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个常见病中医诊断与治疗操作

合集下载

25项中医适宜技术

25项中医适宜技术

25个基层常见病针灸推拿刮痧技术推广目录一、从基层卫生实际出发,为鼓励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临床医疗服务人员运用适宜技术服务群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制定了25个常见病针灸推拿刮痧技术推广目录,内容包括25个疾病的简单诊断和治疗操作。

25个常见病包括:感冒头痛、偏头痛、麦粒肿、急性结膜炎、牙痛、急性咽痛、急性胃痛、痛经、急性腰扭伤、落枕、腱鞘囊肿、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足跟痛、腮腺炎、小儿泄泻、小儿食积、小儿遗尿、肩周炎、颈椎病、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坐骨神经痛、膝关节骨关节炎、中风后遗症、面瘫、三叉神经痛。

二、为使参加培训人员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这些技术诊治疾病,我局还组织专家编写了针灸、推拿、刮痧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作为本目录的第二至五部分,供各地在培训中使用。

内容包括:1.掌握针具选择、体位选择及消毒;2.掌握毫针刺法---进针手法、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捻转)操作规范;3.掌握得气的表现,熟悉得气的意义、不得气原因及如何促使得气;4.熟悉针刺的角度和深度;5.掌握留针和出针;6.掌握针刺注意事项;7.掌握针刺异常情况(晕针、滞针、弯针、断针、出血、血肿)处理及预防;8.掌握灸法---艾条灸、温针灸的操作规范;9.熟悉腧穴的定位方法;10.掌握60个常用腧穴的定位,包括:列缺、少商、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头维、天枢、梁丘、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内庭、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后溪、肩贞、天柱、风门、肺俞、脾俞、胃俞、委中、肾俞、大肠俞、关元俞、秩边、承山、昆仑、至阴、太溪、水泉、内关、肩髎、外关、关冲、瞳子髎、率谷、风池、环跳、阳陵泉、太冲、关元、承浆、百会、水沟、神阙、中脘、大椎、印堂、太阳、鱼腰、耳尖、夹脊。

11.掌握拔罐法---火罐(闪火法);12.掌握三棱针法---点刺法;13.熟悉耳针疗法;14.掌握成人推拿常用手法,包括:滚法、揉法、摩法、擦法、推法、按法;15.掌握推拿的适应症、禁忌症;16.掌握常用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操作手法;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天门、坎宫、太阳、耳后高骨、腹、腹阴阳、脐、七节骨、脾经、大肠、八卦、三关、六腑。

常见病中医问诊流程

常见病中医问诊流程

常见病中医问诊流程中医问诊流程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环节,通过充分了解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中医医生可以进行综合判断,确定病因病机,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下面是常见病中医问诊的流程。

第一步:主诉询问医生首先询问患者的主诉,即患者的症状,通过直接询问或观察患者行为和言辞等方式了解患者所感到的不适和症状,包括疼痛、出血、发热、乏力、呕吐、腹泻等,并对患者所述症状的性质、发展和变化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第二步:病史询问医生询问患者相关的既往病史、家族病史和个人生活习惯等,以了解患者的体质、易感性和致病因素等,其中包括对患者的生活规律、饮食偏好、精神状态、工作环境等的关注。

第三步:望诊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头面部、眼部、口唇舌体、四肢皮肤、脉象特点等,了解患者的体表表现和内脏状况。

例如,面部是否潮红,舌苔颜色和厚薄等。

第四步:闻诊医生通过对患者的气味、口臭、咳嗽声等进行观察和评估,来了解患者的气味、声音等变化情况。

例如,体味是否有异味。

第五步:问诊医生与患者进行细致的交流,进一步了解病情发展的过程和相关的因素。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主诉以及其他配合检查的问题。

例如,疼痛部位、疼痛程度、起始时间等。

第六步:切诊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掌握患者的脉象特点,以判断患者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

医生会综合考虑脉搏的频率、节律、力度和长度等方面的特征,结合前面询问和观察的结果。

第七步:诊断医生根据以上的步骤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对患者的疾病进行法害诊断。

中医的诊断是一个运用辩证逻辑进行推演的过程,通过辨证分型,确定患者的病因病机,并进一步分析病情的发展趋势。

第八步:治疗方案制定医生依据所得的辨证论治结果,结合中医药学、针灸、推拿和其他中医治疗技术,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包括调整饮食、生活方式,选择药物,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并告知患者应注意的事项。

第九步:随访医生在治疗过程中与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中医诊断学问诊中常见的常见病与多发病

中医诊断学问诊中常见的常见病与多发病
早期发现
通过临床症状、体征和检查手段,如心脏超声等,早期发现心力衰竭的迹象。
治疗原则
针对心力衰竭的病因和诱因进行治疗,如控制高血压、冠心病等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使用利尿 剂、ACEI/ARB等药物改善症状和预后。同时,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个体差异,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 案。
06 神经系统相关问题探讨
治疗原则
无症状的小肌瘤可定期随访观察 ;症状明显或肌瘤较大者需手术 治疗,包括肌瘤切除术、子宫切 除术等。
妇科炎症预防和改善建议
预防措施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不洁性行为,加 强锻炼提高免疫力等。
改善建议
针对不同类型的妇科炎症,采用相应 的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法,同时 配合中药清热解毒、利湿止带等方剂 调理。
功能性消化不良改善建议
饮食调整
建议患者避免过度饮食、过快进 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减少油腻、
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心理调适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心理因素密切 相关,建议患者保持心情愉悦, 适当进行心理调适和放松训练。
运动锻炼
适当的运动锻炼有助于促进胃肠 道蠕动和消化功能恢复,如散步
、慢跑等。
肝炎活动度评估及保肝治疗
轻度发作
表现为步行或上楼时气短 、可有焦虑等,建议吸入 短效β2受体激动剂缓解症 状。
中度发作
表现为稍事活动即感气短 、讲话常有中断等,建议 联合使用短效β2受体激动 剂和抗胆碱能药物治疗。
重度发作
表现为休息时亦感气短、 端坐呼吸等,建议立即就 医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管理策略
药物治疗
头痛类型区分和缓解方法
偏头痛
01
表现为单侧头痛,伴随恶心、呕吐等症状,可通过避免诱因、

