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语文九年级下册新人教版(新版) 18《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合集下载

九级语文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课件 新课标 人教

九级语文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课件 新课标 人教
排比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对偶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顶真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字词小结 1.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摆出观点,提挚全文。
天时: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 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孟子和《孟子》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寡助之至: 之,动词,到. 至,极点. 亲戚畔之:亲戚 畔,通“叛”,背叛. 之:他,代词.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故,所以.有不战,不战则已.
古义:内亲外戚
今义:因婚姻联成的关系
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
摆出观点
论证观点
得出结论
结构图解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第18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第18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 文章开篇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第二则短 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后,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重点探究
2.为什么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是孟 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
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要素当中,孟子认 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赢得民心的前 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所 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者多 助,失道者寡助”,实际上就是在阐明他的“仁政”主张。
妻为两个残疾儿子四处求医问药,还教育孩子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由此分析
可得出结论: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既有家庭小爱,也有社会大爱。
1.(202X·云南昆明中考)成长属于每一个孩子,那么成长究竟是什么?你和 小郭翻开了语文书,从中寻找答案……
请你比较下面三篇课文中人物的成长经历,写出探究结果。
《月迹》 《最后一课》 《十三岁的际遇》
理解文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 丑下》,题目是编者加的,题目揭示了作者的观 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 下》,题目是编者加的,题目属于论点型题目,揭 示了文章的论点。
脉络梳理
脉络梳理
重点探究
1.这两则短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这两则短文都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 事例做例证,强调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 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造就人才 ”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 个人能否成绩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理出论点。
词用法有趣多了。
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两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新人教版

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两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新人教版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水陆草木之花
C肉食者谋之:(这)件事
D两狼之并驱C如故
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兵器 B寡助之至 至:极点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叛
域:区域D D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
3、选出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 )
A委而去之(萎靡不振地逃跑) B池非不深也(池塘不是不深)
字词小结 1.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
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委 古义:放弃 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域 古义: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 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 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 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 条件。
摆出观点,提挚全文。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 三不里胜之者城,:是方天圆时三不里如的地内利城也。。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孟子(约前372一前 289),名轲,字子 舆,邹(今山东邹 县)人,战国时期 思想家、教育家, 是儒家思想的代表 人物,地位仅次于 孔子,被尊为“亚 圣”,后世常以“ 孔孟”并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 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 ”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 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 子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 《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 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一、重点句子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 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4、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 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5、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 现 存七篇,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也 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言 行、政治主张、个人修养等思想观点 和政治活动的书。与《论语》、《大 学》、《中庸》合称“四书”。
预习检测
1、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 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 。是继孔子以后 孔孟 “亚圣” 之称。 ”,有 2、孟子主张行“ 仁政 ”以统一天下,他最早提出 了“ 民贵君轻 ”的主张。 3、《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 所作, 是儒家 的 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与 《论语》、《大学》、《中庸》 合称“四书” 。
自学检测一:1、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 而不胜 。 guō 米粟非不多也 sù 域民 /不以封疆之界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yù 城 /非不高也 。 亲戚畔之 pàn 故/ 君子有不战,战 /必胜矣
2、每人一句轮流翻译,向全班同学展示你归纳的通假字、 一词多义、词 类活用、古今异义、疑难句子 。看ppt口 头作答。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18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共35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18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共35张PPT)
版权所有-
阅读第一节(第一句)思考问题:
解释字词 天时 时令、气候、政治形势等条件。 地利 有利的地理形势。 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讨论问题 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 [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具备 “人和”这个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 这两句揭示本篇的中心论点。]
版权所有-
阅读第二节思考问题: 解释加点字词 三里之 的 城 内城,七里之郭 外城, 环 围 而 连词,前后是承接关系 攻 之 小城 而 表转折,但是,却 不胜。 夫 发语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环而 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者:指“得天时”这种情况。矣:语助词,表肯定 然而 然而:虽然这样,但是 不胜
版权所有-
《孟子》的文学性,还表现在它善于用形象
帮助说理。有时是短小的比喻,有时是完整 的小故事、寓言。如“揠苗助长”、“五十 步笑百步”、“再作冯妇”等等,都成为后 世常见的成语。《孟子》的散文对后世有十 分深远的影响。它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善 于用文学手段达到实用目的,对于既主张以 文载 道,又重视文学的美感,喜欢在说理 中包蕴个人感情的唐宋古文家,成为 绝好的典范。试看韩愈的文章,雄肆 而严整,喜用排比、博喻,与孟文关 系最大。
者,是 这 天时不如地利 也 表判断 。
版权所有-
讨论:本段(第二段)摆出了什 么论据?有何作用?
围攻一座小城但不能取胜。论证 了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内容: “天时不如地利” ,强调了“地利 重要性。
版权所有-
阅读第三节思考问题:
解释加线词 城城墙 非不高也,池 护城河 非不深也, 兵革 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 甲,甲衣 非不坚 坚韧 利锐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 放弃而去 离开 之 所守之城 ,是 这 地利不如人和也。 讨论 a本段摆出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 城高池深、兵利革坚、米粟充足但弃城 而逃。论证中心论点的后半部分内容: “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 。

