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鸿门宴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众所起的重要

2.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的特点,并比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教学重点

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背诵故事的高潮三、四段。

[教学步骤]

一、请学生欣赏两首诗导入:

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

这首楚刺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公元前99年,司马迁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汗将李陵辩解,触弄了汉武帝,获罪入狱,被处以宫刑。三年后出狱,发愤著书,历经10年艰辛写成《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记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史事。作者基本上站在同情被压迫者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嘲笑了封建社会的最高权威,鞭挞了贪官酷吏和土豪劣绅,同情并歌颂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当时被社会所贱视的小人物;他写的一些人物传纪,不仅表现了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大部份有很动人的艺术力量。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作者与《史记》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谈之子。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

下闳等共订太初历。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子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三、背景简介

秦始皇创建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秦朝,由于对农民实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致使“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变。在公元前209年七月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战旗一举,应者云集,反秦怒涛遍及中原。在农民起义的高潮中,刘邦和项羽,也于同年九月起兵江东,卷入农民起义的洪流。当时刘邦48岁,项羽24岁。不久,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相继牺牲,“世代楚将”的项梁,为了招纳人马和形成旗号,采纳了范增“复立楚之后”的建议,趁机拥立老楚怀王的孙子(名心)为“楚怀王”,作为反秦势力的傀儡首领。公元前208年九月,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令主力军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人定关中者王之”。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统率南路军先于项羽人关破咸阳,但为了“待诸侯至而定约束”,退驻霸上(今陕西长安县的白鹿原);然而又恐失掉关中,于是派兵守关,“毋内诸侯’’。十一月,项羽率军西来,闻讯震怒,屯军新丰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的项王营),扬言马上要同刘邦开战。

为何两支反秦势力,突然剑拔弩张,厮杀起来?这有着极为深刻的原因。原来,刘、项各自都有南面称孤之心。想当年,刘邦在咸阳服役时看见了秦始皇,曾经十分羡慕地说过:“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在公元前210年看见秦始皇游会稽时,也曾颇为自负地过:“彼可取而代也!”因此,这就决定他们对农民起义的胜利成果必然拼死相争。果然,秦王朝覆灭后,刘、项之间的矛盾便逐渐趋于激化。刘邦先人咸阳后,本来“欲止宫休舍”,只是听了张良“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史记·留侯世家》)的劝戒,才“还军霸上”。但离咸阳之前,极力制造“吾当王关中”的舆论,以期得到父老、豪杰的支持。后又采纳鲰生的意见“距关”,这表明刘邦做关中王的欲望是十分强烈的。而项羽对关中王也早就馋涎欲滴,又有四倍于刘邦的兵力,故骄横不可一世,宁可负约也要把关中据为己有。因此,刘、项之间大规模的争权夺利的斗争势不可免。《鸿门宴》便是“楚汉相争”的第一个回合。

所谓“鸿门宴”,是指公元前2 06年十二月,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藏有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生动表现,是漫长激烈的“楚汉相争”的序幕。“楚汉相争”的实质,是地主阶级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鸿门宴名为“宴会”,实为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生动地对比了斗争双方策略高下的悬殊,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

四、放录音,

1、使学生准确认读。

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读音提示

鲰(zōu)卮(zhī)卻(xì)戟(jǐ)

彘(zhì)眦(zì)跽(jì)芷(zhǐ)

欲王关中(wàng)道芷阳间行(jiàn)樊哙

刀俎玉玦郦山杯杓

欲王关中(wàng)道芷欲间行(jiàn)

毋内诸侯(同“拒”“纳”)要项伯(通“邀”)与臣有郤(通“隙”)

不敢倍德也(通“背”)不蚤自来(通“早”)

2、出自于本文的成语或典故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表面在做这件事情,实际上另有目的。)

彘肩斗酒——?( 形容英雄豪壮之气 )

发指眦裂——?(激动愤怒到极点。)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任人宰割。)

劳苦功高——?(有劳苦,有功劳。)

鸿门宴——?(今天“鸿门宴”的含义是含有某种杀机的会晤。)

五、疏通课文

六、理清情节发展脉络

由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完成对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说明领袖人物性格事业成败的影响。理清情节发展脉络。

三起三落,情节张弛有效,波澜起伏。

本文共七段,可按“鸿门宴”的前后过程,分为宴前、宴会、宴后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宴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主要写了五件事:一是曹无伤的密告。这是矛盾的“导火索”。二是范增分析刘邦的前后情况,说明他有“天子气”,劝项羽“急击忽失”,这是火上添油,使矛盾更为激化。三是项伯夜访张良,紧张的形势开始有了转化。四是张良与刘邦商量对策,拉拢项伯。项伯被收买,为下文替刘邦说情,及“以身翼蔽沛公”留下伏笔。五是项伯劝说项羽勿击刘邦。

这一部分写形势从紧张到渐趋缓和,从而转到下一场鸿门宴上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并为下文作铺垫。

第二部分(3、4段)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情节的高潮。

刘邦到项羽军营,说了一番好话。项羽虽设宴招待刘邦,宾主双方都各有打算,斗争时紧时弛,变幻莫测。可将宴会上的情节概括为三起三落。

三起:一起是“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项羽动手杀刘邦,气氛趋紧张。二起范增见项羽“默然不应”,就叫项庄以舞剑为由,趁机刺杀刘邦,形势极为严峻。三起樊哙撞倒守门卫士而入帐,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情节发展到最高潮,紧张气氛达到了极点。

三落:一落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之为“壮士”。二落是项羽让樊哙喝酒赐生彘肩,被他斥责一顿之后还赐座。三落是刘邦“如厕”是名逃脱是实。