常见病症的中医诊断

常见病症的中医诊断

分为外感咳嗽、内伤咳 嗽等,结合痰液的色、 质、量进行辨证。
根据发作时间、症状及 舌脉象进行辨证,分为 寒哮、热哮等。பைடு நூலகம்
分为寒邪客胃、饮食停 滞、肝气犯胃等,结合 舌脉象进行辨证。
分为急性泄泻、慢性泄 泻等,根据病因、症状 及舌脉象进行辨证。
外科病症
痈疽
01
根据发病部位、症状及舌脉象进行辨证,分为阳痈、阴疽等。
拔罐疗法
通过拔罐的方式,将罐内的空气排出,造成负压状态,使局部皮 肤和肌肉受到刺激,达到舒筋活络、缓解疼痛的目的。
推拿按摩
通过手法按摩的方式,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疼痛 等症状。
04
预防和保健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规律作息
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 免过度劳累。
适量运动
根据个人体质和兴趣选择适合的运动,如太极拳 、八段锦、瑜伽等,以增强身体抵抗力。
产后缺乳
结合产妇症状、舌脉象进行辨证,分为气血虚弱 、肝气郁结等。
03
中医治疗原则和方法
治疗原则
调节阴阳平衡
中医认为疾病的根本是阴阳失衡,治疗时需要调整阴阳,使其恢 复平衡。
整体观念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治疗时需要考虑整体情况。
辨证施治
中医通过对病症的辨证,了解病因、病位、病理等,制定个性化 的治疗方案。
中药疗法
草药治疗
使用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动物或矿物,经过加 工炮制后,针对病症进行药物治疗。
方剂治疗
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将草药进行组合和配伍, 形成具有特定疗效的方剂。
针灸治疗
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节气血和脏腑功能,达到 治疗疾病的目的。

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

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

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中医病名:眩晕病西医病名:原发性高血压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二)证候诊断1(肾气亏虚证:腰脊疫痛(外伤性除外)、胫疫膝软或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2(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3(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4(阴虚阳亢证: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二、鉴别诊断1、中风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半身不遂为特征。

中风昏仆与眩晕之仆倒相似,且眩晕多为中风先兆,但眩晕患者无半身不遂、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及舌强语塞等表现。

2、厥证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点,发作后一般在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舌歪斜等后遗症。

严重者也可一厥不复而死亡。

眩晕发作严重者也有欲仆或晕旋仆倒表现,与厥证相似,但一般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三、治疗方案本方案适用于18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不适用于儿童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中医科常见病症诊疗方案及操作规范

中医科常见病症诊疗方案及操作规范

中医科常见病症诊疗方案及操作规范简介本文档旨在提供中医科常见病症的诊疗方案及操作规范,帮助医生进行准确和规范的诊疗工作。

症状诊断中医注重病情辨证,下面列出了常见病症的症状及可能的诊断:1. 头痛:可能的诊断包括风热、肝火、血虚等。

2. 发烧:可能的诊断包括感冒、热毒、疫情等。

3. 咳嗽:可能的诊断包括风寒咳嗽、痰湿咳嗽等。

4. 腹痛:可能的诊断包括胃寒、肠燥、脾胃虚弱等。

诊疗方案根据症状诊断,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诊疗方案:1. 头痛:- 风热型:清热解表,可使用柴胡、薄荷等药物。

- 肝火型:疏肝清利,可使用丹参、菊花等药物。

- 血虚型:养血安神,可使用当归、黄耆等药物。

2. 发烧:- 感冒型:解表散寒,可使用葛根、连翘等药物。

- 热毒型:解毒清热,可使用金银花、黄连等药物。

- 疫情型:提高免疫力,可使用党参、黄芪等药物。

3. 咳嗽:- 风寒咳嗽:祛风散寒,可使用羊肺、石膏等药物。

- 痰湿咳嗽:化痰利湿,可使用杏仁、半夏等药物。

4. 腹痛:- 胃寒型:温中散寒,可使用干姜、半夏等药物。

- 肠燥型:润肠通便,可使用芦荟、枳壳等药物。

- 脾胃虚弱型:健脾和胃,可使用党参、山药等药物。

操作规范为了保证诊疗工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我们需要遵守以下操作规范:1. 仔细询问病人症状,包括病史、病程等信息。

2. 观察病人的舌苔、脉象等,辅助诊断病情。

3. 根据病情和辨证,选择合适的中药治疗方案。

4. 注重药物配方和用量的合理搭配,避免不必要的药物相互作用。

5. 定期随访和调整治疗方案,根据病情变化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6. 在治疗过程中做好记录和汇报,便于病历管理和沟通。

以上是中医科常见病症诊疗方案及操作规范的简要介绍,希望能为中医科医生提供参考,确保诊疗工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常见病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常见病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常见病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一、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病,主要症状包括咳嗽、流鼻涕、发热等。

