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高线地形图判读中的九个难点
初中地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初中地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的“地形图”既是本册的重点,又是个难点。
要学好本节内容,首先要看懂等高线地形图,明白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元素,主要由什么构成,它需要表现的主要有哪些地形。
1、首先读出每条等高线的海拔数字(注意单位是“米”还是“千米”)。
2、观察等高线的分布状况,辨别地形特点和地形种类。
由于地势的起伏,等高线大多是不规则的曲线。
在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陡峻;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和缓(由等高线判断坡度)。
当等高线呈闭合状态时有两种情况:若等高线读数自中心向外围递减,则表示该地区是中间高、四周低的山丘;若等高线自中心向四周递增,则表示该地区是中间低四周高的盆地或洼地。
等高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凸出为山谷,是集水线;等高线向数值小的方向凸出为山脊,是分水线。
几条等高线重合在一起则表示为陡崖。
3、陆地地形的基本类型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五种。
他们都有自己的地表形态和等高线特点。
其中,地表形态是等高线特点的原因。
如盆地:盆地等高线特点是四周高,中间低,原因是盆地的地表形态是四周高、中间低,中部一般为平地或丘陵。
两个山顶之间的低部分为鞍部。
4、等高线地形图一般在考题上出现大多都离不开这五种地形的基本类型。
其中,在等高线的考题中还经常出现河流的流向和河流的出现点,也就是上面提到的集水线和分水线。
什么是集水线,顾名思义就是河流流经处(河流出现在山谷)。
其中,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弯曲变化的方向相反。
河流流域面积:是山脊是等高线弯曲最大的地方,而且最弯处像箭头一样指向低处。
(山脊往往是分水岭或分水线)或分水线围成的区域面积。
5、在等高线中还牵涉到两点之间的距离计算和相对高度等,还会牵涉到阳坡和阴坡的判断。
6、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以一定次序的颜色、色调的变化来显示地势的起伏,这样的地图就是分层设色地形图用绿色表示低平原,黄、褐色表示山地和高原,白色表示雪山冰川;用浅蓝到深蓝的变化表示海水由浅到深的变化,立体感强。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等高线地形图是一种重要的地图类型,也是历年高考的高频考点,因为它可以充分考查学生的空间概念、空间想象以及分析计算能力。
要突破等高线地形图这一难点,需要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掌握判读技巧,达到灵活应用。
一、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等高,并以海平面作为零米(要诀:同线等高)2.等高距(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全图一致(要诀:同图等距)3.两条等高线绝不能相交一般情况下,同一地点不会有两个高度。
但在垂直壁立的峭壁悬崖,等高线可以重合。
(要诀:重叠为崖)4.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
(要诀:密陡疏缓)5.等高线与山脊线或山谷线垂直相交等高线穿过山脊线时,山脊线两侧的等高线略呈平行状。
等高线穿过山谷线(或集水线)时,向上游弯曲,成反V字形。
即等高线凸向低处则为山脊;等高线凸向高处则为山谷。
(要诀:凸低为脊、凸高为谷)6.相邻等高线间的地点海拔取值介于两等高线数值之间(要诀:大于小数、小于大数)7.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曲线,内部数值大小遵循“大于大数或小于小数”的法则(要诀:大于大数或小于小数)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1. 判读海拔高度和气温(1)某地在某条等高线上,即可读出该地的海拔高度。
(2)若不在等高线上,则此处海拔是一个范围。
(3)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2. 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区域:利用“大于大数或小于小数”原则如果闭合等高线的高度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低高度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高度低于其等高线的高度值;如果闭合等高线的高度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高高度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高度高于其等高线的高度值。
如右图为等高线地形图,A区域高度小于700米,则为洼地;B区域高度大于900米,则为山丘。
3. 判别地势可根据海拔判别。
有的等高线地形图上没有数据,而是用示坡线表示。
示坡线也叫降坡线,表示降坡方向即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等⾼线地形图的判读从⼆维到三维——等⾼线难点突破的⼏种实⽤⽅法地形图的判读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个重点和难点。