九年级语文下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sù):指粮食。 多:充足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委,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感知课文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人,思想家、 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 子,被称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反对诸侯 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仍有积极影响. ★ 《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为孟轲与其弟子万 章等著. 内容记述孟子政治活动及仁政、孝义、 性善等政治伦理哲学思想.南宋朱熹将《孟子》 与《大学》、《中庸》、《论语》合为“ 四 书”.
孟子主要思想
• “仁政” • 孟子提倡“仁政”,目的是为统治阶级 筹划长治久安之策,但客观上是有利于生产 发展的。 • “性善论” 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因此每个国君都能 行“仁政”,每个人也都能接受“仁政”这 种理论,对儒家思想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 “民贵君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十分 注意民心向背,认为这是战争胜负和事业成 败的重要因素。
合作学习一
合作学习一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 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 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寡助之至: 之,动词,到. 至,极点. 域:古义: 限制. 今义:地域 以:凭,靠. 亲戚畔之:亲戚 本句话的意思是: 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 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畔,通“叛”,背叛. 之:他,代词. 固国: 巩固国防.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威: 震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故君子有不战:故,所以.君子,行仁政的君主 有,或者 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 感知课文

九下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课件(共30张PPT)

九下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课件(共30张PPT)

拓展迁移
• 1、历史上有关人和的名言
• • • • 二人同心其力断金 人心齐,泰山移 众人拾柴火焰高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
2、人和的战争 项羽的巨鹿之战 韩信的背水一战
巩固练习
1、孟子名 轲 字 子舆 , 战国 时期 儒 家学派的代 表人物。他主张以 “仁政”统一天下。 2、《孟子》是一部记录 孟子 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现存 7 篇,南宋教育家朱熹将《孟子》列为 四书 之一。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开头揭示 中心论点 , 接着从 攻守 两 方面分两层进行论证,得出 “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的结论,进而推出 “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的结论。 得道 4、得“人和”的实质: 。 5、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天下顺之 。
作品简介: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 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 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 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 著的。与《论语》、《大学》、 《中庸》合称四书。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句读 2、对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3、积累重点词语
施行 仁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 有利于作战 天气、时令 的地理形势
一词多义

之 以
有利 地利不如人和: 锐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 三里之城: 结构助词 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 它 多助之至: 动词 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
以天下之所顺:用
古今异义
古: 外城
古: 护城河

今: 姓氏

今: 池塘
离开 古: 去
到…去 今:
古: 这

今: 判断动词
分段并归纳段意。
文章第4层运用什么句式及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下列加线字的读音你能读准吗?
1、七里之郭
guō
2、米粟非不多也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yù
4、亲戚畔之
qī pàn
5、夫环而攻之