这一部分总共写了刘帮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四件事,既反映了刘项双方的矛盾,又反映了项羽内部范增与项羽杀不杀刘邦、项庄与项伯“杀刘”与“卫刘”的矛盾。这两种矛盾错综交织,有张有弛,波澜起伏,使人为之惊心动魄。

第三部分(5、6、7段)宴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情节的结束与尾声。文章不仅写项羽在鸿门宴中斗争失败,失掉消灭刘邦的机会,而且加深了他与范增间的矛盾,埋下了最后彻底失败,自刎于乌江的祸根。而刘邦诛杀了曹无伤,内部则更加团结了。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伤被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节选,却结构严谨,前后呼应紧密,是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

序幕--曹无伤告密

开端--范增献计

发展--项伯夜访,刘项约婚,刘邦谢罪

高潮--范增举玉,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樊哙闯帐

结局--刘邦脱逃,张良留谢

尾声--刘邦诛曹七、结合具体情节,讨论刘邦项羽等人物形象。(可以谈其一点,也可面面俱到。)

人物性格:典型性格,各有个性。

(1)、项羽

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骄矜自负,听到“沛公欲王关中”的密报,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伯斡旋泄露军机,项羽麻痹不问,项伯说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项羽又在“义”字上思虑不定。鸿门宴上刘邦一席花言巧语,竟使项羽不好意思,暴露了无伤,说明他无知而愚蠢。范增多次目示,举玦,“项王默然不应”,“项庄拔剑起舞”,项伯“翼蔽沛公”,听之任之,说明项羽不听人言,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优柔寡断,坐失良机。樊哙闯宴,威慑项羽,慷慨陈词,指斥项羽,项羽沽名钓誉,不但不怒,反而大加赞赏,赐坐。刘邦逃跑,项羽受璧,无可奈何,缺乏深谋远虑。

听曹无伤言(大怒)决意伐刘——受项伯说(许诺)答应善遇——受刘谢罪(留饮)自愧设宴——见增举佩(默然)纵容刘邦——见伯护刘(不应)继续纵容——樊哙闯斥(称赞)赐坐赐酒——张良留谢(不追)安然受璧

性格特点:

唯我独尊,光明磊落,宽宏大量,“仁义”皆施,直率鲁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优柔寡断,眼见不远,不善用人。

(2)、刘邦

出身农家,不务正业,贪财好色,一心称王。鲰生献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正中刘邦下怀,这样重大事件,刘邦都没有告诉过谋士张良,真有心计。紧急关头,摇尾乞怜,又向张良求救,张良不计前事,连发数问,从实际出发,提出“沛公不敢背项王”的方针。刘邦首先怀疑张良与项伯的关系,既而心领神会,立刻接见项伯,说得天花乱坠,做得天衣无缝,机敏过人,贯彻执行张良的方针真叫漂亮!拉拢收买了项伯,通过项伯软化了项羽,在鸿门宴上受到项伯的“翼蔽”。

刘邦鸿门谢罪是迫不得已,但有胆量有气魄,而又卑躬屈节,称项羽为“将军”,自称“臣”,奉承项羽,掩饰自己,拉旧关系,自己“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低三下四。

刘邦进入咸阳,住在皇宫,尽享荣华富贵,不肯离开。见状,樊哙与张良质问刘邦:“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力劝刘邦封宫室府库,还军霸上。刘邦察纳雅言,“沛公军霸上”项羽扬言要“击破沛公军”的时候,他听取了张良的意见;刘邦要逃跑的时候,又听取了樊哙的意见。总之,刘邦还是善听人言的。赔罪时,项羽暴露了曹无伤,刘邦不露声色,置若罔闻,密记在心;回军后,“立诛曹无伤”。刘邦多有心计,处事多么果断!

为之奈何(惊)——求救张良(问)——拉拢项伯(谋)——谢罪项羽(奸)——脱身独去(识)——留良代谢(周)

性格特点:

生性懦弱,虚心请教,多谋奸诈,能言善变,头脑清醒,善于应变,虑事周到,善于用人。

张良和范增:(双方谋士,智囊团,事件演变的关键人物)

项羽和刘邦共同点:

胸怀大志项羽"彼可取而代之!"

刘邦"大丈夫生当如此也!"

(3)、范增

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提出了策略,“急击勿失”。鸿门宴上,数次目示,举玦击杀刘邦,项王不应.出召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说明范增对项羽的思想还不甚了解。刘邦跑后,范增指桑骂槐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尔后的历史证实了这一点。可见范增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但处事浮躁,

不该把矛盾暴露给敌方,其后果被刘邦利用,他不能准确把握项羽的思想动态,一味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一方面由于他年龄地位,一方面由于他对时事观察和对项羽的忠心。

老谋深算:夺天下者必沛公也!

洞察敏锐:力促击刘,举佩示意,出召项王。

骄横浮躁:拔剑击斗,斥骂项羽。

(4)、张良

对刘邦忠诚,"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鲰生之计,刘邦没有告诉张良,大事当前,张良不计.紧急关头,张良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正确的策略.张良的话语行为并不多,但刘邦集团的一切活动,实际上都是张良导演的.

多谋善断:言沛公不敢倍项王也,出招樊哙.

处事不惊:亡去不义,君臣商议,军门见哙.

