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继新《汗血马》阅读答案
【通用版】2020年高三语文三轮复习易错点专题《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
2020高三语文三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1、阅读下而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骢马万楚金路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①,为尽天山行路难。
注释:①长城窟:相传长城有泉窟,可以饮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A.诗歌开篇即于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
B.颔联以夸张的手法表现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
C.诗歌从马的外在风神写到内在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驰马的神骏。
D.全诗格调高亢,豪放壮阔,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2)诗歌尾联“能”、“尽”二字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枕上作①陆游萧萧白发卧扁舟,死尽中朝旧辈流。
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
郑虔②自笑穷耽酒,李广何妨老不侯。
犹有少年风味在,吴笺着句写清愁。
【注】①这首诗写于宋宁宗庆元六年,这时陆游七十六岁,被罢官闲居家中已多年。
②郑虔:唐玄宗时士人,文才很高,其诗、书、画被玄宗赞为“三绝”;但生活贫困,嗜酒如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旧辈流”指期许恢复万里关河的朋友,“死尽”是说这些老朋友们大多都已故去。
B.作者的夙愿因朋辈的去世和年华的流逝而日益渺茫,因此有“孤枕梦”之语。
C.“清愁”因梦醒后的秋风秋雨而生,“清愁”之情与“清秋”之景交融,情景相生。
D.诗歌由“卧”而“梦”再到“醒”,脉络分明,“吴笺着句”照应“作”,结构严谨。
(2)诗歌颈联表达作者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
小寒食舟中作①杜甫佳辰强饮食犹寒,陳几萧条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戍蝶过闲馒,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此诗是111甫(712年〜770年)于770年春坍留长沙时所作.②鹖冠:传说为楚隐齐鹖冠子所戴之冠。
易错点14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物象作用、含义分析不全(原卷版)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考试易错题易错点14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物象作用、含义分析不全【典例分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远去的白马(节选)朱秀海晋察冀军区四分区骑兵连的成立缘于聂荣臻司令员从陕北带到五台山的三匹马,两匹属于将军,一匹是警卫兼驭手刘有才的坐骑。
1941年敌情吃紧,将军由内线向外线转移,带着马匹无法通过封锁线,走着走着停下来,把刘有才叫到跟前,看着仅有的三匹马,说:“你带它们留下,搞个骑兵班,坚持斗争,我是要回来的。
尤其是这匹大白马,是朱总司令送我的,我当它是宝贝呢!出了差错拿你是问!”刘有才人长得半截黑塔一般,脚下砰啪一个炸响,立正敬礼,扯开大嗓门吼道:“司令员放心!刘有才在马在,刘有才不在了马还在!”将军哼一声说:“哪有这么严重,首先是人,其次才是马,马再金贵能比得上你这个红军老战士?”说着队伍已接近封锁线,滹沱河两岸枪声大作,敌我双方曳光弹打得如同现在国庆节夜晚的礼花。
刘有才一个人牵着三匹马,站在北岸望着将军带人上了一条树叶一般的小船。
小船载不动似的摇晃着,渐渐远去,最后消失在不时被弹道映亮的河面上。
聂司令这一去就没有回来,先是到延安,后又去了太行山东麓建立新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
刘有才和留下的三匹马熬过了一个艰苦的冬天,竟然将三匹马的骑兵班发展成了四分区一个很像样的骑兵连。
刘有才当上了连长,率领骑兵连在太行山西区纵横驰骋,杀得鬼子闻风丧胆,成了保卫我晋察冀根据地的重要力量。
这期间他改了名字,不再叫刘有才,叫刘抗敌。
那时刘抗敌可是一门心思要将骑兵连发展成一个骑兵团,最起码也得是个骑兵营,然后带着这帮人马渡滹沱河南下,再向东,去不停东移的军区司令部找聂司令。
他一直都在想象见面时的情景:他突然带着一个像模像样的骑兵团或者骑兵营出现在聂司令面前,将部队交给首长,首长肯定会大吃一惊,然后就会大大地表扬他一番,说:“好哇,长能耐了你。
”他想那时候自己站在首长面前,会像个孩子一样咧开嘴大笑起来。
魏继新《汗血马》阅读练习及答案
汗血马魏继新夕阳正在西下,苍茫的暮色给无垠的沙丘涂上了一层忧郁、凝重的昏黄,晚霞正在渐渐暗淡下去,几缕破碎的云丝被烧得通红后,又仿佛被沙漠里粗糙而夹着尘沙的戈壁风吹得骤冷,云丝变得像一块块冷却后的生铁在青黑中镶上了一层红边,使干燥的沙漠更显得荒凉而凄惨,呈现一派壮观的悲怆。
但尽管如此,空气仍然十分干燥,使人嗓子眼儿里仿佛冒得出火来,所以,在汉子的眼里,那落日依然在使人眩目地燃烧着,使他觉得连呼吸也刺激得嗓子一阵阵针扎般疼痛。
汉子的头发已经有些灰白了,但短而粗糙的胡须却显示出他并未衰老,而正值壮年,只不过岁月的沧桑与坎坷过早地给他的须发涂上了一层白霜。
