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画相融的艺术特色
王维诗画相融的艺术特色(2)
王维诗画相融的艺术特色(2)“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郑邢桂州》,则通过对湖水的明暗变化,烘托出诗人即将与友人分别的悲伤心情。
色彩冷、暖的质感,在王维诗中也表现得恰到好处。
诗人用绿色、红色等暖色来表现万物生长的春天,如“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山居即事》中的“绿竹”、“红莲”。
用赤色、火红等热烈的色彩表现炎炎夏日,如“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苦热》中的“赤日”、“火云”。
用白色、青色等冷色来表现萧瑟的秋天和寒冷的冬天,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中的“日色”、“青松”。
王维正是通过对这些或热烈、或温暖、或阴凉、或寒冷的色彩描绘,使欣赏者感同身受,从而达到思想上的交流,产生共鸣。
四、章法布局深得画理,处处体现绘画的结构特色章法布局即绘画“六法”之一的“经营位置”,也称为绘画的结构。
唐张彦远认为这是“画之总要”;清邹一桂也说:“以六法言,当以经营为第一”。
章法布局在中国绘画中是占有重要地位的。
王维的诗也融合了这种表现手法,把虚实、远近、大小、高低相配合,在他的诗作中,既有雄伟壮观的大堂式山水,亦有精致妍丽的册页式小景。
如《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要表现终南山的高峻险要,构图要大才有气势,因此,诗人采用了大堂式的构图,用纵向的线条勾勒出主峰太乙直插云宵,仿佛已接近天帝所居之地的雄壮。
用横向的线条极写山脉绵亘不绝,一直延伸到东海之滨的宽广,此时的画面已是一种气势逼人的感觉,还要画出山的内涵,王维用他生花的妙笔,再现了终南山的烟涛微茫,云霓漫天的奇幻景象。
诗人正是采用了大景中含小景的构图手法,使欣赏者从大景中既感受到终南山山势的阔大深远,又能从小景中发现终南山云霞燎绕,清涧萦回的幽静景致。
要描绘桃红柳绿、清溪浅渚、小桥流水、茅屋草舍、墟里孤烟、绿草如茵、鲜花盛开的田元旖旎风光,用大堂式的构图是不适宜的,于是诗人在《田园乐七首》中采用小景式的构图,把田园中常见的芳草、村落、孤烟、独树、桃花、杨柳、小桥等景物一一组织起来,构筑成一幅幅别致可爱的册页小景,一页一景,景景不同,把田园山水的清幽、秀丽描绘得淋漓尽致。
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
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唐代诗人王维在其诗歌创作中很好地体现了他诗画意境统一的观念。
“诗中有画”是王维诗歌作品的艺术特征,自然也就体现在各个重要的创作环节上,本文仅从结构、炼材、语言三方面进行赏析。
(一)结构。
王维的诗往往采用组诗的形式来写,每首诗都可构成一个画面,合起来可以集结成一幅和谐的全景画面。
(二)炼材。
指的是选材练意,王的诗善于捕捉形象和创造形象,在诗中体现出绘画的特点。
(三)语言。
王的诗善于运用词句描绘形象的声、色、光、态。
当然,以上几个方面的说法,本文分而述之只是为了论述上的方便,实际上这三方面在其诗中是融合统一的。
唐代诗人王维,兼诗人与画家于一身,把诗画艺术融为一体,留下了千古名诗,也留下了传世名画,给人以情的感染、美的享受。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是苏轼对王维诗、画的赞誉(见《东坡志林》)。
自宋以来,用类似词语来赞美其他诗人或画家的,多到难以数计,这说明诗和画作为姊妹艺术,所创造的艺术境界往往相通,相互间的影响甚为密切。
但是,当我们一提起“诗中有画”或“画中有诗”的境界时,很自然的就想起王维的名字,觉得只有他才适合作为这种艺术境界的代表者,这说明东坡的评语入人之深,意味着这种艺术境界在王维笔 ... 现出来的深度与广度,应该比一般的诗画作家更为突出,更值得我们去探究。
本文只就“诗中有画”的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也许有助于说明王维诗的艺术特点。
诗和画虽然是姊妹艺术,但由于使用不同的工具材料,也就各有特色,各有局限。
“诗中有画”的说法,应该是以诗为主体,吸收画的某些因素,融入诗境,从而体现出一般诗作所难以达到的美感。
同时,我们说某个作家的“诗中有画”,应该是就他的全部作品的艺术特点而言。
这就要求作者在诗、画创作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在构思上,达到高度熟练,才有可能相互渗透,自然融合。
而要做到这一点,最理想的作家应该既是大诗人,又是大画家,王维可以说是古代诗人中具有这种条件的代表人物。
体会王维山水诗歌的三美艺术
体会王维山水诗歌的“三美”艺术40多岁时的王维,先后隐居在终南山和辋川,亦官亦隐。
《积雨辋川庄作》就是王维隐居辋川蓝田期间所作。
在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隐居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情景交融、物我相惬的境界,可以说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又一代表作。
王维虽有一部分诗歌意境开阔,具盛唐之风,但其山水诗仍是他诗歌创作的主流,相对其他诗人而言,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从而使他的诗歌魅力永存,为后人所赞叹。
我们可以从“绘画美”、“音乐美”、“禅意美”三个方面来体会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歌艺术特色:一、捕捉镜头、构图极佳的“绘画美”王维出生在儒学世家,绘画音律无不精通,被人誉为“文章冠世,画绝千古”。
宋代文豪苏轼在《东坡志林》中对王维的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他非常准确地概括了王维山水诗鲜明的艺术特点。
所以王维的诗歌创作往往融入绘画的技巧,两者互相融合,浑然一体,创造出一种与水墨丹青具有相同意韵的诗歌。
首联“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描写了一幅怡然自乐的田家生活画卷。
连日阴雨,树枝与空气都极为潮湿,柴禾不易燃烧,炊烟很久才缓缓升起。
山中农妇正忙着蒸藜煮黍,为在东边田里劳作的男人送饭。
短短两句诗,巧妙地把这种天气和农事活动结合起来,展现了一系列人物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又有生活气息。
这是诗人静观所见,内心宠辱不惊的人才能把山中普通人家的普通景物写出这样的韵致。
诗人写空林烟火,用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
静观所见的还有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诗人运用了绘画上强烈对比的设色法:白鹭,黄鹂,“漠漠”的水田,“阴阴”的夏木,一面是广漠明净的淡彩,一面是葱郁深沉的浓绿,使背景更显空蒙迷茫。
