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合集下载

中医大辞典

中医大辞典

中医大辞典中医,又称传统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医学始于古代,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治疗方法,被视为中华文明珍贵的遗产之一。

1. 概述中医大辞典是对中医学理论、经方、诊疗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全面收录和整理的工具书,旨在为中医学爱好者提供全面准确的参考资料。

中医大辞典内容涵盖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中医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药物功效等方面的知识。

2. 中医基本理论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强调动态平衡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气血津液理论阐述了人体内部各种物质的生成、运行和代谢规律;脏腑经络学说揭示了脏腑器官之间的功能联系和气血运行的路径;病因病机学说主要讨论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病理机制。

3. 经方和诊疗中医治疗主要依赖于中药、针灸、推拿、气功等方法。

经方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医书,记载了丰富的药物组方和治疗方法。

诊疗分为望闻问切四诊,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确立病情诊断和治疗方案。

4. 中医大辞典的意义中医大辞典是中医学界的重要参考工具,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临床实践意义。

通过学习中医大辞典,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和临床应用,提高中医医师和研究人员的专业水平,促进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

结语中医大辞典作为中医学领域的权威参考书,对于传播中医文化、促进中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学习中医,将中医学的智慧传承下去,造福人类健康。

中医知识大全

中医知识大全

中医知识大全中医是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在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

它基于一系列理论和实践,包括中草药、针灸、推拿和饮食疗法等,旨在维持人体的平衡和健康。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医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常见疗法,帮助您了解中医的综合知识和应用。

一、中医的基本概念中医的核心概念包括“阴阳”和“五行”。

阴阳理论将事物分为两个相对和互补的极端,如寒热、虚实、内外等,中医认为健康依赖于阴阳的平衡。

五行理论则将自然界和人体的变化分为五个元素,即木、火、土、金、水,每个元素都与脏腑器官和情绪状态有关。

二、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

望诊是通过观察皮肤、面色、舌苔等来判断病情;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咳嗽声等来辨识病因;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流来了解症状和病史;切诊是通过触摸脉搏来判断体内的阴阳、气血状况。

三、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最常见的包括中草药、针灸、推拿和饮食疗法。

中草药是使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来治疗疾病。

针灸是运用细针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

推拿是利用手法按摩身体,促进气血的循环和疏通经络。

饮食疗法则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食物的性味,来维持身体的健康。

四、中医的应用领域中医在各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对于慢性病、疼痛、免疫系统失调、内分泌失调等有良好的疗效。

此外,中医也可以帮助改善心理健康、促进养生保健,提高整体身心的健康水平。

五、中医的现代发展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医正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医学模式。

许多现代研究已经证实了中医的药物和疗法的功效,使中医在国际上获得了更大的认可。

总结:中医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医学,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的基本概念、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和应用领域都体现了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医疗理念。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中医的现代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健康选择。

中医简介资料

中医简介资料

脏腑经络学说与中医诊断治疗
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 括脏腑和经络两个方面
• 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包括五 脏、六腑、奇恒之腑等 •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经 脉、络脉等
脏腑经络学说在中医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 用于分析病因,指导临床治疗 • 用于指导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的应 用
CREATE TOGETHER
DOCS
DOCS SMART CREATE
中医简介
01
中医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中医的起源及其背景
中医起源于原 始社会,最早 可追溯到神农
氏时期
01
• 神农氏尝百草,寻找草药治 疗疾病 • 中医的最早雏形——“草 药疗法”逐渐形成
夏商周时期, 中医逐渐发展, 出现了针灸、 推拿等治疗方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发展
• 中医现代化: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医理论、治疗方法等 • 现代医学中医化:借鉴中医的理念、方法,发展现代医学
中医在疾病治疗中的独特优势
中医在治疗慢性病方面的优势
• 针对病因、病机进行治疗,疗效稳定 • 药物副作用相对较小,适合长期服用
中医在治疗亚健康状态方面的优势
• 调整身体机能,提高抵抗力 • 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发生

02
•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体 系的奠基之作 • 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在中 医中逐渐成熟
春秋战国时期, 中医理论体系 不断完善,形 成了阴阳五行、 脏腑经络等理

03
•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 临床治疗的基础 • 医学家如扁鹊、华佗等对中 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医的发展历程及重要时期
秦汉时期,中医理论体系基本确立, 治疗方法更加丰富

对中医的看法

对中医的看法

对中医的看法
我对中医的看法:
1、中医注重保持身体平衡:中医以调理人体内环境平衡和内药外敷等方法以疗法疗治身体疾病,强调以防为主,致力于保持人体和谐,鼓励推进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增强身体抵抗力。

