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聚类算法
基于密度敏感距离的多级近邻传播聚类算法
Di s t a n c e( M AP - DS D)i s p r o p o s e d .Fi r s t l y ,b y u s i n g t h e o r i g i n a l d a t a s e t s ,a n e a r e s t n e i g h b o r s p a r s e g r a p h
i s c o n s t r u c t e d ,a n d a p p l y i n g AP c l u s t e r i n g a l g o r i t h m ,wh i c h l e t L o c a l — l e n g t h a s s i mi l a r i t y me a s u r e ,p r e —
机器学习:Python实现聚类算法(二)之AP算法
机器学习:Python实现聚类算法(⼆)之AP算法1.算法简介AP(Affinity Propagation)通常被翻译为近邻传播算法或者亲和⼒传播算法,是在2007年的Science杂志上提出的⼀种新的聚类算法。
AP 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全部数据点都当作潜在的聚类中⼼(称之为exemplar),然后数据点两两之间连线构成⼀个⽹络(相似度矩阵),再通过⽹络中各条边的消息(responsibility和availability)传递计算出各样本的聚类中⼼。
2.相关概念(假如有数据点i和数据点j)(图1)(图2)(图3)1)相似度:点j作为点i的聚类中⼼的能⼒,记为S(i,j)。
⼀般使⽤负的欧式距离,所以S(i,j)越⼤,表⽰两个点距离越近,相似度也就越⾼。
使⽤负的欧式距离,相似度是对称的,如果采⽤其他算法,相似度可能就不是对称的。
2)相似度矩阵:N个点之间两两计算相似度,这些相似度就组成了相似度矩阵。
如图1所⽰的黄⾊区域,就是⼀个5*5的相似度矩阵(N=5) 3) preference:指点i作为聚类中⼼的参考度(不能为0),取值为S对⾓线的值(图1红⾊标注部分),此值越⼤,最为聚类中⼼的可能性就越⼤。
但是对⾓线的值为0,所以需要重新设置对⾓线的值,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值,也可以设置成同⼀值。
⼀般设置为S相似度值的中值。
(有的说设置成S的最⼩值产⽣的聚类最少,但是在下⾯的算法中设置成中值产⽣的聚类是最少的)4)Responsibility(吸引度):指点k适合作为数据点i的聚类中⼼的程度,记为r(i,k)。
如图2红⾊箭头所⽰,表⽰点i给点k发送信息,是⼀个点i 选点k的过程。
5)Availability(归属度):指点i选择点k作为其聚类中⼼的适合程度,记为a(i,k)。
如图3红⾊箭头所⽰,表⽰点k给点i发送信息,是⼀个点k 选diani的过程。
6)exemplar:指的是聚类中⼼。
7)r (i, k)加a (i, k)越⼤,则k点作为聚类中⼼的可能性就越⼤,并且i点⾪属于以k点为聚类中⼼的聚类的可能性也越⼤3.数学公式1)吸引度迭代公式:(公式⼀)说明1:R t+1(i,k)表⽰新的R(i,k),R t(i,k)表⽰旧的R(i,k),也许这样说更容易理解。
仿射聚类算法研究及应用
150ACADEMIC RESEARCH 学术研究摘要:仿射传播聚类算法以相似度矩阵作为输入矩阵,迭代过程中用全局函数定义类中心,数据点交替更新最终达到较好的聚类效果,论文给出该算法实施的具体步骤和仿真结果验证聚类效果。
关键词:仿射聚类;吸引度;归属度;偏向参数一、算法原理2007年,Frey 等提出了仿射聚类算法(Affinity Propagation)。
该算法将所有数据点视为聚类网络图的节点,通过节点之间的信息传递,建立数据间的依存关系。
该算法输入值为相似矩阵,借助数据点之间的传递和竞争找到合适的类中心,原始数据的影响相对较小,聚类效果比较稳定。
通常选取欧式距离作为相似度的度量方式,即:22(,)nm n m S n m d x x =−=−− (1)不同的数据点之间构成不同的相似度,这些不同的相似度构成相似矩阵,记为(,)S n m 。
相似矩阵对角线上的数值(,)S k k ,称为偏向参数(Preference),(,)S k k 值的大小,决定被选为类代表点的可能性大小[1]。
其中,影响聚类的个数的参数称为偏向参数(reference),记为P。
其值决定不同的聚类结果,一般地,P 的值取的中值或者最小值[2]。
吸引度(Responsibility)和归属度(Availability)是AP 聚类的重要信息,每个信息反映不同代表点的竞争方式,通过不断搜索两个不同信息,找出适合的类中心。
对于任意一个样本点,在任何迭代更新阶段,吸引度和归属度共同决定作为类代表点的样本和哪些样本点归属此代表点[3],AP 聚类就是吸引度和归属度交替更新的过程,公式为:(.)(,)max((,)(,))k kr i k S i k a i k s i k ′≠′′=−+ (2)}(,)min 0,(,)max(0,(,)),(.)max(0,(,)),i i k i kr k k r i k i ka i k r i k i k ′∉′≠′+≠ =′= ∑∑(3)其中,用(,)r i k 表示样本数据点i 向样本数据点k 传递归属度信息,体现数据点k 作为点i 的聚类中心的积累凭证。
AP算法
在统计和数据挖掘中,亲和传播(AP )是基于数据点之间“消息传递”概念的聚类算法。
与诸如k-means 或k-medoids 的聚类算法不同,亲和传播不需要在运行算法之前确定或估计聚类的数量。
类似于k-medoids ,亲和力传播算法发现“样本”,输入集合的成员,输出聚类结果。
一算法描述2.1基本介绍我们让(x 1,…x n )作为一系列的数据点,然后用矩阵S 代表各个数据点之间的相似度,一般相似度的判断有欧氏距离,马氏距离,汉明距离。
如果S (i,k )>S(i,j)则表示i 到k 的距离比i 到j 的距离近。
其中S(k,k)表示节点k 作为k 的聚类中心的合适程度,可以理解为,节点k 成为聚类中心合适度,在最开始时,这个值是初始化的时候使用者给定的值,会影响到最后聚类的数量。
这个算法通过迭代两个消息传递步骤来进行,以更新下面两个矩阵:代表(Responsibility)矩阵R :r(i,k)表示第k 个样本适合作为第i 个样本的类代表点的代表程度。
说白了K 为男人,i 为女人,代表矩阵R 表示,这个男人成为i 这个女人老公的适合程度。
适选(Availabilities)矩阵A=[a(i,k)]N×N :a(i,k)表示第i 个样本选择第k 个样本作为类代表样本的适合程度,同理表示i 选择K 作为自己老公的可能性。
当然,这个社会是相对于封建社会有点进步的,比如也会征求女方的意见,但是又有一定弊端,这个男人K 可以三妻四妾。
所以K 这个聚类中心,周围可以有许多样本i 。
所以有的人叫R 矩阵为吸引度矩阵,矩阵A 为归属度矩阵也是不无道理的。
2.2 算法的迭代公式对于代表矩阵r :假设现在有一个聚类中心K ,我们找到另外一个假想的聚类中心k ’,重新定义K ’的代表矩阵和适合矩阵:(,')(,')s i k a i k ,找出这两个值相加最大的那一个,在用我们的(,)s i k 减去这个最大的,就表示这个K 的聚类中心对i 这个样本的吸引程度。
基于AP聚类算法的联邦学习聚合算法
基于AP聚类算法的联邦学习聚合算法
敖博超;范冰冰
【期刊名称】《计算机与现代化》
【年(卷),期】2024()4
【摘要】在传统的联邦学习中,多个客户端的本地模型由其隐私数据独立训练,中心服务器通过聚合本地模型生成共享的全局模型。
然而,由于非独立同分布(Non-IID)数据等统计异质性,一个全局模型往往无法适应每个客户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针对Non-IID数据的基于AP聚类算法的联邦学习聚合算法(APFL)。
在APFL中,服务器会根据客户端的数据特征,计算出每个客户端之间的相似度矩阵,再利用AP聚类算法对客户端划分不同的集群,构建多中心框架,为每个客户端计算出适合的个性化模型权重。
将本文算法在FMINST数据集和CIFAR10数据集上进行实验,与传统联邦学习FedAvg相比,APFL在FMNIST数据集上提升了1.88个百分点,在CIFAR10数据集上提升了6.08个百分点。
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APFL在Non-IID数据上可以提高联邦学习的精度性能。
【总页数】7页(P5-11)
【作者】敖博超;范冰冰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09
【相关文献】
1.一种AP算法的改进:M-AP聚类算法
2.基于改进AP聚类算法的自学习应用层DDoS检测方法
3.基于联邦学习的船舶AIS轨迹谱聚类算法研究
4.联盟链下基于联邦学习聚合算法的入侵检测机制优化研究
5.横向联邦学习中差分隐私聚类算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改进LSD和AP聚类的路径边缘识别策略
基于改进LSD和AP聚类的路径边缘识别策略刘璧钺; 赵章焰【期刊名称】《《图学学报》》【年(卷),期】2019(040)005【总页数】10页(P915-924)【关键词】边缘识别; 过颜色算子; LSD; SVM; 特征提取; AP聚类【作者】刘璧钺; 赵章焰【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工程学院湖北武汉 43006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1目前,国内外对起重机的检测主要依靠人力攀爬完成,风险大、效率低。
因此,开发应用于大型起重机械的攀爬机器人,可降低对起重机保养、维护、检测的风险,提高工作效率。
大型起重机的金属结构总体尺寸大,颜色单一,如图1所示。