中医认为感冒是由外邪入侵人体引起的,治疗时注重辨证施治。

1. 中医诊断: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法来确定病因及病位。

根据患者的症状,可以辨明病邪的性质,如风寒、风热等。

2. 中医治疗:根据辨证结果,中医采用药物治疗、针灸疗法或使用中草药等方法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风寒感冒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咳嗽等症状,可选用麻黄汤加减的方剂进行治疗。

二、失眠失眠是指无法入睡或无法持续入睡的症状,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中医认为失眠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或心神受损引起的。

1. 中医诊断: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法来确定病因及病位。

根据患者的舌象、脉象、症状等,可以辨明患者失眠的具体原因。

2. 中医治疗:针对失眠的不同原因,中医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肝火旺盛引起的失眠,可选用柴胡泻肝汤进行治疗。

同时,饮食调理和良好的作息习惯也是中医治疗失眠的重要方面。

三、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指胃肠功能紊乱所导致的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医认为消化不良是因为脾胃功能失调或脾胃虚弱引起的。

1. 中医诊断: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法来确定病因及病位。

根据患者的舌象、脉象、症状等,可以辨明患者消化不良的具体原因。

2.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消化不良主要采用中草药调理脾胃功能、调整消化系统的功能。

例如,对于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可以选用四君子汤进行治疗。

同时,饮食调理和养生习惯的改变同样重要。

四、高血压高血压是指人体动脉压力持续升高的一种疾病,严重时会引发心脑血管并发症。

中医认为高血压是由肝火上炎、肾阴虚等因素引起的。

1. 中医诊断: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法来确定病因及病位。

根据患者的舌象、脉象、症状等,可以辨明患者高血压的具体原因。

2.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高血压主要采用中草药调理肝火上炎、滋养肾阴等方法。

国家中管局推荐46个中医适宜技术治疗,25个常见病介绍范文

国家中管局推荐46个中医适宜技术治疗,25个常见病介绍范文

2008年8月2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做好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发〔2008〕38号),该通知制定了《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目标与要求》,确定了《46个基层常见多发病种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目录》,制定了《25个基层常见病针灸推拿刮痧技术推广目录》。

46个基层常见多发病种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目录3中医适宜技术治疗25个常见病介绍(一)感冒头痛毫针刺:太阳、风池、合谷、列缺按摩:太阳、风池及疼痛部位刮痧:前额、太阳穴、背部脊柱两侧,可配刮肘窝、腘窝。

(二)偏头痛毫针刺:太阳、风池、率谷、头维、外关按摩:太阳、风池及疼痛部位(三)麦粒肿三棱针点刺放血:太阳、耳尖及肩胛区的红色反应点(四)急性结膜炎三棱针点刺放血:太阳、耳尖(五)牙痛毫针刺:合谷、颊车、下关、内庭(六)急性咽痛三棱针点刺放血:少商、商阳、鱼际、耳尖(七)落枕毫针刺:天柱、大椎、后溪、落枕穴按摩:疼痛部位刮痧:疼痛部位(八)急性胃痛毫针刺:中脘、足三里、梁丘艾灸:中脘、足三里、神阙;隔姜灸适用于寒性胃痛5刮痧:背部:脾俞、胃俞;腹部:中脘、天枢;上肢部:内关、手三里;下肢部:足三里(九)痛经毫针刺:关元、中极、合谷、地机、三阴交、次髎艾灸:关元、中极刮痧:关元至中极、地机至三阴交、次髎(十)急性腰扭伤毫针刺:腰痛穴、阿是穴、委中刺络拔罐:阿是穴,配委中穴放血刮痧:疼痛部位,委中(十一)腱鞘囊肿好发于关节和腱鞘附近,囊肿表面光滑,质软,有波动感围针刺法:囊肿局部(十二)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肘关节外侧痠痛,绞毛巾时痠痛加重阿是穴围针加灸(十三)足根痛毫针刺:昆仑、太溪、水泉(十四)腮腺炎灯心草蘸食油点燃:雀啄状快速灸灼双耳尖毫针点刺:少商、关冲放血(十五)小儿泄泻1.辨证(1)伤食:腹胀腹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酸臭,状如败卵,或便质稀薄,含有未消化食物残渣,嗳气酸腐,苔厚腻,脉滑,指纹紫滞。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一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二)证候诊断1.肝阳上亢证: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失眠多梦,面赤,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

2、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咣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3.肾精不足证:眩晕久发不已,耳鸣,少寐健忘,神倦乏力, 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细数。

4.痰湿中阻证: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呕吐痰涎, 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滑。

5.瘀血阻窍证: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肝阳上亢证治法:平肝潜阳,清火息风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2.气血亏虚证治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推荐方药:归脾汤加减。

3.肾精不足证治法:滋养肝肾,益精填髓推荐方药:左归丸加减。

4.痰湿中阻证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5.瘀血阻窍证治法:祛瘀生新,活血通窍推荐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可选用丹参注射液、曲克芦丁注射液等。

(三)针刺治疗体针:百会、四神聪、风池(双)、三阴交耳穴:肾区、脑干、神门。

辨证取穴:肝阳上亢加行间、太冲,气血亏虚加气海、脾俞; 肾精不足加太溪、关元;痰湿中阻加膈俞、脾俞;瘀血阻窍加足三里,血海。

(四)其他疗法1.根据患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疗法。

2.可选用放血拔罐疗法治疗。

(五)护理1.静卧,预防跌伤。

2.避免忧郁、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

3.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心悸(心律失常一室性早搏)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j,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