这种强烈的色调对比,构成了视觉上色彩浓淡的差异,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夏日的绿荫与绿荫之外的水田之间那种鲜明的分界,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开阔而深邃,画意盎然,境界幽深。
论王维山水诗歌的美学特征
论王维山水诗歌的美学特征
王维山水诗歌的美学特征有:
一、融合性:诗歌融合山水情感与思想意象,体现出自然、思想、情
感的完美统一,使诗歌变得生动活泼。
二、唯美主义:诗歌具有无与伦比的唯美意境,赋予其强烈的艺术美,可以激发读者的思维情感,使其充满向往和憧憬。
三、写实主义:诗歌描写的场景细致入微,将大自然的真实景观写得
栩栩如生;诗歌中充满着深厚的生活细节,把握住大自然的细微变化,使
读者能够有如置身其中的体验。
四、动态化:诗歌笔触活泼,百结融合,意象跳跃,表达了动态的生
活和自然景致,使读者充分感受大自然天成之美。
五、纯粹性:诗歌以简单而纯粹的语言呈现细致而绝美的山水景致,
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精髓。
论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论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论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与画之间本具有如亲缘般的关系,诗中描绘的美与绘画出的图景相得益彰。
由于王维在诗与画两方面的独特成就,以及对这两种艺术形式的自觉通融互用,造成了王维在“诗中有画”方面有了超出凡人的造诣。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论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及王维,大家自然会想到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盛赞王维的那句“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一、浓妆淡抹,摇曳生姿作为画家的王维,初期着力于青绿山水画的创作,后期则转为水墨画。
这一转变同样也展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
早年的王维意气风发,充满了追求理想与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虽然初入仕途是就遭遇挫折,但并没有消磨他的斗志,仍然将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表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
如《洛阳女儿行》中“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铺述豪家女子生活的美好与奢华。
住的是“画阁朱楼”的甲第良宅;宅中是“红桃绿柳”的洞天仙境。
“朱”、“红”、“绿”三个色彩的运用渲染了一幅艳丽的图景。
又如《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
”浓墨重彩地绘就了一幅明艳的山水画卷。
这明艳的色彩表现也是王维内心情感的流露,诗人会不自觉地以开阔、明朗、积极的心境去待种种景物或是社会现象,因而其早期诗歌的色彩多浓重、温暖。
而晚年的`王维则给人留下了一种闭门寂处的印象。
开元九年二十一岁的王维中进士第,释褐授太乐丞,但不久因伶人舞黄狮子事受牵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脱离了优雅安逸生活的王维,置身于流离失意的异乡,心情不免伤颓。
然而这也正是王维诗歌创作基调由浓而淡的转折点。
这一转变表现在时节由春、夏及秋、冬,由朝及暮,这一时期的作品以冷色调为主,即使是偶有明丽色彩的出现,也只能是“明媚的忧伤”。
如《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即是一幅深山当中,清秋薄暮,月洒松间,清泉流石的清新景象,整幅图画以冷色系为主,显然不同于他早期作品中的浓墨重彩。
王维诗画相融的艺术特色
王维诗画相融的艺术特色一、用明净淡雅的白描手法,勾勒出山水田园空灵剔透,清新俊逸的优美意境“意境”,是我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构成艺术美不可缺少的因素。
何谓“意境”,历来都有不同的解释,但归结为“意”和“境”。
“意”泛指人的思想情感,“境”则是欣赏者通过艺术家所提供的现象去联想而获得的无限的境界。
中国艺术历来都是以表现主体精神为主,重传神和写意,因此,“意境”的构筑是中国艺术家毕生追求的最高目标。
明朱承爵云:“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澈,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
”而王维早已深谙其中道理,他善于用画家的视野去发现、观察自然之美,用真切流畅的文字来传情达意,在他的诗中,不仅有诗境,而且有画境,读者可透过画境去发现诗境,从诗境中产生更浓烈的画意。
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人用淡淡的笔墨,渲染出山居秋日薄暮的动人画面:秋雨初霁,山林幽静闲适,天朗气清,皎洁的明月掩映松间,清冽的泉水在石上奔流,浣纱姑娘带着欢声笑语,正穿过竹林结伴而回,劳动了一天的渔夫也摇桨驶过荷塘而归。
面对如此美境,诗人被深深地陶醉,他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将山居世外桃园般的生活记录下来,以抒发对大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林的飘逸情怀。
二、通过点线结合,把自然景物联系起来,使山水诗具有生动形象的视觉效果中国的绘画,无论怎样变化,归结起来都是以点、线为基础,点是最基本的语言,线是点的延伸,点线的作用不仅用来勾勒轮廓、表现形体,而且是画家用来传情达意的手段,是中国画的生命之源。
王维的山水诗,正是吸收了这种表现手法,通过点与线的结合,线与线的纵横、曲折、交错来写景状物,勾勒出不同的画面,使诗具有生动形象的视觉效果。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用横向的线条描绘茫茫的沙漠、静静流淌的长河,用纵向的线条代表一缕孤烟徐徐上升与天相接,用圆点来表现落日,用点与线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这四种自然景物组织起来,勾勒出一幅荒凉悲壮的塞外之境。
简析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简析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一直为后世之人所推崇。
王维是诗人兼画家于一身,他把诗画艺术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诗中有画,唐代着名诗选家殷璠是最早发现王维诗的这一特点。