汉子留平头,额头像石块一般坚硬,有几条刀砍斧凿般的皱纹横在其间。
他面部轮廓分明,线条执拗粗犷,眼睛凹陷,带点儿凶狠、阴沉,与他做伴的,是一匹身架不高,但并不因风沙、干渴折磨而失去其矫捷神韵的枣红马。
那马与他一起出生入死,相依为命,好几次在他昏迷时背负着他脱离险境。
这一次,又是它,带着负伤的他日夜兼程地奔走了三天三夜,直到闯入茫茫戈壁,才摆脱了仇家的追杀。
马喷着响鼻,艰难地把腿一次次从深陷的黄沙中拔出,但尽管如此,它还是不时用劲拽着缰绳,助不愿再骑它的主人一臂之力,但它终归还是太累了。
汉子心疼地拍了拍马背,终于找了一处背风的沙口,躺了下来,那马,便偎在他头前,用身躯替他挡风。
汉子见了,艰难地一笑,对它报以感激。
月亮升起来了,戈壁变得苍白而神秘,一层忧郁的月光,镀在汉子和马身上,使他们看上去,犹如一尊正在渐渐风化的黝黑的泥塑。
汉子醒来时,烈日已高高地悬挂在荒漠之上。
他已记不得闯进戈壁有几天了,只昏昏沉沉地被同样疲乏的马艰难地拽着走。
偶尔看见被风沙掀露出的人兽的白骨。
汉子嘴唇喃喃地动着,眼前不断出现许多幻象。
他仿佛看见自己杀了杀害他全家的仇人,与弟兄们拉杆子杀富济贫的情景,也仿佛看见官家围杀了全部弟兄,还有他的媳妇玉茹,他要与官家拼命,玉茹却叫他一定要冲出去。
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3 期中考试
期中考试本试卷满分150分,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新石器时代中国所在的东亚大陆野马广为散布,曾为原始人类猎取为食。
大约6 000年前欧亚大陆草原的游牧民族首先将野马驯化为家马,家马渐次传入中原农耕区。
晚商以后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马的遗骸越来越多,如河南安阳殷墟与山东临淄春秋时期大型马葬遗址。
马匹作为重要的驮畜,春秋以前在中原主要用于牵引战车,赵武灵王向匈奴学习“胡服骑射”之后,更多地用于骑乘。
由于自然条件所限,中原农耕区繁衍的马匹不但从数量上不能满足需要,且品种易退化,因此需从临近的蒙古高原输入。
蒙古马,是世界上较为古老的马种之一,体格不大,但身躯粗壮,四脚坚实,耐力好,能够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
汉武帝时,为对抗匈奴,派张骞出使大月氏。
张骞路过大宛,了解到当地最为出名的物产是骏马。
这种马与中原习见的蒙古马差异明显,身长体高,速度耐力兼备,是极为优良的战马。
汉使看到这种马前膊流出的汗水中有血,感到奇怪,汉郊祀歌描写道“沾赤汗,沫流赭”,便以“汗血马”名之,又称“天马”。
汉武帝为求“天马”,数次向大宛遣使,而大宛不仅不答应,且杀害汉使,引起汉将李广利两次率军征讨,最终如愿获得上等良马数十匹,中等以下的雌雄马3 000余匹而归。
汗血马的引进数量毕竟有限,而以良种西域名马与蒙古土种马杂交可使后代改良性状。
汉以后,汗血马仍然不断输入中原。
蒙元是域外良马进入中原的另一个重要时代。
由于蒙古帝国地跨亚欧大陆,其西北与中欧相接,西南临地中海,因此元代对遥远地域的良马有了更多认识,知道除了中亚的汗血马(即阿鲁骨马/小西马)以外,还有产于阿拉伯与地中海地区更好的脱必察马,即“大西马”。
由于看惯矮小蒙古马的蒙元贵族非常珍视“西马”,有些商人投其所好,远赴西亚购取,花费巨大。
元仁宗即位之初,监察御史哈散沙因此奏请禁止,得到仁宗的批准。
但实际上,延祐七年(1320)仁宗去世后,察合台兀鲁思汗怯别每年都数次遣使进献西马等方物,元亦给以年例或回赐,其中仅泰定二年(1325)一次就赐钞4万锭。
牛汉《汗血马》阅读理解
牛汉《汗血马》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汗血马牛汉跑过一千里戈壁才有河流跑过一千里荒漠才有草原无风的七月八月天戈壁是火的领地只有飞奔四脚腾空的飞奔胸前才感觉有风才能穿过几百里闷热的浮尘汗水全被焦渴的尘砂舐光汗水结晶成马的白色的斑纹汗水流尽了胆汁流尽了向空旷冲刺的目光宽阔的抽搐的胸肌沉默地向自己生命的从肩脚和臀股沁出一粒一粒的血球世界上只有汗血马血管与汗腺相通肩脚上并没有翅翼四蹄也不会生风汗血马不知道人间美妙的神话它只向前飞奔浑身蒸腾出彤云似的血气为了翻越雪封的大坂和凝冻的云天生命不停地自燃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用筋骨还能飞奔一千里汗血马扑倒在生命的顶点焚化成了一朵雪白的花1986年8月【注】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和作家,原名史成汉,曾用笔名谷风。
山西省定襄县人,蒙古族。
1923 年10月出生在一个有文化传统的农民家庭。
194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写诗,近20年来同时写散文。
曾任《新文学史料》主编、《中国》执行副主编。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名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
1.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强调环境的恶劣,交代了汗血马的出场,汗血马只有飞奔,才能消散心中的闷热,写出了汗血马的无奈,同时也暗含着坚定。
B.诗歌中间描写了汗血马因为飞奔而至以血为汗的过程,两个“流尽”、“沉默”、“沁出”、“一粒一粒”,形象写出汗血马奔跑的艰难。
C.诗歌后面写汗血马“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用筋骨还能飞奔一千里”,这不符合生活的真实,但赞扬了汗血马的永不停歇的奔跑精神。
D.诗歌结尾写汗血马“扑倒在生命的顶点”、“焚化成一朵雪白的花”,给人一种想象的空间,渲染出一种悲哀的氛围,让人心生同情。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以“汗血马”为中心形象展开描写,从飞奔到自燃到扑倒的过程,它的命运始终牵动读者的心。