2、中医的理论源远流长:中医药来源于东汉时期,以“黄帝内经”为核心,是由古老的传统医学理论经过几千年不断演变发展而成,在今天仍然在实践和研究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3、中医临床经验丰富:中医家们研究发展出了相当完备的临床诊断方法,从就诊��理的时候就能观察到患者的病情和人体的状况,此外中医还有辨证论治、穴位推拿、针灸、药熏拔等疗法。

4、中医药的药物组成复杂:中医的处方大多都属于大量的药物组合,他们的组合要经过多层次的考量,大多数组合在很多方面有着深刻的协调性,而且大部分药物成分使用之前都要经过处理便于服用以维持身体健康。

5、中医急症时应有注意:虽然中医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但是正如此前所说,中医既然能疗愈传统疾病,就可能治疗新出现的新生疾病,如果发生急症时也应当同时进行西医和中医双重治疗,以最大程度的救治患者。

6、大多数人如果有慢性病症,中医的治疗效果良好:内病外治,以调整身体机能与人体免疫力结合的方式来达到预防疾病及治疗的目的。

7、中医的思想和上古文化的影响:中医治未病,顾全身体,结合养生保健,目标是调整机能和恢复全身健康,同时推崇上古文化,认为处理问题和解决纠纷的原动力来自自然,它也崇尚自然界的和谐与自我完善。

8、中医应尊重前人的理论:传统的中医理论是由一大批著名的医学家传承的,因此,中荒应当尊重和继承他们对人体机能的研究结果,而不是倚重现代科学技术,以达到更好的诊疗效果。

中医的基本概念

中医的基本概念

中医的基本概念
中医是指中国传统医学,它是在中国古代的医疗实践和理论研究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医学体系。

中医的基本概念包括:
1.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基础。

阴阳是世界上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和力量,它们在人体内相互作用,形成了各种生命现象。

2. 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人体的重要物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气指体内能量,血指运输营养的物质,津液则指润泽全身的液体。

3. 脏器经络:中医将人体的脏器视为重要的生命活动中心,而经络则是脏器互相联系的通道。

经络系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

4. 异常症状:中医强调从整体、个体、环境、情志、营养等多个方面综合分析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症状表现,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5. 中药治疗:中医认为药食同源,药物的疗效与人体自身的生命力密切相关。

而中药治疗则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选用不同的中药组方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促进病情的康复。

中医的雅称

中医的雅称

中医的雅称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它深刻地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自然科学和实践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方法。

中医的雅称有许多,其中包括了以下这些:1. 中医学:中医学是中医的学术门类的统称,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经验和文化价值的载体。

中医学包括中医基础理论、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的知识。

在中国,中医学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

2. 中医药:中医药是中国传统药物学的一种,它包括中草药、中药制剂、针灸、拔罐、艾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中医药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是基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积累的,具有独特的疗效和治疗特点。

3. 中医师:中医师是指掌握中医学知识和技能,从事中医诊疗、治疗、预防工作的专业人士。

中医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中医学理论基础,熟练的临床操作技能,以及一定的临床经验。

中医师在中医临床工作中承担着重要的治疗和保健职责,是中医传统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是中国古代医学文化的代表,它涵盖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临床技术、经典著作、医家思想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药文化对中国古代医学的传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中医学的精神支柱和文化传统的载体。

5. 国医大师:国医大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中医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中医专家和学者所授予的最高荣誉。

国医大师在中医学理论、技艺、医案、教学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成就,被誉为中医学的伟大贤士,是中医学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人物。

6. 中医经典:中医经典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是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

中医经典包括《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等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对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医的雅称丰富多样,彰显了中医学理论的深厚内涵和丰富内涵,同时也凸显了中医学在医学界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和壮大,相信中医的雅称会在未来得到更多的传承和发扬。

中医在医学中的地位

中医在医学中的地位

中医在医学中的地位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古老而丰富的医疗知识和经验。

作为一种独特的医学体系,中医在当代医学中的地位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中医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等方面来探讨中医在医学中的地位。

一、中医的历史渊源中医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文明。

早在古代,我国的祖先就注意到人类健康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通过长期观察和实践,逐渐形成并丰富了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

中医所依据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这些理论不仅对医学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表现出中国古代智慧的独特风貌。

二、中医的理论基础中医理论基础包括了多个方面,其中最核心的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方式。

中医注重通过全面观察和分析患者的身体状况,从而得出疾病本质和病因的结论。

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互根互用”以及“五行相生相克”等概念,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与现代医学中的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的研究成果有一定的契合点,为中医在医学中的地位提供了理论支撑。

