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2023年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_1

2023年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_1

2023年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2023年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1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在当堂预习“读、圈、标、划、问”后又加了一个新的项目——找寻__中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语感好的学生迅速直扑“天阴沉沉的”等环境描写手法而去,却也说不出为什么觉得好。

我点拨学生,是不是由这些环境描写感觉有什么事要发生?这样写是不是对人物、事件的发展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学生在一品读,咦,好像就是这样的!我又启发学生,是否看过类似的与环境、人物相关联的__。

学生们七嘴八舌,有的联想到《三顾茅庐》中巍巍青山的描写是对卧龙人物形象的衬托,有的联想到看到的作文中写过因做好事而觉得太阳更加灿烂、微风更加和煦(虽说这样的描写有些烂,对孩子的发现还是要给予肯定的)。

读写结合并非一句空话,因为老师教学上的关注,学生才会重视得更多。

作为“通讯”的节选,我找出原文给大家读了一下,和《大江保卫战》《在大海中永生》一样,品读不删改的原文,学生的领悟会更多。

三位人物的话语是对谭千秋老师的侧面描写,对于学生的选材指导来说也是很好的范例。

有不少学生敏感地指出:从三个不同人的视角写出了不同人物眼中的“谭老师”,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2023年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2《最后的姿势》是根据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在汶川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

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卫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当我看到这篇__是以《最后的姿势》为题时更是觉得非常感人,题目就有很深的含义。

我对这篇__进行了细细的研读,认真的备课。

在教学这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觉得自己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收集资料,激发情感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资料:1、了解5.12大地震的概况,收集地震的相关的资料、图片和感人故事,以便课堂中交流。

2、收集谭千秋老师的资料及纪念谭老师的有关__、诗歌。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篇1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最后的姿势》。

现在做反思如下:一.教学媒体的选择本节课,我用的课件是自己制作的。

幻灯片14张,包括废墟图片一张、重点词语一张、谭老师的遗像一张、补充材料3张,和课文重点句子、段落6张、课堂活动提示一张、作业一张。

本来以为是把教学重点的句子和段落用投影打出来会吸引学生的眼球,更加集中注意力。

可是,评课时,老师们说书上有的完全可以不出示。

我想为什么呢?再想想,也有道理,书本就是用来读的,为什么不读书本要读课件,况且那是书上的原句子、原段落。

谈到课件的有效性,我查阅了各种资料“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一般适用于三个环节:创设情境、突破重点难点、促进自主学习。

”这么说来我的第一张课件用于创设情境的废墟还是有用的。

再说到重点难点的突破,这节课我的教学重点是体会环境描写对衬托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所以我设计了把环境描写的几处逐个出示,学习朗读,并且还有关于重点词语和标点的提示,应该有用吧。

再查查,原来所谓的用于突破重点难点是教师不容易讲清楚又不便示范的那些重点难点。

看来这张可以说清楚的幻灯片是可以省去的。

那么关于课文重点句子和段落的幻灯片是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提示和引导下借助课本解决的,省去。

关于课堂活动的那张幻灯片,我一开始认为它是本节课教学活动的一个重中之重,出示可以让学生更明确活动要求,可老师们说,假如没有幻灯片,你的这个活动就不进行啦?是呀,重点的活动是要培养学生的听和领悟能力的,要听清楚就要集中注意力,要领悟就要第一时间内在大脑中作出反应,如果长时间借助幻灯片提醒学生“这个很重要”的话,学生听课的能力一定会下降的。

以后,关于课堂活动提示的不要做成幻灯片。

再说说作业,我的这个作业在书上就有,看来非省去不可。

所以,到末了只剩下废墟图片一张、重点词语一张、补充材料3张。

二.反思教学态度谈到教学态度,我想就自己的两个变化来反思一下。

一个变化是有了激情了。

《最后的姿势》教后反思汇总3篇

《最后的姿势》教后反思汇总3篇

《最后的姿势》教后反思汇总3篇《最后的姿势》教后反思第一篇成功之处:整节课,我与学生共同品读课文,从文中的语言文字特别是谭老师的语言与动作中体会感受“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从而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执教这篇课文时,紧紧抓住“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来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最后的姿势出现了几次。