B.诗歌面画感极强,“飞奔的汗血马”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最后一节运用了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
小小说名作、佳作阅读与欣赏(7)
小小说名作、佳作阅读与欣赏(7)(1)王海椿《唐小虎的理想》(2)秦俑《化妆》(3)杨瑞霞《一只羊其实怎样》(4)邢庆杰《玉米的馨香》(5)李世民《幸福倒计时》(6)相裕亭《房客》(7)王奎山《打野猪》(8)王奎山《割韮菜》(9)宋以柱《偷食》(10)杨小凡《刑警李卫兵》(11)王往《风云散》(12)李雪峰《叔父的酒店》(13)天空的天《马小菊的雨季》(14)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15)曾平《厂子》(16)宋以柱《蛇》(17)薛涛《黄纱巾》(18)贾大山《莲池老人》(19)徐平《儿子的旋律》(20)魏继新《汗血马》1、王海椿《唐小虎的理想》唐小虎经常被周围的人们戏称为唐伯虎。
但唐小虎既不会写诗,又不会作画,更没有诗人的浪漫情调。
但唐小虎有一个习惯或者叫爱好,还是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其实说起来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唐小虎特别爱干净,爱整洁。
他的举动起初被同事们认为是洁癖,甚至认为他是爱表现。
比如,有的同事打扫自己的办公室,走廊上会留下一些拖把没有拧干滴下的水渍,唐小虎就会默默把水渍拖了。
单位厕所有雇用的钟点工早晚各清理一次,但单位二十几个人你冲我洗,洗手池难免有污渍,唐小虎经常顺手把洗手池的污渍擦了。
使同事惊诧的是一天唐小虎和同事去银行办事,银行门口有一泡狗粪,很多路过的人都绕开走,银行的保安也视而不见。
唐小虎让同事等一下,他跑到马路对面的报亭买来一份报纸,把狗粪包了,扔到垃圾箱里。
还有一次另一个同事也发现了唐小虎的怪癖,那是个周末。
这个同事去看朋友,因为好久没去看这个朋友了,加之街道改建,到了朋友家附近,却找不到路,于是停下来问旁边一个正在清理墙上广告单的人。
众所周知,大街上、巷道里常见疏通下水道、代办证件之类乱七八糟的广告。
当时这个人正在揭一个医疗广告,同事在后面叫:“师傅,请问兰花巷58号怎么走?”这个人回过头来,吓了同事一跳——却是唐小虎。
同事惊讶得张大了嘴巴,唐小虎却像没事人似的,说看着碍眼。
(现代文阅读题)汗血诗人阅读答案
汗血诗人阅读答案现代文阅读题汗血诗人①在北师大念书时,我听过著名七月派诗人牛汉的演讲。
他对诗歌的解读生动形象,内容鲜活,能把人一下子带回文学历史的现场。
牛汉的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身材高大的他,笑起来极天真,满脸的灿烂,简直就像个孩子。
②在一个天色晦暗的下午,我在北京图书馆看书,默诵着牛汉的长诗《鄂尔多斯草原》,想象着十八岁的牛汉,满怀青春的梦想,投身革命。
他被军警用枪托砸伤过头部,坐过国民党的监狱,但他的《鄂尔多斯草原》却饱蘸青春的激情,让你分明感到,作为蒙古族后裔,他体内流淌的,是强悍野性、豪迈奔腾的血液。
③很凑巧,我毕业后,幸运地成了牛汉的同事,对他的人生遭际与诗歌创作,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④文革一开始,牛汉就被关进了牛棚,在湖北五七干校劳动改造。
军代表看他人高马大,就让他干拉车运输等最繁重、最辛苦的活儿。
在阴冷的雨季,他佝偻着高大的身躯,拉着装载千斤以上的板车,艰难地挣扎在崎岖颠簸的山路上,嶙峋的瘦骨如蒙古骑士的一张弓,负担起压在身上的全部苦难。
三四年之后,绝大多数人都奉命返回了京城,牛汉与少数人却仍然被留下来,与他相依为命的,只是两条狗。
他陷入了精神苦闷中,几乎绝望。
万幸的是,久违的诗神,眷顾并拯救了他!他发现苦难的生活中处处都蕴含着诗意。
他寻觅,为萧索的枯草中繁星般开放的野菊花;他狂奔,为日渐空茫的山林里那一嘟噜一嘟噜的红果子;他战栗,为那参天大树扭曲了的坚硬的树根;他激动,为蚯蚓的血液、云雀的飞翔他又开始了创作,像一匹蒸腾出血气的汗血宝马,翻越雪封的山坡,冲击凝冻的云天。
诗人在苦难中再生!在暴雨将临之际,牛汉听到天空传来鹰的叫声,写下了《鹰的诞生》:在雷鸣电闪的交响乐中,可以听见雏鹰激越而悠长的歌声。
⑤面对着生活的苦难,诗人和诗一起振奋和勇敢起来,诗带着他从政治压迫、精神屈辱,甚至失语状态之中超拔出来。
他郑重地以汗血斋未自己的陋室命名。
就在汗血斋里,他创作了几十首诗歌。
在那些最没有诗意的日子里,在一个最没有诗意的地方,他却用生命在创作,在歌唱⑥在度过了战乱、流亡、迫害、囚禁之后,在经历了种地、建房、养猪、拉车的劳改岁月之后,在苦难锤砧的击打下,他的人与诗,都日益成熟起来,愈加沉实而美丽。
2020届山东省潍坊第十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届山东省潍坊第十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烈马青鬃姜泽华“支左”那年,部队送我们生产队一匹军马。
那马牙口虽老,却形体高大,浑身铁青,颈上的鬃毛有一尺多长。
听老人们讲,那叫青鬃马。
青鬃马的性子很烈。
被牵进牲口棚的第一天,就咬伤了那头企图骚扰它的黑叫驴。
心疼黑叫驴的饲养员上前拉“偏架”,被它一蹄子尥出老远。
为此青鬃马没少受饲养员的报复,头部常有被马勺磕出的累累伤痕。
青鬃马力气虽大,却不会犁地。
它快捷的步幅总是令那些和它并驾的牲口跟不上趟。
要它独拉一架犁,它又顶不了一个工日。
对它一动鞭子,它就狂跳不已。
没人能够驾驭得了它。
因此青鬃马经常被拴到树上挨鞭子,特别是生产队长的鞭子。
队长使得一手好鞭子,鞭头硬,打得准。
他运足了劲儿,能把马耳朵一鞭打裂。
青鬃马开始变得郁郁寡欢,无精打采。
它经常趴在粪水坑里,把自己弄得满身污秽,落魄不堪,就像那年代的“地富反坏左”。
“把它牵出去遛遛吧!实在不行,就……”就怎么样,队长没说,因为那年月随便杀牲口可不是小事情。