三、中医的实践应用中医理论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实践应用。

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使用四诊法,中医医生可以获取更全面的病情信息,并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疗法多种多样,包括针灸、中药治疗、推拿按摩等。

这些方法在改善人体功能、促进康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中医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在现代医学领域,中医作为一种可与西方医学并行的医学体系,其地位逐渐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认可。

一方面,中医在治疗某些慢性疾病、症状缓解等方面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

另一方面,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科学研究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中医药资源的开发和临床实践的深入,为中医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提供了积极的支持。

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推动下,中医在全球范围内也逐渐受到重视。

许多国家和地区已开始引入中医服务,以拓宽人们的医疗选择。

中医的国际传播有助于促进不同医学体系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医学的全球进步。

中医对我国的意义

中医对我国的意义

中医对我国的意义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民族医药文化和医学智慧。

几千年来,中医在我国人民的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在医疗领域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也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本文将探讨中医对我国的意义,并分析其在不同方面的贡献。

一、中医传承文化中医学说源远流长,起源于黄帝时期,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中医以中草药、针灸、推拿、气功等方法为主要治疗手段,融入了道家、儒家、佛家等哲学思想,并与汉族的饮食文化、礼仪习俗相结合,形成了丰富多元的中医文化。

传统中医理论的精髓如中医四气说、阴阳学说、经络学说等,都是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代相传,属于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医文化不仅是一种医学理论体系,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体现。

中医注重养生、调理,提倡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追求内外兼修、身心统一的理念,与现代人们对健康、平衡生活的追求相契合。

通过中医传承文化,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身身体的需求和特点,并借鉴中医的养生方法,提升自身的健康水平。

二、中医在医疗领域的贡献中医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对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疾病预防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医药在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主要的医疗手段,特别是在农村和西部地区,中医药仍然是人民群众获得基本医疗的主要途径。

与西医相比,中医注重整体观察、辨证施治,更注重个体化的治疗和预防。

中医可以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疾病特点,采用草药调理、针灸推拿等方法来促进机体的自愈能力,从根本上解决疾病问题。

此外,中医对于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也有独到之处。

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能够从整体上分析疾病的本质和发生机制,通过调理气血、平衡阴阳来治愈或缓解一些西医难以治愈的慢性病。

在某些特殊的疾病领域,如中风、脑瘫等,中医疗法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三、中医对中华民族的身体健康保障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不仅对个体的身体健康有所帮助,也对整个民族的身体健康起到了保障作用。

中医药产业是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福祉有重要影响。

中医基本概念

中医基本概念

中医基本概念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而中医基本概念则是中医理论的基石,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都是必须了解的。

本文将围绕中医基本概念展开阐述,分步骤介绍其概念及相关内容。

第一步: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中医的整体观念认为人的生理、病理现象都是由于正常生理活动的变异和病理失调所引起的。

中医学强调预防保健,注重调理和修养,讲究“以调为主,以药为辅”,这是中医学独特的贡献。

第二步:中医的病机观念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的荣卫精气、五脏六腑以及经络等因素紧密联系,并在人体内交错流通,因此中医学强调维护人体各个器官的平衡,例如通过针灸、理疗、按摩等手段调理人体功能。

同时,中医研究病因、病机,将疾病归为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多种类型,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

第三步: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听、问、切四个方面。

望就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形态、姿态等,诊断疾病。

听就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腹音等,得出患者身体状况。

问就是通过询问患者病史、症状等信息,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切就是通过按压患者的腧穴、经络等部位,检查脉象,探测患者的体质、病情等。

第四步: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艾灸等多种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是中医学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中草药和中成药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针灸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是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节人体机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推拿也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手段,是通过推、拿、揉、捏、撞等手法,促进气血循环,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艾灸则是中医药物治疗的辅助方法,由于艾香味具有温热的特性,可通过刺激穴位,起到祛寒、散寒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医的整体观念、病机观念、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均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都是无可替代的。

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应该在当今医学发展的背景下,发扬光大。

中医—搜狗百科

中医—搜狗百科

中医—搜狗百科中医,又称传统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其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中医学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医学实践,并通过长期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探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医学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等为理论基础,包括诊断、治疗、预防疾病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学的特点之一是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和系统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病理变化往往不仅仅局限于一个部位。

因此,中医师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注重分析病人全面的病史、症状和体征,以综合的方式进行辨证施治,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这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方法,使中医学在许多疑难杂症的治疗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或五行失调。

因此,中医医师在治疗疾病时,会选择一些能够调节阴阳、五行的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草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

其中,草药治疗是最为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中草药具有较多的种类,针对不同的病症有着不同的治疗功效。

针灸则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来调节阴阳,促进气血流通,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推拿和气功则通过按摩和呼吸练习来调节人体的气血流动。