因为要⽤纷乱的⼆维地图来想象复杂的三维地形,对于空间想象⼒不强的初⼀学⽣来说⾮常不容易。
因此,教学的初期还必须多增加⼀些关于地形的表象积累,帮助学⽣进⾏“⽴体的地形”与“平⾯的地形图”的思维转换,在这个难点的突破上我主要使⽤这些⽅法:1、教师⽤泡沫⾃制⼭体模型。
2、学⽣2⼈⼀个⼩组,每组⼀个⼟⾖,⼩⼑,⽩纸。
学习过程:⼀、了解⼭体的具体地形部位⽼师出⽰⾃制的⼭体模型,请学⽣说⼀说⼭体的具体地形部位,学⽣⼀般能说出⼭峰、陡坡、缓坡、悬崖。
⼆、制作⼭体模型1、每个⼩组⽤⼟⾖制作⼀个⼭体模型,给学⽣最直接的学习体验。
2、要求模型有⾼低不同的两个⼭顶,陡缓不同的两种⼭坡;还要有⼭脊、⼭⾕、鞍部、陡崖等地表形态。
三、绘制等⾼线1、教师把⾃制的⼤⼭体模型,按相同的⾼度(相对⾼度)⽔平切割五块,分别沿五块模型底截⾯线绘出与模型相⼀致的等⾼线板图,在每条线上标出海拔⾼度。
2、学⽣各⼩组⽤⾃制模型,按⽼师⽰范⽔平切割成四块,依次从⼭脚到⼭顶把每块底截⾯线绘在⽩纸上。
四、探究学习1、学⽣对照已完成的⼭体模型和等⾼线地形图,在地形图⽤字母、图例和注记标明地表形态的具体部位,⼭顶▲、⼭脊、⼭⾕、鞍部、陡崖2、发现问题:有许多学⽣发现,如果没有对照⼭体模型,很难把⼭脊、⼭⾕位置标正确,有的学⽣提出:“只有等⾼线地形图时,如何区分⼭脊和⼭⾕?”3、请各组讨论,找出解决办法。
各组学⽣在仔细对⽐观察⽴体模型和平⾯地形图后,会发现,⼭脊、⼭⾕的等⾼线地形图上的形态虽⼀致,但等⾼线⾼低变化趋势却刚好相反,4、教师归纳:向海拔⾼处“⿎”——⼭⾕;向海拔低处“挤”——⼭脊;鞍部:两座⼭顶之间的部位;陡崖:等⾼线集中断裂处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往往采⽤以上⼏种⽅法相结合,注重学⽣动⼿实践,如⾃制⼟⾖等⾼线模型,把原来的知识传授设计成了⼀连串的活动,学⽣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从⽽突破这个难点。
初中地理_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①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高距的基本概念。
②初步学会从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方向、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高度和坡度的陡缓,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表的各种形态。
③能够利用等高线地形图为生活、生产建设服务。
2、过程与方法:“玩”是孩子的天性,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相互合作,开动脑筋学会分析等高线地形图,共同探究,分析比较山体不同部位所表现的等高线形态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归纳重点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认识、比较、判断的地理意识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加强合作和自主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正确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学会从学业水平试题题型中归纳重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环节:一、创设情景,思考导入【精典题型导入】读上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名称。
A____,B____,C____,D____,E____。
(2)H点与G点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米。
(3)沿B虚线和C虚线登山,较容易的是_____,其原因是_____。
(4)山顶M与A,较高的是________。
学生思考上题,每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找一同学上黑板,写出考查的知识点。
【教师评价】写得很对,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共同复习这几个知识点。
【出示复习目标】1、山体地形部位的名称(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2、利用等高线识别山体地形部位3、利用等高线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4、等高线疏密判断坡陡、坡缓【教师补充、强调】地理课程标准表述:“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山谷、山峰等地形部位,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加深对学习目标的认识。
二、回顾所学,巩固交流【展示地图,教师设问】人们是怎样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绘制成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的呢?要求学生明确:(1)在地图上,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高线。
(2)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图。
《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 课后反思.