攀爬机器人的路径识别对象主要是起重机金属结构等结构化路径。
目前常见的结构化路径识别研究包括公路车道线识别[1]、变电站巡检机器人导引路径识别[2]、AGV小车导引路径识别[3-4]、智能汽车赛道识别[5]等。
上述结构化路径具有显著特点:背景颜色单一,路径处于二维平面内,环境干扰较少,路径表面缺陷较少,路径颜色和地面背景颜色差别较大,故其边缘更易于识别。
相较于上述常见的位于二维平面上的结构化路径,金属结构路径处于三维空间中,环境与背景更为复杂多变,路径表面缺陷更多,导致路径图像中的干扰直线段更多,路径边缘提取更为困难。
结合起重机金属结构路径的特点,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线段分割检测(line segment detector, LSD)算法和近邻传播(affinity propagation, AP)聚类算法的路径边缘识别策略。
整体流程如图2所示。
LSD算法的目标在于检测图像中局部、平直的轮廓,对于被遮挡或局部模糊的路径边缘线,经常会被割裂为多条短直线。
因此,需从LSD算法检测得到的所有直线段中,剔除干扰直线段,筛选出构成路径边缘的直线段。
本文基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最优分类线的方法确定梯度阈值,并增设梯度阈值和主方向角约束,改进LSD算法,降低检测出的干扰直线段数量。
基于AP算法支持向量机的设计与应用
( 吉林 大 学 计 算 机 科 学 与 技 术 学 院 ,长 春 10 1 ) 30 2
摘 要 : 计 一种 基 于 A 设 P聚 类算 法和 S M 分 类器 相 融合 的新 的混 合 分 类器 ,使 用 A V P聚 类 算
A src : h uh r pooe e xdc sie hc s ae na ii rp gt n A )cut ig b t t T ea tos rp sdanw mi l s r ihi b sdo fnt po a a o ( P ls r a e a f w i f y i en
p o lm fs p o e tr ma hi l si c to n c urc r b e o u p r v c o c ne c a sf a in i a c a y. Ex e i e t lr s ls s w h tt e m ie d l t i p rm n a e ut ho t a h x d mo e
法优 化数据 集 ,得到 了高质量 、小样 本 的 S VM 分 类器 训练 集.实验 结果 表 明 :与传 统 的 S 有 更高 的分 类精 度 ;在 心脏 病预 测上 , 分 类器 的效 果 较好. 该
关 键词 :支 持 向量机 ; P聚 类算 法 ;混合 分 类器 ;心脏 病 预测 A
第4 9卷
第 5期
吉 林 大 学 学 报 (理 学 版 )
Ju n lo in Unv ri S in e E i o o ra f l ies y( ce c dt n) Ji t i
Vo1 4 NO. .9 5
21 0 1年 9月
仿射传播AP
仿射传播AP(affinity propagation)是Frey 于2007年在Science 上首次提出的一种聚类算法,算法快速、有效,已经在人脸图像的聚类、“基因外显子”发现、搜索最优航线等方面得到了应用。
它可以找到样本集合中具有代表性的范例样本,并对原始数据集加以分割。
仿射传播算法的输入是成对样本点之间的测度(,)s n m ,定义为:2(,).n m s n m V C =--‖‖ 原始样本集中的所有数据点都可能是潜在的范例样本,因而所有的(,)s m m 初始化时都是相同的。
在聚类的过程中,有两个变量,吸引度(,)r n m 和归属度(,)a n m ,需要通过竞争机制加以更新。
更新规则为:..(,)(,)max {(,)(,)}m s t m mr n m s n m a n m s n m ''≠''=-+..(,)(,)max {(,)(,)}m s t m mr m m s m m a m m s m m ''≠''=-+ ..,(,)min{0,(,)max{0,(,)}}n s t n n m a n m r m m r n m ''≠'=+∑..(,)max{0,(,)}n s t n m a m m r n m ''≠'=∑通过以上更新规则,样本点之间进行信息的互换,最终使得所选择的能量函数达到极小。
仿射传播算法也可以通过设置固定的迭代次数或者是局部的变化程度加以终止。
仿射传播算祛与K 均值算法同属于K 中心聚类方法。
经典的K 均值算法对初始聚类中心的选择敏感且容易陷入局部极值,因此,需要在不同初始化下运行很多次,以寻找一个最好的聚类结果。
然而,这种策略也只有在小的类数和某次初始化靠近好的结果时才有效果。
AP 算法则克服了这些缺点,其迭代过程不断搜索合适的聚类中心,同时也使得聚类的适应度函数(目标函数)最大化。
ap聚类算法原理
ap聚类算法原理Ap聚类算法原理Ap聚类算法(Affinity Propagation Clustering Algorithm)是一种基于消息传递的聚类算法,它是由Brendan J. Frey和Delbert Dueck于2007年提出的。
该算法通过自适应性地选择样本点作为聚类中心,并利用消息传递的方式更新样本点之间的相似度矩阵,从而实现聚类的目的。
Ap聚类算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样本点之间的相似度来构建网络图,然后利用消息传递的方式在网络图上进行迭代更新,最终确定每个样本点的聚类归属。
具体而言,Ap聚类算法包含以下几个关键步骤:1. 相似度计算:首先,需要计算每对样本点之间的相似度。
相似度的计算可以根据具体问题采用不同的度量方法,如欧氏距离、余弦相似度等。
通过计算相似度矩阵,可以得到样本点之间的相似度关系。
2. 网络图构建:基于相似度矩阵,构建一个带权重的网络图。
在网络图中,每个样本点表示一个节点,相似度表示节点之间的边的权重。
网络图的构建过程中,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参数damping,用于控制节点之间消息的传递强度。
3. 消息传递:在网络图上进行消息传递的迭代过程。
首先,每个节点向其他节点发送一个“责任”消息,表示该节点希望成为其他节点的聚类中心。
然后,每个节点根据接收到的“责任”消息和自身的相似度,更新自己的“可用性”值,表示该节点作为聚类中心的适合程度。
接着,每个节点根据接收到的“可用性”值和自身的相似度,更新自己的“归属度”值,表示该节点作为某个聚类中心的合适程度。
最后,每个节点根据接收到的“归属度”值和自身的相似度,更新自己的“偏好度”值,表示该节点作为聚类中心的优先级。
4. 聚类结果确定:经过多轮的消息传递迭代后,每个节点的“偏好度”值会趋于稳定。
根据节点的“偏好度”值和相似度矩阵,可以确定每个样本点的聚类归属。
具体而言,对于每个节点,选择与其“归属度”最大的节点作为其聚类中心,从而确定每个样本点的聚类归属。
AP聚类算法的分析与应用
( 1 : 吉林建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 长春 2 : 吉林建筑大学电气 与电子信息工程学 院, 长春 1 3 0 1 1 8 ; 1 3 0 1 1 8 )
摘要 : A in f i t y p r o p a g a t i o n ( A P ) 聚类算法是通过消息传递 实现聚 类的, 不需要事先指定聚类数 目. 对 于规模较大 的数
2 : S c h o o l o f E l e c t r i c a l a n d E l e c t r o n i c s E n g i n e e r i n g , J i l i n J i a n z h u U n i v e r s i t y , C h a n g c h u n , C h i n a 1 3 0 1 1 8 1
t e r a n d i t d o e s n o t n e e d t o s p e c i f y c l u s t e in r g n u mb e r b e f o r e h a n d. Th e AP c l us t e r i n g i s a r a pi d a n d e f f e c t i v e c l u s t e — r i n g me t h o d whi c h i s s u p e io r r t o o t h e r t r a di t i o na l c l u s t e r i n g me t h o d s , s u c h a s K —c e n t e r s . AP p r i nc i p l e a n d s t e p s o f t h e a l g o r i t h m wa s s t ud i e d t h r o ug h t h e e x p e r i me n t , whi c h p r o v e d t h e p r a c t i c a b i l i t y a nd v a l i d i t y o f AP c l u s t e in r g a l g o —
可变相似性度量的近邻传播聚类
da a d s r t n, ih h h b l y o e c i i g t e c r c e s o a a cu t rn f c i ey Th n AP— M t it i i bu o wh c a t e a i t fd s rb n h ha a t r fd t l s e i g e f tv l . e s i e VS c u t rn l o ih i r p s d b s n t e fa f r d to a l o ih , n h sme h d h se t n e a a l s e i g a g rt m sp o o e a eo h meo a ii n l r t AP a g rt m a d t i t o a x e d d d t