这些治疗方法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除了草药治疗、针灸、推拿和气功等传统疗法外,中医学还发展了一些辅助疗法,如中药煎煮技术、草药汤包制备技术、穴位定位技术等。

这些辅助疗法的发展,使中医学的治疗手段更加丰富和灵活,符合现代疾病的特点和需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学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学在许多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如慢性疾病的治疗、健康养生、妇科疾病的看病治疗等。

同时,许多国家和地区还在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实践,致力于将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优势相结合,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然而,作为一门自成体系的医学学科,中医学仍然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困境。

中医术语大全

中医术语大全

中医术语大全1. 阴阳:宇宙和人体两种相互对立又统一的力量,阴为负极、寒凉、内向、静止;阳为正极、热燥、外向、活动。

2. 气血:中医理论中,气是人体功能活动的能量来源,血是营养物质的载体。

3. 五脏六腑: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4. 经络:类似于血管系统的经络网络,贯穿全身,起着调节气血运行和沟通机体各部位的作用。

5. 脉搏:通过触摸患者脉搏来判断身体状况,根据脉象的变化判断体内阴阳气血的平衡情况。

6. 病因病机:疾病发生的原因称为病因,疾病发展演变的过程称为病机。

7. 虚实:诊断中常用的概念,虚指机体功能失调、能量不足,实指机体有异常的实质性变化。

8. 中药:使用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等材料制成的药物,调节人体阴阳、气血平衡,治疗疾病。

9. 针灸:中医特有的治疗方法,通过针刺穴位来调整和平衡身体的阴阳、气血。

10. 推拿:中医传统按摩疗法,通过手法刺激经络和穴位,调理气血、舒筋活络。

11. 拔罐:一种通过在皮肤上制造负压,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排毒的疗法。

12. 刮痧:用刮痧板或其他工具,在皮肤上施加力量,刺激经络,改善血液循环。

13. 艾灸:利用艾绒或艾条燃烧产生的热量熏烤或灼烧特定穴位,以温通经络、散寒止痛。

14. 正气:指人体健康状态下的正常生命活动,与抵抗疾病有关。

15. 病邪:指外界或内部因素引起的病理性因素,影响人体健康。

16. 痰湿:中医术语,指体内湿气过重,导致症状如浮肿、困倦、食欲不振等。

17. 湿热:中医术语,指体内湿气和热气结合,表现为炎症、口渴、尿黄等症状。

18. 风寒:中医术语,指由风和寒气引起的疾病,表现为恶寒、发热、鼻塞等症状。

19. 风热:中医术语,指由风和热气引起的疾病,表现为发热、喉咙疼痛、口渴等症状。

20. 血瘀:中医术语,指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疼痛、淤血等症状。

21. 气郁:中医术语,指气滞不畅,导致情绪不稳定、胸闷等症状。

中医标准分类

中医标准分类

中医标准分类
中医学科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 中医基础理论:这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包括《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理论体系。

2. 中医临床专业:这是以诊断和治疗疾病为主要任务的学科,包括多个专业领域,如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等。

此外,中医还可以分为经方中医和时方中医。

经方中医是通过六经辩证的方法来治疗疾病,有时候喝一剂汤药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时方中医则主要集中在家传中医,开药有汤头,治疗效果颇好,但是有个问题就是某些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一旦停药还会反复。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详细信息,建议查阅中医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中医的简介详解

中医的简介详解

中医的简介详解中医是中国特有的医学体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它不仅是一个独特的医学体系,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传承和智慧积淀。

中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为世界医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中医的起源与发展中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是中国古代民众积累出来的宝贵经验。

按照传统说法,中医的奠基人是黄帝,他是古代中国的一位伟大统治者。

黄帝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自然、人体和疾病等多方面的经验总结,形成了中医的基本理论体系。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中医日臻完善,成为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

二、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医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以及脏腑学说等。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相互作用而成,人体也是如此。

阴阳平衡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五行学说则将宇宙万物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它们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有一套络脉系统,负责输送气血和调节人体的功能活动。

脏腑学说则将人体的器官划分为脏腑,每个脏腑都有特定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规律。

三、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来判断疾病的病变部位。

闻诊则是通过听取患者自述的病情及其它相关症状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程度。

问诊是中医医生与患者的对话过程,通过问询患者的病情及其它相关情况来了解疾病的发病原因和发展规律。

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了解脉搏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属性和肢体脏腑的功能。

四、中医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中医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辨证论治和调摄阴阳。

辨证论治是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因以及病机等,结合中医的理论体系来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调摄阴阳是要求医生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生活方式等,通过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疗法、中药汤剂疗法等。