他在《河岳英灵集》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玉常景”,但在当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倒是稍晚于他的文坛巨匠苏轼,接过他的主张大旗,登高振臂一呼:“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既成为王维诗的艺术特色,本文现就其形成原因和表现浅论一下。
一、形成原因1.唐代绘画成就的影响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空前繁荣、空前强盛的一个历史时期,这时期社会相对稳定,交通便利,经济繁荣,国力强大,绘画也得到很大发展,绘画已把“韵”和“意”结合在一起。
并影响到诗的创作,使得诗人的诗歌能够因“意”而随类赋彩,再现自然景物;使诗人的诗歌创作一方面非常注重细腻,工致逼真地传移与自然界的象内世界,另一方面也非常注重追求传达事的内在生命特质和气韵。
2.王维本人的艺术素养盛唐特殊的文化背景,开阔了王维的审美视野,拓展了他的思维方式,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诗歌和绘画审美追求一致性,在理论上位王维“融画法入诗法”架起框架,但真正决定王维创作在写景时融画法入诗法的,还是在于他自身的艺术素养。
⑴王维认为最早把诗歌和绘画并提是孔子,认为诗歌与绘画都是跟音乐一样,表现思想的手段,他把绘画与《诗经》中雅颂结合起来,这种对诗歌与绘画功能价值不厚此薄彼的等同观念,直接为诗人扫清了融画法入诗法的障碍。
⑵王维注重对中国古典艺术内在精神的修养,王维的思想兼儒、佛、道三者的影响,并掌握了其内的精髓,并用入诗歌的艺术创作之中,这为其创作时“融画注入诗法”提供理论依据。
⑶王维对诗歌、绘画艺术规律的掌握、运用达到一定的高度。
明代董其昌在《容台别集》卷四《画者》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
当代台湾着名学者徐复观先生说:“王维在文人画中当然有开宗作祖的资格”,可见王维的深韵绘画的真谛。
唐代诗人王维的山水画与诗词艺术相辅相成
唐代诗人王维的山水画与诗词艺术相辅相成介绍在唐代文学史上,王维是一位重要的文人艺术家。
他不仅以其优美的诗词闻名,更以其出色的山水画而广为流传。
王维的山水画与他的诗词艺术密切相连,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本文将详细探讨王维的山水画作品和他的诗词创作之间的关系。
王维的山水画特点1.表现手法多样:王维善于运用轻笔墨、韵味悠长、构图别致等技巧,使得他的山水画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文人氛围。
2.着重写意境:通过对自然景观形态、气氛和情感的捕捉,王维将自然景物融入到自身情怀中,并以抒发内心感受为目的来创作。
3.追求空灵幽雅:王维追求一种超凡脱俗、空灵幽雅的意境表达,在表现自然之美同时也透露出自己的修养和情趣。
王维的诗词艺术特点1.内容丰富独特:王维的诗词内容广泛,既有山水风景描写,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思考与倾诉。
2.语言简练含蓄:王维善于用简洁而深入人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给读者留下无限联想空间。
3.情感真挚温婉:王维的诗词虽然形式短小,但情感却深沉而真挚。
他通过自然景物与人情相结合,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
山水画与诗词艺术之间的关系1.共同追求意境:王维通过山水画和诗词两种不同方式表达自己对自然、生命和情感等方面的追求,并侧重于传达一种意境或氛围。
2.相互补充展现:通过观赏王维的山水画作品,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他创作中所倾注的感情。
同样地,阅读他的诗作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在画中所追求的意境。
3.形成艺术的互补:王维通过山水画和诗词的相互作用,将自然景物与人情交融,让读者不仅能欣赏到美好的自然景观,还能感受到文人心灵的抒发。
结论王维的山水画与诗词艺术之间存在着紧密互动关系。
他以自然为主题,通过不同艺术形式表达出对情感、思考和内在世界的深度抒发。
无论是欣赏他的山水画,还是阅读他的诗作,都能够给人带来心灵上的安慰与启迪。
王维以其别具特色且高度相融合的山水画与诗词艺术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何理解苏轼评价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论述题
如何理解苏轼评价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论述题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苏轼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对于文学艺术的理解与探讨影响深远。
在他的诗歌批评中,常常提及王维这位唐代大诗人。
苏轼赞誉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评价意味着王维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厚的艺术感染力和意境表现力。
在苏轼看来,王维的诗与画相融合,颇具意境,堪称诗画合一的理想典范。
苏轼对于王维的诗歌赞赏源自于他对诗画的深刻理解。
苏轼自幼酷爱文学,对于诗歌艺术有着独特的感悟和把握。
他认为,诗与画同源自于意境之美,都是表现生活、描绘景物的艺术形式。
王维的诗歌作品以灵动的笔触、深邃的境界、细腻的情感赢得了苏轼的青睐,在他看来,王维的诗句仿佛是一幅画,让人感受到画面的明快绝妙。
而王维的画作同样以清新淡雅、意蕴悠远闻名于世,苏轼认为这种诗画相融合、相互映衬的艺术风格正是王维作品的独特之处。
苏轼对于王维的评价也体现了他对于文学与绘画之间的关系的深刻认识。
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诗与画一直被认为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的两种艺术形式。
苏轼认为,诗歌与绘画均是表现生活美学的手段,二者虽然表现形式各异,但内在的审美情感却有着契合之处。
王维的诗歌作品如画,画作如诗,诗画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共同彰显了王维所追求的文学艺术境界。
苏轼认为,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是因为他将诗歌与绘画融为一体,赋予作品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意蕴。
苏轼对于王维的诗画联触评价也体现了他对于文学艺术的追求和创新意识。
在宋代文人中,苏轼以其对于文学的追求和创新的独特见解著称于世。
他认为,文学创作应该超越一般的表面形式,力求达到更深的内涵和更高的境界。
王维的诗歌作品正是符合这一标准的典范,他将诗歌与绘画相融合,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艺术模式,为后人树立了文学艺术的新标杆。