《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课后反思
本课《等高线地形图》是《地形图》的第三课时,这一课时的重点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内容较少,但需落实的任务不少。
这一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
在这节课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重点突出
本课的重点应该放在山体部位的判读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通过观察图片观察等高线地形图,有助于学生理解。
二、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
运用景观图片,观察等高线地形图,从中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地图的能力。
让学生们通过合作探究,从中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完成任务的能力。
三、注重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这节课几乎全由地图串联在一起,学生在读图、练习的过程中对等高线地形图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四、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落实
这节课花哨东西不多,都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所以整节课都让学生通过读图、练习等方式来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五、充分体现了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在这节课中,重要教学途径就是学会看度,学会通过数值判读等高线地形图。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很多问题:
1、在语言上不够简练明确;
2、在学生活动中,出现引导不够的情况。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应用
400
300
200
2、陡崖高度的估算:
(1)判断崖顶海拔高度: 500米≤H1<600米 (2)判断崖底海拔高度:200米<H2≤300米 (3)估算陡崖高度: 200米≤H<400米
规律:若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或两点间的等高线条数 有n条,等高距为d,则陡崖高度H的值是: (n-1)d≤ H <(n+1)d
影响因素:比例尺、等高距、等高线的疏密
规律
比例尺、等高距相同: 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疏→坡缓 等高距、等高线疏密相同: 比例尺大→坡陡;比例尺小→坡缓
例、下面四幅图中的等高距和等高线间隔相同,坡度最陡的应
是B 。
A
B
C
D
0 2千米
1:100000 0
5千米 1:500000
二、综合题 3.读“我国东部沿海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I H
城镇
4.坡面凸凹:高疏低密——凸坡;高密低疏——凹坡
高
低
高
低
通视情况:
凸坡:从山顶 看不到山麓;
凹坡:从山顶 可以看到山麓
读图,从山峰向下望,将不能看见的点是 ( A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 放射状水系
向心状水系
三、地形状况与区位选择:
1、 确定水库及坝址的位置:
选
a、水库库区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选在“口袋形”的洼
选
较少的线路。(一般沿等高线走)
线
理由:减少修路的工程量。(道路平坦,利于车辆行驶。不
易造成水土流失。)
4、 确定引水路线:
线路尽可能短,避免穿过山脊等障碍,并尽量利用地势使水自流。
地形图等高线采集重难点及特殊地貌表示方法
总726期第二十八期2020年10月河南科技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地形图等高线采集重难点及特殊地貌表示方法武利锋王佑武王天祥(32016部队,甘肃兰州730020)摘要:地形图测绘中,地貌是地形图要素中比较重要的内容,等高线采集质量直接影响着地形图成果的质量。
本文立足于青藏高原测区地形图测绘实践,针对等高线采集工作的重难点问题及几种特殊典型地貌的不同特征,总结等高线采集方法,以有效提高采集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等高线;地貌;采集方法中图分类号:P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68(2020)28-0156-03 Emphasis and Difficulty of Contour Line Production of Topographic Map and Special Landform Representation MethodWU Lifeng WANG Youwu WANG Tianxiang(Unit32016,Gansu Lanzhou730020)Abstract:In topographic mapping,landfor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opographic map elements,and the quality of con⁃tour collection direct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topographic map results.