(1)自觉心中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

(2)可见结脉、代脉、促脉等脉象。

(3)常有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烟酒等诱发因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指南》(ACC/AHA/ESC制定,2006年)。

(1)临床表现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不适,部分病人还可以出现心前区重击感、头晕、乏力、胸闷,甚至晕厥;较轻的室性期前收缩常无临床症状。

体征:心脏听诊有提前出现的心搏,其后有较长的间歇,提前出现的室性期前搏动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有时仅能昕到第一心音。

桡动脉搏动有漏搏现象。

(2)心电图特征①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0.12s,其前无P波,其后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期,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②室性早搏的类型:室性早搏可孤立或规律出现。

每个窦性搏动,后跟随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二联律;每2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三联律;连续发生2个室性早搏称成对室性早搏;连续3个以上室性早搏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位于两个窦性心律之间的室性早搏称为间位性室性早搏。

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形态相同,且偶联间期固定者,称为单形性室性早搏。

若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不同,但配对问期相等者称多形性室性早搏。

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形态,且偶联间期存在差异者,称为多源性室性早搏。

(3)病情分类①按发作频率分类偶发室性期前收缩:EcG示<5次/min,DCG示tc.30次/h;频发室性期前收缩:EcG示>5次/Ⅲin,DcG示>30次/h:②按形态分类单源(单灶):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及配对间期均相同;多源(多灶):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及配对间期均不相同:多形(联律间期相同,形态迥异):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不同,但配对间期相等。

中医科常见疾病诊疗方案

中医科常见疾病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咣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治疗应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后遗症期则以扶正固本为主。

因此,恢复期以益气活血、育阴通络为主要治法。

25个基层常见病

25个基层常见病

附件325个基层常见病针灸推拿刮痧技术推广目录一、从基层卫生实际出发,为鼓励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临床医疗服务人员运用适宜技术服务群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制定了25个常见病针灸推拿刮痧技术推广目录,内容包括25个疾病的简单诊断和治疗操作。

25个常见病包括:感冒头痛、偏头痛、麦粒肿、急性结膜炎、牙痛、急性咽痛、急性胃痛、痛经、急性腰扭伤、落枕、腱鞘囊肿、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足跟痛、腮腺炎、小儿泄泻、小儿食积、小儿遗尿、肩周炎、颈椎病、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坐骨神经痛、膝关节骨关节炎、中风后遗症、面瘫、三叉神经痛。

二、为使参加培训人员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这些技术诊治疾病,我局还组织专家编写了针灸、推拿、刮痧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作为本目录的第二至五部分,供各地在培训中使用。

内容包括:1.掌握针具选择、体位选择及消毒;2.掌握毫针刺法---进针手法、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捻转)操作规范;3.掌握得气的表现,熟悉得气的意义、不得气原因及如何促使得气;4.熟悉针刺的角度和深度;5.掌握留针和出针;6.掌握针刺注意事项;7.掌握针刺异常情况(晕针、滞针、弯针、断针、出血、血肿)处理及预防;8.掌握灸法---艾条灸、温针灸的操作规范;9.熟悉腧穴的定位方法;10.掌握60个常用腧穴的定位,包括:列缺、少商、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头维、天枢、梁丘、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内庭、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后溪、肩贞、天柱、风门、肺俞、脾俞、胃俞、委中、肾俞、大肠俞、关元俞、秩边、承山、昆仑、至阴、太溪、水泉、内关、肩髎、外关、关冲、瞳子髎、率谷、风池、环跳、阳陵泉、太冲、关元、承浆、百会、水沟、神阙、中脘、大椎、印堂、太阳、鱼腰、耳尖、夹脊。

11.掌握拔罐法---火罐(闪火法);12.掌握三棱针法---点刺法;13.熟悉耳针疗法;14.掌握成人推拿常用手法,包括:滚法、揉法、摩法、擦法、推法、按法;15.掌握推拿的适应症、禁忌症;16.掌握常用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操作手法;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天门、坎宫、太阳、耳后高骨、腹、腹阴阳、脐、七节骨、脾经、大肠、八卦、三关、六腑。

25个常见病中医诊断与治疗操作

25个常见病中医诊断与治疗操作

25个常见病中医诊断与治疗操作中医对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操作有很多,下面介绍其中的25个常见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

1.感冒: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观察病人的舌苔、脉象等,诊断出感冒属于风寒、风热、风湿等不同类型,然后采用相应的中药治疗。

2.咳嗽:中医会根据咳嗽的类型(干咳、痰多、痰黄等)结合脉象、舌诊等判断咳嗽的病因,然后使用中药治疗。

3.哮喘:中医诊断哮喘主要通过观察病人的呼吸状况,发现痰鸣音、喘息等特征,然后采用中药调理呼吸系统。

4.胃炎:中医通过询问病人的食欲、胃脘是否胀痛等症状,观察舌苔、脉象等,判断出胃炎的病因,然后使用中药进行治疗。

5.肠胃积食:中医会观察病人的饮食习惯、大便状况等,通过问诊和望诊等方法判断出积食的原因,然后使用中药治疗。

6.脚气:中医会通过观察腿部的水肿程度、皮肤红斑等,通过问诊等方法判断脚气的病因,然后使用中药治疗。

7.血压高:中医通过测量病人的血压值,观察其舌像、脉搏等,判断出高血压的类型(阳盛阴虚等),然后使用中药进行调理。

8.高血脂:中医通过检测病人的血脂水平,观察其舌苔、脉象等,判断出高血脂的原因(脾胃湿热、肝肾阴虚等),然后采用中药治疗。

9.糖尿病:中医通过检测病人的血糖水平,观察舌苔、脉象等,判断出糖尿病的类型(阴虚、痰瘀等),然后采用中药进行治疗。

10.冠心病:中医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胸闷、气短等),观察舌诊、脉象等,判断出冠心病的病因(气郁、血瘀等),然后使用中药调理。