苏轼对于王维的赞誉不仅仅是对于一个诗人的赞美,更是对于文学艺术创新的鼓励和呼唤,为后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苏轼对于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价体现了他对于文学艺术的深刻认识和独特见解。
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几个特点
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几个特点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几个特点王维是盛唐山水诗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绘画史上颇负盛名的画家。
下面小编带来的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几个特点。
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几个特点篇1王维他以诗人兼画家自命:“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王维《偶然作》其六)。
王维在绘画方面的造指对他的诗歌创作有直接影响。
他对自然景物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感受,熔诗画创作的艺术手法为一炉,在诗歌创作中自然地融合了绘画的某些技法,使读者得到“诗中有画”的美感享受。
一,追求神似,以情韵见长。
王维以前,南朝山水诗刻划景物尚形以,尚工巧,缺乏神韵,力求副真细致而失之于雕琢,“颇以繁富国累”(《诗品》)。
到了王维则追求神似,以情韵见长,不着力于细部的描摹刻划,而是从总体上把握,力求给人以浑然一体的印象,淡淡几笔便能勾勒一幅画面,表现一种意境,毫无板滞繁芜之弊。
《汉江临眺》写汉江及两岸风光,“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江水奔腾似涌出天地之外,山色空濛,若有若无,却无意道出是青是紫,是浓是淡。
全诗大笔挥洒,气象雄浑,意境阔远。
《终南山》短短四十字可谓“无所不包”,诗人不着意于山中景物细部的具体刻划,通过几个角度的转换和画面的变化,便将终南山的高峻逶迤、阔大深邃呈于读者目前。
再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莫不是把握和表现景物给人以整体印象。
如果把谢灵运的山水诗比作精雕细琢的工笔画,王维的山水诗则如同淡墨传神的写意画。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王维诗“每从不着力处得之”正是这个意思。
二,“散点透视”画面和谐。
和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一幅画只能有一个透视点)不同,中国传统绘画采用多中心的“散点透视”。
王维熟谙此道并用之于诗中,用画家有眼光观察景物,表现景物,处理景物的远近、大小、主次、疏密诸种关系,非常注意空间的层次和构图。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从远处寒山写到近处秋水,从诗人自己写到暮蝉,继之又写渡头落日,墟里孤烟,远近互衬,层次分明,构成和谐完整的生动画面。
王维《山居秋暝》赏析:诗中有画-画中传声
王维《山居秋暝》赏析:诗中有画-画中传声诗中有画,画中传声;以动显静,空灵优雅———王维《山居秋暝》赏析《山居秋暝》,反映了开元末、天宝初恩师张九龄被逐出朝堂、李林甫窃居相位这一重大政治变故,以及诗人政治上受重挫之后所体现出的高洁志向和理想追求,诗作绘景如画,优雅空灵,表现了一种安逸闲适的隐者情趣,是一首艺术成就很高的五言律诗,值得深加品味。
这是一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山水名篇,是王维在辋川别墅闲居时的杰出喜悦诗作之一。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开篇不言“深山”,却说“空山”,“空”字耐人寻味,确有深意。
这里的“空”字,首先,应是实指环境的寂静喜悦空旷。
山深林幽,似桃源胜境,阵雨方歇,山中的人和花草鸟兽处于一种短暂的静止状态,万籁无声的画面在眼前铺开。
这种幽静虽与后面“归浣女的喧闹”、“下渔舟的动荡”等喧闹喜悦场景,看似有悖常理,其实正好相互反衬,更显得意境十分开阔。
其次,“空”字也是诗人清幽静穆胸怀的抒发。
王维在政治上接连受挫(特别是对受伪职一事,自责不已)之后,一改前期自豪自信、喜悦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雄健、激昂、豪放的诗风,思想上崇佛好道,讲究“四大皆空”、“清静无为”,心灵上追求空明澄澈,生活上亦官亦隐,寄情山水,陶醉自然。
这一点,在王维后期其他诗作中亦能寻求踪迹:“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两处“空”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趣的是,这不同诗篇的两联诗在意境上也能相互辉映。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是写人不见人,是以“响”写静,清幽绝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不着一“人”字,而字里行间却透着抒情主人公的气息。
读者可以想见,空山新雨的“新”,给沉寂的深山带来喜悦,使万物为之一新,充满勃勃生机;蜷缩的树叶,枯萎的小草经“新雨”滋润之后,都舒展开来。
秋天傍晚的天气,也因一场“新雨”而有所改变,清风徐来,让人从闷热烦躁中解脱出来。
这时,一个怡然自得、神清气爽、空灵优雅、志趣高远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凸现在画面上。
结合作品简析王维五言律诗的艺术特色。
结合作品简析王维五言律诗的艺术特色。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画家,他的诗作以五言律诗为主要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首先,王维的五言律诗以描写山水之美为主题,以追求自然和谐之美为目标。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传达出对大自然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他在描绘山水时,常常运用象征手法,以凝练的语言和富有意境的形象,展现出宏大而深邃的意境。
其次,王维的五言律诗注重音韵的处理,以古典气韵和韵律的和谐感为特色。
他善于运用平仄、押韵等技巧,使诗歌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性。
他的诗作常常引发读者的共鸣,读来耐人寻味,更能够引发情感共振。
此外,王维的五言律诗还展现了他悲凉的人生态度和感慨人生离别的情感。
他的作品中常常表达出对时光流转、生命短暂和离别的痛感,以及对人生苦短和世事无常的思考。
这种悲凉和离别情感与他对大自然的倾慕融为一体,形成了王维独特的艺术特色。