通过三次姿势,来深入研读课文,我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地震中谭老师动作、语言以及地震后人物的语言,抓住这“最后的姿势”,反复反复地出示,反复反复地读悟,进而给学生留下了强烈的悲壮的直观印象。

学生深入地理解,深情地朗读应该是被谭老师精神所打动的很好印证。

再次,抓住文中的环境与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体会与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不足之处:就是学生个性朗读的机会太少,没能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很是遗憾。

其实,一堂课总会有自己的得失,人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完善的过程。

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的个性。

《最后的姿势》教后反思第二篇不管是在什么位置,作为老师,讲课是对自己最好的一次锻炼,把握教材、教学设想、教学能力等一系列的东西都会在大脑里运转,这个运转的过程就是自身素养提升的过程。

特别是作为一名业务主任为老师们上好第一堂示范课更有必要,一名领导除了要有管理能力,如果再加上过硬的业务素养会使工作更加如鱼得水。

我应该向这方面努力,不管自己的领导之路有多远,干一天我要付出一天的努力,或是更多的去拼一拼,让工作更加出色。

我不舍得放弃自己的至爱,在课堂里我能找到另一种快乐,这种快乐还会延续到很久。

今天起,柴里学区开始了领导干部示范课的活动,作为那里的“主人”,上了第一堂课,感觉很好。

这种感觉是上课的感受,是课堂上与学生思维碰撞、心灵交流的喜悦,是与学生情感升华的甜蜜,是与学生共同进步的幸福。

总之,我喜之课来,恋之课中,怀之课味!为了能更好得上好这第一课,我提前就做了准备,熟读课例,深挖教材,透钻教参,又在网上收集了大量的文字及图片资料,才开始设计着自己要讲的这课。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41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41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4
上课的过程就是对自己锻炼的过程、磨砺的过程,我仍然认真准备,想好每一个环节,把握住文章的重难点,细细琢磨每一个环节处理……
在这节课中,我自己不断地被谭千秋老师的事迹打动着,尤其是孩子们动情的朗读,我看得出,他们的神情庄重严肃,他们的心地纯洁善良,他们的感情真实细腻,面对着这样的老师,无疑对他们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他们都低头轻轻啜泣,煞那间,我的眼泪溢满眼眶,差点流了出来。

这节课让我认为成功的有这样几处:
1.挖掘出了情的根源。

2、引领到了文的品悟点。

3、把握住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困惑之处:1、各个环节的衔接,我应该再去设计完美些,过渡语应该再精确些。

2、在讲课的过程中,行云如流水的课堂的标准是什么,在引导学生感悟时,是否孩子的语言再丰富些?尤其在引导学生突破文章的重难点时,如何使得自己的点拨,提示语再精炼,再富有启发性?3、如何正确的把握文章的拓展?……一堂课总会有自己的得失,人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不断地充实完善。

谭千秋老师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这是一个伟大而高贵的灵魂,这是他生命价值的彰显。

其实每个人都有他自
己生命的姿态,崇高也罢、认真也罢,敷衍也行,自私也允许,不同的个性构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活。

但在这上千种的生活姿态中,也一定有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一份姿容,所以我们要找准自己的生活定位,认真的履行,不向左,不向右,只管朝前!
活出自己的生命姿态,哪怕最后依然默默无闻,哪怕最后淡然隐在某个角落,至少我们能拥有一个丰满的人生!。

最后的姿势教后反思

最后的姿势教后反思

最后的姿势教后反思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紧紧抓住“最终的姿态是什么?”来引导同学学习课文,在此基础上,让同学从文中找出最终的姿态消失了几次。

通过三次姿态,来深化研读课文,使同学在充分的读中,感悟人物的内在品行,学习写作方法。

首先是重点词句的研读。

重在深化品读地震中谭老师的动作、语言,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感受谭老师的精神品质。

把“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作为中心问题,让同学深化阅读文本,找到感受最深的画面、情节,从而领悟人物的精神。

如抓住五个“!”,体会危险的气氛,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和精确有力的动作——“拉”“撑”“护”,感受谭老师的临危不惧和同学无私的大爱。

引导同学反复诵读,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急促的语调诵读,感受谭老师的精神品质。