沉稳机智:张良留谢

处事有方:大王来何操

曹无伤和项伯:(叛徒)

(5)、项伯

讲哥们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奸。“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这有什么不敢的呢,简直是长刘邦的志气,灭项羽的威风,这完全是替刘邦说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更是对刘邦歌功颂德,对项羽进行指责。难怪在项庄舞剑的时候,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庄不得击”。

周密,谋略:夜访张良,极力劝羽,翼蔽沛公,宴上东向坐。

(6)、曹无伤

项强刘弱,密报项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机未成丢了小命。

鲁莽,草率:使人告密,激化矛盾,宴后被诛。

(7)、项庄

没有头脑,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未成,笨拙无能。有勇无谋,被动。

(8)、樊哙

忠诚:知道今日之事甚急,立即表示“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勇武:“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目真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一个威风凛凛的武士。难怪项王都得“按剑而跽”,惊呼:“壮士!”大斗饮酒,大块吃肉,粗犷,真乃英雄本色。能言善辩,慷慨陈词,痛责项王,说来头头是道。有勇有智,骂得项羽,,“未有以应”,只好赐坐;有勇有谋,粗中有细,主动请战。

八、写作特点

司马迁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把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放在典型环境中来表现。他既没有插入第三者多余的说明和解释,也没有作静止的心理剖析,而是通过典型细节和个性鲜明的对话来描写人物。

以项羽为例。项羽的性格特点是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不善用人,优柔寡断,又带有直率的武夫的性格。他听到曹无伤密报与范增的劝说后,大怒,决心消灭刘邦。可是听到项伯说的“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等话后,又改变了主意,就答应项伯“善遇之(刘邦)”,等到刘邦到了鸿门,说了一番谎话后,他洋洋得意,不仅原谅了刘邦,请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报的来源也说出来,以表明自己原来对刘邦无成见。宴会上范增的多次杀刘邦的示意,他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护卫刘邦,他也视若无睹。到了樊哙闯帐,怒目而视,将他有板有眼地训斥一番,他不仅不暴跳如雷,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赐生彘肩,赐座。其实樊哙的话,是刘邦前边说的话的重复与补充,只

是换一个角度来说而已。而他在虚伪的“仁义”幌子前,却感到刘邦和樊哙的话全是对的,而自己却反有内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以至刘邦的脱逃,他也毫不在意了。到刘邦逃后,张良奉璧给他,他随手置之座上,没有什么反应。文章写他的细节与对话虽不多,却很能表现他的性格特点。

刘邦的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范增的老谋深虑;张良的老练多谋;樊哙的勇猛豪爽。作者寥寥数语,就生动刻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对比手法,使人物性格特点更为鲜明、突出。如主帅项羽和刘邦,谋士范增和张良,部将项庄和樊哙,内奸项伯与曹无伤,除曹无伤着墨不多之处,其他人物无不栩

项羽的性格特征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

A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用细节刻画人物。

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

B对比烘托和反衬的手法

也是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文章对刘邦的刻画,突出其善于用人(与项羽约为婚姻,对张良言听计从)、能言善变、狡诈多端、当机立断(诛杀曹无伤)的性格特征,这些都是为突出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艺术特色: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

人物结构:两峰并峙,双水分流。

项羽集团项羽范增项伯项庄

刘邦集团刘邦张良曹无伤樊哙

对比照应,互相辉映,相得益彰,孰是孰非,孰胜孰负,不问自明。

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缺乏远虑,用人唯亲,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轻敌麻痹,养奸贻患,内部不团结;刘邦则与之相反,虽处劣势,但能忍辱负重,虚心下问,善于机变,知人善任,使谋臣尽施其谋,将士尽效其力,并瓦解敌方为自己效劳,及时清除内奸。刘,项在斗争中地位发生的变化,刘胜项负自成定局。

附:鸿门宴上刘、项性格的较量,不过是“楚汉相争”的缩影,要充分认识项羽的性格,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梁以此奇籍。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解说:项羽直率粗犷与刘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

五、选六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中选两个朗读基础好的学生担任主要角色项羽、刘邦,其他

四个学生分别担任范增、项伯、张良、樊哙,由担任项伯的学生读叙述文字。

教师略作指导:本文故事性强,人物形象丰满,朗读应注意突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及情节发展的张弛有效。

正如我们上面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一样,

项羽一听到刘邦欲王关中的消息,立刻大怒,应读出其怒不可遏的情状来;第二天刘邦赴宴一段谦词卑礼的请罪,他又显得洋洋自得,失口将曹无伤告密一事和盘托出。应读得“得意忘形”。

刘邦,赴鸿门假意屈从,言辞中用透出谦卑、伪饰。

老谋深算、正直不阿的范增,老练透辟的张良,

豪壮威严的樊哙,都应在朗读中使其栩栩如生,让人物自己开口说话,如在眼前。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三、四段

2.结合课文学习,谈谈你对项羽这一英雄人物的看法。写一篇随笔。

十、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文言基础知识

1.注音释义

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

鲰生说我曰(鲰,zōu,短小,浅陋)

戮力(戮,lù联合,一同) 瞋目(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

目眦尽裂(眦,zì眼角) 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

彘肩(彘,zhì,猪) 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

2.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3.词性活用

A名词用作动词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道芷阳间行(取道)

B名词用状语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向上)

C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从百余骑(使……跟从)

D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4.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婚姻古义: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不同一般的事今义:副词,很、非常)

5.句式解析

(1)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倒装句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

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3)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4)省略句

为击破沛公军(省介词宾语“之”)

加彘肩上(省略状语“于盾”)

(5)固定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1.请找出文中所有的词类活用现象。

学生讨论明确。

教师总结。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例句活用类型释义

1.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2.项伯乃夜驰之公军同上连夜

3.常以身翼蔽沛公同上像翅膀一样

4.籍吏民,封府库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

5.沛公军霸上同上驻扎

6.沛公欲王关中同上统治

7.范曾数目项王同上用眼示意

8.道芷阳间行同上取道

9.刑人如恐不胜同上处罚

10.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使动用法使之为王

11.项伯杀人,臣活之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1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同上使……跟从,率领

13.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

14.拔剑撞而破之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

15.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用作动词小事

2.判断下列加线的词语的词义,并区分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①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明确: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明确: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③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明确: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④而听细说

明确: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3.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

①此成危急存亡之秋也

明确:判断句,这就是……啊。

②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明确:疑问句,宾语前置句,凭什么……呢?