综上所述,王维的五言律诗以山水描写为主题,注重音韵的处理,同时展现了他独特的悲凉情感和人生观念。
他的诗作具有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对后世文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点
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点王维的这首诗题目是画,描写的却是画中的山水花鸟。
前两句从色彩和声音出发,描写画中的山色分明与流水无声;后两句描述画面中永不凋零的花卉和不怕人的鸟儿。
短短四句诗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画卷,全诗对仗工整,节奏清晰,韵味十足,读来朗朗上口。
王维的这首诗,既是一首山水诗,又是一幅山水画。
在唐代诗人中,王维是山水诗的杰出代表。
他在山水诗歌的创作中将绘画的技法运用到其中,他以画家的眼光来描绘山水风光,诗意清新淡雅,意境悠远。
在他的诗歌作品创作中,他能更细致地感受、把握自然界美妙的景色,这体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读王维的诗,如同欣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仿佛让人置身于这诗情画意中。
宋代大文豪兼画家苏轼读了王维的诗并欣赏了王维的画后,曾评价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摩诘是王维的字,这既是苏轼对王维诗画风格的总结,又是一种赞誉。
王维山水诗追求一种空灵的意境,诗情和画意的互相渗透。
他把绘画的技法运用到山水诗创作中,他以一个画家的视角出发,对于山水的描绘显得更加形象生动。
当你读王维的诗时,你会经常在你面前看到美丽的风景图片。
在诗人的笔下,这幅画卷展现了山水的深邃、静谧和精致。
如《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如水的月光洒在松林,松林间的清冽泉水,潺潺流泻在山石之上,泉水在月光的辉映下,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闪闪发光。
读到这样的诗句,眼前就是一幅幽清明净的松林月光图卷。
再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的“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诗人描写的是山水原野的深秋晚景,苍翠的青山、缓缓流淌的秋水。
诗人选择的季节和时间,充满了秋天。
秋天的远山充满了色彩的感染力,潺潺的秋水展现了流动的美。
画面生动,动静皆宜,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和谐宁静而又生机勃勃的山水画卷。
王维的山水诗主要是对自然山水幽静美进行描写,他的山水诗在对山水艺术美的创造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善于在诗中构图、着色、讲究动静结合,善于将诗情与画意融合在一起来表达景物的幽静美。
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句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他的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他的画作也同样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王维的诗中,常常可以看到对于画的描绘和艺术的表现,反之亦然。
这种诗画相通、相互交融的表现形式,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了王维诗画并茂的艺术境界。
从王维的诗作中可以看到对画的描绘和表现。
他在《山居秋暝》中写道:“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里生动描绘了春日里山居的景象,其中“拂堤杨柳醉春烟”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春天杨柳婀娜的姿态,犹如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卷被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种诗中对画的描绘,使得王维的诗作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想象力,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画中一般。
而在王维的画作中,同样可以感受到诗的意境和抒情。
他的画作以山水画为主,擅长用墨线勾勒出山石、树木和水流的形态,烘托出一种意境悠远、空灵超凡的境界。
例如《远山图》中的山峦起伏,云雾缭绕,给人以空灵超然之感,恍若身临其境。
这种画中有诗的表现方式,使得王维的山水画更加具有超脱尘世、意境深远的韵味,让观者仿佛置身于诗意画卷之中。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了王维诗画并茂的艺术特点。
这种诗画相通的表现形式,不仅展现了王维卓越的文学和艺术才华,更让人在欣赏他的作品时,能够有声有色地感受到他笔下的意境,体味到他所追求的诗意境界。
正是这种诗与画相得益彰的表现方式,使得王维成为了我国古代文学史和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留下了不朽的艺术传世佳话。
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了他在诗歌和绘画领域的卓越成就,也使得他的艺术作品永存人间、流传千古。
无论是在诗中描绘画,还是在画中表现诗,都展现了王维艺术作品的丰富内涵和跨界表现,让我们能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欣赏他的艺术成就。
结语:王维的诗画并茂,传世千古,激发了无数后人的艺术创作灵感,也成为了我国古代文学和绘画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欣赏他的诗作和画作时,我们不妨用心感受其中的诗意和画意,体味其中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境,让我们与王维的艺术作品在心灵深处相遇,从而获得一场意境非凡的艺术盛宴。
浅谈王维山水诗中“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浅谈王维山水诗中“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我国唐朝时期国土辽阔、国力空前强盛,各民族大融合,不但经济发达、文化繁荣,而且由于开国皇帝的大力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安定。
在开放政策的时代背景下,唐代的诗歌、音乐、舞蹈、服饰、宗教、绘画、建筑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大力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难以逾越的巅峰。