那可是“生产资料”啊!时近中午,饲养员牵着青鬃马回来了。
青鬃马身上的泥粪已被洗刷干净,浑身油亮。
虽瘦骨嶙峋,却显得精神抖擞。
饲养员有掩饰不住的喜悦:“队长,这是一匹好马哩!骑上它,跑得飞快,还特别稳当!”“真的?”生产队长在青海当过兵,也能骑马。
他从饲养员手中接过缰绳,一翻身跨上马背。
稍一抖缰绳,青鬃马猛地蹿了出去……野外的空阔辽远刺激了青鬃马已近僵硬的神经和蛰伏的野性。
它扬起鬃毛,收腰扎背,四蹄翻飞,跨阡度陌,跃丘越壑,尽情地奔驰在自由的风里。
队长满面红光,惬意地从马背上跃下,把缰绳往饲养员手里一扔:“好马不犁地哩!找上几个人,杀杀它的野性儿,绝对是匹好牲口!”这次,青鬃马被栓到那棵枯槐树上就显得很隆重。
树周围站满了成圈的看客,圈内是轮番抽打的七八个鞭手。
在鞭梢儿的呼啸里,青鬃马悲声长鸣,鬃毛纷飞,鲜血崩流……正当鞭手们打累了,队长吩咐把马解开,又要满有把握地收获一头驯服的牲畜时,突然一声惊天的长啸,青鬃马猛地挣断缰绳,后蹄一蹬前蹄一扬,竟跃上了近三米高的枯树!在落上树杈的瞬间,两条插入树枝的前腿骤然折断!白森森的骨茬子都迸出体外!青鬃马发出最后一声长长的哀鸣……那天,队里每家都分到了一块马肉。
2019-2020学年青海师大附中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青海师大附中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马的历史,非常悠久。
甲骨文中就有马的形象。
据史书记载,商周时贵族出行多乘马车或骑马。
贵族死后,作为陪葬的马匹也占据着一席之地。
霍去病墓的石雕群,唐太宗的昭陵六骏,无不显示出统治者对马的重视。
也正是马在古时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及帝王对良马的喜爱,在客观上促进了“马艺术”发展。
汉武帝不惜重金和发动战争来换取汗血宝马。
马成为汉代绘画和雕塑中经常出现的题材和内容。
唐太宗属马,也特别爱马。
在我国石雕艺术史上,汉代霍去病墓石雕群、唐太宗的昭陵六骏树起了意象造型与写实造型的艺术风格几乎不可逾越的高峰。
同一表现对象的马在各朝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中呈现出各式面貌,虽然霍去病墓石雕群与昭陵六骏这两组马的石雕艺术品是在不同时代的特殊风格下成就了它们各自独特的艺术面貌,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相通之处。
一是意象造型与写实造型的统一。
虽然历史上大多把霍去病墓石雕群归为写意的类别,而唐昭陵六骏则被看作写实的代表,但在具体的形象塑造方面,这两种艺术手法相互渗透。
昭陵六骏继承了霍去病墓的创作手法,采用象征手法,表现重大的历史事件。
这两组石雕虽然都刻画的是战马,实质是反映人的勇敢和战争的惨烈。
因此不管是霍去病墓石雕还是昭陵六骏,不仅是对帝王将相的颂歌,也是无数英勇将士的历史丰碑。
霍去病墓纪念性石雕的重要特点,是将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石料的选取相结合,因石而得形,因形而造意,因意而施工。
《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石雕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
作品中战马威武雄健,傲然挺立,敌人蜷缩于马下,垂死挣扎,与整个马的轮廓浑然一体。
而在整个雕塑的关键部分,如马下胡人的特征运用线刻和浮雕的手法刻出相对写实的形象。
这样,将大写意与细微写实的造型手法相结合来表现精妙传神的形象。
就马的造型而论,汉马偏于写意,蹄细体肥,外形流畅简洁;唐马偏于写实,注重马体解剖结构的表现。
易错点14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物象作用、含义分析不全(解析版)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考试易错题易错点14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物象作用、含义分析不全【典例分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远去的白马(节选)朱秀海晋察冀军区四分区骑兵连的成立缘于聂荣臻司令员从陕北带到五台山的三匹马,两匹属于将军,一匹是警卫兼驭手刘有才的坐骑。
1941年敌情吃紧,将军由内线向外线转移,带着马匹无法通过封锁线,走着走着停下来,把刘有才叫到跟前,看着仅有的三匹马,说:“你带它们留下,搞个骑兵班,坚持斗争,我是要回来的。
尤其是这匹大白马,是朱总司令送我的,我当它是宝贝呢!出了差错拿你是问!”刘有才人长得半截黑塔一般,脚下砰啪一个炸响,立正敬礼,扯开大嗓门吼道:“司令员放心!刘有才在马在,刘有才不在了马还在!”将军哼一声说:“哪有这么严重,首先是人,其次才是马,马再金贵能比得上你这个红军老战士?”说着队伍已接近封锁线,滹沱河两岸枪声大作,敌我双方曳光弹打得如同现在国庆节夜晚的礼花。
刘有才一个人牵着三匹马,站在北岸望着将军带人上了一条树叶一般的小船。
小船载不动似的摇晃着,渐渐远去,最后消失在不时被弹道映亮的河面上。
聂司令这一去就没有回来,先是到延安,后又去了太行山东麓建立新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
刘有才和留下的三匹马熬过了一个艰苦的冬天,竟然将三匹马的骑兵班发展成了四分区一个很像样的骑兵连。
刘有才当上了连长,率领骑兵连在太行山西区纵横驰骋,杀得鬼子闻风丧胆,成了保卫我晋察冀根据地的重要力量。
这期间他改了名字,不再叫刘有才,叫刘抗敌。
那时刘抗敌可是一门心思要将骑兵连发展成一个骑兵团,最起码也得是个骑兵营,然后带着这帮人马渡滹沱河南下,再向东,去不停东移的军区司令部找聂司令。
他一直都在想象见面时的情景:他突然带着一个像模像样的骑兵团或者骑兵营出现在聂司令面前,将部队交给首长,首长肯定会大吃一惊,然后就会大大地表扬他一番,说:“好哇,长能耐了你。