近 邻 传 播 聚 类 算 法 ,从 而 拓 展 了传 统 AP算 法 的数 据 处 理 能力 。仿 真 实 验 验 证 了新 方 法 性 能优 于 传 统 AP 算法 。 关 键 词 :数 据 处 理 : 聚类 分析 ;近 邻 传 播 聚 类 ; 可 变 相 似 性 度 b量 ;流 形分 析
中图分类号 :TP 9 31 DOI 03 2 / PJ1 4 .0 90 0 6 : .7 4 8 ..1620 .16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10 —8 62 1 )30 0 —6 0 95 9 (0 00 —5 90
A fi iy Pr p g t o us e i s d o r a l - m i iy M e s r fn t o a a i n Cl t rng Ba e n Va i b e Si l t r a au e
第 3 第 3期 2卷
21 0 0年 3月
采用仿射传播的聚类集成算法
第45卷 第8期2011年8月西 安 交 通 大 学 学 报JOU RNA L OF XI AN JIAOT ONG UN IVERSIT Y Vol 45 No 8Aug.2011收稿日期:2011 03 20. 作者简介:王羡慧(1980-),男,博士生,讲师;覃征(联系人),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0673024);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00201110063);国防 十一五 预研资助项目.网络出版时间:2011 07 18网络出版地址:htt p://w w /kcms/detail/61.1069.T.20110718.1730.005.html采用仿射传播的聚类集成算法王羡慧1,3,覃征1,2,张选平1,高洪江4(1.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710049,西安; 2.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100084,北京;3.新疆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830046,乌鲁木齐; 4.鲁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64025,山东烟台)摘要:针对K 均值聚类随机初始聚类中心导致的聚类结果不稳定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仿射传播的聚类集成算法.该算法把每个聚类集成的成员个体结果看成是原始数据的一个属性,然后在其基础上对聚类成员个体的聚类结果进行加权集成,集成算法采用简单高效的仿射传播聚类,并且提出了直接集成、利用平均规范化互信息(NM I)和聚类有效性Silho uette 指标进行加权集成.最后,运用H ungarian 算法对仿射传播聚类集成的结果进行类别标签的统一和匹配.在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与集成前的K 均值聚类及其他聚类集成算法相比,该算法能有效地提高聚类结果的准确性、鲁棒性和稳定性,建立起来的聚类集成算法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灵活性,而且简单有效.关键词:仿射传播;加权集成;K 均值聚类;H ungarian 算法中图分类号:TP1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 987X(2011)08 0001 06C luster Ensemble Algorithm Using Affinity PropagationWANG Xianhui 1,3,QIN Zheng 1,2,ZH ANG Xuanping 1,GA O H ongjiang 4(1.Sch ool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Xi an Jiaoton g Un iversity,Xi an 710049,China;2.Departmen 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 ology,T singhu 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 ina;3.S 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 eering,Xinjiang University,U rumqi 830046,Chin a;4.School of In 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Ludong University,Yantai,Sh and ong 264025,China)Abstract :The r esult of K means cluster is instable for random initial clustering center s.A clus ter ensemble algo rithm based o n affinity propagatio n is proposed,w here the r esult o f each cluster indiv idual is r eg arded as a pro perty of the orig inal data.Fo llow ing the new properties sets,the results o f each cluster indiv idual are carried out to a w eighted ensemble,and simple and efficientaffinity propagatio n cluster is chosen in the ensemble algor ithm.Furthermo re the direct ensem ble,the ensemble to w eighted ensemble fr om av erag e no rmalized mutual info rmatio n (NM I)and cluster validatio n indexes Silhouette are uniformly pro posed.Finally,H ungarian alg orithm is em ploy ed to unify and m atch the categ ory labels for the results of affinity propag ation cluster.The results o f ex perim ents 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data sets sho w the higher efficiency fo r im pr oving the accuracy ,robustness and stability of cluster results than the K means cluster ing be fore com bination and the other cluster ing ensem ble algor ithms.The cluster ing ensemble algo r ithm gets more ex tendable and flexible.Keywords :affinity pro pagation;w eighted cluster ensemble;K means cluster;H ung ar ian algorithm聚类分析是按照某种相似性测度(例如欧几里德距离)将多维数据分割成自然分组或者簇的过程,是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聚类分析已经成功应用于数据挖掘、图像分割、语音识别和信息检索等领域[1 3].K均值[4 5]算法是所有聚类算法中的经典算法之一,应用广泛.K均值聚类算法随机选取初始聚类中心,选取的点不同,聚类结果可能就不同.如果由初始聚类中心得到的分类严重偏离全局最优分类,算法就会陷入局部最优解.K均值聚类算法对初始聚类中心的依赖性,导致了K均值聚类结果的不稳定性.通过聚类集成可以有效地提高K均值聚类的准确性、鲁棒性和稳定性[6 8].聚类集成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根据不同的聚类成员个体聚类结果得到更好的聚类集成结果.文献[9]最早明确定义了聚类集成问题,将聚类集成问题形式化为一个基于互信息的优化问题.然后,提出了获得高质量聚类集成结果的3种有效算法:基于聚类的相似度划分算法(CS PA)、超图划分算法(H GPA)和元聚类算法(M CLA).文献[7]提出了基于投票机制的聚类集成算法.但是,上面这一类算法都不具有可扩展性[10],因此限制了它们的应用范围.文献[10]提出了基于隐含变量的聚类集成模型,将聚类成员个体结果看成是原始数据的属性,在此处理方式基础之上建立聚类集成算法.这种新的视角,使得提出的聚类集成算法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灵活性.本文利用仿射传播聚类(AP)[11 13]的简单、高效和稳定,将其作为聚类集成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仿射传播的聚类集成算法,可以有效地提高K均值聚类的准确性、鲁棒性和稳定性.1 聚类集成问题令数据集D={X1,X2, ,X N},N为数据点的个数.X i={x i1,x i2, ,x id}(i=1,2, ,N)为一个d维数据点.