在丰富多彩的大唐文化中,诗歌的兴盛和不断的发展,令人叹为观止。
唐诗流传至今的共有5万多首,有名有姓的诗人就有2000多位,诗歌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的各个领域,是当之无愧的诗歌王朝。
在这浓浓诗风的诗国里,诗人们不仅留下了体现人文风情和意蕴的优美诗歌,也留下了诗人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生命的赞美以及对国家的政治民生的关注。
正是由于他们的这些华丽诗歌,滋养着每个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大诗人大艺术家王维诞生了,他的出现,使中国诗歌的艺术成就在田园领域里又达到一个高峰。
王维(701-761年),字摩洁,太原祁仲山西祁县人。
官至右丞,世称“王右丞”,盛唐著名诗人。
他被诗论家誉为“诗佛”,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在盛唐诗坛鼎足而立.王维出身于五大望族之一的太原王氏,而他的母亲也是出身于五大望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陇西李氏)之一的博陵崔氏,但是由于父亲为官清廉,去世甚早,导致王家的家境日益衰落,所以全家人振兴家族的希望都在王维身上寄托着。
对于王维来说,高贵的出身并没有为他带来优越的物质生活,王维和弟弟们都是由母亲崔氏一手带大。
母亲崔氏信奉佛教,是当时著名高僧大照禅师的弟子,她一生严守佛律清规,常年不沾荤腥,从不穿戴绫罗绸缎。
王维30岁时妻子去世,但他却未再娶,由于少年时代受到母亲的影响,对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至此开始学佛,他道:“一生多少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
王维,经历大唐盛世,身处长安贵族豪门之间,诗风雍容华贵,以清丽内敛的山水禅学,留下了“诗佛”的独特风景。
王维写景诗中数量多、富有特色的是山水诗,在山水诗的创作上,王维是开一代风气的人物,而且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由于王维的诗歌艺术修养很高,在音乐、绘画、书法等方面均具有较高成就,这为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把山水诗创作的艺术技巧发展到更高的水平.王维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
王维诗歌的艺术特点
王维诗歌的艺术特点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他的诗歌作品具有许多独特的艺术特点,其中包括:
1. 唯美主义:王维的诗歌以唯美主义为主要特点,他追求的是诗歌的美感和艺术价值,而不是表达某种主题或思想。
2. 淡泊清新:王维的诗歌风格以淡泊清新为主要特色,他善于运用自然景色来表现人物情感,以及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3. 好用典:王维在其诗歌中广泛使用典故和典型人物,这些典故和人物的形象使他的诗歌更加丰富深刻。
4. 传统文化的继承:王维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具有重要意义。
他常常借助古人的诗词和传统文化的意象,表现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重视艺术表现手法:王维在诗歌中注重艺术表现手法,如运用比喻、象征、排比、叠句、对仗等手法来使诗歌更加美妙动人。
总之,王维的诗歌充满了唯美主义的诗意,以淡泊清新的风格表现自然、生命和人类情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代表。
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导语: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诗人,他的诗歌分前后期。
前期创作显得蓬勃遒劲,振奋昂扬,笔锋犀利,语言铿锵,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形成雄浑壮阔的诗境,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特色。
后期是他艺术上的成熟期,他以娴熟的艺术手法,以精工典雅的辞章,悉心的画面布局,创造了浑融完整的诗歌意境,尤其是他关于山水田园的的描写,显得富有诗情画意,情景交融,意新境美,秀美恬淡。
王维能诗会画,苏轼曾评论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诗,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前人所有论及,?罗马诗人、批评家贺拉斯说:“诗歌就象图画”。
王维生在盛唐时代,受当时灿烂文化的熏陶,有极高的美术和音乐修养。
因此,当他创作诗歌时,就势必比一般人更能精确细致地感受到、把握住自然界美妙的景色,更会用辞设色将之表现出来。
这样就形成了王维的“诗中有画”的艺术风格。
别林斯基曾说过:“诗的本质就在于给不具形的思想以生动的、感性的、美丽的形象。
”形象是文学艺术反映的特殊形式,是作家艺术家审美认识的结果,是他们根据实际生活中的体验、认识创造出来的具体可感而带有强烈情感色彩和具有审美价值的情景。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写雨后秋景,清新宜人,给人一种很美的享受。
这些画面之所以清新、生动、富有诗情画意,得力于他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情感融合一致,给人带来美感,首先就是它的形象生动。
王维写景诗中数量较多并且最富有特色的是他的山水田园诗。
他描写的无论是什么景色,都写得形象鲜明突出,气韵生动,不但将生活中常见的景物描写出不平凡的的外貌,而且每一景物仿佛具有灵魂和情感。
那么王维的诗如何使画面的形象更生动的呢?写景细致,充满生气我国绘画名作《清明上河图》流传至今,以独具的艺术价值及史料价值,受到后人的关注。
它之所以出名,首先就在于它的细致,作品刻划每一位人物、道具。
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
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
诗情画意的完美融合论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谢榛),情固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渗透,并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便产生了诗歇的意境。
王维以诗人的敏感,以画家的慧眼去摄取最能表情达意的景物,并加以经营结构,组成和谐的画面,同时,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入画的景物中,借助富于美感的事物,把较为抽象的情表达得形象含蓄,诗味淡泊,使人读之悠然神远。