11.消化不良:中医通过询问病人的食欲、大便等,观察舌苔、脉搏等,判断出消化不良的原因(脾胃虚寒、湿热等),然后使用中药治疗。

12.肺炎: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咳嗽、呼吸等症状,检查舌苔、脉象等,判断出肺炎的类型(风寒、湿热等),然后采用中药治疗。

13.中风: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肢体活动、言语、舌苔、脉象等,判断出中风的类型(脑风、寒凝等),然后使用中药进行调理。

14.心脏病:中医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心悸、胸闷等),检查舌苔、脉搏等,判断出心脏病的类型(心阳虚、心火旺等),然后使用中药调理。

中医诊断方法与病症辨析

中医诊断方法与病症辨析

中医诊断方法与病症辨析中医医学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其独特的诊断方法和病症辨析技术被世人广泛称赞。

本文将介绍中医的诊断方法以及如何辨析常见病症,以加深读者对中医医学的了解。

一、中医诊断方法在中医中,诊断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中医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其中,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肤色、舌苔、目光等来判断病情;闻诊则是通过听取患者呼吸声、咳嗽声等来获取诊断信息;问诊则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来进一步了解病情;切诊则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脏腑功能的异常情况。

在中医诊断中,舌诊又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中医认为舌部与脏腑有密切关系,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厚度、湿润程度等,可以判断患者体内的阴阳盛衰、气血运行情况等。

此外,脉诊也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

中医脉学认为,人体各种脏腑的功能状态可以通过脉象的变化来判断,比如脉搏的频率、节律、力度等。

二、常见病症辨析1. 头痛和偏头痛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中医将头痛分为多种类型。

当头痛为针刺样、跳痛或牵引样时,可考虑为风寒引起的痛;如果头痛伴有恶心、呕吐、畏寒等症状,可能是由于寒湿侵袭引起的;而如果头痛呈搏动性、跳痛性,并伴有口苦、咽干等症状时,则有可能是由于肝火旺盛所致,这些都是中医中头痛病症的辨析方法。

2. 腹痛和腹泻腹痛是腹泻最常见的伴随症状之一,中医将腹痛分为多种类型。

如果腹痛发作时不适持续,排便时腹痛减轻,伴有腹泻的症状时,可能是湿热蕴结所致;如果腹痛疼痛时加重,且不受排便影响,腹泻呈稀水样时,则可能是脾胃虚弱所致。

通过对腹痛和腹泻症状进行辨析,中医可以确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3. 咳嗽和喉咙疼痛咳嗽和喉咙疼痛是呼吸道感染常见的症状,中医也有其独特的辨析方法。

如果咳嗽声音咳嗽干燥、咳嗽声伴有喘息呼吸、胸闷等症状时,可考虑为肺热咳嗽病症;而如果喉咙疼痛发生在摄入油炸食物后,且伴有口苦、咽干等症状时,可能是胃火上炎引起的。

总结:中医诊断方法独特而准确,通过望、闻、问、切四诊以及舌诊、脉诊等手段,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疾病状况。

《中医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课件PPT)》

《中医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课件PPT)》
中医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
本课件介绍中医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包括概述、辨证论治方法以及各种疾 病的诊断与治疗。
中医常见病概述
1 多元治疗
中医常见病的治疗注 重整体调理与平衡, 结合草药、针灸和推 拿等多种疗法。
2 个体化
中医根据个体体质, 量身定制治疗计划, 注重治疗手段的个性 化与多样化。
3 综合考量
中医通过益气、养阴草药,如黄精、枸杞等,治疗腰痛。
2
热敷
用热水袋等热敷方式可以缓解腰痛,促进血液循环。
3
推拿按摩
通过推拿按摩特定穴位,如涌泉、风池等穴位,减轻腰痛。
失眠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舒缓情绪
中医推荐通过冥想、太 极等舒缓活动来减轻焦 虑和情绪压力,改善失 眠。
中草药治疗
使用安神镇静草药,如 何首乌、白芍等,改善 睡眠质量。
中医常见病的治疗不 仅考虑症状,还综合 考虑患者的体质、环 境因素等多个方面。
中医辨证论治基本方法
1
闻诊
2
通过闻患者的体味、气味等来获取 疾病信息,如尿味、汗味、口臭等。
3
切诊
4
通过触摸、按压等方式来感知患者 的脉搏、皮肤状况以及局部组织的
变化等。
望诊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肢体 形态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3 针灸疗法
通过针刺特定穴位来 调理消化系统的功能, 改善消化不良的症状。
胃痛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中草药
中草药如枳壳、白芍等可舒 缓胃痛,并对胃部组织有保 护作用。
指压疗法
通过按压特定穴位来缓解胃 痛,如海底、天突等穴位。
热敷
用热水袋等热敷方式可以缓 解胃痛,促进血液循环。
腰痛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中医适宜技术25项