”他想那时候自己站在首长面前,会像个孩子一样咧开嘴大笑起来。
汗血马牛汉阅读答案
汗血马牛汉阅读答案【篇一:2014 海淀区语文初三一模试题及答案】p> 语文 2014.5(一)选择。
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卡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
(共14分。
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 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群峰叠翠,风光绮丽,真是人们登山赏景的好去处。
b.面对匆匆流逝的光阴,我们不应荒废时日,而应该充实而快乐地生活。
c.联谊会上即兴表演一个节目,对多才多艺的他来说是件轻而义举的事。
d.演唱结束了,听众还沉浸在美妙的歌声中,整个音乐厅一时变得鸦雀无声。
3.在校园文化节中,初三(1)班李晓与王晨代表年级参加了学校的辩论赛。
李晓的活泼诙谐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王晨的冷静严谨也获得了评委们的一致赞扬。
比赛结束后,学校决定让两人组队参加区中学生辩论赛。
同学们纷纷评价李晓和王晨的组合特点。
评价最恰当的一句是a. 同学甲:他们俩真是相得益彰!b. 同学乙:他们俩可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c.同学丙:他们俩不能不说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d.同学丁:他们俩难道不是相得益彰吗?4.在下面语段中,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用黑色的墨水在白色的纸、绢上作画,这是中国画家所钟情的“黑白世界”。
黑白世界,对中国人来说,它没有绚烂富丽的颜色,它的水墨颜色最能表现自然的朴素本性,能够体现出画家追求自然妙趣的思想。
水墨山水在中国绘画中占有很高的地位。
a. 由于所以而且b. 虽然但是所以c. 不仅而且因此d. 因为所以而且5. 依据语段内容,对画线病句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北京天坛的建筑设计,处处突显出与天相关的神秘性。
天坛从南到北依次为圜丘、皇穹宇、祈年殿,整体呈现出连续上升的势态。
位于最高点的祈年殿,屋檐层层收缩上举,直入云霄。
祈年殿、皇穹宇都采用蓝色琉璃瓦,四周的墙壁上也以蓝色为主调,呈现出天的颜色。
圜丘中被视为天所居之位的天心石,人站其上,说话的声音就会从脚下升起,再从四周返回,仿佛在与天沟通交流。
八年级语文汗血马(2019年11月)
• 作者简介:
•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40年代 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1955年由于 受胡风事件的牵连,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文革”期间, 又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70年代初,创作了 不少诗歌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华南虎》《悼念一棵 枫树》《半棵树》《汗血马》等。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 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自选集 《蚯蚓和羽毛》等。
• 从1946年的《在牢狱》起,诗人牛汉就执著地追求一个永 不退色的主题:即受难灵魂的挣扎与不屈的抗争,他的一 行行诗,一首首诗充满血性,他以他的血点燃你的血。
• 【教学目标】 • 1. 有感情诵读,联系背景,整体感知诗歌
内容,基本把握诗歌主旨。
• 2. 抓住关键,品味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 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更能激发一个人对命运抗争的力量,而诗就是在这种抗争
中萌生的”极其生动的写照。•这是一篇充满童趣的文章。《汗血马》语言传神,感
情浑厚,节奏舒缓却有力,是培养感受语言美的很好材料。
而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也有着积极的
启示作用。
• 【说明】
• 这是一篇充满童趣的文章,针对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教学的重点设计为借助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 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朗读是把握文本、体会情感的有效方法, 在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圈划,抓住关键句感受文章内容。同时, 结合课文后“学习建议”中的知识点,渗透一定的朗读方法。诗歌是 最古老、最优美的文学形式,它语言精美,形象、节奏感强,具有建 筑美,绘画美和音乐美的特点。在语文的地位日渐“式微”的今天。 让学生通过朗读诗歌,品味语言,增加对语言美的感性认识,唤起他 们学习语文的热情,可谓适当其时。
2021年辽宁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0
2021年辽宁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2018年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昔人眼中,“雄浑”作为一种风格,或一种美的表示形态,几乎是高不成攀的。