其中,中药汤剂疗法是中医治疗的核心方法之一,通过中药的配伍和煎煮等制剂过程,发挥药物的最大疗效。

中医和中药的资料

中医和中药的资料

中医和中药1. 中医的概念和特点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起源于古代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与西方医学不同,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器官之间相互关联,任何疾病都是由于这种平衡被打破所致。

中医的特点包括: - 辩证施治: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环境等综合因素进行辨证论治。

- 综合治疗:中医采用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草药、推拿、气功等结合使用。

- 强调预防:中医注重预防疾病,通过调整饮食、锻炼身体等方式提高人体免疫力。

2. 中药的起源和分类中药是指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天然植物、动物和无机物等。

它是中医治疗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起源中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最早的中药记载可以追溯到《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等古籍。

古代医师通过观察动植物对人体的影响,逐渐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

2.2 分类中药按来源可以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大类。

•植物药:主要由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部分制成。

如人参、黄芪、川芎等。

•动物药:主要由动物的器官或分泌物制成。

如麝香、牛黄、鹿茸等。

•矿物药:主要由天然矿石或矿物质制成。

如硫黄、雄黄等。

此外,中药还可以按其性味和功效进行分类,如寒凉药、温热药、解毒药等。

3.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关系中医与现代医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3.1 经验传承许多中医理论和方剂经过千百年的实践,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这些经验和知识对现代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2 研究交流现代医学通过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发现了许多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物质。

同时,中医也从现代医学中吸取了许多先进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3.3 综合应用在一些疾病治疗中,中医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例如,在癌症治疗中,放化疗常常会导致患者身体虚弱,而中医草药可以帮助患者提高免疫力、缓解副作用等。

4. 中医和中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中医和中药不仅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可。

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和针灸治疗学

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和针灸治疗学

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和针灸治疗学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凭借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体系,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而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以及针灸治疗学则是中医学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几个临床学科。

本文将分别对这些学科进行简要介绍。

中医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内脏疾病的中医学科。

它基于中医理论,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从整体和个体的角度来认识和治疗疾病。

中医内科学强调个性化的治疗方式,注重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以及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中医外科学则是研究外科疾病的中医学科。

相比于西医外科学,中医外科学注重以整体观念来认识疾病,并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进行治疗。

在中医外科学中,病因论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辨证施治,寻找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利用中药、中成药等中医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妇科学是研究妇科疾病的中医学科。

由于妇科疾病与女性的生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密切相关,中医妇科学着重从整体、综合的角度来看待妇科疾病。

在治疗上,中医妇科学强调调整内分泌平衡,改善气血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中医儿科学是研究儿童疾病的中医学科。

在中医儿科学中,考虑到儿童生长发育的特殊性,治疗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中医儿科学注重整体观念,通过辨证施治来治疗儿童疾病。

此外,中医儿科学还强调预防为主,通过中医养生保健,增强儿童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针灸治疗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疗法之一。

针灸治疗学以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针具,刺激穴位和经络,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或缓解病症的效果。

针灸治疗学不仅可以治疗某些特定的疾病,还可以改善人体的整体健康状态。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和针灸治疗学作为中医学中的重要学科,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们通过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帮助人们更好地治愈疾病,维护健康。

我们应当高度重视这些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知识大全

中医知识大全

中医知识大全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起源于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医主要通过观察、诊断、治疗人体的生理、病理和疾病,来保护身体健康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知识:
1. 中医学基础:中医学的基础包括辨证论治、经络、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概念。

2.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最核心的思想之一,即根据不同的患者身体情况、病症和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3. 经络:经络系统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穴位、经络、气血等概念。

4.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认为人体和自然界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5. 针灸:针灸是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来调节气血、治疗疾病。

6.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服用中药来调节身体的平衡,治疗疾病。

7.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的一种物理治疗方法,通过按摩、推拿等手法来调节气血、促进身体的康复。

8. 预防保健:中医注重预防保健,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有关,提倡通过饮食调理、体育锻炼、气功等方法来保持身体健康。

9. 方剂:方剂是中医的经典之一,包括一系列治疗疾病的方剂,
具有较好的疗效。

10.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著作之一,包含了中医理论的基本原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以上是中医的一些基本知识,当然中医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内容,包括针灸、气功、中药、推拿等。

中医行医准则

中医行医准则

中医行医准则摘要:一、中医简介二、中医行医准则概述三、中医行医准则的具体内容1.精研医学,勤奋实践2.医德高尚,廉洁奉公3.尊重生命,全力以赴4.因病施治,辨证论治5.传承创新,博采众长四、中医行医准则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作用正文: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拥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理论为基础,运用中草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治疗疾病,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医行医准则是中医从业者遵循的行为规范,涵盖了医学研究、临床诊疗、医德医风等方面。