6、得道 者多助,失道
者寡助。 guă
你能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吗?
1、环 而 攻 之/而 不 胜 。 2、域 民/不 以/封 疆 之 界 。 3、城/非 不 高 也 。 4、故/君 子 有 不 战 ,战/必 胜 矣 。
运用了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从多 个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 却弃城而逃,从而有力证明了“人和” 的重要。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奔 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 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 四段?
限制
巩固
征服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
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施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仁政
有利的天气
、时令
地理形式有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内 部)团结
这两句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 提出具备“人和”这个条件才最 有利于攻守。揭示本篇的中心论 点。
内城
外城 围
语气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
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讨论
1、划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
从反面推论,指出“城民”“固国”“威 下”应当依靠“人和”,有很强的说服力
2、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2
孟子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坚信人性本善 后天教育至关重要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为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共七篇,记述孟轲的言行。此书的写作与《论语》不同,是他本人和门徒共同完成的。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较《论语》已有很大发展。这不但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议论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只要添上题目,就可以单独成篇。
城墙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 甲,甲衣
坚韧
锐利
放弃
离开
所守之城

城高池深、兵利革坚、米粟充足但弃城 而逃。论证中心论点的后半部分内容: “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 。
讨论
a本段摆出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
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 有何特点?讨论其作用?
运用了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从多个 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 却弃城而逃,从而有力证明了“人和” 的重要。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 奔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阅读第一节(第一句)思考问题:
解释字词
天时 地利 人和
时令、气候、政治形势等条件。
有利的地理形势。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
讨论问题
[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具备“人和”这个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这两句揭示本篇的中心论点。]
阅读第二节思考问题:
解释加点字词
三里之 城 ,七里之郭 , 环 而 攻之 而 不胜。夫 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 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 。
阅读第三节思考问题:
解释加线词
城 非不高也,池 非不深也, 兵革 非不坚 利 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 而去 之 ,是 地利不如人和也。

语文:5.1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2)(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语文:5.1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2)(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 1、背诵课文,以文中你感受最深的 语句为话题,发表简单的演讲. • 2、你知道孟子的有关故事或语录 吗?
• 孟子语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 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 孟子故事 • 孟母三迁
• 孟母断机杼
布置作业
• 1、背诵全文. • 2、预习第二章.
•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 庭或它的成员。 • 委 古义:放弃 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 域 古义: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 是 古义: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
• 3.虚词.
之 • 代词 他 亲戚畔之 助词 的 三里之城 动词 到 寡助之至 而 • 表并列 并且 泉香而酒冽 表修饰 着、地 夫环而攻之 表转折 却、但是 攻之而不胜
• 排比 •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 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对偶 •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顶真 •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 郭 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 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 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 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 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 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 身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 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下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课件(共24张PPT)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下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课件(共24张PPT)

第四段:译文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
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 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 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 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 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 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 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 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 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3.词类活用
环:名词作状语
围 域:名词用作动词 限制 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巩固 威:形容词用作动词 震慑 征服
第一段:译文
•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 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 心所向、内部团结。
第二段:译文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
译一译,积累知识
1.重点实词 道: 就是王道、仁政 米粟:泛指粮食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城 :内城 郭:外城 君子:施行仁政的人
2、古今异义:
亲戚: 古:族内的人和族外的人 今:和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 庭或它的成员 去 古:逃跑 今:到 ……去 池 古:护城河 今:池塘
主张(结论)
域民 战 争 治 国 固国 威天下
排比 (反面论证)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施 行 “ 仁 政 ”
(对比论证)
品一品,掌握方法
本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1.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相结合。
2.逐层论证,层层深入。
3.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
拓展思考,总结本课
1.综合全文,你认为其中的“道”指什 么?“君子”指什么? 2. 距今约两千多年前的“道”在今天 的社会中还需要吗?谈谈你的看法。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8课 《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8课 《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九年级语文下册
◆ 孟子:(约前372-289)名轲, 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是 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被推 尊为“亚圣”。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言 行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现存七篇。
◆ 主张:孟子提出了施“仁政”、 行“王道”“民贵君轻”的政治 主张。
听读课文,要求:
1、听准字音; 2、分清句读。
1、读准下列字的音。
夫( )粟( )畔( )
2、解释划线的字词。 A 七里之郭
B 环而攻之
C 池非不深也
D 委而去之
E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F 亲戚畔之
G 地利不如人和
H 威天下不以兵 革之利
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A 池 古义:
今义:
B 兵 古义:
今义:
C 亲戚 古义:
今义:
4、翻译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 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下列加 线字的读音 你能读准吗?
1、七里之郭 guō 2、米粟非不多也 sù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yù 4、亲戚畔之 pàn
你能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吗?
1、环而攻之/而不疆之界,固国/不以 山溪之险,威天下/ 不以/兵革之利。
4、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战争
得道多助
地利
域民
失道寡助
不如 人和。
道理
固国 威天下
治国
“仁政”
■ 你知道历史上或生活中的哪些例子印 证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古训? 跟同学们介绍一下。
■ 文中讲述了“人和”的重要性,你作为 新时代的中学生获得了哪些启发呢?
本文是典型的议论文,结合相关知识:

山东省邹城市第八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新人教版

山东省邹城市第八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新人教版

《孟子》 两章
• 孟子(约前372一 前289),名轲, 字子舆,邹(今山 东邹县)人,战国 时期思想家、教育 家,是儒家思想的 代表人物,地位仅 次于孔子,被尊为 “亚圣”,后世常 以“孔孟”并称。
• 孟子语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孟子故事 • 孟母三迁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4.支持帮助的人少到了极点, 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
• 字词小结 1.古今异义。

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
池非不深也

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亲戚
古义:内外亲属 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逐层论证,层层深入。开门见山提出中 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接下来进一步 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 “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 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 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 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战争
分 论证
道理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类 推
治国 治国需要“人和”
战争 需要 “人 和”
结论
对比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人和”取决于得道
项羽的巨鹿之战
韩信的背水一战
充分调动和发挥了人的主观能 动性
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 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 灭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你知道孟子的有关故事或语 录吗?
背诵课文,以文中你感受最 深的语句为话题,发表简单 的演讲。
• 孟子语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 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孟子故事 孟母三迁
孟母断机杼
布置作业
一. 背诵全 文。
二. 预习第 二章。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 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 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 人和”。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 器充足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委,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 不以/兵革之利。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 助/之至,天下/顺之。
摆出观点,提挚全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 件和主观条件。
结构图解
摆出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事例
论证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出结论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治国道理
艺术特色: • 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论证严密,并使用类比论证,善于说理。 • 运用排比、对偶、顶真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
服力、感召力。
排比
01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 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 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公开课精品课件孟子两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公开课精品课件孟子两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 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 固国:巩固国防。 • 威:震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15
•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 亲戚畔之: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 今义:因婚姻联成的关系
• 畔,通“叛”,背叛。 之:他,代词。
•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 故君子有不战:故,所以。有不战, 不战则已。
摆出观点,引领全文。
11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
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
而,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fú,句首发语词。
是: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
4
孟子的名言:
•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 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 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富贵不能使人心志迷乱,贫贱不能使节操改变,
今义:判断动词
21
• 2.通假字。 • 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 • 3.虚词。 •之 • 代词 他 亲戚畔之
助词 的 三里之城 动词 到 寡助之至
•而 • 表并列 并且 泉香而酒冽
表修饰 着、地 夫环而攻之 表转折 却、但是 攻之而不胜
22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
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
利”。
12