假设有M个聚类集成成员个体对数据集D进行聚类,得到M个长度为N的成员个体聚类结果,则聚类集成问题定义为G:{l i|l1,l2, ,l M} L*(1)式中:l i和L*是维数为N的向量;聚类集体l1,l2, ,l M分别是M个聚类集成成员个体l i的聚类结果;L*是l1,l2, ,l M通过集成方法G产生的聚类集成结果.本文借鉴文献[10]的思想,把每个聚类个体结果看成是原始数据的一个属性,然后在其基础上对N个M维的数据进行聚类,得到原始数据的聚类结果.通过此方法建立起来的聚类集成算法,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灵活性,而且简单有效.由此,聚类集成问题转换为G :{y i|y1,y2, ,y N} L (2)式中:y i是维数为M的向量,其每一维的分量是聚类成员个体的聚类结果,y i总共有N个;L 是维数为N聚类集成结果,它是y1,y2, ,y N通过集成方法G 产生的聚类集成结果.原则上,G 可以选择任何聚类算法进行集成.AP是一种通过数据点之间的消息传递来发现聚类的新方法.与以往的聚类算法相比,AP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现带有更低误差的聚类结果.因此, AP被成功应用于人脸图像聚类、基因表达数据中的基因识别、文章中的关键句子识别和最优航空路线确定等问题中[11].因此,本文使用AP作为聚类集成算法来对聚类成员个体结果进行集成.2 仿射传播聚类AP把一对数据点之间的相似度作为输入,在数据点之间交换有真实价值的消息,直到一个最优的类代表点集合(称为聚类中心或exemplar)和聚类逐渐形成.此时,所有的数据点到其最近的类代表点的相似度之和最大.给定数据集合D={X1,X2, ,X N},X i={x i1, x i2, ,x id}(i=1,2, ,N)为一个数据点.AP算法以N个数据点之间的相似度矩阵S=[s(i,k)]N N 为基础进行聚类.本文选用欧氏距离作为相似度的测度指标,任意两点之间的相似度为两点欧氏距离平方的负数.例如,对于点X i和点X k,则有s(i,k)=- X i-X k 2i,k=1,2, ,N;i k(3) AP算法为每一个数据点k设定其参数选择p k (k=1,2, ,N)作为输入,初始s(k,k)=p k,(k=1, 2, ,N).p k越大,说明相应的数据点k被选中作为类代表点的可能性越大.AP算法初始假设所有数据点被选中成为类代表点的可能性相同,所以p k 取相同值p,即s(k,k)取相同值p.假设数据集合D的聚类标记为c={c1,c2, , c n},AP可以被看作一个搜索能量函数最小值的方法E(c)=-Ni=1s(i,c i)(4)2西 安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第45卷式中:聚类标记c i指数据点i的典型样例;s(i,c i)指数据点i和它的典型样例的相似度.AP算法中数据点之间有两种消息交换,分别定义为响应度矩阵R=[r(i,k)]N N和效用度矩阵A=[a(i,k)]N N.A P算法的循环迭代过程就是这两种消息交换迭代更新的过程,每种信息考虑了不同种类的竞争.AP的信息更新公式如下r(i,k) s(i,k)-maxs.t.k k{a(i,k )+s(i,k )}(5)IF i k,a(i,k) m in0,r(k,k)+s.t.i {i,k}max{0,r(i ,k)}(6) a(k,k) s.t.i k max{0,r(i ,k)}(7) AP算法在每一次循环迭代过程中,r(i,k)和a(i,k)被设置成为:(1- )乘以当前迭代过程中的更新值加上 乘以上一步迭代的结果.阻尼因子取值范围为[0,1],缺省值为0 5.假设当前迭代次数为t,信息更新为r(t)(i,k)=(1- )r(t)(i,k)+ r(t-1)(i,k)(8)IF i k,a(t)(i,k)=(1- )a(t)(i,k)+ a(t-1)(i,k)(9) a(t)(k,k)=(1- )a(t)(k,k)+ a(t-1)(k,k)(10) 3 基于仿射传播的聚类集成算法聚类集成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聚类成员个体生成阶段和对聚类成员个体结果进行集成阶段.3 1 聚类成员个体生成在聚类成员个体生成阶段,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生成成员个体.文献[9]使用3种方法来生成个体: 通过同一算法在数据集的不同特征子集上进行聚类生成个体; 通过同一算法在数据的不同子集上进行聚类生成个体; 通过不同的聚类算法在同一个完整的数据集上进行聚类生成个体. Fred[6,14]利用K均值聚类的随机选择初始聚类中心来生成个体.本文利用K均值聚类的随机性,运行多次,每次随机选择初始聚类中心来产生不同的聚类个体.3 2 聚类集成算法按照式(1),文献[9]提出了3种基于图划分的聚类集成算法: CSPA将数据点作为图的顶点、成对数据点之间的相似性作为边的权重,利用图划分算法MET IS来得到聚类结果; H GPA将数据点作为超图的顶点、每个聚类成员个体的每个簇作为一条超边,利用超图划分算法H MET IS来得到聚类结果; M CLA将每个聚类成员个体的每个簇作为图的顶点、成对簇之间共有相同数据点的比例作为边的权重,利用图划分算法M ET IS压缩超边集得到元簇,最后根据数据点的比例来决定聚类结果.按照式(2),本文使用仿射传播聚类对聚类成员个体结果进行集成.表1为聚类集成G,表2为聚类集成G .聚类集成G表示将聚类集成成员个体的聚类结果l1,l2, ,l M通过集成方法G产生聚类集成结果.聚类集成G 表示将聚类个体结果看成是原始数据的一个属性,通过对y1,y2, ,y N使用集成方法G 产生聚类集成结果.表1 聚类集成G数据点聚类标签l1l2l M X1l1(X1)l2(X1) l M(X1)X2l1(X2)l2(X2) l M(X2)X N l1(X N)l2(X N) l M(X N)表2 聚类集成G数据点聚类标签l1l2l My i X1l1(X1)l2(X1) l M(X1)y1X2l1(X2)l2(X2) l M(X2)y2X N l1(X N)l2(X N) l M(X N)y N3 3 聚类成员个体聚类结果加权集成由于聚类成员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不同聚类成员个体对最终聚类集成结果的影响力不同.现有的聚类集成算法将每个聚类成员个体的结果平等对待,这忽略了集成个体的差异性.因此,本文对聚类成员个体的结果在聚类集成G 的基础上进行加权集成.假设聚类成员个体l i(i=1,2, ,M)的加权权重为w(l i),本文提出4种加权方法.(1)平等对待聚类成员个体,直接集成,即权值相等w1(l i)=1M(11) (2)利用聚类成员个体结果之间的规范化互信3第8期 王羡慧,等:采用仿射传播的聚类集成算法息[8 9]来表示聚类成员个体的差异度,然后利用平均规范化互信息来加权.假设有两个聚类成员个体的聚类结果为l (a)和l (b),则两者的规范化互信息表示为I (l (a),l (b))=k (a)h=1k (b )l=1n h,l lb nn h,ln (a)h n (b)l k (a)h=1n(a)h lbn (a)hnk (b )l=1n(b)llbn (b)l n1/2(12)式中:k (a)和k (b)分别为聚类结果l (a)和l (b)中簇的个数;n h,l 为同时位于l (a )的h 簇和l (b)的l 簇中数据点的个数;n (a)h 为l (a)的h 簇中点的个数;n (b)l 为l (b)的l 簇中点的个数.对于单个聚类成员个体l i ,其平均规范化互信息表示为I (l i )A =1M -1 Mj =1,j iI (l i ,l j )(13)利用I (l i )A 来加权,权值表示为w 2(l i)=I(l i)A /Mi =1I(l i)A Mi=1w2(l i)=1, w 2(l i )>0, i =1,2, ,M(14)(3)利用I (l i )A 的倒数来加权,权值定义如下w 3(l i )=1I(l i )A(Mi=11I(l i )A)-1Mi=1w 3(l i )=1, w 3(l i )>0, i =1,2, ,M (15)(4)聚类有效性Silhouette [15 16]指标可以用来评价聚类结果的质量,令聚类的Silhouette 指标值为S.本文利用Silho uette 指标值S 来加权,权值定义如下w 4(l i)=S(l i)/Mi =1S(l i)Mi=1w 4(l i )=1, w 4(l i )>0, i =1,2, ,M(16)3 4 聚类集成结果准确性评价聚类成员个体产生的聚类结果使用AP 聚类进行加权集成后,为了评价聚类集成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对聚类集成结果和数据的分类结果进行类别标签的统一和匹配.本文使用H ung arian [17]算法完成统一和匹配.聚类集成结果经过类别标签的统一和匹配后,可以使用M icr o Precision [18]测度来进行准确性评价.M icro Precisio n 测度P M P 定义如下P M P=1NQi =1ai(17)式中:Q 为聚类集成结果中类别的个数;a i 为分类正确的某一类数据点的个数.4 实 验4 1 实验数据集本文实验使用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 CI )标准数据集[19],9个数据集信息如表3所示.表3 实验使用的U CI 数据集信息数据集样本数特征数类别数ir is15043ionospher e 351342w ine178133wpbc 198332bupa 34562g lass 21496balance sca le62543wdbc569302Image_seg mentat ion21001974 2 实验结果本文选择推荐的20个聚类集成成员个体进行集成[8],即M =20.聚类成员个体由K 均值聚类每次随机初始化聚类中心产生,聚类中心的个数为数据集的类别数.