《诗品集解》曾说:“文中惟庄马,诗中惟李杜,足以当之。
”范围是小的可怜了。
西方美学中有个与“雄浑”比力相近的范畴,叫做“崇高”,按照康德的见解,艺术领域并不存在“崇高”;它,仅仅表示在自然界。
然而。
前一种说法至少遗漏了词中的苏辛,忘却了李杜之前的屈原和李杜之后的陆游;就后一种说法而论,既然艺术是生活(包罗自然界)的再现,生活中可以有崇高,艺术何以独无?不外,康德对崇高现象的分析仍有精到之处。
按照他的分析,崇高引起的感觉和通常所说的美感很不一样。
它不是那种直接的单纯的快感,而是一种生命力暂时受到阻遏而后洋溢迸发的振奋感。
崇高的事物以其巨大的威力常常显得很可怕,但又并不是加害于人,所以结果在我们心中唤起的就不是恐惧,而是勇气和自豪。
雄浑之美怕也就是这么回事。
在叙事性作品特别是小说中,雄浑之美如何产生,前人似乎说得不多。
依我看来,小说的雄浑,在内容上总是与一种严重的社会冲突或人与自然的冲突联接在一起;而在形式上往往与宏伟的结构密切相关。
前者,使人在惊心动魄的斗争面前对正义的力量、高尚的精神肃然起敬;后者,则使人好像面临巍峨的大厦而慨然兴叹。
雨果的《九三年》很雄浑,这是因为它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的生死决战为题材,既写了人与自然的搏斗,更写了人与人的较量,其中更表示出了强烈的人道色彩。
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失》则不然,它没有什么扣人心弦的场面,而以音乐般的气氛和情绪取胜。
它也写冲突,却并非战争中令人切齿的搏斗,而是一个具有崇高心灵的音乐家与庸俗环境的对抗以及他本身内心经历的斗争。
作者崇拜贝多芬,他的作品也同贝多芬的英雄性乐曲一样,表示着这样一种进程:从暗中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小说描写克里斯朵夫艰难奋斗的一生,从“蒙蒙晓雾初开”到“将死而不死于恶死之日”,一步一步将读者引向雄浑高远之境。
2020届郑州第四十四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届郑州第四十四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马的历史,非常悠久。
甲骨文中就有马的形象。
据史书记载,商周时贵族出行多乘马车或骑马。
贵族死后,作为陪葬的马匹也占据着一席之地。
霍去病墓的石雕群,唐太宗的昭陵六骏,无不显示出统治者对马的重视。
也正是马在古时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及帝王对良马的喜爱,在客观上促进了“马艺术”发展。
汉武帝不惜重金和发动战争来换取汗血宝马。
马成为汉代绘画和雕塑中经常出现的题材和内容。
唐太宗属马,也特别爱马。
在我国石雕艺术史上,汉代霍去病墓石雕群、唐太宗的昭陵六骏树起了意象造型与写实造型的艺术风格几乎不可逾越的高峰。
同一表现对象的马在各朝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中呈现出各式面貌,虽然霍去病墓石雕群与昭陵六骏这两组马的石雕艺术品是在不同时代的特殊风格下成就了它们各自独特的艺术面貌,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相通之处。
一是意象造型与写实造型的统一。
虽然历史上大多把霍去病墓石雕群归为写意的类别,而唐昭陵六骏则被看作写实的代表,但在具体的形象塑造方面,这两种艺术手法相互渗透。
昭陵六骏继承了霍去病墓的创作手法,采用象征手法,表现重大的历史事件。
这两组石雕虽然都刻画的是战马,实质是反映人的勇敢和战争的惨烈。
因此不管是霍去病墓石雕还是昭陵六骏,不仅是对帝王将相的颂歌,也是无数英勇将士的历史丰碑。
霍去病墓纪念性石雕的重要特点,是将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石料的选取相结合,因石而得形,因形而造意,因意而施工。
《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石雕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
作品中战马威武雄健,傲然挺立,敌人蜷缩于马下,垂死挣扎,与整个马的轮廓浑然一体。
而在整个雕塑的关键部分,如马下胡人的特征运用线刻和浮雕的手法刻出相对写实的形象。
这样,将大写意与细微写实的造型手法相结合来表现精妙传神的形象。
就马的造型而论,汉马偏于写意,蹄细体肥,外形流畅简洁;唐马偏于写实,注重马体解剖结构的表现。
2020年湖北黄冈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湖北黄冈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马的历史,非常悠久。
甲骨文中就有马的形象。
据史书记载,商周时贵族出行多乘马车或骑马。
贵族死后,作为陪葬的马匹也占据着一席之地。
霍去病墓的石雕群,唐太宗的昭陵六骏,无不显示出统治者对马的重视。
也正是马在古时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及帝王对良马的喜爱,在客观上促进了“马艺术”发展。
汉武帝不惜重金和发动战争来换取汗血宝马。
马成为汉代绘画和雕塑中经常出现的题材和内容。
唐太宗属马,也特别爱马。
在我国石雕艺术史上,汉代霍去病墓石雕群、唐太宗的昭陵六骏树起了意象造型与写实造型的艺术风格几乎不可逾越的高峰。
同一表现对象的马在各朝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中呈现出各式面貌,虽然霍去病墓石雕群与昭陵六骏这两组马的石雕艺术品是在不同时代的特殊风格下成就了它们各自独特的艺术面貌,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相通之处。
一是意象造型与写实造型的统一。