例如<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月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诗的前六旬纯写景,然无一处不流露诗人的心情,可以说景中融入了他“晚年惟好静”的情趣,最后一句“安禅制毒龙”,便是诗人心迹的自然流露,他沉湎于佛学的恬淡心境隐含其中,描绘出山林古寺幽静,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
又如<归嵩山>中,“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这一联运用了寓情予景的手法。
两句十字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嘎的图画。
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
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这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越发凄清的心境。
王维的山水诗擅长用同一种景物在不同的画面中表达不同的情感。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里的“长啸”和“飒飒松上雨,潺潺水中流,静言深溪里,长啸高山头”中的“长啸”,二者虽然都抒发强烈的情感,但前者表达一种寂寞忧伤的感情,后者则是诗人陶醉在这美景之中的消忧。
这里的“明月”也不同子“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瞑))中的“明月”。
前者在图画中一直占突出位置,它是诗人孤寂的慰藉;后者则是“归浣女”、“下鱼舟”画面中出现的陪衬景物,是诗人恬静心情的表露。
王维的诗淡雅、清逸,但并不缺乏激情。
黄宗羲在‘景州诗集序>中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日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
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导语: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诗人,他的诗歌分前后期。
前期创作显得蓬勃遒劲,振奋昂扬,笔锋犀利,语言铿锵,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形成雄浑壮阔的诗境,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特色。
后期是他艺术上的成熟期,他以娴熟的艺术手法,以精工典雅的辞章,悉心的画面布局,创造了浑融完整的诗歌意境,尤其是他关于山水田园的的描写,显得富有诗情画意,情景交融,意新境美,秀美恬淡。
王维能诗会画,苏轼曾评论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诗,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前人所有论及,?罗马诗人、批评家贺拉斯说:“诗歌就象图画”。
王维生在盛唐时代,受当时灿烂文化的熏陶,有极高的美术和音乐修养。
因此,当他创作诗歌时,就势必比一般人更能精确细致地感受到、把握住自然界美妙的景色,更会用辞设色将之表现出来。
这样就形成了王维的“诗中有画”的艺术风格。
别林斯基曾说过:“诗的本质就在于给不具形的思想以生动的、感性的、美丽的形象。
”形象是文学艺术反映的特殊形式,是作家艺术家审美认识的结果,是他们根据实际生活中的体验、认识创造出来的具体可感而带有强烈情感色彩和具有审美价值的情景。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写雨后秋景,清新宜人,给人一种很美的享受。
这些画面之所以清新、生动、富有诗情画意,得力于他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情感融合一致,给人带来美感,首先就是它的形象生动。
王维写景诗中数量较多并且最富有特色的是他的山水田园诗。
他描写的无论是什么景色,都写得形象鲜明突出,气韵生动,不但将生活中常见的景物描写出不平凡的的外貌,而且每一景物仿佛具有灵魂和情感。
那么王维的诗如何使画面的形象更生动的呢?写景细致,充满生气我国绘画名作《清明上河图》流传至今,以独具的.艺术价值及史料价值,受到后人的关注。
它之所以出名,首先就在于它的细致,作品刻划每一位人物、道具。
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
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
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诗歌吧,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诗歌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王维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同时以诗歌阐禅悟道。
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诗诗如画卷、美不胜收,其诗画合一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山水诗中。
苏轼(《东坡志林》)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把绘画的精髓带进诗歌的天地,以灵性的语言,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传神之作。
他的山水诗关于着色取势,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雨中蓝色绿堪染,水上有飞花红欲燃。
”(《辋川别业》)“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 王维的山水诗关于结构画面,使其层次丰富、远近相宣,乃至动静相兼、声色俱佳,更多一层动感和音乐美,如《山居秋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首联,写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
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目前。
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
颔联,“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
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纯美诗境。