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topographic mapping in Qinghai-Tibet Plateau,aiming at the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roblems of contour collection and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several special typical landforms,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proposed contour collection methods,which coul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ollection quality and efficiency.Keywords:contour;geomorphology;production method1研究背景地形图要素一般分为测量控制点、水系、居民地及设施、交通、管线、境界、地貌、植被和土质、注记共9层300余类要素[1-2]。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反思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反思11月23日,我在一次以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为主题的校本研修活动中,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为案例讲授了一节课。
等高线地形图是等值线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
因此,等高线研究是研究其他等值线的基础。
在听课教师的点评和学生的反馈下,我反思总结了该堂课的优点和不足。
优点:1.课前准备充分,包括导学案、课件、教学设计和录制的微课,学生提前预。
2.课堂上使用了一些信息技术,如谷歌地球、微课视频、多媒体展示平台和微信等。
3.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环节完整,课前预,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有小结和课后作业的布置,讲练结合,突破难点。
同时,也重点培养了学生的作图、读图和析图能力。
师生互动较多,从学生反应来看,教学效果达到预期。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注意到,借助多媒体演示一些相关生动、直观的课件,降低学生研究的困难,调动了学生研究地理的兴趣,效果较好。
学生们都能够认真观察课件演示中的每一个步骤,积极发现、探讨问题,较快的掌握了“地形图的判读”方面的地理知识。
特别是由于运用了多媒体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使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等教学重点和难点得到有效地突破。
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1.由于内容稍多,所以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有些仓促,如看完微课视频后没有对学生学案进行简单抽查和核对答案,探究1活动处理的时候也由于自己紧张没有在学生展示完之后给大家校对正确的答案。
2.微课视频占用了课堂6分钟左右的时间,老师们建议可能放在课前给学生观看在预效果更好!3.应该努力研究或研究一些交互性软件的应用。
4.在难点一:坡度陡缓判读的时候只是简单的总结了规律,没有展开来讲解,后面的练也没有涉及到。
为提高高考备考的效率,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有如下的一些想法:1.重视基础知识,加强迁移训练。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七年级地理知识点 每张重点汇总)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要点一:等高线地形图(难点)1.海拔和相对高度(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又叫绝对高度。
如下图中甲的海拔为1500米,乙的海拔为500米。
(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如图中甲高出乙1 000米,1 000米就是甲地对乙地的相对高度。
2.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2)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叫等高线地形图。
(3)等高线的特点:在地图上,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
一般来说,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4)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从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看出海底坡度的大小。
3.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地形部位的山体名称①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
②山脊:等高线弯曲时,凸出部分指向低处。
③山谷:等高线弯曲时,凸出部分指向高处。
④鞍部:两个山顶中间的低地,形似马鞍。
⑤陡崖:等高线发生重合的地方。
4.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及作用(1)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①同线等高:同一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高度相等。
②等高距全图一致:等高距即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
③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
④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有时也会重合,那只有在陡崖处出现。