虽然历史上大多把霍去病墓石雕群归为写意的类别,而唐昭陵六骏则被看作写实的代表,但在具体的形象塑造方面,这两种艺术手法相互渗透。
昭陵六骏继承了霍去病墓的创作手法,采用象征手法,表现重大的历史事件。
这两组石雕虽然都刻画的是战马,实质是反映人的勇敢和战争的惨烈。
因此不管是霍去病墓石雕还是昭陵六骏,不仅是对帝王将相的颂歌,也是无数英勇将士的历史丰碑。
霍去病墓纪念性石雕的重要特点,是将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石料的选取相结合,因石而得形,因形而造意,因意而施工。
《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石雕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
作品中战马威武雄健,傲然挺立,敌人蜷缩于马下,垂死挣扎,与整个马的轮廓浑然一体。
而在整个雕塑的关键部分,如马下胡人的特征运用线刻和浮雕的手法刻出相对写实的形象。
这样,将大写意与细微写实的造型手法相结合来表现精妙传神的形象。
就马的造型而论,汉马偏于写意,蹄细体肥,外形流畅简洁;唐马偏于写实,注重马体解剖结构的表现。
2020届黄州区堵城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届黄州区堵城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马的历史,非常悠久。
甲骨文中就有马的形象。
据史书记载,商周时贵族出行多乘马车或骑马。
贵族死后,作为陪葬的马匹也占据着一席之地。
霍去病墓的石雕群,唐太宗的昭陵六骏,无不显示出统治者对马的重视。
也正是马在古时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及帝王对良马的喜爱,在客观上促进了“马艺术”发展。
汉武帝不惜重金和发动战争来换取汗血宝马。
马成为汉代绘画和雕塑中经常出现的题材和内容。
唐太宗属马,也特别爱马。
在我国石雕艺术史上,汉代霍去病墓石雕群、唐太宗的昭陵六骏树起了意象造型与写实造型的艺术风格几乎不可逾越的高峰。
同一表现对象的马在各朝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中呈现出各式面貌,虽然霍去病墓石雕群与昭陵六骏这两组马的石雕艺术品是在不同时代的特殊风格下成就了它们各自独特的艺术面貌,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相通之处。
一是意象造型与写实造型的统一。
虽然历史上大多把霍去病墓石雕群归为写意的类别,而唐昭陵六骏则被看作写实的代表,但在具体的形象塑造方面,这两种艺术手法相互渗透。
昭陵六骏继承了霍去病墓的创作手法,采用象征手法,表现重大的历史事件。
这两组石雕虽然都刻画的是战马,实质是反映人的勇敢和战争的惨烈。
因此不管是霍去病墓石雕还是昭陵六骏,不仅是对帝王将相的颂歌,也是无数英勇将士的历史丰碑。
霍去病墓纪念性石雕的重要特点,是将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石料的选取相结合,因石而得形,因形而造意,因意而施工。
《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石雕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
作品中战马威武雄健,傲然挺立,敌人蜷缩于马下,垂死挣扎,与整个马的轮廓浑然一体。
而在整个雕塑的关键部分,如马下胡人的特征运用线刻和浮雕的手法刻出相对写实的形象。
这样,将大写意与细微写实的造型手法相结合来表现精妙传神的形象。
就马的造型而论,汉马偏于写意,蹄细体肥,外形流畅简洁;唐马偏于写实,注重马体解剖结构的表现。
2020届青海师大附中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届青海师大附中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马的历史,非常悠久。
甲骨文中就有马的形象。
据史书记载,商周时贵族出行多乘马车或骑马。
贵族死后,作为陪葬的马匹也占据着一席之地。
霍去病墓的石雕群,唐太宗的昭陵六骏,无不显示出统治者对马的重视。
也正是马在古时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及帝王对良马的喜爱,在客观上促进了“马艺术”发展。
汉武帝不惜重金和发动战争来换取汗血宝马。
马成为汉代绘画和雕塑中经常出现的题材和内容。
唐太宗属马,也特别爱马。
在我国石雕艺术史上,汉代霍去病墓石雕群、唐太宗的昭陵六骏树起了意象造型与写实造型的艺术风格几乎不可逾越的高峰。
同一表现对象的马在各朝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中呈现出各式面貌,虽然霍去病墓石雕群与昭陵六骏这两组马的石雕艺术品是在不同时代的特殊风格下成就了它们各自独特的艺术面貌,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相通之处。
一是意象造型与写实造型的统一。
虽然历史上大多把霍去病墓石雕群归为写意的类别,而唐昭陵六骏则被看作写实的代表,但在具体的形象塑造方面,这两种艺术手法相互渗透。
昭陵六骏继承了霍去病墓的创作手法,采用象征手法,表现重大的历史事件。
这两组石雕虽然都刻画的是战马,实质是反映人的勇敢和战争的惨烈。
因此不管是霍去病墓石雕还是昭陵六骏,不仅是对帝王将相的颂歌,也是无数英勇将士的历史丰碑。
霍去病墓纪念性石雕的重要特点,是将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石料的选取相结合,因石而得形,因形而造意,因意而施工。
《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石雕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
作品中战马威武雄健,傲然挺立,敌人蜷缩于马下,垂死挣扎,与整个马的轮廓浑然一体。