③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明确:反问句式,“为”语气词,呢,表意“……呢?”

4.名句积累

明确: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5.课后思考和练习第三题中有5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学生逐一明确。

教师归纳总结。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因

例句出处释义

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毛遂自荐》依靠、凭借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顺着、根据

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乘机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梦溪笔谈·雁荡山》因为、由于

因合纳斗盆《促织》于是、就

陈陈相因成语沿袭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原因、理由

②如

例句出处释义

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如同、像

天时不如地利《得道多助》比、及

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指南录〉后序》到、往、去

万事如意成语顺、随

如其离违,宜别图之《赤壁之战》如果、假如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过秦论》好象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子路、曾……侍坐》或、或者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同上至于

空空如也成语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③意

例句出处释义

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促织》意图、意愿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意态、神情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意料

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史记·张仪列传》怀疑、猜疑

④举

例句出处释义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举起、抬起

举其一不计其十,究竟旧不图其新《屈原》提出、举出

举兵伐徐,逐灭之《韩非子·五蠧》发起、发动

戌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攻下、占领

举贤任能成语推荐

有儒生柳意者,应举下第《柳毅传》科举考试

杀人如不能举《过秦论》全、尽

举世无双成语全部、整个

⑤谢

例句出处释义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道歉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孔雀东南飞》推辞、谢绝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辞别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汉书·张安世传》感谢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告诉、劝告

乃花既谢,亦可无罪于主人矣《芙蕖》凋落、衰亡

五、布置作业

1.从下列句中找出加线词语含义相同的两项()

①A.范增数目项五 B.此数者乃用兵之患也

C.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D.不可胜数

②A.则与斗厄酒 B.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D.外连衡而斗诸侯

2.选出与“籍何以至此”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

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客何为者?

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D.大王来何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小说》专题教案

必修五《小说》专题教案 【学习目标】 1、学生理解有关生字词的注音及含义; 2、会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 3、掌握小说人物分析的基本方法即通过分析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 心理、外貌等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4、掌握小说中环境描写的基本作用即烘托人物形象或氛围、推动故事 情节发展。 其一:《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一、阅读全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把其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下面横线上。例如:酒馔(zhuàn,酒食)。 赍发(ji,一声,资助)恶(wu,四声,触怒)了高太尉恁地(nen,四声,那么,这么)不省得(xing,三声,不明白)仓廒(ao,二声,仓库)沽酒(gu,一声,买酒)庇佑(bi,四声,保护)央浼(mei,三声,恳求,托请)肐察(ge,一声,拟声词)掇开(duo,一声,拿,搬)搠倒(shuo,四声,刺,扎) 二、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故事梗概。(提示:故事梗概应该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本节主要叙述了林冲因为触怒了高俅而被刺配到沧州看管草料场,高俅派陆虞侯和福安串通了差拨防火烧掉了草料场来谋害林冲,不料被在山神庙中避雪的林冲撞破,大怒之下的林冲杀了三人,雪夜离开了沧州。 三、试分析林冲的人物形象。(分值设定:10分。已经有固定格式,请记住这些固定的用语,以便使答案更规范。) 1.从语言描写看,①当店小二让林冲住在店里时林冲说:“我是罪囚, 恐怕玷辱了你夫妻两个。”这表现了他懦弱、忍气吞声、同时而又善良、仁慈的性格特征;(1分) ②当林冲听店小二说陆虞侯、福安来沧州时林冲说:“休要撞着我,只 叫他骨肉为泥!”这表现了他嫉恶如仇、大义炳然的性格特征;(1分) ③当林冲听说自己被派去照看草料场时林冲说:“却不害我,倒与我好 差使,正不知何意?”这表现了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征;(1分) ④当看到草料场的茅草屋摇摇欲坠时林冲说:“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 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这表现了林冲随遇而安的性格特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一《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53

人教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毛泽东教学目标: 1.围绕“青春”话题,从全篇着眼,深入探究作品中饱含的思想感情,通过活动体验,加 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 2.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阐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受,了解诗歌所体现 的精神风貌与时代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教学内容: 一、导入: 同学们刚刚结束了七天的军训,在军训期间,大家学会了吃苦耐劳,学会来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青春作了最好的证明。七天中,大家纷纷拿起笔写下了自己青春的感言,记录下军训中的种种感受,不仅仅接受了成长道路上一次特殊的洗礼,也吟诵了自己的青春。今天,大家回到了课堂上,让我们也来看一看老一辈革命家又是怎样吟诵自己的青春的。 二、背景简介与解题: 此词作于1925年春天,是毛泽东在长沙橘子洲头的记游之作,长沙是其故乡,也是他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在青少年时代,他曾在长沙度过长期的进德修业的生活,以后奔走革命,也数度往返于此,长沙对其而言,具有深厚的感情。这首词就是以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为背景,抒写旧地重游,附近溯昔的激情壮志。词人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三、文本理解: 1.朗读全词,体会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2.文本分析:词的上阙写景。作者旧地重游,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深秋时节,独立橘子洲头,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奔流着。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碧透明澈的江面上,无数船只争相竞驶,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随着视角的变化,动景与静景结合,远景与近景交替,思路开阔,面对寒秋严霜万物生机盎然、勃发的场面,词人思绪万端,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表现出诗人豪迈的气概及博大的胸怀。万人皆悲的秋景,在作者眼中却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独自一人伫立在已有寒意的秋风之中。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看”是领字,一个“看”字,总领七句,领起了上阕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领字,是词学中的专用名词。它只有一个字,常冠于一句或数句之上而又不断开,诵读时只作语音上的小小停顿,它主要由副词和动词充当。“一字逗”以下的几句要一气贯通,形成一个整体。)“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字表现出树林的重重叠叠,“染”字则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仿佛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百”字写舸之多,而一个“争”字,则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导学 一、学习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二、学习中的难点是背诵。要重视理解记忆,又不偏废机械记忆。前者指的是理清诗脉,包括大致分清诗的层次、领悟诗的主旨和主要的表达方式等。后者指的是口熟,熟到可以不加思索地连贯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二、关于李白 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徙西域。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李白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安史之