此种禅意非隐居者莫属,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颈联,由写景转为写人。
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
尾联,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通观此诗,可谓有远景近景,仰视俯视,冷色暖色,人声水声,把绘画美、音乐美与诗歌美充分地结合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诗画相融的艺术特色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领袖,他的诗至今虽历经千年,仍影响深远,其艺术魅力在于他能把诗歌和绘画两种不同的艺术融合在一起,创作出和谐优美,清新明快的山水田园诗,这是其诗最基本、最重要的艺术特色,也是他区别于其他诗人而具有的独特个人风格。
王维的山水诗语言清新流畅,旋律和谐优美,描绘景物声情并茂,动静相宜,用词遣句精炼准确,具有多方面的艺术特色。
但我以为,他的诗最具艺术魅力之处在于诗中有画,这是其诗最基本、最重要的艺术特色,也是他区别于其他诗人而具有的独特个人风格。
宋代文豪苏轼在欣赏王维的诗画时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样的评价是很恰当的,因为王维不仅是具有深厚文学基础的诗人,而且是精通绘画理论和技法的画家,在他运用文字创作的同时, 会用画家的眼光去观察自然,运用绘画中的点线、色彩、结构等技法去精确、细致、详尽地描绘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以画意入诗,用富有形象性的绘画手段来突破文字间接性的局限,使诗具有直接性,具体性,可感性的特点,从而缩短了读者由文字概念演化为具体形象的思维过程,使诗中所描绘的景物更为生动具体、形象鲜明,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
本文拟从绘画的意境、点线、色彩、构图等方面来探讨王维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诗画相融的艺术特色。
一、用明净淡雅的白描手法,勾勒出山水田园空灵剔透,清新俊逸的优美意境
“意境”,是我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构成艺术美不可缺少的因素。
何谓“意境”,历来都有不同的解释,但归结为“意”和“境”。
“意”泛指人的思想情感,“境”则是欣赏者通过艺术家所提供的现象去联想而获得的无限的境界。
中国艺术历来都是以表现主体精神为主,重传神和写意,因此,“意境”的构筑是中国艺术家毕生追求的最高目标。
明朱承爵云:“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澈,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
”而王维早已深谙其中道理,他善于用画家的视野去发现、观察自然之美,用真切流畅的文字来传情达意,在他的诗中,不仅有诗境,而且有画境,读者可透过画境去发现诗境,从诗境中产生更浓烈的画意。
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人用淡淡的笔墨,渲染出山居秋日薄暮的动人画面:秋雨初霁,山林幽静闲适,天朗气清,皎洁的明月掩映松间,清冽的泉水在石上奔流,浣纱姑娘带着欢声笑语,正穿过竹林结伴而回,劳动了一天的渔夫也摇桨驶过荷塘而归。
面对如此美境,诗人被深深地陶醉,他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将山居世外桃园般的生活记录下来,以抒发对大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林的飘逸情怀。
二、通过点线结合,把自然景物联系起来,使山水诗具有生动形象的视觉效果
中国的绘画,无论怎样变化,归结起来都是以点、线为基础,点是最基本的语言,线是点的延伸,点线的作用不仅用来勾勒轮廓、表现形体,
而且是画家用来传情达意的手段,是中国画的生命之源。
王维的山水诗,正是吸收了这种表现手法,通过点与线的结合,线与线的纵横、曲折、交错来写景状物,勾勒出不同的画面,使诗具有生动形象的视觉效果。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用横向的线条描绘茫茫的沙漠、静静流淌的长河,用纵向的线条代表一缕孤烟徐徐上升与天相接,用圆点来表现落日,用点与线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这四种自然景物组织起来,勾勒出一幅荒凉悲壮的塞外之境。
“千里横黛色, 数峰出云间”《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就是利用纵横相交的线条来表现乡间的宁静而富有生气,以及山色的苍翠。
“安知清流转,偶于前山通”《蓝田山门精舍》, 则用曲线来勾勒溪水在山中蜿蜒流淌的姿态。
此外,王维还喜欢用复杂交错的线条来构图,如“山中燕子龛,路剧羊肠恶。
裂地竞盘屈,插天多峭�。
瀑泉吼而喷, 怪石看欲落……”。
利用曲折的线条表现燕子龛之路的崎岖险恶以及泉水的汹涌;用纵横斜直的线条勾勒笔峭的大山、怪石,这些线条之间又相互交错,突出了燕子龛的险要。
三、利用色彩的浓淡、明暗、冷暖等变化来传情达意
用色的方法是中国绘画的主要技法之一,南齐谢赫提出的绘画“六法”中就提到“随类赋彩”;南朝宋宗炳《画山水序》中提出了“以色貌色”。
他们都概括了中国画色彩方面的基本原理,就是绘画的色彩应按照不同的具体物象,而给以具体的表现。
“赋彩”要随类而“赋“,所谓“类”,即物象固有色。
在诗中,王维有大量的色彩描写。
如“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晚望》中的“白水”、“碧
峰”;“紫梅发初偏,黄鸟歌犹涩”《早春行》中“紫梅”、“黄鸟”等,把自然界丰富多变的色彩融化在诗中,形成一幅幅具有大自然气息的画面。
中国的设色山水画,从色彩的浓淡上分为青绿山水和浅降山水。
由于年代久远,王维的绘画真迹已不复存在,至今留存下来的《雪溪图》、《江山雪霁图》均为后人伪托,他在绘画上的设色特点,我们虽然无缘看到,但他诗作上对色彩的把握,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就是浓妆淡抹总相宜。
如《辋川别业》:“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浇及种春田,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就如一幅青绿山水画。
画面主要用石青、石绿渲染山水、碧草, 用朱砂来表现桃花的骄艳,使画面极之妍丽,浓纤得中,表现了辋川山清水秀,绿草如茵,鲜花烂漫,一片生机勃勃的气象。
诗人用鲜艳明亮的色彩,描绘家乡的美景,深深体现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以及眷恋之情。
而在王维的诗中,更为多见的是设色淡雅清幽的水墨作品。
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诗人用水墨、淡彩渲染出一幅极具艺术效果的乡村黄昏日落图,这种如诗如画,没有喧哗、没有争斗的生活环境,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