中医适宜技术25项

中医适宜技术25项1、针灸针刺疗法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刺激人体特定部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分类三棱针刺法,皮肤针刺法,皮内针刺法,火针刺法,芒针刺法,电针刺法针灸治疗颈椎、腰椎、肩周炎、骨关节炎等疾病针刺禁忌重要脏器部位不可针.大血管所过之处应禁刺.重要关节部位不宜针刺,腧穴禁忌:孕妇禁针合谷,三阴交,缺盆以及腹部,腰骶部腧穴.小儿禁针囟会.女子禁针石门,病情危重预后不良的禁针,大怒,大惊,过劳,过饥,过渴,房事,醉酒等禁针;小儿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针,婴幼儿囟门部及风府,哑门穴等禁针;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不予针刺.2、推拿又称“按摩”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并结合西医的解剖和病理诊断,而用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理疗目的的方法,从性质上来说,它是一种物理的治疗方法。

推拿方法推法按法摩法拿法揉法捏法颤法打法(从推拿的治疗上,可分为保健推拿、运动推拿和医疗推拿)。

适应症扭伤,关节脱位,腰肌劳损,肌肉萎缩、偏头痛,前头后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股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腰背神经痛,四肢关节痛(包括肩、肘、腕、膝、踝、指(趾)关节疼痛)。

颜面神经麻痹,颜面肌肉痉挛,腓肠肌痉挛。

因风湿而引起的,如肩、背、腰、膝等部的肌肉疼痛。

以及急性或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关节滑囊肿痛和关节强直等症。

其他如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症,习惯性便秘,胃下垂,慢性胃炎,失眠,遗精,以及妇女痛经与神经官能症等,都可考虑使用或配合使用按摩手法。

禁忌症各种急性传染病,急性骨髓炎,结核性关节炎,传染性皮肤病,皮肤湿疹,水火烫伤,皮肤溃疡,肿瘤,以及各种疮疡等症。

此外,妇女经期,怀孕五个月以上的孕妇,急性腹膜炎、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急性阑尾炎患者。

某些久病过分虚弱的、素有严重心血管病的或高龄体弱的患者,都是禁忌按摩的。

中医诊断基础及常见病症

中医诊断基础及常见病症

按诊
• 按肌肤:包括诊寒热、滑涩、疼痛、肿胀、 疮疡等。 • 部位 :肘部内侧至掌后横纹之间 的皮肤。 • 按脘腹:部位划分:膈以下为腹部, 上腹为胃脘,脐上为大腹,脐下至耻骨上 缘为小腹,小腹两侧为少腹。
常见病症
– 辨证论治:根据症状,判断证型、治法、主方、 方药; – 归纳主诉、现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 – 中西医诊断及鉴别诊断 – 治法方药 – 中西医结合考生:增加进一步检查内容、治疗 原则
病症举例
• • • • • • 男72岁,上腹部不适3年,便血半天 辅助检查:血常规:Hb:76g/L…胃镜: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诊断:上消化道出血,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鉴别诊断:胃溃疡、胃癌、肝硬化 进一步检查:上消化道造影、胃镜及病理活检、大便隐血 试验、超声检查排除肝脏病变 治疗原则:一般治疗:注意 生命体征,仰卧,吸氧,保 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血液吸入窒息 止血,补充血容量; 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粘膜; 中医药治疗。
按诊操作方法
• 1、触摸法,循抚法勤工作: 将自然并拢的食、 中、无名指或全掌面(根据受检部位大小)贴在 被检部位上,轻轻滑动或触按。多用于诊察皮肤 组织的病灶、大小、温度、硬度、移动度、波动 感、压痛等。如小儿囟门、颈部瘿瘤等 • 2、按压法: 用手指或手掌检查深部组织或腹 内脏器或肿块的情况。 • 3、叩击法 直接叩击法 用手指直接扣击部。 • 间接叩击法 用左手掌贴在体表,右手握成空拳, 扣击左手背上,询问患者在扣击部位的感觉,有 无局部扣击痛,可以推测病变部位程度。
举例
• 问题: 中医寸口脉的诊法: • 安静的环境,患者就诊前应休息片刻,医生聚精会神、排 除干扰 • 患者应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同一 水平,手腕自然舒展,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 • 医生与病人应侧向而坐,用左手诊病人右脉、右手诊病人 左脉。 • 诊脉下指时,三指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腹按触脉体, 布指疏密根据病人的身长、臂长调整,定位; • 定位后,三指平布同时用力按脉或采用举按寻; • 每只手诊脉时间一般在1分钟以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个常见病简单诊断与治疗操作一、感冒头痛毫针刺:太阳、风池、合谷、列缺按摩:太阳、风池及疼痛部位刮痧:前额、太阳穴、背部脊柱两侧,可配刮肘窝、腘窝。

二、偏头痛毫针刺:太阳、风池、率谷、头维、外关按摩:太阳、风池及疼痛部位三、麦粒肿三棱针点刺放血:太阳、耳尖及肩胛区的红色反应点四、急性结膜炎三棱针点刺放血:太阳、耳尖五、牙痛毫针刺:合谷、颊车、下关、内庭六、急性咽痛三棱针点刺放血:少商、商阳、鱼际、耳尖七、落枕毫针刺:天柱、大椎、后溪、落枕穴按摩:疼痛部位刮痧:疼痛部位八、急性胃痛毫针刺:中脘、足三里、梁丘艾灸:中脘、足三里、神阙;隔姜灸适用于寒性胃痛刮痧:背部:脾俞、胃俞;腹部:中脘、天枢;上肢部:内关、手三里;下肢部:足三里九、痛经毫针刺:关元、中极、合谷、地机、三阴交、次髎艾灸:关元、中极刮痧:关元至中极、地机至三阴交、次髎十、急性腰扭伤毫针刺:腰痛穴、阿是穴、委中刺络拔罐:阿是穴,配委中穴放血刮痧:疼痛部位,委中十一、腱鞘囊肿好发于关节和腱鞘附近,囊肿表面光滑,质软,有波动感围针刺法:囊肿局部十二、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肘关节外侧痠痛,绞毛巾时痠痛加重阿是穴围针加灸十三、足根痛毫针刺:昆仑、太溪、水泉十四、腮腺炎灯心草蘸食油点燃:雀啄状快速灸灼双耳尖毫针点刺:少商、关冲放血十五、小儿泄泻1.辨证(1)伤食:腹胀腹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酸臭,状如败卵,或便质稀薄,含有未消化食物残渣,嗳气酸腐,苔厚腻,脉滑,指纹紫滞。