乱发生,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李白性格豪迈,向往于建立功业,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化,深为不满。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三、关于《蜀道难》 关于《蜀道难》的写作时间和主题思想,自唐宋以来便有许多不同说法。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受权贵谗毁,乃愤然弃职离京。大约是此时为送友人入蜀之作。 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备言蜀道之险恶难行,以寄寓求仕无成、世路坎坷的感慨,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和关切。 四、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明确:这首诗以“蜀道难”的“难”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

高中语文必修五基础知识梳理(学生复习练习版)

语文必修五基础知识梳理 归去来兮辞并序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于时风波未静 今义:常用来比喻乱子古义:________________ 2.策扶老以流憩 今义:搀扶老人古义:________________ 3.悦亲戚之情话 今义:男女表示爱情的话古义:________________ 4.问征夫以前路 今义:出征的人古义:________________ 5.既窈窕以寻壑 今义:指美丽的身材古义: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就 三径就荒()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金就砺则利() 2.行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赵王畏秦,欲毋行()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故何如哉() 3.引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引而不发()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4.将 田园将芜胡不归() 将信将疑() 出郭相扶将() 将功赎罪()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5.绝 请息交以绝游()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不相干() 6.辞 归去来兮辞() 辞不赴命() 停数日,辞去() 动以朝廷为辞() 7.而 门虽设而常关() 觉今是而昨非()

时矫首而遐观() 鸟倦飞而知还()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乐琴书以消忧() 2.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3.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4.眄庭柯以怡颜() 5.悦亲戚之情话() 6.乐琴书以消忧() 7.倚南窗以寄傲() 8.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乐夫天命复奚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滕王阁序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第5课腾王阁序第一课时

腾王阁序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骈体文的特点。 2.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的典故。 4.掌握“故”“尽”“属”“即”“且”“矣”的用法。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典故;理解内容和观点。 【教学难点】骈体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与赏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介绍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歌舞享乐的需要。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 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 二.背景: 唐高宗十四年,王勃的父亲任六合县县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文中“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可佐证。 还有一种说法,王勃上元二幼年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所作,序文中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看来,非“童子”之作,而是成年作品,“童子”非小孩,而是“弱冠”二十岁左右之作。课文采用这种说法。

三.时人对王勃的评价: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时人认为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而语惊四座。 四.关于骈体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 1、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又称为“四六文”。 2、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 3、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五.朗读与预习: 1.下列词语的注音释义全都正确的是:(引导学生逐段批注) A 宇文新洲之懿范懿:yi 美好 B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崇阿:a 高大的丘陵 C 云销雨霁霁:ji 天气晴朗 D 逸兴遄飞遄:chuan 迅速 2.断句品韵: A 四四对四四: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二二式”。 B 六字句的断句: (1.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三三式”; (2.临/帝子之长州;穷/待遇之萦回“一五式”; (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二二二式”; (4.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二四式”; (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一二三式”。 C.七字句的读法(按意义划分): (1).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三四式”; (2.)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二一四式”;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二三二式”; (4).都督/阎公/之雅望“二二三式” D.四六对四六:渔舟/唱晚,响穿/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二、过程和方法 1、课前认真预习,反复诵读课文; 2、查找资料,研究分析古人对荆轲的各种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荆轲不畏强权,勇敢坚忍的精神 2、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串讲法 【课文分析】 《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

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文章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安全,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页 1 第 英雄——荆轲的形象。文章对荆轲行刺前的精心准备做了较详细的叙述,对行刺的过程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教学设想】 1.本文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拟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设计导读提问,同时对文章剪裁、记叙与描写的综合运用作适当提示。 2.在疏通词句和讲读的基础上,开展评述或辩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问:诗中的壮士是指谁?分析诗的意思,引出本文故事——荆轲刺秦王。(板书课题) 简介荆卿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

【语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名著导读《红楼梦》导读教案

《红楼梦》名著导读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大致了解《红楼梦》的主线,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自主阅读《红楼梦》打基础。 2.了解宝黛钗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以及三人的性格特征,认识宝黛二人追求思想解放,个性自由的反封建意义。 3.感受《红楼梦》中曲词的美,大致了解个别曲词的隐喻意义。 教学重点: 探究《红楼梦》的主线及宝黛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 曹雪芹:(1715?──1764?)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居士。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曹雪芹的家庭是一个百年望族的贵族世家。从曾祖父曹玺起,到他父亲都任江宁织造要职。曹雪芹的童年,正当曹家极盛时期,在南京过着“锦衣纨裤”“饫甘餍肥”的豪华生活。 雍正五年曹雪芹十三岁,他的父亲获罪革职,全部家产被查抄,全家由南京迁到北京,他的青壮年是在家境由盛而衰的过程中度过的。四十岁后,他进入了凄苦的晚年。他家迁到北京西郊,生活日渐贫困,竟然到了食粥赊酒、围毡御寒、卖画谋生的境地。大约在一七六四年除夕,因贫病无医,加上爱子夭折,过度伤痛,而离开了人间。 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横溢,善谈吐。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他也由贵公子跌落为“寒士”。少年时贵族生活使他对本阶级怀有温情的眷念,思想上带有空幻的色彩;同时社会的腐败,统治阶级的丑恶,又使他对本阶级的面目有了认识,性格上具有叛逆的特征,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曹雪芹是一位诗人。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他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但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高二语文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精心整理 高二语文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一】 一、文言实词 (2)众人匹之 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大家 (3)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4)穷发之北 古义:毛,草木今义:头发 (5)小年不及大年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而后乃今将图南(往南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往南飞) (2)使动用法。德合一君(使……满意)/彼于致福者(使……到