⑤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等高线愈稀,则坡度愈缓;等高线愈密,则坡度愈陡。
(2)等高线地形图的作用①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地势高低。
等高线上的数值为海拔,数值大,即海拔高,地势高;数值小,即海拔低,地势低。
②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缓陡。
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两条相邻等高线间的高度差相等。
因此,等高线密集,坡度陡;反之,坡度缓。
③根据等高线闭合的形状判断山地不同部位。
【例题1】某班学生计划分成四个登山活动小组,目标是图中等高线所示的山峰,沿图中的①②③④虚线方向进行攀登。
教师资格地理学科等高线地形图判读之突破方法:巧用口诀法
相关推荐:教师资格QQ群直播课堂--新一代最佳课程体验教师资格地理学科等高线地形图判读之突破方法:巧用口诀法等高线地形图作为一种重要地图类型,是地理地图学习的基础,在高考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考试大纲和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地理空间概念的理解和地图的阅读要具备一定的能力。
这些题全部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主要以等高线地形图为背景,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命题;考点主要涉及高差计算、坡度陡缓和地形起伏的判断、坝址计算判断、山谷和山脊判读等,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与地理基本技能的能力,注重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通过对高考真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试题的编制主要立足在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上。
掌握一定的判读方法即可做出正确解答。
因此,提高学生等高线读图题的读图技巧和读图分析能力是解决高考这类试题的关键所在。
如何突破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中公资深讲师认为可以采取巧用口诀的办法突破这一难点,其记忆方便,在应用中快速准确。
一、等高线图判读主要口诀【例1】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到野外考察。
下图为考察区域地形图,虚线所示为考察线路。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描述可能与实地情况相符的是A. ①地附近的河流从西南流向东北B. ②地坡度最陡C. ③地分布有茶园D. ④地是观赏瀑布的最佳位置【答案】C【中公专家解析】根据图中等高线,可判断该地为低山丘陵区,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所以①地附近河流流向应为从东北流向西南;根据“密陡疏缓”的口诀,②地附近等高线稀疏,地势平坦;③地为丘陵区,靠近水源,且图示地区在30°N附近,适合茶园的分布;④地位于瀑布的上游,不是最佳观测点。
2.该地考察线路的高差可能是A.450米B.500米C.550米D.600米【答案】A【中公专家解析】根据两相邻等高线间点的海拔“大于小数、小于大数”的取值口诀,图中较大居民点位于等高线100米和200米之间,海拔高度为100~200米;图中较小居民点位于等高线200米和300米之间,海拔高度为200~300米;因此图中考察路线的最低点为较大居民点处,海拔高度为100~200米。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高考目标要求(一)、高考考纲内容:1)理解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理解等高线和地形图的相互关系。
2)掌握等高线地图的一般规律、判读方法与实践运用。
(二)、高考命题规律:1)从考核内容上,主要是以等高线图为切入口,考查识图能力与相关计算能力。
2)从考核形式上,有直入主题,有设置试题情景,考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从考核能力上,识图能力是根本,也是知识迁移的基础,以后将在多类等值线图中都可以借鉴等高线图的读图技巧!(三)、高考命题趋势:综合考核图表语言是未来高考的命题趋势1)常规的等高线地图的判读,可能会设置新情景,增加试题的灵活度。
2)等高线地形特征的文字描述,试题的难度要求可能降低;等高线与聚落、交通线等的结合运用类的试题可能会增加!二、知识结构:1.等高线、等高距、示坡线等概念2.等高线的特点3.等高线图上基本地形单元类型和判读方法(见表格)三、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尤其是从图表及图表语言当中获得相关信息的能力。
1. 坡度陡缓的判断2.等高线地形图中的通视问题3.局部地区闭合等值线的取值问题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谷歌地球(Google Earth)软件引入新课。
(2分钟)2.微课视频《等高线的基本知识》(7分钟)微课里面主要讲解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的区别(2)等高线、等高距、示坡线等概念(3)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①同一条等高线上高程相等—同线等高②同一幅等高线上等高距相等—同图等距③各条等高线必然闭合,如不在本幅图闭合,必定在相邻的其他图幅闭合④只有在悬崖处,等高线才相交⑤等高线密集处坡度较陡,稀疏处坡度较缓—稀缓密陡。
(4)等高线图上基本地形和判读方法教师出示等高线地形图的地貌素描图,让学生对照观察,总结:如何根据等高线的弯曲、疏密特点和数值变化等,判别地形图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形。