(2)阳虚:食后作泻,时泻时止,便色淡而不臭,面黄神疲,久则泄泻不止,或五更泻,形寒肢冷,脉沉细微。

(3)外感:便稀多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兼恶寒发热,鼻流清涕,苔白润,脉浮为风寒;大便暴注下迫,色黄或绿,恶臭或少许粘液,肛门灼热发红,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

2.推拿治疗基本治法:(1)取穴:脾经、内八卦、大肠、小肠、脐、腹、七节骨、龟尾。

(2)操作:1)患儿坐位或仰卧位:补脾经200次,运内八卦100次,推大肠300次,清小肠200次;2)患儿仰卧位:以掌逆时针揉脐,逆时针摩腹各200次;3)患儿俯卧位:按揉龟尾50次,推上七节骨300次。

辨证施治:(1)伤食泻:加揉中脘100次,清脾胃各200次,分腹阴阳30次,推箕门100次,揉板门100次。

(2)阳虚泻:加补肾经200次,推三关100次,揉左端正50次,捏脊5遍。

(3)外感泻:加开天门100次,运太阳100次,推坎宫100次,推天柱骨200次,揉外劳宫100次,揉一窝风100次。

十六、小儿食积1.食积夹寒型(1)基本治法:推法,捐摩法,掌摩法,揉法。

(2)取穴:脾土、腹阴阳、三关、八卦、足三里、脐部及脐周围之腹部。

(3)操作:1)补脾土:屈曲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由拇指桡侧缘的远端推至近端。

推300次;2)分推:使患儿掌心向上,用两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分别从患儿腕部及手部的两侧背面托住患儿之手;以两拇指自患儿腕掌面部横纹的中点,同时分推至腕横纹的桡侧及尺侧100次;3)推三关600次;4)运八卦:使患儿掌心向上,以一手指远端的掌侧面作为接触面,在患儿的八卦穴作指摩法,称之为“运八卦”,约300次;5)分推腹阴阳:患儿仰卧位,以左右两手的手指(一般用拇指,也可用食指和中指),分别自胸骨下端,沿肋弓分推至两侧的腋中线,分推200次;6)摩揉脐腹:患儿仰卧位,在患儿的脐部及其周围用掌摩法,持续数分钟后,再在脐部及腹部作掌揉法或掌根揉法,使之有较强的温热感。

2.食积夹热型(1)基本治法:推法,指揉法,掌摩法,掌揉法。

(2)取穴:脾土、腕阴阳、三关、六腑、四横纹、外劳宫、腹阴阳、足三里。

(3)操作:1)清脾土:患儿掌心向上,医者用指推法,自患儿拇指的近端推向远端300次;2)补脾土:先用“清脾土”的方法对患儿进行治疗,接着再用“补脾土”的方法,称之为“先清后补”,食积夹热时,常采用“先清后补”的方法;3)分推腹阴阳100次;4)推三关200次;5)退六腑600次;6)推四横纹:四横纹在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掌指关节掌侧横纹处。

以推法依次分别在上述部位进行治疗,约数分钟;7)揉外劳官一般作顺时针方向的指100次。

十七、小儿遗尿1.毫针刺并艾条温和灸:关元、中极、三阴交、肾俞、膀胱俞2.推拿治疗:(1)取穴:肾经、上马、三关、外劳宫、肾俞、八髎、龟尾、百会、丹田、三阴交(2)操作:1)患儿正坐位:补肾经200次,揉二人上马100次,推三关100次,揉外劳宫100次;2)患儿俯卧位:以掌擦两肾俞200次,擦八髎200次,拇指揉龟尾100次,按揉百会、三阴交各100次;3)患儿仰卧位:以掌心按丹田1min,再逆时针方向掌揉200次。

十八、肩周炎1.诊断(1)多见于50岁左右的中年人或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

左肩多于右肩。

常于肩部受寒后发病。

(2)肩部疼痛,渐进性加重,昼轻夜重,并可向颈、耳、肩胛及前臂和手放射。

肩关节上举、后伸时疼痛加剧,肩部活动受限,严重者不能做穿衣、梳头、洗脸等动作。

(3)肩部肿胀不明显,肩关节周围有广泛压痛,日久可见肌肉萎缩。

(4)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发现。

部分患者可有骨质疏松。

2.治疗方法(1)针灸治疗1)取穴:条口透承山、肩髃、肩髎、肩前、曲池、外关、合谷;2)操作方法:取俯卧或坐位,取对侧条口向承山方向透刺1.5~2.0寸,行大幅度提插捻转手法,使之出现强烈针感,并嘱患者抬举活动患肩,行针3~5min,常获良效。