其次写法的学习。

本课之所以如此感动,和作者的表现手法是密不行分的。

本课的环境烘托,侧面描写两个方面需要同学们认真品尝。

课文有四处重要的环境及场景描写,这些描写渲染了人物出场的情境,推动了情节的进展,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同学和一位老师的话,侧面烘托了谭老师的英雄壮举。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我又启发学生,是否看过类似的与环境、人物相关联的文章。

学生们七嘴八舌,有的联想到《三顾茅庐》中巍巍青山的描写是对卧龙人物形象的衬托,有的联想到看到的作文中写过因做好事而觉得太阳更加灿烂、微风更加和煦(虽说这样的描写有些烂,对孩子的发现还是要给予肯定的)。

读写结合并非一句空话,因为老师教学上的关注,学生才会重视得更多。

作为“通讯”的节选,我找出原文给大家读了一下,和《大江保卫战》《在大海中永生》一样,品读不删改的原文,学生的.领悟会更多。

三位人物的话语是对谭千秋老师的侧面描写,对于学生的选材指导来说也是很好的范例。

有不少学生敏感地指出:从三个不同人的视角写出了不同人物眼中的“谭老师”,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最后的姿势教后反思

最后的姿势教后反思

最后的姿势教后反思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牢牢捉住“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来引诱学生学习课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最后的姿势呈现了几回。

通过三次姿势,来深刻研读课文,使学生在充沛的读中,感悟人物的内在品格,学习写作法子。

首先是重点词句的研读。

重在深刻品读地震中谭老师的动作、语言,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感受谭老师的精神品质。

把“你读出了一个怎么的谭老师”作为中心问题,让学生深刻浏览文本,找到感触最深的画面、情节,从而领悟人物的精神。

如捉住五个“!”,体会危急的气氛,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和准确有力的动作——“拉”“撑”“护”,感受谭老师的临危不惧和学生忘我的大爱。

引诱学生反复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短促的腔调朗读,感受谭老师的精神品质。

其次写法的学习。

本课之所以如斯打动,和作者的表现手法是密不可分的。

本课的环境烘托,侧面描述两个方面需要同窗们细心品尝。

课文有四周首要的环境及场景描述,这些描述渲染了人物出场的情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震后救济人员、获救学生和一名老师的话,侧面烘托了谭老师的英雄豪举。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6课《最后的姿势》,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生死攸关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教学时,我在板书课题后,就提出一个问题:“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的姿势?谁的姿势?为什么摆这样的姿势?”学生通过朗读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

这说明孩子们理解课文没有什么问题。

但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是浅层次的,对于谭老师的精神品质的理解还远远不够。

这时,我决定发挥教师范读的作用,用饱含感情的朗读来引领学生的学习。

我抑扬顿挫的朗读,立即吸引了孩子们,教室里鸦雀无声,当我读到谭老师舍生救人时,我的声音是颤抖的,甚至哽咽了,这时孩子们的眼里已经满含泪花,有的同学甚至抽噎起来……
课堂的气氛与往日的活泼生动截然不同,异常肃穆。

“孩子们,你们再读读课文好吗?”
后来,孩子们读书、师生互动的效果是令我意想不到的,教师的范读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为老师,读给学生听真的很重要!。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1《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是根据2008年四川发生的汶川地震而改编的。

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伸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赞扬了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大爱无私的思想感情。

在进行这课的教学时候我主要抓住了四处教学描写,感受其预示着什么。

(1)天空阴沉沉的。

(预示着地震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要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十分的危机,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

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千秋老师将要遇难,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抓住这四处环境描写,分析谭老师是如何做的呢?让环境描写衬托人物,这就是对谭千秋老师的正面描写,重点抓住谭老师在地震到来和楼房即将倒塌的时候说的话和所做的事,组织学生通过朗读和表演反复体会,真正体会谭老师是怎样诠释爱和责任的,感受谭老师对学生大爱无私的情感。

学生也能真正明白了诠释的意思了,不是简简单单能用解释来说明的。

那到底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住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这句中的动词“撑”组织教学,让学生表演,让学生说说从“撑”中能感受到什么?“撑”看出了谭老师用出了所有的力气,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水泥板,自己却被砸的血肉模糊,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