为了增加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所有的实验结果为运行50次的平均值.对比实验采用K 均值聚类算法、AP 算法、CSPA 算法、H GPA 算法、M CLA 算法.本文所提出的算法为A PE w 1、APE w 2、APE w 3和APE w 4,其中APE 代表基于仿射传播的聚类集成方法,w 1、w 2、w 3、w 4分别代表4种加权集成方法.表4列出了所有对比集成算法的实验结果,实验结果为50次运行实验的均值和标准差.根据表4,比较APE 聚类集成算法和集成前的K 均值算法.由表4可知,在数据集ir is 、w ine 和balance scale 上,4种APE 聚类集成算法的聚类准确性明显优于集成前的K 均值算法;在数据集ion ospher e 、w pbc 、bupa 和w dbc 上,4种APE 聚类集4西 安 交 通 大 学 学 报第45卷成算法获得了和集成前K均值算法同等的性能;在数据集Image_segmentation上,APE w2和A PE w3的聚类准确性优于集成前的K均值算法,A PE w1和APE w4的低于集成前的K均值算法;在数据集glass上,4种APE聚类集成算法的聚类准确性都低于集成前的K均值算法.表4 不同聚类集成算法的实验结果数据集聚类准确度K均值CSPA H GPA M CLA APE w1APE w2APE w3APE w4APiris 0 81910 02710 87050 01810 60240 08990 89330 00000 89330 00000 89330 00000 89330 00000 89330 00000 89330 0000ionos pher e 0 71230 00000 67810 00000 58400 00000 71230 00000 71230 00000 71230 00000 71230 00000 71230 00000 70940 0000w ine 0 67470 01130 68030 00600 55080 08320 70220 00000 70100 00870 70220 00000 69690 01800 70100 00870 71910 0000w pbc 0 63640 00000 56060 00000 53540 00000 63640 00000 63640 00000 63640 00000 63640 00000 63640 00000 60100 0000bupa 0 55360 00000 56230 00000 50750 00530 55360 00000 55360 00000 55360 00000 55360 00000 55360 00000 55360 0000glas s 0 51780 00700 40930 02760 37500 04330 46640 03520 47420 02450 47640 02370 47240 02320 49120 03190 53740 0000balance scale 0 51050 01620 51420 02160 41330 00910 50060 03190 51150 05370 51870 04460 51390 06000 51370 05220 50080 0433w dbc 0 85410 00000 66960 00000 51490 00000 85410 00000 85410 00000 85410 00000 85410 00000 85410 00000 84890 0000Im age_ segmentation 0 52820 01160 43580 06460 54670 02520 52040 02160 48610 11580 53250 03310 52330 04550 48910 09750 4926010000由表4可知,在数据集iris、io nosphere、w pbc、glass和wdbc上,4种APE聚类集成算法都获得了优于CSPA、H GPA、MCLA或者同等的聚类准确度;在数据集w ine上,APE2w2和M CLA获得了此数据集上的最好聚类集成性能,APE2w1、APE2w4和APE2w3的集成性能略差,但仍优于CSPA和H GPA;在数据集balance2scale上,APE2w2获得了此数据集上的最好聚类集成性能;在数据集bupa 上,虽然CSPA获得了此数据集上的最好聚类集成性能,但是4种APE聚类集成算法都优于H GPA 且等于MCLA;在数据集Im ag e_seg mentatio n上,虽然H GPA获得了此数据集上的最好聚类集成性能,但是4种APE聚类集成算法都优于CSPA, APE2w2和A PE2w3优于MCLA.由表4可知,在数据集iris、ionosphere、w pbc、bupa、balance2scale和w dbc上,4种APE聚类集成算法都获得了与AP算法同等或更优的聚类准确度;在数据集Image_segm entation上,APE2w2和APE2w3优于A P算法,但是AP算法优于APE2w1和APE2w4;在w ine和g lass上,AP算法优于4种APE聚类集成算法.根据表4,在数据集iris、ionosphere、w pbc、bu2 pa和w dbc上,4种APE加权集成算法获得了同等的聚类准确度;在数据集w ine、balance2scale和Imag e_seg mentation上,A PE2w2都获得了数据集上4种APE聚类集成算法中的最好性能;在数据集g lass上,APE2w4获得了4种APE聚类集成算法中的最好性能.综上所述,在大多数数据集上,A PE聚类集成算法都有效地提高了集成前聚类结果的准确性.与CSPA、H GPA、M CLA经典聚类集成算法相比,在大多数数据集上,APE能够获得更优的聚类集成结果.APE与AP算法相比,在较为复杂的高维数据集(io nosphere、w pbc、w dbc、Image_segm entation)上,通过引入集成学习,A PE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AP算法的聚类准确性,这说明APE对处理高维复5第8期王羡慧,等:采用仿射传播的聚类集成算法杂数据更有优势.4种APE加权集成算法中,APE2 w2在较多的数据集上获得了最优性能,这说明利用平均规范化互信息来加权集成是一种较好的方案.5结论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仿射传播的聚类集成算法.该算法把每个聚类集成的成员个体结果看成是原始数据的一个属性,然后在其基础上对聚类成员个体的聚类结果进行加权集成,并采用简单高效的仿射传播聚类.通过此方法建立起来的聚类集成算法,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灵活性,而且简单有效.当运行聚类分析任务时,在没有先验知识的情况下,在大多数数据集上,本文所提算法有效地提高了集成前聚类结果的准确性,并且获得了优于或等于传统的CS2 PA、H GPA、M CLA的聚类结果.在U CI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与集成前的K均值聚类及其他聚类集成算法相比,本文方法能有效地提高聚类结果的准确性、鲁棒性和稳定性.参考文献:[1]XU R,WU N SCH D.Surv ey o f clustering algo rithms[J].IEEE T ransactions o n N eural Netw or ks,2005,16(3):6452678.[2]O M RA N M G H,EN G EL BR ECH T A P,SA LM ANA.A n ov erv iew of cluster ing metho ds[J].Intellig entData A naly sis,2007,11(6):5832605.[3]孙吉贵,刘杰,赵连宇.聚类算法研究[J].软件学报,2008,19(1):48261.SU N Jigui,L IU Jie,ZH AO L ianyu.Clustering algo2rithms resea rch[J].Journal o f So ftwar e,2008,19(1):48261.[4]M A CQU EEN J.Some met ho ds for classificatio n andanaly sis of multivar iate observat ions[C]M Pro ceedingsof the Fifth Berkeley Sy mpo sium o n M athematical St a2tistics and Pro bability.Berkeley,Califor nia,U SA:U2niver sity o f Califo rnia P ress,1967:2812297.[5]徐森,卢志茂,顾国昌.解决文本聚类集成问题的两个谱算法[J].自动化学报,2009,35(7):99721002XU Sen,L U Zhimao,G U G uo chang.T wo spect ral al2go rithms for ensembling do cument clusters[J].ActaA utomatica Sinica,2009,35(7):99721002.[6]FR ED A,JAIN A.Co mbining multiple cluster ingsusing evidence accumulation[J].IEEE T ransact ions onP attern A naly sis and M achine Intellig ence,2005,27(6):8352850.[7]ZHO U Z H,T A N G W.Cluster er ensemble[J].Know ledge2Based Systems,2006,19(1):77283. [8]罗会兰,孔繁胜,李一啸.聚类集成中的差异性度量研究[J].计算机学报,2007,30(8):131521324.LU O H uilan,K O NG Fansheng,L I Yix iao.An analy2 sis o f diversity measur es in cluster ing ensembles[J].