取俯卧或坐位,使肩关节充分外展,肩髃、肩髎分别向极泉方向透刺1.5~2.0寸,肩前直刺0.8~1.2寸,三穴均达明显的针感;曲池直刺1.0~1.5寸,外关、合谷直刺0.8~1.2寸,针刺得气后,持续捻转,力求针感向肩部传导。

诸穴均取患侧,每日治疗一次。

(2)刮痧治疗:颈部(哑门、风池、大椎)、肩背部(肩井、天宗)、胸部(中府、云门、缺盆)、上肢部(肩贞、外关、曲池、合谷)、下肢部(足三里、条口)(3)推拿治疗十九、颈椎病1.诊断(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变;(2)颈肩背疼痛,伴上肢放射痛或麻木,颈后伸时加重;(3)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或一侧肩胛骨内上角有压痛,可触及条索状硬结;(4)上肢肌力减弱,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退,腱放射异常;(5)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或压顶试验阳性;(6)颈X片显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7)除外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腱鞘炎、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所致以上肢疼痛或麻木为主的疾患;(8)症状、体征与X光片的异常所见在椎节上一致。

符合以上(1)(2)(5)(6)+(8)标准或(2)(6)(8)+其余一项者可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

2.治疗方法(1)针灸治疗取穴:病变颈椎夹脊穴2~3个,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中渚操作方法:取俯卧位或坐位,颈部夹脊穴直刺0.8~1.2寸。

肩髃、曲池直刺 1.0~1.5寸,外关、合谷直刺0.8~1.2寸,中渚直刺0.3~0.5寸,诸穴尽量使针感向远心端放射。

留针20~30min,中间行针1~2次,每日治疗一次。

二十、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根性坐骨神经痛1.诊断(1)疼痛好发于下腰部,且向下肢放射;(2)有局限性压痛点;(3)直腿抬高试验和加强试验阳性;(4)皮肤感觉、肌力和腱反射的改变;(5)脊柱姿态的改变;(6)X线腰椎正侧位片提示脊柱侧凸或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7)CT或MRI提示有椎间盘突出。

其中(1)~(3)项必备,并具备(4)~(7)项的任意1项即可诊断。

2.治疗方法(1)针灸治疗取穴:依次取腰椎间盘突出节段的上一椎至下一椎的夹脊穴依据下肢疼痛感觉的不同部位配穴,若少阳经出现疼痛,取环跳、风市、阳陵泉、丘墟、足临泣;太阳经出现疼痛,取秩边、承扶、委中、承山、飞扬、昆仑。

操作方法:取俯卧位或侧卧位,夹脊穴直刺1.5~2.0寸,边刺边问患者感觉,以患者针感下肢有放射麻木感或胀感为度;秩边或环跳直刺3.0~4.0寸,以患者针感下肢有放射麻木感或胀感为度;承扶直刺 2.0~3.0寸,风市、阳陵泉、委中、承山、飞扬直刺 1.0~1.5寸,昆仑直刺0.5~1.0寸,诸穴均力求较强针刺得气感,诸穴均取患侧,留针20~30min,中间行针1~2次,每日治疗一次。

(2)刮痧治疗:腰骶部(命门,患侧肾俞、大肠俞、关元俞)、患肢(环跳、殷门、承扶、风市、阳陵泉、委中、承山、悬钟、昆仑等)(3)推拿治疗二十一、腰肌劳损1.诊断(1)持续性腰部隐痛,易感疲乏,即使卧床休息,亦有腰部疲乏感;(2)经常反复急性发作;(3)查体见腰肌轻度痉挛,但活动受限不明显,局部有压痛。

2.治疗方法取穴:主穴:阿是穴、委中、昆仑配穴: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关元俞、腰眼操作方法:阿是穴合谷刺(一针多向透刺),用中强刺激;委中穴可直刺1.0~1.5寸,使局部酸胀或有麻电感向足底放散;昆仑穴直刺,可透太溪或稍偏向外刺,深0.5~1.0寸,使局部有酸胀感并向小趾扩散。

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关元俞、腰眼针感为局部酸胀或向臀部放射。

留针20~30min。

(2)刮痧治疗:腰部(疼痛部位、患侧肾俞、大肠俞、关元俞)(3)推拿治疗二十二、膝关节骨关节炎1.诊断(1)近1个月大多数时间有膝关节疼痛;(2)关节活动时有骨响声;(3)晨僵<30min;(4)年龄≥38岁;(5)膝检查有骨性肥大;(6)X线示关节边缘骨赘。

满足(1)(2)(3)(4)或(1)(2)(5)或(1)(4)(5)或(1)(6)者,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2.治疗方法(1)取穴:梁丘、血海、内膝眼、外膝眼、阳陵泉、阴陵泉、鹤顶、阿是穴(2)操作方法:取仰卧位,患膝关节腘窝处置一软物使膝关节屈曲,梁丘、血海穴直刺1.0~1.5寸,阳陵泉可向阴陵泉透刺,并使针感向下放射;鹤顶直刺0.8~1.2寸。

内、外膝眼及阿是穴行温针灸,内、外膝眼向中心斜刺0.8~1.2寸,使针感向下扩散,阿是穴毫针刺入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小幅度提插捻转手法2min,然后将2cm左右长的艾条置于上述穴位针柄上点燃,至燃尽后取下,更换另一段艾条,每次每穴灸3壮。

诸穴均取患侧,每日治疗一次。

二十三、中风(脑血管病)后遗症1.诊断(1)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发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病因,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治疗方法(1)针灸治疗取穴:上肢取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下肢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