来)/而徵一国者(使……信任)二、文言虚词 1.之 (1)助词,的。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悲乎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3)连词,表并列。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4)连词,表承接。而控于地而已矣 3.则

(1)连词,就。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连词,或者。时则不至 (3)连词,那么。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4.然 (2)副词,还。彼且恶乎待哉 (3)副词,将要。且适南冥也 7.于 (1)介词,对于。彼其于世/彼其于世

(2)介词,在。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8.其 (1)用在选择问句中,或许……或说得过去,是……还是……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 ) 朝来暮去颜色故。(古义:容貌。今义:色彩。) 又闻此语重唧唧。(古义:叹息声。今义:一般指虫鸣。) 凄凄不似向前声。(古义:刚才。今义:朝着前面。)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古:谷物收成不好。今义:凶恶,厉害。) 弃甲曳兵而走。(古:逃跑。今义:行,走路。)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同意、认可。) ) ) ) ) ) 赢粮而景从。(古:背负,担负。今义:获得,获胜。)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吾从而师之。(古:跟随并且。今义:表因果的连词。)

高中语文必修五《陈情表》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陈情表》教案 教学博苑 09-26 0521 高中语文必修五《陈情表》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读方法设计: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系统 教学时数: 3课时 课前预习: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温习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的婉曲方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 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投影《出师表—李密》,学生会以为老师错了,教师解释)《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作品,“出师一表真名世”,初中学过的诸葛亮的这篇文章的确是名世、传世之作。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投影显示“陈情”二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大屏幕显示易读错字音。 终鲜()兄弟期功强()近常在床蓐()猥()以微贱岂敢盘桓()庶刘侥()幸 2、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 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三、分析课文(一) 1、齐读第一段。 2、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集

专题一:向青春举杯 吟诵青春 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1.围绕“青春”话题,从全篇着眼,深入探究作品中饱含的思想感情,通过活动体验,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 2.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阐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受,了解诗歌所体现的精神风貌与时代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 一、导入 同学们刚刚结束了七天的军训,在军训期间,大家学会了吃苦耐劳,学会来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青春作了最好的证明。七天中,大家纷纷拿起笔写下了自己青春的感言,记录下军训中的种种感受,不仅仅接受了成长道路上一次特殊的洗礼,也吟诵了自己的青春。今天,大家回到了课堂上,让我们也来看一看老一辈革命家又是怎样吟诵自己的青春的。 二、背景简介与解题 此词作于1925年春天,是毛泽东在长沙橘子洲头的记游之作,长沙是其故乡,也是他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在青少年时代,他曾在长沙度过长期的进德修业的生活,以后奔走革命,也数度往返于此,长沙对其而言,具有深厚的感情。这首词就是以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为背景,抒写旧地重游,附近溯昔的激情壮志。词人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三、文本理解 1.朗读全词,体会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2.文本分析:词的上阙写景。作者旧地重游,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深秋时节,独立橘子洲头,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奔流着。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碧透明澈的江面上,无数船只争相竞驶,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随着视角的变化,动景与静景结合,远景与近景交替,思路开阔,面对寒秋严霜万物生机盎然、勃发的场面,词人思绪万端,由大自然的盛衰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1.林黛玉进贾府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3.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贾府环境和人物出场的描写艺术。 2、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和能力。 三、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讨论分析法、点拨教学法。 四、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单元阅读导言。 2.介绍《红楼梦》和曹雪芹。 3.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2、简介作者(略) 3、介绍《红楼梦》(见P99-103《红楼梦》导读) 4、为了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就有必要对前五回的内容,作一概要的了解。(略) 5、背景介绍:课题“林黛玉进贾府”是编者根据节选内容拟的。林黛玉因何进贾府?原来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作者把此事安排在第三回,也就是全书的序幕部分,显然是借黛玉进贾府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让贾府中一些重要人物登场亮相,并为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作了安排。 (二)质疑讨论 整体感知,把握情节结构: 开端(初进荣府)——发展(拜见贾母及众人,初见凤姐,拜见两位舅父(未见),陪贾母晚餐)——高潮(宝黛会面)——结局(安排起居) (三)反馈矫正 通读全文后思考:林黛玉的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她是从哪些方面看到、感受到与别家的不同呢? 讨论后明确:贾府的“与别家不同”作者是通过黛玉进府的行踪为线索,用她的视线来描写的。首先,在贾府门前黛玉看到了宁、荣二府都是三间兽头大门,两边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门上悬着“敕造”的匾额,门上有“华冠丽服”的仆役。这既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宏伟气派,也显示了贾府与众不同的威严和显赫。其次,黛玉看到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的贾母住房,以及仆役、婆子、丫鬟一大群的人物。她还看到了“荣禧堂”中的名贵家具,珍贵字画、古玩;“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焕烟霞”的对联以及等级分明的礼仪。这些显示了贾府与别家不同的气派。另外,黛玉还看到了贾府众多的、身份地位各异的人物,既有养尊处优的主子,也有受压迫、被奴役的仆役。 借助黛玉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贾府那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皇帝御书的匾额,乌木錾银的对联,等级分明的礼仪,豪门贵族的气派。由此看来,着实与别家不同。 (四)迁移巩固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 一、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评价讨论法。 四、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引用武叔卿的话说:“文章有一笔写成不加点缀而工者,此神到之文,尚矣。其次须精思细改,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标点。”同学们能列举出文学史上的作家哪些属于前者,哪些属于后者吗? 前者有李白。后者如贾岛、王安石、欧阳修、曹雪芹等。(贾岛有关于推敲的典故。王安石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传为佳话。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开头便是精心改成的。《红楼梦》更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提问:古今的伟大作家为什么像李白式的诗人很少,而大多数人却都要“咬文嚼字”,苦苦修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二、作者简介: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他的其他代表作有《诗论》、《谈美书简》等。其中《谈美书简》我们是应该读一读的。 三.解题: “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四.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层(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1.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 明确: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语气坚决。 ②六个“你这……”。——感情强烈。→启示:A.思想感情不同 ③“你是个好小子。”——表假定语气。 ④“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启示:B.结构不同,不合逻辑 →启示:C.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2.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常常用怎样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 明确:对比;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 3.所句举例子的共同点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启示: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本文的材料丰富,无论是记忆中的,还是资料中的,都得有资料。如文中的《红楼梦》、《水