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 er s,2007,30(8):131521324.[9]ST REH L A,G HO SH J.Cluster ensembles:a know l2edge r euse fr amewo rk fo r combining multiple partit ions[J].T he Jo ur nal of M achine L ear ning Resear ch,2002(3):5832617.[10]王红军,李志蜀,成飚,等.基于隐含变量的聚类集成模型[J].软件学报,2009,20(4):8252833.WA N G H ong jun,L I Zhishu,CH EN G Biao,et al.Alatent var iable mode fo r cluster ensemble[J].Jour nalof Softw are,2009,20(4):8252833.[11]F REY B J,DU ECK D.Cluster ing by passing messa2g es betw een data points[J].Science,2007,315(5814):9722976.[12]F REY B J,DU ECK D.Response to comment on/clustering by passing messag es between data points0[J].Science,2008,319(5864): 2.[13]M EZ AR D puter science:where ar e the exem2plars?[J].Science,2007,315(5814):9492951. [14]FRED A.F inding co nsistent clusters in data partit ions[M].H eidelberg,Ger man:Springer,2001:3092318.[15]H RU SCH KA E R,CA M P ELL O R,F REIT A S A A,et al.A sur vey of evo lutio nar y algo rithms for cluste2 r ing[J].I EEE T r ansactio ns on Sy stems,M an and Cy2 bernetics:P art C A pplicat ions and Reviews,2009,39(2):1332155.[16]K A U FM AN L,RO U SSEEU W P J.F inding g ro ups indata:an intro ductio n to cluster analysis[M].N ewYo rk:W iley,1990:7264.[17]KU H N H W.T he H ungar ian method fo r the assign2ment problem[J].N aval R esear ch L og istics Quar ter2 ly,1955,2(2):83297.[18]M ODH A D S,SP A NG L ER W S.Feature weightingin k2means cluster ing[J].M achine Lear ning,2003,52(3):2172237.[19]F RA N K A,ASU N CIO N A.U CI machine learning re2posit or y[EB/OL].[2010212222].htt p:M archive./ml.(编辑杜秀杰武红江)6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第45卷。
ap算法代码
ap算法代码AP算法(Affinity Propagation algorithm)是一种用于聚类分析的算法。
它是由Frey和Dueck于2007年提出的一种基于图理论的聚类算法。
AP算法通过将样本点视为网络中的节点,并计算节点之间的相似度来实现聚类分析。
本文将详细介绍AP算法的原理和实现过程,并通过一个示例来说明其应用。
一、算法原理AP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基于信息传递的聚类分析。
在AP算法中,每个样本点既可以作为一个"exemplar"(代表点),也可以作为其他点的"support"(支持点)。
算法通过迭代计算每个样本点作为"exemplar"和"support"的可信度,并最终确定每个样本点的类别。
具体来说,AP算法的过程如下:1. 初始化相似度矩阵S,其中S(i,j)表示样本点i和j之间的相似度。
初始时,S(i,j)可以取任意值。
2. 初始化可信度矩阵R和吸引度矩阵A,其中R(i,j)表示样本点i 选择样本点j作为其"exemplar"的可信度,A(i,j)表示样本点i选择样本点j作为其"support"的吸引度。
初始时,R和A都设为0。
3. 迭代更新R和A,直到收敛。
更新规则如下:- 更新可信度矩阵R:对于每个样本点i,计算其选择各个样本点j作为其"exemplar"的可信度,即R(i,j) = S(i,j) - max{A(i,k) + S(i,k)},其中k≠j。
- 更新吸引度矩阵A:对于每个样本点i,计算其被各个样本点j选择为"support"的吸引度,即A(i,j) = min{0, R(j,j) + Σ[max{0, R(k,j)}]},其中k≠i且k≠j。
4. 根据R和A确定每个样本点的类别。
将R的每一行中,可信度最大的样本点作为该行对应样本点的"exemplar",将A的每一列中,吸引度最大的样本点作为该列对应样本点的"support"。
ap指标计算
ap指标计算AP指标是信息检索领域中常用的评价指标之一,它是Average Precision的缩写,表示平均准确率。
在信息检索中,准确率是评价搜索结果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而AP指标则是对准确率的一种衡量方法。
AP指标的计算方法相对简单,它是根据检索结果的排序和相关性进行计算的。
在计算AP指标时,首先需要将搜索结果按照相关性从高到低进行排序,然后计算每个位置的准确率,并求取平均值。
AP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AP = (P1 + P2 + ... + Pn) / n其中,Pi表示在前i个位置的准确率,n表示搜索结果的总数。
通过计算每个位置的准确率,并求取平均值,可以得到AP指标。
AP指标的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在信息检索和文本分类等领域中。
在信息检索中,AP指标可以用于评价搜索引擎的性能,衡量搜索结果的准确性;在文本分类中,AP指标可以用于评估分类算法的效果,判断分类结果的准确率。
AP指标的优点在于它能够较好地反映搜索结果的质量。
通过计算每个位置的准确率,并求取平均值,可以得到一个较为准确的评价结果。
此外,AP指标还可以进行细化的评估,比如计算在不同相关性水平下的AP值,从而更加全面地评价搜索结果的质量。
然而,AP指标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它只考虑了搜索结果的排序和准确率,而没有考虑到其他因素,比如搜索结果的覆盖范围和多样性。
其次,AP指标假设搜索结果的相关性是固定的,而实际情况往往是动态变化的。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其他指标和方法,综合评价搜索结果的质量。
AP指标是一种重要的信息检索评价指标,它可以用于评价搜索引擎的性能和搜索结果的准确性。
通过计算每个位置的准确率,并求取平均值,可以得到一个较为准确的评价结果。
然而,AP指标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结合其他指标和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索AP指标的改进和应用,以更好地评价搜索结果的质量。
ap聚类算法实例
下面是一个使用Python中的scikit-learn库实现AP(Affinity Propagation)聚类算法的简单示例: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AffinityPropagationfrom sklearn import metrics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make_blobs# 生成模拟数据centers = [[1, 1], [-1, -1], [1, -1]]X, labels_true = make_blobs(n_samples=300, centers=centers, cluster_std=0.5, random_state=0)# 使用Affinity Propagation进行聚类af = AffinityPropagation(preference=-50).fit(X)cluster_centers_indices = af.cluster_centers_indices_labels = bels_n_clusters_ = len(cluster_centers_indices)print('聚类簇的数量:', n_clusters_)print("同质性: %0.3f" % metrics.homogeneity_score(labels_true, labels))print("完整性: %0.3f" % pleteness_score(labels_true, labels))print("V-measure: %0.3f" % metrics.v_measure_score(labels_true, labels))print("调整兰德指数: %0.3f" % metrics.adjusted_rand_score(labels_true, labels))print("调整互信息: %0.3f" % metrics.adjusted_mutual_info_score(labels_true, labels))print("轮廓系数: %0.3f" % metrics.silhouette_score(X, labels, metric='sqeuclidean'))在这个示例中,我们首先生成了一个模拟数据集,然后使用Affinity Propagation算法对数据进行聚类。