强调:分水线与集水线●雨水垂直于等高线、向下坡方向流淌。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方法与技巧
中部 低 , 四 盆 地 高 周
从 山 顶 到
山脊 麓 凸 起 山 部 分
L一 。t ,
等高线最稀疏处并 脊线 山
凸 向海拔 低 处 也叫分 水线
从 山 顶 到 山谷 麓 凹 进 山 部 分
过断崖 、 沼泽地 、 等地段 。 沙漠 水从 高处往低处流这一关键因素 , 确定 比较合适 的引水路线 。 () 3 选择输油线时 , 要使线路尽可能缩短 , 还要尽量避免通过 山脉 、 大河等 。 3选“ : . 面”主要有对水库库 区面积及 坝址 的确定 ; 选择适 宜开辟梯 田的地 区;
臣b
等离线地形圆判读 方法与技巧
。郑 州 市 第 1 7 学 O 中 程踅; 害
等高线地形 图在培养学生空间概念 、空间想象及分析计算能力等方面具有 优势 , 它既是教学 的难点 , 也是学生备考 的难点 。 如何掌握判读等高线地形 图的 方法与技巧 呢? 笔者根据 多年 的教学经 验 , 摸索 出一套行之有效 的方 法与技巧 ,
2形 态上 的 特性 。 .
() 1 等高线是封 闭的曲线 , 无论怎样迂 回曲折 , 终必环绕成圈 , 但在一 幅图上
不一定全部闭合。
() 2 两条 等高线决不能相交 , 因为一般情况下 , 同一 地点不会 有两个海拔 。 但
在垂直 的峭壁悬崖 , 等高线可以重合 。 () 3 地表每一种地貌形态在 等高线地形 图上都 会以不同的形态表示出来 , 看 等高线 的形状 , 可确定地貌类型。 () 4 等高线稀疏 的地方表示缓 坡 , 密集 的地方表示 陡坡 , 问隔相 同的地
选 定 工 业 区和 居 民 区等 。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的九个难点
等⾼线地形图判读的九个难点等⾼线地形图判读的九个难点⼀、⼭脊和⼭⾕的判断⽅法:图中AB线为⼭⾕线,CD线为⼭脊线⽅法⼀:横向地势⽐较法如果对⼭脊和⼭⾕作横向⽐较,即图中MN⽅向和XY⽅向,我们可以发现,⼭脊处(XY⽅向)为中间⾼两侧低;⽽⼭⾕处(MN⽅向)为中间低两侧⾼。
结论:中间⾼两侧低——⼭脊;中间低两侧⾼——⼭⾕。
⽅法⼆:纵向⽐较法如果对⼭脊和⼭⾕作纵向⽐较,即图中AB⽅向和CD⽅向,我们可以发现,⼭脊处(CD⽅向)等⾼线由⾼处弯向低处;⽽⼭⾕处(AB⽅向)等⾼线由低处弯向⾼处。
结论:凸⾼为⾕,凸低为脊。
⼆、等⾼线地形图中鞍部的剖⾯特征:在等⾼线地形图中,如果沿不同⽅向对鞍部作剖⾯图,可得到两种完全不同的地形剖⾯图。
沿两座⼭峰连线⽅向看,两边⾼,中间低;沿垂直于两座⼭峰连线⽅向(为⼭⾕)看,两边低,中间⾼。
三、有关悬崖的计算:1.相对⾼度的计算:公式:(n-1)×Δd≤ΔH<(n+1)×Δd n:悬崖处重合的等⾼线条数Δd:等⾼距理解:2.悬崖绝对⾼度的计算:1、悬崖崖顶的绝对⾼度:⼤≤H<⼤+Δd⼤:指重合等⾼线中⾼度最⼤的。
2、悬崖崖底的绝对⾼度:⼩-Δd<H≤⼩⼩:指重合等⾼线中⾼度最⼩的。
理解:【例题】下图为我国南⽅某地等⾼线,读图完成1-2题1.陡崖A处的⾼度为()A.10⽶B.20⽶C.20⽶以上D.20⽶以下2.公路选择在该地形区通过的原因是()A.该部位是⼭脊,地势较⾼B.该部位是⼭⾕,⼯程量较⼩C.该部位是鞍部,地势较低D.该部位岩层软弱,易于开挖【解题】1、陡崖A处有3条等⾼线重合,根据计算公式可得到其相对⾼度为20~40⽶之间。
2、交通线路如果必须穿越⼭区,往往选择鞍部位置,因为其地势较低。
【答案】1、C 2、C四、等⾼线地形图中坡度的⽐较:公式中⾼差往往由等⾼线图中的等⾼距决定。
结论:坡度⼤⼩与⾼差(等⾼距)、⽐例尺(或与⾼差和⽐例尺的乘积)成正⽐,与图上距离(往往由等⾼线的疏密或图幅⼤⼩决定)成反⽐。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高考目标要求:1、理解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2、理解等高线的概念及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3、理解等高线的主要特点。
4、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区域认知:通过平面地图、立体模型及等高线地形图认识区域的坡度起伏、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气候差异等。
能说出小区域一些要素特征,并能比较差异,进而形成区域认知素养。
2、综合思维:理解等高线的绘制原理,掌握科学方法探究等高线基本特征规律,利用规律学会分析不同等高线地形图,分析不同区域问题,分析不同要素特征,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区域各要素特征,综合培养等高线空间观念。
在分析中提升学生储存知识的技能,提升综合思维分析能力。
3、人地协调观:通过各种等高线案例判读练习,以及分析对比,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判读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以及对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建立人地协调观念。
4、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储备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技能,以便下节课解决各种生活生产中问题,认识自然景观自然规律的实践能力。
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分析和运用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归纳小结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学过程:导入:地理试题有着无图不成题的特点,等高线等值线图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率很高,所以本章节知识的复习是很重要的。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高度的基本概念讲授新课:通过图文提问,学生回答,回顾地面高度的两种表示方法,理清概念。