这些准则旨在保障患者利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推动中医事业的发展。

1.精研医学,勤奋实践中医行医准则要求医者首先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

这需要医者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同时,中医强调实践,要求医者在临床诊疗中积累经验,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形成独特的诊疗风格。

2.医德高尚,廉洁奉公医德是中医行医准则的核心。

医者应具有高尚的医德,对待患者一视同仁,不论贫富贵贱,都要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此外,医者还应保持廉洁,拒绝接受患者及其家属的馈赠,维护医学的纯洁性。

3.尊重生命,全力以赴生命是至高无上的,中医行医准则要求医者尊重生命,把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在临床诊疗中,医者要全力以赴,尽最大努力为患者解除病痛,挽救生命。

4.因病施治,辨证论治中医治疗疾病强调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即因病施治。

医者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此外,中医还强调辨证论治,要求医者运用中医的理论和方法,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诊断。

5.传承创新,博采众长中医有着丰富的传统理论和实践经验,医者要传承这些宝贵的遗产,使之发扬光大。

同时,中医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医者要博采众长,吸取现代医学和其他学科的先进成果,丰富和发展中医的理论体系。

在现代社会,中医行医准则对于保障患者权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的详细介绍(精选)

中医的详细介绍(精选)

中医的详细介绍概述:中医,又称传统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其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体系。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注重平衡和调和,通过调节人体的供求关系,以治疗疾病和维护健康。

1. 历史渊源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远古时期,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

《黄帝内经》被认为是中医发展的里程碑,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经验。

中医的传承与发展,经历了多个朝代,不断吸纳世界其他文明的医学成果,形成了独特而完整的理论体系。

2. 理论基础中医理论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等。

其中,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两大对立而统一的基本元素构成,维持着动态的平衡;五行学说将自然界和人体分为五行(金、木、水、火、土),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经络学说强调人体存在着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穴位的刺激来调节身体的功能;脏腑学说将人体内脏器官视为独立的功能单位,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

3. 诊断方法中医注重辨证施治,通过全面而细致的诊断方法来确定病因、辨别证候。

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面色、舌苔、目光等来获得病情信息;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咳嗽等来判断病情;问诊则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疾病史等,借助患者口述来了解病情;切诊是通过触摸脉搏的形态、频率等来判断病情。

4. 治疗方法中医治疗包括药物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和中药疗法等。

药物疗法是使用中草药、动物和矿物等制成的药物进行治疗,中药的用药原则包括辨证施治、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等;针灸疗法是采用针刺经络和穴位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推拿疗法是以手法按摩人体的特定部位,促进气血运行,调理身体;中药疗法是指通过中草药的外用或内服来治疗疾病。

5. 预防和保健中医注重预防和保健,强调个体的整体平衡。

常用的保健方法包括调整饮食结构,遵循中医的饮食养生原则;适度运动,保持身体的柔韧性和活力;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进行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

中医被称为国医

中医被称为国医

中医被称为国医中医在中国历史悠久,被称为国医。

它不仅在中国久经考验,治疗各种疾病,而且在国际上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认可。

中医药学是一门独特而深奥的学科,它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中医学理论的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这种相互作用使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平衡状态。

而五行学说则将人体分为五脏六腑,每个器官都与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相应。

这些理论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框架和指导。

二、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有四诊法,即望、闻、问、切。

望指观察患者外部表现,例如面色、舌苔等。

闻指倾听患者的声音、呼吸等。

问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

切指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身体的状况。

这些方法综合运用,可以帮助中医医生准确确定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和中草药疗法。

药物治疗是中医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中药的配方来治疗疾病。

中医注重整体调理,鼓励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等。

针灸疗法是中医的独特疗法,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和平衡气血流动。

中草药疗法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使用植物的根、茎、叶、花和果实来治疗疾病。

四、中医在世界范围的影响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

许多国家都设立了中国医学院和中医医院,以传承和发展中医学。

中医药在世界卫生组织的药物达标清单中被列为重要药物,说明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地位。

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证实了中医疗法在一些慢性病和疑难杂症方面的疗效。

五、中医的挑战和前景尽管中医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认可,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中医学术体系需要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中医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同时,中医与现代医学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然而,中医作为独特的医学体系,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医的基本概念

中医的基本概念

中医的基本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医是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

2.中医的主导思想是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内环境的统一性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中医注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强调“治未病”,即通过调理人体内环境,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4.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内环境和外环境密切相关,因此治疗时注重整体和局部的兼顾,强调综合治疗。