ap聚类原理
ap聚类原理AP聚类算法是一种常用的无监督学习方法,用于对数据集进行聚类分析。
AP聚类算法基于数据点之间的相似性度量,通过迭代计算数据点的“归属度”和“吸引度”来确定聚类中心,从而实现对数据的自动聚类。
AP聚类算法的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1. 相似性度量:首先,需要定义数据点之间的相似性度量方法。
常用的相似性度量方法包括欧氏距离、余弦相似度等。
通过计算数据点之间的相似性得分,可以建立一个相似性矩阵。
2. 归属度计算:接下来,根据相似性矩阵计算每个数据点的归属度。
归属度表示数据点属于某个聚类中心的程度,可以通过迭代计算来得到。
初始时,每个数据点的归属度被设置为0。
然后,通过迭代计算,更新每个数据点的归属度,直到收敛。
3. 吸引度计算:在计算归属度的同时,还需要计算每个数据点的吸引度。
吸引度表示一个数据点对其他数据点作为聚类中心的吸引程度。
吸引度的计算也是通过迭代进行的,直到收敛。
4. 聚类中心确定:最后,根据归属度和吸引度,确定聚类中心。
聚类中心是具有最大归属度的数据点,即吸引了最多数据点的点。
同时,可以根据归属度的阈值,将不满足归属度要求的数据点排除在外。
AP聚类算法的优点在于不需要预先指定聚类的个数,且对于噪声和异常点有较好的鲁棒性。
然而,AP聚类算法的计算复杂度较高,尤其是在处理大规模数据集时,时间和空间开销较大。
在实际应用中,AP聚类算法被广泛用于图像分割、社交网络分析、文本聚类等领域。
通过对数据集的聚类分析,可以发现数据集中的内在结构和模式,从而为后续的数据挖掘和分析提供基础。
AP聚类算法是一种基于相似性度量的无监督学习方法,能够自动确定聚类个数,并对噪声和异常点有较好的鲁棒性。
它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为数据分析和挖掘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方法。
结合改进用户聚类与LFM_模型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
文章编号:2095-6835(2023)17-0018-04结合改进用户聚类与LFM模型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顾明星1,张梦甜2(1.昆山市未成年人素质教育校外实践基地,江苏昆山215300;2.昆山市千灯中心小学校,江苏昆山215300)摘要:针对协同过滤算法推荐准确性低的缺点,提出了一种混合推荐算法。
首先在协同过滤算法中,增加3个影响因子改进评分相似度,并预测用户第一评分;其次在AP(Affinity Progagation)聚类算法中,将阻尼系数由静态取值改进为动态取值以提高聚类效果,利用改进AP算法将目标用户聚类到恰当的簇,并利用LFM(Latent Factor Model,隐语义)模型预测用户第二评分;最后将2次评分线性加权,得到最终预测评分并对项目进行推荐。
实验表明,所提算法能有效改善推荐精度。
关键词:协同过滤推荐;AP聚类;隐语义模型;线性加权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志码:A DOI:10.15913/ki.kjycx.2023.17.005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人类进入了“信息过载”时代[1],解决信息过载最有效的方法是搜索引擎和推荐算法[2]。
传统协同过滤算法主要是寻找与目标用户有相似品味的用户,然后将相似用户喜欢的项目推荐给目标用户[3]。
但是随着用户、物品数量增加,数据稀疏性问题使得传统协同过滤推荐算法在实际应用中面临推荐准确性较低的问题[4]。
为了提高推荐算法准确性,众多相关学者从多个角度出发,对协同过滤算法进行优化。
例如文献[5]从用户相似性度量和评分预测2个方面进行了修正,首先在相似度计算中引入用户评分均值差,其次在预测评分时引入用户评分均值,从而降低因用户评分尺度不同对推荐结果造成的影响。
文献[6]提出将K-means 与隐语义模型相结合的推荐算法,首先利用K-means 算法对用户进行聚类得到目标用户所在的集合,其次重新构建评分矩阵,在新矩阵中利用隐语义模型预测用户评分。
AP聚类算法
AP(Affinity Propagation)算法不需要事先指定聚类数目,相反它将所有的数据点都作为潜在的聚类中心,称之为exemplar。
以S矩阵的对角线上的数值s (k, k)作为k点能否成为聚类中心的评判标准,这意味着该值越大,这个点成为聚类中心的可能性也就越大,(Q:这个是怎么算的)。
这个值又称作参考度p ( preference) 。
聚类的数量受到参考度p的影响,如果认为每个数据点都有可能作为聚类中心,那么p就应取相同的值。
如果取输入的相似度的均值作为p 的值,得到聚类数量是中等的。
如果取最小值,得到类数较少的聚类。
AP算法中传递两种类型的消息, (responsiility)和(availability) 。
r(i,k)表示从点i发送到候选聚类中心k的数值消息,反映k点是否适合作为i点的聚类中心。
a(i,k)则从候选聚类中心k 发送到i的数值消息,反映i点是否选择k作为其聚类中心。
r (i, k)与a (i, k)越强,则k点作为聚类中心的可能性就越大,并且i点隶属于以k点为聚类中心的聚类的可能性也越大。
AP算法通过迭代过程不断更新每一个点的吸引度和归属度值,直到产生m个高质量的exemplar,同时将其余的数据点分配到相应的聚类中。
一开始就把所有数据点都看做可能的中心, 任意两个数据点i 和j之间存在两个信息量 a ( i ,j) 和r( i , j ), 前者表示i可以选择j作为其中心点的累积证据,后者表示j 可以作为i 中心点的累积证据; 每个点可以看做网络中的一个节点, 网络节点之间不断地传播前面的两个信息量, 直到一个好的聚类结果(各个类及其对应中心) 出现。
相似性传播聚类算法不要求指定聚类数和初始化中心,只需要输入数据点之间的相似性矩阵S 。
s( i , j) 表示i 归入以j为中心的类的可能性, 该值越大, i 越有可能归入该类中。
当i = j时, s( j , j ) 表示j作为类中心的可能性, 显然s( j , j ) 越大,j越有可能成为中心。
基于改进AP聚类算法的人脸标注技术研究
基于改进AP聚类算法的人脸标注技术研究刘胜宇;刘家锋;黄庆成;唐降龙【摘要】利用网络新闻图像以及与图像相关的文字说明构造一个有人名标注的人脸库.人脸库中的人脸通过对新闻图像进行人脸检测得到,人名从与图像相关的文字说明中提取得到.通过一个聚类过程得到人脸与人名之间的对应关系,并通过一个合并聚类的过程可以识别出同一个人的不同名字.对AP聚类算法进行改进,实验表明相比于k-means与AP算法,改进的AP聚类算法能充分利用网络新闻图文互补的特性,从而得到更准确的人脸与人名对应关系.【期刊名称】《智能计算机与应用》【年(卷),期】2011(001)003【总页数】4页(P35-38)【关键词】网络新闻;人名;人脸图像;人脸标注【作者】刘胜宇;刘家锋;黄庆成;唐降龙【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哈尔滨1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1.40 引言现实世界中存在许多图像与文本相关联的数据,网络新闻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在这种图文并茂的数据中,图像与相关联的文本是相互补充的,利用这种图文互补特性可以挖掘很多重要信息。
如果能将网络新闻图像中出现的人物用其名字进行标注,就可以将图像检索[1-2]问题转化为文本检索[3]问题,从而可以很好地解决人物检索这一问题。
采取手工标注的方法是有效的,但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图像库越来越大,完全使用手工标注,工作量太大。
网络新闻数据如图1所示,图像右侧是与此图像关联的文字说明。
本文的基本任务是对新闻图像中出现的人脸用人名进行标注。
虽然人脸识别[4]的研究已经很成熟,但是很难对图1中的人脸进行识别。
因为图1中的人脸图像来源于网络,人脸的姿势、表情、光照等情况以及图像采集设备差别很大,比实验室条件下采集的图像数据要复杂很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P聚类算法1.分类与聚类1.1 分类算法简介分类(classification )是找出描述并区分数据类或概念的模型(或函数),以便能够使用模型预测类标记未知的对象类。
在分类算法中输入的数据,或称训练集(Training Set),是一条条的数据库记录(Record)组成的。
每一条记录包含若干条属性(Attribute),组成一个特征向量。
训练集的每条记录还有一个特定的类标签(Class Label)与之对应。
该类标签是系统的输入,通常是以往的一些经验数据。
一个具体样本的形式可为样本向量:(v1, v2, ... , vn; c)。
在这里vi表示字段值,c表示类别。
分类的目的是:分析输入的数据,通过--在训练集中的数据表现出来的特性,为每一个类找到一种准确的描述或者模型。
这种描述常常用谓词表示。
由此生成的类描述用来对未来的测试数据进行分类。