一、高度绝对高度(海拔):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地面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我们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线,叫什么呢?怎么绘制得到的呢?二、等高线1、概念:通过图文展示理解等高线的概念及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动态展示,形象生动,学生观察,展示过程中强化等高面、等高距等概念原理2、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图文并用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得出如下结论3、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①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高度相等。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反思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反思《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一课的讲授,我认为有课堂亮点,也有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1、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教会学生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利用橡皮泥等制作地形模型。
虽然“标准”中只列出了三个地形部位,但其他的地形部位也应作为教学要求,不然的话,学生将不能完整地读懂等高线地形图。
在几种常见地形部位中,山峰、鞍部、陡崖都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山脊和山谷的区分则较难一些。
为达到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在读图的过程中总结出山脊部位和山谷部位等高线的特点。
所以本课我遵循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理念,尽可能地挖掘教材中能够联系实际的内容实行讲解。
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到处有地理,学好地理大有用处,增强学习的兴趣。
2、以图文转换来引领课堂。
课堂以图文转换活动形式贯穿,这是本节课的最大特色就是以图文转换活动来引领课堂,用图文转换活动来突破难点,用活动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和动手水平!活动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课程区别于传统课程的一大特色。
本课活动题有:小组合作探讨等高线地形图特征,探索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方法等。
通过活动学生对本节的重点知识进一步增强,教师适时做出鼓励性的评价,学习更有动力。
3、课堂上能够从多角度注重学生(1)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班级48名学生在个体上是存有差异的,我在本节课问题的设置上难易结合,分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让学困生也能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学习兴趣:比较容易的问题如在地形模型中找到山体的不同部位,比较难的问题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找到山体的不同部位,难的题目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差异,慢慢引入,层层分析,先易而难,以易导难,尽量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判读等高线地形图中的5种不同部位。
(2)注重对学生学法指导。
例如学生在探究山体不同部位地形图时,先让学生对5种山体不同有个直观的理解,然后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实体地形模型中找到山体的5种不同部位,最后顺理成章地再让他们在自制等高线模型上把山体的不同部位实行识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中的九个难点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是中学地理学习中的一处重点,更是难点,本文试着从难点突破方面做点总结,希望对学生有所帮助。
一、山脊和山谷的判断方法:
图中A B线为山谷线,C D线为山脊线
方法一:横向地势比较法
如果对山脊和山谷作横向比较,即图中MN方向和XY方向,我们可以发现,山脊处(XY方向)为中间高两侧低;而山谷处(MN方向)为中间低两侧高。
结论:中间高两侧低——山脊;中间低两侧高——山谷。
方法二:纵向比较法
如果对山脊和山谷作纵向比较,即图中AB方向和CD方向,我们可以发现,山脊处(CD方向)等高线由高处弯向低处;而山谷处(AB方向)等高线由低处弯向高处。
结论:凸高为谷,凸低为脊。
二、等高线地形图中鞍部的剖面特征: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如果沿不同方向对鞍部作剖面图,可得到两种完全不同的地形剖面图。
沿两座山峰连线方向看,两边高,中间低;
沿垂直于两座山峰连线方向(为山谷)看,两边低,中间高。
三、有关悬崖的计算:
1.相对高度的计算:
公式:(n-1)×Δd≤ΔH<(n+1)×Δd
n:悬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
Δd:等高距
理解:
2.悬崖绝对高度的计算:
1、悬崖崖顶的绝对高度:大≤H<大+Δd
大:指重合等高线中高度最大的。
2、悬崖崖底的绝对高度:小-Δd<H≤小
小:指重合等高线中高度最小的。
理解:
【例题】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等高线,读图完成1-2题