5.中医采用多种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拔罐、食疗等,旨在调动人体自身的免疫力和修复能力,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6.中医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体质和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7.中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临床实践和经验积累,不断发展和完善。

总之,中医的基本概念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注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强调人体内环境和外环境的和谐共生,采用多种治疗方法,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发展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学学习笔记一、感冒1、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口不渴或渴喜热饮。

治法:辛温解表。

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常用药:荆芥、防风、苏叶、豆豉、葱白、生姜、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红。

2、风热犯表证: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口干欲饮。

治法:辛凉解表。

代表方: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常用药:银花、连翘、黑山栀、豆豉、薄荷、荆芥、竹叶、芦根、牛蒡子、桔梗、甘草。

3、暑湿伤表证: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或口中黏腻,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代表方:新加香薷饮加减。

常用药:银花、连翘、鲜荷叶、鲜芦根、香薷、厚朴、扁豆。

4、气虚感冒: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咯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

治法:益气解表。

代表方:参苏饮加减。

常用药:党参、甘草、茯苓、苏叶、葛根、前胡、半夏、陈皮、枳壳、桔梗。

5、阴虚感冒: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心烦,口干。

治法:滋阴解表。

代表方:加减葳蕤汤化裁。

常用药:玉竹、甘草、大枣、豆豉、薄荷、葱白、桔梗、白薇。

二、咳嗽1、风寒袭肺证: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代表方: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常用药:麻黄、杏仁、桔梗、前胡、甘草、橘皮、金沸草。

2、风热犯肺证: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黄,鼻流黄涕,口渴,头、身痛,或见恶风,身热。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代表方:桑菊饮加减。

常用药:桑叶、菊花、薄荷、连翘、前胡、牛蒡子、杏仁、桔梗、大贝母、枇杷叶。

3、风燥伤肺证:干咳,连声作呛,无痰或痰少而黏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代表方:桑杏汤加减。

常用药:桑叶、薄荷、豆豉、杏仁、前胡、牛蒡子、南沙参、大贝母、天花粉、梨皮、芦根。

凉燥证,乃燥证与风寒并见,表现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等症。

用药当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取杏苏散加减。

4、痰湿蕴肺证:咳声重浊,,痰出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代表方: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常用药:法半夏、陈皮、茯苓、苍术、川朴、杏仁、佛耳草、紫菀、款冬花。

5、痰热郁肺证: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身热,口干而黏,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代表方:清金化痰汤加减。

常用药:黄芩、山栀、知母、桑白皮、杏仁、大贝母、瓜蒌、海蛤壳、竹沥半夏、射干。

6、肝火犯肺证:咳逆阵作,咳时面赤,胸胁胀痛,咳时引痛。

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

治法: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代表方: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加减。

常用药:桑白皮、地骨皮、黄芩、山栀、丹皮、青黛、海蛤壳、粳米、甘草、苏子、竹茹、枇杷叶。

7、肺阴亏耗证: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血丝,午后潮热,颧红,盗汗。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代表方:沙参麦冬汤加减。

常用药: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百合、甘草、川贝母、甜杏仁、桑白皮、地骨皮。

三、哮证1、冷哮证: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代表方: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射干、干姜、细辛、半夏、紫菀、款冬、五味子、大枣、甘草。

2、热哮证: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或弦滑。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代表方: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黄芩、桑白皮、杏仁、半夏、款冬、苏子、白果、甘草。

3、寒包热哮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舌苔白腻、罩黄,舌尖边红,脉弦紧。

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代表方:小青龙加石膏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石膏、厚朴、杏仁、生姜、半夏、甘草、大枣。

4、风痰哮证: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

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代表方:三子养亲汤加味。

常用药:白芥子、苏子、莱菔子、麻黄、杏仁、僵蚕、厚朴、半夏、陈皮、茯苓。

5、虚哮证: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咯痰无力。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代表方:平喘固本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黄芪、胡桃肉、沉香、坎脐、冬虫夏草、五味子、苏子、半夏、款冬、橘皮。

6、肺脾气虚证:气短声低,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无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代表方:六君子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白术、山药、薏苡仁、茯苓、法半夏、橘皮、五味子、甘草。

7、肺肾两虚证:脑转耳鸣,腰酸腿软,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脉沉细。

治法:补肺益肾。

代表方: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常用药:熟地、山萸肉、胡桃肉、人参、麦冬、五味子、茯苓、甘草、半夏、陈皮。

四、喘证1、风寒壅肺证:头痛,恶寒,或有发热,口不渴,无汗。

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治法:宣肺散寒。

代表方: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常用药:麻黄、紫苏、半夏、橘红、杏仁、苏子、紫菀、白前。