而在整个雕塑的关键部分,如马下胡人的特征运用线刻和浮雕的手法刻出相对写实的形象。
这样,将大写意与细微写实的造型手法相结合来表现精妙传神的形象。
就马的造型而论,汉马偏于写意,蹄细体肥,外形流畅简洁;唐马偏于写实,注重马体解剖结构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汗血马魏继新夕阳正在西下,苍茫的暮色给无垠的沙丘涂上了一层忧郁、凝重的昏黄,晚霞正在渐渐暗淡下去,几缕破碎的云丝被烧得通红后,又仿佛随着沙漠粗糙而夹着尘沙的戈壁风吹得骤冷,云丝便变得像一块块冷却后的生铁在青黑中镶上了一层红边,使干燥的沙漠更显得荒凉而凄惨,呈现一派壮观的悲怆。
但尽管如此,空气仍然十分干燥,使人嗓子眼儿里仿佛冒得出火来,所以,在汉子的眼里,那落日依然在使人炫目地燃烧着,使他觉得连呼吸也刺激得嗓子一阵阵针扎般地疼痛。
汉子的头发已经有些灰白了,但短而粗糙的胡须却显示出他并未衰老,而恰恰是正值壮年,只不过岁月的沧桑与坎坷过早地给他的须发涂上了一层白霜。
汉子留平头,额头像石块一般坚硬,有几条刀砍斧凿般的皱纹横在其间。
他面部轮廓分明,线条执拗粗犷,眼睛凹陷,带点儿凶狠、阴沉,与他做伴的,是一匹身架不高,但却并不因风沙、干渴折磨而失去其矫捷神韵的枣红马。
那马与他一起出生入死,相依为命,好几次在他昏迷时背负着他脱离险境。
这一次,又是它,带着负伤的他日夜兼程地奔走了三天三夜,直到闯入茫茫戈壁,才摆脱了仇家的追杀。
马喷着响鼻,艰难地把腿一次次从深陷的黄沙中拔出,但尽管如此,它还是不时用劲拽着缰绳。
助不愿再骑它的主人一臂之力,但它终归还是太累了。
汉子心疼地拍了拍马背,终于找了一处背风的沙口,躺了下来,那马,便偎在他头前,用身躯替他挡风。
汉子见了,艰难地一笑,对它报以感激。
月亮升起来了,荒原变得苍白而神秘,一层忧郁的月光,镀在汉子和马身上,使他们看上去,犹如一尊正在渐渐风化的黝黑的泥塑。
汉子醒来时,如炽的烈日已高高地悬挂在荒漠之上。
他已记不得闯进戈壁有几天了,只昏昏沉沉地被同样疲乏的马艰难地拽着走。
偶尔看见被风沙掀露出的人兽的白骨。
汉子嘴唇喃喃地动着,眼前不断出现许多幻象。
他仿佛看见自己杀了杀害他全家的仇人,与弟兄们拉竿子杀富济贫的情景,也仿佛看见官家围杀了全部弟兄,还有他的媳妇玉茹,他要与官家拼命,玉茹却叫他一定要冲出去。
他冲出去了,进了戈壁,却终于因饥渴难耐晕倒了。
醒来时马正嘶鸣着,用蹄把刀踢到他面前,又躺下来,把脖子对准他的脸。
汉子一下明白了,马要他拿自己的血解渴。
汉子眼里涌出了泪水,他抱住马脖子,缓缓拿起刀,但他没有割马,而是割了自己手腕,血汩汩涌出,他把手腕对准马嘴。
马似乎也明白了,吸吮了几口,便扭过了头,汉子看见马眼里也有泪水。
他撕了条布巾,包住伤口,缓缓爬上马背,马站起来,艰难地向前走去,汉子却昏过去了。
不知过了多久,过了多少个白天和黑夜,马一阵长长的嘶鸣把他惊醒了,汉子迷迷糊糊地看见了一片绿地,而马也竭尽余力,艰难地奔跑起来,还出了汗。
汉子用手一摸,闻到异味,拿到眼前一看,那汗中,竟带着血丝……后来,汉子便在这沙漠中的绿地安了家,放牧着马匹牛羊。
渐渐地,这儿变成了一块小小的绿洲,不少牧民也在这儿落了户。
汉子的马不仅与他终身为伴,而且也渐渐繁衍成一群。
只是,此马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但每汗必血,实非一般良驹矣。
于是,人们便呼那马为汗血马,尽心恤之,轻易不使其驰骋也。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运用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超乎人的想象又在情理之中,极具艺术魅力。
B、第二自然段,对汉子外貌、神态、动作的描写表明了汉子有过沧桑与坎坷的经历,性格粗犷。
C、小说采用补叙的方式介绍了汉子和汗血马进入沙漠的原因,叙述的故事曲折而又引人入胜。
D、本文中有许多细腻感人之处,如“汉子眼里涌出了泪水,他抱住马脖子,缓缓拿起刀……汉子看见马眼里也有泪水”,写出了汉子对马的感激之情。
E、小说结尾表明马终于带领主人冲出困境,有了一个美满的结局,小说的主题也得到了升华。
(2) 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3) 小说中“汗血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6分) (4) 这篇小说讲述了“汗血马”和汉子的故事,表达了丰富的意蕴。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见解。
(8分)
(1)解析?E(3分) A (2分) D(1分)。
D应是表现了汉子与马之间的感情。
B没有动作描写C是插叙 ? (2)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极写戈壁环境的恶劣。
②渲染悲壮的气氛?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③为下文的情节展开做环境铺垫。
④将汗血马放在艰险的环境中?为后文突显汗血马的精神蓄势。
?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3)①对主人赤诚、忠心。
②坚韧刚毅,不畏艰险。
(每点概括1分,结合文本分析2分)(4)①通过对汗血马忍受着干渴将主人带出沙漠的故事,歌颂了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精神,写马就是写人。
(歌颂人的精神)②从汉子与汗血马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只有相互扶持,无私奉献,才能产生战胜困难的强大力量。
而唯有“爱”才是这强大力量的动力和源泉。
(歌颂人与人的互助与爱)③汗血马与汉子出生入死,相依为命战胜各种困难,表现了人与动物征服自然的强大力量。
(歌颂人征服自然的力量)④写出了人和马,跨越种类的感情,这需要更多的接纳和爱。
(歌颂超越物种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