尽管这些未来的测试数据的类标签是未知的,我们仍可以由此预测这些新数据所属的类。
注意是预测,而不能肯定。
我们也可以由此对数据中的每一个类有更好的理解。
也就是说:我们获得了对这个类的知识。
下面对分类流程作个简要描述:训练:训练集——>特征选取——>训练——>分类器分类:新样本——>特征选取——>分类——>判决常见的分类算法有:决策树、KNN法(K-Nearest Neighbor)、SVM法、VSM法、Bayes法、神经网络等。
1.2 聚类算法简介聚类(clustering)是指根据“物以类聚”的原理,将本身没有类别的样本聚集成不同的组,这样的一组数据对象的集合叫做簇,并且对每一个这样的簇进行描述的过程。
与分类规则不同,进行聚类前并不知道将要划分成几个组和什么样的组,也不知道根据哪些空间区分规则来定义组。
它的目的是使得属于同一个簇的样本之间应该彼此相似,而不同簇的样本应该足够不相似。
聚类分析的算法可以分为:划分法(Partitioning Methods)、层次法(Hierarchical Methods)、基于密度的方法(density-based methods)、基于网格的方法(grid-based methods)、基于模型的方法(Model-Based Methods)。
经典的K-means和K-centers都是划分法。
分类与聚类的区别聚类分析也称无监督学习或无指导学习,聚类的样本没有标记,需要由聚类学习算法来自动确定; 在分类中,对于目标数据库中存在哪些类是知道的,要做的就是将每一条记录分别属于哪一类标记出来。
聚类学习是观察式学习,而不是示例式学习。
可以说聚类分析可以作为分类分析的一个预处理步骤。
2.K-MEANS算法k-means 算法接受输入量 k ;然后将n个数据对象划分为 k个聚类以便使得所获得的聚类满足:同一聚类中的对象相似度较高;而不同聚类中的对象相似度较低。
簇的相似度是关于簇中对象的均值度量,可以看作簇的质心(centriod)或重心(center of gravity)。
k-means 算法的工作过程说明如下:首先从n个数据对象任意选择 k 个对象作为初始聚类中心;而对于所剩下其它对象,则根据它们与这些聚类中心的相似度(距离),分别将它们分配给与其最相似的(聚类中心所代表的)聚类;然后再计算每个所获新聚类的聚类中心(该聚类中所有对象的均值);不断重复这一过程直到标准测度函数开始收敛为止。
一般都采用均方差作为标准测度函数.,其定义如下:∑∑=∈-=E ki C p i i m p 12|| (1)其中,E 是数据集中所有对象的平方误差和,p 是空间中的点,表示给定对象,i m 是簇i C 的均值(p 和i m 都是多维的)。
换句话说,对于每个簇中的每个对象,求对象到其簇中心距离的平方,然后求和。
这个准则试图使生成的k 个结果簇尽可能的紧凑和独立。
例1:我们在二维空间中随机的生成20个数据点,将聚类数目指定为5个,并随机生成一个聚类中心(用“×”来标注),根据对象与簇中心的距离,每个对象分成于最近的簇。
初始示例图如下:***图1.随机生成的数据点及初始聚类中心示例图下一步,更新簇中心。
也就是说,根据簇中的当前对象,重新计算每个簇的均值。
使用这些新的簇中心,将对象重新分成到簇中心最近的簇中。
不断迭代上面的过程,直到簇中对象的重新分布不再发生,处理结束。
最终的聚类结果示例图如下:图2. 最终聚类结果示例图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最终的聚类结果受初始聚类中心的影响很大,而且最后的簇质心点不一定是在数据点上。
K均值算法试图确定最小化平方误差的k个划分。
当结果簇是紧凑的,并且簇与簇之间明显分离时,它的效果较好。
对处理大数据集,该算法是相对可伸缩的和有效率的,因为它的计算复杂度是O(nkt),其中n是对象的总数,k是簇的个数,t 是迭代的次数。
通常地,k<<n并且t<<n。
该方法经常终止于局部最优解。
然而,只有当簇均值有定义的情况下k均值方法才能使用。
在某些应用中,例如当涉及具有分类属性的数据时,均值可能无定义。
用户必须事先给出要生成的簇的数目k可以算是该方法的缺点。
K均值方法不适合于发现非凸形状的簇,或者大小差别很大的簇。
此外,它对于噪声和离群点数据是敏感的,因为少量的这类数据能够对均值产生极大的影响。
3.AP算法Affinity Propagation (AP) 聚类是最近在Science杂志上提出的一种新的聚类算法。
它根据N个数据点之间的相似度进行聚类,这些相似度可以是对称的,即两个数据点互相之间的相似度一样(如欧氏距离);也可以是不对称的,即两个数据点互相之间的相似度不等。
这些相似度组成N×N的相似度矩阵S(其中N为有N个数据点)。
AP算法不需要事先指定聚类数目,相反它将所有的数据点都作为潜在的聚类中心,称之为exemplar。
以S矩阵的对角线上的数值s (k, k)作为k点能否成为聚类中心的评判标准,这意味着该值越大,这个点成为聚类.中心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这个值又称作参考度p ( preference) 。
聚类的数量受到参考度p 的影响,如果认为每个数据点都有可能作为聚类中心,那么p就应取相同的值。
如果取输入的相似度的均值作为p的值,得到聚类数量是中等的。
如果取最小值,得到类数较少的聚类。
AP算法中传递两种类型的消息, (responsiility)和(availability)。
r(i,k)表示从点i发送到候选聚类中心k的数值消息,反映k点是否适合作为i点的聚类中心。
a(i,k)则从候选聚类中心k发送到i的数值消息,反映i点是否选择k作为其聚类中心。
r (i, k)与a (i, k)越强,则k点作为聚类中心的可能性就越大,并且i点隶属于以k点为聚类中心的聚类的可能性也越大。
AP算法通过迭代过程不断更新每一个点的吸引度和归属度值,直到产生m个高质量的exemplar,同时将其余的数据点分配到相应的聚类中。
在这里介绍几个文中常出现的名词:exemplar :指的是聚类中心。
similarity :数据点i 和点j 的相似度记为S (i ,j)。
是指点j 作为点i 的聚类中心的相似度。
一般使用欧氏距离来计算,如-|| 22)()(j i j i y y x x -+-||。
文中,所有点与点的相似度值全部取为负值。
因为我们可以看到,相似度值越大说明点与点的距离越近,便于后面的比较计算。
preference :数据点i 的参考度称为P(i)或S(i,i)。
是指点i 作为聚类中心的参考度。
一般取S 相似度值的中值。
Responsibility:R(i,k)用来描述点k 适合作为数据点i 的聚类中心的程度。
Availability:A(i,k)用来描述点i 选择点k 作为其聚类中心的适合程度。
两者的关系如下图:图3. 数据点之间传递消息示意图下面是R 与A 的计算公式:R(i,k)=S(i,k)-max{A(i,j)+S(i,j)}(j ∈{1,2,……,N,但j ≠k}) (2) A(i,k)=min{0,R(k,k)+∑jk j R ))}},(,0{max( (j ∈{1,2,……,N,但j ≠i 且j≠k}) (3)R(k,k)=P(k)-max{A(k,j)+S(k,j)} (j ∈{1,2,……,N,但j ≠k}) (4) 由上面的公式可以看出,当P(k)较大使得R(k, k)较大时, A(i, k) 也较大, 从而类代表k 作为最终聚类中心的可能性较大; 同样, 当越多的P(i)较大时, 越多的类代表倾向于成为最终的聚类中心。
因此, 增大或减小P 可以增加或减少AP 输出的聚类数目。
Damping factor(阻尼系数):主要是起收敛作用的。
文中讲述,每次迭代,吸引度i R 和归属度i A 要与上一次的1-i R 和1-i A 进行加权更新。
公式如下:i R =(1-lam) *i R +lam * 1-i R (5)i A =(1-lam) * i A +lam * 1-i A (6)其中,lam )1,5.0[∈。
AP 算法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先计算N 个点之间的相似度值,将值放在S 矩阵中,再选取P 值(一般取S 的中值)。
设置一个最大迭代次数(文中设默认值为1000),迭代过程开始后,计算每一次的R 值和A 值,根据R(k,k)+A(k,k)值来判断是否为聚类中心(文中指定当(R(k,k)+A(k,k))>0时认为是一个聚类中心),当迭代次数超过最大值( 即maxits 值)或者当聚类中心连续多少次迭代不发生改变( 即convits 值)时终止计算(文中设定连续50次迭代过程不发生改变是终止计算)。
例2:我们在二维空间中随机的生成20个数据点,将P 值设为S 矩阵的中值,将convits 值设置成20,maxits 值设置成1000,用AP 算法进行计算,最终聚类结果如下图:图4. AP 算法迭代过程示意图图5 最终聚类结果示意图在AP 算法中,迭代次数和聚类数目主要受到两个参数的影响。
其中,聚数数目主要受preference值(负值)的影响。
下面对同一组数据集(200个数据点)进行计算,取不同的preference值得到的聚类数目如下:Preference值聚类数目2) (Smedian16median(S) 112×median(S) 8表1.不同的preference得到的聚类数目比较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当preference越大时,得到的聚类数目越多。
当取不同的lam(阻尼系数)值时,迭代次数和迭代过程中数据的摆动都会有很大的不同,下面同样是对同一组数据集(200个数据点)进行计算,取有代表性的两个值(0.5和0.9)进行比较结果如下:图6 lam取0.9时的迭代示意图图 m取0.5时的迭代示意图从上面两个图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当lam 值越小时,迭代次数会减少,但是迭代过程中net Similarity 值波动会很大,当要聚类的数据点比较大时,这样难于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