1.陡崖A处的高度为()
A.10米B.20米C.20米以上D.20米以下
2.公路选择在该地形区通过的原因是()
A.该部位是山脊,地势较高B.该部位是山谷,工程量较小
C.该部位是鞍部,地势较低D.该部位岩层软弱,易于开挖
【解题】1、陡崖A处有3条等高线重合,根据计算公式可得到其相对高度为20~40米之间。
2、交通线路如果必须穿越山区,往往选择鞍部位置,因为其地势较低。
【答案】1、C 2、C
四、等高线地形图中坡度的比较:
公式中高差往往由等高线图中的等高距决定。
结论:坡度大小与高差(等高距)、比例尺(或与高差和比例尺的乘积)成正比,与图上距离(往往由等高线的疏密或图幅大小决定)成反比。
【例题】下图是等高距相同的四幅地形图,有关a、b、c、d四处坡度大小的说法,正确的是()
A.a>c>d>b B.a=b=c=d C.b>d>c>a D.无法确定
【审题】四图图幅大小相当且等高线分布均匀,可视为它们的图上距离相等,等高距又相同,这时我们需要寻找坡度与比例尺的关系。
【解题】坡度=高差/水平距离=高差/(图上距离/比例尺)
=(高差/图上距离)×比例尺
即坡度大小与比例尺成正比。
故上述四图中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cdb
【答案】A
五、等高线地形图中的河流:
1.河流位置:河流一般发育在山谷处,而山脊往往会成为河流的分水岭。
2.河流的流向:
由于河流一般发育在山谷处,而山谷等高线的特征是由低处弯向高处,故可判断河流的流向。
例:读下图判定河流ab段的流向。
解析:因为河流常发育在山谷地形处,而山谷等高线由低处弯向高处(如下图)。
故可判定图中50米等高线以北地势比50米等高线内的地势高,从而推断河流的流向。
3.河流与地势高低:
等高线地形图中,可以根据河流流向判定地势的高低。
例:下图中,两岛的地势差异性表现为()
A.甲岛西高东低,乙岛东高西低 B.甲岛东高西低,乙岛中高周低
C.甲岛中高周低,乙岛中低周高 D.甲岛中低周高,乙岛西高东低
解析:图中甲岛河流自东向西注入海洋,故判断地势东高西低,乙岛河流自中间流向四周入海,故判断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答案:B
六、水库大坝的建设:
1.水库大坝的选址:大坝一般选在峡谷处,水库库址应选在河谷、山谷地区“口袋形”盆地或洼地处。
2.水库范围的确定:水库范围应是由大坝及接触到的最高一条等高线共同所组成的闭合区域。
图中阴影部分为库区范围
3.大坝高度的确定:大坝高度应根据其所接触到的等高线来判定。
但经常由于在山区会有各种小山丘存在,故按蓄水要求,大坝往往只能修建到一定高度。
例:下图中如果只修建一个大坝,则大坝的高度约为米。
解析:图中等高距为100米,根据大坝修建在峡谷地段,可选定大坝的位置。
如果大坝修300米高(即左侧修至小山丘,右侧修至300米等线),则我们发现大坝与300米等高线无法形成闭合区域。
要形成闭合区域,必须再修建另一座大坝(如图中虚线)。
这不符合题中修建一座大坝的要求。
故只大坝只能修建至约200米高度。
七、交通线路的选择: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交通线路的修建一般往往
与等高线平行,即“之字形”(盘山)线路。
如右
图中:
在E F之间修建公路,选
择(EGF或EHF)应选择EHF
意义:可减少修路的工程量。
道路平坦,有利于车辆安全行驶
不易造成水土流失等。
如果一定要从地表经过山区,往往选择从鞍部位置穿越。
八、等高线地形图中的通视情况判断: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经常要作通视情况(即站在某处能否看到另一处)的判断。
我的理解是:通视情况的判断最直接的办法是将两地连线作为剖面线,画出剖面地形图,在剖面图中再将两点连成直线作为人的视线,而地势起伏如果高出人的视线,则判定为不能看到。
例:某山区的一所学校,拟组织学生对附近公路的交通流量进行调查。
读下图,判断在E、F、G三个地点中,能目测到公路上经过H处车辆的是
处,并用地形地剖图解释你所作的判断。
(2001年全国卷文综试题)
解析:分别连接EH、FH、GH,并作剖面图。
(如下图)
判定得知:G点能观察到经过H处的车辆。
总结:对于等高线地形图中的通视情况,可先作简单判定,然后再画剖面图证明之。
一般地,我们会碰到以下一些情况,如下图所示:
⑴根据坡度陡缓情况。
如果是先陡坡后缓坡,则可以看到;如果是先缓坡后陡坡,则无法看到。
(如上图中左图和中图所示)
⑵是否穿越沟谷。
如果穿越沟谷,由于后半部分地势会升高,即使地势再降低,也会因为地形阻挡而无法看到。
(如上图中右图所示)
九、等值线之间闭合等值线内大小的判定:
在等值线图,如果在相邻两条等值线之间出现闭合的等值线,对于其内部大小的判定该如何认定?我的理解是:
结论:“大的更大,小的更小”
证明:如下图中,对于A、B两处大小的判定。
对于A处的判定:我们对两条等值线之间取点,一种情况忽略闭合等值线(M
点),另一种情况考虑闭合等值线(N处)。
如图:
M处的大小为:3<M<6,N处的大小为:N=6;
结果:N>M——我们可理解为由于存在了该闭合等值线,使闭合等值线及其以内其值的大小出现递增趋势。
故可理解为“大的更大”。
对B处的判定其方法和原理同A处的判定。
【例题】读下面的等高线示意图,已知a > b,读图回答第1-3题:
1、有关M、N两处地形的正确叙述是()
①M为山坡上的洼地②N为山坡上的洼地③M为山坡上的小丘④N为山坡上的小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若b海拔高度为200m,a海拔高度为300m,则M、N处的海拔高度为()
①200<M<300 ②300<M<400 ③100<N<200 ④200<N<300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若图中闭合等高线的高度同为a或同为b,则M、N处的地形可能()
①同为洼地②同为小丘③同为缓坡④一处为小丘,一处为洼地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题】由于a>b,故M处的闭合等值线为大,N处的闭合等值线为小,按照“大的更大,小的更小”的理解:
1、M处中间高四周低,故为小丘,N处中间低,四周高,故为洼地。
选C。
2、同样的理解得到300<M<400、100<N<200,故选C。
3、如果两闭合等值线同为a或同为b,意即同时符合“大的更大”或同时符合“小的更小”,故同为小丘或同为洼地。
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