2020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全套精品教案(完整版)

2020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全套精品教 案(完整版) 林黛玉进贾府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能圈点出有关贾宝玉、林黛玉和王熙凤等人物描写的语句,并能理解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 2、能赏析本篇课文中多姿多彩的人物描写的艺术; 3、能在阅读过程中,抓住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线索。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在初读课文后即能抓住林黛玉的行踪; 2、能抓住课文的有关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3、多姿多彩的语言描写艺术。 [课时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 (初步熟悉课文,理清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 一、导入课文谈话要点: 1、有关中国的四大著名古典长篇幅小说:即《红楼梦》曹雪芹,《西游记》吴承恩,《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 2、《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全书以宝黛爱情为主线,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和腐朽,揭示了封建

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以展趋势。本文选自《红楼梦》故事的第三回《金陵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是全书的序幕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一天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所见所闻,介绍了贾府的一大批批重要人物,弄错时展现了贾府与众不同“的豪华府北,拉开了《红楼梦》故事的帷幕。 3、《红楼梦》人物众多,为了使用权我们了解众多的人物关系,我们印发了下表,供同学们参考。 宁府 宁国公贾演——贾代化——堂舅父贾敬——堂表兄贾珍 四表妹贾惜春 荣府 荣国公贾源——外祖父贾代善、外祖母史太君(即贾母)—— 大舅父贾赦、大舅母邢夫人——表兄贾链、表嫂王熙凤 二姐贾迎春 二舅父贾政、二舅母王夫人————————表兄贾珠 表嫂李纨 大表姐贾元春 表兄贾宝玉 三表妹贾探春 母亲贾敏、父亲林如海——————————林黛玉 4、林黛玉因母亲去世,她父亲决定让到外祖母家去,于是引出了本文所讲的故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 窦娥冤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通过窦娥冤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理解关汉卿设计三桩誓愿应验的用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元杂剧的唱词按一定宫凋写成。共分五个宫(五个全音阶):正宫、中吕宫、南昌宫、仙吕宫、黄钟宫,分别个当于现在的C、D、E、G、A五个乐调(谱号);曲牌,相当于现在的调号和板号(如二黄散板、西皮快板等),也即简谱中的曲谱和节拍。元杂剧中一折限于一调一韵。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科范或叫“科”“介”,是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如“笑科”“见科”“把盏科”“做掩泪科”“内作起风科”等。

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 第一单元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链接 一·有关雪的名句 1·不知雪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唐)宋之问《苑中遇雪应酬》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唐)韩愈《春雪》4·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绝奇。——(宋)吕本中《踏莎行》 5·宫城团回凛严光,白天碎碎堕琼芳。(唐)李贺《十二月乐辞·十一月》 6·天街飞辔踏琼英,四顾全疑在玉京。——(唐)裴夷直《和周侍御落城雪》 7·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宋)杨万里《观雪》8·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宋)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韵》 9·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唐)元稹《南秦雪》

10·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 二·《水浒》经典名句 1·瓦罐不离井口破,将军难免阵中亡。 2·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3·原来但凡世上妇人哭有三样哭:有声有泪为之哭;有泪无声为之泣;无泪有声为之号。 4·一切烦恼,皆从不忍生。见机而耐性,妙悟生光明。 5·祸福无门,惟人自招。 6·心安茅屋稳,性定菜羹香。世味薄方好,人情淡最长。 7·广施恩惠,人生何处不相逢;多结冤仇,路窄狭时难回避。 三·有关抗争名人名句 1·真正的人生,只有在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之后才能实现。——塞涅卡 2·一医治罪恶的正确方法是和它斗争。——泰戈尔 3·为真理而斗争是人生最大的乐趣。——布鲁诺 四·关于命运名人名言

1·命运并不是中国人的事前指导,乃是事后一种不费心思的解释。——鲁迅 2·敢于冲撞命运才是天才。——雨果 3·命运不是一只雄鹰,它像耗子那样爬行。——伊丽莎白·鲍恩4·命运就是对一个人的才能考验的偶然。——蓬皮杜 5·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锻造者。——古罗马 6·命运永远走它自己的路途。——古罗马 7·命运是一个乔装打扮的人物。——雨果 8·我们自身就是我们命运的原因。——徐志摩 《装在套子里的人》链接 一·契诃夫名言 1·科学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最美好的和最需要的东西。 2·人生的快乐和幸福不在金钱,不在爱情,而在真理。 3·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丽的:面貌、衣裳、心灵、思想。 4·对自己不满是任何真正有才能的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5·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集