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

当讲到这儿时,大家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在教学时,我还抓住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让学生理解体会,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千秋老师逝世时候的自然姿势,也正是这个姿势护住了四个学生,充分看出谭老师这种恪尽职守、舍己为人、大爱无私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课后反思《最后的姿势》课后反思一
一直希望自己的教学能够删繁就简,直奔主题,突出重点。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做了不少尝试,我希望能用有限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去学习,去阅读、在教学《最后的姿势》时,我细心地读了文本,依照我自己的理解,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正确的人一辈子价值观应该是什么;告诉我们“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一姿势诠释了人性美,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

因此我选了“人一辈子的价值”、“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两个支点进行教学。

支点一:“人一辈子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全篇课文的教学我都围着这一支点进行,在让学生读了这一段话之后,我就说到:“多么崇高的人一辈子价值观呀,谭老师只是说的好听依然确实用自己的行动来表现这崇高的人一辈子价值观。

请您认真读课文找出依据。

”学生找出:他意识到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伙儿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我引导学生理解:好一个来不及,他来不及想什么?(来不及想自己,来不及想心爱的小女儿,来不及想七十一岁的老母亲……可他却来得及想谁?他的心中装的是谁?)”引读,这就是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当学生找出句子“老师马上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马上、拉、撑、护”。

:从马上能够看出谭老师救学生是没有丝毫犹豫的,要是犹豫了会如何样?让学生想像之后指导朗读。

朗读好了之后我又适时引读:“没有丝毫的犹豫,他的行为再一次证明了他的人一辈子价值是什么?生——‘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
为国家着想……’”
支点二:“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一支点串起了八到十二自然段的教学。

在学生找出大伙儿对谭老师的评价之后,我又引导学生体会朗读,留给
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心中的,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谭老师留给学生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谭老师留给这位老师最后的姿势仍然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是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也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从而又引导学生朗读,这就是他的人一辈子价值,在谭老师眼里,人一辈子的价值是什么?生答:“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从而把整篇文章融为一体、教学中我注重了朗读的指导,适时到位的评价、如:环境描写的句子我没有进行繁琐的理解,而是直截了当进行朗读指导,“天空阴沉沉的"我指导“能够用低沉的声音读出天
空的阴沉沉、”“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我在评价中指导“从您的重读中我感受到了摇晃的程度越
来越强了。

”“外面的尘埃腾空而起。

"“腾空而起”这个词学生一字一顿地重读,并拖长了声音,我评价“从您的朗
读中我看到了满天的尘土。

”……如此的朗读指导干净利索,直截了当有效。

在教中我还注重收集资料对文本进行提升、如: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了当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在课上
交流,让学生感受爱无时不在。

我还收集了捐款名单,让学生特别直观的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因为有爱,灾难不再可怕,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美中不足的是,资料过多,而我又认为这些资料都特别有价值,舍不得删了,因此花了特别多时间。

《最后的姿势》课后反思二
震惊世界的5。

12汶川大地震过多年了,然而大地震中涌现出的许多感人事迹却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淡忘,反而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留在了人们的内心,留在
了课本中,电影里……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而《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新入选的一篇课文,讲述的就是地震中谭千秋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故事。

初读课文,让我感触颇多,勾起了对这一事件的众多回忆,我不停地搜索着相关资料,力求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
对谭老师的精神有自己深刻而独特的见解。

针对这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两个亮点:
一是脉络清楚,主线明显。

本课的教学重点十分明确,即对谭老师精神的感悟。

如何才能让学生深刻感悟到这一情感呢?经过细读文本,我发现文章为了更好的烘托人物运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何不此为突破口呢?因此,在第一课时中,我重点抓住环境描写让学生感悟;第二课时,则抓住其他人物的语言描写展开。

如此一来,学生学得轻松,也较好的解决了教学的难点、
二是重视朗读,尊重个体。

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在交流与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是新课标的要求。

本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管是指名读、分角色读、小组读依然齐读,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去读,因为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次听他们读完后学生又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收获与成功。

当然,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对课文的整体掌握,面对新生问题地处理机智等,如何更好地解决,终将成为鞭策我前进的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