2、表寒肺热证:形寒,身热,口渴,苔薄白或薄黄,舌边红,脉浮数或滑。

治法: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代表方:麻杏石甘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黄芩、桑白皮、石膏、苏子、杏仁、半夏、款冬花。

3、痰热郁肺证:痰多质黏色黄或夹有血色,身热,有汗,口渴而喜冷饮,面赤,咽干,小便赤涩,大便或秘,舌质红,舌苔薄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代表方:桑白皮汤加减。

常用药:桑白皮、黄芩、知母、大贝母、射干、瓜蒌皮、前胡、地龙。

4、痰浊阻肺证:呕恶,食少,口黏不渴,舌苔白腻,脉象滑或濡。

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代表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常用药:法半夏、陈皮、茯苓、苏子、白芥子、莱菔子、杏仁、紫菀、旋覆花。

5、肺气郁痹证: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平素常多忧思抑郁。

治法:开郁降气平喘。

代表方:五磨饮子加减。

常用药:沉香、木香、川朴花、枳壳、苏子、金沸草、代赭石、杏仁。

(二)虚喘1. 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2. 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3. 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五、肺痈1、初期:咯白色黏痰,痰量日渐增多。

治法:疏风散热,清肺化痰。

代表方:银翘散加减。

常用药:银花、连翘、芦根、竹叶、桔梗、浙贝母、牛蒡子、前胡、甘草。

2、成痈期:咳吐浊痰,呈黄绿色,自觉喉间有腥味。

治法:清肺解毒,化瘀消痈。

代表方: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

常用药:薏苡仁、冬瓜仁、桃仁、桔梗、黄芩、银花、鱼腥草、红藤、蒲公英、紫花地丁、甘草、芦根。

3、溃脓期:咳吐大量脓痰,或如米粥,或痰血相兼,腥臭异常。

治法:排脓解毒。

代表方:加味桔梗汤加减。

常用药:桔梗、薏苡仁、冬瓜子、鱼腥草、金荞麦根、败酱草、银花、黄芩、芦根。

4、恢复期:咯吐脓痰渐少,臭味亦淡,痰液转为清稀。

治法:清养补肺。

代表方: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加减。

常用药:沙参、麦冬、百合、玉竹、党参、太子参、黄芪、当归、川贝母、冬瓜仁。

六、肺痨肺痨是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以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

1. 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2. 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3. 气阴耗伤:益气养阴—参苓白术散、保真汤4. 阴阳虚损: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七、肺胀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

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

严重者可出现神昏、惊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

1. 痰浊壅肺证: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加减2. 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加减3. 痰蒙神窍证: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加减4. 阳虚水泛证: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5. 肺肾气虚证: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加减六、心悸1、心虚胆怯证:善惊易恐。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代表方:安神定志丸加减。

常用药:朱砂、龙齿、琥珀、酸枣仁、远志、茯神、人参、茯苓、山药、天冬、生地、熟地、肉桂、五味子。

2、心血不足证:面色无华,倦怠乏力。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熟地黄、当归、龙眼肉、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

3、心阳不振证:面色苍白,形寒肢冷。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代表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常用药:桂枝、附片、人参、黄芪、麦冬、枸杞、炙甘草、龙骨、牡蛎。

4、水饮凌心证:下肢浮肿,形寒肢冷,流涎,舌淡胖,苔白滑。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代表方:苓桂术甘汤加减。

常用药:泽泻、猪苓、车前子、茯苓、桂枝、炙甘草、人参、白术、黄芪、远志、茯神、酸枣仁。

5、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代表方: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

常用药:生地、玄参、麦冬、天冬、当归、丹参、人参、炙甘草、黄连、朱砂、茯苓、远志、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桔梗。

6、瘀阻心脉证: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代表方: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常用药: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延胡索、香附、青皮、生地、当归、桂枝、甘草、龙骨、牡蛎。

七、胸痹1、心血瘀阻证: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柴胡、桔梗、枳壳、当归、生地、降香、郁金。

2、气滞心胸证:隐痛阵发,痛无定处,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枳壳、赤芍、香附、陈皮、川芎。

3、痰浊闭阻证:胸闷重而心痛微,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代表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常用药:瓜蒌、薤白、半夏、南星、竹茹、人参、茯苓、甘草、石菖蒲、陈皮、枳实。

4、寒凝心脉证: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

治法:辛温散寒,宣通心阳。

代表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常用药:桂枝、细辛、薤白、瓜蒌、当归、芍药、甘草、枳实、厚朴、大枣。

5、气阴两虚证:心悸气短,动则益甚。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代表方: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黄芪、炙甘草、桂枝、麦冬、玉竹、当归、丹参、五味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