必修一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认识自我”教案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方法论,做好高中新阶段学习的思想准备。 2、结合各课特点,学习议论文、散文的一般写法。 3、学习语言。 4、教法上注意: ①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②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③筛选信息,概括要点; ④研究探讨,转化能力。 ⑤适用343教学法。 *单元导语 讨论:1、为什么“认识自我”是世上最大的难题?用书上的话回答。 2、为什么说“高中时期是确立自我意识最为关键的阶段”? *参考阅读 第一课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朱光潜 教案一: ◆目标要点学法 1.知识与能力:把握本文词语的音形义和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充分理解“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在文中的寓意和在现实中的意义,提高认识自我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学生阅读,质疑,讨论,鉴赏评价,通过课外相关阅读和写作等手段,课内外衔接一体,提高自我感性认识,从而达到理性认识高度。 3.情感态度与世界观: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学会与自己的惰性和现实的困难做斗争,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从而锻炼出强大的自我意志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最大限度地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 ◆识记理解积累 字音叨(tāo)天席不暇(xiá)暖长沮(jū)渣滓(zǐ) 桀溺(jiénì)夤(yín)缘淫佚(yì)蹶(jué)倒 字形洗练—提炼—凝练—锤炼 惰性—隋朝缴械—激动 蹶倒—撅断—噘嘴—猖獗 席不暇暖—瑕不掩瑜—假戏真做—遐迩闻名 词义叨天:沾光,受到好处; 附丽:依附,附着。 夤缘:攀附上升,比喻拉拢关系,向上巴结。 淫佚:放纵。 渣滓:①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②比喻品质恶劣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的人。 因循苟且:不思创新,做事马虎。 蹶倒:摔倒,比喻失败或挫折。 敷衍:应付了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授课年级:高一年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形成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的鉴赏能力、以及初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意识。 2、过程与方法: 梳理课文,探究塑造人物形象的不同方法,在用问题推动学生思维深入的过程中推进课堂内容,形成鉴赏能力,再通过训练力求提升更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客观辨证地、客观地、理性地分析特定环境下人物性格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探究王熙凤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梳理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人物语言的多义性和模糊性赏析。小说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的鉴赏与写作运用。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课前充分预习,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方法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教学手段】 多媒体 学案 【课前预习、自主探究】 一、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的方法一般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其中正面描写包括、、、、。 二、梳理作者塑造王熙凤的角度:、、、。 三、课前自主探究 1、请用一句话概括王熙凤的出场有什么特点。 2、王熙凤的出场给林黛玉什么感觉?这里用到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 3、从着装的色彩和饰品两个角度分析王熙凤服饰的特点。你认为,这样的服饰会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4、我们透过林黛玉的眼睛看王熙凤的容貌,会有什么感觉? 5、找出文中对王熙凤的侧面描写,分析其作用。

四、课外积累《红楼梦曲?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散人亡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 一场辛苦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在前两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小说的环境和情节,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小说的第三大要素——- 人物。 这些人物中有一位杀伐决断、威重令行的铁腕人物,人称“胭脂虎” ,她 是谁呢?王熙凤。那这节课就看看,我们透过林黛玉的眼睛会看到怎样一 个王熙凤。 二、内容探究 首先来看大家的课前梳理:作者从哪些角度塑造王熙凤的?学生展示梳理结果: 四个方面:写出场、绘肖像(服饰,容貌)、见黛玉、回王夫人。接下来请大家展示自主探究的成果。 探究一:写出场 【学生展示探究成果】 1、请用一句话概括王熙凤的出场有什么特点。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人未至而声先至) 2、王熙凤的出场给林黛玉什么感觉?这里用到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 “放诞无礼”。对比。把她的“放诞无礼”和其他人的“敛声屏气、恭肃严整” 作对比,突出了她大胆泼辣的性格,以及在贾府的特殊身份和地位。 探究二:绘肖像 服饰 【自主探究】从着装的色彩和饰品两个角度分析王熙凤服饰的特点。你认为,这样的服饰会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程婷婷教案

1.林黛玉进贾府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3.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贾府环境和人物出场的描写艺术。 2、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和能力。 三、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讨论分析法、点拨教学法。 四、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单元阅读导言。 2.介绍《红楼梦》和曹雪芹。 3.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2、简介作者(略) 3、介绍《红楼梦》(见P99-103《红楼梦》导读) 4、为了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就有必要对前五回的内容,作一概要的了解。(略)

5、背景介绍:课题“林黛玉进贾府”是编者根据节选内容拟的。林黛玉因何进贾府?原来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作者把此事安排在第三回,也就是全书的序幕部分,显然是借黛玉进贾府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让贾府中一些重要人物登场亮相,并为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作了安排。 (二)质疑讨论 整体感知,把握情节结构: 开端(初进荣府)——发展(拜见贾母及众人,初见凤姐,拜见两位舅父(未见),陪贾母晚餐)——高潮(宝黛会面)——结局(安排起居) (三)反馈矫正 通读全文后思考:林黛玉的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她是从哪些方面看到、感受到与别家的不同呢? 讨论后明确:贾府的“与别家不同”作者是通过黛玉进府的行踪为线索,用她的视线来描写的。首先,在贾府门前黛玉看到了宁、荣二府都是三间兽头大门,两边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门上悬着“敕造”的匾额,门上有“华冠丽服”的仆役。这既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宏伟气派,也显示了贾府与众不同的威严和显赫。其次,黛玉看到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的贾母住房,以及仆役、婆子、丫鬟一大群的人物。她还看到了“荣禧堂”中的名贵家具,珍贵字画、古玩;“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焕烟霞”的对联以及等级分明的礼仪。这些显示了贾府与别家不同的气派。另外,黛玉还看到了贾府众多的、身份地位各异的人物,既有养尊处优的主子,也有受压迫、被奴役的仆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