特性:“一国”、 “两制”、“三个关税区”。
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 “一带一路”建设是国家新的三大区域发展战略。 “粤港澳大湾区”赋予其三项使命: 一是深化“一国两制”实践,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二是引领“一带一路”建设,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撑区域; 三是引领国家整体转型发展,培育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城市群,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模式。
‘front shop back factory’industrial cooperation
港澳地区利用海外贸易窗口优势,承接海外订单,从事制造和开发新产品、新工艺, 供应原材料、原器件,控制产品质量,进行市场推广和对外销售,扮演“店”的角 色。
珠三地区则利用土地资源和劳动力优势,进行产品的加工、制造和装配,扮演“厂” 的角色。
250000 200000
粤港澳大湾区
193712
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 世界100强大学数量 世界500强企业总部数量
5
6
2
-
16
4
4
-
2
3
2
4
60
28
22
16
150000
100000 50000
61764
155074
71037
103610
国际知名湾区既具有各自独特性,又具有一般共性特征, 包括:中心城市的高等级性、区域内部联系的紧密性、 强大综合国力的支撑性,以及制度和功能的创新性。
随着发展水平的迅速缩小以及港澳面临新的 发展挑战,香港作为珠三角对外桥梁和资金 来源的唯一性和首要性逐步减退,粤港澳经 济层面的竞争加剧,但政府层面的合作诉求 却更加积极。
同时,香港经济与珠三角相互依存的程度仍 然很高,香港优势具有再发挥的潜力。
《香港2030+》概念性空间方案 当前,香港经济正处于转型和寻求新发展方向的 关键时期,存在着政府施政困难、服务业竞争加 剧、创新科技缺乏根基、土地资源稀缺和发展成 本上升的挑战。
《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
编制环珠江口宜居湾区建设重点行动计划。
粤港澳三地政府《环珠江口宜居湾区建设重 点行动计划研究》
提出了“十项”重点专项行动和“七个”重点合作发展地区建设行动。
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 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 与行动》
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福建平潭等开放合作区作 用,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
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
GDP: 约9.2万亿人民币。
说明 introduction
粤港澳大湾区概况:空间范围—功能区 functional areas
说明 “湾区”概念的缘起 origins of ideas
1994 2008.12
2009.10 2010.04 2012.03 2015.03 2016.01 2016.03 2016.03 2016.11 2017.03
澳澳门门回归回;归; 亚亚洲洲金融金危融机危;机; 粤粤港港联席联会席议会;议; 中中国国入世入。世。
市市场场经经济 济
港港澳澳回回归,归入,世入世
SSARASR;S; CCEPEAP签A订签并实订施并。 实 施
CCEPEA PA
珠三角改革发展纲 要; 新型城镇化 自由贸易试验区; 一带一路; 国 珠三家角战改略革。发展纲要; 自由贸易试验区;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
1989年的《珠三角城镇体系规划(1991―2010年)》 1994年的《珠三角经济区城镇群规划》 2004年的《《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年》 2008年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2014年的《珠江三角洲全域规划(2014—2020年)》
相对于国际市场而言,港澳在前,珠江三角洲在后,彼此紧密合作,因而被形象地称 为“前店后厂”。
零部件国际采购
有限内销
研发 设计
市场 营销
财务 管理
采购 统筹
管
理
功
能 , 营
香 港
运
服
务
转运至国际市场
零部件和设备 成品
投资和资金流动
珠
三 角 城 市
制 造 加 工
边
界
直接出口至国际市场
劳动 力
过程 管理
0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资料来源: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7)
说明 introduction
粤 港 澳 竞 合 关 系 competitioncooperation relationship
“前店后厂”模式下,珠三角和香港的关系 是双方受益的合作关系。这一阶段,由于发 展水平和制度环境的差异,粤港澳政府层面 的合作具有“热情上不均衡、内容上不一致、 视角上有差异”的特征。
空间上,“深港”地区与“广佛”地区轴向发展, 形成“两翼齐飞格局”:
二、“政府主导”的空间协调 government-led spatial cooperation
区域规划作为一种重要的空间重构工具,是粤港澳应对区域治理的主要方式。
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在区域城镇化的过程中,珠三角 曾先后编制了5次区域规划:
发挥香港在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教育的资源优势,以及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方面优势, 以及香港服务业与广东制造业的双重优势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区域经济的深 度整合与再度崛起,制度建构将发挥关键作用。
说明 introduction
粤港澳区域合作历程 trajectories
年份 重要事件
机遇 投资 人流 贸易
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加快城市群规划编 制工作的通知》
2017年拟启动珠三角湾区城市群等跨省域城市群规划编制。
《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
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 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
“民间倡议”阶段
“地方合作”阶段
改改革革开开放放;; 建建立立经经济济特特区区; ; 沿海海开开放放城城市市; ; 提提出出珠珠江江三三角角洲经洲济经区济;区; 邓邓小小平平““南南巡巡”。”。
特特区区优优惠惠政政策策; ; 区区位位、、人人缘缘优优势(势外(资外进资入进)入)
确确定定珠珠江三江角三洲角经济洲区经;济 区 ; 香香港港回回归归。 。
说明 introduction
粤港澳合作,已从过去“前店后厂”、 粤港澳大湾区与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的比较
自下而上的工业化合作,升级为集金 融、、科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
指标(2015年)
东京 旧金山 纽约 粤港澳 湾区 湾区 湾区 大湾区
务业于一体的城市化合作—城镇群。 GDP(万亿美元)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