《孟子两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4

《孟子两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4
文章开头论证了“天时不如 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接着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 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 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 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
“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 为“得人心〞,即“人和〞。 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 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 攻自溃。“人和〞,就是文中 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 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 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 想。
我想,这篇文章不是论战争,而 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执行 “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 由此逐层推动,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 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 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 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 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 成本文的论证。
4、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 政治呢?
今天我们学习的《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这篇课文就论述了战 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 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特别“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 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 〞思想。
听课文朗诵,要求:
1、注意朗诵的节奏。 2、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初步理解课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施行帮“助仁、政支〞指持背离道义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 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 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 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 其深入。句式相同,语气十分 肯定。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 行论证的?
第接3着段就同围样绕选取中攻心战论的点例,子连,用旨 在两说个明论即据使进在一占有步“论地证利。〞的状况下 “城非第不2高段〞选“取池非攻不战深的〞例“子兵阐革明非 不 弃和 是 因“四““城而坚泛〞天天面地而使利指。时时受利,逃 论这〞不围〞〞即, 战两“如而者重因具除个米地不也于特为有例粟别“普子非利不能天地遍状均不克能时〞况利的非多,胜;,外意实〞〞,即区,义际, 亦旨使区一战和难但有在小般例一有比得说城如定,“人明,此而的却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梳理
要 点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
攻不能胜——天时不如地利 防不能守——地利不如人和
域民
战争中需要“人和” (举例论证)
类推 固国
治国需要“人和”
威天下
(道理论证)
结论 得道多助
顺之
失道寡助
畔之
本篇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目标二、能说出文章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要点归纳:
时间:15分钟 要求:读准字音,分清句读,重音明确。 每人一句轮流翻译,向全班同学展示你归纳的通假字、 一词多义、词 类活用、古今异义、疑难句子 。看ppt口 头作答。
目标一: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疏通文 意,积累重点字词。
自学检测一:1、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七里之郭 guō 米粟非不多也 sù
环而攻之/而不胜 。 域民 /不以封疆之界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 中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 痛苦。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他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 宣扬“仁政”、“王道”。曾游说梁 、齐等诸侯国,均不见用。退而与弟 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 ,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 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
自学检测二
• 请同学们结合手中资料,思考下列问题,理清文章的结构。尝 试背诵
•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2、中心论点提出来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使用什
么论证方法?
本篇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然后从“攻不能胜”和“防不能守” 两方面分别论证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由战争 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施行 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最后把“多助”与 “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 矣”。
• 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并列 短语间要停顿;关联词和语气助词后要停 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注意通假字 读音,通谁读谁的音。
• 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 • 留、删、补、 调、替。
。 目标二、能说出文章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依据板书提示,形成背诵思路,快速背 诵课文。 内容:课文 方法:独学、讨论。 时间: 10分钟 要求:理解孟子的观点,并能说出本文的论证思 路
• 论证思路答题方法:首先引用……名言 (举……事例)提出……中心论点,然后 举……事例(用……做比喻)论证了…… (分论点),接着又用……论证了…… (分论点),最后得出了……的结论或发 出……号召或劝勉。
• (根据结构梳理图背诵课文)
目标三 让学生能结合实际说出“人和” 及“得道”的 理解。并能说出孟子思
2、孟子主张行“仁政 ”以统一天下,他最早提出 了民“贵君轻 ”的主张。
3、《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 所作, 是儒家 的
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与 《论语》、《大学》、《中庸》 合称“四书”

目标一: 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疏通文 意,积累重点字词。 自学指导一:
内容:课文 方法 ;听读、诵读、独学、讨论、交流
1)、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 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4、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 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5、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也 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言 行、政治主张、个人修养等思想观点 和政治活动的书。与《论语》、《大 学》、《中庸》合称“四书”。
预习检测
1、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是,“继有亚孔圣子”以后儒之家称。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
想的现实意义。
• 自学指导三
• 内容:手头资料

• 方法:独学、讨论。
• 时间: 10分钟
• 要求:理解孟子的观点,并能说出孟子思想的现 实意义。
一、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人和的理解。示例: “ 人和”就是文中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
持和拥护 • -----毛泽东说过: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条件。 • ------共产党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拥有八百万正规军的国民
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重点字词梳理
1、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包 围

名词用作动词 限制
•固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巩固
• 威 形容词用作动词 震慑 征服
2、通假字
• 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重点字词梳理
3、古今异义:
亲戚:古: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 母系亲属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孟子
学习目标:
1、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疏通文 意,积累重点字词。 2、能说出文章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3、让学生能结合实际说出对 “人和 ”及“得道”的 理解。
了解孟子及 《孟子》一书
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 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 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 ,有“亚圣”之称。
今:和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去 古:逃跑 今:到 ……去

古:护城河 今:池塘
城 古:专指内城 今:泛指城市
兵 古:兵器 今:士兵
郭 古:外城 今:姓氏
委 古 :放弃 今义:委任 域 古 :界限,限制 今义:地域 是 古 :这 今义:判断动词
要点归纳一
• 文言文朗读应特别注意: • 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 朗读节奏划分技巧: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yù 城 /非不高也 。
亲戚畔之 pàn
故/ 君子有不战,战 /必胜矣
2、每人一句轮流翻译,向全班同学展示你归纳的通假字、 一词多义、词 类活用、古今异义、疑难句子 。看ppt口 头作答。
一、重点句子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